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股票投資的若干問題 ----答雪球財經記者劉江濤及網友問 李 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ce9290102dz01.html
   問題1.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您提到自己不僅投資A股市場,也投資港股、美股市場。請問您在這三大市場上關注的投資版塊有哪些不同?您曾投資過港股、美股的哪些具體公司?是否能舉其中一例說明買入及賣出的原因?

    答:沒什麼不同。基本都在品牌快速消費品、消費服務、金融服務和資源四個行業。

    在港股投資過同仁堂科技、李寧、蒙牛乳業、中國食品、王朝酒業、通天酒業、康師傅控股、大家樂集團、雨潤食品、恆安國際、澳博控股、騰訊控股、香港交易 所、中國石油、昆明能源。在美股中投資過耐克、菲利浦莫里斯、麥當勞、卡夫食品、寶潔、沃爾瑪、花旗銀行、紐交所、萬事達卡、維薩卡。

    在很多旅遊景點看到漫山遍野的康師傅方便麵包裝盒,是我買進康師傅控股的重要原因;喜歡百年老店是買進同仁堂科技的重要原因;人人都以穿耐克自豪,是買進 耐克的重要原因;公款消費愛點長城干紅是買進中國食品的重要原因;價格便宜是買進中國石油的重要原因;太能賺錢是買進雨潤食品和澳博控股的重要原因;過於 稀缺高度壟斷是買進香港交易所和萬事達卡的重要原因……

   

    問題2.相比港股、美股,A股是否並不適合價值投資?請問您的投資能力圈在哪些領域,您是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圈的?

    答:我的實踐是A股更適合價值投資。因為相對港股和美股,A股更容易瞭解;同時,中國大陸經濟的增長遠勝歐美和香港特區,成長是硬道理;再說,A股也有更 多的好公司讓我們選擇,比如價值投資界愛說的三酒三藥的「六朵金花」(貴州茅台、五糧液、煙台張裕、云南白藥、同仁堂、東阿阿膠)就都出在大陸市場;如果 我們認真統計,A股歷史上出現了一大把利潤和股價十年漲十倍的好公司。而港股好公司的數量不如大陸,美股好公司雖然眾多,但成長性其實不如以中國為首的新 興國家。金磚之國近年的增長率是7%,遠高於發達國家的2.7%。成長是硬道理。    

    至於大陸股市是個什麼市場的問題,我認為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發現和迴避、我們自己的立場和心態。人家投機你不要投機、人家瘋狂你不要瘋狂、人家賭博你不要賭博。

    我的能力圈好像還是在容易瞭解的品牌快速消費品行業以及其他不多的幾個行業。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已經涉及。我不知道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圈,只是知道自己有很 多東西不懂,所以不斷看書、學習、思考。另外,下了一點苦功,就是把所有行業大部分公司上市以來歷年的收入和淨利潤增長情況統計並考察,找到那些利潤豐厚 並且增長穩定的行業,再加上我的從產品角度嚴格選股的四個標準(產品獨一無二、產品供不應求、產品量價齊升、產品永不過時),用來鎖定我的投資對象。  

   

    問題3.在您看來,貴州茅台有沒有增長的天花板?如果有的話,茅台增長的極限市值大約為多少?

  隨著年輕人消費習慣的轉變,未來葡萄酒是否會替代白酒的地位?

(這種趨勢會對張裕A產生怎樣的影響)

    以目前的公司治理和策略來看,王朝酒業還有可能重新崛起麼?

    答:我覺得沒有,因為中國和世界市場很大,喜歡喝酒的人很多,人們的收入和 消費檔次會不斷提高,茅台現在的產量還不夠每個中國家庭一年喝一瓶;而且,它的產品是量價齊升的,像國外的快速消費品中的奢侈品一樣,量不夠,價可提;價 受限,量可增。總有賺錢的辦法。就量來說,現在全國白酒的年總產量近千萬噸,而茅台酒2011年的總產量才3萬噸,不到全國白酒產量的百分之一;就價而 言,茅台酒距離國外的奢侈品名酒價格還相差太遠,特別是出廠價。再說,它的 出口比例還太小,隨著中國的強大,總有一天,外國人會像喝法國葡萄酒一樣喜歡茅台。貴州茅台不僅符合我從產品角度嚴格選股的四個產品標準,也符合我從行業 角度嚴格選股的五個行業標準:品牌壟斷消費、快速消費、大眾消費、奢侈消費、成癮消費,同時又符合我從企業發展角度嚴格選股的三個發展標準:壟斷、提價、 無限擴張。所以我認為它沒有增長的天花板。

   未來葡萄酒的銷量確實會上升,白酒會下降.所以張裕公司遠景看好.因此我在十年前就投資了張裕B股.但白酒總體雖然會萎縮,可是名優白酒的份額依然會上升。這一點,我們從國內這十多年的數據,以及國外的名優烈性酒的市場地位還很牢固都可以看出來。

    我不知道王朝酒業的未來會怎麼樣。我不太擅長研究公司的治理和策略。我主張研究公司最重要的是研究公司的產品,因為公司的其他一切都圍繞著公司的產品和服 務來進行和得到體現。要多研究一家企業的產品是不是最受歡迎、特別獨特並且有難以模仿的東西。這一點,我的認識也有個提高的過程。另外,我有點隱隱擔心 它,因為同過於強大的外資公司合營,往往弱化甚至消失了自我,比如水井坊就有點這樣的趨勢。

   

    問題4.如何看待國內食品行業的公司股票?投資此類公司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風險?蒙牛、伊利這樣的乳業公司你覺得有投資價值麼?

    答:食品行業的公司屬於穩定成長性行業,值得投資者在裡面精選。但還是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選擇最為優秀並且護城河寬闊的企業,二是要注意適當分散,它們經常有食品安全的問題。

蒙牛、伊利當然有投資價值,它們佔據中國最好的奶源基地,它們的產品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有源源不絕的需求,還有,兩者又形成了行業內老大老二同在一地的最佳競爭結構。只要價格合理,就可以投資。

    

    問題5.請問是否能談一下您在醫藥股方面的投資心得?市場目前對云南白藥、東阿阿膠、片子癀青睞有加,您如何看待這三家公司投資價值?三家的股價是否已高估?

    答:醫藥股與食品行業不同的是,它們專業性強,有相當多的醫藥公司難以瞭解。不少朋友在中小板和創業板的醫藥股票中損失慘重,原因就是盲目買進自己並不瞭 解又過於看好的公司特別是生物醫藥類公司。我的投資心得說起來很長,有興趣的朋友可看我以前發過的文章:《磨快剃刀選擇醫藥股》。

    您提到的三家醫藥公司很有投資價值,值得長期持有。現價有一些高估。

    

    問題6.從博客中看到您選股比較注重看行業,請問在保險和銀行兩個行業中,您更看好哪個?平安建立綜合性的金控集團,您如何看平安的這一戰略(好像世界上鮮有成功的先例)?

    答:都不是特別看好,也不特別看壞。原因是這兩個行業在中國壟斷優勢明顯、利潤豐厚。可是先天都有問題,一是高負債或者是以高負債為己任,一遇週期性的經 濟危機和金融危機就讓人擔心。二是盈利模式有問題,擴張和自由現金流老有矛盾。不加大放貸就不能發展,一發展就要向股東圈錢,錢老是不夠用,股東的回報其 實不多,都被攤薄了。如果不是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法規限制,銀行恨不能把賺來的每一分錢重又投入到下一年的放貸中去。中間業務容易積累起自由現金流,但我 們的銀行中間業務比例還太小。而保險公司其實非常難搞清楚。比如平安買比利時富通之前,比如您講的現在的發展戰略,都是要花很大力氣才能評估的問題。

    我對這兩個行業,向來把它們作為週期性行業一樣對待,難以估值,並不太仔細研究它們,儘量在總體悲觀的時候,暴跌之後買入。

   

    問題7.你在銀行股方面的選股策略是怎樣的?目前您最看好哪家銀行?看好的最主要原因(或最主要指標)是什麼?

    答:選股策略上面已經回答過了。最看好的當然還是招商、民生、浦發。

   

    問題 8.對於國內的強勢品牌,如貴州茅台、五糧液、同仁堂等等,您認為他們出口的前景怎麼樣?它們的海外能打開市場嗎?

    答:不太樂觀。因為人的口味和醫療習慣是長期養成的,比較難以改變。充分打開海外市場要很漫長的時間。投資它們的確定性主要是國內的需求已經足夠維持它們很多年的高增長。

     

    問題9.從2000年-2008年,伴隨著國內經濟發展、消費者可支出收入提高,消費品行業出現許多大牛股。請問您如何看待消費板塊未來5年的走勢?您如何看待家電股(例如格力、美的)未來的增長前景?

    答:我不看五年走勢。太短了。我只是希望儘量選擇到那些永遠有旺盛的需求,有持續的競爭優勢的消費類企業,讓我好安心地長期持有。

    我對耐用消費品行業不太喜歡,比如汽車、家電、家具等。消費者購買間隔時間長,企業投入大,產品更新換代快,負債多。特別是,它們老是互相殺價。

   

     問題10.您如何評估公司的期權成本?如何看待管理層在估值一家公司時的重要性?

    答:沒有覺得明顯不合理就行。管理層的評估當然值得重視,特別是在市場低迷時上市公司大量增持或回購自己股票的時候,因為他們最瞭解自己的企業.但他們也 會因為自身的立場或其他的原因過高或過低地估計了自己的企業。投資者還是只能把他們的意見作為參考,不能依賴。必須要自己評估。

 

                                                      2012年2月3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28

關於利郎、七匹狼、安踏的數據比較,2011年 黃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0zh8s.html

關於利郎、七匹狼、安踏。

 

 

先列出2011年的數據,涉及錢的單位一律是人民幣(元):

 

 

利郎

七匹狼

安踏

總收入

27.08億

29.21億

89.04億

毛利

10.55億

12.56億

37.62億

稅前利潤(主營業務)

7.04億

4.80億

20.11億

毛利率

38.96%

43.00%

42.25%

淨利率

26.00%

16.43%

22.59%

營業面積

32.6萬平方米

44.1萬平方米

95.9萬平方米

店數目

3032個

3976個

7778個

每店面積

107.5平

111平

123平

每平收入

8300

6624

9285

平米利潤(主營業務)

2387

1098

2097

每店收入

89.31萬

73.47

114.48

每店利潤

23.22萬

12.17

25.85

 

 

 

上面的毛利率反應了公司的價格定位。淨利率反應了公司的節儉程度。

1、利郎的毛利率39%是最低的,淨利率26%是最高的,說明公司行政成本低,營銷成本低。這一點我喜歡,說明他是最能經得起競爭的公司之一。安踏其次,毛利率42%,淨利率23%。七個狼最差,毛利率43%,淨利率16%

2、利郎的店舖只有3000家,七匹狼有3900家,安踏有7700家,說明利郎小些,在複製擴張上利郎的空間略大,同時利郎的規模已經上千家了,這個模式比較成熟 ,複製後賺錢的可能性挺大的。

3、利郎的每平米利潤2387元是最高的,這一點說明一旦競爭加劇,房東加租,利郎是最可能保持適當利潤的公司,安踏其次,2097元;七個狼最次,1098元。

4、利郎品牌的專業度最好,在「商務男裝」上遙遙領先。七匹狼在哪個領域絕對領先呢?安踏呢?專業度越好的公司,競爭起來越輕鬆,營銷成本越低。

    另外,男裝及運動品牌的競爭在加劇,最近大量男裝公司(以及運動品牌)上市使公司都不缺錢,大家都拚命打廣告,拚命租店舖擴張,推高了這個行業的整體成本,使大家都不賺錢,所以一旦某一行業扎堆上市,這個行業的所有公司的營利都會受到影響,並持續到某些公司將上市時集來的錢燒完為止,這就是為什麼最近服裝企業以及運動品牌的股價這麼不景氣的關鍵因素之一。利郎稍好,因為利郎主打「商務男裝」,在這個領域,他是絕對領先者,面對競爭會從容很多。勁霸主打夾克,九牧王主打西褲,雖然互相有競爭,但比運動品牌好多了,運動品牌就很難分清誰主打什麼。七個狼的男裝定位感覺也不是很明確,若單單定位於男裝,則面臨的競爭將是非常殘酷的。不過利郎也就稍好一點點而已,好得有限,所以對這個公司我是有點猶豫的。

    看上面的數據,安踏也是一個很好的公司,而且市盈率相當低,我不喜歡她的地方主要在於她現在又作女性運動裝,又作小孩運動裝,我特討厭這種不斷延伸自己品牌的公司了,雖然一時得力,但時間長了總會吃虧,安踏若換個牌子作小孩的,換個牌子作女性的,那就很好,因為安踏控制成本控制得很好啊。特步也是一樣,小孩裝作得如火如荼啊。匹克就更糟了,原來還集中於藍球運動,現在說要利用在藍球上的經驗發展到跑步等各種運動上去,無法忍受。

男裝:雅戈爾,七匹狼,希努爾,勁霸,利郎,海瀾之家,九牧王等。

西服:雅戈爾

西褲:九牧王

商務男裝:利郎

夾克:勁霸

其中雅戈爾還作房地產,不可能喜歡啦,九牧王和勁霸到時候還可以仔細研究,但好像在大陸上市,價格就低不下來了,我也不喜歡,我只喜歡便宜的好公司。

海瀾之家我很喜歡,因為我買各種休閒裝時經常去,那裡的貨便宜,而且不打折,選衣服也不會有人來煩你,廣告上說一年去兩次將所有的男士衣服都可以買好,我一年還不止去兩次。

我很討厭打折的公司,一旦打折,我又不喜歡還價就總覺得買虧了,所以海瀾之家的不打折對我來說是很好的,不過聽說他現在存貨很多很多,說不定在有些店舖也會打折了,那樣就不爽了。

海瀾之家我只是喜歡去買衣服,不是一定要買他公司的部分,聽說他要上市了,剛上市的話我是不會買的,但會關注。等他上市兩三年了再說吧,夠便宜就會買少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16

一篇關於中國品牌建設問題的文章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4ex.html

本博按:紹興和蕭山是紡織面料的生產和貿易重地,由於各項成本大幅度增加,企業利潤日趨低下,甚至虧損。於是,許多工廠和貿易商進軍服裝領 域,期望獲得更大效益;有的決心創出像模像樣的品牌。然而,多年過去了,絕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還有許多正在前赴後繼地走向失敗;至於品牌,更是無一打造 成功的。迄今,這個地區「布不成衣」的局面仍未得到實質性的改觀。

    我周圍不少做服裝品牌的朋友也難逃厄運,紛紛敗北;有的雖沒完全敗下陣來,但也正在苦苦掙扎。我反反覆覆告訴他們:一、品牌建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即使 世界頂級品牌大師,打造一個品牌也需要三、五年的時間,更何況你們了,搞它個十年八載的也不可算長,千萬不可急功近利!二、沒有自主設計就創造不出真正的 品牌。想用貼牌、借洋牌子走捷徑,最終沒有不走到死胡同裡去的。不信,你們走著瞧!

    這裡介紹一篇唐-舒爾茨關於中國品牌建設問題的訪談文章,很有價值!但文章中「社交媒體增加營銷難度」一節裡的有些論點,本人以為在中國不一定完全適用,值得商榷。

 

唐-舒爾茨:中國品牌建設為何屢受挫

 

訪談嘉賓:

唐-舒爾茨 全球整合營銷之父

一篇关于中国品牌建设问题的文章

訪談主題:

中國為何無名牌?

主持 人:劉雁

訪談地點:廣東 深圳

訪談摘要:

中國的企業過於急功近利,參加會議時經常會有中國企業家問我,如何打造世界品牌?我的答案是,或許需要三到五年。但這些企業家總是說,不行,我明天就要。

 

騰訊財經:舒爾茨教授,您好!我們知道投資者現在越來越重視企業的品牌,您在北大匯豐商學院開設的課程會將重點放在品牌建設方面嗎?

唐-舒爾茨:我認為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包括經濟從出口轉向內銷,出口實際上不需要品牌,也不需要廣告,只需要有銷售途徑和好 的產品質量便可。當經濟轉向內部消費者時,應有所不同,我的課程就是啟發人們去思考消費者渠道、分配等。目前品牌建設在中國仍是一個新的領域,企業剛剛開 始接受和理解這個概念。

 

品牌建設需牢牢樹立消費者意識

 

騰訊財經:自從您2000年第一次來中國已經過去十多年,您能談談感受到的中國消費者環境的顯著變化嗎?

唐-舒爾茨:過去十年來我看到的最大變化就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巨大增長。這意味著人們有更多的錢去購買他們需要的東西,而不僅僅是生存需求 的物品。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意味著一個極具競爭力的市場,人們有更多選擇的機會。人們過去擔心的食物、衣物、住宿都已不必,這個改變意味著如今人們可以走上 街去購買T恤,這些就是變化。

騰訊財經:在您昨日的演講中提到,中國還在從製造業到市場營銷轉變中,您覺得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唐-舒爾茨:我覺得中國最大的優勢就是你們掌握著製造業產品,生產製造等各個環節。如今的問題就是你如何吸引消費者購買,這就涉及品牌建設的問題,你如何讓消費者理解你的品牌價值,因為市場上競爭者很多,並不是說以前沒有競爭者,而是他們變得更加強大和依靠傳統營銷。

騰訊財經:您曾經指出,中國不能照搬西方的路子,那您認為中國需要走怎樣的路?

唐-舒爾茨:我說過,中國不要照搬西方的做法,如果你看到我們做的,你會發現同樣沒有成功,再加上中國是不同的類型和區域。中國的優勢就在於你們沒有歷史的包袱,所以對於中國來說,機會更加容易和簡單。

騰訊財經:近幾年來世界經濟發生了很多變化,您認為中國的公司要如何適應經濟形勢的變化?

唐-舒爾茨:我覺得中國最需要做的就是樹立消費者意識,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理解他們所想要的,所喜歡的。因為之前經濟主要依賴出口,他 們不瞭解消費者。消費者調查意識還不夠,我講的就是我如何建立一個大的系統,如何建立一系列數據庫,這些都是中國公司需要提高的新技能。調查一小組人然後 運用於全部,需要有途徑建立這樣的數據庫。

 

社交媒體增加營銷難度

 

騰訊財經:多年前您的著作《整合營銷傳播》引領了潮流,能否給我們舉例講講IMC的理論實踐?

唐-舒爾茨:如果你看到我昨天在論壇引用的實踐例子,Apple Store就是很好的運用,因為他們把產品、經驗和銷售人員都放在一起,在你去蘋果店時會有這種經驗,這也是IMC提倡的:把所有的東西放在一起,給你好的不同的產品體驗,而不僅僅是給你折扣等吸引顧客的方法。

騰訊財經:中國正成為最大的網絡在線消費市場,您認為企業應該做哪些準備來適應這一變化?

唐-舒爾茨:我認為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所有的在線社交媒體都已經是即時的了,騰訊或許引領了這一潮流,因為它已經存在很多年了,但是還是有 很多公司在這方面存在問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推送消息和與消費者建立關係間的不同。所以我認為未來我們將看到的是企業會更多地建立與消費者的雙向溝通和交 換。

騰訊財經:談到騰訊,您認為以騰訊為代表的在線平台所體現的獨特優勢有哪些?

唐-舒爾茨:我認為所有的在線公司都在嘗試這樣做,記住這是一個從未有過的全新世界,從未像現在一樣擁有如此多的信息量。所以我們嘗試要做 的就是通過平台尋找生意點和方法,你需要明白的就是要有一個企業和客戶交換信息的數據庫,這是必須且聰明的做法。消費者不是你賣給產品的那個,而是和你一 起工作,共同創造價值的人。

騰訊財經:您如何看待社交媒體的變化以及社交媒體未來的發展趨勢?

唐-舒爾茨:我覺得有一點你需要瞭解的就是,社交媒體是用來方便人們溝通的而不是營銷的工具。如果你看看即時通訊,我發給你信息,你立即回覆我,這是我們兩個之間的溝通。目前市場在做的就是我做你們溝通的中間人,實際上在社交中我們不需要一個中間人,是你來決定與誰溝通,而不是企業。

騰訊財經:企業應該如何抓住其中的機會?

唐-舒爾茨:他們需要明白,這取決於消費者。不僅僅是電視廣告,坐在那裡,商業不是作秀,而是消費者說我需要一個進入的渠道,讓我知道更多,給我更多更好的信息,所以決定權在消費者手上,而不是企業手上。

騰訊財經:這是否意味著營銷變得更難?

唐-舒爾茨:會比我們想像的難一些。難的部分是,我知道如何在央視做廣告,我知道如何分配,這很簡單,但真正的問題是我不知道如何適合社會 部分。回歸到社交媒體上,你會問,我該做些什麼?這是一個挑戰,並不是沒有能力做這件事,而是這需要新的技能。營銷的作用就是告訴你其中的不同,如何做 到。

 

中國品牌建設為何屢受挫

 

騰訊財經:您曾經講過,中國企業在走向海外市場兼併的路上並不平坦,並非所有的市場都適合自己。我們看到很多公司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對此您有何建議?

唐-舒爾茨:在中國有三種建立品牌的方法:一是自己打造品牌;二是通過購買,三是通過合作。最簡單的就是買,因為被賣的企業已經把品牌最艱 難的部分做完了,但是被賣掉的企業是由於某些原因賣掉企業的,因為他們處在困難中,在收購品牌時你也附帶收購了他們的問題。我想最好的例子就是聯想收購 IBM,在融合方面諸多管理問題,收購就是為了讓中美的經理人合作更好,但卻沒達到這個目標。所以我們談論的就是中國企業需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用中國人熟 知的中國文化,所作的就是適應和改變。看看日本,他們引進美國專家,不是讓他們凌駕於日本文化之上,而是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

騰訊財經:您的意思是中國還沒準備好?

唐-舒爾茨:我並不是說沒準備好,但問題是,我聽到的來自營銷人員的感受就是,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我們想立即要錢,想要短期效應, 但需要明白品牌需要花費時間來打造,品牌就是你與人們建立關係的過程,中國經理人需要明白的就是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如今的中國企業不用建設品牌,做很 多其它事情也能賺很多錢,這十分奇怪和有趣。這不利於品牌建設。

騰訊財經:為何中國的知名品牌如此之少?

唐-舒爾茨:我發現的就是,比如我去一個會議,中國企業說我要打造世界品牌,我說或許要三到五年,他們說,不行,我明天就要。你不可能明天 就打造一個國際品牌,中國企業走得很像培訓路線,今天投錢進去,明天馬上賺錢回來,品牌也可以賺錢,只是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這對中國企業還是一個很大的 挑戰。

騰訊財經:在打造世界級品牌的路上,您對中國有何建議?

唐-舒爾茨:必須要讓他們理解品牌概念,西方也需要改變,這比較困難。從產品本位轉向消費者本位,過去大多企業想的是做什麼樣的產品,現在 則應是消費者需要什麼。這是時間的操練。如果我現在賺錢了,更不會去想這麼多了。中國在短時間內發展如此之快,雖然中國企業在打造品牌時無法短時間內獲得 利潤,但你必須這麼做,你必須樹立消費者意識。

騰訊財經:未來中國是否有可能出現蘋果那樣的企業?

唐-舒爾茨:如果你看看蘋果所做的,就是用科技把各個部分整合起來。體現蘋果概念的零部件都在那裡。蘋果只需做的就是重組他們。所以完全的 創新並不是必需的,蘋果所做的是真正瞭解消費者需要什麼。你用的電腦不過就是一堆零件加一個品牌名字。他們給你一個你可以選擇的平台,你可以在上面做任何 事情,如果你用電腦的系統,你選擇的都是系統要做的,而不是你想做的。操作系統可以做一些事情,但蘋果讓你選擇你想去哪,你想做什麼,而不是坐在電腦前, 按照電腦系統去操作。

騰訊財經:在您看來,市場營銷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唐-舒爾茨:我們70、80、90年代建立起來的營銷體系都沒有意識到主位是誰。網絡所改變的就是它突然賦予你特權,如果你看看現在市場上 的消費者,你會發現很多不同。過去賣家會跟消費者說,我們能夠提供給你什麼產品或服務,沒有人曾經告訴過你,而現在你要是有問題,只需跑到搜索網站一搜便 可以了。所以當我給你信息,便有很多不同了,過去的消費者獲得不了這麼多信息,以前賣家可以告訴消費者他們應該喜歡什麼,而如今消費者可以自己做這件事 情。以前我們談論的是公關、廣告,而如今我們談論的是如何吸引消費者、供應商,如何共同合作。這就是如今的整合要做的。

 

營銷人生

 

騰訊財經:您把自己的人生比作營銷的一生,而妻子是您的公關代理,可否分享一下在自我提升和婚姻方面的營銷技巧?

唐-舒爾茨: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我和妻子一天24小時、一週七天都在一起。或許有時我在媒體做些事情,但我們似乎時時都感覺在一起。所 以理解對方的需要並且妥協,經過時間的磨練,我們就把這些細節處理好了。幸運的是,我們有很多共同愛好,我們喜歡美食,我們喜歡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地 方。我們有共同的興趣和目標,共同去分享。

騰訊財經:對於其他人您有何建議?

唐-舒爾茨:建議就是好的婚姻就是願意去承擔,這是雙向的,就像一次談話。分享彼此正在做的事情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建議就是找一個有共同興趣的人,我的例子就是,找到一個明媚、睿智的好妻子,她還是一個很好的廚師。

騰訊財經:您如何評價自己的營銷人生?

唐-舒爾茨:我來這裡是為了教書,我的產品就是我的學生。所以評價我的最好方法就是看看我的學生做的怎麼樣。讓我感興趣的是我的學生怎麼評價我,比如你的課影響了我的一生,你的課改變了我,你的課對我非常有用。所以我對自己的評價來自於我的學生,而不是我自己怎麼說。

騰訊財經:看來您十分享受教學?

唐-舒爾茨:是的,有意思的是我參加一個論壇,很多人來,結束後,有人說,謝謝,這就是我嘗試做的事情並享受的。

騰訊財經:在您的營銷生涯中,是否有一些遺憾?

唐-舒爾茨:有,我希望我可以再年輕20歲,因為我們正經歷如此大的一個變革,我希望自己可以參與其中。

騰訊財經:如何看待「整合營銷之父」這個頭銜?

唐-舒爾茨:當時已經有人開始研究這個,隨後有很多人,我只是碰巧首先把自己的名字加上去罷了。我擁有營銷之父這個認可,但也有很多人在為整合營銷做貢獻。所以當你說一個人是領導或者主席,引領了這個潮流時,其實他不過是剛好做了這件事。

騰訊財經:可否給年輕一代有志成為優秀企業家的人一些建議?

唐-舒爾茨:上週我在意大利給學生講課時,我說,是你們要去承擔並改變一些事情,設法使他們運作,而不是我。這取決於你自己,我只可以給你建議。我的建議就是不要害怕,勇於去嘗試不一樣的事情,沒有人知道答案,你自己探索到的答案和別人給的答案一樣好。

騰訊財經:西方人似乎很擅長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您做到了嗎?

唐-舒爾茨:我沒做到,我時時都在工作,因為我熱愛我所做的事情。人們說你應該平衡生活和工作,有人說我想做這個,我想做那個,我喜歡這個工作等等,我不喜歡。我所做的就是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人,體驗不同的生活,然後把他們放進我的課堂裡。

騰訊財經:最後,我們知道,您是第一屆騰訊智慧峰會最重要的嘉賓之一。第五屆峰會即將在北京舉行,可否發表一些歡迎辭?

唐-舒爾茨:我不知說這個,我是否夠資格。他們做的很好,一直在增長,價格也在漲,我相信騰訊也需要很多給領導層的建議。我希望他們很好,會議成功。

 

唐-舒爾茨(Don E. Schultz)簡歷

唐-舒爾茨(Don E. Schultz),1934年1月20日出生在美國俄克拉何馬,是美國西北大學商學院的整合營銷傳播教授,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開創者。也是位於伊利諾伊州 的AGORA(愛格瓦)諮詢公司的總裁,還是位於得克薩斯州達拉斯的TAGETBASE營銷公司和TARGETBASE營銷協會的高級合夥人。

在1997年加入西北大學之前,唐-舒爾茨是位於達拉斯的TRACY-LOCKE廣告及公共關係公司的資深副總裁。他在歐洲、美國、南美和亞洲都曾就營銷、營銷傳播、廣告、銷售促進、直接營銷、策略創新接受過諮詢,發表過演講,並舉行過專題討論會。

唐-舒爾茨博士是世界最著名的營銷大師之一,也是戰略性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創始人, 他的著作《整合營銷傳播》是第一本整合營銷傳播方面的著述,也是該領域最具權威性的經典著作。書中提出的戰略性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成為20世紀後半世紀最 主要的營銷理論之一。為此,舒爾茨博士被全球權威的《銷售和營銷管理》(Sales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雜誌推舉為「20世紀全球80位對銷售和營銷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唐-舒爾茨是直效營銷雜誌的前任編輯、美國國家廣告研究基金會整合營銷傳播委員會的聯合主席,還被直效營銷教育基金會推選為第一個「年度直效營銷教育家」。

唐-舒爾茨教授對「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如何影響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演進的」問題進行了研究。他指出,那些從事整合營銷傳播的企業(尤其是那些懂得如何使用恰當的信息和知道衡量傳播投資受益方法的企業)將贏得競爭優勢。

他具有豐富的世界財富500強企業諮詢經歷,同時為清華大學EMBA、長江商學院、英國及澳大利亞大學的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0kkie.html

              《品牌建設很重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0kmt7.html

              《再談品牌建設很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59

關於 O2O 模式的理解 2元論

http://xueqiu.com/5395815496/20333601

近來關注互聯網本地消費市場,對於O2O模式進行了一定的理解,總結如下:

 

根據其鼻祖 Alex Rampell(  CEO and founder of TrialPay) 關於O2O的基本描述:「The key to O2O is that it finds consumers online and brings them into real-world stores. 」可知O2O模式的是構建互聯網和本地消費的橋樑,即通過兩個步驟,一是網上尋找本地消費的目標群;二是通過互聯網在線預訂、購買和支付來實現線下本地消 費,來實現O2O模式。

 

O2O聚焦的是本地消費,以下判斷均建立在這個前提下,不再重複。其第一步驟的「尋找」以鎖定形容 給為貼切,即58同城、趕集網模式,點評網、口碑網也是變體;第二步驟在線預訂、購買和支付就是現在泡沫中團購模式(儘管很多團購也買3C等傳統電商產 品,那是變形體,團購本地服務是根本)。

 

個人看來O2O模式的互聯網產業鏈大致如此:顧客有吃飯、約會、美體等的本地服務 需求,通過上網尋找適合的目標商家,主動尋找可以通過百度、點評、58同城、趕集網等,被動尋找可以通過團購網等,這都是鎖定消費者的過程;接下來的在線 預訂、支付等等均是順理成章的過程。如果這樣O2O產業鏈就完成了,那是小視。線下消費行為的線上記錄才是互聯網共享的本質特徵。這個記錄過程反過來會影 響線下商業,例如點評網對於餐館的生意影響。互聯網的海量信息對於消費者是富也是禍,無所適從。有效的精準搜索或是鎖定是O2O模式關鍵的步驟。

 

O2O 在很多互聯網資深人士看來無甚新意。在靜心看來,最大的貢獻在於聚焦本地消費這個龐大的市場,並為團購提供了商業模式理論支撐。O2O模式的未來可能在於 移動互聯網。想想手機定位下附近的餐館、咖啡廳、SPA等的點評、優惠券、團購、或是預訂、支付,這才是BIG PICTUR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79

關於退市制度的舊文新讀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1nqr.html

老文新發,是想肯定一下近期證監會的作為,優勝劣汰的制度性建設終於開始落實,退市制度的建立和嚴格執行,必使資金向穩定經營的好企業,向有遠大前程的成 長性企業流動,但同時,大量的一元票也會在未來5到10年內不斷產生,對投資者來說,最根本的是要學好基礎的基本面和行業分析,技術分析只能放在輔助的位 置上,真正成熟的市場,技術分析的有效性是不高的,只有參考意義。

 

本文原發於淘股吧

淘吧應該是有點影響力的網站吧,不知道在這裡嘀咕幾句的作用如何,我自己倒不太抱什麼希望,只是在看了網上幾封給新晉證監會郭主席的信有感而發而已,竊以 為除了候寧的信,沒幾封是說到點上的,至少姿態很不對頭,有點卑躬屈膝的感覺,靠人賞飯總是被動的;另外所提建議可操作性也極低,比如新股發行和股市回報 率低的問題,不是證監會主席一力可以單獨解決的,那幾乎就是階段性的國策,去囉嗦這些,我看是不懂資本市場在中國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作為一個個人投資者,談不上和高層對話,本來做的就是趨利避害的事情,實際是無所謂他們高層怎麼折騰得,但終究還是希望這個市場總體上向好的方向發展,所 以對市場中最不可思議的事情表達一些疑惑,還是有一份責任感所在,一封信,囉嗦太多意義是不大的,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一個聲音被聽進去就足夠好了,所以 今天在此發一個聲音,也不多展開,不求振聾發聵,但願擲地有聲吧!

就我個人的理解和看法,中國股市之最扭曲,最變態,最不可思議的事情,既非股權分置,大小非,審批制新股發行,也不是股市超速擴容和新股包裝上市,而是一 個違背最基本天倫常理的制度----股票幾乎是只生不死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長此以往,中國證券市場是沒有活路的,是一個最終都一齊死的制度;

古語曰: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這是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和規律,萬事萬物都是有對立和對稱面的,才可稱之為「生命」或者「和諧」,不知我國體制下有何德何能,或 者我國國情是怎樣的特殊,可以長期違背最基本的天倫定律,20多年來建設了這樣一個絕大多數股票只能活不能死的市場,這幾乎就是一個潘多拉的盒子,成為所 有罪錯的起源點;

20多年的資本市場,股票從老八股開始至今絕對數量已經到了近2400只,而統共退市的不足20只,而且這退市的十幾隻個個到了罄竹難書的地步;相比之下,2011年前三季度,中國在美國上市的公司中,就有29家被實施退市處理,佔中國概念股總數的1/10;

曾有痛感中國股市擴容太快的所謂專家抱怨說美國股市百年多來才有800家企業上市,中國20多年就有兩千多家企業上市,這個比較沒說到點子上,問題不在有 多少企業上市,問題在兩方面,一者上市是不是遵循了完全市場化原則,二者上市制度和退市制度是不是相互制衡;當下中國股市的所謂退市制度,基本形同虛設, 了勝於無,甚至各方都在力保壞死企業的殼,很少看到有人倍感痛徹的來批駁一下這個萬惡的制度,相反從上至下都在扒糞,都在食腐中牟取暴利,完全偏離資本市 場建立的原則,劣幣驅逐良幣,中國有大批靠做ST 獲得暴利的人群,他們無疑也是聰明的,但是對整個資本市場而言,它引導的出來的「聰明」是致命的,這個市場是個「湖」而不是一條「河」,奉行只進不出的原 則,三公建設又薄弱,隨著上市擴容速度的提升,不可能做到精挑細選,腐壞,爛掉的公司將會是成批量的,沒有相應的清理制度,最後的結果是一池子水全部惡化 臭掉,好公司也會葬身其中,這是一個小學生都能懂得道理;

美國股市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大擴容時代,以至於1995年到2002年這8年間,有7000多家公司實施了退市處理,足見其高淘汰率,這七千多家公 司的退市原因大體可區分為三類:一是因併購或私有化原因自動、自主退市;二是因達不到持續掛牌的財務標準或市場化標準而被迫、被動退市;三是因法人過失或 違法行為導致退市。
這三種退市原因裡,被併購和私有化原因的還是佔了三分之一多,這些企業資質總體是好的,被併購是一種價值實現的途徑,一種很陽光的重組,充分反映資本市場的效率原則;剩下的退市就是因為糟糕而下課的,其絕對數量也堪稱驚人,也充分反映了股市的風險。

你有沒有合理完善的退市制度和你是否嚴格的貫徹執行這個制度,僅此一項,即可以治理中國股市各重大頑疾,對上市公司和投資群體都是一把雙刃劍,都能治掉很多壞的病根

由此引申,中國資本市場的根源問題其實就三個,第一,充分市場化原則了嗎? 第二,是一個三公體系嗎? 第三,最大程度體現資本意志和效率了嗎? 所有的千頭萬緒的問題,根源都在這三點之上,體制國情再特殊,這三個槓槓是一把放之四海皆準的標尺,可以權宜,可以暫緩,但發展方向不可違逆,新股上市完 全可以紅塵滾滾,就算你打包來、橫豎都來也不懼,但你不實行嚴苛的淘汰制度,就是在同時荼毒上市公司和投資大眾,最後的結果是都沒得玩,沒有贏家,最近淘 吧裡寫上屆主席尚福靈先生的帖子不少,我想以我的標準來評價的話,應該只是及格,因為他解決的是表層的問題,最根源性的問題仍然頑固的存在,所以對新晉的 郭主席,只說一句話:讓一個活物有一個完整的生命元素,這個如此基本的事情,會不會很難做到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11

關於價值投資的一些基本問題探討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vw3.html

基本的才是最重要的,經過幾年轟轟烈烈的討論,價值投資在很多人的心中曾經漸漸清晰,但隨著新鮮感的褪去,這些最簡單的道理又開始逐漸被放到了一邊,甚至被淡忘。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理解,有一千種做法,如何選擇並堅持正確的,並不容易。

 

枯榮

1、價值投資定義是什麼?
其實「價值投資」這個概念並不是很清晰,按照一般的解釋,價值投資是格雷厄姆和多德教授在30年代撰寫的《證券分析》中開創的。但事實上,在《證券分析》 中,格雷厄姆並沒有提到什麼「價值投資」,他說的是「投資」。按照勞倫斯.科明漢姆的劃分,投資模式分為五類,而價值投資是其中一種,另外還有:增長投資 (以菲利普.費雪、彼得.林奇為主)、指數投資(約翰.伯格為首)、技術投資(以威廉.奧尼爾為首)、組合投資(首見於《漫步華爾街》)。科明漢姆對「價 值投資」的定義是:通過公司財務分析,尋找市場價格低於公司內在價值的股票。
個人觀點,所謂價值投資,必然是延續格雷厄姆投資理念基礎上的,即將「安全邊際」(或控制風險)放在投資首要位置的。

2、安全邊際(控制風險)是價值投資的首要考量因素嗎?
我想應該是的,安全邊際是整個格雷厄姆投資理論的基石,實際上,安全邊際可以和「企業內在價值的估量」劃上一個約等號。因為一旦你能判定企業內在價值範圍(而非精確值),那大體上的安全空間就能判斷出來。
但兩者又不能完全劃上等號,因為對「安全邊際」空間的把握,是非常有藝術性的,而且在不同年代要求會發生變化,所以你才會看到格雷厄姆30-40年代要求的「空間」是非常大的,但到了彼得.林奇縱橫的80年代,已經完全「走樣」了。

3、企業內在價值是通過什麼方式計算的?
格雷厄姆開創證券分析時,企業內在價值的估算,大體上是門科學,是和公司資產負債表緊密聯繫的。格雷厄姆的計算,最初是從淨營運資產開始的,到《證券分 析》後期,他的計算已經演變為市盈率了(即他說的資本化率)。到巴菲特時代,他已經明確指出,對企業內在價值的計算,是通過未來現金流折現實現的,即企業 內在價值取決於公司未來可續生存期內獲得的現金流的現值。
但注意一點,格雷厄姆對「預測」是充滿質疑的,他多次強調「理性投資者應該更多傾向於對風險的考慮,而不是對未來的預期」,而且他還辛辣指出,對未來業績 的預測,大多是付出學費的猜想。事實上,請注意1929年經濟災難中對價值的毀滅,無數看起來非常穩健的公司最終無法印證人們甚至是公司管理層的預測。
但格雷厄姆也指出,通過投資者不斷的努力,是有可能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大程度把握公司未來經營方向走勢的。巴菲特在實踐中,發現某些公司具有某種程度上的 壁壘,進而能預測公司未來的發展甚至是收益和現金流。其實這也從另一面說明,大多數公司未來經營方向和收益現金流,是極難(甚至不可能)的。網友「石中 火」君對此有精彩點評,她說:「巴菲特為什麼喜歡業務簡單的企業,因為業務一旦複雜,影響因素就呈幾何級數增加,即便抽提出每個業務的主要影響因素,對於 企業這個系統而言,輸入還是太多,每個變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只能估測,那麼會造成巨大的誤差,從而導致定性的錯誤。不是導致安全邊際要求太高而失去投資 的機會,就是安全邊際估計不足,導致投資風險劇增。」
我的看法是:1、很多企業內在價值的分析對特定的投資者而言,是極其艱難,甚至無效的,具體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投資者對公司的把握程度,一個是公司經 營的穩定性。2、企業內在價值的把握必須對未來進行預測,而這樣的預測是難以「精確化」的,必須警惕將問題複雜化,例如麥肯錫的自由現金流折現模型,實際 上使用意義並不大。

3、企業能真正把握嗎?

我的看法,是很難,可以這麼說,不管你如何努力,也只能是0%-70%之間,剩餘30%(只是個比喻)你永遠無法掌握。而且,這樣的公司,對特定投資者而 言,應該是不多的,這涉及到能力圈的問題。格雷厄姆有言:投資者不論如何熟悉公司,都不可避免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風險。但通過不懈努力,堅持在自己能明白 的領域,應該可以逐步接近中值,甚至跨越。但總的說來,不可能有人能接近完全把握,即便公司長期任職的高管也不可能。這也是格雷厄姆一再強調,不能將所有 資金放在一家公司的緣故。

4、趨勢和價值投資能結合嗎?

我的看法是幾乎不可能。兩者出發點是背離的。

5、價值投資等於長期投資嗎?

我的看法是價值投資和是否長期投資沒有直接關聯,但巴菲特和芒格顯然延展了格雷厄姆對「價值投資」的理念,引入了很多菲利普.費雪的成長股理論,這將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牽連在了一起。也許,長期投資是價值投資的一種實施方式,但絕對不應該是價值投資的全部方式。

6、價值投資是否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並且掌握?

我的看法是不可能,也不應該。如果都這樣做了,那麼市場將是完全有效市場。而價值投資的根基,必然是市場在某些時候是「失效」的。(但不否定,市場大多數時候是有效的)。所以反言之,價值投資也是很稀缺的,也是非常難於掌握精通的。

7、現階段中國股市可以實現價值投資嗎?

我的觀點是不知道,但仍有人在不斷驗證這個理念。如果中國股市無法驗證價值投資理念,那麼只有兩個可能同時存在:第一,市場是非常有效的,或者市場總是高估的。第二,中國無法誕生長期經營穩健向上的企業。我不太相信兩者會一直存在。

8、價值投資是賭博嗎?

個人認為某種程度上是的,但和賭博你通常無法控制概率上相比,價值投資實際上是以安全的價格作為賭注押上自己的籌碼。價值投資之所以將安全和控制風險放在 首位,就是承認了自己對企業把握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也存在巨大風險。但安全和控制風險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獲得對企業長期經營賭注的獲勝率。

 

zwp0814

由於信息時代的來臨,當前企業的內在價值的判斷已經比林奇和格雷厄姆時期有了更多的借鑑和依據。
也就是更加透明化,所以內在價值的判斷已經不單單是當前或者當年的內在價值判別,而是判斷未來幾年或者10年的內在價值。這個價值的判斷,綜合了全球需求和生產要素分配,和分工等因素,行業發展趨向,不同行業回報率走向,銀行政策,環保因素,等等太多。
內在價值的判斷期貨化的傾向,使得股市震盪加劇。

 

均線多頭

1:價值投資的定義:

東西便宜了就買,東西貴了就賣

價值的定義:
每個人看招行,st公司值多少錢,取決於個人的知識和經驗,2000億市值的招行可能有貴賤之爭,200億市值的時候大部分人靠常識是否知道招行被賤賣,st源發5元可能你嫌貴,但買殼的人不嫌貴.出價5.92.  價值因為每個人而不同,但因常識而相同.

2:價值的計算:
無法精確計算,但有常規的幾個估值指標>PE,PB等

3:如何發現價值:
靠眼光,是定性的東西,就像招行剛上市不到200億市值,你能看到2000億.投機者什麼也看不見,他看見的就是表象,價格今天是10元,還是20元.對價格感興趣,而不是對企業的前途感興趣

4:如何進行價值投資
大部分時間放棄參與市場波動,與"市場絕緣"用時間來增加價值,普通投資者難以作到,有的人一分中不看股價就難受.

5:投資大師如何做價值投資
近看老巴中石油和比亞迪的操作

6:買點就是安全邊際
你是不是買的比所有人低是關鍵,老巴不在高點賣股票,但它在別人不願意買的低點買股票,所以成本比幾乎所有人低.這是決定其成功的85%.中石油1.85,最後的高點是20多,比亞迪8元,前期高點是70元.

7:價值投資和時間:
不好確定持有的時間,但是有過持股5年以上經驗的人會有很深的感受

8:基本面的不確定,不可能有完全確定的基本面
確定是相對的,不確定是絕對的,在不確定下如何進行投資.合理假設,正確的知識,常識的去作出正確的推測,結果也許會美妙,當然要系安全帶,買點第一.

 

我為曲線狂

趨勢投資和價值投資我倒不認為有本質衝突,這兒指的趨勢是建立在公司經營狀況的基礎上作出的收割或死抗決策,不是某一時期技術走勢的趨勢投機,用苛刻的財 務指標和靜態的觀點無法區分一個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如同人一樣,企業也有創立到成長然後成熟的過程,某一時期對公司估值完全用財務指標衡量過於保守,投 資企業並不是種幾顆菜就收穫幾顆的等量產出,而是一個建立在公司分析和行業分析上的動態監測行為,行業屬性不好的企業即便有個出色的管理層也只能做的相對 好一些而已,反而一個繁榮的行業即便管理層差些也能獲得很好的回報,房地產和化纖就是2個截然不同的行業,無論如何,現金流屬性佳的消費服務業都比現金流 狀況不可預測的工業類或者高科技類都要更穩定些,巴老的風格既是如此,穩定的現金流才是企業的血液,穩定沒有成長的公司只能獲取淨資產增加的收穫,公司價 值的核心是未來賺取現金的能力,一個公司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公司的前途,行業的競爭結構和替代品的影響決定了公司的獲利能力,假如有一個獨一無二產品的公司 其價值也不能用當期的現金流來衡量,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再好的公司也會交到智商一般的人手上經營,只有獨特的產品才能保證即使才能平庸的人管理公司也不 至於破產倒閉。

 

goldfarmer

關於價值投資,我看了一下枯榮兄的帖子,感覺和自己的想法很接近。但是通過這幾年的實踐,我覺得思路可以更開闊些。
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認識到,到目前為止,市場中還沒有一种放之四海皆準的,包賺不賠,保證獲利的方法。投機是通過預測價格波動來獲利,價值 投資是通過預測企業經營來獲利,但是預測企業經營其實並不比預測價格波動更容易,也不會更準確。企業的經營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有國家宏觀政策、經濟形勢、 競爭、管理層的決策、企業內部運作情況等等,甚至有時候突發事件和偶然因素也會對企業造成重大影響。所以實際上價值投資並不比其他投資方法更容易讓你賺到 錢,通過這種方法賺到大錢的,除了聰明外,恐怕還有運氣在裡面。學巴菲特理論的有很多,成功的很少。從另一方面看,索羅斯是投機家,他照樣也獲得成功。

 即使方法正確,也選到了好股票,是否一定能盈利呢,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因為其中還有市場和人性的因素在裡面。當你通過慎重研究 買到一個好股票後,在市場和企業經營的波動中,能否持穩並大幅度獲利?答案是很難說。本人最大的教訓在04年底的時候,當時經過研究,鎖定特變電工、鹽湖 鉀肥、中信國安和新和成,記得05年還和當時在論壇上的「好姐夫」交流過這四隻股票。當時重倉特變電工,大概以現在復權的價格1.5左右買入,結果特變電 工爆出投機炒期貨巨虧的醜聞,股票價格大幅度下跌,市場傳言四起,研究報告也一致不看好它。公司真實虧損程度如何?管理層是否真的誠信?將來是否還會出現 更大的黑洞?我不得不思考這些問題,從穩健的觀點出發,我只能忍痛減掉大部分倉位,並在後面的反彈中出清。現在看來,這只是公司發展中的一次小波動,根據 現在的k線去反推,得出的結論一定是當時我很愚蠢。但是對於當時的局中人來講,卻有巨大的壓力。導致了不能拿穩股票。而且,今後遇到類似情況,我可能還是 割肉,因為這雖然可能讓我錯過了特變電工之類的好股票,但也會避免讓我踩上銀廣夏之類的地雷,可以保證我在這個市場長久地,穩健地活下去,並且能活得比較 滋潤。

 所以基於上面兩點,我的結論是在證券市場,僅僅考慮投資理論(策略)是不夠的,還要結合市場和人來考慮。對於不同的市場階段, 不同個性的人來說,適合的策略是不一樣的。因此,我現在的投資三角是:市場、策略、人性。現在我做任何一次投資前,都要判斷當前的市場狀況,是高估?低 估?還是維持震盪平衡狀態。我的心理狀態是怎樣,期待多少收益?能忍受多大的虧損而不至於崩潰?在這些前提明確後,再根據情況選擇是做價值投資,還是趨勢 投機,還是高風險投機?還是套利?還是打新,或者什麼都不做。顯然,價值投資只能在低估市場才能做,當大部分藍籌pe在5—10的時後,是做價值投資的黃 金時期,但這樣的機會並不多。趨勢投機適合在市場資金氾濫,人氣較高的時候做,但是要注意盈利目標不要太高,判斷錯誤要及時止損。出現套利機會的時候可以 套利,而且目前國內市場這種機會很多,例如以前的農產品、大冶特鋼、上海醫藥等等有保底價格的股票,去年的攀鋼鋼釩等等。在某些市場階段,高風險投機也是 有一定可行性的,例如目前中國股市的特點,對於即將退市的ST股,地方政府總是千方百計地促成重組,保留上市資格。而重組後再次上市股票價格通常翻7、8 倍之多,因此拿10萬元投資5個即將退市、有重組傳聞的ST股,只要博中一個,即可大幅度盈利,其它的即使退市,也能在三板交易。總之,只要善於總結、思 考,根據你承受能力的不同,在不同市場階段一定能發現不同的盈利模式。

4 要善於在不同的市場尋找機會,股票僅僅是證券市場的一部分,還有債券(國債、可轉債、企業債、公司債),還有期貨等等。對於穩健的價值投資者而言,值得買 入的時候並不多,有時候可能要等上幾年。因此要善於在不同的市場尋找機會,股票市場高估時,債券可能處於低估階段。而期貨市場在大幅度下跌或大幅度上升 時,偶爾也能出現一些較有把握的交易機會。通過最大化利用資金,每年可以多收益5-10個點,長期積累,將是非常可觀的。

 

simonxu1010

1:價值投資定義的定義:也許並沒有價值投資這個概念,而是後來巴老的追隨者加上去的,巴老只說過投資,也只認可投資。我認可的價值投資就是用自己或自己 募集的資金去幫助優秀的企業,以實現優秀的企業更優秀,而讓自己的資金也更優秀的一種方法。價值投資本身是一種理念,但我以為是一個很高尚的理念如果人人 都用自己的資金去投資優秀和負責的企業,這個世界會美好太多。

2:安全邊際(控制風險)是價值投資的首要考量因素嗎?巴老誠不我欺,他是一個高尚的人,從他嚴於律己就可以看出,沒有欺騙任何人。他曾說過:就是85% 像格雷厄姆,15%像費雪,其實費雪的成長性也是安全邊際的延伸。不過很難,主要問題在於個人對安全邊際的理解不同,對安全邊際的認定不同,計算更不同, 與投資者知識結構,生活閱歷都有關係。就算巴老說的很細,對於安全邊際也會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和理解,這一點,巴老很狡黠,連辯解都沒有,很正常,誰說他這 點不是大智慧呢?

3:價值的計算:用一種相對保守的方法精確計算企業的價值,當然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有些方法甚至有一點唯心,但是不能說明他們錯了。應為有些方面的確需要 唯心一些。例如:管理層優秀的人品,很難用數字來說明,例如:職工的和諧度和上下級的和諧都是很難用數字衡量的,但這些又是一個優秀企業必需的。再說,巴 老本身也沒有講的太細,畢竟他不是老師,不能苛求他。我以為,可以肯定的一點就是對風險的控制排第一位,風險風險再風險。在風險可估的情況下投資。也就是 巴老的第一條,不虧損。

4:企業能真正把握嗎?毫無疑問,不能。也就是說永遠也做不到預測,最多做到看清流向,所以有了個能力圈的概念。在自己能力圈裡做事還能有問題嗎?說到底,還是個安全邊際的問題。


5:趨勢和價值投資能結合嗎?不能,趨勢投資時利用經濟的趨勢慣性來投資賺錢的方法,而不是靠企業經營優秀本身的紅利溢價來賺錢的方法,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6:價值投資等於長期投資嗎?當然不等於,因為企業本身的存在有其不變的週期和維繫的條件。一個企業再優秀也不可能穿越歷史。例如:如果一個企業是生產馬 鐙的,不管當年如何優秀。不改變,始終會被淘汰的。但一個偉大的企業第一條件就是活著,如果死了,再優秀也是歷史灰裡的粉塵。

7:價值投資是否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並且掌握?個人以為從理論上說是每人都應當掌握的,但是不可能。畢竟,用宗教的說法,人是有原罪的,不可避免會出貪婪, 恐懼,~~~所以市場先生永遠也不可能是聖人的,市場是群眾意志的體現,在這個驕傲的年代,誰也不會呼吸4點零5分清晨的空氣,躁動的市場只能是常態。

8:現階段中國股市可以實現價值投資嗎?絕對有,只是太少了,也就是說巴老說的偉大的企業少之又少。

9:價值投資是賭博嗎?從狹義上說是的,投資有風險,有風險的就是賭博。從廣義上說,不是的。正確的投資時幫助優秀企業新成代謝的零件,不論大小。

這些是我的淺見。但是我以為如果你理解價值投資,股市價值投資可能會因為技術原因失敗,但人生價值投資一定會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18

孤獨的王亞偉:那些關於他的讚美與質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12/3MMzE5XzQzMTg3Mw.html

5月10日,告別晚宴上,王亞偉又再度被華夏員工圍繞在身邊,他們一次又一次的走到了王亞偉身前,與他碰杯話別,許多人在晚宴結束後都仍然久久不能平靜。

就在不久前,類似的一幕剛剛在華夏基金位於北京金融街通泰大廈12層的會議室中上演,用兩個半小時與在場40多家媒體告別的王亞偉,在發佈會結束後,也被記者們圍在了人群中索要簽名合照。

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在當時的現場,有一個華夏基金研究部的員工,也擠入了人群,走到了王亞偉面前,介紹自己的身份,同時表達自己對於他的敬佩。

同一天晚上,經王亞偉自己認真修改直到晚間10點鐘才完成的發布會實錄,由華夏基金官方微博在網上公開,當晚的輿論幾乎被他的離別淹沒。

從華夏人,到媒體輿論,再到整個市場的參與者,多年來,王亞偉總是被圍繞在人群的中心,猶如一個山峰上的神話,孤獨地被大多數人仰望,讚美的同時卻又被不斷地質疑。

質疑:重組股與小基金

經得起多大的讚美,就要承受得了多大的質疑,這點在王亞偉身上體現無遺。

毋庸置疑,王亞偉的投資業績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肯定,在中國A股裡有公開記錄的產品裡,傳奇基金華夏大盤的業績迄今仍傲視群雄。

然而,市場對他的質疑良多,首先是重組股和封閉式基金的投資操作模式。在前者上的多次押寶成功,使得市場質疑他涉嫌內幕交易、引導了重組股投機的市場氛圍;後者封閉式的小規模基金操作,成為同行質疑王亞偉「神話」的主要論據。

對於前者,王亞偉在5月7日面對記者時指出,「從14年的時間來看,投重組股是我投資生涯中一個很短的階段,而且我投重組股,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說從我投資的比例上,都只佔很小的一部分。重組股對於我基金的整體業績影響不大。」

他一再強調自己的組合投資,實際上,這在業內人士中也得到了同感。一位公募投研人士就對記者指出,實際上觀察王亞偉的組合,他的業績是通過分散持股而實現的,很多個股的持倉量都不超過總資產比例的3%。

數據也印證了這點,以2010年王亞偉與他當年最主要的對手孫建波做對比。

2010 年年報中,華夏大盤共持有103只股票。其中,ST類股票4只,佔資產淨值的比例最高僅為1.66%,最低的只有0.23%,四者加起來也不夠資產淨值的 4%。而當年王亞偉在基金年報和上市公司年報中呈現出來的持股是103只,而孫建波的持股是85只。但是前者規模為77億,後者為126億,也就意味著以 公開數據計算,王亞偉每隻股票上建倉僅為0.75億,後者則為1.48億。

如果把時間線拉得更長一點,從2007年到2011年每年公開 數據呈現出的王亞偉在華夏大盤精選基金的持股數量來看,依次是115家、60家、82家、103家和95家,平均數為91家。而這些年,華夏大盤的年底規 模依次為56億元、30億元、63億元、77億元和63億元。

這意味著,從2007年到2011年,以華夏大盤為例,王亞偉在每隻股票上的平均持股市值為0.49億元、0.5億元、0.77億元、0.75億元和0.66億元。而這僅僅是基於其在公開資料中所能查找到的數據而得出的結論,「非常了不起」前述人士指出。

而對於小基金的質疑,前述投研人士就認為,王亞偉是個交易感覺很好的基金經理,實際上小規模、封閉式的基金更適合他。他指出,王亞偉其實是業內很早就開始採用批量組合下單方式交易的基金經理,而且這方面的能力突出。

孤獨:王亞偉的「擠出效應」?

王亞偉投資的秘密,也許只有他自己深得奧妙,但是市場對於他的質疑,還緣於他巨大的明星光環下的「擠出效應」。

一是對於公募基金乃至整個市場,除了重組股之外的投資模式的擠出。對此,王亞偉則直言,他的風格是「尊重市場、挖掘市場中被低估的投資機會。」過去的重組股投資僅僅是他發掘了當時市場未被發掘的機會。

更為重要的是,「一哥」在他離開的封筆之作中,已經詮釋了他對於「投資強調與時俱進」的說法,華夏大盤一季度的重組投資特色已經大幅度減弱。

王亞偉說,這是因為「重組股現在整體來看沒有超額收益」,「調整背後是我對市場投資機會發生變化的判斷。」

另一方面,他對於華夏團隊其他明星投研人士的「擠出效應」也多年來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質疑公司市場宣傳中對他的傾斜,是導致日後多個華夏出色投研團隊的離開主因。有人指出王亞偉擁有從券商到內部投研的單獨小組支持,別人無法比肩。

「除了業績出色,王亞偉在公司中表現出來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基金經理。」有華夏基金人士對記者指出。而他更是辭去投委會主席,徹底離開投研團隊人士管理工作,實際上只管自己的兩隻基金,具體投研部門的行政事務,由投資總監劉文動主管。

而或許更為重要的是,華夏本身投研體制決定了王亞偉實際上在資源上能否得到超公平待遇的傾斜。

和部分投資總監擁有絕對權威的基金公司不同,華夏基金的基金經理在自己管理的基金上擁有較大話語權,華夏基金的投資決策委員會負責判斷一段時間內證券市場的基本走勢,決定基金資產在資產類別間的分配比例範圍,基金經理只有少數重大單項投資決定需經投委會審批。」

而投委會對於基金經理個人的影響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次。

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2007年11月,大盤已經呈現瘋狂的時候,華夏基金投委會做出了歷史上第一次「強制性集體減倉」的決定,要求公司所有基金將股票倉位降低,積極抵禦市場系統性下跌的風險。同時,投委會對旗下各只基金不再考核在此期間的業績排名。

而事實上,這或是王亞偉在2007年成為「最賺錢基金經理」後,在2008年成為「最抗跌基金經理」背後的華夏團隊決策給予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93

@marsiceman 轉貼/關於Evernote的融資、收購和中國區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o1j.html

我看到的Evernote最棒的解釋分析貼,沒有之一/@marsiceman

關於Evernote的融資、收購和中國區

0.Evernote是我自08年以來一直關注的公司,第一次使用甚至追溯到剛上線那會。下面的討論是基於近期的一些事件的討論,對於Evernote的 設立、特點、用戶規模等各類基礎知識,在此不做討論;如有興趣,可以多用用Evernote的高級功能,橫向比較一下這競爭對手同類服務的差異,以及 Evernote的理念等。


1.融資:

半年前獲得2000萬美元上一輪融資的時候,Evernote在官方Blog裡提到自己並不需要錢,付費用戶足夠支撐公司本身的運營;融資金額甚至還躺在銀行賬戶裡。

那個時候,Evernote依然是一家不緊不慢的公司。

但是,這次7000萬美元的融資,公司的口吻開始發生變化,開始以高速發展為目標,並進入一個業務的擴張期。一方面是現金收購潛力公司;一方面是擴大公司人員規模和業務範圍;一方面是增加帶寬,備戰Dropbox、iCloud、GDrive、SkyDrive。

這半年消費云存儲領域發生了什麼大家心裡非常清楚:Dropbox在移動領域的威風八面和通吃,iCloud的高速擴張和即將迎來2.0改 版,Skydrive終於從微軟深埋的三四線產品線中逐漸拔到了一級主打消費產品線的戰略級高度,GDrive無厘頭的發布和接下來可想而知的大手筆推 廣。以Evernote的體量,無論是哪一家都是可怕的對手。

不過,我並不擔心apple、微軟、google的強勢地位,從云存儲的技術特點來說,它天生支持多設備、全平台、單一賬戶,這個是以鄰為壑的三巨頭所不能提供的,第三方的Dropbox不會被擊敗,反而生命力會越來越強,穩坐第一的位置。

Evernote擔心什麼呢?我認為是產品不夠有特色,有區分度,被Dropbox和Box所替代;或者份額被iCloud吞噬一部分;或者被其他的筆記 類軟件所替代;害怕自己的服務不夠穩定,被其他對手輕易替代。作為小公司它足夠成功,但是那只是半年前;作為已經開跑的云存儲F1大戰,Evernote 還僅僅是個小車隊,像Lotus,暫時還跟不上法拉利、邁凱輪這種傳統強隊。


2.收購:

增加軟件功能、建立差異點、擴大合作方的範圍(這一點應該是Dropbox的始創和最強項,iCloud這一點就非常慢且不友好)以增強用戶黏性和使用習慣、增加帶寬和存儲空間穩定服務器。

Evernote CEO和各位VC的董事們(VC深度地參與了Evernote的各項日常經營決策和投資決策裡,這從最近的各類行為中清晰地表現出來了!)將此作為樹立差異化、創造用戶需求、增強用戶黏性與付費意願的道路。

2.1 Clearly,這個是一個個人凱發展開發的網頁閱讀插件,Evernote將員工和代碼都買過來了,然後註銷了已發佈的各類軟件,統一到了Evernote旗下,並作為產品單獨放出。這是Evernote第一次收購,非常聰明!雖然收購、發佈晚於safari reader的出現,但是作為網頁輕閱讀的代表,Clearly體驗絲毫不亞於instapaper、readability、readitlater且與evernote這一保存網頁的神器無縫連接!

但是,推廣不力,影響力遠弱於其他各類競爭對手;不發佈單獨的App;在Evernote裡不支持建立獨立的文件夾收集和展示Clearly的內容;這就使得它僅僅是一個網頁插件而不是一個read it later的服務平台,將該軟件的戰鬥力從100萬的級別拉到了100分的級別!

2.2 Food/Hello,內部概念產品,不太成功;與Evernote的「記錄你的一生」的理念所契合,但是與核心付費用戶和活躍用戶的使用習慣差異過大,與Evernote的核心業務的結合度不高,而且居然還是獨立App,有點奇怪。推廣投入不少,但是效果欠佳。

2.3 Skitch,這個是移動領域的核心產品之一,Evernote志在將文件、網頁、筆記、塗鴉、圖片等都轉化為純文本存儲,基於移動設備的塗鴉Skitch是其短板;作為技術儲備或成熟產品直接收購過來,都是值得稱讚的!

2.4 Penultimate,這個收購是否划算取決於後續的整合和付出的收購代價。Penultimate是一款很有特色的單機產品,但是 網絡屬性、存儲需求、share需求不大;Evernote解釋說可以幫助其更好地設計筆跡效果,但是Ipad不是一個很好的徒手記筆記的App;在 Siri的強勢下,依靠外接鍵盤、專用筆輸入文字的方案肯定要被100%拋棄了。Evernote本身具備極為強大的文字OCR識別能力,也儲備了非常不 錯的語音識別技術,Penultimate並不能增加什麼。未來Penultimate依然會獨立運營,並不會增強Evernote的用戶黏性;能想到的 整合就是將所有的塗鴉全部保存到Evernote裡,然後再做一遍識別、存儲、以備搜索,其實跟Dropbox的差異化反而變小。


3.中國區

亂!一個問題:兩個服務器,居然還兩套賬號體系,還不能互聯互通;未來美國版用戶如何平移到中國服務器上是我最關心的。


4.什麼是Evernote的核心競爭力?

不是文件存儲、不是圖片存儲、不是網頁存儲、不是記筆記;這些都是Dropbox、iCloud干的事情,他們利用網絡替代了電腦的硬盤,按照邏輯分區或者App關聯分區的方式,以文件的形式保存。

Evernote是模仿大腦、擴充大腦的記憶過程;你記憶的是一個圖、一句話、一段聲音,它是一段信息,而不是一本書、一整篇網頁這種文字。

所以,當你想要回憶起你的信息或找到它的時候,你有三種方法:第一種,去Dropbox的文件夾裡按照文件的邏輯存儲位置去找到那個文件,然後下載下來, 打開文件,進行搜索;第二種,你利用Dropbox或者Evernote的tags進行快速索引和篩選;第三種,利用Evernote無與倫比的文本化技 術(在服務器端將PDF創建成純文本、將錄音文件轉化為可搜索的純文本、將掃瞄件轉化為純文本),直接搜索,快速關聯到你想要找的那句話!

因此大腦作為記憶體有三個功能:capture、access、find

隨心所欲收集(不管是照片、聲音、塗鴉還是文字、文件)、隨時隨地使用(對應Evernote的全平台,無論是單機版、網頁版、電子郵件還是移動版)、把信息轉化成為可存儲易搜索的形式(將文件創建為大腦更容易理解的tags或者直接轉換為純文本)。

這就是Evernote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競爭力;也是區別於所有云存儲的地方。


5.Evernote還差什麼?

圍繞這三個核心功能,可以想像Evernote未來發展的短板。

第一,推廣:讓大家接受Evernote幫助你云存儲的是你的「記憶」而非你的「文件」的理念,Evernote基於的是你廣義的人生回憶(有自己寫的筆 記、有聲音、有圖像、有塗鴉、有網頁、有郵件、有文件),這些不需要你保存成為各種word、ppt、excel,而是直接以最簡單的方式保存下來,稍作 整理(標tags,進行適當分類)或不作整理。推廣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營銷的,一個是服務器能力的。

由於云存儲已經開展,Evernote不投入就會被淘汰,這是它半年融資的最大原因。

第二,Capture:主要的收購都是與Capture有關,這說明Evernote在這方面的能力有短板,這也是它想著力塑造差異化的地方,因為其他兩 個功能很多公司也能做到。但Evernote不僅要提供這個功能,還要讓大家去使用它(尤其是獨家或者用戶體驗極為領先),否則這個收購或投資就是失敗 的。Evernote在網頁、郵件、電腦客戶端的Capture上領先地位卓絕,但是移動設備上記筆記、照相、錄音、附加文件、塗鴉都不是很成功,剩下的 分析在第三點Access裡分析。

第三,Access:現在Evernote最大的問題!!!!Evernote自發佈以來就以一個異常勤奮的速度更新各類版本的服務,基本上每個版本的更 新週期都短於1個月,一切都是為了提升它的易用性。但是都不成功。一提到Evernote的iphone端,所有人都會搖頭:程序臃腫、啟動慢、反應慢、 經常Crash、服務器抽風、同步上傳速度奇慢、更新之後會自動刪除全部文件夾、UI毫無美感、打字卡頓拍照卡頓錄音卡頓導入文件卡頓、前台更新看見就心 煩、索引不方便。我個人幾乎從來不打開iphone上的evernote做任何錄入活動,只會用evernote去搜索我的數據庫,因為capture的 體驗太差太差。

也許Evernote應該停止收購擴展Capture功能的公司,而應該好好考慮一下如何提升Evernote的易用性(Mac版的大升級是一個很好的例 子,但是Evernote在UI和易用性上從來就不是一個一流的標竿軟件!)。如果無法提升,這可能會是Evernote成長上最大的風險。我倒希望 PenultimateUI設計師能夠更好地幫助Evernote完成軟件的設計(當然,移動版軟件的設計因為Evernote獨特的數據存儲結構受到了 很大的牽制,這是純技術問題,可能無解)。

第四,Find:很完美,不解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4

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3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7uf.html
這篇有點爛。主要是懶得寫詳細。觀點還算過關。主要是為了完成作業上個月和@狒哥和@linan交流的記錄。這篇的1和2貼在下面寫的不錯

7.云與安全
單就在internet上的安全性而言。云服務能提供的安全級別更高。
反而企業自建的internet服務安全級別會低N個級別。
最簡單的理由是hacker是不屑去企業的。早前@wguo3就發過Sonya招聘白帽子。

8計算能力變成公共服務
這個最近寫很多了從計算能力到存儲能力。IT在專業細分化。

9.網路連接的可靠性導致的結果
這個也寫很多最近99.99%可靠性會帶來消費行為變遷。


10.消費習慣盜版=正版
兩個因素
1.支付便利50%
2.觀念變化和收入增加讓國內的消費者開始適應軟件付費。
我聽到不至一個人說是itune培養付費習慣的。
習慣是超級牛B的詞在消費行為中!
11.一個舊時代
舊的時代是所謂去IOE化,IBM Oracle EMC
他們是企業電子化的服務提供商。逐步和我們探討的internet在分裂。
當然這三家也很清楚認識到這點。誰更積極擁抱internet誰的日子會更好過。
他們是IT的武器彈藥庫。軍火商。只是現在是核武器時代。熱兵器用途減少。
12.銀行 邊緣化-業務重心
銀行也從offline轉移到online從若干小時提供服務到24×7
從非IT化到全IT化。
IT在銀行中的地位從邊緣變成核心。IT網絡對銀行的意義也在不斷加強加深。

13休閒時間增加導致的需求變化
14.過剩時代的特徵
這兩個最近談了很多
不贅述

15轉換 人力VS機器
這是看Paul Grahm的黑客與畫家最大收穫。
人的價格總是上身的,機器價格一萬年通縮。
so這裡的支點一定在移動偏向人力。so針對企業級市場程序差點沒關係只要便宜。日後用機器數據提高效率。
但是對internet不行,一對40億目標客戶。一定要超級強牛去coding,不如速度太慢客戶跑光。看看draw something就是例子。生死一線間。

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2


3.進攻性收購和防守性收購

進攻性收購以補強產品線為主或者延伸產品線。
典型是EMC Cisco Oracle之類的收購。包括今天Dell的收購

防守型收購那就是節約成本為主
典型是土豆和優酷
一般而言防守型收購發生在下降趨勢的行業
Seagate收購Maxtor
WD收購東芝
都是這類型。

所以很不明白為何土豆和優酷的併購那麼多人叫好,還能大漲。收購最大的利益不過是降低些許購買版權的費用而已。
不改變行業下滑的趨勢。一個沒壁壘的行業必定沒毛利。

4.分辨率
消費者對分辨率的要求是不可逆的。
同時到達視網膜屏之前會無限追求。但是達到視網膜屏水平後需求會停滯。這點可以參考MP3(300ppi)
所以new ipad的方向是正確的。提高分辨率不提高CPU運算能力。
這個命題可以參考我11年初寫的Tablet 之殤
http://slamnow.blog.sohu.com/201252063.html 

5.長短板效應
企業的長板即企業的盈利可能性cash flow in

企業的短板即企業的守城 cash flow out
                        長                
Apple            Jobs                Cook
Facebook     Mark                Sandberg
Google         Page+Brin       Schmidt

以此類推。
Oracle        Ellison              Hurd?
其實也可以解釋為一個打江山一個保江山。
So Apple未來堪憂。有人評價說Apple還有兩年好日子因為roadmap是Jobs制定的。
當下的New ipad,其實從命名上和外形上已經開始中庸。

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1

03月14日 10:49
思考的碎片--關於消費電子未來的構想和命題1

這是兩天中分別和@一指風行漿糊@狒哥兩次頭腦風暴式的交流的記錄。有趣的構想和命題不去區別誰提出誰構架,只注重完整性。歡迎分享,只保留錯別字權。

1.模擬-數字-虛擬

1978年前後Jim Roger還在George Soros的Quantum Fund的時候提出一個構想:世界會從模擬式轉變成數字式。他希望short 模擬類股票。(模擬---數字)
詳見Soros on Soros 中文版P26 英文版P51(Jim had this idea that world was switching from analogy to digital.)

Rogers這個偉大的構想。直到今天這個世界依然有效,世界繼續順應這個構想在演進。隨手即可舉若干例子作為旁證:
A.最近倒閉的Kodak倒閉--模擬的照片轉向數字照片,打印到非打印(屏幕展示,數字化)
B.膠片電影--數字電影(3D)IMAX
C.音樂
D.文本/書籍
E.地圖。

其實書中更有趣是下一句。(He wanted sell the analogy companies short, but I was more interested in the
 long side)Soros的眼光更長遠。

analogy - digital這個idea在這30多年中價值萬億刀應該沒任何問題。

這裡擴展一下Rogers的idea
從Analogy--Digital擴展到Analogy--Digital--Virtual
Virtual是兩方面的詮釋

1.wire轉向wireless
Wifi就是好例子。Apple筆記本連RJ11 RJ45接口都不提供。

當然這個不提供背後應該是一箭N雕(設計簡潔,多賣配件,減輕重量,減少耗電)

2.Virtual property
個人資產從有形轉向無形。其實個人資產在銀行中的就是幾個數字符號。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一個方面個人的intangible asset在增加,從網絡遊戲中的裝備,到圍脖中的粉絲都是virtual property

So希望Virtual的這個Switch會依然價值萬億。
:)

2.音樂傳播模式的演講VS消費者體驗

Vinyl--tape--CD--MP3--online
黑膠--磁帶--CD--MP3--online

這個是音樂載體的演進趨勢,也是一個Anology--digital的演進過程。

更有意思的這幾乎是音質從好到壞的排列順序。

黑膠是最佳的音質這毋庸置疑。

這個演進過程可以解釋成為了獲取音樂的便利性犧牲音質的過程。
這才是核心的消費體驗。

我已經有N個月沒有下載音樂。100%是online聽音樂從Google music開始到新浪樂庫到蝦米。
已經完全沒有必要下載。

這個體驗可以延伸的推演是技術不是一切甚至不是決定因素。消費人群會因為便利犧牲部分功能。
整個音樂產業這十多年了每年復合產值下降30�RG,更有意思的是我們每一個人聽音樂的種類的廣度和享受音樂的樂趣和時間絲毫沒有減少。
這只是說明音樂沒有準備好應對這個潮流。
任何逆潮流的都會被淘汰。

蝦米的分享可以詮釋為圖書館的借閱。或者我蹲在某人窗口下偷聽他播放的音樂:)
關於版權關於盜版的觀念也會發生變化。
北歐若干盜版黨已經進入議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5

關於深圳控股。 黃鐵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0zyh7.html

   有人向我介紹了深圳控股,我一研究,是真的很動心很動心啊,分紅率達到了8.3%,很符合我的用分紅再買入股票的操作手法,但考慮良久,最終決定暫時還是不買。因為我捫心自問,購入深圳控股,守十年,能否做到?答案是否定的。

 

深圳控股的優點:

          1、業績連續三年增長,2008,2009,2010,2011是逐步升高的,分紅也逐步升高,但到現在還沒有趕上2007年的業績。

          2、他正在試探商業地產。

          3、他有很好的背景,作假的可能性小。

          4、我很喜歡的張化橋先生在裡面做過boss。

          5、分紅達到1.5毛,股價才1塊8,相當便宜。

          6、租金收益就很了不起了。

          7、現在政府正在救樓市,在放水ing,利率打折已經出來了,2成首付剛見報,0首付都有地產商在嘗試。他奶奶的,三成首付付不起,0首付總買得起了吧,哈哈,相信未來兩年的樓市必大火啊。

 

深圳控股的缺點:

          1、比較複雜,我看了半天還是沒有完全搞懂,當然,商業模式基本搞懂,但細節太多,看得非常吃力,我喜歡那種很簡單的財報。

          2、我自問了一下,願意持 有這個公司10年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我覺得現在的房價已經不是普通人能買得起的了,雖然現在救市,搞2成首付,搞0首付,還能再撐兩年,但這個泡泡總 有一天會吹到頭,也許是三年,也許是五年,吹到頭後這種公司就麻煩了。也就是說買這種公司,必須得股價在這三五年內就得到體現,否則在樓市出問題前分紅是 回不了本的。

          3、深圳控股借了很多長期債券,這些債券大多以美元,港元計價,在人民幣升值的時候還沒什麼,一旦人民幣開始瘋狂貶值的時候,他有多少利潤都會被美元借貸 給搞死。至於人民幣會不會貶值,那就很簡單了,大家看看最近十幾年到底是人民幣發得多還是美元發得多就知道了。若只多一點點,那肯定不會出問題,若多了很 多很多,最終總會扯平的。人民幣M2都比99年高10倍了。

          4、買這只股票還不如買銀行股,儘管樓市出問題對銀行股會有很大的打擊,但至少,在我國,大型銀行,國家是一定會注資救命的,所以房產商賺錢,銀行肯定賺 錢;房產商虧,銀行也虧;房產商倒閉,銀行卻不會掉閉,只會加重虧損,虧損熬過去了,銀行自然還能再活得更好,但很多地產商就不知道是否能熬過去了。

          5、深圳控股按以往的盈利增長,估計20%到30%就夠好了,很多大型銀行也能做到20%的增長,但風險卻小得多,市盈率也才五六倍,為什麼要買地產股而不買銀行股呢?

          6、關於Soho中國和深圳控股的比較,我現在覺得SoHo中國同樣存在很大風險,只不過soho中國的財務報表略好了點,因為soho中國同樣有6億美 元債券及20幾億港幣可轉債,這些都是隱含的炸彈,不過財報比深圳控股略好,若都是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就好了,我就不會這麼擔心,下一步我會對soho中國 減倉。

 

          最後我要說的是深圳控股和soho中國都很便宜,在2012到2013年極有可能盈利大增,並反應在股價上使股價翻倍,但自問了一下是否願意持有他們兩個十年,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不會大量持有他們(可能會持有很少量,小於1%)。

          我還喜歡一些其他的股票,像譚木匠,金界,筆克等,自問了一下是否願意持有他們十年,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覺得就算在深圳控股以及soho中國上沒有賺到錢也不可惜,自可從其他的股票中賺到更安心的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