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泥鰍嫂:年年有契作 債就能還完了


2011-10-31  TCW




「我聽慶生仔(虱目魚契作協調 人)講,今年成本太高,明年(契作)有可能不要做了,甘有影?你有聽講沒?真煩惱……。」

說話的人,是泥鰍嫂。她的虱目魚正在「排隊」,等待負責契作的學甲食品來抓。

泥鰍嫂,在人群裡,總是很顯眼,笑聲爽朗,敢說敢罵,衣著鮮豔,非紅即紫;性格熱情,愛幫人牽線作媒,遇到年輕男女,一定問:「你結婚沒?」

她是最早參加契作的一批漁民之一。當親友對這次契作仍猶豫不決時,她與先生泥鰍仔,已打定主意要參加。因為八八風災,她們背負鉅額欠債,穩定的還款來源, 是她們的定心石。

八八風災前,樂觀的泥鰍嫂,不知道什麼是壓力;風災後,她卻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

想起事變當天,她眼眶泛紅:「我一路上那麼努力,好好做人,沒去害人,為什麼我的人生這麼坎坷?」

厄運:半生努力毀於天災…… 「我一世人,不曾有這呢多負債」

民國九十八年八月八日,莫拉克颱風來襲,再過幾天,魚塭就要收成了。感冒發燒的泥鰍仔,怕魚出狀況,半夜守著魚塭;隔天清晨五點,泥鰍嫂和三女兒,趕去魚 塭送早餐。九點鐘,水,從四面八方灌了進來。三人用雙手挖泥巴,築土牆擋水,希望保住泥鰍,但,水越淹越高……,近中午,水滿腰部。

十幾萬台斤的泥鰍,從下半身浸在水裡的三人眼前,一尾一尾漂走,掙扎到下午三點,泥鰍嫂嘆口氣,不想說的話,終於出口:「震河啊(泥鰍仔本名陳震河),放 棄啦,放棄啦……。」

坐上餵魚用的竹筏,逃離魚塭。泥鰍嫂坐在竹筏上,女兒與先生推著,放眼一片汪洋,分不出是魚塭是道路,一不小心就會踩空滅頂,泥鰍嫂看著水一寸寸升高,淹 到女兒頸部。水的力量又大又急,三人幾乎快被水沖走。在大水中掙扎前進,回到家,已經晚上八點。

此時,大女兒也從車站摸黑徒步走四小時回到家,母女見面,抱頭痛哭。

收入漂走了,支出卻一件也跑不掉,積欠的飼料錢要還,魚塭重建、重買魚苗、全家人的開銷,都需要錢,不得已,拿住家去農會抵押,又向弟弟借款,負債八百五 十萬元。算一算,泥鰍嫂要工作到七十歲才還得完。

災變打亂了一家人的規畫。三女兒是全家最會讀書的小孩,世新大學畢業後,一心想念研究所,風災後,她從台北打電話給媽媽,訴說自己的願望,泥鰍嫂無奈的 說:「媽媽已經沒有能力讓妳念研究所了。」

「媽媽,可是我想念。」女兒說。「可是下個月,就有飼料商的票一百萬到期。」泥鰍嫂在電話那頭哭泣:「對不起,家裡負債,妳出世不對家庭(妳生錯家庭 了)。」

這筆負債對她打擊很大,晚上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憂鬱症狀出現。鄰居安慰她,她只是負債,有人連命都沒了,勸她「走出來」,因為,命在,機會就在。

泥鰍嫂個性好強,「我一世人,不曾有這呢多的負債!」先前唯一的負債,是剛做魚塭時跟農會借了六十萬,很快就還掉。她作夢也沒想到,人到中年,負債,竟從 天上掉下來。

「人講,三代打拚,一代空,我是二十九年打拚,一眠空。」她感慨的說。

像是日劇阿信,認真、奮鬥,一心想開創事業,卻又受命運糾纏。

生在養魚人家,國小畢業,媽媽告訴她,家裡沒錢,別念書了。十五歲,她進入學甲的針織廠,成為全廠年紀最小的女工,當時紡織業正旺,工廠缺工,「老闆攏騎 摩托車,來家載人。」因為頭腦好,老闆教她很多專業技術,還送她到台北訓練兩年,月薪從三千元跳到一萬三千元。

認命:曾做別行卻都失敗…… 「做塭仔,一世人攏是塭仔命!」

婚後,她仍在紡織廠工作,直到老大出生,才跟去魚塭幫忙。而學甲的紡織業也在西進浪潮下,紛紛關廠,外移中國。

其後,夫妻倆養鴨,賺了一些錢,磚房改建為水泥房。後來鴨價大跌,改養泥鰍,泥鰍跌價,又改養吳郭魚、虱目魚、白蝦,哪種價格好,就養哪種。

同時,泥鰍嫂也兼做小廠長,她的弟弟在台南設手機代工廠,生意不錯,在學甲擴廠,給她管;當時,她每早倒完飼料,回到鎮上管工廠,請了三十二名員工。

原本,這是另一個賺錢機會,結果,三年前金融海嘯來襲,國外訂單沒了,工廠也關了。

她不知道「產業西進」、「金融海嘯」,但,這兩件影響台灣經濟的重大事件,都影響她的人生,也讓她往魚塭外伸的那一隻腳,被打了回來,魚塭成為她生存的最 後一道防線。

「做塭仔,一世人攏是塭仔命!」她認命的說。

為了多賺點錢,三十年來,泥鰍嫂夫婦每件事都自己來,一包重三十公斤的飼料,她二話不說,一口氣抱上摩托車。懷孕大腹便便,還架著竹筏,在魚塭裡「倒 料」(餵魚飼料),因為太累,生小兒子時,泥鰍嫂血崩,緊急剖腹,差點沒命。

願望;孩子別再做這行…… 「你們命不好,生到我們家來」

爸媽用生命在養魚,孩子都看在眼裡。一到假日,別的孩子出去玩,她家裡的孩子都回來魚塭幫忙。她對孩子心有愧疚:「你們命不好,到我們家來,市區的孩子, 都有休閒、泡湯,你們放假還回來幫忙倒料,都沒有休閒。」

困難,讓一家人關係更緊密。

她一心一意,要讓四個孩子都大學畢業,希望他們改做別行,養魚太苦,到這代就結束吧!

於是,她在自有的兩甲魚溫外,租了十六甲魚塭。盤算著,大女兒該嫁了,三女兒要念研究所,兒子要念大學,都需要錢;要讓孩子脫離漁民生活,自己要更努力才 行。

沒想到,上天開了個玩笑。八八風災,魚塭越多的,損失越重。

她指著工寮牆上一條風災留下的水痕,那條線,把工寮切成上下兩半,也把她一輩子的努力,打回原形。

欠下近千萬的債,萬一本金還不出,房屋就要被法拍。她擔心著,債怎麼還?

近年原物料上漲,帶動飼料上漲,每個月的飼料費約百萬元上下,經常,魚一賣,錢一進戶頭,就要出去了,存款簿,經常沒剩什麼錢。

支出端固定,且年年成長,但,收入端卻很不穩定。「一年好,一年壞」,像去年「南洋仔」吳郭魚跌到一斤二十多元,整年下來,不止做白工,還要貼錢。「做塭 仔,攏是錢在轉來轉去……。」

契作:讓還債露曙光……「從來沒碰過,這呢好的條件!」

今年三月,虱目魚契作消息傳出,他們夫妻四處探聽、討論,泥鰍嫂跟另一半說:「震河啊,我看這ㄝ合(划算之意)。」因為,契作保證價格收購,訂金先付,收 成再付尾款,「從來沒碰過,這呢好的條件!」她說。他們沒有本錢,再跟老天搏鬥,躲進契作的保護傘下,較安全。

簽了契作,泥鰍嫂今年押了十萬尾虱目魚,比去年多四倍。為了顧好魚,夫妻倆如同太陽與月亮,早晚輪班顧魚塭,泥鰍仔晚上十點巡完,就睡工寮,半夜兩點再 巡,泥鰍嫂清晨五、六點跟泥鰍仔換班。

收入穩定,還債可規畫,一切又開始順了。原本家裡負債,大女兒不敢嫁人,現在密集相親;二女兒,最近換了大藥廠當業務,底薪加獎金,一個月薪水八、九萬 元;三女兒雖沒念研究所,卻也在台北找到一家傳播公司當錄音師,收入穩定;么子也升上長榮大學二年級。

八月中,某個初秋午後,泥鰍嫂騎著摩托車,從魚塭回家,騎著騎著,想起四個小孩,每個都有自己的方向,眼淚不禁流了下來。

這眼淚,是八八水災後,第一次流下,開心的眼淚。

她期待契作繼續,否則鉅額負債,「一年賺,一年賠,安怎還?」「契作每年有,卡免煩惱,十年內,就還完了,若沒契作,沒法度還。」契作第一年,還債露曙 光,但是,萬一明年就沒了,靠天吃飯,能順利還債嗎?

十月二十四日,泥鰍嫂契作的虱目魚交貨了,六萬尾,六十萬元的淨利入袋。她的魚,會到上海跟來自全球千萬種魚競爭。

她對自己的魚有信心,聽到記者說,上海人批評虱目魚「不好吃、有土味,」她面露愁容,沉默幾秒,隨即,她為這條魚,也像為自己的希望打氣:「不可能不吃! 不可能大陸十三億人都不吃!可能是他們不會煮啦!」

契作的不確定,讓她心情上下起伏,靈光一閃,她想出解方:「契作若嘸,叫陳光標來買啦,伊不是足有錢,我嘸愛白白拿伊ㄝ錢,叫伊來買魚仔!」

【延伸閱讀】

錢還掉,人生就卡輕鬆:泥鰍嫂,本名陳麗足,50歲,學甲國小畢業,做過針織廠女工,因八八水災負債850萬元鑽轎底,天佑收成:農曆3月11日,學甲大 拜拜,泥鰍嫂特別鑽進蜈蚣陣,祈求風調雨順、天公疼憨人,讓努力打拚的人有好收穫。一家人,齊心向前:苦難讓這一家人情感凝聚在一起,孩子們假日返家幫 忙,是泥鰍嫂的虧欠也是欣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1

帶動農村轉型.契作鳳梨讓農民越種越安心 一塊鳳梨酥 扭轉務農「沒前途」宿命

2014-02-10  TWM
 
 

 

鳳梨酥風潮帶動的不只是龐大商機,一股正面的力量正在悄悄改變台灣的農村,而這一切,要從一紙微熱山丘的契作合約說起……。

撰文‧劉俞青

「一開始,我爸媽根本不要我回來種鳳梨。」一月屏東的太陽,依然毒辣;郭智偉站在一片看不到盡頭的鳳梨田前面,臉上有著太陽照射的光彩,閃閃發亮。

郭智偉,今年三十六歲,永達科技技術學院畢業,屏東縣高樹鄉人,他指著不遠處的永華國小,露齒一笑說:「我就是永華畢業的。你知道嗎?我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屏東。」郭智偉現在是「綠地生產合作社」的負責人,綠地如今已經是屏東高樹頗具規模的合作社,也是國內鳳梨鮮果外銷最大的一個合作社,名下共有將近一百公頃的農地;其中,有十公頃就是和「微熱山丘」合作契作協定,也是微熱山丘所有契作的農夫當中,佔地最大的一位。

當初,微熱山丘會找上郭智偉的「綠地生產合作社」,有兩個用意,一方面是希望藉由每台斤十元的保證價格收購,能夠穩定鳳梨的貨源;另一方面,也是聽聞郭智偉種植鳳梨的技術而來。由於微熱山丘的其他契作對象幾乎都是小農,即使保證收購,但受到天氣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也未必能保證準時出貨,因此像郭智偉這種大咖級農戶的加入,很有穩定風險的功能。

屏東高樹的年輕農夫

從有一餐沒一餐 到可以娶妻買房「『保證收購』對農民而言,簡直是恩澤!」郭智偉說,和微熱山丘一番懇談之後,兩邊簡直是一拍即合,他舉雙手支持這種理念和作法;同時,也讓他開始思考,要如何把這個「嗯澤」散播出去,讓微熱山丘的影響力,發揮到極致。

事實上,和微熱山丘契作的十公頃鳳梨田,僅佔郭智偉農地的一○%,因此,郭智偉一開始就不打算從中賺取利潤,而是要把這個台灣農業從未有過的「保證收購」制度,與更多返鄉務農的年輕人分享。

三年前,七十一年次的楊正利就是在郭智偉的召喚下,加入「綠地生產合作社」;如今手上負責大約一公頃的土鳳梨田,每年鳳梨採收之後,就以每台斤十元的價格,交給微熱山丘。

「種鳳梨可以有這樣的收入,比以前好太多了。」楊正利還沒有接下微熱山丘的契作之前,只是一個在高樹、九如鄉一帶,到處打零工的少年,聽到哪裡有缺工,就去做個兩天,最慘的時候曾經賦閒在家半個多月。

「我國小班上一共有二十八人,現在只剩下三個人留在屏東。」楊正利說,看著小時的玩伴一個個離開故鄉,出外打拚,眼前自己又有一餐沒一餐,當然也很掙扎;只是他心裡一直有個聲音,「出去也不一定比這裡好」,就在這時候,因緣際會,朋友介紹來綠地,沒想到人生就此改觀。

當時郭智偉看這個年輕人誠懇踏實,只是沒有好的機會,於是先讓他在綠地生產合作社上班,每天下田、搬水果,遇到年節前夕出貨旺季,還要偶爾加班。楊正利很珍惜這種「天天有班可以上」的日子,一個月可以有二萬五千元的薪水,加班還有加班費。

郭智偉觀察了一陣子之後,就決定把和微熱山丘契作的土鳳梨田,其中約一公頃的地,交給楊正利負責;郭智偉採用類似「店中店」的方式,讓幾位年輕人「就地創業」,每個人都可以有一畝鳳梨田自己種植、採收,當然微熱山丘的收購價格也是他們自己的所得。

種鳳梨雖然不用頻繁地除草、施肥,但其實一點都不輕鬆;尤其是採收的時候,大男人也要穿上兩到三條褲子,才能下田採收,但即使如此,鳳梨鋸齒狀的葉子,又硬又尖銳,還是會穿透褲子,刺進肉裡;到了晚上回家洗澡,水一衝下來,仍然有許多肉眼看不到的刺傷,哇,又麻又痛。加上鳳梨無法用機器採收,每一顆鳳梨都是農人一顆顆割下來,放入背後的竹簍裡,因此重量很重,屏東的太陽又毒辣,「一天下來,比跑全程馬拉松還要累。」楊正利說。

自從有了綠地生產合作社劃給他一公頃的鳳梨田之後,楊正利說,這塊田雖然不是自己的,但因為從種植到收購,一切都要自己負責,越來越有踏實感。鳳梨約十二個月至十八個月採收一次,如今他已經交貨給微熱山丘三期的收成,這些收成足以讓楊正利每年多賺約十五萬元。

因為種鳳梨不用天天下田,因此閒暇之餘,他在綠地生產合作社的工作還是繼續做,一年下來,合計年收入大約將近五十萬元;這三年期間,他的人生因此逐漸步入正軌,也穩定下來,楊正利的岳父就是看他收入穩定,人也踏實,才答應把女兒嫁給他。

和微熱山丘合作的這三年期間,他歷經結婚、生子,人生風景就此不同,「我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要拚買一間房。」楊正利說,他每個月如數把薪水交給老婆,就是希望在這個穩定的收入下,趕快能夠存到兩百萬元,讓妻兒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家。

除了楊正利,今年才二十七歲的林峻聖也是微熱山丘契作的一員,跟著郭智偉已經超過五年,比楊正利更早加入微熱山丘契作行列。

南投八卦山的資深農友

種鳳梨收入穩定 也希望兒子繼續種林峻聖腦筋動得快,因此雖然年紀輕輕,已經小有積蓄,他最近拿著這幾年契作賺到的錢,正在考大卡車的執照,想要買輛貨車賺外快。

在郭智偉的牽動下,微熱山丘一紙契作合約的影響力,在高樹鄉一帶無聲無息地持續發酵,不僅改變台灣土地的風貌,讓土鳳梨田的種植面積持續擴大;而且種植土鳳梨不需要太多農藥、不破壞土壤,對台灣土地品質的維護有不小的貢獻。

「微熱山丘最大的貢獻,是從此讓所有鳳梨價格穩定維持在(每台斤)十元以上,這是最直接對農民生活的照顧,也是長期政府想要做、卻做不到的。」郭智偉說,微熱山丘佔全台灣約一萬公頃鳳梨田的比重不算高,但卻徹底發揮「邊際作用」決定價格的能力。

微熱山丘目前每年固定收購三百多甲的土鳳梨,其中,約有兩百甲的收成是來自契作保證收購,除了屏東高樹鄉,在微熱山丘的發跡地──南投八卦山一帶,更是微熱山丘土鳳梨田的大本營。今年五十六歲的「郭班長」,就是和微熱山丘合作四公頃多的土鳳梨田之後,覺得收入穩定,因此決定讓退伍回來的兒子,也留下來繼續種鳳梨。

「種鳳梨實在太辛苦,本來覺得到我這一代就好了,但現在外面景氣這麼差,如今我反而覺得如果可以收入穩定,兒子繼續種下去也不錯。」在八卦山上種鳳梨種了二十多年的郭班長,原本和微熱山丘創辦人許銘仁的父親、弟弟一樣都是種鳳梨的農友,但鳳梨的市價最慘跌到每台斤兩元,連郭班長都差一點要「棄守」。

但因為微熱山丘,一舉改變了許多像郭班長「資深農友」的心態,他們不再覺得種鳳梨是沒有前途的苦差事,也不再反對下一代回來接棒,因為越種越踏實,越種越安心。

「我賺的錢,一定要與農民分享。」一月中,許銘仁站在滿滿人潮的微熱山丘三合院中,一開口,不是告訴我們微熱山丘要賣多少塊鳳梨酥、要賺多少錢、今年要成長多少等;而是告訴我們,微熱山丘是「農企業」,它的利潤一定要與所有種植土鳳梨的農民分享。

為此,我們飛奔台灣北、中、南,為許銘仁的承諾找答案,如今,答案昭然若揭;這波鳳梨酥帶動的狂潮,不僅僅是產值,不只是商機,還有更多感動人心的無形力量,正在無遠弗屆地燎原。

台灣最老牌鳳梨公司

台鳳也跨足鳳梨酥?

提到鳳梨的種植,就不能不提起這家曾擁有台灣最大鳳梨田的「台鳳公司」。

這家1955年就成立的公司,在6、70年代,台灣鳳梨產業的黃金歲月,因為在屏東一帶擁有龐大的鳳梨田,讓台鳳公司一度非常風光,賺進不少外匯。

不過,後來董事長黃宗宏因為炒作土地開發與股票,爆發「台鳳案」,而於2007年入獄,並在去年5月假釋出獄。如今,經營權輾轉來到了「東森國際」前董事長王令麟手上。

不過,儘管歷經董事長出事,台鳳公司名下仍擁有大批土地,當然也包括屏東的鳳梨田。據東森國際員工表示,由於近年來鳳梨酥實在太夯,王令麟也曾下令內部「研究、研究鳳梨酥」,並打算透過台鳳公司生產,拿到東森購物頻道上販售。後來因為王令麟自己也在去年11月發監服刑,這項計畫暫時擱置。

台鳳公司這家老牌鳳梨公司,會不會重新活躍在鳳梨酥產業上?一切就等王令麟出獄見分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94

給房、給生活費,還給百萬創業金,中國國台辦史上最大商業契作! 招聘740萬台灣青年

2016-07-18  TCW

從一線城市到三線城市,從官方到民間,從產業界到學界,兩岸全體總動員,搶進這波「契作年輕人」商機,背後的利益糾葛,價值新台幣兩千億元,本刊獨家深入兩岸四大現場,直擊中國如何收買台灣年輕人的心。

四月二十七日.第一站

東莞

傳統台商大本營,見證台青「落戶」現場說白了,就是統戰啊! 花錢讓你交出台胞證來創業這個追蹤採訪,是從年輕人們的耳語開始的。

「食宿免費,邀請你到中國看一看」,今年四月,許多台灣創業團隊都收到這封電郵。

然後,他們會收到來自中國各地方政府發出的邀約簡報檔。譬如,打開東莞市政府的簡報檔,他們明白列出為台灣年輕人準備的服務:「人民幣五千萬(約合新台幣二億五千萬元)的台灣青年創業專項基金」,只要赴當地創業,他們「提供免費辦公室、公寓,並附贈新台幣一百萬元創業啟動基金,免還。」「這筆錢就是針對台灣,要把台灣人挖光就對了。」一位台灣新創企業家說。

去年六月至今,二十一個兩岸青年創業基地誕生,越來越多台青跨海赴約,本刊記者於是展開追蹤。從東莞開始,跨越四個城市,在台灣政權交替的混亂時刻,我們看到一場由中國國務院發動,「收買台灣二十歲到四十歲年輕人」的計畫,正在展開,其涉及的金額、人數規模之大,兩岸史上首見。

四月二十七日,戴著耳環的周冠佑,看著擺在眼前的東莞企業「核名申請書」,他猶豫著,簽或不簽?三十一歲的他,是線上人力外包平台CCBOX的執行長。

如果簽下這張申請書,就表示有意願註冊為一家中國公司。

這一天,他跟著台灣交通大學產業加速器帶隊的十一組台灣新創團隊,浩浩蕩蕩共十五個人,飛到東莞。主辦單位東莞台青諮詢管理公司先帶他們參觀辦公室、公寓;辦公室還在裝修,約九十坪大;公寓一問十五坪大,兩房一衛一廚、還包水電,可供兩人住。這些,兩年內通通免費提供給台灣人,只要願意入駐,即便期間人不在也沒有關係。

晚上,廣東省台辦經濟處處長肖南等省、市、地方台辦官員全部到齊,逐桌跟這群年輕人敬酒,尾聲不忘舉杯高喊:「讓我們一同為兩岸的和平努力,前進。」酒酣耳熱之後,孵化器主持人把他們帶到房間裡,要大家填寫申請書。填下去,上述資源都有了,還有新台幣一百萬元的創業基金。

身邊的團友,大家低頭振筆疾書,然後把手中一包包文件(台胞證影本、公司資信證明等)直接遞了出去。一直沉默的周冠佑,不安的舉手發問:「請問我們的台胞證影本交出去後,我可以在上面蓋『僅

供此用途使用』嗎?」

出門前一週,他的台商父親才激烈反對,「你不要去啊,大陸人都是要拿你的資料啊。」周父十幾年前曾在珠海開相機工廠,吃過中國政府的虧,在他眼裡,兒子的舉動是飛蛾撲火。

這個連台灣政府都給不出的待遇,竟然是由東莞提出。天底下有這麼好康的事?

「天下真的有白吃的午餐。」東莞孵化器主持人,也是台商第二代的林子凱(見八十六頁)極力說服著。最後,十一個團隊有九團交出登記申請書。

這樣的場面,不只在東莞上演。

二〇一一年,中國政府以新台幣一億八千萬元,契作台灣南部小鎮的虱目魚,欲收買中南部農民的心;今年四月,這為期五年的虱目魚契作案畫下了句點。

然而,一場規模比虱目魚更大的契作案卻正接力進行,但這宗契作案的對象是,人。

這將是兩岸史上規模最大的契作案。這次,中國要收買的是台灣年輕人,占台灣總人口的三一%,這七百四十萬人,也是台灣最中堅的力量。

根據統計,這群人將近一半都想創業;而來自中國國務院一筆為數人民幣四百億元(約合新台幣兩個億元)的創業基金(編按:源自中國國務院的「雙創」政策),就對想創業的台青,發出邀請;政策執行單位是國台辦,負責動員各中國各地方政府。

「說白了,就是統戰啊。」一名不願具名的東莞台商協會主委私下透露。

去年六月,第一家海峽兩岸青創基地在深圳揭牌後,一年來,全中國已有二十一家國台辦掛牌欽點的創業基地(見七十七頁表);這些,都是中國政府認可的「台灣青年契作基地」。這場契作正遍地開花:福建省砸新台幣二億五千萬元、廣州一億五千萬元、東莞也是二億五千萬元;契作點不只是一線城市,就連三線城市四川德陽都參與……。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張榮豐分析,太陽花學運,是中國調整對台政策的關鍵,因為「年輕人指控,過去兩岸交流,都被幾大家族壟斷」,年輕人成為中國統戰的大重點。

中國共產黨第四號把手、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今年三月便提出:要讓台灣年輕人來體驗中國,如工作、創業等,不只是如過去的辦論壇、夏令營而已。但蔡英文政府上台後,這計畫是否也會如來台陸客般被中斷?

「正好相反,」 一位在對岸負責孵化器的台商說,中國的十三五規畫已經表達要強化兩岸的「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業、申低收入戶、青年)策略,若三中不行,讓台灣年輕人埋單中國的力道,要更強。對岸的規畫很精準,一位參與計畫的經理人說:鎖定台灣年輕人,因為他們正是一路經歷李登輝到陳水扁的時代,「對中國,不是仇視,就是恐懼。」

六月十日.第二站

廈門

台灣新創最密集地,遇見退休台幹、28K女孩半年來小三通客滿班機,一半都想做仲介台青生意中央下令,加上兩千億的大餅有利可圖,兩岸已瘋狂動起來。

以周冠佑為例,他一個人就收到至少來自六個省市的邀約,免費食宿或機票是必備規格。一位常往返兩岸的紡織業台商,也指著他的手機說,這段時間來自對岸的電話不斷,「光是希望我協助招收台灣年輕人去那邊的,我這邊就有三、四個,民間跟政府都有。」一位中國孵化器業者則說,他正展開「集點大作戰」。以廈門為例,其若引進台灣十五個新創團隊進入,就能拿到人民幣一百萬元獎勵金,甚至,還可以讓其孵化器升級,「目前,我手上有十三個台灣團隊項目,目標是在今年八月投到二十個項目,就可向政府申請成為『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採訪過程中,就連記者自己,也不只一次被詢問,「要不要一起來做生意?」只要介紹十個新創團隊,就能拿到新台幣一百萬元的推薦金。

這個由政策引出的商業供應鏈,比想像還驚人,我們決定前進「招生」力道最強的廈門看看。

到達廈門的時候,是六月十日,計程車司機跟我們說,相隔才不到一個月,五二〇新政府上任當天,廈門街上到處跑的是架著飛彈的車。這個以往中國統戰的大本營,在八三二炮戰期間,全島最高曾備有四百多門對台火炮。

現在,廈門的飛彈,卻成了銀彈。

一個廈門,有三個國台辦欽點的海峽兩岸青創基地,密度全中國之最;六個行政區中,就有五個針對台灣青年提出補助政策,廈門也因此成為這波台青契作潮中,最多台灣新創聚集的城市。從去年到現在,已有超過百家台灣團隊註冊在廈門。

隔天,第八屆海峽兩岸論壇舉辦,俞正聲親自到此參訪台灣創業館,並與台青閉門座談,全程維安高度戒備。

我在裡頭的一品創客海峽兩岸青創基地,待了一整天,也看到了這場契作大戲中的各種角色。

主事者,即主持此孵化器的台灣人田承明,曾在陸企擔任高管後退休。去年三月,他看到中國國務院頒布雙創政策,五月就申請成立一品創客眾創空間,打出招收台灣人的名號。田與廈門集美區政府談到的優惠條件,堪稱二十一個基地最好的:團隊可以住酒店式公寓,還再發放人民幣三萬元王三十萬元不等的創業啟動基金。

我們看到去那裡的台灣年輕人,有原本月領28K的夜市女孩,因為老闆年齡不符補助條件,所以當老闆人頭來此駐點(見八十六頁)。我們也看到大學畢業就過來的年輕人黃士豪,他說:「我只想了兩個禮拜就過來了……,反正我們現在失敗又沒差,我們還年輕。」我們看到這裡攤出的創業導師陣容:奇想創造總經理簡大為及和沛總經理翟本喬,赫然在列。

還有,想把台灣年輕人中介到中國的「中間商」:如鑫福國際的董事長王明福,他今年五月成立新公司,負責帶台灣團隊到中國的兩岸青創基地落地,日後再從這些台灣團隊的收入中抽取佣金。他觀察,這半年來,往返小三通直飛班機的,幾乎都是滿的,一半都是為了洽談相關合作事宜的台灣人,以前都只是陸客。

甚至,連金門縣台灣同鄉會,這個有半官方色彩的民間組織,也跑來談合作。金門的小三通業務受到兩岸政局影響,貨運量和陸客數下滑。他們頭腦動得快,計畫年底前在金門成立前哨站,讓想去中國的台灣人先在金門受訓一到兩個月,學習在中國落地的知識,再挑選合適的點進駐,他們則靠後續的營收抽成獲利。現在,他們手上已經有四十多個團隊。

最後,我還見到了一位,想替研究所還沒畢業的孩子探路的父親。他對我說,已決定叫兒子趕快休學,先來創業,因為難得的大機遇,錯過難求。

「中國的政策推法都是這樣,雖然說三年,搞不好只有第一年會給錢,所以你越早來越有機會。」一位孵化器經營者說。

台灣人在這邊得到的「特殊待遇」,連從福州來的大陸創業青年都如數家珍,「台灣人在這邊第一年住房補貼一〇〇%,第二年七〇%,第三年五〇%,如果台灣有這種大陸人創業政策,連我都想去了。」他說。

如何看待這場「台青赴陸潮」,天下真的有免費午餐?他們需要付出什麼代價?

當他們真的選擇落地對岸,台灣內部又將展開怎樣的質變?

六月十三日.第三站

南京

台積電中國新家,發現台大人主持的孵化器連台辦也是台大生!還有誰,能比台灣人更懂台青要什麼?

我們決定再去南京看看。

距離南京市中心一小時車程的浦口經濟開發區,是台積電未來在中國的新家,也是一群台大人輸出台灣青年的基地。

基地很荒涼,大樓林立、馬路筆直,但在園區裡走了十分鐘,一個人都沒見到。進入大樓,連警衛和櫃台都沒見著,「這裡真的是創業基地?」我嘀咕著。直到五樓,九名台灣年輕創業家才朝我迎面走來。

這裡是一群台大畢業生創辦的亞克諮詢公司兼孵化器;創辦團隊,四個人裡有兩個台大人、一個麻省理工學院,堪稱台灣菁英陣容。

執行長烏仕明、副總經理何思穎,是台大創創週和台大台陸交流協會的創辦人;去年七月,他們被台青赴陸創業紅利吸引來此。台大前副校長、現任教育部次長陳良基也對這基地印象深刻。他說,很多人找上台大,希望由台大帶團隊去中國,但該科技園區台辦副主任宋遠岑,因是台大畢業的第一屆陸生,在台灣待了三年,自稱「大家都說我是半個台北人,」因此對台灣青年提供的服務幾乎都「面面俱到」。

在這基地裡,舍天共同創辦人暨行銷長范凱婷告訴我,她畢業自新竹清大、留美;來此之前,她對中國抱有負面刻板印象,但現在,她認為中國市場大,小公司有生存空間。「(中國)活躍的程度是會讓人無法自拔的,就好像『吸毒』,你知道『吸毒』不好……,可是你還是不斷想『吸毒』,這就是一個這樣的循環過程。」但不是每個人都如范凱婷清楚自己的目標,以廈門為例。

從去年十月到六月,共來了五十二組台灣團隊,真正留下來的有十五組。田承明不諱言,有的台灣團隊擺明只想來拿補助和旅遊。

一路追蹤下來,我們看到台灣各大學與半官方組織,多敞開大門,把台青們快遞到對岸。陳良基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很多大學沒有防備心,因為他們(中國)給的條件太好了。」例如,交大就與東莞松山湖台青創新創業基地,直接簽署戰略合作契約,讓東莞成為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新興產業加速育成計畫」的聯盟成員之一。再如,從南部的義守大學,到北部的北科大,也都透過台商協會等單位舉辦創業競賽,讓對岸直接進到台灣挑團隊。

對學校、半官方組織而言,協助台青創業國際化,是其工作目標,對他們來說,帶台灣團隊去中國、跟去矽谷,是同一件事。如交大的KPI(關鍵績效指標)之一,就是每年必須帶台灣新創出團至少兩次。開始有人質疑,當這些新創計畫部分是由政府補助,而這些人民納稅錢,最後竟是用來把台灣年輕人送出去,甚至送去中國時,台灣的未來會怎樣?

資金、人才、自由開放的商業環境,是創業的三方沃土,當對岸以資金優勢大力吸納台灣青年時,台灣的對應策略是什麼?放任人才外流,還是善用比較優勢,吸引人才根留台灣?

這是兩岸創業人才大戰。先看積極度:此刻,中國孵化器的經營者仍在台灣大街小巷,翻天覆地的挖掘台灣年輕人。

如廈門民辦最大孵化器愛特的管理合夥人姚錦程,他從四月到六月,共飛了六趟台灣,一個月有七天都待在台灣,他騎著Ubike登門拜訪創業者,甚至遠赴水里蛇窯拜訪藝術工作者,找文創創業的可能。

又如田承明,去年五月,他兩週內在台灣找到了二十組團隊,秘訣是從申請過政府補助和科學研究計畫的案子著手,他說,這些案子是政府拿錢已經做了一半的工作,他只要翻箱倒櫃把塵封已久的科技專案計畫找出來,再循線找人,「收成」機率就高。

但在台灣,我們未見過,哪個創投團隊如此積極的去挖掘新創公司。

論策略,中國這次重點吸納的創業項目,著重互聯網甚至是文創等未來產業;中國在硬體製造已不遜於台灣,透過吸納台灣的軟體人才,等於借力使力提升附加價直。

六月十五日.第四站

台灣

對岸騎Ubike上街挖人、進校園挑團隊從官方到學校,台灣人只顧KPI、警覺心低得嚇人回過頭看台灣,台灣的民間、官方的育成中心,密度已是全球之最,政府卻還要拿一百億元建設亞洲矽谷園區,並傳出進駐廠商已包括思科(Cisco)、英業達、宏碁等,專長的還是硬體產品。

在兩岸創業人流的轉折時刻,台灣的策略會讓人流出還是流入?(見九十頁)一念之差,將動搖國本。

省思:砸錢蓋亞洲矽谷非解藥!

台灣創業策略不改,

年輕團隊終會根留他國

這件事情,以國家的層次來看,確實是值得注意的大警訊。

以個人層次而言,是機會還是風險,則是個人的抉擇。

以機會來看,中國釋出難得利多,「如果是我當年創業時一無所有,面對中國這麼誘人的條件,我也會去!」台灣最大線上餐廳訂位服務網EZtable執行長陳翰林說。

但它自有風險。一名不願具名、在上海工作的台幹表示,他去年接收到上層指示,要他招募優秀的台灣年輕菁英來中國創業,但他拒絕了。他說,年輕人創業交出了個資,這些個資,有可能成為中國政府操縱台青的把柄。

「台灣人過去,我們沒有房產證,你剛過去創業,不會有錢可以買房產,你對銀行而言,就是高風險戶,你只要欠一點點的卡費,你就可以被列管。在台灣,你很難想像,你欠了幾萬元的卡費,就無法買機票,但是我們在大陸只有台胞證,又沒有戶籍,它就是一個『綁』著你的方式,讓你在這裡不能犯一點錯。」誠然這些只是猜測,然而,缺乏實戰經驗的年輕人,確實不能輕怱要付出的代價。

五年前的虱目魚契作案始末,提供了另一個思考面向。這場虱目魚契作案,始於政治利多,喊停於打不開市場的產品,所以今年四月宣布喊停。

最終的判斷點還是:你有沒有本事在中國存活?畢竟,政治紅利只是一時的;所有的利多,終究敵不過市場現實。

而我們要在這重申:台灣,應該以未來人才競爭力的角度,正視這個兩岸史上最大人才契作案帶來的衝擊。

簽不簽?

就看你有無本事在中國活下來簽下這張申請書,就表示你有意願註冊為中國公司,百萬創業金、免費辦公室皆到手,但背後也代表你願意交出個資,未來,中國會不會以此當把柄要脅你?風險不容輕忽。

直播預告》

當中國免費給房,給創業基金,還加三年生活費,台灣年輕人該不該西進去創業?七月十五日(五)中午十二點,邀請您參與商周編輯會客室直播,商周主作團隊、立委許毓仁,與你面對面。

撰文者李欣宜、顏瓊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