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也許農民吃著火鍋,唱著歌,通過操作智能終端,數千畝的農場就會自動完成作業。這聽起來難以想象,卻並非天方夜譚。
伴隨數字化浪潮的到來,基於信息技術平臺、結合大數據與機械設備、優化作物管理和農業資源使用效率的綜合性農田管理優化技術——精準農業(Precision Farming)開始風靡全球,並悄無聲息地改造著傳統農業。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7億,這對於當下的糧食產量是個很大的挑戰,需要大幅增加才能滿足全球的糧食需求。同時,全球各地的農民不得不面對土地、水和其他自然資源將更加稀缺的現實,以及做好跟氣候異常變化所帶來的旱澇、病蟲害做鬥爭的準備。
孟山都較早關註到精準農業,並且在這一領域深耕多年。日前,在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期間,2013世界糧食獎獲得者、 孟山都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羅伯特·傅瑞磊博士(Robert Frale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精準農業是希望采用多種工具幫助農民進行更好的作物種植,更有效、更精準地提供關於種子的種植和使用信息,這在支持種子和性狀方面,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業務,而且還能夠創造出更多的機會,幫助農民做出更好的決策。
快速發展的驅動力
精準農業這一概念誕生於美國,始於GPS(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主要由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機械自動化三大部分組成。
1978年,美國範登堡空軍基地成功發射了全球首顆GPS衛星。此後,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監測系統(RS)、地理信息系統(GIS)、農田信息采集與環境監測系統、作物生產管理專家決策支持系統、變量投入技術VRT與智能農機開始完美融合。
精準農業就是通過這些系統采集、解碼信息,根據農地每一操作單元的具體條件精細準確的調整優化農業投入和相應管理措施,進行精準種植、精準灌溉、精準噴施等農業活動,以獲取最高產量和最大經濟效益。與此同時,減少資源使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孟山都相關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持續增長的人口和糧食需求,以及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變化,是精準農業現階段快速發展最主要的驅動力。同時, 各相關學科的發展尤其是數據處理、傳送及儲存能力的提升與成本的降低使精準農業的可行性大為增加。
這種以數據科學為基礎、數據分析為核心的技術為業內普遍看好。
以孟山都旗下的精準農業產品線為例,孟山都於2013年收購氣候公司(The Climate Corporation),當年這還是一家位於舊金山的初創公司,除了提供天氣數據外也是一個算法和模型設計者,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基因性狀、農民習慣和環境之間的關聯,提供眾多其它“大數據”無法提供的內容,由此孟山都擁有了一套嶄新的農田解決方案。氣候公司的願景,不是告訴農民春季有多潮濕,而是為他們提供建議,例如在潮濕的春季和特定的耕種環境下,精確到田塊級別,應該施多少氮肥。
前述負責人稱,在美國,精準農業產品覆蓋面積較廣的有來自孟山都公司的“氣候技術平臺”(Climate Technology Platform)。該技術平臺融合精確定位的氣候監測和預警、土壤分析、農業生產數據模型等技術和廣泛的田間試驗數據,通過網絡和移動端軟件服務,為用戶提供作物氮肥使用、需求預測、農田健康監測、氣象預警、可變密度種植等多項服務。
根據孟山都2016財年第三季度報表顯示,截至2016年6月,孟山都精準農業平臺FieldView(包括全部3款現有的免費和服務版)在美國的覆蓋面積已超過9200萬英畝(約5.5億畝),超越了孟山都公司制定的2016財年9000萬英畝目標;其中,FieldView付費版覆蓋面積達1300萬英畝(約7800萬畝)。
競逐精準農業藍海
今年9月,德國生化公司拜耳收購孟山都。據《新聞周刊》報道,拜耳表示,數字化農業的增長是公司提出以620億美元收購孟山都的關鍵原因,後者是為種植者提供分析數據的領先者。拜耳首席執行官沃納·鮑曼(Werner Baumann)稱,孟山都站在“數字農業的前沿”。收購孟山都有助於拜耳實現自己的目標,即為全世界的農場發現和提供最適宜的種子、肥料和化學藥劑。
孟山都公司中國總裁高勇曾對媒體表示,長期以來,人類收集了海量的農業相關數據,包括氣候、土壤、病蟲害爆發、產量和密度之間的相關性,以及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等。如果把這些數據整合起來,通過模擬分析,就能給農民提供決策上的幫助。
為迎接已經到來的數字化時代,孟山都做出了收購初創公司進行轉型的決定。除了前述孟山都以9.3億美元收購加州氣候公司以外,早在前一年,孟山都就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伊利諾伊州的一家種植技術公司Precision Planting。該公司最大特點就是通過對土壤相關數據的分析,實現“非均勻播種密度”。農民駕駛播種機在不同區域位置、不同土壤情況下進行不同農作物品種的不同間距、深度播種,從而極大優化農作物的種植,並幫助實現差異化灌溉,最終促成農作物增收。
精準農業的技術應用自然是對農場主和農業公司都有裨益。借助這兩家公司,根據農田土壤的具體數據,孟山都將幫助農場主實現播種、施肥、灌溉、病蟲害防治的優化,據統計,這可以使田地產量提升3%-6%。而孟山都在收購氣候公司後發表的聲明中也表示,數據科學能夠在種子和化肥銷售這兩大核心業務以外,給公司帶來200億美元的創收機會。
一份由精準農業協會(PrecisionAG Institute)和美國大豆協會(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在2012年7月發表的報告顯示,美國大豆種植者通過精準農業技術平均節省5%的生產成本,提高5%的大豆收入。另外,根據國外農業產業新聞(Farm Industry News)網站報道,美國俄亥俄州的農場主Brian Watkins擁有長達20年的精準農業實踐經驗,他曾測算過采用精準農業技術後的投資回報率(ROI)。以2013年種植季為例,使用精準農業技術為Watkins農場節省了24.5萬美元,其中種子與肥料所節省的費用占主要部分。與之同時,使用精準農業技術耗費9.6萬美元,凈回報達到14.9萬美元。也就意味著,在這一種植年中Watkins Farms采用精準農業技術後的投資回報率為103%。
據前述《新聞周刊》報道,其它的大型農業公司也在大力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拖拉機制造商約翰迪爾推出了能夠實時跟蹤種子、肥料和化學藥劑使用量的自動駕駛車輛以及工具;杜邦(DuPont)也擴大了旗下Encirca農場管理軟件業務;先正達(Syngenta)公司完成了數筆跟數字農業相關的收購。
精準農業在中國
雖然從事精準農業不同環節的企業對這一技術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本質上都是為了節本增效。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格)是國內從事精準農業的初創公司,致力於通過“衛星+大數據”實現數據農業。該公司CEO張弓對本報記者表示,精準農業在美國已經達到應用水平,各種硬件軟件相配合,在不同的領域、作物和類型上都進入大規模應用階段。
他說,跟美國有很好的數據積累和模式的鋪墊不同的是,中國正處於從小農經濟向規模化經營,進一步向精準農業方向快速發展的階段。中國的差異耕種過程和細碎耕地分布更需要數據來支持。一方面比較破碎的地塊對精準農業或數字農業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依賴性更高,更需要精確的數據進行指導和規劃。
張弓表示,過去粗放式管理是將幾百畝地一視同仁,在同一時間點播種、澆水、施肥、收割,這是一種相對低效的種植模式。事實上,每塊土地的土壤、光照、溫度不一樣,空間上環境的變化具有很大的差異。
他以灌溉為例,通過衛星觀測每個地塊上植物生長狀態來計算實際作物需水量,結合精細氣象模型給出的未來降水預測,最終給出一套針對每個地塊的最經濟灌溉方案。比如,牧草品質和產量對降水和自然氣象條件極其敏感,公司為內蒙古一家草業種植企業提供氣象預測和種植規劃服務,因預測強雷暴過境的信息精準,及時調整了收割方案,否則客戶將會為之損失200萬。
北京科百宏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宗波對本報記者表示,跟傳統農業將土地、水、肥、藥、能源、人工等生產要素視為稀缺資源不同的是,新的農業生產要素是農業大數據,這包括統計數據、地圖數據、遙感數據、實時傳感數據等。當然,只有廣泛、準確、連續、全方位的捕獲這些數據才是基礎。
劉宗波說,通過物聯網監控這些農業大數據,與人工和普通監測監測相比,節約監測成本70-90%,同時提高監測效率500%以上。在準確監測土壤水分、電導率和溫度等方面,能夠幫助用戶精確控制灌溉水量,節約灌溉水量和電費30%-50%,節約肥料30%-50%。而且長期積累的監測數據可以用於病蟲害模型預測和控制常見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使用和人工投入,明顯提高作物品質。
值得關註的是,精準農業中的大數據模型,基於機器學習的算法是在不斷進化的,隨著數據的長期積累沈澱,模型預測的準確性和精度將會越高,更大程度的提高未來產量的比例。
在很多零售企業正在經歷互聯網顛覆的時候,站在零售業的最前沿便利店品牌羅森卻依靠差異化策略不斷實現銷售增長。羅森認為只有被淘汰的企業,沒有被淘汰的行業,在經營策略上始終堅持對消費行為和習慣一線數據的精準分析,令線下零售業出現了一種以人為本的精細化升級。
客數增加意味著信賴品牌
羅森的中長期戰略目標非常明確,就是在2025年前在全中國開10000家店。在日本,羅森擁有12000家門店,而日本的便利店總數超過55000家,按人口比例估算,中國應該有50萬家以上便利店,因此,羅森的萬店計劃在理論上是存在可行性的。
從在日本的第一家便利門店算起,羅森已經有40年的歷史。在中國,羅森的定位是小商圈制造型零售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建設自己的專屬供應鏈。羅森也是世界上僅有的3個屬於制造型零售業的便利店品牌之一。
從去年到現在,羅森實現了門店數量增長30%,銷售量增長30%,客流量增加15%。而在這三個顯著增長中,上海華聯羅森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張晟最看重的是客流量的增長,因為這意味著消費者的信賴,只有消費者認可了一個品牌,才會經常去光顧。
“門店數的增長,只要花錢就做得到,銷售額的增長可以通過增加門店數、客數、客單價來實現,羅森現在一個比較良性的狀態就是一直在以客數盈利,客數的增長意味著大家對這個品牌的認知和信賴在提升。”客數的增加也令張晟對中國逐漸成熟的便利店市場和認可度充滿信心,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尤其在華東地區,羅森的計劃是在開店規劃中貢獻度30%~40%。
消費行為分析
為充滿雄心的擴張計劃提供支撐,需要有強大持續力的經營策略,對於羅森這樣的零售業態來說,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並作出詳細的分析變得非常重要。
每年,羅森都會針對15歲以上的消費群體的行為習慣做市場調研,也就是說,80後、90後和00後都是羅森關註、分析的消費群體。通過調查發現,80後和90後這些年輕群體對一個產品的價格的敏感程度正在下降,換句話說,產品便宜現在不一定能夠成為促進年輕群體購買的理由,這部分群體更註重使用價值,所以,羅森產品開發的關鍵方針之一便是向消費者提供物超所值的商品,為消費者帶來更高的使用價值。
在網絡上,年輕的網友對便利店的總體感受是方便、幹凈、快捷。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對一些經常熬夜的年輕人來說甚至成為必需品。而在價格方面,卻鮮有人對便利店提及“貴”或者“便宜”的印象。“消費者年齡越小,對價格的敏感性越差,但同時對商品精細化的要求越高。”張晟總結。
“比如最近我們店里有一款超大的傘幾乎賣斷貨,其實這把傘最早的理念是打高爾夫時候用的,後來把它作為一把雙人傘售賣,可能中老年人比較偏愛折傘,但今天可能更多人喜歡兩人一起撐傘的感覺。所以說,消費者的需求是在不斷變化的。”張晟稱。
直面消費者的零售業態,令羅森對消費者的行為十分敏感,它也發現,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同地段的門店經營業績也正在發生變化。
“我們發現,隨著外賣的增加,曾經辦公樓的剛需受到一定沖擊,但是在社區里,人們日常對便利店的利用程度卻在增長。”張晟告訴記者,以往便利店三大使用場景分別是:辦公樓、交通設施和馬路,而現社區居首,超過馬路和辦公樓,這意味著,便利店已經融入到社區的消費習慣當中。
從過去以提供盒飯為主的便利店,向為生活提供方便的綜合便利店方向演變,這是羅森經營策略轉變的一個重點方向,相應地,羅森未來的開店方針也是逐漸以社區為主,圍繞生活進行產品開發。
對於不同地段的店面,羅森總部會提供大量數據作為參考,比如其中一項很重要的參考因素是天氣,羅森有專門的運營部門分析和總結不同天氣對門店業績的影響,並把數據下發給門店作為經營參考。張晟稱這種“不能叫大數據,也能叫中數據”的做法,顯著地減少了報廢率,降低了經營成本。
擁抱互聯網挑戰
“世界上的文化有兩大類,一類是農耕文化,一種是遊牧文化,美國就是遊牧文化,所以他們更註重產品的功能,消費傾向更實在,采購量也相對比較大。所以,誕生在美國的7-11,在日本反而發展得比較好,基於農耕文化的東亞地區,便利店都在快速增長。”張晟認為,便利店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是快時尚、隨意性和碎片化。
而當前,眾多消費者習以為常的行業正在受到互聯網的顛覆和挑戰,比如零售業遇到了阿里巴巴、出租車行業遇到了“滴滴出行”、酒店行業遇到了AirBnB。很多經營實體門店的企業在遇到互聯網沖擊的時候抱怨客流量變少,經營成本增加,一些沒有在模式上跟進創新的企業,紛紛表示“堅持不住”。
針對互聯網時代的零售業邏輯,張晟認為便利店業態的線下實體店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不應該把互聯網的沖擊當成自身懈怠的替罪羊,同時也要擁抱一些新變化。
“互聯網使商品的覆蓋面無限擴大,但同時也使消費者購買時的猶豫程度增加不少。羅森的商品采購叫作商品策劃,在消費者之前已經做了一輪篩選。另外,互聯網解決的往往是常溫的東西,而生鮮(網上銷售)是比較難實現的,因此在網上零售的占比是非常低的,而在日本,包括羅森在內的便利店行業,都在打造‘你家的第二個冰箱’的戰略。”張晟把互聯網的沖擊理解為一種對差異化經營策略的倒逼。
找到經營思路轉變方向的同時,羅森也充分迎合互聯網時代發生的一些變化。
“從我們對門店的調查可以看到,前幾年,消費者對支付方式有特殊要求,比如要求有刷卡消費服務的,不到5%。而現在無線支付的比重已經達到30%~40%。”張晟告訴記者,經過三年的時間,消費者的支付習慣已經非常不同,這需要企業自己去轉變。
再比如,因為網上訂餐業務的增加,便利店行業普遍抱怨盒飯業務受到沖擊,但是羅森的米飯類商品,比如飯團和壽司,還是在直線增加。所以,張晟並不同意把米飯類產品銷量下滑歸咎於外賣、訂餐行業的增長,他認為只有被淘汰的企業,沒有被淘汰的行業。
“認為不景氣只是因為大家自己沒做好,沒努力,一碰到問題,一味地去找外部原因,都把盒飯銷量下降怪罪於App、網絡訂餐,但是一個飯團能送餐嗎?所以說羅森飯團的銷量越來越好。只要不斷把東西做好,這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張晟告訴記者。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最近對便利店行業進行的一項調查,2016年上半年,有70%以上的企業實現了銷售額同比增長,其中有超過一半的增長速度達到10%以上。對於下半年的預期,有將近70%的便利店企業持“好於上半年”的樂觀態度。從經營策略上看,有60%的人認為應該把企業發展的重點放在提升營運水平上,接近40%的受調查公司認為應該以加快開店速度、商品開發和采購以及結構調整為重點,認為互聯網和O2O是發展重點的只占19%。
已經擁有90幢稅收“億元樓”,並入駐了大量金融機構、企業總部的陸家嘴,又與國際房地產咨詢公司戴德梁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加強精準招商。
11月17日,陸家嘴管理局與戴德梁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戴德梁行將成為陸家嘴金融城樓宇經濟戰略咨詢顧問,同時利用其全球網絡和專業服務團隊,為陸家嘴提供房地產產業鏈全程服務。
與此同時,戴德梁行還將為陸家嘴提供區域內樓宇企業入駐動態信息和研究報告,提升陸家嘴樓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首輪戰略合作協議的有效期為五年。
陸家嘴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區和主體承載區,截至目前,在31.78平方公里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內,擁有8層以上各類商辦樓宇239幢,樓宇建築體量達1244萬平方米,平均入駐率95%。
在這些樓宇里,集聚著持牌金融機構776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91家,證券、期貨、石油、鉆石等國家級和市級市場要素13家,法律、會計、審計、咨詢等商務服務企業1000余家,可以說,每一幢樓宇,就是一條站立著的“金融街”。
大量的金融機構和總部企業,也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數字顯示,目前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內稅收“億元樓,其中,10億元樓宇12幢,20億元樓宇4幢。
不過,浦東目前正在進行經濟轉型升級,因此陸家嘴也需要提升核心承載功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高端業態發展。也因此,現有的辦公樓宇資源也需要盤活,服務浦東產業升級需要,精準招商。
近日,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翁祖亮赴世博等地區調研時都提出,隨著自貿區建設的深入推進,浦東要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進行調研論證,同時通過建立科學的服務系統,瞄準定位,精準招商,提升產業能級。
2015年,浦東新區實現生產總值7898.35億元,占上海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由27.4%上升到31.6%,一、二、三產業結構為0.5:27.7:72.0,初步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體系。
與此同時,三產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90.5%,金融、航運、貿易、文化等重點領域支撐作用日益加強。
但是,產業依然需要大力提升和聚焦,比如高端服務業的集聚度還不夠,金融中心聚焦不足,金融市場體系有待完善,金融創新活力不強,金融風險不容忽視。同時,航運業結構有待優化,服務貿易質量和附加值較低。
而工業方面投資有所減弱,支撐經濟良好發展的制造業基礎在弱化,產業能級提升的後勁不足。
為了有效推進產業發展,浦東提出了”十三五“期間重點發展的八大產業板塊,分別是金融、航運、貿易、文化、健康、信息、裝備、汽車等。
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作為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區,需要著力發展金融業、航運服務業等,同時依托自貿試驗區的政策優勢,積極引進總部型、功能性、國際性的金融機構。
陸家嘴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樓宇經濟在陸家嘴占比很大,每一幢樓宇都有極強的產業聚集和財富匯集效應。“我們將不斷優化樓宇生態鏈、產業鏈,通過提升樓宇服務水平,來推動機構集聚和產業能級提升,更好地服務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發展。”
戴德梁行房地產咨詢有限公司亞太區董事局主席、大中華區行政總裁張國正對記者表示,戴德梁行在全球擁有大量的企業客戶,尤其在金融領域潛在客戶極多。接下來將全面深化在陸家嘴和浦東的業務,尤其是加強金融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招商,引進更多的國際性、全球性金融機構到陸家嘴。
戴德梁行是首家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國際房地產咨詢公司,截至目前,其代理和租賃業務在浦東市場占有率近40%。近三年,戴德梁行協助國內外企業在上海市場達成了上百萬平米的寫字樓租賃或交易,合同總值達人民幣50億元。
特朗普當選為新任美國總統後在接受電視采訪時說,要廢除奧巴馬醫改,並推出替換法案。但是對於奧巴馬精準醫學計劃,特朗普還未在公開場合表達觀點。很多業內人士對於新任總統對精準醫療計劃是否有影響心存疑問。
近日,在第六屆Bio4P精準醫療創新論壇期間,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研究員、華大基因創始人於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特朗普上任對於美國的精準醫學計劃不可能有影響。
但也有不同的觀點認為,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在科研上投入的經費預算會下降,精準醫學計劃和癌癥登月計劃都是上一任總統的計劃,到了下一任,經費數量和時間上有可能有影響。
基因濤略今天就來溯源美國的精準醫學計劃,最近一年的進展以及探討未來可能的走向。
精準醫學計劃到底是什麽?
2015年1月30日,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宣布的一個新計劃——精準醫學計劃。他說,這一計劃將使我們向著治愈諸如癌癥和糖尿病這些頑癥的目標邁進一步,並使我們所有人,都能獲得自己的個體化信息。我們需要這些信息,使我們自己,我們的家人更加健康。
作為科技超級大國的美國,一個多世紀來對生命科學與醫學臨床的貢獻不勝枚舉,可是奧巴馬的智囊團讓他例舉的貢獻只有兩個:小兒麻痹癥的消滅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初步完成。而精準醫學計劃的提出正是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延續。
在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後的十天,他宣布了精準醫學計劃的具體內容,第一是啟動“百萬人基因組計劃”。首先要征集100萬的誌願者並做好隊列(cohort)及對照,建立與臨床有關的“史無前例的大數據”,收集基因組數據與臨床信息。
第二是尋找引發癌癥的遺傳因素,即繼續美國已經開始的癌癥基因組研究計劃,即TCGA(The Cancer Genome Altas)計劃。第三是建立評估基因檢測的新方法,特別是對新一代測序技術的評估和審批通道,以及保護知識產權與有關版權的管理,以保證精準醫學和相關創新的需求。第四是制定一系列的相關標準和政策,從第一天開始,就要努力保護個人隱私和各種數據的安全。第五就是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方式,邀請企業家和非營利組織來一起參與。
難得的是,奧巴馬的精準醫學計劃得到了民主、共和兩黨的共同支持,他還引用新選任的共和黨議員Bill Cassidy的話:精準醫學是“一個希望無限的領域”。
中科院院士、華大基因主席楊煥明對奧巴馬精準醫學計劃概括為,以DNA和HGP(人類基因組計劃)精神為主線,以小兒麻痹癥為先例旨在消滅單基因病,並以百萬人的基因組和臨床信息的大數據來支撐癌癥與其它多基因病研究,改變政府支持及監管方式,強調企業參與的重要性,發動全社會支持的大型前瞻性項目。
根據規劃,美國將從2016年財政預算中為精準醫療項目劃撥2.15億美元經費,具體分配為: 1.3億美元將撥給國家衛生研究院(NIH);7000萬美元將流向NIH下設的國家癌癥研究所(NCI);1000萬美元將提供給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剩余約5百萬美元資金將給予國家衛生信息技術協調辦公室(ONC)。
在近兩年的時間里,奧巴馬精準醫學計劃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基因組學博士,元碼基因CEO田埂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舉世矚目的NCI-MATCH試驗(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進行的根據分子分析來進行治療決策的計劃)已於2015年7月開始招募患者。這項“史上試驗對象最多、最精密的腫瘤臨床試驗”預計將會獲得大量有價值的數據。至今,NCI-MATCH已經進入第二階段。
另外,精準FDA已經公開測試。
“精準FDA”(precisionFDA)平臺是基因組信息學社區和共享數據平臺,這是一個為研究人員準備的開源、基於雲的工具,它將為下一代測序診斷提供依據,並且為所有開發者提供了統一的、可共享的在線基因組信息數據庫。去年12月15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正式開放了其在8月5日提出的“精準FDA”(PrecisionFDA)平臺,這是一個基因組信息學社區和共享數據平臺,用戶可通過登錄使用。
百萬人基因組研究也開始進展,2016年2月25日,開始在線招募百萬名誌願者,計劃在未來的5年招募100萬誌願者來測序自己的基因組。
田埂說,精準醫學計劃到2022年,會分階段的釋放結果,這些結果對臨床會有很大指導意義,遺傳病診斷、檢測的速度和質量都會大大提高,這是最直接的影響。百萬基因組數據能收集起來的話,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隊列研究人群。
特朗普上臺,精準醫學計劃如何走?
在精準醫學計劃的召喚下,各國的精準醫學計劃都在相繼開展。
韓國萬人基因組計劃、澳大利亞零兒童癌癥計劃,法國基因組醫療2025 ……今年3月,中國科技部發布了“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項目申報指南。2016年6月,衛計委發布了包含61個項目的“精準醫學研究”擬立項項目清單,總共6.41億元,實施周期為3到5年。
在此背景下,精準醫療領域的創業在中國也如火如荼的展開。以華大基因為龍頭的基因產業迅速發展,在基因技術涉及的不同賽道上,均有至少幾十家公司在展開角逐,而腫瘤領域競爭更加激烈。一些傳統醫療領域的上市公司也在謀劃如何將觸角深入到精準醫療領域。
作為曾代表中國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教授,於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美國的精準醫療計劃不可能受新任總統政策的影響。
於軍表示,美國對生物醫學這一新領域的確認識別是從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開始的,那一代人推動了國會立法,建立了生物醫學研究平臺,不斷增加經費投入,一直到了尼克松時代和現在的投入是一樣多的,後來啟動了第一個向癌癥開戰的項目,這個項目建立了15個研究所。到了80年代,美國建立了四位一體的框架,包括如何教育小學生和公眾,我的老師曾參與起草人類基因組的報告,他後來領導了這個計劃,他又參與了精準醫學計劃,可以說這個大計劃一直橫跨了60年。
“對於生物醫學研究在美國這樣的體制下,是不會變的,無論總統怎麽改變,這套體系是不會變的,而且沒有失敗的跡象。所以,特朗普上任對於美國的精準醫學計劃不可能有影響”,於軍說。
於軍說,美國研發經費一半是由產業支付的,80年代美國聯邦政府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聯邦政府對科技企業免稅,企業留下收入的15%用於研發,相當於聯邦政府給的,這是影響美國科學發展最重要的法律。
但是一直關註美國精準醫學計劃的田埂認為,特朗普上臺後,美國在科研上投入的經費預算會下降,精準醫療計劃和癌癥登月計劃都是上一任總統的計劃,到了這一任可能會有很大變化。
“經費預算的數量和到賬的時間會打折扣,畢竟特朗普政府會把大部分精力和資金放在基建領域,對科技界短期的影響肯定會有的。”田埂說。
11月28日晚間,上海、天津同時發布收緊房貸政策。兩地均上調了首付比例,其中上海首套房申請商業貸款的最低首付比例上調至35%,天津最低首付款比例也調整為30%。有分析稱,此次限貸只是剛拉開了一個序幕,未來不排除北京、廣州等地跟進。
隨著中國總體在步入中產社會,國人對住房、購房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對服務服務和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房地產做為一個看起來比較傳統的行業,一樣在進行改變,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房地產也越來越多地將大數據應用到其中。
精準找房
賣房買房的痛點就是信息不對稱,大數據正是可以更好的做出客戶畫像,進行精準的買房賣房認證。
易居中國(企業)CEO丁祖昱說,通過每一年積攢下來的近億條買賣購房者的信息,再通過各種各樣渠道收集到的其他的購房者信息,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每一個項目中購房人的真實信息。同時,通過和其他的金融機構進行了各類客戶數據交換,把這些客戶信息和項目做一個對應,實際上客戶地圖或者是客戶畫像就出來了,把這些作為一個基礎來做。
易居中國的數據系統克而瑞針對的是購房者,而鏈家則針對房屋進行了大數據統計,推出了“樓盤字典。”
在過去的時間里,鏈家集團在全國30個城市里數完了5900萬套房子,並且錄入了鏈家自己開發的“樓盤字典”。
為了掌握到已經進入的30個城市所有房源的基礎數據,鏈家花了數年時間編制“樓盤字典”,包括了5900萬套房子。記者了解到,目前樓盤字典管理了全國30個城市5900余萬套存量住宅,其中北京690萬套,北京市朝陽區房源最多,擁有存量住宅170萬套。
鏈家集團樓盤中心總經理白智廣把鏈家的“樓盤字典”比喻成類似人口普查的“房屋普查”,他說這是鏈家作為一家房產中介公司夯實客戶的基礎性工作。
據悉,鏈家現在北京的報盤率達到了85%-90%左右,也就意味著,如果北京某個區域二手房市場上如果有100套房源掛牌出售,鏈家就會在樓盤字典里掌握其中85-90套左右的房源。
易居智庫研究總監嚴躍進指出,鏈家計劃切入的家裝、搬家、租賃市場中,這些基礎數據對公司掌握市場空白和需求點有著極為稀缺的研究價值,鏈家從中發現的,可能就是圍繞房屋衍生出來的其他生意。
同時,鏈家開發的“樓盤字典”,對鏈家經紀人而言將是巨大的效率提升。鏈家的經紀人距離房源數據最近,當他們掌握這些房源信息和數據的時候,匯總到樓盤字典的鏈家平臺上,也就意味著不再需要每一個門店的經紀人去數房子、畫戶型圖,畢竟區域內的樓盤和房源數量是有限的,平臺提升了經紀人的工作效率。
事實上,白智廣把鏈家“樓盤字典”也描述成一個不動產數據平臺,其針對客戶的目的是把話語權交給客戶,讓他們在買房子的時候盡可能多和真實地掌握到房源。
同時,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高級分析師劉潔也表示,互聯網化的營銷模式已經逐漸滲透到傳統的房地產行業中。營銷手段、運營模式、交易流程和用戶管理等正在不斷轉變優化,布局新媒體營銷,建立房產和用戶數據庫,利用大數據標準化、精細化運營等通過大數據保障與拓展相關業務的手段成為大熱。而對於消費者關註較多的購房與買房的流程中,房產信息透明化、購房便捷化、流程標準化三大特征則是目前互聯網房地產的現狀以及趨勢方向。從鏈家的案例來看,鏈家建立了“樓盤字典”,確定描述房屋的信息標準,房源真實率穩定在97%。此外,在交易流程的優化改善也使得大量新的消費場景還原,720度全景小區及室內看房、智能房源推薦、以及3D地圖、手機看房、實時溝通等多項突破性功能的便捷方式完善了互聯網房地產服務體系。
掘金大數據服務
互聯網時代,地產領域的上下遊公司積累的房屋、業主數據,除了可以改善買房、賣房的效率,提升客戶的滿意度之外,做好數據的互聯互通,還有不少的衍生價值可以挖掘。
今年1月,綠地宣布進軍商務社區O2O,旗下APP“時在”也於1月上線。根據計劃,綠地將在三年內布局北京大部分自有項目及部分非自有項目,形成全市覆蓋,通過大數據管理分析企業和業主需求;擇機布局全國其他一線城市及省會城市;最終獨立上市。
和其他房企重點拓展住宅社區O2O不同的是,綠地APP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辦公樓宇中入駐的企業和員工個人,服務內容也更商務化和產業化,即有利於商辦庫存的去化,也是對企業大數據業務的提前布局。
從“時在”APP當前上線的功能來看,主要可分為企業扶持服務、員工個人和企業商務服務和撮合配對服務三大類型,在用戶註冊和選取所在辦公樓後,便會顯示具體內容。
這些功能的優勢主要在於,對於入駐的企業來說,能夠更直觀地了解有哪些官方優惠政策能夠運用,同時拓寬了融資渠道,尤其適合成長中的中小企業;對於地方政府來說,在產業缺失的當下,能更好地自我宣傳吸引企業,推動招商引資;銀行也有機會獲取更多貸款業務。
克而瑞分析稱,綠地這個App實際上就是對企業大數據進行分析整合,並發掘增值服務空間才是最終目的。無論是住宅還是商務社區的O2O,本質上都是對大數據進行“廣泛采集-梳理分類-針對服務”的過程。住宅社區O2O的盈利空間挖掘方向更傾向於生活和消費類;而商務社區O2O則能從產業整合乃至股權投資中獲取利潤,涉及的資金規模更大。
綠地至少能從三方面挖掘大數據價值。首先,建立企業征信系統。當前國家鼓勵新興產業發展,創業型企業的數量會未來幾年會快速增長,帶來大量融資、掛牌上市等衍伸業務的需求。綠地能基於APP上企業的貸款、交易、合作等數據,搭建出一套企業信用評價體系,作為優惠政策和資本服務的基礎。同時,整合新興產業鏈條。產業不僅能帶來稅收,也是區域人口和消費的基礎,和房地產的關聯性強。綠地可選擇有潛力新興產業,將上下遊企業整合成鏈條,在全國各城市進行複制,配合當地的區域開發。最後,設立股權投資基金。綠地自身旗下有大金融、大基建、大消費板塊,也有控股一批綠地系企業的長期計劃,在綠地的“3+X”戰略中,X即新興產業的投資。投資眼光一貫是綠地的優勢,如果設立私募基金入股企業並將其運作上市,能獲得更大的盈利空間。
這些甚至不僅限於房地產行業內部的大數據。嚴躍進認為,房地產商有很多業主資料,背後的數據不容小窺,通過提高服務來獲取數據背後價值將是未來方向。
在這個背景下,數據價值的共享就顯得尤為重要。12月8日,CBNData將在北京舉辦“萬有引力第一財經數據盛典”,並發布國內首份跨行業跨公司、跨數據結構、跨數據產權的數據報告(D9報告)。報告將覆蓋包括房地產業在內的中國互聯網9大垂直領域,通過對不同領域數據的交叉分析,展現“數據連接共贏”的無限潛能。
在概念風行的中國股市,精準醫療是市場不會放過的一個絕好的題材。從奧巴馬2015年1月底提出美國“精準醫學”計劃至今不過兩年的時間,傳統上市公司也紛紛涉足這一領域。
“精準醫療代表醫學的發展方向,資本市場看好這一產業。上市公司也願意來通過並購和自己開啟一些業務的方式來發展精準醫療。”投資界“醫藥一哥”匯添富周睿近日在BIO4P,2016精準醫療創新論壇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本期基因濤略梳理了目前A股上市公司涉及精準醫療概念的30多家公司,發現參股或並購是上市公司布局精準醫療的主要方式,切入方向涉及精準醫療產業鏈上的諸多環節,且因精準醫療行業本身仍處於發展初期,並不能短期內給上市公司帶來利潤,經過兩年熱度期,精準醫療的故事紅利已近第一階段的尾聲,未來兩三年,精準醫療領域將進入並購高發期。
上市公司布局尚未成體系
美國精準醫學計劃和人類基因組計劃一脈相承。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為精準醫療以及基因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2011年以來,隨著測序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商業化之路的展開,基因產業走上發展之路。但這個行業確實年輕,以至於行業龍頭公司華大基因也才在一年前提交了招股說明書,等待證監會的上市審核。而2010年成立的貝瑞和康,今年8月也借殼天興儀表等待審核,以彎道超車的速度和華大基因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無疑,未來兩三年內將有更多公司把登陸資本市場提上議程,而傳統上市公司早已開始在精準醫療方向布局。第一財經記者粗略統計,A股至少有30多家涉及精準醫療概念的上市公司,布局方向涉及精準醫療產業鏈上的諸多環節,如測序儀研發及耗材,全自動POCT分子診斷領域、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室等。基因測序服務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耳聾基因檢測等,而最熱門的領域莫過於針對腫瘤診斷、治療的液體活檢和細胞免疫療法。
周睿表示,精準醫療概念較新,純粹的精準醫療公司大部分在商業模式探索階段,美國也是一樣,基於二代測序在腫瘤診斷、預防的公司,還只是在某一具體方向做精做透,沒有成體系。
從上市公司具體操作來看,大部分公司在精準布局集中在基因測序服務以及細胞治療上,測序儀研發相對較少。從時間來看,多數公司布局在2015年到2016年涉足精準醫療,距離收獲期尚遠。
在測序儀研發方面,紫鑫藥業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共同研發國產測序儀,但目前尚未量產。共進股份也在2016年1月宣布,和上海小海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半導體高通量測序儀,共進股份持有小海龜科技15%的股份。另外,山東海化在生物芯片研制銷售方面設立了控股子公司。
在基因大數據方面,榮之聯依托華大基因布局“生物雲”,榮之聯為華大基因設計、建設和維護位於深圳和香港的生物信息超算中心。
在基因測序服務方面,達安基因在2012年1月和和美國生產測序儀的公司Life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納斯達克股票代碼:LIFE)的中國區全資子公司英濰捷合作成立立菲達安診斷公司,進行基因測序平臺推廣。迪安診斷也於2014年5月建立一代、二代基因測序平臺,當然未來是否能在基因測序服務方面有更多發展,也依賴於腫瘤液體活檢技術提高以及測序成本降低等因素。
一些上市公司通過增資入股創業公司的方式切入精準醫療,北陸藥業2014年8月21日公告稱,公司擬向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增資3000萬元,認購其增資後20%的股權,世和基因主要從事開發、運營、銷售與癌癥用藥有關的基因檢測技術服務。
2014年3月,千山藥機擬收購湖南宏灝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部分股權並對其增資,增資擴股完成後,占宏灝基因52.57%的股權。2015年8月,廣生堂稱擬和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合資成立“福建博奧醫學檢驗所”,廣生堂占49%股份,新公司圍繞先天性耳聾、癌癥兩項檢測開展工作 。2015年9月,湯臣倍健稱,將投資8760萬元入股上海凡迪,獲取逾19%股權;同時,湯臣倍健擔任有限合夥人的廣發信德健康基金持有上海凡迪增資完成後的7%股權。上海凡迪擁有第三方獨立醫學檢驗資質,主要業務是推廣無創產前胎兒DNA檢測和“單基因遺傳病”,以及個體化用藥等基因檢測。
也有一些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尋找精準醫療的標的。2015年5月7日,麗珠集團公告稱擬出資1000萬美元認購從事腫瘤基因檢測服務的美國CYNVENIO公司的B輪優先股,將持有其18.03%股權。2016年3月,西隴科學公告,公司境外孫公司Xi Long USA擬以自有資金2256.47萬美元投資Fulgent Therapeutics LLC,獲得其15%的股權。Fulgent公司是美國CLIA及CAP認證的臨床分子診斷標準化基因檢測服務機構。
第一階段故事紅利已到尾聲
上市公司可講的故事和精準醫療領域的賽道密切相關,圍繞腫瘤開展預防、診斷以及治療是市場蛋糕中最大的一塊,而細胞治療成為繼傳統藥物、生物制劑之後的新支柱,很多上市公司也講起了細胞治療的故事。
安科生物公告稱,與CAR-T細胞治療領軍企業博生吉聯手,致力於CAR-T實體腫瘤臨床突破,並探索細胞免疫治療的產業化,主要業務在環保領域的開能環保也在2014年投資設立原能細胞,並稱,原能在國內建立多個合作醫院平臺,積累了DC-CIK,NKT,CART,CRISPR-Cas,iPSC,mAb等技術和資源。
2015 年7月,恒瑞醫藥(600276)江蘇恒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與深圳源正細胞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合資成立恒瑞源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細胞治療方向主營免疫治療產品開發,資金主要投向MASCT、PD-1 和實體瘤TCRT。冠昊生物與北京大學合作成立北昊幹細胞研究院,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靶向T細胞治療腫瘤。佐力藥業全資孫公司佐力創新醫療擬投資人民幣8910萬元增資科濟生物,本次增資後,佐力創新醫療持有科濟生物7.85%的股權,科濟生物是實體瘤CAR-T細胞治療的企業。
2015年被稱為精準醫療元年,奧巴馬宣布精準醫療計劃之後,紅利效應很快傳導到A股,加上2015年上半年的中國股市的牛市效應,精準醫療概念在資本市場廣受追捧。
但是隨著2015中期中國股市節奏的轉換,精準醫療相關概念股也有所回調。2016年,精準醫療概念在市場中表現稍弱,相關概念股一直處於震蕩區間。2016年5月,受到魏則西事件的影響,免疫治療概念在市場中受挫。A股市場受沖擊最多的莫過於中源協和(600645.SH),公司曾公告稱擬定增募資15億元收購從事細胞免疫技術治療的“上海柯萊遜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隨後,衛計委也召開緊急會議明確,要求細胞免疫治療須停止應用於臨床治療,而僅限於臨床研究。
目前,市場從細胞免疫治療的風波里逐漸恢複,但是從精準醫療行業自身發展趨勢來看,從上遊的儀器、耗材到下遊的檢測服務的應用被幾百家公司占據,在第一個發展階段,多數公司拿到天使或A輪融資,或已經實現和上市公司的鏈接,受資本追捧,一級市場項目估值普遍較高,但是測序成本仍待降低,以腫瘤基因檢測等相關技術靈敏度仍需提升,市場還要科普、開拓,精準醫療領域第二階段的故事需要一些新的熱點。
周睿認為,精準醫療是從預防,診斷到治療的系統,目前國內上市公司知道這是一個方向,嘗試從產業鏈的接入口找到自己的切入口,針對腫瘤的企業嘗試布局液體活檢,心血管藥物的企業入股藥敏芯片的公司等。大家只是在一些點上突破,還沒有形成集團化運作。“很期盼華大、貝瑞等擬上市公司有所突破。”周睿說。
一直關註精準醫療一級市場投資的松禾創新投資總監王陽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精準醫療發展未來的想象的空間較大,早已不單局限在檢測,診斷,治療領域當中,還涉及到藥物研發,保險,健康,農業等多個領域當中。比如,很多保險機構的上市公司也在布局精準醫療,未來可以通過精準醫療結合商業保險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而不只是把基因檢測作為禮品送給客戶而已。
從2015年1月30日,奧巴馬提出美國精準醫學計劃至今,精準醫療的各大賽道幾乎被創業公司占滿。當然,上市公司也不會錯過精準醫療的紅利,除了參股創業公司之外,並購是上市公司涉足精準醫療的又一主要方式。
“醫藥領域和精準醫療的結合,對上市公司而言,鑒於精準醫療還在技術萌芽階段,並購比較方便,腳先插進來,但最終能不能走出來,目前還是比較難以判斷。”匯添富基金“醫藥一哥”周睿在近期舉行的Bio4P,2016精準醫療創新論壇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未來兩三年,精準醫療領域將有很多並購案例發生。”周睿說。今天,基因濤略就來梳理一下精準醫療領域出現的並購案例和特點。
小公司研發+大公司並購成主流模式
2016年,精準醫療領域的並購案例莫過於貝瑞和康借殼天興儀表登陸A股,目前正等待審核。8月29日晚間,停牌兩個半月的天興儀表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進展公告,擬將其目前擁有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人員等存量業務資產出售給成都天興儀表(集團)有限公司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同時,向貝瑞和康全體股東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貝瑞和康100%股權。
成立六年的貝瑞和康,從創立之初就乘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市場化的東風,2011年,獲得君聯資本A輪融資1780萬美元,2013年年中,又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由啟明創投領投。隨後,貝瑞抓住了2014年到2015年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商業化的契機,成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領域華大基因之後的又一龍頭。2016年,貝瑞曝出的新進展是借殼登陸A股。
未來一段時間,從世界範圍看,“小公司研發+大公司並購”或將成為精準醫療主流商業模式。
2016年5月31日,華爾街日報報道,愛爾蘭生物制藥公司爵士制藥(JAZZ)將以15億美元收購Celator制藥(CPXX),收購價大約是Celator制藥市值的兩倍。Celator制藥是美股2016年當之無愧的明星,公司3月14日停牌之後發布公告稱,公司新藥VYXEOS經三期臨床證實能讓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高危患者(二級)總體存活率顯著提高。公司次日複牌,股價單日暴漲400%,之後繼續上漲。截止5月31日收盤價為17.53美元。3個月漲幅已經接近10倍,領漲整個納斯達克市場。
醫療並購逐漸成為全球範圍內資本退出的主要方式。以醫療領域創業蓬勃發展的以色列為例,創業公司成長到一定程度後,選擇並購退出的案例很多。分享投資享投就投的投資經理吳寒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2005年到2014年,共有62家以色列醫療健康產業的公司被並購,醫療健康產業公司被收購的平均運營時間為12.3年,從第一筆融資到並購退出平均耗時8.68年。不過,這主要是因為生物醫藥以及生物技術等細分領域拉長了資本回報期,普通的醫療企業投資周期相對較短。
而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公司並購進入精準醫療案例已經存在,並購也為上市公司增加了講故事的空間。2015年10月,新日恒力公告稱,以15.66億元並購博雅幹細胞80%的股份,博雅幹細胞成為新日恒力的控股子公司,2015年11月23日,股東大會通過此決議,新日恒力藉此進入生物醫藥領域。
2015年5月11日,新開源公告稱,公司擬通過向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份收購三濟生物、呵爾醫療及晶能生物100%股權,並以13.20元/股向3位特定對象定增1371萬股配套募集資金1.546億元用於標的資產整合、運營資金的安排。新開源也通過這次收購進入腫瘤早期診斷、分子診斷、基因測序等體外診斷服務領域。
同時,上市公司也會選擇設立並購基金的方式切入精準醫療,在全球範圍內選擇投資標的。2016年2月,樂普醫療公告稱擬使用自籌資金9500萬美元與煙臺民和德元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共同投資設立總規模不超過1億美元的全球精準醫療創新投資基金。目前基金已投資液體活檢領域的美國Quanterix公司,投資1100萬美元,以增資方式參與其D輪融資,取得其5.35%的股權。
初創公司之間也會有並購可能
一直關註精準醫療一級市場投資的松禾資本投資總監王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2017~2018年,精準醫療行業存在行業洗牌的可能性。並購重組不會單單發生在上市公司中,也會發生在這些初創公司之間。這和周睿的預測不謀而合。
王陽認為,目前國內基因檢測公司的數量超過600家公司。多數企業在這兩年資本熱潮中拿到了天使或者A輪融資,但是再後續的投融資過程明顯吃緊,原因在於一方面業績增長和利潤低於預期,理想大於實際;另一方面公司估值普遍偏高,接盤力度較弱,融資無法形成有效銜接。所以,未來一些公司可能會通過融資繼續成長為大公司,有些則可能通過並購的方式完成資產重組。
在經歷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市場爆發之後,國內精準醫療的發展更多聚焦於腫瘤領域。但目前國內(腫瘤領域)幾家領頭(基因測序)公司,幾年累計檢測過的病人勉強以萬例計,全國一年新增430萬癌癥病人,所有公司加起來的市場占有率的總和極低。行業還處於教育市場的階段,決策者、投資者、公司從業人員、醫生和患者都需要教育。
資本市場前一階段的熱捧和行業本身發展的速度並不匹配,會有一定的擠壓“泡沫”的過程。而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公司也在全球範圍內“買買買”來快速增強自身實力。
由華大基因原CEO王俊率團隊創立的碳雲智能,2016年4月A輪融資金額將近10億人民幣,由騰訊領投,隨後碳雲智能也開始用並購的方式在精準醫療領域“攻城略地”。2016年9月15日,碳雲智能宣布建立以色列研發中心並收購一家私有的以色列圖像理解與人工智能公司Imagu Vision Technologies。
另一家值得業內關註的公司是從美股完成退市的藥明康德,在近幾年已經通過並購、投資逐漸形成了基因檢測,細胞免疫治療,藥物CRO等全產業鏈的布局,業內人士認為藥明的布局未來或將產生更大的價值。
總之,不管是設立全資子公司或者參股、並購,將為上市公司在精準醫療領域開拓的主要方式,而這些新的領域能為上市公司貢獻多少收益,收獲期可能還有賴於測序成本進一步降低,技術靈敏度進一步發展之後再判斷。
約50億元“央”字頭扶貧基金今年將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帶動貧困人口精準脫貧。
1月6日,第一財經記者從當日召開的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央企扶貧基金)第一屆第二次董事會、第一屆第二次監事會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央企扶貧基金首批122.03億元已全部到位,完成6個項目的投資決策,投資額14.35億元,項目涉及股權、子基金等投資方式,合作夥伴包括中央企業、省屬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產業集團。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其中明確要求,“引導中央企業、民營企業分別設立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主要用於吸引企業到貧困地區從事資源開發、產業園區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等”。
2016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貫徹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要求由國資委牽頭,財政部參與,“引導中央企業設立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這之後,國資委會同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第一時間組建了由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徐福順任組長,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有關人員參加的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籌備領導小組。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批複同意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設立方案。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總會計師張華介紹,該基金主要投資於貧困地區的資源開發、產業園區建設、新型城鎮化發展等,適當投資養老、醫療、健康等民生產業。優先考慮吸納就業人數多、帶動力強、脫貧效果好的項目;重點支持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的省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
張華介紹,央企扶貧基金首期規模122.03億元,共51家中央企業出資,出資一次到位。基金與財政部會同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國煙草總公司共同發起出資28億元設立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形成合力,共同推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未來逐步整合全口徑中央企業的市場化扶貧基金或資金,與中央企業的公益性基金組成基金聯盟,基金聯盟規模逐步達到500-1000億元,統一品牌,最大限度地幫扶貧困地區經濟發展。
在運作模式上,相關規定明確,基金存續期15年,項目投資期5-7年。委托國投創益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具體運營管理;基金公司按照法人治理結構有效運作,日常運營由基金管理公司承擔,不設專職管理團隊。基金公司投資及投資形成的股權參照合夥制企業進行管理。
張華介紹,央企扶貧基金首批6個投資項目涉及農產品流通、畜牧業、林業及木材加工行業等多個行業,扶貧效果明顯,具有較強的示範意義。
其中,中國供銷農產品批發市場項目由央企扶貧基金、控股股東中國供銷集團及現代種業發展基金共同增資,實際控制人為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央企扶貧基金投資額為3億元。據介紹,該項目發展有利於打造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和定價體系,提升貧困地區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和附加值,部分項目位於延安、贛南、金寨等革命老區縣,項目可複制性強,對帶動貧困地區的產業脫貧具有深遠的意義。
江西省鄱陽縣正邦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項目為央企扶貧基金與大股東正邦科技(深圳交易所上市,代碼002157)合作,央企扶貧基金投資額為2億元。項目主營種豬、商品豬養殖與銷售,芳樟種植,有機肥加工等,依托當地良好的糧食資源稟賦和養殖產業基礎,形成“豬-沼-香樟”的循環經濟模式,把養殖業和種植業有機結合起來,可產生較好的經濟與生態效益。項目采用“公司+貧困戶”的合作模式,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增收。
貴州劍河園方林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項目實際控制人為貴州省屬國有企業貴州產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央企扶貧基金投資額為7500萬元。項目屬於林業項目,10萬畝級別速生豐產短周期原料林基地建成投產後,產出比傳統的營林生產方式提高了6倍,生態效益明顯,可為當地林業走可持續高效的現代林業發展之路提供有效的示範。
此外,貴天下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項目央企扶貧基金投資額為6000萬元;河南子基金與貴州子基金項目,央企扶貧基金投資額均為4億元。合作選取的合作夥伴分別為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公司和貴州產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前者為河南省政府的基金管理平臺,後者為貴州省最大的國有投融資主體,均熟悉當地市場,具有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
張華介紹,二期募資工作方案已基本形成,總體思路是國資委主導,以未出資央企為主進行二期募資。以財政部為主、國資委配合,啟動金融、文化等其他央企的二期募資,盡可能提高央企參與度,進一步擴大基金在脫貧攻堅中的推動力、影響力。
“預計2017年4月底二期募資工作完成。2017年開始逐步整合央企的市場化扶貧基金或資金,與中央企業的公益性基金組成基金聯盟,統一央企扶貧品牌。”張華說。
19日上午,國家發改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2016年改革工作進展情況。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司長徐善長表示,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各方面改革呈現縱深推進、成效益顯的良好態勢,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增強了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推動產權保護落實
第一財經記者經過梳理發現,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第一牽頭的年度改革任務有26項,改革方案已陸續出臺,重點包括《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關於促進創業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幹意見》《關於進一步健全國家儲備制度的若幹意見》《關於設立統一規範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關於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的指導意見》《省級空間規劃試點方案》《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幹意見》等。
26項制定方案出臺之後,國家發改委致力於推動改革舉措精準落地。徐善長表示,“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增強改革執行力,使改革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
在產權保護方面,徐善長介紹,在出臺了完善產權保護的重要文件後,下一步主要在貫徹落實上體現政策效果,在平等保護、全面保護、依法保護、公眾參與、標本兼治的原則上進行。
去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這是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出臺,而且是以最高文件形式出臺的產權保護頂層設計。
在此之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相繼出臺產權保護的配套文件,國家知識產權局出臺《關於嚴格專利保護的若幹意見》,以及國土資源部就住宅建設用地到期後續期問題提出相關過渡性政策意見。
徐善長表示,當前最緊迫的,是要加快推進民法典的編纂工作,在立法層面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建立平等保護,以及抓緊甄別糾正一批錯案冤案、讓各部門形成合力。
“放管服”改革方面,發改委印發實施《2016年全委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工作方案》,進一步減少審批,初步建成2張清單4個平臺,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優化管理和服務。
將出臺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
在價格改革方面,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幹意見》,電力、成品油、天然氣、水等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取得新成效,醫療服務、鐵路客運等服務價格改革也取得重要進展。
作為2016年經濟體制改革重要任務之一,電力體制改革落實各項改革任務,取得重要進展。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1月,除西藏自治區正在制定試點方案外,已有21個省(區、市)開展了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9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開展了售電側改革試點,3個省(區)開展了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納試點,形成了以綜合試點為主、多模式探索的格局。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綜合改革司巡視員王強在發布會上介紹,發改委正在制定《關於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的通知》,擬適時出臺。
此外,輸配電價改革實現省級電網全覆蓋,為多方直接交易奠定了基礎。去年12月,發改委制定出臺《省級電網輸配電價定價辦法》,明確了省級電網共用網絡輸配電價制定的原則和方法,並建立了對電網企業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王強表示,2017年上半年輸配電價核定工作將全面完成。
2016年,是繼2015年1月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之後,基因組學和基因產業在中國風起雲湧的一年。
中國精準醫療的發展始終緊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步伐。2016年,基因組學發展被列入“十三五”規劃,由華大基因承建的國家基因庫也正式開門迎客;基因產業鏈上有更多創業公司湧現,融資此起彼伏,上市公司爭相布局“精準醫療”概念;業內龍頭公司華大基因於2015年12月IPO,一直在審批排隊中;“華創系”公司貝瑞和康借殼天興儀表和華大基因爭奪“基因產業第一股”,並於2016年12月率先登陸資本市場……
展望2017年,基因產業領域的並購重組將風起雲湧,正如華大股份CEO尹燁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所說,基因行業已經結束百家爭鳴,進入快速發展期,也即將進入一個大浪淘沙,兼容並轉的時期,或者說倒閉的會更多。
政策加速推動發展
2015年可謂是美國的“精準醫療”元年。2015年1月20日,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宣布啟動精準醫療計劃,白宮隨後發布了精準醫療計劃的相關細節。
很快,中國也在國家戰略層面發力。2015年3月,科技部和國家衛計委先後召開精準醫學戰略專家會議,擬在2030 年前,在精準醫療領域共投入 600 億元,這對國內基因行業的發展無疑具有推進作用。
2016年,中國精準醫學發展進入加速期,3月5日,國家發改委公布“十三五”規劃綱要,其中涉及100個項目,而“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位列其中,預示著“基因組學”被列入國家戰略。
也在2016年3月,科技部發布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被評為2016年優先啟動的重點專項之一,並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2016年項目指南於2016年3月8日正式公布,實施周期為2016年—2020年。這一指南的發布被醫療界內解讀為,行業期待已久的精準醫療國家戰略部署終於揭曉。
在隨後的5月3日和4日,國家衛計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預申報書評審會,對第一批項目預申報書進行評審,業內普遍關註的評審專家名單也正式出爐。評審專家統一從國家科技專家庫中抽取產生,共149人,涉及16個方向。
2016年,科技部“精準醫學研究”專項審核通過並註資61個人群隊列研究,跨越5年,30余個病種和全國大部分地區。12月初,由協和醫院副院長張抒揚教授牽頭、18位院士支持參與的罕見病專項隊列已啟動。2017年,將有更多隊列專項研究啟動。
基因產業作為精準醫療的一環,最先商業化的技術是無創產前基因檢測。2016年3月,華大基因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樣本量達到百萬,其他提供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公司的樣本量也不斷提高。為了規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發展,衛計委在2014年底確定了108家臨床試點單位。
2016年,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迎來利好發展。10月27日,衛計委發布了國衛辦婦幼發[2016]45號文件——《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於規範有序開展孕婦外周血胎兒遊離DNA產前篩查與診斷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指出此前產前篩查與診斷專業試點機構的有關規定同時廢止,放松了對開展產前篩查和診斷的機構要求,取消108家臨床試點單位,所有具有產前檢測資質的醫院原則上都可以開展無創DNA產前篩查與診斷;取消7家醫學檢驗所的臨床試點,具有產前檢測資質的所有醫學檢驗所原則上都可以開展無創DNA產前篩查與診斷。
業內人士認為,《通知》明確了無創產前篩查和診斷中各機構的分工和職責,對二孩政策的實施以及降低出生缺陷有重要意義,使整個產業步入正規發展的軌道,積極推動醫療行業的渠道管理。
精準醫療對於提升人口健康水平、減少無效和過度醫療、避免有害醫療、遏制醫療費用支出快速增長有重要意義。雖然,現階段中國在精準醫學研究領域的投入並不像美國那麽大,但是隨著產學研界都在精準醫學上發力,精準醫學也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
未來行業洗牌並購多發
2015年以來,精準醫療行業內的公司一直是風險投資機構眼中的“香餑餑”,越來越多的天使和VC投資願意加入大健康投資行列。盡管在經歷“資本寒冬”,但基因產業上的創業公司融資力度依然不減。
在融資和並購方面,據基因慧統計,2016年1月1日至12月9日,共有43家企業獲得融資,(不完全統計)融資總額約為52.59億元。其中,95%的企業獲得千萬級別以上的融資,獲得10億元融資的企業有兩家,碳雲智能和基石藥業,獲得1億元融資的有16家。
在這些企業中,幾乎所有企業都有華大離職員工的參與,華大基因成為基因產業中名副其實的“黃埔軍校”。從細分賽道上看,繼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迎來市場爆發之後,很多基因測序公司都在布局腫瘤基因檢測,據不完全統計,國內涉及液態活檢的基因檢測公司有五六十家,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以及杭州等城市,其中大多數公司是創業公司。2016年的投資也幾乎聚集在腫瘤領域。比如,泛生子獲得B輪數億元投資,吉因加獲得A輪2億元投資,北京希望組獲得A輪億元投資。
人體微生物組也成為另一個受資本青睞的領域,因為它能從人類環境層面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特別是一些慢性疾病的狀況,比如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通過糞便來檢測,對人來說是一種徹底無創的檢測手段,雖然在中國剛起步,但是該領域的代表公司也開始獲得資本青睞,比如銳翌生物在2016年獲得Pre-A 4000萬元融資、弘瑞康在Pre-A輪也融資數千萬。
雖然多數企業在這兩年的資本熱潮中拿到了天使或者A輪融資,但是再後續的投融資過程明顯吃緊。業內人士分析,原因在於一方面業績增長和利潤低於預期,理想大於實際;另一方面公司估值普遍偏高,接盤力度較弱,融資無法形成有效銜接。
未來,一些公司可能會通過融資繼續成長為大公司,有些則可能通過並購的方式完成資產重組。同時,一些上市公司看好精準醫療,也願意通過並購介入精準醫療。
目前,精準醫療產業內的公司還相對年輕,多處於創業期。而A股上市公司多通過參股、並購以及設立並購基金等方式涉足精準醫療。
據第一財經記者粗略統計,A股至少有30多家涉及精準醫療概念的上市公司,布局方向涉及精準醫療產業鏈上的諸多環節,如測序儀研發及耗材,全自動POCT分子診斷領域、第三方獨立醫學實驗室等。基因測序服務如無創產前基因檢測、耳聾基因檢測等,而最熱門的領域莫過於針對腫瘤診斷、治療的液體活檢和細胞免疫療法。
所以未來兩三年,精準醫療行業存在行業洗牌的可能性,這一領域將有很多並購案例發生,並購重組不會單單發生在上市公司中,也會發生在初創公司之間。這一判斷已基本獲得業內多位從業者和投資人的認可。
從世界範圍看,“小公司研發+大公司並購”或將成為精準醫療主流商業模式。由華大基因原CEO王俊率團隊創立的碳雲智能,2016年4月A輪融資金額將近10億人民幣,由騰訊領投,隨後碳雲智能也開始用並購的方式在精準醫療領域“攻城略地”。
在1月5日舉行的數字生命高峰論壇暨全球聯盟招募大會上,王俊宣布,碳雲向全球7家公司SomaLogic、 HealthTell、 PatientsLikeMe、AOBiome、 GALT、Imagu和天津強微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共計約4億美元,這7家公司加入碳雲的數字聯盟,共同開啟數字生命時代。
另一家值得業內關註的公司是從美股完成退市的藥明康德,在近幾年已經通過並購、投資逐漸形成了基因檢測、細胞免疫治療、藥物CRO等全產業鏈的布局。
2016年,貝瑞和康成為基因測序產業上登陸資本市場的一匹“黑馬”。貝瑞和康成立於2010年,貝瑞和康抓住了2014年到2015年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商業化的契機,成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領域在華大基因之後的又一龍頭。華大基因無創基因檢測樣本量2016年已突破160萬例,貝瑞和康也突破100萬例。
2015年12月,華大基因遞交IPO申請書,貝瑞和康看到了登陸資本市場的緊迫性,在2016年8月29日宣布,借殼上市公司天興儀表。在2016年12月14日舉行的媒體說明會上,貝瑞和康董秘王冬表示,43億元的估值有讓利上市公司的意圖,公司已經和股東們達成一致,攤薄眼前利益是為了把公司盡快做大。2016年12月18日,天興儀表複牌,貝瑞和康完成基因產業第一股的願望。
爭議精準醫療
任何新事物的發展都是伴隨爭議的,精準醫療也不例外。2016年5月,魏則西事件將免疫治療相關公司卷入漩渦。免疫治療概念股在資本市場中受挫。
A股市場受沖擊最多的莫過於中源協和(600645.SH),公司曾公告稱擬定增募資15億元收購從事細胞免疫技術治療的“上海柯萊遜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隨後,衛計委也召開緊急會議明確,要求細胞免疫治療須停止應用於臨床治療,而僅限於臨床研究。衛計委的規定對於市場規範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免疫治療市場信心的恢複還需要一段時間。
2016年10月底,關於精準醫療的效果以及是否泡沫化的爭議在業內廣受關註。腫瘤精準醫療被發表在《自然》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兩篇文章推上了審判臺,被指“精準策略沒有給大多數腫瘤病人帶來好處,腫瘤的精準治療僅僅是一個待證明的假說。”這一觀點在國內醫療界引起極大爭論,有贊同者也有反駁者。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精準醫學重要推動者詹啟敏發聲說,“靶向治療在有些腫瘤中已經展示出非常理想的療效,盡管目前的靶向藥物還較少,未來一定是精準醫學的重頭戲。但今天的靶向治療不是精準醫學的全部,腫瘤精準醫學治療應是手術、放療、化療及生物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各種治療方式綜合運用。”
也有從業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腫瘤精準醫療,不是光測了基因突變,用了靶向藥,就能立刻實現的,還需要很多配套科研成果,比如藥物精準輸送系統,腫瘤細胞精準識別,多種治療藥物的研發,大數據疾病智能預測模型的建立等,需要同時轉化,才能形成效力。寫(批判)文章的人顯然是把精準醫療的挑戰和機遇想天真了。
基因產業是否有“泡沫”?只能說基因產業的發展還將經歷爬坡向上的過程,資本的泡沫也會被擠壓而有所回落。從行業發展來看,確實處於非常早期,行業還處於教育市場的階段,決策者、投資者、公司從業人員、醫生和患者都需要教育。
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給基因治療單基因遺傳病帶來曙光,也讓中國學者韓春雨在2016年備受爭議。
5月2日,《自然》系列頂級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中文名《自然生物技術》)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河北科技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青年教師韓春雨副教授題為《DNA- 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gregoryi Argonaute》的重大原創性成果。
韓春雨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基因編輯技術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時興技術CRISPR-CAS9發起了挑戰。後者被稱為“造物主之手”的第三代基因編輯技術,近些年來一直是諾貝爾獎的熱門。
但2016年7月,方舟子公開發文質疑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成果存在“不可重複複制操作”的問題,暗指韓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實性。
直到2017年1月19日,《自然-生物技術》發表新聲明稱,期刊獲得了與NgAgo系統可重複性相關的新數據,在決定是否采取進一步行動之前,我們需要調查研究這些數據。
看來,關於韓春雨團隊的NgAgo-gDNA技術的爭議還將在2017年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