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住在加州聖叠戈的中國人,江湖上有一句話總結他們的生活:“拿著高通的工資,開著雷克薩斯的車子,住著Camel Valley的房子。”
Camel Valley是聖叠戈一個高檔住宅地段,以學區優良和靠海著稱,里面的房子都至少百萬美元起步,是當地中產階級首選之地。
但這些中國工程師們,在新一輪巨大的裁員潮之下,可能很快就要被迫賣掉他們的雷克薩斯和百萬豪宅。
“裁員還沒有正式開始,現在每天都特別忙”,一位高通員工說。
“現在公司律師比工程師還多”,還有高通的員工吐槽公司最近的情況稱。
這基本代表了高通的現狀,傳統芯片業務在全球遭受圍剿,主要利潤都靠律師四處打官司來收取通信專利費。高通通信專利授權業務所產生的利潤占總利潤的比例近90%,是芯片業務的兩倍之多。
時間倒退到1985年時,高通還是聖叠戈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在此後一路成長為世界各國民怨沸騰的通信專利霸主過程中,聖叠戈作為高通多年的總部受益不少。
距離洛杉磯兩小時車程遠的聖叠戈,本來是美國知名軍港和度假勝地。
由於高通這個大雇主的存在,加州大學聖叠戈分校、洛杉磯分校和南加大等附近一圈知名大學的工程系博士們,都在畢業後紛紛定居聖叠戈。聖叠戈逐漸成為南加科技重鎮。
高通在聖叠戈擁有雇員一萬多名。在聖叠戈科技公司聚集區,到處都能看到寫有高通logo的大樓。“臨近高通”,是附近街區房子招租或者出售的重要賣點。
在2011、2012那幾年,受惠於iPhone在全球的暢銷帶起的風潮,靠蘋果手機收取專利費的高通形勢大好,在美國就業市場一片低迷時逆勢擴招。
尤其是近年來到加州求職的中國博士畢業生們,往北走就是去矽谷,往南走就是來高通。周末隨便在聖叠戈找家麻辣香鍋吃飯,店里一半的中國人都是高通工程師。
但從去年開始,高通雇員們中間就開始流傳著各種關於裁員的消息,高通內部許多部門也早就開始暫停招人。
結果在去年年底,高通果然宣布裁員600人,在聖叠戈總部和海外市場分別裁員300人。
但是在今年,更大的裁員風暴接踵而至。上周高通發布第三季財報,並正式宣布裁員4500人的消息。
業內預計,為了進一步縮減成本,高通可能會先裁撤工資高的崗位,比如把研發部門的一部分轉移到印度。
來自高通內部一些員工的消息也稱,在今年這次大規模裁員中,公司研發部門和管理層這些人均工資最高的部門可能會首先迎來大幅裁撤,而在高通工作的中國工程師們大部分都集中在研發部門。
在2014年那次裁員中,聖叠戈的高通總部被裁人員就占了裁員總數的一半,剛逃過一劫的總部工程師們又要面臨更大的陰影。
將高成本地區的人員轉移到低成本地區已經成為高通人員結構調整的策略,這個低成本地區顯然就是印度。
在高通總部,比中國工程師人數再多上幾倍的就是印度員工。而且這種趨勢正在繼續加強,一個例子是高通附近的各色午餐店都在紛紛倒閉,然後重新開張時就成了個印度咖喱菜館。
印度員工占據了高通總部的大量中高層職位,也是中國工程師們私下吐槽的對象。但是現在工程師們已經無暇再抱怨公司內部的爭鬥,許多研發小組內都人心惶惶。
尤其是7月份是美國公司傳統的員工評估節點。一些公司的規矩都是評估結果如果不好的話,可以不付賠償金直接開除員工。
很多高通員工都私下有點擔心公司會不會以評估不過關為借口來裁員。
在2011、2012年那波入職高通的,很多都是夫妻雙職工,按正常博士畢業的薪資計算,一年家庭有20萬美元收入,加上美國房價只需要20%的首付,基本只要工作一兩年就能攢足一套camel valley的房子首付。
如果在本輪裁員中被裁,那麽這些高通雙職工家庭就會壓力陡增。
雖然聖叠戈也是科創企業聚集地,但大部分都是醫藥和基因類的中小型創業企業,很難完全承接高通被裁的大量通信專業工程師。
那麽對於很多還年輕的中國工程師來說,擺在他們前面的一條路可能就是賣房北上,前往大公司聚集、機會更多的矽谷。
對於加州第二大城市聖叠戈來說,就算損失個上千名工程師也並不可怕。但一旦高通從此真的走上衰敗,就意味著城市在吸引高等科技人才方面又少了一塊重要籌碼。
在高通員工聚集的camel valley地區,房價已經超過上輪金融危機前的最高點,如果工程師們真的集體北上,會不會成為壓破這個泡沫的最後一根稻草?
對於那些想留在美國工作的中國畢業生來說,他們看到的是,全美最大的工作簽證來源地可能也會成為昨日黃花。
高通一直是全美提供外國人才工作簽證(H1b)的前15大公司,在2011年一年就為雇員送出1000多份工作簽證申請,這些工作簽證對象以中國大陸和印度來美就讀電子和通訊工程的碩博士畢業生為主。
9月8日深夜,美國道瓊斯和納斯達克指數雙雙延續了近期的上攻行情,絲毫沒有懈怠之意。兩大指數分別上漲了2.42%和2.73%。然而,這種好運氣並沒有被複制到新能源中概股---英利綠色能源(YGE.NYSE,下稱“英利”)的身上。
昨夜一開盤,這家公司股價忽然直線跳水了10.9%,報於0.65美元;隨後又繼續下探,最終跌幅高達20.22%,在大部分報價上漲的中概股里極其搶眼。
原來,其二季度的財務數據在昨晚首度公開。盡管之前英利已給投資人打了預防針,但人們還是迅捷而兇猛的將手里股票拋售起來,內心的不悅加之對企業後續經營的種種擔心,通過市場行為顯露無遺。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其二季度的英文財報中看到,企業的總營收下滑了20%至4.381億美元-9650萬美元的凈利潤也較之去年同期的-4600萬美元有擴大之勢。值得註意的是,英利還會在1個月後支付約10億元人民幣的中期票據,目前正在采取各類措施籌措這部分資金用以償付。
營收及利潤分別下降
這份英利的新季度財報中就透露,公司總營收為4.381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495億美元有所下跌;毛利和毛利率為2760萬美元、6.3%(所售出的組件毛利率為7.9%),去年同期是8580萬美元、15.6%。此外,公司的凈利潤也從2014年二季度的-4600萬美元下滑到-9650萬美元;總的光伏組件產品出貨量為727.9兆瓦,也低於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同期。
英利在本季度的收入為何會降低?該公司稱,主要是因為其組件出貨量在下滑,同時組件的平均售價也在下降。組件售價的降低,則是中國出貨量增加所觸發的,而歐元兌人民幣、日元兌人民幣也在貶值。二季度,英利對中國的光伏組件出貨量占比為38%,而一季度是17%左右。
不過,上述情況與市場主流的美國上市光伏公司表現有所不同。從營收看,除了昱輝陽光(SOL.NYSE)的營收同比下降31%外,天合光能(TSL.NYSE,下稱“天合”)、阿特斯(CSIQ.NSDQ)、晶科能源(JKS.NYSE)及晶澳太陽能(JASO.NSDQ)等四家公司的營收額同比全數上漲,即便是阿特斯在二季度的表現差強人意,但也有2.08%的增幅。
“毛利率”這一數據上,英利明顯偏低。該企業由2015年一季度的14.1%,大幅降低至6.3%。在解釋毛利率之所以下滑的這一點上,英利的理由是“該季度公司的生產設施利用率在降低,從而使生產成本也有所提高。”天合、阿特斯、晶科能源及晶澳太陽能等的綜合毛利率分別是20.06%、15.23%、20.7%和16.4%,甩出英利好幾條街。
手持現金下降 即將償付10億元中期票據
負重前行的這一新能源公司,棘手的問題還不僅僅是業績下滑。人們所擔心的還有尚未完全化解的高額債務。
二季度,英利的短期借款約16.26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3億美元已增加;值得欣喜的是,中期票據在減少,二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別為4840萬美元、6.3億美元;長期借款在去年同期和該季度則為5.484億美元、3.33億美元。該企業在該季度和去年同期的負債分別是40.5億美元、41.32億美元。
英利也表示,2015年10月,公司還有價值10億人民幣的五年期、無擔保中期票據將到期,正尋找各種措施來償還這部分的票據。英利也在做一些融資方案,以繼續保持資產流動性、提高財務的靈活度。
2015年6月底,該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5.75億元人民幣,相比上季度的11.4億元人民幣也在降低,這顯然不是什麽好兆頭。就“現金與現金等價物”減少這一現象,英利的說法是“2015年5月償還了一筆價值12億元人民幣的到期中期票據”。
當然,部分數字上也有好跡象。
該公司的應收賬款已從上個季度的43.2億元降至38.54億元,銷售回款也由上季度的134天縮至128天。截止本季度末,應付賬款由原來的56.17億元減少至54.32億元。應付賬款的時限,從上季度的203天縮短至192天;庫存產品的存放時間由73天降至54天,公司的庫存額也從20.2億元減少至15.224億元。
該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苗連生對出貨顯得較滿意,“此季度,我們在中美兩地市場分別有110%、35%的增長,也把握了北非、南非、中亞、南亞以及中東、拉美等新興地區的市場增長。”
今年4-6月,英利的組件出貨量是727.9兆瓦,其中43.2兆瓦來自於該公司的下遊光伏電站項目;而43.2兆瓦的數據,要比2015年一季度的27.5兆瓦(當時總出貨量為754.2兆瓦)高一些。
對於今年第三季度的出貨量,英利預測的範圍是“550兆瓦到580兆瓦”之間,相比二季度的728兆瓦有不小的下滑。同時該公司也預計,全年會實現約2.5G瓦-2.8G瓦的總出貨量。
今年2季度,英利正在建設兩個國內光伏項目,規模為78兆瓦、94兆瓦。截至2015年第二季,其遍布國內十幾個省市的光伏電站項目總計400兆瓦左右。就在今年7月,英利也在山西省開發、建設了一個50兆瓦的光伏電站項目,這也是國家能源局力推的“領跑者計劃”中一部分。
考慮到全國範圍內會延遲光伏上網電價的補貼,長期運作的大型光伏電站又需大量資本,因此該公司也謹慎而為之:在做下遊光伏電站項目開發時,英利正與一些大公司談判,接近出售或已出售的項目約100兆瓦左右。
北京時間4月15日下午,澳洲電訊(Telstra)宣布,將向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出售所持汽車之家(ATHM. NYSE)47.7%的股權,交易規模為16億美元。
澳洲電訊CEO安迪·佩恩(Andy Penn)在一份聲明中稱,自2008年以來,汽車之家的業務發展非常迅速。對於澳洲電訊股東而言,目前是獲得投資回報的最佳時期。
汽車之家的相關負責人也在結束下午的一個工作會議之後,集體失聯。
早在2014年8月,就曾有知情人士透露,澳電正準備出售所持的汽車之家股份,不過當時消息傳出後,遭到了澳電總裁、集團董事總經理陳永正的正式否定。
作為汽車之家的控股股東,澳電目前持有汽車之家54.2%的股權,按照預案,此番交易完成後,中國平安將成為汽車之家的最大股東,而澳電的持股比例將縮小至6.5%。
某汽車公司產業投資公司的工作人員也在四處核實這一信息,而他核實的信息是:中國平安在成為汽車之家的最大股東之後,會不會促成汽車之家的私有化。在他看來,汽車之家是一個非常優質的標的,如果有可能,他所在的公司非常願意參與到汽車之家的私有化計劃中去。
去年11月,多個私募、投資的朋友圈子里傳出了澳電積極接洽買方的消息。當時平安集團、IDG、百度等企業都在澳電的考慮範圍之內。
一位不願具名的投資人表示,乾元明德資本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執行的中概股私有化項目中有一份《投資項目說明(331)》,在投資圈中流傳甚廣,而該私有化的主角正是汽車之家。從項目簡介中明確的寫道,項目將募集12.83億元,組建一個並購SPV,用於購買大股東澳電投資41.7%的股份,並購基金將成為汽車之家第一大股東,此筆交易預計3-6個月完成。
根據項目計劃,股權收購完成後,新財團將對汽車之家發起全面私有化收購要約,預計6-9個月內完成,私有化後的公司將在國內借殼上市,預計會在私有化之後6個月內完成。
軟銀債臺高築,首次減持阿里股份。
i黑馬訊6月1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團最大股東日本電信公司軟銀(SoftBank)今日宣布,計劃拋售價值約79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份,以減少自身負債。
這是軟銀2000年開始投資阿里巴巴以來首次出售所持股份。售股之後,軟銀將持有阿里巴巴約28%的股份。受此影響,阿里股價下挫2.45%至每股79.9美元。
除此之外,軟銀將拋售旗下持有的世界級的遊戲公司supercell的公司,騰訊將成為接盤公司。據彭博統計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軟銀一直債臺高築,身負超過1000億美元的債務。2016年第一季度,軟銀凈利潤繼續下降30%。面對入不敷出的局面,軟銀只能依靠減持早期投資的已經取得不錯成績的公司來獲得資金的註入,緩解債臺高築的局面。
對此,阿里巴巴表示期待繼續與軟銀的關系,並且“買回股票是對資本的最佳運用”,同意以手頭現金融資股票買回。
近來阿里巴巴進入多事之秋。一周前該司的年報提到正在接受美國證監會調查。同時,有股票分析師認為軟銀賣出阿里股票並不是一個主要投資者改變信心的舉動,依然維持阿里股票的“買入”評級。
軟銀債臺高築,首次減持阿里股份。
i黑馬訊6月1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團最大股東日本電信公司軟銀(SoftBank)今日宣布,計劃拋售價值約79億美元的阿里巴巴股份,以減少自身負債。
這是軟銀2000年開始投資阿里巴巴以來首次出售所持股份。售股之後,軟銀將持有阿里巴巴約28%的股份。受此影響,阿里股價下挫2.45%至每股79.9美元。
除此之外,軟銀將拋售旗下持有的世界級的遊戲公司supercell的公司,騰訊將成為接盤公司。據彭博統計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軟銀一直債臺高築,身負超過1000億美元的債務。2016年第一季度,軟銀凈利潤繼續下降30%。面對入不敷出的局面,軟銀只能依靠減持早期投資的已經取得不錯成績的公司來獲得資金的註入,緩解債臺高築的局面。
對此,阿里巴巴表示期待繼續與軟銀的關系,並且“買回股票是對資本的最佳運用”,同意以手頭現金融資股票買回。
近來阿里巴巴進入多事之秋。一周前該司的年報提到正在接受美國證監會調查。同時,有股票分析師認為軟銀賣出阿里股票並不是一個主要投資者改變信心的舉動,依然維持阿里股票的“買入”評級。
阿里巴巴最大股東軟銀首次拋售持股,孫正義表面是為還債,其實是「中國out,印度in!」要南進千億美元印度電商市場。 身為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最大股東,日本軟體銀行(以下簡稱軟銀)罕見的在近日宣布,將拋售阿里巴巴部分持股,套現一百億美元。 軟銀創辦人孫正義是阿里巴巴的貴人,他在二○○○年入股,此前從未賣過任何一股阿里巴巴持股。這也是他上千家投資案中,報酬率最好的一家,這波賣股獲利近千倍。 軟銀對外宣稱為了改善資產負債表,決定出售阿里巴巴持股。主因其二○一二年買下的美國電信商Sprint已連七年虧損,未來三年到期負債將達一百億美元。軟銀市值兩年來一路萎縮,負債也創下近十二兆日圓紀錄。 但拋售消息一出,受Sprint壓制股價的軟銀,反而急漲三%。金融市場很清楚,軟銀表面上是為了還債,真正動機,可能是為了收購日本雅虎,以及投資印度的「阿里巴巴」。 軟銀錢進印度電商 賭下個阿里巴巴:Snapdeal 根據《日經亞洲週刊》(Nikkei Asian Review)報導,目前軟銀持有日本雅虎四三%股份,比雅虎美國總部持股三五%還多,而後者的持股市值約九十億美元,軟銀套現的一百億美元,用來收購日本雅虎,綽綽有餘。 更耐人尋味的是,軟銀變賣更多資產,可能是為了持續注資下一個阿里巴巴。這個阿里巴巴,可能出現在印度。印度人口是美國四倍、歐洲兩倍,平均年齡二十七歲,比美國年輕十歲。根據印度網際網路與行動協會,該國上網人口二○一五年激增四成,已達二億五千萬人。 二○一四年,孫正義從Google挖角印度裔、現年四十八歲的阿羅拉(Nikesh Arora),掌管軟銀海外業務,他的任務就是幫助軟銀成為科技界的波克夏,當年就主導軟銀投資印度電商Snapdeal,隔年也促成軟銀、阿里巴巴、富士康三方共同投資Snapdeal。 但,Snapdeal真能如孫正義所願,成為印度的阿里巴巴? 二○一○年成立的Snapdeal,最早是以模仿Groupon的團購網起家。今年二月,Snapdeal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班薩爾(Rohit Bansal)表示,該公司擁有一百萬交易用戶,比印度的亞馬遜加計另一主要對手Flipkart更多,並號稱二○二○年交易用戶數將衝到兩千萬。 衡量電商勝負的指標不少,據印度《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只看電商交易總額(GMV)的話Flipkart是絕對贏家,二○一五年約一百億美元,Snapdeal為四十億美元、亞馬遜為二十億美元。 亞馬遜砸650億拚進度 幫打包、填稅單無所不服務《財星》曾分析,亞馬遜在中國已經輸給阿里巴巴,因此在印度是勢在必得。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自認當初在中國投資不盡力,所以現在前進印度,不問何時賺錢,只問錢砸得夠不夠多。二○一四年,貝佐斯當眾遞出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五十億元)支票給印度亞馬遜總經理。 在中國得到的教訓,也讓貝佐斯決心在印度提供更多在地化服務。由於印度人習慣用現金,約一半的網購消費者選擇貨到付款,亞馬遜跟當地數千家小店家合作,將這些店做為取貨點,讓他們抽點佣金,也幫店家帶進更多生意。 由於外商不能直接在線上銷售商品,亞馬遜費盡心力,說服大多數都是家庭自營生意的中小企業上網賣東西:它免費幫店家拍攝商品照、填報稅單,因為二十九個邦稅碼不同,跨邦送貨很麻煩,它還幫忙挑選最適賣家。不只如此,亞馬遜還幫店家接電話訂單、打包、送貨。 面面俱到的服務,讓亞馬遜進軍印度剛滿三年,已成印度市場要角。根據《商業標準報》,去年亞馬遜業績是前年的二.五倍,今年迄今已是去年同期的一.五倍。物流商指出,這一年來亞馬遜是唯一出貨量有成長的電商。 研究機構Forrester分析師米納(Satish Meena)對《金融時報》表示,雖然Flipkart在網路流量、訂單量都居冠,與亞馬遜的差距卻是逐季縮減。 Snapdeal市占掉到第三還面臨塔塔、馬雲等新對手根據印度新聞網Vccircle,原本市占率最高的老大哥Flipkart,已從一年前的四三%掉到三七%,亞馬遜同期從一四%成長為二一%至二四%,Snapdeal則從老二變老三,從一九%掉到一五%。 Snapdeal的對手並非只有亞馬遜和Flipkart。阿里巴巴已開始在印度建立核心團隊,今年將展開營運。樂天兩年前在班加羅爾建立研發中心,也打算進入印度市場。 印度最大企業塔塔集團、最大私營集團信實工業(Reliance)等重量級玩家,也有意前進電商領域。塔塔已透過Unistore發表自己的電商平台,信實工業也推出了時尚電商平台Ajio。 因此,孫正義這次拋售阿里巴巴持股,看似與馬雲兄弟情轉淡,實則卻在另一個更有潛力的市場碰頭,合力打貝佐斯。 近來Snapdeal和Flipkart不約而同將眼光轉向增加廣告營收、提升獲利,亞馬遜若繼續在交易總額上加速,有機會超越Snapdeal、進逼Flipkart。 長期來看,穩健成長的亞馬遜,最有機會在印度電商市場稱霸,因為這家千億美元企業資本最雄厚,對於印度投資毫不手軟。Snapdeal是不是下一個阿里巴巴?或許不久將來,答案就會浮現。 【延伸閱讀】亞馬遜進軍印度 兩年半就成人氣王!—印度3大電商業者比較 Flipkart 市佔率:37% 活躍賣家數:10萬 每月不重複訪客:2,700萬 亞馬遜 市佔率:21-24% 活躍賣家數:8.5萬 每月不重複訪客:3,000萬Snapdeal(軟銀投資) 市佔率:15% 活躍賣家數:25萬 每月不重複訪客:2,000萬註:此處為《商業標準報》引述ComScore 2015年10月數字,以桌機、筆電端造訪者計算,不含手機App端訪客資料來源:《商業標準報》、 Vccircle 2016年5月報導 撰文者陳筱晶 |
軟銀接班人、前副社長阿羅拉日前閃辭,據日媒推測,孫正義的反悔,是他離開的主因;失去最有力接班人的軟銀,下一步又該怎麼做呢? 今年六月起,軟銀大動作變賣資產,引起一片譁然。出售的股份包括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遊戲大廠GungHo及全球最大手遊開發商Supercell,獲利近兩兆日圓的現金。軟銀賣掉GungHo及Supercell全部持股,實質上已退出手遊市場,而一連串變賣持股的舉動,也與創辦人孫正義過去的行事風格相違背。 就在外界議論紛紛之際,不料被視為軟銀接班人的阿羅拉(Nikesh Arora)突然於六月二十一日閃電請辭,更為這次的賣股風波投下震撼彈。 孫正義與阿羅拉的關係向來十分融洽,阿羅拉更是孫正義不惜高薪從Google挖角來的繼承人,兩人為何會突然「分手」?日媒推測,是孫與阿羅拉的投資理念不合,也有人說是因為阿羅拉的巨額薪資,引發內部高層不滿。原因眾說紛紜,六月二十二日的股東大會也因此受到矚目。 本刊經《東洋經濟》的授權,特別節錄了這次軟銀股東大會的報導,內容如下: 「我原本認真想過,要在六十歲生日那晚,在派對上宣布『明天起把社長之職交給下任人選』,好讓大家嚇一跳。但現在還剩一年多時間,我卻冒出了奇怪的欲望。我告訴阿羅拉,自己還想再當五到十年的社長。」股東大會上,軟銀集團社長孫正義如此說道。 孫:阿羅拉是最大受害者 然而,股東大會前一晚,軟銀卻宣布「阿羅拉辭去副社長一職」。阿羅拉在股東大會上表示,「感謝孫的支持,今後也會以軟銀顧問的身分,繼續協助(孫),謝謝各位。」說完,便離開舞台。孫正義也表示:「他(阿羅拉)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我深感抱歉。有很多聲音,說他的薪水太高。」並主動說明,「阿羅拉在Google的薪資就是最高的,他是賭上自己的人生來到軟銀。」 沒人認同又偏離投資理念 二0一四年九月,阿羅拉來到軟銀後,十月馬上促成五件投資案,包括印度的計程車配車服務在內。一五年六月,又就任為排名僅次於孫正義的副社長。孫正義還說,「我一早起床就打給他;晚上睡前也打給他,關係密切到讓人覺得奇怪的地步。」那時有誰想像得到,阿羅拉會辭去副社長一職,放棄接班? 其實,除孫正義外,幾乎沒人認同阿羅拉接班,至少其他七名董事,看不出有慰留他的打算。「阿羅拉的根本思惟是『投資必須先確定能獲利』,這種路線和『很不擅長確定獲利與否』的孫社長,不就矛盾了嗎?」常為小股東出頭的部落客山口三尊,在股東大會上質問孫正義。 阿羅拉說:「對於能在六周內弄到一百八十億美元(近兩兆日圓)現金,我甚感自豪。」但孫正義卻略帶自嘲地說,「我很不擅長像阿羅拉講的那樣拋售(持股)。」在六月上旬被賣掉的阿里巴巴股份是二000年起投資的,孫正義還曾自豪地表示,從未賣掉過;預計要出售的GungHo持股,是九九年的投資,招牌遊戲龍族拼圖已退燒,股價也大幅下滑。 至於「Supercell」的持股,是軟銀在一三年十月的投資,後來還追加出資,握有七成多的股份。若全數出售,加上已配的股息,共計可取得八八00億日圓,IRR(內部投資報酬率)年率高達九三%。然而,當初孫正義曾明確表示「希望長期支援該公司成長」,因此就算阿羅拉基於「目前正值業績良好之時,先賣掉才明智」,而決定拋售一事是對的,對孫正義來說,也可能有難以割捨的情感在。 雖然孫正義說,「阿羅拉為軟銀引進專業的投資手法」,但這近兩兆日圓的現金之所以能獲利了結,也是因為當年孫的獨到眼光才投資的。阿羅拉這種純粹看投資效率、半自動地賣掉持股的作法,也可能偏離了孫正義的投資理念。 年薪超高卻端不出績效 去職的另一可能因素是特別調查委員會的調查結果。今年初,據信是股東的人向軟銀申訴「阿羅拉的績效與適任性令人質疑,應予以解任」,軟銀因而對阿羅拉展開調查,雖然調查結果是「並無問題」,孫正義也說:「我全面信任阿羅拉。」但隔天阿羅拉就宣布辭職,外界不免有諸多揣測。 直到大會結束,孫正義都沒有公開特別調查委員會的報告書,真相不得而知,而因為「自己的任性」失去接班人選這件事,也窄化了他尋覓人才的管道。 |
今年5月底,沈寂一時的比特幣再次以瘋狂上漲態勢重新活躍在投資者面前,在全球遭遇資產配置慌,收益率不斷走低背景下,比特幣時而單日漲幅超過10%的表現無疑具有很大吸引力,然而,比特幣的安全性始終是困擾投資者的一大難題。
本周二(8月2日),數字貨幣交易平臺Bitfinex被爆遭遇黑客攻擊,導致近12萬個,總價值超過6000萬美元的比特幣被盜,一時間引發市場軒然大波,比特幣價格也在兩日內累計下跌約25%。
(近一個月比特幣價格走勢)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目前Bitfinex官方網站已暫停交易,並在8月3日對於被盜一事發布更新聲明稱,“目前正準備在安全環境下恢複平臺部分功能,將盡快允許用戶登錄並確認其賬戶情況。”
在8月2日名為“安全漏洞”的聲明中,Bitfinex表示“我們了解到一些用戶的比特幣已經被盜,目前正在就此漏洞展開調查”但對於受損客戶人數及金額,Bitfinex並未在聲明中提及。
外媒報道稱,8月3日Bitfinex已向媒體確認黑客竊取比特幣數量達到12萬個,約合6500億美元。Bitfinex表示已向執法部門報告此事,並將與頂級的區塊鏈分析公司展開合作,跟蹤失竊比特幣的蹤跡,同時會為受此漏洞影響的個人客戶的損失負責。
據公開信息顯示,Bitfinex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最大的比特幣、以太幣和萊特幣交易平臺之一。總部位於香港,在歐洲、美國都設有辦公室。該平臺在電子貨幣圈以兌換美元的充足流動性聞名。據bitcoincharts網站數據,在過去的1個月中,Bitfinex是全球最大的以美元計價的比特幣交易平臺。
受此事件影響,此前連續2個月價格居於高位的比特幣出現大幅下跌。8月3日,比特幣交易價格從最高4044元/個下跌至最低3151元/個,單日跌幅一度超過20%,成為今年以來的最大跌幅。今日,比特幣價格略有回升至3770元/個,但業內普遍預期,此次Bitfinex被攻擊事件再次凸顯出比特幣存在的安全性漏洞,短期內對於比特幣的價格走勢將帶來一定抑制作用。
早在2014年2月,當時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平臺Mt. Gox就曾因遭遇大規模黑客攻擊,導致總價值達4.7億美元的比特幣丟失,由於巨大損失無法挽回,該平臺很快向當地法院申請破產保護,這引發比特幣價格在當時暴跌逾30%。
“安全性確實是比特幣最大的挑戰之一,這並不是說比特幣本身不安全,而是對其的儲存和保管要求較高。”黃金錢包首席研究員肖磊認為,近日比特幣價格的暴跌,一方面是對各類交易和提供熱錢包的平臺的信任度降低,另一方面是受到區塊鏈擴容消息的影響,諸多參與者感到不確定性增加,在利潤可能會受到影響的擔憂下,出現了短期內大規模的拋售現象。
對於比特幣平臺為何多次遭遇黑客攻擊,某比特幣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通常像Bitfinex這樣的平臺把所有的比特幣都存儲在熱錢包里,導致一旦遭到黑客攻擊很容易把熱錢包中錢立刻轉走。冷錢包和熱錢包是兩種比特幣存儲錢包,其中冷錢包不與網絡相連。用戶在下載冷錢包時,需要將數據全部下載,將比特幣轉入,然後斷開網絡。這使得冷錢包安全性較高。而熱錢包則是始終與網絡相連的儲存錢包,使用時不需下載所有數據,只需連網即可。熱錢包雖然使用十分方便,但安全系數較低。其次,很多被盜平臺對多重簽名秘鑰管理不善,導致被人輕易盜取最終引發比特幣被盜事件。
比特幣交易平臺OKCoin首席執行官徐明星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的大型交易平臺很少出現因為安全漏洞被盜現象,正是因為大部分數字貨幣被儲存在冷錢包中。“我們一直采取的是熱錢包加冷錢包的方案,線上的熱錢包存儲很少的比特幣並且采取高級認證措施,再用冷錢包將大多數比特幣存儲在離線帳戶上,當平臺收到用戶比特幣充值時,將直接發送至平臺的離線帳戶。” 徐明星表示,其好處是每一次用戶的充值地址都是不同的而且不會在線,從而確保用戶資金的安全。
曾經的“避險天堂”——美國國債,如今正被全球央行以創紀錄的速度拋售。今年上半年,全球央行共計凈賣出1920億美元美國國債,這一規模為去年同期的兩倍多。據美國財政部數據,如此大規模出售美債創下了至少自1978年以來最高紀錄。中國、日本、法國、巴西和哥倫比亞成為今年以來賣出美債的主要國家。
美聯儲在8月11日公布的資產負債表顯示,美聯儲托管的美國國債數額已從2015年7月的峰值3.03萬億美元大跌1700億美元,至2.87萬億美元。海外投資者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創2012年以來新低,並且這一趨勢還在繼續。
美國財政部本周一(8月15日)發布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6月份包括央行在內的海外官方機構拋售了335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為連續第3個月拋售,5月為182.9億美元,4月為創紀錄的746億美元。過去一年中,全球央行共計拋售美國國債3352億美元,這樣的拋售速度和拋售額是前所未有的。
具體來看,6月份中國減持美國國債32億美元,持有規模回落至今年1月份以來最低水平,總持有量為1.24萬億美元,仍為美國國債第一大持有國;位居第二的日本6月份增持145億美元,總規模增至1.15萬億美元。位列第三的愛爾蘭與中國、日本持有美國國債規模相差甚遠,在6月份增持108億美元後,愛爾蘭所持美債總規模僅為2706億美元。6月份美債的前五大持有國依次是中國、日本、愛爾蘭、開曼群島、巴西。
(近一年來全球主要國家持有美國國債情況)
“在當前背景下,美債吸引力在逐漸下降導致各國央行陸續拋售。”8月18日,招商證券固定收益研究主管孫彬彬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方面美聯儲加息預期雖然搖擺不定,但加息可能仍然存在;從投資角度,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在不斷下降,吸引力大不如前;此外,6月份因英國公投意外脫歐導致市場預期出現的偏差也開始調整,被過度持有的美債出現一定拋售。
至於中國近年來整體減持美債的原因,孫彬彬認為,我國面臨外匯貶值的壓力,通過減持美債,來平衡資產負債表,“過去我國的外匯占款持續流入,央行有大量的美元去購買美債,但現在資金流出增多,所以要減持美債。”
一直以來,美國國債被看作是全球最安全的資產之一,以中國、日本為代表的很多國家都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然而,隨著今年“黑天鵝”事件頻發,外匯市場波動的增加,導致很多國家不得不通過拋售美債獲得美元現金在市場上購買本國貨幣,以幫助支撐本國貨幣價值,避免持續貶值。有業內人士提出,美國國債持續遭遇拋售是全球經濟疲軟的表現。
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各類資產收益率都出現大幅下行,投資者普遍面臨“資產荒”的困境。海通證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姜超團隊通過統計46個國家十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發現,有23個國家國債到期收益率低於2%,其中瑞士、德國等已經出現負利率。
美國十年期國債在經歷了加息低於預期、英國脫歐等事件影響後,目前收益率僅在1.55%左右,而中國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仍在2.65%~2.70%之間波動,在各國中處於中高水平,中美十年期國債利差仍在100BP以上,而去年底則不足50BP。
與美國國債遭遇大幅拋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國債尤其是超長期債券近期受到投資者瘋搶。
目前,英國40年期及5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為1.219%、1.215%,明顯低於英國25年期和30年期國債,其中,英國50年期國債甚至接近持平於20年期國債1.216%的收益率,出現收益率倒掛的現象。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在英國的策略部門主管Andy Tunningley表示,全球債券收益率的滑坡刺激了養老基金對英國國債的需求,與此同時,由於英國央行擴大了購債規模,更是導致英國國債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9月1日上午消息,據海外知名價值投資專業網站Gurufocus報道稱,蘋果周三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顯示,該公司CEO蒂姆·庫克(Tim Cook)通過出售269,883股蘋果股票套現逾2870萬美元,加權平均交易價格在105.95至107.37美元之間。此次套現前不到一周,庫克剛剛迎來了出任蘋果CEO五周年的紀念日。
根據庫克2011年獲得的一份薪酬組合,他獲得了126萬股受限股,其中包括98萬股以時間為條件的受限股和28萬股以業績為條件的受限股。
本周的交易過後,庫克的信托持有1,039,809股蘋果股票。按照周三的收盤價計算,價值約為1.1億美元。另外一筆70萬美元的受限股則計劃於2021年8月24日給予,還有5筆28萬股以業績為條件當受限股則會在2021年之前逐年給予。
而在前不久,庫克也曾出售33.4萬股蘋果股份,價值約3600萬美元。有意思的是,在庫克拋售蘋果的情況下,股神巴菲特卻增持了蘋果。據悉,巴菲特在第二季度增加了對蘋果公司股票的投資至15億美元。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今年5月就已經持有10億美元蘋果股票。在第二季度又增持了542萬股蘋果股票,目前持有的總股本達到1520萬股,價值為14.6億美元。
雖然庫克貴為CEO,他的工資卻不高。今年1月份,蘋果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一份報告,顯示CEO蒂姆·庫克在2015財年的薪酬總額為1030萬美元。但是蘋果CFO、高級副總裁Luca Maestri去年薪酬總額超過2530萬美元;蘋果高級副總裁Angela Ahrendts薪酬總額2570萬美元;蘋果高級副總裁Eddy Cue薪酬總額為25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