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石油巨頭一年掙了146億「外快」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053

加油站便利店的收入眼下雖在營收棋局中並不顯眼,但這條新渠道未來的想像空間十分廣闊。作為一種新的零售業態,加油站備受重視,中石化甚至設下非油品業務未來4年再增長400%的目標。

到加油站除了加油還能幹點啥?購物、用餐、休息、汽車保養與維修、買彩票、ATM存取款、交水電和煤氣費……

城市裡以及沿著高速公路、國道和省道等鋪設的近十萬餘個加油站,正成為石化系統新的利潤來源之依託。

據中石化財報,非油品業務在2011年的收入達82.6億元。所謂非油品業務,即加油站油品銷售之外的收入:便利店,以及與餐飲或廣告商等合作而獲得的租金收入等,其中便利店佔相當比重。

細心的人可能留意到,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石油(簡稱中石油)和中國石化(簡稱中石化)的加油站裡開起了便利店,前者的品牌名稱為「崑崙好客」,後者叫作「易捷」。

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3萬多家的中石化加油站中,已有逾1.9萬家開設了易捷便利店。

中石油未在年報中明確寫出非油業務的營收,不過據其提供給南方週末記者的數據,2011年非油品業務的營收為64.1億元;全國共1.9萬家中石油的加油站中,超過1萬家開設了崑崙好客便利店。

也就是說,兩大石油巨頭一年裡「不務正業」,即斬獲146.7億元。儘管在營收棋局中,這些收入所佔比重微乎其微(兩大巨頭2011年營收分別超過2萬億元和2.5萬億元),但這塊新業務未來的想像空間十分廣闊。

他們是怎樣玩轉這一盤生意的呢?

「領導非常重視」

商品採購的權限上,中石化的策略是,「一些大的合作項目」由總公司出面談妥,再向地方佈局;而分公司在地方特產等商品的採購上則有更大的自主性,賦權結構最低的層級是加油站站長的建議權。

在中石化的易捷便利店,你會發現一些在普通便利店裡並不常見的商品,比如福建特產、印有易捷商標的長城葡萄酒、茅台酒,甚至此前專供動車的飲用水品牌——西藏5100。

「寄生」鐵路系統的西藏5100公司,於2011年在香港上市後不久,即更改和單一大客戶中鐵快運間的合同,將2011年到2013年的供應量大降 三分之二。不久後,它宣佈與中石化「聯姻」,產品進入其銷售渠道——包括中石化浙江分公司、上海分公司和港澳中石化在內的六千多家易捷便利店。

5100礦泉水的特定渠道總代理商、廣東漢騰市場推廣主任廖健和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之所以選擇和加油站便利店合作,是因為其「客戶群和5100定位相符,有車一族,有一定經濟實力」。

廖健和透露,從其負責的華南地區500家加油站便利店的銷售情況看,2011年上架以來,月平均銷量是4萬瓶。有促銷活動的時候,月銷量能達到數十萬瓶,比普通便利店業績要好得多。

已經嗅出加油站便利店渠道優勢的並非5100礦泉水一家。早在2009年9月底,中石化便與貴州茅台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在彼時全國範圍內的1.5萬家便利店裡售賣茅台酒。

與此同時,長城葡萄酒專櫃也來了。在外國人出入比較頻繁的北京日壇店,店面的四分之一都用來開設各種品牌的紅酒和洋酒專櫃。這家「五星級加油站」的便利店店長呂女士對南方週末記者稱,便利店日均營業額在7500元左右,煙酒和飲料賣得最好,各佔到三分之一。

按此計算,僅此一家便利店的年營收超過270萬元,是中石化易捷便利店2011年平均營收(43.5萬元)的6倍多。

什麼樣的商品更容易進入加油站便利店?中石化北京石油非油品中心負責人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易捷便利店商品採購的權限,並非單一的「中央集 權」,中石化的策略是:「一些大的合作項目」比如貴州茅台,由總公司出面談妥,再向地方佈局;而分公司在地方特產等商品的採購上則有更大的自主性。

「這種賦權結構最低的層級是加油站站長的建議權。」他說。

分公司選擇的地方性供應商中,大型國企的身影出現頻繁。2011年9月,中石化和福建省政府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主旨便是推動福建特色商品進入中石化所有加油站便利店系統銷售。福建省長在主政福建前,曾任職中石化總經理。

福建省為此專門成立了「閩貨推廣辦」,以積極推進該項業務。「領導非常重視這個工作」,其工作人員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福建省已和中石化達成全年2.1億元的供貨意向,首批交易金額超過2000萬元,福建特色的25個品牌共百餘種單品目前已陸續在易捷便利店上架。

經過選擇的商品,先是存儲到中石化自建、合建或租賃的中央倉,通過外包的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到全國範圍內的每一家便利店,再由員工貼上價簽,售賣給消費者。

定價也有學問。一位不願署名的民營加油站站長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中石化的原則之一是「一定要高於超市」。有趣的是,這家也開設了便利店的民營加油站,定價策略是,要比一般超市高,也要比中石化和中石油便利店的價格高。

「蛋糕足夠大」

加油站空間的商業價值被不斷挖掘出來,石油巨頭們有時對送上門來的新生意和新主意應接不暇。而一些看好其渠道優勢的合作者,寧願先期犧牲一些利益,目的只為「先入為主」。

在便利店的帶動下,中石化和中石油正在試圖將眾多加油站的角色塑造為「服務驛站」。

號稱國內最大第三方線下支付公司的拉卡拉目前是中石化易捷、中石油崑崙好客以及BP加油站便利店的合作夥伴。顧客在便利店可完成信用卡還款、手機充值、網購付款、購買遊戲充值卡等業務,還可以完成水、電、煤氣、固定電話及寬帶繳費等事宜。

拉卡拉高級副總裁李廣雨對南方週末記者稱,拉卡拉目前已在北京、安徽等地的易捷便利店陸續安裝近500台自助終端,月交易量已達10萬筆左右,月交 易金額2000萬元左右。合作的方式是:由中石化支付終端機具服務費,拉卡拉則向中石化提供交易手續費分成。雙方均未透露具體的分成比例。

擁有肯德基、必勝客和東方既白等快餐品牌的百勝集團也在2011年和中石化敲定合作意向。百勝中國公司在給南方週末記者的書面回函中稱,截至 2012年4月24日,在上海、山東、福建、廣東等地的中國石化加油站,百勝已開出肯德基汽車穿梭餐廳、必勝宅急送共9家餐廳。雙方將爭取在未來5年內, 將餐廳數量增加到50家,也就是5年擴大4倍。

有趣的是,早在2006年,麥當勞就和中石化簽署了合作協議,其麥得速汽車餐廳也曾在中國落地,現在中石化又選擇與百勝合作,多少反映麥當勞此前的難如人意,而中石化方面對此的公開回應是「蛋糕足夠大,足夠兩家分」。

無論如何,最大的贏家是石油巨頭們。2010年,曾有消息稱另一家央企華潤集團旗下的零售巨頭華潤創業有意收購中石油旗下加油站的便利店業務,但遭中石油拒絕。

加油站空間的商業價值被不斷挖掘出來,石油巨頭們有時對送上門來的新生意和新主意應接不暇。而一些看好其渠道優勢的合作者,寧願先期犧牲一些利益,目的只為「先入為主」。

2011年4月,中石化與國內的航空媒體運營商——航美傳媒正式簽署「中國石化加油站戶外媒體綜合開發」項目。按照計劃,在未來5年半左右的時間裡,航美傳媒的廣告網絡將陸續覆蓋到中石化所有的加油站。

航美和中石化的合作,早在2009年就已展開。當時「搶食者」還有分眾傳媒、北廣傳媒等廣告業巨頭,航美最終競標成功,並「繳納了一筆當時看來數額不菲的資源費」。

其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郭曼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事實上一直到2011年初,航美的加油站業務持續虧損。

「遍佈全國的網絡,給加油站戶外廣告管理帶來極大挑戰,」他說,「和機場廣告不同,航美需要大量人員對加油站廣告內容進行維護,僅更換廣告牌內容的工作人員全國就要五六百人,且效率低下。」

為減少二三線城市的管理成本,航美最終將加油站廣告權分包給當地合作商,轉而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結果這種模式同樣受到挑戰,「我們一些全國性客戶,想在這些地方打廣告都做不了主。」

儘管管理有些失控,過去近三年裡燒掉了兩個億,股價更是長期低迷、市值嚴重縮水,但郭曼卻依舊樂觀。慶幸的是,2011年第三季度開始,航美在加油站的業務終於實現盈利。

誘人的馬拉松

中石化將2015年非油品業務的營收目標定在500億,也就是4年增長400%。但對非油品業務,北京非油品銷售中心說,上面的要求是「不強求,不虧本」。

圍繞加油站便利店的故事,美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較普遍。而加油站伴隨成品油零售市場試驗性開放而在中國開始大面積出現,已經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事了。

到2011年底,遍佈中國的大小加油站已逼近10萬個,兩大石油巨頭和其他民營及合資加油站,各佔半壁江山。

其實兩大油企早在2002年前後,就已涉足非油品業務。不過初期的嘗試零星散亂,缺乏整體思路。雖然如上海捷強、北京物美、聯華快客等零售品牌都看中了加油站的渠道價值而率先和石化合作,但後來均因各種理由最終退出。

200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再次出擊,紛紛制定發展規劃,並先後推出自有便利店品牌。

同年3月,商務部出台《關於促進加油站非油品業務發展的指導意見》,這是中央明確支持油企開展此項業務的信號。

一個細節是,此文件出台前不久,石化企業終於正式和煙草集團達成合作意向,拿到了加油站便利店銷售煙草的許可證,為加油站開闢了重要的財源。

4年中,中石油和中石化的非油品業務增長迅速。以中石化為例,其非油品業務在2011年的收入達82.6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10年是57億元,2009年為30億元,2008年只有11億元。

民營、外資及合資類型的加油站對非油品收入同樣寄予希望。位於杭州蕭山的民營石油公司——萬豐石油,將非油品純銷售900萬元的指標,列為2012 年公司主要經營目標。而殼牌中國則稱,自2007年以來的5年中,其在全國9個省市運營的近700家加油站便利店,每年銷售額的增長百分比都超過兩位數。

中石化和中石油2011年非油品業務營收共146.7億元,與油品業務的收入相比,表面上「無足輕重」,但他們卻想下一盤更大的棋。

中石化將2015年非油品業務的營收目標定在500億,也就是4年增長400%。

美國的情形是怎樣的呢?根據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官方機構美國能源資料協會(EIA)發佈的報告,目前美國的加油站便利店銷售收入佔整個加油站總收入的比重可以達到30%-40%,形成的利潤佔總利潤的55%-65%。

北京石油管理幹部學院油品營銷與加油站管理研究所所長王旭東介紹稱,目前國外的加油站,因為油品的利潤非常薄,已經基本進入到「自有他營」的階段,也就是石油公司把加油站出租給便利店經營,「以非油養油」。

而在中國,這種階段還遠遠沒有到來。兩大油企堅持把品牌和渠道掌握在自己手裡。油價在不斷提高,便利店裡的商品利潤也不菲。

在美國,加油站便利店模式填補了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空缺,習慣週末到郊區大型商場購物的美國人,日常生活的零星需求則可以在加油站便利店實現,且國外很多商店關門早,要買東西去24小時營業的加油站是上乘選擇,這早已經成為一種自然存在的消費文化。

但在中國,「買東西到加油站」這種消費習慣的培養,短時間內似乎並不現實。也正因為此,中石化北京非油品銷售中心負責人對南方週末記者稱,目前北京中石化的非油品業務投入和產出「基本持平」,上面的要求是「不強求,不虧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95

勿重蹈石油管制鬧劇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5-18/100391513.html
陳衛東

  20世紀70年代,馬克·裡奇(Marc Rich)和十幾個合夥人白手起家,赤手空拳打破了石油卡特爾的壟斷,創設了第一個完整意義的功能型競爭市場,也創立了石油現貨貿易形式。他也從一個窮困 潦倒的猶太移民後裔一舉成為在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宗商品經銷商。後因石油貿易逃稅,他遭到美國政府起訴,被控51項罪名,依法可判325年監禁。在長達 17年間,他是美國司法部十大通緝犯之一,不能離開瑞士半步,否則就可能被美國特工抓回去坐牢。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離任前簽署了對馬克·裡奇的特赦令,《福布斯》雜誌將此事評為「克林頓任期內最令人厭惡的行徑之一」。是什麼原因讓馬克·裡 奇這樣一位滿懷美國夢的創業英雄成了逃稅「大魔頭」?在傳記《石油大王馬克·裡奇的秘密人生》的後記中記錄了一段對話:「你有沒有什麼特別後悔的事情?」 「我想我本應該更加小心謹慎一點,避開美國的麻煩,因為我並不需要那筆生意,一點都不需要,那時我的事業已經相當不錯了。」

  1973年阿拉伯產油國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造成重大衝擊。美國國會激烈辯論後在當年11月通過了《緊急石油調配法》。這 一法案的基本精神是對國產石油價格加以管制使其低於國際油價。馬克·裡奇所說的「那筆生意」即指在1980年9月,他獲得買賣「管制油」的許可後,試圖利 用管制措施,通過複雜的交易安排獲得最大利潤。根據法律,「管制油」轉售允許的最高利潤是每桶20美分,但據檢察官披露,馬克·裡奇每桶油能賺5美元,而 他隱瞞利潤的方法是:把石油以虛假高價賣給其國內子公司,國內子公司以低價再次轉售時,則在美國產生巨大損失,這樣公司就避開了所得稅。

  根據《緊急石油調配法》,美國聯邦生活費用委員會制定了一項多軌油價政策。該政策使美國國內出現了三類油價:第一類是「舊油」,指1973年1 月1日前投產的油井中生產的石油,每桶控制在5美元左右的水平;第二類是「新油」,指1973年1月1日以後投產的油井生產的石油,每桶控制在10美元左 右;第三類是「殘餘油」,來自枯竭油井生產的石油,不受價格管制,1980年一般可賣到25美元以上。

  1975年至1979年四年間,美國石油消費增加14%,對外進口依賴進一步加深。相比下,歐洲國家只增加了10%,日本僅增加了5.4%。結 果是在第二次石油危機時美國所受的打擊比別國都嚴重。美國專家對此法案評價稱:「這種猶如拜占庭藝術風格般錯綜複雜的價格體系事實上是一場監管制度的夢 魘」「這是一場政治鬧劇,讓國際和國內原油市場失去了正常的秩序」。1981年,里根總統在任職第一天就廢除了該法案。

  在素來崇尚自由競爭的美國,突然出現一部「全然不顧自由市場自身運行法則」的管製法律,也會冒出類似馬克·裡奇這樣的人鑽空子。尼克松政府制定 這部法律的原意並不壞,在國際油價高漲的背景下,管制國內油價是為了減少進口,保護國內消費者,而結果卻適得其反,造成了全方位混亂。在美國,民眾很難接 受油品價格是由政府制定的;而在中國,政府很難放棄油品的定價權。不尊重市場規律,不尊重本國歷史文化傳統的「政治鬧劇」都會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嚴重傷害。 這不是個別的、偶然的現象,在我生活的這半個多世紀裡就經歷了許多。

  資源稟賦制約不僅是自然資源的制約,歷史、教育和制度等人文資源也會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明顯的制約作用。能源事業的發展不能沒有規則和監管,但我們也要學得更聰明些,不要復蹈「造錯、糾錯」的制度路徑循環。■

  作者為中海油總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26

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啟示: 最重要的是低買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1958371.html

資本的天性是追逐高投資收益率,在股票市場上,獲得的根本秘訣只有一個:低買高賣。巴菲特也是如此。

但他並不是預測股價漲跌,而是通過分析公司內在價值,判斷股價相對於價值是過於低估還是過於高估,以此決定低買還是高賣。

如何才能做到低買高賣呢。巴菲特說這很簡單: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

我個人認為,對中國投資者來說,中石油無疑是巴菲特最經典的低買高賣案例。

一、2003年: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中石油(00857.HK)2000年4月7日在香港主板上市,發行價1港元。正好趕上網絡科技股泡沫股市猛漲的頂峰。香港恆指不到3年大漲3倍。 剛剛上市,股市就從暴漲轉為暴跌。從2000年3月28日最高的18397點一路狂跌到2003年4月25日最低的8331點,3年暴跌55%。

但是中石油2000年4月7日到2003年4月7日上市三年卻大漲65%。中石油每股收益為0.32元、0.26元、0.27元。收益下降為什麼股價卻大漲呢?原因很簡單,油價大漲。2002年國際原油價格從19.96美元上漲到31.21美元/桶,漲幅超過50%。

可是由於股市持續大跌3年,投資者非常恐懼,中石油這個中國甚至是亞洲最賺錢的公司也少人問津。

2003年4月1日,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公司卻突然公告,已經大量買入11.09億股中石油股票,持股比例達到6.31%。有人分析認為這是過去 1年多買入的。此後巴菲特一個月連續7次大量增持一倍以上。4月25日,伯克希爾發佈公告披露,宣稱持有23.39億股中石油H股,佔流通股的 13.35%,成為僅次於中石油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根據伯克希爾2003年年報,其中石油累計買入成本4.88億美元,每股買入成本0.208美元,以當時匯率1美元兌7.80港元計算,每股買入成本1.62港元。

二、買入中石油的唯一原因:價值過於低估

那麼巴菲特買入中石油是根據什麼呢?是根據宏觀經濟分析嗎?是根據分析師報告嗎?是調研公司與管理層交流嗎?都不是。

巴菲特2007年接受央視採訪時說:「我讀年報像其他人讀報紙一樣,每年我都讀幾千份年報,我不知道我讀了多少。我讀了中石油2002年4月發佈的 年報,而且又讀了2003年發佈的年報,然後我決定投資5億美元中石油,僅僅是根據我讀的年報,我沒有見過管理層,也沒有見過分析家的報告,但公司的年報 非常通俗易懂。」

巴菲特在2005年5月的股東大會上說:「任何人都有可能通過閱讀中石油的年報而瞭解到我們瞭解到的東西。我們在投資一家公司以前,從來不去實地看這家公司,你所需要的信息都在這裡了,白紙黑字。我只是坐在辦公室裡讀了年報。……我基本上不擅長預測宏觀經濟(儘管我們在外匯上下了很大的賭注)。最好的方式是投資於個別的公司,就像我們在中石油上所做的那樣。」

那麼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依據究竟是什麼呢?只有一個,是價值。

2009年9月29日我參加了央視對話巴菲特的節目。巴菲特在節目上說:「在我閱讀中石油年報的時候,我認為這家公司當時價值1000億美元,我再看看市值,它當時的核心業務的股票市值只是350億美元,所以我覺得很值,我就買入了。」

在2005年4月30日的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說:「幾年前,我讀了這家公司的年報之後就買進了,這是我們持有的第一隻中國股票,也是到 目前為止最新一隻。這家公司的石油產量佔全球的3%,這是很大的數量。中石油的市值想當於艾克森美孚的80%。去年中石油的盈利為120億美元。2003 年在財富500強公司的排行榜上只有5個公司獲得了這麼多利潤。當我們買這個公司時候,它的市值為350億美元,所以我們是以相當於2003年盈利(每股 收益0.59港元)的3倍的價錢買入的。中石油沒有使用那些財務桿桿。它派發盈利的45%作為股息。所以基於我們的購買成本,我們獲得了15%的現金股息 收益率。」

按照2002年度每股收益0.27港元計算,巴菲特1.62港元的平均買入價格,只有6倍的市盈率,而國外石油股都是十幾倍的市盈率,並且中石油股 息收益率達到5%~6%,與國外同行持平。無論是和香港其他H股公司相比還是跟國際石油公司相比,中石油都具有相當大的安全邊際。巴菲特的夥伴芒格則感 嘆:「如果一直有這樣的投資機會出現,生活該多美好啊。」

而且巴菲特當時看好油價會上漲。2007年10月,巴菲特接受央視經濟半小時採訪時說:「石油公司利潤主要是依賴於油價,如果原油在30美元一桶的 時候,我們對未來盈利前景很樂觀。……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未來十年原油的價格,不過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非常肯定。」

三、最重要的不是高賣,而是低買

2007年7月到10月巴菲特以11~14港元的價格賣出了中石油,按照他1.62港元的買入成本,賺了7倍多。

我們以後再分析巴菲特賣出。但是請各位注意,從巴菲特最後一次買入的2003年4月24日,即使他一股不賣,繼續持有至今,到2012年8月12日,也會十年累計盈利7.76倍,每年投資收益率24%。

相信你這時會更加清楚,為什麼巴菲特始終認為:最關鍵的是低買,而不是高賣。

什麼時候才能進行真正明顯低估的低買呢?在別人恐懼時貪婪。

有沒有問過自己:在中國股市最低迷的時候,在中國的優秀上市公司最需要你的支持的時候,在最能顯示你的愛國主義的時候,你能不能像巴菲特這個國際友人一樣用大量買入來雪中送炭呢?

(作者為匯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資理財師,本文僅為個人觀點,並非任何勸誘或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679

分享: 中石油的伊朗平衡術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21/100440648_all.html

 在伊朗戰爭疑雲密佈、美國經濟制裁空前嚴厲的時刻,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9 月9日出訪伊朗。這是中國高層領導人今年首次出訪伊朗,隨同前往的還有中石油集團總經理周吉平。他們在伊朗逗留三天,議程之一就是討論中伊雙方的石油合 作。當地時間9月11日,中國訪問團在中國駐伊大使館裡,通過視頻觀看了中石油長城鑽井隊在伊朗西南部胡奇斯坦省南阿扎德甘油田,冒著45攝氏度高溫進行 的現場作業。

  三四年前,在伊朗油氣領域投資的外國石油公司還有十幾家,但隨著美國和歐盟對伊朗經濟制裁日趨嚴厲,加上伊朗苛刻的油氣回購合同制約,這些西方的石油公司悉數撤離,最終堅守的中石油成了伊朗最大的外國石油公司。

  中石油在伊朗上游油田開發中舉足輕重。目前中石油在伊朗擁有四個項目,其中MIS項目結束建設並已移交伊方,中石油承包的南北阿扎德甘陸上油田是伊朗最大油田,承包的南帕斯氣田與北帕斯氣田相連,是伊朗最大的海上氣田。

  一個月前,伊朗當地媒體報導了中石油從伊朗南帕斯氣田撤走的消息。伊朗的通訊社邁赫爾稱,中石油已退出伊朗南帕斯海上氣田第11期開發項目,並 從靠近南帕斯氣田的中東海灣沿海城市Asaluyeh撤離了工作人員。而據財新記者瞭解,中石油從今年年初就開始削減在伊朗的中方工作人員,中石油在伊朗 的三個重要項目皆是如此,並不單是從南帕斯撤人。

  至於是否放棄南帕斯氣田,中石油在伊朗下一步將如何行事,一位中石油在伊朗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需要中石油派出高層和伊朗方面談判決定。

  一位研究中國油企海外投資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中石油對伊朗投資釋放出的信號是「有保有控」的平衡術:對馬上能見效益的項目,保持投資,盡快出產量;對投資大、見效慢的項目,則儘量放緩投資。這種「有保有控」的態度,反映了中石油對伊朗投資的兩難處境。

高層協調有成果

  中石油集團總經理周吉平9月隨高層訪問伊朗時,會見了伊朗石油部長凱瑟米和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總裁加拉巴尼。據知情人士透露,雙方石油業高層直接 接觸後,伊朗方面在中方最在意的兩個方面做出了讓步:南帕斯問題和回購合同條款。中石油最終將撤出南帕斯海上氣田項目,伊朗方面則同意為中石油提供置換區 塊;另外在嚴苛的回購合同中,一些不利於中方的條款將得到修改。

  而撤出南帕斯的根本原因, 是中石油的商業考慮。石油收入是伊朗政府財政主要來源,近年來伊朗石油產業飽受投資不足、老油田減產、外國公司紛紛撤離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伊朗希望中石油加速勘探開發力度。但南帕斯的合同條件苛刻,且時間緊迫。中石油認為如果按合同投入,商業上會大虧。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南帕斯氣田不同於中石油另外三個在伊項目,它是海上氣田,需要的關鍵設備大多來自歐美國家,而由於歐美對伊制裁,類似天然氣 壓縮機這樣的關鍵設備無法運進伊朗,也無法獲得廠家的調試服務。因此,同南帕斯11期工程上一任開發者道達爾一樣,中石油也無奈地選擇了放棄。

又愛又恨的伊朗

  伊朗資源量豐富,競爭程度較低,的確吸引投資者。據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伊朗常規石油儲量佔世界總量的11%,僅次於沙特阿拉伯;天然氣儲量 佔世界16%,僅次於俄羅斯。一個更被業界重視的數字是剩餘可採儲量。伊朗目前原油剩餘可採儲量為208億噸,天然氣剩餘可採儲量為33.1萬億立方米。

  不僅如此,伊朗還是中東地區為數不多既有豐富油氣資源,又樂於接受外國能源公司投資的國家。沙特阿拉伯就拒絕外國油氣公司投資本國上游區塊。

  另外,與競爭激烈的伊拉克油氣招標市場不同,由於國際社會對伊朗制裁,美歐日石油公司如殼牌、意大利埃尼、西班牙雷普索爾、日本國際石油開發株 式會社等,均先後撤出了伊朗。老牌國際石油公司的紛紛退出,留給新來者難得的市場機會。2009年中石油在伊朗連續斬獲了三份大單,奠定了中石油伊朗排名 第一外國石油公司的地位。

  2009年1月,中石油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簽署了一份17.6億美元的協議,計劃分兩階段開發北阿扎德甘油田。同年7月,中石油從 道達爾手中接管其在南帕斯氣田的權益,成為第11期項目的開發者,合約價值47億美元。8月,中石油又與伊朗國家石油公司簽署價值25億美元的南阿扎德甘 油田合作備忘錄。再加上2004年獲得的MIS油田年產100萬噸項目,目前中石油在伊朗共有四個項目。不過,伊朗上游油氣領域普遍實行的回購合同合作方 式,讓包括中石油在內的承包方叫苦不迭,多位在伊朗工作的中國石油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抱怨「在伊朗做商務實在太難了」。

  所謂回購合同模式,是伊朗政府於1997年底進行42個區塊公開招標時首次推出的規則,一直沿用至今。在回購合同中,中石油做總承包,按照合同約定先期投入建設油氣田,達到伊朗方面的標準後才能收回投資,且後期油氣田收入與中石油無關。

  根據財新記者多方瞭解,伊朗回購合同遭致抱怨源於兩個明顯的風險點。

  第一,伊朗方面給承包商的工期一般比較緊張。工期內,承包商必須完成相應的工作量和義務投資,但由於合同規定設備採購等承包商行為都需要伊朗政 府批准,而伊朗政府審批速度緩慢,成為承包商不可控因素,合同執行超出預定開發週期是常態。第二,在回購合同下,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對承包商採購有嚴格控制 權,比如材料和服務供應商的名單都需要審批,與伊拉克實行的服務合同相比,中國公司受到很大限制。

  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CPECC)伊朗分公司合同工程師張浩在一篇論文中提及了回購合同的風險。2004年2月,日本國際石油公司與伊朗國家 石油公司簽署開發阿扎德甘油田合同,總投資28億美元,原計劃2007年投產,可是日本隨後撤資。張浩表示,外界一般認為是美國製裁所致,但實際原因可能 是資本成本超出預期太多,項目不具有經濟性。

  儘管如此,伊朗對中國石油公司仍有經濟吸引力。據在伊朗做過石油商務合同的人士介紹,中石油等中國石油公司投資伊朗的目的無非有二:一是賺合同 規定的利潤,中石油內部估計伊朗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大概14%左右;二是在國內油田產出困難時,把服務隊伍拉出國門找活幹。目前在伊朗活躍的中國服務商有長 城鑽探、西部鑽探、大港鑽探等,都是中石油的嫡系隊伍。

  一位外資石油公司中層人士曾表示,跨國石油公司和專業服務公司合作,不用養隊伍,但中國國家石油公司不同,保證就業是重要任務,這點是外國公司難以想像的。

  一位接近中石油的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目前伊朗方面已同意修改回購合同中不利於中方的一些關鍵條款,如需要伊朗審批的條款、對承包商採購活動限制的條款等,未來這些將被納入南北阿扎德甘的合同中。

美國製裁陰影

  今年7月31日,美國宣佈任何持有中國崑崙銀行賬戶的國際金融機構必須在10天之內關閉賬戶。美國財政部稱,崑崙銀行向被列入美國製裁名單的伊朗銀行提供了金融服務,包括開立賬戶、進行轉賬和兌付信用證。

  美國此舉是基於其對伊朗單方面制裁採取的行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表示,美國的做法「嚴重違反國際準則」。崑崙銀行發佈公告稱:「崑崙銀行各 項金融業務堅持正常、公開和透明的商業原則,完全遵守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和我國的法律法規。目前,崑崙銀行各項業務均正常辦理。」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 目前中國與伊朗之間的出口信用證業務,基本由崑崙銀行作為通知行。崑崙銀行前身為克拉瑪依市商業銀行,2009年4月被中石油集團收購,次年更名。今年3 月,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宣佈,終止被歐盟制裁的伊朗銀行通過其網上交易系統跨境匯兌。SWIFT系統在國際金融服務市場佔壟斷地位,中國 主要銀行亦已加入SWIFT,這使中伊兩國金融往來備受影響。

  由於西方設備被禁運伊朗,外界一般認為伊朗面臨諸如鑽機設備短缺的困境。但據在伊朗做油田服務的中方公司人士介紹,設備禁運對伊朗開發陸上油田 影響不大,反而為中國設備出口伊朗提供機會,比如中石油長城鑽井在南阿扎德甘使用的電動鑽機就是中國產的。但上述人士也提到,一些中國設備廠商因為要開拓 美國市場,取捨之間也不得不放棄伊朗市場。

  據財新記者瞭解,美國此番要求美國金融機構斷絕與崑崙銀行的往來,實際上對崑崙銀行的伊朗結算業務並不能構成實質性打擊。而中伊兩國之間原油貿易量下降,才是最令人擔憂的趨勢。

  今年7月1日美歐對伊朗制裁生效後,運載伊朗原油的油輪得不到美歐保險公司的承保——他們主要承保油輪兩個關鍵險種船殼險和油污險,很多國家的油輪因此不願意運輸伊朗原油。

  目前中伊兩國原油貿易運輸主要依靠伊朗油輪,中國油輪少有參與。今年年初中國船東互保協會還表示,停止為運輸伊朗原油船隻提供損失補償險。中國船東互保協會是中國主要船險承包人之一,成員包括中外運和中國遠洋。

  受油輪保險制裁打擊,伊朗原油出口急降,8月出口量約為90萬桶/日,不到六個月前的一半。如果中伊兩國原油貿易量繼續萎縮,伊朗方面可提供給 崑崙銀行的美元就會相應減少,中國公司能從崑崙銀行獲得的設備款、服務報酬,甚至承包商投資的回收都會受限。理論上說,中伊的資金往來如果不用美元或歐元 結算,美國和歐盟的金融制裁就無法起作用。但不用美元或歐元,中國公司也很難接受正快速貶值的伊朗貨幣里亞爾,剩下惟一的選擇就是人民幣。

  一位中石油內部人士曾向財新記者表示,中石油高層曾與伊朗政府商議中伊貿易用人民幣結算。據其設想,由於中國在伊朗上游有大量投資要回收,同時 伊朗每年又有約3000萬噸的原油運到中國,理論上雙方完全可以繞開美元或歐元,用人民幣來結算。但這個設想,需要中伊雙邊金融結算體繫上軟硬件的雙重建 設,非中石油一己之力能達成。

戰略突破兩伊

  按合同額計算,中國對伊朗上游油氣田的合同規定投入額在100億美元左右。 截至2012年6月,中石油對伊朗的累計投入為10億美元左右,目前已回收五分之一。中國公司在伊朗的投資風險不容小覷。南蘇丹即是前車之鑑。由於蘇丹與 南蘇丹之間的戰事,中石油在南北蘇丹邊境線上苦心經營十幾年的油田1/2/4區塊遭到很大打擊。周吉平在今年香港中石油股份公司年報的投資者會上談到海外 投資時特別強調,未來中石油將努力識別風險、重視風險。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不是說政治風險高的地方,中國公司就不能去。事實上,由於中石油進入蘇丹的時機較早,目前中石油對蘇丹的上游投資已經全部回收,「即使現在南蘇丹的中石油設施全都打爛了,中石油也不虧。」

  國際能源行業著名分析家、《石油大博弈》作者丹尼爾·耶金在9月18日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亦表示,對中石油投資政治風險高的區域表示理解。在他看來,石油公司需要多樣化投資組合,既要投資蘇丹這樣高風險高回報的國家,也要投資加拿大這樣政治穩定的國家。

  但耶金同時強調,伊朗問題與蘇丹問題不可同日而語,蘇丹更多是宗教、種族衝突,而伊朗問題涉及複雜的國際政治因素,現在伊朗核危機局勢對國際社會是很大挑戰,沒有容易的解決方法。

  對於中石油在伊朗的利益,耶金指出,中石油在中東的利益並不僅僅是在伊朗,而是區域性的。比如在伊拉克、在沙特阿拉伯,中國也有很強的石油利益。但很明顯,沙特阿拉伯、阿聯酋都對伊朗核問題深感不安,因此中石油需要通盤考慮在中東的利益平衡。

  不過,即使在戰爭陰云密佈,回購合同苛刻,油田產量暫時還難以實現等多重不利因素交織下,中石油內部人士仍表示,伊朗從戰略上是不能放棄的。

  據他介紹,截至2010年年底,中石油海外權益產量為5000萬噸,未來五年目標是翻一番,因此中石油尋找戰略突破口的任務非常緊迫。在中東地 區,戰略突破口就是伊拉克和伊朗。在中石油官方宣傳中,伊拉克的艾哈代布、哈法亞、魯邁拉三大油田和伊朗的北阿扎德甘被中石油列為其「3+1」的四大中東 重點項目。目前,北阿扎德甘已經啟動一期產能建設,南阿扎德甘潛力巨大,僅一期產能建設就有1600萬噸/年。

  總體看來,在伊朗問題上,中石油採取了一種務實堅忍的態度,他們並沒有被美國製裁所嚇跑,而是權衡利弊,對具體項目「有保有控」,爭取有利於中方的合同條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61

中石化入股瑞士石油交易商碼頭業務

http://companies.caixin.com/2012-10-16/100448010.html
【財新網】(記者 楊秋波)中石化集團旗下的中石化冠德(00934.HK)10月15日晚發佈的公告稱,公司以及經貿冠德(中石化冠德之全資附屬公司)與MEAM訂立了協議,經貿冠德同意購買Vesta Terminals的50%股權,總代價為1.286億歐元(相當於約13.021億港元)。

  目標集團MEAM主要於歐洲從事營運倉儲能力共約160萬立方米散裝液體倉儲碼頭,並為其客戶提供物流服務,包括專項服務,如按客戶特定要求提供產品摻混或加熱。

  MEAM目前於西北歐ARA(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和波羅的海地區經營三個擁有的石油產品和生物燃料倉儲碼頭,其中一個碼頭位於比利 時安特衛普,由Vesta Terminal Antwerp N.V.營運,一個碼頭位於荷蘭法拉盛,由Vesta Terminal Flushing B.V.營運,及一個碼頭位於愛沙尼亞塔林,由Vesta Terminal Tallinn Oü營運。

  收購事項完成後,Vesta Terminals將向現有及新的第三方客戶以及其股東提供倉儲服務。根據股東協議,行政總裁帶領下的現有管理團隊將繼續管理Vesta Terminals的運作,並在Vesta Terminals的股東及董事會的指導下負責日常業務營運。由經貿冠德委任的兩名高級管理人員將加入現有管理團隊,職位為財務總監及市場營銷副總裁。

  中石化集團主要業務包括原油及油品貿易,經營原油碼頭及其附屬設施,提供物流服務,包括原油和油品倉儲、物流、碼頭服務及分銷以及國際物流代理服務。

  中石化冠德認為,MEAM在ARA(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和波羅的海地區經營自給業務,該地區是中石化集團在海外倉儲業務實現高增長目標重點發展地區。波羅的海地區亦為前蘇聯地區最大的出口碼頭之一,具有顯著進一步市場潛力。

  同時,MEAM分別於比利時安特衛普、荷蘭法拉盛及愛沙尼亞塔林戰略性地擁有三個碼頭,都設施完善且適合儲存石油及石油產品,總倉儲能力約160萬立方米。 MEAM 亦擬於現址所擁有的土地上擴建倉儲能力。

  中石化冠德董事認為,收購事項為提升中石化集團經營海外倉儲業務經驗,並實現在歐洲散裝液體倉儲碼頭業務方面快速擴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此外,比利時安特衛普及荷蘭法拉盛之碼頭均被納入ICE 和普氏交易平台,因此該項投資將有利於中石化集團成品油國際貿易,使中石化集團積極參與歐洲普氏交易,並與中石化冠德現有的石油倉儲及貿易業務之間產生協同效應。

  中石化冠德董事還表示,基於中石化集團與Saudi Aramco合資成立的延布煉廠按進度於2014年下半年開始投用後,中石化集團協同MEAM將可充分利用比利時安特衛普碼頭之倉儲能力,提高其盈利能 力,並實現延布煉廠油品大船運往西北歐地區,小船銷售到歐洲終端市場的物流優化。

  同時,中石化表示,作為未來國際擴展及集團貿易活動實現協同效應的戰略平台,收購事項符合集團提供原油碼頭及相關物流服務以及拓展新市場的業務發展策略。

  據公告介紹,Vesta Terminals為於荷蘭註冊成立的私營公司,於完成前為MEAM的全資附屬公司。根據MEAM實施的重組計劃,於完成前,Vesta Terminals將成為目標集團的控股公司。通過收購MEAM,Vesta Terminals將主要從事碼頭倉儲服務業務,包括為儲存原油、生物燃料、石化產品、成品油及煤炭產品提供倉儲。

  MEAM是在荷蘭註冊成立的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並是摩科瑞(Mercuria Energy Group)的間接全資附屬公司,而摩科瑞為一家於塞浦路斯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營運及參與於包括原油、成品油、天然氣及生物柴油在內的全球能源市場。

  《金融時報》10月16日報導稱,摩科瑞是世界第五大獨立石油交易公司。中石化在摩科瑞的投資,代表中國企業首次進入主導全球大宗商品流動的瑞士交易機構。此次收購會給中國帶來瑞士大宗商品交易公司圈子的入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748

國策陰乾中石油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2/11/blog-post.html
當年股神宣佈入股中國石油(00857:HK),筆者二話不算立即飛撲入貨,竟然也賺得可觀利潤。這個可不代表當年筆者有什麼眼光,只是純粹跟風和心口有個勇子。多年後拜讀林森池先生分析中國石油(00857:HK)的大作,才對中國國企石化股有多一點認識。
似乎世間一切事物逃不過成敗興衰,連中國石油(00857:HK)這個似乎亦逃避不了這個命運。當年中國政府但求資金開發經濟,對外商的投資一概以極優惠的條款引資。俟經濟逐步有可觀增長後,便晚晚地對已經上了中共這條「賊船」的外資開刀,一步歩以「社會責任」為名蠶食「外姓」持份者利益。
 
根據2012年首三季中國石油(00857:HK)營運數據所示,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幣0.48元,同比減少15.90%;其中第三季基本每股收益人民幣0.14元,同比減少更高達33.40%,可見近月營運情況迅速惡化。
 
耐人尋味的是2012年前三季度中石油(00857:HK)核心勘探與生產業務並無明顯大幅倒退,期內生產原油683.20百萬桶,同比增長2.00%;生產可銷售天然氣18,793億立方英呎,同比增長8.30%;油氣當量產量996.90百萬桶,同比增長3.90%。期內原油平均實現價格為103.62美元/桶,同比減少0.20%。勘探與生產板塊實現經營利潤人民幣1,632.93億元,同比增長1.60%。
 
受國內化工市場持續低迷及成品油價格宏觀調控等因素影響,中石油(00857:HK)2012年前三季度虧損主要源自煉油與化工板塊。期內中石油(00857:HK),共加工原油743.50百萬桶,同比增長2.50%。可是其經營虧損郤高達人民幣373.98億元。
 
中石油(00857:HK)和其他兩大中國國企石化股,中石化(00386:HK)和中海油(00883:HK)同受油源枯萎困擾,但中石油(00857:HK)和中石化(00386:HK)尚要兼顧煉油與化工這個「社會責任」。2012年上半年國內原油產量1.00億噸,同比下降1.60%;原油加工量2.04億噸,同比增長0.20%。可見中石油(00857:HK)和中石化(00386:HK)一方面受油源減少令收入有下調壓力,持續上升兼做多蝕多的煉油與化工更進一步蠶食其逐漸萎縮的盈餘。
 
根據中石油(00857:HK)2006年至2011年有關資料顯示,每年原油產量由828.70百萬桶上升至886.10百萬桶,複合增長僅1.12%;每年原油加工量由785.00百萬桶上升至984.60百萬桶,複合增長3.85%。除非未來中石油(00857:HK)有重大油源發現,否則其未來盈利和派息會受國策陰乾而長線不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519

MI能源接手艾芬豪資產 再獲中石油區塊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3/xMNDE3XzU2OTAxMg.html

與國內諸多集中於石油貿易的民營石油企業相比,從東北發家的香港上市公司MI能源(01555.HK)卻在上游勘探領域左衝右突。

11月21日,MI能源與Sunwing Energy Ltd.(以下簡稱「Sunwing」)簽訂協議,收購其全資附屬公司泛華能源全部已發行流通的股份,總收購價為3.51億港元,資金來源將通過內部現金或銀行貸款獲得。

MI能源發佈的公告中指出,泛華能源與中石油簽訂的產品分成合同中,泛華能源持有100%外國合同者的權力和義務。該產品分成合同最長期限為30年,於1997年簽署,目前涵蓋河北省大港油田孔南區塊31.29平方公里的面積。

事實上,Sunwing實為加拿大能源巨頭Ivanhoe Energy Inc.(艾芬豪能源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一名駐北京的外國石油公司人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透露,Sunwing自1997年左右進入中國以來,先後與中石油簽署了數份低品位油田的承包合同,但先後又退出了部分區塊的開發,「而這也給中國民營企業提供了開採權轉讓的空間。」

漸成氣候

作為一家曾依靠國有石油公司「邊角料」發跡的民營石油企業,MI能源如今的經營境況已然今非昔比。

來自MI能源的官方資料顯示,按照產品分成合同項下的總產量計算,MI能源目前已是在中國境內運營的最大的獨立上游石油公司。而除在中國境內的油田區塊外,MI能源的擴張觸角也已延伸至美國和中亞。

「民營企業的資金實力有限,但通過『化零為整』的方式也能積累成一定規模,MI採取的就是這種方式。」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前秘書長王勇對本報記者說。

MI能源此前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也顯示,其日均作業產量已達24577桶/天,淨產油量也高達15590桶/天,與上半年相比,增長2214桶/天,增長率為16.6%。其中,增長的產量大部分源於哈薩克斯坦的Emir-Oil油田,其增長了1222桶/天。

值得注意的是,在MI能源的旗下油田區塊中,其於1997年獲得的吉林油田內大安、莫里青、廟3三個油田區塊也實現了929桶/天的增長,增長率為8.3%。

「低品位油田的開採難度相對較大,對於一個民營公司來說,達到這個日產量是非常高的。」中石油一名退休工程師對記者說。

事實上,MI能源試圖擺脫過度依賴吉林油田的多元化佈局如今已經初顯輪廓。

吉林松原市接近MI能源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MI能源在吉林油田的三個區塊儲量前景可觀,僅大安區塊的探明儲量就高達1億多噸。但即便如此,這家憑藉「寄生」中石油日漸壯大的民營企業仍在積極擴張新的資源版圖。

今年6月,MI能源還以總代價1億美金收購了澳大利亞上市公司Sino Gas & Energy Limited 51%的股權。本報記者瞭解到,Sino Gas & Energy Limited 與中石油簽有臨興和三交北兩份非常規天然氣產品分成合同,兩地均位於鄂爾多斯盆地東側,覆蓋範圍分別約達1874平方公里及1124平方公里。

而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泛華能源的收購,MI能源的資源儲量也再度被刷新。來自加拿大艾芬豪能源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泛華能源的探明儲量及概算儲量分別為164.2萬桶及82.2萬桶,截至2012年9月30日為止,泛華能源總產油量為24399桶,平均產量為888桶/天。

風險猶存

一系列併購後,MI能源的業務版圖雖然大為延伸,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堪稱 「黑馬」的民營油企仍不得不面臨「賭博」似的風險。

「孔南區塊是大港油田的老區塊,屬於低壓低滲透油氣田,這類油田的開採難度很大,風險很高,打出空井就可能損失慘重。」上述中石油工程師說。

據本報記者瞭解到,泛華能源1997年拿下該區塊後,於兩年後才開始進行前期勘探,但採用鑽井液壓體系後,該區塊的實際效益卻仍不盡如人意。

「外國石油公司對投資項目的回報率要求非常高,往往要經過很多個環節的論證,如果發現投資風險較大,就會果斷退出。」上述外國石油公司人士說。

事實上,加拿大艾芬豪能源有限公司退出早有先例。此前,中石油旗下吉林油田將部分低品位油田對外招標時,加拿大艾芬豪能源有限公司就曾將已簽訂區塊進行轉讓。

「到目前為止,MI能源下面的油田儲量中,還是吉林油田的三個區塊儲量最高,其他的到目前為止都尚不可知。」

本報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MI能源在東北的鑽井總數已達121口,其中包含11口注水井和2口水平井。另外兩口水平井也將在第四季度投入生產,而今年新增的4口水平井中,2口在大安區塊,2口在莫里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90

增產困難的美孚石油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302

增產困難的美孚石油

2012年12月02日 10:45   
文 / liya

本月,美孚石油公司將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州正式開始大規模的油砂開採工作。這項耗資110億美元的Kearl油砂處理項目,將為美孚石油公司提供更多原油,在接下來十年中日產量將提高到170,000桶。

美孚石油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貿易公司(以市值計算)。算上Kearl項目,還啟動了其他20個新的項目,以應對其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在最近一個季度持續下降,已跌至三年來最低點。

截至目前,今年美孚石油公司的股價上漲3.9%,這與5年前沒有太大變化。

一些分析人士懷疑從印度尼西亞到西非的深水採油作業將會於2014年開始。美孚預計這些項目可以增加其原油產量至880,000桶,相比目前提高22%。

瑞銀分析師們預計美孚2012年的產量同比將下降5.7%,而雪佛龍預計下降2.9%,BP石油公司下降2.7%,殼牌石油公司上升2.2%。

增產原油對美孚等這樣的公司來說已經越來越難。因為容易開採的大油田已經很稀少,而政府控制下的石油公司,比如俄羅斯和中國,動作已經愈發具有侵略性,捨得花大價錢來競標好項目。其他的原因還包括現有油田產量日益枯竭,每年減產在5%-7%左右。

美孚拒絕談論一些特定項目的啟動風險。在與分析者和投資者的討論中,其高管強調他們並不尋求很快增產或以利潤為代價,但在大項目上押注將會顯著提高其長期利潤。

美孚在石油勘探和生產上的年度預算大幅增長:2017年之前,它計劃每年花費370億美元在這兩項上,相較09年上升了近20億美元。

美孚計劃通過擴大在安哥拉的Kizomba深水油井項目增加石油產量,美孚擁有該項目40%的產量,預計獲得40,000桶原油/天。在印尼, Banyu Urip項目將每天生產165,000桶原油,到2014年年底。美孚擁有45%的產量,差不多75,000桶。同時,在巴布新幾內亞,到2014年,一個液化天然氣項目預計出口增產至940,000立方英呎,出口到中國和亞洲其他市場。

到2014年,加拿大的油砂項目預計將為美孚增產37%。

但是油砂項目位於偏遠地區,需要很多的工人和數十億美元資本。同時由於加拿大運輸管道能力限制,造成原油輸出障礙。增加管道是解決辦法之一,但是遭到了環保主義者的強烈反對。

雖然美國總統奧巴馬暫時推遲了Keystone XL管道項目,不過大選結束之後還是有望通過。只不過可能會附帶更多的環保要求,因此會增加成本和減緩油管道建設速度。

此外,美孚石油公司還有可能面臨退出伊拉克南部石油開採計劃。伊拉克官員稱美孚石油公司最近通知他們,該公司計劃出售其在West Qurna石油項目的60%的股權。

儘管面臨著這些,不少分析人士還是看好美孚石油公司,預計明年該公司的產量將上升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45

石油巨頭:大未必佳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522


FT能源編輯Guy Chazan:「對許多投資者而言,埃克森美孚已經開始失去光澤。」

埃克森美孚的石油業務具有極高的回報率,或者說得更具體一點,是具有極高的已動用資本回報率(ROCE)。在《私人帝國:埃克森美孚和美國力量》(Private Empire: ExxonMobil and American Power)一書裡,作者Steve Coll向我們講述了傳奇CEO Lee Raymond如何說服華爾街,使ROCE成為衡量石油公司主要指標的故事。

Raymond的觀點是,石油巨頭們通常會在一些項目上投資大量資本,而這些項目又通常是要持續好幾十年的長期項目,因此,用股價波動或是季度利潤等短期指標來衡量石油公司,其意義不大。Raymond認為,焦點應該放在這些公司如何管理它們的投資身上。

如果從ROCE上來看,埃克森美孚無疑是一家明星公司。在過去許多年裡,埃克森的ROCE一直比其競爭對手要高出許多。

但現在情況已有所改變,埃克森的皇冠已經輸給了雪佛龍。根據巴克萊資本的數據,自從2010年以來,埃克森的上游部門,即勘探和生產部門的ROCE就已經落後於雪佛龍。今年,埃克森的數據是20.8%,而雪佛龍是24.5%。

諮詢公司PFC能源的研究也給出了類似結果。PFC能源說,去年,雪佛龍的上游淨收入相當於每桶石油18美元,而埃克森為15美元。

埃克森的盈利能力一直是其榮耀所在,也是其成功和力量的象徵。今天,該公司仍是一台巨型提款機,單單在三季度就獲利96億美元,但ROCE的問題卻揭示了新的脆弱性。這主要和2010年的410億美元XTO能源併購案有關。埃克森的這筆交易構成了美國頁岩氣開發上的最大一筆投資之一,但受頁岩氣繁榮影響,美國天然氣價格已出現大挫。埃克森的現任執行長Rex Tillerson 6月份承認,公司正在蒙受損失。

隨著埃克森的回報率下跌,人們也在擔憂該公司的其他問題,例如,其在油氣儲備補充和增產上面臨的難處。對許多投資者來說,埃克森正在失去光澤。

但即便是你對埃克森的表現幸災樂禍,也不要忘了,所有石油巨頭們都在同一條船上。上週雪佛龍宣佈,其在澳大利亞的Gorgon天然氣項目出現了150億美元的預算井噴,你可以想像一下,這對它的回報率來說將意味著什麼。

正是上述一類的問題,使得石油巨頭們在小公司面前失去光澤。像Anadarko和Apache等這類規模相對較小的石油公司,其具有增長導向型和勘探集中型的特點。

Oppenheimer Co.的Fadel Gheit說:「投資者們說,『對於更大就是更好這種說法,我們再也不買賬了』。」

埃克森的問題反映了一個整體趨勢。根據巴克萊資本,2000-2010年的這十年間,所有石油巨頭的上游回報率均上升到了極高位置,平均高達25%,這幾乎是前一個十年的兩倍。巨額利潤使得這些公司有能力去進行大量投資,尋找新的機會。

而在這一過程中,石油巨頭們增加了非生產項目的投入資本。因此,即便是2007-2008年油價漲至紀錄高位之時,上游回報率仍出現了下滑。

埃克森也承認了這一問題,他說,在新加坡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的工程接近完成之前,其ROCE都將面臨壓力。這兩地的工程,就像雪佛龍的Gorgon一樣,均出現了預算井噴。

Tillerson承認,埃克森有許多未完成工程,想要它們帶來產出還尚需時日。他在3月份曾說過:「現在的已動用資本比例,比歷史上的其他時候都要更高。」

但在天然氣問題上,埃克森抱樂觀態度,並相信其在頁岩氣上的投資長期內終將帶來回報。電力公司已紛紛從用煤發電轉向用天然氣發電,這將推高天然氣需求和價格,進而使埃克森的頁岩氣業務利潤提高。Tillerson說,埃克森的頁岩氣投資終將成為一棵「搖錢樹」。

但問題是,投資者們現在想要的,可能不是一棵未來的搖錢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888

中石油擬16.3億美元收購必和必拓澳洲LNG項目股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540

中石油同意以16.3億美元(約102億人民幣)現金收購必和必拓旗下澳大利亞Browse液化天然氣(LNG)項目股份,預計該筆交易將於2013年上半年完成。

必和必拓在聲明中表示,這項交易涉及中石油購買必和必拓在East Browse合資公司中8.33%的股份,以及位於西澳大利亞州的West Browse合資公司中20%的權益。

BBG,包括Woodside石油公司和荷蘭皇家殼牌(Shell)在內的公司均為該合資公司的現存參與者,有權匹配中石油的收購請求。

目前這項請求還需要獲得相關監管部門批准。

今年中國石油天然氣產業併購達到了空前的規模,上週剛剛傳出中海油獲得批准收購加拿大Nexen公司的消息。

中石油希望,在2020年底之前,能夠有半數的石油天然氣都來自海外。

目前,這些跨國企業已經將超過1700億美元投資在了澳大利亞沿海LNG項目的建設,這也意味著澳大利亞有望在2020年之前取代卡塔爾成為世界第一大LNG出口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9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