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筆交易高度相似:發生在發達國家,非控股權交易,涉及資產為天然氣及凝析氣(石油在高溫高壓下溶解在天然氣中形成的混合物)。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統計,在中石油年底衝刺的助力下,今年中國公司海外油氣收購總額已達創紀錄的340億美元(約合2118億元人民幣)。
中石油股份公司投資者關係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中石油海外投資思路清晰,加拿大和澳大利亞都屬於資源豐富、政治經濟穩定、社會治安風險低的地區,兩筆交易資產也與中石油主營業務上下游銜接緊密,加之項目有一定利潤回報率,因此中石油有興趣。
中石油集團早有規劃,到「十二五」末,海外業務將佔中石油集團總業務的「半壁江山」,即到2015年末海外作業產量目標為2億噸油氣當量,2012年這一數字是1.0015億噸。這意味著中石油要在三年內實現海外油氣產量翻倍。而海外油氣產量從零到1億噸,中石油足足用了23年。可以預見,中石油未來必將繼續加大、加快海外收購步伐。
初試西澳
在澳大利亞東西海岸線上,LNG工廠建設熱火朝天。目前已建成3座,有12座在建或籌建。項目全部建成後,澳大利亞預計LNG年總產能將達1.1億噸。業界預計,到2020年前後,澳大利亞將取代卡塔爾成為世界最大的LNG出口國。
澳大利亞的近鄰——日本、韓國和中國,恰好是全球LNG進口的需求大戶。這三個國家的公司,先後將目光投向了澳大利亞天然氣上游項目。
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目前中石油擁有Arrow LNG項目50%的權益。中石油這次從必和必拓買到的,是西澳西布勞斯20%權益和東布勞斯8.33%權益,這是中石油首次進入西澳LNG項目。據諮詢公司PFC的數據,中石油在布勞斯項目中總體權益約為10.2%。
至於出價問題,一個可供參考的例子是:今年5月,日本三菱公司和三井物業合資的MIMI公司,出資20億美元從Woodside購得東布勞斯16%的股權和西布勞斯8%的股權。兩者合計,MIMI公司在布勞斯總股份中佔比約14.7%。
布勞斯項目分為海上氣田、陸上LNG工廠、海底管線和一個中央處理裝置。海上氣田有三塊:1971年發現的Torosa、1979年發現的Brecknock和2000年發現的Calliance。Woodside報告,布勞斯海上氣田總儲量為15.5萬億立方英呎天然氣和4.17億桶凝析氣。布勞斯的LNG,由東布勞斯和西布勞斯合資公司運營,作業者為澳大利亞本土公司Woodside。2010年2月,項目進入設計期,2012年7月收到西澳環境部門的建設批准,但項目最終投資決策推遲到了2013年6月舉行。據中石油國際投資(澳大利亞)公司的數據,布勞斯LNG規劃產能為1200萬噸/年,投資成本約300億澳元。
項目還未開工,權益人已幾度變更。中石油進入是今年第三次股東變更,前兩次分別是8月雪佛龍將其所有股份賣給了殼牌;9月Woodside將所持股權賣給三菱和三井物產株式會社。
雪佛龍、必和必拓為何要賣掉布勞斯股份?一位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分析認為,澳大利亞LNG項目很多,大公司要做取捨,比如雪佛龍抽身布勞斯,是為了更專注於其他兩個西澳作業項目——Gorgon和Wheatstone;而必和必拓是一家礦業公司,目前大宗商品市場不景氣,公司現金流不充裕,因此考慮退出一些股比不高的非作業者項目。
「布勞斯項目本身質量不錯。」一位接近必和必拓的人士稱,布勞斯氣田是澳大利亞最大一塊尚未開發的氣田。
必和必拓石油行業首席執行官邁克·易格在交易公佈時表示,這個交易「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好機會,中石油獲得了一個世界級規模資源的部分權益,必和必拓也退出了非戰略性資產」。
同許多澳大利亞LNG項目一樣,布勞斯項目也面臨挑戰:投資超預算,工期延遲。澳大利亞近年來激增的勞工成本和較低的生產率,加上不斷升值的澳元,投資成本不斷上漲,外國公司紛紛抱怨澳大利亞投資回報率日益下降。
![]() |
「鐵三角」:殼牌、中石油和三菱
隨著雪佛龍、必和必拓退出,日本三菱、三井和中石油陸續加入,布勞斯項目合作夥伴們由最初的「澳大利亞當地公司+國際石油巨頭」的形式,變為「資源國公司+國際石油公司+消費國石油公司」的組合,後者被市場認為更商業化。
目前,中石油和必和必拓的交易還需得到澳大利亞政府的審批。但業界幾乎一致判定,中石油和必和必拓的交易會順利通過,因為中石油加入對項目後期開發很有好處,一是中石油可帶來雄厚的資金,二是能給項目找到出口市場。
國際能源諮詢公司PFC指出,殼牌和三菱通過多年合作,結成了強有力的夥伴關係;而過去五年,殼牌和中石油也合作良好。事實上,殼牌、中石油和三菱,三家可謂「鐵三角」,合作出現在全球多個油氣上游項目中。除澳大利亞布勞斯項目外,今年5月,殼牌、中石油、三菱和韓國天然氣公司在加拿大卑詩省凱提馬特(Kitimat)港口合作建LNG工廠;在中國,中石油、殼牌和三菱剛宣佈要在四川梓潼一同開發緻密氣。
對中石油這樣的國家石油公司來說,國際石油公司有先進技術和管理,還有先發優勢;而對殼牌這樣的國際石油公司來說,中石油有資金、市場,也有一定技術和人力優勢。中石油內部人士表示,以中石油和殼牌合作的澳大利亞Arrow項目為例,中石油通過合作學到了天然氣液化、發電等先進經驗。
殼牌也樂意與中石油合作。殼牌中國區主席林浩光對財新記者表示,一個區塊賣給誰,「單討論這個上游項目本身或單討論市場,也對也不對。要把價值鏈聯合起來,多方推動,才是多贏」。
林浩光將於2012年底退休,談及中國經歷,他說,「要想得更大一點」,不光想著靠一個區塊掙多點錢,而要與上中下游整條價值鏈上的合作夥伴共贏。
放棄控制權
中石油與加拿大公司Encana的合作,早已傳出「緋聞」。中石油曾與Encana就頁岩氣開發成立合資公司進行過談判,但去年6月談判破裂,中石油擬投入56億美元的交易告吹。此次,中石油股份公司旗下全資子公司鳳凰天然氣公司(Phoenis Duvernay Gas)終於和Encana達成協議,將合資開發位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中西部Duvernay地區的資源。
據接近Encana公司的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第一輪合作談判破裂是因為中石油希望獲得合資公司控股權並任命CEO,Encana不接受;中石油最終不得不放棄對控股權的訴求。今年9月,雙方就Duvernay項目正式談判,12月達成協議,鳳凰天然氣公司以21.8億加元取得Encana在Duvernay地區44.5萬英畝土地資源的49.9%非控股權益。
對於中石油來說,放棄控股權益是不得已。一位中石油高管曾對財新記者表示,中石油海外併購致力於獲得控股股權,並爭取項目的作業者身份,唯此才可掌控自己的投資。但這種想法在收購發達國家油氣資產時往往難以達成。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一位專家分析稱,中石油在發達國家當作業者的經驗很少,技術實力較弱,很難獲得作業者身份;同時,加拿大政府在批准中海油收購尼克森之後,表態將更為嚴格地控制境外國有公司的收購,未來在加拿大實現控股股權併購將充滿挑戰。
目前,Encana已在Duvernay地區鑽了九口井。Encana表示,中石油加入後,Encana可從明年上半年加快進度,至少加速兩倍以上。其在2011年財報披露,Duvernay頁岩氣井出氣量大,同時出產富含液體的頁岩凝析氣。PFC公司分析師認為,北美天然氣價格長期走低,而頁岩凝析氣價格參照原油價格,經濟性很好。
一位加拿大業內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中石油目前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還有油砂資產,油砂是瀝青狀,粘稠凝固,如果能與頁岩凝析氣混合,在輸送管道中的流動性會更好。另外,中石油在Duvernay項目中獲得的頁岩氣,還可向其加拿大西海岸的LNG工廠供氣。■
本刊記者趙劍飛、蒲俊對此文亦有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便成為石油淨輸入國,其需求佔到全球石油貿易的1/4。
由於頁岩油技術的發展,一場能源革命已經在美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美國的石油進口規模已經由歷史高水平每天2000萬桶,縮減到不足1000萬桶。國際能源組織(IEA)預計,美國將於2035年實現石油自給自足。
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稱,隨著美國國內產量的增多和需求增長的放緩,「預計2014年美國的石油進口將跌至25年以來最低水平。」預計2014年美國液體燃料(包括原油和成品油)淨進口量將跌至每天600萬桶,為1987年以來最低水平,且僅為2004-2007年峰值的一半水平。
下圖分析了美國各個區域的石油進口來源,如果到了美國石油自給自足的那一天,這些來源國會怎樣?
圖片來自由Greg M. Pardy帶領的加拿大皇家銀行(RBC)資本市場石油研究團隊,清楚地展示了美國各個區域的石油進口來源(點擊圖片看大圖):
Linc 能源是一家澳洲的小公司,但是最近這家公司卻吸引了全球關注的目光。據一些媒體報導,Linc 能源近期發現了20萬億美元的石油。
沒錯,是20萬億美元!
據澳洲新聞網報導:
一些獨立報告宣稱,澳大利亞南部石油潛在的價值超過20萬億美元,果真如此,它將足以把澳大利亞轉變成一個燃料自足的生產商。Linc能源公司在本週三發佈了兩個關於該油氣層勘探和鑽井的報告,報告預計,在Arckaringa盆地周圍的Coober Pedy地區可能會開採出35億-2330億桶石油。Linc能源董事總經理Peter Bond說,如果按照2330億桶的預測,該地區的產量將是澳洲現有石油產量的幾倍之多。
當然,Linc能源目前發現的頁岩油僅是估價在20萬億美元。根據總部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能源顧問公司Gustavson 評估,目前Linc已經發現高達2230億桶但是未經風險評估的頁岩油礦。而另一個公司給出的數據更加保守,僅在1030億桶。任何一個熟悉石油開採的人都明白,這個評估和真正發現20萬億石油還完全不是一回事。
事實上,Linc能源的董事總經理也承認外傳的20萬億美元有些荒謬。他在接受《悉尼先驅晨報》的採訪中說:
「這不是我們給的數字。我不知道是誰做的。有人用計算器算出來的。。。在這個階段,我們是不會把估價報出來的。」 「顯然,如果你用100美元乘以1000億桶,這個數目肯定很大。但是這種算法不是石油估價的方法。」
對於Linc能源來說,這個估價的不確定性會讓股東對股價有所擔憂。但是大部分人依然保持著樂觀。
正如Bond 先生所說:「 這的確是數十億桶的機遇。就算不是20億美元的價值,但是3,4,5億桶的石油資源也是前所未有的。即使按照最小的預測35億桶來講,已經很大了。」 的確,自從上週三發現頁岩油儲藏的報告發佈,Linc能源的股票飆升,目前市值已經超過15億澳元。
一些新的關注者也加入了進來。總部位於倫敦的 Aviate Global提到:
「一些老讀者可能還對曾經讓我們激動的澳洲小盤股Linc 能源有印象。Linc從事煤礦和燃氣技術,但是在金融危機期間其股價從5美元每股跌至50美分每股。最近Linc的股價再次反彈,昨夜上漲了25%,這是由於Linc在澳洲南部發現了巨大的頁岩油礦藏。根據其報告,此處礦藏高達2330億桶,接近美國Bakken 地區的2500億桶,並離沙特的2670億桶相差不遠。這只是一個最高的估計,可能需要很多年的開發才能達到。但是一旦實現,澳洲的能源行業將會發生變革,由石油進口變為石油出口。並且未來將由此帶來一系列的石油/能源基本面的變革。」
對於Linc能源來說,除了頁岩油礦藏,其煤制氣技術也有新的看點。去年年底,該項技術就已經引起了俄羅斯能源寡頭的注意。根據《澳洲金融評論》2012年11月8日的報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俄羅斯富豪Roman Abramovich也對Linc能源有興趣。」
Linc 能源擁有世界範圍內從煤礦,石油,燃氣到頁岩油的開採項目,並且一直在尋找潛在的投資者以擴大其全球業務。但其所擁有的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在煤層氣和液化天然氣的發展下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和黯淡的前景。
因此,現在的Linc能源,不僅擁有了一個可觀的油田,與Abramovich可能進行的交易更可以為其帶來不小的收益。
• Eni 在埃及西部沙漠發現新的石油儲藏
• Maersk在安哥拉離岸地帶髮現了新的鹽下石油
• Sonatrach在利比亞beleaguered 發現了新的油氣儲藏
• Tullow 在肯尼亞開始商業運作
• TAQA和Fairfield能源在北海發現兩處石油
• Karoon Gas 在巴西海域發現輕質原油儲藏
• Fossil石油公司在得克薩斯州發現新的天然氣/凝析油儲藏
Eni 在埃及西部沙漠發現新的石油儲藏
意大利石油巨頭Eni日前發佈聲明稱,該公司在埃及西部沙漠發現了一片儲量豐富的大油田。該區域位於公司的Rosa北部油田1X井附近。預 計,今年上半年Rosa北部油區產量將達到5,000桶/天.埃及西部沙漠,自去年5月Eni發現Emry Deep區域巨大的石油儲藏後,如今日產量在18,000桶。總體來說,Eni在埃及西部沙漠6個油區的總產量在50,000桶/天。
Maersk在安哥拉離岸地帶髮現了新的鹽下石油
1月下旬,Maersk聲稱與合作夥伴安哥拉國家石油公司在安哥拉 Congo/Namibe盆地低處發現一個新的鹽下石油帶。去年9月Maersk與安哥拉國家石油公司在Kwanza盆地發現並開鑿了日產量達3,000桶的Azul-1油井。Kwanza盆地在2012年2月由Cobalt國際開採公司發現此處蘊藏大於15萬桶原油從而引發了安哥拉石油勘探熱潮。
編者按:鹽下油藏(pre-salt)是指比source rock比鹽層年代老。
Sonatrach在利比亞beleaguered 發現了新的油氣儲藏
Sonatrach在利比亞Ghadames盆地發現一塊新的油氣區域,據估計該區域原油產量可達8,200桶/天。天然氣產量大約可達170萬立方米/天。
Tullow 在肯尼亞開始商業運作
在今年2月第一週,Tullow宣佈其在肯尼亞北部的Twiga-South-1井測試生產達2,351桶/天。2012年3月26日,據英國《衛報》報導,肯尼亞總統Mwai Kibaki通過電視直播發表聲明稱英國Tullow公司在肯尼亞北部發現了石油,產油層厚約20米,他們將鑽更多油井,以評估此處石油的商業開發價值。齊貝吉說:「這是肯尼亞第一次發現石油,這是個好消息。但這只是肯尼亞成為產油國的漫長里程的開始。」
TAQA和Fairfield能源在北海發現兩處石油
編者按:TAQA的運油管道-布倫特管道是北海至關重要的石油輸送管道,TAQA通過該管道運送石油達8萬桶/天。
Karoon Gas 在巴西海域發現輕質原油儲藏
Karoon Gas在巴西海域Santos盆地發現輕質原油。
編者按:巴西輕質原油繼2011年11月以來逐漸被勘探發現。據彭博社消息,巴西國有石油巨頭巴西國家石油公司(Petrobras)11月21日在這裡說,該公司日前在位於聖埃斯皮裡圖州海岸以外海域的2口井中發現了輕質原油。這2口海上井中可能擁有15億至20億桶輕質原油儲量。
Fossil石油公司在得克薩斯州發現新的天然氣/凝析油儲藏
在Cook山的Bandit-1井經過勘探估計大約天然氣產量可達200萬立方英呎/天(折合5億6千萬立方米/天),凝析油產量可達300桶/天。
或許還有一個驚喜?
伊朗政府聲稱自2012年3月起,他們發現了多達20億桶的原油儲藏。
石油開採,摩洛哥?!是的,沒有看錯。作為一個進口原油和天然氣一度佔能源總消費90%的國家,摩洛哥的石油儲藏被現在西方石油公司描述為「非洲的大象」確實不可思議。
但事實上,摩洛哥王國的石油勘探和開採開始於1929年,並且在70年代生產峰值達到過8,400桶/天。雖然這個數目在當時無法和沙特的800萬桶/天,以及俄羅斯的日均產量在350萬桶的Samotlor油田相比。但對於當時國內能源需求來說,摩洛哥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石油出口國家。當時的國王Hassan二世,對其他方面的野心大於將摩洛哥發展成為一個石油出口國家,而佔全國能源總消費90%的石油天然氣全部依靠進口的情形也使得摩洛哥石油生產極度萎縮。直到1999年Mohammed六世繼位,開始對石油儲藏進行勘探後發現,摩洛哥石油和天然氣的總儲量可能分別達到860億桶和16000億立方米。
一時間,石油公司紛紛對這片新土表示出濃厚的興趣。據花旗銀行報告稱,石油公司計劃至2014年在摩洛哥海區開鑿至少10口油井。BP前執行總裁Tony Hayward稱,BP可能在第四季度,在摩洛哥開鑿第一口油井,明年將會再開鑿另外三個。BP財務總監Julian Metherell在一次電話採訪中說道,預測摩洛哥全國原油儲藏達24億桶。主要蘊藏位於摩洛哥海域附近。
2013年1月22日,Chevron與摩洛哥國家油氣及礦產辦公室簽署協議。根據協議,Chevron對摩洛哥海域Cap Rhir, Cap Cantin 和 Cap Walidia三個深水區域進行勘探和開採。這三塊區域總面積約在11300平方英里,Chevron擁有75%的作業權,摩洛哥國家油氣及礦產辦公室有25%的權益。Chevron希望在摩洛哥的這次開採可以彌補其錯失了對加納石油蘊藏達6億桶的Jubilee油田的勘探開採機會。
摩洛哥,目前不僅僅是吸引諸如BP和Chevron這種對全球油氣資源嗅覺十分敏銳的巨頭公司,Longreach Oil & Gas,Circle Oil,Gulfsands Petroleum以及Longreach都將或已經開始進行勘探開採活動。正如倫敦First Energy Capital公司分析師Stephane Foucaud說的,
對於一片可能蘊藏著數十億桶原油,從未進行過開採的土地來說,這是人們的夢想。
想知道美國頁岩革命有多麼炙手可熱,看看蜂擁而至的投資就可以知道。這些被期待可釋放數百億桶石油儲備的頁岩引起了中國最大的石油公司-中石油的的興趣。據悉,中石油將攜400億美元的現金,尋求獲得在美國進行頁岩開採的權益。
中石油董事長蔣潔敏本週二在全國人大會議上說道,
「我們正在學習」對美國石油投資的事情。
而此前,中石化剛剛同意支付10億美元收購Chesapeake能源公司在俄克拉荷馬州的油田。中國石油企業海外併購近幾年頗現大手筆。而中海油之前的系列併購交易也為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活動提供了參考和指導信息。中海油曾試圖出價190億美元購買優尼科公司,交易在8年前因美國國會議員的反對而黯然終止。直到今年2月才最終獲得美國方面的批准,完成了價值151億美元對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收購交易。對此,Eurasia Group全球能源和自然資源分析師Will Pearson指出,
「中國石油企業在美國油田的參股是投資將是受到歡迎的。但是完全的買斷還是會受到嚴格審查直至被否決。」
Pearson認為,由於政治上的反對意見,中國雖然在之前已經在加拿大,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亞各地都完成過整塊油氣田的採購,但是美國本土進行這樣的交易可能還是會遇到很多挑戰。而美國對中國方面希望進行的交易中靠近軍事設施或者是可能涉及特定技術時,會進行特別的限制。同時美國出於知識產權盜竊和網絡攻擊上升的擔憂,也使得中國相關的併購交易遭遇越來越嚴格的審查。
美國頁岩油氣開採前景有多誘人毋庸置疑。對於中國來說,一旦購得在北美的開採權益,所得到的不僅僅是較為豐富的油氣生產。Mirae Asset證券公司分析師Gordon Kwan說到,
「中國想要獲得美國在頁岩氣,油砂以及深海方面經驗。這樣他們就可以將美國最好的技術和實踐經驗用於自己的生產。」
同時,Kwan認為,相對於其他頁岩油氣充沛的地區。美國對於中國投資來說相對穩妥。
「在俄羅斯,阿根廷和尼日利亞有可能遇到的情況是即使你擁有開採權益,但無法保證這些國家會國有化這些油田。」
雖然中石油此次宣稱的400億美元投資再度刷新了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收購的最高紀錄。但是Kwan指出,中國石油企業海外收購項目並沒涉及一些關鍵的基礎設施。比如港口和油氣接收站。隨著未來類似活動的不斷出現,中國企業涉入其中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IEA稱,新建的中國煉油廠計劃內停產維修,對全球石油需求產生影響。近幾年,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政府紛紛投入巨資在國內發展原油加工工業,比如汽油和柴油加工生產。IEA預計中國的煉油廠2013年3月原油需求較之2月份有所下降,在30萬桶/天左右。這與亞太地區其他地方煉油廠月與月之間原油需求下降數額相同。
IEA石油工業和市場部負責人Antoine Halff稱,
「在第一季度,已經出現了一個比預計還要低許多的煉油廠原油需求下降。這也同時表明全球煉油能力的巨大增長。」
一般來說,國際原油需求在每年的一月份因為美國煉油廠計劃內的停產維修而下降,3月份一般會有所回升。但如今亞洲煉油廠佔國際原油需求的比重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全球原油3月份需求回升的情形或許會有所改變。據IEA統計,與2013年2月相比,國際煉油廠3月份原油需求下降170萬桶油當量每天。接近因歐洲煉油廠因1月計劃內停產維修造成的環比減少200萬桶油當量每天。
對此,Halff稱,
「煉油廠原油需求的下降,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原油價格下跌以及沙特限制其原油生產。」
布倫特原油在年初後有過短暫的強勁反彈,至2月份高達119美元/桶。但是3月份以來表現不佳,上週五,布倫特原油每桶價格下跌至109.14美元,為2013開年以來最低。
IEA在報告中再次提到來自非OPEC國家,尤其是以頁岩生產為代表的北美,對沙特以及整個OPEC來說形成了挑戰。因為來自北美油氣產量的上升,沙特在去年削減生產十分明顯。IEA稱,Riyadh今年2月份產量僅為925萬桶油當量/天,遠遠低於沙特可持續生產的標準1190萬桶油當量/天。
但總體而言,因伊拉克產量環比增長超過5%至314萬桶/天,OPEC原油生產日均增產150萬桶。伊拉克生產的恢復被賦予快速提高OPEC原油生產的期待。此外,IEA提高了對伊朗原油出口的預測。伊朗原油自2012年8月以來產量攀升至最高水平,3月日均產量約為272萬桶。IEA認為隨著印度和中國的大幅購買,伊朗原油出口數據也由一月預期的113萬桶/天向上修正為128萬桶/天。
IEA對中國原油需求依舊持謹慎態度。認為,2013年中國原油需求同比增長僅為3.9%。IEA一直主張,近期中國原油需求的上升與其說是代表了中國工業和消費狀況,不如說是建設中國石油庫存的需要。
| ||||||
中石油每年新增投資高達3000億元,急需擴展融資渠道,準備打包出售部分資產 的股權,而西氣東輸項目成為試驗田◎ 本刊記者 于寧 實習記者 黃凱茜 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有意出讓部分天然氣管道項目的股權進行融資,相關資產規模超過2000億元,交易各方將于 “兩會”後正式展開洽談。 多位接近中石油的人士向財新記者確認了上述消息。據瞭解,此次融資于2012年年末已和投資者進行初步溝通。 而在去年5月,中石油已將準備建設的西氣東輸三線(下稱西三線)項目48% 的股權出售給社保基金、寶鋼以及國聯能源基金等三家機構,引入了300億元投資。現在,中石油進一步考慮出售已經建成的西氣東輸一線和二線(以下分別稱西一線、西二線)的股權,並就此與保險機構進行了初步商談。 目前,中石油整個集團的資產規 模已經超過3萬億元,每年對外投資以10% 的速度迅猛增長——年對外投資規 模達到3000億元左右。這些投資大多是中長期項目,項目資本金的比例基本達到投資額的50%,這使中石油近兩年的營運資金呈現負值,且可供周轉的現金流大幅下降。 在此背景下,中石油急需擴展融資渠道。在以往企業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之外,中石油還將充分利用旗下的昆侖信托、昆侖銀行、中意人壽等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同時還準備打包出售部分資產的股權,在引入社會資本的過程中換取對外投資所需之現金。在去年5月與西三線投資人簽署合作框架協議的儀式上,中石油已對外明確表示: “國務院‘新36條’出台後,中石油率先將國內外勘探開發、煉油化工、成品油銷售等涉及上中下游超過100個項目向民營企業開放。 ”不過,中石油的這些項目能否得到投資人的認可還要看談判博弈的進展。 尤其保險資金對股本投資的回報率要求比較高,而中石油對已經建成的項目又希望溢價出售,雙方能否順利談攏還未可知。另外,對建設周期較長的項目,投資人更喜歡類似優先股這種介於股與債之間的投資品種——但這在以前的基礎設施項目中十分罕見。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西氣東輸項目資產並不在上市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石油股份)裡面。 “因為在2000年西氣東輸項目啓動時,投資者認為西氣東輸是政府投資項目,不能放到上市公司里。如果放進上市公司,中石油就要和各地政府簽署照付不議的協議,但這不可能實現。 ”所謂照付不議合同,是天然氣供應的國際慣例,若終端使用方沒有用完合同氣量,也需按量付費;而若供氣方沒有完成供給,則需按協議對用戶進行補償。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時任中石油集團總經理馬富才只能選擇由集團來投資西氣東輸項目,等把項目做好了再賣給 上市公司。在最初規劃西一線時,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層曾要求採取合資方式,但殼牌等外資提出了較高的回報要求,甚至要求有與優先股類似的分紅。這些要求被馬富才拒絕,最終中石油選擇單 幹。而如今時過境遷,中石油在融資談 判上的籌碼與利益的邊界,也已發生了變化。 現金流捉襟見肘 據中石油 “201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募集說明書”披露,截至2012年9月末,中石油集團資產總計32906.46億元,負債合計14942.60億元,淨資產(所有者權益)合計17963.86億元。 從2009年 -2011年,中石油對外投資的規模迅速增長,三年間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 -3415.1億元、-4112.38億元和 -3111.24億元。而2011年度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僅為502.93億元,較2010年減少了42.42%,主要原因是為償還債務而支付的現金大量增加。2012年前三個季度,中石油仍繼續保持較大的投資規模,投資活動現金流量淨額為 -2423.68億元,比2011 年 同 期 增 長 了22.11%。 同期,其籌資活動現金流淨額為 1109.7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2.80%。 截至2013年3月,中石油集團及其下屬公司存續的債券額度包括:企業債1000億元,公司債215億元,超短期融資券400億 元, 中 期 票 據2660 億元,債券總計4275億元,在1.79萬億元淨資產中約占24%。如按照發改委規定的債券發行規模不能超過淨資產的40%,今年中石油的發債上限約為7000億元,即將觸及發債上限,中石油此番融資也是未雨綢繆。 自2009年 至2012年3月 末, 中 石油的營運資金(流動資產 - 流動負債)分 別 為745.25億 元、-458.93億 元、-955.82億元和 -797.38億元,連續保持較低水平。 西三線引資 “在社保與央企的一次對接會後,中石油提出了西三線項目。 ”社保基金一位人士談到投資起因時稱。 西三線是繼西一線、西二線之後的新項目,沿線經新疆、甘肅等十個省份,總長度7378公里,設計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總投資1250億元。中石油持股52%,社保基金、國聯能源基金和寶鋼集團各出資100億元,三家合計持股48%。其中,國聯能源基金的融資來自雅戈爾股份等民營資本,以及工行理財資金等民間資本。 中石油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廖永遠曾表示,西三線主供氣源為每年250億立方米新增進口的中亞天然氣(包括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各100億立方米天然氣,以及哈薩克斯坦生產的50億立方米天然氣) ,補充資源為新疆伊犁地區每年50億立方米煤制天然氣。目標市場為中南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同時,通過現有管道也可向長三角和環渤海等地區供氣。 西三線項目2012年10月開工,預計 西段(新疆霍爾果斯 - 寧夏中衛)2013 年建成投產;東段(江西吉安 - 福建福州)2014年建成投產;而中段(寧夏中衛 - 江西吉安)正在開展前期工作,計劃在2013年獲得國家核准後開工建設,預計2015年建成投產。 “這就像投資一條高速公路。 ”在寶鋼的一位投資人士看來,油氣管道的投資和收益分配模式與公路項目十分相似,比較適合長期投資。他透露,西三線項目並沒有對投資人承諾保底收益,在建設期也沒有其他承諾,但中石油或將採購寶鋼的鋼材。 一位熟悉西氣東輸項目的投資人稱, “西一線在投產幾年後已經達到滿負荷運營,股本回報率超過10%,前景不錯。 ”這也是令投資人對西三線感興趣的一大誘因。 西一線幹線全長3843.5公里,總投 資336億 元,2002年7月 正 式 開 工,2004年12月開始商業運行。當時預計的輸氣能力是120億立方米/年,通過實施增輸工程,截至2012年10月管道全線輸氣能力已達到170億立方米/年。上述從事保險資金投資的人士也向財新記者證實,西一線前三年運營虧損,但現在已有18%的回報率。 西二線的運營情況與西一線類似,運營三年來已實現保本微利,賬面總資產1054億元,淨資產713億元。 西二線氣源來自中亞進口天然氣,起于新疆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霍爾果斯,于2008年2月開工,全長8704公里,總投資約1422億元,設計年輸氣量300 億立方米,可穩定供氣30年以上。2012 年內八條支幹線及香港支線全部建成投產。截至2012年年底,西二線輸送中亞天然氣超過420億立方米。 中石油與土庫曼斯坦在2007年簽訂 了每年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購銷協議,此後土方分別在2008年和2011年追加供應至650億立方米的年供應量。加上之前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簽署的協議,中石油從中亞三國進口的管道天然氣每年能達到800億立方米。 雖然近年來中亞進口天然氣進銷氣價倒掛形勢持續,對中石油天然氣銷售板塊的收益帶來了隱憂,但對於管道本身的投資者來說,其收益只和天然氣的管輸費用掛鈎,而與天然氣價格的波動或者進銷價格無關。隨著進口氣量連年擴大,管道輸送的收益也將逐年提升。 與保險資金博弈 2012年11月一個周五的下午,中石油與數家保險公司的負責人召開了融資啓動的推介會,中國人壽、泰康等數家保險公司都參加了會議。 在這次投資項目推薦會上,中石油出售股權的資產清單發生了變化。起初,中石油是想把一些國內外項目打包賣,總計融資金額在千億以上。但是保監會對保險公司投資海外地區有明確限制,而中石油希望出讓的蘇丹、伊朗等項目雖然收益不錯,但都在戰亂地區,這些海外項目暫時難以得到保險公司的認可。 另外,中石油還想好壞搭配,把效益不好的煉油項目綑綁著賣,這也遭到了保險公司的反對,他們希望每個投資項目都有清晰的權益預期。 中石油因此幾易股權出售清單。比較可行的第一步,是把已完成投資、有穩定收益的西一線、西二線的股權拿出來轉讓。因為西三線在一開始就成功引入了外部機構投資者,所以西一二線股權轉讓的難度應該也不大。 上述保險資金投資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寶鋼、社保和民營基金已經有約100億元投入到西三線中,有穩定的回報預期,他們還有可能對一二線的相關配套(如儲氣庫等)進行投資。 “中石油的目標是股權回報 IRR (內部收益率,指項目投資實際可望達到的收益率)為6%,但是大家都知道保險機構不可能接受。所以後來 IRR 有所上升,改為8% 左右。中石油對引資提出要有股權溢價,認為西一線有10% 的回報,但只能給投資者8%。 ”一位熟悉西氣東輸引資項目的人士透露,“在這輪和保險機構的談判中,中石油相當強勢。 ”上述保險資金投資人士稱,保險很久沒有做公開的股權投資了,到目前為止宣佈的只有京滬高鐵、南方電網,還有幾個 PRE-IPO 的項目。但是保險的債券投資已經比較市場化,債券投資收益率都要在5% 左右,股權投資肯定要在這個基礎上加一個溢價,所以目標也至少是8%。而平安保險對基礎設施類投資的收益率要求甚至高達12%。 此外,西氣東輸項目的投資仍有政策障礙。保監會去年七八月才出台的股權投資規定,仍缺乏配套實施細則。因此,西氣東輸項目能否做,還要看保監會的支持力度。保監會是在配套細則中配合這一項目,還是一事一議,現在均未可知。據悉,在上述保險公司和中石油的融資啓動推介會上,保監會分管資產投資的領導也來到了現場,但並沒有作出表態。 囿于營運現金流的窘迫,中石油也在多條腿走路,充分利用旗下的金融平台,對其而言是更為現實的路徑。 “中石油正式接觸保險公司,就是在自己的中意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之後,準備拿西氣東輸項目做試點。 ”熟悉西氣東輸引資項目的人士稱, “中石油在金融領域布局完整,可以通過昆侖銀行募銀行理財產品,通過昆侖信托募信托計劃,中意資產管理公司則意在管理保險資金等。 ”在去年首輪接觸後,目前中石油還未向投資人提交詳細的項目情況,預計 本屆“兩會”後此輪千億級別的大融資將正式啓動。 |
道達爾公司探勘部門資訊主管Philippe Malzac說,
"利用Pangea協助分析公司在安哥拉Kaombo計劃的地震數據僅需9天,之前的電腦需要花上4個半月。"
道達爾新電腦運算能力也勝過競爭對手BP。後者的超級電腦能進行每秒2.3千兆次浮點運算。
Malzac稱,
「我們的競爭對手也在致力於研發這種演算系統,但我們在這方面搶得先機。」
他拒絕透露採購新系統的價格,但表示,這系統未來4年使用經費將達7755萬美元。
原油價格保持在100美元/桶以上給石油公司帶來了對生產設備進行投資的興趣。在過去的兩年之中,越來越多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花費在諸如海底這種勘探和鑽探風險高但利潤豐厚的地區。道達爾在今年早些時候聲稱,提高勘探預算至28億美元,高於往年12%。
據悉,這台名為Pangea超級計算機由總部位於加州的SGI公司製造。SGI產品營銷副總裁 Bill Mannel稱,
「全球高性能計算機市場以每年7%的速度增長,最高端的市場份額上升至28%。」
Mannel表示大型跨國企業如今在安裝的信息系統已與一些軍用設備功能相當:
在與道達爾合作的同時,我們也在為美國國防部在俄亥俄的空軍基地安裝大型系統,而其性能與道達爾類似。
根據美國能源情報署的定義,「現貨市場」應該是:
在大宗商品以市場價格被當場購買的特定場所,對馬上交付的特定數量貨物進行一次性公開市場交易的價格。
我們嘗試通過本文解讀現貨市場的發展,而這種發展是否可能對油價產生影響。
現貨市場至關重要的原因,當然包括因為現貨市場是今天石油價格水平(還包括其它商品和資產價格)最終被確定的地方。這也是金融投機活動最終一定要走向市場現實的地方。你可能可以在未來以100美元/桶出售你的石油,但如果你今天就急切把貨物處理掉,而現貨市場的交易價格是80美元,那麼你將不得不接受這個價錢。
實際上,這就是期貨價格向現貨價格收斂的定律。這也是一些人相信,投機者不能抬高現貨價格的原因。
但石油市場有趣的事情是,一個有效的現貨市場實際上是最近業界才發展出來的產物。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裡,石油市場歷史一直是卡特爾和壟斷企業操控價格的歷史。
實際上,上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石油價格要麼取決於當年七大姐妹卡特爾設定的長期合約價格,要麼當供應情況向產油國靠攏,歐佩克則控制了價格的話語權。在歐佩克之前,還有Rockefeller和Railroad Commission。
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代表今天石油現貨市場的一些東西才開始出現。1979年,紐約時報的文章曾表示了對這些新事物的擔心:
雖然面對國際社會批評和利益集團的試圖控制,但現貨市場仍在蓬勃發展。歐洲當局和一些國際機構估計,這個不是依據長期合約出售和購買石油的市場,現在已經佔據世界石油交易至少10%的份額了。
...
在國際和各國國內的層面上,當局都擔心這種趨勢的發展。現貨市場石油交易量的進一步上升,可能意味著市場拋棄長期合約的趨勢。這種趨勢將把現貨市場,從現在用於撮合過剩供應和需求,或撮合過剩需求與供應的附屬角色,轉變成整個石油市場的最大一個組成部分。這種轉變可能會把現貨市場的普通價格波動,放大到全部石油市場的價格波動,這會進一步弱化已經被弱化的歐佩克建立的一切價格結構紀律。
此外,不斷上升的現貨原油交易量,也可能扼殺試圖控制現貨市場的新嘗試,因為從定義上講,可以認為越大的市場將會變得越難控制。由法國發起控制現貨市場的壓力,至今導致的結果只是一個由主要石油消費國組成的,承諾集中起來共享關於原油購買、支付價格和最終消費地信息的組織。然而,沒有一個信息是定期收集的。
這個時候,就連歐佩克的成員國都認為,是時候繞過與西方石油企業訂立的長期合約銷售模式,直接出售給第三方了,因為現貨市場的油價更為吸引。
然而,直到第一次波斯灣戰爭(1990年),這些趨勢才發展成一個真正具有活力的現貨市場,一個規模大得所有利益集團都放棄控制想法的石油現貨市場終於出現了。
這是因為,當時伊拉克的石油供應出現了中斷,石油消費者必須尋找非合約石油抵消供應的下降,這要麼來源於其它石油生產國「即興的」供應增加——因為高油價,當時的產油國有足夠的動力增產,要麼來源於美國政府自己釋放的戰略石油儲備。
一個真正全球自由流動的石油框架終於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