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爵汽車(Spyker,下稱世爵)和青年汽車(下稱青年)宣佈簽署兩家合資公司框架協議的時候,大多數業界人士不以為然,更多關注仍投向世爵8月初向通用索賠30億美元的訴訟結果會是什麼。
8月27日,青年宣佈將以670萬歐元收購世爵29.9%的股份,並提供330萬歐元的股東貸款,同時還將投入2500萬歐元現金,生產世界上最貴的SUV之一——世爵Spyker D8 SSUV。但世爵歷史上的手工豪車銷量慘淡,且已虧損經年。另據財新記者瞭解,被青年視為珍寶的鳳凰平台,實為非排他性技術,且業內估計仍需1億歐元左右的投資,才能保證其2015年投入量產。
很明顯,乘用車行業後來者青年汽車,並不想走奇瑞、比亞迪式的自主品牌之路,而是希望以「急先鋒」式的海外併購,實現跨越式發展。在苦苦追尋薩 博兩年未果後,它又把希望寄託在世爵身上。但青年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財力,令這個「機會」變成實實在在的市場和利潤?回顧失敗的薩博交易,青年共花費了將 近5000萬歐元代價,僅換得幾車鳳凰平台的非排他性技術資料。而此次青年決定繼續投出的3500萬歐元甚至更多投資,又能買到什麼?
青年這次買到什麼
根據和世爵的最新協議,青年將向世爵實際投資1000萬歐元,獲得後者29.9%的股權。雙方將組建Spyker P2P B.V.(世爵P2P公司)和Spyker Phoenix B.V.(世爵鳳凰股份公司)兩家合資公司,分別生產世爵D8 Peking-to-Paris超級SUV和基於鳳凰平台的系列車型。
通過這次收購,表面上青年成為世爵第一大股東,但實際上世爵CEO穆勒仍是實際控制人,他直接持有的股份是24.1%,但如果加上通過信託公司間接控制的部分,其股權比例將達47.1%。
刨開薩博資產,世爵乏善可陳,2011年以來陷入有史以來最糟糕的財務狀況。2012年初,穆勒就開始為世爵尋求短期貸款維持。5月在向美國風投GEM發行債券999萬美元後,穆勒與債務人、供應商、薩博英國公司等協商,並尋找中長期貸款以維持世爵運營及推動D8 Peking-to-Paris上市。2012年上半年公司雖總體盈利1.26億歐元,但這是通過資產重組獲得的1.31億歐元賬面收益,公司運營實際虧損140萬歐元。
在世爵P2P公司中,世爵以「Spyker」品牌和轉讓技術獲得25%的股權,而青年仍需投入2500萬歐元現金購買75%股份。Spyker D8 SSUV將是合資公司的排頭兵,這款四門運動型多功能車在2006年日內瓦車展上首次亮相,售價高達25萬-30萬美元,號稱是世界上最貴的SUV之一。穆勒對外表示,這款「超級SUV」將於2014年投產。
但據財新記者瞭解,世爵從2000年起銷售豪華跑車,11年間僅賣出290輛,經營業績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09年至2011年分別虧損1924萬歐元、6413萬歐元和1377萬歐元。青年想借D8「一步邁入豪車梯隊」顯得有些不切實際。
鳳凰平台「一女二嫁」
基於薩博的鳳凰平台系列車型,目前看來也不樂觀。在世爵鳳凰股份公司中,青年以之前從薩博購買的「鳳凰平台技術」拿到了80%的股權,世爵則持 有剩餘20%股份。但上述知情人士對此指出,鳳凰平台僅停留在概念設計階段,後續研發投入還需1億多歐元。且青年僅有非排他性技術使用權,沒有核心技術。
鳳凰平台是薩博為擺脫通用技術,獨立自主研發的產品平台,與通用汽車沒有太多關聯。薩博為此平台投入約2億歐元,目前開發程度約為 60%-65%。該平台按模塊化模式開發,分為五大部分,共12個大模塊。以鳳凰平台為基礎設計和開發的新車型,包括相當於歐洲A級車標準的9-1車,相 當於歐洲B級和C級車的9-2車型,E級及以上的9-6和9-7車型及其大小改款,目前9-3車型的加長版和縮小版以及9-4X和9-5的加長版。基於這 個平台的薩博Phoenix掀背式概念車,曾在2011年3月的日內瓦車展上亮相。收購薩博失敗後,青年汽車曾對外宣佈其獲得的「薩博鳳凰平台」,包含上 述全系列產品研發的所有資料,如數模、圖紙以及與此相對應的產品標準和工藝等。
但鳳凰平台「一女二嫁」,嫁的都是中國公司。薩博破產後,薩博汽車公司、薩博動力總成公司、薩博汽車工具公司的全部資產,以及薩博汽車瑞典特羅爾海坦生產基地的所有地產股份,都被國能電動車瑞典有限公司(National Electric Vehicle Sweden AB,下稱「NEVS」)收購。NEVS稱其所得到的薩博汽車公司資產包,涵蓋薩博9-3和鳳凰平台的100%知識產權,但不包括薩博9-5和9-4X的知識產權。
「青年和世爵成立合資公司有點超出我的預期。」瑞典本地媒體《TTELA》記者Lönnroth Valdemar對財新記者說。他認為,青年汽車購買的是非排他性使用權,而NEVS購買了薩博汽車公司的全部資產。並沒有得到薩博工廠和熟練技術人員的青年,是否有能力讓買到的「死」資料活化成有市場的產品,仍是大疑問。
世爵市場與傳播部經理Sander van Dijk向財新記者表示,合資公司將使用鳳凰平台的部分產權作為發展起點,未來開發一系列優質汽車。穆勒則在發佈會上坦承,六個月後才能完成鳳凰平台的設 計定稿,估計2015年以後才會投向市場。為此,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曾諮詢過NEVS公關部。但對方表示,自己也拿到鳳凰平台的一些技術,「不管別人說他們 拿到了什麼,反正我們是拿到了。」
忽視風險的渴望
2011年,青年原乘用車合作夥伴英國蓮花汽車宣佈自主開拓中國市場,這讓青年非常被動,急切需要尋找新的國際品牌。此時薩博出現了。青年是最 早進入穆勒視線的中國投資者,但最終仍因通用的反對所獲無幾。穆勒今年8月6日向美國密歇根東區法院對通用提起訴訟,訴由是通用僅僅考慮自己在中國的利 益,蓄意干擾薩博、世爵與中國投資者的交易,最後導致薩博破產。
針對穆勒提起的訴訟,通用表態強硬,稱將不遺餘力地對世爵做出回擊。早在和華泰汽車談判時,通用公司的律師Kaminski寫信提醒穆勒,要遵 守雙方簽訂的《汽車技術授權協議》,薩博不能將通用的技術授予其他參與者。當穆勒去年6月與龐大、青年簽下《諒解備忘錄》時,Kaminski再次明確表 示拒絕。10月底,青年和龐大宣佈1億歐元收購薩博及旗下公司100%股權時,通用發言人凱恩(Jim Cain)則向媒體公開表示,通用不希望在北美、中國以及其他重要市場,看到一家新公司利用其技術崛起競爭。對此,龐大、青年僅僅理解為通用的談判技巧, 以為穆勒都能搞掂。
在支付1100萬歐元過橋貸款後,青年曾計劃與薩博成立開發公司,在鳳凰平台的技術上規劃系列產品。但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這筆過橋貸款只 得到了包括動力傳動系統模塊在內的兩個模塊技術資料。在薩博交易案中,甚至還有中資金融機構的身影。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在與龐大全面收購薩 博的要求被拒後,青年再次聯合中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介入談判,準備為青年收購薩博提供貸款。
「青年收購薩博,已經成為我們業內一個經典的失敗案例。」一位國際律所的律師告訴財新記者,「這筆交易最大失誤在於,對收購對象整體缺乏清晰認 知,面對收購的難度和風險處於失控狀態。」據財新記者瞭解,此次青年聘請的律所是北京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這家律所參與海外併購的案例並不多。財新記者幾 番聯繫該項目負責律師,對方均不願詳細解釋。
失手薩博後,青年並未停下海外收購的腳步。7月中旬,青年擬以1000萬歐元收購威盛巴士公司部分股權,該項目已得到浙江省發改委批准,且所需資金全部以自有人民幣資金購匯解決。■
8月30日,北京大興亦莊的中冀斯巴魯大廈,龐大集團董事長龐慶華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始終眉頭緊鎖,他顯然無法對「融資租賃風波」一事態度超 然。在這場風波中,龐大被指責涉嫌運用空白合同和虛假銷售等欺詐手段開展汽車融資租賃業務。8月20日,來自14個省份的車主代表集體衝擊股東大會,一時 令龐大陷入巨大的信譽危機。
「事情還沒有結束。」龐慶華對財新記者說,部分車主仍在通過各種渠道「上訪」。「我現在最關心兩件事。一是不希望這個事件影響融資租賃業務的繼續開展;二是壓庫問題,正常庫存是一個半月左右,現在我們有的品牌庫存達到三四個月,平均壓庫是過去的2倍甚至更多。」
「現在經銷商面臨的形勢比2008年還嚴重。」龐大集團董秘辦李燕稱。為了在逆境中多賣車,龐大將融資租賃業務視為業務轉型的突破口,今年的目標是100億元。
一直走規模擴張路子的龐大,現在已經停止新建普通品牌4S店。「從價格上來說,現在確實是個收購4S店的好時機。不過我們不打算收購,因為不知 道這種形勢還能持續多久。」龐慶華對未來預期悲觀。有媒體報導,包括兩家長安福特馬自達4S店在內的多家北京4S店由於虧損而關閉,上海等地的一些小經銷 商也出現了關門情況。
與此同時,包括上海永達在內的幾家汽車經銷商集團上市進程也告終止。一位幫助經銷商IPO的投行人士對財新記者稱,原來浙江有幾家4S店準備上 市,現在看來都不可能了。「大形勢不好,加上已上市經銷商發債圍堵,新的同類公司很難再得到市場認同。經銷商的冬天來了,接下來可能會出現新一輪的併購 潮。」這位投行人士說。
不過,在一些汽車業人士看來,目前經銷商所面臨的並非只是一個短暫的冬天,而是過去那種「太好過」的日子一去不返了,「或者說,行業從超額利潤 開始向社會平均利潤轉變」。北京北辰亞運村汽車交易市場中心(下稱北亞車市)總經理遲亦楓對財新記者說,汽車銷售已從賣方市場轉向了買方市場,汽車經銷商 們也必將在這重大的行業變化中優勝劣汰。
去庫存引發價格戰
在有著「車市晴雨表」之稱的北亞車市,這裡的進口車經銷商感受到了今年進口車市場的極大變化,「進口車從加價銷售變成了降價銷售。比如去年一輛 總價200萬元的路虎要加幾十萬元才能買到,今年則是優惠幾十萬元;一輛總價24萬元的現代進口車,去年要加價5000元,現在優惠2萬元。」北亞車市商 務信息中心部長郭詠對財新記者說。
郭詠透露,2011年受北京市限購政策影響,許多經銷商銷量下滑了一半,但是那時廠商沒有給銷量壓力,市場也沒有價格戰,因此經銷商的利潤還不錯。但今年的形勢卻顯著惡化了。
「7月我們在北亞車市的店賣了大約100輛車,虧了70萬元,平均一輛車虧7000元。」北京金泰凱盛汽車銷售公司的銷售主管姬文瑞告訴財新記者,這家公司擁有兩家東風雪鐵龍4S店。
「現在大部分車都是虧本賣,只有進口車和德國大眾的車是賺錢的,但利潤空間也急劇縮小。」龐慶華說。年初以來,包括奔馳、寶馬在內的豪華車品牌出現了一輪少有的價格戰。
北亞車市一位銷售人員對財新記者說,日系三大廠商價格戰打得最為厲害,一輛20多萬元的日系B級車現在優惠幅度能到4萬元,「價格戰從五六月份的銷售淡季開始越發激烈,價格在10萬-20萬元之間的車是最難受的。」
「廣州本田2011年全線虧損,這種情況前所未有。」北亞車市總經理遲亦楓對財新記者稱,現在的經銷行業「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盈虧平衡,三分之一虧損」,情況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經銷商們降價銷售的最大動因,是在有限的市場需求中盡快消化庫存。在汽車行業,經銷商的利潤通常來自兩方面,均與銷量掛鉤:一是銷售整車所帶來 的價格差;二是銷量達到廠商下達的目標之後所獲取的返點,返點率一般在3%-10%。所以,經銷商寧願犧牲價格換來銷量,即使單車不賺錢,但仍有可能從廠 商返點賺取利潤。
庫存不僅佔用大量資金,而且快速侵蝕著經銷商的利潤。全國工商聯6月對全國17家汽車經銷商企業及下屬400家4S店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 受調查經銷商當前庫存量比年初增長22.24%,平均庫存比(期末庫存量︰期末銷量)已達1.7,17家經銷商中7家庫存比超過1.9,最高的達到 4.3。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汽車市場分會常務副理事長蘇暉說,目前的庫存已超過了理論上的警戒線1.2,「北京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經銷商已經虧損」 。
隨著汽車市場銷量增速的減緩,這樣的嚴峻形勢也在加重。根據中汽協統計數據,2012年7月,汽車銷量為138萬輛,同比增長8%。中汽協秘書 長董揚表示,汽車企業庫存為73.63萬輛,並未達到傳說中的400萬輛。但中汽協的數據是由廠商上報的,指的是廠商批發給經銷商的數據,並未包括經銷商 的庫存。
8月13日,全國工商聯發表了一封致乘用車整車企業的公開信。公開信指出,目前經銷商面臨的困境以壓庫最為明顯,「個別品牌(庫存水平)甚至超 出往年2倍以上,某些進口品牌庫存量達到2.4個月,就連一些銷售較好的合資品牌平均也達到1.8個月。雖然整車廠家沒有宣佈指導價格調整,但庫存壓力迫 使經銷商普遍進行降價銷售,價格戰已癒演愈烈。」
向「後市場」轉型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上半年,國內七大上市經銷商集團新車銷售收入平均增長24.48%,但新車銷售毛利率同比卻全面下滑,新車銷售毛利對企業總毛利貢獻度平均降低了10.54個百分點。
這份研究報告指出,隨著新車銷售業務毛利率的下降,勢必使得各經銷商集團在搶佔市場佔有率的同時,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以新車銷售為基礎的汽車「後市場」業務。「這就是經銷商業務轉型的必然方向——從新車銷售向『後市場』轉變。」蘇暉稱。
所謂「後市場」,就是包含金融服務、汽車租賃、保險、廣告、維修保養、二手車交易等在內的一系列業務。國際上,汽車「後市場」服務的利潤在經銷 商利潤中的佔比超過50%。而在中國,一方面由於汽車市場發展較晚,汽車保有量有限;另一方面,十年來整個汽車市場平均增速在兩位數,粗放經營的經銷商靠 賣車就可以輕鬆獲利。而現在虧本賣新車的情況,勢必倒逼經銷商們將利潤目標轉向「後市場」。「新車不賺錢,那利潤從哪裡來?內飾、維修等售後服務。」姬文 瑞說。
他認為,跟二級經銷商相比,4S店的售後服務更有優勢。按照目前中國4S店建設的標準,在一家4S店的佔地面積中,應該三分之一用於前台展廳,三分之二用於售後維修等服務,但很多中小型的經銷商並沒有實力做到這一標準,其「後市場」業務的拓展空間必然受限。
而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向三四線城市甚至農村延伸,經銷商還需要進行差異化的網點佈局。身處競爭環境最為激烈的自主品牌吉利、奇瑞、比亞迪等公司, 在經銷商建設方面就並非全部佈局4S店。以吉利汽車為例,截至今年6月底,吉利汽車在全國共擁有973家經銷店舖,其中包括530家4S店和443家特許 經銷店。
「後市場」服務對經銷商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貫在粗放經營中獲取暴利的經銷商難免要經過一個痛苦的調適期。龐大在發展融資租賃業務的 過程中,就暴露了其在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方面的問題。據涉事車主向財新記者反映,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與龐大集團下屬融資租賃公司「龐大樂業」簽署了融資租 賃協議,分期付款買車變成了「被融資租賃」 租車;同時,部分新購車輛涉嫌是改裝車、二手車。 從2009年開始至今,有上百人與龐大集團發生了類似的融資租賃業務糾紛,很多都已進入法律訴訟程序。
「龐大的融資租賃業務是從2009年正式開始的,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初衷是想多賣車,後來發現,金融服務本身也是有利潤的。」龐慶華對財新記者 坦承。根據龐大集團的半年報,2012年上半年,龐大集團營業收入為287.8億元,同比增長7.49%,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2.33億元,同比減 少42.28%。而業績數據中的亮點是融資租賃業務的手續費和利息收入達到2.97億元,同比增長105.83%。
根據龐大集團提供的數據,通過融資租賃方式購買商用車的超過50%都是農民或私營業主。「這裡面肯定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經銷商內部操作和管理肯定也有很多漏洞,而這些問題在融資租賃業務剛開始就有,只是在過去汽車市場火爆時期被掩蓋了。」遲亦楓說。
不過,龐慶華仍認為融資租賃是汽車經銷商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我們去年融資租賃的規模是60億元,今年希望是100億元」。
廠商經銷商關係重構
與此同時,汽車經銷行業的併購正在增加。8月30日,主要經營寶馬等豪華品牌的寶信汽車(01293.HK)宣佈以3.05億美元收購豪華車經 銷商燕駿汽車集團。今年4月,中升集團董事長黃毅也公開表示,尋求在未來數月通過收購其他汽車經銷商來積極擴大中國的銷售網絡。「現在併購,價格確實很合 適。」龐慶華亦如此認為,隨著市場增速放緩,行業併購將是一個明顯的趨勢。
「經銷商行業併購的背景,一是相當一部分經銷商為了上市擴充自己的網絡;二是因為經營單獨品牌的經銷商將比以前風險更大。」遲亦楓舉例說,2011年廣州本田全系虧損,原來那些僅經營廣本的經銷商很多就面臨倒閉。
「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經銷商希望通過做大,爭取與廠家平起平坐的權利。」 遲亦楓說,而目前只有市場競爭激烈的自主品牌經銷商能和廠商平等合作。「這就是汽車市場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的表現,隨著市場變化,經銷商和廠商的關係也會發生轉變。」
根據中國2004年出台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第六條規定,同一汽車品牌的網絡規劃一般由一家境內企業制定和實施。境內汽車生產企業可 直接制定和實施網絡規劃,也可授權境內汽車總經銷商制定和實施網絡規劃;境外汽車生產企業在境內銷售汽車,須授權境內企業或按國家有關規定在境內設立企業 作為其汽車總經銷商,制定和實施網絡規劃。這一規定的核心是授權經營,本意是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但最終這種形式變成了廠商對經銷商的控制和管理,造成了 經銷商的相對弱勢地位。經銷商為了獲得授權,需要按照廠商的標準和要求建設4S店,費用自己承擔。
遲亦楓透露,在國內,一個普通合資品牌的4S店成本也要在500萬元左右。「經銷商一旦獲得了經銷權,相當於獲得了一個相對的壟斷地位。」在整 體車市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只要有經銷的資源,就可以賺錢,這就是為什麼過去建設一家4S店投入巨大,而經銷商還要爭相申請的原因。
在經銷商行業甚至形成了一個潛規則,如果想要拿到某個品牌的經銷權,需要通過種種關係向廠商「進貢」,由於所有建店的標準由廠商確定,甚至裝修 材料都要用廠商指定的公司,所以這也催生出一條經銷商和廠商之間的灰色利益鏈。今年年初一汽大眾銷售副總靜國松被調查一事在汽車業界引起巨大關注,揭開了 汽車銷售領域尋租腐敗的冰山一角。
業內人士透露,在2011年之前,許多經銷商只用一年時間便可收回4S店的投資成本,可見汽車銷售利潤之高。 「產能過剩的話喊了有十年,汽車市場早已供大於求,但在過去供求兩旺的情況下,賣方仍掌握主動;而現在,買方市場的地位上升了。」遲亦楓預計,中國汽車銷量的峰值將會在3000萬輛左右。而根據各大汽車廠商的產能規劃,到2015年,汽車行業整體產能將超過4000萬輛。
從去年以來,包括一些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在內的車商已經不再限制二級經銷商的發展。同時,一些經銷商集團在三四線城市也開始建設2S店或3S店,以節約成本。「經銷模式必須改變,不僅要降低新經銷商的准入門檻,廠商也需要拓展新的銷售渠道。」遲亦楓說。■
幾類典型的汽車出行APP彙總
一邊是旺盛的出行需求和擁堵的道路,一邊是低效、空駛的車輛,創業者們希望用互聯網的方式從巨大的出行市場中分一杯羹,他們能成功嗎?
「市場總是喜歡新鮮的詞彙,去年是SOLOMO,今年是O2O。現在市場對電商失望了,規模似乎不能解決電商的問題。接下去的熱點,我想應該是 M2O(Mobile to Offline,從移動互聯網到線下)。」談起自己公司的商業模式,易到用車創始人周航顯得頗為興奮。
在他看來,M2O領域共有三種主要的商業模式。第一類是團購,一個做起來非常困難的行業。「團購的支付和消費是不同步的,讓用戶通過預付的方式購買非當前消費的服務是多麼困難啊,所以必須要有非常高的折扣。」
第二類是優惠券模式,例如丁丁優惠、布丁優惠等,但是這種模式不能鎖定用戶,只能引導消費,所以作用很弱,現在基本上演化成了廣告模式,商家按照展示廣告付費,而不能按效果付費。
第三類是渠道預定,比如攜程和酒店管家,一個基於位置的酒店預定APP。不過這種模式只介入了營銷層面,沒有參與服務本身,在產業鏈中處於比較被動和弱勢的地位。
「很多酒店不願意把房源給攜程這樣的渠道,他們甚至會在用戶到店後跟用戶說『下次從官網預定更便宜』。」周航解釋說,因為攜程要拿走一部分分成,降低了酒店的利潤率。
「不論是攜程還是酒店管家,他們都只是一種營銷渠道,很容易被取代。因此,易到用車不想僅僅成為渠道,而是想成為服務的一部分,這樣才能具備不可替代的價值。」周航說。
易到用車的「混合模式」
易到用車正在試圖用互聯網的方式在神州租車、一嗨租車等傳統租車公司之外分到一杯羹。
據羅蘭貝格諮詢公司調查顯示,2011年中國汽車租賃市場規模約200億人民幣,到2015年將達390億,2011年到2015年年複合增長率達到18%。
在官方網站上,易到用車用「中國第一家專業提供專乘約租車服務的電子商務網站」來描述自己。
他們的商業模式是這樣的:在用戶端,用戶可以用手機APP,或者登陸網站,隨時發出訂車需求,距離最近的車輛就會來接他。在車輛端,易到用車並不擁有汽車,而是簽約了上百家專業汽車租賃公司。
用戶可以用手機APP,或者登陸網站,隨時發出訂車需求,距離最近的車輛就會來接他。
易到用車建立了一套撮合和競爭機制,當用戶下單預定車輛後,訂單會被分發到數以百計的公司中,由他們自己選擇是否接單,如果有多家公司接單,易到用車會根據距離、價格、服務質量等權重決定把這個訂單派給誰。
當訂單確定分派給哪輛車後,這輛車的司機使用易到配發的手機終端接單、計費,用戶從易到APP中付費,不必與司機產生現金交易。
新浪科技在易到用車官網看到,目前他們提供中級(帕薩特)、商務(別克GL8)、高級(奧迪A6)、豪華(奔馳/寶馬)四種車型,最便宜的中級車價格是20元/半小時或4元/公里。
「通過我們的參與,深度改變了原來的租車服務模式和流程。」周航說,「易到用車把跨公司的車輛派遣變為現實,我們的技術架構實現了服務過程的監控和後計費的模式,因此成為了服務的一部分。」
周航進一步解釋說:「對於用戶來說,他們面對的就是易到用車一家公司,我們為用戶的使用風險負責。而在後端,易到掌握了訂單的分配權,讓汽車租賃公司之間競爭,通過市場化的機制,提高服務質量。」
「我們既不是很『輕』(僅僅有一個線上平台)又不是很『重』(沒有車輛),而是介於輕重之間的混合模式,我們不想僅僅成為利益的附庸者,而是想成為鏈條的主導者、市場的控制者,這樣才能將商業價值最大化。」周航總結說。
「社會化」打車
在租車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市場,那就是打車。
「國外是買車成本低,打車成本高,因此租車是有競爭力的;國內恰好相反,因為人力成本低,所以打車成本低,比租車更有競爭力,所以我選擇了社會化打車這個方向。」
2012年初,在阿里巴巴有著七年從業經驗的程維殺入移動互聯網領域,帶著幾個兄弟開發了嘀嘀打車。
嘀嘀打車的商業模式是,用戶從APP中通過錄音的方式下單,說出所在地和目的地,系統自動匹配附近的出租車。如果有出租車願意接單,APP會立即顯示司機資料、所在位置和到達所需時間。
「我們剛剛與十幾家出租車公司簽約,目前在嘀嘀打車中已經有上千輛出租車了。」程維介紹說,簽約後已經給每個司機做了專門培訓,並給他們的手機安裝了嘀嘀的後台APP。每次叫車,用戶需要多支付3元,嘀嘀和出租車司機各得1.5元。
程維承認,嘀嘀打車並不能解決高峰期的打車問題,「這不是一個公司能夠解決的事情」。「我們主要是想解決夜間等非高峰時段或者偏遠地段打車的問題。在這些地方,乘客很難打到車,出租車又很難找到客人,有的出租車每天因此空駛100多公里,這就是需求。」
談到拒載,程維說,那些拒載的司機可能已經工作了十幾個小時,馬上要回家了,如果你要打車到相反的方向,他們當然會拒載。「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撮合與他回家方向相同的乘客。」
搖搖招車也是較早進入社會化打車領域的創業公司,CEO王煒建給新浪科技算了一筆帳,北京有6.7萬輛出租車,每輛車每天大約有30個訂單。假如社會化渠道的訂單數量能夠佔到一半,每單收3塊錢,那麼僅北京一座城市,就是每年超過10億元的大市場。
不過,他也坦言,社會化打車模式初期並不好做。「我們現在有1000量出租車,很遺憾,成功率並不高,大約只有50%~60%。因為用戶和車輛都太少了,需求匹配的概率很低。這個模式想要走通必須要堅持,當車和人的數量都上來之後才能有更好的體驗。」
「淺灰地帶」
「我搭車」是另外一種出行APP,它通過撮合車主和乘車人,試圖搭建一個搭車平台,提高汽車的利用率,挖掘汽車空載的剩餘價值。
但是,讓「我搭車」CEO王一禾鬱悶的是,他與易到用車都遇到了相同的問題:政策風險。
「由於要考慮到出租車公司的利益,代駕服務一直處於政策的灰色地帶。」易到用車CEO周航透露,國家並沒有明確說代駕可以做,也沒有明確說不能做,但是需求非常旺盛,現在國內的上萬家租車公司幾乎全做代駕服務。
周航笑著說,如果沒有代駕服務,一年一度的兩會可能都會遇到麻煩,因為他們使用的全是代駕服務。
為了合規,易到用車的解決方法是「租車的租車,租人的租人」。也就是說,易到用車先與汽車租賃公司簽署租賃協議,再與勞務公司簽署勞務合同,相當於簽了一個三方協議。對用戶來說,易到用車是個代理方,同時代理了租賃公司和勞務公司。
「代駕最大的風險就是被交通部門按照非法營運(即黑出租)處罰,但是被判定為非法營運需要同時具備四個條件,在大街上、陌生人、討價還價、以盈利為目的。」我搭車CEO王一禾表示,無論是搭車還是帶駕駛員的租車,都很難同時具備上述條件。
「預計交通部門不久之後就會針對代駕出台相關政策,目前確實是個灰色地帶,但是是『淺灰』不是『深灰』。而『淺灰』往往就是未來的金色地帶。」王一禾說。
經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下稱召回新規)10月底正式公佈,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召回新規替代了2004年以部門法規形式頒佈的缺陷產品召回規定。這是一個消費者等待已久的法案。
「緊箍咒」到底有多緊?「新規提高了企業違法成本,有助於保護消費者利益;但新條例難在執行,可能增加權力尋租的空間。」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對財新記者說。
召回新規在加大對企業懲罰力度的同時,並沒有系統的預警機制,本質上仍是偶然召回,而非常態召回。同時,由於涉及召回的調查和裁決權力集中在質檢等政府部門手中,在人手匱乏、任務繁重而過程不透明的情況下,表面嚴厲的處罰可能隱藏著更多的尋租空間。
此外,財新記者採訪的多位行業人士認為,與擁有嚴格內部召回程序的跨國公司相比,中國本土自主品牌企業尚處於發展初期階段,缺乏相應的響應機制,受召回新規的影響程度更大。
自主品牌首當其衝
舊的汽車召回規定最受詬病之處,便是懲罰力度過小。這使一些跨國廠商實施全球召回時將中國市場排除在外。據舊規,廠商拒不召回,最高罰金僅為3萬元。
最典型的例子是豐田。2010年1月,受漏油事件影響,日本豐田汽車開始在全球範圍實施召回,涉及車輛約為800萬輛,超過豐田2009年度781萬輛的全球銷量。但豐田將中國排除在召回之外。豐田董事長豐田章男在中國召開說明會時,有數十名消費者到現場抗議。不過,監管部門最終並未發佈針對豐田汽車的調查。類似事件屢有發生。
2004年3月,包括國家質檢總局、發改委在內的四個部門聯合發佈《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對拒不召回的處罰金最高3萬元。此次的召回新規,不僅將汽車召回條例從之前的部門法規上升為國家法律,在罰則方面也加大了企業逃避召回的懲罰力度。
國家質檢總局有關負責人稱,2004年的規定處罰過輕,威懾力明顯不足,影響召回制度的有效實施。召回新規在提高罰款額度的同時,增加吊銷行政許可等處罰措施,「可有效促使生產者履行召回責任」。
根據召回新規,「生產者未停止生產、銷售或進口缺陷汽車產品;隱瞞缺陷情況;經責令召回拒不召回;由產品質量監督部門責令改正,處缺陷汽車產品貨值金額1%以上10%以下的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由許可機關吊銷有關許可。違反條例規定,構成犯罪的,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以一款10萬元左右的車為例,若涉及召回車輛達到1000輛,罰金最高達1000萬元。
「在現行制度下,汽車企業每一次的召回行動,通常都會計算召回的成本以及不召回的損失,以決定是否實施召回。」一位外資車企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對於汽車公司來說,一個關鍵零部件的召回可能導致上億元的損失。
中信證券首席汽車行業分析師李春波認為,與此前相比,無論是汽車公司還是政府監管部門,都有更大壓力披露缺陷汽車的召回信息。因此,在一款汽車產品遭遇全球召回的時候,中國市場被忽視的概率將大為降低。
根據新規,罰則發生的前提是——車企明知有缺陷而未能召回的情況。什麼情況下需要啟動召回問題汽車?跨國公司有一套成熟的召回機制。中國本土自主品牌發展歷史較短,管理粗放,從思想意識到制度流程都普遍存在盲點和漏洞,缺乏相關操作經驗。「這對自主品牌汽車來說挑戰更大。」 國際諮詢機構AlixPartners董事吳晶輝認為。
截至2011年底,中國共實施汽車召回419次,累計召回缺陷汽車產品621.1萬輛,本土自主品牌汽車的召回案例較少。粗略統計,其召回佔比不足10%。「本土車商通常都出於提升品牌形象的考慮才實施召回。」李春波說。
新規發佈後,吉利集團公關總監楊學良公開表態,「不會對自主品牌形成『重大威脅』,品質提升是自主品牌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他還表示,吉利內部有非常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條例實施會敦促我們更加重視這方面工作」。
非常態召回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增加懲罰力度,相當於告訴汽車企業,該向有關部門『進貢了』。」一位不願具名的汽車業內人士認為,如果權力過分集中且執法不透明,增加懲罰力度相當於提高了政府部門權力尋租的空間。
新條例啟動召回的主體仍是國務院質量監督管理部門,調查取證以及做出結論也仍由該部門負責。有業內人士質疑,「質量監督部門如何獲知召回信息?這個部門的獲知能力到底有多大?」
在中國,負責缺陷產品管理的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下稱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這個中心成立於2004年9月28日,業務上受質檢總局指導,主要承擔全國汽車、一般產品召回的日常管理與技術支持工作。
管理中心行政掛靠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下設汽車召回管理部、一般產品召回管理部、信息管理部、研究發展部、綜合管理部。據其網站介紹,研究院大約500人。該中心不只管汽車,還負責其他缺陷產品管理。相比之下,美國負責汽車和摩托車缺陷產品管理的部門——交通部道路安全管理局(NHTSA)在全美擁有十個分支機構。但是,中國年汽車銷量已經連續三年超過美國。
在此前徵求意見階段,即有意見認為,汽車召回過程中消費者參與缺失,恐催生權力尋租空間。如新規第39條規定:「在缺陷調查過程中,未經主管部門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洩露相關信息。」在政府部門執行能力有限,而消費者參與環節缺失,過程又不透明的情況下,所謂召回,很容易滋生腐敗。
吳晶輝表示,缺陷汽車召回條例更重要的作用是對缺陷汽車產品做提前預警,並把這種預警轉化為對產品安全的重視。「如果把所有缺陷當做暴露出來的冰山,那麼召回制度越充分,水面下的風險就越小,對消費者來說越安全。」
但新規並未充分體現安全預警作用。在美國,實施召回前一般有早期預警機制,主要由缺陷調查辦公室負責。年產量超過500輛並在美國銷售的製造商必須向這個部門提供早期預警報告。預警季度報告每季度發佈一次,由兩個獨立模板數據組成,一部分為產品數據、財產損失索賠總數、保修、消費者投訴等;另一部分為死亡和傷害事件。
隸屬於美國交通部的NHTSA,將車輛安全研究調查作為減少車輛傷害和惡性事故的基礎。在收集信息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監管召回並推動召回的實施。同時NHTSA還負責汽車安全標準的制定,它會將召回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安全隱患補充到最新制定的安全標準中,提高產品的安全准入門檻。
「美國是接近100%的事故召回;而在中國,召回還是偶然而非常態的。」吳晶輝說,原因是企業缺乏申報制度基礎上的預警系統。所謂偶然召回,即只有當汽車產品發生問題且產生較大範圍影響時,才有可能被召回。
美國的汽車標準制定與缺陷產品召回歸一個部門管。而中國直管的兩個機構名義上都隸屬質檢總局,實際上鮮有交集:負責給新車型發放合格證的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是國務院決定組建並授權的負責認證認可工作的主管機構,副部級單位;負責缺陷產品管理的質檢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行政關係掛在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兩部門過去交流不多,未來在發現缺陷產品安全隱患方面能否協同合作亦未可知。■
21世紀網 時隔6年,長城汽車再度入選香港恆生中國企業指數。
上週五,香港恆生指數公司收市後進行指數季度檢討,將長城汽車(sh601633;02333.HK)重新納入恆生中國企業指數(H股指數),取代業績下滑的比亞迪(sz002594;01211.HK),所有變動將於2012年12月10日起生效。
長城汽車自2004年初被選入恆生國企指數後,因為業績欠佳,僅僅一年就被剔除。此次,長城汽車再度入選,是否會重複6年前的命運?
在汽車行業普遍低迷的時刻,其港股股價四年上漲27倍,股價不斷上漲同時,其業績是否能夠保持高增長,也是市場關心的問題。
再度入選恆生國企指數
2005年3月,長城汽車曾被剔除出恆生國企指數,如今是其第二度被選入。此信息發佈後,本週連續3個交易日,長城汽車的股價都連創新高(後復權)。
「如今,汽車業整體低迷,相關上市公司業績普遍受到影響,此次長城汽車入選國企恆生指數,是因其業績良好,尤其是第三季度的高增長。」
根據2012年國內汽車類主板上市公司三季度報,近50家汽車及零部件公司中只有17家淨利潤同比正增長,其餘約三分之二出現淨利潤下滑甚至虧損,而長城汽車盈利大幅增長。
長城汽車2012年第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4.6億,同比增長37.8%,淨利潤38.4億,同比增長50.6%;EPS為1.26元,其中第三季度營業收入111.8億,同比增長55.7%,淨利潤14.9億,同比增長101.2%。
「之所以第三季度長城汽車有55.7%的高增長,是因為第三季度消費者需求呈現爆髮式增長,SUV的需求在30%-50%的增長,北京這個大市場又實行以舊換新補貼,同時日系產銷量下降,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近年來海外市場的拓展逐步成功,使得皮卡的銷量穩步增長。」資深汽車營銷工程師蘇暉指出。
在長城汽車高增長的同時,比亞迪各項「主副業」則進入了下降通道,業績下滑。
有業內人士指出,比亞迪IT、汽車和新能源三大產業群目前受市場影響處於低迷狀態。 比亞迪三季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105.27億元,同比下降約10.71%;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500萬元,同比下降約94.04%;基本每股收益為0.002元。
以2012年11月20日收盤價比較長城汽車和比亞迪的市值,長城汽車H股市值256億港元,較比亞迪的152億港元高出68%。
所以,比亞迪被長城汽車取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曾經被剔除
按照恆生指數挑選成分股的準則,總市值和流通市值排名持續過低便有被剔除的可能。長城汽車與比亞迪一樣,也有過被「踢」的經歷。
2004年2月13日香港恆生服務公司宣佈,將在香港上市不久的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加入恆生中國企業指數,有關安排自3月8日起生效。
長城汽車2003年12月15日在香港上市,其發行價為13.3港元,上市首日最高價達到22港元。但是,截止2005年4月27日,其股票後復權收盤價為5.95港元,股價下跌72.95%。受大環境影響,長城汽車上市後至2004年,一年多時間業績持續下滑,2005年3月7日便被剔除出恆生指數國企指數。
長城汽車被踢時的車市行情與現在有著驚人的相似,經過高增長後的回落。2004年,對中國汽車業來說,可以說是飽受煉獄之苦。宏觀調控、原材料漲價及銀行收緊信貸等因素,令汽車行業陷入苦戰。成本上升和行業之間的價格戰,使各大汽車公司盈利下跌。
「長城汽車作為當時新秀便中槍躺下了。現在長城再次入選恆生國企指數,車市也是處於低迷狀態,但這次在短期內是否會被『踢』,將受諸多綜合因素影響 。」分析人士指出。
宏觀經濟的波動及行業政策的變化、海外市場政治經濟局勢變動及政策變動的風險、市場競爭加劇毛利率下滑超出預期、國際原油等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等諸多因素令汽車行業增長前景不明,汽車企業面臨較大的資金壓力。
長城汽車一直注重細分市場,市場佔有率較高,使其盈利穩步增長,但是長城汽車三大主要業務板塊轎車、皮卡、SUV目前都處於平穩增長,但因其也將受整個行業的影響,也面臨著挑戰。
對於長城汽車此次選入恆生國企指數是否會像2005年一樣迅速被踢,業內人士指出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大環境影響,看其能否保持增長持續性。
高股價屢遭質疑
自有長城汽車將被選入恆生國企指數消息傳出後,長城汽車11月股價便有突破,A、H股都創新高。尤其是本週二H股跳空高開高走,並創新高, 開盤價為24.5港元, 收盤價為24.8港元,日內最高價達到25.1港元。
H股在香港上市不久,便有傳言長城汽車及部分香港證券公司正接受香港證監會調查,其以22元全日最高價開市,最終報收17.05港元,與發行價13.3港元相比上漲了28%。
2008年10月28日,長城汽車股價4.66港元(復權價)。2009年以後,股價一直強勢上漲,雖偶有調整,但調整後仍然不改向上攀升的強勢,2011年1月25日,每10股送15股紅股,2012年11月20日,香港收盤價130.53港元(後復權),4年上漲2701.07%,上漲27倍。
目前,長城汽車A股價格為19元,高股價與板塊及整個汽車行業的大環境相背離,另據長城汽車A股三季度報表顯示,機構在逐步撤出,諸多投資者對其股價的持續性質疑。 就此質疑,11月21日,21世紀網致電長城汽車董秘辦,得到的回覆是,「長城汽車股價上漲是因為投資者看好長城汽車近年來的業績,是否還會被恆生國企指數的入選與剔除,這並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事情。」(21世紀網 魏竹溪)
沂星是一家2009年底才正式轉型純電動客車的企業,過去三年累計銷量達400輛左右,大部分訂單來自包括臨沂、濟南、青島在內的山東省地方政府。這樣的銷量行業裡不算少,這樣的銷售結構也是新能源客車行業的普遍現狀。
有北京市國資背景的傳統客車生產商福田汽車,截至2011年底,銷售的純電動客車也只有268輛。福田汽車新能源技術中心的研發人員有500多人,與沂星員工總數差不多。而福田的新能源產品更為豐富,其混合動力客車銷量已達1407輛,另有上千輛純電動清潔環衛車。但和沂星相似,福田的新能源汽車訂單大部分都來自公司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北京市本級及各區縣政府。
「我們今年虧損大約500萬元,預計2014年-2015年擺脫政府支持實現盈利。」沂星主管銷售的副總經理劉延爽對財新記者說。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目前,企業要實現盈利仍是非常艱難的事。但是,福田汽車新聞發言人趙景光對財新記者說,「我們沒有對新能源汽車進行具體的財務計算,但總體應是盈利的。」正是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補貼,使部分企業生產新能源汽車仍有利可圖。
有政府採購和補貼政策支持,新能源客車整車企業的日子不算最差。更差的是生產新能源轎車的企業以及政府補貼較少的新能源零部件公司,市場需求遲遲無法上升,它們步履維艱。
北京市一家註冊資本5億元、國資背景的新能源零部件公司已面臨資金瓶頸,「投資方不投錢了,我們在尋求新的投資者。」公司一位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透露。
在國內,已先後有幾家新能源零部件公司倒閉。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也因市場需求遠低預期,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進入破產程序或停止生產研發。
三年前,電動車「彎道超車論」曾在中國風靡一時,現在卻舉步維艱。2011年6月以來,杭州眾泰電動車自燃和深圳比亞迪純電動車車禍後燃燒,讓業內對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前景更加悲觀,「新能源汽車熱」特別是「電動車熱」大幅降溫。比亞迪也悄然將重心從電動轎車轉向電動客車,從爭取普通消費者轉向爭取地方政府訂單。
儘管目前很難盈利,中央和地方對新能源不遺餘力的支持還是吸引了很多淘金者,但是深度依賴政府支持的新能源汽車公司,也同樣品嚐著地方保護主義帶來的苦果—文章開頭的沂星公司的曲折經歷,生動展現了這種複雜的情形。沂星由一家瀕臨倒閉的國企轉身而來,三年內換了三茬股東,先後是煤老闆、汽車零部件廠商和汽車經銷商,它的產權歸屬迄今仍有爭議,但是,有一點始終不變—它是地方政府嚴密掌控的企業。
煤老闆轉型新能源
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蔓延到汽車行業。傳統汽車廠商的沒落,燃起了新能源汽車的生機。當年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巴菲特旗下的美中能源控股公司,出資18億港元(約合2.31億美元)收購中國比亞迪汽車約10%的股份。而彼時的山東中通飛燕汽車公司是一家生產大型客車的公司,由於市場銷量不佳,中通客車打算撤出。有海外工作經歷的研髮帶頭人劉延爽,組成一個十多人的研發小團隊,開始了對電動汽車的研究。
在包括上汽、一汽、奇瑞在內的汽車集團紛紛進軍新能源汽車時,內蒙古一個從事煤礦投資的老闆賈秉成也把目光投向了這個新行業。2008年5月,賈秉成通過佔50%股份的柏升控股和其實際控制的山東泰安一家公司,收購了民營企業廣州新美景客車有限公司(下稱廣州新美景)100%股份,轉讓價500萬元,實際支付350萬元。廣州新美景1993年成立,有客車企業生產牌照和車身輕量化的鋁合金車身技術等幾項自主產權。
賈秉成,1973年生,初中畢業後曾走街串巷賣冰棍,後做瓜子、玉米等收購。進入汽車行業前,他曾和妻子齊梅芳成立內蒙古恆德礦業開發有限公司。
2009年1月,國務院出台《汽車產業振興規劃》提出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推動電動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化。隨後,財政部、科技部、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發文,決定對全國13個試點城市公交和出租車領域購置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給予補貼,每輛車補貼4000元-60萬元。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以電動汽車為方向的新能源戰略已逐步清晰。
賈秉成認為這是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好時機。考慮到山東省「人多市場大」,他首先把目標瞄準山東。通過工信部網站,賈秉成查到山東中通飛燕汽車有限公司。此時中通已經撤離,「當時我們有八個月沒發工資。」沂星內部人士回憶說,市政府無奈之下幫忙借了幾百萬元發給員工,正急尋投資方。
賈秉成的到來,得到時任臨沂市副市長慕增利的歡迎,他是分管中通飛燕改制的市領導。當時臨沂市的經濟以水泥等重化工業為主,在環保減排方面比較落後,而中央和省政府已經開始提倡節能減排並出台相應政策。
2009年7月,山東省政府出台《關於加快我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要讓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14個領域成為新經濟增長點,到2015年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其中銷售收入過50億元的30家左右。到2020年......培育一到兩家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企業集團,全省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達到6000億元」。賈秉成和臨沂市政府決心讓沂星成為百億企業集團—目標是三年到五年內電動車銷量1萬輛,產值100億元,上繳稅金10億元。
2009年10月26日,廣州新美景在山東省產權交易中心摘牌,正式以6.98萬元收購了沂星100%股權,賈秉成代表廣州新美景在協議上籤字。以2009年6月30日為基準日,沂星總資產評估值6397.04萬元,負債9184.18萬元,淨資產為負2787.14萬元。
2010年4月,沂星的兩款純電動客車產品通過工信部驗收,8月進入工信部新能源客車生產推廣目錄。當年進入這個目錄的產品總共只有14個。沂星同時獲得臨沂市公交集團的20輛客車訂單。
![]() |
政府補貼之手
2010年的11月5日,第25屆世界電動車大會在深圳召開,這是繼1999年之後這一會議第二次在中國召開。國內新能源汽車正熱,大會備受關注,科技部部長萬鋼與會發表演講。此前在業內名不見經傳的賈秉成,花300萬元獲得了大會執行副主席的席位,與比亞迪汽車董事長王傳福一起,作為僅有的兩個副主席並列坐在主席台上,瞬間風光無限。
會上,賈秉成以沂星董事局主席名義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暢談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很快,沂星電動車成了臨沂市的一張「城市名片」。
「沒有賈老闆,沂星的名氣不會這麼大。」前述沂星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稱。他認為,儘管沒有汽車行業投資經驗,但賈秉成在推廣沂星品牌上下足了功夫,對公司發展功不可沒。臨沂市政府也給予其足夠支持。
在賈秉成完成對沂星收購的同時,副市長慕增利即介紹他的同學於振聲進入這家公司擔任總經理。於振聲曾是一家國企的「一把手」,有管理企業的經驗。
沂星的第一批訂單也是在市政府安排下,來自臨沂市公交集團。由於純電動汽車的成本較高,政府採購過程中都有財政補貼。
以沂星12米的純電動公交車(純電動客車有10.5米、11米和12米三類)為例,2010年一輛車的價格約為130萬元,是普通汽油車的近3倍。據當時媒體公開報導,山東省政府和臨沂市政府對沂星支持力度很大,兩級政府對每輛客車的補貼合計達到100萬元。
由於臨沂不是全國25個新能源汽車示範城市,當時享受不到中央政府的財政補貼,實際補貼主要來自山東省和臨沂市兩級地方政府。青島和濟南被包含在25個示範城市內,沂星現在賣到這裡的客車可享受中央政府最高60萬元/輛補貼,但有了中央補貼,地方政府一般就不再補貼了。沂星副總經理劉延爽說,「沂星現在已經很難同時享受兩級政府補貼。」
2010年2月,臨沂市政府發佈了《關於加快全市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加快新能源汽車發展,以山東沂星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山東格侖特電動科技有限公司和澳柯瑪(沂南)新能源電動車有限公司等企業為基礎,加大新能源汽車的應用和推廣, 積極培育一批整車和配套產業的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實施意見》提出,到 2012 年,全市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達到 1 萬輛。
臨沂市政府稱,從2010年到2012年,市財政每年安排 1000 萬元,設立市級新能源發展專項資金,用於新能源產業重大建設項目貸款貼息等,同時爭取上級專項資金支持。山東省政府確定在同期每年省級財政安排 2 億元,省基建基金安排2億元,三年共籌集12億元設立省級新能源專項資金。
臨沂市政府對沂星的支持,公司管理層和員工都看在眼裡。「市委書記有時一星期來兩三次工廠。大多數時候來了也不跟我們打招呼,就直接跑到車間去,瞭解生產情況。」沂星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說,「而且市領導是少有的不『吃拿卡要』,還經常跟我們一起去省裡面爭取資源。」
為達到2012年電動車汽車生產能力達到1萬輛這個目標,臨沂市還同步建設了充電站。到目前為止,臨沂市已經引進國家電網公司建設了五個電動汽車充電站和一個換電站。
鮮為人知的是,在第25屆世界電動車大會主席台上就坐的賈秉成是取保候審身份。原來,賈秉成在參會前夕被原煤礦生意夥伴追賬,威脅不給錢就把他之前在內蒙古的虛假注資案抖出來,到世界電動車大會上鬧,給他難堪。
此時,賈秉成和臨沂市政府正處於蜜月期。市政府甚至為他專門申請了一個臨沂身份證,計劃讓他代表沂星參選當地政協委員。為平息追賬一事,臨沂市政府有關部門還將賈秉成在內蒙古的虛假注資案轉移到臨沂處理。有趣的是,在賈秉成與臨沂政府關係破裂後,這成為一個意外的伏筆。
移師河南 關係破裂
但賈秉成和臨沂市政府的蜜月期不長。矛盾源於賈未與臨沂市政府商量,便與河南的一家公司合作,並偷偷地把沂星的母公司廣州新美景遷到了河南。
賈秉成投資河南的決定,在其合作夥伴看起來有些「頭腦發熱」。沂星獲得新能源生產資質也就半年,主要訂單來自臨沂市政府,公司雖然活了,但遠未擺脫虧損的狀態。「弟弟是個有格局的人,就是想做事,去河南投資也是為了把事業做得更大。」賈秉成的姐姐賈青枝對財新記者說。
賈秉成的一個合作夥伴回憶,賈秉成之所以想到河南建廠,是受了台灣富士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的影響。2010年初,在員工連續跳樓事件後,郭台銘打算把工廠從深圳遷到河南。聽到這個消息後,賈秉成認為河南和山東一樣人多市場大,加上地方政府可能也會有種種優惠政策,於是冒出了進軍河南的想法。
經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余達太的介紹,賈秉成認識了河南人張孝陽—他是河南金潤新動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這家企業主要生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2010年5月25日,賈秉成和張孝陽在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政府會議室簽署了合作協議,內容包括:賈秉成將廣州新美景公司註冊地從廣州遷到襄城,更名為河南新美景客車製造有限公司(下稱河南新美景);雙方將成立新的股份公司,河南新美景通過生產資質和專利入股,佔51%,金潤新動力提供800畝土地和6萬平方米廠房入股,佔49%。
許昌市計劃打造三大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產業基地——河南森源集團奔馬公司(長葛市)、金潤新動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襄城縣)和許繼集團。預計到2015年形成各類電動汽車50萬輛生產能力,年產電動汽車18萬輛,關鍵零部件15萬件,電動車充電站2000套,電動車充電樁2萬套,車載充電器 10萬套,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利稅20億元。
實際上,自2009年3月以來,全國圍繞新能源汽車建設的基地多達數十個,包括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地都有以新能源汽車為名興起的基地,河南襄城也是其中之一。
張孝陽的金潤新動力公司也獲得了當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其在合作協議中許諾的800畝土地和6萬平方米廠房對賈秉成頗具吸引力,且賈僅靠技術和汽車生產資質便可獲得合資公司的控股權。更吸引賈秉成的是河南這個市場,在簽署協議的同時,他便拿到了許昌市公交集團的50輛新能源客車訂單。
2011年1月1日11時11分,號稱「國內最大純電動客車製造基地」車輛下線儀式,在許昌市襄城縣第三工業村河南新美景電動汽車工廠1號車間舉行,20輛「中文牌」純電動客車下線。當時媒體報導稱,這20輛純電動客車將率先交付許昌市公交公司使用,隨後逐步在河南省大中城市鋪開。
實際上,這20輛電動車是賈秉成從山東臨沂的沂星工廠裡運來的,並非河南當地生產。2011年元旦前夕,在這20輛電動車和一些零部件從臨沂運出時,驚動了臨沂市政府。
誰的企業?
臨沂市政府此時才發現,賈秉成已在2010年8月將廣州新美景公司從廣州遷到了河南,這違反了與臨沂市政府當初的協議。在臨沂市政府看來,這意味著賈秉成要「走」。那場刻意設計的元旦新車下線儀式在業內引起轟動,也讓賈秉成和臨沂市政府的矛盾公開化。
根據當初重組協議,廣州新美景應在合適時候將總部遷往臨沂,一期工程主要投資電動大客車項目,計劃投資2.1億元,形成年產1萬輛電動大客車的生產能力,但這些都沒有兌現。
得知賈秉成移師河南後,沂星總經理於振聲讓公司內部人員做了截至2010年8月的財務審計,顯示沂星虧損已達4000萬元。另據公安詢問筆錄,於振聲稱,賈秉成對沂星並無資金注入,公司現金流主要靠銀行貸款和供應商欠款支撐;賈秉成還曾對內說介紹兩位中央政治局委員的親屬來臨沂幫忙賣車,「人都領來了,經我們調查是假的,騙吃騙喝,一輛車都沒賣出去」。
與此同時,於振聲接到河南商城縣和四川樂山等多個地方政府的電話,表示被賈秉成騙了。臨沂市政府找賈秉成兌現投資承諾,賈秉成從北京房地產圈籌到3000萬元投入沂星(條件是公司如上市成功,佔10%股份;不上市,就算作借款)。後因地產限購政策,北京方面承諾的後續7000萬元借款未能到賬。而賈秉成自己並無資金能力再做投資。
對河南合資公司未能成立的原因,賈秉成和張孝陽說法不一。賈秉成稱在將廣州新美景遷往河南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張孝陽許諾投入的800畝土地和廠房當時處於抵押狀態,並不能用於投資,所以自己是「被河南人騙了」,新的股份公司當然無法成立。
但在張孝陽看來,自己才是受騙一方。根據2009年3月工信部頒佈的《關於加強汽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備案管理的通知》,「汽車生產企業異地設分廠必須在兼併現有汽車生產企業基礎上進行」。這意味著賈秉成在將廣州新美景遷至河南的過程中,已自動失去汽車生產資質。於是,自稱為新公司成立做了大量準備的張孝陽,利用自己的河南新美景公司董事長身份,做了一筆欠賬合同,將山東臨沂沂星電動車公司100%股權以1500萬元抵押給自己的獨資公司——襄城金達貿易有限公司。工商資料顯示,2011年8月25日,沂星公司股東由廣州新美景變為襄城金達貿易有限公司。 很快,張孝陽將沂星70%股權以4000萬元賣給山東臨沂富華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下稱臨沂富華)。通過兩次增資擴股,沂星法定代表人更換為周昆,公司註冊資本從原來的3000萬元增至3億元,臨沂富華控制了沂星公司90%股份,金達公司則持有剩餘10%股份。工商資料顯示,臨沂富華成立於2004年,註冊資本只有300萬元。但在沂星提供的宣傳冊上,沂星是由山東遠通汽車貿易集團有限公司控股的。遠通集團是臨沂最大的汽車經銷商,現有資產33.4億元,公司董事長就是周昆。
「搬的時候市政府就不同意,還是要搬;搬就搬了吧,還被騙了;騙就騙了吧,還把沂星也騙走了。」當初負責將廣州新美景引進沂星的一位政府人士說。為保住這家已成為臨沂市「城市名片」的企業不落到外地人手裡,臨沂市政府接納了新投資者。
事實上,臨沂市政府知道,這次股權轉讓在法律上仍有爭議。根據賈秉成的辯護律師北京煒衡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肖霖提供的資料,河南新美景股東發現張孝陽將公司股權轉移後向襄城法院提出異議,襄城法院隨即凍結了沂星的股權。但臨沂工商局最終不顧河南法院的凍結令違法變更了公司股權歸屬。襄城法院隨後出具裁定書,指令臨沂市工商局將沂星股權執行回轉,但臨沂工商局仍拒不執行。現在襄城法院又下達裁定,以臨沂工商局拒不執行法院裁定書為由罰款30萬元。地方政府加入股權之爭,事態進一步複雜化。
新投資者進入後,於振聲代表公司舉報賈秉成,稱其涉嫌「挪用資金和虛假注資」。但截至2012年12月18日的第二次庭審,檢方並未對挪用資金的具體數額作出說明。賈秉成的辯護律師認為,賈秉成在擔任沂星實際控制人期間確有多筆資金進出,但都是為公司上市而進行的賬面來往,不應算作挪用資金。賈秉成在收購沂星之初,便計劃將公司打包上市,曾與其他投資者簽訂過有關上市的計劃書。現在,賈秉成案已開庭兩次,但法院還未判決。
誰都想補貼本地企業
「老闆是換了幾個,但公司還在照常運作。」2012年12月初,沂星內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說,股東層面的變化並沒有影響政府對公司發展的重視。不過,與其他新能源汽車公司一樣,它在得到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的同時,也面臨著地方保護主義帶來的苦果。
「我們的產品質量很好,但在其他地方參與競標時,常被當地企業打敗。」沂星一位管理層說,各地政府更傾向於採購本地生產的電動車產品,排斥外地產品。臨沂市有37條公交線路、1000餘輛公交車,包括320輛天然氣公交車和140輛純電動公交車,純電動公交車都從沂星採購,但本地市場容量畢竟有限。
根據第一電動發佈的《2011年新能源客車調研報告》數據,2011年銷售的新能源客車中,混合動力客車達8000餘輛,佔比88%,純電動只有1090輛,佔12%。購買新能源汽車數量最靠前的五個城市為深圳、重慶、青島、北京、長沙。儘管包括安凱客車和福田汽車在內的多家公司新能源汽車均銷往多個城市,但主要訂單仍來自本地政府。福田汽車的200多輛純電動客車,主要提供給北京市公交集團。在深圳市,目前共有約1.6萬輛大中型公交車、1.5萬輛出租車,其中各類新能源汽車約為3400輛,包括2050輛混合動力、純電動公交車及300餘輛純電動出租車。按照深圳發改委的規劃,未來三到五年內,深圳的新能源公交車及出租車將分別達到8000輛、1.5萬輛。
但外地企業並不容易分享深圳這麼大的電動車蛋糕。深圳市政府2012年計劃新增的1000輛新能源公交車及500輛電動出租車,將分別分給深圳市的兩家企業,其中五洲龍提供400輛公交車,其餘車輛則採購自比亞迪。
進軍外地市場時,比亞迪也遭遇地方保護主義。只有投資當地,方能享受到當地政府採購—這是賈秉成當初急於進軍河南的重要原因。2012年7月,比亞迪與天津公交集團聯合組建天津比亞迪汽車公司,專門從事新能源大巴項目。
受電池技術限制,電動汽車價格是普通汽車2倍以上,且電池組要佔很大的空間,在客車上的技術突破比轎車容易。而客車採購主要是各級政府的公交集團,客車行駛路線固定,充電設施鋪設相對容易,因此在過去三年的實踐中,電動客車比電動轎車更易產業化。惟一的問題是地方政府是電動客車的主要買方。在他們看來,補貼當地企業能拉動當地GDP和就業,當然更傾向於採購當地企業產品。這在全國蔚為趨勢。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在等本地企業推出新能源車後才出台支持政策。有業內人士透露,上海市政府一直對新能源汽車興致不高,原因在於上汽集團還沒拿出像樣的產品。「長春也一樣,在等一汽。」這位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各個地方都喜歡支持本地企業,補貼沒法形成合力。真正有實力的企業,也無法在全國市場形成競爭力。」高盛/高華汽車分析師楊一朋表示。■
* * *
* * *
一、軋空行情的具體情況:
http://info.auto.hc360.com/2008/10/281712297031.shtml
大眾早盤中段大漲91%
2008/10/28/17:12
德國大眾汽車股價週一早盤中段大漲91%,因週末有消息指稱,運動型轎車生產商保時捷計劃獲取大眾75%以上的股權。
截至1005GMT,大眾股價上漲91%至403.50歐元,同期德國股市DAX指數。GDAXI下跌3.37%至4,150.81點。大眾是德國績優股中唯一上漲的個股。
保時捷曾於週日表示,已將大眾有投票權股份的持有比重提高至42.6%,另外還通過大眾普通股的現金結算期權(cash-settled
分析師稱,這一消息很可能將加劇市場對大眾股票的軋空操作。
保時捷稱,仍預期在年底前將其所持大眾的直接股份比重提高到50%以上。
大眾總部所在地德國下薩克森州(Lower
http://news.xinhuanet.com/auto/2008-10/30/content_10277430.htm
大眾股價最高超過1000歐元
2008年10月30日
本報記者
因為大眾汽車一隻股票的暴漲暴跌,德國乃至整個歐洲股市過去兩天被攪得天翻地覆。
大眾與保時捷的關係
大眾公司與保時捷汽車的關係非常不錯,1931年以斯圖加特為基地成立的跑車製造廠,創辦人斐迪南·保時捷就是大眾原始的設計師。第一台保時捷跑車為1948年的「Porsche
在2005年9月保時捷宣佈耗資30億歐元買下大眾20%的股份,期望與保時捷的股份整合,大眾和下薩克森政府保證,任何國外投資者都無法進行惡意併購。2007年3月保時捷增持大眾股權提高3.7%,至31%,這也暗示保時捷即將入主大眾將企圖成為歐洲最大的汽車及卡車製造商。
2012年,大眾收購保時捷剩餘股份。保時捷成為大眾旗下品牌。
http://www.success-time.cn/detail.aspx?article_id=203
保時捷如何「軋空」對沖基金
發佈時間:2012-08-15
文/何芯
汽車製造商裡最好的對沖基金
賣空者的控訴
而且,按照德國的相關法律,通過期權和掉期交易業務收購其地公司的股份並不需要及時公告,這也給諸如保時捷這樣的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機。
保時捷公司在沒有人知道的前提下,秘密增持大眾汽車股票,等到它自己公佈時,股價已經在高位了,此時它要買要賣就遊刃有餘了。
http://www.neweekly.com.cn/newsview.php?id=571
保時捷的陰謀
文/王邇淞
<<新週刊>>第289期
保時捷收購大眾,巧妙利用交易規則,狠狠地陰了空頭一把,自身的股價也飆漲了近40%。這不是保時捷的陰謀,應該說是「陽謀」。
11月20日早上8點,邊吃早餐邊看CNN轉播美國汽車業三巨頭要求政府紓困的聽證會。為了能在7000億救市計劃中分到最後一杯羹,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的CEO專程趕到國會哭窮。可被問到誰不是坐私人飛機來時,卻無一人舉手,三人當即被譏為「最富裕的乞丐」。看著這三位曾不可一世的CEO,如今卻要為「手背朝下」而忍受羞辱,那一刻我想起了他們的歐洲同行保時捷。
專做跑車的保時捷,論規模只配做三大品牌的小老弟,但若論撈錢本領和口袋深度,它絕對是大哥大。單去年的純利就高達64億歐元,足以把通用與福特兩家都給買下來。其實,攥著大筆現金的保時捷還真是想收購別家,只不過它的目標不是美國同行而是德國大眾。保時捷想收購大眾由來已久,世人皆知,本無「陰謀」可言,但它卻巧妙利用交易規則,狠狠地陰了空頭一把……
自2005年9月26日首次公開收購意圖,保時捷一路走來均不被看好。併購的阻力來自大眾公司所在地的州政府和特殊的《大眾法》(Volkswagen
但他們忽略了法蘭克福市場有一項特殊的交易規則,可以讓人規避上述要約收購的法條,即多方如果以現金交割方式鎖定將來的認購權,可以自行決定何時公佈持有部位。保時捷就巧妙地利用了這項規則,悄悄鎖定了31.5%的流通股認購權,加上已持有42.6%的流通股,它對大眾的持股水位已高達74.1%,而外界卻只知道42.6%。保時捷利用這項特殊規則以及手中的大把現金,成功地使自己從明處轉入暗處。空方當然被蒙在鼓裡,繼續做空,渾然不知災難正一步步向他們走來……
法蘭克福市場不同於紐交所,不能無券放空,一旦遭遇「軋空」,理論上股價可以飆到無限高。而空方下單之後便只有履約交割的義務,即使股價再高也要虧錢買股、全數繳回。所以,在不能無券放空的市場,空頭的風險是無限大的。我不知道那些做空大眾的基金經理們是否隨時都意識到了這一點,看來是沒有,否則如何理解到10月23日大眾的融券比已高達流通股的13%?這可是德國DAX30指標股中被放空最重的比例。而此時市面上可流通的大眾股票實際只剩5.8%(保時捷的74.1%和州政府的20.1%已佔掉94.2%),這遠遠不夠那13%的空單回補,「軋空」局面已經形成。而這一切只有保時捷知道,主動權完全落在了保時捷手中,它可以任意選擇出手的時機。
保時捷把時機選在了10月26日星期天,當發言人對外公佈真實的持股水位時,真不知道那些做空的基金經理們是何種表情,肯定不會比第二天更糟。因為第二天一開盤法蘭克福市場便爆發出史上最大的一波「軋空行情」,空頭為了軋平賬戶,瘋搶那剩餘的5.8%股票,即使高出幾倍的價格也得忍痛平倉。大眾股價在兩天內便從200歐元最高飆到1005歐元,「空眾」的避險基金至少虧損幾十億。最後還是保時捷主動釋出5%的股票讓空頭軋平,大眾股價才得以恢復正常。但僅此一項,保時捷就當場進賬百億,並一舉完成對大眾的收購,保時捷自身的股價也飆漲了近40%,真是一舉多得,有夠高桿。
兵者,詭道也。看著保時捷如此成功地利用規則、誘「空」深入,讓我想起了偉大領袖在反右時針對「引蛇出洞說」講的那句名言:「有人說這是陰謀,我們說,不,這是陽謀。」
* * *
二、相關背景:《大眾法》
歐洲法院判定德國《大眾法》違法
2007年10月23日
歐洲法院10月23日在盧森堡宣佈判決,認定德國於1960年專門針對大眾汽車股份公司(下稱大眾公司)頒佈的《大眾法》,阻礙了歐盟內部資本自由流動,與歐盟法律不符。
這一判決不僅意味著德國將必須對《大眾法》有關股東表決權限制的內容進行修改或徹底廢除,也為德國保時捷控股公司順利完成對大眾的併購掃清了障礙。
《大眾法》是1960年德國政府對大眾公司實施私有化過程中,由德國聯邦議會專門頒佈的一部法律,旨在保證私有化後政府繼續保持對大眾公司的控制權。該法要求當時屬於國有的大眾公司的60%股份上市流通,另40%股份暫時保留在聯邦政府和大眾公司總部所在的下薩克森州州政府手中。
同時,《大眾法》第二章規定,任何大眾公司股東不得行使超過20%的表決權。在經過多次減持後,德國政府所持大眾公司股份已由當年的40%降為如今的20.3%,這部分股份全部由下薩克森州州政府持有。《大眾法》有關股東表決權的限制,實際上杜絕了任何一家大眾公司股東在董事會內擁有比下薩克森州政府更大表決權的可能性。此外,《大眾法》還規定下薩克森州政府有權任命兩名大眾公司監事會成員,並有權阻止議程通過。這兩個監事會成員的位置通常由下薩克森州州長及經濟部長擔任。
然而,這一原本屬於德國內政的法律規定,在德國成為歐盟成員後遇到了麻煩。歐盟委員會認為,《大眾法》有效地防止了大眾公司被歐盟其他國家投資者併購,因而違反了有關在歐盟單一市場資本可自由流動的歐盟法律,為此歐盟委員會曾一再要求德國修改《大眾法》。然而德國政府辯解說,《大眾法》並不違反歐盟的相關法律,而且有利於保護大眾這個歐洲最大汽車製造企業的就業崗位。2005年3月,歐盟委員會就德國政府拒絕修改《大眾法》而向歐洲法院提出起訴。
從《大眾法》的廢除中受益最大的將是目前大眾公司的最大股東——德國保時捷控股公司。目前大眾公司是保時捷的重要配件供應商,保時捷控股公司掌握對大眾的控股權,將可以確保大眾不被競爭對手掌控。
2005年,保時捷控股公司一舉收購了大眾公司約18%的股份,隨後進一步增持大眾的股份,目前已持有大眾約30%的股份,但由於《大眾法》的有關規定,保時捷雖作為第一大股東,但僅享有20%的表決權,並不能真正控制大眾公司。保時捷曾表示,如果《大眾法》被廢除,會很快將對大眾公司的持股水平提高至51%左右,進而確保對大眾公司的控制。
大眾公司目前在德國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上市(代碼766400),除第一大股東保時捷控股公司和第二大股東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外,其餘股份均在機構投資者及公眾投資者手中。在歐洲法院公佈判決的當天,大眾公司股價一度上漲了2%。
「大眾法」被推翻
2007年10月24日
歐洲法院決定推翻「大眾法」,這一裁決可能為保時捷公司收購大眾鋪平道路。
歐洲最高法庭歐洲法院週二作出終裁,決定推翻一項長達47年的法律,後者旨在保護歐洲最大汽車生產商德國大眾汽車不被敵意收購,又被稱為「大眾法」。分析人士普遍認為,這一裁決可能為同為德國汽車巨頭的保時捷公司收購大眾鋪平了道路,保時捷目前已是大眾的最大股東,持股約31%。而且,這一做法也可能令歐洲其他受政府保護的企業巨頭面臨被收購的命運。
股價應聲下跌
德國「未能證明為什麼要出台這樣一個法律來保護少數股東的利益」,法院的判決稱。分析人士指出,對於保時捷公司而言,歐洲法院的最終裁決意味著該公司朝著打造「汽車帝國」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今年以來,市場對於保時捷可能尋求全面收購大眾的預期日增,後者的股價也已翻番有餘。
在最新消息傳出後,大眾汽車在法蘭克福的股價受獲利盤打壓下跌5.3歐元,報175歐元左右,跌幅2.9%。此前,該股的股價已累計上漲100%以上,市值達到629億歐元(約392億美元)。
保時捷最早在兩年前(2005年)開始收購大眾的股份,該公司一直稱,願意保護兩家公司之間的戰略合作關係。自2002年以來,大眾一直為保時捷的一款SUV生產車身。
今年3月,保時捷出資359億歐元全面收購大眾,該要約已在5月29日到期。按規定,保時捷現在可以隨意增持大眾的股份直至50%,而無鬚髮出全面收購要約。
歐盟狀告德國
1960年,大眾公司最早被私有化向股份公司轉型時,「大眾法」通過,該法旨在保護該公司不容易被外資收購。根據該法律,任何單一股東都不允許在大眾汽車中獲得超過20%的投票權,不管其持有多少股份。因為按規定,涉及公司收購等重大問題需要超過80%的多數票通過才行,這在事實上使得德國政府只要擁有20%的表決權,就可以阻止任何收購行動。該法同時賦予大眾所在的德國下薩克森州超過20%的股份和表決權,而地區及德國政府都在大眾董事會中佔有席位。
歐盟委員會在2005年將德國政府告上法庭,在2月份提交給法院的一份文件中,歐盟委員會的一位顧問指出,「大眾法」「限制了資本的自由流動」。歐盟一直將「大眾法」與在歐洲其他國家實行的所謂「黃金股」做法做比較,即政府可以在一些公司擁有一定數量的具有否決權的股份,但是歐盟委員會認為,「黃金股」的使用範圍應該僅侷限在關係國防能源等要害領域,顯然大眾汽車公司不在這個範圍內。
德國政府認為,「大眾法」旨在保護德國的就業,而歐盟委員會則認為,類似的法律不利於企業自由競爭,並對歐盟27個成員經濟體之間的跨境自由投資形成壁壘。
截至發稿,大眾汽車本身尚未就法院的最新裁決發表聲明。德國下薩克森州總理克里斯蒂安·沃爾夫則在一份電子聲明中表示:「下薩克森州政府接受歐洲法院的裁決,我們會繼續保持對大眾的持股。」
作為大眾的前兩大股東,保時捷公司和下薩克森州政府昨天均表示,州政府繼續保有在大眾監事會的兩個席位。
保時捷表示歡迎
在歐洲法院作出裁決後,保時捷昨天發佈聲明,稱對這一裁決表示歡迎。不過,公司也表示,無意立即作出增持大眾汽車公司股份的決定。
目前,保時捷持有大眾31%的股份。公司昨天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公司將行使作為大眾股東之一的權利。不過,聲明同時稱,公司沒有計劃在歐洲法院作出此項決定後立即增持大眾汽車公司股份。增持股份需要公司監事會的批准,下一次監事會會議將在11月12日舉行,會議的討論內容將由公司管理層決定。
德國政府當天則表示,將採取必要監管措施廢棄「大眾法」。德國司法部一位發言人表示,通過一項法案通常需要6個月的時間,但鑑於這個特殊案例,時間可能會縮短。他稱,歐盟法院未能同意德國提出的一些意見,德國政府對此表示遺憾。德國方面認為,「大眾法」是為確保德國作為一個投資場所以及為保護就業而制定,並未賦予哪一方特殊的權力。(朱周良)
從《大眾法》看歐盟法
2007年11月5日
來源:學習時報
歐洲法院2007年10月23日在盧森堡作出終裁,認定德國適用47年的《大眾法》,阻礙了歐盟內部資本自由流動,與歐盟法律不符。這一判決意味著德國將必須對《大眾法》有關股東表決權限制的內容進行修改或徹底廢除。德國司法部發言人接到判決後稱,「我們將立即啟動立法程序,以便作出改動。」
《大眾法》是在大眾私有化並轉型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背景下由德國聯邦議會於1960年7月21日頒佈的,旨在保證私有化後政府繼續保持對大眾公司的控制權。該法第二條規定,任何大眾公司股東不得行使超過20%的表決權。這一有關股東表決權的限制,實際上杜絕了任何一家大眾公司股東在董事會內擁有比下薩克森州政府更大表決權的可能性。目前,大眾公司所在地德國下薩克森州的州政府是公司最大的單一股東,持有13.7%的股份,擁有18.2%有表決權的原始股。此外,《大眾法》還規定下薩克森州政府有權任命兩名大眾公司監事會成員,並有權阻止議程通過。
然而,這一德國國內法在德國成為歐盟成員後遇到了麻煩。歐盟委員會於2001年開始針對《大眾法》展開前期調查,2003年3月開始進入違反合同程序。2004年將德國政府告上法庭,認為《大眾法》違反了有關在歐盟單一市場資本可自由流動的歐盟法律,不利於企業自由競爭,並對歐盟27個成員經濟體之間的跨境自由投資形成壁壘。而德國政府辯解說,《大眾法》並不違反歐盟的相關法律,而且有利於保護大眾這個歐洲最大汽車製造企業的就業崗位。
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汽車和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部門是支柱產業,德國的製造業為解決德國的就業問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在這樣一個制度健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通過一部專門針對一家公司的法律就更招人指責。事實上,在法國和比利時也有實行所謂的「黃金股」,即政府可以在一些公司擁有一定數量的具有否決權的股份,但是歐盟委員會認為,「黃金股」的使用範圍應該僅侷限在關係國防、能源等要害領域,類似法律存在的重要基礎是存在「公共利益」,顯然大眾汽車公司不在這個範圍內,德國的政府的敗訴也是早有定數。類似事件還不止這一起,德國政府於今年2月下旬頒佈的《電信法》也被歐盟批評為保護德國壟斷企業的法律,與歐盟制定的反壟斷條例背道而馳。目前歐盟已發出通牒,指責德國政府縱容國內電信運營商的壟斷行為,並要求刪除不合理條款。否則,歐盟將與德國電信對簿公堂。
http://auto.sohu.com/20080222/n255311903.shtml
新《大眾法》遭駁斥
2008年02月22日
作者:Joanne
據德國《商報》(Handelsblatt)最新披露,德國經濟部長格羅斯(Michael
據悉修改後的《大眾法》草案並未完全放棄對德國大眾的保護,而是要保證員工對大眾集團的話語權。其內容包括,員工對於工廠建築和遷址保有否決權,集團的重大決議須由股東或股東代表所持的有表決權股份總數的81%出席股東大會表決。外國媒體稱「修改版中,擁有20.3%大眾公司股份的第二大股東德國下薩克森州政府仍然對大眾公司持有一定程度控制,極大程度限制保時捷增持大眾汽車股份後的改革措施,從而對保時捷併購大眾設置了門檻。」
2007年10月底,歐洲司法院裁決認定,德國實施了47年的《大眾法》(1960年開始實施)阻礙了歐盟區內資本的自由流動,有悖歐盟法律,並責令德政府盡快修改或徹底廢除。
今年1月28日,大眾汽車集團監事會主席、保時捷首席執行官維德金董譴責德修改後的《大眾法》,並指稱德國政府出台的新《大眾法》是設法不讓大眾汽車成為一家正常公司。現持有大眾31%股份的保時捷計劃增持大眾至51%,並可能進一步進行裁員。
(責任編輯:柳鵬)
http://auto.163.com/08/1104/10/4PT8VQGK000816HJ.html
大眾:《大眾法》可阻撓保時捷完全控股大眾
2008-11-04
大眾首席財務官潘師表示,只要《大眾法》仍然存在,保時捷將無法全權接管這家歐洲最大汽車生產商。
潘師認為,法律上保時捷只能獲得所謂的支配性協議權,保時捷可以運用大眾資金流和進入決策層管理,但是下薩克森州仍然持有大眾20.2%的股份。
《大眾法》規定,任何一位股東持股在20%以上(含20%)可以征對公司重大決策行使否決權。潘師認為,只要《大眾法》仍然存在,加上下薩克森州不放棄持有的股權,保時捷根本不可能獲得完全決策權。
相關鏈接:
《大眾汽車公司法》
《大眾汽車公司法》(簡稱《大眾法》)是在大眾集團私有化並轉型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背景下,由德國聯邦議會於1960年7月21日頒佈的,旨在保證公司私有化後,政府能繼續保持對大眾公司的控制權。
該法第二條規定,任何大眾公司股東不得行使超過20%的表決權,這一有關股東表決權的限制規定,實際上杜絕了任何一個大眾公司股東在董事會內擁有比下薩克森州政府更大的表決權。因涉嫌阻礙歐盟單一市場的資本自由流動,2007年10月23日,歐盟最高法庭廢除了"大眾汽車法"。
2008年9月,由德國司法部起草的《大眾汽車公司法》修訂草案已獲德國政府通過。由於新的《大眾汽車公司法》保留了原核心條款,即公司的重大決定必須獲得股東大會80%+1股的特定多數方能通過;關閉工廠或工廠遷址必須獲得公司監事會的職工代表的同意,招致大眾汽車公司最大股東保時捷公司和歐委會的強烈不滿和質疑。
歐盟委員麥克里維當月表示,新的《大眾汽車公司法》意在保護大眾汽車公司不被收購,因而不符合歐盟關於資本自由流動的準則,歐盟已決定向歐盟法院起訴德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