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华泽集团剥离零售板块 华致酒行拟A股独立上市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7-22/HTML_XWWGX6KIXWFY.html


“华致酒行已经正式从华泽集团剥离。”华泽集团董事长吴向东7月20日对本报记者透露,剥离后的华致酒行将以专业的全国酒类连锁机构的身份出现,并酝酿在A股上市。

作为华泽集团及吴向东旗下的连锁版块,创办仅3年多的华致酒行已在全国开设了300多家连锁专卖店,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润高达2亿元。

吴向东表示,剥离后的华致酒行连锁店的数量在今年将增加到500家左右,未来3年内将增长到1000家,并最终实现3年内独立在国内A股上市。

“目前华致酒行正与国内外多家投行接触,并与安永会计事务所达成了全国战略合作,为华致酒行的上市铺路。”吴向东称。

“全产业链”延伸

华致酒行为华泽集团五大板块之一,与金六福销售、金六福投资、香港金六福投资(00472.HK)、华悦酒业构筑了吴向东整个酒业版图。据统计数据显示,华泽集团2008年的销售收入为60亿元,在销售规模上仅次于茅台、五粮液,位列白酒企业前三甲。

近年来以金六福为起点的华泽集团,开始频频向酒业上下游发力。

从2001年开始,华泽集团开始多元化的战略转型。当年吴向东收购了原“广东威龙保健品公司”并更名为“广东德庆无比养生酒业有限公司”,并将“云南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收入麾下。

此后,华泽集团陆续收购了湖南湘窖酒业、安徽临水酒业、四川金六福酒业、滕州今缘春酒业有限公司、湖南雁峰酒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玉泉酒业、桂林湘山酒等十多家酒类企业。

通过一系列收购,华泽集团成功控制了酒类上游产业链资源。

而华致酒行的成立被看作是华泽集团向产业下游的延伸。2005年,吴向东以五粮液第一经销商的身份获得了五粮液年份酒的总代理资格,华致酒行正式成立。

“华致酒行实为渠道商和零售商的一个混合体。”一位接近吴向东的人士表示,华致酒行既为五粮液年份酒及古越龙山高端年份酒的总代理,又是全国最大的酒类专卖连锁。

吴向东表示,“代理+连锁”模式可以保证连锁机构所销售的产品的稳定性,又支撑了代理产品和自有产品的销售。同时,保证了“代理+连锁”两个层面均具备较高的盈利能力。

事实上,这种尝试在华致酒行取得了成功。短短3年多的时间,华致酒行已经遍布全国,成为了全国酒类连锁的第一品牌。

“华致酒行成立后,吴向东的触角已经遍布了生产上游、流通领域及零售领域。”上述人士表示,这个模式有点像宁高宁此前提出的“全产业链”概念。

支点与市场预期

通过全产业链的衔接,华泽集团实现了酒业产业各个环节的融合,也促进了华致酒行作为白酒零售连锁版块的快速发展。

“通过资源整合,华致酒行凸显出与传统渠道对比的竞争优势。”7月21日,一位白酒行业的资深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据了解,传统的白酒渠道包括:卖场、酒楼、团购以及个体酒行,而各个渠道则各有优劣势。

该人士表示,卖场的信赖度高,但不够便利;团购的量较大,但受制于推广上资源的限制,很难形成长远稳定的销售;个体的名烟名酒行的价格灵活且便利,但假货泛滥。

“华致酒行则利用整个产业链上的优势资源,规避了上述传统渠道面临的劣势。”上述人士表示,通过此前运营金六福与五粮液积累的资源优势,让华致酒行掌握了高端酒的核心资源,成为了华致酒行发展的支点。

对此,吴向东也认为,五粮液的年份酒在华致酒行的起始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透过华致酒行,五粮液再次实现了与金六福合作时的双赢局面。”

据了解,金融危机并未影响国内酒类消费的发展,以白酒为例,2008年1月—11月,中国白酒制造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4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9%;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8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8%。

“今年第一季度,在高端酒普遍下滑的情况下,华致酒行实现了47%的增长。”华致酒行总经理谭志强对本报记者透露。

吴 向东认为,随着中国高端酒类消费以及对高端奢侈礼品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消费渠道将无法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专业、个性化的酒类消费渠道将迎来巨 大商机。而华致酒行的产品也不断增加。目前,华致酒行已经代理了世界顶级洋酒品牌——拉弗格、葡萄酒品牌——雷狄干红等。

按照吴向东的规划,华致酒行三年内的门店数量将达到1000家,并实现在国内A股上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58

業績不俗的股票-六福控股(590)、建溢集團(638)(更新)


(謝yukyat兄提醒,六褔公告連結已重置。)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2/LTN20090722598_C.pdf


業績受人工、鋪租增加下降,幸其他收入不錯,使盈利下降,現P/E7倍,財政不錯,派息5厘。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2/LTN20090722484_C.pdf


表面盈利下降,但重組支出大,實有增,扣除現金及特殊因素,P/E4倍,派息5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5

中材集团谭仲明:看好西北水泥市场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730/20090730025857348.html


每经记者  吴文坤

        日前,中材集团旗下的港股上市公司中国中材股份有限公司(01893,HK)公告称,将获准发行不超过25亿元7年期固定利率的公司债券。

        昨日,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集团)董事长谭仲明表示,中材集团看好自身在西北水泥市场的发展。谭仲明希望这25亿元能够调整中材集团的银行贷款结构。

        中材集团早在2004年就开始将水泥业务布局集中于西北地区。基于此,谭仲明预计2009年上半年水泥业务的回报率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西北市场的发展具有长期性,4万亿投资对西部的拉动非常大。

        “当前主要投资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化进程加快,之后,城市化水平将会迎来一个很大的发展。”谭仲明认为,这三大动力将支撑西北的水泥市场。

        2009 年6月,中材集团正式成为祁连山(600720,SH)第二大股东,这为其在西北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谭仲明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在西北市场布局上, 中材集团会以规范的方法,与祁连山进行协调。当记者追问中材集团最终是否会成为祁连山控股股东时,他表示难于回答,“因为都是上市公司,我们不能违规。”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材股份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为83.57%,非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比例为16.43%,而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债务之和占公司借款总额的63.39%。

        对于国家下一步信贷政策,中材集团也十分关注。谭仲明表示,信贷一旦紧缩,会有一部分企业要出问题,不过对于中材集团这样有准备的企业,反而会提供一些机遇。

        加速西北水泥业务发展的背后,是中材集团称霸北方的野心。此前,谭仲明曾公开表示,中材股份致力于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水泥企业。

        然而,冀东水泥集团始终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近两年来,中材集团并购冀东水泥集团没有任何进展。谭仲明表示与冀东的合作还在会谈过程当中,“结果还没法明确地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7

平穩踏實、有言必諾-建福集團(464)(1)


(謝Louis 提醒,文中新聞日期2007年被誤植為2009年,已更正。)


該公司在1984年成立,原是一個貿易及來料加工廠,現任主席林偉明先生是創辦股東之一,佔50%股權,其後譚冶生先生在1990年代間逐步購入其餘50%股權至今。


公 司經過20年的發展,在2003年至2004年間進行重組,並在2005年上市,該公司招股價及集資額本來更多,為65-85仙,集資最多達6,000 萬。但是市況太淡,管理層毅然降低招股價,以55仙,發行1億股上市,認購4股則送1股認股權,每股60仙,包銷商為博大。


不計認股權,公司僅集資3,400萬,其中2,900萬則用來擴產,用途頗正當,但是不能避免的是貨乾及集中,股價較為波動及不穩。

細看帳目,債務頗重,加上擴張的需要,可見今次上市實是因為在在需財。盈利有些誇大,是正常現象。但現金流看到公司都是穩定的流入,可見公司的獲利都是穩定的。


公 司預期該年獲利為5,691.8萬,和9個月止的數字相同,即是最後3個月不賺錢,回想本年業績,可見下半年的情況會劣於上半年。降低上市價後,市值約 2.2億,P/E僅3.9倍,,就算計及其約3,000萬的負債,P/E亦僅4.4倍,較當時一般工業股5-6倍是較低,可見亦有一定重估誘因。

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531/LTN20050531000_C.htm


歷史: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531/00464/CWF114.Pdf


集資用途: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531/00464/CWF116.Pdf


會計師報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531/00464/CWF124.Pdf


預計獲利: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531/00464/CWF126.Pdf


擱置招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520/LTN20050520016_C.pdf


2005-05-21  明報

完成招股稱獲超購 建福擱置上市




近 日多隻新股,先後跌穿招股價,剛於本周三截止認購的新股─建福集團(0464),昨天以「市况波動及利率環境轉變」及「公司與包銷商未能就最後發售價達成 協議」為理由,宣布擱置上市,成為今年以來,繼三希科技之後,另一隻完成招股後又宣告擱置上市的新股。建福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陳國棟回應本報記者查詢時 否認,建福並非不足額認購,他並說,其實建福獲得超額認購,並會趕於下月重新安排上市。

今年第2 隻招股後觸礁

專門研發及生產理髮用品的建福,上周公布上市計劃,並於本周三截止公開認講,然而建福昨天突然發出通告表示,由於市場波動及未能與包銷商,就最後招股價定 價達成協議,因而擱置上市。陳國棟稱,建福決定擱置上市是個「Painful」(慘痛)的決定,他指出,擱置原因最主要是前日市况突然轉變,中午又突然宣 布加息,因此部分海外投資者立刻致電該公司,查詢市况,並表示擔憂。

陳指出,鑑於該公司認為投資者在入票時,沒有預料到近日的市况逆轉,為了向投資者負責任,於是決定暫時擱置上市計劃。

洽下月捲土重來

陳早前表示,建福配售部分已足額認購,他昨亦堅稱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陳國棟稱,公司已積極商討下月重新上市的安排,並相信下次的招股價,會與今次的招股價0.65元至0.85元十分接近。

陳指,現階段未有打算更換包銷商─博大資本國際,但若有更好的選擇,公司將會考慮。

輝立證券分析員謝思進認為,建福上市告吹的原因,可能是上市計劃太過倉促,加上5至6月一般為新股的淡季,而且近月不少新股,如聖馬丁(0482)及億和 (0838)等都跌穿招股價,甚至超額理想的包浩斯(0483),上市後股價都「插水」,頓令新股市場氣氛較壞。

東泰證券聯席董事鄧聲興指出,建福未能與包銷商就最後售價達成協議,很可能是因為投資者,只願以下限價認購有關,加上部分投資者見市况轉壞而「縮盤」,使建福被迫擱置上市。

2009-6-15  新報


建福擁99 項專利權




建 福集團 (0464 )將於周四掛牌買賣。該公司主席林偉明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今次上市冀增強投資者對電子美髮產品 (包括風筒及髮型設計工具 )產品行業前景的了解,特別是集團目前已經擁有99項專利權,配合海外及內地高端美髮器及小家電產品的市場優勢,為該集團長遠收益鋪路。

產銷電子美髮產品

建福集團從事產銷電子美髮產品 (包括風筒及髮型設計工具 )產品。他說,設計、製造電子美髮產品是一個特殊行業,其市場流行趨勢變化非常快,而銷售情況也反映人類對美感、日常生活需求的改變。他說,以往風筒的功 能,一般是吹乾頭髮,但最新的電子美髮產品,已經包括了保護、修護頭髮效果,甚至按摩頭皮的功能,也就是負離子美髮器。

林偉明說,現時建福集團已經有99項專利權,包括設計、生產技術,並透過 ODM形式分銷至海外市場,包括歐美、南美洲及亞洲等市場,客戶群亦以國際著名美髮品牌為主,包括沙宣、 Ufesa、 Remington、MorphyRichards、 NickyClarke、Unix及Princess等。建福集團截至去年底止九個月錄得純利5600多萬元,料今年三月底止年度盈利不少於5700萬 元,未來派息率擬為30% 。

9 個月賺逾5600萬

林偉明說,他們十分重視科研隊伍質素,目前聘用的產品設計師亦大部分取得專業資格,他們亦會在工餘時間進修,提升產品設計質素。

此外,他們經常參與國際性的產品展銷會,一方面有利爭取訂單,另一方面亦有利實地了解客戶對美髮行業及產品需求,配合市場口味。

重視科研隊伍質素

內地市場方面,林偉明說,他們會以家利來品牌,生產時尚、實用的家電產品,並計劃以部分上市集資額,即約 200萬元,用作進一步擴展及深化在美國及內地等集團新舊國家市場,包括市場推廣集團自有品牌產品,以迎合中國消費者購買力增加、消費市場中產化趨勢。

今次建福集團主板上市,發售1 億股新股,每股作價0 . 55元,總集資額5500萬元,市盈率為3 . 8 倍,將會周四掛牌。本報記者報道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50725/LTN20050725038_C.pdf


1個月後,公司公佈盈利,約5,740.3萬,即最後3個月僅賺48.5萬,扣除去年特殊虧損,增加約43%。


2005-07-27 新報


建福 盈利大升85%




【本報記者報道】建福集團 ( 464) 盈利飆升84. 72% 至5740萬元,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林偉明昨日於記者會表示,集團的主要增長來自新產品,未來公司將會繼續申請專利權,預計今年可增加超過10個新產品。

料今年增10新產品

截至今年3 月底止,該公司營業額4 . 65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54% ,盈利5740萬元,較去年同期上升84. 72% ,主要由於歐洲巿場對該公司的電子美髮產品需求再度增加,每股盈利19. 13仙,董事會不建議派發末期息。

考慮調高單價

林偉明說,集團4 至6 月份接單情況理想,該公司今年會考慮調高單價,以與客戶分擔原料成本及其他成本的上升,預期單價將有單位數字的增幅。

該公司去年度的毛利率由04年度的22. 8 % 下跌2 . 5 個百分點至05年度的20. 3 % ,他解釋,毛利率下跌是由於塑膠及金屬相關原材料成本上漲,以及廠房的直接及間接成本上升,如東莞區的勞工成本,集團董事總經理譚治生表示,東莞擬將最低 工資由現時的 547元人民幣提升至約 580元人民幣。期內集團的銷售成本上升59% 至3 . 7 億元。

2005-07-27 太陽報

建福星洲路演對牛彈琴




建福集團(0464)一向以生產風筒同直、曲髮的電髮夾等產品為主,公司剛剛在港掛牌,老闆林偉明都可以稱為「風筒大王」!不過,昨日林偉明同太子講了一個在新加坡的烏龍事件,令到太子真係想捧腹大笑!

星洲人不愛用風筒

佢 老哥話早前公司去新加坡做Roadshow宣傳,但反應好似唔係太理想,同當地投資界人士傾開,至發現當地好多人都唔會用這些產品,主要因為新加坡位於熱 帶地區,全年都係夏天。天氣咁熱,仲會有人用風筒之類產品咩?多數人都係用自然風吹乾頭髮,而電髮夾又係用電熱拉直或電曲啲頭髮,如果用埋真係熱上加熱, 所以當地人都不多用。太子聽完後都驚嘆有公司竟然可以未做好市場調查,就去做路演!

雖然林主席話當地市場反應麻麻哋,太子反而認為件事可以相反看待。

「非洲人穿鞋」商機兩面睇

太 子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話說有間造鞋公司派了甲和乙到非洲看看公司可否拓展當地市場,甲回來匯報話公司不可能在非洲發展業務,因為當地無人穿鞋,他們太 窮,根本買不起鞋子;但乙回來就話因為非洲人唔着鞋,公司在當地的業務有極龐大的發展機會,因為只要能令非洲人着鞋,生意就豬籠入水。

太子想這故事會對林偉明有啟發性,因如果有方法吸引新加坡人用風筒,公司的商機真係無限。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717/LTN20060717041_C.pdf


一年後,由於去年業績谷得太大,加上上市成本及原料、員工成本增加,業績大降92%,至約414.7萬,股價一度跌至20仙,市值僅8,000萬。但公司派息慷慨,全年派息達1.3仙,有520萬。


但公司仍聲業績會好轉:


2006-03-11  經濟一週


訂單回勇建福望扭劣勢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女士對頭髮及髮型相當重視,傳統風筒已逐漸不能滿足所需。主力以原件生產(OEM)及原設計生產(ODM)形式生產風筒等電子美髮產品的建福集團(0464),早前公布的05/06年度中期業績卻教人失望。

建福主席林偉明表示,業績失準主要是受原材料價格上升拖累;集團未來將加強研發具有不同功能的美髮產品以提升毛利。另外,集團已跟一家歐洲著名家電品牌簽訂新合約,未來兩年會為對方共生產最少100萬部風筒。

對一般人而言,風筒功用只是把頭髮吹乾,但近年市場開始推出負離子、陶瓷發熱等不同功能的風筒,建福現時OEM及ODM業務的主要客戶,包括沙宣(Vidal Sasson)、Morphy Richards、Remington及Ufesa等國際知名美髮產品品牌。

「雖然新功能風筒及美髮器在香港不算太普及,但歐、美市場卻大行其道。原因是當地人較少上髮型屋,喜歡自己打理頭髮,這些產品已流行好幾年。」林偉明說。

原料價升拖低毛利

現時建福收入來源的地區分布,亦以歐、美市場為主。集團截至去年9月底止05/06年度中期收入1.98億元中,歐洲地區佔1.35億元,約68.1%;南、北美洲為4,258萬元,佔約21.4%。

過去幾年建福業績增長穩定,營業額由01/02年度2.84億元,增至04/05年度4.64億元;同期純利由4,910萬元增至5,740萬元。

不過,集團早前公布的05/06年度中期業績,營業額及純利均顯著倒退,營業額按年跌21%至1.99億元,純利更大跌97%至103.4萬元;整體業務毛利率由24.1%急降至9.7%,表現令人失望。

林 偉明對集團中期業績同樣感到失望。數毛利急跌主要原因,是期內原材料價格急升,及東莞地區平均勞工成本增加。由於期內傳統風筒銷售增加,令部分原材料使用 率按年大增。至於營業額下跌,則是受去年7月倫敦發生恐怖襲擊,令歐洲客戶下訂單態度保守影響,以及集團延遲展開數個新項目所致。

為扭轉營業額及毛利率下跌的困境,林偉明指集團近期已跟一家歐洲知名家電品牌簽訂合作協議,未來兩年每年為對方生產約50萬部風筒,目前集團年產電子美髮產品約600萬部。雖然受合約所限,他不能透露合作夥伴名稱,但市場傳聞指該家電品牌為飛利浦(Philips)。

此外,林偉明指集團正跟兩家日本品牌洽談合作機會,希望能於9月前有結果。他指今年接單情況將較去年有所改善,有助集團提升整體收入。

開拓內地零售市場

OEM及ODM業務毛利受壓,建福嘗試打進內地零售市場,兩年前開始以家利來品牌在內地華潤百貨開設專櫃;今年2月,建福與大型家居建材連鎖專賣場好美家合作,在廣州新增加兩個銷售點。

「集團無意大規模轉型發展零售業務,故發展步伐將會較為謹慎,目標是在今年內把銷售點數目增加至十個,集中在珠三角城市。」建福董事總經理譚治生表示,家利來不止生產美髮用品,還生產咖啡壺、搾汁機等小家電。

產品定位方面,譚治生指集團為避免與ODM及OEM客戶直接競爭,家利來產品定位以中、低檔為主,售價為國際品牌70%左右。集團暫時不會投入大量資源進行推廣宣傳,未來會以家居建材專賣店為銷售據點,希望靠顧客口碑提高產品銷售。
 2006-04-02   新報

建福獲歐洲大客新單




【新報訊】建福集團(0464)主席林偉明說,去年底與一名新歐洲客戶簽訂電風筒訂單,目前已經進入試產階段,首兩年銷售數量將合共100萬件,每年各佔約一半。他說,該名客戶將成為未來重要收入來源之一。

據上市招股書所述,截至04年3月底止年度,建福生產了468萬件電子美髮產品,以此計算,該歐洲客戶之訂單,佔其美髮產品年產量一成。

訂單佔年產量一成

林偉明說,現正與該名歐洲客戶洽商其他產品合約。另外,該公司希望上半年能與2個日本品牌簽訂具體合作計劃,若得以落實,估計每年可獲合共50萬件產品訂單。

冀上半年落實與日合作

他表示,建福目前有經常業務往來的客戶約20名,當中5名客戶分別佔其營業額約一成,而且已與維持超過3年業務關係。由於今年底至明年初東莞常平的新廠房 將會落成,產能可由現時每年生產700-800萬件美髮產品,增加20-25%,故林偉明說,會不斷尋求新客戶,以全面利用提升的產能。

林偉明說,剛過去的1、2個月,旗下訂單表現跟去年同期相若,目前訂單及產品付運期排至今年5月。他說,該公司每年均推出逾20種新產品,投放在研發之資金,每年約佔營業額3-5%。

東莞廠房落成增產能

林偉明表示,於去年10月至2月期間,電子美髮器的整體市場環境較上半年為好,特別是歐洲及美國市場,訂單銷售也符合內部預期,部分新款產品之銷售更有雙位數字的調升,可抵銷原材料價格上升之部分影響,相信截至今年3月底止的下半年度業績,將較上半年審慎樂觀。

建福集團上市接近一年,林偉明對美髮產品前景感到樂觀,指出未來二、三年,風筒、髮型設計工具原設計生產(ODM)及原設備生產(OEM)業務仍然是公司核心收入來源,將繼續佔整體營業額逾90%。

自有品牌拓珠三角區

林偉明說,佔營業額不足一成之小型家庭電器業務,暫時只會逐步發展。今年會以審慎的營商原則,以自有品牌

「家利來」拓展珠三角地區。該品牌上月初剛與內地家居建材連鎖專賣場「好美家」建立合作關係,新增2個銷售網絡,目標年內設立約10個銷售試點。

林偉明說,希望可盡快找到合適的併購目標,以帶來協同效益、強化垂直生產規模,從而鞏固其電器行業的地位。他表示,建福目前手頭現金約5,000萬港元至1億港元,足夠一般正常業務發展,至於在收購時,會否需要額外融資,則要視乎當時情況而定。
 2006-04-18  新報

建福電子展接單千萬元




建福集團(464)主席林偉明表示,集團今年參展位於會展舉辦的「香港春季電子產品展2006」,首兩日人流較多,落實訂單及洽談中的共逾千萬元,較2004年同期上升約一成。

林氏指出,雖然鄰近機場的亞洲博覽館同樣舉辦電子產品展,不過,他認為該展覽場館尚新,加上客戶均表示亞博館交通不便,及兩個展覽舉辦日期相近,即使亞博 館的參展費用較便宜,但他認為於未來一兩年也不會考慮於亞博館參展。林氏笑指,未能於會展參展的電子產品商,才會選擇到亞博館。

推新產品抵銷原料價上升壓力

林氏稱,集團今年推出逾20款新產品,均為美髮系列產品,新產品數目與去年相若。此外,林氏續稱,於明年第一季,集團於東莞新廠房將會投產,屆時產量將較現時上升1/3至1/4。

鑑於近期油價及貴金屬價格上升,林氏指出,這對集團購入原材料時,成本有上升的壓力。他表示,由於油價上升,塑膠原料供應商於未來一至兩個星期將調高價格 2%至3%。另外,他指出,今年貴金屬價格上升,故預料電源線供應商將價格上升10%,而電源線供應商於去年年中已將價格上調5%至8%。林氏認為,成本 雖然上升,但由於新產品推出,加上電源線佔產品很少部分,故影響不大。

該集團去年年中業績顯示毛利率只有9.6%,林氏解釋,這是產品組合上的問題,他更指對於今年集團之毛利率持樂觀態度,於未來兩至三年更可以上升至20%,他期望,新產品可將價格推高,加上若原材料成本穩定及可下降的話,對集團有正面的影響。記者黎佩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218/LTN20061218174_C.PDF


中期業績,果然如他所料,營業額增30%,至2.64億,毛利升至17%,盈利增加17倍,至約1,812.3萬,派息達1.5仙,當日股價登時上升48%,至28.5仙,市值仍僅1.14億,以預計全年盈利3,600萬,只3.2倍,仍是較低。


從以下報導看到,其實這項人民幣結構投資計劃是誰人建議及關係的銀行,是誰人做的,已經很清楚,該事亦埋下2008年業績暴跌的伏線。


有些銀行為了那些「股東回報」,「每年增長」,竟使下屬做了一些這樣的事,幾乎令一盤正經的生意幾陷沒頂,真是不知所謂。


2006-12-20 成報

建福中期盈利大增股價飆升




建 福集團(464)受惠於截至今年9月底止中期盈利大增16.5倍至1812.3萬元,並且將每股中期息提高50%至1.5仙的消息刺激,昨天其股價罕有地 逆市大幅造好,並且以全日最高位每股0.285元報收,升幅超過48%,成交額亦達到110萬元,打入十大升幅榜榜首。

集團主席林偉明表示,該公司有意聯同國內家電製造商共同開發原件設件生產(ODM)電風筒產品,發展內地市場,雙方的討論已經到達最後階段,預計到今年底 或1月份落實,首年產量將介乎30萬至40萬件,預計將攤佔建福整體產能4%,涉及產值估計大約有2000萬元。目前對方已經選擇4款產品生產,最終建福 會為對方生產10款產品。

目前內地銷售只佔建福少於1%銷售額,但是在可見的將來,該公司有意增加發展內地市場。執行董事陳國棟又補充,雖然人民幣持續升值,但是該公司已經透過滙豐銀行安排進行結構性交易,令到有效的人民幣滙率得以保持穩定,最終對建福的影響不大。

年產能可達 800萬件

建福的每年產能可達800萬件,使用率高達80%至90%,到明年投資多達2000萬元的新廠落成後,將可以為該公司額外提供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產能。期 內該公司亦已購入模具設備,涉及投資約100萬元,有助減低20%工具投資成本。06至07年建福的資本開支約1000萬至1500萬元,集團本身手持約 7000萬元現金。

同時,該公司正物色在內地其他地方,透過合作或建立策略聯盟方式,透過其提供技術等方式,發展原件設備生產(OEM)業務,主攻出口美國的中低檔市場。不 過他並無透露是否最終會落實在華東設廠,只謂有關計劃仍然在初步討論階段。至於建福原本的生產線,則會繼續發展中高檔產品。記者陳偉燊

2006-12-19 法新社


建福冀短期與內地家電商簽ODM合同




香港 (XFN-ASIA) - 建福集團(464.HK)主席林偉明稱, 目前正與內地5大家電製造商之一磋商, 預期今年底或下月可落實簽訂ODM合同, 預期首年生產約30-40萬部電風筒, 合同涉及金額2,000萬港元。

他表示, 該公司主力生產中高檔次產品, 由於市場對中低檔產品有需求, 故此現正研究生產中低檔產品, 並計劃在華東尋找合作夥伴生產, 但亦不排除自行生產。 雖然中低檔產品毛利率較低, 但相信可透過各種方法, 從而維持毛利率。

他透露, 目前該公司接單情況理想, 今年下半年接單較去年同期有單位數增長。 該公司將繼續推出新產品, 而新產品的毛利較舊產品高達雙位數。 今年上半年該公司毛利率由去年同期9.7%上升至16.8%。

執行董事陳國棟表示, 該公司的新廠房預期明年第3、4季度投產, 屆時產能將增加約四分一至三分一, 目前美髮產品產能為800萬部。 該公司預期07財年資本開支為1,000-1,500萬港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20/LTN20070720441_C.pdf


下半年營業額,一如管理層所料,有約3%增長,達2.71億,全年營業額達5.3億,劇增30%,毛利上升至19%,盈利劇增10倍,至4,631.5萬,派息有3仙,全年派息4.5仙,股息率當時達7%,使股價大升。


2007-07-24  成報


建福全年純利大升逾10倍




【商 報專訊】實習記者黃澤琛報道:建福集團(464)全年純利大升逾10倍至4631萬元,主席林偉明昨於業績發布會表示,純利大升主要原因是研發毛利率較高 的新產品,並已推出市場。而期內集團的毛利率提高7.2百分點至約18.8%。林偉明預期,現時原材料價格已屬於高位,上升空間有限,反而有下調迹象,加 上陸續有新產品推出,因此期望下年度,集團毛利率可以有上升空間。

他又稱,集團旗下位於東莞的新廠房,預期將於明年初建設完成,屆時可以將集團整體年產能提升約四分一至三分一,即大約200萬至300萬件產品,而現時集團年產能約為700萬至800萬件家庭電器。

他預期,08年度於內地業務營業額會有雙位數字增長。另外,由於內地訂單持續上升,世界各地客戶不約而同的看好內地消費力,加上08年奧運,相信會帶動公司業務增長。而現時建福的活躍客戶約有60多個。

至於北美業務,他表示,現時正與兩個美國國際品牌進行洽商,合作研發7至8款新產品。他表示,公司將推出15至20款高增值的新產品,而新產品的毛利率會較舊產品高約10%至30%。

另外,他冀望可以維持穩定派息政策,遵守上市時向股東承諾派息率約為30%。建福集團執行董事陳國棟表示,去年集團手頭現金約為1.16億元,較06年度的6300萬元有所提升,而負債比率約為34%。

當時的新聞: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31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14/LTN20071214423_C.pdf


同年底,兩家基金共認購3,000萬股,每股60仙,公司集資1,800萬。

2007-12-14 新報:

建福配股集資1800萬




【新報訊】建福集團(0464)公布,以每股0.6元配售3,000萬股份予由新百利管理的開端式基金、及Lynas Capital,集資1,800萬元。該公司將於今日(17日)復牌。

公眾持股兩成三

建福集團上周五停牌,股價於停牌前報0.66元。根據公布,是次配股價為每股0.6元,較12月13日(即訂立認購協議的日期)收市價每股0.66元,折 讓9.09%。上述3,000萬股認購股份相當於集團已發行股份約7.44%,及擴大後的已發行股份約6.92%。

建福集團主席林偉明說,是項配股行動可擴大資本基礎,為集團帶來1,750萬元淨現金。集資金額將用作拓展內地業務發展。

完成配股後,主席林偉明持有的宏就,於建福集團的股權將由10.1%下跌至9.4%。由林偉明及執行董事譚治生持有的Beaute,於建福的股權由 50.6%下跌至47.1%。榮昌國際股權由10.1%下跌至9.4%。由新百利管理的開端式投資基金及Lynas Capital,分別持有集團4.6%及2.7%。其他公眾股東持有23.1%。

由新百利管理的開端式投資基金於2007年成立,主要投資目標是透過投資於亞洲地區經營的上市公司、及非上市證券。Lynas Capital乃一家細價股公司的專門經紀,旨在透過長期投資於價值被低估的優質增長型公司,以較低風險獲得高額回報。

建福專門產銷電子美髮產品,包括直髮器、曲髮器及其他電子個人保健用品。截至今年3月底止,建福集團去年盈利4631.5萬元,增長10.17倍;營業額5.37億元,按年上升33.1%。

中期業績仍有好表現,但是其後不幸的事發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221/LTN20071221375_C.pdf


2009-12-28  星島日報


 

 

建福半年賺3200萬




早 前獲兩隻基金入股的建福集團(464),其中期業績表現理想,主席林偉明表示,期內集團轉變接單策略,生產毛利率較高的中高檔產品,故在營業額下跌同時仍 能帶動毛利上升。建福截至九月底止半年度純利升近八成,達三千二百三十萬,每股盈利為八點○八二仙,建議派中期息每股二點三仙,較去年同期升五成三。

未來集中拓展內地

建福在期內的毛利率上升,林偉明解釋時稱,新產品的毛利率比平均毛利率高約一成,至百分之三十,毛利較舊產品高一至三成。他表示集團未來會繼續着眼於新產品開發,每年開發二十種新產品,並於三至五年內開發不同形式的相關產品,冀本年營業額及盈利均有雙位數增長。

林偉明又稱,獲兩基金入股,對該公司擴大基礎投資者有助,未來將集中開發內地市場,期望內地市場在營業額的佔有率會有雙位數增長,另外會加強與荷蘭品牌的策略性合作,計畫於兩年內推出六種新產品,合共逾一千萬隻,三年內將會有三百萬隻針對內地市場設計的產品發售。

至於成本上漲問題,執行董事陳國棟指出,雖然東莞的新工資上調規例尚未公布,但預期工資會上升一成,建福會繼續優化生產系統以控制成本,把人工成本維持在 現時總成本的佔一成以下。他續指,目前原材料佔成本約六成,眼見塑膠價格有所回落,而銅方面亦有與供應商密切溝通,相信原材料下半年升幅放緩,減輕成本上 漲壓力,下半年毛利率表現仍然樂觀。本報記者

由此可見,管理層的態度是誠實的,可信的,且生意亦在穩定增長中,下星期有機會再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11

中核集团总经理康日新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06/20090806014757195.html


每经记者  喻春来  发自北京

        还有一个月就是中核工业集团总经理康日新56岁的生日了,然而就在近日,康日新因涉嫌严重违纪开始接受中央纪委的调查。

        昨日晚间,中核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中核科技  (000777,SZ)在深交所发布公告称,康日新未在本公司担任职务。目前,该公司的生产经营一切正常。

        “他具体出了什么事,我们也不知道,我也是刚听说这事的。”昨日,中核集团旗下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的一位员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说道。

        就在中央纪委对外宣布上述消息的同时,中核集团正在召开为期三天的党组扩大会议。“我们的手机打不进去,会场都有干扰器,打领导秘书的手机也不通。”昨日,中核集团办公室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相关人士估计,此次会议或与康日新“出事”有关。

或与工程招标腐败有关

        据一位中核集团内部人士分析,康日新被调查可能是在一些重点工程当中出现了腐败。近期,国家加大了核电发展力度,一大批项目上马,很多项目的投资就上千万元,这中间很可能出现腐败。

        据财经网报道,康日新可能涉嫌工程项目招投标腐败,以及2008年挪用公款资金委托理财炒股巨亏。

        在康日新之前,中国核电系统就曾出现过多起招标腐败案,其中就涉及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原总裁蒋新生、中广核原副总经理沈如刚。根据中广核内部通报,中广核涉案20余人,其中多人被移交司法程序,10多人离职或被开除党籍、调离相关职位。

        中 核集团纪检组组长王森曾在去年的重点工程项目惩防体系构建工作座谈会上敲了警钟。他曾说,自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去年是集团公司承担建设项目最多、资金投入 最多的一年。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随着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合同标的额的增大,诱发腐败的可能性因素也将增多。可以看出,项目的建设过程就是对项目建 设单位贯彻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惩防体系要求的一次检验。

        上述中核集团人士说,现在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康日新,其原因估计还要等最终调查结果的公告,那时才能“水落石出”。

中核集团“一把手”

        从1978年康日新第一次跨入核工业算起,他在这个行当已经干了30多个年头。1978年9月,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康日新就进入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也开始了他的核工业生涯。

        在历任该院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等职后,1996年12月,他进入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历任总经理助理、高级工程师、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副董事长等职。

        2003年9月,就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康日新被任命为中核集团公司总经理。此后该集团摘掉了亏损的帽子。

        “我当总经理到今天,中核集团没有亏过钱。我们任何一个投资都没有亏损。”康日新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去年,该集团实现利润48亿元,同比增长83%。初步统计,集团总资产为1690亿元,净资产为410亿元。职工工资也从1999年的人均近万元增长到人均4.9万元,中核集团也连续五年获得国资委业绩考核A级。

        据 说,该集团一位处长曾经申请为一部分离退休干部举办春节茶话会,提出2万元的经费支持。康日新同意了,然而申请却被财务处驳回。为此,康日新还不解地问, 以前批的都可以,为什么这次不行。财务人员告诉他,“以前批个同意,按照财务规章制度走就行了,你这次不仅写同意,还标明了哪个科目支出,而按照规定,经 费是不能从这个地方支出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78

雜論-中聯石化(346)、大同集團(544)


為實踐諾言,對此不作評論,只作描述。


關於這家公司的歷史: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ownerid=9&searchtext=%E4%B8%AD%E8%81%AF&Submit=%E6%90%9C%E5%B0%8B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3/LTN200908031298_C.pdf

上次澄清公告稱,本次收購不會對主席及其連繫人士股權受到影響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14/LTN20090814603_C.pdf


公司宣佈向大股東購入Best Project Holding Limited,該公司在7月19日成立,持有前文述的中美能源95%股權,作價48億,持股權則為許先生、景先生及獨立第三方持有67.1%、16.7%及16.2%股權。


本次作價其中25億是以每股90仙發行2,777,777,777股支付,其餘23億是以無息可換股債支付,換股價亦是90仙,又可換2,555,555,555股。


許先生購入股權的成本是20.7億,本次攤佔67.1%股權,值32.21億。


保證產量、營業額、承包費如前公告述。


為甚麼要3億現金,是因為景先生要買新礦。


完成及可換股債兌換後後,許先生及連繫人持股量增至74.17%,較之前51.98%更多。


特別要留意的是,前兩個公告,我沒說甚麼東西,不會作出評論。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9/LTN2009072900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7/LTN20090807277_C.pdf


可謂是Best Project。





某專欄繼續推股票。


變身轉型好對象

今日推介大同集團(544),已連升3日,噚日高收8.8仙,再升1.5仙,升幅20.5%,成交大增 到約5億股,追貼6月中大升時的5.9億股,當時股價由4仙起步,短短6日內衝上10.8仙,升幅170%。大同集團急升後,市值仍只唔夠3.7億元,業 務又單純,可塑性極高,係唔少大戶夢寐以求的變身或轉型好對象。6月中的一次急升,不會無因,今次升勢再起,相信變身時機已成熟,日後升幅亦係可大可小。


6月8日,中國星減持7億股予一家Bingo Chance Limited,令其成為公司大股東,每股轉3.3仙,相信大家知道金仔和中國星的關係。

股東名稱 作出披露的原因 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 每股的平均價 持有權益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
Bingo Chance Limited 101(L)
700,000,000(L)
HKD 0.033 700,000,000(L)
16.79(L)
08/06/2009
China Star Entertainment Limited 102(L)
700,000,000(L)
HKD 0.033 0(L)
0.00(L)
08/06/2009
Elite Plan Investments Limited 101(L)
700,000,000(L)
HKD 0.033 700,000,000(L)
16.79(L)
08/06/2009
Wulglar Wai Wan 101(L)
700,000,000(L)
HKD 0.033 700,000,000(L)
16.79(L)
08/06/2009
China Star Entertainment Limited 115(L)
    700,000,000(L)
16.79(L)
09/05/200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14/LTN20090814606_C.pdf


今日,公司批8.3億股,每股6.8仙,集資淨額5,519萬。


估計,應該是有新物品可以買了,但是澳門的都要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35

林少陽忘記了-盈大地產(432)、永發置業(287)、湯臣集團(258)、天安中國(28)、會德豐地產(49)(更新於8月27日)


謝味皇兄提供湯臣集團(258)及謝Louis兄提供天安中國(28)及會德豐地產(49)。


上星期一,我看到林少陽先生的文章如下,內中提及淨現金的地產股如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0428


...


恒隆財政健全,是極少數處於淨現金水平的本港上市發展商(記憶中只得恒隆及冷門地產股大 昌集團 (088)手頭現金高於負債),根本不急於賣樓。巧合地,大昌近日亦積極推售其舂磡角的豪宅單位。

....


 


但他可能真的記錯了,如果只以負債等於現金減銀行負債減其他可換股票據等而論,雖然大昌地產仍是手頭現金高於負債,但恆隆現時非現金高於負債了。

 


此外,如果只以現金多於銀行負債而論,其實仍有一大一中一小的香港上市地產公司符合這個標準,分別是前名友聯建材、東方燃氣的盈科大衍地產(432)、前稱永盛財務、湯臣太平洋、浦東發展的湯臣集團(258)、和大昌地產接近同時上市的永發置業(287)、前稱新亞置業的會德豐地產(49)及天安中國(28)


恆隆之緣起(自脫苦海先生之紀錄):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74


五、恆隆集團

恆隆創辦於1960年,創辦人陳曾熙(1923-1986年),原籍廣東台山。陳曾熙戰前曾留學日木,攻讚土木工程學,回港後在永隆銀行任職,擔任外匯、 樓宇按揭業務,認識到香港地產業的潛力。50年代初,陳曾熙離開永隆銀行,與友人合夥創辦大隆地產,開始涉足地產業。其弟陳曾燾早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 曾在婆羅洲一帶經營建築生意,回港後協助兄長承包建築工程,生意逐漸做大。

1960年,陳曾熙兄弟自立門戶,註冊成立了恆隆有限公司,初期在九龍太子道一帶發展過不少住宅樓宇。恆隆的起步,得益於60年代初與港府的一次換地交 易。當時,港府需要恆隆擁有的九龍荔枝園後面的一個山頭興建瑪嘉烈醫院,於是以何文田山與恆隆文換,後來恆隆在何文田發展起恆信苑住宅樓宇,奠定了公司日 後在地產業發展的基礎。

1972年10月21日,恆隆在香港上市,公開發售2,400萬股新股,每股面值2元,以8.5元價格發售,集資逾2億元。恆隆上市時共擁有5個發展地 盤,包括港島半山區列提頓道1號的豪宅大廈恆柏園、北角雲景道的恆景間、恆英樓等,另有6個已建成或正在建築中的收租物業,包括銅鑼灣的恆隆中心、九龍的 柏裕商業中心、港島南灣道的寶勝樓等,已初其規模。

恆隆上市後,即將所籌集資金進行項重大投資,它耗資1.15億元以高價購入九龍旺角的邵氏大廈和新華戲院,而這兩項物業都須到1973年底才能交吉。由於 出價遠遠拋離當時旺角的樓宇價格,這項交易成為當時轟動一時的新聞。後來,香港股市、地產暴跌,恆隆的大部分資金被凍結,以致錯過了1975至1976年 香港地價跌至谷底時廉價購入大量土地的良機。在把握地產市道循環走勢方面,恆隆顯然比長實、新地稍遜籌。

恆隆上市後首年純利曾高達6,570萬元,超過合和,比新地高出二成八,比長實高出五成。其股價亦一度衝至每股29.2元水平,市值達35億元。不過,由於恆隆看錯地產循環走勢,翌年純利大減近四成,直至1978年度才再度超越1973年度的水平。

在經營上,恆隆與長實、新地等相比一個明顯不同的特色是,它相當重視地產投資業務。1972年恆隆上市時,它的租金收入僅500萬元,佔公司經營收入的10%。但到1977年度,恆隆的租金收入已增加到2,880萬元,佔公司綜合純利的比重已超過45%。

恆隆在地產經營上的另一個重要恃色,就是它重視發展龐大的住宅計劃。早在1975年恆隆就興建有600個住宅單位的荔灣花園。1977年,恆隆與合和合組 財團,奪得地鐵九龍灣車輛維修廠上蓋的物業發展權,該項物業包括41幢住宅樓宇約5,000個住宅單位,即著名的德福花園。德福花園的發展利潤由地鐵公司 佔50%,恆隆、合和各佔25%,當時平均每個單位的銷售價達22萬元,超過原來的估計,恆隆賺取了可觀利潤。

1978年,恆隆以2億元向上市公司淘化大同購入約22.26萬方呎土地,計劃興建淘大花園。其後恆隆以每股9.65元收購淘大75.6%股權,使之成為 恆隆的附屬公司,以使進一步開拓淘大尚未開發的土地資源。淘大花園最後分四期發展,可提供4,800個住宅單位和部分商場,總投資達9.4億元。

1979年,恆隆與長實(恆隆佔37.5%),再投得地鐵旺角站上蓋物業發展權,興建一幢22層高的商業大廈旺角中心。80年代初,旺角中心推出之際,正值地產高峰期,扣除給予地鐵的盈利之外,總利潤高達43億元,恆隆賺得其中的1.6億元。

恆隆的發展,可說與地鐵站沿線上蓋物業發展有著極密切的關係。1981年,正值恆隆各項投資收成在望,業務進入高峰期之際,恆隆領導層雄心萬丈,先後與新 世界發展、凱聯酒店、華懋、信和地產、華光地產、怡華置業、益新置業、萬邦置業、廖創與企業及淘大等地產公司合組成3個財團,競投地鐵港島沿線9個地鐵站 上蓋物業發展權,全部發展計劃包括興建8幢商業大廈和擁有8,000個住宅單位的私人屋村,總樓面面積達700萬方呎,估計建築成本超過70億元,總售樓 收益高達183億元。其中,恆隆可獲利逾40億元。結果,以恆隆為首的3個財團奪得地鐵港島沿線9個地鐵站上蓋物業發展權。消息傳出,全港轟動。

這時,恆隆的聲譽和實力都達到了它上市以來的最高峰,主席陳曾熙更打破一貫低調的作風,對記老暢談恆隆的發展大計,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據陳曾熙透露,當時 恆隆擁有的土地儲備,足夠發展到1987年,全部完成後擁有的總樓面面積接近1,000萬方呎。1981/82年度,恆隆錄得純利3.52億元,創上市以 來的第二個高峰。

80年代初,以恆隆為首的財團曾連奪港島地鐵沿線9個地鐵站上蓋物業的發展權,恆隆因而聲名大噪。可惜,後來遇上地產崩潰,恆隆被迫放棄金鐘二段的發展權,其他地鐵站上蓋發展權亦被迫押後。是役,恆隆備受打擊,股價亦一度跌至低點。

不過,恆隆與地鐵公司的合作關係並未中斷。踏入過渡時期,隨著地產市場的復甦,雙方著手修訂原來計劃,將地鐵沿線各站上蓋從原來的商業用途修改為住宅用 途,並減低補地價金額。1984年5月,太古地鐵站上蓋康怡花園動工,補地價3億元,另投資37億元,興建9,500個住宅單位,其中2,200個為居屋 單位。這個佔地17公頃的大型屋村出售時適值地產市道好轉,首批3,000多個住宅單位立即售罄。受此鼓舞,1985年7月恆隆再與新世界、廖創興企業、 萬邦投資及中建企業重組財團(恆隆佔60%),繼續與地鐵公司合作,斥資20億元發展港島剩餘的5個地鐵站上蓋物業,其中補地價僅6.14億元。是項計劃 包括上環果欄、海事處,灣仔修頓花園,以及天后站和炮台山站上蓋物業,總建築面積270萬方呎,其中住宅樓宇160萬方呎。這是恆隆在80年代最大的地產 發展項目。

不過,恆隆在80年代的發展,始終受金鐘二段一役的影響,對地產循環的戒心大增,投資策略亦漸趨保守。1985年以後地產市道逐漸回升,恆隆即迫不及待地 將地鐵沿線發展物業出售,則魚涌太古站上蓋的康怡花園、富澤花園及柏景台等8,000個住宅單位,即在1984年10月至1987年3月期間以樓花方式售 罄,絕大部分單位以每方呎500至800元分期售出,而這批樓宇在其後三年價格升幅逾倍,恆隆白白少賺了不少。也正因為對地產循環持有戒心,恆隆的土地儲 備亦逐漸維持在低水平,與長實、新地、恆地等相距日遠,若干很有潛質的物業,如太古水塘(現時的康景花囿)、樂活道地段(現時的比華利山等)均先後將半數 權益售予恆地,並由對方策劃發展及代理銷售,此舉亦削弱了恆隆的盈利。

1986年恆隆主席陳曾熙逝世,遺下龐大恆隆股份指明舊屬殷尚賢作為遺產信託人,其弟陳曾燾則擔任恆隆主席。陳曾燾時代,恆隆進行了連串集團架構重組。早 在1980年8月,恆隆已購得上市公司淘化大同75.6%股權,淘大以其食品加工業務為恆隆的盈利作出貢獻,同時亦為恆隆提供了牛頭角龐大土地儲備。淘大 被恆隆收購後地產業務比重加大,與母公司恆隆業務日漸重疊。1987年8月,恆隆與淘大重組,恆隆成為集團控股公司,並專注地產發展,而淘大則易名為淘大 置業,成為恆隆旗下地產投資公司,持有恆隆中心、柏裕商業中心、雅蘭酒店、康怡廣場、金鐘廊等一系列投資物業。1988年4月,恆隆透過淘大收購樂古實 業,並再度重組,將樂古改名為格蘭酒店,專責酒店業務。自此,恆隆集團自成一系,系內各上市公司業務清晰,便於發展。不過,亦有人批評恆隆將過多精力浪費 在業務重組方面,錯過這一時期積極增加土地儲備的良機。

1991年1月,陳曾燾退任董事,由陳曾熙長子陳啟宗接任恆隆主席,恆隆進入家族第二代管理時期。陳啟宗上任後,一方面表示將繼續遵循父親陳曾熙及叔父陳 曾燾的穩健發展路線,但同時亦採取了一系列矚目行動,包括親赴英、美、日等國進行全球巡迴推介恆隆集團;引進先進管理技術,如最早發行可換股價券吸引外國 資金、成功推行「C計劃」以打破銀行收緊樓宇按揭的僵局等等,獲得投資者的好評。陳啟宗並表示:恆隆會繼續積極擴大投資物業組合比重,同時在增加土地儲備 方面亦將更加活躍,爭取5年後與其他地產集團看齊。

不過,90年代恆隆系發展策略的重點,似乎仍集中於擴大投資物業方面,其中淘大置業擔任這方面的主角。1992年6月,淘大宣佈10股供3股計劃,集資 27.9億元,其後在8個月內全數用於擴展投資物業組合,包括以7.2億元購入約17萬方呎麗港城商場、以9億元購入約30萬方呎的中區渣打銀行總行大 廈、以3.3億元購入15萬方呎的長沙灣百佳大廈、以8億元購入的豪華住宅花園台2號等。1993年1月以後,淘大通過撥出內部資金及借貸共11.4億 元,10月再透過發行可換股價券集資19.9億元,繼續收購有升值、加租潛力的優質投資物業。換言之,在短短一年半時間內,恆隆系已動用50億元購入投資 物業。

1993至1994年間,淘大置業的投資物業陣營進一步加強,先是位於太平山頂的山頂廣場落成啟用,該物業樓面面積13.4萬方呎,全部租出;而早幾年向 張玉良家族購入的銅鑼灣百德新街一帶物業,價位亦已大幅上升。「食街」經改造成「名店坊」後租金升幅逾倍。1994年,淘大又斥資12億元收購旺角麗斯大 廈,而拆卸重建的尖沙咀格蘭中心亦落成啟業。到1996年,淘大置業旗下的收租物業面積已達546萬方呎,絕大部分均是位於地鐵及九廣鐵路沿線的優質物 業,年租金收益接近24億元。至此,淘大已躋身香港一流地產投資公司之列。



在2000年及2001年的重組計劃,把地產業務轉移至淘大地產,並把之易名為恆隆地產,其後恆隆控股(10)把格蘭酒店(A,195,B,196)注入恆隆地產,並把之私有化。


業務轉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728/LTN20000728017_C.doc


格蘭酒店之注入: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20829/LTN20020829011_C.doc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31/LTN20090731123_C.pdf


 





恆隆主席陳啟宗先生之專訪等:


http://realblog.zkiz.com/searchresults.php?searchtext=%E9%99%B3%E5%95%9F%E5%AE%97&Submit=%E6%90%9C%E5%B0%8B&ownerid=10


2009年上半年業績:


公司有96.32億現金,但有91.66億長期負債和8億短期負債,以及15億的浮息票據,現時淨負債21.34億元。


大昌地產之歷史(來自脫苦海先生之紀錄)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5

大昌地產的創辦人陳德泰,祖藉廣東新會,早在1950年代初已活躍於香港地產界 , 1950年代中後期已成為香港較大的地產商。1972年8月,陳德泰創辦大昌地產 (集團)有限公司,同年12月11日在香港掛牌上市,將面值2元的股票共1,250萬 股新 股,以每股4元的價格公開發售,集資5,000萬元。當時,大昌地產除直接擁 有地 皮物業外,還擁有若干重要發展工程的少數股東權益,包括和記大廈25% 權益、 禮頓道一面積41萬方呎商場寫字樓組合40%權益等。
大昌地產上市後,充份利用股票市場狂熱的機會,發行新收購物業或其他地產公 司的少數股東權益及聯營公司權益。1973年,大昌就先後15次發行新股,發行的 股數高達1.5億股,先後用於與新鴻基地產、泰盛發展、利興發展、嘉年地產及 和記國際等公司換股,又購入太批物業及地產投資公司,如購入喜來登酒店35% 股權、都城地產25%股權及太古昌25%股權等。

大昌地產在上市初期,在投資者心目中的地位頗高,主席陳德泰更被稱為「地產 強人」。不過,大昌較少獨立自主地發展地產,也缺乏魄力獨力承擔大型發展項 目。上市不久,大昌就依附英資財團,協助其地產發展。當時,陳德泰與英資和 記洋行的祈德尊關係密切,大昌與和記屬下黃埔船塢在紅磡擁有龐大土地儲備的 黃埔船塢合組都城地產,以大昌的資金及由建築到銷售的系統,去發展黃埔船塢 在紅磡、大角咀及香港仔三座船塢的土地,但後來和記集團陷入財政危機,控制 權被匯豐銀行所奪,匯豐派「公司醫生」韋理入主整頓,安排和記與黃埔合併, 形勢發生變化。 韋理認為香港地產市道蓬勃毋須與大昌分享,因而推翻雙方往日的許多口頭合約,導致雙方關係破裂對簿公堂,
後來庭外和解。1979年,大昌地產以3.1億元向和記黃埔購回都城其餘55%股權, 同時以1.1億元價格將中區和記大廈25%業權售回和記黃埔,雙方合作由此終止。

1973年,大昌地產還和英資太古洋行合作,聯合收購小型地產公司健誠置業, 改組為太古昌發展,當時太古集團剛涉足地產業,試圖借助大昌的經驗發展規 模龐大的太古船塢。後來,太古集團也覺得沒有必要讓大昌地產分享,遂於1977 年收購太古昌發展全部股權。大昌兩次與英資洋行的合作都半途夭折。後來大昌 又和希慎合作,興建希慎大廈及禮頓中心,1981年9月,利氏家族組成希慎興業在 香港上市,大昌變成持有小量股票的小股東,也不成氣候。大昌地產這種經營方 式,雖不致吃大虧,但卻失去大事擴展的良機。

1981年,大昌地產創辦人陳德泰病逝,公司主席一職遂由其長子陳斌接任。陳斌 1974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成後返港協助父親管理家族生意,當時出任 公司主席時年僅38歲,成為香港最年輕的集團公司主席。不過,由於大昌地產經 營作風較保守,缺乏大氣魄,此時已逐漸落後。

大昌集團(88)的業績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25/LTN20090625233_C.pdf


公司現金有3.68億,銀行負債1.15億,淨現金2.51億。


原地產之由來是來自盈科拓展最初注入德信佳的資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19990504/LTN19990504025_C.HTM


注資入東方燃氣: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308/LTN20040308025_C.doc


私有化失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14/LTN2008021400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17/LTN20080417540_C.pdf


盈大地產今年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0/LTN20090820182_C.pdf


公司有32.42億現金,短期負債2,400萬,長期負債21.66億,共21.9億,淨現金10.52億。

永發置業之故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0


今年全年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0/LTN20090720682_C.pdf


公司有5,900萬現金,無銀行負債。


湯臣集團: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07/LTN20090407623_C.pdf

2008年業績有15.13億現金,銀行負債3.85億,淨現金達11.28億。



會德豐地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17/LTN20090317305_C.pdf


如 果沒有辨證錯誤,該公司已在約150年前上市,原稱香港麻纜有限公司,在1880-1890年間因一連串內幕交易,導致香港制訂證券法,其後獲會德豐收 購。在1960年間改組,易名置業信託,作為會德豐地產旗艦,並收購張玉良之聯邦地產(77,已私有化),其後會德豐又版股購入置業信託,令張玉良成為大 股東,埋下被包玉剛全面收購的伏線。


其後,公司成為會德豐的地產業務旗艦,並曾發展鑽石山地王項目(後重建成荷李活廣場及星河明居),及投資有線寬頻(1097),之後又控制新加坡上市之馬可波羅酒店。


2000年,公司逐步整合,售出荷李活廣場及有線寬頻,其後又全購聯邦地產,之後又購入新加坡地產的上市公司,在2004年易至現名。


現時的會德豐(20)其實是收購九龍倉的隆豐國際(前稱隆豐投資,在1918年上市,後被會德豐收購,在約60年代又被包玉剛收購,並注入航運資產,其後獲注入九龍倉股權,成為購入九龍倉的旗艦),在1994年才易名會德豐。


2008年業績有55.93億現金、銀行負債21.14億,淨現金34.79億。


天安: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24/LTN20090824616_C.pdf


2008年業績有22.99億現金(6.02億為抵押現金),銀行負債18.77億,淨現金4.22億(若不計抵押現金,則為淨負債1.80億元。

大家仍找到這些高現金低負債的地產公司嗎,不妨分享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29

苦心经营22年娃哈哈集团深谙发展之道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27/20090827030240184.html


去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令众多企业面临严峻生存考验,在这样的困难局面前,杭州娃哈哈集团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去年娃哈哈集团完成饮料产量 832万吨,实现利润50亿元。今年1~6月,娃哈哈集团依然成绩不俗,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娃哈哈集团有理由相信,今年一定 是丰收年!

金融海啸下娃哈哈业绩逆风上扬

        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金融泡沫 的破灭导致各行业全线衰退,世界经济面临着严峻考验,中国经济也受到了影响:金融、地产等行业受到沉重打击,进而牵连到实体经济,国内中小企业运作举步维 艰,许多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达省份GDP增长大幅回落,失业率显著上升,居民消费信心降低,世界和中国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许多中小企业实力不 济,纷纷选择退出竞争,让出部分市场空间。宗庆后带领娃哈哈的销售团队,抓住机遇、逆市拓渠,果断扩充经销商数量,目前娃哈哈拥有4000家一级经销商、 40000家二级经销商以及数百万的销售终端。强有力的销售军团使得娃哈哈的联销体具备了更加令对手窒息的渠道开拓和市场推广能力。

        在 外部经济环境严峻的背景下,笔者发现,杭州娃哈哈集团却稳扎稳打,业绩逆势上扬。去年,娃哈哈集团完成饮料产量83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0.83%, 占全国饮料总量的13%左右;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27.2%;利润50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0.36%。国家统计局2008年统计,娃哈哈 位列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第155位,制造业500强第120位,大企业竞争力500强第51位。而今年上半年,娃哈哈集团也开个好头,1~6月,娃 哈哈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8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

以主业为发展轴心加快拓展脚步

        在多年的发展 中,娃哈哈集团的主业一直是饮料。而饮料属于快速消费品行业,不会轻易受到金融危机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在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面前,作为饮料业颇具实 力的龙头企业,娃哈哈坚持主业经营,不插足自己不擅长的房地产、股票等行业,埋头做足做好饮料行业,努力将小产品做成大市场。

        通 过22年扎扎实实的积累,娃哈哈集团基本做到成本低、质量好、效率高、规模大,不仅在银行没有一分钱贷款,而且有大量的存款,形成了极强的抗风险能力。 2009年上半年,全国饮料行业产量3480万吨,同比增长15.4%,娃哈哈饮料产量就高达54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3.7%,继续实现大幅增长趋 势。

        同时,宗庆后将2009年定为娃哈哈的管理年,加强了各部门以及销售队伍的管理,通过会议、培训、整顿等一系列改 革,娃哈哈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销售渠道和网络营销水平也大大改观,对渠道的控制做得更加精准到位,对新产品的差价控制更加合理。让经销商和批发商 共同分享蛋糕,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后,新品的推广铺货异常迅猛快捷。

不断创新是娃哈哈发展的不竭动力

        此外,笔者获悉,娃哈哈集团在今年6月被评为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100强”,董事长宗庆后被评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十大人物”。创业以来,宗庆后一直把创新视作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长盛不衰、创百年基业的关键一环。

        娃 哈哈的创新首先是研发技术与装备水平的创新,其次是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在科研以及装备方面,娃哈哈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通过中国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认可的实验室。技术中心拥有400余名科研人员和一流的实验室、科研仪器设备;参与了35项国家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娃哈哈投资上百亿元从国外 引进300余条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2009年将形成年产1300多万吨的产能。

        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对饮料产品的 诉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解渴需求。娃哈哈集团凭借常年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经验和国家级生物技术实验室,以生物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的共性关键技术为突破口, 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开发了爽歪歪、乳娃娃、营养快线等系列产品,2004年投放市场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仅营养快线的销售就高 达90亿元,高新技术生产的健康饮料对娃哈哈的贡献可见一斑。

        目前,娃哈哈每年能推出2~3样健康、新颖的新产品。 2008年底,娃哈哈重点攻关的具有抗氧化、低糖低酸的新产品Hello-C果汁饮料和啤儿茶爽风味饮品成功研制上市以来,由于其卖点新颖,深受消费者青 睐,目前产品供不应求,上半年已实现产量35万吨,销售收入13亿元,成为娃哈哈销售新的增长点。

        22年的发展中,娃哈 哈集团发展不忘积极回馈社会,履行社会责任。22年来,娃哈哈累计上缴税金104.5亿元,资助教育1.6亿元,资助其他社会公益事业8600万元,合计 资助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达2.46亿元。在对欠发达以及农村地区的支持上,娃哈哈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2008年公司农产品加工销售额达217亿 元,采购各类农副产品近70万吨,价值50亿元;20多年来累计采购各类农副产品价值达180亿元,直接和间接解决了130万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对推动 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尽的贡献。正是娃哈哈对社会公益实实在在的投入,才能不断提高娃哈哈品牌的美誉度,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营造了 良好的外部环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80

长盈集团斥资33.42亿入股阿根廷油田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27/20090827030138893.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长盈集团(00689,HK)昨日宣布,其与TCL集团和 CitySmartInternationalInvestmentLimited订立协议,据此长盈集团将以总计33.42亿港元的代价,向TCL及 CitySmar收购持有阿根廷油田项目51%权益的有成投资的全部股份。

        据悉,在收购代价总额33.42亿港元中,有约8.4亿港元将通过发行承兑票据的形式支付,有1.9亿港元将以每股0.19港元的价格发行新股支付,另外的23.12亿港元则将以发行可换股债券支付。可换股债券的初步转换价为每股0.205港元。

        公 告显示,在上述交易完成后两年内,长盈集团将委聘技术顾问就该等油田区发出经更新技术顾问报告,如果报告显示该等油田区石油探明储量多于2.9亿桶,收购 代价将修订至约38.42亿港元,长盈须向卖方发行5亿港元额外换股债;如果所收购的油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超过5.075亿桶的话,那么,长盈集团此次的 收购代价将修订至约43.42亿港元,长盈则须再发行10亿港元的额外可换股债券。

        资料显示,有成投资持有两个相邻油田 区包括PuestoPozoCercado油田及ChanaresHerrados油田,位于阿根廷门多萨省(Mendoza)Cuyana盆地,占地约 210平方公里。据技术报告初步估计,或然石油资源的最佳估计总量约为1.47亿桶,未经风险评估的远景石油资源总量的最佳估计(100%)约为1350 万桶。

        据长盈董事会所获得独立估值师邦盟编制的有成估值报告初稿显示,该项目估值约6.12亿美元(相当于约48亿港元),收购代价较该指示估值折让约30%。

        不过,上述收购仍需在公司的特别股东大会上通过后方可作实。

◆延伸阅读

TCL信息披露或有问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长盈集团公告内指出,此次交易的卖方之一是内地上市公司TCL集团(000100,SZ)旗下的全资附属公司 TCL  Peak  WinnerInvestmentLimited,照理来说,该项目应该属于上市公司的资产,应予以公布,而记者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也未得知TCL是何时入股该油田项目。

        就此问题,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联系了TCL董事会办公室主任何陟华。何 陟华表示,TCL集团只占有成投资的一小部分股权,投资并不多。对于为何入股油田项目而没有公告的问题,何陟华表示,公司已经向相关部门申报公告,但目前 还在审批当中。对于记者的其他相关问题,何陟华均以不方便透露而拒绝回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83

覆讀者問-川河集團(281)


在中國的主博客,有位網友「思語」提出了一些關於川河集團(281)的提問。


http://space.wolun.com.cn/space.php?uid=18640&do=blog&id=14205#comment


281中报出来后,帐面估值是0.57港币,最近公司基本面发生了持续变动
1、张江微电子港物业出租率全面好转。有助提升估值。
2、6.3日,汤臣豪园开盘抢空,最新一期开盘定在9月9日,推出432套小户型房源,总面积38391.66平方米,均价17000左右,套现6.5亿。权益销售额2.43亿。也是一抢而空
3、258的市净率已经降到0.6,持有八分之一的258权益,258已经创新高,汤臣一品6月以来卖了70套。
即存货已经变现30%.而后续还有高尔夫花园又是一个百亿级别项目。
4,6亿现金无负债,无人工开支
保守估计,281目前的真实资产为0.60元以上。可变现性较强。
但在00年发生了重大亏损,却查不到10年以前的年报;另外川河两大股东究竟如何看待该公司?
请汤财君有空释疑一二.


greatsoup:


公司主要資產是258,這個問題不再多說。


其實,他們用了金字塔式控制258,所以應該不會減持258,其收入只靠258的分紅,但若要以股增持股權,也許會失掉控制權之餘,又沒有了一個殼資源,不划算。

至於其價值,大概只繫於其直接控制的公司-微電子港。至於其他車位收入微不足道,澳門地皮是值錢,但是則要賣出才能體現。


所以暫時公司發展繫於直接持有37%微電子公司的樓盤-汤臣豪园三期,但是看來也很熱銷。

http://www.cncrea.org/ShowArticle.aspx?id=5646

据该楼盘售楼处人员透露,该批房源意向(登记)客户竟然逾6000组,所以只能通过“发号”方式处理。8月30日凌晨,汤臣豪园三期突击发号,将与房源数量对应的500个号发完。

事实上,在汤臣豪园三期开盘前,其上一批房源的推出时间为2007年3月,隔了2年多的时间,张江汤臣豪园才推出了新房源,长期追捧汤臣品牌的“粉丝” 购房者所积累的需求得以在今年爆发,其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此次,在临近第二批房源“预期推盘”前的8月,在售楼处向询盘者“非正式报价:每平方米 17000元”的答复一经出台,大量购房者便开始口耳相传,期间有人向商报记者爆料称,有不少“志在必夺”的购房者,自发选出“7人小组”,轮流在售楼处 全天候“蹲点”,以防销售单位采取突然推盘的政策。



我想,這家公司其實現時是積極發展自身的地皮,無擴大經營的計劃。至於派息則因其仍有較大量的資金需求,所以仍會偏低。


另外,公司經營較為保守,穩健獲利應無問題,但要賺大錢,則需要耐性。加上控股公司總有折讓,如買,倒是購入湯臣集團(258)較好。

至於2000年虧損的原因,我只是找到這些新聞,可以參考看看:


1999年4月22日

川河浦東開發皆虧損

●川河集團(二八一)公布﹐截至九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業績﹐股東應佔虧損大幅擴大至一億一千萬元﹐去年九個月業績則有虧損四千三百萬元﹐每股虧損八 點八仙﹐不派末期息。期內錄得約三千萬元特殊虧損﹐主要是出售聯營公司部分權益所產生之虧損及為用作出售之物業作減值準備﹐而應佔聯營公司虧損亦增加約七 倍至七千萬元。
1999年6月25日
浦東開發退出北京重建項目 現有物業全售可套六億         

(記者雷美珍報道)浦東開發(二五八)執行董事吳在燊表示﹐該公司已決定退出重建北京東城區物業項目﹐並希望能夠在年底前將事件圓滿解決。

浦東於九三年底向該公司董事興楓購入上述項目權益﹐計畫與當地城區政府華興公司合作重建一所四合院﹐工程預算於九六年完成﹐惟收樓問題令計畫無法展開。
2000年虧損的原因:
湯君年增持浦東至16%        

川河集團(二八一)宣布,與該集團的執行董事兼主要股東湯君年在上周四達成協議,湯君年同意按最優惠利率加二點五厘,向該集團提供約二千一百六十二萬 元無扺押貸款,用作支付川河早前與上海張江高科技公司訂立的收購協議,以收購一幅位於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面積約六萬二千方米的發展用地。

根據川河與張江高科達成的協議,該幅土地總代價約七千二百萬元。除上述無扺押貸款外,湯君年已承諾為收購事項餘下代價及建築費籌集資金。

川河與湯君年也達成另一協議,川河同意向後者出售所持浦東集團(二五八)部分股權,約佔浦東已發行股本百分之九,每股作價九角五仙,總代價九千二百七 十八萬元。收購代價將用作償還該集團結欠湯君年約七千一百一十六萬元款項;以及支付收購上海浦東發展用地約二千一百六十二萬元首期。

收購價較浦東上周四收市價九角三仙溢價百分之二點二,但較前五個交易天平均收市價折讓百分之七點八。出售上述股權後,川河所持浦東股權將由原來百分之二十四,下降至百分之十五。湯君年及其聯繫人士則由百分之七點三三,上升至百分之十六點三三。

出售上述股權後,川河截至本年十二月底止年度將因此出現一億九千四百九十三萬元賬面虧損■
據吳氏透露﹐中方要求浦東支付一筆數千萬元費用以令計畫恢復﹐但該公司已無意繼續參與﹐並打算將之出售﹐期望事件可以於年底前解決。

另外﹐吳在燊稱﹐該公司目前手持逾九十萬平方米可發展面積土地﹐但年內不打算興建新項目﹐故年內收益主要來自銷售現有項目。

他估計﹐倘若將現有全部項目售出﹐所得收益總額達七千八百萬美元(港幣約六億多元)。

這些項目包括上海湯臣高爾夫別墅第二期剩餘七十三個單位﹑湯臣商務中心二百五十七個單位﹑嘉年別墅第二期四十五個單位及龍柏別墅單位。

川河秔仔地皮無財團洽購

他指出﹐由於內地地產市場仍未穩定﹐該公司年內不打算興建新的發展項目﹐而未來會集中發展配套設備較完備的小區住宅﹐以配合需求﹐而該公司不排除會以合作形式發展。

公司財務總監劉鎮偉稱﹐暫時未知是否再需要為手持物業及地皮進行減值撥備﹐而工業項目則依然虧損。而吳在燊表示﹐聯營公司川河(二八一)旗下澳門秔仔地皮至今仍無財團洽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