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一行三會”越來越留不住人,原因據說是為養家糊口

一大波“一行三會”官員離職潮越來越引發市場關註。

金融體制改革逐步推進,新型金融業態方興未艾,造成的金融監管層的人事變動還在持續。《第一財經日報》盤點近年來中國監管高層離職動向,發現“一行三會”離職官員分為三個走向:一是去往國際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二是監管系統內部調動,如央行官員去往證監會,或去往互聯網金融協會;三是轉向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基金、證券甚至互聯網金融業等。

有去往金融機構的央行離職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半開玩笑地表示,離職原因很簡單,“為了養家糊口”。這無意中透露了監管機構收入低,內部缺少激勵和約束機制,走向市場化機構成為金融精英的“無奈之舉”。也有內部人士稱,央行官員加入市場機構很正常,雙向流動有助於央行官員理解市場,也有助於市場人士理解政策。

央行精英加速流動

隨著8月伊始,姚余棟向《第一財經日報》確認辭去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職務,出任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央行高層集體“下海”的消息又添一樁。

央行高層大變動要從2014年末說起。當時,時任央行副行長的劉士余卸任,履職農行董事長。2016年2月,劉士余任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

2014年末,金中夏辭去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職務,任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國執行董事。

2015年2月,胡曉煉辭去央行副行長一職,任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央行行長助理金琦於年初卸任,擔任絲路基金董事長;5月,支付結算司副司長周金黃從央行離職,出任華瑞銀行副行長。

2015年10月,1966 年出生的央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焦瑾璞卸任,擔任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在中國黃金市場國際化進程的關鍵時刻,此次人事變動,預計將推動上金所加快打造“上海金”品牌。

而2016年以來,央行前副行長、61歲的李東榮當選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首任會長。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隨著國家級行業協會成立,李東榮正試圖為亂象叢生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立“家規”。

包括姚余棟在內,央行今年多次開啟了官員轉“首席”模式,赴市場化機構任職。央行貨政二司原處長、青年經濟學家伍戈離職,出任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和總經理助理;3月,央行金融穩定局金融體制改革處李超出任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

證監會人事調整未完

近日,證監會國際部主任祁斌離職赴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即“中投”)擔任副總經理的消息,再次引發市場對證監會內部“人才流失”的關註。

祁斌的下一站是中國“主權基金”中投,而證監會機構部主任梁永生則是調往江蘇證監局任職。業內消息顯示,今年6月離開的證監會上市部副主任陸澤峰,下一站可能是到大學任教,亦不是到金融機構“淘金”。

自2014年底以來,隨著市場向好、金融機構業績爆發,以及金融反腐的深入推進,金融監管部門出現一波密集離職的熱潮。據本報記者統計,僅2015年前5個月,證監會就有7名局級幹部離職,這樣的級別和規模比較罕見。

2015年1月,證監會宣布免去江向陽辦公廳副主任、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兼新聞辦公室(網絡信息辦公室)主任職務,隨後江向陽赴博時基金擔任總經理一職。

2015年3月,證監會創新業務監管部原副主任王歐離職,去了中投公司的專項投資部。同時,證監會黨委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原辦公室主任韓燕也從原崗位離開。

到了2015年5月,證監會又有三名局級幹部同時離開,他們分別是稽查局原局長歐陽健生、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原副主任徐浩、私募基金監管部原副主任楊文輝。

證監會的“離職潮”在2014年就已現端倪。2014年11月赴大成基金擔任總經理的羅登攀,此前曾任規劃委專家顧問委員、機構部創新處負責人;同赴大成基金的還有周健男,離職前在上市部任職。

有媒體統計發現,2014年全年,證監會約有30名處級以上幹部離職,其中大多數投身市場機構。可以看到,2015年下半年證監會人員離職相對較少。上述證監系統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是因為下半年證監會出臺了一項政策,規定處級以上幹部離職之後,3年內不得在監管對象內部任職。

雖然無法證實該政策的出臺是否為了限制人員離職,但客觀上確實遏制了“離職潮”。

近期證監會內部人員離職更多的則是系統內的人事調整。今年4月,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出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黨委副書記;今年5月,上證所理事長桂敏傑退休;6月,鄭商所黨委書記、理事長張凡離任。有證監系統內部人士預計,這一輪人事大調整可能還沒有結束。

銀監官員“下海”:去往金融機構居多

《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銀監會系統共有6位官員“下海”,而這一輪銀監會官員“下海”更多屬意銀行。

“監管官員下海一方面考慮薪酬問題,另外一方面則是個人的發展問題。”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如是評論,他表示,監管指派官員到機構的,則是考慮個人本身的綜合素質,與機構的“契合度”多高。

2016年6月,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轉戰農行任董事長,這是2015年以來最高級別的銀監官員從監管轉向金融機構。

2015年6月,銀監會原非銀部主任李伏安正式出任渤海銀行董事長,他從河南銀監局去銀監會非銀部僅一年時間。

2016年7月,有媒體報道上海銀監局副局長蔣明康加盟均瑤集團,均瑤集團則是民營銀行溫州民商銀行的發起人,蔣是否任職溫州民商銀行目前並未有確切消息。

“民營銀行走向常態化,需要更多的銀行業高管人才,以後監管或者其他銀行高管流動還會更加頻繁。”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另外,互聯網金融往往以更高的薪水和更多的發展空間來挖人。

2015年4月,銀監會創新部副主任楊曉軍出任陸金所副董事長、黨委書記;不過不到一年,2016年3月,楊曉軍卻加盟了玖富集團出任總裁。

某大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監管官員“下海”可能會獲得比在監管機構更多的薪酬和更多的空間,不過如果調整不好角色的轉換,也會“水土不服”。

除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信托公司也是一個去處。7月26日,大連銀監局發布消息稱批複了葉淩風華信信托副總裁的任職資格,葉原是銀監會信托部基金監管處處長。

保監會:離職者走向創新化機構、職位

2011年以來,保監會就屢見“下海”例子,回顧此前,機構仍是重要選擇之一。而近幾年的趨勢是,無論是機構和職位都緊跟保險行業的發展趨勢,呈現向創新型機構和崗位轉型的特點。

據《第一財經日報》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已有10余名保監會官員“下海”。

事實上這並非新鮮,例如早期的陽光保險集團董事長張維功曾任廣東保監局局長、百年人壽董事長何勇生曾任大連保監局局長、中華聯合保險董事長李迎春曾任安徽保監局局長、生命人壽保險公司副董事長方力曾任人身險監管部副主任一職等等。

隨著這兩年資本密集投入保險業,新籌建的保險公司亦希望“搶奪”人才,對於保險高層人才的需求亦日益旺盛。近幾年來,保監會官員入駐保險企業任高管已成潮流。從2011年初至今,包括閆波、丁昶、張宗韜、趙小鳴等在內共有10多名保監會官員先後下海,轉投長安責任保險、華泰保險等保險機構任高管。

近日,曾“下海”華泰財險的張宗韜以華農保險擬任總經理的身份,出現在了6月的一場車險討論活動中,其職業履歷覆蓋監管層參與商車費改制度設計、財險公司實踐等,職業軌跡也較為鮮明。

而地方保監局亦屢有“下海”案例,比如,江西保監局原局長張興出任大眾保險董事長,吉林保監局原局長劉德江掛帥都邦保險董事長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656

三代核電投產越來越近:評審專家組確認三門一號機組冷試成功

第一財經記者從有關權威渠道獨家獲悉, 8月18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會同科技部、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國防科工局在京組織召開會議,對AP1000依托項目三門1號機組冷態功能試驗進行專家評審,全面分析和評估論證三門1號機組冷試數據,評價符合性。

由13名權威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最後形成的意見稱,三門1號機組作為AP1000技術世界首堆,目前,冷試已完成,熱試也已經啟動,取得這樣的建設成果實屬不易;冷試階段,主泵、非能動堆芯冷卻系統、非能動安全殼冷卻系統等設備及系統的相關試驗結果正常,滿足設計要求。

據新華社報道,今年5月份,三門1號機組成功完成冷試,這標誌著中國AP1000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取得重要突破。

AP1000非能動壓水堆核電技術,是中國從美國西屋公司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也是目前唯一一項通過美國核管理委員會最終設計批準的第三代核電技術。國家核電旗下國核工程有限公司是首批AP1000核電項目工程管理的主體單位,承擔浙江三門、山東海陽的四臺核電機組的建設管理任務。

據國核工程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此前介紹,冷試是核電站工程建設的重要環節,主要是對承壓邊界內的反應堆冷卻劑系統和部分輔助系統的設備/管道,在高於設計壓力下進行強度和密封性考核,並對相關設備和系統進行功能驗證。三門1號機組在冷試過程中,反應堆冷卻劑泵(主泵)運行良好,振動和噪音非常低,各項參數滿足要求。冷試的成功完成,為後續的熱試、裝料及並網發電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門1號機組冷試成功,有望加快中國核電的建設速度。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事故發生後,中國已經確定未來將把AP1000機組投入到更多的核電項目建設當中。因為這種技術在理論上安全性更高。

此外,三門1號機組冷試成功,也有望使得位於山東的CAP1400示範工程實現早日開工建設。國家核電官網顯示,CAP1400作為在AP1000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開發的完全非能動的第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從安全性、經濟性和環境相容性指標上看,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CAP1400示範工程項目現場準備早已經就緒,萬事具備,正在等待國家的核準。”國家核電一位知情人士對記者說 。

CAP1400是中國當前致力向海外推廣的拳頭核電技術之一。 第一財經記者此前從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獲悉,3月24日,土耳其能源與自然資源部部長貝拉特·阿爾巴伊拉克一行造訪了該院,並對CAP1400核電技術感興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61

線上引流成本越來越高?必肯科技“搖一搖”試水線下場景營銷 | 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3/158342.shtml

線上引流成本越來越高?必肯科技“搖一搖”試水線下場景營銷 | 每日黑馬
張曉軍 張曉軍

線上引流成本越來越高?必肯科技“搖一搖”試水線下場景營銷 | 每日黑馬

必肯依托輕SaaS活動互動營銷平臺“必營”,采取軟硬件結合的方式,可以讓互動數據直接到達現場數萬人的手機里。

在移動互聯網和O2O的背景下,越來越多企業通過互聯網線上工具來獲取流量。但是,伴隨著線上流量成本不斷升高,有時甚至高於線下成本,利用線下場景反向引爆線上互動正成為一種潮流。

必肯科技所做的事情,就是為線下演出、賽事等活動的主辦方或贊助商,提供數字化互動營銷服務,以推動品牌傳播、客源引流。

必肯科技成立於2014年,公司產品於2015年上線並正式商用,2016年7月,必肯科技獲得了賽馬資本的近千萬元Pre-A輪融資。

必肯產品的底層技術是ibeacon,這項技術目前被廣泛用於移動互聯網營銷。它的工作方式是,配備有低功耗藍牙(BLE)通信功能的設備使用BLE技術向周圍發送自己特有的ID,接收到該ID的應用軟件會根據該ID采取一些行動。

在2013年,蘋果公司與iOS7一起推出了ibeacon。謝亮作為最早一批從事ibeacon應用開發的人,開始了這個領域的創業。

但創業並非一帆風順,謝亮在ibeacon的應用中也遇到了不少坑。剛開始,謝亮做的是一個商圈應用,想法是重構線下實體商業,通過軟硬件系統激發傳統店鋪的活力。

907674610832297493_副本2ewe

必肯科技創始人謝亮

“我們會跟商戶進行合作,把硬件設備安裝到商戶的店鋪里,建立一個地理圍欄。”謝亮告訴i黑馬,只要安裝了APP的用戶,走到店鋪地理圍欄附近,會自動給用戶彈出一個優惠信息。商家的後臺也能夠立刻感知到客戶的到來。同時,用戶可以打開APP搖一搖兌換商家的小禮品。

這種方式確實能為商家引流,並以一種好玩有趣的方式讓用戶得實惠。但和很多APP一樣,謝亮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引導用戶下載APP成本太高,高到無法承受。

“你明明看到了它巨大的商業價值,而後臺冷冰冰的數據還是不能完成精彩的一躍,這一段時間對我們來說是非常痛苦的。”謝亮對i黑馬如是說。

轉機發生在2015年下半年,深圳春繭做了一場汪峰的演唱會。主辦方找到謝亮,希望通過ibeacon進行臺上臺下,以及線上線下的互動。

在演唱會中,必肯事先部署好了ibeacon盒子,暖場時間通過主持人引導現場觀眾微信搖一搖周邊入口,搖到第一個頁面,可以獲得演唱會合作方的現金紅包;註冊並充值後,再搖一搖,則有機會抽取手機等獎品,現場最大的獎品是一輛寶馬汽車。

“這場活動過後,我們發現後臺的數據非常可觀,現場觀眾2 6000人,現場直接充值了100多萬,我們後臺的數據終於完成精彩的一躍。”謝亮說。

在演唱會這種大型線下活動中獲得成功後,必肯科技就將之確定為今後的主要發展方向。在謝亮看來,各行各業都在互聯網化,而傳統線下活動領域還幾乎是一塊處女地,尤其是大型線下活動,受制於互動接入方式不可行(如場館太大,無法掃描二維碼)、現場信號不好等因素,場景營銷還非常初級。

856306986504744725

必肯軟硬件生態系統示意圖

必肯的做法是依托輕SaaS活動互動營銷平臺“必營”,采取軟硬件結合的方式,將ibeacon硬件布置在活動場地內部,而軟件則以H5頁面的形式植入微信搖一搖周邊內,可以讓互動數據直接到達現場數萬人的手機里。

在這個過程中,用戶可以給自己喜好節目投票,直接參與主辦方舉辦的各種優惠活動,而主辦方則可以在平臺上進行品牌曝光,並通過電子卡券分發完成公眾號吸粉,以及采集現場觀眾的姓名、手機號等信息,為後期營銷做數據儲備。

在盈利模式上,必肯主要有互動營銷平臺服務費和平臺廣告投放交易傭金兩種形式。第一種收費模式見效快,無售後複雜環節,是必肯現在的主要營收渠道。第二種模式則是線下廣告DSP投放的收費。平臺對接廣告主直接匹配廣告屬性進行競爭廣告投放,投放效果實時計費。

謝亮稱,目前必肯已支持過汪峰演唱會、時光發聲演唱會、QQ音樂會等大型活動數百場,各種類型的活動上千場,擁有C端用戶200萬,B端用戶2000家。

受線上流量成本提升影響,不少企業都開始涉足場景營銷領域,談及必肯的優勢,謝亮表示,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必肯在互動營銷與多人高並發技術上積累了核心優勢,但難點在於全國範圍的招商和資源統籌。

下一步,必肯的主要發力點在於建立北上廣直營基地、全國省級代理商服務支持團隊以及與廣鐵集團場景廣告互動項目運營。

黑馬檔案

公司:深圳市必肯科技有限公司

創始人:謝亮

所在地區:深圳

所屬行業:企業級服務

融資狀況:近千萬元Pre-A輪融資

場景營銷 必肯科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635

新生兒越來越少 韓國緊急推出措施大力刺激生育

據韓聯社8月25日報道,韓國政府25日召開國家政策調整會議,確定了刺激生育的相關配套措施。政府展望若這些措施落實到位,明年新生兒數量有望增加2萬人。

政府雖在年初曾實施新的刺激生育計劃,盡管如此今年1-5月新生兒數量同比減少1萬名。因此,政府方面緊急推出該措施大力刺激生育。措施配合從今年起今後5年內實施的《第三次低生育老齡社會基本計劃試行方案(2016-2020年)》,提高該方案的落實力度。

刺激生育措施的具體內容包括:將不孕治療的醫療補助對象擴至所有收入階層;明年7月起,男職工申請育兒休假時,有3個月可最多領取2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1865萬元)的育兒期工資;子女數在3名以上的家庭在申請入學官辦托兒機構和國家廉租房時將享有優先權等。

會上,保健福祉部長官鄭鎮燁還發表聲明,呼籲企業加入到解決低生育率問題的隊伍中。鄭鎮燁指出,如果企業不挺身而出解決低生育問題,我們的社會就不會有未來。生育率是決定韓國今後發展的重要課題。如果長期陷入超低生育率,社會就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該問題僅靠政府難以解決,企業必須樹立家庭和事業兼顧的企業文化,並讓男女平等觀念紮根社會。應讓每一位員工都能正常享受產假或育兒假,讓父親照看小孩、分享家務成為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70

從五組數據看真相:地價越來越貴 政府創收越來越多

近期多地接連出現"地王",土地市場仍然熱度不減,筆者梳理了來自官方和非官方的五組數據,都在證明當今土地價格越來越貴,未來房價呢?

第一個是國土資源部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土地出讓面積9.15萬公頃,同比增長0.1%。土地出讓合同價款1.32萬億元,同比增長24.8%。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在土地出讓面積幾乎未變的情況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卻增加了24.8%,也說明今年上半年的土地價格有了較大幅度的上漲。

一位國土部專家認為,近期部分二線熱點城市出現房屋銷售火爆現象,土地市場進而出現連續高價成交的情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貨幣寬松政策影響下,房企的融資成本下降,資金充裕;另一方面,在整體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新產業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級政府面臨較大的財政壓力,土地出讓收入成為了政府階段性創收的主要來源。此外,部分國企迫於行業整合壓力,也促成了過度競爭拿地的局面。

第二個是財政部數據,今年1-7月累計,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7288億元,同比增長12.1%。

簡單來看,12.1%的增幅並不是很大,但要考慮到2015年全年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降了21.4%,從大幅下降到重新出現兩位數的增長,這個扭轉的力度還是很大的。

第三個是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7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1116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8%;土地成交價款3848億元,增長7.1%。

從這個數據也可以看出,房地產企業拿地的面積在下降,但所耗費資金卻在增加,說明土地價格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上升。

除了上述三家官方數據,還有一些市場研究機構也在及時跟蹤全國土地市場的交易情況,從已經發布的數據來看,一方面是土地出讓收入總額在增長,同時土地的單價也在大幅上漲。

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數據,2016年上半年全國300城土地吸金1.08萬億,同比增加34%,樓面價的同比漲幅達35%。

而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也顯示,截止到8月22日,全國賣地最多的50大城市出現了賣地面積未漲,但土地成交額爆發的現象。

具體情況為:50大城市合計成交土地建築面積為69489萬平方米,相比2015年同期的69461萬平方米基本持平。50大城市土地出讓金累計達到了1.39萬億,相比2015年同期的9342.8億,上漲幅度達到了49.22%。

中原地產的數據顯示,截止到8月22日,上海、杭州土地出讓金已經超過千億,另外蘇州、南京、合肥、武漢、天津、鄭州也超過了500億。

以上五組數據足以證明當前土地市場的火爆,且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土地的單價越來越貴,進而帶來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增加。

前述國土部數據還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31個省(區市)中,有22個省份土地出讓價款同比增加,浙江、安徽、海南、廣東增幅較大,其余9個省份同比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

按照現行制度規定,除了按規定繳納稅費外,土地出讓收入幾乎全部歸於地方政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136

李克強:中國對外資的準入領域會越來越寬 開放大門絕不會關

據中國之聲報道,當地時間20日,李克強出席紐約經濟俱樂部舉行的歡迎宴會上致辭時說,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中國去年赴美遊客達260多萬人次,而許多美國人卻沒有去過中國。他建議,中美之間要常來常往,加強人與人之間坦誠溝通,以此消除誤解、增進互信。

此外,李克強在回答嘉賓提問時表示,中國需要外資推動的力量,更需要外資帶來的管理理念和先進技術。中國對外資的準入領域會越來越寬,我們開放大門會越開越大,絕不會關上。

李克強在紐約經濟俱樂部舉行的歡迎宴會上致辭(來源:中國之聲)

李克強出席經濟俱樂部舉行的歡迎宴會(來源:中國之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876

獨家 |迪士尼火爆:米老鼠越來越會“撩漢”

一年可以銷售3200萬個書包和水壺、一個中秋節可以賣出400萬個月餅!

這是迪士尼在中國兩大樂園的消費品業績數據。雖說迪士尼的電影、消費品、各類演出、主題樂園甚至是教育都是其掘金法寶,但說到最賺錢的業務,當數消費品。

在迪士尼樂園,遊客的二次消費——包括餐飲、售賣各類商品在內的營業額,遠遠超過門票收益,二次消費占迪士尼樂園總收益的至少50%以上。曾有公開數字顯示,一件普通的衣服一旦被打上了迪士尼系列形象的“烙印”,售價可達同類普通商品的3~5倍。

從文具、服飾、家居用品甚至是汽車模型,為什麽迪士尼的授權商品可以熱銷?一個個其實並不存在的虛擬人物,如何可以“從無到有”地成為消費品呢?

華特迪士尼公司中國區消費品與互動副總裁及總經理林家文日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采訪,揭秘了一件迪士尼商品如何用12~18個月的時間,從一張二維原圖成為商品並發揮商業價值的過程。

虛擬人設的"心機”

制作一個娃娃很簡單,為什麽是這個角色而不是那個?這些都要經過嚴格的篩選。

“我們今年在中國市場上映了6部電影,很多消費品都是和電影同步投放市場的。這就要追溯到最初,也就是電影剛剛開始制作的時候,我們就要設定哪些電影角色可以用來制作消費品,制作什麽樣的消費品。”林家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迪士尼的模式是一切從內容開始,然後基於電影內容來開發衍生品,一部電影可能要耗時三到五年制作,劇本改了又改,比如經典動畫電影《獅子王》、《瘋狂動物城》等。

一部電影作品中,往往涉及數百個角色,但並非所有角色都可以用來開發衍生商品。在確定了劇本和人設(人物設定)後,劇組人員就需要和消費品部的負責人進行溝通,從一部電影的數百個角色中選定未來可用於開發商品的角色,通常最終開發成商品的角色會在10個左右。

選擇制作消費品的角色是有訣竅的。

在林家文和其團隊看來,具有主角光環、獨特個性與能夠還原線下場景,是被用於開發衍生品的幾大要素。

比如在《汽車總動員》中,主角跑車“麥昆”肯定是需要被大量開發商品的人設,而一部老爺車“板牙”雖然是配角,但其萌蠢卻不失可愛的個性在主角“麥昆”身邊形成鮮明對比,非常吸引粉絲,因此這類配角也是制作商品的不錯選擇。

此外,可以還原場景的人設也是重點開發對象,比如《加勒比海盜》系列中的傑克船長,其服飾和海盜鬥爭等場景可以在線下被高度還原,制作成服飾,甚至套用在米老鼠玩偶身上,做成“海盜版米奇”等。

長期研究動漫制作的盛世龍行副董事長陶卓彬表示,開發後期消費品必須在最初制作電影和人設時就要提前有“心機”,要考慮到線下還原度。在美國市場,不僅僅是迪士尼,環球影城等業者也非常熟諳此道,比如《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的一對超級大配角——韋斯萊家族中的雙胞胎兄弟,原著對雙胞胎的描述很少,可在電影中,制作團隊特意給他們加戲,並有一段約80秒的對於雙胞胎兄弟的搞怪戲法描述。

“這段80秒的鏡頭,劇組用了15個設計師,耗時1年!因為他們的雙胞胎戲法可以被高度還原成魔法工具,而這些工具就是實體商品,可以在環球影城內熱銷。”陶卓彬說。

向高客單價年輕群體靠攏

“兩年前,迪士尼大中華區的消費品客戶中,年輕人的占比是25%,現在該數字上升到34%,年增長率高達50%。” 林家文顯然對此很滿意。

“在迪士尼內部,消費品會被分為迪士尼、皮克斯、漫威和星球大戰四大核心品牌。”林家文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四大系列都有各自主打的客戶群,比如迪士尼可以全覆蓋各類客戶,其中女孩客戶居多;而皮克斯則以三維動畫為主,比如《汽車總動員》系列,主打男孩市場;收購而來的漫威,則是《複仇者聯盟》系列;盧卡斯影業主推《星球大戰》系列。後兩者主要針對的是成年男性市場。

“通過細分,可以看到迪士尼的客戶群覆蓋面變廣了。”林家文表示,“以前很多人覺得迪士尼好像就是針對女性或小孩子的,但經過我們這兩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在年輕人群尤其是男性客戶群中打開了市場。”

既然確定了人設和商品所面對的客戶群,那麽具體的消費品開發就至關重要了。

迪士尼內部對於人設及其關聯商品有嚴格的定位,這一形象應該制作食品、另一個應制作服飾;針對成年男性市場的形象如美國隊長,則可用於開發汽車等。

女孩的興趣在不斷變化。只有性感與美貌、缺少新故事的芭比娃娃2012年開始銷量不斷下滑,2012年降幅3%,2013年降幅6%,2014年則高達16%。而2013年迪士尼的《冰雪奇緣》上映之後,兩位公主Elsa和Anna迅速成為了女孩們最喜愛的玩具。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迪士尼、環球影城等這幾年越來越多地熱衷於開發突出男性特色的剛強形象IP (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這是非常聰明的一著。

“男人內心永遠是孩子”,成年男性粉絲的消費力非常高——2014年,南京的一位男性發燒友曾花了近100萬元人民幣,將迪士尼科幻電影《創:戰紀》中的道具摩托車買下來,並驕傲地宣稱全國僅此一輛。

迪士尼順應潮流,打造“大朋友的玩具”。借助《鋼鐵俠》電影的成功,該系列的消費品一直是迪士尼最受歡迎的產品線之一;而“美國隊長”同款的奧迪汽車、《創:戰紀》中的雪佛蘭轎車等,也深得玩家追捧。

從開發和拓展IP中,迪士尼獲得了巨大的消費品收益。

倒推18個月的生意

近日,華特迪士尼在中國啟動了2017年的相關開發會議,來自全國各地的品牌授權生產商(下稱“授權商”)齊聚一堂。

“我們初步統計,大約來了2500位授權商。我們會和他們溝通未來一年的商品開發計劃。”林家文向記者透露,迪士尼會根據上述制定好的人設,以及所針對的客戶群來選擇授權商,比如是服飾還是食品。“迪士尼在中國一共有約600家授權商,覆蓋各個品類,包括服飾類、家居類、電子用品、玩具、美容食品和出版等,其中銷售額占比較大的是服飾。”

林家文和他的團隊會一直與授權商們進行溝通,在確定了角色和商品品類後,迪士尼會在電影上映前的12~18個月先給授權商“搶先看”,因為只有讓授權商了解電影人物個性和劇情,他們才能生產出符合人設的商品。當然,授權商必須對電影內容保密。

“授權商了解人設後,就要根據人設來打造商品,從最初的圖紙設計到建模型、開模具等直至大量投產,這個過程需要12~18個月時間。“林家文告訴記者,“迪士尼所有的人物原型都來自迪士尼美國總部的圖庫,所有的造型設計的原版圖必須得到美國總部的認可。”

不要小看這個圖庫造型的確認過程,非常耗時且需精細化運作。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多方采訪了解到,為了高度還原電影人物形象,有時候一件玩偶,其服飾的尺寸或尾巴、眼睛的位置連一毫米都不能有出入,因為這一毫米的差別,都會讓人看著有“山寨感”——這是迪士尼、夢工廠或環球影城這類企業絕不允許發生的。

經過反複確認修改,圖紙和模具獲得最終認可後投入生產,而成品還要經過打磨和確認。由此,迪士尼基本保證相關消費品可以和電影等同步面世,在觀眾看完電影後,自然願意掏腰包購買商品。

“2016年,預計迪士尼消費品在中國市場的業績同比增長33%。我們在中國市場銷售3200萬個迪士尼系列書包和水壺,中秋節可賣出400萬個迪士尼系列的中秋月餅。迪士尼消費品在中國每秒鐘可售出38件商品,迪士尼出版的書籍和雜誌在華銷售量可達1500萬冊。”林家文自豪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597

諾獎科學家年齡為何越來越大?

本周已經公布的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高達72歲,所有人的年齡均超過65歲。但在歷史上可不是這樣的。

物理學獎年齡“增長”最快

在已經公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及化學獎的名單中,他們的平均年齡超過70歲,而在20世紀的上半葉,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其中年齡“增長”最快的是物理學獎,本次獲得物理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年齡都接近70歲,但在上世紀上半葉,這一年齡僅為47歲。

事實上,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諾貝爾獎得主的年齡就有“增長”趨勢。但這是否意味著今天的信息和理論過多,以至於科學家要讀完一輩子的書才能獲得諾貝爾獎呢?

答案並不是這樣的。

諾貝爾博物館館長古斯塔夫·凱爾斯特蘭德(Gustav Kallstrand)表示,100年前全世界物理學家只有1000名,但是今天有100萬,是100年前的1000倍!

“這意味著等待的時間長了。並不是說今天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明天就能獲得諾貝爾獎。”凱爾斯特蘭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即便這些科學家在早年就獲得了重大的發現,但是有成千上萬的人都是如此,這就需要諾貝爾委員會以更高的標準去做驗證,到這些科學家獲獎可能需要好多年的時間。”

但是在文科領域的狀況有所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的年齡相較於100年前並沒有“增長”,反而變得年輕了。這個現象也很難解釋,因為經濟學家和作家的人數比100年前也有顯著增長。況且從另一方面來看,為什麽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年齡要比醫學獎的年齡“增長”得快呢?

在凱爾斯特蘭德看來,這要歸結於20世紀的科學革命——量子力學的迅速發展。“20世紀上半葉,量子力學的發展非常迅速,誕生了一大批年輕的物理學家,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做出了重要的發現。”凱爾斯特蘭德表示。

很顯然,諾貝爾委員會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這個領域是科學界非常感興趣的領域,同時也是很容易取得成果的領域。要知道193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量子力學的創始人沃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保羅·狄拉克當時年僅31歲。

這就好像只要發現了一個工具箱,就能夠馬上產生其它新的發現。或者就像引用一位科學家不太慷慨的話說:“最平庸的物理學家也能夠有最偉大的發現。”

而針對為何和平獎得主的年齡趨勢不同於物理學獎,凱爾斯特蘭德表示,這是因為和平獎的評判標準發生了變化:“諾貝爾委員會在評選和平獎的時候會盡量做到與時俱進,他們不會去等到和平的措施完全成功了才決定把諾貝爾獎授予某個人。”

男性主宰100年

而縱觀過去的100年間,唯一不變的趨勢是諾貝爾獎男性壓倒性的優勢從未改變,尤其是在科學領域,幾乎全部由男性獨霸。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居里夫人。1903年,居里夫人和丈夫貝克勒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獎,成為歷史上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然而最初在提名時,居里夫人並不在名單上,是丈夫貝克勒爾拒絕單獨領獎後,諾貝爾委員會才最終同意接受居里夫人的申請,並授予她諾貝爾獎。

盡管諾貝爾博物館聲稱歷史上並沒有記錄證明評審委員會故意忽略女性科學家的工作,但是居里夫人的例子還是反映了諾貝爾獎在男女平等性方面有所偏差。但是人們還是相信平等性和多元化最終還是會成為現實。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科學報告》顯示,女性在全球研究人員中所占比例僅為30%,真正彌合科研領域內的性別差距依然任重道遠。

為了激勵女性在科研領域的工作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1998年起就開始聯合法國化妝品巨頭歐萊雅每年進行“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的評選,這一獎項素有“女性諾貝爾獎”之稱,從設立至今已有18年,參與評選的科學家主要是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領域。今年獲獎人員包括基因編輯技術的發明者珍妮弗·道德納(Jennifer Doudna)和埃瑪努埃勒·沙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的陳化蘭。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伊麗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教授今年也成為了該獎項有史以來的首位女性評審團主席。布萊克本表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里,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強烈地需要女科學家以及她們的科研發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637

大眾or小眾?A站和B站在二次元的道路上越來越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102/159575.shtml

大眾or小眾?A站和B站在二次元的道路上越來越遠
讀娛 讀娛

大眾or小眾?A站和B站在二次元的道路上越來越遠

A站和B站是目前市場上當之無愧的“彈幕視頻”巨擘,但除了二次元內容和彈幕文化,AB站現在的發展已經大相徑庭……

*本文系讀娛(微信ID:hanguoxingyule)對i黑馬投稿,作者毛利小二郎

A站和B站是目前市場上當之無愧的“彈幕視頻”巨擘,但除了二次元內容和彈幕文化,AB站現在的發展已經大相徑庭,一個高調多方面商業化,一個深耕IP。但是就本質來說,兩個平臺現在的商業模式仍沒有實質性突破。

 A站和B站在很多人看來或許都是服務二次元為主的彈幕網站,其實兩者無論是創始人風格、運營策略和受眾群體都是不同的。舉例來說,A站更深宅,相比於b站,有更多禦宅族傾心的冷門資源,B站更重視二次元周邊開發,如禦宅文化旅行、旅日社區等。

 A、B站的用戶性質變異

 從最近披露的數據來看,B站的用戶要遠遠多於A站,也有很多人跟讀娛君吐槽,很多B站的工作人員看不起A站,認為A站已經與B站不是一個量級的了。但是與A站“專業禦宅樂土”不一樣的是,B站的受眾悄悄換血,逐漸從小眾到大眾,核心的二次元文化逐漸稀釋,二次元核心粉絲緩慢流失,變得沒有壁壘。

大眾與小眾這一發展思路的區別,直接導致其商業化之路的轉變。首先看看A、B站的金主都有哪些:

 A站融資情況:

10250001d1a5c66915f0

B站融資情況:10210003568db58cd8d0

眾所周知,A站由於投資人與管理者觀念不符,公司每次融資之後,都會引發大規模高層離職。這也是A站近幾年一直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資方不懂A站的核心價值,在擠走原管理者後自己又沒有經營的能力,最終導致A站逐漸沒落。

相反,B站由於平穩的商業化之路,成為資本所熱愛的投資標的。

A、B站的變現之路

讀娛君梳理了一下A站和B站的商業化之路發現,其實,無論是高調的B站,還是沈寂的A站,其所謂的商業化之路,都沒有突破彈幕文化鼻祖:日本的N站(niconico)。niconico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會員費用、廣告和線下活動(周邊、門票),現在N站已經發展成世界上少數有盈利的視頻網站之一。日本一些重要的政治活動也開始選擇在N站上進行直播,N站還曾直播中國兩會。

B站的變現之路主要有5條,基本沿襲了niconico的商業模式:

1、遊戲聯運:聯合運營遊戲帶來的收入分成頗豐。像《崩壞學園2》、《神之刃》、《LOVELIVE!學園偶像祭》、《梅露可物語》等多部手遊和頁遊。同時,聚集大量二次元深度粉的B站也在自己做遊戲。

2、廣告:包括首頁、各視頻頁面上的各種廣告、專題合作廣告等等。

3、官方淘寶店:二次元內容的衍生消費,主要是周邊和門票。

4、直播:直播可以作導流,網站抽成等收入也很可觀。

5、活動:各種活動,旅遊項目、辦演唱會、線下收費聚會,包括bilibili microlink,日本遊等等。尤其是最近,B站宣布旅遊這塊單獨拿出來發展,單獨融資。

丟失的9年:A站商業化的停滯不前

堅持精準傳統二次元文化社區建設的A站則處於劣勢。本來精準的粉絲定位也是一條出路,但A站的管理能力低下、客戶端用戶體驗不佳等因素,使高度依賴用戶的社區論壇建設模式難以為繼。再加上除了融資,A站基本沒什麽建樹:侵權危機、“撲街”37小時、上工信部黑名單、CEO反複換人……

A站在獲得合一集團的投資後,基本將盡力集中在自制動漫影視劇、IP全產業鏈開發等各個領域與後者開展合作。另外,A站本身也在孵化原創內容,扶持up主。而內容以外的業務將交給合作夥伴,其中包括A站股東之一奧飛動漫。

“我不擴大領域,我只做縱深。因為我們夠垂直,用戶夠黏性”,現CEO劉炎焱曾在就職7個月的時候說。但是在最近的一次參訪中,他也承認A站今年才開始做商業化探索,他說,“直到今年7月才徹底完成商業化準備,接下來會開始做廣告、遊戲運營等等。”

在采訪中,向記者透露了A站的商業規劃:即將開始接入廣告,也會嘗試收取會員費;未來還要考慮代理遊戲,同時也會上線直播功能。

什麽?這不是B站玩剩下的麽?!

但,過度商業化並不是什麽好事

用戶更多並不意味著變現能力更強

據9月份,B站CTO陳總介紹,0到17歲的用戶是B站用戶的主力,約占37.6%;18到24歲約占30%;25歲以上的用戶加起來不到10%。如果未知的一部分為17歲以下的用戶,那麽B站的低齡用戶將接近於一半左右。

而網絡數據顯示,A站以男性用戶居多,超過80%,主要為20-29歲之間,這類用戶最大的特點就是垂直消費能力特別強。比起接近一半的低齡用戶的B站,A站用戶的付費能力更強,尤其是A、B站將遊戲作為自己收入的重要來源的情況下。

並且A站和B 站的主要的盈利點事遊戲聯營,而從B站的用戶年齡層來看,其低齡化影響了付費能力。這樣看來,10月10日,B站推出的一個月25元,包年233元的“大會員”制度並不是一著好棋。

用戶粘性上來看,B站的“廣納會員”並不能長期保持用戶

彈幕質量上看A站勝一籌,這一點不得不說。作為彈幕文化平臺,最近幾年,B站為了大規模拓展用戶,降低會員資格,造成了一批質量不高的用戶,使彈幕質量嚴重下降。讀娛君四周就不乏邊搜答案邊答題(及格後有發彈幕的權限)的非二次元用戶,經常出現迷妹滿屏飛“這是我老公”的現象。

相比於A站的大量科普性彈幕和野生字幕君,B站的彈幕確實是“小學生水平”,使得很多資深宅棄之不用,轉投A站。

B站也有商業化過度之嫌

再加上今年9月初,B站設置了一個廣告專區,並且在熱播動漫中插入15秒的廣告,像讀娛君這種“就是因為不想看廣告才來B站”的非禦宅族,在B站大量摻入廣告以後,肯定是會棄用的吧。

由於A 站的發展更早,走的路子也更“文藝範”,使得B站的用戶品牌忠誠度很高,用戶留存率和付費率都要勝過B站。

B站的大眾化路線雖然能帶來大流量和優質投資方,但大眾化之路並沒有什麽壁壘,B站的發展之路就成為:“有彈幕的視頻網站”——“沒廣告的愛奇藝”——“有旅遊服務的視頻網站”,最終就成了優酷、愛奇藝,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而A站所提倡的文化調性,將二次元人群集中起來,組成資源壁壘,也不失為一個賣點,當然,加上更明朗的商業化模式就更好了。

A站 B站 二次元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750

馬雲:未來30年 計劃經濟會越來越大

11月19日,由浙商總會和上海市浙江商會聯合舉辦的“2016世界浙商上海論壇暨上海市浙江商會成立三十周年大會”盛大召開。

浙商總會會長、上海市浙江商會名譽會長,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指出,未來三十年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計劃經濟將會越來越大。“我們要的,是全球化的視野,國際化的能力,我們必須給別人創造價值,必須給別的國家帶來稅收,帶來東方文明。只有這樣,浙商才能從昨天的全國化真正變成全球化。”

馬雲發言主要內容如下:

謝謝大家,下午好,我聽了一下午,學習了一下午,我也記了很多東西,坐在那里聽大家講,後來也忘了自己等會兒還要講話。

剛才講我“花言巧語”,其實花言巧語還是很重要的,不是你講多長人家就願意聽,有的時候講得越長,人家煩你,少講幾句,講到點子上很重要。

浙商真的是個很了不起的群體,我幾乎每年都來參加上海浙商總會的年會,每次都能學到很多。浙商每年大家聚在一起交流、學習,在臺上廣昌講,我們的浙商每年來,每年感覺到我們浙商的成長,成長很重要的一點我們都願意花時間學習,每年的年會我們都花那麽長時間,大家坐在一個房間里面學習、思考、辯論,我覺得這都是我們浙商與眾不同的地方。其實現在的世界在發生很大的變化,大家能感覺得到。

世界的變化還會越來越多,未來的20年、30年很多的變化會超越大家的期望和想像,我相信一個卓越的企業和優秀的企業的差異,優秀的企業是在順境里面到處發現得了,而卓越的企業一定是經過了變革的時代,或者經歷了災難。所以未來的30年,不知道在座有多少人,我們還會在這里討論,除了年齡以外。有一點是肯定的,不學習、不思考我們一定不會坐在這里。而且麻煩也會越來越多,關鍵你怎麽看,你把它看成是麻煩它麻煩越來越大,你把它看成是機會,機會也會越來越大。

對企業家來講,我們最怕的是一成不變,其實我覺得企業家就是去創造變革,擁抱變革。大家比較恐慌技術革命,我想提醒大家,我自己花了很長時間在思考這些問題,幾乎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50年時間,我最近講了特別多這個觀點,每一次技術革命50年時間,前20年都是技術公司的爭論,後30年是技術完全進入社會的應用。應用變成了最關鍵,往往技術先發展,未必你一定能獲得成功。汽車不是在美國發明的,電也不是在美國發明的,但美國把汽車和電的應用到了極致。所以過去互聯網剛剛經歷了20多年,21、22年左右,誕生了很多了不起的企業,Facebook、谷歌、蘋果、中國的騰訊、百度,一大批的企業誕生。但這些企業的誕生這是一個階段性,如果未來的30年,這些企業不把自己的技術、資源和懂得的一切的方法變成普惠讓整個社會分享,我相信這些企業也走不了多久。

未來的30年整個世界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個人覺得“互聯網+”是什麽概念?“互聯網+”是敦促各行各業各個企業去登上駛向未來的諾亞方舟。每一次的技術革命都讓無數的職業失去,每一次的技術革命都讓無數的企業失蹤。

未來的30年中國將擔當巨大的責任,在未來的3年到5年以內,金融將會受到沖擊,制造業將會受到沖擊,各行各業都會沖擊,都會過來。人家講互聯網有邊界嗎,互聯網沒有邊界,就像一百多年前電沒有邊界一樣,它會到處都出來。過去以制造業為中心,所以未來我相信將會以創造為中心,人類在知道我們不如機器強大,不如機器速度快的時候一定要明白,我們一定不會比得上,跟機器比誰聰明,電腦一定比你聰明,過去的20年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的20年我們會把機器變成人。所以很多的就業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我們要考慮的,不僅僅是中國與別的國家的關系,中國還要擔當起全球的視野。真正的全球化,是全球的問題。世界各國的問題,很有可能會變成我們國家的問題。國際化絕不是會講英文,更不是講你在國外開一個工廠,就是國際化或者全球化。毛澤東和尼克松,是1972年他們的遠見、共同的目標,使得他們在70年代成為全世界最具全球化思考的人。

很多人講,馬雲,你在全世界走了很多,因為你是學英文的,其實跟學英文,沒有多大關系,而是尊重另外一種文化,欣賞另外一種文化,你賣的不是產品。

如果你想成功,往往成功的企業是因為情商很高,但是如果企業想不敗,一定有很強的智商。知識結構未必幫你成功,但是會防止你失敗。你成功了,未必受人尊重,如果想贏得尊重,要有愛商。只有擔當,替別人著想,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孩子的尊重。所以在座每個企業,我們不成功不會坐在這兒,但是要想不敗,要不斷學習知識結構,如果想受人尊重,那我們需要真正以全球的眼光思考這個問題。如果你說我先國際化,再考慮全球化,我認為可能是本末倒置,你必須有全球化的眼光和思考,再進行國際化,對你來講可能問題會小很多。

有人說,你的口才很好,演講不錯,是怎麽學會的?我跟大家分享,其實我並不覺得我口才很好,我講話,幾乎沒有形容詞。可能是我當過老師,其實當老師的人很多,但是能講、會講的,真不多。關鍵一點,我是在電影《保鏢》中學到的。惠特妮.休斯頓她唱歌的時候那種狀態,實際是在跟觀眾、跟聽眾在交流。她唱的是她對自己獨特的理解、認識。今天我講的,都是分享的觀點、看法,最近的思考,不一定是對的,但是很自信,因為這是經過我的大腦思考過,跟大家分享,把這些東西跟大家交流。所以企業家、做生意的人,如果不看電影,怎麽知道年輕人在想什麽?如果不看電視連續劇,怎麽跟孩子交流?如果不看時裝秀,怎麽知道未來的時裝是什麽?我們應該多看、多學習,在享受中學習,在學習中享受。

我特別希望未來的企業,一個很重要的變革,大家學會生活。我不相信把工作當作生活的人他會有成就感,他要真正做到了不起,一定有生活,有生活,才會有智慧,光靠工作,可能得到的是很多的知識。

剛才講“四千”精神,我理解,也許未來的“四千”很有意思,千差萬別、千變萬化、千思萬想、千家萬戶,我們做的任何東西,必須有千家萬戶的思想,必須有這種思想,你才擔當,才有LQ愛商,一個企業家腦子里老想著錢的時候,這個眼睛人民幣那個眼睛港元,講話全是美元,沒有人願意跟你做朋友,如果沒有人跟你做朋友,你怎麽可能做天下、怎麽可能做好生意?

新浙商精神,我覺得很難定義,剛才廣昌給我“下套”,說我給新浙商精神下定義。我們浙商精神,不是誰下的定義做出來的,浙商是實踐摸索出來以後,後人總結出來的精神。我今天依舊這麽覺得,新浙商精神,一定是我們的孩子們二十年十年以後,在經歷巨大的技術變革、社會變革過程中,百折不撓、我們學習、改變,後人會替我們總結出這樣的精神。但我相信真正的新浙商的精神一定是願景驅動。

剛才講不是因為有錢而做,不是因為那里可以賺錢我去做,我們講的競爭要競而不爭,到全世界,中國商人中國浙商必須去參與競賽,而不是參與爭資源,不是參與爭人家的錢,而是參與競爭,真正的去競,只有這樣我相信我們才會贏得尊重,贏得尊重機會自然而然。什麽是你該要有,什麽是你該放棄的,你知道什麽是你要該要有的,就是知識驅動。

新浙商必須是引領變革,不僅僅是擁抱變革,更不是適應變革,要成為變革中的變革者。其實阿里巴巴有一樣,我的員工同事那時候很討厭我,我們公司的價值觀里面有個叫擁抱變化,我自己做的最得意的事情,永遠相信一個信條,做企業是“在陽光燦爛的時候修理屋頂”。在你企業最好的時候你必須改變,絕不要在風雪下雨天的時候改變自己的戰略,改變自己的策略,如果你的戰略改變,組織沒有改變,就等於沒有改變。所以要學會陽光燦爛的時候修理屋頂,必須引領變革,知道什麽東西必須放下。

浙商群體必須具有想象力,必須具有創造力,我們不應該為賺錢而活著,因為我們都跨越過,剛才講30歲,三十而立,我自己跟公司的年輕人是這麽講,跟他們分享我的看法,因為經過了這麽多年的,盡管我們公司只有17年,但是這17年我相信我們經歷的磨難和痛苦並不亞於別人70年,別人覺得我們很像暴發戶一樣,很快成功。其實不然,我們每一天所經歷的磨難,我們每天所經歷的痛苦,我們每天所犯的錯誤,遠遠超過過去二三十年很多企業的積累,只是我們學習,只是我們不放棄,只是我們願意改變自己,只是我們知道什麽是我們要,什麽是我們不要。所以我想跟大家講,20歲的時候學會跟一個好老板,找到一份好工作,跟別人幹,非常重要。一個好公司和一個好老板來比,一個好老板比一家好公司來得更加重要。30歲的時候要做自己的事情,30~40歲之間是要學會做自己的事情,如果你想自己做,40~50歲的時候要學會做自己最強的事情,別這時候去做不強的事情,可能麻煩很大。50歲的時候把自己的精力花在年輕人的培養上面,60歲的時候把時間花在孫子身上,因為你機會實在不太多,不一定都這樣,但這是個概率,絕大部分人符合這樣的概率就行。

人類一樣,我們都有概率,上了55歲以後記憶力會差,上了60歲的時候,腦子會差,65歲以後心臟會差,70歲的時候腦子和心臟一般都差,70歲以上連接腦子和心臟的管道都差了,這不是每個人都這樣,但是這是人的基本規律。掌握這些基本規律,再掌握自己做企業的規律,企業如人,每一個企業真正的就像人一樣,其實我過去的17年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3歲左右,一年到三年之間的企業會怎五年到十年左右的企業會怎麽樣,二十年左右的企業會怎麽樣,他們出了什麽問題不要想到未來在多大前景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員工五百人以下怎麽樣,一千人怎麽樣,一萬人會怎麽樣,每個狀態都不一樣,但是這些我們是可以學習到的。如果沒有經過全球化,沒有向西方學習你是不可能,我這兒也想跟大家講一個預測,20年以後,小企業是指200人以下,30人以上為小企業,中型企業200人到500人之間,然後大型企業超過一千人為超大型企業,逼迫著所有企業必須采用技術,必須采用思考,我們過去的三、四十年,我們希望把一切非標準的東西變成標準化,未來三十年很多標準的東西我們要把它非標準化,個性化定制,未來,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制將會是真正的未來。

昨天在一場交流里,馬克思主義講到的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到底哪個好?我認為這個觀念我們過去的一百多年來一直覺得市場經濟非常之好,我個人看法未來三十年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計劃經濟將會越來越大。為什麽?因為數據的獲取,我們對一個國家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有可能被我們發現。中醫的醫生在沒有發現X光和CT機之前我們是沒辦法把肚子打開來看一看,所以中醫的號脈,望、聞、問、切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指揮系統,但是X光和那個出來以後,發生了天翻地覆,相信數據時代我們對國家和世界的經濟、數據明確的掌握,就像世界經濟我們將會有一個X光機和CT機,所以30年以後將會有新的理論出來。

未來我想像浙商還是要通過敢闖,還是要需要通過老四千和新四千的結合才能創造未來,光靠盲目的闖是不夠的,數據時代進入以後,請大家記住數據就是對未來的研判。信息IT是對昨天的總結為主,而數據是對未來的研判和預判“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我們必須學會上醫治未病,未病就是可能出現的問題,數據時代很多事情會發生變化的。

最後我要提醒所有的企業註意,每一次技術的變革都會導致商業模式、商業的組織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第一次技術革命誕生了工廠,第二次技術革命誕生了公司,這次技術革命將會以什麽樣的商業形式展現出來?另外一點所有采用了IT數據以後,要去思考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剛才也講30人以下為小企業,200~500人為中型企業,1000人以上為超大型企業,建立如何的組織架構一定要去思考清楚。請大家高度註重如何讓自己的公司更能夠做到結果導向、效率導向和公平導向,我們需要在人、在文化、在組織上變革,在文化上我希望大家要有充分的中華文化、儒家思想最了不起的組織管理MBA的思想,道家思想無為而治,無為是什麽概念,你明知道結果不行,人為之,道家是真正的領導力。而真正的佛家思想,企業做到一定大,如果沒有佛家的思想你不可能做到今天,你不可能走出來。剛才跟郭廣昌在講,我們爭論了幾年的太極拳思想,其實大家覺得我至少從太極的哲學思想里面懂得了競爭,懂得了放棄,懂得了舍得,因為只有這樣這個企業才可能真正的走下去。我剛才聽均金講的“一二三四五”,這里面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化,如果大家真沈靜下去,認真體驗,我相信會受益匪淺,並且得到遠遠超過大家花的這些時間上的學習。

我不想長篇大論地講很多,我以自己為浙商感到驕傲。我相信我們今天要面臨的還是這句話,我們要的,是全球化的視野,國際化的能力,我們必須給別人創造價值,必須給別的國家帶來稅收,帶來東方文明。只有這樣,浙商才能從昨天的全國化真正變成全球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0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