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兒網(QUNR)$ 未來去哪是生是死,全在其TTS轉型是否成功。 張玄機
http://xueqiu.com/1212829434/28308206$去哪兒網(QUNR)$ 未來去哪是生是死,全在其TTS轉型是否成功。
成功則變成導流+交易雙引擎,導流適合自己有交易網站的代理和平台,交易適合中小代理和單一景區、酒店等。商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要品牌還是要交易額,注重流量還是訂單,量體大還是小,發展早期還是晚期)選擇一種。
導流部分,繼續有乾爹百度洪峰搬的流量支持,和中國將長期、大量存在的價格敏感性用戶群,維持目前的規模,但難有較大提升。因為現在是OTA平台三國時期,小的代理要麼死要麼被兼併,遊戲玩家越來越少,坐莊的自然就收不到錢。這對於其股票雖然不是致命的,但看空總是沒錯的。
TTS交易部分,轉型成功則是跟攜程異曲同工的一個平台,攜程類似於京東,去哪兒類似於天貓,各有其利弊,這裡不做細述,但是均有其客戶群,並有希望瓜分攜程一半市場份額。
但是難點在於,TTS是基於去哪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去年的嘗試,已經造成眾多OTA和代理造反、出走,後來匆匆結束。現在內部處於悄悄進村、打槍不要的秘密階段,仍然沒有放棄,但是這塊業務未來的想像空間有多大,其難度就有多大。
因為百度給予流量支持,希望越大,責任越大(跟家長讓小孩子上7個興趣班性質類似),壓力也就越大。至今還未盈利的去哪,還要吃奶到幾歲才能自立呢,乾爹百度的耐心又在哪裡呢(百度一直耐心不足,眾多失敗產品可以看出來)。其次就是攜程目前已經不同以往,作戰風格開始變的凌厲激進,門票、旅遊產品等都是針對同行一個一個打死的做法(門票VS同程、驢媽媽,旅遊線路平台VS途牛,酒店團購和返現VS藝龍),去哪還有多少錢可以虧,還可以虧多久(因為去哪的目標客戶幾乎全是價格敏感,哪怕攜程比其低5塊錢,就會跑到攜程。反之則不盡然。),而更要命的,去哪虧多少、虧多久都不是致勝的關鍵,因為攜程比他更虧的更多、虧得更久,他不是跟自己比,而是跟目前的曹魏-攜程比。
因此在其業務轉型沒有實質性完成之前,我個人覺得去哪兒目前還有水分可擠。市值來說,最高可以樂觀的看高到攜程一半(攜程66,去哪33及以下),這還是基於其平台上的商家規模小幅上漲或者維持不變。如果哪天商家數量停止增長甚至出走時,其市值則看到攜程的1/4,也就是16.
純粹閒談,不持有攜程、去哪股票,不構成投資建議。原攜程員工。
估股網原創:家得寶所面臨的市場寒冬是否已經過去了? 估股網官方賬號
http://xueqiu.com/1930109830/29068448已經由聯邦政府控制的抵押貸款擔保巨頭房地美和房利美在表現不利的2014財年第一季度之後分別降低了對美國房地產市場的2014年預測值。這是否意味著美國房地產市場還將繼續低迷下去呢?而與房地產行業息息相關的家居建材行業的情景又將如何呢?由於水土不服等原因,2012年美國家居建材行業領頭羊家得寶(The Home Depot; NYSE:HD)公司全面退出中國市場,在中國市場的失意,那麼在其他市場表現如何呢?
在過去的3個月內,
$家得寶(HD)$ 的股票下跌了3.11%,而其競爭對手美國勞氏(Lowe's Companies,NYSE:LOW)公司的境況也基本相同,股價下跌了2.38%。要知道家居建材市場除了受到大的宏觀經濟影響以外,天氣原因對市場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然而隨著天氣逐漸好轉,市場情緒會不會跟著回轉呢?其面臨的市場寒冬是不是已經過去了?是不是到了趁著低價買入的時機呢?帶著這些疑問,現在我們開始對美國家居建材領頭羊家得寶公司進行深入的探討,以幫助投資者找到答案。
公司簡介:
家得寶公司成立於1978年,是全球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按2013財年營收額排)。家得寶連鎖商店主要銷售各類建築材料、家居用品以及草坪花園產品,並且提供各類相關服務。家得寶標準連鎖店平均室內佔地接近104,000平方英呎,另外還有約24,000平方英呎的戶外花園產品區域。截至2013財年末,家得寶公司共經營2,263家連鎖店,主要位於在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該財年中,公司新開了8家新店,包括6家墨西哥店舖以及2家美國店舖,此外關閉了1家美國店舖。家得寶公司網址
http://www.homedepot.com。
品牌發展故事:
家得寶是美國歷史上發展速度最快的零售商。1981年,該公司在NASDAQ上市,而於1984年轉到紐交所上市。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公司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是其第100家店開業的1989年。1994年公司收購了Aikenhead公司的家裝中心並以此打開加拿大市場。並於2001年通過收購Total HOME進駐墨西哥市場。2006年,公司通過收購擁有12家連鎖店的The Home Way進入中國市場。從一開始,家得寶與業界領先的廠商直接開展戰略產品聯盟,為客戶提供最獨特的花色品種。通過對全國性品牌和專利產品的銷售,如Ryobi®工具,RIDGID塗料,LG設備,Toro和Cub Cadet草坪設備,公司為do-it-yourselfer及專業承包商兩類客戶群確立了行業產品標準。
下表是家得寶公司的幾家可比公司,可以看出家居建材行業股票近期的表現,與其他行業股票表現相比,家居建材行業表現一般。
查看原圖行業影響因素分析:
2014年3月公佈的藍籌經濟指標顯示,2014年實際個人可支配收入預計增長速度將超過2013年。2014年實際個人可支配收入預計將增長2.3%,而2013年的漲幅為0.7%;
2014年平均失業率預計將下降到6.4%,這對於2013年7.4%的平均失業率而言有較大改善;
有證據表明,住房價格將繼續上升。根據美國聯邦住房金融局指數,2013年房屋價格約上升4.0%,而2012年增長平緩。的漲勢受需求增加和待售房屋庫存減少所致。經濟學家預計,2014年住房價格將穩步增長,但仍然很樂觀;
美國房地產和人口普查協會報告,2013年住房成交量同比增長9.0%,而2012年增長率為9.7%,然而較2005年高峰期時的34%差距還較遠。預期,2014年住房成交量將會以較為溫和的速度持續增長。
市場競爭環境:
家得寶公司所處的家居建材市場競爭激烈,主要競爭集中在客戶服務、價格、店舖位置及外觀、產品質量、實用性以及產品種類等方面。主要的競爭者包括其他的家居建材商店、電氣、管道、建築材料供應商以及木材銷售店;此外還有專業裝修設計店、展廳、折扣店、本地的、區域的或全國的五金店、郵購公司、獨立建材經銷商。隨著客戶消費習慣的變化,公司還面臨來自在線及多渠道零售商的競爭壓力;
家得寶公司在北美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美國勞氏公司,該公司的主要業務包括建築工程、維修及改造、商業及住宅物業維修工程等。
家得寶公司要點概述:
查看原圖季節性:家得寶業務受季節性影響較大。總體而言,公司銷售旺季為第二季度,而銷售淡季為第四季度。
公司業務戰略框架:
我們應該對什麼充滿激情:客戶服務;
我們希望在哪一領域成為世界上最棒的企業:家居建材領域;
驅動我們業務發展的引擎是什麼:嚴格規範的資本配置及管理效率。
公司管理層:
查看原圖財務數據分析: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Home Depot公司可比公司股價對比:
查看原圖
查看原圖 截至2013財年末,公司已回購總數約為1.11億股公司股票,總代價為85億美元,平均每股回購價約為76.58美元。此外,2014年2月,公司宣佈季度現金派息增長21%至每股現金派息0.47美元。自2011年3月8日開始,在過去3年中,公司現金股息增長率較為可觀,約年均增長29.33%。對於就派息要求較高的投資者而言,家得寶公司在這方面是比較吸引人的。
以下是家得寶公司2014財年的各項預期值:銷售增長率為4.8%,可比店舖銷售增長約4.6個百分點,毛利率將會持平,但是預期運營費用將會提高0.7個百分點,預期於2014財年內將回購50億美元的公司股票。通過公司對2014財年的預期值可以看出,除了毛利率將會持平,運營費用提高外,其他預期值還是令人期待的,尤其是公司的回購行為,顯示出管理層對公司未來一年的業績增長是有堅定信心的。由於公司業務旺季為每年的第二季度,因此我們可以繼續關注公司短期內的市場表現。
前面我們提到,公司所在的核心市場-美國地區宏觀經濟並不景氣,且相關機構已經調低了對房地產市場的預期值,加之剛剛過去的寒冷冬季使得家居建材行業處於低迷狀態,而事實上家得寶公司業務增長步伐視乎也沒有遭到多大的大家,這是否預示著現在到了買入的時機呢?
蘋果 AAPL 收購 Beats -- 是否表示內部研發遇到瓶頸? CANSLIM歐內爾
http://xueqiu.com/5065013516/29221717傳聞
$蘋果(AAPL)$ 要收購高端耳機廠商Beats, 公司能否繼續創新,從內部研發產品是大家討論的關鍵。
多數分析師都認為,本次收購從經濟效益上是合理的,提供新的收入來源,並且是現有產品線的一種補充。
但是大家關心的是這筆收購是否表示蘋果在戰略上的改變,而這種改變所帶來的重大缺陷。
一直以來,蘋果都避免大型收購,寧願購買小型的技術公司與優秀的工程師。通過這些交易獲得的技術被用於內部開發未來的產品。這種收購讓蘋果能夠保持其企業文化和自身開發新產品。蘋果並不是第一家做一個MP3播放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但它從其他公司的錯誤中學習,並很快利用技術而進步。
這次Beats 讓許多行業分析師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為什麼蘋果不去創造自己的耳機和音樂訂閱服務。如果它成功收購,蘋果這次買到的是一個擁有強大的品牌並和音樂產業有緊密聯繫的公司,而不是像以往的擁有的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
所以大家在思考蘋果是否已經喪失了其Cool 的基因而必須要去收購一個流行的年輕人的牌子,使他們更接近街頭文化?
另外一點,相信很多的果粉一定是想要那種從喬布斯年代就開始計劃和研發的無以倫比的東西(不好意思,此處要懷念一下老喬,作為鐵果粉,實在是看不慣庫克對產品的追求)。 誰會想要蘋果去推一個已經上市很多年的東西, 那樣就不COOL了,
大家說呢?
北美財經(8):「五窮、六絕、七番身」是否投資定律? Ray郭
http://notcomment.com/wp/?p=21027「五窮、六絕、七番身」是否投資定律?」 – 郭鴻徽
在環球投資市場中,有很多投資理論和定律,而很多投資者和基金經理也會引用和跟隨這些定律,作為他們的投資部署或重組他們組合的理據。
當然,這些定律並不代表市場的變化就一定是這樣,因為還有很多因素,例如經濟數據、企業業績前景、政府政策及政治因素等,都會令股市指數大幅上落,但這些定律的存在也有其「歷史背景」和有趣的地方。筆者就分析一些投資定律的影响,讓投資者用作參考。較為投資者認識和常引用的,有以下幾個:
(1) 「一月效應」:是指每年一月開始,當投資者和基金經理經過聖誕節的長假期後,踏入新一年都會重新部署投資組合和將資金重投市場。除非市場上一早預計這一年的經濟增長很差,拖慢企業盈利增長,從而令投資者失去信心,及不將資金重投市場,否則,從以往經驗推論,「一月效應」都會令指數上升。
(2) 「聖誕老人上升效應 (Santa Claus rally) 」:同「一月效應」的定律差不多,每年接近聖誕節期間,基金經理和分柝員都會分析當年的聖誕節零售消費情况是否暢旺,能否帶動經濟和市况上升。通常,「聖誕老人上升效應」的時段會由美國感恩節開始,一直至十二月中聖誕節假期前。美國感恩節假期是聖誕節銷售的開始,也是零售市場旺季。那個長週末被稱為「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 。若那週末的銷售情况理想,分析員就推論這能帶動聖誕節市况上升,所以就有這「聖誕老人上升效應」出現。但近年這效應都比較混亂,感恩節的零售銷售理想並不代表「聖誕老人上升效應」一定會出現。2008 及2009金融海嘯期間,這兩者關係就不明顯。
(3) 「十月股災效應」:1987年的全球股災,令當年的投資者損失慘重,經濟及美元大幅下跌。若記得,香港股市在那年更要停市四天;而日本股市及經濟,經那一役後,從未回升至87年的水平。雖然事隔27年,但每年接近那時段,即9月初至9月中,投資者大多抽離市場,避開這歷史陰影。剛巧地,2008 年的金融海嘯也是在10月份發生,因而令10月份的市况更偏淡向下。
(4) 「五窮、六絕、七番身」效應:這是說每年到5月,市况就開始向下,一路偏淡至6月,應該是指數跌至最低點的時候,然後踏入7月,即新季度(第三季)和下半年開始,投資者和基金經理會趁低吸納和重整投資組合,因而令市況回升。為什麼5、6月是傳统的淡季?有很多不同的解說,但較為可接受的解說是,由於在很多工業國的報稅月份是在4月,因此在報稅後,必須要有現金交稅,所以要賣出股票套現,因而令5、6月股市下跌。其次是傳统上5、6月並沒有任何重要的節日假期去剌激零售銷售,這也是市況偏淡的原因。但是踏入7月,因為是暑假假期,是零售銷售的旺季,必定能帶動經濟和企業盈利上升,所以預期7月市況回升 (翻身) 也有其原因。
我們剛踏入5月,你又會否相信「五窮、六絕、七番身」的效應,去部署你的投資呢?
思考的碎片--20140518 管理層減持是否利空?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gqcu.html管理層減持 分兩類公司
1.週期型公司 管理層或者大股東減持 100%利空
例證:此類公司基本在行業最景氣時IPO部分減持舊股
理由:週期性公司三大要素 供需 效率 政府
管理層在這三者信息和判斷上都佔優勢。所以他們的減持說明問題。
2.高速發展型公司
管理層減持無法判斷利多利空
正反面例子各半。
例子 馬化騰減持騰訊 Jobs放棄期權要現金(不然Jobs早就是首富鳥)
理由:高速發展的公司 一般而言都看需求
需求,未來的需求 這是非常不穩定的 不確定的。
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解讀,管理層大股東對需求的判斷未必有多少優勢。
所以高速發展型公司 管理層減持 比較難判斷。
綜上所訴,週期性管理層增持是大利好 減持是大利空
高速發展型公司幾乎沒見過管理層增持哈
這裡多說一句非常欣賞
@Michael8808001 的一句話 低估不是買入理由,知道低估的原因才是買入理由,和大家共勉希望抓住反轉股(週期才有反轉)
投資思考:企業「成熟」了是否還值得投資? 閒來一坐s話投資
http://xueqiu.com/3491303582/30156250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家上市企業相對「成熟」了以後大致有以下幾個特徵:
1、行業的壟斷寡頭地位已經奠定,原來眾多的競爭者最終大多都扮演了陪練或者犧牲者角色。這些壟斷寡頭除非它們自己打敗自己(如染上官僚主義的大企業病),新的進入者再想撼動、顛覆它們的地位已經不亞於「難於上青天」。
2、行業內的市場份額大部份被幾個壟斷寡頭瓜分,有的「龍頭老大」甚至可以達到市場份額的50%以上。當然在有的行業,由於行業屬性決定了不可能「贏家通吃」,但是一些龍頭企業卻各自「佔山為王」,瓜分了大部份市場份額。
3、經過多年的「跑馬圈地」以及慘烈的競爭,企業的收入增長曲線已經下降,難以再現過往的高速增長,但是企業的淨利率水平卻相對提高(資本開支或許已沒有跑馬圈地之時大),有時淨利潤往往保持並不低的增長。
4、市值在行業內、在市場上已經相對較大。
5、雖然企業的利潤仍在保持一定速度增長,但是股票市場考慮到其種種成熟特點,往往並不給它以過高的估值,或者殺掉原來的高估值。
那麼,面對這樣的已相對「成熟」的企業,是否還值得投資呢(防止它們成為藍籌殭屍)?
還是拋開空泛的說教,以實證為證。
且以格力電器為例:
格力電器應該說已具有上述成熟企業的種種特徵。市場多年來始終質疑其天花板,但是它仍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速,2013年收入已經超過1000億元,成為國內第一家依賴空調單品而成為收入上千億的家電企業。雖然現在看來,市場對其天花板的質疑過早,格力電器也成為名符其實的連續七年的」超預期王「,但是以目前其收入規模與市值體量來講,自己認為,將格力電器定位於已相對」成熟「的企業應該是準確的。
那麼,它是否還值得投資呢?
2014年7月10日,格力電器收盤價27.44元,13年其每股收益3.61元,截止7月10日其靜態市盈率7.6倍。董明珠的目標是」十二五「期間再造一個格力,實現收入2000億元,且不管其目標能否實現,但是現在看,我認為格力今後五年淨利保持10%左右的增長應該還是大概率事件。不知國外成熟市場和港股對這種成熟企業給予多少倍的市盈率水平(記得以前看過材料,美、日市場對成熟家電企業給予12倍左右的估值,不知確切否),但是市場給予它7倍的市盈率估值,我判斷還是有些低估了。退一步講,就以7倍市盈率標準來衡量,如果五年以後市場仍然給予它7倍市盈率的估值,那麼顯然五年以後我們獲得10%的複合增長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此外,格力一向分紅慷慨。用董明珠的話說,只對投資者負責,不對投機者負責。2013年它是10派14.25(稅後),那麼以7月11日的收盤價計算,股息率5.19%。假如格力電器今後成熟了,保持現在利潤水平不增長了,而且保持著這種股息率,在自己來看,依靠其分紅收入也要大於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了。
本著這個思路去思考,你說格力電器這樣的」成熟「企業是否還值得繼續投資呢?!
類似的例子還有貴州茅台、雙匯發展等知名消費企業,在此不再一一分析例舉。
由上,可以得出幾點啟示:
1、企業的發展應該永遠存續下去,且穩定保持在現有的盈利水平。如果哪天董明珠不在位格力帝國轟然倒塌了,那就不值一提了。
2、對成熟企業的市盈率估值應該有一個參照標準(估值中樞應該下移)。比如,市盈率以10倍,還是15倍,或者20倍,應該根據企業所在行業不同特點,以及企業本身的」成熟度「來確定。
3、企業分紅率要高。雖然他們內心未必真的將小股東當股東,但是他們確實應該拿出真金白銀來分紅,別的口號啥的,都是浮云。
4、自己能夠理解。
社交網絡是否在侵蝕你的工作效率?
http://news.iheima.com/show-9-144075-1.html社交日益增長的影響前不久由Proskaeur發佈的報告顯示:90%的公司出於商業目的而去使用社交媒體。他們使用社交媒體做廣告,改善員工與員工之間,管理層與員工之間的交流。
社交媒體在招聘過程中也日益得到重視。目前,約94%的招聘人員使用社交媒體作為他們招聘工具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如果有職位空缺,可以去Facebook或LinkedIn查閱更多信息尋找合適應聘者。
事實上,由CareerBuilder發佈的調查發現39%公司在招聘過程中使用社交媒體。
據Proskaeur,社交媒體使用情況的公司越來越多,而員工獲得工作的社會渠道正在減少。
調查發現,36%的僱主規定在工作中禁止使用社交媒體,而2012年的百分比是29%。僱主允許員工訪問所有社交媒體網站的數量在一年內下降了10%,從53到43%。
一眼看頭條新聞,不難看出為什麼社交媒體明星的網絡影響力上升的同時卻面臨降職的危機。員工發佈負面的,不恰當的,或者粗魯無禮的內容真的可以把他們的僱主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校車司機在facebook吐槽後被解僱,加州比薩廚房員工在Twitter上抱怨新制服後被解僱。這不難看出為什麼很多僱主為了減少糗事而決定禁止或減少社交媒體發佈。
但僱主可能要重新考慮社交媒體了。從EVOLV,微軟公司的Corp和商業教授的Warck學院最近發佈的研究都顯示出社交媒體在辦公室的生產力與合適性
事實證實:幾分鐘facebook或Pinterest的使用能使員工頭腦清醒,能夠提高工作的效率。
事實上,一項Millennial Branding 和 American Express發佈的研究顯示有69% Gen Y的工人覺得他們應該能夠在工作時訪問社交媒體沒有限制。如果你想保持高士氣和留住最優秀的員工,限制使用社交媒體可能不是一個好方法。
如何平衡社交媒體的生產力
社交媒體的難題或許可以解釋Proskaeur發現社交媒體政策的原因。現在80%的企業不應該是僅僅禁止或限制社交媒體,你需要做一些幫助員工去合理分享的相關指導來滿足員工的分享需要。
這裡有幾個方法去平衡社交媒體的生產力與適當。
一,寫一個具體的引導
你的社交媒體政策應該明確寫出來,並為你的員工所熟悉。你的社交媒體指導方針應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文件,但它仍需要一清二楚什麼是可接受的,什麼是不可接受的。
二,讓員工記住他代表公司
無論公司是500強企業還是成長中的初創企業,你的員工就代表公司的臉面。你需要確保你的員工記住他代表公司的形象,你需要寫一些社交媒體政策讓他們在公眾眼光下規範自己的行為。
三,讓大腦休息
如果一個員工花費90%的時間在Facebook上,你肯定有一個生產力的問題。然而,短暫的休息後看看Facebook,Pinterest和Twitter,這些可能是你的員工大腦休息所需要的。之前禁止或限制社交媒體網站的行為,問問自己從長期看是傷害多還是益處多?
四,使用內部社交媒體進行協作
社交媒體不僅僅是140字的情感發洩或者一個午餐的分享,有很多內部和企業間的社交工具去幫助企業更容易協作。社交媒體是一個強大功能的工具,在僱主禁止或限制使用前,認真考慮並且制定一個更適宜的政策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文:Ilya Pozin
翻譯:李亞偉
譯自:The Next Web
福建諾奇上市剛過半年出事 造假公司是否有區域特徵 夏草
http://www.guuzhang.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66&extra=page%3D1福建諾奇衝刺A股上市兩度被否,轉到香港上市剛過半年就出事,諾奇總裁丁與其妻陳瑞英詐騙及欠多人巨款,二人攜款潛逃。這幾年,福建、湖南等地上市公司涉嫌造假事件頻發,難道造假也有區域特徵?
新浪認證博主為泉州市鼎鑫鞋材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陳麗羚linda稱,福建諾奇總裁丁與其妻陳瑞英(順興建材總經理),詐騙及欠多人巨款,現二人攜款潛逃.
2014年1月9日,福建諾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得稱諾奇)作為新年第一隻非介紹上市的主板新股(H股)在港交所掛牌,發行股票1.50億股,每股發行價2.13港元,共募集資金3.20億港元。諾奇上市僅半年時間,近日在毫無先兆下,股價突然大幅下跌,由7月21日急瀉逾30%牽起洗倉序幕。股價昨日再跌26.5%至1元,集團昨日午休前匆匆停牌,,3日累瀉53.5%。
福建諾奇出事了,誰最感到後怕?國信證券!該公司兩度衝擊IPO,在2011年10月24日首次上會被否之後, 2012年6月份捲土重來的福建諾奇再次闖關失敗。2013年3月19日,諾奇提出撤銷第二次申請,並最終轉向港交所上市。這兩次IPO保薦機構都是國信證券,會計師均為華興會計師事務所。
A股上會被否轉向香港上市的泉州服飾公司,諾奇不是第一家,之前福建美克也是A股被否轉向香港上市的,實際上,泉州知名的體育運動品牌企業基本都選擇了香港上市,包括安踏、361、特步、匹克等,那為什麼就諾奇出事了?
2011年諾奇A股被否,證監會給的官方理由是:
你公司2004年創立諾奇服裝品牌且產品銷售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報告期內你公司品牌推廣費和研發費用低於同行業上市公司。你公司銷售模式由直營銷售為主轉變為加盟銷售為主,銷售模式轉變期間較短且新開加盟店盈利情況低於原有加盟店,本次募投項目以建設加盟店為主,你公司未來向全國擴張終端門店存在銷售效率降低的風險。你公司申報材料和現場聆訊未就上述事項作出充分、合理解釋,無法判斷上述事項對你公司持續盈利能力的影響和募投項目能否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及盈利能力。
筆者理解,證監會發審委委員對諾奇有兩個疑慮,一是懷疑沒有品牌影響力、沒有研發實力,二是懷疑加盟店沒有發展前景。由於對其商業模式、品牌和研發都存在疑慮,故將其否掉。當然,筆者更懷疑該司規模小是被否核心原因,2011年衝刺IPO時,2010年最高收入只有3億多元,且收入明顯有包裝甚至造假嫌疑:
2008年1個多億、2009年2個多億、2010年3個多億,那2011年是不是4個多億、2012年是5個多億?果然,在香港的招股書上我們看到這樣的一級數據:
那2013年是不是6個多億,據2013年報,2013果然實現收入6個多億:
那麼香港IPO和2013年報是誰審的?安永,作為四大所之一,我對其專業水平深表懷疑!還是國信證券、華興會計師事務所聰明,趁IPO財務核查之機逃之夭夭。如果諾奇在A股上市了,等待他們的是萬福生科中介機構平安證券、中磊會計師事務所下場。
福建中概股造假手法基本是虛增收入、虛增資產(核心是虛增銀行存款),虛增收入相對難查,但虛增資產還是有跡可尋,如諾奇2013年末財務狀況:
該公司截止13年末銀行借款2.39億元,但貨幣資金高達3.5億元,很顯然,這個貨幣資金餘額是異常,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名下各有預付款0.46億元、1.6億元,這2個億預付款也是不正常的。
實際上,福建上市公司造假成風,尤其是境外上市公司,在筆者蒐集到近年來涉嫌財務醜聞的境外上市公司中,有一半以上來自福建,鴻星運動、洪良國際、東南融通、高速頻道、中國高精密、思嘉集團、青蛙王子等等都在近年來爆出財務醜聞,筆者4年前質疑紐交所上市的左岸和希尼亞,跟諾奇一樣,也是來自福建泉州的服飾企業,但奇怪的,迄今沒有做空機構盯上這兩家造假股。中概股危機說白了實質是福建股危機。
諾奇上市半年就出了這樣的大事,這讓港交所及相關中介機構很難堪。京華山一研究部主管彭偉新直言,港交所應為新股亂局負責,不能只稱這類只屬個別事件,而無做到把關責任,任由質素不好的民企來港上市。
「上市不夠1年已要發盈警,即是當初業績已有問題,為何港交所仍讓這些公司上市?」彭氏認為,現在已令投資者不夠沾手新股,長此下去勢打擊香港市場的聲譽,只得做得差的公司來港集資。
諾奇事件說明了什麼?
第一,A股的核准制不一定比港股的註冊制差,在中國擬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普遍性背景下,證監會的新股發行審核在短期內是必須的,故即使明年A股轉向註冊制,實質性審核仍少不了,實際上,香港的註冊制也是排斥造假企業上市的,之前服裝連鎖企業ITAT也通不過港交所的上市聆訊(類似發審委審核);
第二,不要迷信港交所,也不要迷信四大,諾奇IPO財務核查撤回,這說明境內的中介機構已發現了其存在的問題,但安永竟然沒有發現,這說明在反財務舞弊方面,本土所的識別能力還在高於四大的;港交所也是,A股發審委否了,為什麼能通過港交所的聆訊?
第三,諾奇的保薦機構是中資投行建銀國際,因為香港保薦代表人因重大過失是要追究刑事責任;我希望中國保薦制度也學學香港,抓幾個保薦代表人進監獄,否則對不起保底年薪上百萬的工資。
造假公司是不是有區域特徵?勝景山河、萬福生科出事之後,A股對湖南股敬而遠之,湖南上市公司在A股名聲確實不好,2013年度暴出中聯重科造假,2014年又暴出山河智能巨額的關聯交易非關聯化,中聯重科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企業,山河智能又是博導創辦的企業,這樣的企業財務信息尚不可信,湖南還有沒有不造假的上市公司?當然,這樣說湖南上市公司,顯然是偏頗的,但一起又一起財務醜聞表明,至少在湖南,它有這樣的一種文化,如萬福生科龔永福聲稱的「包裝是上市正常的步驟」,他們缺乏敬畏資本市場的心態,總以為注點水、違點規沒什麼,他們排斥顯規則,流行潛規則。
但遺憾的是,學者們對會計舞弊研究集中在行業特徵上,不管是實務界還是學術界,均聞「農」色變,均認為農業企業是造假的造災區,可面對福建、湖南等區域的造假特徵,為什麼沒有學界對此展開研究呢?A股和中概股造假有什麼不同的?請聽下回講解。
旗下影業公司爆出財務醜聞 阿里是否還潛藏其他問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870
上市前夕,阿里巴巴旗下影業發布聲明稱,由於發現可能存在不恰當的財務處理行為,該公司將推遲公布其上半財年業績,並在其對此事進行調查期間暫停股票交易。
阿里巴巴影業集團原名文化中國傳播集團,今年6月份,阿里斥資逾8億美元收購了文化中國的多數股權,並將其更名為阿里巴巴影業集團,還建立了新的管理層,包括聘請國有的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前高管張強出任阿里巴巴影業掌門人、與國際大導演王家衛合作、請著名影星李連傑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
.jpg)
(圖片為阿里巴巴影業近1年股價走勢)
上述公告顯示,可能的會計違規行為發生在阿里對文化中國傳播收購前。
但據Dealogic的數據,就在3月份入股文化中國傳播之後,阿里巴巴在短短的時間內已經公布了8個新的投資項目,從足球隊到購物中心再到郵政服務均有涉及,相當於半個月就達成一筆交易。而這些交易與阿里巴巴過去幾年所達成的交易相比較不過是冰山一角。這樣的收購速度使得阿里巴巴難以對其所收購的每家公司都進行必要的發掘。
面對阿里巴巴影業的問題,美國科技博客QUARTZ提出疑問:阿里巴巴是否善盡了職責?
阿里巴巴稱:“我們近期進行了大量並購活動,但在進行大型並購方面,我們並沒有豐富的經驗。”
香港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Raymond So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未來企業在處理並購時會更小心。他們不得不加強對公司的管控,使彼此間相互制衡。
“現在評價這次事件對阿里巴巴集團IPO是否會產生影響為時過早。”
更令人擔心的是阿里巴巴的審計工作。按有關規定,國外審計署審計中國大陸企業,需要與中國本地的審計公司合作。但按中國保密法規定,審計署無權將中國客戶的審計資料交給美國證監會(SEC)。
阿里巴巴影業周五在提交給香港交易所的文件中表示,其審核委員會在這次的審閱過程中,發現在涵蓋認購完成前期間的財務記錄中,可能存在某些不恰當的財務信息處理行為;此外,在截止2014年6月30日止六個月期間,可能並未對若幹資產計提充分的減值準備。
“審核委員會將針對該等事宜展開進一步相關審閱,以確定相關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及範圍;目前尚未能確定進一步的審閱工作需時多久。已經申請了停牌,等候進一步通知,並且將上半年財報的發布推遲到完成審計委員會的問詢之後。”
歐洲是否也會歷經“失去的十年”?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140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本周被問到,歐洲是否也會經歷失去的十年時,斬釘截鐵的回答:“是!”“蕭條”是唯一能形容一些歐洲國家經濟的詞語。(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道,美國和英國已經實現經濟複蘇,可歐洲沒有以西方“夥伴”為榜樣,反而越來越像日本——掙紮於經濟停滯、通脹低迷。有一點甚至還不及日本:日本的失業率維持在5.5%以下,但歐元區失業率卻處於11.6%的高位。
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7月CPI同比僅增0.4%,創2009年以來新低;二季度GDP環比零增長。而歐洲央行遲遲不作為。
華爾街見聞網站寫過文章,解答了為何頻頻被經濟數據“打臉”,歐洲央行還遲遲不行動的原因。文章認為,歐洲央行不推出QE,一是希望觀察將於9月發放的首批TLTRO貸款效果;二是推出QE除面臨德國阻撓外,還有諸多難點,如歐美經濟結構不同,不能照搬美國;三是坐等美聯儲、英國央行加息後歐元走弱。
咨詢公司Llewellyn Consulting認為,歐洲央行推出QE是不可避免的,且規模將是龐大的。但拖到那麽晚才行動,歐洲央行可能已經錯過了好時機。因市場已經對歐元區經濟增長抱著很低的預期,通縮的陰影縈繞,且可供歐洲央行購買的金融工具有限。
法國巴黎銀行經濟學家Ken Wattret表示,通脹率維持低位時間越久,對通縮的抵禦力就越小。通脹預期可能突然間降到更加可怕的水平。這兩方面來說,日本都是絕佳的反例。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北京時間明天淩晨將在Jackson Hole會議上講話。但行長先生本月初已經表態,堅稱歐元區經濟複蘇的命運掌握在各國政府手里。“除非各國政府承諾實施改革,否則央行實施更多貨幣刺激也收效甚微。”
Llewellyn稱,央行和政府官員,及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忘了預期的自我實現(self-fulfilling)的本質。如果企業預計需求沒有增長,他們不會投資新的產能。需求依然疲弱,然後企業預期實現,造成惡性循環。
斯蒂格利茨說:“歐洲有極具天賦的人才,如果一個個國家經濟都衰敗,那一定是系統性問題。歐元區的基本問題是,它不是一個最優的貨幣聯盟,有缺陷的結構加上有缺陷的政策,帶來毀滅性的結果。”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