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微軟諾基亞共尋未來 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微軟走向“軟硬一體”之路,轉型“設備與服務”

2013-09-09  NCW
 
 

 

◎ 本刊記者 朱以師 文zhuyishi.blog.caixin.com 諾基亞——這個曾令北歐國家芬蘭舉國驕傲的手機行業龍頭品牌,如今終被美國微軟公司納入囊中。當微軟公司 CEO 史蒂夫 · 鮑爾默(Steve Ballmer)9月3日宣佈這一消息時,很少有人覺得意外。

從史蒂芬· 埃洛普(Stephen Elop)三年前執掌諾基亞開始,科技界對微軟何時買下諾基亞的猜測就從未停止。今年50歲的埃洛普,出生于加拿大,曾任微軟商業部門總裁,是諾基亞歷史上首個外籍 CEO。現在,埃洛普帶著諾基亞重回微軟。

微軟與諾基亞的交易金額為54.4億歐元(約合71.7億美元) 。其中,37.9 億歐元用于收購諾基亞的設備與服務部門,16.5億歐元用于取得十年期的諾基亞專利授權。微軟希望通過這一交易來提振其手機業務,加速向 “設備與服務”轉型,在智能手機市場對抗蘋果和穀歌。

“我們將攜手重寫移動領域的疆界。 ”鮑爾默在公開信中寫道。

問題是,兩個失意者的合併,能否扭轉落後的命運?答案並不樂觀。現在,穀歌安卓和蘋果占據了智能手機市場90% 以上的份額,微軟的 Windows Phone只有大約4%的份額。

二者都曾輝煌至極。微軟至今仍是全球最賺錢的科技公司之一,是桌面操作系統無可爭議的霸主。諾基亞在2010 年之前的十幾年間,一直是全球手機行業的龍頭老大,巔峰時期的市值超過1100億歐元,旗下的塞班系統曾在智能手機市場佔有近80% 的份額。但是,巨大的成功也讓它們陷入了巨大的慣性和路徑依賴,在新的產業浪潮到來時未能及時轉身,最終被時代甩在身後。

早在2011年2月諾基亞與微軟啓動全面戰略合作之時,穀歌高級副總裁維克·岡多特拉(Vic Gundotra)就曾嘲諷說: “兩只火雞在一起也無法變成雄鷹。 ”現在,微軟需要證明,自己仍有能力重新成為雄鷹。

諾基亞“服軟”

與兩年前穀歌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一樣,這是又一次互聯網 “生態系統”廠商對硬件設備廠商的“吞噬” 。

互聯網評論人士謝文說,諾基亞手機業務的出售再次印證了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互聯網正在逐步顛覆和整合周邊的傳統產業,包括媒體、零售、電信、軟件和硬件製造等,通過 “軟硬一體化”向大數據的方向靠攏。

微軟的收購手法與穀歌如出一轍。其71.7億美元出價包括了諾基亞手機業務以及專利組合的十年授權。收購完成後,諾基亞還剩下三大主要業務: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地圖和定位服務、技術開發與專利授權。諾基亞仍然保留“諾基亞”品牌和專利組合的所有權。

作為交易的一部分,微軟還將成為諾基亞地圖業務的最大客戶,但需要單獨付費。此外,微軟還同意向諾基亞提供15 億歐元的可換股票據融資。

根據雙方協議,埃洛普將出任諾基亞執行副總裁,主管設備與服務部門,直至交易完成;諾基亞現任董事長里斯托 ·席拉斯瑪(Risto Siilasmaa)任臨時 CEO。交易結束後,埃洛普及諾基亞手機業務的高管將加盟微軟,同時有約3.2 萬名諾基亞員工進入微軟,包括4700名芬蘭員工及1.83萬名分佈在全球的製造部門員工。微軟還承諾,將在芬蘭建設歐洲的數據中心,未來幾年每個季度的投資有望超過10億美元。

諾基亞的轉型無可避免。此次出售的設備與服務業務,在2012年為諾基亞帶來了149億歐元的收入,約占總收入的50%。諾基亞在今年夏天以17億歐元的價格,全盤收購了其與西門子合資的諾西公司,未來把大部分精力專注于網絡設備與服務。同時,諾基亞的專利授權每年大概有5億歐元的收入。

諾基亞的衰落,很大程度上源於自身的巨大慣性,難以調適時代變遷。巔峰時期的諾基亞,有著全球最強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每秒生產12部手機,並銷往全球各地。一年可以推出50款以上的手機,同時在售的手機超過100款,而這需要儲備500多種零件。巨大的規模效應和零件共用,讓諾基亞有著當時最好的成本控制能力。

早在2004年,諾基亞內部就開始研發觸屏手機。但出于風險和成本控制的原因,直到 iPhone 發佈一年後,諾基亞才推出第一款觸屏手機。諾基亞也很早意識到移動服務的重要性,在2007年推出了 OVI 線上商店服務,比蘋果的App Store 還早一年上線。但相比于蘋果系統和應用,諾基亞的操作系統和軟件遠遠落後于用戶需求。在蘋果和安卓冒頭之後,諾基亞與英特爾在2010年初合作開發 MeeGo系統,卻很快夭折。

為止住頹勢,諾基亞在2010年9月從微軟請來埃洛普。埃洛普上任伊始發佈了名為 “燃燒的平台” 的內部備忘錄,指出蘋果和穀歌從諾基亞手中搶市場並非依靠硬件產品,而是一套有競爭力的手機生態系統。諾基亞的平台正在燃燒,如同站在燃燒的石油平台的工人,只能選擇跳海,否則馬上死于大火。埃洛普帶領諾基亞一頭扎進微軟的懷抱,合作推出Windows Phone。與此同時,大刀闊斧地進行裁員和減支。諾基亞在2010年擁有13.2萬名員工,現在剩下9.2萬人。埃洛普還削減產量,縮減研發計劃並出售一些專利和公司大樓等資產。但這些舉措沒有將諾基亞從連續 虧損的泥潭中解救出來。2013年的前兩個季度,諾基亞虧損了5億歐元。

2011年底以來,諾基亞推出了18款Lumia 手機,僅收穫了約4% 的市場份額。2013年二季度,Lumia 手機共賣出740萬台。同時,廉價的安卓手機的興起,衝擊了諾基亞的低端市場,其功能機在亞非拉美等市場的銷售嚴重滑坡。

穆迪指出,諾基亞智能手機業務每100歐元銷售額都會造成14歐元的虧損,且其所謂智能機出貨量的大幅增長,也是建立在 “非常低的基數”之上。

幾經掙扎的諾基亞最終將手機業務“割肉”給了微軟。消息宣佈的當天,諾基亞股價大漲40% 以上,而微軟股價下跌了4.6%。

微軟需要改變

鮑爾默聲稱, “穀歌和蘋果不會永遠主導手機市場。 ”微軟出手諾基亞,旨在抓住智能手機發展機遇,防範穀歌和蘋果公司對應用創新、應用整合和應用分發的控制。

鮑爾默希望借助對諾基亞的收購,體現微軟的思維方式演進——微軟正走向“軟硬一體”之路,向 “設備與服務”戰略轉型。微軟要做硬件製造商。

但微軟的這一轉型將充滿挑戰。首先,微軟在硬件方面的過往業績並不理想。其推出的Surface 平板電腦銷量不佳,被迫降價清理庫存。今年7月,微軟對 Surface RT 業務進行了9億美元的資產減值計提,並大幅下調了售價。

而微軟 Windows Phone 生態系統處於行業弱勢。用戶規模小,第三方應用開發者提不起興趣。微軟急需擴大市場佔有率來吸引開發者,又要倚賴開發者來豐富系統生態。解決這個 “雞與蛋”的難題,微軟要花更多力氣,對其龐大的財務資源進行更合理的配置。

吃進了諾基亞,令微軟手機陣營的局面更加複雜。目前,諾基亞Lumia手機占據了 Windows Phone 整體出貨量的80% 以上;三星、HTC、華為、中興等廠商與微軟也有合作,但大多處於三心二意的狀態。微軟將諾基亞變成了“親兒子” ,自然對其他合作伙伴產生影響。與穀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不同,穀歌更需要的是摩托羅拉的專利,以鞏固安卓陣營。但微軟會更多利用諾基亞的硬件製造能力和供應鏈管理能力。這將讓微軟在封閉和開放之間做出抉擇。目前微軟聲明稱,將繼續對其他手機廠商開放。

在市場營銷上,微軟也面臨與諾基亞一樣的困境。高端智能手機,很難與蘋果、三星競爭;低端市場,又難以與廉價的安卓手機競爭。一些安卓手機的批發價僅為35美元,而最便宜的Windows手機也要110美元左右。

微軟目前有10萬名員工,還要迎接諾基亞的3.2萬人,關於人的整合也將充滿挑戰。另外,鮑爾默宣佈在一年內離職,現在埃洛普成為 CEO 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

但微軟的“大公司病”令未來整合難以預期。微軟有著極大的慣性。操作系統和 Office 軟件太掙錢了,以至於 “大樹之下,寸草難生” ,新業務很難成長。而微軟的互聯網業務一直做得不好,之前的 .NET 戰略和 LIVE 戰 略,設想都很好,但一直沒有做出來。

MySpace、MSN 等互聯網產品都被做死。硅穀投資人保羅· 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2007年4月就提出“微軟已死” 。他說,微軟直到2001年還是一家危險的公司,但是從2005年之後就進入另一個世界,財務狀況不錯,但那些關注科技最前沿的人已經不會看它了。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指出,近年,微軟也很少有立足于未來的收購,它總在一個產業已經成熟或達到頂峰的時候,才想到收購。2008年計劃收購雅虎,那已是門戶最後的巔峰; 2007年 -2008年,iPhone 帶動移動互聯網萌芽發展,微軟亦無動作;而在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趨於成熟的今天,微軟才收購硬件設備廠商。這都太遲了,微軟難以借助類似的後發收購引領行業潮流與趨勢。

一位曾在微軟工作的工程師對財新記者稱,微軟有韌性亦有資金實力支撐,在新進入一個行業後,堅持五到十年然後做到最好。比如遊戲設備領域的XBOX 項目,在堅持與任天堂等日本公司競爭多年後,終獲成功。

微軟的財務實力雄厚,年收入超過700億美元,現金儲備超610億美元,對諾基亞手機業務的收購,幾乎不會影響微軟的財務狀況。

或許,微軟應主動分拆,把新業務和現金牛業務切開,充分賦權,獨立運營,這樣才可能有未來。不管怎樣,微軟需要變成一家與現在大不同的公司。

這也是鮑爾默繼任者的最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99

微軟推出IE 11發行預覽版:速度比對手快30%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983.html

北京時間9月21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微軟週三宣佈,Windows 7平台用戶現在可以下載使用IE 11發行預覽版(Release Preview)了,並稱該版本IE的速度要比競爭對手快30%以上。而此前微軟只對Windows 8系統用戶開放了此預覽版本。

早在今年6月,Windows 8系統用戶已可以使用IE 11的預覽版本,而此次更新為Windows 7用戶也提供了體驗IE 11的機會。兩個月前,微軟還針對Windows 7平台發佈了一個開發者預覽版的IE 11。

微軟宣稱,這些IE 11的早期預覽版本陸續強化了多項功能,包括改進的JavaScript性能、開放對硬件加速3D圖像的支持,以及落實W3C資源優先原則(該原則允許開發者規劃網頁的加載順序)等。

微軟指出,IE 11發行預覽版是這些早期版本中功能最完整最強大的。IE項目經理桑迪普·辛格爾(Sandeep Singhal)和羅布·馬斯裡(Rob Mauceri)在一篇博客文章中稱,IE 11發行預覽版比IE 10快9%,比7月發佈的開發者預覽版快5%,比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快30%。此外,IE 11發行預覽版在安全方面也有提升,儘管沒能完全規避可能的安全風險。

根據網絡監測公司Net Applications的數據,微軟IE過去一年來在瀏覽器市場的份額得到回升並持續主導瀏覽器市場。該公司表示,今年8月IE瀏覽器在桌面端的份額為58%。儘管如此,微軟意識到IE在瀏覽器市場的份額還需要復興,特別是在移動瀏覽方面。對此微軟不惜花大力氣來推廣IE,特別對即將發佈的IE 11寄予厚望。

微軟此前表示,正式版IE 11預計將在10月份與Windows 8.1一起發佈,並兼容Windows 7操作系統。假使微軟可以在10月18日左右發佈針對Windows 7的IE 11,那這意味著微軟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兩次對IE做重大升級——上一次是該公司為Windows 7推出IE 10。在一年的時間裡發佈兩次重大IE版本,這是微軟歷史上的首次,顯示了微軟重振IE的決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57

三位大股東推動蓋茨辭去微軟董事長職位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8658

微軟公司最大的20名股東中,有三位投資者正在遊說微軟董事會,要求比爾-蓋茨辭去微軟董事長的職位。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說,這三位投資者持有微軟股份比例超過5%。

微軟公司目前市值2770億美元。蓋茨在38年前創建了微軟,他目前持有公司4.5%的股份,是微軟最大的個人股東。

雖然微軟CEO鮑爾默過去數年一直壓力巨大,要改善公司業績和股價表現,但這是主要股東第一次將目光轉向蓋茨。

路透報導說,三位投資者擔心,蓋茨擔任董事長會實際上將阻止公司採取新策略,將限制新CEO推動重大改革。他們還特別擔心蓋茨在搜尋鮑爾默接班人的特別委員會上扮演的作用。

按照一項預先制定的計劃,蓋茨每年會拋售8000萬微軟股票。1986年微軟上市前,蓋茨持有其49%的股份,按照每年8000萬股的拋售速度,蓋茨到2018年就將不再持有微軟股票。

蓋茨2000年將CEO職位轉給鮑爾默,並於2008年退出微軟的日常運營,轉而專注於380億美元的比爾-梅琳達基金。

在投資者的壓力下,鮑爾默今年8月表示,他將於12個月之內退休。微軟目前正在尋找新CE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91

微軟自救絕招:不把員工打丙等

2013-11-25  TCW
 
 

 

十一月十二日,微軟全球總部發出一封信,宣布放棄員工分級評鑑制度(Stack ranking),這封信將改變其十多年來,對十萬名員工績效評比制度。

微軟,為何要放棄這個曾協助其市值衝到六千一百六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十八兆四千八百億元)的秘密武器?

放棄員工分級評鑑美國媒體一面倒報以掌聲

這套強制排名淘汰末位者的管理工具,也曾是奇異(GE)前總裁傑克.威爾許(Jack Welch)成功改造奇異的法寶。《財星》(Fortune)五百大企業中,有三成使用這個工具。包含奇異、惠普、微軟、3M都曾是愛用者,台灣的台積電也曾實行。

何謂員工分級評鑑?就是把員工依績效從最好到最差分等級,選出前二○%者。表現超乎預期者,為最有潛力員工,給予最多的獎金、升遷機會和培訓,中間七○%屬於符合預期,獎金和升遷機會比前者少,最後一○%表現未達預期者,必須改善或者離職。

傑克.威爾許在二○○○年的奇異年報中寫著:「每年必須把績效最差的一○%移除,藉由移除這些人,企業才能不斷拉高績效門檻,提升領導品質。」

曾在台積電實行員工分級評鑑,政治大學IMBA教授李瑞華指出,這個制度背後是奧林匹克精神,要透過競爭激發員工潛能,避免員工吃大鍋飯弊病。

一九九九年,全球處於人才戰爭之際,微軟被《財星》評為全球卓越企業之一,就是其能用最好的報酬,吸引最優秀人才,在育才、留才方面得到最高評比,微軟還做過內部員工調查,結果顯示「高績效員工喜歡明確工作目標,清楚知道自己表現」。

但,這次微軟一宣布放棄,美國媒體卻一面倒的叫好。《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副標題寫著:「微軟放棄充滿爭議的員工分級評鑑」,《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網站的標題是:「微軟砍掉被廣為憎恨的員工分級評鑑」。

它,造成假性平等強制排名讓主管痛苦

原來,這個過去讓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引以為豪的武器,竟在這幾年也砍掉內部眾多創新的機會!

先剖析這套制度,其邏輯是強者勝出。但其殘酷之處為:強弱是相對性的。即,你表現的絕對結果不是重點,而是,你跟別人比較起來如何。

微軟把員工的能力分為一到五,一為最好,五為最差,每年有一定比例得列為最差者。

每年六月是微軟內部最緊繃的時期,前面已經經歷兩個月績效考核、寫報告、自我評估等流程,微軟主管會一起開一場叫作校準(calibration)的會議,主管必須辯論或者維護自己部門的最佳或最差員工。

「走進這個會議室,我就知道,雖然手下十名員工都是業界最好的人才,但至少得有一名被說表現不好……如果下面的人都表現不錯,被迫把他弄到under performance(低於標準)那種感覺??真的很差。」台灣微軟內部主管無奈的表示。

一位美國微軟主管離職後向《華盛頓日報》集團旗下的網站slate magazine透露,「強制分配對微軟、對創新,員工誠信和道德根本是毒藥,」他的上級主管甚至要求他把一定比例的員工列為「平均以下」,否則就無法過關。

它,扼殺創新潛能怕淘汰,寧訂低標、拒轉調

當Apple盡全力研發iPhone和iPad ,Google 給予員工二○%時間做創新,微軟內部卻開始因應此制度而出現各種奇門怪招。例如,每年五月訂定年度個人目標時,不能訂得太高,否則隔一年達不到後,你就可能成為被淘汰的末位者。這種生存「潛規則」,逐漸演變成「顯規則」,員工不想轉調到表現最優秀的團隊以免成為墊底者。如果你想轉調,就得冒著部門主管把你今年的績效打成五分(最低分),填補名額的風險。

於是,大家不想拚創新,因為創新初期總是會失敗,你就可能會成為末位被淘汰的人。甚至,根本拒絕團隊合作。

這是微軟執行長鮑爾默(Steve Ballmer)八月二十三日宣布一年後要退休的關鍵原因,因為微軟在成長最快的平板電腦和手機的市占率,受到蘋果和Google主導的安卓(Android)陣營夾擊,僅有個位數。

它,拖慢反應速度人人習慣留一手自保

當消費者可用一個蘋果iTunes帳號搞定蘋果筆電、手機和平板電腦時,微軟推出Window 8手機一年後,軟體開發者今年才可以用一組帳戶,同時為微軟手機和電腦開發App應用程式。

微軟有這麼多好人才,但反應速度卻比別人慢。起因是,過去強調個人主義的制度,讓大家不習慣團隊合作。大家習慣故意留一手,讓同事無法拿到足以威脅自己績效的資訊。「我幫助你,等於讓自己績效降低」的觀念逐漸扎根在微軟人心中。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文政認為,員工分級評鑑的前提為「能力是常態分配」,但當員工能力差距越小時,公司的賺錢能力下滑,又只有金字塔頂端者能得到最佳報酬時,人性陰暗面就會出現。

它,讓人才因指標累垮主管綁手綁腳,員工陷內鬥

其實,微軟並非不知這套制度的副作用。只是,過去各產品線可以單獨作戰,只須分別銷售視窗軟體或Xbox,強調個人績效確實奏效,也為微軟帶來每年二○%到三○%的營收成長。

微軟唯一沒想到的是,蘋果與Google帶來的產業衝擊比想像中大,內部各部門若不合作就難以存活。在是否要廢除這套績效制度的掙扎期中,微軟一方面試圖想維持公平的評估制度,一方面又促成團隊合作,但另一件令人頭痛的事又緊接在後。

微軟引入三百六十度評量和平衡計分卡,這可以讓員工在跨部門合作時,被評等的更為公平,且可以讓公司的獎酬制度跟著想要的轉型方向走。但結果卻是,主管得填更多公文,注意更多指標。據微軟內部員工表示,每個部門至少有二十項指標,哪一個出現紅燈,總部會一路亮燈到台灣。微軟主管被更繁雜的績效制度纏身,而員工們的創新能量都拿來內鬥,能量逐漸被消磨殆盡。

當我們去信訪問時,微軟總部給我們:「這改變會讓我們速度、創新和團隊合作加快,帶給客戶最好的產品」的官方回答,據了解,微軟總部也還未向員工公布未來績效評量細節,只保證優秀員工的獎酬和紅利絕對不會少。其實,現在包含奇異和Adobe都放棄員工分級評鑑制度。

近期,雅虎(Yahoo)執行長梅爾(Marissa Mayer)和AIG公司,反而還逆向宣布要引入員工分級評鑑。

李瑞華提出判斷的依據,如果你的企業偏向強調競爭多於合作,員工分級評鑑還是有用的。但是微軟現在放棄此制度,要如何讓公司不會淪為大鍋飯制度,讓最好的員工感到公平,則是其下一階段的挑戰。

從一個制度選擇的背後,我們看到微軟人才價值觀的大轉彎。一個人要改變十多年的思考習慣很難,更何況是十萬人一起改。但要存活,所有人就該放棄有完美管理制度的想法,只能,隨機應變!

【延伸閱讀】員工分級評鑑制度,褒貶各有擁護者!—5大知名公司採行狀況

實行陣營:

公司:AIG──美國最大保險公司 做法:金融海嘯過後採用,前10%員工獲得升遷機會和分紅,末段班如果沒改進則會被淘汰 改變原因:在公司改造時期,此制度將紅利公平分配給最好的員工,讓員工熟知自身能力排名,加以改進

公司:雅虎──美國第二大入口網站 做法:2013年由執行長領軍,施行員工分級評鑑制度 改變原因:無說明理由,但是施行後裁員600人

取消陣營:

公司:奇異──《財星》500大第6大公司 做法:2000年將員工分級評鑑改為「差異化管理」,培訓補強員工需要的工作技能,不強制設立淘汰線 改變原因:因應策略改變,取消排名,改以差異化管理

公司:Adobe──第一大PDF軟體公司 做法:2012年放棄員工分級評鑑,以面談了解員工優缺點並加以改進 改變原因:此制度把主管綁在繁文縟節的報告裡,並未達到激勵員工的預期效果

公司:微軟──第一大視窗軟體公司 做法:2013年宣布放棄員工分級評鑑 改變原因:策略轉向更需要團隊合作,取消此制度

【延伸閱讀】

支持說法:

企業的未來取決於人才,每年必須把績效最差的10%移除,藉由移除這些人,企業才能不斷拉高績效門檻??。——奇異前總裁傑克.威爾許

如果企業不協助或不處理表現較差的員工,企業會冒著失去表現最好員工的風險。——麥肯錫顧問公司〈人才戰爭〉報告

反對說法:

強制排名讓員工傾向彼此競爭,而非團隊合作,創造了競爭大於合作的工作環境。——Adobe全球人資副總經理Donna Morris

我跟微軟裡的人談,每一個人都認為員工分級評鑑是對微軟危害最大、最惡名昭彰的制度。 ——《浮華世界》記者Kurt Eichenwald、〈微軟失落十年〉一文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14

微軟CEO難產的背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37

早在四個月之前,微軟CEO斯蒂夫·鮑莫爾就宣稱自己準備退休,與此同時微軟表示他們最遲將於2014年夏天之前選定下一任CEO,而據熟悉內情的人士透漏,董事會則希望在2013年年底就能夠選定新任CEO。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候選人都沒有確定下來。 在解答微軟CEO難產的原因之前,我們先要了解一下微軟董事會權力狀況。一個自以為是的創始人,一個行將就任的面臨巨大改革壓力的CEO,還有一個力求推動變革的投資者。 現任CEO的去向問題一直是人們關心的話題,如果鮑莫爾卸任之後依然呆在董事會,那麽微軟將會變成一個“怪胎”—有兩個前任CEO擔任公司董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公司中只有8家是這樣的情況。作為微軟的奠基人之一和擔任了微軟CEO長達19年的鮑莫爾會不會留在董事會,微軟方面並沒有明確的表態。 據熟悉內情的人士透露,那些對微軟CEO職位感興趣的外部高管表示他們非常關註鮑莫爾的去向問題。微軟歷史上曾經就出現過新任CEO與依然坐在董事會的前任CEO分歧嚴重的例子,輝瑞制藥的前任首席執行官Hank McKinnell 在2013年10月份接受采訪時說:“前任CEO繼續呆在公司的董事會里是非常不好的,公司將難以實現大的變革”。 鮑莫爾最近的幾項戰略決策在董事會和投資者中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就在他宣布自己即將卸任不到是10天,他就宣布收購NOKIA,將微軟帶入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同年夏天,他還對微軟的組織架構和業務進行了廣泛調整。熟悉他的人都在質疑當他的繼任者要改變他之前的決策時,鮑莫爾能不能保持克制,董事會又該持什麽樣的態度。 鮑莫爾在2000年接手比爾蓋茨的CEO職位時,就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兩人之間的權利鬥爭在鮑莫爾任期的早些時候耽誤了不少重大決策,最後微軟的董事David Marquardt 等人介入才化解了這一危機。 比爾蓋茨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作為微軟的董事會主席和資深技術專家的他自然不會在關系公司未來的事上置身事外。 ValueAct資產管理公司是一家對沖基金巨頭,該公司在2013年買入了大約20億美元的微軟股票,得到了一個微軟的董事會席位, ValueAct資產管理公司Mason Morfit有望成為微軟歷史上唯一不是由微軟董事會選出的董事。Morfit的加入可能會使董事會的局勢變更加複雜,他是一個激進的改革派,曾多次批評微軟董事會的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90

彭博:微軟選帥敲定Nadella,蓋茨可能不再擔任董事會主席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4833

彭博報道稱微軟終於敲定下一任CEO人選,並且蓋茨可能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 彭博稱微軟下一任CEO將是Satya Nadella。他是微軟現任的執行副主席,負責微軟利潤豐厚的雲端和企業業務。 此前Recode的Kara Swisher也曾報道微軟將選擇Nadella為下一任CEO。 Nadella在微軟工作了20年,他一直被作為CEO的熱門人選。 在微軟近期的高管重組前,Nadella負責公司的服務器和工具業務。他此前還曾在線上服務的研發部門工作,以及擔任過企業部門的副主席。 Nadella就任CEO後,蓋茨很可能會辭去董事會主席一職。理論上,微軟的新CEO很可能不願看到自己的兩位前任(蓋茨和現任CEO巴爾默)在董事會監管一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80

微軟新任CEO如何加快變革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2/58358.html

微軟將會走向何處?這是所有人都在問的問題,本文來源於哈佛商業評論,作者是約翰・科特,他是哈佛商學院松下幸之助(Konosuke Matsushita)領導力方面榮譽教授,著有《引領變革》、《變革之心》等著作。約翰•科特同時還是科特國際的聯合創始人。i黑馬將此文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近期,《華爾街日報》一篇文章引用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所說的話:“要使微軟進入一個新時代,最佳的方法就是讓一位會加快變革的新領導人來帶領這家公司。”對此,我深表同意。因為當鮑爾默先生接掌微軟的時候,我並沒有大幅買進微軟的股票,所以我對他個人並沒有特別討厭。事實上,我還真地同情他。他當時接手的組織,經歷了一段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時期。接下來出現的,就是成功後帶來的所有典型問題:傲慢的文化。競爭的能量轉而朝內,創造了相當政治化的環境。再加上“自滿”這個問題。當這艘企業巨艦上頭掛著那些重錨,而還想要加速前進時,我只能祝福它好運。這就讓我們想起新老板所面對的挑戰。沒錯,新老板需要讓組織加快速度。不過,新CEO的部屬可能認為他們自己已經盡了全力,而其實他們可能是往六個不同的方向前進,或者是繞著不同的圈子走。CEO的部屬也可能認為自己比新老板聰明,這些人可能會心生嫉妒,他們自己或是他們的企業導師沒能坐上CEO的大位。而且他身邊可能會圍繞著一些人,跟他說只要我們做這件小事或是那些小事,我們就可以突破目前停滯的狀態──這麽說,其實只是天方夜譚。目前公司面臨的是個巨大嚴重的停滯狀態,小修小補是無法帶來任何突破的。這麽一個龐大又多層級的官僚組織,能夠加快腳步邁向更好的未來嗎?在愈來愈混亂的環境里,它能在策略上變得更靈活敏捷嗎?可以。不過,問題是整體性的,並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如同之前我曾經寫過的,我們需要一套全新的系統,能夠讓組織充分運用機會、避開威脅,而且還能達成營運目標──有如一套雙重的運作系統。這套系統是千真萬確存在的,而且我親眼目睹過它如何運作,可是需要投入相當的努力才能打造這套系統。如果微軟要打造這樣一套全新的運作方法,其第一步就是要在公司里創造出一份真實的急迫感,圍繞著正確、巨大、合乎理性,但情感上卻令人激動的機會。而且我所謂的急迫感,並不是只存在於為數5%的“重要”人士身上。新老板會需要至少51%的公司員工,80%會更好。目前他們的情況最好就是如此。只要有傲慢存在,員工就不會有急迫感;而只要有辦公室政治存在,即便員工感受到急迫感,他們就永遠不可能真正連結在一起,發揮團隊的戰力。過去十年以來,微軟的命中率(batting average)一直都只在0.109左右,新老板有可能讓微軟突破當前的低迷情況嗎?答案是可能的。不過,只有新老板冷靜下來,好好地觀察整套運作系統,然後專註在正確的機會上,提高急迫感,變革才會是真實而且可以持續的。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約翰・科特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55

史上最燙手微軟CEO:“印度裔”黑馬是何方人士?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4/58383.html

彭博新聞社最早披露了微軟將任命下一任CEO的消息,最早下周,一位名叫塞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工程師將接替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出任CEO。顯然是微軟掌門人更替的預熱階段,《時代》雜誌網絡版發表文章稱,納德拉被認為是微軟掌門人的“安全人選”。這位名不見經傳的納德拉相比之前呼聲很高的艾洛普和穆拉利看起來更像是一匹“黑馬”。那麽,這位納德拉到底是何方人士?i黑馬分享的鈦媒體這篇文章,讓你了解關於他的一些事實和八卦。一、求學生涯中默默無聞據路透社報道,納德拉現年46歲,出生於印度海德拉巴――又是一位印度裔!科技領域的印度裔向來享有較高的聲譽。而《時代》的文章也透露,塞亞・納德拉在微軟內部是一名備受尊重的資深人士,目前正負責微軟的下一代計算平臺。納德拉最早在太陽微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工作,自1992年從Sun轉投微軟。他獲得過印度芒格洛爾大學的電氣工程學士學位、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以及芝加哥大學的MBA學位。“實話實說,納德拉身上並沒有什麽特別突出的地方”,25年前教過納德拉的一位Manipal科技學院老師如是說,“他當時的學號是8419218,我只記得他屬於成績一流的那一種學生。”也無怪美媒體評價納德拉為“大器晚成”。如果成為微軟CEO,那麽他將是全球科技行業中最具權力的印度裔高端。二、微軟工程師中的“大忙人”如果想從社交網絡上找到納德拉的蛛絲馬跡,並不容易,因為他個人的Twitter賬號自2010起就已經荒廢了。但至少說明,他在微軟內部是一位“忙人”,他負責建立了微軟公司的CRM系統和ERP系統Dynamics;而他負責的在線業務就包括著名的Bing搜索,還負責重點的雲計算服務。納德拉目前負責微軟的雲計算和企業集團,負責微軟的“雲操作系統”業務。此前,他還曾擔任微軟規模達到190億美元的服務器和工具業務的總裁。過去20年中,納德拉與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和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緊密合作。三、對於微軟是一個“安全”的選擇Jensen投資管理公司商業分析師凱文・沃庫什(Kevin Walkush)的評價:這是一個安全的選擇。此前有很多人希望一名“對科技行業擁有革命性遠見”的人能執掌微軟,這些人可能會感到失望。另一些人則認為,微軟需要類似納德拉這樣熟悉業務的CEO。因為微軟非常複雜,CEO需要有內部經驗。《時代》文章分析認為,在快速發展的移動計算市場,微軟未能跟上蘋果和谷歌的步伐。盡管微軟已經向移動軟件和設備業務投資了數十億美元,推出了Surface平板電腦等產品,但微軟一直沒有找到參與競爭的正確方式。2013年秋,微軟宣布以7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諾基亞的手機業務,但業務規模太小,收購也錯過了最好的時機。而殘酷的市場份額也顯示了微軟面臨的挑戰:微軟移動操作系統的份額僅為3.6%,低於Android的81%和iOS的12.9%。據此,微軟將重任賦予納德拉,這位負責的雲操作系統業務的骨幹成員,進一步表明操作系統將是未來微軟的戰略重點。四、行業願景:看好下一個十年的“數據革命”在很多人已經不看好谷歌核心業務的情況下,在納德拉看來,未來一切都屬於數據。納德拉曾在LeWeb大會上表示,能夠充分的收集數據、分析數據,並且擁有驅動人類所有技術經驗的“環境智能”,將是下一個十年我們會看到的一切。五、媒體印象納德拉在去年接受印度媒體采訪時,贊譽蓋茨為“傑出的人物”。他回憶稱,他收到的第一封來自蓋茨的電子郵件關於當時正開發產品的一些功能。納德拉表示,關於必應搜索引擎等項目,他將與蓋茨密切合作。“CEO直接給我發郵件討論功能令人興奮,我從未想過他會註意到這一問題。隨後我花了整個周末的時間去回複他的郵件。” 納德拉表示,“當我開始在微軟工作時,我有幸見證了客戶端服務器架構的興起。目前我有機會參與雲計算的發展,這一技術有能力影響所有人的生活。”納德拉在接受采訪時對印度的學生的建議和鞭策,似乎也是可以看出一些人品的:請保持熱情和膽量,持續學習。如果你不再學習,你就無法繼續去做有用的事。六、閱讀品味:跟印度文學大師薩爾曼・拉迪什一樣納德拉最喜歡的一本書是 All About H. Hatterr,作者是G.V. Desani,這本文學著作是描述有關人類如何尋找啟蒙的一個傳說,收到印度現代文學大師Salman Rushdie極大推崇。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蔥蔥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67

從慈善重回微軟 蓋茲的最後一搏?

2014-02-17  TCW
 
 

 

比爾‧蓋茲(Bill Gates)回來了!歷經五個多月「海選」,個人電腦作業系統霸主微軟(Microsoft)第三任執行長(CEO)名單,終於在二月四日出爐。然而,比新面孔更值得玩味的人事案是,微軟也同時宣佈,當了三十三年董事長的蓋茲辭去職務,轉任技術顧問(Technology Advisor)。

從表面職位來看,蓋茲退居更幕後;但細究「技術顧問」的任務,是要協助新任CEO納德拉(Satya Nadella)發展未來技術和產品方向,未來,蓋茲將把三分之一時間花在產品團隊身上,考慮一週至少一天到微軟總部上班。

納德拉在給員工的公開信中說,是他要求蓋茲回歸的,希望他投入更多心思在微軟身上。雖是受納德拉所託,但蓋茲也欣然接受。可是,猶記二○○八年蓋茲退休(從執行董事長轉任非執行董事長)時曾說,「我餘生的全職工作將是基金會的工作,對此我將不會做出改變。」

如今,他做出改變了,《紐約時報》用「不一樣的蓋茲重返微軟」來形容他這次的新角色。知名科技評論網站TechCrunch則說「一點都不意外」。

兩度讓位,仍保技術敏銳度

蓋茲這次復出,得先從十四年前他一路「讓位」說起。二○○○年,他把當了二十五年的執行長職位,交棒給史帝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這位他在哈佛大學就認識的「學弟」,從此掌管微軟十四年。這兩位前後任CEO的交情好,甚至在去年鮑爾默主持任內最後一次股東會時,蓋茲還為其即將離去而一度哽咽。

第一次讓位,蓋茲為自己創造「首席軟體架構師」(Chief Software Architect)的新角色,這段期間,他雖不管營運,但仍參與產品研發,二○○七年一月上市的作業系統Windows Vista便是他投入頗深的產品。

第二次讓位在二○○八年六月,蓋茲在CES(全球最大消費電子展)發表退休演說,微軟甚至拍了一支搞笑影片調侃這位大老闆即將失業。這一次,他仍是董事會成員,但已經沒有一個他專屬的新職位,「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聯合主席」才是他的頭銜,因為致力消除小兒痲痺、瘧疾等疾病,他為慈善事業投入的金錢高達三百億美元。

近六年,比爾‧蓋茲鮮少出席全球性商業或是技術場合,再大的場子想要邀請他,微軟公關人員都會善意的提醒邀請方,機會渺茫,因為「比爾對慈善事業比較感興趣」。

但如今態勢轉變了,蓋茲又有了專屬職位。事實上,即使蓋茲二○○八年轉從事慈善工作,他仍沒有忘情技術。微軟人員一年有四次到六次,會親自到蓋茲位於微軟總部不遠的私人辦公室做技術簡報,內容包括微軟以及競爭對手的產品與功能,每一次約持續四小時到半天。

過去四年,出手15次投資案

而且,蓋茲本次復出,並非對新技術與趨勢一片空白。自宣佈退休後,蓋茲仍透過投資保持對全球最先進技術的敏銳度。從二○一○年到二○一三年,蓋茲至少出手十五次投資案,包括電力管理監控解決方案Varentec、衛星通訊Kymeta、科學家社群網路ResearchGate等,舉凡能源、生物科技、網路等,皆有涉獵。

曾做為蓋茲貼身文膽的台灣微軟營運長康容曾提及,蓋茲對於感興趣事物的投入程度非一般人可及,他會把嚴肅的科普影片當作電影來消磨時間,利用零碎時間在一個月內讀完七萬頁的瘧疾論文,「求知慾旺盛」。

蓋茲體內流著的「極客(Geek)血液」(編按:極客,專指網路時代對計算技術有狂熱興趣並投入大量精力者),早就讓他「準備好了」。一位台灣微軟資深員工表示,蓋茲本次出任技術顧問,根本就是「適得其所」,「比起在董事會喬人事,他應該比較喜歡研究新產品和技術吧!」

蓋茲或許仍是三十幾年前那個為技術著迷的瘋狂者,但當今局勢已經不同。PC時代已逝,微軟又錯失行動先機,連鮑爾默都不得承認,微軟「幾乎沒吃到」行動裝置市場,截至去年六月的會計年度,Windows作業系統已降為微軟第三大業務、佔營收二五%,不及Office的三二%、伺服器與工具的二六%。而根據調研機構IDC統計,Windows Phone全球市佔在去年第三季雖提升到三‧六%,但仍大幅落後Android陣營的八一%,以及蘋果的一二‧九%。

輿論、投資人對微軟的批評,在去年鮑爾默斥資七十二億美元收購諾基亞(Nokia)行動事業時達到最高峰,《紐約時報》當時更撰文「比爾‧蓋茲是時候離開微軟了」《It's Time for Gates to Part Ways With Microsoft》,抨擊微軟董事會放任鮑爾默,把鉅額資金浪費在消費市場和硬體上,而在服務業務僅過去三年就虧損一百二十億美元,讓未來繼任者不得不發展設備製造業務,「這並非微軟的長項」。

蓋茲的復出,也說明了微軟目前面臨的處境。這位前世界首富能否重振為他帶來鉅額財富的微軟?這將會是未來人們最關注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91

上有董事大老、下有兩大競爭同輩 謙卑納德拉 如何讓微軟再回春?

2014-03-17  TWM  
 

 

微軟新任執行長納德拉個性溫和,沒有美式執行長的殺氣,兩位前任老闆都還坐鎮在董事會裡,競爭執行長大位的同儕也無意辭職,與人為善的納德拉,能夠扭轉微軟日益老大的企業文化,在行動通訊與雲端的時代再創新局嗎?

撰文‧乾隆來

微軟新任執行長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履歷表看起來很平凡,一九六七年出生在印度、十八歲讀大學、二十二歲申請進入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兩年後拿到電腦碩士學位,第一個工作在昇陽電腦一年半,二十五歲跳槽微軟,歷任了幾個部門,中間還用兩年的時間半工半讀,拿到芝加哥大學企管碩士學歷。他在微軟持續工作了二十二年,一路陞遷到雲端運算部門的主管,個性開朗、與人為善、上司與同事對他的為人都讚譽有加。

今年二月四日,納德拉正式出任執行長,是微軟成立三十八年來,繼比爾蓋茲、史蒂夫.鮑默爾之後的第三位執行長。名單公佈之後,全世界的媒體與科技業者到處打聽:「納德拉是誰?為什麼是他?」履歷超平凡,也很少犯錯與兩位前任執行長相較,納德拉顯得太過平凡,類似納德拉的履歷表,從美、歐的上市公司中,隨便撈都撈得出上萬張。他在微軟的工作平步青雲,很少犯錯,卻也還未有機會展現大氣魄的策略。他的兩位前任都是微軟的創辦人兼大股東,蓋茲是全球首富、鮑默爾持有的微軟股權是納德拉的三百多倍,大家左看右看,上摸下摸,納德拉都只像是一位優秀的專業經理人,而不是開疆闢土、力挽狂瀾的企業領袖。

微軟公司總市值高達新台幣九兆元,員工十萬人,富可敵國的企業要徵選執行長,原本就該吸引各方精英全力角逐;但是鮑默爾在去年八月宣佈退休,董事會整整花了四個月還無法找到滿意的人選。到十二月,微軟的董事們同意「無法找到理想中的人選,必須尋找妥協的方案」;一直到今年的一月十九日,才完成由納德拉接任執行長、蓋茲與鮑默爾同時留任董事、蓋茲「花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微軟,擔任納德拉的科技顧問」,以及現任董事湯普森出任董事長負責股東相關事務的組合決定。

微軟元老掌權,發揮受限微軟董事會並沒有將所有權力都交給納德拉,反而所有開國元老都繼續抓緊話語權。微軟的董事會成員目前有十人,其中七位獨立董事當中,有三位任期已經超過八年,最長的是微軟早期的大股東麥夸特,他已經做了三十三年的董事。

卸任的鮑默爾、創辦人蓋茲,也仍然坐在董事會裡面「協助納德拉掌握策略」,蓋茲與鮑默爾兩人合計持有微軟八.三%股權,是最大與第二大的個人股東。前後兩任老闆都繼續坐在董事會裡,扮演後座駕駛(back seat driver)的角色,納德拉坐在駕駛座上,車上載的都是資深的老董事,上面又多了湯普森扮演攝政王,生性溫和的納德拉,能有多大的權限來推動必要的改革?

除了歷任老皇帝、攝政王之外,與納德拉競爭的皇兄們也都還堅守崗位,像是營運長凱文.透納,還有被鮑默爾以七十二億美元買回家的諾基亞(Nokia)執行長伊洛普,兩位都有強烈的企圖心。

如此困難的環境,想要大刀闊斧改革實在困難,不過,納德拉不改樂觀、與人為善的天性,笑臉正面迎接挑戰。

宣佈接任執行長的當天,納德拉馬不停蹄,滿臉笑容地向員工、客戶、合作夥伴、股東進行全面溝通,他努力對外回答:「納德拉是誰」、「我為何爭取微軟執行長的工作」、「微軟的未來何去何從」。還喊出「行動通訊至上、雲端至上」的新願景,呼籲微軟員工努力轉型。

鄰家男孩style,清新出場納德拉上任第一天的工作績效令人激賞。他一到公司就發出「給所有員工的信」,隨後拍攝《遇見微軟CEO》,長度四分四十四秒的短片,以新聞採訪的模式向所有人宣佈他的出身、願景與期望微軟轉變的方向;接著又做了約半小的《客戶與夥伴見面會》,以網路直播的方式,直接向微軟的上下游往來客戶宣達他的理念。

他戴著新潮的玳瑁眼鏡、穿上時髦的設計師窄版外套,從頭到尾面帶微笑,納德拉以他一貫陽光、鄰家男孩的風格,吸引眾人的跟隨。

記者問他:「接任CEO的感想是什麼?」納德拉毫不思索地回答:「榮幸、謙卑、興奮(Honored、Humble、Excited)。」美國科技媒體形容他「是極為謙卑的人」,《華爾街日報》採訪曾與納德拉共事的同僚,結論是「在微軟這種充滿強烈自我意識、爭強好鬥的企業文化裡,納德拉的和善與謙卑,是他最大的資產。」三.六%拚市佔,各界關注然而,曾經雄霸科技產業的微軟,席捲全世界九成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卻在高速發展的行動通訊與雲端運算繳了白卷,手機市佔率不到四%,平板電腦已經失敗,雲端運算遠遠落後Google、亞馬遜等後輩,連最新的Win 8作業系統都慘遭滑鐵盧。公司內部決策越來越緩慢,組織官僚化,僱用十萬名精英員工的龐大帝國,步履沉重。

接下執行長後,納德拉無暇喘氣,去年鮑默爾做了幾個重大的策略,都需要納德拉完成,且都有迫切的時間壓力。

諾基亞合併案將在今年第一季完成,這是微軟踏入行動通訊領域的豪賭。諾基亞有三萬兩千名員工,微軟有十萬名員工,這些行事作風獨特的軟、硬體工程師,要怎樣才能順利磨合,光想就讓人頭皮發麻。

鮑默爾曾揭示微軟將要從現有的軟體公司,轉型為「載具與服務的公司」(Devise and Service Company),從來沒賣過硬體設備的微軟,如何用手機市佔率只有三.六%的諾基亞玩出名堂來,是納德拉一年後還能不能笑容滿面的關鍵挑戰。

不開放Office,年損 億美元鮑默爾在退休前不只花大錢買了諾基亞,他還做了大幅度的組織改造,組織改造必然在內部引起高度的爭議,更何況鮑默爾是要藉著組織改造,來徹底翻修微軟日益僵化的企業文化,這個做了一半的組織改造,落到「謙卑」的納德拉手中會做出什麼調整?納德拉喊出「行動至上、雲端至上」的理念,要與鮑默爾「載具與服務公司」的組織改造銜接,還真需要高度的政治手腕。

當然,還有微軟本身起家的老產品,前年搖旗吶喊的Win 8 開高走低;微軟最賺錢的Office軟體到底要不要開放給蘋果iOS與Google Android系統,分析師估算光是微軟堅持不開放Office軟體,每年就損失超過二十五億美元的營收。

納德拉想要落實「行動至上」的目標,恐怕得重施蓋茲以前最愛使用的故伎,翻新當年買DOS技術、Excel軟體、把網路瀏覽器Mosiac 轉換成IE的手法。花大筆鈔票購併熱門即時通訊軟體,這些鮑默爾不敢、不願意做的決策,謙卑的納德拉不知道敢不敢做?

獲利穩定,卻在創新產品繳了白卷的微軟公司,已經成了教科書上定義的現金牛(Cashcow)企業,謙卑和善的納德拉要怎樣讓微軟吃下回春妙藥,完成他所宣示「行動至上、雲端至上」的全面轉型,的確是史無前例的挑戰。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薩提亞‧納德拉

出生:1967年

現職:微軟執行長

經歷:微軟雲端運算部門主管學歷:威斯康辛大學電腦碩士、芝加哥大學企管碩士

基本年薪:120萬美元

年度最高獎金:年薪的3倍、

360萬美元

2015年配股:年薪的11倍、

1320萬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0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