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6億票房《使徒行者》的發行方嘉映教你,如何成功營銷電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2/160154.shtml

6億票房《使徒行者》的發行方嘉映教你,如何成功營銷電影
壹娛觀察 壹娛觀察

6億票房《使徒行者》的發行方嘉映教你,如何成功營銷電影

幸運的是《使徒行者》最終的票房驗證了我們營銷策略的正確性,我們內部的票房目標是保3(億)爭5(億),而最後票房突破了6億,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

本文系壹娛觀察(微信ID:yiyuguancha)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第五鐵峰。

壹娛註:本文作者系嘉映影業宣傳總監,文章主要以《使徒行者》為案例,對互聯網線上工具(以貓眼電影專業版為主)在掌握用戶屬性、糾偏營銷動作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和有價值的探討和分享。《使徒行者》也是同檔期里起初並不被看好的影片,但卻最終殺出重圍,在暑期檔尾聲轟下6億票房。本文或可對行業同仁有所借鑒。

常常會被一些業外的朋友問起,什麽是電影營銷?電影營銷都要做些什麽?這其實很難用幾句話描述清楚。從行業一線實踐的經驗來看,電影營銷是指一部電影在上映前,以提升院線和影院排片率、刺激目標觀眾群體觀影消費欲望為主要目的所進行的一系列的市場推廣和營銷行為的總稱

海報、預告片等平面、視頻宣傳物料的有計劃、有節奏的投放,PR稿件的發布,發布會、首映禮等地面宣傳活動的舉辦,影院貼片和戶外硬廣的投放,以及在社交媒體為代表的各類新媒體渠道上的話題營銷和互動營銷,電影的口碑、品牌形象維護與管理等等,這些工具、手段、策略是目前大家所熟知和通常都會部署的營銷活動已經有了一定的系統性特征。但電影營銷工作每次面對的電影都不相同,而且常常有一些實時動態的不確定性事件發生,因此營銷人員的工作往往需要一定感性判斷和既往經驗,而這些恰恰是當前營銷工作里大家時常困惑和難以系統解決的痛點。 

除了定義之外,另一個困擾電影營銷人的難題便是,考量營銷活動最終的效果方法是什麽?我認為電影營銷是一門解決問題的學問,“少談些主義,多談些問題”或許是解答難題的一種更有實踐價值的方法。我把這個問題分解為三個基本問題,電影的觀眾是誰,觀眾在哪里,怎麽吸引觀眾。

6dc5a32_副本

觀眾是誰

其實就是常常說的觀眾畫像問題。目前市場上電影類型的日趨多元化以及觀眾口味和審美趣味的日益分化,導致已經很難有一部電影具備吸引全類型觀眾人群的能力。因此,一部電影的觀眾細分人群如何判定,他們擁有怎樣的觀影需求,相似的電影審美趣味是什麽,人群基數可能有多大,年齡、性別以及地域分布呈現何種特征等支點共同構成了這部電影目標觀眾畫像的要素。

對於營銷工作來說,考察要素越多越細,則目標觀眾畫像的“分辨率”就越高。

在傳統的電影營銷過程中,營銷人員往往會依靠自身對電影內容的了解,以及多年積累的對於觀眾口味和市場需求的感性經驗,預測觀眾需求並進行營銷匹配,而這些缺乏數據支持的預測,往往也存在著較大誤差,導致觀眾畫像模糊。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方式的興起,旨在減少浪費、提高效率電影的精細化營銷策略開始成為業內新趨勢,電影營銷從業者也開始學習用數據分析方式,讓目標觀眾畫像變得更加準確,減少誤差。

以嘉映影業出品發行的影片《使徒行者》為例,我們以百度指數、微博微指數、貓眼電影想看指數等數據,作為支撐電影營銷策略制定的數據體系的核心要素。而正是因為這些數據的掌握和應用,讓這部電影的目標觀眾群體的“面貌”隨著營銷工作的不斷推進,逐步在我們的面前清晰起來。

1b9af98

比如通過貓眼的“想看畫像”(本片發行時還未推出貓眼電影專業版3.0版,用戶畫像由貓眼發行團隊手動提供,以下不再註明,相應功能已在3.0版中實現)清晰地顯示出,《使徒行者》女性觀眾的期待值略高於男性,這個數據與傳統的警匪題材電影以男性觀眾為主的歷史經驗形成了鮮明的差異。

640d623

記得年初,剛在貓眼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我們的判斷是數據有問題,但是隨著上映時間的推近,貓眼想看觀眾人群的數量逐漸增加,男女比例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就促使我們不得不調整影片“男性向”的結論。通過再次研究求證,我們最終發現,原來這部改編自TVB熱門電視劇的電影,在電視劇播出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女性觀眾(TVB電視劇本身就是女性觀眾基礎強大)——該劇雖然是臥底題材,但警匪劇情其實大部分只是故事背景,故事的核心仍然還是圍繞著女性觀眾感興趣的情感題材進行展開,所以是一部明顯的女性向作品。從電影在立項伊始便被觀眾反饋詬病電視劇男主角林峰(這是一個深受女性喜愛的角色)的缺席,即可印證我們的判斷。

基於這樣的數據特征,我們為這部電影的營銷策略發掘了古天樂和張家輝的CP“兄弟情”。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討巧的策略,所謂“兄弟情”是一個具備多角度解讀的詞,男性觀眾會從他們的角度理解兄弟之間的情義,女性觀眾也可以讀解出他們要的 “基情”。                                        

觀眾在哪里

這並不是簡單的觀眾地域分布問題,地域分布其實屬於觀眾畫像的範疇。這里說的“觀眾在哪里”其實是指目標觀眾都聚集在哪些終端渠道的問題,這也直接決定了營銷過程中“渠道策略”的制定。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符合受眾各類細分需求的自媒體大量出現,導致中段渠道高度碎片化,受眾獲取信息渠道和方式呈現了時間和空間上的新特征。這就導致了一部電影的營銷不能再像幾年前那樣,僅在報紙、廣播、電視、門戶發幾輪通稿,在戶外投一圈硬廣就結束了。

0196bcc

信息渠道的碎片化給電影營銷帶來一定困難的同時,其實也可看做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它第一次讓電影營銷人看到了精細化操作的可能性和針對細分人群差異化傳播的必要性。嘉映公司有很多90後年輕人,我常常會觀察他們獲取信息的習慣。跟我們這些80後或者70後相比,呈現出了明顯的代際差異:當需要查找某個信息或者某人資料的時候,80後往往習慣打開瀏覽器去瀏覽門戶網站或輸入關鍵字問度娘,而90後往往點開微博就開始搜索了;相比於我們喜歡求助搜索引擎,年輕的90後更加依賴社交媒體帶來的個性化和互動化的內容呈現方式,他們跟我講述的明星八卦或者某部電影的相關信息和觀眾口碑時也往往來自於社交媒體。

在獲得了這一認知後,一部電影營銷的“渠道策略”當然就顯而易見了。以我們嘉映影業出品發行的另外一部電影《七月與安生》為例,貓眼專業版3.0上的“想看畫像”中,女性觀眾占據了接近七成,而且年齡以20-24歲的年輕族群為主,她們的比例超過了40%,如果加上20歲以下群體的12%和25-29歲群體的25%,這部電影30歲以下年輕觀眾的群體占比高達77%。所以這部電影的人群畫像從一開始就非常清晰,就是主打年輕女性觀眾群體。所以我們對於這部電影的營銷策略是“得年輕者,得票房;得女性者,得票房”,在渠道的選擇上我們加大了微博、微信公眾賬號投放同時也在自媒體和商務合作方向上,以年輕女性青睞的娛樂、時尚、情感類渠道為主要選擇對象。而傳統媒體,以及一些明顯會男性趣味的新聞類媒體則較少選擇。

dc7cf03

怎麽吸引觀眾

這個問題其實要解決的就是電影營銷的“內容策略”。內容策略的任務是讓電影核心賣點無限放大,並且與潛在觀眾的期待始終保持匹配。仍以《使徒行者》為例,從前期對影片內容與質量的分析,以及綜合貓眼等平臺的數據分析結果,包括我們與貓眼合作的觀眾試映會的問卷分析結果,我們對影片的觀眾人群畫像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所以在內容策略的選擇上,我們的營銷物料包括了“兄弟並肩”系列海報、“兄弟情”主題預告片、華晨宇演唱的《Here We Are》主題曲音樂特輯、“飯制CP”主題曲MV、在社交媒體上著力打造“張家輝古天樂CP”等話題和內容,women 甚至將電影上映前的一場發布會的主題定名為“兄弟情”發布會。電影營銷各環節策略保持其內在一致性和連貫性,這也形成了觀眾對影片的正確認知和合理預期。

另一方面,試映會後和影片上映後,很多觀眾都在貓眼上留言,“《使徒行者》兄弟情很感人,看哭了”之類的評價,完全達到了營銷策略制定之初想要達到的效果。試想,如果我們的策略放在“燒腦”或者“尋找臥底”這樣的傳統臥底題材影片營銷思路上,現在的電影觀眾經歷了眾多懸疑燒腦題材的大片洗禮過之後,對於所謂“燒腦”的期待已經非常高,稍有情節漏洞或者邏輯缺陷的影片,一點點的瑕疵都會被觀眾揪住不放成為影片質量受到攻擊的致命傷。但是貓眼數據顯示女性觀眾卻占到了超過一半的比例,所以情感向“兄弟情”當仁不讓地成為《使徒行者》正確的營銷策略。

我們營銷內容策略的正確性也由貓眼專業版3.0的“營銷事件”與“想看日增”的對應數據處進一步得到印證。《使徒行者》從6月3日發布首款物料正式啟動營銷工作前,貓眼上的“想看”數據是同期所有影片中的最低,與最高的某部電影相比,甚至相差了兩位數,但是隨著宣傳營銷工作的啟動,貓眼在各個營銷事件節點和節點之後de “想看”數據持續上漲,在上映前一個月甚至保持了日均2000的漲幅,而上映前一周則達到了日均7000的漲幅,最終反超了同檔期大部分上映影片,逆襲到了第二位。

10b1061

在《使徒行者》發行前後中,貓眼專業版3.0“營銷事件”與“想看日增”這一數據對應的標尺尚未研發出來,但我們在營銷過程中還是時刻關註著貓眼“想看”的增長情況,也是一種衡量我們制定營銷策略和實施的營銷事件是否有效的標尺。

我也曾試想過,如果當時我們選擇了錯誤的內容策略,而這個錯誤在前期很有可能就會被營銷過程中熱鬧的假象所掩蓋,而一些平臺上錯誤甚至虛假的數據也會進一步令我們一葉障目,但觀眾在走進影院後就會發現預期與影片存在的巨大落差,到那時會不會出現足以影響影片上映首周、次周票房的負面口碑?

幸運的是《使徒行者》最終的票房驗證了我們營銷策略的正確性,我們內部的票房目標是保3(億)爭5(億),而最後票房突破了6億,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

6380c7d

由此可見,建立在互聯網+平臺的大數據其科學性和準確性尤其可貴,對於解決上面提的三個核心問題從而解決營銷策略制定問題提供有效參考。

當然這些數據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它們來自於不同的互聯網平臺,很多數據本來也不是專門為電影營銷服務的,在準確性和可參照性都有一些問題,導致一些數據分析的結果未必就是本源真相。另外營銷過程中還是有一些痛點無法根治,比如到底是哪一個策略或哪一次執行對宣傳起到了最大的正面效果,哪一批物料在宣傳中最準確地傳達了影片的核心信息並最終形成了有效的票房轉化,數據的顯示仍顯模糊。

貓眼專業版最近新推出的3.0版本似乎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可以看出它正試圖構建一個具備跨平臺數據整合能力和多維度數據分析能力的綜合數據價值體系。比如在3.0打開某一部影片的“營銷事件”里,可以看到微博上關於某一部電影的所有話題的討論量,也能看到與營銷相關的物料投放進度與數據,3.0綜合了微博或者百度的一些展示數據。相信看到這個功能,負責給我做營銷數據日報的同事會很開心,他的一部分工作,貓眼專業3.0版幫他幹了。雖然一些上述問題貓眼專業版3.0仍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但能感覺出貓眼專業版的方向對了,期待產品在日後的叠代和進化為營銷人在日常電影營銷工作中帶來更多的驚喜。

互聯網 大數據 營銷 內容策略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995

“最摳門老板”王長田,如何10年鑄就200億元電影票房神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08/160261.shtml

“最摳門老板”王長田,如何10年鑄就200億元電影票房神話?
黑馬哥 黑馬哥

“最摳門老板”王長田,如何10年鑄就200億元電影票房神話?

信中他認為“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以闖入者的身份,小小地改寫了中國電影的歷史。”且在這十年中,他表示“偶然會有點沾沾自喜,但更多的時候,卻是深陷糾結和痛苦之中。”

今日,光線影業對外宣布,其成立10年間投資、制作或發行的91部影片總票房達到了200億元,其中34部影片票房收入過億,平均每部影片票房2.2億元。2016年光線影業電影票房預期將達70億元(《美人魚》33.9億元;《誰的青春不迷茫》1.8億元;《大魚海棠》5.61億元;《從你的全世界路過》8.11億元),有機會連續三年保持綜合電影公司國產片票房第一。

光線總裁王長田發了一封公開信(見附文),自稱“最摳門老板”的他,談了談“從影10年”自己的感悟及思考。信中他認為“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以闖入者的身份,小小地改寫了中國電影的歷史。”且在這十年中,他表示“偶然會有點沾沾自喜,但更多的時候,卻是深陷糾結和痛苦之中。” 

光線是一家駱駝公司,這是王長田在2012年創業家年會上(2016年創業黑馬社群大會,12月14-15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徐小平等大咖會到場,報名參會點擊“閱讀原文”)親口承認的。

駱駝公司是創業家發明的一個概念,形容那些沒融過資,靠自己的耐力和自我造血能力堅韌前行的公司。

光線創立於1998年,2006年殺入電影市場,2012年才通過《泰囧》迎來爆發,2014年之後連續成為國產票房第一的公司。這家背景不那麽硬的公司,為何能用10年時間成為國內一線影業公司?

中國電影市場爆發的紅利

光線2006年切入電影市場,正好迎來了中國電影的爆發。

2004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僅15億元,2006年全年觀影人次才6900萬。

中國電影票房,2010年首超100億元,2013年超200億元,2014年超300億元,2015年超過440億元,全年觀影人次超12億。

作為國產影業的領先公司,光線影業充分享受到了中國電影市場爆發的紅利。

2012年光線靠《泰囧》(12.68億元)的爆發,首嘗甜頭。

2013年光線靠《致青春》(7億元)、《中國合夥人》(5.38億元)等,總票房突破20億元,占當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約10%。

2014年光線則靠《同桌的你》(4.53億元)《爸爸去哪兒大電影》(6.91億元)等收獲31.15億元總票房,成功登頂綜合電影公司國產片票房第一,占當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約10%。

2015年光線靠《港囧》(16.12億元)、《鬼吹燈之尋龍訣》(16.36億元)等,完成年度總票房58.41億元,占年度國產影片票房21.5%,蟬聯綜合電影公司國產片票房第一。

光線傳媒支撐前行

王長田創立光線時,先介入娛樂業的報道,做《娛樂現場》,嚴格來講做的是傳媒生意,主要收入靠廣告。2006年光線才殺入電影制作發行。

他堅持娛樂業跟媒體業結合商業模式:“為什麽娛樂業要跟傳媒業結合?除了表面上傳媒業可以給娛樂業提供宣傳平 臺,比如默多克在全球範圍內發動宣傳機器為《阿凡達》宣傳,傳媒業也需要娛樂業的內容,但雙方內在的規律更加重要——娛樂業的波動需要傳媒業的現金流來平衡。

米高梅是世界上唯一一家沒有媒體資源的娛樂公司,最後被收購了。回過頭來看,光線在國內的商業模式,應該說比其他的娛樂業公司要強很多,當然也比純傳 媒的公司也強很多。”

2002-2005年,光線已經一年能夠賺到4000萬到6000萬元,2010年1億元。2011年光線傳媒上市後,有了更大的資本平臺。王長田靠光線傳媒持續賺錢和融資,讓光線不管是在電影市場的爆發期,還是平淡期,都敢於做持續投入,等待電影市場的爆發。

大膽啟用徐崢、鄧超、趙薇等新導演

王長田本人報紙和電視記者出身,光線很長一段時間靠給電視臺制作綜藝節目賺錢,打造了《娛樂現場》等王牌節目,王長田始終相信,影視娛樂業拼的是人,所以從來註重新人的挖掘。這傳承到了光線影業。

與華誼兄弟等影業公司靠馮小剛、張藝謀等明星導演和明星演員打天下不同,2011年起,光線影業啟動“新導演計劃”,陸續發掘了包括徐崢(《泰囧》、《港囧》)、趙薇(《致青春》)、鄧超(《分手大師》、《惡棍天使》)、蘇有朋(《左耳》《嫌疑人X的獻身》)、姚婷婷(《誰的青春不迷茫》)、王寶強(《大鬧天竺》)等在內的20位新導演。既有演員明星跨界執導,也有初戰大熒幕的導演新丁。

這種模式的挑戰在於,光線必須要有一套新導演養成體系——光線制片,這才能保證這些新導演導的新片的成功率。近年來,光線成立光線影業、青春光線、彩條屋三個影業子公司,分別承擔主流商業片、類型片、動畫電影的項目開發和宣發工作,並著力於用項目帶動人才培養,在實踐中培養成熟的影視劇制片人。

好處當然很多,比如光線可以用最低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比如徐崢,“從來沒有搞過電影,給我講20分鐘故事,要2500萬,我沒有猶豫就答應了。”王長田在泰囧上很得意,制作投入不超過3000萬,主演片酬和營銷費用全部加一塊不超過6000萬,總票房最後達12.68億元,光線分賬收入約5億元。

這些新導演成功後也會對光線有更大的忠誠度,比如徐崢、鄧超都持續跟光線合作。

不僅如此,光線還陸續投資了新麗傳媒、歡瑞世紀、橙子映像、十月文化、彼岸天等優質影視公司,加強自己的影視生產能力。

強大和接地氣的發行體系

創業家此前采訪業內人士時了解到,光線從2006年開始做電影,這期間因為一直沒有代表作被市場和同行詬病頗多,但從生意角度來說,他們的片子走得是很安全的。即便此前網上對他們投資的片子打分極低,低到創紀錄,其實也不怎麽影響他們的票房。

這得益於他們作為發行公司,長期建立起來的遍布全國的媒體網絡和發行網絡,這也是傳統的電影發行公司不願意去做的事情。光線在電影發行上的獨到做法是:在各大城市設置發行人。

“以往通過電影公司發行,別管多大的電影公司,發行公司都只有十來個人,他們跟院線打交道。你根本不知道影院怎麽排片,什麽時候播?十幾年來一直是這樣的。我們就在全國70個票房最高的城市,每一個城市都安排發行人,每個影院都有。這個系統建立以後,他們發現我們這個系統可以提升30%的票房,但是仍然沒有這麽做,說我們勞民傷財,沒有什麽意義,多宣傳就完了。他們不明白我們在當地幹什麽,我們可以和當地媒體合作。”王長田說。

電影上映後,依賴各個城市當地發行人協調當地影院和媒體的資源,效率頗高:“別人去一個城市都人生地不熟的,我們的人都駐在那里。這個營銷的系統,別人真的沒辦法相比。”

王長田曾告訴創業家,電影制作公司的角色和發行公司的角色相比,他更願意自己承擔好一個發行公司的角色。“發行公司的判斷是連著好幾頭的,需要判斷其他發行公司的片子,院線的態度,觀眾的態度,演員的號召力,導演的號召力,成本問題。”

光線+貓眼=新物種?

王長田不僅僅局限於在線下電影發行稱雄,他也嘗試讓光線的發行業務更互聯網化,乃至孵化一個新物種。

2016年5月27日晚,光線傳媒發布公告稱光線傳媒及其大股東光線控股以83.3億元的估值,收購了貓眼電影57.4%股權。光線投資貓眼電影後,聯合天貓開發電影衍生品,補足國內市場空缺。光線稱,光線投資後,貓眼電影實現成立以來首次扭虧為盈,並穩定保持40%市場占有率。正是戰略投資貓眼,才讓光線今年總票房很有底氣地攀升到近70億元,保持市場領先地位。

“貓眼不會只是一個網上售票系統,將會深入介入電影的其他環節。”王長田有誌於把貓眼打造成“互聯網+的綜合娛樂平臺”,包括交易平臺(網上交易購票)、大數據平臺、媒體宣傳平臺、營銷平臺。

如果光線影業的制作、發行能力跟貓眼的互聯網能力充分結合,真有可能有別於馬雲(華誼兄弟+優土+阿里影業+淘票票)、王健林(萬達院線+萬達影業+萬達廣場)這兩大首富在電影行業的布局,產生新的物種,這估計是王長田最得意的。

附公開信全文:

同事們,

今天,隨著《你的名字。》6天3.7億票房,光線影業10年91部影片的總票房達到了200億。

200億有多大?阿里今年“雙十一”,15分45秒交易額就達到了200億;華為每兩周入賬200億;李嘉誠上海賣棟大樓200億;全球文化創意產業一天的產值約200億——美元。200億,其實不大,我們卻用了10年光陰才達到。

但是如果想想這200億,意味著有6.6億人次、花費了13億小時觀看了我們的電影,包括我們的爸爸媽媽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再想想在網上、在電視上的觀眾人次和時間,可能還要再乘以10倍,包括那些盜版;想想我們帶給他們的喜怒哀樂,以及由此產生的海量話題,這個數字的份量其實還挺重的。

數字能衡量我們的商業成績,卻無法衡量電影的精神價值。這正是電影業的誘人之處,也是馬首富、王首富都想占領這塊小陣地的原因。

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們以闖入者的身份,小小地改寫了中國電影的歷史。無論以200億總票房成績、每部2.2億平均票房、34部過億影片數量以及影片贏利規模來衡量,我們都成了在電影的投資、制作、發行領域最成功的綜合電影公司。

這是我們一開始就確定的目標,只有商業上的成功,我們才有可能在電影行業立足,才有機會站在電影行業的中心而不是邊緣,才有能力去補貼、分擔那些虧損的影片,那些創新作品和藝術作品。

比如今年,我們上映了5部動畫片,兩部贏利,3部虧損,但是贏利影片的利潤,足以繼續支撐我們的動畫片夢想。

這十年中,我偶然會有點沾沾自喜,但更多的時候,卻是深陷糾結和痛苦之中,即使在今天,在200億票房達成的時刻。

我經常在票房和口碑之間糾結。票房好的影片我常嫌它口碑不夠好,口碑好的影片往往票房又不高,最糟糕的則是兩者皆輸,最稀有的是兩者雙贏。我們曾經生產了一些品質不高的影片,因此飽受詬病。

我們竭盡全力仍不能避免差片甚至爛片的出現。同樣無法避免的是這個行業與生俱來的江湖風波,誤解、非議、栽贓、陷害,以及羨慕嫉妒恨。即使你做得再好,也躲不過明槍暗箭。而一旦你有所差池,則很可能遭受口誅筆伐。電影界,既光鮮亮麗,又是最大的是非之地。我們將繼續承受這些糾結和痛苦。

我們雖然是個小行業里的“大公司”,但其實我們的力量非常渺小。我們無法把那些心儀的項目都籠絡旗下,有的是別人看不上我們,有的是別人不願意與我們合作,有的是我們自己搞砸了。每年票房前50位影片中我們也許只能占到五分之一,還要分大小年。

一些明星導演的處女作因我們而誕生,但我們不能肯定他們會繼續和我們走下去。我們也不知道還能發掘多少耀眼的新導演,但肯定會漏掉一些好導演。

我們的IP儲備看起來還不錯,但它們離一個個成功的影片還路途遙遠。還有我們想要內部培養的20個影視劇制片人,你們現在在哪里?寥寥無幾且磕磕絆絆。

當然我們更沒有自己的電影院線和視頻網站,我們不能保證同行的那些境遇不在我們身上發生。我們沒有政治背景,資本也並不雄厚,一直有人說我們這樣的公司將註定給別人打工,也有人說我們勢單力薄,走不了多遠。

甚至在我們的主營業務利潤已經成為行業最高的此刻,我們的市值仍然低於行業平均市盈率8倍。許多人不相信我們,從動機到實力。

現實如此殘酷,前途如此兇險,那我們為什麽還要堅持下去?

因為我們想證明我們相信的那些東西是對的;因為我們想證明電影行業會因為我們而更加生動多彩;因為我們想賺錢但不願卑躬屈膝;因為我們想銘刻在中國人的情感記憶里而不是成為過眼煙雲;因為我們想成為一個偉大的電影公司,並在103年後還能存在。我們想要的這些,別人也同樣想要,所以我們只能做得比別人更好。

我想和同事們說,好電影,是我們存在的唯一理由,沒有好電影,我們什麽都不是。做好電影,智商、情商和努力一個都不能少,而且三者還必須經常在一起。智商,用於我們的選擇、判斷、標準和審美;情商,用於溝通和合作;努力,讓我們的智商和情商得以充分的展現。我相信你們知道該怎麽做。

感謝正在為光線電影夢想奮鬥的所有同事們,也感謝曾經的同事們。

為了紀念這一刻,我們將在今年年初平均提薪15%的基礎上,年內再平均提薪20%。今後大家還將得到更多,物質和精神雙重所得,就像成功的電影一樣,就像100年來成功的電影公司一樣。一切為了電影,一切因為電影。

我會一如既往的做這個行業里最勤奮最摳門的老板。

是為光線影業10年/91部電影/200億票房之紀念。

王長田                                                                                 

於2016年12月8日淩晨            

▼ 光線影業10年票房前20強  

310b0a14407db1a03111507b1d1bf522

王長田 光線影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793

《長城》票房關系創業板乃至A股?樂視股東都在看這部電影自救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12-18/1062695.html

作為創業板龍頭,市值709億的樂視網仍處於停牌中。

但是,本周,即便沒有了樂視網的創業板仍然暴跌了5.91%,不敢想象,樂視複牌該怎麽辦?

挽救樂視就是挽救創業板!16日國產奇幻動作片《長城》上映,因為是樂視網投資,於是中國好股民默默地展開了自救……

《長城》上映

根據百度影視介紹,《長城》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樂視影業、傳奇影業、環球影業聯合出品,由中國導演張藝謀執導,馬特·達蒙、景甜、佩德羅·帕斯卡、威廉·達福、劉德華、張涵予等聯合主演的奇幻動作片。

根據媒體報道,《長城》這部電影制作成本高達1.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0億元),行業慣例是要達到三倍票房才能收回成本。

新浪微博網友發微博倡議,這部電影涉及即將註入樂視網的樂視影業,也就是說《長城》票房不好,關系到創業板和整個A股,建議股東積極自救,一時間評論如潮:

16日《長城》首日上映,前方傳來票房過億的捷報:

17日中午,飛速突破兩億的海報又做好了:

然而,這部片子的爭議不小。

16日淩晨,@褻瀆電影在微博發出“張藝謀已死”的感嘆,讓出品方非常不滿。隨後,樂視影業CEO張昭轉發該微博憤怒寫道:“躲在陰溝里詛咒中國電影的你已經腐爛!電影勞作者永生!(沒有人給你點蠟燭)”。

16日晚10點多,褻瀆電影發表了微博長文詳細解釋了為何不認為《長城》是一部好電影:國內版片長被縮短,為能多排片;“尿點太多,人設蒼白,故事弱智,毫無想象力”。

結果,樂視影業官微上直接發布律師函,附圖中的文字要求該影評人刪除微博、置頂道歉,否則將追求法律責任。

樂視面臨的不僅是資金問題

在樂視面臨股價危機和現金恐慌的時候,賈躍亭的“中國好同學”曾累計投入6億美元以解燃眉之急。這次,中國好股民默默地努力,能否挽救樂視股價?

樂視網二股東曾強在最新接受中國經營報采訪中表示,樂視現在缺的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如果是資金的問題,投資人還可以隨時拿出50億~100億元來支持他,樂視缺的是在組織結構、公司治理、未來的戰術執行上的(能力)問題,如果能在這三個問題上達成高度共識的話,機會還是非常大的。曾強表示,“成敗就在老賈一念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012

北京文化:參投電影《鐵道飛虎》三天票房2.14億

北京文化26日晚間公告, 公司子公司北京摩天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北京功做事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參與投資的電影《鐵道飛虎》已於 2016 年 12 月 23 日 起在中國大陸地區公映。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16 年 12 月 25 日 24 時,影片在中國大陸地區上映 3 日 , 票房成績約為人民幣 2. 14 億元(最終結算數據可能略有誤差),超過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 50%。

公司表示,目前電影還在上映中,票房收入與公司實際可確認營業收入會存在差異,該影片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票房收入以中國大陸地區各地電影院線正式確認的結算單為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509

2016年北美電影業票房收入創新高 迪士尼成最大贏家

1月2日消息,據新華社報道,全球領先的影視行業追蹤分析公司美國康姆斯科公司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北美電影票房總收入達114億美元,超越2015年的111.4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康姆斯科公司說,迪士尼公司的動畫片《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成為2016年北美電影票房冠軍,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票房總收入達4.863億美元。

此外,《星戰外傳:俠盜一號》在北美電影票房榜上排名第二,不過這部影片去年12月16日才在美國上映,目前票房仍有上漲空間。

根據康姆斯科公司的數據,迪士尼公司出品的電影占據去年北美電影票房的前三名,在前10名中共有6個席位,是去年的最大贏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379

北京:2016年演出市場持續擴大 票房突破17億元

1月3日消息,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從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演出行業協會獲悉,2016年北京市演出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票房收入突破17億元,比去年增長10.7%。其中,戲劇音樂演出票房貢獻較大,演唱會、音樂會、馬戲、相聲等演出收入增長迅速,增幅均在10%以上。

北京市文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北京演出市場持續升溫,票房收入增長逾一成。全年共舉辦營業性演出24440場,觀眾規模達1071.4萬人次;全市演出市場票房收入達17.13億元,比2015年增加1.65億元,增幅為10.7%。其中,演唱會票房貢獻最大,達5.93億元;話劇演出票房位居第二,達2.60億元。

數據顯示,年輕觀眾逐漸成為消費主力,話劇、演唱會、音樂會等受年輕人歡迎的演出類型觀眾規模不斷擴大。戲劇演出市場相對平穩,已成為北京市民觀看演出的重要選擇。其中,話劇、兒童劇最為活躍,共演出8928場,貢獻3.17億票房。此外,由於近年來娛樂消費需求加大與網絡直播的火熱,音樂類演出增長迅速,演唱會市場增幅較大,高達4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499

【評論】票房神話破滅 真電影人叫好

弄虛作假、內心浮躁、缺乏創意,長期的陋習正在擠破中國電影票房的泡沫,一場國內非理性繁榮的底褲正在被掀開。

告別了2016,中國電影票房終於艱難地在2016年最後幾天爬過了440億元關口,勉強站上了457.12億元(廣電總局數據),比去年微漲16.43億,增幅3.73%。那麽2015年是多少呢?根據廣電總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40.69億元,比2014年多了150億,同比增長48.7%。國產影片票房271.36億元,占總票房的61.58%。是不是覺得太觸目驚心了?

2015年票房增長48.7%,如果照此增速下去,2016年票房即便保持2015年的增長比例不變,票房也有655.3億元,正好與美國100億美元左右票房相當。而2016年年初爆款影片《美人魚》擊穿30億票房榮登中國票房寶座也更加加深了業內對中國票房破百億美元的信念。

然而,細心的人會發現,票房節節攀升背後一直有一個聲音如幽靈般時不時回蕩在每一次電影票房“破紀錄”的時候。《捉妖記》、《港囧》,甚至《美人魚》均被曝票房存在造假嫌疑,幽靈場頻現。所謂的“幽靈場”,指的就是“片方自己花錢來包場買票,其實電影院里並沒有觀眾”,這種情況一般都出現在午夜或者淩晨的場次。

紙包不住火,積累多年的票房造假問題終於在2016年3月大爆發。3月上映的《葉問3》一下子捅破了票房造假的窗戶紙,根據廣電總局電影局查實,該影片有涉及3200萬票房的7600多場電影的場次,都出現了非正常時間虛假排片的現象。電影發行等相關方都被勒令暫停發行業務,參與不實排場、情節嚴重的73家影院,當時也被進行了通報批評。

《葉問3》之後中國電影票房如同遭遇了詛咒,一蹶不振。在2016年一季度之後陷入了令人困惑的票房低迷。

二季度開始,“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感覺便迎面撲來:國產片集體淪陷,進口片也不盡如人意。票房勉強過7億元的《北京遇上西雅圖2》成為該季度國產票房冠軍,要知道,一季度冠軍《美人魚》票房可達到了33.8億元。

如果說二季度票房低迷很多人還能以“淡季”作為借口,那麽傳統“旺季”暑期檔票房遭遇滑鐵盧,則擊碎了大多數人的幻想,把中國票房打回原形。

2016年電影暑期檔中,6月、7月、8月內地票房總產出約124.24億,不要說高增長了,跟上年相比幾乎沒有增長。但對於大多數關註中國電影的人來說,最引以為傲的票房表現上不再高歌猛進,原地踏步的局面讓很多人不適應,繼而開始反思中國電影票房到底怎麽了。

很顯然,多年的票房註水帶來了中國電影票房的虛假繁榮,水分到底有多大?並沒有權威的官方數據,一些影視公司老總說大約10%的票房是票補的。票補分兩方面,一個是純粹造假,並未產生真實消費;一個是片方大量補貼,以低於合理的市場價出售電影票,諸如9.9元一張電影票,但票務平臺計算仍然按照市場價計算。

僅以票房造假或註水還不足以解釋中國電影票房低迷。電影人的浮躁與缺乏創新也遏制了電影行業的增長。

幾年前,影視明星趙薇導演處女作《致青春》票房火爆點燃了青春片的熱潮,然而,大量青春片不僅透支了觀眾的青春片需求,帶來審美疲勞,還暴露了本土電影題材狹窄,缺乏創新。

長達十年票房高速增長依舊無法掩蓋“品質”是中國電影痛點的一大現實。中國電影經過連續十年複合增長30%的高速發展之後,工業體系、傳播體系、有效資源及深度開發、創意與想象力多方面的短板已越發凸顯。

如果說2016年的中國電影真正超過好萊塢的,那就是銀幕數,廣電總局的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12月20日,中國內地銀幕數已達40917塊,超過美國的40759塊,成為全球銀幕數最多的國家。

這些銀幕數如果結合票房情況來看令筆者不寒而栗。這樣的數據一方面說明了,即便在中國大規模興建影院擴大銀幕數的基礎上票房依舊低迷,可見僅靠銀幕數增長已經難以給中國電影票房帶來增量了;另一方面,大量影院恐要運營困難甚至虧損了。筆者預測,接下來必然會有大量影院倒閉或被收購,中國電影院市場恐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回過頭來,放眼看中國各大產業,少有達到一年48%以上增速的,這背後有很多原因,我們無法一一剖析,但對於真心想要做電影的人或公司來說,增速放緩並非壞事,泡沫破滅才能帶來真正的反思,才能放下內心的浮躁,重新上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700

萬達院線2016年實現76億元票房 同比增長21%

萬達院線晚間發布經營簡報稱,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111億元,同比增長39%,其中票房76億元,同比增長21%。2016年公司國內線上票房51億元,占國內票房超過80%。2016年公司觀影人次1.85億人次,同比增長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606

今年“春節檔”電影預售成績搶眼 票房市場有望再創新高

今年電影“春節檔”期臨近,和去年同檔期“三雄爭霸”到最後《美人魚》的“一超多強”相比,今年的電影從預售票來看,似乎預示了今年“春節檔”票房又將走向一個新的高度。

據新華社報道,截至1月22日下午的預售情況來看,根據貓眼電影和藝恩兩家的數據統計,排名第一的《西遊伏妖篇》已突破4000萬元,《大鬧天竺》已突破3000萬元。而去年上映前五天時排名第一的《美人魚》還不到3500萬元。

去年,《美人魚》《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澳門風雲3》聯手將“春節檔”票房推至30億元以上,其中《美人魚》票房就達30多億元,其他電影票房可忽略不計,7天累計還不到1億元。

今年,多片似乎都有“分上一杯羹”的實力。除了《西遊伏妖篇》《大鬧天竺》和《功夫瑜伽》,韓寒的《乘風破浪》憑其個人影響力和上映前話題度也在上映前五天時預售票房突破了1000萬元,而《熊出沒》系列票房由於其動畫片屬性和品牌度也會擁有固定的受眾群。

從目前預售情況來看,“春節檔”票房有望突破歷史紀錄。從目前微博上知名影評人的預測來看,《西遊伏妖篇》的票房或將向《美人魚》看齊,《大鬧天竺》《功夫瑜伽》和《乘風破浪》都有可能達到5億元以上甚至突破10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446

春節全國電影票房火爆再創紀錄 兩天收入13億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30/1073316.html

截至昨日記者發稿為止,今年“春節檔”全國電影票房已經超過13億元。其中,大年初一全國票房8.02億元, 超過去年大年初一的6.4億元,再創單日票房新高。其中,《西遊伏妖篇》《大鬧天竺》《功夫瑜伽》三部電影首日票房均成功破億元。

票房前五各有奇招

由周星馳監制、編劇,徐克導演的《西遊伏妖篇》以超過5億票房目前排名第一。該片自節前預售開始就成績突出,大年初一零點場正式公映前,預售總票房已達1.76億元,創中國影史上預售最高票房紀錄,公映首日斬獲3.56億票房,打破《速度與激情7》單日3.4億票房紀錄,問鼎內地華語單日冠軍。業內人士分析,星爺的搞笑功力加上徐克擅長的特效,本身就是兩塊“金字招牌”,再加上吳亦凡、林更新等人氣演員的加盟,讓本片人氣節節高升,有望成為2017年首部突破20億元票房的作品。不過,影片上映之後卻遭遇口碑兩極,有觀眾認為:“影片特效很棒!故事還是星爺‘無厘頭’風格的延續。”也有觀眾認為:“影片沒有想象中好笑,小鮮肉的演出也不如前作《西遊降魔篇》黃渤、舒淇的表演精彩。”

王寶強的首部導演處女作《大鬧天竺》同樣脫胎於觀眾喜聞樂見的“西遊”題材,首日票房1.86億元,截至昨晚共收入2.9億元。作為首部導演處女作,王寶強在宣傳上另辟蹊徑,註重深耕二三線城市,目前看來效果初顯。根據貓眼電影的數據,大年初一《大鬧天竺》近一半票房由二三線城市觀眾貢獻。

而成龍主演、唐季禮導演的《功夫瑜伽》則在票房上實現逆襲。首日票房突破1.37億元排名第三。然而,受該片的好口碑和合家歡電影類型的受眾廣泛等因素影響,該片上映第二天的票房超越了《大鬧天竺》躍居第二。“好笑、歡樂”,成為不少觀眾對影片的評價,而且成龍的電影歷來都是老少鹹宜,這也是影片票房後來居上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韓寒的第二部導演作品《乘風破浪》昨日宣布票房突破億元,影片上映之後口碑不俗,幽默、親情的風格獲得不少觀眾認可,有觀眾表示:“沒有浮誇,沒有瘋狂搞笑,讓人安安靜靜地看了一部走心的電影,看完會心一笑,韓寒這次的進步很大。”而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假期帶孩子看動畫電影已是“剛需”,主打兒童觀眾的《熊出沒·奇幻空間》則抓住了這一時機,上映兩日票房超過1.2億元,且上座率在幾部大片中保持首位。作為春節檔唯一一部國產動畫片,該片的後續表現被普遍看好。

高票房或與“票補”有關

今年電影大盤開門紅,有業內人士分析,能有如此好的成績,與又一輪瘋狂的“票補”不無關系。記者在幾大電商購票平臺上看到,“《乘風破浪》5元起特惠搶票”“14.9元看《大鬧天竺》”“《熊出沒·奇幻空間》19.9元特惠搶票”等低價票活動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所謂“票補”,是指片方或電商平臺讓利給電影院低價票的差價補貼,以此招來觀眾關註,每到各種節慶,就是電影市場的“票補”大戰的高峰期。今年春節檔更是如此。有媒體披露,今年春節,有票務平臺分別與影院約定細致的“票補政策”,只有預售、排片等情況達標,才能優先享受片方的“票補”,片方利用這一方法在影片上映之前提前鎖定大量排片,為票房沖高提供很大助力。

其次,有消息指出,從今年開始,網友在線購票過程中每張電影票平均收取的網絡代售服務費將被計入票房,這一變革對整個春節檔的大盤提升同樣有著不小的推動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0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