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內消費行業的選股策略-守正出奇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zoq.html

  國內消費行業的選股策略

     企業的價值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企業創造性、創新性的變化;第二取決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如全球對高污染行業在政策上設置很高的進入壁壘,導致供給端出 現了緊張,一些企業可能從中獲利(如節能減排造成電石等高耗能產業的價格暴漲,同步傳導到PVC行業,加快了PVC行業的洗牌與整合,擁有一體化優勢的企 業將加速做大成長為壟斷龍頭)。

     企業的創新性變化一般來講來自於三個方面:新產品、新市場、新組織形式。新組織形式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公司內部的組織形式變革,如治理結構的改善,或是國有企業引入激勵機制;第二個層次是產業組織形式的變化,比如蘇寧模式,屬於傳統產業組織形式的創新。

     Ten bagger,10倍股,指那些股票價格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如5年以內)上漲超過10倍以上的公司,由投資大師彼得·林奇首創這一術語。

     對於投資人來說,能夠發現和投資10倍股是激動人心的。10倍股必須要有堅實的基本面做依託,才能不斷吸引投資者推高股價,同時,你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韌勁,才能堅持持有到最後。
     我們不能通過歷史靜態看待問題,而要理解歷史是怎麼成長起來的,要用變化的眼光來看,否則永遠發現不了價值,消費行業長期的可預期增長前景和完全競爭的屬性,決定了其將成為10倍股的搖籃。
 
企業價值的兩大來源
    每一個投資者都希望自己做一個價值投資者,但什麼叫價值?一個企業價值的來源是什麼,做價值投資時衡量價值的標準又是什麼?
    企業的價值主要是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來自企業創造性、創新性的變化;第二可能取決於外部環境的變化,如全球對高污染行業在政策上設置了很高的進入壁壘,導致供給端出現了緊張,一些企業可能從中獲利。
    企業的創新性變化一般來講來自於三個方面:新產品、新市場、新組織形式。新組織形式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公司內部的組織形式變革,如治理結構的改善,或是國 有企業引入激勵機制,或引入外部策略股東等。第二個層次是產業組織形式的變化,比如蘇寧模式,相對於當時傳統家電的流通渠道,它屬於產業組織形式的創新。
    山西汾酒股價從8元漲到80元,汾酒發生了什麼變化?其中一個層次就有組織形式的變化,公司治理結構的變化,第二個層次是新產品的變化。原來渠道混亂、產 品混亂、價格體系混亂,經銷商不願意銷售他們的產品,價格也賣不上去。現在價格理順,產品理順、渠道理順,所有都良性循環,汾酒的市值也從30億元變成了 現在的300億元。
    不到兩年時間價格暴漲16倍的包鋼稀土則得益於外部環境的變化,今年的稀土行業,中國的稀土資源在今年和去年相比沒有發生改變,但為什麼今年的稀土值錢, 去年的稀土不值錢?為什麼今年包鋼稀土成為大牛股,去年就沒成為大牛股?這是因為國家政策發生了改變,有了政策支持,稀土價值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價值和估值的統一
    那麼,應該如何尋找未來的十倍股?
    我們知道巴菲特做過幾次大的決策,十幾筆交易成就世界首富。真正能看到公司十幾年價值的人,才是價值投資者,但關鍵在於你有沒有這樣的邏輯框架和洞察力。
    「你有一百塊錢,還有足夠的洞察力看到未來二十年這個企業的發展,把一百塊錢配置在這裡沒有問題。但在這個過程中,你是和未來做鬥爭,和不確定做投資,和自己認知能力不足作鬥爭,你很難堅持自己的判斷。」
    個人的認知也是有限的,所以,在自下而上挖掘價值的同時,一定要關注自上而下的影響因素。比如宏觀經濟走勢、宏觀經濟政策、流動性、人民幣匯率的走勢、產業政策變化,因為基本面因素會引導情緒變化,從而帶來公司估值的變化。
    站在現在看未來,既要尋找價值,又要尋找情緒的起點,這就是我們選股與投資的主要內容。中國股市的情緒變動非常劇烈,因此既要看到價值也要看到自上而下的 情緒。從投資角度來講,要認識公司基本面,但即使是最瞭解自己公司的CEO、董事長、CFO,都難以預測自己公司的股價,也就是說認清基本面也不一定能夠 做投資。所以,既要自下而上認識價值,又要自上而下理解市場、理解宏觀經濟,理解市場的遊戲規則,做到價值和估值的統一。
 
消費不可限量
    消費行業的前景不可限量,在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將會出現持續成長的10倍股。」
    有三個方面支持消費行業的發展:一、過去10年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下降的,但無論「十二五」規劃還是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策導向都是鼓勵內 需,鼓勵消費;二,中國人均GDP發展到目前的階段,已經到了消費升級的階段;三,從人口結構的角度來講,未來消費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上升,整個環境有利 於消費。
    消費品為什麼會出現牛股?一個公司的管理層非常有能力,而這種能力轉化為公司價值最容易發生在完全競爭類市場。消費品市場從大的角度講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優秀的管理層很容易給公司帶來大家想像不到的增長,競爭屬性決定了這個行業容易出現牛股。
    此外,競爭意味著行業格局的變動,對於資本市場來說這也是很好的屬性。企業從壞變成好的過程,就是成長為大牛股的過程。消費品行業的外在的環境是公平的,公司管理能力轉化成價值是核心。在這種背景下,自下而上挖掘股票就有很大的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04

選舉倒數 破解陳冲護盤三大策略

2012-1-2  TCW




台股啟動「股票換選票」行情了 嗎?

十二月二十日,國安基金宣告啟動,原本跌破十年線的台股,重返七千點大關。讓一路破底的台股行情在選前三週突然氣氛轉趨樂觀,就是行政院副院長 陳冲,透過三大精準有效的策略,成功拉抬股市。

首先是發動四大基金和投信聯手護盤。一位政府基金代操主管指出,雖然主管機關沒有點名四大基金進場,卻呼籲代操的法人共襄盛舉,「一起把績效做起來。」今 年來台股重跌,四大基金委外代操的投信操盤績效相當難看,眼看十二月底須交出操作績效成績單,紛紛趕搭國安基金進場的順風車,讓護盤行動達到加乘效果。

第二項策略是集中火力在特定股票。有別於以往八大行庫各自銜命進場,這次陳冲召集所有部會及行庫,統一護盤步伐,包括安排 三組券商分頭買三種股票,分別是高價股、龍頭股和權值股,避免政府基金各買各的股票,削弱戰力。

連端利多,堵保險業賣壓

第三項策略則是逐步釋放利多。陳冲的護盤策略有特定節奏,首先是著力於跌深的金融股,其次是拉抬高價股和權值股做為護盤指 標,並放送「每日一利多」政策,來維繫市場對台股的信心。

金融股向來是穩盤工具,和政策利多連動最密切,因此政府透過釋放政策利多,讓金融股打先鋒。首先,十二月二十日下午五點,金管會才宣布開放陸銀參股,六點 四十五分,陳冲宣告國安基金啟動,讓市場聞到政府做多的企圖心。

而且,政策利多一波接一波,金管會接著在二十二日通過研議多時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機制,大幅減輕保險公司的避險成本,較早又通過了保險業資本適足率 (RBC)暫行措施,也是一種防堵保險業者在年底拋售台股的「交換條件」。同一天,總統府也召開財經對策小組會議,端出七大政策牛肉。

成交量放大是護盤關鍵,陳冲透過激勵買氣、防堵賣壓雙管齊下,當成交量萎縮,外資開始放耶誕節假期之際,此時國安基金進 場,用的錢最少,達到拉抬股市的最大效果,也提振總統選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24

資本策略(497.HK) - 利潤最大化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BLOG

http://blog.yahoo.com/_72WIFHLVKF2G7BULLLTKWEWV6Y/articles/600209/index

 

有朋友跟我說,如果你以現價買入經擴大後相當於25%的資本策略,然後接受鐘楚義的收購,這樣可策略利潤最大化,而且是無風險的。我且將他的說法以不同個案去分析一下。

 

總括而言,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六個個案,可見下表。

 

有閒置現金?

將閒置現金買入更多股票?

接受股份收購?

個案一

沒有

na

個案二

沒有

na

個案三

個案四

個案五

個案六

 

 

如假設現價為$0.24,下表將展列了收購完成後股價所代表的回報。


$0.22

$0.24

$0.255

$0.27

$0.29

個案一

-8.3%

0.0%

6.3%

12.5%

20.8%

個案二

-4.7%

1.6%

6.3%

10.9%

17.2%

個案三

-8.3%

0.0%

6.3%

12.5%

20.8%

個案四

-4.7%

1.6%

6.3%

10.9%

17.2%

個案五

-6.3%

0.0%

4.7%

9.4%

15.6%

個案六

-4.3%

0.4%

3.9%

7.4%

12.1%

 

由上表可觀察到幾項事情:

 

l   個案一和三﹑二和四是一樣的,即代表如果你將閒置現金投入以現價買入更多股票,與你沒有閒置資金的時候是一樣的,無論你接不接受。

 

l   個案一至四可見,如果之後股價等於$0.255,回報將一樣。而當之後股價低於$0.255,個案二和四比一和三好,當高於時,則一和三比二和四好。

 

l   大部分其他情況下,每個個案都不要股價下都有機會比其他優勝,唯獨是,個案五的回報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個案四低1.5625%,即是說,如果你有閒置現金,既不接受收購,又不買進更多股票,回報將會比一位既接受收購,又買進更多股票的投資者吃虧1.5625%

 

 

附錄:


現股價

現持股

股票總值





0.24

300,000

72,000











個案一: 不接受股份收購







之後股價

持股

股票總值

套回現金

總回報



0.22

300,000

66,000

0

-8.3%



0.24

300,000

72,000

0

0.0%



0.255

300,000

76,500

0

6.3%



0.27

300,000

81,000

0

12.5%



0.29

300,000

87,000

0

20.8%









個案二: 接受股份收購







之後股價

持股

股票總值

套回現金

總回報



0.22

225,000

49,500

19,125

-4.7%



0.24

225,000

54,000

19,125

1.6%



0.255

225,000

57,375

19,125

6.3%



0.27

225,000

60,750

19,125

10.9%



0.29

225,000

65,250

19,125

17.2%









個案三: 閒置現金買入部分股票,但不接受股份收購





現股價

現持股

買入股票

股票總值




0.24

300,000

100,000

96,000











之後股價

持股

股票總值

套回現金

總回報



0.22

400,000

88,000

0

-8.3%



0.24

400,000

96,000

0

0.0%



0.255

400,000

102,000

0

6.3%



0.27

400,000

108,000

0

12.5%



0.29

400,000

116,000

0

20.8%









個案四: 閒置現金買入部分股票,接受股份收購,以維持原先持股




現股價

現持股

買入股票

股票總值




0.24

300,000

100,000

96,000











之後股價

持股

股票總值

套回現金

總回報



0.22

300,000

66,000

25,500

-4.7%



0.24

300,000

72,000

25,500

1.6%



0.255

300,000

76,500

25,500

6.3%



0.27

300,000

81,000

25,500

10.9%



0.29

300,000

87,000

25,500

17.2%









個案五: 有閒置現金,不接受股份收購,以維持原先持股




現股價

現持股

股票總值

現金

總值



0.24

300,000

72,000

24,000

96,000










之後股價

持股

股票總值

現金

總回報



0.22

300,000

66,000

24,000

-6.3%



0.24

300,000

72,000

24,000

0.0%



0.255

300,000

76,500

24,000

4.7%



0.27

300,000

81,000

24,000

9.4%



0.29

300,000

87,000

24,000

15.6%









個案六: 有閒置現金,接受股份收購






現股價

現持股

股票總值

現金

總值



0.24

300,000

72,000

24,000

96,000










之後股價

持股

股票總值

套回現金

現金

總回報


0.22

225,000

49,500

18,360

24,000

-4.3%


0.24

225,000

54,000

18,360

24,000

0.4%


0.255

225,000

57,375

18,360

24,000

3.9%


0.27

225,000

60,750

18,360

24,000

7.4%


0.29

225,000

65,250

18,360

24,000

1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75

兩個顛覆策略 台彩終於賺錢!

2012-02-13  TCW




今年一月,台灣彩券創下史上單月 最高的銷售金額,達到一百七十六億元,以全台二千三百萬人換算,平均每人貢獻達七百六十五元!

台彩是中信金旗下子公司,自二○○七年起發行 公益彩券,去年銷售金額衝到九百一十二億元,年成長近一三%,不僅創下中信集團接手公益彩券以來的歷史新高,也首次轉虧為盈。

台彩轉虧為盈 的轉折關鍵,就發生在去年的農曆春節期間,銷售連續兩個月破百億元。今年一月彩券買氣繼續發燒,比去年同期成長逾六三%,創史上單月新高。

每 年一、二月是公益彩券的旺季,台彩董事長薛香川指出,通常第一季彩券業績,就占台彩全年銷售的三分之一。因此,台彩也選在此時重兵出擊,其中,大樂透、刮 刮樂這兩項產品的春節加碼策略,是銷售關鍵。

顛覆策略一:提高中獎率加碼一個頭獎,不如一百個百萬獎

台彩的春節加碼,歷經三 階段的改革。第一階段是二○○七年至二○一○年,此時期採加碼大樂透頭獎兩億元至三億元,買一張五十元的樂透,只有一組開獎號碼可對,得獎機率偏低,可能 只有一人中獎。獎額雖高,中獎率卻低,且只能對一次,讓民眾興趣缺缺。

第二階段是去年,台彩改變策略,同樣加碼兩億元,但大樂透頭獎只加碼 一億元,另外一億元,則是分散成一百組的「百萬大紅包」,這表示,一張彩券可以對獎兩次,既可中大獎,也可中小獎,得獎人至少有一百零一位,中獎率大幅提 高。

薛香川指出,加碼最大獎,不如提供更多得獎機會,因為頭獎只有一個,一般人會認為全台灣只有一個兩億元大獎,中獎率偏低,並不吸引人。 這項「一億不如一百萬」的產品創新策略,正是台彩去年一月創下一百零七億元銷售佳績的秘密。

第三階段是今年,台彩擴大加碼七億元,創下歷年 最高的加碼金額。除了延續去年「百組百萬」活動、加碼大樂透頭獎兩億元,還特別加開「十組千萬」的促銷獎號,獎金變成大中小三種,而且可以對三次獎,得獎 人至少有一百一十一位,激勵彩券銷售金額再創新高。

除了傳統型彩券如大樂透熱銷,立即型彩券「刮刮樂」也是推升銷售額的一大功臣。今年農曆 年,台彩以「史上最高頭獎」的噱頭,推出新春刮刮樂「兩千元拚二千六百萬」,一張彩券就要價兩千元,是史上最高價,而且中獎率號稱達八○%,最小獎也有一 千元,相較於過去中獎率約三○%至五○%,這次的高中獎率引爆搶購熱潮,多數投注站刮刮樂都被秒殺一空。

無論是大樂透或刮刮樂,台彩的行銷 策略都是同一種原理,就是提供更多中獎機會。薛香川指出,這個點子聽起來並不難,但執行上卻有難度,例如過去只要開一次獎,百組百萬卻要加開一百組號碼, 無論是行銷宣傳或電腦系統,都顛覆了過去的做法。

運彩科技總經理洪主民指出,公益彩券發行十年,已邁入成熟期,銷售量節節下滑,去年大樂透 又頻頻摃龜,民眾意興闌珊。台彩透過提高中獎組數,而非加碼獎金,讓失望的民眾感覺得獎機率提高,結果重新吸引買氣回籠,是相當高明的行銷手法。

從 事彩券業長達十年,中華民國彩券工會聯合會榮譽理事長林俊福也認為,比起過去經營彩券的銀行,都把彩券當作例行公事,台彩這兩年,卻積極推出各種新玩法, 讓民眾感覺更加有趣,更能激發購買的熱情。

顛覆策略二:話題性廣告豬哥亮代言,敏感身分反激發買氣

不僅是行銷策略奏效,台彩 業績創新高,也和廣告效果息息相關。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公益彩券權益推動聯盟理事長呂學淵指出,台彩懂得適時做廣告,在新春期間推出,並且宣傳彩券新玩 法,達到最大宣傳效果。

公益彩券在二○○二年剛推出時,在一連串「爸爸買給你」、「曉玲嫁給我」等話題廣告推廣下,讓第一屆發行機構台北銀 行(後與富邦銀行併為台北富邦銀行)第一年便創下銷售千億元的佳績,後來,公益彩券的廣告卻開始沉寂,彩券銷售額也逐年下滑。

直到去年農曆 年前,台彩找來國民導演吳念真寫廣告劇本,同時還逆向操作,找來曾因簽賭跑路的藝人豬哥亮出任公益彩券代言人,廣告還拿豬哥亮過去敏感的賭博話題當橋段, 反而引發話題和買氣,讓公益彩券更深入民心。

瞄準第一季是彩券銷售旺季,薛香川指出,當時台彩決定把一年廣告費用的三分之一大膽砸在第一 季,推出兩個廣告,一個是鼓勵民眾買彩券做公益,另一個則是宣揚百組百萬的新玩法,加上過年期間,缺乏重大新聞,各大媒體紛紛報導大樂透的新聞,宣傳上達 到加乘效果。

除了話題性,台彩推出的新廣告,也重新把「做公益」和「買彩券」劃上等號。李奧貝納廣告公司創意總監簡源呈指出,有別於過去彩 券廣告強調「圓夢想」的意象,台彩廣告的成功之處,在於讓民眾感覺「即使沒中獎,至少也是做好事,」為彩券銷售加分不少。

回顧台彩一路走 來,堪稱蓽路藍縷。公益彩券一開始由財政部委託北富銀發行,中信銀是第二屆的得標者。一般以為,經營公益彩券穩賺不賠,但台灣科技大學台灣彩券與博彩研究 中心主任劉代洋曾形容,「得標才是噩夢的開始,」這就是所謂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

當初中信銀以七年一百四十六億元 回饋金,標下公益彩券的發行權,超出財政部底價的九倍,換言之,中信銀平均每年要回饋國庫近二十一億元回饋金,加上台彩的經營成本,公益彩券每年銷售額必 須達到九百億元,中信銀才有可能損益兩平。

先天上,台彩就背負沉重的回饋金包袱,想要損益兩平或賺錢,只能從擴大彩券營收、撙節管銷成本兩 種方法著手,台彩發行彩券初期選擇了後者,企圖採用不同於之前,較便宜的資訊系統管理模式來節省成本,結果第一天早上一開賣就全台大當機。

由 於台彩資訊系統頻頻出包,初期的大樂透投注量一天不到一億元,跟北富銀經營的高峰期,每小時平均三億元投注量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不僅造成公益彩券銷售 數字創下開賣以來新低,財政部一度揚言要停止中信銀的發行權,大傷中信銀形象。

外在環境也不利於台彩。公益彩券從二○○二年開賣以來,銷售 熱度逐年遞減,從北富銀負責發行第一年的一千零一十九億元的高峰,一路下滑,至最後一年(○六年)已經掉到七百四十億元。○七年彩券經營權交到台彩手上, 第一年銷售額竟跌到六百四十二億元,距離高峰時期足足掉了三百七十多億元。

熬了五年,台彩總算吐氣揚眉,不再是中信銀的大包袱,中間有人為 的努力,也有運氣的成分。薛香川不諱言,去年大樂透連續摃龜,讓台彩多賣了四十七億元,「那是運氣,」今年仍須努力拚出九百億元銷售。

如 今,台彩得以重返榮耀,主要是瞄準人心的行銷策略奏效。做為台灣最大「組頭」,台彩打出一手漂亮的牌,憑著「少錢多獎」的產品行銷、反向操作的廣告策略, 成功吸引了買氣,終於擺脫了輸家命運,成為賺錢的莊家。

【延伸閱讀】第5年轉虧為盈——中信金經營台彩銷售額

2007 年:642億

2008年:731億

2009年:718億

2010年:809億

2011 年:912億中信金每年須繳回饋金21億元給國庫,加上經營成本,銷售額須達900億才能損益兩平。

資料來源:台灣彩券  整理:鄧麗萍

【延 伸閱讀】政界轉商場 薛香川證明自己很會賺台彩翻身最大推手

台彩銷售額創新高,首次轉虧為盈,背後的關鍵人物就是董事長薛香川。

這 位行政院前秘書長,二○○九年莫拉克風災因發言不當、引發爭議而請辭,沉潛半年後,被中信金網羅,出任子公司台灣彩券董事長。當時中信金弊案纏身,外界認 為,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延攬薛香川,只是「請門神」,主要是想藉薛香川的人脈,為兒子辜仲諒的官司,在府院建立溝通管道。

沒想到,當時被指 「毫無財金經歷」的薛香川,二○一○年三月上任後,卻認真起來,在台彩營運上積極作為,帶領台彩走出虧損陰霾,頗令外界跌破眼鏡。

他深受重 用,領軍中信金七人小組

在薛香川接手之前,扣除二十一億元繳回國庫的回饋金,台彩每年虧損兩億至六億元。薛香川上任後,節流方面,透過改變 開獎落球順序來調整遊戲規則,並降低威力彩頭獎保證獎金,同時,也推出「百組百萬」的行銷點子,搭上春節銷售旺季,去年第一季營業額比前年同期成長三 ○%,終於讓台彩走出連年虧損的窘境。

上任短短兩年,薛香川能夠快速進行改革,也彰顯了他在中信金集團內被重視的程度。由於辜仲諒因紅火案 無法接班,辜濂松為中信接班轉型,設計出「中信金七人小組」的制度藍圖,就由薛香川擔任召集人,去年三月中信金購併大都會人壽的董事會上,也是由薛香川代 理人在海外的辜濂松,主持重大決策會議。

做為辜家從外面禮聘進來的左右手,薛香川被賦予的權力,讓他在台彩經營上更加得心應手,這也是過去 掌管台彩的中信銀個人金融前執行長尚瑞強,或是北富銀彩券部主管楊瑞東,都無法比擬的權力和地位。

他尚有挑戰,彩券經營權年中競標

薛 香川的下一個戰場是新一輪的彩券經營權之爭。彩券一年銷售量高達八、九百億元,牽涉龐大金流、手續費等有形收入和廣告行銷等無形效應,以及財富管理和慈善 捐款等周邊效益,因此每次重新遴選發行機構,都讓銀行搶破頭。

台彩發行公益彩券的期限將於明年屆滿,財政部預計於今年年中重新招標,志在連 莊的中信銀,預料將會硬碰第一屆發行機構北富銀,以及兩度參與競標失利的台新銀行。

從政界轉戰商場,薛香川展現了經營有道的另一面,連馬英 九總統也笑他,「沒想到我們的行政院秘書長這麼會做生意。」目前薛香川除了擔任台彩董事長,也是中信金董事,外傳未來有可能在辜濂松退休後,出任中信金董 事長。台彩在薛香川帶領下,首度由虧轉盈,已成為薛香川在中信集團地位後市看俏的籌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8

轉貼:保羅·桑琴的小市值股投資策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2e2ro.html

保羅·桑琴的小市值股投資策略

2012-3-3              文章來源於《證券市場週刊》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7988_1.html

 

可能是由於資金規模和投資風格的緣故,保羅·桑琴很喜歡巴菲特在經營合夥公司期間每年給合夥人的信件,但卻不喜歡後來入主伯克希爾時致股東的信。

 

布魯斯·格林沃爾德/文

 

如果你想知道哪家小公司的股票近期出現了暴跌,桑琴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你問的股票很有可能已經出現在他研究的廉價股票名單之中。如果某隻股票引起了他的 注意,他很可能已經深入研究了它的前世今生,通過這種方式他就可以瞭解更多的信息。無論如何,這只股票已經入選他的潛在股票觀察名單,他會一直保存這些信 息,這也使得他的股票觀察名單越來越長。

桑琴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研究生,畢業後在哥大商學院教授證券分析和高級價值投資課程。在進入哥大深造之前,他曾任職於證券交易委員會和高盛公司。從商 學院畢業後,他加入了羅伊斯聯營公司,這是一家專門投資小公司和微型公司證券的資產管理公司,職位是分析師和組合投資經理。之後,他加入了第一曼哈頓公 司,這是一家專門投資大公司股票的價值投資公司。1999年11月以來,他一直擔任蜂鳥價值基金的首席投資官,這是一家有限合夥公司,在該公司他有機會重 新對自己鍾愛的小公司進行研究和投資。

在桑琴看來,1954年出版的第三版《證券分析》最為出色。事實上,這也是格雷厄姆寫的最後一版《證券分析》,書中包含了格雷厄姆在大蕭條時期和戰後復甦 中自己的大量親身經歷。桑琴尤其欣賞格雷厄姆每年寫給格雷厄姆·紐曼合夥公司的投資者信件,以及沃倫·巴菲特在經營伯克希爾之前執掌巴菲特合夥公司期間每 年寫給投資者的信件。他 對伯克希爾每年致股東信的興趣不大,在經營伯克希爾時,巴菲特管理以及需要投資的資金很多,這迫使他專注於那些可以終身持有的大市值股票。儘管價值投資的 幾率在類似的情況下依然適用,但難度相當大。現在,與價值投資者進行博弈的是那些消息非常靈通、心智非常聰明的市場參與者,而且與此前相比安全邊際已被大 幅度擠壓。與其他價值投資者一樣,桑琴很喜歡在很少受其他投資者關注的領域中進行投資。

與格雷厄姆一樣,桑琴喜歡從資產負債表中發現價值,位於資產表上方的項目是現金和應收賬款,這部分的金額越高越好。與1934年相比,現在找到格雷厄姆 雪茄煙蒂式的股票難度已經非常大,惟一可以找到此類股票的領域就是在小公司中,尤其是微型公司。在投資者每天的分析中,不可能會忽略規模很大的公司,小公司有時候也未能倖免,但那些管理著大資金的人會遠離此類股票,因此此類股票中偶爾還會出現煙蒂式的股票。

桑琴熱衷於這樣的股票:假設一家公司的市值為2000萬美元,盈利為100萬美元,市盈率是20倍,在多數情況下,這家公司的股票不會非常便宜;但是,如 果這家公司擁有l500萬美元的淨現金,那麼就可以以500萬美元的代價買下這家公司,此時實際市盈率更接近5(1500萬美元現金所獲得的利息收入必須 從淨利潤中扣除),這只股票就成了搶手貨。為發現此類公司,桑琴通常會對資本化比率進行考察。在資本化比率的計算公式中,分母為債務的市場價值加上股本的市場價值,然後減去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分子是息稅前利潤乘以(1-稅率),這樣的目的是發現為獲得公司稅後營運利潤需要支付多少金額。對資本化比率的分析是桑琴的出發點,分析結果可以篩選出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公司。與其他常用的篩選方法不同,資本化比率能夠區分資產並研究營運利潤,而非淨利潤,因為對淨利潤的研究可能帶來誤導。

在跌破發行價時買入

 

儘管所有的價值投資者都是反向投資者,但並不是所有的反向投資者都是價值投資者,兩者之間的區別很簡單。儘管兩種投資者的目標都是尋找被市場打敗的股票, 但是反向投資者通常傾向於市盈率很低或者股價與賬面價值比率很低的股票,他們往往是購買與前期高點相比當前價格已大幅下跌的股票,他們對股票的研究僅限於 這個層面;價值投資者並不簡單地比較當前價格與前期高點,因為這種比較會讓一些投資者感到非常失望,而是比較價格與內在價值,也就是說考察公司的資產和盈利能力價值。事實上,股價大幅下跌是價值投資的必要條件,但並不一定是充分條件。

根據這種思路,桑琴傾向於考察跌破發行價格的新股或者次新股,在股市上升期,公司上市的動機非常強,動機之一來自於公司早期的投資者,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 或者是風險投資公司,他們都將通過賣出資產而獲利;另一個動機來自經營這家公司的管理人員,這些人幾乎都擁有公司的大量股份,首次公開募股可以讓他們以一 個相對便宜的代價籌集擴張所需的現金;第三個動機來自負責承銷的投資銀行,如果首次公開募股獲得成功,負責承銷的投資銀行將獲得7%的回報,與此相比其他 交易收入都顯得微不足道。那些規模很大的投資者經常在這些股票上市的第一天就買入並賣出,從股價的大幅漲跌中獲得暴利。

 

為了平衡各方的利益,公司會採取各種努力以最好的狀況上市。通常,在上市前一年之內,公司會停止僱用新的員工,以降低成本;一些可以自由決定的支出將被推 遲,並且收入會以儘可能快的速度增長。20世紀90年代末,希望上市的公司採取上述措施的必要性可能已經有所下降,因為公眾對新股的追捧已經達到了瘋狂的 程度,即使從未盈利的公司也可以上市。此外,購買新上市股票的投資者應當意識到新股推介時有很多水分,招股說明書以及股價信息中多少都會包含一些虛假成分。

例如SCC通信(SCCX)公司,這是一家銷售電信行業專業軟件的公司,於1998年公開上市,承銷商為羅伯遜·斯蒂芬和漢姆布拉赫特-奎斯特投資銀行, 這是第一次由兩家投資銀行共同負責一家高科技公司上市的承銷事務。1997年,SCCX公司連續經營業務的淨利潤為245萬美元,然而經營業務總體出現了 虧損;1995-1996年以及1996-1997年間,公司的銷售額均實現翻番。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計劃以約每股12美元的價格發行2100萬股股 票,籌集資金2400萬美元左右。公司計劃使用募集資金償付400萬美元的銀行債務,其他資金用於公司的一般業務。除了這2100萬股新股,早期的投資者 持有l200萬股股票,發行這部分股票所獲得的資金不會進入公司的賬戶。雖然這些早期投資者只會賣出少量的股票,但公司內部人員通過部分籌碼套現的事實從 未引起關注。

新股發行之後,公司大概有1000萬股的流通股,賬面價值為每股3.5美元。也就是說,一個以12美元買入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實際持有成本必須剔除3.5 美元的賬面價值。1998年底,排除非經常性項目和股權稀釋的效應之後,每股盈利為0.5美元,包括這兩項的每股盈利為0.29美元,這些數據顯然不會令 價值投資者心動。

與大部分新股一樣,SCCX公司的股價在發行之後持續上漲,一個月後股價接近16美元,但之後經濟事實和外部衝擊開始對股價造成不利影響。在公司公佈 1998年第二季度的業績報告之後,投資者發現該公司的收入和盈利開始趨平。對於一隻漲幅不大的股票而言,儘管這樣的報告不會帶來太大的衝擊;但對 SCCX公司而言,這卻標誌著股價向下大幅調整的開始。1998年8月底,股價已跌至7美元左右,同年9月跌破3美元,此時正值俄羅斯債務危機爆發、長期 資本管理公司破產,整個市場開始大跌。之後,SCCX公司略有反彈,年底時收於4.7美元左右。毫無疑問,價格已經跌破了發行價。

然而,最糟糕的階段尚未結束,1999年前幾個月股價甚至跌得更多。桑琴在每天檢查創出新低的股票列表時發現了這只股票,在對這家公司進行初步研究之後, 他認為市場對壞消息反應過度,公司收入和盈利下滑的原因之一是國會要求電話公司安裝SCCX專業軟件相關的立法被推遲。由於相信盈利和收入的下滑僅僅是暫 時的,桑琴開始在3月份股價跌破4美元之後買入這只股票。SCCX的股票在春季出現回升,到了夏季又掉頭下跌,但桑琴一直堅持持有、不為所動。公司業績表 現平平,但在那年秋季國會順利通過了相關立法。之後,在2000年第一季度,公司的股價從8美元突破16美元,期間市場的亢奮情緒也推動那些從事電信業務 的公司股價上漲。對一個價值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領域,桑琴樂於讓市場先生為他提供股票。

這項投資之所以獲得成功,僅僅是因為桑琴有足夠的耐心等到那些被IPO承銷商寄予厚望的股票最終跌至相當不合理的水平,還因為他沒有在2000年初市場因過度樂觀而推高電信類股價時買入。作為一名出色的價值投資者,他知道必須適應市場先生。

信息增量帶來的價值

一般來說,喜歡投資小公司的人認為,小公司比大公司有更好的成長前景、能更加靈活地抓住新機遇、適應市場的變化,因為一些規模很大的基金被禁止購買小公司的股票,小公司的股價可能存在折扣,加上很少有分析師會關注小公司,這些公司的股價可能尚未體現所有的信息。如 果已經有500名分析師在研究通用電氣(考慮到大量機構都會購買這種股票,而且為數眾多的投資銀行分析師為經紀商和其他專家提供分析報告,這並不是一個極 端的預測),第501名分析師不會提供有關通用電氣公司更多的信息,或者提出更詳細的見解。如果只有一名分析師在研究一家公司,第二名分析師肯定有機會發 現一些重要的信息。如果這名分析師沒有將發現的信息公之於眾,而是據此做出投資決定,那麼他研究和分析的價值就會在投資組合的表現中體現出來。

桑琴認同這些理由,另外還提出了一條自己的看法,即小公司可以被更容易地瞭解。小公司的財務報告和業務模式均相對簡單,這些公司通常只從事一項業務,而標普500指數中的成份股公司通常經營著5-15項業務。從經濟的角度衡量,與在研究大公司方面花費的時間相比,花在研究一家小公司上的時間更具價值

小股票、大組合

桑琴並不屬於純粹的價值投資者。事實上,他對分散投資充滿熱情,如表所示,他所管理的投資組合被分成兩個部分,每個部分中都有三個分項。與本傑明·格雷厄姆一樣,他把其中的一個部分稱之為常規投資組合操作, 即投資傳統的價值型股票:華爾街不感興趣或者從未關注的小公司或微型公司的股票,他在創新低的列表中尋找此類股票。他每天都會研究這些列表,通過篩選找出 與現金、其他資產或者正常化後盈利相比而言非常便宜的股票。他也購買那些價格疲軟的混合型證券,通常包括優先股、可轉債等。

 

转贴:保罗路桑琴的小市值股投资策略

 

投資組合的另外一部分則是不同類型的套利交易。桑琴廣泛使用套利這 個術語,但這些交易的一個共同要素是某一事件會改變股票的價格,例如已經宣佈的收購、部門獨立、公司清算、重組以及類似事件等都可能是絕佳的機會,這種交 易的特徵是高回報、低風險。桑琴之所以能找到這樣一個不同尋常的縫隙市場,是因為對大型套利基金而言,這個市場規模太小,出於監管的要求大型套利無法投資 於這個市場。套利交易的高回報、低風險特點及其與常規投資之間的差異使得整個投資組合充滿價值。

由定義可以看到,套利部分中的所有頭寸必須存在某種催化劑才能令價值得以體現,這些頭寸之所以進入套利部分的投資組合,僅僅是因為已經或者將會發生能讓價格發生變化的事件。常規投資組合中的股票卻截然不同,它們可能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令價格接近內在價值,正是因為這些股票不受歡迎,它們才會出現在常規投資組合中。從另一方面看,這種情況也可能在一夜之間就會發生。桑琴曾經在深度忽略類 別中買入了一隻股票,沒人研究和關注這家公司,一週之內,該公司的股價從l美元左右飆升至4美元左右,原因是一則新聞稱美國可能放鬆對古巴的禁運,這家公 司將是潛在的受益者。投資組合中之所以有這只股票,是因為這只股票具有價值,桑琴此前預測股價可能在未來兩年內翻番或翻三番。當一周之內就實現了所有的預 測之後,桑琴大量賣出這只股票以滿足市場先生的胃口。幾週之後,流言消散,這家公司的股票持有人損失慘重,之後股價開始下跌並跌破兩美元,桑琴在這個價位 又買了一部分。然而,在正常情況下,只有套利交易才會迅速帶來收益,並為投資組合提供穩定的現金流。由於兩部分投資使用的是不同的選股流程,且選擇理由各 不相同,因此兩部分投資不會存在高度的相關性,套利部分同整個市場無關,這樣的投資組合僅僅通過購買30個不同行業的股票就能更好地實現分散投資的目標, 這樣做是為了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

世紀科技公司:不受喜歡、沒人研究、價值低估

l999年11月,世紀科技(Centennial Technologies)公司的股價進入創新低名單,並引起了桑琴的注意,他幾年前從報紙的頭條新聞中知道了這家公司,當時媒體曝光了公司的會計醜聞, 公司股價隨後直線下跌並陷入集體訴訟,最後股票被摘牌。與其他很多投資者一樣,桑琴認為這家公司已經倒閉,在創新低列表中看到這只股票時,他大感意外,他 決定看看這家公司是否值得引起更多的關注。

他發現世紀科技公司已經於1999年5月結束了法律訴訟,並向訴訟中的權利主張人分配了近500萬股股票。由於這些股票持有人與公司之間存在不愉快的經 歷,他們中的許多人在之後幾個月內便賣出了這些股票。9月底,在公司基本業務沒有出現任何變化的情況下,股價從7美元跌至4美元,這明顯是由不關心公司基 本面的被動投資者的拋售行為所造成的。該公司的基本面相當出色,它生產個人電腦中的多種設備以及使用閃存芯片的電腦相關產品,資本回報率較高,現金流非常 好且不斷增加。

他發現,可以以90萬美元左右的價格買下整個公司,且只使用公司自己的現金和公司持有的其他公司股份就已經足夠,這樣的價格可以使所有者擁有一家在過去 12個月創造130萬美元營運利潤的公司,而當前的營運利潤已增至240萬美元,這得益於5000萬美元淨營運虧損的結轉,公司可以在未來多年內無須為盈 利繳稅。

為證實世紀科技公司已經起死回生且管理良好,他調查了公司新首席執行官的背景,發現他多年來一直都在經營另一家上市公司且非常成功。但他依然不相信如此好 的公司股價會這麼低,他與公司的首席財務官進行了交流並得到保證,公司的業務非常強勁且正在改善。之後他對內在價值進行了大概的估測,他假定公司連續12 個月的盈利為每股0.4美元,並給予10倍的市盈率,每股價值為4美元,然後加上4.03美元的淨現金和證券價值,公司的內在價值為8美元左右。公司股價 當時略高於4美元,較內在價值低了4美元,這意味著這只股票擁有50%的安全邊際。他首次購買這家公司的股票之後,股價毫無理由地最低跌至3美元,桑琴再 度聯繫了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後者再次向他保證公司業務都處於正常軌道。作為一名出色的價值投資者,桑琴對這只股票進行了補倉。

12月30日, 星期四,世紀科技公司宣佈以60萬股股份、600萬美元的現金和票據收購英特爾公司的一個部門。早上八點半,桑琴再次打電話給世紀科技公司,相信這項收購 很快會給公司帶來盈利,且涉及的固定資產非常少。該公司購買的是存貨和客戶,它有足夠的產能支持需求的增加。桑琴重新計算了這家公司的內在價值,並為該公 司購買英特爾業務而所支付的現金和股票提供了資金支持。

一旦市場意識到這些信息,股價將會上漲,因此桑琴在開盤時以4.63美元的價格買入了這家公司的一些股票。中午股價升至5.00美元,他離開辦公室參加一 個會議,當他下午一點半回到辦公室時,股價已經升至9美元。開始他還以為這是千年蟲病毒提前發作,但在給交易員打完電話之後,他才相信這是千真萬確的事, 股價確實漲到了9美元。市場先生再度飢腸轆轆,吞噬了大部分安全邊際。因此,在1999年的最後兩個交易日內,他賣出了手上持有的這家公司的60%股票, 平均價格為9美元左右。

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價值投資者經常過早地賣出股票,因為他們的評估方法是基於資產和盈利能力,而對盈利性成長的潛能持懷疑態度。當股價升至資產價值或者盈利能力價值水平時,價值投資者就會賣出股票。不僅在買入股票時要記住安全邊際,持有期間也要牢記於心,一旦安全邊際消失,價值投資者也會消失。

在世紀科技公司的案例中,桑琴感到盈利能力價值的增加較為合理,因此他仍持有剩餘40%的股票。他之所以賣掉其他股份,主要是因為股價快速上漲之後這只股票佔投資組合的比重過大,他根據頭寸持有限制規定賣出了這部分股票。

連續持有一隻股票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迫使投資組合經理人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業務方面。桑琴認真研究了世紀科技公司2000年第二季度的報告,盈利超過 任何人的預期,銷售額增加,利潤率增加得更多。根據這個比例,公司2000年至少盈利800萬美元,每股1.6美元。鑑於公司過去所出現過的問題,公司首 席財務官向桑琴保證,他們將謹慎地給出保守的預期。儘管他們使用了幾乎所有的現金收購英特爾的業務,然而得益於盈利增長,內在價值隨之增加,那些以成本價 記錄在賬簿上的庫存價值已經大幅上升,這在資產負債表之外提供了另外一種安全邊際,因此桑琴調整了他對這家公司內在價值的評估。

從7月初到8月中旬,世紀科技公司的股價在10美元附近波動,因公司現在的內在價值超過16美元,因此這項投資的安全邊際為40%左右。桑琴以8美元和9美元的價格買入股票,新信息要求進行重新評估,在1月份看起來已經完全體現價值的股價,然而在6月份又成為便宜的股票。

重新評估被證實是有價值的。2001年1月23日,電子行業大型合同加工企業Solectron發出要約,計劃以每股2l美元的價格買下世紀科技公司。在 一年多的時間內,世紀科技公司的股價已經翻了四番,從最初的4美元漲至超過20美元,而同期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15%。

 

本文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本刊記者石偉編譯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76

台積電「防韓戰線」策略轉移 張忠謀「殺星」三招直逼要害

2012-4-16  TWM




三星電子切入晶圓代工並直接槓上台積電,是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最受矚目的消息,張忠謀為了這場大戰已準備多年,如今三大策略更已浮上枱面,要在記憶體、封 裝測試及反三星的聯盟上,迎接三星電子下的戰帖。

撰文‧林宏文

農曆年前,台積電舉辦去年第四季法說會,會後,董事長張忠謀與記者聊天,有記者提問,「張董事長,您說三星是可敬的對手,我想請問……」,話還沒說完,張 忠謀就馬上反駁,「我沒說三星是『可敬』的對手,我說的是,三星是『可畏』的對手!」接下來,這位記者又提到一次,三星是可敬的對手,向來沉穩的張忠謀, 此時已有點不悅地說,「我說他是可畏的對手,不是可敬的對手,可畏的英文是formidable。請各位不要搞錯了。」沒想到,記者又提到第三次,張忠謀 當下很不爽地說,「我再三強調,三星是可畏,並不可敬,難道你是三星派來的臥底嗎?」一個小場景,充分道出台積電與三星水火不容的緊張關係,對於三星從下 游產品往上游晶圓代工布局,展開鋪天蓋地的攻擊火力;台積電也不是軟腳蝦,今年也悄悄擬定三大策略,要從上游往下游圍堵這位韓國挑戰者,甚至將直取對方的 要害。

第一招:直搗黃龍

跨足三星強項||記憶體

面對三星叫陣,台積電最優先要補強的,就是在記憶體部分。由於三星已是全球DRAM及快閃記憶體霸主,因此在爭取客戶訂單時,可以搭配出貨,這在爭取蘋果 A6晶片的訂單上占盡優勢。

為了吃蘋果,台積電決定踏入記憶體領域,而且要做最難、最好的記憶體,直攻三星引以為傲的強項。

據了解,台積電早在多年前就已針對下世代記憶體做深入研究,包括在磁性記憶體、相位轉移式記憶體等製程技術上,都已投入重兵進行研究,還與工研院做合作。 台積電資深研發副總蔣尚義就曾說過,台積電在新的記憶體製程技術上,已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二招:先到者全拿

涉足高階封裝||3D IC此外,在半導體發展過程中,製程技術不斷微縮進步,已碰到摩爾定律(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每隔十八個月增加一倍)瓶頸,但是在高階封測領域,卻 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因此,張忠謀已提出台積電將有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就是所謂的「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意思是將邏輯晶片和記憶體放在矽中介層(interposer)上面,然後再封裝在基板上。

這個作法,就是一般所指的3D IC,也就是不再是一顆IC包裝起來,而是許多IC包在一個封裝裡面,藉此提升容量並降低成本。

這個宣示,也代表台積電將切入日月光及矽品等大廠的封測領域,對原本的科技產業分工體系投下了很大的變數。

目前台積電把3D IC的作戰層次拉得相當高,不僅張忠謀非常看重,指示蔣尚義要全力開發,並派了資深處長余振華及廖德堆等人負責,而余振華正是台積電成功研發○.一三微米 的五虎將之一。當時五位團隊中已有兩位升任副總,分別是孫元成及林本堅,另外一位則是被三星挖角的梁孟松,至於廖德堆則擔任過台積電南科六廠廠長,對提升 製程技術貢獻很大,也是台積電優秀的高階主管之一。

據了解,日月光、矽品等公司目前不願意投資在高階封裝技術上,主要是因為這種高階客戶目前還很少,若只為了像蘋果少數的客戶準備,投資效益並不高,既然專 業封測廠不願意投入,台積電就自己來。

第三招:強強連手

立足產業界 廣結盟友

此外,在與客戶的合作上,台積電目前動作更為積極,而且範圍已不僅限於過去最大的客戶群IC設計業者,還包括很多的系統廠商如微軟、思科;品牌商如蘋果; 以及半導體上下游業者如設備商等。

因為,張忠謀很清楚,目前全世界反三星的企業越來越多。因此,只要台積電結合這些與三星競爭的勢力,聯盟的力量一定可以發揮出來。

三星上下游通吃,勢力如日中天,但左手供應零組件、右手出產品搶市場,造成利益衝突,索尼及蘋果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三星目前幫客戶將晶片做好,但未來也 可能會將技術學走,再推出類似產品與客戶競爭。

例如,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宣布調降該公司晶片出貨預測,主因是三星下單量減少了。黃仁勳還說,三星顯然有從與蘋果合作中學到一些東西, 因此才減少對輝達下單。

當然,黃仁勳也提到,台積電二八奈米製程良率低於預期,輝達面臨晶片供應不足的問題。根據業界指出,輝達雖然對台積電的良率有意見,但至今仍把大部分訂單 下給台積電,也是台積電前五大客戶之一。輝達目前沒有把代工訂單交給三星,當然是擔心未來要面臨與蘋果一樣的處境,冒著技術被學走的風險,未來再與其在市 場上競爭。

靠著「殺星」三招,台積電大軍出擊,從上游晶圓代工跨足中、下游戰場,打一場台韓高科技的堡壘保衛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3

我們散戶憑什麼戰勝市場(二)——投資策略的邏輯反思 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3ekg.html
2007年我寫過一篇文章名為《我們散戶憑什麼戰勝市場》的文章,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投資和人生一樣,需要你超越平常人的優秀品格才能成功。這些超越平常人的優秀品格實際上構成了我們生活和投資的大智慧。我們憑著超越常人的生活投資大智慧就能夠戰勝市場。但是我們真的有了這些優秀品格後,就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嗎?到今天為止,我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因為有了這些優秀的品格後,你會勤學好問,你會堅忍不拔,假以時日你必然會掌握投資的真諦,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資策略,成為一個能夠戰勝市場平均水平的成功投資者。
    對於一個成功投資者來說,一次兩次的成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一套正確的投資策略,這樣才能不斷地複製成功,這樣才能走向最終的成功。投資策略現在種類 非常多,有看股評的,有研究技術指標的,有到處打探消息的,還有諸如基本面選股法,巴菲特選股法,神奇公式的選股法不一而足的選股策略,另外還有如網友 「低風險群」的套利思維,網友「海蜇」的自動套利模型等等,現在的投資策略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那麼我們到底應該選擇怎麼的策略才呢,特別是對於我 們這些業餘投資者,怎樣的策略才能更適合我們呢?
    我們選擇投資策略其實主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要考慮選擇的策略的正確性,如果你採取的是錯誤的策略,那麼怎麼努力都只會是南轅北轍;第二要考慮策略的可行性,或者說可操作性,對於普通人來說,你說去美國當然火箭最快,那你也得坐得起火箭啊!
    怎樣的策略才算正確的策略呢,我以為正確的投資策略針對的是事物發展背後的正確的邏輯和規律。所有的邏輯規律在開始只是一種對事物表面現象的歸納總結,甚 至動物也會進行這種歸納,如在文章《沒有規律的規律》中的鴿子,它們也會自己總結歸納喂食這件事情背後的規律,但是它們並不能提煉出事物背後的邏輯性,也 無法認識事物背後真正的規律,因此它們不能找到和喂食規律直接相關的邏輯和策略。不要譏笑動物們這種低能的歸納總結能力,我們人類認識事物並不見得高明多 少,比如在伽利略以前大家都認為重的東西比輕的東西掉得快,即使現在的人如果沒有學過物理的話,對於這個表面上正確的「邏輯」也會深信不已。學過物理學的 人都知道,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的影響,即使羽毛也會和鉛球以同樣速度下落,這是因為物理學家已經掌握了物體下落是由物體重力和空氣阻力兩個因素影響這個規 律,因此物體下落速度和物體重量不是一一對應的邏輯關係。所以認識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和規律是找到正確策略的最有效方法。
    我們回到投資策略上來看,有些技術指標就是一種純粹地對股票走勢這個表面現象的歸納和總結,什麼M頭啊,W底之類的東西,這些和鴿子總結的喂食規律一樣, 屬於沒有規律的規律;還有一些技術指標比如對成交量的分析,背後有一定的邏輯支撐,但是影響股票漲跌的因素有很多,成交量有時候甚至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就像影響物體下落的因素有兩個,在地球的空氣介質中重量還是起決定性作用,但是在粘性更大的介質比如油中,也許阻力的影響就比重量的影響更大了。由於我對 技術指標研究不夠深入,無法一一分析其背後的邏輯性,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單一的技術指標肯定是無法反應股票漲跌背後真正的規律的。
    那我們看看價值投資策略背後的邏輯性是什麼呢。價值投資策略的邏輯在於價格是圍繞價值波動的,這一點的正確性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們以低於價值很多的 價格買入一個股票,將來會有機會以高於價值的價格,也就是以高於買入價的價格賣出,這樣就可以盈利了。但是由於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市場短期是投票箱,長 期是稱重器,因此我們不能指望短期市場能做到價值發現,也就是說我們買入了價格低於價值的股票,短期未見得有機會賣出,因此我們才有了長期持有的價值投資 策略。由於加上了「長期」這個定語,因此後面的價值投資和前面就有所區別,首先我們現在分析的價值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或者說要分析股票長期的價值,因為 市場未見得會短期發現它的價值,如果過了一年半載,其價值發生了變化——減少了,這時我們就未見得能夠以高於當時買入價的價格賣出了,比如週期性股票就是 典型的例子。
    長期的價值就涉及到一個貼現的問題,既將來的價值折算到今天值多少錢,現金流折現就是一個分析股票長期價值的方法。但是對於企業將來的價值,我們怎麼去預 測呢?我們一般是對公司歷史進行分析,認為過去經營得好的企業將來也會好,過去經營不好的企業將來也不會好,過去經營波動大的企業將來波動也會大,過去經 營穩定的企業將來也穩定。但是這樣我們不就是對企業經營的表象進行歸納總結,和技術指標分析相比,只不過我們的研究對象從股票漲跌變成了企業經營,而且我 們的分析方法比技術指標分析方法更加簡單粗暴,認為原來經營好的的將來也會經營好,這和分析K線圖中的上升通道是不是有點類似呢?所以價值投資需要能夠真 正瞭解企業經營的本質,才能認清企業經營真正的變化規律,才能將價值投資從歸納總結表面現象上升到認清企業經營規律,這樣才能制定出真正有效的價值投資策 略。就像我的文章《對行業認識多深才足夠?》中說到的一樣,作為業餘投資者要真正瞭解到一個企業的經營變化的規律,一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對於業 餘投資者來說,價值投資策略如果不深入到核心,認識到一定的深度,其操作難度未必比看走勢指標的投資者要輕鬆,成功的可能性也未必就比看圖說話的投資者要 高。
    網友「海蜇」的自動套利模型讓我很有感觸,他既不是看漲跌的指標,也不是對企業價值進行分析,但是其方法背後有強大的邏輯性,其賺錢是肯定的。但是他的幾 項要求我都沒法達到,比如費率超低,有自動分析和交易軟件,這些不具備的話,我依然複製不了他的策略。這就涉及到策略第二個方面——可行性,雖然有一個強 大的邏輯正確的策略,但是我實施不了也沒用。當然這個方法還受到資金量的影響,所以現在海蜇實際上是用專業的工具,和廣大的業餘投資者進行競爭,其獲利是 必然的。所以可以看出不一定只有價值投資才是唯一正確的投資策略,只要策略所蘊含的投資邏輯是正確的,依然可以獲利。
    網友「bonjour」採取類似神奇公式的方法選股,其暗含的邏輯是符合某個公式的公司從統計學上講,超越大盤的概率較高,比如神奇公式用歷史數據驗證就 是一個成功的公式。這個方法在很多網站上都可以應用,廣大業餘投資者可以很容易應用這個方法進行選股。這樣對於廣大業餘投資者來說,這不失為一個正確又可 行的投資策略。這又讓我想到另一個問題,既然在統計學上可靠策略,也能讓大家盈利,那麼那些走勢指標也未見得毫無可取之處,如果我們能夠發現某種依靠走勢 指標的策略,並且能夠在歷史數據中驗證其成功的概率較大,然後和神奇公式一樣運用組合的方法,我們不是依然可以戰勝市場嗎?
    上學的時候做題,不管是數學還是物理,老師都鼓勵我們要採取發散的思維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在投資上我們也要有開放的心態。那種認為只有自己正確,盲目否 定別人方法的做法是將自己侷限的做法。我以前是一個堅定的純價值投資者,但這一個月來我一直在反思投資策略的邏輯性問題,現在我有一個模模糊糊的認識可能 會遭到很多價值投資者的批判,那就是我認為純粹的價值投資未必是通向投資成功的唯一路徑, 甚至可能不是廣大業餘投資者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徑。最近我也在試驗另一種非純價值投資的策略,策略目前還沒有完全成型,但是試驗倉位這一個月的成績超過大盤 很多,當然試驗的時間太短,偶然因素很多,還不能說明策略的有效性,在這裡就不詳細闡述這個策略了。總之,只要你的投資策略背後有強大的邏輯做支撐,不管 用什麼方法,你就是找到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以上亂談,僅供大家參考,不做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86

行賄墨國搶市 沃爾瑪低價策略失靈

2012-5-7  TCW



四月底,《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踢爆,全球第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墨西哥分公司大規模賄賂當地官員,總部卻知情不報近七年。這樁醜聞除了反映出公司誠信蒙 塵,更長遠的隱患則是超大賣場前途堪憂。

總公司知情不通報

根據《紐約時報》,二○○五年九月,沃爾瑪的律師就收到前墨西哥高階主管薩帕塔(Sergio Zapata)密函,指證這個海外最大子公司為求搶占市場,行賄超過二千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億元)的細節,包括相關人士姓名、日期及金額等。儘管總 部調查後已掌握事證,卻遲遲不通報,甚至有刻意掩蓋之嫌。如今,美、墨兩國已介入調查。

姑且不論沃爾瑪將為此醜聞付出多少代價,追根究柢它鋌而走險的動機,難超脫大賣場正暴露低價搶市的經營模式缺點。

連九季單店營收下跌

先看財務指標。衡量零售商健康的關鍵標準是開張一年以上的單店收入,截至去年底,沃爾瑪交出的成績是連續九季下跌。官方說法是經濟低迷,消費者更精打細 算,但美國《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卻認定,沃爾瑪已經輸給亞馬遜(Amazon.com)了,後者具有電子商務的方便特性,也能提供穩定、免費的運輸系統。

再看經營策略。在單店營收衰退趨勢下,沃爾瑪二○一○年底,將設點地點指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市中心。《今日美國報》(US Today)報導,沃爾瑪的管理者已經意識到,每年進門的顧客人數越來越少,因此決定仿效對手塔吉特(Target)走進市區,選在芝加哥、華盛頓選與紐 約開設面積僅剩六分之一大的小店。

《今日美國報》將這一步視為超大賣場時代終結的開始,特別是高油價與高失業率正在傷害它的工薪階層顧客。不過,市調機構特爾西顧問集團(Telsey Advisory Group)分析師費德曼(Joe Feldman)提醒,低估這個在全球擁有超過兩百萬名員工,規模堪比美國第四大城的零售帝國將是個錯誤,因為「它總是會自己找到出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04

延益--價值投資和策略性頭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4a35f2010128gp.html

這段時間有點小忙。我和朋友弄了一個測試的平台,搞了一些數據,打算做一些數量化投資的探索。同時,工作上也有幸參加Summit系統的項目組,項目組裡邊有個負責中颱風險的同事,對風險管理認識深刻。原因是,他的上司以前在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任職。這次,有幸聽聞了資金交易系統業內對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看法。真是感慨,去年寫《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成敗》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4a35f20100qe4n.html《再談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成敗》http://blog.sina.com.cn/s/blog_7b4a35f20100qg8x.html這兩篇材料的時候,真沒想過,世界這麼小,教科書中的經典案例原來就在身邊。

這也印證了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速度。曾經是國際上一線的交易員、風險師已經頻頻在中國業內露臉了。緊接著,系統服務商也開始轟炸開了銀行的大門。比如,以前參加路透培訓的時候,講師是10年前的國外交易員,現在能碰上一線的了。這些不是我想寫的重點。我想寫寫最近對價值投資的新理解。

先寫一點基礎信息。一般來說,從交易台承擔風險的類型上,可以分為兩類:交易台、代客 台。交易台是風險是主動承擔的、代客台是風險轉移的。從賬戶性質上,也分為兩類:銀行戶、交易戶。銀行戶是不體現交易能力的,從中產生的盈利不歸屬部門年 度考核。交易戶則是有點自負盈虧的性質。

那麼,我們個人投資者的賬戶性質應該是歸屬交易台的交易戶。我認為機構對於交易台和交易戶的管理方式是非常科學的、理性的、合乎常識的。然而,很少有個人投資者或價值投資者認識到這一點。很多價值投資人認為看到了股票背後的企業,把握了基本面,就是價值投資。是價值投資就等於把握住了盈利的根本,這兩者的等號很有問題。

關於交易台中交易戶的頭寸,按我的理解可以分為兩類:策略性頭寸、數量化頭寸。一般來 說,支撐交易台年終獎的,很少會是策略性頭寸,只有非常特殊的情況除外。數量化頭寸是基於嚴密的風險控制和風險計量下的頭寸。從主觀性上講,策略性頭寸帶 有非常大的主管判斷;數量化頭寸則利用了很多技術手段降低了交易過程中的主觀性,增加了客觀性。這部分是利潤的大頭。比如:遠期、掉期和拆借利用匯率不平 價的盈利模式。他們在盡最大努力的扔掉風險,轉移風險。也就是說,策略性頭寸,是平時小玩玩的。只有贏面非常高的時候,才可能適當加注。這個加注的過程也 是經過層層審批和計算的。

聯繫到個人投資者,由於技術手段有限,不太可能涉足數量化投資的領域。能唯一利用的是策略性頭寸的盈利,這就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獲利的活兒。巴菲特是誠實的,但林奇的說法卻誤導了眾多自己為是價值投資的追隨者。

我認為,看到企業、看到基本面,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而已。要把這個轉化成利潤,還需要諸多正確的步驟和決策流程。遠遠不是把錢扔進去,然後滿倉睡大覺這麼簡單。

舉個例子:

泰凌醫藥我第一次在關注博客上發現的時候,價格被頂到了1.4HKD附近。那時候年報尚未披露。試問:我們應該什麼時候買,怎麼買,按什麼步驟買?

年報披露後,價格到了1.7HKD,還是同一個問題,我們應該什麼時候買,怎麼買,按什麼步驟買?

現在價格回落1HKD,仍是同一個問題,我們應該什麼時候買,怎麼買,按什麼步驟買?

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和價格上,這其實是三個問題。

 

客觀是什麼?我認為客觀是承認自己的無知。這個無知包括:散戶對於企業的理解永遠是侷限的。

這一點就要求策略性頭寸的操作風格。你不是巴菲特,你不能控制公司。那就利用你好你手中僅剩的資源吧——時機。

寧可錯過,不可犯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96

「can slim」投資策略點評 黃曉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669833010143pg.html
  最近一直在試驗新的投資方法,有朋友介紹歐奈爾的《笑傲股市》,看到歐奈爾的can slim方法好像和我的方法很相近,於是從網上趕緊買了一本歐奈爾的《笑傲股市》,昨天晚上回去看了一會,發現上當了,其實歐奈爾的「can slim」方法的核心一頁紙就可以說清楚,其他很多什麼類似看圖說話的東西,作者也把他當做can slim方法的一部分,好像can slim是個筐,什麼亂七八糟的都能往裡裝一樣,其實和can slim一點關係沒有,甚至八竿子都打不著。
    這本一開篇就放上100張歷史上牛股的K線圖,純粹有湊數之嫌。作者還正經八百地發明了很多圖形的名字,比如」帶柄湯勺「之類的,讓我對作者的敬仰立馬消 失了。看圖說話是最沒有邏輯性可言的,還沒有發現哪個看圖大師能夠成功的,而作者把這一點放在書的開篇就講,說明作者還是非常看重這點的。其實作者真正有 價值的東西就是那幾個字母「can slim」。「can slim」是七個單詞的首字母,連起來直譯就是「可以苗條」的意思。下面我們一一看看這7個字母代表什麼吧。
    C:代表目前的每股季度盈餘,其每股盈餘通常要比前一年同期的水準增加20%以上。
    這是一個基本面選股指標,有一定的邏輯支撐,符合這點的股票很多!
    A:代表每股年盈餘,要選擇每股年盈餘高於前一年水準的股票。
    這也是一個基本面選股指標,有較大的邏輯支撐,符合這條的股票估計就很少了!
    N:是指新產品、新服務、產業新趨勢,以及新經營策略等。
    這也是一個基本面選股指標,有較強的邏輯支撐,符合前2點再符合這一點更是難上加難了!
    S:代表流通在外的股數,儘可能選擇流通數量相對較少的,盤子小更容易飆升。
    這也是一個基本面綜合選股指標,有一定的邏輯支撐,畢竟規模較大的公司成長起來較難!
    L:代表領導股或強勢股,就是要選擇相對強弱指數高的股票。
    這是一個技術面選股指標,有一定的邏輯支撐,走勢強的股票有資金認可!
    I:代表市場機構投資者的認同度或支撐程度,機構投資者對股票未來走勢起主導性作用,因此應選擇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機構認同度的股票,機構數量不需要太多。
    這也是一個技術面選股指標,機構數量到底多少算多,多少算少,沒有可操作性!
    M:股票市價量走勢符合市場走勢,所謂順勢而為。
    這也是一個技術面選股指標,我認為是不可能成功的!
    綜上所述,7個字母中有4個基本面選股原則,3個技術面選股原則,但是以我看來,這裡面基本面的4條原則前3條肯定沒問題,第4條勉勉強強算1個;而3條技術面原則中,只有第一個有可操作性,後面2條都沒法操作。所以我看「can slim」應該簡化成「cansl」,「can slim」是「可以苗條」的意思,「cansl」可沒法翻譯,倒是和「cancl」有點像,哈哈!
    從歐奈爾的這七個字母可以看出,實際上基本都是選股指標,對於買點和賣點基本還沒有提及,我買歐奈爾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看看他老人家到底是怎麼操作的,對於買點歐奈爾強調得不多,意思是不是只要符合上面七個字母的股票都可以買。歐奈爾把賣 出分成兩種情況,第一是虧損賣出,基本定義在成本價以下8%必須拋售;第二是盈利20%以上賣出,但是又補充到如果是超強勢股,比如3周內就達到20%的 話,應該繼續持有8周。其實我看歐奈爾完全沒有必要這麼複雜,賣出完全可以才用買入時的方法,那就看股票是否還符合字母「L」的要求,如果不滿足賣出就是 了。當然因為歐奈爾更看重大盤的走勢,所以如果按照這樣的方法賣出的話,很可能就不能滿足字母「M」的要求了。但是我的最低目標是超過大盤就可以了,所以 只要保持對大盤的強勢,我認為依然可以不用賣出,大盤下跌就和大盤一起跌,但是少跌一些就行,我沒有歐奈爾那麼貪心還想把大盤的波段也賺進去。而且我認為 歐奈爾也不可能成功地抓住大盤的每次波動,否則現在投資界最富的人應該是歐奈爾,而不是巴菲特了。
    我一直強調買入賣出邏輯一致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就不能自圓其說了。例如有人因為短線邏輯套住了,就說我看這股票還不錯,長期持有吧。但是實際上你短線買 入,就應該遵守短線紀律進行止損,因為從長線看比這個好的股票還有很多。這也是很多散戶經常犯的錯誤,後面的自欺欺人的理由,還是非常有迷惑性的。
    整體看《笑傲股市》這本書,歐奈爾除了那幾個字母以外,其他的方法邏輯性和系統性都非常差,大部分都是一事一例地說問題,當然看圖說話的事本身也沒多少邏 輯性,更不可能系統化。價值投資之所以能夠說服很多人,就是因為價值投資的方法背後有堅強的邏輯支撐,方法經過這麼多大師的歸納總結後,也非常系統化。所 以我不推薦大家買這本書,如果要知道那幾個字母的意思,看我這篇文章就可以了,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9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