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民日報:樓市"穩"了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松一松、緩一緩

“緊”帶來了“穩”,“穩”了也不意味著就可以松一松、緩一緩。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間的房地產市場調控依然要做到“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

先是約談,再是發文,近期,針對部分城市房地產市場出現過熱苗頭、投機炒作有所擡頭等情況,住建部連續釋放信號,重申“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約談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大多數城市已於短期內出臺了舉措,堵住了“炒”的空間。而在全國絕大部分城市,“緊”已經成為當前樓市調控的主基調。

信貸政策收“緊”。

“五一”過後,4家國有銀行在北京紛紛上調了首套房貸款利率。在一線城市和一些二線熱點城市,房貸利率上浮已成普遍現象。在銀行為響應調控政策、降低金融風險而收緊信貸的同時,有關部門也於5月中旬發布通知,提出要治理違規提取住房公積金,防止其用於炒房投機。

新房供給也看“緊”。

5月7日,北京市住建委發文,限房價、競地價項目如在銷售時與周邊商品房差價較大,擬由政府整體收購後轉為共有產權住房。2016年以來不少城市推出“限競房”,其本意為抑制土地過熱、限制房價過高,但由此也帶來了一、二手房的價格倒掛。新房入市之後,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一些預期價格較低的房源便可能成為炒房者眼中的“肥肉”,轉手一賣便能獲取高利。轉為共有產權住房,則可有效消除風險、抑制炒作。此前,杭州也於3月底對緊俏房源實行全程公證、公開搖號,有力打擊了假離婚、關系戶、炒賣房號、價外加價等種種亂象。

“緊”帶來了“穩”。4月份,我國一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同比降幅擴大,二、三線城市同比漲幅也有所回落。

然而,“穩”了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松一松、緩一緩。4月下旬,東北個別城市樓市出現異常升溫,幸好當地反應快速、及時處置。不過,局部地區的個案也恰恰說明,一些炒作資金仍在蠢蠢欲動,只要政策有些許風吹草動,炒作者便可能蜂擁而至。從去年設立雄安新區,到今年海南擴大開放、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市場上可“炒”的概念不少。試想,若非這些地方在樓市監管方面提前布局,恐怕也會被炒作者大加利用,從而可能使房價出現非理性上漲,大幅擡高當地居民和剛需者的購房成本,破壞市場的穩定局面。

如此看來,不僅是當前,今後一段時間的房地產調控都應延續“緊”的基調,依然要做到“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松”。尤其要看到,在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熱點城市調控政策趨緊的情況下,炒作資金隨時可能向“概念高地”“調控窪地”轉移。這些地方的決策者也必須清楚,房地產熱絕非“城市蒸蒸日上”的象征,也決不能依賴炒房發展經濟。一旦市場出現異常波動,地方政府必須切實承擔起穩房價、控租金的主體責任,調控務必當機立斷。換句話說,房地產調控固然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但“緊”的基調、“穩”的目標卻是全國一致的。

從“緊”到“穩”,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住有所居。當前,在嚴防炒作、穩定預期的同時,各地還應多措並舉,大力支持居民自住購房需求。在信貸政策上,要嚴格落實差別化、不搞“一刀切”,積極支持合理需求;在優化供給上,要適應城鎮化進程和人口流入態勢,科學編制住房發展規劃,合理確定住房和用地供應規模、結構、時序。最為重要的,還是要加快完善長效機制,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長效機制和住房制度加“緊”建起來了,市場之“穩”才會更加牢固而長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48

彭博:內地放水 不意味房地產增投

1 : GS(14)@2015-05-07 14:57:5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507/news/ec_ecj1.htm
【明報專訊】彭博研究中心經濟學家陳世淵昨日表示,內地以抵押補充貸款(PSL)放水並不會加大房地產和製造業的投資。他認為放水並不意味政策轉向或者放棄調整結構,重回大舉刺激經濟的路徑。他指內地投資增速正在逐年放緩,中央力求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來維持經濟的適度增速。

未來需投資基礎設施「保增長」

中國現在的經濟總量只相當於美國1969年的水平,基礎設施的投資仍然有很大的空間。隨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的減少,中央有必要更多投資基礎設施來「保增長」。

彭博能源分析師Joseph Jacobelli則補充道,市場對於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理解有偏差。他指出,以電力為例,首季的使用量僅增加1%,市場便普遍認為中國電力產能過剩,不能再增加投資。不過,中國政府卻計劃今年增加約一成的裝機容量。這並非錯誤的決定。一方面,中國人口眾多,目前的供電量今後肯定不夠使用;另一方面,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是長期投資,需要提前佈局。

陳世淵指出,中國已經是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世界衛生組織PM2.5標準是10,中國已經達到60。中國政府目標是降到35,若不改變生產方式,需要減少兩成的生產才能達到目標。

拓清潔能源 平衡環保經濟

不過,國家已經將環保提到和經濟發展同等的高度,未來將會通過使用清潔能源,淨化汽車排氣等方式來實現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211

軟硬兼施伸橄欖枝含「兩國論」意味

1 : GS(14)@2016-10-11 08:11:39

【拆局】熟悉兩岸事務的時事評論員林和立對本報稱,今次蔡英文的演說「一手軟一手硬」,既向北京伸出橄欖枝,表達願意坐下來商談的善意,同時亦要求對岸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約略有以往李登輝提出「兩國論」的意味。林和立分析,在目前兩岸關係劍拔弩張的形勢下,蔡英文的演說不得不強硬起來,要求北京承認中華民國存在,以保台灣內部支持,但此舉甚有挑釁性,而由於蔡英文曾參與李登輝「兩國論」的起草,這番說話連同她的背景亦令人聯想起兩國論;但同時,她亦不得不間接安撫北京,伸出橄欖枝,稱願與對岸坐下來談。


恐台海現軍事威嚇

陳水扁時期提出「四不」,包括不獨立、不改國號、不將兩國論入憲、不推統獨公投,而這次蔡英文的演說被視為提出新「四不」,但是林和立指,蔡始終沒有講大陸一直要求的「九二共識」,相信大陸不會賣賬,日後兩岸關係將會繼續惡化,大陸對台除了在國際空間封殺及施加經濟壓力,估計或會在台海作出軍事威嚇,令台灣人心不穩,蔡英文希望的維持現狀相信難以達到,領導人間亦不會有對談的空間。而中新社亦報道,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巫永平質疑,蔡英文所講的「維持現狀」,到底是甚麼時候的現狀,因為現在的兩岸關係比她上任時已經更差,他認為蔡英文不能含糊帶過,誤導民眾。而新「四不」中雖然指明不走對抗舊路,但在這番講話來看,蔡英文並不想兩岸關係更進一步,不想往「九二共識」靠攏,關係只會繼續冰凍下去,難保最終會走回對抗舊路。《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11/197971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510

西環集中營:財爺倘去信 意味獲京開綠燈

1 : GS(14)@2016-10-28 06:05:13

退休法官胡國興去馬選特首,一石激起千重浪,日前即傳出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已去信中央最高層,表達辭職參選意願。


無中央默許如政治自殺

外界對曾俊華去信消息有不同解讀,有指他未獲中央開綠燈,所以才有此行動,但民主黨中人對此卻有不同看法,因為根據民主黨與中央談判的經驗,曾的行動或代表中央已容許他辭職參選。該民主黨中人說,曾俊華如此去信中央最高層表達辭職參選意願,若完全沒有北京示意,做法如同政治自殺,「梁振英係現任特首,冇中央默許,都唔敢貿然宣佈角逐連任,何況曾俊華?」他指通常敢去信中央最高層提出要求,「其實背後係中央有人叫你寫信上去」。他以民主黨之前與北京就政改談判為例,當年民主黨就政改與獲中央最高層授權的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商討,當雙方就政改有共識,北京要求與民主黨進行正式見面、確認民主黨立場,梁就要求民主黨寫一封給當時國家主席胡錦濤的信,提出要求與中央就政改會面,當時有民主黨中人奇怪,明明北京想正式會面,為何仍要民主黨寫信,要求與中央代表見面?事後有人向他們解釋,這是北京一貫做法,「就算中央做主動、所有嘢傾好晒,都係要你寫信畀中央,話係你提出要求,咁中央會話經考慮後接受,唔係中央主動要做」,萬一出了甚麼問題,有關人士可置身事外。該民主黨中人說,以此慣例推敲,若曾俊華可以去信中央提出辭職參選,「即係話中央最高層有人開咗綠燈,佢先會寫信畀中央,而唔會冇中央默許之前,自己寫信畀中央」,所以估計曾俊華辭職參選應該沒有懸念。周一、三、五刊出季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028/198148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755

基金觀點:美徵關稅不意味貿易戰

1 : GS(14)@2018-03-12 00:45:05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會就進口鋼及鋁分別徵收25%及10%的關稅,這個決定讓眾主要貿易顆伴如歐盟、加拿大等表達不滿。我們認為關稅對短期的經濟影響不大,但中線如出現更多由美國引起的貿易衝突,宏觀經濟可能受拖累。在稅務改革完結後,特朗普隨即將焦點轉到對外貿易,並在過程中強調「公平貿易」,要將美國貿易赤字收窄及讓工作重返美國。於去年8月,美國貿易代表就與中國貿易如知識產權方面展開了針對性調查,最近報告已完成,並使到1月23日美方提出針對中國及南韓進口的太陽能板及洗衣機徵收關稅。此外,接着在特朗普就鋼及鋁徵關稅後,環球股市隨即迎來顯著下跌,反映市場對貿易戰產生的憂慮。不論關稅政策對經濟會構成怎樣的影響,貿易議題將會為未來數月市場增添波動性,投資者需要保持警惕。然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環球經濟正同步上升,世界貿易增長強勁,於去年出口增長達4.5%。因此,美國對幾項主要產品徵稅不會對2018年有重大負面影響,但中線則視乎中國及其他國家怎樣回應,她們當然亦會向世貿等機構要求仲裁,以質疑徵稅的合法性。展望未來,最大的風險會是特朗普團隊推出更進取的關稅措施,並未能確切意識到相關的貿易政策與宏觀經濟有潛在衝突。在這情況下,最初的貿易限制不會有太大收效,因為宏觀趨勢持續令到美國貿易赤字擴大。美國政策制定者或會感到受挫折,並推出更激烈的措施,例如對進口貨品徵收一般關稅,促使貿易對手推出制衡措施。總結而言,目前市場離危險的道路仍有一段距離,但波動性或會增加,投資者不用過早推斷徵稅措施的不利影響,現時最重要是美國及中國能夠進行具建設性的談判,從而避免嚴重的貿易衝突。羅卓夫宏利資產管理亞洲區資本市場高級策略師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09/203264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55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