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有何不可?頂樓鐵皮屋變社會住宅

2014-06-23  TCW
 
 

 

「既然這麼多年輕人,被迫住到舊公寓頂樓加蓋的鐵皮屋,何不把大量鐵皮屋,改造為通風良好的『蘭花屋』,提供給青年做為社會住宅?」這是六月四日,TED×Taipei創新論壇上,交大建築所所長龔書章拋出的提問。短短十八分鐘演講,這位建築學者不只啟動社會住宅的創意思考,更提出解決方案,贏得當天各場次最熱烈的掌聲。

華人圈拔頭香凡爾賽宮花園裡蓋房子

他口中的「蘭花屋」,將在六月底於法國巴黎凡爾賽宮花園內,由交大團隊以十天時間打造完成,和來自十七個國家的頂尖建築人一較高下。贏得在世界文化遺址凡爾賽宮內蓋房子的機會,在華人圈是頭一遭。

去年中,交大建築系師生組成團隊,以「蘭花屋」提案,首度競逐美國能源總署(IEA)在全球推動的「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見一百二十四頁小辭典),在總數三十多國的專業團隊中脫穎而出,取得和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以及麻省理工學院(MIT)等團隊同台,向全世界揭示未來建築思考的資格。

團隊成員吳雅婷說明,由於台灣是全球太陽能設備第二大生產國,且擁有先進的蘭花培育技術,因此,除了結合太陽能科技做為關鍵資源,更以蘭花為綠建築意象;綠色植物與蘭花構成的主體空間,除了可以降低空調使用,回收的雨水可以供植物生長、形成水牆進一步降低室溫,兼具減低都市熱島效應,以及解決雨季時密集降雨造成的排水問題。

不只是綠建築,這座「蘭花屋」,也是社會住宅的雛形。

龔書章指出,社會創新意識、都市發展策略等面向,也涵蓋在「十項全能」的評選項目內。

解決居住問題釋出北市四八%城市天空

由於台北市四、五層樓老舊公寓頂樓面積,佔據四八%的城市天空,如果能在這些屋頂廣建「蘭花屋」,不但可改變鐵皮屋的醜陋景觀,讓台北天際線更美麗,約五十坪大的「蘭花屋」,扣除開放空間可提供一至四人的宜居空間,若釋出做為社會住宅,便能在不須開發土地資源的前提下,解決青年居住問題。

也因為強調透過社會創新,解決環境與社會議題,「蘭花屋」計畫近五千萬元經費,不仰賴國科會等公部門預算,而是向包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台達電董事長鄭崇華等民間企業募集,建材更是東和鋼鐵提供的報廢物料。

龔書章認為,城市是否進步,不應停留在建物外觀好不好看的層次,而是應透過整合設計,以及系統性的安排,重組年輕人創新能量與城市空間的關係,建立再生性的社會網絡。公共空間的釋出與再運用,也成為近年國際各大城市的重大課題,柏林便是成功進行都市空間改造,成為歐洲最具魅力創意聚落的最佳例子。

解決環保問題植物構建屋頂減少耗能

反觀台灣,長期以來,解決居住問題若非傾向建物拆建的都更模式,就是被窄化為官商合力擴大房地產供給的土地開發邏輯,缺乏以創新的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賦予既有空間新角色。「蘭花屋」最終希望能實現的不只是綠建築,更希望能架構在台北市大量的老舊公寓屋頂,除取代燠熱不適人居的鐵皮屋,也因其具備能量屋的功能,可望改善老舊建物的耗能條件;此外,新增加的居住空間,則可成為協助年輕人脫貧的居所,或做為創業基地,帶來社會前進的動能。

「蘭花屋」設計顧問之一,台東縣副縣長張基義認為,從公部門角度來看,「文林苑」事件後,台北市要推動都更可說難上加難,街廓條件也不適合朝高樓層建築發展。若能在法規上鬆綁,讓老舊公寓能加裝電梯或政策性鼓勵開放屋頂,不失成為增加社會住宅供給來源的選項之一。

解決老齡化問題獨居老人釋屋,青年照護

TED×Taipei策展人許毓仁認為,「蘭花屋」計畫主張將過去封閉、私有化的頂樓空間,進行資產釋出與分享,年輕人得到接納,對未來也才有希望感,可說是「OPEN CITY 2.0」的城市再造概念,而吸引年輕人進駐到老舊公寓,還可一併解決高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

許毓仁舉例,韓國在首爾市長朴元淳推動下,打造亞洲首座「共享城市」(Sharing City),市政府成立「社會創新局」推動跨部門整合,住宅問題不再僅由都發局主導。例如,在市政府居間安排下,鼓勵獨居老人釋出居住空間,成為大學生宿舍,一方面解決年輕人居住問題,房客也扮演起高齡者的起居照護角色。

根據交大團隊統計,台北市目前社會住宅比率,僅佔住宅總數○‧八%,遠低於日本的六%、韓國的九‧七%,以及英國二○%,若所有老舊公寓屋頂都能釋出蓋「蘭花屋」,社會住宅比率將可提高到一二‧七%,增加十五倍供給量。

不只缺量,長期以來台灣最好的設計師和建築創意,都以服務私人豪宅為主,在政商聯手下,國宅、社會住宅向來都不被認為是好房子。「為什麼社宅,不能由最好的設計團隊來蓋?」龔書章的提問,給困在居住問題的台灣,帶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和新能量。

【延伸閱讀】十項全能綠建築競賽●2002 年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廣場」舉辦以來,已有超過150個大學團隊參與。●此一跨領域永續綠能住宅研發競賽,已成為建築學界競賽型博覽會。●交大建築所將於6 月 27 日至7月 14 日,在法國凡爾賽宮花園參加決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82

【文化解碼】富豪為何難成社會精英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2017

他們享有特權,卻未必有來自社會的真誠敬意

2014年6月25日,「中國富豪」(Chinese tycoon)陳光標的美國慈善午餐在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舉行。一些身穿「中國軍裝」的人士到場助興,充當招待。原計劃宴請的千人被縮減為250人,被拒入場者大罵陳光標是「騙子」(liar, con man)。發給3個窮人代表的300美元,又被紐約市援助會以「不支持發現金」為由收回,因為在美國,慈善有慈善的法規,現金可以拿來買毒品,反而會害了受捐人。有的人因為沒有拿到現金而起鬨,大叫「我們現在就要拿錢!」

陳光標是以「中國慈善家」的身份到美國「行善」的,但是,美國媒體報導時對他用得最多的一個詞是「古怪」(eccentric)。花了這麼多錢,做了這麼多自我宣傳,到頭來在別人眼裡不過是個「怪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再怎麼說,陳光標在中國也算得上是一位「精英」人物。可是,「精英」有兩個不同的意思。第一是指那些能夠引導社會德性、好的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少數人,他們因德才兼備而成為社會的領導者。第二是指那些在權力或財物上特別富有,有顯要家庭和門庭或屬於上層集團的少數人。他們享有特權,但卻未必有來自社會的真誠敬意。第一種人是社會和政治的精華,第二種人是權力和財富的寡頭。陳光標和其他許多富豪,頂多只能算是第二種「精英」。

在人類歷史上,「精英」(elites)是一個相對晚近的說法(出現於14世紀)。在此之前,精英叫「貴族」,貴族的原意是「優秀」。和精英一樣,貴族也可以指兩種「少數人」:精華和寡頭。美國第三任總統傑弗遜把這兩種人分別稱為「自然貴族」(真貴族)和「人為貴族」(假貴族)。他認為,美國必須由那些因德性、能力優越而出類拔萃的「自然貴族」來統治,而那些「人為貴族」則最可能是對國家造成傷害的人。

1813年,傑弗遜在給友人的一封信裡寫道:「我同意你的看法,在人和人之間有一些自然貴族(優秀者),因德行和才能而優秀。還有一種是因為財富和家庭身世而成就的假貴族,他們既無德又無才……自然貴族是社會教化、信任和治理的寶貴的人才」,一個好的政府制度,「必須能有效地讓優秀者擔任治理的職位。……假貴族是政府治理的禍害,應該有制度防止他們得到陞遷。」

真正的精英,應該是能夠幫助提升社會教化、信任和治理的優秀人才。許多富豪還遠遠夠不上這個標準,他們只是人們普遍所說的「成功人士」。在今天的中國,最受矚目的「成功」便是「有錢」,有錢的人總是想讓別人相信,他們是因個人優秀才成為事業成功人士的。有一本2004年出版的《優者成功的神話》(The Meritocracy Myth),書中就對此提出了疑問。許多有錢人確實很有「才能」:聰明、能幹、努力工作、吃苦耐勞。但是,有研究發現:聰明、能幹,在事業成功中最多只起到10%的作用;而最努力工作、吃苦耐勞的,恰恰是那些只得到很低酬勞的勞動者。如果考慮到「有錢」可以指「收入」和「財富」這兩種不同情況,比如有的人「收入」(工資)不高(「收入」意義上的不算有錢),但卻有巨額家產(「財富」意義上的有錢),那麼擁有財富的「有錢」便更少跟個人的「優秀才能」有直接關係。

在缺乏分配正義的制度環境中,不具有優秀才能的人照樣可以成為成功人士。因為那樣的制度環境,獎勵另外一些與優秀無關、甚至背道而馳的「才能」。比如,拉後台、找關係、內線交易、賄賂權力、偷稅漏稅、弄虛作假。一個社會裡,越是有可能憑藉非優秀才能成為成功人士,優秀才能就越有可能被輕視、冷落,無從施展。這樣便會形成「社會上升的非優秀障礙」(越是不遵守正當規則,就越能事業發達),以及「階層固化」(不管多麼優秀,窮人只能是窮人;相反,無論多麼平庸,只要有背景會鑽空子,就能亨通發達)。

中國有許多平民出身的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功也許可以部分證明,「階層固化」正在被打破。但是,阻礙真正精英湧現的「非優秀障礙」卻還存在。因此,我們似乎有了許多有錢但並不優秀的富豪,而缺乏一個好社會所需要的真正精英。希拉里·克林頓說,「全世界每個國家的精英都在賺大錢,這是一個事實」,哪一天中國成為一個例外,也就有了真正的精英。

(作者為加州聖瑪利學院教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006

社會動態(70):《主場新聞》結業 【小編】

http://notcomment.com/wp/?p=25523

主場2

剛剛在六時的新聞,聽到《主場新聞》結業的報導,據稱是由於創辦人之一的蔡東豪先生認為社會氣氛不適合而結業,至於另一創辦人劉細良先生,暫時未有表態。

現時《主場》的主頁和APP都已經沒有服務,Facebook暫時仍然可以看到,有23萬個like,再加上每日30萬個「獨立瀏覽人次」,都可算是一個大型的網站。

根據alexa網站排名《主場》近月的排名直線上升,而以今天的紀錄,排名比壹傳媒還要高37名,近日亦多了各種廣告,尤其是爆版的crazy ad。

 

alexa-thehousenews

alexa-atnext

 

而據作者徐緣先生的引述,市務界亦已開始更平衡地分配廣告份額,可以預期在一段時期內收支平衡,甚至像美國赫芬頓郵報,由沒有發展網媒的出版集團收購也說不定。

以我們做網站的經驗,運作成本有限,只要有人流,收廣告達到收支平衡可期,即使《主場》有「兩個主編,七名記者」(根據2014年3月6日,《壹週刊》城市脈搏),假以時日亦不虞曙光不現!

雖然《主場》被標籤為反對派的喉舌,但公道點說,也有一些「多方面角度」的言論,例如今天就有一篇文章,質疑學者練乙錚對「支那」一詞有曲解之嫌,只是由於傳媒主流的聲音都被標籤為反對派,作為主流媒體之一的《主場》也在所難免。假以時日,《主場》本可以逐步建立客觀持平的形像,成為香港傳媒生態中的清泉,可惜沒有賣盤,一切已變得沒有可能。

無論如何,香港最大型的網上媒體結業,是社會的損失,讀者少了消息來源,作者少了發佈平台,只有輸家沒有贏家。我們深感惋惜之餘,就更加珍惜現在這個平台。

雖然本網站也是從來沒有盈餘,但未至於成為生活的負擔,作為工餘一件喜歡做的事情尚可以的。現時唯一可以做的是做好本份,令到筆與置評成為網上另一發表的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409

央行的頭號任務: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2576

本文作者是國信證券宏觀分析師鐘正生、林虎,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周五,中國央行發布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勾勒出下半年貨幣政策的大體框架。總體來看,央行認為當前融資成本居高不下是結構性問題,而貨幣是總量政策,並不適合解決結構性問題,這意味著全面降準仍不可期。定向措施的最終資金流向不可控,所以僅僅是央行的權宜之舉,不會長期作為常態的貨幣政策工具使用,但短期還得依賴結構性貨幣政策去嘗試定向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而PSL由於符合將流動性投放與銀行貸款行為相聯系的特點,可能是下半年重點拓展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另外報告中首次提及定向支持國開行的重要性,意味著下半年央行依托開發性金融,發力棚戶區改造將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 下半年貨幣政策的核心是降低社會融資成本。這無論對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還是對於維持整個社會債務的平穩存續都是至關重要的。圍繞這個核心,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遞進闡述了如下三個觀點: 一是融資成本居高不下是結構性問題,並非總量貨幣政策可以完全解決的。報告專欄一詳細闡述了央行對於當前社會融資成本的看法。央行認為,從當前貨幣信貸增速來看,流動性總體充裕,因此融資成本高並非總量原因所致。中長期來看,還是由於儲蓄率降幅超過投資率降幅。這背後有著根深蒂固的結構性原因,主要是企業債務率高導致持續剛性的融資需求,以及軟預算約束平臺擠占了信用資源等。這表明央行非常清晰地認識到,當前造成經濟弱和利率高這一背離的癥結所在,總量政策無益於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全面釋放流動性仍不可期。這也意味著央行正在努力擺脫將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政治責任全部壓在央行身上的輿論壓力,從而為未來貨幣政策創造適宜氛圍,爭取更多空間。 二是結構性貨幣政策調整有助於引導資金流向,定向降低融資成本,但不可長期實施。報告專欄二里專門回顧了上半年定向降準的措施。特別提到次貸危機後,各國央行定向操作引導資金通過信貸等途徑流向實體經濟成為新動向,而定向降準也體現了貨幣政策結構化思路。但同時強調“貨幣政策主要還是總量政策,其結構引導作用是輔助性的。定向降準等結構性措施若長期實施也會存在一些問題”。這再次表明央行對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定位僅是“權宜之計”,短期內不得不使用(不管是作為一種貨幣政策理念的嘗試,還是作為一個政治經濟學角度的考量),但不會成為常態的貨幣政策工具。 三是類似於歐央行TLTRO這種將流動性投放與銀行貸款行為相聯系的貨幣政策工具可能更受青睞,對應著央行PSL的量級和範圍進一步擴大。報告三中特別介紹了歐央行的負利率和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其中提及政策背景是“貨幣政策傳導不暢,中小型企業融資成本居高不下。而由於歐元區間接融資比例較高,企業債券市場規模較小,歐央行難以仿照美聯儲大量購買企業債務工具”。對於TLTRO,報告認為“將央行投放流動性操作與銀行貸款行為相聯系是拓展貨幣政策工具的有益嘗試,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將會有明顯改善”。從上述表述來看,無論是政策背景還是預期效果都與我國當前非常類似,這意味著央行接下來會更青睞與TLTRO非常類似的PSL進行定向操作。我們在報告《央行萬億PSL首秀猜想》中提及,在貸款抵押品的選擇上,如果是為了定向支持某些領域,就可能以國開行已有的相關貸款存量作為抵押,未來國開行只有繼續增加對這一方向的貸款才能獲得新的PSL增量。這正是將流動性投放和銀行貸款行為掛鉤已達到信貸資金流向引導的方式。因此我們預期下半年央行PSL在量級和範圍上都將進一步擴大。 需重點提及的是,二季度報告將支持國開行棚改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到下一階段主要貨幣政策思路中。這可能意味著下半年央行定向支持國開行發放貸款將成為穩增長重要的資金來源模式。對比之前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相關部分並未有專門提及支持國開行的表述,這意味著下半年央行國開行的定向支持將進一步升級。回顧今年上半年,根據住建部數據,包括棚改在內的保障房投資達到7200億,同比增速高達40%以上,占上半年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1/6左右。而國開行上半年新增棚改貸款高達2195億元,全年承諾達到6760億元,在對沖房地產投資下滑上功不可沒。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由於上半年財政支出加快,在預算赤字規模約束下,下半年財政資金來源相對有限。地方政府的其他舉債渠道也相對受限,這會導致基建投資由於資金來源不足而回升有限。而通過國開行的渠道則可以繞開財政預算約束,央行的PSL或者再貸款也可以輕松突破國開債發行規模的限制,貸款投向棚戶區改造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托底投資增速進而經濟增速。這相當於為穩增長提供了一條更為快捷的資金來源模式。這意味著國開行將承擔更多穩增長的重任(借用市場上的評論,國開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財政二部”),也意味著國開行向商業銀行轉變的進程出現了實質性倒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823

下一波大商機:超獨居社會來了

2014-08-04  TCW
 
 

 

繼M型社會後,未來二十年,改變商業邏輯的新變化:「超獨居社會」來了!

二○○五年,日本消費社會學家三浦展寫下《下流社會》,首度提出日本中產階級向下沉淪的概念,成了M型社會概念的濫觴。四個月後,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出版的《M型社會》,進一步提出,未來高C╱P(性能價格比)值的平價奢華品將因此熱賣。優衣庫等服裝品牌的大賣,就是最佳例證。

今日,三浦展取材三菱總合研究所超過三萬人、兩千個問題的消費意向大調查,更參佐日本總務省每年抽樣達三萬人的家庭消費支出細目,進行長達十年資料的趨勢分析後,再度提出新發現:一個人住的獨居者,正成為商業市場的主流消費者。

這是橫掃全球的趨勢。《獨居時代》作者、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克林南柏格(Eric Klinenberg)以社會學角度的觀點評論:「這將是二次大戰嬰兒潮以來,最大的人口變遷。」

但,當三浦展進一步追蹤消費行為時,進一步直指,它將改變的不僅是獨居者,還有未來二十年人們的消費與工作機會,例如:

一,現在只要在電腦前按一按滑鼠,商品就能宅配到家的宅經濟,將面臨挑戰;

二,3C產品、電器商品每年改新款,恐怕仍是敵不過「服務」瓜分消費預算;

三,每三、五步就有一家的便利商店,正面臨一場革命。因為,它們「還不夠便利」。

《商業週刊》獨家取得三浦展新書《超獨居時代的潛商機》,讓他告訴我們趨勢將怎樣變,下一波日本人、甚至全世界將會買什麼?

趨勢一:單一錢包的力量過去:獨居者被認為窮困弱勢翻轉:消費力是頂客族一.二倍

根據三浦展所述:當今最重要的新興消費力是獨居者,一個人居住已成了日本的家庭形態主流,二○一○年獨居戶佔日本全國總戶數三二.四%,已超越了二代同堂核心家庭的二七.九%。

少子化,長壽社會與高離婚率只是背景因素。網際網路讓人在家中能方便社交,以及福利體系的支援,讓人更勇於獨居。目前,瑞典、芬蘭的獨居戶都超過四成。

迥異於過去獨居者普遍較窮困,新興獨居群像令人大改觀。「獨居人口比以往高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大家『有能力這麼做』!」克林南柏格說。

以美國為例, 克林南柏格分析美國聯邦消費調查數據,發現獨居者人均花費比與家人共居者高,二○一○年獨居者平均每人花費三萬四千美元,是頂客族的一.二三倍、是有小孩家庭的一.四八倍。根據美國勞工局估計,美國獨居者合計一年對經濟貢獻高達一兆九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六兆元),這金額約等於台股總市值的兩倍。

但如此強的消費力,卻明顯被忽視了,「商業界目前只把獨居戶當成利基市場,沒想過這很快就會變成消費主流,」克林南柏格說。

趨勢二:男人主婦化、女人中性化過去:追求市場分眾、小眾化翻轉:男女老少都通用最暢銷

一個人的生活,也意指個人要做過去由另一半擔任的工作,才會生活得更好。

日本是亞洲獨居化跑最快的國家。三浦展根據日本總務省獨居戶消費支出細目數字,做出五年差異比較(見一百零一頁表)。他發現,年輕獨居男購物支出增加最多的項目,除了教育、手機通訊器材等產品,竟然冒出了洗衣機、吸塵器、鍋子、茶壺、櫥櫃等原本主要由家庭主婦採購的項目,較五年前成長逾一倍。

中年獨居男也不遑多讓,光是沙發組採購支出,就較五年前成長二十二倍,同時床、照明器具、寢具、家事用品也加碼採購逾一倍。男人們,變得更「主婦化」了。

信仰君子遠庖廚的日本大男人,開始洗手做羹湯。如日本「Better Home」協會,開設男子專屬料理班,教導一人份料理。因應男性要求精準的特性,訂出鹽巴一克、蘿蔔切三公分等如化學實驗般精準的男性教材,讓學員們拿來當範本。

高級沙發熱賣也透露出,「如果過了三十五歲還是一個人住,衣食無虞之際,當然會把錢花在改善居家環境,」三浦展說。過去,男人用車子與名表彰顯身份地位;現在,中年獨居男用裝潢房子,向已婚朋友炫耀。有了這群消費大軍加入,男性雜誌固定推出居家設計專題,而知名流行雜誌還定期推出成熟男、年輕男等不同年齡層的居家佈置專刊。

女性則朝中性化發展。數據顯示,年輕獨居女性減少內衣、裙子等支出,反而增加了看牙醫、運動學費、啤酒的消費。在三浦展看來,這顯示出女人更務實,為了上班方便寧捨飄逸風改穿俐落褲裝,出現了「去女性化」現象,甚至,下班後回家「喝一杯」的男性上班族習慣,也在女性中變得普遍。

消費市場最極端的例子,就是今年四月,位在大阪專門提供自己動手做課程的「DIY工廠大阪」開幕,各式各樣的工作坊中,受到女性歡迎的,竟是跌破眼鏡的「金屬銲接」。在高分貝噪音、伴隨不斷噴出高溫火花的環境中,一開始參加相關課程的男性佔七成,但現在學生已有半數是女性。

趨勢三:最想買「在一起」過去:一人DIY商品才當道翻轉:產品更要滿足「社交感」

過去我們認為,方便以一個人當單位的消費方式,才能吸引獨行俠。如小容量電鍋、冰箱等,一人桌的燒肉店也乘勢而起。但三浦展預測,未來能夠讓陌生人互動的共享型經濟活動,將更盛行。

三菱總合研究所在這次調查中,問了獨居者一個問題:「在現居地區中,萬一出事可以幫忙的朋友有幾位?」結果,最高達七成的獨居者,答案是「○」。三浦展分析,獨居時遠親不如近鄰,讓在地好友互相照應,相當重要。這讓陌生人共食、共居成了新流行。

今年八月,「Body make House」合租屋即將在日本埼玉縣開幕,其打出獨居者「健康瘦身」為訴求招募住戶,這個租屋方案的提案人||明新建築公司社長佐藤武志,從瘦身屢次失敗的個人經驗出發,靈機一動提出「將住宅與飲食、運動結合」的想法,讓營養師料理早、晚餐,並提供寬敞餐廳鼓勵共食,讓合租戶能利用同儕壓力減肥。月租加上餐費每月約八萬日圓(約合新台幣二萬三千元),以地段來說雖然並不便宜,但仍在合理價位。

另一方面,今年日本最夯的新形態餐廳正改變:來客一律併桌用餐!

連鎖居酒屋Hanako經營的居酒屋「相席屋」,以此當招牌,今年三月才新開幕就大排長龍。為了讓來客在酒酣耳熱下更容易認識新朋友,店家除了免費出借紙牌等遊戲道具,菜單上還準備了不知哪粒內餡填滿芥末的「俄羅斯輪盤章魚燒」,或是偷藏滿辣椒醬的「斯巴達雞塊」,讓同桌人士再怎麼素昧平生也能很快熟悉。由於太受歡迎,七月已緊接著開張第二家店。

趨勢四:服務遠比商品夯過去:以為科技可以讓人獨立翻轉:3C產品再炫仍不敵服務

這是延續趨勢三的變化,可能也是台灣3C業者必須注意的事實。未來,這群人的消費支出,很大一塊將被人的服務所瓜分。

數據顯示,獨居年輕人不分男女,包括買旅遊、買學習等服務佔總支出的比重竟高達六成;而中年獨居女性的轉變尤為明顯,採購商品支出近乎零成長,但包括家事服務、去澡堂泡湯洗三溫暖等服務,出現大幅成長。

開設「從漫畫看日本」課程的知名日本通、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蔡增家分析,日本房子並不大,打掃起來並不費力,但還是有不少身強仍體壯的獨居者購買到府打掃服務,其實是為了找人聊天,造就了「越寂寞越需要服務」的現象。現在,日本還有型男掃除隊,以及廚娘到府料理兼陪聊天等新興服務。

若把焦點鎖定在按摩一項,答案就更清晰。三菱總合研究所的消費意向調查顯示,有過半的中年、年輕獨居女性,都表達購買按摩服務的意願。蔡增家也注意到,過去日本的SPA就是純按摩,但現在新興的SPA店開始附設咖啡座,讓顧客享受完服務後,能邊喝咖啡邊與人聊天,顯示按摩能像上美容院一樣滿足「與人對話」的需求。

趨勢五:購物難民湧現過去:24小時網購宅經濟最夯翻轉:宅經濟必須加上在地服務

三菱總合研究所調查顯示,由於一個人住,獨居者打算以後不開車、改搭大眾運輸工具的意願,在四、五成以上,比有小孩的家庭約三成還要高。但是,若自家徒步十分鐘範圍內沒有商店,對銀髮獨居族的體力就是大挑戰。日本經濟產業省推算,日本全國因為購物不便而感到困擾的銀髮「購物難民」,高達六百萬人、佔總人口五%,而且,預測未來只會更多。

現在,日本各地7-Eleven便利商店中,已有近八成開始提供7meal餐點配送服務,各式熟食、生鮮滿五百日圓免運費,其中還有全年無休的宅配便當,每天更換菜色,含十五種不同食材,還可選大份量免費加飯。看準購物難民商機,日本7-Eleven社長井阪隆一喊出,三年內宅配營收成長四倍目標,預計到二○一五年要成長至一千億日圓。

但,宅配只是基本功。三浦展認為,宅經濟還要加上關心才能勝出。最簡單的例子是連鎖餐廳和民的關係企業「和民宅食」,送餐到家的同時,免費提供老人安全確認服務,當獨居銀髮族沒有應門或出狀況,便立即回報。和民宅食二○一三年營業額即超過四百億日圓,比二○一一年成長六三%。

趨勢六:銀髮族年輕化過去:專心打造銀髮需求的產品翻轉:看起來不像「老人」才賣

過去,我們對銀髮族的印象是:購物喜好老派,消費趨於保守。但分析顯示,獨居歐吉桑在語言學習、網路費、運動學習、手機費、漢堡、理容與美容電器等年輕人喜好的產品,消費支出大增。銀髮獨居女除了以上這些項目,在自行車支出也明顯增加。

三浦展分析,獨居者往往要負擔自己的生活費、必須自己照顧健康,這群正步入老年的戰後嬰兒潮獨居族,便將健身運動、增長知識,視為一種對自己的照護,心態也跟著年輕化。

如日本就出現衝浪阿嬤。日本宮崎縣高鍋町是知名衝浪勝地,在地方政府的補助下,非營利組織開設了六十歲以上專屬的免費衝浪教室,吸引退休人士參加。

此外,日本銀髮族也開始攻佔青少年的專屬場所──電子遊樂場。一面打發時間,一面可以活動手指、動動腦。雖無正式統計,但東京郊區就有遊樂場發現,銀髮客層已高達三成。為了吸引銀髮族,遊樂場開始提供禦寒毛毯、換上較軟的坐墊、請店員主動關心聊天。就連電玩與遊戲機台大廠南夢宮,也正在改造自營的遊樂場,加寬走道以方便銀髮族走動。

獨居趨勢為新廠商迎來新機會,自然,也帶來淘汰。

例如Skylark等日本都會區的家庭餐廳,已出現倒閉或被收購現象,三浦展認為,獨居者雖然喜歡分享社交感,但若一走進餐廳就聽到小孩哭聲,大概就會離開。在三浦展眼中,舊時代的品牌代表,當屬客層鎖定四十歲左右熟男、被視為日本部長級人士必備的西服品牌D'URBAN;或是被譽為日本皇室品牌,專門展現成熟女性氣質的Leilian女裝。這種極度男女魅力的品牌,將不再是主流。

類似現象也出現在房市,郊區獨棟建築行情下滑,現在日本最搶手的房屋,反而是都會附近的兩房宅,許多都是子女買給爸爸或媽媽,讓大家分開住,或是獨居族自己住的物件。至於套房,因為漲價空間小,反而不受有能力購屋的獨居族青睞。

三浦展的六大發現,翻轉了過去人們對一個人商機的想像,還挑戰目前的銷售主流思維:分眾市場、一人消費、宅配為王。

我們一直想抓住「獨居商機」,試圖描繪出獨居者的特殊樣貌。但三浦展舉例,包括優衣庫、無印良品、耐吉、愛迪達等品牌受歡迎,就是因為中性、沒有特定年齡,男女老少都能穿,才更受歡迎。蘋果iPad的大賣也代表,不定義年齡、性別界限的產品最強。

當群居生活不再理所當然,一個人社會的經濟學,開始大行其道。金融海嘯前,M型社會的趨勢,創造出優衣庫、Zara與全美第二大零售百貨塔吉特百貨(Target)等新贏家,台灣王品集團也以中價位提供高級享受,站穩餐飲龍頭老大地位。現在,新的競爭正在起跑,比的是,誰先看懂這群獨居者的需求,拋棄過往的成見,誰就可能成為下一波的「優衣庫」或「塔吉特」。

【延伸閱讀】百兆元商機,企業爭搶服務「一個人」

根據研究機構Euromonitor估計,日本獨居戶一年總消費支出約達新台幣20兆元。若再加上美國一年約56兆元,以及其他國家市場,全球獨居商機遠超過新台幣百兆元!

■食

1.幫你找人「湊桌」吃飯一般餐廳都會儘量避免要求不認識的客人併桌,但東京的居酒屋「相席屋」(日文相席為同桌之意),店員卻會積極勸不認識的來客併桌用餐

2.送便當兼確認安全和民居酒屋關係企業「和民宅食」,除了配送便當,還免費確認收貨人安全,獨居老齡者若沒有應門或出狀況,便可立即回報

3.販賣機賣蔬果、麵包位在日本東北災區的獨立自動販賣機公司,計畫將當地新鮮蔬果、剛出爐的麵包都放到販賣機販售

■衣

1.專人登門收髒衣送洗一個人用洗衣機沒有經濟規模,但想送洗又嫌麻煩?知名郵購商「千趣會」到府收髒衣,順便保管到明年,需要時再宅配到府

■住

1.合租屋附減肥服務位於埼玉縣的合租屋「Body make House」將住宿與飲食、運動結合,以「健康瘦身」為訴求號召室友,即將在今年8月開幕

2.美食分享公寓租賃住宅「STYLIO WITH 上池台」以「人人分享用餐」概念,全棟71戶的五樓建築,保留廚房、用餐區、工作區,舉辦料理活動

3.車站幫忙收宅配獨居者上班,家裡沒人收宅配?宅急便公司佐川急便在車站內及商家設置「宅配置物櫃」,使用者可以指定送貨到該處來領取

4.一鈕兼具110、119功能日本最大保全公司推出專為獨居者服務,不僅有防盜功能,若是在家跌倒、生病,一個按鈕就能呼叫專人到府

5.單身也能享全套家電「recolte」專門提供一個人為訴求的廚房家電,不僅造型時尚,烤箱、咖啡機、電鍋應有盡有

■行

1.幫你媒合共乘夥伴在「Notteco」網站登記路線、日期,就能媒合共乘夥伴省荷包

2.馬路邊立即找到人共乘手機App「共乘屋」媒合定位附近共乘對象,不怕等不到計程車

■育

1.宅男限定料理課連鎖廚藝教室「Better Home」針對怕彆扭、不想被女同學圍繞的宅男,特別推出男性限定課程

2.讓女生變厲害水電工「DIY女子部」開設電動工具、木工課程

3.再老都可以出國留學日本最大旅行集團JTB推出的「大人遊學」,還可以跟其他國的老人一起上課

■樂

1.逛街還能兼聯誼「商店街聯誼」只要交參加費,就可以在規定時間內自由進出商店街內合作商家,全部吃到飽,大大增加邂逅新朋友機率

2.不怕被「閃光」旅行團旅行社「Club Tourism」推出限定一個人參加的旅行團,朋友夫妻也只能一人獨行,國內外皆開團

3.代班家人、伴侶通通有「煩惱諮詢啦啦隊」提供「家人出租」,需要同伴參加婚禮、想找親人陪伴看病、見前男友找帥哥同行,都可辦到

4.銀髮族衝浪教室以衝浪聞名的宮崎縣在地方政府的補助下,開辦60歲以上專屬的衝浪教室

整理:吳和懋

【延伸閱讀】中年男最愛買沙發,年輕女愛上學音樂!——日本獨居者消費支出金額成長倍數前五名

■年輕化銀髮獨居男(60歲以上)

第1名:語言學習費13.6倍第2名:網路費2.4倍第3名:冷凍調理食品2.3倍第4名:運動學習費2.2倍第5名:發泡酒、啤酒2倍

■年輕化銀髮獨居女(60歲以上)

第1名:理容美容電器2.7倍第2名:購車2.6倍第3名:網路費2.4倍第4名:洗面皂1.9倍第5名:手機費1.9倍

■居家化中年獨居男(35歲~59歲)

第1名:沙發組22倍第2名:床5倍第3名:語言學習費4.3倍第4名:照明器具3.9倍第5名:教養娛樂用品修理費3.8倍

■社交化中年獨居女(35歲~59歲)

第1名:運動比賽門票3.7倍第2名:捐款2.9倍第3名:沐浴洗臉皂2.1倍第4名:網路費2.1倍第5名:有線電視費1.7倍

■主婦化年輕獨居男(34歲以下)

第1名:其他教育支出41.2倍第2名:其他通訊器材7.7倍第3名:汽車駕訓班5.4倍第4名:婚喪喜慶費3.8倍第5名:購車3.6倍

■中性化年輕獨居女(34歲以下)

第1名:分攤家計4.7倍第2名:音樂學習費3.5倍第3名:信仰、祭祀費2.5倍第4名:手錶2.5倍第5名:發泡酒、啤酒2.3倍

註:支出金額成長倍數,是2007~2011年平均值與2002~2006年平均值比較資料來源:日本總務省「家計調查」統計、CULTURESTUDIES研究所 整理:蔡靚萱

【延伸閱讀】年輕獨居男自認沒好友,想要合租住一起

Q:在現居地區中,萬一出事可以幫忙的朋友有幾位?

回答「0」位的受訪者:●年輕獨居男:70.4%●中年獨居男:70.4%●年輕獨居女:65.3%●中年獨居女:61.8%●銀髮獨居男:53.6%●銀髮獨居女:36.5%

Q:今後想和家人以外的人同住一間房子嗎?

回答「想」及「有點想」的受訪者:中年獨居女:10.7%年輕獨居男:10.4%年輕獨居女:9.6%銀髮獨居女:8.0%中年獨居男:6.8%銀髮獨居男:6.3%

註:年輕族群為20-39歲,中年40-59歲,銀髮60-69歲資料來源:三菱總合研究所、CULTURESTUDIES研究所整理:蔡靚萱

【延伸閱讀】三浦展:捕捉消費者變化,就能找到出路

「任何現象的基礎,最根本還是在『人口』。不管是高齡人口增加、就業女性成長,首要就是去掌握確切的人口數字,但這個基礎卻意外被忽略。」《超獨居時代的潛商機》作者三浦展,最擅長從龐大調查資料中,大膽提出對未來趨勢的假設。

二○○五年出版的《下流社會》一書,讓三浦展一戰成名,其略嫌艱澀的觀察論述不但站上日本亞馬遜銷售第一,大賣八十萬本,比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的《M型社會》還早四個月出版。

他認為,年輕一代在日本經濟高度成長的年代誕生,從未體會匱乏或貧富差距,原本位處「中流」的他們缺乏向上奮鬥的積極性,加上大環境陷入停滯,想要輕鬆度日、漫無目的的生活,使他們最後往「下流」階級沉淪。如今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尼特族超過六十萬人,下流社會也成為日常用語,這些都切中三浦展的預期。

一九五八年出生的三浦展畢業於一橋大學社會系,曾在三菱總合研究所任職,之後成立市調研究機構「CULTURESTUDIES研究所」,幾乎每年對消費趨勢推出新書。身為消費社會專家,三浦展獨排眾議,認為優衣庫熱銷和快時尚流行無關,而是人們想要乘勢購買優衣庫的氣勢與好運,向成功靠攏之故。只要能確實捕捉到消費者目光的變化,就有機會推動新的消費循環,讓衰退的產業找到新出路。

(文●吳和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16

苦撐32年 賣過禁書、聲援社會運動陳隆昊 台灣獨立書店先行者


2014-08-04  TWM  
 

 

甫獲台北文化獎的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見證台灣三十多年來的學術思潮和社會變遷,在連鎖書店當道的年代,他堅守獨立書店的價值,期待更多人走進巷弄,領受這美麗的社區人文風景。

撰文‧賴若函

在台灣大學前面、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三十三巷內,隱晦的唐山書店招牌,三十二年如一日地掛著,約莫五十坪的地下室空間,擺滿了各式人文社會類書籍。早在戒嚴時期,唐山書店就引進國外先見、西方左派理論和社會科學書籍,見證台灣三十年來的學術思潮、社會變遷,成為許多台大學生共同的求學回憶。

唐山書店老闆陳隆昊,花白頭髮下掛著親切笑容,縱然在多年搬書的辛勞下,造成膝蓋軟骨退化,讓年過六十的他,走起路來不甚順暢,但一談起書,就立刻流露出意欲滿滿的神情。

陳隆昊以賣書、出版為志業,閒暇時最大樂趣也是讀書,七月中甫獲得第十八屆台北文化獎的他,長期推廣獨立書店,關心書市興衰、聲援社會議題,也是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理事長。

資深文青

將獨立書店精神傳揚海外

七月二十一日採訪當天,他剛從香港書展回來,以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的身份,向國際傳揚獨立書店的風貌。在書展中,陳隆昊一本書也沒有帶去賣,反倒是仿照實體書店外觀,透過一連串的影像、照片、書籍以及書店地圖,呈現台灣獨立書店的精神。

「香港和中國媒體感到很新奇,抓著我問不停。」陳隆昊說,寸土寸金的香港、社會主義下的中國,崇尚台灣書店自由多元的色彩,也很難想像,有不以營利為最主要目的、關懷社區或社群發展的獨立書店存在。

在香港的三天內,他和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祕書長、東海書苑老闆廖英良接受多次採訪,暢談台灣的獨立書店和個人經營理念,「是一次很棒的文化國民外交。」陳隆昊說。

地下精神

不畏當局「關切」賣禁書

與書結緣,是在陳隆昊的初中時期。

老家在新竹縣關西鎮,由於當時讀書風氣不盛,祖父擔心他考不上好的高中、大學,便在初二時,把他送往鄰近鄉鎮求學。

十幾歲就離鄉背井的他,心中十分徬徨與孤獨,一天,他無意間走進一家書店,當翻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祕史》時,被深深吸引住,「書,從此成為我最好的朋友。」陳隆昊說,這本書後來還被數學和歷史老師借閱,作為書店老闆的選書功力,可見一斑。

對人文、社會領域充滿興趣的陳隆昊,一路唸完台大考古系、政大邊政所,開始從事「翻版書」工作,也就是在台灣版權意識不高、《著作權法》尚未出現的年代,直接照相翻印原文書。他以家為辦公室,父親協助接訂購電話、包書,再由他送書給訂戶。

「本來我想要擁有兩百種自己的翻版書再開店,沒想到,一場雨加速了計畫。」有一年暴雨過後,桂冠出版社位於地下室的倉庫因排水管塞住,大雨就一路從樓梯流到地下室,造成書籍泡水的嚴重損失。

房東慘賠,桂冠出版社也不租了,陳隆昊看準一個月只要四千元的租金,大膽和房東簽下「天災損失自負」的合約,在翻版書累積約八十種時,開始經營唐山書店;後來,經歷兩次搬遷,卻也不脫離同一條巷子。

開書店的那一年,是一九八二年,三年前發生的「美麗島事件」,震盪了整個社會,各種國際惡評、抗議連署、罷課風潮方興未艾。在政府箝制言論、思想的年代,唐山為渴望新知的年輕人,提供馬克思、傅柯、哈伯馬斯、新馬克思主義等左派、新左派思潮的著作,也引起當時警備總部、新聞局關切,成日上演搜走禁書的戲碼。

陳隆昊總要隨時藏好新進的禁書,只留下一、兩本在陳列架上,供員警查搜。曾經,警總收買工讀生,找到藏書位置,一口氣搜刮好幾箱的禁書,幸好當時是解嚴前夕,箝制言論自由的力量已弱,才讓他逃過牢獄之災。

慧眼識書

領先引進紀登斯、桑塔格

「地下精神」始終不滅,至今,通往位於地下室書店的樓梯間,兩側牆壁密密麻麻依然貼滿各種藝文、社會運動、學生活動的海報,這也是唐山書店給予社區的人情味,任何人想要宣傳,都可以利用這個空間,「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要貼在活動時間未結束的海報上面。」陳隆昊笑言。

從翻版書起家,唐山書店除了賣書,也進行代理、出版的業務,進書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許多主流書店難得一見的大部頭書,冷僻艱深的文、史、哲與社會學專門書,這裡都找得到。

例如,寫《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的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英國歷史學家史景遷、美國女權評論家蘇珊.桑塔格等當代人文思潮大師的著作,都是陳隆昊率先引進台灣,然而,當這些作者紅了,大出版社便以其雄厚資本,贏得後續的書籍代理。

「與其說是出版業者,他更像是一個文化人。」與陳隆昊相交十多年的好友、佛光科技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明昌說,陳隆昊為人謙和,具理想性、實踐能力,雖有商業頭腦,卻從不是為了營利營運。這點,從他多年來協助出版許多華文學術書籍、現代詩、劇本幾乎是賠本在做,就可看出。

「資本主義社會下,以大吃小是正常,我也從不認為做生意能以小搏大。」對於近年來大型連鎖書店林立、網路訂書的便利所帶來的衝擊,陳隆昊直言,書店的虧損連年發生,這條路還能往前走多久,他也不知道,但一直以來,他總是不放棄獨立書店特有的價值與精神。

人情味濃

顧客一上門就能量身選書

「顧客走進來的那一刻,我可以很快認出,並主動推薦他可能需要的書。」陳隆昊說,許多客人都是數十年的交情,從學生到成為老師,唐山書店是他們探索知識的基地;也有不少台大老師,會在開學訂書時指名唐山書店,這種濃密的情感,和凡事電腦化、以會員卡認人的連鎖書店,自是不同。

從學生時期在唐山書店買書,後來進入書店打工,到現在成為陳隆昊助理的蔡峻宇,兩人相識七、八年,對於老闆勤奮的工作態度、對知識的熱情、對人的寬厚,他充滿感佩。

蔡峻宇說,陳隆昊只要聊到歷史、多元民族、社會學、客家文化等主題,就會侃侃而談。有一次,他們去一家印尼小吃店,才和老闆沒說上幾句話,陳隆昊便分析出其家鄉所在位置和文化背景;他形容,陳隆昊是工作與生活上,都離不開書本與知識的人。

家人,也是陳隆昊不可或缺的力量。「早年書店、出版社很好賺,買幾棟房子不是問題。」陳隆昊說,一本厚厚的《哈伯瑪斯研究》原文書,一賣就是幾百本;但近年幾遇經營危機,除了吃老本苦撐,全仰賴家人無怨無悔的支持。

陳隆昊的太太在上市公司擔任財務長,雖然學的是精打細算的管理,卻始終支持先生的書店,認為這是有意義的事。

記者採訪時,陳隆昊手中拿著一本《英日字典》,問起來歷,原來是他最近開始學日文。為了讓年邁的母親感受到生存的動力,他沒事就鑽研日文書籍,遇到各種問題,就詢問受日本教育的母親。

看著母親為瞭解答疑惑,開始翻起日文百科全書,是陳隆昊最巧妙的盡孝之計,也讓他感受到人被知識所激發出的熱情。

一三年,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成立,陳隆昊被推舉為理事長,不時至各地演講、開會、帶領獨立書店參展,期待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在地書店的獨特理念,並願意走進書店支持。他也時常思考書店多角化經營的可行性,不到最後一刻,這位懂書、愛書的書店老闆,都會堅定地走下去。

陳隆昊

出生:1951年

現職:唐山書店老闆、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學歷:政大邊政所(現民族所)、台大考古系(現人類學系)家庭:已婚,育有二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26

7月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創五年新低 社會融資環比暴跌86%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296

中國人民銀行今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中國信貸及融資數據大幅下跌。(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暴跌至近5年新低

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852億元,預期7800億元,同比少增3145億元,創2009年12月以來新低。

分部門看,

住戶貸款增加206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59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803億元;
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增加177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235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082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726億元。

截止7月末,本外幣貸款余額83.26萬億元,同比增長13.3%。人民幣貸款余額78.02萬億元,同比增長13.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6個和0.9個百分點。

7月末,外幣貸款余額8498億美元,同比增長12.3%,當月外幣貸款減少27億美元。

●7月末,廣義貨幣(M2)增長13.5%,符合預期

廣義貨幣(M2)余額11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3.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2個和1.0個百分點;
狹義貨幣(M1)余額33.13萬億元,同比增長6.7%,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2.2個和3.0個百分點;
流通中貨幣(M0)余額5.73萬億元,同比增長5.4%。當月凈投放現金395億元。

● 人民幣存款暴跌

7月,人民幣存款減少1.98萬億元,同比多減1.73萬億元。

其中,住戶存款減少1.08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35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6804億元。

7月末外幣存款余額6086億美元,同比增長43.4%,當月外幣存款增加150億美元。

● 7月社會融資規模環比降幅達86%

7月,社會融資規模為2731億元,環比降幅高達86%,比去年同期減少5460億元。

其中,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852億元,同比少增3145億元;
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169億元,同比少減988億元;
委托貸款增加1219億元,同比少增708億元;
信托貸款減少158億元,同比少增1309億元;
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4160億元,同比多減2383億元;
企業債券凈融資1427億元,同比多951億元;
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332億元,同比多204億元。
2014年1-7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0.8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少1577億元。

數據公布後,A股應聲下挫,上證綜指從2230點急速走低至2214點,深證成指從8028點走低至7956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667

香港社會病:經濟萎靡 富人越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875

隨著經濟萎縮,資產價格的飆升保護了富人,香港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彭博新聞社的圖表顯示,自2008年以來,香港股市和房價上漲超過一倍,創歷史新高。而平均家庭收入僅上升了25%。這主要得益於2011年引入的最低工資制度。香港的平均家庭收入增長僅高出通脹4%。

資產價格的上漲使得香港擁有地球上密度最高的千萬富翁,並使香港成為了全球最昂貴的房地產市場。(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今年,房地產開發商李嘉誠、李兆基的財富增長了至少19億美元。然而,香港政府去年表示,香港五分之一的居民生活在貧困中。

美國銀行駐香港經濟學家Marcella Chow表示,

貧富差距的擴大使得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更難在香港生活。事實上,就算人們想買房,他們也買不起。

根據咨詢公司Demographia,2013年,香港平均房價收入比為14.9倍,為全球最高。在New World Wealth追蹤的30個城市中,香港擁有最多個人凈資產超過1000萬美元的人。香港二季度經濟萎縮,消費和商業投資下降,7月失業率上升。

香港市民對政府的不滿達到63%。香港金管局稱,自2008年8月美聯儲降息以來,這座720萬人口的城市吸引了1000億美元的資金。

香港政府正努力緩解貧困。香港勞工及福利局表示,港府計劃通過向低收入家庭發放津貼等方式緩解貧富差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81

“被拐的孩子找到了,故事才剛剛開始”香港陳可辛的內地社會新聞片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414

趙薇原本對李紅琴這個角色沒有信心,因此看了大量電視新聞和紀錄片。對那些失子尋子的新聞和紀錄片,趙薇有個發現:“永遠都是到孩子找到就結束了。從來沒有一個片子講,孩子拿走以後,另一邊是什麽樣。” (劇組供圖/圖)

片尾對我來講是最有力量的,而且是最壓抑、最悲劇,也最不像陳可辛的電影。我的電影,結局從來沒有開放過,這是第一次完全開放的結局。知道最後怎麽辦,這個戲就完了。——陳可辛談《親愛的》

趙薇頭一次扮演農村婦女。劇組開機頭一場戲就是她的。

她從安徽農村來到深圳,出火車站,一臉憔悴走在繁華街頭。導演陳可辛要求她不能化妝,她臉上的皺紋、色斑在特寫鏡頭里一覽無余,那雙著名的大眼睛底下,眼袋顯得格外重。鄉土氣息十足的衣著和雙肩包之外,她自己提出手上還該再拎個尼龍袋,這樣形象會“更地道”。

趙薇演的農婦叫李紅琴,丈夫一年前癌癥死了。丈夫生前在深圳打工,先後帶回一個女嬰和一個男孩,說是撿的。她不能生養,這就有了兒女。有一天幾個外地人從她家搶走了兒子,她後來從公安局知道,那是兒子的親生父母。在看守所蹲了半年後,她去深圳,要去社會福利院把女兒要回來。

電影《親愛的》題材來源於央視法治欄目《大家看法》2011年第54期,“千里尋子”。公司里的內地同事推薦給了陳可辛這個香港導演,一波三折的故事立刻抓住了他。

在深圳開店的湖北人彭高峰丟了3歲的兒子,他開尋子博客,在天涯論壇連載“苦澀無助的尋子日記”。他收到許多人提供的線索,無數次出發,無數次失望,也多次被騙甚至遇險;他同多名失子父母組成尋子團體,彼此支持鼓勵。他很幸運,兒子真的找到了,雖然用了三年。

陳可辛見了彭高峰。彭高峰告訴他,孩子剛回到身邊時,晚上常常哭鬧,要回去找那個“媽媽”。彭高峰說自己甚至覺得,把兒子帶回家是自私的,因為對孩子來說,這就像“二次拐賣”。

“這個人活得很明白,在中國有一個那麽明白的人,我覺得很不容易。”陳可辛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我覺得這個故事必須得拍。”

趙薇對李紅琴這個角色猶豫再三,她離自己的生活太遠。接下角色之後,她看了大量相關的電視新聞和紀錄片,“警察去教訓買走孩子的父母,說你當人是豬嗎,可以買賣的嗎?”影片中李紅琴蹲在墻根,帶著哭腔回答警察的訊問和呵斥,她說蕪湖話,聲音顯得驚慌、孱弱,又帶著農村人的頑強。

“我完全看呆了。”陳可辛這個“外鄉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對那些失子尋子的新聞和紀錄片,趙薇一針見血:“永遠都是到孩子找到就結束了。從來沒有一個片子講,孩子拿走以後,另一邊是什麽樣。”

《親愛的》最讓陳可辛興奮的也正是:“孩子找到了,而故事才剛開始。”

陳可辛“北上”整十年,這是他第一次拍真實新聞改編的故事。2014年9月26日《親愛的》正式公映,拐賣兒童這個內地商業電影還沒碰過的“敏感”題材,就讓香港導演搶了“頭彩”。

編劇張冀尤其記得佟大為和趙薇的一場戲。佟大為扮演油滑、勢利的小律師高夏,李紅琴向福利院要回養女,盲打誤撞碰上高夏,高夏避猶不及,但他隨後落入人生低谷,發現他與這個農婦原來同是天涯淪落。兩人走在夜色中的深圳街頭,高夏仰望林立高樓的輝煌燈火,向李紅琴喟嘆:“你看這個城市,多麽有錢啊。”他把錢還給了李紅琴,“這次是免費的。我會幫你要回孩子的。”

拍攝現場,陳可辛盯著監視器,對一旁的張冀說:“你看這多像以前的左派電影。”

“知道最後怎麽辦, 這個戲就完了”

南方周末:電影里黃渤和兒子生活的那個地方,是在哪兒拍的?

陳可辛:三元里,廣州的城中村。本來整個戲在深圳拍。結果找不到一個好看的城中村。深圳是一個非常“不好看”的城市,它沒歷史。我覺得廣州好好看。我會去放大一些屬於這個階層的美的東西,像電線桿上雜亂成團的電線,像三元里窄巷里狹長的光影。

南方周末:這是你第一次去三元里拍戲,那里拍戲難嗎?

陳可辛:第一次去。他們說那里挺複雜,很難擺平各種關系,可能很多人會問你要錢。其實結果還好。當然是給了錢的。但有的地方你給了錢都擺不平,一個小店就收你十幾萬,可能他一天生意也就幾百塊錢。你說換一個店,發現每個店都一樣,他們都溝通好了。

南方周末:電影里的尋子團的行為細節,比如他們唱《隱形的翅膀》,還有一齊拍手“鼓勵鼓勵”,這些屬於內地文化氣質的東西你是怎麽找到的?

陳可辛:那個歌是編劇寫進去的。“鼓勵鼓勵”,是現場,黃渤加的。

導演就必須是海綿,要去吸收。尤其一個香港導演,到內地拍一些不熟悉的東西。每個人講話我都會聽,我就是最好的海綿。我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就算是內地導演,也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

南方周末:你自己有去體驗這種尋子團嗎?

陳可辛:我知道有個團體叫“寶貝回家”。彭高峰跟孫海洋,就是黃渤和張譯角色的原型,都是一分子。但是張譯的原型不是土豪,也不是“寶貝回家”的發起人。很多東西當然是虛構跟真實之間,包括魯曉娟跟田文軍,現實里是沒有離婚的。張冀覺得,離婚更能展現來到這種移民城市的夫妻,夢想不同了,成就也不同,分開了……情節就豐富了很多,多了很多社會性的東西。

《親愛的》劇本收到廣電總局的意見,建議計生辦那場戲別拍了。“北上”十年,陳可辛越來越熟悉內地的規則。“在以前的經歷中,我們對建議別拍的都拍。”最後這場戲還是拍了,不過也盡量溫和了一些。 (劇組供圖/圖)

“惟一使我們善良的, 就是家庭教育”

南方周末:廣電總局的公示里,影片劇本備案時得到的意見是“修改後通過”,你還記得有哪些修改意見嗎?

陳可辛:計生辦那場,明顯就建議你別拍了。(註:一對失子父母決定再生孩子,去計生部門辦理準生證,辦事員要他們提供現有孩子的死亡證明,父親被激怒。)

他們沒說堅決不許拍,只是建議別拍。在以前的經歷中,我們對建議別拍的都拍了。因為我知道,電影局還是挺人性化的機關,不是那麽死的。計生辦那場戲,我覺得結果能過審,可能因為那個公務員起碼態度是非常好的。

南方周末:你應該知道在內地拍現實題材,會有很多限制,包括“調子灰暗”都曾是很多影片的障礙。

陳可辛:我以前不知道,後來越來越知道。《投名狀》上片前我都快瘋了,完全不明白問題在哪里。我不批評,又沒有色情,你說血腥、暴力,我就剪唄。我完全不知道人性的灰暗,都跟國家有關。李連傑他們三個人簽投名狀,殺一個無辜的人那場戲,網上預告片播了半年了,我當時說,你們確定剪了之後不是一個笑話嗎?大家都看了半年了,但是到了正片沒有?確實死活不能,不然就不讓上。

其實這部電影也好、《投名狀》也好,我就在講人性不是非黑即白。這個戲最挑戰觀眾的,就是中間突然出了一個新人物,突然變成主角,然後我跳到她的觀點。這就是人性的雙面性,事情的雙面性。我知道不容易過,但這次確實是過了。

南方周末:你是否特意去掌握故事的平衡?故事里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困境,但是又不能看觀眾徹底悲觀。

陳可辛:可能我比較幸運。從小到現在,身邊都有挺多不錯的人,我沒有太多陰暗面。我理解人生是悲觀的,但我身邊的人還是不錯的。這也是被彭高峰影響的。他跟我說,找回兒子卻像“二次拐賣”。他活得那麽明白。他一年後還回去看李紅琴的原型,還讓兒子給養母打電話。既然有這樣的人,就代表盡管生活是沒有出路的,但只要人間有情,是能活下去的。

南方周末:你覺得是什麽東西在支撐著這種“人間有情”,支撐著彭高峰“活得明白”。

陳可辛:我覺得唯一使我們比較善,比較明白,比較正的,就是家庭教育,別的教育都是狗屁。我碰到過的有問題的人,通常都是童年不幸福、家庭關系不好的。我沒有跟彭高峰聊過,但我覺得他肯定家里是不錯的,這跟有沒有錢沒關系。

南方周末:李紅琴的養女可能真的是棄嬰,但法庭判決分開了這對事實上的母女。情和理之間,你個人的看法是什麽?

陳可辛:這個事擱在美國,都不可能拿到小孩的。因為制度就是制度。這個制度覺得女孩是給拐賣家庭拐掉,李紅琴雖然不知情,也是拐賣家庭。要是為了個人意義的人道主義,覺得你很可憐,把女兒還給你,這個社會、這個法律怎麽辦呢?

“《中國合夥人》 就是我的價值觀”

南方周末:“北上”十年,你拍的電影全都不是一個類型,各種嘗試。

陳可辛:沒辦法。我其實是戲路很窄的導演,我在香港都拍城市中產,還有一點洋化的東西,因為我在外國生長。《雙城故事》、《風塵三俠》好像很市井的尖沙嘴的故事,但是都有點像洋片,其實就是我的生活圈子。《金枝玉葉》就更別說了,唯一《甜蜜蜜》是比較草根。

到內地,所有東西都是陌生的,我喜歡拍寫實題材,但是沒有好的編劇,我自己不知道從何入手,確實有很大文化差異。對我來講,拍美國片都比拍內地片容易。不知道怎麽辦,我就只能拍古裝片。不只是我,誰都是。那時候我常講一個笑話,說你要拍一個一千萬的片,找不到投資;你要拍一個億的投資,很多人排著隊找你。古裝片的世界你也沒去過,我也沒去過,就沒有接不接地氣的問題。

但是古裝片現場的狀態,千軍萬馬的指揮,動作戲,都是我非常煩的,因為我又不喜歡,又沒興趣,又不懂。我要靠武術指導,靠一大堆人。副導演在喊,我坐在監視器後面,一切好像跟我沒什麽關系。沒辦法,市場就是這樣。

直到《武俠》徹底失敗,痛定思痛,怎麽也得回去拍一些你懂的吧?就來了《中國合夥人》。我最心愛的就是《中國合夥人》。雖然是講俞敏洪他們,但是我更多投入了我自己的經歷,對美國的那種憧憬,跟一路走過來的種種,情懷完全是我的。所以《中國合夥人》給人罵價值觀,我說沒辦法,那就是我的價值觀。我對那個戲的褒跟貶,百分之百照單全收,真的是最代表我的戲。

南方周末:你還有可能回香港拍港片嗎?

陳可辛:當然有可能。我一直強調電影是個商業行為,問題還是來自市場。整個香港電影的市場狀況出了很大問題,不是一部電影賣座能解決,也不是一個小潮流能解決。比如大家說《無間道》給了香港警匪片一個“小陽春”,其實沒有解決香港整個電影生態的問題。

就是市場不夠,人不夠。海外已經沒有看華語電影的習慣,香港電影、內地電影、臺灣電影都沒有了海外市場。臺灣就靠那2000萬人,香港就靠700萬人。當全世界都開始回去看自己的電影,香港就處於很大的劣勢,因為人少。香港電影人從1990年代末就開始找出路,使我們能繼續拍電影。

這些年很多香港導演來到內地,發現很多東西不是那麽容易,也有很多限制。有人就覺得,那算了,我回去拍,吃苦一點也沒問題。但是回去拍,真的能成的,最多也就是不虧很多錢而已。投資方永遠覺得,有內地市場為什麽不要?只有一些不可以在內地上的戲,過不了審批的,這兩年就出了一批被稱為低俗的電影,講臟話、三級……所謂接香港的地氣,但我覺得根本不是,是一種嘩眾取寵。我要是二十幾歲可能也會在這一群里面。現在用那樣的方式拍所謂的港片,我真的做不到,也不想做。

南方周末:你怎麽看香港電影的未來?

陳可辛:我們永遠懷念從前,要回到以前是不可能的。1970、1980年代,只有香港是創作最自由的地方,也沒有政治的考量,所以電影是純娛樂。中國人在全世界的流轉,造成華語電影在全世界的市場需求。香港就碰上了這個時機,造就了這樣強的電影工業。

其實香港所有行業都一樣,只要內地一改革開放,香港很多優勢就會沒有,挺悲哀,但這是現實。

海外的中國移民,從第二代開始已經被當地同化,不再需要華語的娛樂。香港所有的優勢在1990年代沒有了。1990年代我們一窩蜂地拍戲已經是最後一班車。臺灣把洋片的限制拿掉,不到兩年,好萊塢片的市場占有率變成98.6%,非好萊塢片——法語日語韓語華語加起來1.4%。臺灣市場沒了,香港電影就沒了一個最強後盾,然後新、馬市場都越來越邊緣化……

還會有一批人堅持拍自己喜歡的東西。要是只講工業,香港電影我真的無法評價它的未來。但是電影確實有非工業的,你看新加坡也拍出《爸媽不在家》那麽好的電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255

社會動態(81):法治還真正有效嗎?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31605

法律女神

 

昨日大律師公會的公開聲明之中,對學聯指政府提出的對話議題,圍繞憲制基礎和法律規定,認為是玩弄市民或者學生,大律師公會表示驚聞有人說有關憲制及法律原則的討論,是「玩弄學生及市民的花招」,或只執著於「瑣碎的法律細節」,認為是對法治精神公開詆毀,言論十分危險。公會強調任何普選討論都必須在基本法框架下進行,是不容爭議的原則。

從事件可以看出這班帶領學生運動的人對法律重要性的意識薄弱,難怪對於違法佔領運動有著浪漫的激情,當學生說自己明白應負的責任時,他們是否真正理解要負的法律責任?我們不應對他們過份怪責,因為十多二十歲的學生對憲制和法律的認識不深,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些讓學生領導或參與違法佔領運動的大人,是必須受到譴責。

無論佔中最終發展如何,香港的法規已被根本性的破壞。一些人可以非法霸佔馬路,居民感到生活被滋擾,正常情況下,居民可以報警求助,把街霸趕走並提出控訴,這是法治,然而在以公民抗命作為合理霸佔馬路,居民報警,警方不能執法處理,結果導致居民反感而向這些人倒屎、掟雞蛋,居民被起訴,那便引起受滋擾的一方的質疑,為何他犯法無需負法律責任,而我犯法就要負上法律責任?法律面前還是否人人平等?為何法律只適用於居民,而不適用於製造滋擾的一方?為何這些人的權利可以淩駕於居民的權利之上?當法庭寬鬆處理一方的法律責任的同時,是否亦應寬鬆處理另一方?
我記得早前一套電視劇集,關於澳門在回歸之前毫無法治,一些人把大貨車堵塞商鋪門口,令商人無法做生意,商人損失慘重,當然劇集裡說的是惡意非法堵塞。但公民抗命的堵塞導致商戶的損失,又應如何處理?向堵塞的人羣追討損失,還是向發起人追討?但發起人說:「這裡沒有發起人,人們各自自發做出的行為」,法律又可如何處理?
作為普通市民,我們最關註的是,在此例一開,日後對商業、社會、政治分爭所帶來的影響,例如一些人不滿一些事情的時候,可否霸佔別人的住所或商鋪,作為解決爭議的方法,而仍然可以以公民抗命為理由得到寬鬆處理?又例如日後遊行示威是否無需申請,而各自喜歡任何時候都可以作出的行為?當對市民及商戶造成損失的時候,法律還真的可以保障他們的財産嗎?代議政制還真的有法律效力嗎?定還是各項政治爭議均可以以公民抗命為理由發動人羣上街鬥爭?不上街的一方便要付出代價?公民抗命式遊行示威會否沒完沒了?
我認為,如果人們還相信香港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受影響的商戶及市民應該站出來嘗試以法律途徑禁止堵塞及追討賠償,我相信這將會是對以上問題作出的挑戰,讓法律可以重拾尊嚴。

 

894 total views, 72 views tod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3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