| ||||||
撰文.賴筱凡 攝影.攝影組這裡有一些瘋狂的人、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叛逆分子、麻煩製造者,就像方洞裡的圓樁。他們用不一樣的方式看事情,他們不喜歡規矩,他們不滿於現狀。你可以引述他們的話,不認同他們,讚美或是毀謗他們。但唯一你不能做的事是忽略他們,因為他們改變世界,他們帶動人類前進。 在別人眼中,他們或許是瘋子,在我們眼中,他們卻是天才,因為就是這些人夠瘋狂,自認能夠改變世界,而他們也真的做到了。」這是一九九七年,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為形象廣告錄製的一段旁白,如今成了他自訴的獨白。他天生反叛、他顛覆想像,他堅持每個小細節都要做到世人難忘,直到他革新了整個人類世界。 在賈伯斯逝世兩周年之際,為了讓人們重溫一代科技偉人的風華,《今周刊》特地舉行了電影《賈伯斯》的特映會,在台灣科技業典範轉移的陣痛期,帶領我們回到那個有賈伯斯的年代,用最虛懷若谷的心情,重新探索改變世界的無限可能。 世界在變,為何要浪費生命做不值錢的東西? 宏碁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 施振榮電影讓我想起當年創業的時光,焊電路板、做PC板的那個情境,比賈伯斯更克難,我甚至還到陽台去曬PC板。對於創業的人來說,資源非常有限,重要的是要有理想。我們當年創辦宏碁時,一開始也不曉得要做什麼,只知道不能錯過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做些什麼就看著辦,因為世界一直在改變。 現在的台灣科技業,當然擁有的資源比以前多很多,但整個世界也在變。面對未來,我們要去思考如何讓現有的資源更聚焦,以前會做的東西已經不值錢了,為什麼要把你的生命浪費去做不值錢的東西呢? (賴筱凡)把細節做到好,就能改變世界! 台達電董事長 海英俊 「要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所以能夠改變世界!」賈伯斯一直很相信自己做的東西,要求每個小細節,這從他生產第一部個人電腦的過程就可以看出來,一個簡單的字體,其他工程師都覺得字只要能看就好了,但賈伯斯獨排眾議,堅持要在麗莎電腦中內建多樣化的字體庫。 賈伯斯偏執、神經質,造就了蘋果的公司文化,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他無比堅強的理念,就像蘋果首席設計師強納生.伊夫(Jonathan Ive)所說,蘋果設計的東西是要從人的「心」出發,貼近人心就能力量無窮。 (顏雅娟)即使旁人不諒解,也要忠於自己 經濟部次長 梁國新 你在電影中會發現,賈伯斯是一位非常知道自己要什麼東西的人,而且面對他的堅持,絕對不打折扣。雖然他的價值觀不為家人、朋友、同事所接受,甚至不見得被旁人諒解,但他還是很堅持,忠於自己。 這對於成功來說,其實是很重要的元素,不論是經營企業,或是做事情,人的一生,本來就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被所有人認同、滿意,但賈伯斯的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如此,你也要做一個不讓自己後悔的人。 (賴筱凡)做業務要學賈伯斯,充滿自信與心機群邑台灣區董事長兼總裁 余湘印象最深刻的是賈伯斯在生意談判時的自信心機,以及凡事追求完美、毫不妥協的橋段。例如他往往都能以高於預期的價格成交,又如何用計奪回主導權等。我常開玩笑地勉勵業務同仁,要成功就得做到三件事:「堅持、不要臉,然後堅持不要臉。」也就是要勇於嘗試、擇善堅持。 賈伯斯追求完美到幾近「機車」程度,是不少成功老闆具備的人格特質,但即使天才如賈伯斯,也曾因一意孤行而遭股東踢出家門,更何況你還只是一個取代性高的平凡職員。別鬧了!你又不是賈伯斯。 (林心怡)創新+商品化,才能被市場接受萬泰銀行董事長 盧正昕看完電影後,覺得賈伯斯的創新就是印證我的方程式:創新就是改變、就是發明,但改變和創新的前提是一定要有遠見。至於「好的創新」,是把創新加上商品化之後,得到市場接受度。 賈伯斯是個發明家,他找來百事可樂前總裁約翰.史考利(John Sculley)負責商品化,只是後來約翰將賈伯斯趕走,等於空有商品化,卻沒有靈魂、沒有身體、沒有四肢,還是沒有用。 (張舒婷)曾經挫折,讓人更成功! 元大寶來投信總經理 劉宗聖賈伯斯可說是少年得志,但他過度堅持己見、自我中心,落到被趕出蘋果董事會;重回蘋果後,他才真正大破大立。就像安倍晉三回鍋擔任日本首相後,做了更充足的準備;張忠謀也是重新回任台積電執行長,讓股價、營收、獲利都更好。 賈伯斯相當特立獨行,他不在乎一般企業管理講究的分工、授權、尊重董事會。這部電影也凸顯很多他的缺陷,他的作風其實很有爭議。但要像他一樣成功,除了極度追求理想的性格外,還要有很強的專業能力。 (張舒婷)
| ||||||
| ||||||||||||
【導讀】 無論如何,我們等來了在線購票,也等來了在線選座,又有什麼理由認為等待行業整合是如同等待戈多般的悲劇呢?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極客公園的文章,我們能做的,或許是思考,或許是討論,又或許僅僅是等待,等待那個整合者的出現,正如等待戈多的出現。這需要一個契機,也許是行業的領頭羊市場佔有率達到了足夠大的份額,也許是不同服務商發現了共贏的思路……
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我坐在電腦前,琢磨著到底選哪場電影來慶祝一下即將到來的男生節——又近效果又好的UME太貴,服務不錯價格適中的耀萊太遠,便宜又方便的五道口觀影體驗又太差……志在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的我,想到到影院不是要排隊換票,就是要用難用的自助機,最終決定,還是宅著得了……好吧我懂,這症狀就是傳說中的三大疑難雜症——拖延症(懶)、強迫症(作)和選擇障礙症(窮)。
坦白講,我並不排斥花錢看電影,但實在不願意每次想看電影時,都需要打開一堆網站或者APP,在無數場次裡選那便宜、質量好、距離近的一個,即使買到了這樣的影票,還需要牢記兌換碼,到影院要麼排隊、要麼試著用那些風格迥異的自助機……於是,時至今天,我大部分的觀影經歷,還都是源於路過影院時的突發奇想。
即便如此,有收集癖的我,還是在手機裡裝了豆瓣、貓眼、格瓦拉、網票、哈票、樂影等一干應用,加上微信、支付寶、大眾點評、招商銀行這些內嵌了影票購買功能的應用,我小小的手機裡至少擁有十個購買電影票的渠道,它們的大部分,居然還分別在不同的場景中滿足過我的購票需求!
拋開積分換影票這種特定的場景,一個問題深深地困擾著我,那就是很難找到一款應用,能夠讓我想買影票就想到它,想到它就能用它買到合適的影票。
在線購票為什麼是個難題?
如今,也許你已經習慣了在網上購買一張電影票,選好座位,悠悠然到影院的自助終端機上取出影票觀影。然而僅僅在幾年前,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是技術達不到要求,而是這個的特殊產業鏈,形成的利益分配模式,使得在線服務很難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
首先需要知道,觀影時購票影票花的錢,並不是完全歸放映電影的影院所有。其中有不到10%需要以稅和專項基金的形式上交國家,其餘的大約一半錢,需要從影院分出來影片的製片方,此時還需要有少量錢分給影院所屬的院線(參考中國採用的院線制)。也就是說影院連一半影片的票房收入的沒辦法獲得,加上影片「最低票價」等保護政策,影院做團購活動需要自行補貼成本,剩餘的利潤就很少了。
那麼,也許你會問,影院能不能不上報票房,偷偷把收入截留下來呢?答案是不行。影城如果這樣做,性質上和去餐館吃飯不開發票一樣,但區別在於國家對於影院的監管有有力得多。除了有規定,在流程上國家也做了相當嚴格的控制,只給少量——具體來說是6家——公司頒發了許可證,允許他們在監督下開發影票售賣軟件,每天將票房數據統一上報。
基於這樣的邏輯,無論是怎樣的渠道,最終形成的票房都需要計入到影院使用的影票售賣軟件當中,這個軟件,就成了票房收入從消費者手中流到影院的唯一通路(使得在互聯網還沒有像今天這樣繁榮時,軟件可以不提供在線售賣接口,解釋了本節開始的問題)。繼而形成了下面這樣一條有特色的產業鏈。
我們現在使用的第三方在線服務,諸如團購的兌換券、在線預訂的座位,都是第三方在線服務供應商與影院或院線商定協議,並獲取軟件提供的接口的結果。換言之,一個第三方公司可能面對不同的影院和影票售賣軟件提供商,來分別商定合作的協議。那麼這一節標題提出的問題也就明白了:在市場上,有能商定的協議,就有不能商定的,目前還沒有第三方在線服務供應商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提供統一的服務。
黑暗森林裡的獵人們
大劉在《三體》中提到的黑暗森林,在某種程度上也適用於市場經濟。市場雖然有更通暢的信息,但生存法則和猜疑鏈卻仍然存在,除了利益,合作和競爭都只是形式,每一個參與競爭的企業,都是黑暗森林裡潛伏的獵人。
在最近兩年經濟整體形式疲軟的大環境下,國內電影行業達到了驚人的30%的增長,吸引了過來不少資本的目光。隨著裹挾大量資本的互聯網加入,影票售賣軟件再也沒辦法如當年一樣控制渠道,只得像第三方在線服務商開放了接口,讓他們進入到這片蓬勃發展的森林中,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目前來看,在線影票售賣市場的參與者,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票務公司,依靠與影院簽訂協議,以打包的方式承諾銷售大量影票,優勢在於價格和渠道,格瓦拉、網票網以及近幾年新興的團購公司屬於此類;第二類由具有媒體屬性的服務衍生而來,依靠經營多年的海量用戶以及社區,適時地推出影票購買服務,他們的利潤更多源於媒體屬性服務本身的廣告費,豆瓣電影和時光網屬於這一類;第三類是由大型院線或影院集團集中提供的在線售票服務,通過各種方式將線下用戶帶到線上消費形成,萬達電影是其中的翹楚;最後一類,是由上文提到的影票售賣軟件提供商衍生出來的,依託軟件對於市場的佔有率而獲得線上服務的市場份額,最具有代表性的事樂影網。
這四類參與者,或多或少都在某一方面相對於其他參與者有著不容易替代的優勢,很難自然而然地形成相互妥協。於是,目前在線影票售賣服務的發展方向逐步的分化開來:票務公司不斷追求票品種類、價格;媒體屬性網站不斷提供更優質的內容、更有趣的社區;大院線不斷提供更豐富的支付方式、更快捷的現場服務;售票軟件提供商(以及所有其他參與者)不斷提供更全面的影院覆蓋和全方位的服務(諸如VIP、電影周邊等)。
然而,容易想像的是,即使上述的服務在這些方面有了更長足的發展,文章一開始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充其量有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滿足。
等待戈多?
你可能會認為我對於一個應用能夠滿足所有用戶需求的想法未免龜毛——這種服務根本就不存在。作為一個垂直電商領域,一家公司沒法覆蓋整個市場是必然的,就像在天貓和京東都有對方沒有的貨物、用「滴滴打車」沒辦法叫到所有公司的出租車一樣。
然而,快遞可以送貨上門、出租車會開到你面前,這時使用不同的服務對用戶來說區別不大。看電影卻是需要真正到電影院的,距離、價格、服務、支付,總會有原因讓用戶頭疼。
那麼,是不是存在一種可能,影票行業出現某種標準,使得用戶能夠選擇任意在線服務,來購買希望購買的影票,而價格的差別又不要巨大到無法忍受呢?這是行業的整合,需要具有想像力的設計來平衡各方的利益,也必然需要巨大的資源投入,然而對於消費者(尤其我這樣的懶人)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我們能做的,或許是思考,或許是討論,又或許僅僅是等待,等待那個整合者的出現,正如等待戈多的出現。這需要一個契機,也許是行業的領頭羊市場佔有率達到了足夠大的份額,也許是不同服務商發現了共贏的思路……無論如何,我們等來了在線購票,也等來了在線選座,又有什麼理由認為等待行業整合是如同等待戈多般的悲劇呢?
9 月1 2 日起,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五大城市的指定影院,觀眾只要下載支付
寶手機客戶端,用微信掃到電影《一座城池》的貼片二維碼,就可以搶購到9 元的優惠電影票……
這是劇角映畫9 月策劃的電影《一座城池》營銷推廣活動的一部分,與此前的宣傳營銷活動不同,劇角映畫嘗試通過這樣的活動實現一種OTO 的營銷,搭建影片和觀眾間的快速通道。據瞭解,類似劇角映畫這樣的新媒體、全案電影營銷公司大大小小不下幾十家。大家分散在電影營銷的各個環節,在提升電影營銷專業性的同時,也將傳統的製片—發行—放映的產業鏈格局延伸至製片—發行—營銷—放映四極。
1 從媒體營銷到社會化營銷
電影營銷公司這個行當發展到今天大概不到十年的光景,最初叫電影宣傳公司,甚至乾脆連公司都不是,就是幾個資深的媒體人,借助自己對市場、媒體的瞭解幫助片方寫通稿、發稿。今天回頭看,當時的營銷更像是宣傳,媒體影響媒體,進而影響觀眾。
虞紀是電影圈兒裡最早一撥兒轉行做宣傳的媒體人,他做電影宣傳的第一站是博納。在博納,虞紀開創了北京發佈會邀請外地記者參與報導的先例,這樣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之後虞紀創建了自己的宣傳公司——神話東方。再後來,虞紀轉投其它行業。
和虞紀同時出道的還有黃斌,據說黃斌轉行做宣傳源於陳紅的一個電話。在電影《無極》的宣傳中,黃斌嘗試將電影宣傳延伸到時尚媒體,電影主演變身時尚雜誌封面,借助明星的影響力帶動電影宣傳。2006年,黃斌註冊了自己的公司,操作了《南京!南京!》、《梅蘭芳》等影片的宣傳營銷工作。隨後,黃斌嘗試向上游製片環節延伸,參與了電影《左右》、《我的唐朝兄弟》的製片。
陳舊、陳炯都是南方報業系統的記者,2008 年左右他們開始給朋友幫忙做一些影片的宣傳營銷工作,比起今天的市場,陳炯坦言那時候大家對營銷的理解還處於起步階段,陳炯印象最深的電影《孤膽義俠》。「這是一部批片,當時我們建議把片名改成《孤膽義俠之異形浩劫》,著重突出異形的概念,這樣的調整為影片在當年贏得超過三千萬的票房,比該片美國本土的票房還高。」
一個點子就能四兩拔千斤的案例畢竟是少數,隨著大眾注意力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化,電影營銷開始了從媒體營銷向社會化營銷的升級。媒體人也嘗試從創意生產者向公司經營者過渡,電影營銷開始進入專業化、精細化的整合發展時代。
2 營銷公司有哪些?
所謂電影營銷公司,包含一般營銷公司、公關公司的某些屬性,同時兼具電影營銷公司的專業性。粗略劃分,電影營銷公司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大的影視公司下屬的營銷部門,負責公司內部影片的營銷推廣。另一類是獨立的電影營銷公司,相比前者這樣的專營公司規模更大,通常有幾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可以承擔影片的部分或全案營銷工作,每年操作影片的數量通常在10-30部左右。
正如最早的一批電影營銷公司早早退出這個行當擔憂的那樣,電影營銷本身確實是一個有天花板的行業。所謂的天花板,源於電影營銷公司處於產業鏈末端的地位。營銷公司作為對接片方和市場的橋樑,自身的話語權有限,很多好的點子由於種種現實的原因無法實現,加上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評價體系,進入門檻低、良莠不齊的同業競爭……凡此種種讓電影營銷公司基因裡就帶著弱勢。
儘管如此,享受產業高速發展紅利的電影營銷公司仍然在短期內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大浪淘沙,經歷了最初的探索成長,很多電影營銷公司已經具備了自己的品牌和知名度,一些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營銷公司已經具備了強大的整合資源、跨界營銷能力,帶動內地影視行業重點項目和資源在他們身上集中整合。一個以電影營銷為核心的差異化生存版圖正在形成:
影行天下專注電影營銷、只做全案營銷,並且在進口影片的推廣方面一馬當先;光合映畫作為以電影營銷為主業的娛樂營銷公司,橫向拓展了電視劇、明星藝人、綜藝節目、品牌公關等多種業務,主打「創意定位+渠道定製」的一站式娛樂營銷全案服務;無限自在充分利用電影的內容優勢和品牌結合,提出打通影片到影院的最後一公里,以商務合作見長;和頌世紀業務涉及廣告植入、媒體策略、專業傳播執行、受眾關係管理、公共關係與公共事務等,與萬達影視、華誼兄弟、中影股份、安樂電影等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劇角映畫在業內率先完成第一輪融資,提出從全案營銷向榮譽營銷過渡,通過墊付營銷費用、分擔營銷風險、分享票房價值;偉德福斯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需求,通過電影影響力評估系統的建設為行業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視角。
3 營銷公司做什麼?
從當下的實際情況看,中小成本影片通常在製作完成後進入營銷階段,一些年度商業大片往往從項目策劃階段就引入專業的營銷發行公司把脈。對營銷公司而言,工作的核心就是跟片方一道提煉出影片在不同階段的營銷賣點,然後傳遞給觀眾。與單純的品牌營銷不同,電影本身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反哺品牌、提供話題。當然,在單部影片的內容量不夠的情況下,也可以分析篩選時下的社會熱點話題和影片自身做關聯。
具體到營銷過程,傳統媒體、落地活動和新媒體推廣是電影營銷繞不開的規定動作,實際操
作過程中的信息到達率和市場轉化率是考量一個營銷公司創意能力和執行力的關鍵。視頻類:預告片、特輯、病毒視頻視頻類物料主要包括預告片、製作特輯和病毒視頻三大類。其中預告片和病毒視頻是目前電影宣傳的核心物料。預告片在電影營銷中作用的凸顯可以從電影《三槍拍案驚奇》說起。此前,電影預告片製作多由劇組的剪輯師兼任,《三槍拍案驚奇》中,魏楠版的預告片得到了張藝謀的首肯,此後成為國內第一家專業的電影預告片公司。
業內另外一家知名度較高的視頻物料製作公司是太空堡壘,其以電影預告片和製作特輯為主,提供全套EPK(電子媒體手冊)服務,代表作品是高群書的《西風烈》。此外,影武者等新媒體營銷公司手中也掌握著許多網絡拍客資源,可以跟據不同的創意完成相應的病毒視頻創作。電影《親密敵人》營銷過程中拋出的病毒視頻《賀歲三巨頭密會》巧妙借用《讓子彈飛》的電影片段,製作費用低、以創意取勝,可以看做是業內較為經典的病毒視頻之一。
與預告片和病毒視頻相比,製作特輯的作用有逐漸減弱的趨勢。光合映畫的陳炯認為,「電影營銷講究亦正亦邪,正的像預告片,能完整傳達影片信息。邪的比如病毒視頻,可能跟故事劇情完全無關,但是傳達了影片內在的精神氣質,從操作實踐經驗看這兩種手段的效果都很好。」
圖片類:海報、劇照
目前,圖片類的電影物料主要包括海報和劇照兩大部分。其中,海報又分為概念海報、先導海報、人物角色海報、特色海報,終極海報等,不論是電影信息的階段性發佈還是電影陣地宣傳,海報都承擔著重要作用。劇照方面,每個劇組都配有專職的劇照師為影片的宣傳營銷積累素材。海報和劇照作為常規物料,會隨著影片營銷的不同階段隨時拋出。比照國際經驗,國內目前還沒有權威的電影海報評價、評獎,海報創作整體質量還有待提升。
音樂類:主題曲、插曲
近年來,隨著明星跨界的普遍化,音樂類物料可供發掘的宣傳點也越來越多。以光合映畫負責的《廚子·戲子·痞子》為例,影片推廣曲恰好是吳莫愁的首支個人單曲,主題曲《送別》則主打朴樹十年回歸的話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2 年國慶檔上映的《二次曝光》宣傳前期巧妙地將影片與張北草原音樂節結合創造話題。影片上映前,又邀請到當時人氣值極高的吉克雋逸、李代沫演唱主題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電影營銷公司管窺
領袖氣質和發展空間
電影營銷公司是一個典型的重創意、輕資產型企業,通過對視野內十餘家電影營銷公司的瞭解可以發現,電影營銷公司掌門人大多有媒體、演藝經紀和互聯網的從業背景。掌門人個人的資源整合能力,對產業鏈上下游的協調溝通能力以及對新媒體環境下的電影營銷、傳播的理解將決定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發展方向。從某種程度上說,電影營銷提供了一個從中間環節介入電影產業的切口,是一個既有天花板也有雙向延伸空間的行業。
資本拉動和量化標準
談及電影營銷,雖然不斷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新性個案突圍,但是行業本身缺乏可以量化的評估標準仍是一個尷尬的事實,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場的發展規模和規範性。值得一提的是,2013 年資本市場對電影的關注已經滲透到營銷環節,率先完成融資的公司開始嘗試依託海量的社會化媒體數據實現電影影響力的效果評估。
契合度和轉化率
所謂契合度是指一定體量的影片對應著相應的營銷規模,營銷規模一旦偏離電影自身體量並不能帶來相應的口碑效果,相反會有過度營銷的嫌疑。此外,營銷也要結合影片自身特點選擇相應的手段,否則也可能出現營銷溢出影片自身承載量的情況。比如2012 年一部千萬級別的類型片,營銷過程中設計了一款病毒視頻,視頻中影片信息通過地鐵中乘客手中的雜誌帶出,視頻的高點擊率和輻射大陸、台灣、日本等地的傳播範圍甚至連宣傳公司也始料未及,可惜的是由於影片自身的認知度不高,病毒視頻並未帶出相應的觀影轉化率。
| ||||||
一個是金融罪犯,一個是大慈善家,都在華爾街聚積巨富;如今,大慈善家以跳樓的方式離開戰場,而詐欺起家的金融罪犯,卻靠著電影版權繼續致富。這,或許正是華爾街最真實的面貌。
撰文‧乾隆來 從一七九二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起算,華爾街已度過二二二年的歷史了,但是,這個市場至今仍是個隨時充滿意外、到處存在詐欺、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壞人卻能享盡榮華富貴的殺戮戰場。在華爾街上,令人敬佩的慈善家與窮凶惡極的罪犯同處一室,都穿著光鮮亮麗的頂級西裝,各自追求著各自的夢想。 二○一三年十二月底,躍上全球新聞版面的兩位華爾街富豪極端的對比,正好驗證了高齡二二二歲的華爾街,依舊是龍蛇雜處、殺人不見血的叢林。 一三年聖誕節,以炒作水餃股的金融罪犯貝爾福特(Jordan Belfort)為主角的好萊塢大片《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在全球風光上映,在金球獎影帝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擔綱主演、大導演馬汀‧史柯西斯的鏡頭下,全世界的觀眾驚覺,原來華爾街炒手的惡形劣狀,噁心到令人難以想像。
一部電影
揭開華爾街醜陋真相 貝爾福特犯下了新台幣六十億元的巨額金融詐欺,卻只關了二十二個月,如今已經重回名車、美女、直升機的奢華生活,還天天與好萊塢大明星廝混。美國聯邦調查局當年大張旗鼓查緝他,雖然一時終止了貝爾福特的金融犯罪,但是好萊塢的電影,卻為貝爾福特創造了另一波事業高峰。 《華爾街之狼》在正式上映之前,特別在奧斯卡高德溫戲院舉行試映,邀請奧斯卡獎的評審委員們觀看,不料長達三小時的電影結束後,一位評審委員衝到導演馬汀‧史柯西斯面前,對著這個世界級的大導演大吼:「太丟臉了!」(Shame on you !)。還有不少評委直言:「真是經歷了三小時的折磨。」史柯西斯以及劇組對於評審的抨擊沒有直接回應,大家訕訕然離開戲院。 奧斯卡的評審委員們原本就有大群的保守派人士,他們劇烈的反應,並沒有超出李奧納多與史柯西斯的預期。李奧納多為了這部電影,花了六年的時間布局,還與另一位大明星布萊德彼特爭搶劇本,不僅自己擔綱上演真槍實彈的情色情節,還找來拍過《計程車司機》、《蠻牛》、《神鬼無間》的大導演馬汀‧史柯西斯掌鏡,兩人甚至自掏腰包出任製片,執意要拍出這部「挑戰所有尺度的限制級電影」。 長達三小時的電影,以群魔亂舞的場面開場,李奧納多豪不保留地奔放演出,有夜以繼日的淫亂派對、讓妓女在李奧納多身上點蠟燭油、無止境的吸毒、毫無遮掩的色情畫面,電影一路向瘋狂的極限衝刺,完全不踩煞車。有不少影評直接批評:「整部電影就是令人噁心的場面,不斷重複」「是三小時的惡意折磨。」為什麼李奧納多與史柯西斯兩人要將生涯賭在這樣的電影? 電影裡的主角喬丹‧貝爾福特,正是華爾街炒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故事,血淋淋呈現了華爾街詐騙的本質,股票炒手吃人不吐骨頭,完全沒有道德負擔,白天用盡手段詐欺無辜客戶的血汗錢,晚上則不知廉恥的嫖妓與吸毒。而美國的制度卻縱容這樣的罪犯,幾百年來不斷重複。支持這部電影的影評史蒂夫龐德就說:「這部電影很噁心,因為電影展現的就是美國億萬富豪的奢糜生活,他們在搾取中產階級血汗錢的時候,就是這麼噁心!」 金融新貴
坑殺投資人二億美元 貝爾福特今年才五十二歲,他不到三十歲就在紐約長島創設了奧客蒙證券公司 (Stratton Oakmont ),專門炒作未上市股票,主辦承銷了三十五檔中小型股上市案。一九九八年他被聯邦調查局與證期會起訴,罪狀是證券詐欺與洗錢,被他坑殺的投資人損失達到兩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億元),貝爾福特認罪協商,被判刑四年,入獄服刑二十二個月後假釋出獄,必須賠償新台幣三十三億元的損失。 貝爾福特使用的炒作伎倆稱為「開水房」(Boiler Room),這不是他的發明,而是在華爾街存在超過百年歷史的老招。他雇用想要發財的年輕股票經紀人,給他們事先準備好的銷售說帖,要他們打電話推銷「即將要暴漲的中小型股」,銷售越多的股票經紀人,立刻發給巨額獎金,還有享用不盡的美女、名車、毒品。 「開水房」指的就是沒有隔間、經紀人瘋狂打電話推銷股票的大辦公廳,他們把一支股票當成標的,大家不斷推銷,直到電話線發熱發燙,整個辦公廳瘋狂叫喊,股票炒到沸騰為止。貝爾福特的奧客蒙證券公司,在高峰時期曾經雇用了超過一千名股票經紀人,都是不到三十歲的男生,「開水房」沸騰的盛況,可以想見。 為了炒股,開水房不只一間,貝爾福特早年的創業夥伴另起爐灶,結夥共同炒作,例如同樣被聯邦調查局定罪的杜克證券公司,將客戶全權委託的資金拿來拉抬貝爾福特的股票,高檔獲利後,貝爾福特以及少數幾位高層分走將近七○%的獲利,杜克證券的客戶卻只分到三成。 「開水房」燒得滾燙之後,貝爾福特則運用早已建立好的祕密管道,將早期持有、幾乎沒有成本的大量持股趁機出貨,最終炒作的股票跌回原狀,投資人血本無歸。 開水房的炒作原則不變,只是隨著通信技術發達不斷升級,貝爾福特定罪之後的網路泡沫時期,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少年李柏(Jonathan Lebed),就用網路散播他自己也沒查證過的股票消息,而且迅速達成炒股獲利的目的。李柏引起媒體關注與檢調的調查,但是一直到現在,已經將近三十歲的李柏,還在用相同的手法炒股,照樣活躍。
出書拍片
竟讓事業再登巔峰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貝爾福特在這個炒作過程中,完全把投資人當成待宰羔羊。電影裡面的經典對白就是:「我們就是要把客戶的錢,放到自己的口袋中。」「如果你還想要幫客戶賺錢,你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沒人知道股票要漲、要跌、要盤、要整理,你只有拚命把獲利放到自己口袋中!」貝爾福特曾經一年賺進四九○○萬美元(約新台幣十五億元),但是他「還是覺得很遜」,「因為平均每天賺不到一百萬美元!」在滾燙的開水房內,他「三小時內,賺到二二○○萬美元」卻仍不滿足,因為「賺錢,是永遠不夠的。」他們一頓晚餐吃掉新台幣九十萬元,嫖妓、吸毒、酗酒都用公司信用卡報帳,卻一絲歉意都沒有。 一九九八年聯邦調查局經過長期蒐證之後,逮捕並且起訴貝爾福特與他的關聯罪犯,核心罪犯包括一名在佛羅里達的華人王維克(Victor Wang)。貝爾福特的同夥紛紛認罪,貝爾福特最後只被判刑四年,服刑二十二個月出獄,同夥也都坐了一、兩年牢就出獄了,只有王維克因為不認罪,竟然被宣判二十二.五年的刑期,還要賠付高達新台幣二百億元的損失。 貝爾福特在獄中寫下自傳,出書大賣,出獄之後變身「激勵演講人」,在全美國到處演講他自己的故事,而一起出道的夥伴柏路許在服刑三十九個月之後出獄,回到佛羅里達賣醫療設備,如今已經買了市價新台幣一億元的豪宅,娶了美嬌娘,開著勞斯萊斯敞篷跑車到處旅行。
大慈善家
選擇退出人生戰場 而在《華爾街之狼》上映的同時,享有「超級大慈善家」美譽的對沖基金富豪羅伯.威爾森(Robert Wilson),從他面對紐約中央公園的超級豪宅一躍而下,慘烈地結束八十六年的人生。自殺的方式雖然激烈,原因卻很單純,他留下遺書說,因為幾個月前中風,無法自由行動,因此主動終結自己的生命。 威爾森早在一九六九年就成立以自己為名的基金公司,並且以放空業績惡化的公司為標的,是現代對沖基金的先驅者。二○○○年時,美國︽商業周刊︾估計他有超過八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四○億元的身價。他出生在底特律,學校畢業後進入第一波士頓證券公司當分析師,與貝爾福特相較,走的是「正途」,不過創業之後以放空公司為業,砍殺股票從不手軟,最終蓄積巨額財富。 威爾森操作股票狠勁之大,從一九七六年一檔讓他賠掉新台幣十億元(以當時的幣值,相當於目前的三十億元)的例子可以窺知一二。 威爾森放空在大西洋城開設賭場的娛樂國際公司,從每股十五美元一路放空到二十美元,但是他顯然錯估情勢,娛樂國際的股價不斷創下新高,一路被多頭拉過一百美元,威爾森卻死不認錯。最後娛樂國際股價暴漲到每股一九○美元,他的營業員強迫他斷頭認賠,留下翻本的資金,原本要慶祝五十歲生日的威爾森,賠光積蓄,從頭再來。但是他記取教訓,在八○年代的經濟震盪、以及美國企業重整的過程中獲利豐碩,十年之後的一九八六年,威爾森就帶著幾億美元的身價,宣告退休了。 威爾森也有華爾街形態的八卦,他在六十歲退休之後,與結縭三十五年的妻子離婚,並且宣告出櫃;或許也因為沒有子嗣,威爾森從此誓言將自己從華爾街賺來的財富,主動捐贈回社會。 沒有人統計過威爾森到底捐了多少,但是他主要的捐贈對象包括自然保護協會、世界古蹟基金會、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天主教學校系統等,他還是惠特尼博物館的董事,也是紐約歌劇團的首要贊助者,在威爾森跳樓自殺前,他的目標是要捐出「超過七○%以上的財富」,以他十億美元以上的身價估算,捐贈金額至少在新台幣二百億元。
熱心捐贈
目標捐出七成以上財富 二○○七年,威爾森接受康泰納仕集團所屬的《投資組合月刊》(Condé Nast Portfolio )專訪,深入披露了他的捐贈策略。威爾森說:「我所有的紐約富豪朋友們,都把自己的財產轉為信託的形式」,但是,用信託的方式來處理身後的財產,等於把財產交給那些不了解你、技術又不如你的人來處理,不如在活著的時候,就把財產認真處理掉。 威爾森說:「因此,我在七十歲的時候,就決定用最積極的手段,不假他人之手,把所有的財產捐出。」「我雖然已經拚命捐贈了,但是因為剩下的財產還在獲利,怎麼也捐不完。」「對我來說,捐贈,甚至比賺錢還困難。」威爾森是華爾街的另一種代表,當他覺得已經無法行動自主時,寧願縱身而下自我了結,絕不拖泥帶水,他用所有的力量賺取巨富,又用等同於賺錢的心力積極捐贈,確保他創造的財富得到最高的效益;不論是投資、捐贈、或是面對自己的生命,確認買進的時候,就豪不猶豫加碼,確認要離場時,也絕不戀棧。 貝爾福特與威爾森,一個不知悔改的金融罪犯,一個受人尊崇的大慈善家,都在華爾街聚積巨富;如今,大慈善家以跳樓的方式,停損離開戰場,而詐欺起家的金融罪犯,卻靠著電影版權繼續致富。這,或許正是華爾街最真實的面貌。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
光線傳媒:與華誼無相似之處
截至2月11日,《爸爸去哪兒》的電影票房累計突破6億。
早在2月9日,華誼兄弟高調宣佈,當時5.7億的票房已超過光線傳媒2012年全年營收的一半(2013年度業績未公佈)。
6億票房,還是光線傳媒2013年淨利潤(預期)的兩倍,接近於華誼兄弟去年全年的淨利潤(預期)。
與豪華陣容,超大製作的《大鬧天宮》相比,這個用五天拍成的電影,賺錢顯得更為容易。
從去年的《泰囧》火遍中國,到《爸爸去哪兒》「躺著數錢」,電影給光線傳媒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外界也常將這家「電影公司」與華誼兄弟相提並論。
但對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而言,這不是他想要的。他表示,光線仍是一家傳媒公司,與華誼兄弟沒有相似之處。
票房大熱股價下挫
「我當時認為這個片子會到7億。」2月12日,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告訴記者。之前曾大大低估過《泰囧》的他,這次對《爸爸去哪兒》卻「心裡有數」。「這個節目在電視上播出後,品牌影響力已經非常大了」。
王長田說,「我們光線畢竟還是一個傳媒公司,我對傳媒的力量是非常清楚的。」
2月13日,記者在北京西城區的某家影院裡看到,上映兩週且已經度過最高峰期的《爸爸去哪兒》,在排片表上仍然不落下風,當日排片6場,而與之同為1月31日上映的另一賀歲檔電影《澳門風雲》已僅剩兩場。
晚上七點多,《爸爸去哪兒》的購票者仍為數不少,其中多半是「家長+兒童」的親子組合。
2月14日,瞄準情人節檔期的新片們已經擠上院線。據時光網數據顯示,當日北京共有86家影院315場次繼續熱映《爸爸去哪兒》。
早在2月9日《爸爸去哪兒》票房達5.7億時,光線傳媒即已公告,5.7億的票房成績「超過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50%。
截至目前,《爸爸去哪兒》單片6.2億的票房數字更具說服力:數據顯示,2012年光線傳媒全年營收為10.3億(2013年度業績未公佈)。
不過,在《爸爸去哪兒》熱映期間,光線傳媒的股價卻並沒有隨著票房曲線上揚。
2月10日,《爸爸去哪兒》上映十天,也是春節後股票開市的第二個交易日,光線傳媒逆勢跌近3%,隨後一天繼續下跌。截至2月13日收盤,光線傳媒跌6.26,報46.10元。
對於「電影票」和股票的差距,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認為「很正常」。「本來就不應該根據一個公司單個產品的動向去判斷投資價值。」王長田告訴記者。
對於此前外界猜測光線在《爸爸去哪兒》中投資比例低因此未受資本市場看好,他認為「也有這種可能性」。
去年12月,公司宣佈「少量投資《爸爸去哪兒》並負責該片發行」,但對於「少量投資」的金額究竟幾何,公司始終未予公開。
與此同時,多家券商的研報表示,光線傳媒在該片中的投資佔比約為10%。對於這筆投資的具體情況,光線傳媒並未公開,只表示,由於票房高,公司仍能從中得到可觀的收益。
光線與華誼「沒可比性」
「《爸爸去哪兒》票房的成功,會進一步增強光線傳媒在電影領域的地位。」某業內人士分析稱,去年《泰囧》大熱的時候,市場大多認為光線的成功是「偶然性爆發」、「小概率事件」,但之後《致青春》、《中國合夥人》相繼表現出眾,讓作為電影「新兵」的光線迅速被人們記住。
「我們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票房排在前兩位,國產片市場佔有率也是前兩位的公司。」王長田說這話的時候,上述三部電影已經為光線創下了超25億元的總票房。
近日,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雙雙發佈2013年業績預告,華誼兄弟去年淨利約為6.35億元—6.84億元之間,光線傳媒約為3.1億—3.4億元。
以電視節目製作起家的光線傳媒,目前是國內最大的民營電視節目製作公司。2006年,光線宣佈進軍電影界,當時業內對其前景的判斷並非一片樂觀。
這個時期,華誼兄弟的電影業務正憑藉「馮氏喜劇」一家獨大。
有人甚至稱,相對於華誼,在電影市場裡光線將是「永遠的配角」。近兩年,光線的電影業務現逆襲之勢,市場更習慣性將光線與華誼兩家放在一起比較,甚至在一些投資論壇裡,網友稱光線就是華誼的「翻版」。
對這樣的說法,王長田向記者表示,自己並不認為光線和華誼兩家之間有什麼可比性。「我看不出我們兩家哪裡相似。可能我們的業務有些交叉而已。但投資者應該很清楚,華誼兄弟更偏重於娛樂公司,而光線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傳媒公司,這個方向從來沒有發生過實質的改變。」
「娛樂公司的運作模式是項目化,一個項目的收入對應一個項目的成本,一部電影大賣並不意味著下一部走紅;而我們做傳媒的理念是,長期持續運作而並非項目化運作。」王長田曾表示。
但事實情況是,從2013年年初以來,光線最耀眼的光環幾乎都來自於電影。
對於電影帶來的「江湖地位」,王長田有著憂患意識,他曾表示,電影製作最大的問題就是項目連續性不強,光線影業則正想辦法規避對單部電影過度依賴帶來的財務高風險。
《泰囧》「創造歷史」的時候,王長田有過這樣一番話:「我做了十三四年的公司,這個時候卻變成了我最風光的時候,這是一種悲哀。說明我做的其他東西,沒那麼成功。」
「娛樂傳媒集團」暗戰
按照王長田的理想軌道,光線傳媒所要參照的,是美國大的傳媒娛樂集團的路子:又生產內容,同時擁有渠道,在內容方面,電影、電視節目、電視劇、音樂、遊戲、甚至包括主題公園等等都是他們的內容。
從光線上市以後的投資行動來看,似乎正在朝這一方向佈局。2011年8月上市後,光線傳媒先後投資了網遊公司、電視劇製作公司、互聯網視頻公司等項目。王長田告訴記者,他的目標是光線傳媒要成為「中國最好的內容公司」:「在原有的幾個領域比如電視電影方面繼續擴展之外,我們在不斷地開展新業務,找新的增長點。動畫、遊戲、演出這些都有涉及。」
「不難看出,對於文化行業而言,大的公司會將觸角伸至更為廣闊的領域,跨界整合將成為年內熱點。這跨界背後的目的和未來的前景值得深究。」來自虎嗅網李拓的分析文章稱。
「面對一個有著同樣抱負、而且財大氣粗的華誼,光線願景中的『娛樂傳媒集團』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一位行業觀察人士稱,「不僅僅是華誼和光線,隨著文化領域新老公司不斷的跨界佈局,彼此間的重合和交叉會越來越多,未來少不了正面交鋒。」
「我們歡迎競爭,因為沒有辦法壟斷市場,市場是開放的。」王長田對記者說,「我們要做得比別人好,但不可能一家獨霸。誰都不可能。」
華誼與光線的對比
一,公司形式:
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都是上市公司,但有一個區別,華誼的主業是電影,然後是影院投資以及藝人經紀,再往後數才是電視劇啊神馬的。華誼兄弟上市,電影是主業。而上市的光線傳媒,主業是電視欄目,廣告啊什麼的,光線影業只是光線的一個分公司,上市部分並沒有包含光線影業。嗯,是這樣的。
二,關於電影:
既然兩家公司比較,當然要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兩家公司的交集,就是電影。
華誼兄弟是最早涉足製片業的大型民營公司,這大家很明白就不多說了。培養和締造了很多大導演,大明星,而植入廣告,包括貼片廣告的創始人也是華誼的王中軍,可以說華誼兄弟是一個具有開拓者一般素質的公司。
光線傳媒是做電視欄目起家的,大家熟悉的娛樂現場啊什麼的都是他家做的,做電影開始比較晚,加上影業高層的張昭和徐林在光線和樂視之間來回跳,也是件挺好玩的談資。光線對於電影的投資很小心,大部分都是以發行形式投資的,或者加磅投資,光線的發行團隊,是張昭在光線的時候建立的,這種矩陣模式(就是每個城市都有發行人員駐地)是當時新穎的發行模式,現在樂視影業在國內的發行團隊也是矩陣模式,當然這算題外話了。
單從影片本原說,華誼不管在項目的策劃,拍攝的質量和票房結果看,都大大強於光線,光線在這方面實在是不能跟華誼相提並論,在這一點上,光線甚至弱於小馬奔騰。
三,關於電影發行:
這個問題要單說的原因是,我估計大家都挺感興趣的。華誼的發行是很傳統的模式,中規中矩,而光線標榜的矩陣模式就顯得很特殊,所以,光線利用這種模式拉來了很多大片發行權,包括致青春等等,但除了這種模式,還會有票房保底等等模式。
這也是比較有操作實力和預見力的模式,有人願意給我保底票房,我當然會欣然接受啦。不多分析,大家明白就好了。
四,關於掌門人:
華誼的王氏兄弟,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王中軍在美國學習奮鬥,回國後跟弟弟接手了華誼廣告公司,致力於企業VIS(視覺識別系統)設計的工作,王中軍的作品包括「中國銀行」,大家很熟悉的「中國石化」的logo,還有「國家電網」的logo等等,而後做了電影,也開創了很多個第一,包括植入廣告,貼片廣告,找銀行抵押版權融資方式等等,在我看來,王中軍王中磊做的一些事,影響了整個電影業。
光線的王長田先生,早年間是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離職後開創了中國電視界製播分離的先鋒者--光線傳媒,並因此而名聲大噪。但很多年過去了,他依舊保存著那種張力,依舊是一位優秀的電視人。
五,結語:
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都是中國文化產業的生力軍,是兩家非常好的公司。華誼兄弟一如既往的對電影痴迷,光線一如既往的電視電影全面發展。
| ||||||
以監管最松的保險產品為通道,娛樂寶用「眾籌」模式對接信託產品的 高風險投資 ◎ 財新記者 劉冉 王申璐 文liuran.blog.caixin.com|wangshenlu.blog.caixin.com 最少100元,預期年化收益率7%,即可投資最熱門的影視作品。 正在推進這一運作的是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3月26日下午,阿里巴巴宣佈推出「娛樂寶」 ,稱網民最少出資100元即可投資熱門影視劇作品,預期年化收益7%。 首款在「娛樂寶」上進行銷售的產品為國華人壽推出的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 名為「國華華瑞1號終身壽險A款」 ,預期年化收益7%,不保本不保底;一年內領取或退保收取3% 的手續費,一年後自動全部領取; 為防範客戶資金風險,此次採取「單一客戶保費金額限額」的銷售策略,每人最大購買金額不得超過1萬元。網民通過「娛樂寶」購買國華人壽的保險理財產品後,資金將投向文化產業,獲取投資收益。 雖然「娛樂寶」首期產品的主要參與方均否認該產品屬於眾籌性質。但多位市場人士認為,此行為本質與「眾籌」無異,只是「穿了件保險產品的外衣」 。 眾籌(crowdfunding) ,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以總額低、單個認購低、以互聯網為媒介,直接對接某個創意型投資項目為主要特點。 阿里巴巴之所以選擇保險公司,是因為只有保險公司發行此類產品所受監管較少,也基本沒有認購門檻。 「銀行根本沒法做,很多銀行也沒有合作的動力。 」阿里巴巴小微金服的一位人士說。 銀行發理財產品需要事前備案,還有合格投資人的門檻,受到比較嚴格監管。 投資人在購買了投資連結型保險產品後,國華人壽保險公司將這部分資金投資到一個結構化信託計劃的優先級,其中「娛樂寶」的7300萬元佔這一總規模為5億元信託計劃的14.6%。 信託業內人士也指出,一般來說,信託認購門檻為100萬元,有些定在300 萬元。尚在募集過程中的五礦影視項目優先級合格投資者也定為50萬元。 「娛樂寶的推出,如果是對應尚在募集中的項目,等於變相顛覆了信託的投資門檻。如果是對應即將存續期滿的項目,相當於變相地幫助項目退出。 」信託業內人士說。 操作「娛樂寶」項目的阿里巴巴和國華人壽以商業機密為由,不願意公開披露投資的信託公司名字與信託產品的情況。 在「娛樂寶」平台上最被看好的是郭敬明導演的電影《小時代3》和《小時代4》 。負責《小時代3》的發行方樂視影業相關人士回應財新記者 :還沒聽說樂視影業與阿里有相關合作。 《小時代3》最大的投資方華策影視常務副總經理金騫亦表示不知情: 「還沒有聽說公司與阿里巴巴有相關合作。 」更為弔詭的是, 《小時代》宣傳方對財新記者表示,郭敬明劇組目前還沒 有對《小時代4》的籌拍計劃,也沒聽說阿里巴巴對《小時代3》有相關投資。 對於「娛樂寶」推出的劇組探班、明星見面會等活動,該人士也表示目前還沒 有相關的宣傳計劃。 。 對此,阿里巴巴數字娛樂事業群公關部門回複財新記者稱, 《小時代》的製作方還沒有獲得相關信息。未來會和製作方接觸召開發佈會。 無論是投資連接險還是變相「眾籌」 ,最關鍵的是,參加這筆7300萬元投資的投資人是否充分瞭解自己的錢投向哪裡?以及有多大風險? 借道保險公司 據阿里巴巴人士介紹, 「娛樂寶」首期四個項目總投資額為7300萬元,分別為 :郭敬明導演,楊冪等人主演的電影《小時代3》 《小時代4》 ,上映日期2014 年,限額1300萬元 ;馮紹峰、竇驍等人主演,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狼圖騰》 ,上映日期2015年2月20日左右,限額2400萬元 ;孫周導演,王寶強、小瀋陽共同主演的3D 奇幻喜劇《非法操作》 ,上映日期2014年12月前後,限額2600 萬元 ;社交遊戲《魔範學院》 ,主演範冰冰將在遊戲中與粉絲進行互動,上線日期2014年8月前後,限額1000萬元。 以上項目的投資週期均為一年期。 值得注意的是,網民並非在手機支付寶中購買,而是在手機淘寶中的「娛樂寶」頁面預約,選擇感興趣的項目進行「投資」 。其中,影視劇項目投資額 為100元 / 份,遊戲項目的投資額為50 元/份,每個項目每人限購兩份。 2013年11月,淘寶平台就曾試圖為 「雙十一」推出一批銀行理財產品,廣發銀行原計劃推出預期年化收益率達7% 的一年期理財產品,但終因「內部核准原因」將產品下線。 「與信託公司合作,沒有辦法對接公眾。因為信託計劃主要銷售至高淨值客戶人群,不符合我們想要讓公眾參與的初衷。 」淘寶內部人士表示。 保險公司發行的保險產品,受到的監管不像銀行理財產品那麼嚴格。一位壽險公司的副總介紹,保險產品雖然實行事前備案,但是投連險投資賬戶的投資去向並不需要嚴格報備,投資可以事後備案。 「從產品備案涉及的信息如產品名稱、產品內容上,不容易看出風險。 」國華人壽和阿里巴巴合作已久,國華人壽也願意創新。 「大保險公司看不上幾千萬元的保費。和小公司合作,阿里比較有溢價權。 」國華人壽的相關人士表示,該產品投向影視、遊戲項目是通過購買信託計划來實現, 「對影視、遊戲的投資是在一個很大的盤子裡,這個信託計劃的投資額為5億元,我們這7300萬元的保費只是一小部分優先級。 」2012年下半年, 保險資金放開投資,允許險資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該信託正是屬於集合資金信託計劃,但剩餘85%的資金來自何方,雙方均未披露。 之所以要限制投資上限,主要是從保險公司的角度進行風險控制, 「投連險最重要的就是信息披露和風險控制,這樣可以做到單項風險控制最低。 」國華人壽的人士表示。 投連險是一種特殊的終身壽險產品,更像是理財產品,保險的保障功能很少。 然而目前國內市場搞的幾個影視投資信託基金,運作情況並不樂觀,機構投資者並未活躍參與。 2013年11月,五礦信託發起所謂主動型影視信託投資信託計劃。據接近五礦影視信託項目的人士介紹,總規模為6億元,存續期不超過六年。其中優先級、 中間級和劣後級的投資比例為6:2:2。 「與傳統的融資類,如房地產、地方平台等項目,影視信託屬於投融資相結合的信託項目,投資收益其實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一位信託人士表示。 據五礦信託人士介紹,為了最大限度地規避投資風險,先向機構投資人推介劣後級項目,逐級募集,不過,由於項目的不確定性,次級大多是機構內部認購。 五礦信託副總經理楊巍曾告訴財新記者,首個投資的影視項目於2014年3月上馬。3月27日,接近該項目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項目正在順利運營,但是優先級的部分還沒有完成全部募集,按照此前的比例,優先級的規模為3.6億元。 高風險投資 多位影視行業投資人表示,影視行業投資屬於高風險投資業務,並不適合追求低風險固定收益的普通投資者參與。即使是份額分割,小額參與,仍有很高概率給投資者帶來損失。 一位電影投資人表示,該筆資金在幾部電影的運作中是以何種角色參與票房分成,究竟是投資方角色,還是以宣傳發行方身份參與投資,具體的票房權益與風險也並未公佈。 他說, 「電影投資中,不同的角色和分工承擔的風險和收益不同,有可能票房大賣,但最後有的投資方還是虧損,也有票房不盡理想但部分投資方收回成本的例子,還是要看各投資方間簽訂的合約。 」該人士舉例,如華語最高票房紀錄 12.44億元的《西遊降魔篇》 ,周星馳的比高集團等其他三家製片方和投資方的收益還沒有發行方華誼兄弟的收益多,因為華誼兄弟與其他三方的合約條款中規定華誼兄弟作為發行方優先享有該片在中國大陸的票房收益,最終該片為華誼兄弟帶來的稅前利潤超過2億元。而由孫儷、胡軍主演的《機器俠》儘管票房不高,但因小馬奔騰採用了非電影圈而是金融界常用的手段,比如優先回款、賬戶共管等,賺取了20% 利潤,其他投資方則紛紛賠錢。 該款產品除了信息不透明、風險提示不到位,另一個被投資者抱怨的就是風險和收益不對等。 「收益情況也不是跟電影的票房收益直接掛鈎。 」一位投資人表示,餘額寶提供5% 左右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是因為投資貨幣市場基金,低風險、低收益。 影視投資則是完全是高風險行業,「娛樂寶」投資者僅能得到7% 的預期收益,成為了高風險、低收益的投資,沒有機會真正分享到優質影視項目的超額投資回報。 「尤其是對於購買電影《非法操作》和《狼圖騰》份額的投資者來說,風險會比《小時代》高很多,但是沒有相應的高回報。阿里巴巴應公佈將對幾部影片的投資權益具體有多少,讓投資者可以自己算出相應的收益。 」前述投資人表示。 賠本買賣? 對保險公司來說,銷售這樣一個幾千萬元的產品,不僅要承擔較高的成本,還需要承擔投資風險。 接近保監會資金運用管理部門的一位人士透露, 「目前保監會也正在關注這款創新產品的風險。 」保監會放開保險投資之後,具體投資方向並不需要報批,保監會的監管更多是從償付能力充足率,最低資本要求等角度進行監管,「更關注投資過程的合法合規性」 。 一位保險公司人士表示, 「娛樂寶」產品表面上看來合法合規,保險公司可以買信託,信託也可以投文化產業。 「但一開了這個口子,以後就不好說了。 」該人士表示,電影《小時代》系列是有一定的觀眾基礎,但未來如果是不知名的導演和演員製作的電影,風險就太大了。然而未來該允許保險公司投資什麼樣的電影,什麼樣的電影能大賣,這不應該由保監會說了算。 據知情人透露,幾週前,阿里巴巴相關負責人去過保監會, 「保監會在創新上還是比較支持的」 。 一位保險公司管理層人士指出,保險公司運營成本很高,一般情況下,人均保費要3萬至5萬元才能基本持平, 「國華人壽的這個產品人均最多1000元,肯定是要虧本的」 。另外,阿里巴巴的平台費用也不低,在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八之間。 國華人壽相關人士表示,這次與阿里巴巴的合作,平台費用未被減免。 有保險公司人士表示,這件事對國華人壽的好處就是可以打上重視互聯網和創新的標籤,可以對客戶進行二次開發。首先,給阿里巴巴的平台費用就很高,在千分之五到千分之八之間,且保費數額太小,還要提供保險保障,實際收益將非常有限。該人士表示,保險資金買信託,也需要擔保,阿里巴巴或許會給國華人壽一定的擔保。 「現在對投連險管控沒那麼嚴格了,保險公司完全可以用自有資金去補投連險的損失,法律上並不需要補,但是保險公司可以選擇補,以避免投保人對收益率不滿。 」上述保險公司人士說。 本質眾籌? 更多人認為, 「娛樂寶」實際上是一種通過保險產品作為產品包裝方式,以達到投資無門檻,追求潛在回報率區間合理,並能夠投資電影的產品。與其說是保險投資,不如說是本質還是「眾籌」模式。 阿里巴巴「娛樂寶」的模式,更像是對獎勵眾籌的一次創新,回報不僅僅 是電影贈票、明星見面會等產品和服務,還包括7%的預期資金回報。 「國內監管方面要求眾籌不能以股權或資金作為回報,項目發起人更不能向支持者許諾任何資金上的收益,否則很容易與非法集資相混淆。 」盈科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高清會對財新記者表示,「娛樂寶」借道保險、信託,從形式上完全合法合規。 阿里巴巴強調「娛樂寶」並非眾籌,「眾籌與『娛樂寶』平台上能提供預期資金收益的保險理財產品,有著本質區 別。 」阿里巴巴方面表示,資金從大眾口袋中並未直接投資電影,而是通過保險、信託等通道,才流向電影投資。 利用眾籌模式,並且以資金作為回報來做文化行業,阿里巴巴並非首次,小成本紀錄片 《2013快樂男聲主題電影》在眾籌網上成功籌得500萬元。 財新記者劉卓哲、屈運栩對此文亦有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