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温州“牛仔”孙建新:14年持“酒”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5-24/3NMDAwMDE3ODU3Ng.html
一个啤酒厂做了14年,孙建新说他还在创业。这14年,他什么都经历过。信错员工,赔光老本,债台高筑,打上两 场官司,对手赔钱打压,但这个温州老板愣是活了下来。不仅如此,他还三顾茅庐,聘下前嘉士伯总监,跳出低端竞争,买下红心啤酒品牌,出口台 湾、香港和澳大利亚,他还要做啤酒连锁。在温州,上市不是个时髦话题,偌大一个资本集散地,至今上市企业不到10家,多数企业对于出让股权 十分敏感。孙建新又成了积极上市的异类,他计划争取明年下半年上市,出让一部分股权也不在话下。不过,上了市,他又表态一定会参与多元化投 资,这与许多温州企业又是同一个模式。从一个代理商,到一个制造商,再到一个上市企业。对温州商业文化的顺从和改变,在这个“打不死”的温 州老板身上展现得异常清晰。越俎代庖:从代理到生产二十多年前,孙建新就进入了啤酒行业。人 生中的一次巧合,他做起了代理,并且取得了嘉士伯、生力、哇哈哈等产品在温州的代理权。一直做贸易的孙建新,在1996年看到瑞安华侨啤酒 厂破产拍卖的新闻。卖了多年的啤酒,孙建新决定进入这个行业,买下啤酒厂成立温州市新澳啤酒有限公司。但孙建新的短板也很快出现,因为自己 不懂生产,聘请别人来管理,却出了大纰漏,首批产品就质量不过关,产品无法卖出去,又加上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放贷收紧导致陷入资金困局。公司刚起步,又回 到了原点。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其他投资项目处理不当,孙建新又陷入一场房地产项目的法律纠纷。一边纠缠官司,一边苦苦支 撑。孙建新将自己的积蓄全部再投入公司,和许久没有取到工资的员工驻扎在生产一线。2002年,新澳慢慢步入正轨。但企业债务迟迟没有还 上,就在这时由于税务问题,又卷入一场新的官司中。等到两场官司全部解决,企业贻误了最佳发展时机,在初创阶段徘徊不前。这 个时期,还要面对本土品牌双鹿的强大竞争。新澳啤酒在温州当地一直处于低档位置,1.5元左右的定价。而双鹿顶峰时期占到90%的市场份额,价格位于 2-3元的区间内。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个低档市场,即使新澳啤酒能脱离资金困局,后期的局面也很难打开。于是,孙建新希望用品牌营销来改变企 业发展轨道。2005年,孙建新与德国啤酒品牌Holsten(好顺啤酒)进行品牌和技术合作,引进世界品牌Astra(红心啤酒),买断 其30年部分区域品牌使用权,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Astra是嘉士伯集团旗下的第二大啤酒品牌。而嘉士伯是世界第四大酿酒集团,于 1847年创立,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系世界500强企业。旗下的好顺公司是德国第一大啤酒生产企业,也有125年的生产历史。通过这次 合作,孙建新运用德国技术酿造绿色健康(不含甲醛)的新澳全麦啤酒,这款产品在温州及周边地区颇受欢迎,帮助孙建新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也帮助新澳啤酒逐 步完成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架构搭建。2006年,孙建新马不停蹄地创立一个新品牌。十多年前他还是一个代理商的时候,曾经和一位香港的合作 伙伴接洽,当时还不富裕的孙建新拿出50万元买下“牛仔啤酒”的商标。因为收购的啤酒厂历经挫折,这个品牌一直处于搁置状态。企业站稳之 后,他找来新湖投资,双方一起合作创立牛仔啤酒有限公司,在牛仔啤酒中,新澳占60%的股份,处于控股地位。牛仔啤酒注册资金两千万美元, 首期投资就达2980万美元。双方计划在温州建设一座具有生产、旅游、休闲观光功能的园林式啤酒工业园。2009年,孙建新请到了原嘉士伯 国际营运总监罗迪担任牛仔啤酒的国际部运营总裁。罗在嘉士伯工作了20年,当孙建新知道罗准备退休时,就发出邀请函,并登门造访,终于去年7月,成功说服 罗迪加入牛仔。罗迪负责牛仔啤酒亚洲营销策略,并且利用原来的资源为牛仔寻找进入欧洲酒吧市场的机会。在罗迪的帮助下,牛仔啤酒公司与香港 贸易商签订了合作协议,顺利让牛仔啤酒进驻香港。此前,牛仔啤酒已经抓住金融危机出口锐减的机会,拿到了出口卫生许可证。至此,进入台湾以 及澳大利亚的计划可以实现。牛仔啤酒去年7月首批产品出口澳大利亚,10月份销往台湾。攻城略地:打入啤酒终端外 销打下一城,国内建网也蠢蠢欲动。单纯啤酒生产为主,已不能满足孙建新。他在探索和涉足啤酒下游产业——终端市场,他想推出牛仔啤酒吧。为了打造牛仔啤酒文化,在温州核心商业地段小南门,他投入巨资买下2000多平米的物业,打造牛仔啤酒第一家俱乐部。这 是一个样板。他想通过牛仔酒吧连锁,进行自产自销,并且把牛仔啤酒打入其他酒吧或者娱乐场所,在全国实现联网销售。为此,极具品牌敏感性的 孙建新已经注册了“牛仔啤酒吧”商标,计划今后几年在全国开出多家牛仔啤酒吧。等到时机成熟,将开放多种形式的牛仔啤酒吧合作加盟。可以 说,走入终端营销渠道这一步,一方面是为了打开销售渠道,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上市做准备。他的身上,没有温州老板的“上市惰性”。孙建新告 诉记者,牛仔啤酒正在积极准备上市,争取在2011年下半年实现A股IP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755

中國牛仔之都半年蒸發近百家工廠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8/1022495.html

東省佛山市均安鎮素有「牛仔之都」的美譽,2004年1月被國家紡織工業協會授予 「中國牛仔服裝名鎮」稱號,這個曾哺育武打巨星李小龍的地方,現在一年產牛仔褲近2萬件。

然而,根據均安鎮經濟促進局最新的統計數據,近半年來近100家牛仔企業先後倒閉。在人民幣升值、生產成本增加等看似溫和而又致命的因素面前,均安鎮昔日的光環是否將慢慢褪去?

老闆棄廠出走

杜敏眼中的「好老闆」突然選擇了「遠走高飛」,留下67名工人,欠下28萬元應付工資,扔下一屋子破舊的機器設備。

杜敏所在的這家企業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廠名為金昌盛,然而吉利的廠名並未使企業逃脫倒閉的厄運。在年初之後,金昌盛倒閉之前,這裡陸續消失了近100家牛仔褲生產工廠。

8月15日,杜敏同工友來到當地勞動局,希望政府部門能夠協助追討廠裡欠下的近30萬元工資。如今,他們已為此奔波了整整半個月。

「8月1日,一切都很正常,晚上6點多我們都還在廠裡吃飯,有幾個加班的員工到了晚上10點多才收工,當天還出了900多件貨。」杜敏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杜敏沒有想到這是她在這個廠裡工作的最後一天。「當天夜裡,突然出現的幾個人要搬廠裡的設備,被門衛發現後,我們全部都趕過去,接著報了警。」杜敏說。

工人們立即給公司財務人員(老闆的姑父)打電話,沒想到的是,那邊只有一句話 「明天一切會結束」。從此,該號碼再也無法接通。

第二天,工人們發現,這個廠真的結束了,前一天晚上出的貨已經被老闆賣掉,剩下的是一堆沒有來得及加工的布料和幾十台破舊的機器。老闆和他的姑父,從此失蹤。

老闆給員工留下了一封信,大概內容是:各位員工,感謝這段時間對我們的支持,目前服裝廠已無法繼續經營,一切委託勞動部門拍賣廠裡的設備給你們發放工資。

按照修改過的規定,再過一天,即8月3日,金昌盛服裝廠要支付工人6月份的工資。在發工資的最後時刻,廠裡的老闆選擇了棄廠出走。

為何要強調修改過的規定呢?因為按照慣例,工人的工資應該在每月底發放,工人何光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7月31日這一天,廠裡貼出了通知,把由月底發放的工資推遲到8月3日。

現在除老闆和其身邊的工作人員外,其他人無法知道老闆為什麼把工資發放時間推遲3天,或許是為挽救瀕臨倒閉的服裝廠做最後的努力,或許僅僅是為出走爭取更多時間。

8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入了金昌盛原來租用的廠房裡。加工車間已鐵將軍把門,行政辦公室裡滿地都是散亂的紙張,未加工完整的牛仔褲被隨意丟棄。村裡派過來的一位治安管理員照看著這些本應被賣掉而一時又賣不掉的機器設備。

杜敏說,6月和7月的工資都沒有發放。而這一批工人大多數是3月份才過來,也就是說,他們只領到了4月和5月的工資。

「房東也催我們交房租。」杜敏向記者證實,目前有10餘個工人因為沒有地方住,只能露宿街頭。

近百家企業倒閉

金昌盛僅是均安鎮2000家牛仔生產企業中倒閉的一員。根據均安鎮經濟促進局的統計數據,今年以來,已陸續有近100家企業因種種原因被迫關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納入統計的倒閉企業均是在當地工商部門註冊的公司,而沒有執照的「黑戶」企業並不在統計範圍內。

在金昌盛倒閉的同時,均安鎮另外一家萬滿鳴製衣廠老闆也突然「失蹤」。據瞭解,其共欠下30多位供貨商近2000萬元貨款。

同金昌盛相隔幾個街道,潤越製衣廠的經理陳海平正在擔心今年的市場走勢。「從現在來看,旺季也不會旺了。」他說。

今年,陳海平最明顯的感覺是,客戶下單數量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低,要求反而越來越高。「原來生意好的時候,客戶拿著現金來搶貨,即使有些小的質量問題也無大礙。」

陳海平的服裝廠有100多人,在均安屬於中等規模,拿不到充足的訂單,他只能讓工人晚上不加班,白天少工作些時間。

雖然市場平淡,但是當一些純粹做加工的小單過來時,陳海平卻不敢接。「弄不好就要虧損,利潤太薄了。」他告訴記者,相比那些只有十幾個甚至幾個工人的小作坊服裝加工廠,他的企業配備了更齊全的工種,這樣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接下純做加工的小單後,加工以外的工種就沒有活幹。

位於該鎮的聖峰製衣廠經理陳超也有同樣的感受。她告訴記者,今年訂單和利潤雙雙下滑,形勢不怎麼樂觀。為此,她還在某電子商務平台註冊了信息,但是目前並沒有為廠裡帶來更多的訂單。

在均安鎮華豐村,沿街兩面的居民樓裡遍佈著大大小小的牛仔服裝廠,有的甚至連廠名都沒有。在飄過的陣陣布料氣味中,一位作坊式加工廠老闆跟記者講起 了利潤不斷下滑的「苦悶現實」。「市場好的時候,一條牛仔褲的純利潤可以達到3元,但是現在只能拿到1元,更差的時候甚至只有8到9毛。」

均安鎮經濟促進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客戶對加工企業的成本核算非常精確,留給當地企業的純利潤只有3%到5%左右,因此企業的抗風險能力比較弱。

在杜敏的工友中廣為流傳的一個極端例子是,一個工人今年連續換了6個廠,但是這6個廠先後都關了門或者換了老闆。

誰動了他們的奶酪?

在杜敏同工友們找當地政府部門解決工資問題的時候,8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950,連續四個交易日改寫匯改以來的新高紀錄。

杜敏並不認為所在工廠倒閉同人民幣匯率有任何關係。但是,這種看不見的東西正在成為他們丟掉飯碗的重要因素之一。據上述均安鎮經濟促進局官員透露,此前該鎮牛仔褲的出口量達到90%,但是現在已經下降至70%,由於人民幣匯率不斷走高,利潤受到侵蝕,不少企業轉向了內銷。

對於純利潤只有3%到5%的均安牛仔加工企業而言,人民幣升值無疑是把捅向心窩的刀。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去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目前整個紡織行業的平均淨利潤率在3%~4%,不會超過5%,如果人民幣升值超過5個點,將會有一半以上的企業死掉。

雖然 「一半以上的企業死掉」目前來看有些誇大,但是均安的牛仔企業現狀已經表明,越來越多的服裝加工中小企業撐不下去了。

潤越製衣廠經理陳海平表示,現在他的外貿單只敢做一小部分,其餘都是通過內銷。

成本控制也是一個大難題。在均安鎮經濟促進局相關人士看來,該鎮近百家企業倒閉的導火索就在於棉價不穩定。去年,棉花價格一路飆升,今年以來又一路狂瀉,在價格上漲的時候很多企業囤積了不少棉花,當棉價下降後,這些高價原材料馬上變成燙手山芋,直接衝擊企業的利潤。

當然,讓這些服裝加工企業難以持續經營的原因中,依舊少不了人力成本的因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得的當地一家服裝加工企業的工資單顯示,工資最高的工人月入已經超過6000元。杜敏表示,他們每月的平均工資在3000元以上。

正略鈞策管理諮詢合夥人、服裝行業研究專家唐平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人民幣升值、成本上升、包括銀根收緊致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等等都還是外部原因,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這些企業處於價值鏈的下游,只能賺取低廉的加工費,產品沒有議價能力。

企業轉型之惑

佛山市順德區力高製衣有限公司是均安鎮比較大的一家服裝企業,據稱年銷售額超過1億元,但是對於在市場慘淡的形勢下,究竟該如何轉型,公司行政總監劉曉祥一時也沒有好主意。

他告訴記者,服裝加工業是典型的傳統行業,一些高新技術無法在這個產業得到施展,而新引進的設備只能提高速度和精準度,對人力的依賴依然很高。

「由於這個行業門檻不高,投資也不大,就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目前來看,要提高盈利水平,只能依靠減少浪費、拓展業務量等老方法。」他說。

雖然在2000多家企業中倒下近100家,所佔比例並不是特別大,但是陳海平還是覺得危機越來越嚴重,為了儘可能減輕減少損失,一些企業只能千方百計壓縮成本。「改用便宜一些的布料,或者簡化工藝步驟。」陳海平說。

不過這種做法在劉曉祥看來是不妥當的,「這其實是以次充好的做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造成更壞的結果。」

而均安鎮東旺製衣廠經理廖東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困惑,他說服裝加工的成本其實很難通過其他形式轉移,現實的成本就擺在那裡,不容易壓縮。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廣州民營經濟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彭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這樣的企業,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要麼轉 移要麼升級,就是把生產基地轉向成本更低的地方;或者是尋找歐美以外的其他市場,而升級主要體現在創建品牌方面,向製造業產業鏈的兩端提升。

但是,這兩種方式對於均安大多數小作坊式企業而言,都可望而不可即。陳海平說,他不敢想未來到底是什麼樣的。

同時,唐平華說,相對於休閒服飾的品牌化而言,目前國內的牛仔服裝還沒有打造出多少品牌,這其實也是一個機遇。均安的牛仔服裝企業可以借鑑休閒服裝的品牌化經驗,從而獲得轉型。

8月17日,杜敏等金昌盛職工從當地勞動部門獲得的協調結果是,只能拿回50%的工資,但工人們並不滿意這一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80

牛仔褲大王 梁劉柔芬

2003-3-6  NM




代表紡織及製衣界的立法會議員梁 劉柔芬,其父劉謙齋上月底以九十三歲高齡辭世。本週二,在劉父的喪禮上,城中政要、巨賈,包括新世界集團主席鄭裕彤、華置劉鑾雄昆仲、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及長江製衣陳瑞球等紛紛俾面出席,警方為此要派警員維持秩序,劉家 地位並不簡單。近年在政壇嶄露頭角的梁劉柔芬,少有透露她的家族背景及發達傳奇。原來父親劉謙齋是老牌潮州紡織廠商,與永泰製衣鄭翼雄稔熟,生前又愛與鄉 里林百欣搓麻將,在潮州幫內甚吃得開。布廠家族出身的梁劉柔芬青出於藍,廿多年前與弟弟劉漢松自立門戶,出口牛仔褲往美國,現時每年生意額高達三億美金, 在行內被稱為牛仔褲大王,姊弟身家逾三十億。雖然姊弟倆行事一向低調,可是劉漢松於九四年,被證監會控告內幕交易罪成,還揭出他與情婦一段艷史,從此劉家 便不再清靜。劉謙齋有四子一女,全盤負責今次喪禮,是女兒梁劉柔芬。在傳統潮州家族中長大的她,能打破重男輕女的習慣,當天所見儼如女當家。近兩、三年, 她因倡議輸入外勞,及成立振興紡織業委員會,而漸為人所認識。去年她更獲母校美國伊利諾大學,頒發傑出校友成就獎,成為首位亞洲女性得獎者。在人前,梁劉 柔芬絕少提及自己財富,而且打扮舉止都踏實樸素,但間中亦有闊綽一面。九九年,她向劉鑾雄的 華人置業,以一億六千萬購入淺水灣道十六號豪宅。該大屋面向深水灣哥爾夫球會,還可俯瞰李嘉誠大宅,現正進行內部裝修,工人稱預計年底完成,到時梁劉柔芬 一家,由九龍塘搬到新屋,與李嘉誠、鄭裕彤等巨富為鄰。同樣在九九年,梁劉柔芬與弟弟劉漢松,亦豪擲一億七,購入九龍灣宏照道十五號全幢廠廈,作為公司總 部。今天,大廈外牆寫上「Unionbay」,這牛仔褲牌子在美國有一千間零售店,專攻青少年,代表潮流口味,亦成為梁劉柔芬與劉漢松兩姊弟的牛仔褲王國 的標誌。

廿億牛仔褲王國梁劉柔芬與劉漢松,創立的Bay Apparel有限公司,旗下牛仔褲牌子除Unionbay外,還有Sergio Valente、Reunion,都在美國很受歡迎,每年生意額達三億美元(約廿四億港元)。長江製衣創辦人陳瑞球說:「她公司專在東南亞落單入貨,邊度 平就去邊度買,再輸往美國賣,很少自行生產。」梁劉柔芬一生與牛仔褲結下不解緣。父親劉謙齋於五十年代尾,已在牛頭角開設大豐染織廠,初時織棉質格仔布, 到六十年代在張鑑泉父親張英燦鼓勵下,轉為織牛仔布,是牛仔布的老行尊。六十年代,梁劉柔芬一邊讀書,一邊在父親的布廠幫手。當時在廠裡當書記的堂兄劉漢 中說:「柔芬幫手寫信、跟單,好乖好勤力。」一九六五年,她中學畢業後能到美國讀書,全靠當時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修讀化學博士的三哥漢欽,向父親堅持要給妹 妹多讀書。劉漢欽回憶說:「我跟老豆講,柔芬咁勤力,點都送她讀多點書,係我鼓勵她出外去見識一下。」

美國拍檔引路梁劉柔芬在美國伊利諾大 學修讀數學和電腦,一九六九年畢業後,便與書友梁孔德結婚。婚後她在美國做學術研究,至一九七三年才返港,加入渣打銀行做電腦系統處理工作,後來丈夫梁孔 德突然大病,她陪丈夫回美國休養。兩夫婦在美國時,發覺時裝市場潛力很大,便立定主意,回港在成衣製造方面發展。就在她倆乘飛機回港途中,碰上一個美國人 在機上大吵大鬧。丈夫好心上前與他傾談,知道對方希望到港購買一批牛仔褲,雙方交換聯絡方法。梁氏夫婦自此便鎖定目標,進軍牛仔褲市場。返港後的一九七六 年,梁劉柔芬夫婦與劉家兄弟在老父打本下,共同成立金紀製衣,由梁孔德佔一成股份,弟弟漢松佔五成六,而大哥漢宣佔餘下三成三,廠址設於父親劉謙齋位於觀 塘鴻圖道二十六號的廠廈內,開始生產Lucky Star品牌牛仔褲銷往歐洲。在歐洲市場站穩陣腳後,兩姊弟又再合作闖美國。八一年,他們合組Bay Apparel,這次梁孔德與劉漢松各佔三成股份,還找來美國人Richard Lentz入股四成。Richard Lentz在美國經銷便服連鎖店,劉氏姊弟與Richard Lentz共同開發了Unionbay牛仔褲,由劉氏姊弟負責在香港及東南亞買貨銷到美國。而「褲王」旭日集團主席楊釗,亦曾接過Bay Apparel的單。直至八九年,Richard Lentz因不滿無話事權而退股,但並未有影響劉家姊弟已然壯大的牛仔褲王國。

家姐獨撐 廠務除產銷牛仔褲外,劉氏姊弟還於八○年拍檔,成立金聯染織廠,生產毛織衫及棉質成衣。這針織廠發展不俗,單看金聯現在仍有價值達一億元的紡織品配額,已 反映當年規模。現時牛仔褲和成衣生意,主要由梁劉柔芬打理,她政商兩頭忙,自九六年以獨立人士身份,參選臨時立法會議員後,便積極與本地廠家推動本港時裝 業,九八年與肇豐紡織老闆方鏗,以及半島針織老闆唐英年,向特首提交建議,令香港成為時裝設計中心。她近兩年積極游說政府輸入外勞,以保留廠家生產線在 港,是典型的事業女強人。此外她還抽空到大學講課,一星期工作排得密麻麻。相反,丈夫梁孔德生活較逍遙,他熱愛足球,現任中華業餘體育協會會長,與余錦 基、洪祖杭甚老友。廿多年前還養有「突飛猛進」、「南天王」和「托福」三匹馬。「Brian Leung(梁孔德)鍾意賭吓馬仔,鋤吓弟,或牌九都啱,同佢好少講生意經嘅。」他的朋友透露,梁孔德也是鄭裕彤的「玩友」。去年九月,他與梁劉柔芬、鄭 裕彤夫婦和明嘉福等人,齊齊在倫敦出發,乘坐六星級郵輪'Crystal Symphory'號,到地中海暢遊十二天,歎紅酒佳餚。

細佬風 流惹官非至於弟弟劉漢松,據他堂兄弟劉漢中透露,他已十多年沒沾手廠務。劉漢松於九四年被證監會揭發,他與「情婦」陳丹娜涉及內幕交易,「金屋藏嬌」的艷 史在法庭上被抖了出來,一度成為新聞人物。事緣於八九年,劉漢松的成衣生意發展得頗為順利,續想沾手上市公司,於是向廣聯企業提出收購,並取得三成六股 權。當時他與年僅二十的女友陳丹娜關係已很親密,除了在沙田瑞峰花園為她置業外,又打本給她炒股票,包括教她購入廣聯企業股票。劉漢松接手廣聯三年後,業 務未見突破,遂於九二年部署私有化,最後輾轉將公司賣給國際德祥。然而在私有化及賣殼期間,劉漢松多次「過料」予女友。陳丹娜在市場掃貨,最後國際德祥購 入廣聯,陳獲利三百萬元。事件被證監揭發後,劉漢松早已認罪,但證監仍不放過他,並安排聆訊不斷盤問細節,於是他的「包女」過程,都在庭上一一曝光。二人 現在關係仍然密切,九七年他與陳丹娜,以三千八百萬購入跑馬地威利閣,至今仍持有。

身家卅億內幕交易案後,劉漢松便保持低調,只埋首於地產 投資。早於八十年代已涉足樓市的劉漢松,最光輝一役,是九七年初,以二十二億八千萬高價,把自己收舊樓重建而成的尖沙咀亞太中心,出售予信和集團,大賺逾 十億!連堂大哥劉漢中也說:「漢松好有眼光,好聰明,賣樓次次都賺,信和買咗就黑仔咯!」事實上,劉氏姊弟身家不菲,其中每年生意額三億美元的牛仔褲王國 Bay Apparel,估計毛利率約百分之七至八,以十二倍市盈率估值,市值達二十億,加上現持有十幾億的貴重物業,二人身家起碼三十億。劉漢松育有四女一子, 長女是第一任太太蔡錦裳所生,劉、蔡二人早於七四年離婚。現任太太朱愛華,為劉漢松先誕下三名女兒。祖籍潮州的劉漢松十分「恨仔」,在八七年專程返鄉下拜 「注生娘」求子,終於九二年得償所願,太太為劉家添丁,取名智誠。今年五十七歲的劉漢松,現時生活優游,喜歡出海,或與大孖沙打波。他的波友鄭裕彤說, 「我同Tony Lau(劉漢松)識咗好耐,一齊打哥爾夫球嘅。」上週六,記者到九龍灣總部採訪,碰巧遇上劉漢松離開大廈,他登上一名妙齡女子駕駛的寶馬三系私家車。記者 欲上前追訪其父生平事蹟,惟劉漢松怕被攝入鏡頭,突然掉頭改道離去,反應異常敏捷!生活多姿多采的劉漢松,原與老父同住在九龍塘火石道,內幕交易案後,劉 父才搬到堅尼地道御花園自住。三哥劉漢欽說:「爸爸有司機,工人和護士照顧,佢好獨立唔 想麻煩到人。」早年喜歡旅遊的劉謙齋,近幾年因行動不便,加上患有心臟病,已甚少出門,然而他對鄉下的事情仍很關心。

家族賣涼果起家劉謙齋 於一九一一年,在潮陽市的深溪鄉出生,現時鄉中約有一萬人,全劉姓,在密麻麻的石屋叢中,獨有一間屋頂油上鮮黃色,這就是劉謙齋的祖屋。劉家祖屋內裝修古 色古香,並掛有劉謙齋父母與兄弟姊妹的舊照,鄉中人得知劉謙齋過身,都感到很惋惜,因為他對鄉里照顧有加。劉謙齋分別於二○○○年和去年,差遣五弟明齋, 返鄉下派利是給老人家,凡七十歲以上長者皆獲分派,由二百至四百元不等,共花掉六十萬元。劉謙齋在家鄉的建樹,還包括學校、路橋、聖母娘娘廟、老人福利中 心和殯儀館。一鄉里說:「劉謙齋向我們派錢,捐獻家鄉都是為了做善事,並不會像其他人捐了錢後,問政府攞番塊地咁。」劉謙齋生於大家庭,有七兄弟姊妹,兄 弟中排第二。父親劉韞山開設「廉記涼果」,經營蜜餞、乾貨生意,在鄉間是名大地主。「爸爸的大哥,個人老老實實,做管家就得。我爸爸鍾意四處走,去買貨傾 生意,一日踏單車幾十里路去收購蜜餞,買生地返來煮成熟地去賣,又買賣棉紗,讀咗三年小學就幫到屋企手啦。」三子劉漢欽說。

抗戰時期,劉謙齋夫婦曾帶着三子劉漢欽逃難到澳門,長子和二子留守鄉下。「爸爸見屋企咁多阿叔阿伯,其實都想出去闖闖,用個籮擔住我行足幾日幾夜去澳 門。」劉漢欽說。至一九四五年,另外兩兒子也相繼到達澳門,是年妹妹柔芬就出生了。但是年因日軍投降,劉謙齋所持的日本軍票化為烏有,惟有返汕頭開設布 廠,名為「廉記布廠第一廠」。「但解放前,即是一九四八年,爸爸覺得共產黨唔係幾好,就帶了細佬漢松先到澳門再往香港,那時漢松只有一歲幾,我和阿媽、大 哥、二哥就頂住鄉下布廠生意。」直至一九五七年左右,劉氏全家都到港。唯獨三子漢欽走到廣州中山大學唸書,及後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唸化學博士,是子女中學業 最有成就的一名,曾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現時在中山大學教書。

靠牛仔布發圍劉謙齋在港幹回老本行,在牛頭角開設大豐染織廠。曾在廠房打工的 姪兒劉漢中說:「他的家族理念好強,安排親戚在廠幫手。最困難時是一九六七年左右,牛頭角塊地政府要收回,劉謙齋同幾十個廠家,夾錢打官司都輸咗,政府截 水截電逼遷,又適逢香港暴動,而劉謙齋投資在新加坡的廠房又蝕本,他的太太同佢四處張羅。永泰製衣廠鄭翼雄,都曾助他渡過難關。」後來大豐染織廠搬到開源 道百勝大廈,最初做格仔布,然後轉營做牛仔布,還特別購入壓染機生產,那時牛仔褲在歐美十分流行,劉謙齋的布廠生意也上了軌道,七五年更在銀行貸款下,斥 資一千萬購入鴻圖道地皮自建廠廈。七十年代梁劉柔芬返港,劉家兄弟便各有發展。「大哥漢宣繼續做大豐布廠,同時開設塑膠花廠;二哥在美國做生意,柔芬同漢 松做牛仔褲最為出色。」梁劉柔芬姊弟今天的牛仔褲生意,較老父當年布廠做得出色。而卅年前靠劉謙齋打本做生意的姪兒劉漢中,其茂豐有限公司,是全港生產牛 仔布的一哥,年產二千五百萬碼,在行內頗有聲名。劉漢中說:「我好感激劉謙齋,創業期間一直都提點我,教我做廠唔單止要買機械,最緊要買廠房。七十年代, 我在觀塘以四十元一呎買廠廈,九七年一千元一呎賣出;現時我們還會在珠海,建一百一十萬呎廠房。」

@請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22

增城余痛:「牛仔服之都」開春招工難

http://www.infzm.com/content/70242

勞工荒以及歐債危機,考驗著增城市新塘鎮這個中國乃至世界的「牛仔服之都」。春節後的製衣廠,缺工率達到70%。人才市場的外來工大幅度減少。

2011年6月,新塘鎮大敦村的本地治保隊員和上千外來打工者發生激烈衝突,此後的半年裡,當地政府開始試圖給予外來務工人員更多關懷。但事件造成的裂痕,尚需更多時間來彌合。

漫長冬天

依靠大量外來工而崛起的牛仔之都,如今卻深陷人力匱乏的困局。

增城市新塘鎮大敦村的這個冬天看起來要比2011年漫長。

已經是2012年的2月中旬了。守著冷清的廠房、蒙塵的機器、空白的賬單,熊於麗感到寒冬尚未遠去。

1月31日,大年初九,翔云服裝廠的老闆熊於麗放了一串鞭炮,期待著新年開店大吉。好運氣老早就來了。一張價值7萬元的訂單在2月上旬就拿到了手。

2月13日,已是春節後半個多月了,滿地的紅色爆竹碎屑早已在雨水的沖刷下褪色入泥,她卻發覺陷入了無法開工的尷尬:到現在,廠裡只招到兩個工人,還是親戚介紹來的小學徒,一條牛仔褲都沒做出來,7萬元的訂單打水漂了。

枯坐中,女老闆教會兩個小孩子「斗地主」。如此的「悠閒」,是熊於麗往年所不可想像的,2011年的這個時候,她已招到了二十多個工人,往俄羅斯賣了1萬多條褲子了。

蕭瑟的春天並不僅屬於她一人。2月13日下午2點,5公里外的增城市新塘鎮人才市場,足球場大小的空地上零星擺著20餘張小桌子,小老闆們在寫滿了招工廣告的黑板前發著呆,滿地儘是煙蒂、快餐盒、被隨意丟棄的宣傳單。

早在10年之前,新塘鎮就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評為「中國牛仔服裝名鎮」。到5年前,新塘鎮的牛仔衣褲產業佔到全國的50%左右,而大敦村就佔全國市場份額的10%以上。但現在,這一切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該進廠了,晚一天少賺一百塊啦!」俊捷服裝廠的董世龍焦灼地衝著觀望的人群喊,希望今天能帶幾個人回廠,他來新塘鎮人才市場招工已經十天了。但一 直沒有招到足夠的工人。他每天都要用金盃車拉十幾車的人去看廠,一天卻只能招到一兩個人。廠裡14個組的機器,如今只開動了4個組,缺工近200人,丟掉 了近七成的訂單。

儘管熟練工的工資已升至四五千元,不少老闆更是想盡辦法招攬員工,尤其是「長工」:設立工齡獎,工作滿半年每月獎勵50元;保證每月休息2至4天, 提供免費洗衣、水果派送;組織員工赴深圳、珠海旅遊,甚至組織集體相親……但足以媲美公司白領的待遇卻仍不足以吸引外來打工者,年初以來應者寥寥。

新塘鎮人才市場一名工作人員說,2008年起新塘就步入招工難的困境,2012年卻像墜入冰點:「常常是一個300人的工廠,只招到30人不到的工人。大部分工廠都缺工,缺工人數都在工廠可容納人數的一半以上,也有一半的工廠停產。」

大敦村是新塘鎮的第一大村,是全國最大的牛仔服生產地。缺工潮讓這個村子失卻了往日的繁忙。寬闊的六車道主幹道兩側,均是三四層樓的牛仔服工廠。已 過元宵節,幾乎全部工廠都開了門,深藍、深黑、淺灰等各色布料堆滿一樓的倉庫。整條長街安靜而冷清,寥寥數個開工的工廠裡,也很少能見到年輕人,只有十餘 個中年婦女坐在小凳上,沉默地剪著線頭,甚至還有頭已花白、年過六旬的老婦。

沿街九成的工廠門前,都掛著招聘的小黑板。記者隨機走訪了大敦村近150家製衣廠,調查顯示:無論工廠大小,缺工均在70%以上,少則10至20人,多則100餘人。依靠大量外來工而崛起的牛仔之都,如今卻深陷人力匱乏的困局。

「2011年也難,但元宵節過後起碼能招滿七成的工人,能保障大半的機器開著。」董世龍說,「不會像2012年這樣大家都吃不飽飯。」

「人心散了,不熱鬧啦。」在大敦村已居住了十餘年的肖海燕說。她在大敦村隆家福超市附近有一棟三層樓房用於出租,以往居住著200餘人的樓房,2012年年初只有不到100人了。無奈下,她將三分之一的房間改造成臨時旅館,一天十元錢,但入住率仍只有三成左右。

樓下專為外地人服務的達州菜館,2012年1月的營業額也下降了一半,老闆劉達明只能跑到東莞,為那裡的工廠提供盒飯派送,依靠每天做四五百個7元盒飯,艱難撐過這段蕭條歲月。

每到夜晚十一點,絕大多數工廠就早早關了門,整個大敦村隨之陷入沉寂。

「回不到過去了……」一名工廠老闆向記者感慨,如果是2004年前後,走入這個牛仔村,會見到每個工廠裡都是滿滿的年輕人相伴著轟鳴的機器徹夜不眠,那是大敦村最繁華的時候,「就像一個牛仔服的海洋」。

「2012年的人回來得尤其少。」新塘鎮出租屋和流動人口管理服務中心負責人鐘梅芳估計,相較2011年同期,年初居住大敦的外來人口要減少了20%左右。

過去,大敦村近8萬名外來工如候鳥一般,每年春節回到家鄉,正月十五前後陸續返歸。但2012年元宵節早已過去,卻有近萬名打工者偏離遷徙的路線,選擇了遠離大敦。

傷口在癒合,但需要時間

外來工們說不清2012年大敦村的外來工減少,是不是和2011年的衝突有關,但老鄉,的確是比2011年少多了。

工人們都去哪裡了呢?

作為每日穿梭於新塘大街小巷的摩的司機,黃喜明最先感受到寒潮的來臨。他明顯感覺到新年以來,自己從汽車客運站拉到的打工仔少了,來看貨的老闆也少了——這個月,他的收入減少了大約三分之一。

面對著滿街的招聘廣告,28歲的工人劉紅兵陷入了矛盾:是該返回家鄉,還是留守大敦?

劉紅兵的大哥劉建林,選擇了返回故鄉四川,大哥的理由很充足:「家鄉更溫暖,不會被瞧不起,不容易受欺負。」在廣元市的一家製衣廠工作,他每月工資 3000元。劉紅兵則對回鄉有些恐懼:「出門十多年了,習慣了,對那個家是有點陌生的。」劉紅兵最終選擇了留在大敦。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並沒有因為 2011年增城的「6·11事件」,而覺得呆在那裡不安全。

但在多位外來工的眼裡,增城事件畢竟像一把刀在這裡劃下了傷口。他們說不清2012年大敦村的外來工減少,是不是和2011年的衝突有關,但老鄉們,的確是比2011年少多了。

增城事件後,政府割掉了治安隊這個令人生厭的「盲腸」,而未曾化解橫亙在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的鴻溝。

外來工無法享受本地人繳納45元即可享受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也很難讓子女進入設施完備的大敦學校就讀。秦子勇的三個侄子侄女,必須每天搭乘校車,到東莞私立學校上學,每人每學期的學雜費需2000至3000元。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博士生汪廣龍在2011年10月赴大敦調研。他發覺大敦村內幾乎家家戶戶都換了新鎖,且不止一把。而大敦治安隊被取 締後,外地人也從不敢越界,極少進入大敦村內,只在沿街廠區及生活區內活動。雙方均墨守著多年來業已形成的封閉隔絕的交往規則。

多名四川外來工告訴汪廣龍, 2012年7月,大敦本地人組織了一個「保衛家園」的活動,十多歲到四十多歲的本地人,提著鋼管巡邏,禁止外地人在東江江畔玩耍。那是因為「江邊一群一群的四川人總在打牌,吵吵鬧鬧的」。

現在,由於原有的治安隊被取締,村民們甚至抱怨村裡的治安變差了,特別是偷盜事件明顯增多。一名大敦村民的家中被盜,他一口認定這是外地人所為,理由是小偷竟然用十多條牛仔褲結成繩梯用於攀爬,「只有外地人才會在牛仔服工廠打工。」

流洲島是大敦村村民種植龍眼、香蕉的地方,常有人前去偷盜。至今,大敦村旁的渡口,仍懸掛著村委會立下的一塊公告牌:「各村民外來人員,本渡是為村民方便過海耕作,非營業性。為防村民農作物被偷竊……經村決定,外來人員一律不准過渡。」

2011年9月,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何豔玲曾受增城市政府委託,就增城事件發生機制進行調研。她發現,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速度的斷裂、政府管理質量與市場改革規模的斷裂是矛盾的根源。

在何豔玲看來,大敦村本地人與外來工之間的問題,並非是矛盾與衝突,而是誤解與隔膜。「這是長期的制度設計所導致的,需要從根本上調整。我們需要去反思在大量人口湧入及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進行鄉村治理。」

逃離者

對企業家而言,受困於歐債金融危機的影響,2012年年初的訂單更是下降了30%。但縮水後的訂單,卻招不到足夠的工人來完成。

等候了數日仍然招不到足夠的工人,劉亞平決定撤了。2月13日,以一半的價格賤賣掉二十餘萬的機器,支付完僅有的5個工人的工資及廠房租金後,他關掉了已操勞8年的製衣廠。

「真的很累了。」劉亞平帶著滿心不甘與沮喪。

在他看來,招工難只是推倒自己的最後一塊多米諾骨牌。訂單不穩定、原材料漲價、管理混亂及低級的產業模式,早已讓這個小廠步履維艱。

這並不是唯一倒霉的工廠。新塘商會會長湛學駒介紹,2012年以來整個新塘已有十餘家牛仔服工廠倒閉,近百家無牌無證的家庭作坊被政府查封,更多難 以計數的小工廠,則走在負債連連的崩潰邊緣。新塘這個聲名顯赫的牛仔之都,源於產業自身積弊及環境動盪,在2012年春天迎來了最為刺骨的一陣寒風。

牛仔服曾是新塘的驕傲所在。上世紀80年代,大敦村民還過著種植香蕉、甘蔗的農耕日子,一個港商來此辦起了首家牛仔服製衣廠。隨後十餘年,這裡的廠 房如熱帶森林一般湧出。目前,新塘已有牛仔服生產及配套企業四千餘家,年產值超過200億元,全球每銷售三條牛仔褲,就有一條來自新塘。80%外來工均從 事牛仔服生產的大敦村,也成為聞名的「中國牛仔第一村」。

但這個春天,前所未有的挑戰來了。

一方面,日益高漲的原材料價格,困擾著工廠老闆。質量好些的棉紗從幾年前的每噸1萬多元,上漲至如今的每噸3萬多元。這讓零散、弱小的牛仔服工廠在危機到來時,顯得愈發弱不禁風。

如今,受困於勞工荒及歐債危機的影響,六成產品銷往國外的新塘牛仔服行業早已風雨飄搖,2012年年初的訂單更是下降了30%,利潤也下降至不到5%,這意味著生產一條牛仔褲甚至賺不到一塊錢。

在大的經濟背景下,嚴重縮水的訂單,卻因為招不到工而難以完成。「車間裡僅有1/5的機器在運作,整個廠現在就像個踉蹌的跛子。更要命的是,工廠已經連續三個月負債運行了,每個月一開門就損失5萬塊。」國力製衣廠老闆傅余明說,「現在只有早死與晚死的選擇了。」

當地最大的牛仔服交易市場——新塘服裝商貿城客服專員鐘璐霞告訴記者,受困於生產的慘淡,該商貿城也陷入了無貨可賣的尷尬,目前一棟樓近1400間商舖,僅有40%開門營業。生意冷清,不少店主打起了麻將。只有遠處停放著的近10輛重型卡車,讓人能想見往日的繁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45

牛仔轉行工人 幫南韓人做車子


2012-7-16  TWM




沿著美國八十五號州際公路,從喬治亞州進入阿拉巴馬州,一望無際的森林、草原出現在眼前,這裡是美國南北戰爭時的南軍大本營,是畜養黑奴的農業大州,也是電影《阿甘正傳》的阿甘故鄉。

現在,這裡不再只是產棉花,這裡還產汽車,有三家汽車廠、四家汽車引擎廠在這裡投資蓋廠,包含德國賓士(Mercedes-Benz)、韓國現代(Hyundai)、日本本田(Honda)及豐田汽車(Toyota),去年一年總共生產七十五萬七千輛車,是台灣汽車年產量的兩倍以上。

比汽車生產量,這裡僅約底特律的三分之一,但比投資內容卻是大不同,這裡是國際汽車公司投資美國的最大基地,讓八十五號州際公路周遭布滿了汽車零配件廠:六十五家德國、六十五家日本、六十家韓國企業蜂擁到這裡投資,阿拉巴馬州已成了全球崛起最快的國際汽車之都。

讓我們走進過去兩年在北美快速崛起的汽車廠:韓國現代汽車,從它身上看美國如何讓外商,在阿拉巴馬州快速崛起。

車子從蒙哥馬利市中心開往現代汽車廠,兩旁除了草原、牧場上的牛、馬之外,什麼也沒有。我們開始納悶:車廠的工人、鋼材要從哪來?

工人坐冷氣房,管全自動廠房

深入工廠,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現了:這座工廠一年可以生產三十三萬輛汽車、六十七萬個引擎,但進入生產線的前端,卻沒有任何的工人,我們只看到機器人手臂不斷的上下揮舞、發出火花,以及不斷自動移動的汽車生產線。

現代汽車公關暨銷售部資深經理伯恩(Rober Burns)告訴我們,一輛車大約有六千個焊接點,前面的三千個焊接點在原料、零組件階段即已完成焊接,剩下三千個焊接點則由機器人處理。

也就是說,這是一座全自動化焊接的汽車廠,甚至從汽車噴漆到座椅安裝,都是由機器人自動完成。

工人在哪?伯恩指著機器人工廠上方的控制室,原來,美國的工人正坐在冷氣房裡,監督機器人的運作狀況,並且輸入程式來操作;只有到了最後段的細部組裝與品檢、測試,才需要人力。

於是,全廠只有二千五百名員工,比一般車廠少,分兩班作業,伯恩說,高度自動化、運用機器人,可維持品質一致性,把不良品降至最低。

但全自動化的機器工廠,有錢就能蓋,這就能代表美國製造業崛起?當我們見到了現代汽車行政兼法務副總裁尼爾(Richard E. Neal),他告訴我們一個驚人的數字,才完全了解美國政府重振製造業的決心!

原來,這二千五百名員工,有九九%完全沒有汽車製造的工作經驗,這裡以前是一片牧場與荒野,養著數千頭牛,居民多半是從事畜牧業、紡織業或者是餐廳的服務生。

全美第一,政府幫企業訓練工人

他們如何把一千七百英畝的土地變成現代汽車廠,牛仔、餐廳服務生又如何變成汽車廠工人?

尼爾說,阿拉巴馬州政府有一個工業發展計畫(AIDP,Alabama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gram),協助汽車工廠招聘及訓練工人,讓工人還沒進廠前,就具備汽車製造技能。這是全美第一個、由州政府主導的製造業招聘訓練計畫。他們還蓋了一個機器人科技園區(Alabama Robotics Technology Park),為企業提供量身打造的員工操作機器訓練。

台商雷吉達公司(Regitar USA)總裁蔡裕棟說,這裡給外商的優惠是,投資前就替外商訓練員工;沒工人,我幫你找;工人不懂機器人,我教你;廠蓋好那天就能馬上投產,開工就可以生產賺錢了。

工時比台灣還長,但薪水加倍

更讓我們訝異的是,美國工人雖然吹著冷氣遙控機器人,但每週工作時間達五十小時,比一般美國工人多出十個小時,也比台灣工人多了八小時,甚至還有員工必須開車六十英里、花兩小時通勤上班者。

但我們走進工廠拍照時,這裡的工人都面帶笑容,真誠的伸起大拇指說,「這是很棒的工作環境!」(It's a great place to work)原來這工作讓他們薪水比以前多了一倍,蔡裕棟說,現代設廠之後,讓其他工廠很苦惱必須跟著漲薪水,才找得到人。

汽車廠的平均建廠成本都超過十億美元,自然帶來了更好的薪資水準,且還會帶動零件供應商、物流服務等相關行業跟進設廠,人力需求大,薪資自然往上。

但跟底特律相比,這裡薪水仍低了五成,工時又長,美國強勢工會的問題怎麼辦?從現代汽車的員工制服上,我們看出了玄機,這裡每個人穿著同樣的制服,制服繡上名字,不管是高階主管或生產線員工。

尼爾說,他們向來以團隊概念運作,稱呼同事為「隊員」(team members),也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工資、優渥的福利。例如工廠旁有棒球場,週末有各式運動與社團活動等等。

這裡沒工會,是招商成功關鍵

這樣的做法,除了刻意打破勞資階級的分別,背後的重點是,他們寧可高薪、給各種福利,就是不鼓勵員工組工會,甚至由政府帶頭反對組工會。這也是州政府招商相對成功的關鍵:這裡沒有工會。

在生產線末端,總算看到了美國的工人,他們做汽車後段內裝,接著做最後的檢查與測試。訝異的是,我們看到了汽車鋼板的倉庫,問這些鋼板從何而來,得到的答案竟然是,韓國本土運來。

但是,厚重的鋼板運輸、汽車運送怎麼解決?原來,州政府替現代汽車拉了一條火車線進來,鋼板從韓國運到,直接用火車送進來,接著火車再把汽車送出口,兩個半小時的車程全用火車。

就在火車線旁,還有一家Glovis,是韓國物流公司,負責物流,包括鐵路或卡車的交貨,以及韓國零配件進口的運送。量身訂做的火車站、物流系統,讓韓國生產的鋼板,越過太平洋、穿過巴拿馬運河,在美國組裝成為汽車,搶占北美市場。

現代汽車打下美國本土、加拿大,甚至波多黎各的汽車市場。兩年前,他們原本預定每年生產三十萬輛車,現在產能達到了三十三萬輛,同時,又帶來了同集團的起亞(Kia)汽車在鄰近的喬治亞州設廠。帶來了七千個相關製造工作機會,以及周遭相關服務業近三萬個工作。

因此,十七年前的棉花之都,如今正蛻變為德、日、韓各國齊聚的汽車聚落,成為全球新汽車製造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46

江鈴的各勢力變化 西雨牛仔

http://xueqiu.com/5082116371/22308567
早在八十年代,江鈴與日本五十鈴就有過合作,並且是五十鈴重點發展對象,五十鈴也擁有江鈴的部分股份,而江五十鈴也是曾經與五十鈴合作的產物。江鈴從五十鈴那獲得了很多輕卡的核心技術,甚至包括發動機的技術,這些技術也深深地影響了後來的江鈴,以至於江鈴現在很多產品都還是使用當年五十鈴分享的技術。後來由於某些原因,五十鈴與江鈴的合作漸漸減少,之前的股份下落未知。

這裡要補充的是,上市公司江鈴汽車並不等於江鈴汽車集團,江鈴汽車集團目前只是上市公司江鈴汽車的間接股東。之後說的江鈴均指上市公司,而上一段的江鈴指江鈴汽車集團。

2004年之前,福特的已經入駐江鈴,佔30%股份,江鈴汽車集團佔40%,董事長由來自江鈴集團的孫敏擔任,副董由來自福特的程韋美擔任,江鈴汽車集團的鄒幸擔任總裁,之後又由盧永芳擔任到03年,副總裁,董事中江鈴集團與福特各佔一半,略多於福特。財務總監長期由王文濤擔任,來自江鈴。

2002年孫敏最後一年江鈴集團方面的高管團隊除了總裁以外其他均在日後長期擔任該職位有的一直退休有的一直到現在。現在高管團隊中除去董事長及財務總監以外7名來自江鈴,就有5個與2002年相同。

2004年,孫敏退休後的第二年,江鈴集團的王錫高繼任董事長,副董繼續由福特程韋美,而福特的陳遠清取代了江鈴盧永芳擔任總裁,除此之外董事結構也有變動,董事會由之前的向江鈴傾斜轉變成勢均力敵。而陳遠清總裁的位置無疑還是份量十足。原來的盧永芳繼續做了一年董事後卸任,回到了江鈴集團任總裁,之後又兼任江鈴控股總裁--至今。

2005年又是江鈴的一個可以作為大事記的時間,江鈴汽車集團與南方工業集團旗下的重慶長安各出資50%建立江鈴控股,並且將江鈴集團佔有江鈴上市公司的40%股份轉移至江鈴控股。江鈴控股實際控制人為南方工業集團,江鈴控股董事長由南方工業集團之下的長安汽車董事長擔任尹家緒,副董王錫高,總裁為前江鈴總裁盧永芳。至此,江鈴汽車集團由原來的大股東變為間接股東,且失去了江鈴的實際控制權。

此時董事長來自江鈴集團,副董來自福特,非獨立董事中一個江鈴集團,一個長安,兩個福特,總裁來自福特,副總裁以江鈴集團為主,不可忽略的是,這一年長期擔任財務總監的江鈴人士王文濤被福特的萬倍嘉取代,,、。

長安入駐江鈴的同時,福特與長安合作設立長安福特,擔任了很多年江鈴副董的福特程韋美又多了另一個有意思的身份----長安福特副董,這讓公司的結構變為更加複雜。從這一年開始長安,福特,江鈴集團的三角戀就開始上演,長安與福特合作,長安與江鈴合作,江鈴與福特合作,這也是公司在後來擁有11個副總裁的原因之一。

在2005年,長安只參與最高端的決策,董事會,直至今日。而從04年起,福特開始蠶食江鈴的管理層,04年獲取總裁和董事席位,05年獲得財務總監,06年開始進入執行副總裁席位。而長安江鈴福特存在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

2010-2012-現在  公司進入了一個逐步換屆的時代,2010公司新進三名副總,江鈴集團的萬建榮,偏福特派系的朱永興,來自福特的馬歇爾。2011年,萬建榮離職,從孫敏時代走過來的元老江五十鈴總經理涂洪峰退休,來自江鈴集團的金文輝(江五十鈴)、劉淑英加入。而金文輝又於2012上半年離職,離職真實原因是下半年江五十鈴被上市公司出讓給大股東江鈴控股,實際還於江鈴集團。金文輝在上市公司的空缺席位由江鈴集團的廖贊平接任。新上任的財務總監依然是福特的人,也算有長安的經歷。

2010-2012福特在副董的更換上非常頻繁,先後經歷了葛志諾,羅立強,蕭達韋,差不多一年換一個。福特方面另一個令人關注的是總裁陳遠清的接班問題。陳遠清04年空降江鈴,擔任了8年總裁,這八年間,江鈴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比較良好的發展,要接他的班不容易,總裁這個位子還是相當關鍵的。第一種可能福特空降,但要花很長時間適應,不看好;第二種福特在提拔,但是除了董事魏華德以外,其他福特高管都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空降江鈴,經歷不夠,而魏華德雖有8年經歷但又有很多兼職,可能性不大;第三種還權力於江鈴集團,福特會願意嗎?對於陳遠清的接任者,短期不太看好,長期就要看本事了。

福特江鈴的管理人員的安排都很有特點,福特除了陳遠清常駐以外其他更換的非常快,兩三年,而江鈴大多數高管在一個職位待了十年有餘,這兩種都有問題

江鈴董事會及股東大會的決策由多方博弈而定,第二級決策福特佔優,第三極決策江鈴佔優。

順便說一下股權結構,大股東是江鈴控股,但是江鈴控股的觀點則需要提前由江鈴集團和長安討論,而且只能有一種呈現在上市公司。而董事會中,除去董事長和副董,除去獨立董事,江鈴集團佔一位,福特佔兩位,長安佔一位,長安的觀點會起到非常重要的效果,而福特的優勢似乎是最大的

2012年,江鈴集團又重啟了與日本五十鈴的合作(並且,文章開頭提過,日本五十鈴可能還有江鈴集團股權),同時曾經與五十鈴的結晶江鈴五十鈴剔除上市公司歸還於江鈴集團。這基本可以知道江鈴集團的策略,用非上市資源與日本五十鈴合作,上市資源與福特,長安則通過江鈴控股不僅參與到上市公司又參與到江五十鈴的業務,同時長安汽車與福特的直接合作又影響到江鈴上市公司與福特的合作。至此,江鈴集團實際上進入了四個勢力交織在一起的時代:江鈴集團、長安汽車、福特,日本五十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21

中國主要港口梳理 西雨牛仔

http://xueqiu.com/5082116371/22743470
港口一般可以分為海港和內河港,本文主要說海港。中國海港大範圍可以分為三大區域以天津港領銜的渤海灣港口群,以上海港領銜定的長三角港口群,以香港港領銜的珠三角港口群。另外,這三塊區域中間還穿插著一些港口,如連云港、廈門港、防城港。

國際航運中心可以分為三大類:

中轉型:以新加坡為例,往往地理優勢很重要,馬六甲目前不可替代。

腹地型:以紐約、鹿特丹為例,經濟腹地強大,擁有強大的腹地交通網絡。

複合型:以高雄、釜山為例,既有較好的經濟腹地,又有巧妙的地理位置和很高的區域影響力。

目前,全球的幾大國際航運中心分別是倫敦、鹿特丹、香港、新加坡、釜山。能成為國際航運中心並不一定是吞吐量最大的,而是影響力最大的。以倫敦為例,其吞吐量相對較小,但依然是國際航運中心因為世界20%的船級管理機構常駐倫敦,世界50%的油輪租船業務、40%的散貨船業務、18%的船舶融資規模和20%的航運保險總額都在此進行。此外,香港和新加坡也擁有很強的金融實力。

在地理條件上,優良的港口通常具有不凍、不於、深水(大於15米為深水港)、風浪小等特點。同時,在港口的集疏能力、運轉效率、基礎設施、運營成本、腹地經濟、腹地外貿傾向、周邊港口實力等情況都是考察標準。

港口吞吐貨種可以分為兩個大類,集裝箱和散雜貨,散雜貨包括煤炭、礦石等。一般來說,集裝箱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它毛利率往往比散雜貨高很多,收入空間也更大,但是集裝箱的裝卸等作業也對港口有更高的要求。

參照以上的條件,對中國沿海的各個主要港口,特別是上市港口做一個梳理。所有數據均不來自年報,大部分數據來自新華社、政府官網、公開的學術文章,僅部分數據來源不明。

文中的港口是指整個港口而非港口的上市公司。

一.渤海灣港口群

主要港口;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中國北方三大港有兩個都在渤海灣,是天津港和大連港,另一個則是在山東半島南翼的青島港。這三大港口在很早就提出了建立東北亞航運中心,但是一直到現在這個航運中心還還沒有定論,或許還是釜山港,1700萬TEU,至少從集裝箱吞吐情況來講三大港口都有比較大的差距。就這幾年的發展來看,大連港發展最為緩慢,青島港和天津港齊頭並進,集裝箱吞吐量幾乎都為大連港的兩倍。

我認為,由於港口腹地不同,地理位置差異大,大連港與天津港的直接競爭是比較小的,營口港才是對大連港最直接的挑戰。這幾年,營口港發展突飛猛進,貨物吞吐量已經逐步逼近大連港,集裝箱吞吐量的差距也在縮小當中。

自然環境:

營口港:凍期三個月,對作業有較大影響,有淤泥,水深8-12米非深水港,單行航道,有較大風浪。

大連港:凍期兩個月,對作業影響較小,少淤泥,水深8-18米深水港,航道寬闊,水域,陸域開闊,可開發岸線長,有較大風浪。

從自然環境來說,大連港是比較強的,同時,大連港擁有較好的裝卸效率,集疏能力也還不錯,實力較強。對於營口港來說,集疏能力可能更勝一籌,更重要的是,地理位置更接近於以瀋陽為中心的經濟區,因此大量貨船選擇了成本更低的營口港造成比較大的貨源分流。大連港。此外,根據「東北振興規劃」石油、鋼鐵、汽車、造船的四大基地中,有三個都在營口港附近或更接近於營口,只有一個在大連。大連港為了遏制這種分流趨勢,入股葫蘆島港、錦州港。2011年,這兩個港口的吞吐量總量達到一億噸,但集裝箱差距還很大,營口港也不甘示弱,對盤錦港投資擴建,至此大連港聯盟和營口港聯盟基本形成,不過目前盤錦吞吐量幾乎可以忽略。我認為,這個小海灣四個港口,未來很可能形成惡性競爭。

這個與營口港搶生意的錦州港目前基本可以定義為煤炭加集裝箱的港口,相比之下,營口港綜合性比較強,煤炭、鐵礦石、集裝箱為重,而大連港的原油、成品油、液化工在東北亞領先,煤炭集裝箱也是一大支柱。

大連港和營口港曾經同時打算整合丹東港,不過都沒有成功,未來也不排除被某一方整合的可能性。丹東港雖然地處偏遠,但不容小視,其吞吐量在遼寧省可以排營口之後。它周邊只有一個比較遠的大連港與之競爭,不過相比大連與經濟中心更近,對於朝鮮開放也有一定想像力。

丹東港和營口港感覺像一個鉗子掐住了遼東半島的大片區域更是控制了瀋陽經濟區的出海口,而在靠近大連這一塊的遼東半島似乎也只有大連經濟實力比較雄厚,據前幾年的數據顯示,大連港來自於大連的貨源接近50%。而營口則是瀋陽及周邊的城市群。

大連港是外貿為主,營口港內貿更多。

大連港在渤海灣的入口,應該說還是比較適宜於中轉,也算是遼寧的一大樞紐港,但現在大量國際集裝箱船舶都選擇了釜山港中轉,目前集裝箱吞吐量幾乎為大連港的三倍。同時,對岸的龍口(屬於煙台港)、煙台、威海三個港口也大大分流了大連港的中轉船隻,這三個港口貨物吞吐總量已經超過3億,已經與大連港非常接近,集裝箱超過了200萬TEU,雖然與大連港有差距,但也完成了「分流」的任務。這其中為首的煙台港不於不凍,水域開闊,幾處港區最大水深超過20米,一些港區主航道水深也超過15米,集疏條件較好,大連港太多優勢。同時近兩年,煙台港與釜山港展開合作,共建東北亞航運中心,大連港形勢嚴峻。

大連港這幾年發展緩慢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東北地區第一產業比重較大以及第二產業以重工業為主使得集裝箱增長緩慢,同時東北地區的發展不夠快,外向程度不夠高,煙台港的崛起,營口港的崛起也大大分流了大連港的資源。

不過相對於營口港,大連港也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比如營口港冰凍期更長,冰凍狀況更嚴重一定會使大量船隻選擇大連港,比如營口港淤泥、水深相對較淺,使得大型船隻能走水深優越的大連港,再比如大連港的國際影響力更強,外貿走大連港的多得多,營口主要是內貿,若未來東三省經濟更加外向的發展,大連港在外貿上也還有很大空間。未來的大連港可能會更多地向大型船舶的外貿發展,在中轉樞紐性能上則需要和釜山、煙台一搏,亞歷山大。

如果說營口和大連還有合作的話,大連和煙台就是赤裸裸的競爭。

至於天津港,不會像說大連港說得那麼多,簡單說一下。天津港是北方第一大港,貨物吞吐量在北方遙遙領先,集裝箱則略遜於青島港。

天津港是人工港,因為地理環境太差,是北方三大港口中地理環境最差。天津港,凍期三個月,淤泥重,是深水港,最深可達20米。淤泥重不好的就是疏濬很花錢。陸域狹窄,距國際航線遠,集疏能力較弱。可以說在地理條件上天津港是比較弱的,但是其經濟腹地活力比較強,總量也比較大,這算是天津港的一大優勢。

除此之外,天津港的競爭對手很少,不像大連港營口港一樣對手眾多。

乍一看,天津港周圍港口很多,吞吐量也比較大,唐山港,秦皇島港,黃驊港散雜貨吞吐量加起來超過7億,而天津港只有三億,天津港也形勢嚴峻。實際上,天津港要好很多,因為秦皇島港和黃驊港很專一,都是煤炭港,唐山港也有約50%的業務是煤炭,而天津港是綜合性港口,因此天津港實際上只有煤炭被分流了而已(毛估天津港煤炭吞吐量過億),天津港是可以避開競爭,主要做其他貨種的。在集裝箱上,天津港幾乎是壟斷這一帶。秦皇島、唐山、黃驊三個港口集裝箱加起來低於90萬TEU,而天津港已經達到了1200萬TEU的吞吐量,優勢明顯。

但是天津港的開發空間已經收到嚴重制約,未來跳躍性發展空間未知。

再聊一下唐山港。

唐山港分為三大港區:曹妃甸、京唐、豐南。唐山港主要以曹妃甸和京唐港為主,曹妃甸是著名的深水港,最深可以達27米,北方第一,不於不凍,地理環境優越,開發空間還很大,目前主要裝卸散雜貨,貨種相對較多,而京唐主要是以煤炭和集裝箱為主。

唐山港也是比較依賴臨近腹地的港口,唐山鋼鐵廠以及河北唐山附近的鋼鐵廠為唐山港提供主要貨源,鐵礦石、煤炭、鋼材等同類產品佔總吞吐量95%以上。

唐山港煤炭吞吐量大約1.5億噸,不如秦皇島港的2.6億噸,但超過了一億噸左右的天津港,和再往南的一億噸的黃驊港,但這一帶的煤炭競爭還是相對激烈。

近年,唐山港在曹妃甸港區和京唐港區興建集裝箱碼頭,在集裝箱領域發力,規劃到2015年達到240萬TEU,2020年達到300萬TEU。這對天津港達到一定的分流效果,但是威脅不大。對於唐山港本身來說,若能完成目標,空間很大。

另,河北省港口躍進計劃,唐山、秦皇島、黃驊升級為綜合性港口,秦皇島規劃2015年集裝箱吞吐量達80萬TEU,黃驊170萬TEU,不管是「綜合性」還是集裝箱,都是對天津港的威脅。

地理位置地理環境相近,交叉腹地較大的港口競爭來說,有幾個競爭要素

1.價格-成本2.裝卸通關效率3.集疏能力4.停靠能力5.配套設施6金融能力

北方港口有個天然的劣勢,由於緯度較高,國際航線偏少一些。

通過一些對比,我們還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北方港、渤海灣和山東半島以南這三大港口他們集裝箱吞吐量相對南方巨頭低很多。看完下文更加可以發現這個現象。而在本世紀頭幾年,北方南方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實際上都是在一個起點,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未來北方港口的集裝箱可以騰飛嗎?

二.長三角港口群及主要浙江港口

主要港口:


查看原圖
洋口港以及洋口港以北的大豐港由於開發時間較晚,規模還很小,雖然空間很大,但暫時不考慮,海門港則屬於台州港,規模不算大,數據不清楚,也不是上市公司也不做考慮。


查看原圖

長三角基本上就是上海港和寧波港的較量,第三大港口蘇州港則資料奇缺。其實,我認為蘇州港本來就是上海港的補充而已。

寧波舟山港就相對於蘇州港更有獨立性,雖然有大量交叉腹地但也有自身的獨立空間。從地理位置上,寧波港面臨著杭州港、嘉興的港的競爭,這種地理環境讓人想起了營口與大連的關係。寧波舟山港似乎無法享受杭州-嘉興-上海這一條經濟帶的資源,但不同的是,寧波沒有大連那麼長的半島,周邊臨近區域的經濟情況也比較好,並且他們北方還有強大的上海港,因此如今杭州嘉興的港口無法對寧波產生威脅。其實地理條件也站在寧波這邊,杭州港淤泥比較嚴重,水也不深,浙江政府當然願意傾向於環境更加優越的寧波舟山港。

此外,南邊的,台州溫州港口的集裝箱量太小了,寧波在浙江南部應該還是算一家獨大的。

接下來說一下寧波舟山港與上海港的比較。

上海港水深小於等於16米,泊位1200個,萬噸泊位率12%,航線>220條,有淤泥,寧波舟山港水深小於等於30米,泊位700個,萬噸泊位率17%,航線>180條,幾乎無淤泥。

寧波舟山港的地理條件要好很多,上海港不僅有淤泥,並且只有洋山港區水深剛剛過了深水港的線,其餘大概在12米左右,無法承接大型船隻,而寧波舟山港無淤泥,並且擁有北侖、舟山這些超級深水碼頭,能夠靠泊上海港甚至洋山港無法靠泊的船隻,因此近些年大量大型船隻棄上海港轉到沒有淤泥、深水的寧波舟山港。這大概就是近些年寧波舟山港吞吐量大幅增長的原因之一。

2010年,寧波港擁有深水海岸線333KM,未開發深水岸線184KM。

目前,寧波舟山港散雜貨吞吐量已經逼近上海港,未來超過上海港不是沒有可能,不過即使超越也無法撼動上海港航運中心的地位。首先集裝箱吞吐量還有不小差距,而集裝箱吞吐量可能比散雜貨更有價值和影響力。同時在文章開頭說過,不能光按照吞吐量來定港口的地位。倫敦港的吞吐量可能還沒有南通港高,但依然不妨礙地位。這包括金融實力,信息化程度,城市的國際影響力,對船舶或航運掌控力等等,這些除了信息化程度可能都是寧波舟山港不具備的,而上海港雖然也不夠強,但是金融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還是遠遠強過寧波的,這是寧波難以超越的屏障。

上海港貨種:集裝箱、煤炭、鋼材、機械

寧波舟山港貨種:集裝箱、礦石、鋼材、液化工品、煤炭、原油

兩個港口還是有不少貨種重疊。

從貨源上來講,上海港也更具優勢,一條長江像一條大動脈集結了沿岸很多省的貨源,上海港的外貿業務幾乎全部來自於長江流域,內貿則有超過一半來自於長江流域,目前上海港在長江流域的貨源控制力是寧波舟山港很難挑戰的。

而寧波舟山港的貨源相對單一很多,90%來自於浙江省,但杭州-嘉興經濟帶的貨源要麼自我消化,要麼取到上海港。

雖然這樣,上海港擁有那麼長一條江作為腹地,但其實長江越是上游經濟外向性越弱。長江中上游的一些船隻不少僅僅是內貿而並不出海。當然,不管怎麼說,上海港貨源上比寧波港更大更豐富更穩定。

就集疏能力來講,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都還不錯,上海港水路陸路都比較暢通,寧波實現海鐵聯運,公路也還算可以,但沒有上海港的水路優勢。

從成本來看,上海港運營成本更高,但有個人人士說上海港收費更合理,該高的高該低的低,這一塊我還不太清楚,但寧波舟山港更低的成本總應該更具優勢,這主要原因不是管理更好,而是自然條件更好。

裝卸效率來看,寧波港與上海港都比較強,但是更具國際航運公司馬士基的數據,寧波港是中國第一。

寧波舟山港與上海港各有千秋,但是我更傾向於寧波舟山港,小心溫州、台州港口可能成為未來的隱患。

另外,在上海港的北翼,洋口港和大豐港我認為還是很有潛力的,它們的空間都還很大,雖然沒有上市。

三.珠三角港口群

主要港口: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珠三角的港口群結構差不多是以香港港為核心,深圳港和廣州港為樞紐,其他港口作為補充和輔助。深圳港或者廣州港即使兩項吞吐量指標超過香港港也無法真正超越香港港,原因不累述。

對於那些小港口來說,虎門港氣勢洶洶,增長迅猛,珠海港、惠州港有和記黃埔投資增添活力,中山港則有新鴻基入股。這些小港口中,惠州港位置比較特別,離珠三角鬥爭中心較遠,獨立性較強,或許可以和更加東邊的小港口汕頭港爭一方霸主,也算一種前途;珠海港地理位置比較好,算是珠三角門戶,適合做中轉碼頭,可惜有一定淤泥,但還算有幾處深水,未來將要在小萬山建一個五十萬噸級的深水碼頭,有望成為珠三角最大噸級的深水碼頭。虎門港是很有骨氣,直接建在廣州港南沙港區的對岸,要知道未來的廣州港就是準備拿南沙港區打拚天下了。他們兩地理條件差不多,都不是深水港,都有比較嚴重的淤泥問題,集疏能力都不錯,他們比的就是成本、效率,虎門港背靠東莞,腹地也不會差多少。

廣州港分為五個港區,其中黃埔港是老牌主力,散雜貨:原材料、大宗商品,南沙港區則是新進主力,主要發展集裝箱。

深圳港分為八個港區,包括鹽田、赤灣、蛇口等。

兩個大陸的大港口深圳港和廣州港,曾經以香港為中心分工非常明確。廣州港做散雜貨為主集裝箱為輔,主內貿,深圳港以集裝箱為主,散雜貨為輔,主外貿。現在開始有些亂了。廣州港新建的南沙港區主攻外貿和集裝箱,搶佔市場,至此兩個港口才有真正的競爭關係。兩個港口相比,深圳港信息化程度更高,基礎設施更好,而廣州港成本更低,低價戰略,水上集疏能力更強,離經濟腹地更近。不過,就單純集裝箱未來的發展,廣州港可能還是會有比較大的阻力,首先對岸就是勢力不俗的虎門港,其次,南沙港水較淺,淤泥沉積,阻礙了它承接較大的船舶,相比深圳的赤灣和鹽田均不佔優勢。儘管如此,廣州港的綜合實力仍然不容小視。深圳港這兩年似乎也遇到一個發展瓶頸。

深圳港與香港港的對比的話,基礎設施差距不大,但是裝卸效率不如香港港,管理人才也比較缺乏,集疏條件來講,深圳港更好,香港的交通線路緊缺,趨近飽和,成本來看,深圳更低,定價也更低,但是深圳港對香港港還是有很強的依賴性,2009年,90%掛靠深圳的集裝箱船也掛靠香港。而香港作為自由港國際航線更加密集,碼頭管理更高效,金融實力強大,結算能力強。

由於上市公司的原因,順便說一下深圳港的鹽田港區和赤灣港區。

中國五個有名的深水港:鹽田港區(屬深圳港)、北侖港(屬寧波舟山)、湄洲灣港、大窯灣港區(屬大連港)、曹妃甸港區(屬唐山港)

鹽田港,沒有淤泥,以集裝箱為主,2011吞吐量達到1000萬TEU,約佔深圳港八個港區的50%,赤灣港則是佔25%左右。赤灣港算是水比較深,但還不是深水港,淤泥情況比較好,總體地理條件不如鹽田港。深赤灣還包括麻湧港區,總體散雜貨吞吐量達到1000萬噸。

赤灣港區收到珠三角港口激烈競爭的影響,遇到很大阻力,鹽田港相對較好,但是也不算樂觀。

深圳港的外界環境有經濟腹地西遷內遷和珠三角中心港口競爭激烈的嚴重影響。

粗略統計一下三大港口群總吞吐量:

渤海灣18億噸-3000萬TEU,長三角20億噸-5000萬TEU,珠三角12億噸-6000萬TEU

四.從渤海灣到長三角

主要港口
查看原圖

這五個港口中,大豐和洋口還在雛形,吞吐量都低於五千萬噸,集裝箱都低於10萬TEU,比較小。

查看原圖

青島港是北方第二大港,從地圖可以發現,不管是集裝箱還是散雜貨都在很長的海岸線上沒有競爭對手。

山東省的戰略是以青島港為中心,煙台港、日照港為兩翼發展。但近幾年山東省憑藉其良好的海岸線大量建設港口,使得山東省未來可能存在吞吐能力過剩。因此山東海岸線未來的競爭形勢也不太好。青島港還面臨著上海港和大連港同樣的問題,就是曾經的喂給港猛然崛起。這幾年煙台港和日照港都發展較為迅速,似乎逐漸有了叫板青島港的能力,煙台港貨物吞吐量達到2億,集裝箱接近200萬,日照港吞吐量達到2.5億,集裝箱為200萬。這兩個港口的散雜貨的總量已經超過青島港,這不能不說是對青島港比較大的分流。

目前,青島港的最大的優勢在於集裝箱,這也是附加價值更高的一塊。不過也不能大意,煙台港與美國環球貨櫃合作,日照港也準備發力它在集裝箱上的短板。對於青島港來說,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膠州灣已經飽和,未來它的發展必須新建碼頭。青島港和日照港、煙台港目前主要還是合作關係,比如他們一起與釜山港口合作,比如日照港在六七年前就與青島港合作發展集裝箱。但是未來,我看到的更多是競爭。順便說一下,作為北方第二大港口,青島港正在沖上市,成功過的幾率應該還是比較大。

江蘇北部的連云港實力也不弱,主要競爭對象是日照港,與青島港便沒有那麼多交叉腹地,而南方的大豐港也還沒有成形。日照港和連云港相比,散雜貨更勝一籌,但是連云港的集裝箱能力是日照港目前無法比擬的。

下面是幾個港口的貨種:

煙台港;煤炭、鐵礦石、化肥,液化工

青島港:煤炭、礦石、原油、集裝箱

日照港:鋼材、糧油、汽車零部件、礦石

連云港:煤炭、礦石、集裝箱

青島港是晉中煤炭和勝利油田的主要出海港,尤其是在原油上優勢比較強,貨源比較綜合。日照港是礦石獨大,佔散雜貨的50%,然後是煤炭佔10%,連云港煤炭佔散雜貨15%,礦石佔33%,貨源相對分散豐富,煙台暫時沒有數據。

從地理環境來看,青島港無疑是最優越的,深水港,水深12-21米,不於不凍,陸域空間也不小,但是集疏能力受到了鐵路制約。日照港,不於不凍,水深不錯,平均13米,但不是深水港,有大風,但年正常作業天數還是可以保持在300天以上。但日照有一個石臼港區,是難得的深水良港,業內素有「南有北侖,北有石臼」的美譽。就集疏條件來看,我認為不如連云港路上網絡的輻射能力,除此之外,連云港的海鐵聯運也是一個亮點,但也有文章指出,連云港路面的機構重重,效率很低,而日照港的結構相對簡單,體制相對完善,效率更高,這都還需探究。連云港在這些港口中自然條件最差,有淤泥,平均水深只有10米,冬季偶爾還會有薄冰,不過不影響作業,還好,似乎風浪不如日照。淤泥沒有辦法徹底解決,只有加大成本疏濬,但深水是可以發展的,像天津港也是從一個淤泥港發展成最大的人工深水港。2009年,連云港開30萬噸的人工深水航道,2012年年底,第一期工程25萬噸的航道已經通航,未來的連云港的深水碼頭將會對連云港的發展助力。

作業裝卸等運轉效率,青島港是最好的。連云港和日照港誰更強還不太清楚,可以做一個調研。

日照港和連云港有大量的交叉腹地,也被稱為亞歐大陸橋的出海雙子星,又屬於不同的省份,因此競爭性更加明顯。

首先,連云港因地理因素在煤炭、礦石、大宗散貨的裝卸上佔劣勢,其次,日照聯手青島港發力連云港的傳統強項—集裝箱,後續力量強勁,同時,連云港的淤泥和水淺也是一大制約。但連云港也是很有機會,09年投建的深水航道就是連云港未來的希望,集疏能力也更強,臨近腹地有色礦石增長也比較迅速,此外江蘇省除長三角以外只有連云港一個較為大型的港口,政策福利也會強於易被掩蓋的日照港。其他的,日照和連云港就需要拼效率和成本,這都是有很大的人為因素。(連云港先天多一塊淤泥疏濬成本)

從腹地來看,日照是魯南、河南,再往西的地區,連云港是蘇北,安徽,再往西的地區。

就遠處,較西部的地區來看,連云港會受到長江流域到長三角港口群分流的影響,不管是散雜貨還是集裝箱,日照稍微好一些,因為渤海灣主要是散雜貨分流,可惜日照也主要是散雜貨,不過它的集裝箱的發展阻力就要小很多。就臨近腹地也就是魯南和蘇北來講,連云港更佔優勢。日照臨近腹地濟寧、棗莊、菏澤、日照、50%臨沂,GDP為8500億,連云港臨近腹地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鹽城、50%臨沂(地理原因),GDP為12000億。未來鹽城附近的大豐港如果崛起可能分流鹽城的貨源,到時候,臨近腹地就變為10000億,應該還是好於日照。

其實日照在周邊還是算比較獨特的,因為它以內貿為主,內貿佔70%,青島港外貿佔50%,連云港外貿性更大,佔60%。不過一般在我的印象裡,往往集裝箱是要靠外貿撐起來,日照未來很可能更多地搶奪南北兩個港口的貨源。日照有一個不利環境在於山東太適合建港口,周圍港口眾多,政府也把港口看成發展經濟的方式之一,因此,日照在山東處於比較激烈的競爭環境。而連云港的集裝箱板塊向北只有170KM的青島港,向南只有三百多公里的上海港,南北五百公里的海岸線。散雜貨領域,附近也只有一個日照港。不過,未來蘇中地區的大豐港、洋口港未來如果崛起會是對連云港的一個大隱患,可能會大量分流散雜貨貨源。不過五年內兩個港口不會有多大威脅。

五.東南沿海

主要港口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基隆港是腹地性質的港口,以散雜貨為主,但周圍港口實在太弱,也擔當了貨櫃中轉的作用。目前福州港漸漸崛起,與基隆港隔海相望,從中轉效應上可以與之爭鋒。從腹地來看,福州港的散雜貨只能集中在福建和江西南部,而江西北部以及浙江南部的散雜貨源都會從溫州、台州等港口出海,浙江南部加起來應該有1.5億的吞吐能力,但從集裝箱來看,浙江南部的的吞吐能力顯然是不夠的,應該會有很多溫州集裝箱走福州港的寧德港區,江西北部會走寧波舟山港。

湄洲灣港是一個令人嘆息的港口,80年代中央曾經大筆一揮劃了四大樞紐深水港,大連大窯灣、深圳鹽田、寧波北侖、湄洲灣。他們都是不於不凍深水浪小,曾經規模起點都是一樣的,而現在北侖和鹽田都混出了出息,大窯灣雖然差一些,但也是北方三大港之一,而湄洲灣卻依然什麼都不是。這其中原因是湄洲灣由泉州和莆田兩個城市把持,實行一彎兩制,北岸為莆田港口,南岸為泉州港,兩個城市鮮有合作,泉州港的發展雖然快於莆田港,但是泉州內部也出現內部紛爭,並且拒絕與廈門港合作,導致泉州港一直落後於廈門港。08年前後,福建省實施港口整合,廈門港整合漳州港拉開序幕,接著就是湄洲灣南北岸整合,統一對外稱作湄洲灣港,終結了湄洲灣的分裂局面。這無疑是湄洲灣的一次機遇,不過,還是要看泉州政府與莆田政府的合作,雖然相比鹽田北侖來說發展晚了一些,但依然還有機會,未來潛力很大。

東南沿海最大的港口便是廈門港和高雄港。廈門港也是東南沿海唯一的A股上市公司。從散雜貨來講,廈門港卻沒有任何優勢,湄洲灣的崛起,福州港的強勢都是對廈門港很大的分流。相比湄洲灣港,他們地理條件都非常好,湄洲灣更深水,但廈門港集疏能力更好。作業效率和成本不太清楚。從集裝箱的角度看,廈門港是區域內比較強大,從寧波到深圳的海岸線,除了廈門港以外沒有一個港口超過200萬TEU,而廈門港則是650萬TEU,未來可以成為集裝箱的區域霸主。近幾年廈門港的發展大有逼近高雄港的趨勢。高雄港是老牌大港口,以貨櫃也就是集裝箱聞名。八九十年代,高雄港曾經一度有挑戰香港港的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的機會。但是本世紀以來,高雄港一直原地踏步,究其原因,可以分為兩個:一是這幾年其腹地-台灣的經濟持續低迷,二是以香港為核心的珠三角港口群強勢崛起,大量分流了中轉船隻,高雄港的樞紐地位大大降低。

但廈門港與高雄港相比,集疏能力比較弱,腹地經濟實力比較弱,信息化程度,裝卸效率,港口管理都不如高雄港,高雄港雖然沒有什麼發展,但其實力是很難超越的。廈門港的腹地經濟在中國幾大港口中都算弱的,福建GDP僅1.7萬億,加上江西南部也才2.3萬億,而擁有大量港口的山東為4.5萬億,連云港與蘇州港的江蘇為4.8萬億,廣東為5.3萬億。並且廈門港還要面臨湄洲灣港的強勢崛起,而浙江南部多出集裝箱要麼北上寧波要麼南下寧德,與廈門港關係不大,江西北部更不用想,而湖南,由於交通非常不便利,再加上廈門港的影響力不足,湖南貨源一般都會選擇長三角或者珠三角的港口群。

儘管如此,未來廈門的集裝箱業務應該還是會有一定發展,吞吐量超過高雄港還是有可能,但總體來講先天優勢不足,空間不大,但未來若努力加強後天實力,朝著大型集裝箱中轉樞紐港口發展,有希望與高雄港一決高下。

六.珠三角以西

主要港口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廣西由於經濟還不夠發達或者說經濟外向度還不高,因此廣西港口沒有一個吞吐量上億噸的。這當中上市港口只有北海港,規模還算廣西較大港口中最小的。從地理條件來講,防城港在包括湛江港在內的幾個港口中最好,不於,深水,水陸域開闊,而欽州港也算是深水港,北海港雖然地理條件不差,與欽州港相當,但沒有任何優勢。北海港離南寧經濟區比較遠,大量貨物都會走欽州港和防城港,而對於廣西最東部以及廣東最西部地區很容易被大港口湛江港分流,其貨源可能只能靠北海當地和玉林附近供給。

未來如果越南崛起,北海港可能會有一定機遇發展成中轉港,但也會面臨防城港的強力競爭。

七.內河港(帶過)

內河港眾多,上市港口有重慶港、蕪湖港、南京港。川渝地區發展迅速,全國居前列,有助於重慶港的發展。蕪湖港則把住長三角港口群的入口,且是長江中下游難得的深水港。南京港以煤炭為主,輻射供給浙北蘇南地區。

三個港口我更傾向於重慶港和蕪湖港。

八.喜歡的港口

海港有:

大連港、唐山港、連云港、大豐港(未上市)、寧波舟山港、溫州港(未上市)、湄洲灣港(未上市)、珠海港

內河有:

重慶港、蕪湖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346

野說航運 西雨牛仔

http://xueqiu.com/5082116371/23025126
中國航運可以說有三個巨頭,中遠集團、中海集團、招商局集團。

從數據來看,中遠的兩家上市公司中遠航運明線優於中國遠洋,中海的三家公司中海發展更加突出,招商局則只有601872上市,也算不錯的油運企業之一。

人物篇

中國遠洋成立於1961,是現在中國最大的航運集團。1973年陳忠表任總經理,一直到1998年,一幹就是28年,在任期間,提出「貸款買船、負債經營、盈利還貸、滾動發展」的理念以及國家的高度支持使得中遠趁著行業迎來了巨大的發展。當中遠逐漸做大之後,陳忠表又提出「上天、下海、登陸」的口號,要求超過40%的利潤來自岸上業務。相繼組建成立了國際貿易公司、財務公司、對外勞務合作公司、工業公司、人力資源開發公司、旅遊公司、房地產開發司,積極參與了碼頭、工業、房地產、金融、保險、貿易、旅遊等岸上行業的投資和開發,到了1998年與東方航空公司合資組建了中國貨運航空有限公司,實現了最後的上天目標。所有的這些在當時都作為了陳忠表的榮耀和政績,但是表面上繁榮卻為未來的危機埋下了伏筆。

查看原圖
在陳忠表就職期間,也算是有一些知人善任的本事,在位期間提拔了兩位可以影響未來中國航運界的人物。1983年,李克麟任上海遠洋的運輸的總經理,大力發展集裝箱運輸,打入國際市場,他在後來被稱為中國集裝箱之父。而幾乎同時,魏家福任天津遠洋運輸總經理,也就是之後中遠的掌舵人。90年代,李克麟任中遠集裝箱運輸總經理,魏家福任中遠散貨運輸總經理,後均升為副總。


但是在此之後,李克麟與陳忠表意見出現嚴重分歧,1997年,李克麟遠走剛剛組建的中海集團,僅僅可以依靠廣州的幾條舊船發展,相當於重新創業。而98年,魏家福接任總經理,面對的卻是陳忠表留下的爛攤子。此時的中遠巨額虧損,負債率88%,形勢不容樂觀,魏家福逐步斬斷了多元化業務,並進行」兩個戰略轉變」。

查看原圖
魏家福的中遠也因為翦除多元業務、戰略轉變經營情況發生好轉。而在李克麟的帶領下,中海以集裝箱為依託,逆向操作發展,完成了大崛起,僅次於中遠。兩家企業在2000年後航運的黃金時代均有不錯的表現。兩人也有多次交手,李克麟佔些上風。


魏家福的中遠也因為翦除多元業務、戰略轉變經營情況發生好轉。而在李克麟的帶領下,中海以集裝箱為依託,逆向操作發展,完成了大崛起,僅次於中遠。兩家企業在2000年後航運的黃金時代均有不錯的表現。兩人也有多次交手,李克麟佔些上風。

2004年,李克麟基本交權準備退休,後於2006年正式退休。李克麟接任者是李紹德,李紹德從04年起,逐漸將中海的重心由集裝箱轉變為油輪、散貨。油輪業務在李紹德的支持下發展比較快,而集裝箱逐漸失去了原先的優勢。李紹德在中遠中層基層的口碑不太好,被親切的稱為「少德」,其能力也不如李克麟。魏家福則在黃金時代的尾巴上大量投資,也在後來的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之中出現幾年巨虧,現在面臨退市風險,有一些股東也因此希望他早日下台。

2009年,67歲的李克麟重出江湖,擔任剛成立的海南泛洋航運董事長,還是發展集裝箱,公司在2011年集裝箱運力位列全國第三,僅次於中遠中海。

查看原圖
中遠有中國第二海軍的說法,享受中國航運界最優惠的待遇,但是治理比較混論,特價單很多,都是有背景的,

中海也有特價單的問題,但比中遠好。其貨櫃被指比較舊,但運價偏低。

招商輪船則是謎一樣的公司,它大多資料都是在1950年之前,1950年之後就沒有消息了,但還是在香港運營,當時香港最大的國資企業。而運營那麼久的招商輪船其油輪業務確是在1990年依靠香港的世界級航運公司東方海外發展起來的。如今,招商輪船算是控股性的公司,其業務全在旗下的4家公司裡:香港海宏輪船—油運、香港明華船務—干散貨,中國LNG船務---LNG(與中遠聯營)、廣州海順順船務—為以上公司提供船員配員服務,現遷至蛇口。直到現在,招商輪船的旗下公司的信息都很難找,只聽說明華有開始走下坡路的趨勢了。


公司篇

招商輪船的業務全在旗下的4家公司裡:香港海宏輪船—油運、香港明華船務—干散貨,中國LNG船務---LNG(與中遠聯營)、廣州海順順船務—為以上公司提供船員配員服務,現遷至蛇口。

招商輪船的油輪業務佔比70%以上,散貨在25%-30%,可是近三年,散貨的毛利率一直高於油輪,分別是40%、24%、9%,而油輪僅為20%、13%、4%,不光是這三年,在2007年,散貨的毛利率可以達到58%,而油輪只有36%,而從07年到現在,散貨船的收入比重卻從37%下降到25%,公司有走錯方向嗎?

招商輪船的散雜貨主要是煤炭和鐵礦石,這與同為油運的公司中海發展相同。中海發展50%的油運,50%散貨,但是散貨的利潤率也一直高於油輪,但是卻在2012.6拖了後腿。

(油輪有一個很神奇的事情,原油需求量上升—原油運輸量增加---收入增加;但同時原油需求量增加---原油價格增加---燃油價格增加—成本增加,那哪一條轉化得更快呢?)

之前有人說中海發展的管理費用遠低於同行,是中海的優勢,在此做一個分析比較。



查看原圖

由此觀之,中海發展的管理費用高於招商輪船低於中遠航運。

在對比管理費用明細:

查看原圖
中遠航運高出來的管理費用應該是保險費用和住房公積過高所致,這是企業的壓力,但也不一定是一件壞事。

中海的這幾年由於基層員工福利太低,海員反響很大,很多人認為廣遠的待遇更好,人員流失較大。而這幾年海員的用工荒勢必會推動中海未來薪酬支出增加。

又以下表剛好證實了中海基層待遇低,與高層差距大的問題

查看原圖
中海的問題一目瞭然。

而招商輪船的管理層大量不在公司領取薪酬,暫時不做比較,但就人均收入來講是最高的,原因可能與它設在香港有關係。以年報上高官收入來看的話,招商輪船人均90萬,中海人均76萬。

招商輪船的運營成本是比較高的。

公司篇—業務

招商輪船的船舶

1、油輪21艘合計載重472萬噸,比上市時運力增加了216萬噸,其中
(1)VLCC:13艘,均28-30萬噸,平均船齡8.5歲
(2)Suezmax:1艘,15萬噸:船齡20歲,面臨退役。
(3)Aframax:7艘,均10萬噸, 船齡6歲。
  

2、散貨船21艘,合計載重196萬噸,比上市運力增加126萬噸。

(1)好望角型船:7艘,均18萬噸,平均船齡1歲多;

(2)巴拿馬型船:2艘,均7萬噸,平均船齡19歲;

(3)大靈便型船:12艘,均4-5萬噸,平均船齡18歲

3.LNG,共4艘。

Suezmax-蘇伊士油輪,載重8萬噸-15萬噸,Aframax-阿芙拉油輪,載重8-12萬噸

LNG(液化天然氣)




查看原圖

中海發展

油輪73艘,共690萬噸,散貨船122艘,共800萬噸。

從區域來講,中海發展以近海為主,招商輪船則為遠洋,而中海發展的單位運力比較小,也沒有所謂小船靈活的優勢,公司一直以單位運力增加為榮。

中海發展既有原油又有成品油,而招商輪船隻有原油

對於國油國運來說,中國運輸比較小,空間似乎很大,但是面對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來說,任何航運公司都沒有議價優勢。

中海發展石油運輸中70%依賴三大巨頭,之前與中國石油合作比較多,但是中國石油投資油輪準備自運傷透了船商們的心,2011年,中海發展與中石化展開合作組成LNG船隊。

而對於招商輪船來說,與中石化互動比較頻繁,也是唯一與中石化有股權關係的航運公司,中石化人員還出任了公司的副董。中海油之前和招商輪船有過LNG合作,具體情況不知。

而2012.6沒有依靠中石化的蘇伊士和阿芙拉的航線上出現了不少的虧損。

行業巨頭(排名不分先後)

1.     TEEKAY,共30艘油輪,其中原油24艘。原油油輪中1艘VLOCC,10艘蘇伊士,13艘阿芙拉,總噸位約280萬噸

2.     AP MOLLER 這是傳說中的馬士基,業務包括集裝箱、油輪、石油開採等。集裝箱船隊號稱世界最大,500艘以上。油輪業務有自身石油業務的一定保護。油輪:VLCC15艘,平均30萬噸,共450萬噸;98艘成品油油輪,共400萬噸;28艘煤氣輪;30艘天然氣輪。航線從西非到歐亞為主

3.     BEGESEN,經營油輪和天然氣輪,以天燃氣輪為主。VLCC12艘,共360萬噸,其他油輪17艘,平均7.6萬噸,共130萬噸。油輪合計500萬噸。另有LNG17艘,天然氣輪等其他氣體輪船略。

4.     FRONTLINE,51艘油輪,其中33艘VLCC,共900萬噸,17艘蘇伊士油輪,共255萬噸。船齡偏老,2010年有4艘蘇伊士油輪來自中國的熔盛重工,2013年又將有三艘熔盛重工蘇伊士油輪。

5.     NYK,日企,有油輪84艘,其中原油油輪中有34艘VLCC,共1000萬噸,5艘阿芙拉型油輪,共57萬噸;成品油油輪5艘LRII,共50萬噸,23艘MR,共100萬噸。液化石油氣運輸船10艘,共50萬噸;LNG有28艘。公司主要業務集中在新加坡、中國、日本,其中VLCC主要針對中石油。

6.     MISC,VLCC12艘,共計360萬噸,巴拿馬型1艘7萬噸,阿芙拉型6艘,共600萬噸,其他船型8艘,共26萬噸。LNG船24艘。VLCC是西亞到中國、美國;阿芙拉型覆蓋大西洋和中東-東亞、澳大利亞的區域。公司船型一半比較老。

7.     OSG,2艘懸浮儲油輪,共86萬噸,VLCC有10艘,共300萬噸;蘇伊士2艘共32萬噸;阿芙拉型12艘共132萬噸;巴拿馬型15艘共108萬噸,成品油輪48艘,共240萬噸。LNG有4艘。其中VLCC從地中海和波斯灣到中國、日本、新加坡以及西非-美國;巴拿馬型以南北美為主,阿芙拉型覆蓋中美洲、波羅的海、地中海。

與這些巨頭相比,不管是中海發展還是招商輪船都還太小,或許未來與機會蠶食其他航運公司的空間。



查看原圖重吊船

中遠航運由於業務不同需要自成一章。中遠航運算是國內最大的特種船隊,在國際上地位也不低。中遠航運船種為多用途船,  英國造船和海運動態分析機構克拉克森把多用途船中自身起吊能力到達50噸以上稱為重吊船,公司所說的多用途船指的是多用途散貨船。除此之外還有半潛船、汽車船。

其中重吊船和半潛船以重大件為主,業務有些重疊,重吊船與半潛船的分類也不是特別明確。他們也都與海上石油的開採有比較大的關係,半潛船更傾向於運輸鑽井平台、駁船、橋樑、艦艇;重吊船也有鑽井平台的業務,同時還有各種工程的重大件、大型成套設備等。

另外半潛船製造難度較大,之前只有荷蘭有這個技術,因此造成DOCKWISE壟斷,後來許多國家逐漸掌握技術,中國也在後來掌握了半潛船的技術,但是在2003年,中遠旗下的國產半潛船出現了沉船事件。

查看原圖世界上最大的半潛船:道克維斯的Blue Marlin


公司68%的收入來自於多用途散貨船,毛利率7%;7%的收入來自半潛船,毛利率8%;11%的收入來自汽車船,毛利率11%;11%的收入來自於重吊船,毛利率12%。

船隊:

多用途散貨船50艘 共93.8萬噸,

半潛船        4艘共14萬噸

重吊船       12艘共24萬噸

汽車船        3艘共30萬噸

滾裝船 比較少

公司的發展重點是重吊船,其次是多用途散貨船和半潛船,汽車船好像不是特別重視,滾裝船不是發展重點。

公司的航線是東亞到東南亞、美洲、非洲。

行業對手:

重吊船:

1.     BBC CHARERTING 138艘重吊船,共計約150萬噸。 航線美洲、歐亞、跨太平洋。

2.     BELUGA 2010年之前的行業巨頭,在2010年擁有40艘,共約50萬噸,於2011.3破產

3.     DOCKWISE 3艘 共計21萬噸,由全球最大的重吊船vanguard12萬噸

4.     CLIPPER   50艘共計55萬噸,第一業務在大西洋,第二在東亞

5.     RICKMER  15艘共計43萬噸,環球珍珠航線,側重東亞

6.     CHIPOLBPOK 中波輪船,中國波蘭合資,6艘,共計18萬噸,航線東亞到南非、北美、北非,與中遠航運航線重合度比較高

7.     BIGLIFT 15艘 共計22萬噸 2010把重心移到中國。

中遠航運重吊船12艘,三十萬噸,在國全球的第二梯隊。

進近兩年船商比較重視中國的重吊船領域,投入較大,可能造成比較大的競爭。

半潛船:

1.     DOCKWISE  現在的行業老大,曾今壟斷半潛船行業。半潛船共20艘,共計83萬噸,有全球最大的半潛船BLUE MARLIN 載重7.6萬噸

2.     OHT 4艘 17萬噸全部由油輪改造。

3.     FAIRSTAR 4艘共計14萬噸,由DOCKWISE控股,計入DOCKWISE所有半潛船。再被DOCKWISE控股前有不錯的行業地位

4.     SEAMETRIC 3艘 ---2010年數據,噸位未知,注重中國業務。

5.     ROLLDOCK 3艘,共計5萬噸。(另有其前幾年投入多條船隻的事件,實際情況有待核實)

中遠航運4艘半潛船,合計14萬噸,由上面情況可以看出可以排在行業第四位,另有報導指出中遠屬於全球四大半潛船運營商之一,間接說明SEAMETRIC的噸位在中遠航運以下。半潛船競爭相對重吊船來說不是很大。

但振華集團於近兩年開始發展半潛船,現在有4艘,共計8萬噸,其中振華29『五萬噸,與中遠航運的祥云口並列為亞洲最大的半潛船。因為振華之前做過港口機械運輸,有重大件運輸經驗,不容小視。

多用途散貨船;

1.     GEARBULK 英國老牌散貨船運營商,74艘,共300萬噸(數據待證實)

2.     RICKMER 35艘 共計91萬噸,公司是比較有名的特種航運公司。

3.     CLIPPER N艘 共計20萬噸

4.     中波輪船 12艘 共計35萬噸

5.     南京遠洋 8艘 共計18萬噸

中遠航運50艘,108萬噸。

多用途散貨船領域信息比較缺乏,可能漏過不少巨頭。多用途船一直在集裝箱船和干散貨船的夾縫中生存,靈便型散貨船又對多用途船產生衝擊。



航運「底部」篇

主流海運指數:

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
查看原圖
中國沿海散貨綜合運價指數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從兩個指數目前情況來看,干散貨已經是歷史低點了,可能底部已經不遠,但是並不意味著上漲,而很有可能是在底部橫向震盪。

下來是原油運價情況

波羅的海油運指數:


查看原圖查看原圖查看原圖



航運商的市場觀點:


招商輪船觀點:

2011年油輪運力大幅增加而原油需求量增長緩慢,供需失衡壓力大。2012年會有50艘VLCC新船投入市場,老船淘汰量可能會比2011年有所增加。2012.上半年,油輪運輸情況好於預期,但是下半年又出現回落趨勢。航運市場的短期波動未來可能加劇。隨著需求的增長及各類船東恢復理性及自律,上一輪景氣週期及各類投資主體的非理性導致的行業運力嚴重過剩問題有望在未來幾年逐步緩解



中海觀點:

2012 年,國際政治經濟局勢依舊複雜,全球經濟復甦將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世界

貿易增速仍將處於低位,我國進出口貿易將維持小幅增長。全球航運市場運力供過於求

的局面短期內無法得到根本改善,國際油運及干散貨運輸市場預計仍將低位徘徊。與此

同時,2012 年國際油價預計將保持高位震盪態勢,航運企業面臨的經營成本壓力將持續

增加。

航運市場將繼續受到全球經濟貿易發展影響,不確定性較多。歐元區國家

由於受主權債務危機的風險影響,恢復較為緩慢,而美國經濟有望穩步復甦,促進貿易需求

回升,此外,南半球市場的需求較為強勁,驅動貿易量的增長。與此同時,運力供大於求的

壓力仍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存在,而班輪公司將會展開更為廣泛的合作。航運市場將在波動前行。



中國遠洋觀點:

美國經濟復甦近期顯示部分向好跡象,亞歐航線則受困於歐債危機持續低迷,而新興市場的增長速度一定程度上受到歐美滯漲的拖累。但是,中國進口有望繼續增長,航線雙向失衡的現象將進一步得到改善。從運力方面看,隨著大船的集中交付,運力結構性過剩將進一步延續。2011年以來,班輪市場總體運價進一步合理恢復有望得以實現。新興市場經濟受到衝擊的風險加大。

2012 年,全球經濟整體形勢雖然比較嚴峻,但是大宗干散貨海運的基礎性需求依然存

在。從運力方面來看,根據有關機構預計,2012 年,全球干散貨運力增幅將達到10.8%,

運力過剩的壓力無法得到根本改善。預計 2012 年國際干散貨航運市場將繼續維持低位,全

年呈現前低後高走勢,下半年市場表現可能好於上半年,但龐大的交付壓力將繼續制約著市

場的反彈空間。




特種運輸市場

中遠航運觀點:

非洲、拉美、中東等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礦產開發等,將繼續為轉型升級中的中國裝備製造業出口和對外承包工程市場提供機遇;全球清潔能源如風電、水電、核電以及海洋能源大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雖然短期內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經濟及金融環境的影響,但這些對特種雜貨運輸市場而言依然是長期的利好因素。

在各航運細分市場普遍不景氣的環境下,特種雜貨運輸市場總體呈現高位

回落的態勢。特別是下半年以來,重吊船和多用途船運輸市場需求及運價受到較大壓制。全球海工裝備訂單包括各種鑽井平台、FPSO、鋪管船等繼續增長,但受滯後性影響,半潛船運輸市場仍以現貨為主,運價較為低迷。汽車船運輸需求得益於中國、韓國及日本汽車出口的回暖,市場逐步走出低谷,

據CLARKSON統計預計2012年全年交付量達到220萬載重噸,運力供給壓力較大,尤其是船吊能力較強的船舶運力增長較快。市場需求方面,預計2012年全球雜貨海運量增幅僅為3%左右,市場需求增長動力略顯不足。


由於這次航運的「熊市」開始於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及09年之後的歐債危機,因此我做了一個09-2012供求關係的表,用數據說話: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情況顯然不容樂觀,綜上整篇,說航運業快速反轉是痴人說夢而已。
不過好消息是:
2012年,老船拆解5750萬噸,同比上升35%,拆船中散貨船佔比60%,3300萬噸,同比上升42%,平均船齡28歲;油輪拆解1200萬噸,同比上升20%,平均年齡23歲;集裝箱船平均船齡23歲。

預計2013年拆解4300萬噸,2014年拆解3320萬噸,將出現大幅回落。但同時2012年新造船交付量出現下降,新造船手持訂單量下降34%。未來幾年幾年可能有好轉的趨勢,慢慢消耗掉過剩的運力。


或許航運業的底部正在慢慢到來,但可能並不會迎來2000-2007的大行情,航運業的週期是非常長的,不過也不排除在某些領域會有機會出現。


最後說一下人事變動

招商輪船的管理層中,現任董事長李建紅出自中遠,後在中海集運任副董事長。在此之前,是由招商局董事長傅育寧擔任。這次換帥可以說是好事,因為李建紅算是懂行的人,也可以說不是好事,因為這個中遠中海出來的任可能破壞掉招商局身上的某些基因。(平心而論,就文化上來講,中原中海都談不上有什麼企業文化,但是招商局則比較與眾不同了。)

很奇怪的是,招商局的老總僅僅辭去了輪船的董事長,但是保留了招商銀行的董事長職務,這會是招商局的偏心嗎?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魏家福也是招商銀行的副董事長,這對於中遠是一件好事,但是對於招商銀行呢?

此外招商輪船的浮動來自中石化,這在幾大航運公司算是少見了。而獨立董事全部來自中遠,而董事長上台後似乎比較明顯的親近中遠的活動。

招商輪船的主要運營人恐怕還是總經理兼董事的黃少傑,04年加入公司,現在兼任海宏輪船、明華船務的總經理,優勢LNG公司的董事,算是把持了公司的全部業務。

在中遠航運,2011年同樣經歷大換血,董事長由許立榮換位葉偉龍,而巧合的是,這次換血基本上都是壓廣遠挺上遠。投資者的敏感點--財務總監也發生了更換。順便說一下出自上遠的首席執行官韓國敏又有了副董事長的頭銜。

另外,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監事于世成在監事會換血之前辭職。一般來說監事主動辭職是值得注意的。這位仁兄在航運界算是小有名氣,有上海海事大學校長、中海事仲裁的職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88

民國風雲銀行系列(一)總述 西雨牛仔

http://xueqiu.com/5082116371/23569064
中國的金融業其實起步很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保險和股權流通,到了秦漢時期,商業受到了統治者打壓,商業、金融出現了五百年的停滯。

之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出現了錢莊和典當。

當時的錢莊是幫助大戶管理錢,沒有利息,還要收客戶的管理費。典當則相當於當時的抵押貸款。

唐朝,錢行逐漸開始了放款業務,對於儲戶也有一部分需要支付利息,信託業務也在這時候孕育而生。

宋朝時,錢行開始盛行異地取款和票據匯兌業務,貸款的種類也大大增加,典當業也有了較大發展。

元朝開始,商業、金融受到歷史上第二輪大型打壓,元明清三代,前後七百年,中國的商業與金融出現了停滯和下滑,直到洋務運動時期才有了一些恢復。

城市是因商業而形成,我們可以通過城鎮化率這個指標來直觀的看這一次巨大的打擊:北宋城鎮化率最高為35%,清朝中期城鎮化率為6%。

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使民族工商業漸漸有了恢復的勢頭。

1897年,清政府藉著洋務運動的餘威創立了中國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

在民國時期,商業銀行、信託、保險發展比較迅猛,業務相對比較健全。同時,在中國也形成了世界最第二大的證券市場。

工商業金融業的發展勢頭在1931年出現問題,很快渡過難關之後,在1937年遇到巨大打擊,在1952年公私合營潮流中瓦解,直到1978年以後才再次逐漸興起。

這次系列文章主要說其中民國時期的銀行業情況。

民國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6)2.國民政府時期(1926-1937)3.抗戰時期(1937-1945)

而民國商業銀行以北四行南三行最為出名,其中北四行是以北京為根據地逐步向整個北方以及長三角擴張,而南三行主要以上海為中心,全國擴張並不大,而西南地區以本土銀行聚興誠和中美合資的美豐銀兩家為主導,遍佈整個南方地區。

後續的幾篇文章將會對民國三個時期以北方銀行領袖金城銀行、東南地區銀行領袖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和浙江興業銀行、西南地區銀行領袖聚興誠銀行為例。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統治建立中華民國,不久袁世凱奪權,遷都北京,開始了北洋政府的統治時期。

此時中國的銀行有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都是是以行駛中央銀行權力為主,民間的商業銀行能力還很弱,中國的銀行業主要被外資控制。

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民族工業興起,本土商業銀行也如雨後春筍般建立。

著名的北四行南三行均建立於這段時期。

其中北四行分別是:金城銀行、鹽業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

南三行分別是:上海商業儲蓄、浙江興業、浙江實業

而西南的聚興誠則成立比較早,是家族企業,最開始是做商貿,民國建立前就開始票號業務,後成立股份制銀行。

在民國時期,特別是國民政府時期,民營銀行一直是主導地位,而真正意義上的國有銀行只有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以及後來的農業銀行。同時外資銀行的比例也比較大,大概佔據市場30%-40%左右的份額。

在當時,特別是上海,派系特別分明,銀行在上海分成了三個大門派:鎮江派、官派、學生派。

鎮江派顧名思義是以江蘇鎮江為核心的勢力,其中北方的鹽業、金城、上海商儲屬於鎮江派,他們高管很多都是鎮江出來的,而鎮江在清朝末年被稱為銀碼頭,其錢莊群的實力非常之強。鎮江派的運作風格是比較純粹的利益導向,因此有時會做出一些不被社會推崇的舉措,比如鹽業銀行依靠鹽業的壟斷獲取暴利,而金城銀行有證券市場的坐莊嫌疑到了抗戰時期有明確在淪陷區囤貨居奇和外匯的舞弊操作。

官派,就是一政府建立的銀行。他們主要是為政府服務,直到1933年以後才真正獲得政府在經營上的大力支持。官派以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為代表。他們與有一些唯利是圖的鎮江派勢不兩立,其原因也不是因為他們多正義,而是因為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官僚氣氛太為嚴重其業務也因此經常被鎮江派搶佔。鎮江派的支撐是鎮江錢莊,而官派則是紹興錢莊。官派比較腐敗,若不是政府支持早在市場化競爭中崩潰。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在1927年中國銀行爆發4000萬壞賬,而上一年淨利潤150萬,放款總額3億。最終這4000萬壞賬中2500萬用特權削平,剩下1500萬自己負擔。

學生派,之所以叫學生派是因為其高管大多為海外留學歸國的,其代表銀行是「南三行」:浙江實業、浙江興業、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學生派的特點是操作比較乾淨,腐敗和舞弊的事件比較少。上海商業儲蓄比較特別一點,既是鎮江派又是學生派,在經營商更傾向於學生派一些。學生派各家銀行聯繫比較緊密,關聯業務比較多,像同業業務合作貸款等等。當時同業業務主要是以同業存款買關聯銀行信託和票據。

學生派的聯盟形成南三行集團,與北方的四行儲蓄遙相呼應,而北四行、鎮江派領袖金城銀行與南四行學生派領袖-鎮江派成員上海商業儲蓄成為一時瑜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93

民國風雲銀行系列(四)重慶聚興誠銀行 西雨牛仔

http://xueqiu.com/5082116371/23633941
聚興誠成立於1897年的重慶,控制人為楊氏家族,最開始只做進出口貿易,後來開始做票號業務,1907年正式以票號為主,辛亥革命後稱作銀行。

聚興誠是西南唯一一家既沒有軍政背景也沒有外資背景的大型川幫銀行,它不僅在西南地區影響力巨大,在全國也有很大競爭力。在研究民國銀行史的人當中,一般都是以南三行北四行為重,而比較忽略了聚興誠。其實很多人沒有注意到,1915年,聚興誠利潤達到48萬,為當時商業銀行之首(一般中交兩行不算為商業銀行),且業務已經遍佈全國,而三、四十年代再次崛起,成為這個行業領導者之一。

聚興誠的業務不僅是在西南地區,它很早就做了漢口、上海、天津分行,他們的業務量佔總比例也不小,約有50%左右,也算是一家具有全國性的銀行。

1918年,聚興誠總資產1700萬,存款1000萬,放款980萬,匯兌總額1.8億。

聚興誠存款利率2.5%,放款利率12%,呆賬率1.6%,匯兌匯水率3%。(匯水包括匯差和手續費)

由此可見,聚興誠最大的業務並不像金城、上海商儲一樣為存貸,而是以匯兌為主,這便是聚興誠最大的特色。

該行匯兌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善做套匯。當時重慶的匯率是以重慶、上海間的匯率為基準。該行常以重慶至上海沿途各埠的匯率進行比較,以確定直匯上海抑轉匯上海,何者有利,從中賺取匯差。因此,雖然市面上手續費普遍為0.3%,而聚興誠可以依靠套匯獲得3%的匯水率。聚興誠的這種風格與它進出口貿易出身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1919年,聚興誠在上海分行設立了中國銀行史上第一家信託,這個信託除了擔保、經營代理以外,還置入了證券業務,在當時算是華商銀行的一個里程碑。聚興誠開了華商銀行的先河後,江浙本土的上海商儲、浙江興業才在幾年後開啟了真正意義的信託業務。

聚興誠對於信託的重視最開始來源於其對現金代辦業務的重視。公司現金代辦的業務很多,包括代理保險、保管、保管轉運等服務。

聚興誠管理結構

事物會主席—事物會—行政會和總管理處總管理處設經理、協理主管六個部門:區域經理、總務股、業務股、會計股、儲蓄股、代辦股。

聚興誠的經營風格是堅持利差。這與其他同業巨頭,特別是上海商儲有著重大區別。對於上海商儲而言,最重要的是規模,可以為了規模而損失眼前利潤,而聚興誠則堅持利差。

這種堅持利差的心理在存貸業務上就表現在高貸款利率低存款利率。20年代,聚興誠貸款利率約12%,而金城為10%,上海商儲也在10%左右,聚興誠存款利率為3%,上海商儲為4%,金城為3.5%。

在分支行的存貸業務上,聚興誠採用了與上海商儲截然不同的手法,聚興誠在市面利息低的地方吸取存款,在市面利息高的地方放出貸款,各分行所有資源由總行統一調度,與上海商儲個分行較為自由的運營權力有很大的區別。

再從匯兌開看,1925年上海商儲匯水率0.8%,聚興誠為5%,1935年,上海商儲匯兌量已經超過聚興誠為全國第一,為4億,但是匯水率僅為0.1%,而聚興誠匯兌量為2.4億,匯水率為0.5%。可見聚興誠的利差實力。

之所以1935年聚興誠匯水率下降那麼多是因為政府金融管制,強制平抑匯差,使得聚興誠套匯空間大大縮小。

聚興誠在很長一段時間有著固守本業的想法,在30年代以前,聚興誠的擴張非常慢,曾經第一的位置很早就不保,並被甩開,直到1930年左右,才逐漸開始了擴張。而這種擴張主要還是不是異地擴張,而是在原有的地盤上深耕。

這種深耕比如學生貸款、學生匯票、跑商匯票、外商匯票。之後又開始代理政府機關的稅款收繳和轉移。這幾大業務的開創對聚興誠銀行有了很大的提升。在三十年代時又重新引領了行業潮流。以當時的規模排名,金城銀行第一、上海商儲第二、聚興誠第三。這三家銀行雖說總部分別在天津、上海、重慶,但是他們全國性都還比較強,特別是漢口更為各地銀行的聚集地之一。

1937年,抗戰爆發,聚興誠緊急收縮業務於西南,開始了聚興誠的全盛時期。這個全盛時期是相對於同行業務而言,實際也過得比較艱難,這個全盛期持續到1943年,此後因日本的金融打擊和政府管控,使得聚興誠遭遇了兩到三年困難衰落期。

在抗戰初期,總部身處大後方的聚興誠的優勢開始漸漸顯示出來,雖然這期間江浙銀行大規模內遷,但「無依無靠」的江浙財團並沒有對聚興誠帶來太大的衝擊。

這一時期,聚興誠的經營方向了發生了轉變,開始重新回歸老本行:對外貿易和航運。

在抗戰期間,由於物資緊缺與四川交通不便等原因,聚興誠控制了部分川渝對外貿易和航運後獲得了非常豐厚的利潤。同時大規模入股實業,包括電燈、水泥、證券交易所、煤炭、紡織,形成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壟斷集團。

也是在抗戰期間,聚興誠設立了興華保險,以財險為主。至此聚興誠已經擁有了銀行、信託、證券、保險四大業務,完成了它金融業體系的構架。不過聚興誠是三大巨頭中最晚完成的混業經營的銀行,金城和上海商儲早在二十年代已經完成。

在抗戰前期,以上海商儲為首的江浙財團和以金城銀行為首的京津財團受到巨大打擊,業務快速萎縮,即使內遷也沒有徹底改變這種頹勢,而聚興誠依靠多年在西南的實力,逆勢增長,從1937-1943,聚興誠存款量扣去通脹影響後增長約100%,而同行均在下降。此外抗戰時期經濟中心由沿海遷往內地對聚興誠也有很大的幫助。以GDP為例,抗戰前,第一名是江蘇,第二名是浙江,四川僅排第七,而抗戰結束後,第一名是江蘇,第二名卻是四川,而浙江已經跌出了前五。

1943年以後,日本金融打擊大後方,法幣大幅貶值,存款減少,聚興誠提出「以匯養存款」的戰略,具體方法是與商幫「結約匯款」,商號可以隨時將小額貨款放入聚興誠,當積累了一定數額自動匯往目的地,商號可以集零成整,而聚興誠得到了一筆低息活期存款。

在這段時間裡,由於金融危機,政府採取一系列金融管制方法,嚴格控制擠壓商業銀行的生存空間,並且推動政府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大規模進入市場,使得商業銀行舉步維艱,就連向來最乾淨的上海商儲也被逼上梁山,開始掛著洋行的招牌恢復敵佔區業務。

本身在和平年代就有販賣煙土(鴉片)案例的聚興誠也被迫大規模操作違法業務,其中最主要的是黑市匯兌交易,這些違規業務現在已經查不到具體數據了。

即使聚興誠冒險做黑市業務,也抗拒不了它由盛轉衰的腳步。

1945年,抗戰結束,上海回歸,但急需民國官方貨幣法幣,聚興誠打通各個關節將一批法幣送到上海,獲取巨額利潤。聚興誠也逐漸開始了復興。

但好景不長,1948年遭遇了出現全國金融混亂,1949又面臨了戰爭再次打擊。但聚興誠都頑強得挺了過來。

1952年,聚興誠在公私合營的潮流中壽終正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