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課電影稅是打擊國片

 
2013-10-28  TCW
 
 

 

文化部打算對電影票價課稅來補助國片,然而,此舉不但達不到效果,甚至將使觀眾在戲院都看不到國片。

關於課稅,名義上對買方或賣方課稅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稅實際上由誰負擔。經濟學結論是:買方、賣方誰的替代選擇少,誰實際負擔的稅就越大。

身為賣方的戲院,其座位、空間、放映設備與音響等,都是為播放電影而設,很難再改變為其他用途,因此戲院不會因為票價收入稍微下降,就退出「播放電影」這行,戲院的替代選擇因此較少。

相對的,消費者不進戲院看電影,亦有其他選擇,例如可等該片出DVD,或日後在電視上欣賞,甚至還可上網看盜版,因此他們替代選擇較多。

電影稅的客觀結果,就是使稅的實際負擔大部分落在戲院頭上。然而,戲院雖然不會因為實際負擔了電影稅,就改變播放電影的「數量」,但它卻可改變播放電影的「種類」。

假設戲院有兩個選擇,一是播放洋片,收入兩元;另一是播放國片,收入一元,意味著播放一部洋片可抵播放兩部國片。若課稅後戲院要實際多負擔○.五元的稅,那麼戲院播放洋片收入剩一.五元,播放國片收入剩○.五元,播放一部洋片可抵三部國片,播放洋片相對更划算了,戲院播放洋片的比例將相對增加,播放國片的比例相對減少,結果就是觀眾更難在戲院看到國片。

這正是價格理論大師阿爾欽(Armen Alchian)的「阿爾欽─艾倫定理」(Alchian-Allen Theorem):加上一個費用後,高價品相對於低價品變得便宜,高價品需求量將相對增加。

能到台灣上映的洋片,大多都是票房高的作品,正因為它們的票房夠高,即使在負擔交易費用後,還剩下足夠高的收入,它們才有漂洋過海來台上映的價值。那些預期票房較低的洋片,在負擔交易費用後,剩下的收入也低,就不值得來台上映,這也是「阿爾欽─艾倫定理」的應用。

課電影稅,其實是為戲院播放電影加設一道門檻,票房收入超過門檻,戲院才有播放意願。競爭之下,來台洋片大都是高票房作品,電影稅又為戲院上映影片加設門檻,戲院就有更強誘因播放洋片。因為相對於國片,這些高票房洋片才能跨過門檻,留下足夠高的收入給戲院。票房相對不夠高的國片,因為多了這道電影稅門檻,反而更難在戲院上映。

此外,電影稅還有一個倫理問題:有何理由強迫對國片沒興趣的觀眾,也要為國片出錢?文化部官員或許認為國片很重要,但不代表別人也如此,強迫別人出錢為自己偏好埋單,本質就是一種掠奪。若我們的國片已淪落到要靠官員掠奪人民財富才能生存,這種國片早早讓它垮掉才是全民之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0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