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692
姚余栋/文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
未来市场需求仍将是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的决定因素。从外部看,全球流动性需求、储备货币多元化和财富管理分散化的国际趋势,将为人民币市场接受度提高提供有利条件。从内部看,人民币跨境使用和离岸市场发展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宏观经济是否稳健以及金融改革开放进展。
全球流动性的稳定和有序供应与世界经济金融可持续性密切相关,也为我们审视观察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从
近几十年国际货币规则的发展历史看,无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当前的牙买加体系,全球流动性的供应和周期性波动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下,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一安排充分重视了价格方面的汇率稳定,但忽视了储备货币和全球流动性供应的数量规则。在黄金生产增长缓慢的情
况下,国际储备和全球流动性供应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并由此产生了“特里芬难题”,并导致其最终瓦解。当前以美元等少数主权货币为国际货币的体系
中,虽然放弃了国际货币对黄金的固定比率可兑换性,但“特里芬难题”却并未完全消失,国际货币的国内职能与国际职能仍然存在冲突:
短期来看,国际货币发行国和其他经济体间存在经济周期不一致,但国际货币发行国主要根据本国经济决定流动性供给量,因此全球流动性供给可能存在周期性的短缺和泛滥;
长期来看,国际货币发行国货币扩张面临杠杆率限制,随着传统国际货币发行国经济、贸易和投资在全球占比下降,全球流动性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
要实现全球流动性的“供应有序”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测量全球流动性,二是全球流动性的供应规则。
衡量全球流动性的一种方法是,以构成SDR篮子的四种货币(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的)的总供给量来度量全球流动性状况,即把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的货币供应量,按IMF公布的汇率换算为SDR,分别加总后得到以SDR计量的全球货币供应量。
规
则方面,目前普遍关注麦克洛姆法则,即货币增速由长期名义GDP增长目标、货币流动速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对经济周期变化的反应共同决定。测算表明,国
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流动性需求上升,2009年和2010年,符合麦克洛姆法则的全球基础货币增速分别为15.7%和13.5%,但实际上这两年全球
基础货币供给增速放缓,分别为9.9%和2.1%,导致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外币流动性短缺,爆发“美元荒”。2011-2013年,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过
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普遍面临资本流入的压力,金融稳定受到威胁。2015年全球基础货币增速可能达到19%,仍高于
全球经济增长的需要。但未来两年后,如果发达经济体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可能引发断崖式全球流动性短缺。全球基础货币供给会少于全球经济增长需求,全
球将在半个世纪后再次面临流动性短缺。
全球流动性的有序供应对世界经济持续均衡发展至关重要。短期内,既应避免全球流动性泛滥,也要在量化宽松政策过程中防止全球流动性断崖式短缺。
一是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应实施自律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要建立外在的约束和监督机制。
二是应加强全球、区域和双边层面的金融货币合作,提高危机防范和救助能力。
三是应加强对全球流动性的监测,完善衡量全球流动性的指标体系。
从长期看,应创建一个能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赢的新体系,实现全球流动性的有序供应和管理。SDR具有非主权或超主权性,有利于增强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具备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
1969
年《IMF章程》第一修正案,为扩大SDR的作用和成员国监督全球流动性提供了法律基础,并建立了“满足长期全球需要”和“避免世界性的经济停滞与通货紧
缩或需求过度与通货膨胀”的原则。可以考虑通过一定机制,针对主要储备货币(SDR篮子货币)按照一定规则提出有约束力的全球流动性目标,建立主要储备货
币供应总量调控机制,并据此对全球流动性总量进行监测和管理;同时,在目前以各篮子货币三个月国债利率加权平均计算SDR利率的基础上,IMF还应公布
SDR的隔夜利率。
全球流动性的新变化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良好机遇。
目前,美国GDP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已经从2001年的33%下降至2013年的22%;美、欧、英、日四大经济体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从70%下降至不到50%。如果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对全球经济实力变化做出调整,国际货币发行国对全球流动性的调整就会更加“力不从心”。
未来,如果四大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进一步降低,国际货币体系也必然需要新的国际货币,以避免出现全球流动性短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补充全球贸易投资对流动性的需求,这既是应对全球经济低增长的需要,也有助于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从而有利于现有国际货币发行国。
近些年,人民币国际化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取得积极进展。为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于2009年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后几年中,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框架逐步建立,人民币跨境使用
从贸易结算扩展至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交易。人民币跨境使用不断迈上新台阶,为跨境贸易投资提供了更多选择,并与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紧密契合、相互促进。
未来市场需求仍将是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的决定因素。
从外部看,全球流动性需求、储备货币多元化和财富管理分散化的国际趋势,将为人民币市场接受度提高提供有利条件。从内部看,人民币跨境使用和离岸市场发展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宏观经济是否稳健以及金融改革开放进展。
近
一段时期,我国金融改革有序推进,2014年3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幅度由1%扩大到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今年存款保险制度和大额存单
相继推出,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已调高至存款基准利率的1.5倍;2014年11月
“沪港通”正式启动,2015年6月人民银行开始允许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及参加行进行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今年下半年,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和“深港通”也将推出;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去年以来各项金融支持意见、措施和细则逐步落地,分账核算业务推出并先后启动自由贸易账户的人民币和外币功能,积极探索投融资便利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多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相关政策的出台给各类企业和个人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提供了更多机会,给贸易结算、投融资和企业资金管理带来了切实的便利。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浮动扩大,跨境人民币业务,特别是人民币中长期投融资可降低汇兑风险的优势更加明显。
未来应继续立足于实体经济的需求,把握全球流动性短缺背景下的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一
是应继续有序推进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提升金融市场化水平,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二是在中国经常项目保持顺差的情况下,通过资本项目逆差实现人民币
“走出去”。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加大人民币对外投资,并通过经常项目回流,实现人民币的双向良性循环。三是应进一步推进
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完善人民币资本项下流出和回流途径,提高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便利程度,增强人民币资产的流动性和吸引力。四是继
续完善人民币跨境清算体系,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观点。)
http://www.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8654
7月9日,央行官網轉發新華社消息稱,央行已根據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需求向其提供了充足的再貸款。同時,還將根據證金公司需求,繼續通過多種方式向其提供流動性支持。
據了解,證金公司已向21家證券公司提供2600億元信用額度,用於增持股票。
此外,央行已批準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短期融資券等金融債券。
此前,據某銀行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近日,證金公司擬向銀行間市場發債800億,具體形式為短期融資券。據稱,中信銀行可能是牽頭承銷商之一。
業內人士表示,多元化的融資方式有利於保持證金公司流動性充裕,發揮好維護市場穩定作用。央行發言人日前表示,為支持股票市場穩定發展,積極協助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拆借、發行金融債券、抵押融資、借用再貸款等方式獲得充足的流動性。
9日,央行還以利率招標方式進行350億元人民幣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2.5%。市場人士稱,央行引導資金利率運行中樞下行的意圖明顯,逆回購短已常態化。
自6月25日以來,央行共開展了五次逆回購操作。6月25日,央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進行350億元人民幣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為2.7%。此前央行已連續19次暫停公開市場操作,連續八周無投放、無回籠。6月30日,央行又進行了5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7月2日,央行進行7天期350億元逆回購操作;7月7日,央行逆回購操作,期限7天,交易量500億元。三次中標利率均為2.5%,該中標利率較6月25日利率下降了20BP。而更早之前的逆回購操作發生在4月16日,當期中標利率為3.35%。
整個資本市場正在側耳傾聽,央行在周末(22、23日)是否會宣布降準。“最近有的大行減少了資金拆出量,甚至不再‘出錢’了。”8月20日,某上市銀行資金部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
流動性預期趨緊,資本市場率先反應,A股上證指數4000點魔咒再現,21日收盤再次大跌至3500點底部區間。
市場降準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各種數據也都在倒逼央行降準釋放流動性。7月央行口徑外匯占款下降3080億元,刷新了單月最大降幅;7月末銀行超額準備金率從上月的2.5%快速下降至2%,創下年內新低;資金面緊張已迫使利率上升,上海銀行間拆借利率連續幾日出現上漲,8月20日,隔夜利率再上漲4.2個基點至1.83%;7天期利率上漲4個基點至2.586%。
但央行仍在與市場博弈,上周央行通過逆回購、MLF向市場投放了3500億元巨量資金,創下了單周新高。央行此次掏出解決流動性的“牌”為中短期性,開始惜打降準這張長期性的“牌”。“降準時點或會推遲,三季度還會見到一次。”招商銀行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除非市場極度悲觀,周末(22、23日)才有降準可能。
博弈降準時間點
“央行近日釋放了3500億流動性,但是資金利率卻繼續攀升,因為金融機構預計央行降準推遲,形成了流動性偏緊預期。”上述上市銀行資金部人士稱,現在有的大行都不願意借錢了,握住流動性才是真理。
資金面預期偏緊正在影響A股等資本市場以及貨幣市場價格。上海銀行間拆借利率連續多日攀升,中短期出現較大漲幅。8月20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顯示,除3月期利率出現下跌之外,其余各品種利率均上漲,隔夜利率上漲4.2個基點至1.83%;7天期利率上漲4個基點至2.586%;14天期利率上漲3.8個基點至2.69%;1月期利率上漲5.2個基點至2.759%。
市場聲聲催促央行降準。民生證券稱,目前大銀行融出資金意願收斂,在銀行間層面已導致流動性偏緊,壓力有從短期限向中長期限傳導的趨勢。未來在人民幣匯率壓力穩定後,央行將有充足動力通過降準對沖資本外流壓力。中金公司稱,從穩經濟以及避免流動性引發資金利率上升的角度考慮,預計未來一個月內央行可能再度主動註入流動性。國信證券預計,以降準為代表的流動性投放措施最快將在8月推出。
“央行貨幣政策的魔法口袋里,掏出的不是降準的大糖果,而是幾塊曲奇餅幹而已。”深圳某證券公司總裁認為,央行希望通過逆回購、MLF註入中短期流動性,降準大牌準備留以後再用。
市場資金面偏緊,央行不遺余力地釋放流動性,8月18日,央行發布公開市場交易公告稱,以利率招標方式進行了1200億元人民幣7天期逆回購操作,中標利率繼續持平於2.5%。央行8月19日再宣布,對14家金融機構開展了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共1100億元,期限6個月,利率3.35%。8月20日,央行在公開市場再次展開1200億元逆回購操作,期限為7天,中標利率繼續持平於2.5%的水平。一周時間內,央行總計向市場註入了3500億流動性,單周釋放如此巨量資金,央行稱“為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結合金融機構流動性需求”。
市場為何仍是不滿足,對流動性預期仍是偏緊,並呼喚央行降準呢?劉東亮分析,人民幣貶值引發了市場對未來流動性預期的不明朗。“逆回購、MLF等釋放流動性終歸是要收回去的,而且是有資金成本的,金融機構不可能拿這些短期資金去配長期資產,所以唯有降準釋放的流動性,央行不會再收回去,也無需付息,才能扭轉市場的流動性預期。”
M2假性觸頂
央行遲遲不降準,資本市場躁動不安。
自上次股市暴跌央行采取了緊急措施啟動“雙降”之後便悄無聲息。如今8月份已經接近尾聲,市場等來的是央行逆回購、MLF大量中短期釋放流動性的手段,降準的信號遲遲缺席。央行近日降準的可能性還有多少,未來降準的次數會減少嗎?
央行最新公布數據顯示,7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余額為135.32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增速比上月末高1.5個百分點。M2增速已經高於了全年12%的預期目標。7月社會融資規模為7188億元,比上月少增1.1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5327億元,余額同比增速從11.6%升至12.0%。市場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央行降準次數及時點推遲。
劉東亮認為,7月M2超過了全年目標,主要原因是央行向證金公司註資數千億,所以依然維持下半年兩次降準和一次降息的預期,“7月股災央行給證金公司借了很多錢,給出大量融資,從而將M2、社融兩個數據推至新高,如果剔除這部分註資的話,實際上社融和M2增速都並不多。”
盡管資金出現了大幅度流出,但依然不能打動央行降準之心。央行數據顯示,7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26.41萬億元人民幣,下降3080億元;金融機構口徑外匯占款28.9萬億元人民幣,下降2491億元。央行口徑與金融機構口徑外匯占款雙雙刷新單月最大降幅紀錄。對於接下來8月外匯占款,市場認為人民幣此次貶值繼續下降已成定局,可是央行為何仍不為所動?
“央行要備有多次降準的‘後手’,才能應對未來各種局面變化。人民幣此次大貶之後,8月外匯占款數字如何?資金是持續大幅流出,還是趨於平穩?這都尚待觀察以定奪降準的步伐和節奏。同時美國加息的時點,從此前6月推至9月預期,又有機構說要到明年才成行,那麽央行降準時間和步伐也相應延後。美國進入貨幣收緊期會進行多次加息,那麽央行也要備有足夠次數的降準,以防止資金流出用於對沖。”上述深圳證券公司總裁認為,央行降準並非只看國內資金面和資本市場臉色,而今更多因素需要考慮。
央行一面采取短期和中期的流動性調控手段,一面安撫市場寬松政策還在。8月10日,央行發布的201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近期貨幣擴張動力有所增強,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已接近全年預期目標,預計未來一段時間M2增速可能還會加快。
經濟低迷“剛需”
經濟仍在底部苦苦掙紮,“從我們接觸的企業來看,實體經濟還是非常困難,銀行壞賬接下來還會進一步暴露。”華南某股份制銀行行長認為,原來預期三季度經濟觸底回升,但現在恐推遲至明年,所以寬松的貨幣政策也需要維持更長時間。
6月經濟數據初現穩定跡象,但7月經濟數據全面滑落,給下半年經濟走勢帶來了擔憂。近日公布的7月經濟數據顯示,7月份出口同比下滑8.3%,為4個月來最大降幅;7月份進口同比下降8.1%,為連續第九個月下滑。7月工業增加值遠不如預期增速回落至 6%,為金融危機以來第三低的月份。發電量由上月同比增長0.5%轉為同比下跌2.0%。前7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從前6個月的11.4%回落至11.2%,創2001年以來最低。
除了對沖外匯占款下降、資金流出的需求,實體經濟仍處於低迷尋底階段,所以保持寬松貨幣政策以幫助實體經濟複蘇,成為未來降準、降息的核心理由。“未來降準還會繼續,8月份外匯占款還會減少,出口增加速度很慢。”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央行降準不會缺席。
8月13日,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黃益平表示,中國經濟面臨很大下行壓力,還要兩到三年才能看是否到底。只要中國經濟不崩盤,就不會出現大規模資本外逃。如果市場上流動性收緊,不排除央行將降準以補充流動性。
此外7月PPI同比增長-5.4%,自2012年3月份以來,PPI已是連續41個月負增長。“PPI 連續41個月為負,可以看出企業銷售困難,所以沒有貸款意願。” 曹遠征認為,實體經濟困難,並非貨幣政策能夠解決,降準、降息的資金並非流到實體經濟,而是脫實向虛,流入了股市等投資領域;同時寬松的貨幣政策不可或缺,達到穩定流動性以及經濟的作用。
8月21日,財新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8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為47.1,低於上月終值0.7個百分點,跌至2009年3月以來低點。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表示,預期2015年下半年將出臺新一輪降息和兩輪降準,並輔以定向量化措施。澳新銀行在報告中稱,經濟增長動能還沒完全回升,央行可能會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澳新仍維持早前的預測,認為央行將下調利率25個基點,並在第三和第四季度分別再下調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
機構普遍預計年內兩次降準,但是降息的預期由於人民幣貶值生變。劉東亮預計,年內人民幣貶值幅度在“5%-10%”區間,在前期貶值3%之後接下來還將進一步貶值,資金流出壓力仍存,降準對沖外匯占款下降必要性存在。“人民幣貶值令短期降息可能性下降,但是目前離市場預期利率價格仍有差距,年內降息一次的預期仍存在。”
8月21日,A股上證指數收盤暴跌4.27%,收盤於3507點;而且近日拆借市場利率不斷攀升,這算不算市場對資金面極度悲觀的表現呢,還是處於央行的容忍範圍內?央行的貨幣政策魔法口袋里,何時會掏出降準的大糖果?資本市場仍在側耳傾聽,央行周末是否會發出降準的“聲響”。
|
||||||
歐洲版QE想靠貨幣政策拉抬經濟,然現實卻沒有按照期望的劇本來演,「復甦」不過只是資金流動性的幻影,對歐洲央行來說真是一大諷刺。 幻影流動性」是歐洲央行(ECB)杜撰出來的、而且真實推出的貨幣政策,俗稱歐洲版QE。ECB的幻影流動性第一集尚未結束,就在談論推出第二集連續劇。 歐 洲央行總裁德拉吉稱,由於外圍因素惡化,可能需要為原定執行到二○一六年秋的資產購買計畫加碼。歐洲貨幣當局籌謀新一輪QE計畫的原因,是歐洲民間投資不 見起色,不僅南歐重債國陷入投資暴跌的窘境,歐洲大國德國、法國的投資勢頭也在減弱。加上油價下跌、消費委靡,歐洲經濟可能重陷衰退。無論市場還是歐洲當 局,都在下調對歐洲經濟增長、通貨膨脹的預期,今年年初浮起的樂觀情緒已不見了。哪怕希臘債務危機得到延緩,資金流入歐洲已見明顯放緩,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基本上沒有見到。 歐洲央行試圖通過QE來刺激經濟的邏輯是,降低資金成本,可以刺激企業投資,企業投資增加就業,就業拉升消費。然而,現實 並沒有按照ECB的劇本演戲。歐洲的資金成本已經很低,再拉低百分之零點幾,對企業的投資欲望影響不大。企業需要看到需求增加或生產力提高,才願意增加投 資。但是由於歐洲沒有出現像樣的改革,企業領袖並沒有因為「流動性幻影」而貿然投資。他們獲取超低利率資金,卻沒有做出投資決定,只是用來降低債務槓桿, 或囤積現金,連在美國常見的回購股份都懶得做,遑論將資金投向新的生產或基建項目。 歐洲貨幣政策的一個前提假設,是貨幣政策能夠有效地影響經濟。然而事實上,銀行不願貸款,企業不願投資,央行所製造出來的流動性滯留在金融經濟中,炒起債券,炒起股票,就是炒不起經濟。 在 筆者看來,由於歐洲在結構性改革上裹足不前,生產力沒有得到提高,社會福利包袱並沒有放下,就業市場和房地產市場更沒有像美國那樣清理瘀血,於是經濟無法 產生可持續的內在動力,所謂復甦不過是貨幣過量發行後的流動性幻影,難以持久。在歐元貶值、利率超低、油價暴跌的大好形勢下,歐洲經濟反而滑坡,對ECB 貨幣政策真是一大嘲諷。 歐洲的問題不在央行身上,貨幣政策至多只能買時間,關鍵還在各國政府能否於此窗口期對經濟做出實質性變革。然而債務 危機的消退和極端勢力的崛起,讓歐洲政壇的改革意欲日漸低下。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除了QE1對穩定市場信心起到重要作用外,其實QE對實體經濟 的刺激作用從來不大。幾大經濟體的央行(美國除外),卻一次又一次地作QE的文章,試圖揪著自己的頭髮爬出坑來,那是注定無法長遠地成功的。 陶冬,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研究興趣側重中國經濟,兼顧亞洲及其他國家地區經濟分析。 撰文 / 陶冬 |
10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3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1.5%,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人民銀行對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相應調整。同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此次'雙降'在意料之中,符合市場預期。”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渺分析稱。
他認為,促成“雙降”主要原因有:
第一,從宏觀經濟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9%,為2009年以來的六年最低季度增速,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更是創出了43個月的連跌紀錄,“穩增長”的壓力進一步增大。
第二,從通脹水平看,9月份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增幅下降到了1.6%,通脹數據為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提供了空間。
第三,從外匯儲備看,與8月份相比,中國外匯儲備下降速度9月份有所減緩,資本外流的壓力減輕。
第四,從國際環境看,美國和美聯儲暫未加息,仍然維持超低利率,為我國繼續維持中性偏寬松的貨幣政策創造環境。
“存貸款利率下調均為0.25個百分點,為對稱降息。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依然是'全面降準'+'定向降準'的組合,預計可以釋放流動性7000億左右。”董希渺表示。
此次人民銀行“雙降”的同時更放開了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人民銀行還表示抓緊完善利率的市場化形成和調控機制,加強央行對利率體系的調控和監督指導,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效率。
董希渺分析,這是這次“雙降”最大的看點,這表明,除村鎮銀行、財務公司等少數機構外,歷時多年的利率市場化得以完成實現。利率市場化是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核心一環,這是我國金融改革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存款利率會因此立即飆升,”董希渺稱,主要有兩大原因,首先,我國現在總體上流動性是寬裕的,利率不具備迅速走高的條件;其次,央行仍然會采取窗口指導、自律機制等方式,對存款利率進行合理引導。
面對利率市場化的放開,董希渺也表示,會給我國商業銀行帶來了全面的影響。它強調商業銀行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獨立性,使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和主動權,但同時伴隨著更大的風險。
同時,他建議商業銀行應積極應對,尤其是要不斷提升存款定價能力、資產負債匹配能力、流動性管理能力,並進一步創新產品和服務,改善盈利結構,助推實體經濟發展,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更好幫助。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日前最新發表報告表示,中國央行下調基準存貸款利率及取消銀行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將提高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並降低借貸成本,這有助於緩解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但是,央行此舉也會對銀行的盈利能力產生壓力。
“雙降”將改善銀行流動性加劇系統風險
2015年10月24日,央行將基準存貸款利率分別下調25個基點,並取消了銀行存款利率的浮動上限。央行同時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並對符合標準的金融機構額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50個基點,以加大對“三農”和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
對此,穆迪指出,這是央行在2015年第五次降息和第四次普降存款準備金率。央行降息降準對中資銀行具有正面信用影響,這主要體現在其流動性的改善上。
穆迪助理副總裁、分析師尹勁樺表示:“我們估計降準可釋放銀行存放於央行的法定準備金高達人民幣6000億至7000億元。”
“央行多次降準並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中期借貸便利註入流動性,這使得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自2015年以來處於較低水平。”尹勁樺在最新發表的報告《中資銀行:中國降息降準有助於改善銀行流動性》中作出上述分析。
取消存款利率浮動上限標誌著中國利率市場化的完成,在歷時多年後,中國最終取消了對存貸款利率的管制。由於央行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放開存款利率,穆迪預計最終取消利率浮動上限對銀行資金成本的短期沖擊非常有限。
但是,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持續降息將對銀行的盈利能力產生壓力,因為銀行存款的重新定價往往落後於貸款,並且迄今為止,許多銀行實際存款利率的降幅小於基準存款利率的變化幅度。
穆迪報告認為,央行降息降準對銀行資產質量的影響不一而同。貸款利率降低將減輕諸如政府相關投資平臺等高杠桿借款人的還款負擔。然而,降息難以抵消宏觀經濟下滑的影響。制造業、批發與零售等行業仍將面臨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壓力,而這些行業是銀行新增不良貸款的主要來源。
同時,低利率環境下杠桿率進一步上升的可能性也會加劇系統性風險。
穆迪報告進一步指出,息差下降可能會促使某些銀行為追求更高的貸款收益而增加對高風險客戶的敞口,從而在短期內使其風險控制能力面臨挑戰。但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會推動銀行向中小企業和一些過去難以得到信貸的行業放貸,因此長期來看有利於中國經濟結構調整。
中國GDP增速今年略低於7%明年或為6.3%
穆迪預計目前的經濟增長放緩勢頭將會持續。穆迪對中國GDP增長率的預測是今年略低於7%,2016年為6.3%。按照全球標準來看,中國上述GDP增長率仍屬較高水平。額外的貨幣與財政刺激措施將會避免增長率更加快速下滑,而不是促使其大幅升至更高水平。
穆迪表示,經濟增長放緩可能仍會集中在工業和建築業,這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及高杠桿率限制了企業對貨幣政策放寬作出回應的能力。與之相比,服務業的抗壓能力可能相對較好。隨著價格下行壓力持續,整體名義經濟增長放緩將會更加明顯。
穆迪認為,增長放緩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過程的一部分。展望未來,主要的政策挑戰在於推進市場化改革和解決系統高杠桿的問題,同時確保增長放緩平穩,並維持穩定的就業增長率。
熔斷機制生效的第四個交易日,“羊群效應”下投資者群體性的非理性又一次被放大。在後“股災”時代,任何風吹草動都是對敏感而脆弱神經的考驗。
全天累計交易不到15分鐘,1月7日A股便在二次觸發熔斷後終止一天交易。滬指、創業板指分別暴跌7.04%和8.58%,“股災”的慘烈放佛重現,一種擔憂開始產生:投資者現在的第一反應是賣出,基金肯定也被贖回,那麽基金經理被迫賣出股票,最怕到時候出現連鎖反應。
不過,多家基金公司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暫未出現基金大規模贖回的情況。日前基金業協會發布了《關於指數熔斷機制實施後公募基金行業相關配套工作安排的通知》(簡稱“《通知》”),基金公司便按照此要求進行申贖的安排。
由於熔斷機制的存在,市場的流動性被遏制,基金經理最需要謹防其管理基金出現流動性風險,基金公司層面也會做出相應的預案。
大跌“3.0”時代
繼開年首日暴跌後,A股在新年的第四個交易日延續了大跌。當日,上證指數下跌7.04%,深證成指下跌8.23%,創業板指下跌8.58%,兩市僅有35只個股上漲,跌幅超過8%的個股超過2300只,主要行業板塊指數悉數下跌,全天交易量只有約1875億元。
“其實在前一天就有很多人說要賣了。今天早上開盤的就已經反應了出來。”二次熔斷後,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中層與記者交流時談到。
在反思暴跌原因時,買賣兩方人士均指出,人民幣連續大跌、尤其人民幣中間價不斷下行使得人民幣匯率能否保持穩定的不確定性增加,市場擔憂資本外流將影響國內流動性。
類似的一幕出現在去年8月份。彼時,人民幣意外貶值引來A股大幅波動,對金融系統性風險的擔憂在7日再次顯現。有所不同的是,此時A股引入了熔斷機制,但該機制被一些市場人士認為有“磁吸效應”,起到了助長助跌的作用。
同樣的恐慌、同樣低迷的成交,投資者難免會想起剛剛過去不久的“股災”。但在多位機構人士看來,這次與“股災”顯然有很大的不同。
融通基金認為,熔斷機制觸發純粹是因市場情緒的擾動,去杠桿的股災不只是影響情緒,其對交易規則的調整會直接導致融資盤強平,交易者被動離場,去年的去杠桿對流動性傷害持續時間更長,本輪恐慌只需情緒穩定,A股會企穩回升。
“畢竟杠桿比較少,融資盤少了,手上沒有融資的人大概會看著跌,也不會說自己做強行平倉。整體杠桿水平已經下降了,不會像之前股災那樣子。”滬上一家公募的量化投資老總則對本報表示。
縱與“股災”不同,但4個交易日整體市值蒸發近8萬億的情形顯示出A股市場參與人的非理性以及“羊群效應”。負面情緒疊加非理性導致的泥沙俱下亦令一些基金經理頗為謹慎:在基本面和政策面尚未出現明顯亮點之前,情緒面平複需要時間,加上市場面臨的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和擾動因素更為複雜,短期內市場震蕩調整壓力加大。
尚未出大規模贖回
對基金而言,暴跌行情下大規模贖回的隱患便隨之加大。例如去年“股災”時,權益類基金大面積被贖回,基金公司的規模大受影響。
基金業協會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7月份權益類基金遭遇了較大規模的贖回,其中,股票型基金份額縮水比例約17.9%;混合型基金的份額縮水比例約為23.5%;同時,股票型基金的總資產減少了4764.09億元,下降比例是26.9%;混合型基金的總資產減少了5790.68億元,下降比例是25.1%。
今年來短短4個交易日A股便經歷了兩次暴跌,均在盤中觸發7%的二次熔斷當日休市。市場的一種擔憂是,基金被大面積贖回導致基金經理被迫賣出股票,進而出現連鎖反應。但目前來看,公募基金尚未出現大面積贖回的情況。
多家受訪基金公司人士均表示,盡管1月4日發生暴跌觸發全天熔斷,但基金贖回很正常,並沒有出現大規模贖回的情況。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副總也肯定地向本報表示:“暫未聽說有大規模贖回的出現。”“第一次熔斷的時候並沒有出現大規模贖回的現象,不管是直銷還是代銷。”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
與“股災”時基金遭到大規模贖回基金經理被迫減倉、基金公司人士對規模縮水一事不願過多提及相比,此次再被問及規模問題,基金公司方面則頗為從容。
日前,基金業協會發布《通知》對於熔斷期間如發生贖回進行了規定。《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多家基金公司向記者表示,其均按照協會的有關要求進行基金的申贖,這就是說對於在今天10點之後申請贖回的投資者來說,需要到下一個交易日也就是1月8日才開始進行贖回業務。
《通知》第三條規定,各基金銷售機構提示對於當日交易所提前停止交易之時至15:00間提交的申購、贖回業務申請,將無法按照當日申購贖回業務申請進行處理,但可於下一個開放日的開放時間內辦理撤單。
謹防流動性危機
對於上述市場的擔憂,多位受訪基金業內人士均表示,目前情況下出現大規模贖回的可能性較小。
“大規模贖回的概率不大,應該會有贖回,但是問題不大,比之前‘股災’的時候要輕很多。”上海一家老牌私募的基金研究員表示。
上述滬上公募量化投資老總告訴記者,其公司的做法是在10點(就是在具體的熔斷時間點)之前提出的贖回申請才會接受,10點之後提出的贖回申請要算作下一天的贖回。
“今天提出的量比較少,有的投資者來不及提出贖回。我覺得出現大規模贖回的概率並不大。像第一天熔斷的時候也是全天熔斷,但是第二天沒有發生很多贖回。投資者不會那麽不理性,畢竟已經跌了這麽多。”該量化投資部老總分析道。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副總也坦言,股災過後,基金公司也都有了一些經驗:“具體的應對還是基金經理保證產品不會有流動性風險。”
“在熔斷機制之下可能會引發的大規模贖回,基金公司在系統上和資金上也應該都有所準備。”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則告訴記者。
“對於主動股票來說,現在不會提高到很高的倉位,加倉的意願不會很高。還有就是看每天申購贖回的情況再來做決策。主要就是應對流動性問題,盡量保持手上的現金倉位寬裕一些。”上海一位資深基金經理如是表示。
按照目前《通知》的規定,假設基金經理的倉位很高,投資者在10點前提出的贖回,理論上1月8日就要開始賣股票了,但是在7日10點之後提出的時贖回是下下一天才有影響。
“看明天開盤怎麽走了,如果繼續大跌投資者進一步恐慌,可能要加速這個問題(大規模贖回)的出現,就需要被動減一些倉位。”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達出了一定的擔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1月7日,在熔斷機制正式啟動的第四天,A股在開盤後半小時內連續觸發兩檔熔斷閾值,隨即提前收市。連續的市場暴跌已使得場內杠桿資金暴露被平倉的風險。
周四市場大跌後,《第一財經日報》走訪的多家券商營業部情況顯示,維持擔保比例瀕臨警戒線的融資融券客戶出現明顯增多。多位市場人士強調,市場恐慌情緒加劇,融資盤再次面臨平倉風險,在當前A股觸發熔斷後即停止交易的背景下,流動性受限還將加劇券商自身風險。
“最好是不要走到讓券商去強平的地步,那樣拋壓會激,尤其有了熔斷機制後大家會更慌,都知道買盤買不進來,所以會搶著跑。”一家券商營業部資深理財經理說。
融資客平倉風險再起
1月7日二次熔斷後,一家大型券商內部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其所在券商在當天下午已召集各分支機構,就熔斷機制對融資類業務的影響召開了最新工作部署會議。
會議通知,由於熔斷機制在四天內發生兩次,對融資融券、股權質押、收益互換、分級基金杠桿份額等融資類業務有一定影響,因此將召集相關部門進行培訓,“務必做好融資類客戶的風險提示、風險防範和安撫工作。”
交易一線的券商營業部,兩融業務風險提升的苗頭更為明顯。
招商證券上海一家營業部相關工作人員稱,周四已向多位兩融客戶提示平倉風險,未來兩天面臨平倉風險的客戶可能還會逐步增多。申萬宏源某營業部現場內,一位客戶經理也表示,投資者目前仍對熔斷制度不熟悉,加之離岸人民幣貶值、減持禁令將解除等種種因素的作用,導致今日出現恐慌性拋盤,該營業部目前面臨平倉風險的兩融客戶也有增多,並已在加緊對客戶進行風險提示。
“在上午熔斷並收盤後,我們同事迅速的拉出兩融客戶情況來看。周一觸發熔斷時,我們營業部里維持擔保比例到1.5(即觸及150%警戒線)的用戶只有3個,現在已經有十多個了,並且新增的這類客戶中還有機構客戶。”上述券商營業部理財經理說。
該理財經理還表示,其所在營業部的兩融業務激進程度在該證券公司內處較低水平,尤其在去年“股災”後一直對客戶倉位控制等引導工作,目前風險較大的很多客戶,有一部分是去年九、十月份搶反彈時加杠桿進場的。
“兩融平倉的危機值得擔憂。很多融資盤在上一次熔斷後還在等機會,尤其這些投機性很強的人,越跌可能越不願止損撤離。但現在兩次熔斷後可以看到,一旦觸發後交易的時間非常短。比如周四首次熔斷後恢複交易時,可能連掛單、撤單的時間都來不及。如果手中的股票多,或者有的股票並沒有直接跌停,就更不好處理了。”該理財經理稱,當前熔斷機制並不利於市場流動性,若股指繼續下跌會加速兩融強平的蔓延,進而引發危機。
上述大型券商內部人士也表示,與去年“股災”時的兩融平倉危機相比,這次情況更為複雜,恐慌心理和拋壓聚集後,將會直接熔斷並停止交易,強平從理論上都強平不掉了,對券商來說風險更大,沒有特別好的補救措施。
兩融風險加劇
制度設計對市場流動性的影響,疊加內外環境中多方因素的影響,市場對於兩融業務風險的警惕正在逐步加強。
在1月7日上午銀河證券的電話會議中,銀河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孫建波就強調,開年以來股市暴跌引發的兩融爆倉風險已不容忽視。目前,場外配資清理基本結束,而場內融資余額仍然較高,股市連續暴跌容易引發此類資金的風險。
在熔斷機制啟動前,兩融交易在去年底已趨於平淡。Wind統計顯示,自2015年12月31日起,融資盤已連續4個交易日凈流出,截至1月7日,滬深兩市融資融券余額達1.13萬億元。“後續若市場持續下跌,兩融風險將逐步暴露。”孫建波強調。
此外,聯訊證券分析師郭佳楠還表示稱,2016年開年以來個人換匯額度重啟,1月8日限售股將迎來解禁高峰,均使得當前資金面承壓,在周一指數大跌並觸及熔斷後,當前投資者應謹防短期恐慌性拋盤引發的兩融余額快速回落,以及由此形成負反饋效應。
“策略上,規避近期將要面臨解禁的個股,尤其是漲幅超過50%、解禁市值占總市值比例超過30%、估值較高的個股可能出現較強的拋壓。”郭佳楠說。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1月21日,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埃及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國家開發銀行(下簡稱“國開行”)與埃及央行簽署10億美元貸款協議,與埃及國民銀行董事長阿巴斯簽署7億美元貸款協議。
正在埃及訪問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埃及總統塞西,21日共同見證了國開行與埃及央行、埃及國民銀行的簽約。
埃及每日新聞報21日報道稱,當天埃及幾家銀行與中國合作夥伴簽署了共計18億美元的貸款。
埃及每日新聞報稱,除上述17億美元外,國開行還將向埃及銀行(Banque Misr)貸款1億美元來為埃及的戰略項目提供融資。國開行與埃及國民銀行7億美元的貸款也用來支持埃及的戰略項目開發。
國開行稱,對埃及央行10億美元貸款項目,旨在加強埃及外匯儲備,解決埃央行補充流動性的燃眉之急,是國家開發銀行首次開展對境外央行大額授信。
據埃及每日新聞報報道,國開行對埃及央行10億美元貸款將分為11年發放,分別一個3年的寬限期和8年的低息償還期。
國開行是目前唯一在埃及設有代表處的中資金融機構。截至2015年底,國家開發銀行在埃累計推動產能合作、金融合作、電力、基礎設施等領域項目8個,涉及融資金額31.28億美元,評審承諾21.72億美元,發放2億美元,貸款余額5.22億美元。
國開行21日晚發布上述消息稱,國家開發銀行此次高訪簽約是此次習近平主席訪埃高訪成果中最受雙方政府關註的項目。
國開行稱,該項目既解決埃央行補充流動性的燃眉之急,踐行中國對非“真、實、親、誠”合作方針,又以金融合作助推中資企業“走出去”,服務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有力擴大了中國在區域的影響力。
國開行援引埃及政府態度表示,埃及政府認為,該項目對緩解埃及央行當前流動性不足,提振埃及經濟發展信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力促進了中埃雙邊關系發展。
埃及 HC 證券與投資公司2015年11月發布報告稱,凈國際儲備余額和國際收支的下降需要埃及采取非常規措施來應對外匯短缺問題。
2015年12月,埃及外匯儲備下降至164.45億美元,2011年1月革命前為360億美元。
中埃兩國領導人還見證了《中埃關於加強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五年實施綱要》、《中埃政府關於共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以及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經貿、能源、金融、航空航天、文化、新聞、科技、氣候變化等領域多項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
埃及每日新聞報稱,中埃共簽署21項經濟合作協議和一個多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