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總部北遷 主動選擇還是被動避走?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3/xNNDE3XzU2OTAxNg.html圖向文波
11月22日,據湖南當地媒體披露,梁穩根在早前一天的內部早餐會上,突然宣佈三一集團職能總部和各核心事業部將全部遷往北京市昌平區,長沙將只保留泵送事業部,不再作為總部核心。
當天,本報記者也從三一集團內部確認此消息,「兩個月內完成總部核心職能部門的搬遷」。
中國工程機械協會會長祁俊表示對此並不意外,這是三一發展成為國際化企業的正常選擇。而有知情人士則向記者透露,此次遷址從企業經營戰略角度,確能為三一的國際化發展選擇更好的平台。但另一重重要因素,也在於避開湖南當地日趨惡劣的同行競爭環境——三一集團和中聯重科,這對工程機械行業的「鬥氣冤家」,在行業內有著公開的矛盾。
近年來,有關三一的負面新聞不斷爆出並呈加劇態勢,包括高管向文波在內的三一人士,或公開或私議「背後總有推手」。上述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三一對此已到「不堪其擾」的地步,不想再牽扯過多。

三一突然宣佈遷址
搬遷將涉及30多名副總裁及以上的高管及職能總部1000多名員工
此次需要搬遷至京的部門,為三一長沙職能總部,即決策和管理機構,主要包括「三辦」和三一全部核心職能部門:三一重工董事會辦公室、三一集團總裁辦和三一重工總裁辦,以及行政總部、人資總部、財務總部、經營計劃總部等核心職能部門。據當地媒體報導,搬遷將涉及30多名副總裁及以上的高管及職能總部1000多名員工。
一位需要隨行搬遷的三一管理人士告訴記者:「關於搬遷消息我們內部也是從個把星期前才知曉,此次總部先行去北京辦公也是分步驟,對於涉及的人來說這個變化還是較大的。」
據悉,最遲在下月底前,上述三一「三辦」的領導班子需率先完成搬遷,其它核心職能部門隨後。而三一旗下核心事業部的具體搬遷方案目前尚未明晰,全國五大產業基地、六大事業部中,其中位於長沙的三大核心——路機事業部、港機事業部和起重機事業部據稱也將全部遷往北京,長沙基地僅保留泵送事業部。
祁俊向記者表示:「很多企業的總部搬離其實影響不大,營銷和生產基地還是留在地方,而地方上的態度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需解決稅賦、就業兩大實際問題即可。」
而新的三一總部所在地北京市昌平區,已表態熱烈歡迎。目前,三一在昌平區已有兩大產業園區。一為位於回龍觀的三一產業園,規劃用地總面積144公頃,項目全面建成後,將成為擁有生產建築機械、起重機械、風力發電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等25大類產品的11條系列生產線、年產值500億元以上的世界級工程機械製造中心。目前已入駐三一重機、三一電氣、三一科技、三一工程機械4家公司。
二為三一南口產業園項目,於2008年與昌平區政府簽訂項目投資協議,2010年7月開始投產。集團董事長梁穩根預計,「到2015年,三一北京產業園銷售額將突破500億元。」
主動選擇:國際化平台
「如20年前三一從漣源遷址長沙一樣,都為了企業更大的發展平台。」
三一集團總部「驟然」遷址,在內部所涉部門看來也是一個「革命性」的消息,「決策時間確實不長」。但在祁俊眼中,這一舉措並無任何意外。
「包括工程機械企業在內的很多其它行業大型企業,都把總部、研發基地往北京、上海搬遷,三一並不是特例。作為一個國際性企業來說,身處一個國際化都市,無論是人才優勢、政策信息,還是交通便利、融資條件、企業形象等方方面面,都對企業更有吸引力。」22日,祁俊向記者表示。
對這一點,三一集團內部管理層人士也表示認可。本月中旬,在京參加十八大的梁穩根曾向媒體表示,「三一將力圖在2012年實現銷售額達到1000億的『五年目標』已經基本完成。10年後,三一的銷售額至少實現3000億元」。其中,「三一重工把國際化作為企業的第三次創業,今年的國際化收入將達到100億元,只佔銷售額5%,我希望五年以後能佔到40-50%」。
這樣的發展目標下,以總部搬遷來推進戰略調整,三一此舉被業界解讀為情理之中。其國際同行,擁有150年歷史的瑞典工程機械巨頭山特維克,也於今年10月初將總部從山特維肯小鎮,遷址首都斯德哥爾摩。集團總裁兼CEO Olof Faxander告訴記者,「儘管面臨很大阻力,但要推進公司向國際化邁進,不得不搬。」
被動避走:一山不容二虎?
「三一的領導覺得,太多的經歷和情緒牽扯其中,讓人不堪重負。」
不過,此次三一總部搬遷的背後,尚有另一層「難言」的緣由。「競爭對手對三一越來越狠,尤其是在一系列新聞事件背後,比如所謂的間諜門、裁員門、行賄門等,三一明確知道背後的推手是誰。」上述知情者告訴記者。「包括三一的領導覺得,太多的經歷和情緒牽扯應付其中,讓人不堪重負。」
其未點名的三一競爭對手,正是同城德比的國有企業中聯重科。在市場爭奪、營銷方式、併購擴張等各方面,兩家的短兵相接和交鋒姿態,都不時被曝光在台前。
僅以今年數樁事件為例:2月,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混凝土巨頭普茨邁斯特後,中聯重科表示自己才是最早拿到發改委「併購路條」者;4月,三一重工副總裁梁林河微博指出,中聯重科為搶奪市場,採取過激銷售策略,破壞行業健康,中聯重科副總裁陳曉非隨後回應,三一重工過激行為歷歷在目,希望其「先習做人,再思做事」;7月,三一旗下多個事業部爆發裁員風波,後有人士向記者指出「其競爭對手派出的律師指導策劃、導致事態擴大」;9月,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主動重提事發近一年半的「行賄門」,為競爭對手所炮製,目的是阻擊三一H股發行;11月,一份名為「三一重工涉嫌派遣間諜和技術手段竊取商業秘密」的帖子流傳,中聯重科承認乃其內部資料。
湖南另一家大型製造企業的人士在談及三一中聯雙方關係時,亦向記者感嘆「這兩家簡直鬥得天昏地暗」。
對於此次三一總部搬遷,工程機械中國網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稱,「這與相關部門在三一與中聯的長期競爭中不作為有關,比如三一不得不在考慮公司長遠發展的同時花費大量精力去處理『間諜門』等事件」,並表示,三一這張名片若「因不堪爭鬥的重負,而無奈搬家遠避長沙,著實讓人扼腕痛惜。」
不過對於這一說法,尚未得到三一集團官方的回應。包括向文波在內的三一高管在22日拒絕接受採訪。
分享《怎樣選擇成長股》中的幾個小故事 潘潘_堅持價值投資
http://xueqiu.com/9206540776/22632273故事一
「20多年前,有一位在大多數方面都展示出很強的投資能力的紳士,他想購買一隻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00股。在他決定買入的當天,該股票的收盤價位35.5美元。第二天依然如此,但是他不願意支付這一價格,他決定節省50美元,於是將買價定為35美元,並且拒絕提高買價。此後該股票的價格從未低於35美元。今天,將近25年過去了,該股票看上去擁有特別光明的未來。而且受到股票紅利和拆股的影響,該股票的價格已經超過了500美元。
換句話說,為了節省50美元,投資者少賺了至少46500美元。此外,這位投資者仍然賺得了46500美元,因為他曾經以更低的價格買入過該公司的股票。既然46500美元是50美元的930倍,這意味著他要節省930次的50美元才能收支平衡。顯然,採取這樣的行動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潘潘按:相信很多人(包括我)經常做這樣的蠢事。
故事二
「那個時候,市場上流行買入一兩年前才以很高的價格公開上市的股票,而我一直抵抗這種誘惑。但是由於頻繁地與支持這些公司的人聯繫,我也不斷地尋找一些可能真正有吸引力的投資。1969年,我找到了一家從事非常前沿的新技術的設備公司,它的存在有著堅實的基礎。這家公司的總裁聰明而誠實,我仍然記得,和他一起用過一次長時間的午餐之後,我在機場等到回程飛機時一直在來回的盤算,是否以當時的市場價格買進這家公司的股票。深思熟慮之後,我決定開始行動。
我正確判斷了這家公司的潛力,接下來幾年,該公司確實有所增長,但是,這次投資卻是失敗的。我的錯誤在於為該公司的前景付出了過高的價格。幾年之後,公司表現出相當快的增長,我賣出了這些股票,但賣出的價格和我當時買進的成本幾乎沒什麼差別。儘管我認為在公司未來能獲得的增長已經變得相當不確定時賣出股票是正確的,但是以微博的利潤再持有多年之後賣出,不是使資本增長和防止通貨膨脹的方式。在這次表現令人失望的投資中,原因在於最初受到衝動的誘惑,支付了不切實際的價格。」
潘潘按:不要為成長股支付過高的價格。
故事三
「但是,那時我有一個相對較新的賬戶,這個賬戶的所有者在他們的生意中,習慣於在市場下跌至最低點時買入,而在上漲到最高點時大量賣出。既然德州儀器的價格漲到了原來的兩倍,他們給了我很大的賣出壓力,不過我還能堅持住。當股票又漲了25%,能帶給他們125%的利潤時,他們給我施加的賣出壓力就更大了。他們解釋說」我們很贊同你的看法,我們很喜歡這家公司,但是我們隨時都能在下跌時以更好的價格回購他的股票。」我最終向他們妥協了,但是說服他們繼續持有一部分,而賣出其餘的部分。儘管幾年後該股票出現了一次大幅度的下跌,價格從最高點下跌了80%,可是這個新的最低點仍然比這些特別的股東賣出的價格高出約40%。」
潘潘按:其實故事三和故事二有矛盾之處。當一只成長股的價格漲到遠高於它的內在價值時,是一直堅持持有,還是賣出?個人持後一種看法,歡迎討論~
拒買也是一種選擇
|
|
張三是個嫌錢太多的瘋子,有天他印了好多傳單,內容都是「張三好偉大」、「共產黨萬歲」,然後他和便利商店談好條件,在架上陳列這些傳單,一份賣十元,想買的顧客自己付錢,不買也不勉強。 這種傳單大概很少人想買。不過張三既是花自己的錢,印自己想說的內容,買家願者上鉤,旁人頂多笑張三傻,不會說張三犯了什麼罪。 某天張三改變心意,把傳單印好幾頁,而且天天出刊,上面還有標題「張三時報」,一樣放在便利商店,售價調成十五元,內容還是對張三歌功頌德、讚美共產黨。這時有識之士卻指責,「張三時報」是「傾共」媒體,對公眾洗腦、公器私用。 這就是當前「反媒體壟斷」衍生出的問題。「張三時報」就算內容只是對某人歌功頌德、讚美共產黨好,和張三一開始自印傳單,本質毫無差別:它們都是張三用自己的錢、印自己想傳達的內容給別人看,它們都沒有強迫任何人付錢。 如果「張三時報」是錯的,那之前他自費印傳單也同樣是錯的。要反對「張三時報」,那也該反對人們自費印傳單,所以不但選舉時,候選人都不能打廣告文宣,企業宣傳自己形象的廣告也該禁止,因為這些行為本質完全一樣。 有人說,「張三時報」內容「傾共」,同時張三此人又常扭曲事實,這些或許都是真的。但就算「張三時報」內容再怎麼可惡,這個「張三時報」的老闆,可沒有權力強迫人掏錢去買:對「張三時報」內容反感的消費者,拒買就是了。 消費者「反」他們不喜歡產品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花錢買這種產品。如果這種「傾共」產品能夠在市場生存,就表示這種產品符合某些消費者需求,他們才願意付代價來購買。旁人有何資格指責那些就是想花錢看「傾共」媒體、看張三自我吹捧的消費者是錯的?這和有些遺世高人指責現代人只聽低俗流行樂、不聽高雅古典樂,不是一樣邏輯? 有些人認為「張三時報」讓人們沒有選擇,姑且不論市面上還有「李四時報」、「王五週刊」、「趙六電視台」等其他媒體可選,對「張三時報」不滿的人,至少還有個「不花錢」的選擇。 但確實有一個狀況是沒有選擇的,那就是政府向人們徵稅,強迫每個人出錢,去辦金牛獎、金鼓獎來獎勵電影戲劇;辦國營電視台,或是花大錢補助早已功成名就的電視製作人,這可是強迫每個人出錢的。即使對這些內容不滿,每個人也被迫一定要買,這才是真正的「沒有選擇」。相形之下,張三自掏腰包印東西,不強迫別人購買,許多人無視前者,卻譴責後者,不知是哪門子標準了。 |
2012年的投資碎片(一):標準與選擇——方法論之殤 Mikko-投資主義
http://xueqiu.com/2567273760/22718174——「不論意圖如何高尚,我們認為只有結果才是檢驗的標準。」
■標準與選擇——方法論之殤
標準與選擇間的博弈似是永恆的主題——基準利率?「相機抉擇」還是「泰勒法則」?固定匯率還是浮動匯率?標準對應著確定性和穩定靜態,而選擇對應著不確定性、風險與波動。在投資領域中,問題無外乎:你的選擇(行動)基於什麼樣的分析?你的分析(認知)又基於什麼樣的標準?當你的分析系統奠基以後,你的行為會否偏離你的分析?(知行不合一)
交易時——一些選擇基於技術分析,另一些則基於基本面。而分析時,一些基於歷史對比;另一些的視角則更為演進——這兩者並不矛盾,反而是相輔相成,只是先驗、經驗成分各有多少?這很難回答。
對於分析而言,我是更為偏好演進的視角的,所以《關於美元的預測》以及《美元的分析邏輯》兩篇文章,現在看來,實在有些背離我的本性——這也是我為什麼對歷史基據的分析越來越迷茫的催化劑。元妃發給我的文章,更是讓我受困這種心裡矛盾,這種矛盾也許源於自身意識形態對演進視角和動態視角的偏好和認定,而排斥了投資分析的那種「標準化」的進程和體系。這樣的心理矛盾投射到了我的工作和分析成果之上——當我被要求制定一個宏觀研究框架和黃金的分析框架的時候我感到很困擾。當然,我也因此因禍得福,對未來的無知和對過去的懷疑促使我今年的總交易額只佔到了淨值的50%。當你什麼都無法弄明白的時候,什麼都不做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傳統的分析方法,我有許多疑問,當我們魯莽地在拿歷史對比各個國家的行業發展進程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考慮各國稟賦的差異?有沒有考慮中國特殊的政治和經濟環境?戶籍制度、國企本位、不開放的資本項目、帶著枷鎖的人民幣,這些東西可比嗎?
當我們在分析估值和增速的時候,行業平均PE真的有意義嗎?估值國際化真的是大勢所趨嗎?汽車15倍的時候我給最悲觀下限是8倍,今年最低摸了6倍。拿歷史最低PE做底部,難道真的不是刻舟求劍嗎?
當我們把投資者的意圖投射到黃金之上的時候,避險也好,保值也好,商品性也好貨幣性也好,這種割裂和分類真的有必要嗎?人對黃金的需求必然是穩定的嗎?毫不猶豫地揣測他人的意圖並投射到可以感知的物理性之上,這是自負還是試錯呢?
我想,判斷一種分析標準和分析體系的優劣之核心,在於這個體系和標準是否是「擁抱變化」的。如果是動態的,那這標準就變成了動態的選擇集,而集當中的構成就是一個個行為選擇節點,從而串聯起了你的投資歷程。從重視預測轉變為重視預期,從重視對錯轉變為重視試錯。不過這樣一來,標準的意義又何在呢?也許投資分析和交易根本就不存在什麼靜態的標準,而一個可變的動態標準是否就是索羅斯所謂之主客雙向呢?你的標準影響的你的選擇,你的選擇又反過來影響你的標準。從而使得兩者不斷優化。
懷疑並敬畏著。
投資標的選擇的三個維度及投資策略 沉潛
http://xueqiu.com/8410346308/22751013在今年之前,我對投資標的的選擇與篩選沒有明確的標準,而一味貪多。比如如我在2012年總結裡所說的那樣在各個大類資產的配置都有,但各類資產之前處於分割狀態,且不懂不同時期的配置重點。而落實到具體的標的上面如股票面對僅A股就超過2000的標的如何選擇的問題沒有大致的框架。不過這種狀態到近期得到了改變。今天就做出較全面的總結。(算是2012年投資年度總結第二篇)
一、維度闡述
三個維度分別是確定性、成本、收益。一一來闡述。
第一個維度是確定性。以S表示。
確定性是指投資對象達到某個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及投資者對標的的瞭解程度。
它包括二層含義。
第一層是投資標的本身客觀的情況。
如張裕公司明年的利潤增長率(這裡假設公司股價變化率與利潤增長率完全一致,但實際中經常出現雙擊雙殺等現象)能否達到同比10%(包括分紅),日本GDP明年能否達到2%,申萬穩健明年的約定收益率6%能否實現,倫銅明年是否會跌破8000美元等;可設為5級來衡量(20%、40%、60%、80% 100%)。以A來表示。
第二層含義則是投資者主觀對客觀標的熟悉程度。
如我對於張裕的歷史、管理層、主要產品品質、營銷等有所瞭解。同樣可以設為5級來衡量(20%、40%、60%、80% 100%)。以B來表示。(第二層含義十分重要,因為投資最終是由投資者主觀做出判斷的,如果主觀上沒有很高的確定性,投資可能會中斷,而最終影響收益率。如茅台的投資者如果對於茅台不足夠瞭解,很可能在中途就下車。)
而這兩層中間是相乘的關係。即S=A*B
從這個公式的定義過程來看,債券的確定性無疑是最高的。
第二個維度是成本維度。
本文所指成本(以C表示)是指投資費用比率與潛在虧損程度。(均是比例,不是絕對額度)
費用率(用D表示)如股票投資千一的錯佣金率、加上各類印花稅、紅利稅等雜費,最終的成本可能為千一點五,雙向為千三。
如企業做項目,人員工資、建設成本、營銷成本、設計諮詢費、交通費等。
潛在虧損程度,即是投資者預先設定的止損程度(用E表示,這是主觀標準,投資者可依據自己的習慣、偏好設定。客觀事實要事後才知道,無指導意義,不過投資者可以拿事前的主觀標準與事後的客觀事實對對照,以便設定可能更加符合事實的主觀標準。)。
如指數投資者預先設定20%的潛在止損線,而分時投資者則可能設千一左右的止損線。這也意味著主觀設定的止損越小,機會越多,而主觀設定的止損越大,機會越小,超過50%止損線的投資機會基本消失。如茅台的利潤同比增長現在也不到50%,所以如果設定預先設定45%的止損線仍可投資茅台。
C=D+E
第三個維度是盈利維度
盈利維度(以P來表示)投資預期的毛收益率。這個無須解釋。如片仔癀公司明年預期能實現30%的收益,片仔癀股票同樣也能實現30%的收益。
綜合起來投資的最終收益率(以R表示)
R=S*(P-C)=(A*B)*(P-(D+E))
以張裕為例,相關數字均為假設:
R張裕=(60%*60%)*(10%-(3‰+10%))
=(0.36)*(-0.003)
= -0.000108
R片仔癀=(80%*60%)*(30%-(3‰+20%))
=(0.48)*(0.097)
=0.04656
R某債 =(80%*100%)*(9%-(3‰+6%))
=(0. 8)*(0.027)
=0.0216
綜合來看,後面兩個的投資價值比前一個更大。
從以上公式驗證的情況來看,如果標的沒有變化,如零增長也無分紅的公司就即意味著P為0,是不值得投資的,不管其價格多低,或者確定性有多大。虧損的更是如此。
二、策略總結
結果出來了,策略就簡單了,按計算結果的大小排列開始配置,0以下直接排除(也就是預算收益不足於覆蓋風險及投資成本的標的)。0以上投資幾個項目,這是由投資者主觀決定的。如果確定性非常高而投資純收益非常高,當然要重倉。
回過頭說,本文只是提出選擇投資標的三個維度,但這三個維度均含有大量的主觀預期,所以對於同一個標的,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結論。(這點與現實世界也是吻合的)。這個只是幫助投資者梳理思路的工具,而不是金手指。
PS:使主觀預期不斷接近事實,需要長期努力,持續深入瞭解關於投資標的的知識。這樣不僅B會提高,P和E也會不斷與世界吻合,最終的結果就是R的提高。
投資札記【477】最需要與最賺錢的投資選擇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8hb.html最需要與最賺錢的投資選擇
2013年01月07日 02:59 證券時報網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曾說過:「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己在投資什麼,拚命擠進一個個火熱的項目。但在我看來,這些項目並非他們想像的那樣能賺錢。」
「買基金一定要賺錢,而且要買賺得最多的那隻!」很多投資者都按照如此的標準選擇基金,盲目地追求賺錢效應,過於追求短期利益。
這麼多年來我們看到投資者的「賺錢」標準一直在變,也造成了對基金評判標準的變化。只要在某一階段基金沒有賺錢,那麼就有投資者不滿。投資者不知自己選擇的基金是否與自己的財務目標相匹配,往往將投資的目標設定為「賺錢」,而不是適合自己的,自己「需要」的基金。投資前沒有良好的心理建設,那麼無論盈虧,都會不滿意。
當在投資過程被貪婪、恐懼膠著帶來的盲目無錯困擾時,是否有想過該如何規避這種盲目性呢?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在事前做好合理的理財規劃,並在實際投資中始終保持冷靜、實時審視投資行為與理財目標的偏差並進行修正和約束,才能保證在資本市場的洪流中不迷失方向。
作為投資者最需要明了的是: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自己的理財目標、自己的資產配置比例。這樣,才能有的放矢,找到什麼是自己「最需要」,而不是「最賺錢」。(華商基金[微博])
英特爾超大規模支出計劃的背後:孤注一擲別無選擇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82英特爾公司計劃在2013年支出130億美元,以發展和建立未來的製造技術,這個舉動或許在華爾街不那麼受歡迎,但是如果英特爾想要在未來數年中依然保持自己的全球領先地位,可能也沒有什麼別的選擇了。
此前英特爾的支出計劃已經很高,達到了110億美元。週四英特爾宣佈把這個數字提高到130億美元,隨後其股價便在週五大跌7%。
據路透社,一些分析師很不看好這個舉動,他們認為,為已經在萎縮的PC市場增加生產力,肯定會得到英特爾不希望的結果。而支出的增長將進一步加大利潤的壓力,PC銷量如果繼續下滑,也會讓英特爾擁有更多的閒置生產力。
但也有分析師持有不同意見,認為英特爾的首要任務就是保持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成本高昂但卻非常有必要的努力將會在長期內顯現出效力,隨著股價的上漲,這部分支出也能夠彌補回來。同時,將技術提高也會在未來節約成本,幫助英特爾維持利潤。面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的強大對手,這或許是英特爾孤注一擲的機會了。
伯恩斯坦分析師Stacy Rasgon表示,「這是英特爾孤注一擲的表現,如果他們現在停下腳步,台積電和三星就會很快趕上,那時候可能就不那麼容易有翻身之日了。」
在英特爾2013年13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計劃中,20億美元將用於擴大加工設備的規模,另外110億美元將用於英特爾製造技術的改善。
查立:如何選擇創業夥伴
http://www.chuangyejia.com/archives/26126.html來源:創業家
文/查立(乾龍創投聯合創始合夥人)
草根創業者:汪深
上海飛盒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飛盒是一家IT軟件開發及互聯網創意設計的專業課程在線教育公司,通過Web 和移動設備提供優質課程,為學生搭建協作和互動的平台,服務跨越Web,iOS和安卓手機。
草根創業者:季陽
上海兆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
樂租365是一個線上租房平台,給租客提供一個租房找房平台,給房屋擁有者一個發佈平台,據稱能夠做到房源真實。
草根互動
1 你是如何找到創業夥伴的?
汪深:我們團隊一共五個股東。最初一位是我的老師,有行業背景和豐富的人脈,另一位是我的朋友,一個互聯網技術專家,彼此有一定的瞭解了,大家就很快決定一起創業了,另外兩位股東是業務轉型時加入的。
季陽:朋友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合作夥伴。兩個人見面後一拍即合、相見恨晚。因為我做了這麼多年的房屋租賃,在當時,我已經深深意識到了租賃行業必然要向信息化發展,單純的線下操作已經行不通了,所以需要找人合作。
2 對於創業夥伴,你是否有自己的理想標準和要求?
汪深:每個創始人都希望自己有個完美的團隊,但現實跟理想一定是有差距的,總有問題存在。自己首先要理性地去看人的優點和不足,多去感激創業夥伴的付出,這樣在有問題的時候才能避免情緒上的對立;其次,圍繞創業夥伴的特點來建立一個內部小型團隊,部署與他們能力互補的崗位,讓大家共同合作,一起創造出色的成績。
季陽:我有三個要求:靈魂一致、絕對領袖,獨擋一面。首先,靈魂一致即是在價值觀上能夠同頻共振,我們如何給客戶提供價值,如何給員工帶來價值,如何給行業做出改變。其次,絕對領袖,指的是我只和有結果的人一道合作。最後,獨當一面,能夠在某一領域有自己的見地,並能與我形成良性互補。我選擇合作夥伴是非常挑剔的,只要我的嗅覺嗅出一點不對的意味,我立刻離開,放棄合作,絕不拖泥帶水。
查立:創業夥伴可遇不可求,不求最完美的,但願有最適合的。
3 創業夥伴是否必須像你一樣自己掏錢投入在公司裡?
汪深:是的,必須出錢,但可以根據股東的情況對股權的作價做一點調整,儘可能讓大家覺得公平,避免有股東以投機式的心態參與創業。
季陽:和我合作的人,一定是帶著錢,又帶著人來的,必須百分之百地投入,不然我不會和他談合作,只帶人不帶錢我不要,帶錢過來的屬於風投,可以接受,財務入股合作我也不太能接受。畢竟,我們做的是事業,要帶有誠意。當然,我自己也是帶錢也帶人的。
4 你如何看創業夥伴之間的股份、責任、權利這些關係?尤其是創始之初,這些問題很敏感。
汪深:創業發起人在初期都是控股的,然後依據業務模塊、出資多少、個人能力和經驗等條件分配剩餘的股份。但是創始人之間需要預先商量好幾件事情:1. 決策機制:在公司發展等重大問題上如何決策; 2. 在何種情況下會考慮對股權結構做出調整,原則是什麼,中途有人加入或退出該怎麼處理; 3. 考慮好給核心員工的期權池,為公司的長線發展打好基礎。
季陽:我們是一個創業型的公司,初期絕對不能用錢來說話,除了留給團隊的期權和投資人的股份外,我認為其他合作人的股份應該是平均股份。對於股份方面的問題,很多人都想著控股,這並不是一種可行的做法,在早期,創始人更應該是讓自己強大,自己應該多提供價值,而不是單純地想著去控股。
查立:創始人也會在創業途中出現變化,留存下來的團隊要努力確保公司有一個健康的股權架構,這是公司能穩定持久發展的前提。
5 尋找創業夥伴應該先試試看,還是需要經過長期考驗和觀察?
汪深:強烈建議先試試看,合夥人的處事方式和性格合不合得來也很重要。在大家確定合夥方案前,必須開誠布公地瞭解創業夥伴的願景和想法,把能想到的合夥隱患提出來。
季陽:創業夥伴一定是要有一段「同居」生活的,事無情則累,情無事則空,兩人的合作,一定要建立在有了一定的「感覺」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合作。比如我現在的合作夥伴,我們曾經一起在一個冬天下著大雪的晚上,在郊外的農家,沒有暖氣,烤著炭火,促膝長談直到天亮,也正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有了樂租365的初步模型。我們還都去過彼此的家鄉做客,只有瞭解一個人,真正了進入這個人,才能判斷出他的個性、品質,並看到他的未來。
6 如何鎖定創業夥伴能志同道合和你長期合作下去,即使創業出現低谷?
汪深:重在平日的持續溝通,既要抓好業務上的溝通,也要抓住情感上的溝通,一群人能在順境下共事往往是基於共同的目標和利益,能在逆境下共事還需要有深厚的感情支撐,類似戰士一般能夠在困境中把後背交給隊友。
季陽:要讓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能夠長期合作下去的命脈所在,就是兩個彼此深深地依賴。如果我的創業夥伴不被我所依賴,或者有其他人可以替代我去依賴,我就會選擇離開,因為你無法要求別人不離不棄,唯有使得自己不斷強大,才能留住別人。
7 創業夥伴之間發生爭執怎麼辦?
汪深:記住兩點:1. 對事不對人。觀點上的爭執可以,但是爭吵造成的情緒絕對不能帶到第二天,創始人要有氣度;2. 要有人擔當責任。在具體問題的爭論上如果答案難以定奪,就由CEO來決定。
季陽:我把創業之中發生的爭執總結出四個「shi」,即「是,事,市,勢」,第一個「是」指「是非對錯」,第二個「事」是「事情」,第三個是「市場」,第四個是「趨勢」。在前兩個「shi」上,作為公司的領袖,我會多選擇包容和寬容,應該讓員工和他人有自主的地方,爭吵很正常。但後兩個「shi」,即市場和趨勢,事關公司生死存亡和發展戰略方向,一定要爭個明白,否則絕不罷休,哪怕連續吵幾天,也要吵下去,因為這樣的吵,是有價值也是必須的。
查立:管理公司猶如治理國家,需要有民主的體制、信息的透明,以及做出正確決定的權威。
查立點評
飛盒教育和樂租365是兩個在行業裡試錯已久的團隊和商業模式,其創始人們也經歷了長時間磨合。因為創始團隊的行業見地和歷練,這兩家公司的產品都有很大的創新性和顛覆性,但是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巨大的,因為無論教育還是地產,都是大產業,其中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和競爭對手比比皆是。飛盒教育的瓶頸在於是否能將網絡IT培訓快速規模化,並把飛盒的品牌和用戶群體規模以及用戶粘性做到極致,誰能緊緊抓住客戶,誰即為王;而樂租365則需要出奇招,在那些虎視眈眈的大公司們覺醒過來之前,把自己的產品和模式滲透到行業的各個角落,兵貴神速,創業也是如此。
三百萬樓盤選擇(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5675應該選擇那個價位的樓?
諗樣都係番之前用過既forumla,就係現時旺市只宜用總購買力既一半去買樓。就算樓市下滑都仲有資金係手加碼(或防守)。你同女友人工總數$47,000,按照金管比銀行指引,最多借月供$47000*50%~=$23,000既樓按比你,計番轉頭如果你用三十年按揭,2.15%年息借盡樓係6.09mil。而旺市load一半貨既建議,即係你應買3.00mil左右既樓。
聚唔到人而樓價升幅多跑輸
係三百萬budget之下,原本係兩年前可買大兩房,而家只可買細兩房或更細更舊既樓,但建議你都係上左車先,因為你估佢唔到幾時跌,再加上你家庭總收入未必低到政府會幫你既類別。相信你都睇緊樓,你提出既選項以你屋企附近為先,可惜西九樓價數埋都七千,如果要維持原區生活,希望方便探下父母,最為適合有美居中心,廿幾年樓可惜只提供三百幾呎單位為主,唔知你鐘唔鐘意,而索價竟要六千幾蚊呎先最離奇。講返深水涉區,由於樓宇集中舊樓,換樓客失去上流階梯而多搬出該區,所以聚唔到人而樓價升幅多跑輸。你亦都係其中一個改善了自己人工而未必留返係深水涉住既人,其他market player亦都一樣會咁諗。
三百萬樓下、不太殘舊而交通尚方便的,有幾個地區可以諗。首先係馬鞍山,有直接巴士去北角,搵日自己同女友去行下,已經唔係舊時你去烏溪沙YMCA宿營個樣。返大陸可以極快到大學站北上,出九龍好多巴士線可以選擇。新港城十八年樓仲有極多三百萬出頭既樓房考慮。第一間樓真係唔好買太貴,買四百萬樓都要交成七萬幾印花稅。如果你唔係根本係樓市賺過錢而樓換樓,用呢七萬蚊買個印真係好肉痛,直情係一條毛都買唔到。
如果決意死守九龍,咁就跟大隊去淘大,所以個度呢排越升越有。但當注意力集中在附近供應不斷增加,小心黎個反高潮。荃灣區供應多而交通方便,係另一個搵三百萬樓既選擇。你個budget如果買海濱花園仲勉強買到三房,第時唔駛煩換樓。爵悅庭附近「工廠三寶」仲有些少三百貨,細心搵下應該買到十年樓齡既上車盤。你提及愉景新城在間隔與呎價關係需要再思考,倒不如駁程車買附近舊些少荃景花園或麗城花園仲好過。相反荃灣地鐵站一帶已漸高水,廿幾三十年既兩房都要至少三百萬先有交易。
筲箕灣舊樓有三百萬選擇,但係以單幢主打,可以考慮。港島一頭一尾都會搵到合你budget既盤。你女方父母住係筲箕灣,如考慮生小朋友不如就落地該處,方面照應。該區新淨而又合你價錢既大型屋苑不多,如有網友知道可提供一下。
由於樓價較貴,如果借九成按揭分三十年還要先支付按揭保費十幾萬,可以問銀行加借但係都要比。建議買二百幾萬既樓分短D如十五年還可令按揭保費可大減。至於點解都要做九成上會,因為結婚裝修買電器少不免用錢,上述三項四十萬埋單「冇走雞」。你必定好燒一大筆錢,謹此祝賀你娶得美人歸!
現實人生選擇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5%B7%A6%E4%B8%81%E5%B1%B1/art/20130212/18160607 香港空氣污染嚴重,但與內地城市比較,還是小巫見大巫,數星期前北京嘅PM2.5指數爆晒燈曾經達到755,成為「毒霧之都」,見到都驚。
如何解決空氣污染,簡單方法就係降低碳排放,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咪講過囉,發電多用天然氣,貨運汽車全用歐盟五期標準,私家車用無鉛汽油,巴士用環保引擎,來港輪船用低硫油……總之全人類合作嘅話,空氣污染有機會大減。
老友劉創楚教授自中大社會系退休後,常居三藩市灣區,日常享受清新空氣,自然健康過人。最近佢在星島日報專欄寫匹茨堡空氣故事,值得參考。劉教授有一枝健筆,在崇基讀書時,適逢「中大學生報」創刊不久,經常缺稿,要編輯填字,好彩有劉創楚同學在,拉埋哲學系洪長泰同學一齊寫稿,兩人一齊寫,一版、兩版嘅萬言稿就會彈出嚟,而且有理有據,分析詳盡㖭,唔到各中大學生唔服,人人都話佢兩位日後會做教授,果然,洪長泰攞咗哈佛博士,劉創楚攞咗匹茨堡博士,均在大學任教。點解去匹茨堡呢?此則與著名社會學教授楊慶堃坐鎮匹大有關,金耀基、李沛良兩位皆在匹大深造,劉創楚跟住條路行而已。
劉創楚在專欄話佢在1970年代初,到達有鋼鐵之都之稱嘅匹茨堡,空氣極度污染,當地人話不吸煙人士在匹茨堡呼吸一日,等於食咗兩包煙!到咗七十年代中,美國聯邦政府限令所有鋼鐵廠必須安置清新空氣設施,令每噸鋼鐵製造成本增加五十美元,之後限制令愈來愈多,匹茨堡今天成為空氣良好城市,但鋼鐵工業由於成本高,一落千丈,唔夠日本,巴西,南韓競爭,全城轉化為高科技研究中心,好事嚟嘅,但對中學畢業,別無其他高科技學識嘅鋼鐵工人嚟講,鋼鐵廠嘅高薪工作一去不復返,佢地全部失業,半失業,領救濟金過世,空氣清新嘅代價係由佢地付出嘅。講到呢度,我地明白為何本地貨運業工人大力反對政府津貼舊車換新車啦!劉教授結論:「現實人生必須選擇,社會要決定進入現代,還是停留在傳統階段!」要清新空氣,代價還不少。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