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廣告對消費者並非重要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91
  在全球範圍內,保健品行業的發展一直受總體經濟水平的影響呈區域性增長。不同市場對保健品的接受度和零售環境有很大差異,這成了保健品公司在拓展業務時的 難題。近日,保健品公司澳佳寶(Blackmores)全球首席執行官Christine Holgate在上海與《第一財經週刊》記者趙蓉分享了她的觀點。

Christine Holgate

C=CBNweekly
H=Christine Holgate


  澳佳寶(Blackmores)公司於1930年代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成立後,一直專注於保健品行業的研發和銷售,目前是澳大利亞的上市公司(澳交所代碼:BKL)。澳佳寶目前有超過400多種產品,在全球9個國家和地區的零售市場有超過一萬個分銷渠道。


  Christine Holgate女士於2008年11月被澳佳寶董事會任命為公司全球CEO。她在市場和銷售方面有著超過26年的國際經驗,曾服務過的行業包括電信、金融、媒體和醫療健康。

 

  C: 哪些原因驅動了全球保健品市場在近年來的快速發展?


  H: 過去人們更多希望預防疾病,而現在最大的趨勢是人們越來越希望延緩衰老。讓人們看起來年輕變得非常重要,這是驅動保健品行業在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最大原因。 此外,人們會把錢花在重要的東西上,當變得越來越富有後,人們發現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健康,這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也是為了我們的孩子還有所有我們愛著的 人。


  C: 澳佳寶一共有400多種產品,在進入一個新市場時,你們如何確保投入了正確的產品,並且選對了正確的渠道?


  H: 瞭解當地的消費者是件非常重要的事。首先,我們在進入一個市場前,會花費很多時間進行消費者研究,在各地的合作者們也會給我們許多反饋意見。這些方面包括 人們會重點關注哪些疾病,以及當地消費者普遍有哪些需求。例如在中國,許多人帶著眼鏡,人們對眼睛健康會尤其關注,與此同時心臟病是造成死亡的一個非常重 要的原因,所以我們會選擇首先推出魚油類的產品。在別的市場,人們會關注魚油對皮膚和大腦的保健功效,而中國消費者可能會最看重這類產品對心臟和視力的好 處。


  一般來說,我們在所有的市場的銷售策略都是不同的。比如,我們在中國經常被詢問的產品有眼部保健品、補鈣品以及膽固醇類產品,而在泰國以及韓國市場, 人們會對美容類的產品有更特殊的需求。另外,分銷渠道的選擇也取決於當地市場對這個產品的認知,比如有些在電視購物上賣得非常好的產品並不一定能在藥店取 得同樣好的效果。為不同的產品選擇正確的渠道也很重要,這同樣基於對當地市場的瞭解,比如我們在進入韓國後做了很多電視購物,而在中國的銷售渠道就首先同 時選擇了屈臣氏、連鎖藥店和淘寶商城。


  C: 這個行業存在非常多的品牌,而對消費者來說,同類保健產品的功能其實是非常相似的。這種情況下,公司如何提高品牌的市場認知度?


  H: 在公司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前,我們發現很多中國消費者都是通過海外旅遊、網絡代購的形式購買我們的產品。對我們來說,最應該做的事是讓消費者瞭解什麼樣的產 品適合自己,讓消費者認識到能在這方面得到正確的建議是非常重要的。兩個不同的個體,比如同樣是在辦公室工作的兩個人,需要的產品卻不同。這就是為什麼我 認為花錢做廣告是很容易的,但是這對於消費者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我認為讓消費者認可品牌的關鍵是我們提供了正確的理念和建議。在此方面,我們建立了一個最綜合的提供保健資訊的網站,並且在零售渠道配備了專業的諮詢師。現在人們有問題都習慣先上Google查一下,所以我們要讓具體的健康建議能夠在網絡上和店裡都可以輕易得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87

客戶體驗最重要 土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56dde0010176hf.html

轉自財富中文版,僅以自省。

實業經營中,質量就相當於投資中的「價格」,質量最重要;

對投資則是另外一碼事,老巴和芒格可以把投資標的「質量」當做安全邊際,

我可不行。。。

 

客戶體驗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們都處於不同的行業、不同的公司,服務於不同的崗位。每家公司的領導者都知道強調銷售對於實現出色的銷售額至關重要。所有公司也知道優化運營、壓縮成本可以極大地推動利潤增長。

    但很多企業在改善客戶體驗方面並沒有明確的計劃和策略。它屬於「軟」經營。(客戶體驗就)是客戶服務? 培訓?理念?應該有一位員工專門負責客戶體驗?改善客戶體驗的投資回報是什麼?為什麼一家公司應當在不同的客戶互動領域(網絡、面對面、電話)進行大量投 資來讓客戶「感覺」更「滿意」一點(很多公司都難以接受「感覺」這個概念)?

    事實上,只要看看那些真正關注客戶體驗的公司是怎麼做的就能明白。

關注客戶的公司更賺錢

    在美國航空業,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的公司戰略中並沒有在客戶體驗或運營方面投入最多的錢這一條。事實上,他們熱衷於成本控制,推崇效率。他們對旗下航班的周轉之迅速引以 為榮,他們甚至要求乘客下飛機的時候就隨手清理自己的座位。他們也不提供選座服務。但西南航空在美國航空業的客戶滿意度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年年如 此。他們的員工滿意度也異常高。猜猜看還有什麼一直保持高水平?利潤。西南航空是唯一一家過去十年每年都盈利的美國航空公司。他們的競爭對手要麼在虧錢, 要麼申請了破產保護。

    那麼,西南航空的秘訣是什麼?他們有一些方法或理念,我們將在今後的專欄中詳細探討,這裡先講一點:要贏得高滿意度,提供的客戶體驗必須超出客戶的預期。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明確客戶的預期是什麼

    另一個同樣有說服力的例子是酒店行業的麗思卡爾頓(Ritz-Carlton)。它以不懈追求世界一流的客戶服務而著稱。如 果客人有疑問或遇到困難,告訴了一位員工,這位員工就要對此負責,直到問題解決。無論這位員工是總經理,還是門童,都是如此。每個人都要為客戶體驗負責。 它的一線員工無需審批就可以動用高達2,000美元(甚至更多)的錢來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或者拿這筆錢來讓顧客開心。你沒看錯,無需審批

    我們都知道麗思卡爾頓的管理團隊中有一些聰明人。他們沒有簡單地制定條例了事,因為客戶滿意度屬於「軟」實力。事實上,他們幾年前心裡就有了一本帳,麗思卡爾頓客戶的人均生命週期價值約為25萬美元!(應該是統計數據在說話,dcf在這裡靠譜)

    這些對你和你的企業意味著什麼?你們不是西南航空,也不是麗思卡爾頓。為什麼還要重視改善客戶體驗?到底該怎麼做呢?

    不管從事什麼樣的業務,改善客戶體驗可以提高客戶保持率(也就是說能留住多少客戶),節省資金,提高銷售額,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能推動利潤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63

思考的碎片--8/28 四個重要結論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js1.html
思考的碎片--8/28 四個重要結論 

1.希臘不會退出歐元區。

這個是看完魯賓的《在不確定的世界》前三章得到的結論。很是有趣。
P28
A行政當局既然對一項行動計劃做出了承諾,就要信守諾言,即使失敗的幾率增加了。行政當局出爾反爾的代價,也就是說失去信用的代價將是非常巨大的
B那次討論反映出在華爾街和在政府做決策的不同

通過這兩個思路幾乎可以判定德國是不會放棄希臘的。何況希臘現在也在改變也在做出一些努力。
德國如果現在放棄承諾,那麼默克爾估計位置不保。
任何組織的都以生存和繁衍為第一要務。
所以由此可以得到一個有趣的結論和市面上流行的所謂希臘退出歐元區概率極大相反。我覺得希臘鐵定會留在歐元區。

這裡有一個衍生的思考。就是貨幣的本質是政治。
記得92年Soros做空英鎊那次嗎
也不就是根據德國央行行長Helmut Schlesinger講話體會到了德國的態度?

2.刪貼費流行了,那麼新聞自由還會遙遠嗎?
這個是@trustno1 的提法。很棒。
刪貼費讓我想到了90年代初的雙軌制。
雙軌制是物價改革的第一步。前奏。

沒有雙軌制就一定沒有後來的自由市場經濟。這是毋庸置疑的。

某種程度上說正因為對雙軌制對批文批條子的厭惡才導致後來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改革。
現在也一樣。

更有趣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眾多的博弈都是從媒體出發。

大家如果還記得那次著名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次大探討的前因後果。

回想去年最著名的條塊博弈中,劉總明康利用新聞媒體倒逼西南省會城市試圖拖欠平台貸款?

都是例子。

當下的體制內的制約機制比如預算法之類,都是在利用媒體監督體制。這是未來十年的新動向。

3.房地產稅VS行政倫理
上海黑車釣魚案最後的處理據說是領導提到了行政倫理這個詞。

如果領導未來跑到人大那麼我相信房地產稅在行政倫理上無論如何是說不過過去的。

同時別忘記,房地產稅是地方稅。不是國稅。搞毛呀。
誰會背黑鍋?

長期的長期看房地產稅是不可避免。但是放5年的尺度,全面的房地產稅。特別是針對第一套住房和保有住房的房地產稅是不可想像的。

4A股今年總是沒戲了

A股的特徵是政策市+資金市

政策難道年底前會有動作?18後還要醞釀期。熬吧。

資金看來是不少但是會投入到股市?

所以現在應該還不是底,慢慢等吧

四個結論都是可驗證的。希望讓時間證明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37

Y Combinator幕後故事:第一印象很重要 避免投機取巧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9/04/232024.html

北京時間9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科技網站GigaOm專欄作者埃利薩·科恩(ElizaKern)發表文章指出,要想加入硅谷最古老、最知名的創業孵化公司YCombinator到底需要哪些條件?通過對創業者面試、展示活動等整個過程的追蹤關注,一部新作揭示了這家創業孵化公司的幕後故事。

現在,創業孵化工具和加速項目似乎都不再是稀罕事,但是保羅·格拉漢姆(PaulGraham)於2005年參與創立的YCombinator為其 他項目打下了基礎,並且通過AirBnB和Dropbox等公司的崛起證明了自己的成功。那麼,格拉漢姆成功的秘訣是什麼?成為格拉漢姆支持的項目需要達 到哪些條件?

一部名為《發射架:硅谷最獨家的創業公司加速器》 (TheLaunchPad:InsideSiliconValley'sMostExclusiveStartupAccelerator)的新書就是 要探索YCombinator幕後故事,揭示創業公司如何從進入YCombinator、到展示自己,再到創建成功的公司。這部書的作者是《紐約時報》數 字領域的專欄作者、商學教授蘭達爾·斯特羅斯(RandallStross),他獲得了格拉漢姆和YCombinator合夥人的許可,得以追蹤關注 2011年夏天進入YCombinator的一批創業公司,從他們最初接受面試到成果展示。這部作品將於9月27日出版,但讓我們先睹為快。

這本書並沒有透露太多令人驚愕的秘密,很多關注Quora和HackerNews的讀者可能已經瞭解YCombinator如何運作,另外格拉漢姆最著名的言論和他關於創業公司的哲學也已經發佈到互聯網上。

但是這本書介紹了YCombinator合夥人的指導風格,揭示了多少公司和創始人真正通過YCombinator取得成功。在我看來,這本書還可 以看出多少創業公司在經歷前三個月的艱難探索之後終於提出穩健的理念,展示活動中多少創業理念只是幾週前才剛剛面世。這不僅是一部介紹格拉漢姆和 YCombinator的作品,而且是一個關於創業公司努力探索的故事。

以下是這本書裡面的一些有趣片段:

-格拉漢姆告訴創業者們要住在山景城,儘管這裡很枯燥,因為距離近是YCombinator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他還表示,創業者們在展示活動結束之後可以前往舊金山過「嬉皮士」(hipster)們的活動。

-24/7:格拉漢姆建議創始人們把除了睡覺和吃飯以外的所有時間都投入到自己的項目當中,他的妻子、YCombinator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傑茜 卡·利文斯頓(JessicaLivingston)表示,一些成功的創始人體重會下降15磅,他們吃得非常簡單,而且在不工作的時間去打網球。

-女性稀缺:利文斯頓估計,2011年冬季進入YCombinator的一批創業公司當中,只有4%的創始人是女性,而2011年夏季進入 YCombinator的160位創始人當中,只有2位女性。格拉漢姆將這個原因歸咎於多方面,包括男性在孩提時代更早接觸計算機技術、提出加入 YCombinator申請的女性創始人數量稀少、人們更願意與自己的同性好友共同創業等。在這部書撰寫的時候,也就是YCombinator成立6年之 後,在YCombinator資助的300多個項目當中,只有1個團隊完全由女性組成。

-術語:很多人將「孵化器」、「加速器」和「種子融資」混為一談,但格拉漢姆更喜歡用「種子融資」這個詞,部分原因在於他認為「孵化器」僅僅是提供辦公場所的一種項目,他反對這種理念,因為真正的黑客不願被告知應當在哪裡工作。

-面對面交流:儘管格拉姆漢與這些創始人們共同打造高科技解決方案,但他更喜歡面對面的交流。他不喜歡通過Skype參加會議的人們,認為面對面交流說明創始人對自己的工作更負責任。展示活動期間,格拉漢姆將創始人與投資者安排在同一個房間,這也是出於這個理念。

-第一印象很重要:YCombinator合夥人表示,展示活動是為了使投資者對創業公司產生足夠的興趣,願意觀看他們的展示並且事後找他們商談。 很多投資者在展示期間無所事事,有的投資者只能記住其中的一個詞或一句話,比如「關於雜貨的某個東西」。因此,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避免投機取巧:格拉漢姆表示,不要在展示中使用美女等圖片,否則以男性為主的觀眾注意力將被轉移。不過這與新派投資者戴夫·麥卡羅爾(DaveMcClure)的觀點截然相反,麥卡羅爾認為展示必須具備以下三要素之一:性、錢、權。

-展示之後:格拉漢姆非常看重YCombinator的黑客文化,但這對於創始人準備與投資者交流沒有太大幫助,因為投資者不會很喜歡未完成的理念或者不完美的產品。因此,在展示活動後與投資者的交流過程中,創業者必須認識到這一點。

-成功機率:加入YCombinator並不意味著成功籌資,2011年夏季加入YCombinator的63家創業公司當中,約有12家沒有籌得 資金或者取得成功,還有7家創業公司僅僅籌得1.5萬美元到6萬美元。不過,在獲得投資的51家公司當中,平均籌資額為85萬美元(不計入 YCombinator相關的資金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974

《投資最重要的事》 目錄 管我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db8fda0102e1d3.html
昨晚第二次看遍這本書,內容容易理解也早就明白,但要做到卻不容易。今年港股是不尋常的一年,股市走牛,但成交額走熊,轉眼間一個月月沒有新股上市了,越是煙頭的股票死得越慘,正失去信心時買了這一本書。

下面是《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的目錄,想深入瞭解請自行買正版。

第1章 學習第二層次思維

在投資的零和世界中參與競爭之前,你必須先問問自己是否具有處於上半部分的充分理由。要想取得超過一般投資者的成績,你必須有比群體共識更加深入的思考。你具備這樣的能力嗎?是什麼讓你認為自己具有這樣的能力?

第2章 理解市場有效性及侷限性

沒有一個市場是完全有效或無效的。它只是一個程度問題。我衷心感謝無效市場所提供的機會,同時我也尊重有效市場的理念,我堅信主流證券市場已經足夠有效,以至於在其中尋找制勝投資基本上是浪費時間。

第3章 準確估值

當價值投資者買進定價過低的資產、不停地向下攤平並且分析正確的時候,就能獲得最大收益。因此,在一個下跌的市場中獲利有兩個基本要素:你必須瞭解內在價值,同時你必須足夠自信,堅定地持股並不斷買進,即使價格已經跌到似乎在暗示你做錯了的時候。

第4章 認識價格與價值的關係

假設你已經認識到價值投資的有效性並且能夠估計出股票或資產的內在價值。再進一步假設你的估計是正確的。這並不算完。為了知道需要採取怎樣的行動,你必須考察相對於資產價值的資產價格。建立基本面-價值-價格之間的健康關係是成功投資的核心。

第5章 理解風險

找到會上漲的投資並不難。如果你能找到足夠多,那麼你可能已經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地應對風險,那麼你的成功是不可能長久的。第一步是理解風險。第二步是識別風險。最後關鍵性的一步,是控制風險。

第6章 識別風險

識別風險往往從意識到投資者在掉以輕心、盲目樂觀並因此對某項資產出價過高時開始。換句話說,高風險主要伴隨高價格而出現。無論是被估價過高從而定價過高的單項證券或其他資產,還是在看漲情緒致使價格高企時不知規避反而蜂擁而上的整體市場,都是風險的主要來源。

第7章 控制風險

貫穿長期投資成功之路的,是風險控制而不是冒進。在整個投資生涯中,大多數投資者取得的結果將更多地取決於致敗投資的數量及程度,而不是制勝投資的偉大。良好的風險控制是優秀投資者的標誌。

第8章 關注週期

很少有事物是直線發展的。事物有進有退,有盛有衰。進展有快有慢,衰退因小積大。事物的盛衰和漲落是基本原理。經濟、市場和企業同樣如此:起伏不定。

第9章 鐘擺意識

投資市場遵循鐘擺式擺動。這種擺動是投資世界最可靠的特徵之一,投資者心理顯示,他們花在端點上的時間似乎遠比花在「中點」上的時間多。

第10章 抵禦消極影響

最大的投資錯誤不是來自於信息因素或分析因素,而是來自於心理因素。投資心理包括許多獨立因素,但要記住的關鍵一點是,這些因素往往會導致錯誤決策。它們大多歸屬「人性」之列。

第11章 逆向投資

某種程度上來說,趨勢、群體共識是阻礙成功的因素,雷同的投資組合是我們要避開。由於市場的鐘擺樣擺動或市場的週期性,所以取得最終勝利的關鍵在於逆向投資。

第12章 尋找便宜貨

便宜貨的價值在於其不合理的低價位——因而具有不尋常的收益/風險比率,因此它們就是投資者的聖盃。我經歷的每一件事情都在告訴我,儘管便宜貨不合常規,但是那些人們以為可以消除它們的力量往往奈何它們不得。

第13章 耐心等待機會

等待投資到來而不是追逐投資,你會做得更好。在賣家積極賣出的東西中挑選而不是固守想要什麼才買什麼的觀念,你的交易往往會更為划算。機會主義者之所以買進某種東西,是因為它們特價。價格不低時買進沒什麼特別的。

第14章 認識預測的侷限性

無論是進行腦外科手術、越洋競賽或是投資,過高估計自己的認知或行動能力都是極度危險的。正確認識自己的可知範圍——適度行動而不冒險越界——會令你獲益匪淺。

第15章 正確認識自己的處境

市場在週期性運動,有漲有跌。鐘擺在不斷擺動,極少停留在弧線的中點「折中點」。這是危險還是機遇?投資者該如何應對?我的回答很簡單:努力瞭解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事情,並以此指導我們的行動。

第16章 重視運氣

與世界不確定的認識相伴行的其他表現為:適度尊重風險;知道未來不能預知;明白未來是概率分佈的並相應地進行投資;堅持防禦性投資;強調避免錯誤的重要性。在我看來,這就是有關聰明投資的一切。

第17章 多元化投資

關鍵是平衡。投資者 除了防守外,還需要進攻,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無需重視二者的比重。投資者如果想獲取更高收益,通常要承擔更多的不確定性——更多的風險。投資者如果想得到 高於債券收益的收益,他們就不可能單純靠規避損失來達到目的。選擇怎樣的投資方式,需要謹慎而明智地做出決策。

第18章 避免錯誤

在我看來,設法避免損失比爭取偉大成功更加重要。後者會在某一天實現,但偶爾失敗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前者可能是我們更常做的,並且更可靠……,失敗的結果也更容易接受。

第19章 增值的意義

所有股票投資者並非從一張白紙開始,而是存在著簡單模仿指數的可能性。他們可以走出去,按照市場權重被動地買進指數內的股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收益會和指數保持一致。或者他們可以通過積極投資而非被動投資來爭取更好的表現。

第20章 最重要的事

我把成功投資的任務託付給你。它會帶給你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激動人心且發人深省的旅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38

李彥宏對話學子:理想讓困難變得不再重要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088883.html

記得我上次在北航看到李彥宏還是本科,當時只看到他帥氣的後腦勺,沒想到這次距離這麼近,氣場完全不一樣!」張萌,北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碩士,作為主持人和李彥宏進行1個半小時的對話後,顯得難以平復自己的心情。

9月13日晚,百度創始人李彥宏現身北京航天航空大學與來自計算機、軟件等專業的同學進行對話,是夜,這座技術類院校也因為一個技術型領袖的到來而 平添許多生動。原本只能容納800人的場地進入了1000多人,過道與門口擠滿了聽完整場的「站士」,現場甚至有學生拉起近3米長的條幅,將百度校園招聘 的口號回贈給李彥宏——「Robin,看見你的光芒」……

「很長時間以來我和同學們的期待是一樣的,」懷進鵬校長高興地說,「在60年校慶時有幸邀請到了李彥宏到北航大講堂,百度公司的技術創新、發展、面對挑戰的智慧和包容,讓我非常感動。」

「大學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

「我特別喜歡年輕人」,對話開場,李彥宏就直言對台下學子的期待,他認為,整個互聯網行業每一天都不斷湧現新的機會,年輕人越沒有固定的思維和經驗,越能創造別人從來沒有做出來的東西,「其實大學裡最重要的東西是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李彥宏說。

那麼又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判斷力呢?

首先,頭腦要聰明,李彥宏調侃說,不能太笨,要有一定的聰明勁兒;第二,對事情有濃厚的興趣,要有激情,自己喜歡,才會下工夫去琢磨。第三,要有豐 富的信息來源,李彥宏透露,自己從小就對信息有極其濃厚的興趣,中學時,就很嚮往圖書館,「我最喜歡看報紙,因為報紙的信息是最新的,我每天會去翻看各個 城市各個地方的報紙,覺得特別有滿足感」。他的這種想法,伴隨著他後來上大學,到美國求學,一直到回國創立百度,「我一直都希望能更好地、更快地獲得最新 信息」。

李彥宏期待同學們通過培養這樣的獨立思考和判斷,為自己找到創新的方向和價值。他甚至以百度最高獎的平台作為激勵,「即使不是百度員工,但是北航同學做出好東西,我也可以給一百萬美元。」

「理想讓困難變得不再重要」

「被妻子從菜園裡拽出來的IT領袖」、「加利福尼亞的農夫李彥宏」……這個聽似頗有故事性的段子是真的嗎?面對同學們的好奇求證,李彥宏也輕鬆地辟了個謠:「我妻子確實拔過我的菜,但是我回國創業不是因為菜被拔了,是因為我看到了中國的機會。」他說,「我相信那時的中國需要搜索技術,中國的網民也應該像美國人一樣便捷地平等地找到網上的信息,我能夠幫助他們做得更好,所以我回來了,當你心中有理想時,那些艱苦條件都變得不重要。」

「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都要想清楚你的使命是什麼,你想最終達成什麼目的,只有心裡真正有理想才有激情去克服困難。」在李彥宏看來,「一個理想之所以偉大,也是由於這個理想不是靠一個人能夠實現,是很多人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的。」

時至今日,雖然已經是成功者,李彥宏仍然認為自己每天做的是幫助他越來越接近理想——那就是「用技術改變世界」。「很多人說我現在應該已經是一個滿足的狀態,其實不是,該有的東西都有了,這是很可怕的。我們真正做事情,其實心中的理想永遠是只能無限接近而不能達到的。」

「互聯網至今讓我心潮澎湃」

「互聯網行業的美妙之處在於變化,面對一個新東西,大家都得從頭學。不斷變化,就逼著你不斷學習,不斷解決新問題。」在風雲莫測的互聯網,有人退居 二線,有人徹底離開,但李彥宏卻始終感到新鮮與享受,「這樣的環境真的是讓人心潮澎湃。當你花了多於別人十倍的時間,一定會比別人做得好。」他說。

「有人說中國沒什麼創新,都是C2C——Copy to China,」李彥宏開玩笑地說。但現在已經不一樣了,「中國的互聯網市場已經是世界最大的互聯網市場,我們上網人口是全球第一,我們有可能比美國人最早 看到新問題,尤其是我們的年輕人想出來好的解決辦法時,你就會有顛覆性的創新,你就有機會去改變世界,這時中國才會在國際上有地位。」

北航中有很多「學生開發者」,這些學生在功課之餘,也會開發各種移動互聯網的應用軟件。李彥宏的到來,吸引了一大群學生開發者爭相競睹技術偶像,現場搶到第一個發問機會的同學就是一位學生開發者,希望李彥宏講解百度開放核心云能力對於學生開發者有何幫助。

李彥宏的回答中充滿了對北航同學的關心和期待,「百度的絕大多數云能力都對現在的開發者開放使用,如果你覺得有的能力還沒有開發出來,你可以跟我們 來提。哪怕不是標準化的需求,也可以跟我們工程師溝通和合作,比如定製抽取數據分析。」在李彥宏看來,百度云平台就是希望能讓包括學生在內的,越是沒有資 源的開發者與擁有資源的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一代人在為下一代人搭橋,我也希望你們這一代人做的比我們好很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86

賴世雄智網文教總經理力行向上管理 用老闆高度看事情 贏得信任比業績重要

2012-9-17 TWM




才三十歲,林沂真就當上賴世雄智網文教總經理,除了得到賴世雄的信任,更因為她懂得站在老闆的角度思考,在替企業規畫未來方向的同時,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大舞台。

撰文‧許瓊文

在六、七年級生的印象中,英語教學名師賴世雄及他所創辦的《常春藤解析英語》,是升大學、考托福的教材;不過,今日的賴世雄美語,已不只是一本學生看的雜誌,而是橫跨兩岸、有六家子公司、兒童與成人美語通吃的教學王國。

而替六十四歲、已當上爺爺的賴世雄規畫完整版圖的幕後推手,是位今年才三十七歲的粉領族,現任賴世雄智網文教總經理的林沂真。

認識自己

放棄主播光環 做喜歡的事二十六歲進入《常春藤解析英語》雜誌,林沂真是唯一從母公司被派出去,成立關係企業的員工。她一路從小職員升到總經理,不但為公司帶來新的獲利模式,奠下今日轉型成長的基礎,也開創了自己的亮麗人生。

大學念大眾傳播的林沂真,還沒畢業就已經在電視台工作,當上學者財經台的主播。儘管職涯的第一步就很順利,「但我不喜歡這份工作,我不希望自己只是一台讀 稿機。」早熟的林沂真,沒有將外表光鮮亮麗的主播工作,視為一生的志業,她做了近兩年,即離開主播台,找尋新的定位。

林沂真清楚自己擅長與人溝通,加上傳播與行銷領域很相近,決定轉入行銷,她在二○○一年投入賴世雄麾下,擔任《常春藤解析英語》雜誌行銷專員。

以賴世雄當時的名氣,以及雜誌熱賣程度,幾乎不用行銷就滿手訂戶。「我到公司第一天,主管就離職了,所以公司沒有人管我要做什麼。」林沂真回憶。

多數人會因此認為選錯公司,但林沂真正好相反。「公司不重視行銷,我反而有很大的自由,可以嘗試自己想做的事。」她積極尋找創造更多業績的機會,發現當時 學生讀英語,都會帶著電子辭典,而發想出可以與電子辭典廠商談合作,訂雜誌就可以優惠價格購買電子辭典,並且內建賴世雄的詞彙庫。「這是第一次有英語學習 雜誌與電子廠商合作。」林沂真的點子,為這個長期平靜而穩定的市場帶來新意,賴世雄還曾是這家電子辭典的代言人。

首戰告捷,林沂真信心大增,她繼續突破框架思考,又首度和電影公司合作買雜誌送電影票,訂戶增加兩成,在雜誌行銷上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林沂真到職不到八個月,就從專員升為經理,主導公司所有行銷方案及活動。這代表老闆對她的信賴與肯定,也讓公司看到行銷工作的價值。

換位思考

把自己當老闆 替公司想未來在當專員時,林沂真以部門主管的角色,思考如何提升業績;成為經理之後,她更把自己提升至經營者的層次,思考如何把「賴世雄美語」品牌讓所有人認識。

當時才三十歲的林沂真,向賴世雄提出一個重要的提議:「成立新的公司,進軍兒童美語市場。」林沂真說,「我覺得語言不分年齡,成人、小孩都可以學,賴老師的教材應該讓更多族群學得到。」她道出初衷。

賴世雄立刻同意出資,成立新事業體智網文教機構,並接受林沂真所推薦的團隊負責經營及教材研發,但有個條件,「你(林沂真)要從母公司調過去,幫我監督新團隊。」賴世雄說,他早就觀察到,林沂真很努力,每天很早到公司,「拚勁像個男人」。

林沂真轉到新公司擔任行銷經理,受到老闆全然的信賴與託付,她戰戰兢兢,甚至將自己身上所有的積蓄大約一百萬元,全部投入新公司。當時剛結婚的她,還向賴 世雄承諾,「三年內不生小孩,專心拚事業。」這匹遇到伯樂的千里馬,在新事業盡情奔馳,不料,就在她已談好通路,準備端上全新兒童美語教材時,竟重重跌了 一跤。

原來,基於信任新的經營團隊,在編寫教材過程中,賴世雄完全沒有參與;但教材印好後,林沂真拿給賴世雄看,賴世雄完全不能認可。「給兒童的教材應該由淺入深,他們編的內容深淺交錯,如何教學?立刻重做!」賴世雄很嚴厲地說。

林沂真當場掉下淚來,一方面因為教材已經開始銷售給補習班和幼稚園,重製一定會延誤供貨;另方面林沂真雖不負責編教材,但她自覺沒有善盡監督之責,感到愧疚。

當時公司成立還不到一年,就面臨經營團隊因受挫而求去,教材必須重編的「歸零」狀態,讓同業都等著看好戲。

或許是初生之犢不畏虎,面對一連串的變化,林沂真並未退縮,趕緊進行危機處理。她請賴世雄以及常春藤的執行長出馬,在兩個月內拜訪了約五十家已經簽約的客戶,向他們保證教材的變動,是為了提供更好的產品。

同時,賴世雄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他不再向外求經理人,而是內升林沂真擔任總經理。

「我一開始真的嚇到了,我才來公司三年多,經驗不足,怎麼接總經理?」林沂真一度擔心自己玩不起這輛大車,但賴世雄親自指導她,到智網開會、看財報,並由常春藤編寫教材。林沂真知道老闆在給她機會,因此加緊學習,從專注行銷,轉而全面掌握教材、人事、財務。

「要贏得老闆信任,就是『隨時』讓老闆清楚你在做什麼。」她不等賴世雄每個月的召見會報,主動每周到賴世雄辦公室報告進度,「讓老闆每次都有聽到業績成長,每次都感受到你一點點進步。」另方面,她比過去更拚命,生完小孩,坐月子還沒結束就去上班。

向上管理

無論如何都要向老闆回報

有一天,賴世雄對她說:「現在你不用再問我,你已經比我懂更多了。」林沂真知道她過關了。但即使如此,她還是不定時向賴世雄報告公司最新狀況。

「即使沒有太大的問題,也永遠要讓老闆知道你做了什麼事。」林沂真認為,懂得向上管理之道,得到老闆充分的信任,比業績高低都來得重要。

很多同期的同事、同學,認為林沂真很幸運,三十歲就當上總經理,但是和林沂真共事超過八年的專案經理林永得觀察,「她比任何人都要認真學習,之前當上總經 理也許是幸運,但現在當之無愧。」如今林沂真掌管一百多人,智網有超過三二○家加盟客戶,每年超過八萬人次使用教材,年營業額粗估超過一億元,成為集團的 金雞母。

林沂真的經驗說明了,除了機會來時懂得把握,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獲得老闆信賴,才是四十歲的經理人成功之道。

(本專題完)

林沂真

出生:1975年

現職:賴世雄智網文教總經理經歷:學者財經台主播、常春藤英語雜誌行銷經理學歷: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家庭:已婚,育有二子林沂真給40歲上班族的職涯建議1. 適度表達自己的忠誠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

2. 遇到工作內容轉換,學習「歸零」,不抱怨。

3. 不要過度放大自己,但要努力建立自己的價值,並讓它被看見。 賴世雄智網文教總經理力行向上管理用老闆高度看事情 贏得信任比業績重要才三十歲,林沂真就當上賴世雄智網文教總經理,除了得到賴世雄的信任,更因為她懂得站在老闆的角度思考,在替企業規畫未來方向的同時, 也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大舞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663

選股什麼最重要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y8j.html
值和淨利潤增長率是投資者選股時最關注的指標,但競爭優勢才是決定長期收益率最重要的因素。前者是表象後者是本,前者易被量化,卻相對靜態和短期,只對投資產生階段性影響。後者比較模糊,但相對動態和長期,決定長期投資回報率。後者往往對前者產生重大影響,競爭優勢越強大,溢價會越高,若行業具有較大的空間,長期而言強大的競爭優勢也一定會反應到長期的淨利潤增長率。

    拋開競爭優勢談淨利潤增長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生存都成問題,增長更是難以預測。即使依靠創新、行業高景氣等階段性的因素獲得短期的高增長,很快就會打回原型,沒有壁壘的創新競爭對手可以完全複製,行業景氣度必定會高低循環。


估值與競爭優勢那個重要,用極端法很容易見高低。

1、投資者對一個企業估值正確,競爭優勢判斷錯誤,通過估值恢復的獲利有限。一則價值回歸獲利空間受限,二則投資者對企業的估值是靜態的,如果企業處於競爭劣勢其價值很容易發生改變。時間是壞企業的敵人,缺乏競爭優勢的企業市場份額容易被競爭對手蠶食,缺乏定價權,盈利能力很容易因行業競爭加劇或競爭對手發起攻擊而大幅下滑。因此估值正確(這個正確是靜態的),競爭優勢判斷錯誤,獲利有限並可能出現大的虧損。

2、另一種情況是對企業競爭優勢分析正確,企業擁有強大的競爭優勢,但估值出現失誤。對穩定企業的估值失誤一般不會出現太大的偏差,50倍以上PE屬於高估是常識,優質企業20-30倍PE屬於合理價格,即使估值錯誤最壞情況出現,優質企業完全可通過兩三年的增長彌補估值的失誤,最大的損失也就是時間成本,長期仍能獲得穩定的回報。

    當最壞情況出現時,後者的結果遠優於前者,選擇股時應該把重點傾向於競爭優勢而非估值和增長率。當然以上僅僅是為了分辨孰優孰劣而做的極端假設,不能以此一概而論。實戰中既難以百分百保證評估企業競爭優勢的正確性,也不能精確估值,大部分企業不會一無是處,股價大多數時候也不會處於極端位置。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絕對化,要在兩者間找到平衡點,但一定要認識競爭優勢的關鍵性和重要性。


梁軍儒20121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50

嗆馬的世界台商總會長是「新店土地公」黃正勝:活到這歲數,賺錢不是最重要

2012-10-15  TWM




台商黃正勝日前力諫馬總統而一夕暴紅,出生新店,也在新店發跡的他,靠著經營房地產致富並移民澳洲,因六年前一場意外,對人生有了新的體悟。這位六十七歲的歐吉桑為什麼會公開建言政府?他又是如何嶄露頭角?

撰文‧梁任瑋

「台灣的財經首長一代不如一代,行政院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推出二十天了,沒人知道在講什麼……」十月一日,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年會上,時任會長的黃正 勝當面「力諫」總統馬英九的這番話,讓這位低調歐吉桑頓時聲名大噪。其實,外界不知道的是,六十七的歲黃正勝除了是世界台商會名譽總會長,另一個身分是有 「新店土地公」之稱的合環建設機構總裁。

黃正勝知名度不高,但在業界小有名氣,過去他在新北市新店創下許多「第一」:四十年前,新店與板橋第一棟有電梯的房子,是他蓋的;四年前,新北市第一個都 市更新案「My Way」也是他完成的;目前,他還是新店市區最貴豪宅「合環御寶」的推手,中華民國建商公會全聯會前理事長王光祥說,「黃正勝蓋房子絕對不會說『過得去就 好了』,品質要求很嚴謹。」

新店最貴豪宅推手

黃正勝身為總統府國策顧問,「力諫」總統施政是職責所在,回想嗆馬過程,他說:「為了那天演講,我醞釀許久,為求謹慎,還特地寫一份手稿,如果那天不講, 日後恐怕沒有時機。」只是,黃正勝隔日看到自己刊登在報紙的照片比馬英九還大,表情顯露些許不好意思,「其實這些問題不只有我發現,但我是想點醒他!」黃 正勝說,他的講稿裡除了建言政府、還有稱讚、期許,目前台灣有一二八個免簽證國家並持續增加,這對旅外華僑及國內同胞出國有莫大幫助與便利,但是回頭看國 內同胞對於外交成績可能是無感的,針對國內經濟議題與行政效率不彰卻是最關鍵的課題,也期許馬總統政府團隊可以如外交一般繳出亮眼成績,帶領台灣重返四小 龍之首。

但沒想到短短五分鐘致詞,讓他一夕暴紅,成為電視新聞一整天播放的「嗆馬台商」。

成為話題人物後,當天下午黃正勝的手機就被上百通簡訊灌爆,有人稱讚他講得很對,還有很多政治人物替他加油,直言「你罵的只是剛剛好而已。」如同嗆馬「有 話直說」的個性,黃正勝實事求是、擇善固執的作法,讓他被建商同業稱為「黃大炮」,他最常公開批評營建業的地下室停車位尺寸,與大小公共設施分攤比例兩規 則不合時宜,惹得同業對他很感冒。黃正勝心知肚明,自己的發言不中聽,每次他放炮批評政府,「沒有肩膀,凡事訴諸民意,什麼事都做不了。」總有同業在桌底 下踢他,要他別再說了。

出生在新北市新店翡翠水庫下方塗潭的黃正勝,小學時,家裡還是點煤油燈,他每天必須走一小時去直潭國小上學,因此,他小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擁有一間可以供電的房子,及一輛腳踏車可以代步。

初中畢業後,黃正勝考上台北工專土木科,培養出對建築事業的興趣,進入社會後又繼續到大同工學院(現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系夜間部就讀,並與時任台北縣議員 的鄭貞德成立合環建設。因為很早就創業,他對數字特別敏感,甚至對於生命中大小事件的時間倒背如流,朋友對他的超強記憶印象深刻。

受惠「客廳即工場」政策

公司成立後,當時副總統謝東閔提出「客廳即工場」政策,頒布修建證,准許後院加蓋廚房,於是黃正勝開始承接許多民間住宅加蓋案,他也在興建三十平方公尺的小廚房中累積功力,終於在一九七五年於新店光明街蓋了七層樓的「獅子大廈」,這是新店第一棟有電梯的大樓。

黃正勝出生新店,也在新店發跡,新店可以說是他事業的大本營。黃正勝因與朋友在新店安坑投資五金工廠,專門外銷澳洲建築裝潢用的五金零件,四十二歲那年移民澳洲,隔年就在雪梨成立百樂建設,展開他的跨國事業,至今已二十五年。

黃正勝出門總是剪裁俐落的短衫,他說:「吃到這個歲數夠了啦!賺錢對我來說,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迥異於其他建商大老闆「愛賺錢」的個性,黃正勝六年前因一場意外,在鬼門關前走一圈,從此改變人生觀。

當時黃正勝在澳洲不小心跌倒、撞斷脖子,昏迷好幾天,醫生在短短十天內替他打了五十六針嗎啡,「我根本不知道還能不能再站起來,後來回台灣台大醫院開刀,才把命給撿回來。獲得重生後,我相信即使面對再困難的環境,都不能放棄自己,凡事都要把握當下!」黃正勝回憶。

約訪當天,黃正勝剛結束為期四天的世界台商總會桃竹苗文化之旅,但外界不知道的是,他的身體狀況並不好,因為先前脊椎開刀帶來的後遺症,頸椎神經有六分之 一已鈣化,雙手二十四小時都呈現痠麻狀態,手臂肌肉更逐漸萎縮,但他仍打起精神向前衝。只是,馬英九在這位「歐吉桑」的力諫下,能否調整施政方針,就留待 時間觀察。

黃正勝

出生:1945年

現職:合環建設機構總裁、總統府國策顧問經歷: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會長學歷:大同工學院事業經營系家庭:已婚,育有三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889

投資回報重要因素分析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08/05/blog-post_07.html
做了一個表, 希望看看投資回報跟時間、本金及回報率的關係。

表中用複利率作了35年的回報計算, 假設每月投資一個特定金額, 以一千萬作為投資目標。





從表中看到複利的威力, 只要每月投資數千元, 二三十年後可以有一千萬元身家, 現在細心看看什麼對這個複利起最大作用。

先看看每月以5000元作投資, 10%, 12.5%, 15%的回報率可做成一千萬的時間分別是30年, 26年及23年, 可見幾個百分點會令投資達標期減少幾年。

其實這個因素並不是止凡希望研究的, 因為作為投資者, 一定希望令每個投資的回報率最大化, 所以它重要與否都不會使投資者考慮把它降低, 難道有15%回報不取, 反而找5%回報的投資嗎?

我最希望研究的是本金對投資達標期的影響, 看12.5%的回報率, 每月投資3000元的達標期是30年, 我們可否倍大本金, 令達標期減半呢? 看看7000元的達標期是23年而並不是少於15年, 每月的投資本金倍大了, 但投資達標期只是縮短了幾年而已。

再看看每月投資7000元, 到了第15年時大約有370萬, 不足用每月投資3000元到了30年時1000萬元的一半, 這給了我們一個什麼啟示呢?

時間對複利的重要性比本金大很多, 二三十年後, 無論每月投資是3000元、5000元或7000元, 達一千萬的年期只相差幾年而已。現在我們有了這個共識後, 應該做的就是在投資以外好好利用我們的本金。

分析後, 我認為要做到最好的投資效果, 首要的是將回報率最大化, 保持長遠的投資期, 但不一定要將投資本金最大化。

舉例說, 如果你每月可以儲蓄7000元作投資之用, 但因為要省下這7000元會令你的生活質素大打折扣的話, 是否值得呢? 相反, 如果每月只省下3000元作投資的話, 多了的4000元可以大大改善閣下的生活質素的話, 後者會比較可取, 因為大家擁有一千萬的時間只差幾年而已, 但在這二三十年來的投資期內, 大家的生活質素相差甚遠。

投資是長時間的比賽, 與此同時, 人生不是只有投資, 所以不應將一切東西都押上去作投資, 投資本金跟生活質素之間應取一個平衡點, 少了一點儲蓄不會令做千萬富翁的路增長很多, 但卻可以令人生增添很多色彩, 所以要有效地運用每一蚊, 不要做守財奴。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5-7

後記
 

回看這一篇文章, 分析結果的重點是定額投資的本金並不是致富速度的關鍵, 所以可以在投資理財習慣跟享受人生之間取一個平衡。

事隔4年多, 回想自己的生活都很平淡, 並不太多采多姿, 但這正是適合自己性格的生活, 我想我拿這個平衡點拿得算是不錯。而我對別人的平衡點拿捏得好不好也絕少評價, 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 最多傾談時把人家的價值觀套到自己身上想一想, 「如果是我又會唔會買呢個野呢...」

我發現身邊朋友的玩意, 我大都興趣不大, 人家問我平日休息做什麼時, 運動、看書、電影。書可以到圖書館借, 但我會選擇到書局買, 買下儲下, 家中已經幾百本書。電影可以買DVD, 甚至上網睇, 但我選擇經常到戲院看, 還要買爆谷零食入場享受。嚴格來說, 這些都是可以省下的金錢, 但我不會, 可能這就是我的平衡點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