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基因濤略】未來兩年,精準醫療將迎來並購時代

從2015年1月30日,奧巴馬提出美國精準醫學計劃至今,精準醫療的各大賽道幾乎被創業公司占滿。當然,上市公司也不會錯過精準醫療的紅利,除了參股創業公司之外,並購是上市公司涉足精準醫療的又一主要方式。

“醫藥領域和精準醫療的結合,對上市公司而言,鑒於精準醫療還在技術萌芽階段,並購比較方便,腳先插進來,但最終能不能走出來,目前還是比較難以判斷。”匯添富基金“醫藥一哥”周睿在近期舉行的Bio4P,2016精準醫療創新論壇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未來兩三年,精準醫療領域將有很多並購案例發生。”周睿說。今天,基因濤略就來梳理一下精準醫療領域出現的並購案例和特點。

小公司研發+大公司並購成主流模式

2016年,精準醫療領域的並購案例莫過於貝瑞和康借殼天興儀表登陸A股,目前正等待審核。8月29日晚間,停牌兩個半月的天興儀表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進展公告,擬將其目前擁有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人員等存量業務資產出售給成都天興儀表(集團)有限公司或其指定的第三方。同時,向貝瑞和康全體股東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貝瑞和康100%股權。

成立六年的貝瑞和康,從創立之初就乘著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市場化的東風,2011年,獲得君聯資本A輪融資1780萬美元,2013年年中,又獲得了2500萬美元的B輪融資,由啟明創投領投。隨後,貝瑞抓住了2014年到2015年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商業化的契機,成為無創產前基因檢測領域華大基因之後的又一龍頭。2016年,貝瑞曝出的新進展是借殼登陸A股。

未來一段時間,從世界範圍看,“小公司研發+大公司並購”或將成為精準醫療主流商業模式。

2016年5月31日,華爾街日報報道,愛爾蘭生物制藥公司爵士制藥(JAZZ)將以15億美元收購Celator制藥(CPXX),收購價大約是Celator制藥市值的兩倍。Celator制藥是美股2016年當之無愧的明星,公司3月14日停牌之後發布公告稱,公司新藥VYXEOS經三期臨床證實能讓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高危患者(二級)總體存活率顯著提高。公司次日複牌,股價單日暴漲400%,之後繼續上漲。截止5月31日收盤價為17.53美元。3個月漲幅已經接近10倍,領漲整個納斯達克市場。

醫療並購逐漸成為全球範圍內資本退出的主要方式。以醫療領域創業蓬勃發展的以色列為例,創業公司成長到一定程度後,選擇並購退出的案例很多。分享投資享投就投的投資經理吳寒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2005年到2014年,共有62家以色列醫療健康產業的公司被並購,醫療健康產業公司被收購的平均運營時間為12.3年,從第一筆融資到並購退出平均耗時8.68年。不過,這主要是因為生物醫藥以及生物技術等細分領域拉長了資本回報期,普通的醫療企業投資周期相對較短。

而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公司並購進入精準醫療案例已經存在,並購也為上市公司增加了講故事的空間。2015年10月,新日恒力公告稱,以15.66億元並購博雅幹細胞80%的股份,博雅幹細胞成為新日恒力的控股子公司,2015年11月23日,股東大會通過此決議,新日恒力藉此進入生物醫藥領域。

2015年5月11日,新開源公告稱,公司擬通過向特定對象非公開發行股份收購三濟生物、呵爾醫療及晶能生物100%股權,並以13.20元/股向3位特定對象定增1371萬股配套募集資金1.546億元用於標的資產整合、運營資金的安排。新開源也通過這次收購進入腫瘤早期診斷、分子診斷、基因測序等體外診斷服務領域。

同時,上市公司也會選擇設立並購基金的方式切入精準醫療,在全球範圍內選擇投資標的。2016年2月,樂普醫療公告稱擬使用自籌資金9500萬美元與煙臺民和德元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共同投資設立總規模不超過1億美元的全球精準醫療創新投資基金。目前基金已投資液體活檢領域的美國Quanterix公司,投資1100萬美元,以增資方式參與其D輪融資,取得其5.35%的股權。

初創公司之間也會有並購可能

一直關註精準醫療一級市場投資的松禾資本投資總監王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2017~2018年,精準醫療行業存在行業洗牌的可能性。並購重組不會單單發生在上市公司中,也會發生在這些初創公司之間。這和周睿的預測不謀而合。

王陽認為,目前國內基因檢測公司的數量超過600家公司。多數企業在這兩年資本熱潮中拿到了天使或者A輪融資,但是再後續的投融資過程明顯吃緊,原因在於一方面業績增長和利潤低於預期,理想大於實際;另一方面公司估值普遍偏高,接盤力度較弱,融資無法形成有效銜接。所以,未來一些公司可能會通過融資繼續成長為大公司,有些則可能通過並購的方式完成資產重組。

在經歷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的市場爆發之後,國內精準醫療的發展更多聚焦於腫瘤領域。但目前國內(腫瘤領域)幾家領頭(基因測序)公司,幾年累計檢測過的病人勉強以萬例計,全國一年新增430萬癌癥病人,所有公司加起來的市場占有率的總和極低。行業還處於教育市場的階段,決策者、投資者、公司從業人員、醫生和患者都需要教育。

資本市場前一階段的熱捧和行業本身發展的速度並不匹配,會有一定的擠壓“泡沫”的過程。而一些具有良好前景的公司也在全球範圍內“買買買”來快速增強自身實力。

由華大基因原CEO王俊率團隊創立的碳雲智能,2016年4月A輪融資金額將近10億人民幣,由騰訊領投,隨後碳雲智能也開始用並購的方式在精準醫療領域“攻城略地”。2016年9月15日,碳雲智能宣布建立以色列研發中心並收購一家私有的以色列圖像理解與人工智能公司Imagu Vision Technologies。

另一家值得業內關註的公司是從美股完成退市的藥明康德,在近幾年已經通過並購、投資逐漸形成了基因檢測,細胞免疫治療,藥物CRO等全產業鏈的布局,業內人士認為藥明的布局未來或將產生更大的價值。

總之,不管是設立全資子公司或者參股、並購,將為上市公司在精準醫療領域開拓的主要方式,而這些新的領域能為上市公司貢獻多少收益,收獲期可能還有賴於測序成本進一步降低,技術靈敏度進一步發展之後再判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