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73家公司布局春節檔爭奪票房 五大民營影視公司退居二線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24/1072658.html

(原標題:中小品牌搶戲 影視五強緣何失語春節檔)

作為歷年來最具吸金力的檔期之一,每年的春節檔都會吸引不少公司紛紛布局。記者統計發現,今年春節檔競爭進一步加劇,不僅有7部國產片同檔上映,仔細觀察更是有多達73家公司暗藏在7部影片背後爭奪票房,其中涵蓋眾多成立時間並不長,或是知名度、影響力相對較低的公司。種種現象代表著,新一輪票房混戰即將開啟。

近百家公司瞄準七天長假

再過三天,春節長假就將正式開始。經過此前多部影片進行的一系列調檔和調整,原定有13部新片出現在春節檔的競爭格局,隨著6部新片接連宣布調整檔期並退出春節檔,逐漸演變為7部國產片登陸全國院線,即徐克導演、周星馳監制的《西遊·伏妖篇》,韓寒導演作品《乘風破浪》,王寶強首任導演作品《大鬧天竺》,成龍出演的《功夫瑜伽》,舒淇等加盟的《健忘村》,動畫片《熊出沒之奇幻空間》以及兒童題材影片《老師也瘋狂》,且這7部電影均是在大年初一面向觀眾。

《西遊伏妖篇》海報

雖然春節檔新片的數量有所減少,但該檔期內的市場競爭仍不可小覷。記者通過統計發現,在這7部新片背後,通過直接計算出品方和聯合出品方的數量,則有73家大大小小公司的身影,其中僅《西遊·伏妖篇》一部影片就擁有21家出品方,此外《功夫瑜伽》也有15家出品方公司。而若在這73家公司中刨除存在股東關系或子公司關系的公司,最終也有近60家不同背景的公司存在,若將影片發行方或是宣傳公司也計算在內,總體公司數量則能達到近百家。

之所以有近百家公司均集中在春節七天長假,無疑是盯準了春節檔這塊肥肉。數據顯示,近年來春節檔產生的票房規模持續增加,其中2014-2016年春節檔的票房分別為14.12億元、18億元和36億元,尤其是去年春節檔,不僅整體票房規模較上年增長一倍,還出現首部破30億元票房的國產片。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看來,選擇節日假期作為電影檔期,有利於通過集中宣傳形成集中消費,使電影市場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尤其是去年春節檔亮眼的票房表現,吸引了不少公司的目光。

影視五強退居二線

春節檔現已成為不少公司眼中的肥肉,但仔細觀察這73家出品公司可以發現,五大民營影視公司的身影反而並不顯眼並退居二線,基本沒有自己主控的作品。

比如華誼兄弟只出現在《西遊·伏妖篇》的出品方名單中,且位置較為靠後;光線傳媒則是只有旗下的霍爾果斯青春光線影業有限公司作為《大鬧天竺》的出品方之一;博納影業集團是《乘風破浪》四家出品方之一,但從出品方的名單順序來看,為第三位,排在首位的是韓寒創立的上海亭東影業有限公司。而萬達影視原本既是《西遊·伏妖篇》的21家出品方之一,更是《健忘村》的第一出品方,但在1月17日卻被曝出,《健忘村》的第一出品人進行了變更,由萬達影視變為影行天下。

風山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兵認為,業內前列的影視公司選擇這種方式布局春節檔,應是有其考量以及長線規劃布局,“雖然春節檔整體票房規模較大,但市場競爭也較為激烈,而已經形成穩定主營業務線的幾大影視公司,對於自身的作品也應已形成清晰的產品規劃,且與部分公司只是想通過春節檔這一時刻來讓作品獲得更多票房收益、賺取快錢不同,而是會依據作品內容及檔期實際狀況進行合理且長遠的規劃”。

盡管五大民營影視公司沒有完全主控的作品,從表面上看會降低今年春節檔的市場競爭,但從檔期內上映影片背後的出品方名單可以發現,為了讓自身更具市場競爭力,部分影片將包括大地、金逸等院線在內的資本,以及淘票票、貓眼、娛躍等票務背景起家的公司都籠絡在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在排片、票務等方面爭取優勢。鑒於春節檔的實際狀況以及今年開年以來電影市場處於調整期的情況,或許也是五大民營影視公司決定此次退居二線的原因之一。

中小公司紮堆隱現泡沫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此前高歌猛進式發展的電影市場,如今已經減緩了增長速度進入調整階段,這從去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457.12億元、同比增長3.73%的數字就可看出。此外,從去年開始,部分具有較強吸金力的檔期,也出現票房同比下降的情況。以去年國慶檔為例,該檔期以15.8億元的票房收官,較上年同期下跌約2.7億元,出現近十年首次國慶檔票房下跌的情況。另外在今年元旦檔票房也出現同比下滑,報收6.6億元,相比2016年8.6億元的成績,跌幅超過20%。鑒於整體電影市場的情況,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今年春節檔的表現將難以超過去年,整體市場情況會比較殘酷。

雖然春節檔的票房情況會較為嚴峻,但是布局該檔期的公司仍不在少數,且其中有不少公司屬於成立時間並不長,同時知名度、影響力在業內相對較低的公司,甚至有部分公司的名字在此前也都較少出現,鮮為人知。這不禁引發好奇,是什麽原因使得這些公司在當下的市場現狀下仍願意布局競爭激烈的春節檔。

在王兵看來,由於此前電影市場的火熱引發去年的資本大潮,眾多公司紛紛出現,同時不少跨界資本紛紛布局,盡管經過去年以來電影市場的調整大部分資本已經逐漸撤離,並擠走部分市場泡沫,但泡沫還未完全撇幹凈,部分資本在去年投資制作的電影還未上映,因此需要再通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待相關影片推向市場,逐漸在今年上半年釋放,從而將市場上所積攢的部分泡沫進一步撇幹凈。而之所以選擇春節檔等節假日檔期,也是相關資本希望能夠借助電影市場整體大盤的提升,獲得更高收益。

追逐檔期反襯競爭力不足

對於每部電影而言,選擇一個合適的檔期能幫助影片獲得更高的票房成績,尤其是面對現階段的調整期,平日電影市場只產生每日5000萬元左右的票房,周末及節假日票房才能實現單日破億元的現狀。在業內人士看來,節假日等檔期觀影人群相對較多,而相關資本和公司追逐檔期,一方面是能在此階段獲得更多觀眾,並通過多部影片同時上映,集中各方力量推高票房大盤,實現更高票房;但從另一方面也能證明,國內尚未出現一部擁有帶動大盤能力的作品,電影的內容質量還有待提高。

值得註意的是,為了能夠提升市場熱度,今年春節檔不少影片再次出現低價搶票的活動,10元左右的電影票也再度出現在觀眾面前,似乎要再一次掀起票補的高潮。

對此,王兵認為,影視公司或第三方票務平臺的票補能否奏效,帶動市場熱度,關鍵在於觀眾是否買票,當下很多觀眾都反映不是不想看電影,而是沒有想看的電影,如果觀眾不願意購買電影票,票補力量再大也難以起到實質作用。而對於當下國產片追逐票房,按照平日國內電影市場票房水平,大體量的片子若選擇在該時間上映,確實難以收回成本,選擇節假日借助假期經濟,再加上多部影片同時上映抱團取暖,則有可能收回成本獲得收益。“但這也顯示出國產片核心競爭力不足的現狀,且目前抱團取暖所產生的票房也並不會非常樂觀,而如果是一部內容質量較高、極具競爭力的作品,即使在平日上映也能憑自己的力量帶動整個市場的熱度,所以關鍵還是要回歸內容本身。”

此外魏鵬舉也表示,對於影視公司而言,也不能過多關註檔期本身的集聚效應而忽略了影片的質量,且過去一年電影市場的增速趨緩、部分票房不達預期的情況,也意味著電影內容才是決定影片票房走勢的重要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041

33.47億元!中國春節假期電影票房紀錄再度被刷新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春節7天假期中國電影票房為33.47億元,一舉提振了2017年電影市場,刷新去年創下的7天30.87億元的紀錄。

《西遊·伏妖篇》以11.53億元奪冠。這也是繼去年的《美人魚》之後,周星馳喜劇在春節檔連續第二年折桂。

據新華社報道,根據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3日發布的數據,大年初一全國電影票房為8.05億元,成為迄今為止我國電影市場單日票房冠軍。從除夕到初三,《西遊·伏妖篇》一直維持單日票房冠軍,初四被《功夫瑜伽》反超,直到初六春節檔收尾,但後者總票房仍以8.7億元屈居亞軍。

和去年《美人魚》《澳門風雲3》《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三足鼎立相比,今年春節檔呈現出“五朵金花”綻放的局面,包括周星馳與徐克聯手的《西遊·伏妖篇》、成龍與唐季禮合作的《功夫瑜伽》、韓寒執導的第二部影片《乘風破浪》、王寶強的電影導演處女作《大鬧天竺》,以及國產動畫電影《熊出沒·奇幻空間》。

從類型看,喜劇片仍然是春節檔最受歡迎的片種,包攬票房前三名。

觀察人士指出,電影已成為春節期間我國最廣泛、最穩定、觀眾參與度最高的文化娛樂消費方式之一,而最終贏得市場的因素,仍然是影片質量及“適銷對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230

點睛丨春節票房再創佳績 電影或再上風口

新華社消息,來自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資金辦網站的數據顯示,截至1月31日農歷雞年正月初四,春節檔票房5天累計突破20億元,而7天春節假期的電影總票房仍在攀升,直奔30億元大關。

每年春節假期,國內電影票房走勢一直頗受市場關註。自2013年起,春節檔票房都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春節檔票房為7.65億元,增幅86.5%;2014年春節檔繼續保持89.5%的高增長,票房達到14.5億元;2015年春節檔票房18.2億元,同比增長25.5%,增速有所下降;2016年春節檔票房的同比增幅則達到67%,國內電影總票房達30億元。此外,由於2016年春節檔與情人節檔兩個檔期無縫銜接,猴年前七天票房達驚人的36億元。

根據微影時代數據統計,截止到2017年2月2日13時,今年春節檔票房累計收入突破31億元,比去年同期總成績30.8億元相比,穩中略有增長。雖然今年春節檔票房增幅是近五年來最低,但2016年春節檔後,電影市場遭遇寒潮,票房收入持續下滑,2017年春節檔仍能保持緩速增長已屬不易。

按照票房排名來看,今年春節檔前三名的《西遊伏妖篇》票房收入11.23億元,《功夫瑜伽》票房收入8.28億元,《大鬧天竺》票房收入5.59億元。緊隨其後的《乘風破浪》、《熊出沒之奇幻空間》分別收獲3.94億元和2.95億元。今年春節檔一些大熱電影都取得了不俗的佳績。

除了總票房外,值得註意的是,在經歷了前幾年的影視資產資本化之後,不少影片身後都有上市公司身影。單部影片身後的上市公司紮堆已成為普遍現象,IP驅動也成為春節檔電影票房的強大驅動力。

春節檔中,在“周星馳”這塊招牌下,《西遊伏妖篇》背後有多達21家制作、發行公司,其中涉及的上市公司則有中國電影、新文化、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萬達院線等。而由成龍主演的《功夫瑜伽》也是上市公司紮堆投資的重要陣地。貓眼數據顯示,以出品、發行等方式投資該影片的上市公司包括文投控股、中國電影、華策影視等。王寶強IP驅動的影片《大鬧天竺》的投資方也包括了光線傳媒等上市公司。

因此,市場資本大量投入後,春節檔的票房佳績有望使多家上市公司將從中獲益。A股市場中,光線傳媒(300251.SZ)、華誼兄弟(300027.SZ)、萬達院線(002739.SZ)、中國電影(600977.SH)等相關個股值得關註。

 

今日《點睛》您可滿意?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您~請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好內容為更好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234

剔除票補、服務費、新增影院 春節33億票房還算高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05/1073761.html

《西遊伏妖篇》春節檔拿下11.5億元,不及去年同期的《美人魚》

 

熱鬧的春節七天假期已成過去,春節檔票房最高的一周數據也已出爐。據國家電影資金辦實時電腦票房統計,從農歷大年初一到初六(1月28日至2月2日),全國總票房累計約33.3億元,打破去年同期30.5億元的票房紀錄。對於疲軟了三個季度的中國電影市場來說,雞年的開頭還算不錯,但如果算上新增的網絡購票服務費和海量票補,以及新增的影院,實際成績恐怕不容樂觀。

相比去年《美人魚》的一枝獨秀,今年春節檔五部影片因口碑高低而出現排位一直變化的情況。大年初四之前,周星馳和徐克聯手打造的《西遊伏妖篇》表現最為搶眼,連續打破多項票房紀錄,但因網絡評分較低,被成龍的《功夫瑜伽》後來居上,後者一步步坐上單日票房榜冠軍寶座。韓寒的第二部電影《乘風破浪》好於預期,而王寶強的導演處女作《大鬧天竺》顯然沒這麽好運,雖然有全國人民感情上的支持,但影片口碑卻跌至谷底。

截止2月2日,《西遊伏妖篇》累計票房11.5億元,排名第一;《功夫瑜伽》、《大鬧天竺》、《乘風破浪》、《熊出沒·奇幻空間》累計票房分別為8.7億元、5.7億元、4.1億元和2.9億元。

總體來說,雖然2017年春節檔影市在票房和題材方面均超去年同期成績,但如果考慮到這一成績背後的諸多因素,仍然難令業界滿意。分析認為,今年春節檔票房超預期的原因在於互聯網售票平臺全面重啟票補戰略,以及電商平臺的購票服務費納入了票房統計。

“票補”攪熱春節檔

華泰證券傳媒許娟認為,去年票房增速低於預期的一大原因主要是票補低於預期,而今年春節檔互聯網售票平臺全面重啟票補戰略。

其中,《大鬧天竺》有“貓眼9.9元”和“淘票票限時8.8元搶票”活動;《西遊伏妖篇》有“淘票票8.8元”和“貓眼9.9元”等活動;《功夫瑜伽》有“淘票票8.8元”和“百度糯米6.6元”;《乘風破浪》則有“淘票票12.8元搶票”活動。最後實際產生的票房並不是按以上數字統計,而是按影院的最低限價,這中間所產生的差價,一般都是由發行方來“補貼”。

這種營銷方式會得到消費者的喜歡,也能反向作用於影片,讓影片獲得更多的排片量和票房,再吸引更多的人來消費。但是,票補對最終的票房數字實際上是一種“註水”,不能完全代表真實的觀眾消費。

春節檔的這幾部大片在上映之前,預售成績都非常好,截至除夕夜預售票房達到3.5億元,占首日票房的45%左右,僅《西遊伏妖篇》一部片上映前的預售就高達1.76億,成中國影視預售最高票房。

業內人士認為,票補曾在2015年為國內影市帶來全年總票房超過440億元的虛假繁榮,而2016年票補一經減少,影市就驟冷,票補帶來的虛火擾亂了電影市場的正常發展。

服務費納入票房統計

今年一月中旬,內地票房開始實行服務費統計,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購票時所支付的2至5元的服務費納入了票房統計,但這部分收益不參與最終制片方、放映方分賬環節,其實是“水票房數”,唯一的作用似乎就是讓票房數字好看一些,以至於有網友調侃:“你咋不把爆米花錢也算進去呢?”

據統計,2017年春節檔服務費總計1.9億元,約占票房的5.7%。剔除掉服務費,實際票房為31.4億元,和去年30.5億元的票房相比,基本算持平。

數據顯示,2016年電影票線上購買人次突破了10.4億元,市場占有率已高達76%。也就是說,如果在2016年就實行票房新算法,全年票房將增加20億至50億元,也許就不會出現一年中有7個月下跌的慘狀了。

新增影院帶來部分票房

中信證券傳媒團隊指出,春節檔首日超預期表現還歸因於渠道終端的擴張。2016年全國影院數量達到8817家,同比增長22.4%;全國銀幕數量達到41179塊,同比增長26.8%。除去新增影院和銀幕帶來的相關增長,再次佐證了今年春節檔和去年春節檔票房幾乎持平的觀點。

據橫店影城一位影院經理表示,表面上是整體票房上漲了,實際上是因為影城數目漲了,座位增加了,相當於用1天的時間接待了去年1天半的客人,今年片子不給力,春節檔的整體情況很難超越去年。

另一方面,一線城市的銀幕數量逐漸飽和,二三四線城市成為銀幕數增長的主要動力。疊加春節假期的人口遷移因素,三四線城市成為春節檔票房的主要來源。

不過許娟表示,從1月份除夕之前的工作日的表現來看,下沈的渠道未能有效轉化為票房,原因主要是三線城市以下核心觀影人群偏少,消費能力和習慣不足以支撐電影消費等。而春節檔的突破源於“一二線城市帶回來的強大購買力”和“合家歡觀影習慣的養成”。

口碑成為影響票房的雙刃劍

今年春節檔的一大反轉,在於開局生猛的《西遊伏妖篇》在大年初四被開場時第三名的《功夫瑜伽》趕超,主要因為《功夫瑜伽》更符合春節期間的節日氣氛,適合全家觀看,而周星馳暗黑風格的西遊題材加上徐克大膽的特效,顯然會令孩童感到害怕,對於顛覆了小時候央視《西遊記》認知的青年人來說,更會感到些許不適。

《西遊伏妖篇》雖然首映單日拿下3.2億的票房,但從第三日起票房就降至2億以下,初六票房跌至1.18億,跌幅超50%。影院對此的反應也是迅速的,《功夫瑜伽》排片量從上映當天的17.3%(《西遊伏妖篇》為33.6%),到2日上升至26.5%,反超排片25.7%的《西遊伏妖篇》。

今年春節檔,觀眾對影片質量的反應也非常快,受口碑影響,《大鬧天竺》初三的時候票房已不及首日一半,而《乘風破浪》的豆瓣評分在春節檔拿到最高,票房也從初三開始就逆襲了,比預計更早一些。

可以說,一部影片的口碑日益成為一把雙刃劍,左右著票房走勢。但如果本該及格的作品受極端分數影響而被拉到及格線以下,就不得不讓人感到惋惜。畢竟,懷著膜拜大神的心情看《西遊伏妖篇》和看普通成龍打鬥片《功夫瑜伽》所得到的的觀感體驗是不一樣的,心理落差也不同。

目前為止,《功夫瑜伽》和《西遊伏妖篇》在豆瓣上的評分分別為5.5和5.7分,不相上下。但是,前者有4萬人參與評價,而後者已經高達12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33

春節檔電影票房突破30億元 多家上市公司獲益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2-03/1073648.html

春節期間,電影票房繼續保持增長。藝恩數據顯示,截至2月2日16時5分,春節檔(1月28日至2月2日)票房報收31.32億元,較去年春節檔30億元的票房成績略有增長。

分析人士表示,光線傳媒、華誼兄弟、文投控股、華強方特等上市公司將從春節檔票房中獲益。而隨著票房市場增速放緩,上市公司加速探索電影衍生市場發展空間。

票房表現驅動排片占比

本次春節檔排片廝殺較為激烈,上映影片由原本的10部調整為7部。影片各具特色,票房表現較為靚麗。

截至目前,在1月28日雞年大年初一上映的5部影片中,《西遊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鬧天竺》累計票房排名前三,票房總額分別達到10.92億元、7.89億元、5.46億元,《乘風破浪》票房總額達3.83億元,動畫片《熊出沒·奇幻空間》也斬獲2.87億元票房。此外,進口動畫片《了不起的菲麗西》於2月1日上映,截至記者發稿時票房為994.8萬元;《健忘村》1月27日上映,票房為1359.5萬元。

春節檔首日(1月28日),全國電影票房達8.03億元,創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上漲21.67%。截至2月2日16時5分,春節檔票房達到31.32億元,較去年同期略有增長。

不考慮點映影片數據,貓眼數據顯示,1月28日單日票房排名前三的影片分別是《西遊伏妖篇》、《大鬧天竺》、《功夫瑜伽》,當日票房分別為3.65億元、1.87億元、1.38億元,上述影片當日排片占比分別為33.6%、25.8%、17.3%,上座率分別為57.4%、56.5%、65.1%。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影片票房、上座率的不同表現,影片的排片也發生了變化。以《功夫瑜伽》、《大鬧天竺》的排片數據為例,《功夫瑜伽》自1月28日上映以來連續4日上座率保持第一,其排片與票房表現也逐漸反超《大鬧天竺》。

具體看,1月29日,《功夫瑜伽》19.2%的排片占比低於《大鬧天竺》的23.1%,單日票房卻以1.27億元超過後者的1.15億元;1月30日,《功夫瑜伽》、《大鬧天竺》的排片占比分別為26.8%、16.9%,單日票房分別為1.41億元、8884.32萬元,上座率分別為52.8%、37.9%;1月31日,《功夫瑜伽》、《大鬧天竺》的排片占比分別為24.4%、18.2%,單日票房分別為1.49億元、6772.35萬元,上座率分別為47.8%、35.1%。

2月2日,春節檔排片情況發生較大變化。《功夫瑜伽》取代《西遊伏妖篇》成為排片占比第一的影片,為33%;《西遊伏妖篇》為25.7%;《乘風破浪》緊隨其後,排片達到17%。分析人士表示,根據影片的票房表現、上座率等市場情況,院線會及時調整影片的排片。本次春節檔電影排片調整也反映出了影片內容的實力角逐。

多家上市公司獲益

在經歷了前幾年的影視資產資本化之後,不少影片身後都有上市公司身影。值得註意的是,單部影片身後的上市公司紮堆已成為普遍現象,IP驅動也成為春節檔電影票房的強大驅動力。分析人士表示,多家上市公司將從本次春節檔上映的影片票房中獲益。

在周星馳IP的驅動下,春節檔累計票房排名第一的《西遊伏妖篇》,“不負眾望”地登上了2017年度影片票房榜首。該影片為《西遊降魔篇》的續集,由周星馳監制、徐克導演,在上映之前便受到市場期待。

事實上,市場的期待是建立在周星馳IP電影在往年春節檔中的出色表現之上的。2013年周星馳導演的《西遊降魔篇》以12.46億元票房成為當年春節檔霸主,並登頂全年票房榜冠軍;2016年春節檔周星馳導演的《美人魚》創下33.9億元的票房“神話”,以18.6億元的票房優勢穩坐年度票房冠軍寶座。

在此背景下,多家上市公司也“押寶”影片《西遊伏妖篇》。貓眼數據顯示,參與該影片的上市公司較多。出品公司中,包括中影股份、萬達院線、阿里影業、華誼兄弟、光線傳媒等;聯合出品、發行公司中,包括新文化等。業內人士表示,盡管對上述公司對於該影片的投資數額、比例和影片保底情況等不得而知,但影片票房的出色表現將助力上市公司業績。

而在上市公司對於《西遊伏妖篇》的投資中,新文化與周星馳IP進行了深度綁定。新文化1月4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新文化傳媒香港有限公司與公司實際控制人楊震華100%控股的Young&Young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簡稱“Young&Young”),擬分別出資10.4億元、2.86億元投資周星馳持有的PREMIUM DATA ASSOCIATES LIMITED(簡稱“PDAL”)。本次股權投資完成後,PDAL的股權結構為新文化香港持有其40%股權,Young&Young持有其11%的股權,周星馳持有其49%的股權。

根據公告,除PDAL書面放棄外,凡由周星馳擔任主控人員或主創人員(包括但不限於導演、編劇、制片人、監制)的電影、電視類作品,PDAL及其子公司享有不低於投資總額20%的優先投資權。

根據前文統計的排片占比數據,成龍IP驅動的《功夫瑜伽》在本次春節檔實現了“逆襲”,該影片也是上市公司紮堆投資的重要陣地。貓眼數據顯示,以出品、發行等方式投資該影片的上市公司包括文投控股、中影股份、華策影視、阿里影業等。

此外,作為新三板上市公司華強方特旗下“熊出沒”IP動畫電影的第四部,《熊出沒·奇幻空間》的投資方不僅包括華強方特,還包括樂視影業;王寶強IP驅動的影片《大鬧天竺》的投資方包括光線傳媒等;影片《健忘村》的發行公司為萬達院線旗下的五洲電影發行有限公司。

衍生市場發展可期

2016年以來,電影市場在經歷快速發展之後票房增速開始明顯放緩。目前國內電影產業發展過度依賴票房,票房增速放緩也給相關上市公司帶來一定業績壓力。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票房收入在電影產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達80%以上。而成熟電影市場這一數字僅為30%,其衍生市場收入占比更大。從今年春節檔電影市場的表現來看,三四五線城市院線流量不容小覷,包括映前廣告、電影周邊等在內的衍生市場具備發展空間。

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在做強票房的同時,積極探索電影衍生產業。華誼兄弟、萬達院線、印紀傳媒等影視公司加速布局電影產業多領域衍生市場,包括主題樂園、電影周邊產品、旅遊產品、IP產業鏈等。

電影衍生品領域,2016年12月23日,萬達院線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時光網是擁有電影購票、衍生品銷售以及影評社區等多種功能的綜合性電影網絡平臺。公司收購時光網後,線上業務將會以時光網為主開展。公司與時光網將會把雙方線上線下資源全面打通,圍繞雙方超過億計的會員,努力打造萬達電影生態圈,為廣大會員提供更豐富、更便捷的產品和服務。

主題樂園領域,華誼兄弟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板塊已完成多個項目簽約,收入包括前期項目確定時的品牌授權費,項目運營過程中的品牌授權費、管理服務費以及股權投資收益等。奧飛動漫表示,主題樂園是公司積極關註的未來發展方向。

IP產業鏈領域,印紀傳媒相關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公司在影片上映前便通過多種衍生通道變現,如公司投資的《終結者:審判日》3D版在全球上映前,已通過遊戲、出版、概念摩托車、電商衍生品等多個途徑實現變現。三七互娛總裁李逸飛則表示,希望未來能夠把一些優秀遊戲打造成以遊戲為原生,囊括電影、動漫、小說等附加產業鏈在內的核心IP。

(原標題:春節檔電影票房突破30億元 多家上市公司獲益衍生市場發展可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35

高票房背後的低業績 影視股價格泡沫破滅

近期,多家影視傳媒類上市公司發布了2016年業績快報。與2015年的高歌猛進相比,2016年影視傳媒類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增速開始下滑,市場進入調整期,爆炸式增長不再。

除了市場進入冷靜期的因素外,行業並購重組難度增加也是影視股業績增速下滑、難現高估值的重要原因之一。上海市某私募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來看,市場開始逐漸飽和,所以影視制作公司的業績短期也不會有太大的改善。再加上行業並購重組難度的加大,影視股難以獲得以前那麽高的估值。”

以電影行業而言,2016年中國全年票房457.12億,相較去年440.69億票房同比增加3.73%,創下10年新低。有業內人士認為,傳媒板塊前期股指偏高,泡沫化比較嚴重,在2016年進入估值修複期。但是在經濟轉型持續加碼和行業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註重內生成長的傳媒股或具有一定的配置價值。

電影票房增速創新低 爆炸式增長不再

3月3日,新股宣亞國際(300612.SZ)迎來第13個漲停板,報收72.93元/股,換手率達63.02%,這是傳媒板塊當日唯一一只漲停股,宣亞國際所在的傳媒板塊卻未改下跌走勢,跌幅達0.23%。

年初至今,傳媒板塊作為為數不多的下跌板塊之一,跌幅達1.72%。傳媒影視股的頹勢是有跡可循的,經歷了2015年的野蠻生長階段,傳媒影視股自2016年開始就進入調整期。Wind數據顯示,在過去的一年,傳媒影視板塊表現一路走跌,在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跌幅達-9.86%,位列倒數第五。具體到上市公司,2016年中萬達院線(002739.SZ)股價跌幅為54.82%,華誼兄弟(300027.SZ)跌幅為46.81%,華策影視(300133.SZ)跌幅為38.93%。

和2015年的高歌猛進相比,由於市場進入調整期,去年部分影視傳媒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增速也開始下滑。

Wind數據顯示,截至3月3日記者發稿,申萬傳媒行業中的109家上市公司中,有3家發布了2016年報,博瑞傳播(600880.SH)、時代出版(600551.SH)和當代明誠(600136.SH)2016年凈利潤分別為6013.61萬元、4.03億元、1.22億元,漲幅分別為-19.06%、12.38%、31.98%;另有61家公司發布了業績快報。

在目前已公布業績快報的影視類上市公司中,萬達院線以13.64億元的凈利潤超過其他影視上市公司,成為凈利潤規模最大的公司。但是其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增幅為15.05%,與2015年創下的48.04%的同比增長幅度相比,明顯放緩。

萬達院線並非個例,新文化2016年凈利潤同比增長6.86%,但該公司在2015年凈利潤同比增長達到104.52%;華策影視2016年凈利潤同比增長不足1%,而在2015年,該公司的凈利潤則實現同比增長21.9%。除此以外,華誼兄弟2016年的凈利潤更同比下降17.19%。

面對增速放緩甚至凈利潤下降的情況,不少公司均表示這與去年影視行業處於調整期有關。其中華誼兄弟稱,公司業績下滑原因在於2016年影視娛樂行業整體增速低於市場預期,突出表現在票房增速的斷崖式下跌,從2015年的48.7%驟降至2016年的3.7%。

申萬宏源傳媒團隊也發布研報,下調對華策影視的盈利預測,“由於華策影視全網劇業務項目投資占比減少導致毛利率下滑,電影業務帶來利潤增量尚需時間積累,我們下調盈利預測。”2016年華策影視營業收入為44.4億元,同比增長67.1%,但是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則只有4.8億元,同比增長1%。華策影視在公告中稱,收入和利潤增速不匹配主要源於占據公司60%收入來源的全網劇業務其項目權益占比下降。

此前曾連續五年保持在40%以上增速的電影票房市場,在2016年突然踩了急剎車,包括國慶檔在內的多個熱門檔期出現票房同比下降的情況,多部影片最終報收的票房不及預期。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數據,2016 年中國全年電影票房457.12 億,同比增速3.73% 。2003年至2015年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快速增長期,年複合增速達到35%,2015年達到48%高峰。2016年全年票房457.12億,相較去年440.69億票房同比增加3.73%,創下10年新低,爆炸式增長不再。

亦有業內人士認為,傳媒板塊前期股指偏高,泡沫化比較嚴重,在2016年進入估值修複期。但是在經濟轉型持續加碼和行業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註重內生成長的傳媒股或具有一定的配置價值。

行業並購重組難度加大 影視股難獲高估值

傳媒行業歷來是定增融資外延並購的集中區域,外延收購由此帶來的業績高速增長也是傳媒業的重要投資邏輯。但是在2016年,傳媒行業多家上市公司影視資產重組因政策監管的趨嚴或其他原因而失敗,包括暴風集團、唐德影視、萬達院線、華誼兄弟等,特別是再融資新規對影視股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滬上一家券商分析師表示:“再融資新規中對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及募集配套資金中的配套融資部分的定價機制規定,以及發行數量不超過20%總股本的要求,會使傳媒上市公司的並購外延受到限制,傳媒影視公司的內生增長能力受考驗。”

在電影票房市場火熱的2015年,A股市場涉及影視相關並購超70多起,涉及資本2000億元。紅紅火火的並購也帶動了影視股股價的上升。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的股價在2015年上漲了57.78%和67%。而在這一年新上市的萬達院線憑借著火熱的行情和自身的次新股效應,股價上漲了683.3%。

但是到了2016年,整個行業風格突變,票房出現下跌,各種預期紛紛落空,市場環境發生轉變,影視股也就成了下跌的重災區。從2016年至今,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萬達院線的股價分別下跌了47.92%、35.33%和51.79%。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華誼兄弟的業績增速就開始放緩。到2016年上半年,華誼兄弟的業績更出現了下跌,上半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54%,而凈利潤同比下滑了39.91%。

華誼兄弟在業績預告里表示, 2016年上半年公司主營業務業績同比下降,主要原因為2016年根據公司經營計劃,主要影視劇項目《搖滾藏獒》、《陸垚知馬俐》、《羅曼蒂克消亡史》、《我不是潘金蓮》等預計在2016年下半年發行上映;另外,公司參投於2016年6月18日上映的《魔獸》,因參與全球分賬,確認收入時間較長,在上半年尚未形成分賬收入。

華誼兄弟於2月23日晚間發布2016年業績快報,報告期內實現營收34.73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8.08億元,相比2015年同期呈現雙下降。業績下滑除了行業環境增速放緩的因素之外,還包括制作片子的票房表現平淡。

由於近年來業績一直保持昂頭向上的態勢,投資者對其有相當高的預期,另外,華誼兄弟原計劃擬收購北京英雄互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權的告吹,也讓其股價蒙上陰影。華誼兄弟的股價在1月份的時候跌到了9.68元的歷史低點。

“很多研究員會說一些影視公司業績表現好是片子制作精良,但其實這不是根本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前幾年院線的不斷擴大。目前來看,這一塊市場也開始逐漸飽和,所以影視制作公司的業績短期也不會有太大的改善。再加上行業並購重組難度的加大,影視股難以獲得以前那麽高的估值。”上海市某私募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293

口碑沒有票房好 遊戲影視化沒那麽簡單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3-09/1083072.html

《刺客信條》

《生化危機:終章》

《最終幻想15》接棒《生化6》《刺客心信條》

隨著電影《最終幻想15:王者之劍》(以下簡稱《最終幻想15》)在本周五上映,內地影院自春節檔之後已經迎來了三部根據遊戲改編的電影——《生化危機6:終章》、《刺客信條》和《最終幻想15》。其中,《生化危機6》的票房已經突破了9億,而《最終幻想15》前晚首映之後也獲得了不錯的反饋。事實上,把熱門遊戲改編成電影,是好萊塢玩得純熟的套路。國內影視行業近年來也逐漸涉足這一領域,去年火爆的手遊《陰陽師》將被搬上大銀幕。不過,如何拍出一部既繼承遊戲精髓,又保證電影品質的作品,是遊戲影視化過程中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最終幻想15》只發揮80%的水平

根據風靡全球的長壽遊戲IP《最終幻想》改編的科幻動作CG電影《最終幻想15》前晚在京首映,導演野末武誌攜制作人伊藤幸正來華,和特邀配音嘉賓添田武人一同現身影院。

電影《最終幻想15》講述了神聖水晶之鄉——路西斯魔法王國在水晶屏障力量漸弱的王位更替之際,受到尼夫海姆帝國的軍事威脅,路西斯老國王雷吉斯和其親衛隊“王者之劍”一起對抗外敵侵略,保衛國家和未來王儲的故事。野末武誌強調說,“《王者之劍》講述的是遊戲開篇之前的故事,電影以父子羈絆為核心,側重刻畫老國王雷吉斯護國救子的心理以及‘王者之劍’這只精銳部隊的精彩作戰。”野末武誌希望不是遊戲玩家的觀眾也能毫無障礙地觀影,並沈浸在電影的敘事中。為此,《最終幻想15》這部以戰爭和親情為主基調的電影還特別增強了“愛情元素”。

《最終幻想15》首映之後,觀眾對片中的CG特效稱贊頗多。但野末武誌卻表示,該片正式制作僅僅用了一年多,CG制作的量卻非常大,從實景取材、3D建模到角色設計、動作捕捉、合成渲染……每一步都要經過嚴密的物理測算。即便有多個團隊互相協作,時間上也非常趕的。野末武誌謙虛地表示:“這次我們只發揮了80%的水平,有些環節可以做得更好。大家可以期待團隊以後全力以赴的新作,絕對會更震驚!”

遊戲IP大熱 口碑沒有票房好

《最終幻想15》是今年春節檔後登陸內地影院的第三部遊戲改編電影,前兩部分別是《生化危機6》和《刺客信條》。雖然同樣是遊戲改編的電影,《生化危機6》和《刺客信條》卻走出了完全不同的票房曲線。《生化危機6》上映首日的票房就高達2.27億,迄今為止票房已經突破9億。反觀《刺客信條》,雖然有制片人兼主演“法鯊”親自來華宣傳,但這部與《生化危機6》幾乎同檔期上映的電影累計票房約為1.5億,相比之下真是黯然失色。

值得一提的是,《生化危機6》和《刺客信條》在美國本土的評價都不高,imdb上的評分分別是6.2和6.1,剛過及格線,票房表現也雙雙不佳。這兩部電影在豆瓣網的評分同樣不高,分別是6.8和5.6,但它們在內地電影市場上的票房表現卻南轅北轍。院線人士分析指出,中國觀眾觀影已經日趨理性,已經不太會單純地因為支持某個明星就去買票。《生化危機6》的高票房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該系列的前幾部在中國市場上積累了人氣,再加上這部作品打出了“終章告別”的情懷牌,讓不少“生化粉”不那麽計較電影的質素。而中國觀眾對《刺客信條》可沒有這方面的情懷,結果自然就是口碑票房雙雙失利。

事實上,去年和今年上映的遊戲改編電影,都出現了口碑沒有票房好的現象。《生化危機6》的口碑顯然配不上它將近10億的票房。而去年上映的《魔獸》口碑也嚴重兩極化:普通觀眾評價該片劇情簡單,全靠特效堆砌;《魔獸》遊戲的粉絲卻包場去找回青春的記憶。

影視化困難 把握平衡很重要

對於熱衷於IP改編的中國電影投資方來說,青春小說已經被開發得過濫了,遊戲改編才是真正的IP富礦。在遊戲影視化方面,電視劇行業先行一步,並且取得了成功——《仙劍奇俠傳》、《古劍奇譚》獲得了高收視率。遊戲改編電影方面,國產動畫電影走在了前列——主打低齡觀影人群的《洛克王國》、《龍之谷》都是根據熱門兒童遊戲改編而成。如今,電影公司將目光投向了遊戲領域,《夢幻西遊》、《陰陽師》率先被相中。

然而,遊戲影視化並不是看上去那麽簡單。好萊塢玩了幾十年的遊戲改編,真正成功的也不過是《古墓麗影》、《生化危機》、《寂靜嶺》寥寥幾部。即便是拍成系列的遊戲改編電影,口碑也普遍偏低,別說拿獎了,能讓普通觀眾給個及格分都不容易。imdb的數據顯示,遊戲改編電影的評分普遍徘徊在3-5分之間,最低的是《死亡之屋》的2分,評分最高的《生化危機》也不過6.7分。

遊戲影視化,本身就是一個兩難的選擇題:讓遊戲玩家滿意,還是普通觀眾滿意?一款遊戲的流行,是因為讓玩家在玩遊戲的過程中獲得了片段化的成就感。但電影終究要講究故事、劇情和邏輯。很多遊戲改編的電影備受批評,其實都是在改編過程中沒有做好平衡——要麽只用了遊戲的名字,劇情完全與遊戲無關;要麽過於追求和遊戲在氣質、細節上的相似,而忽視了講一個好故事的重要性。如何拍出一部既繼承遊戲的精髓,又保證電影品質的作品,是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177

電影產業促進法發威!326家影院瞞報票房被罰

《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實施後,電影主管部門重拳出擊,以執法必嚴的決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對首批查出存在違法經營行為的326家影院實施嚴厲處罰。

經過深入調查核對,電影主管部門掌握了部分影院2016年以來瞞報票房的有關情況。根據《電影產業促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於3月21日下文通報處罰結果,具體情況如下:

一、中影桐鄉嘉博影劇院等63家影院瞞報票房超過100萬元,情節特別嚴重,責令其自3月27日起停業整頓不少於90日,視整頓情況由原發證的電影主管部門重新核發其放映許可證。

二、浙江杭州塘棲新世界影城等63家影院瞞報票房在50萬元至100萬元之間,情節嚴重,責令其自3月27日起停業整頓不少於60日。

三、對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星鑫國際影城等110家瞞報票房在10萬元至50萬元之間的影院,處以20萬元的罰款。

四、對90家瞞報票房在10萬元以下的影院,進行內部通報警示。

五、以上所有違法影院必須限期向片方返還截留片款,並書面報告瞞報票房、逃避監管的作弊手段;在省級電影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之下,由縣級電影主管部門對違規影院的主要責任人、關聯責任人進行嚴肅處理。

六、溫州雁蕩院線、江西星河院線兩家公司違法影院數量多、占本院線影院比例大,暴露出嚴重管理問題。責令其即日起進行整改,整改期間不得開展新的影院加盟業務;視整改情況由原發證的電影主管部門重新核發其發行許可證。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負責人指出,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電影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偷漏瞞報票房行為是電影行業長期以來的“痼疾頑癥”,嚴重破壞市場秩序,妨害產業發展。各級電影主管部門及文化執法機構要以堅定的決心,持續的力度,依法嚴厲打擊,決不姑息,推動“電影市場規範年”專項治理行動取得實效。

據悉,升級後的國家電影數據平臺為電影市場監管及常態化的數據比對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繼本次通報之後,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對影院票房數據的核實工作還將持續展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51

影業、地產“一哥”營收相差69倍,華誼兄弟票房神話破滅

3月28日,正處於風口行業——影視娛樂業的“一哥”華誼兄弟(300027.SZ)發布了2016年財報,報告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35.035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7.21%。雖然受整體市場環境不利及電影業務表現不佳影響,華誼兄弟業績遭遇了上市8年來的首次下滑,但受惠於產業投資板塊的亮眼表現,其凈利潤仍位居上市影視娛樂公司榜首,表現出整體布局較高的抗風險能力。

有趣的是,同期發布財務數據的地產“一哥”萬科營收高達2400億元,以近69倍差距實力碾壓“影視一哥”,足見電影產業之弱小,同時電影產業的波動抗風險能力均呈現較弱的態勢,這也刺激了華誼兄弟這幾年瘋狂布局產業鏈上下遊、投資遊戲等以分散風險,無奈顧此失彼,電影業務卻拖了後腿。

業績下滑高層“痛定思痛” 電影業務難逃“大小年”波動

華誼兄弟副董事長、CEO王中磊曾在2016年底給員工的公開信中表示:“今年無論是單片票房還是市場占有率都有明顯退步”。受電影業務表現不及預期拖累,華誼兄弟影視娛樂板塊整體業績較去年同比下滑。

2016年全年華誼兄弟實現全球總票房約65億元,其中國內總票房31億元,來自於《我不是潘金蓮》、《羅曼蒂克消亡史》、《魔獸》、《陸垚知馬俐》、《尋龍訣》、《老炮兒》等10部影片,其中《我不是潘金蓮》、《羅曼蒂克消亡史》兩部影片雖然市場表現不盡人意,但在各大國際電影節收獲多項大獎,並得到了業界和觀眾的認可;華誼兄弟海外總票房34億元,主要來自於和美國STX合作影片及《魔獸》的海外票房。其中美國STX出品的小成本影片《壞媽媽》票房斬獲1.8億美元(逾12億人民幣),堪稱華誼兄弟國際化戰略中依靠品質以小博大的代表之作。但由於其中一些國際合作項目的分賬確認周期較長,尚未計入2016年收入。

為了彌補電影業務不足,2017年,華誼兄弟在內容領域的投入將繼續加大。華誼兄弟副董事長、CEO王中磊曾多次公開表示,2017年將是華誼兄弟的制作大年:馮小剛導演的《芳華》已公布定檔2017年國慶上映,去年底開機的罪案動作片《引爆者》也在緊張制作中,成龍和007扮演者布魯斯南共同主演的動作大戲《英倫對決》也將在國慶檔全球同步上映。管虎導演的《八佰》、徐克導演的《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田羽生導演的《前任攻略3》等多部電影作品也將陸續開機。華誼兄弟點睛動畫也將推出首部真人動畫電影。3月初,華誼兄弟和陳國富監制的工夫影業一起發布了一份重量級的片單,里面只有5部片,卻涵蓋了華語電影最具工業化基礎的3個高概念IP,包括《狄仁傑》系列,《鬼吹燈摸金校尉》系列,《畫皮》系列。再加上熱門遊戲改編電影《陰陽師》,和黑澤明的大師遺作《黑色假面》。

面對地產巨頭弱勢盡顯 發力院線渠道

除了一直堅守內容生產的核心地位,在經歷過多部影片叫好卻不叫座的傷痛之後,華誼兄弟也開始認識到自己在終端放映市場話語權的不足。在面對地產巨頭萬達旗下的本土第一大院線萬達院線時表現出的弱勢令人唏噓。去年馮小剛導演作品《我不是潘金蓮》上映時,馮小剛及華誼兄弟高層指出萬達院線因為“挖人恩怨”故意壓低電影拍片,在面對強勢的渠道方,華誼兄弟只能靠導演及高層的微薄喊話,以期對方能夠幫助提高排片,令人唏噓。

馮小剛開炮王健林背後,是萬達和整個電影圈的暗戰

這些年,萬達集團憑借在地產積累的豐厚資本以及物業優勢,在電影院線領域稱王爭霸,目前已經擁有亞洲第一大院線萬達院線,北美第一大院線AMC(包括收購的卡邁克)、歐洲最大院線歐典院線(Odeon & UCI)、北歐最大院線——北歐院線集團(Nordic Cinema Group)、澳洲第二大院線Hoyts……面對擁有龐大渠道資源、年營收超過2500億元的巨頭,影業一哥多少有些無奈。

由於意識到渠道的不足,2016年下半年,華誼兄弟開始有意加強院線端布局。根據公告,截止報告期末華誼兄弟已建成投入運營的影院為19家,其中報告期內新增開業的影院為4家,包括高端定制影院品牌——華誼兄弟電影匯。

2017年初,華誼兄弟又通過其全資子公司華誼兄弟互娛(天津)投資有限公司以7885萬元參與大地院線定增,認購其95萬股,進一步彰顯了加碼院線布局的決心。王中磊在同期接受采訪時表示:2017年華誼兄弟將加速影院布局,計劃在五年之內躋身院線行業前列;但我們不會盲目追求數量和規模,而是更依靠品質,有品質的影院才更有競爭力。

與影院布局同步,華誼兄弟也開始一步步強化其發行能力。根據公告,華誼兄弟(北京)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已於2016年正式成立,這是華誼兄弟進入電影行業近20年來首次組建專業發行公司,緊隨其後華誼兄弟又通過華誼兄弟(北京)電影發行有限公司投資設立了華影天下(天津)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並引入上影集團、微影時代、大地時創等各具優勢的股東,其進一步提升對終端市場影響力、提振電影業務票房表現的決心可見一斑。一系列強化終端影響力的措施也將有助於華誼兄弟電影業務的內容優勢順暢貫穿至全產業鏈,整體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分散布局抵禦影業高風險

事實上,就算有了渠道話語權,電影票房依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為了提高抗風險能力,華誼兄弟這幾年加大了對其他產業的布局,包括發力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目前已經累計簽約項目16個,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相比增長362.34%。

華誼兄弟方面向第一財經表示,華誼兄弟自2011年開始布局實景娛樂,是國內最早布局實景娛樂業務的影視娛樂公司。華誼兄弟基於自身品牌影響力和IP資產儲備,整合文化、影視、金融、政府、互聯網、商業、旅遊資源,創新性地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文化旅遊業態。於2014年正式開街的海口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在2016年年度遊客量已突破200萬人次。

此外,在挖掘粉絲經濟、遊戲業務領域華誼兄弟也在布局。去年6月,華誼兄弟控股子公司華誼創星入選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創新層,其打造的“星影聯盟”是背靠華誼兄弟、騰訊兩大跨行業龍頭推出的國內首款移動互聯網粉絲經濟產品,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明星粉絲互動平臺,擁有總用戶量超過1.8億。3月24日,華誼創星發布年報,2016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9億元,凈利潤6590.2萬元,同比上升19.43%。

遊戲方面,華誼兄弟控股公司銀漢遊戲2016年整體運營表現穩定,推出首個影遊聯動手遊《幻城》,並已開始圍繞其爆款IP《時空獵人》籌備影視劇、文學、動畫、周邊等多維度衍生產品。2017年,銀漢還將研發全新遊戲《時空獵人3D》,5月將推出影遊聯動IP手遊——《思美人》,S級IP手遊《拳皇命運》將於暑期上市。銀漢遊戲還將在2017年攜手動漫IP《本草仙雲》,進軍二次元市場。

在產業投資領域,2016年華誼兄弟積極參與投資網絡大電影及網劇,拓寬業務模式,與北京七娛世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合作投資包括《山炮進城》系列,《超能太監》系列在內的多部網絡電影項目;此外,華誼兄弟還通過參投向上影業、劇角映畫等各具風格的電影公司,深度布局更年輕、更風格化的原創內容源。在遊戲領域,2016年年初,華誼兄弟完成了對移動電競公司英雄互娛的股份認購,成為英雄互娛的第二大股東。自此,華誼兄弟建立起從遊戲制作、遊戲發行到電子競技賽事的完整鏈條,並由此收獲了不菲收益。

報告期間,英雄互娛迎來業績井噴,全年凈利潤達到5.32億元,華誼兄弟根據持股比例可確認相應投資收益1.09億元。在新興娛樂科技領域,繼先後投資暴風魔鏡和聖威特兩家公司覆蓋VR技術在個人應用市場和大型場景應用上的訴求之後,華誼兄弟又於2017年2月宣布跨境投資美國矽谷的VR(虛擬現實)技術公司——Lytro,Inc,正是看重其光場成像技術對於娛樂業未來的深刻影響,其前瞻性的布局可能成長為“獨角獸”乃至“平臺型”的VR科技公司。

年報發布時,華誼兄弟同時發布了2017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虧6300萬元~6800萬元。在2016年在市場劇烈震蕩下,華誼兄弟受其電影業務影響遭遇“小年”,但其發力補齊短板的決心非常明確。未來如果華誼兄弟能夠進一步完善業務版圖、推動電影業務重回強勢地位,或許還能重新奪回電影產業強勢話語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257

萬達院線:去年票房增兩成 擬變更簡稱為“萬達電影”

3月30日,萬達院線發布2016年年報,營收112.09億元,同比增長40.1%,凈利13.66億元,同比增長15.23%。2016年實現票房76億元,同比增20.5%。今年一季度預盈4.63億元-5.1億元,同比增0~10%。一季度國內票房同比略有下降。

此外,公司擬變更簡稱為“萬達電影”,該事項需深交所核準。對於更名,萬達院線稱目前公司已形成電影放映、電影廣 告傳媒、電影整合營銷、電影衍生品銷售,線上直播平臺等多元化業務板塊,非票房收入占比已超過營業收入的三分之一,公司著力打造的“電影生活生態圈”已基本形成,公司現有名稱已不能完全體現公司業務現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6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