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宁高宁:粮食危机不会来那么快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429/20090429023736876.html
        清晨的天津临港区是繁忙的,起重机、挖掘机往来穿梭,轰鸣声不绝于耳,围海造田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天津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历来是国际、国内粮油巨头的必争之地,世界四大粮商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均在天津建厂。

        中国的粮油巨头当然更不会放弃这个家门口的战略要地,昨日,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挥起了中粮-天津粮油综合基地建设的第一把土。

北方布局

        宁高宁,被人称为“财技”过人的“红色摩根”。目前大粮食是他正在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的战略目标,中粮集团将以天津作为立足点,建设一个中国北方重要的粮油综合加工基地——中粮-天津粮油综合基地。

        对于全产业链,宁高宁有自己的看法,“全产业链食品企业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从粮食种植、贸易、物流,一直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系统。”

        业 内人士指出,不久前,隶属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在天津港保税区建立了北方地区的重要粮油加工中心,外资四大粮商均是一条龙的集团化运作,谋划布局中国 粮食行业的意图明显。此次中粮集团在塘沽的临港区率先建基地,有其打造全产业链的战略意义。尤其对华北、西北地区的粮油市场供应、扩大产能以及带动粮源 ——国产大豆种植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中国大豆沦陷事件不会再发生”。

        目前,中粮集团油脂业务共有12家工厂,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广东等地区,油脂油料加工能力超过800万吨。记者从集团获悉,天津粮油基地投产后,将使中粮集团的油脂油料加工能力超过1500万吨。

粮食经营要有新思维

        “ 即使没有今天的金融危机,我相信2009年仍然会有一些企业出问题。”宁高宁说道,经济大环境好固然重要,可是危机也可能会改变许多企业的增长方式,“但 企业中有些层面是不应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比如说成本、技术、品牌、团队等。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应向客户提供好的产品。”

        宁高宁指出,尽管世界粮食的生产和加工每年有过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可这个行业在过去几十年并没有让人激动的价值创造产生。

        对于世界粮食和食品危机论,他认为危机不会来得这么快,“过去的一年多,世界粮食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粮价平均上升了一倍多,食品危机成了国际性的担忧。可是随后的几个月里,国际粮食市场又一次让人们吃惊,世界粮价普遍下降了20%~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9

四大糧商 掐住全球8成糧食

2011-3-14  TCW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曾說: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

若是如此,當前人類可說是被掌控在四大糧商手中。因開頭縮寫被簡稱為ABCD的四大型糧商: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路易達 孚(Louis Dreyfus),每一家歷史都超過一百年,前三家都是美國公司,路易達孚則是法國血統。這四家聯手掌握了全球農產品加工及貿易鏈。中國糧食經濟學會副會 長宋廷名,曾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稱,四大糧商已掌控了世界糧食交易量的八○%,足以控制各項大宗農產品的定價。

這四家公司也充滿神秘色彩,一來因為他們主要做的是B2B(企業對企業)的生意,一般消費者不容易接觸到公司的相關訊息,二來因為他們向來行事低調,嘉吉 和路易達孚甚至沒有上市,但一般推測,這四家公司都足以名列世界前五百大企業。

它的科技比CIA還神 嘉吉的衛星,能偵測收成與氣候

這四家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夠如此壯大,關鍵在於它們都早已不是單純的貿易商,而是不斷透過合作購併,在全球食物產業鏈的上下游都呼風喚雨。嘉吉中國區前總 裁葛諾仁(J. Norwell Coquillard)就曾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對於嘉吉,糧商的叫法是錯誤的。嘉吉是一家食品、農業和風險管理產品服務供應商。貿易只是嘉吉一個事業部 的一部分業務。」

四大糧商對全球糧食的影響力有多大?只要看幾個例子:以嘉吉為例,每年營收大約一千一百億美元,它的糧食輸出和交易業務,不但是美國第一,而且是世界第 一。它不僅擁有美國最多的糧倉,還擁有超過一百億美元資產的避險基金——黑河資產管理(Black River Asset Management),同時旗下還有科技公司從事生物工程研發計畫。

傳聞嘉吉在全球六十個地區,都擁有衛星偵測能力,可以知道各國的穀物收成狀況,以及觀測、預測天氣變化,比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不遑多讓。

今天的嘉吉,一面投入開發基改作物提高生產量,並且在全球各地簽下大量契作農田,專門生產糧食供應給它;同時,又投身金融期貨交易從中獲利。為此,它開發 了不少創新的風險管理工具,譬如氣候風險管理軟體,就是來自嘉吉的研發。

它的穀物年產量驚人 ADM的豆粕,夠餵逾百億隻小雞

另一家糧商ADM也是勢力龐大。在生質燃料出現之初,ADM就迅速成為美國最大的生物乙醇生產商,現在則是世界第一大活化燃油乙醇的生產者。這家全球最大 的穀物和油籽加工商,每年生產的麵粉可以製作出一百六十億塊麵包,生產的豆粕足夠餵養一百三十億隻小雞。ADM同時也是中國益海嘉里集團的重要股東,該集 團握有金龍魚等知名食用油品牌。

而掌握拉丁美洲大部分大豆貿易的邦吉,以注重從農場到終端的全過程聞名,在南美,一邊向農民賣化肥,一邊收購他們手中的糧食,再出口到其他國家或者進行加 工,也與杜邦和陶氏化學等公司合作,開發新的油料種子。

由於糧食行業實在太過敏感,全球不少國家政府對於四大糧商跨足過深過廣,都有所疑慮。尤其近年中國崛起,亟欲抗衡美國的控制,對於大糧商尤其帶著敵視的眼 神。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甚至指責它們是現代的東印度公司,充當新帝國主義的馬前卒,一步步從食物的產業鏈上蠶食中國。

它們結盟逼巴西屈服 抗議禁基改大豆,罷市迫政策轉彎

疑慮並非無的放矢,比方說,為了提高產量,嘉吉和ADM分別與基改種子龍頭孟山都(Monsanto)和先正達(Syngenta)結為同盟,這就不單只 是貿易寡占如此簡單,還牽涉到生物倫理以及健康問題。二○○五年為了抗議巴西的巴拉納州政府禁止種植基改大豆的新規定,幾家大糧商竟然集體「罷市」,聯手 將生意撤離當地,以脅迫州政府撤銷禁令,從這裡就可以看到它們集結的力量,足以撼動一個國家。

而且,正如同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雖然高糧價會讓老百姓吃足苦頭,卻是糧商賺飽飽的好時機。因此,雖然全球經濟在過去三年低迷不振,但以嘉吉為例,卻是它一百多 年歷史中業績最輝煌的一段時光,《經濟學人》估計,這家全美最大的家族企業,三年內獲利近一百億美元。

市場嗅覺敏銳的投資人,自然不會放過這塊商機,雖然嘉吉沒有上市,但已上市者,譬如ADM,日前便被彭博(Bloomberg)點名,很可能是巴菲特 (Warren Buffett)下一步股權收購的重要標的。

而無論陰謀論成不成立,這四家公司都已經改寫了糧商這一古老行業的定義。

【延伸閱讀】4大百年糧商,讓中國恨得牙癢癢!公司:嘉吉(Cargill)國家:美國成立:1865年2010年營收:1,079億美元特色:物流運 輸、工業用原料、金融地位:全美最大私人家族企業、世界最大農產品貿易商

公司: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國家:美國成立:1902年2010年營收:617億美元特色:榨油、生質能源地位:世界最大穀物加工商

公司:邦吉(Bunge)國家:美國成立:1818年2010年營收:457億美元特色:榨油、化肥、飼料地位:世界最大油籽壓榨商、亞洲最大大豆製品進 口商

公司: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國家:法國成立:1851年2010年營收:N∕A特色:果汁、生質能源、金融地位:世界最大原料棉貿易商、前3大糖貿易商

註:邦吉(Bunge)創始於荷蘭阿姆斯特丹,但總部今已遷移到美國。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維基百科、各公司網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52

反思糧食安全觀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0-28/100318479.html

中國農產品的產能增長基於巨量的農藥與化肥使用,付出的環境代價得不償失

王蘭

  在中國,以糧食為代表的農產品自給保障受到官方高度重視,形成了主流的糧食安全觀——種植業是農業的重要基礎,糧棉油糖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商 品,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是農業發展的首要任務;農業部提出的種植業「十二五」發展的具體目標是努力實現「一個確保、三個力爭」,即確保糧食基本自給,立足國 內實現基本自給、確保自給率95%以上,其中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自給率達到100%。

  筆者不是單純的市場論者,不會天真地認為中國這般大國,糧食能像一般商品一樣可以百分百地由市場(國際貿易)解決。在資源稟賦允許、其他條件不變的約束下,如能完全自給固然可喜,但現實並非如此。

  由於人口增加和食品結構改善,總體上中國的糧食等農產品需求量呈上升趨勢,要保證自給無非有兩條途徑:增加或至少穩定耕地資源(18億畝耕地 「紅線」);提高單產。前者受到各種非農需求(開發區建設、房地產開發等)的制約,2010年中國耕地保有量為18.18億畝,比十年前減少約1億畝,耕 地能穩定現有規模已不易,要保障自給只能依靠提高單產。和耕地資源緩慢下滑相比,中國農作物單產穩步上升(見表)。

  以糧食為例,2010年單產比1978年增加了96.83%、比1990年增加了26.47%,該增長是普遍性的,並非源於糧食構成的變化。比 如2009年,中國稻米、小麥、玉米的單產分別比1990年增長了15.01%、48.59%、16.37%,這相當不易。2009年全球穀物產量前四名 是:中國48368萬噸,美國41981萬噸,印度24677萬噸,俄羅斯9508萬噸,其他三國耕地條件都優於中國:美國耕地面積約為中國的121%, 印度約為中國的113%,俄羅斯耕地面積雖為中國的約86%,但其穀物產量不及中國的20%。抽象地看中國農產品單產數據可喜,但分析成因卻喜中有憂。

  中國三十多年農產品產量增長的原因,有組織制度改革和市場化等因素,這是通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人工及物質投入、技術手段改善等來直接推動的,精確計算各要素在增量中的貢獻率對數據樣本要求太高,但比較分析仍可見端倪。

  簡單說,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增加是過去30多年中國農產品增產的主要推力。從增量看,2010年中國化肥使用量為5561萬噸(折純),比 1978年增加了529.07%;農藥使用量為171.2萬噸,比1978年增加了229.23%。而同期糧食、油料、棉花、甘蔗、甜菜、蔬菜、瓜果的單 產分別增加了96.83%、117.12%、176.18%、76.88%、371.68%、100.71%、361.75%。可見,過去30多年化肥的 使用量增幅超過了所有農產品的單產增幅,農藥使用量增幅也超過了多數農產品的單產增幅。為維持這種趨勢,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還將大幅增加,並在農產品成本構 成中佔首要位置。

  在農產品總成本中,土地成本相對固定且較低,大部分是生產成本,物質與服務費用基本佔半數以上,其中十多項直接和間接費用以化肥和農藥居前列, 合計約佔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從單位播種面積看,1978年每公頃農作物播種使用化肥59公斤、農藥3公斤,2010年這兩個數據則是346公斤和11公 斤,不但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且突破了安全上限。

  巨量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拉高了中國糧食等農產品產量,數字上保證了自給的安全,可是化肥和農藥不但會殘留在農產品中,也會大量殘留在土壤、水體和空氣裡,農業污染已成為中國第一大污染源。這種破壞我們生存環境和貽害後代的做法應該反思。

  理性的辦法是——不妨適當降低糧食等的自給率,通過進口替代解決,這樣既能適當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又能發揮中國長期貿易出超、巨額外匯儲備的比較優勢。也許這會帶來一些諸如價格波動等問題,但和巨量的化肥農藥相比,付出一些代價都是值得的。

  作者為投資業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74

糧食立法壓制市場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31/100375225_all.html

 春播時節,今年糧食系統比以往更加忙碌,除了每年例行的糧食庫存檢查和收儲資格審查,還要在3月底前收集各地反饋的《糧食法(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修改意見。

  這份歷經十餘年爭議才權衡形成的徵求意見稿,於2012年2月21日經國務院法制辦發佈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同時,各省糧食系統專門開會研討,並彙總各種意見,上報給國務院法制辦和國家糧食局。

  這一徵求意見稿由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牽頭起草。徵求意見稿一個主要內容是將此前有關糧食的國務院法規內容上升到法律層級,在就糧食「生產、流通、消費」、「質量安全保障」、「調控與儲備」等方面做出框架性規定的同時,也通過加強行業審批,強化了糧食部門行政職權。

加強行政審批

  滿足十多億人的糧食需求,始終是中國糧食政策的主旋律。1985年糧改以來,糧食統購統銷的壟斷局面已初步被打破,這是此番立法的一個基本前提。但鑑於決策者保證糧食市場穩定之意圖,政府的調控也是立法過程中著意強調的內容。

  徵求意見稿指出,立法的原則是堅持糧食基本自給的方針,實行宏觀調控下市場調節糧食生產、流通、消費活動的管理體制,保持全國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和價格基本穩定。由此確立了八項基本的法律制度,為首的一條即為市場配置糧食資源, 此外重點是強調對糧食的生產、流通和質量安全提供保障制度,同時進行糧食調控與儲備制度、糧食產業支持與發展制度以及有關的監管與追責制度等。

  在以法律形式約定糧食市場主體行為規則的同時,徵求意見稿有意提高市場參與者的資格門檻,強化糧食部門的行政職能。

  事實上,中國糧食生產的主要管理部門是農業部,糧食部門的職責範圍除了提出宏觀規劃,主要在於流通領域的監管。對此,徵求意見稿內容側重強化行政審批,對糧食收購企業流通和加工企業的資格限制,糧食部門保留了絕對的話語權。

  比如,從事薯類以外的糧食收購活動的經營者,「須取得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許可」方能進行工商註冊登記,同時還規定了「資金、倉儲、質量檢驗和保管能力」等若干資格限制,此外,還需執行糧食部門另行規定的糧食收購憑證制度。而加工企業向質量監督部門取得生產許可前,亦要徵得同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同意。

  對糧食深加工企業,徵求意見稿要求新建或者擴建以玉米、小麥、稻穀為原料的糧食深加工項目實行核准制,「根據宏觀調控需要,可以限制糧食深加工企業的用糧規模」。

  此外立法還沿襲了以往糧食部門進行市場干預的諸種手段。如,當糧食價格顯著變化或者有可能顯著變化時,國家可以採取價格干預、保護性收儲、限制性收購、儲備吞吐等措施,「維護糧食市場價格基本穩定」。具體的執行載體,主要是通過中央儲備糧系統。

  對於其他從事糧食收購、加工、銷售活動的糧食經營者,在糧食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跌較多時,糧食部門還有權要求其履行不低於最低庫存量的義務;反之,應當履行不高於最高庫存量的義務。

  國家糧食局前局長聶振邦「兩會」期間對財新記者稱,糧食作為特殊的商品需要由行政部門管理,「國家要繼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同時減少和規範糧食流通環節,縮短利益鏈,讓種糧農民獲得更多利益,而不是都流向了中間環節。」

擠出小企業

  徵求意見稿當中,不少具體的市場准入條件並未作出明確約定。如對糧食收購企業的資格,僅指出須具備「必要的」經營資金、擁有「必要的」糧食倉儲設施、具備「相應的」糧食質量檢驗和保管能力。

  聶振邦對財新記者說,除《糧食法》外,還將有一系列配套規則,形成完整的體系。

  准入門檻的提高已成為糧食部門的共識。據財新記者瞭解,糧食收購資格許可制度在2004年出台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提及,自此年收購糧食數量在50噸以上的經營主體,都需辦理糧食收購資格許可證,辦證的條件是,需要有3萬元以上糧食收購資金、擁有或通過租賃具有50噸以上儲存糧食場地以及相應的檢測設備。糧食收購許可證有效期三年,糧食部門在一年內規定時間對糧食收購資格核查。

  2011年下半年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等部門發佈《加強糧食收購資格審核 規範糧食收購市場秩序的通知》,提高糧食收購資格許可門檻,辦理收購資格許可需有50萬元資金,能儲存1000噸以上糧食的場地,從事稻米加工業務的收購者還需有300噸以上糧食的可用倉房,檢測人員也要經省級考核合格。

  黑龍江省糧食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最初由於推動糧食市場主體多元化競爭,設定的門檻較低,但隨玉米深加工等行業的發展,糧食供需出現不平衡,收購許可的條件也隨之變化。

  3月20日,國家糧食局印發《2012年糧食流通監督檢查工作要點》要求,加強對糧食收購資格的定期核查,嚴格糧食收購准入門檻。開展糧食收購活動檢查,加大對糧食經紀人的檢查力度,維護糧食收購市場秩序。

  一位黑龍江省糧食局工作人員告訴財新記者,全國層面要求加強糧食收購資格審核,提高「糧食收購門檻」,今年,黑龍江省從事小麥、稻穀、玉米、雜糧及其成品糧收購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體工商戶,要取得糧食收購資格許可,即需擁有50萬元以上糧食收購資金,擁有或者租借具有儲存1000噸以上的糧食場地,門檻遠高於以往,此外還要有省級部門培訓考核合格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檢驗儀器。

  「鄉鎮上的糧販子都是隨收隨賣給大的收儲企業,他們哪有儲存場地呀,更不要說檢驗人員了,」一位安徽省基層糧庫的負責人說。一位鄭州糧食市場人士則透露,目前正在審核糧食收購資格,今年查得特別嚴格,有消息說「將取消一些規模小的企業收購資格」。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姜長云認為,現在糧食市場混亂,搶糧、哄抬價格等行為時有發生,對糧食行業生產、經營有一些規範是必要的。

  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則認為,現有法律對糧食收購、加工、收儲已經設定了很多行政審批門檻,「如果將之上升到法律層面,糧食部門就有了很大的裁量權,可能又要回到一家一戶到糧站交糧的年代,走村串巷的糧販子就收不了,會助長市場的壟斷,引起糧食市場化改革的倒退。」

扭曲市場機制擔憂

  對糧食部門增加的行政權力,地方糧食系統歡欣鼓舞。

  四川省樂山市糧食局在徵求意見時表示,徵求意見稿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糧食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管理全社會糧食流通的職責,給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以此為契機,推進全市糧食工作再上新台階。

  但不少企業對此並不看好。吉林糧食集團收儲經銷公司江蘇銷區經理安輝告訴財新記者,市場主體早已嘗到了這種行政化調控的尷尬滋味。國家為了宏觀調控,一直實施價格干預,在糧食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時,指定糧食收購主體啟動托市收購;在糧食深加工上也限制收購,在糧價高的時候,為了平抑價格,不讓企業收購,但效果往往不好。

  他指出,以玉米為例,2008年玉米大豐收,價格低,為了維護農民利益,國家啟動了臨儲政策,用最低收購價收購30萬噸玉米,當時市場價格低於最低收購價,企業想要糧食,不得不以最低收購價收購,這實際上抬高了市場糧食價格。

  隨後,中央又要求平抑價格,要求托市主體中儲糧「高收低賣」,以低於成本的價格賣了,但與中儲糧享受國家政策補貼不同,企業要在收購價格基礎上加100元出售才能回收成本,否則只能虧損。最終,企業只能找關係把玉米做成中儲糧的臨儲份額才免於虧損。

  令他不解的是,由於糧源集於中儲糧一家,在面對全國需求時,糧食拍賣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市場上又出現「搶糧」,價格又上漲了,實際上並沒有起到平抑價格的作用。

  另一方面,用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糧食,雖然看上去農民受益了,但緊接著飼料成本上漲,雞鴨價格也上漲了,買回來的東西漲價,對農民而言,成本也提高了。

  據財新記者瞭解,業內普遍擔憂「過多的行政干預,會扭曲市場機制」。徵求意見稿在公開之前,已在一年前徵求糧食系統、企業意見。一位參與立法徵求意見的專家告訴財新記者,「國家糧食安全的定位、宏觀調控的程度」此前均有不同意見。「糧食堅持市場化方向,宏觀調控不得干預市場經濟行為,引起不正當競爭,對國有企業、中儲糧、民營企業以及外資都應該有明確的定位,但法律起草者並沒有搞清楚定位」。

  鄭風田指出,到現在為止,糧食局、糧庫、中儲糧、中介、糧食企業之間的職能都沒有理順。雖然糧食市場化改革已啟動多年,但糧食局下屬的糧食收儲企業在人事、資產、業務等方面並沒有完全脫離。

  在此基礎上,一旦賦予糧食局行政審批的職能,會優先讓自己的親兒子——糧食局所屬的企業收購。他認為,管辦不分仍是監管者未來保持客觀公正的重大考驗。

  現在雖然條例上也有對糧食企業的資格審查,但實際上並不嚴格,那是糧食部門的內部規章,具體做的時候還要看地方的執行力,「我以前調查過,收糧食的多了,糧食部門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收糧食的,沒人理他們,」鄭風田告訴財新記者,規定上升到法律層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徵求意見稿規定「未經許可擅自從事糧食收購活動的,由糧食行政管理部門沒收非法收購的糧食」,一旦認定小商小販是未經許可從事收購活動,即為「違法」,監管部門就有了懲治的法律手段。

  一位中儲糧直屬庫主任也認為,在糧源有限的情況下,糧食局不可避免會優先允許自己的企業獲得收購許可,有些規定非但談不上真正地放開收購和銷售市場,更無異于禁止民間糧食交易。

  他指出,整個法律對糧食部門體制改革並未涉及。糧食局要掌握監管權力,當務之急仍是「堅持市場化方向,推進糧食體制改革,實現真正的政企分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08

投資札記【464】精神糧食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7gx.html

精神糧食

看圖說話。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第一幅漫畫中有許多的人,每個人都背負著一個沉重的十字架,在緩慢而艱難地朝著目的地前進。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途中,有一個人忽然停了下來。他心想:這個十字架實在是太沉重了,就這樣背著它,得走到何年何月啊?!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於是,他作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決定將十字架砍掉一塊。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我砍我砍我砍砍砍……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砍掉之後走起來,的確是輕鬆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於是,就這樣走啊走啊走啊走,又走了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他又想:雖然剛才已經將十字架砍掉了一塊,但它還是太重了。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為了能夠更快更輕鬆的前行,這次,他決定將十字架再砍掉一大塊。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我再砍砍砍……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這樣一來,他一下子感到輕鬆了許多!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於是,他毫不費力地就走到了隊伍的最前面。大家看:當其他人都在負重奮力前行時,他呢,卻是邊走邊輕鬆地哼著歌呢!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走著走著,誰料,前邊忽然出現了一個又深又寬的溝壑!溝上沒有橋,周圍也沒有路。這時候也沒有蜘蛛俠或者超人出來解救他……他,該怎麼辦呢?!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後面的人都慢慢地趕上來了,他們用自己背負的十字架搭在溝上,做成橋,從容不迫地跨越了溝壑。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他也想如法炮製。只可惜啊,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經被砍掉了長長的一大截,根本無法做成橋幫助他跨越溝壑! 
投资札记【464】精神粮食
於是,當其他人都在朝著目標繼續前進時,他卻只能停在原地,垂頭喪氣,追悔莫及。這個時候,在他的腦海裡迴響著一句話:曾經有一塊完整的十字架扛在我的肩上,我沒有好好珍惜,直到需要它的時候,我才後悔莫及。人世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啊!…… 

其實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背負著各種各樣的十字架,在艱難前行。它也許是我們的學習,也許是我們的工作,也許是我們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但是,這也是這些責任和義務,構成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的理由和價值。所以,請不要埋怨學習的繁重,工作的勞苦,因為真正的快樂,是挑戰後的結果,沒有經歷深刻的痛苦,我們也就體會不到酣暢淋漓的快樂! 
We all have our crosses tobear.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屬於自己的十字架。的確是這樣,漫畫中的每個人,都是背負著屬於自己的十字架,而當溝壑出現時,他們也正是利用自己背負的十字架幫助自己跨越溝壑,繼續前進。所以我們說: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只能自己體驗;有些孤獨,也只能自己品嚐。但是,穿過黑暗,我們一定能感受到陽光的溫度;走出痛苦,我們一定能企及成長的高度;告別孤獨,我們也一定能收穫靈魂的深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332

封面故事——糧食問題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enf.html

中國人相信,民以食為天。

這是因為中國人,認為政治權力的來源是源於上天的神秘力量。而上天的神秘力量,將天權人授,是通過天意的形式體現的。

那麼天意的體現,具體就是民意。

民意的著重點,就是民生。

而民生的著重點,就是食。

一句話,老百姓沒了吃的,神馬都是浮云。

所以中國人實際得很,別跟我來彎彎繞,別跟我來賣拐,搞不定人民生活,你政府就要下台。

管你是啥子政府。

封面故事鈥斺斄甘澄侍

廣義的角度來講,民以食為天,就是要搞好經濟發展,壓制通貨膨脹,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均衡公平和效率,讓精英們吃鮑魚,但是也要讓百姓吃鯽魚。

狹義的角度來講,民以食為天,就是要搞好食品價格管理,讓老百姓吃得好,吃得起。就是要搞好食品安全,讓老百姓吃得安心,吃得放心,不是吃的驚心,不是吃得噁心。

更樸實的角度來講,就是你得夠老百姓吃的。

所以我說過的,國家的幾大安全——糧食安全安全,是排在第一,比國防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和信息安全,都要重要。

而要糧食安全,就必須保證自己的農業產出,必須基本保證自己人民的供應。

啥叫做基本保證?

就是說,如果你自己國家糧食的產出不夠,必須靠外面進口,才可以保證一日三餐,那就沒有基本保證。

但是如果你的國家主糧是夠了,但是其他輔助糧食不夠,比如玉米不夠,沒法釀造白酒給大家喝,那麼這個就不是基本保證。

因為喝酒,已經不是基本。

要保證國家的糧食夠,其實也很簡單,你有多少人,每個人的平均糧食消耗量,加起來就是需要多少糧食。

然後你根據土地的平均產出量,就知道你需要有多少耕地來保證這些供應。

於是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一個18億畝耕地的紅線。

意思是說,低於18億畝耕地,基本糧食生產沒法保證。

不管你是靠現代科技提高糧食畝產量,還是靠還耕的法子,提高現有耕地的水平,或者說增加耕地,反正你的底線不能破。

結果大家知道,攻擊18億畝的紅線,就成了某些同學的愛好。

因為很簡單,中國政府的根基,在於保障自己的糧食安全,如果這個地基給挖掉了,就比較容易形成啥啥之春了。

這樣政府就如願以償地,被搞倒了。這些同學,就可以彈冠相慶了。

其實大家可能不知道,世界貿易組織多哈會談搞不下去,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西方國家對自己的農業補貼和農產品保護。

不管人家怎麼在外面忽悠,人家自己的糧食安全,可是一點都不含糊。

所以大家打來打去,不論是美國,還是法國,沒有人肯讓步。

中國的某些同學,就會出來說,你保啥底線呢,糧食不夠,從其他國家進口嘛。人家不願意?說明你不夠民主,不夠自由,人家不待見你呢。你改好成好同學(比如做人家的殖民地),人家就待見你了嘛。

或者人家要價太貴?也是你自己不好。你好一點,大家都愛你,誰會抬價呢。

當然也有別的同學,說你現在的房價太貴,就是因為土地不夠嘛。你不守紅線,土地供應多了,就不會大家住不起了。

那麼沒有糧食怎麼辦?當然不是人家的問題,是你政府的問題。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從南宋到明清的時候,江南一帶的對外貿易都很發達,開了很多前工業化的手工業作坊。

這樣的工業變化的結果,導致了農業耕種的荒疏。

導致的情況,就是一旦發生天氣災害,這些富裕的地方,就開始鬧饑荒了。

就算你很有錢,個個都有房子住。但是你有種,餓的時候,把桌子腿給啃了哈?

現在的廣東,其實已經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大規模工業興起,不少好的耕地變成了加工業的廠房。

這個時候,出了災害,要是附近的省份不將糧食運過去,那麼廣東人非常豐富的食譜裡面,恐怕除了穿山甲、果子狸之外,還要加一條:人肉。

估計有人反對,說,我們有的是錢,可以買哈。

記得2001年,美國紐約的曼哈頓,經歷了911的恐怖襲擊。

當又累又渴的人們,冒著世界貿易中心大樓倒塌的巨大灰塵逃出去的時候,看到7-11這樣的便利店,去買瓶水的之後,這些平時在超級市場,大概幾毛錢,在便利店大概1-2塊的水,賣價是150美元。

所以要說廣東這樣的地方,出現饑荒,餓死人的時候,你就是千兩黃金,可能買不到一碗米飯。

去看一下電影《一九四二》裡面的歷史真實故事,你就明白,此非虛言。

這個時候,你靠的是其他省份,仍然用廉價的糧食來救濟你,靠的是血濃於水的同胞情意,靠的是有力的中央政府。

而為你廣東儲備糧食的臨近省份,其實有的並不近,而是很遠,比如北邊的黑龍江。

而在黑龍江的同學們,就沒有享受廣東同學們的開工廠、辦企業、賺大錢的幸福日子,人家就必須搞耕種,來為你們提供糧食安全。

而提供耕種和收割,只是其中的一環,之後的存儲和維護餘糧,搞好糧倉的運作,也是很重要的。

既然這麼重要的工作,又不一定有更好的待遇,搞糧儲的同學,其實某種程度上和軍隊的同學有點相似。

就是你得某種程度上,給人家一點油水,也保證人家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可以救命。

軍隊的話,平時不管多操,國家需要他們去戰爭,就得去戰爭。

糧儲的話,也是平時來點小貓膩,關鍵是有饑荒了,調動糧食的時候,你不能派到飢民碗裡的,都是夾雜幾棵米粒的沙子。

通常糧儲同學,搞的貓膩,最拿手又無傷大雅的,就是搞新糧食和舊糧食的價格剪刀差。

就是說,你新米的價格貴,給人吃的。舊米的價格便宜,可以人吃,但主要是畜生吃的。

(其實,大家不知道,陳米的營養要強於新米。)

比如日本自己要保護自己的稻米,那麼又不敢得罪美國,不得不進口美國米。

最後的結果,就是把美國米放倉庫,變成陳米,用來喂牲口。

那麼糧儲同學,基本上就是把新米當陳米賣,然後中間要麼吃回扣,要麼吃價差。

反正要是不出饑荒的話,新米總是會變成陳米的嘛。

另外的招數,就是儲存食物,總是有耗損的。

耗損的稍微多一點,也影響不了糧食安全,但是就讓糧儲同學的錢包包給耗損得鼓鼓的。

中國最近十來年的糧食生產,因為政府重視和補貼多了,總的情況還是比較好,所以搞東東的糧儲同學們,風險也比較小。

在90年代的時候,糧食生產情況很嚴峻,內閣大學士們就比較緊張,也經常去視察下糧儲。

而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麼怪。

你糧食越緊張,那麼黑市糧價就越高。糧儲同學玩花花的利益越大,就越玩得大。

反過來,就是糧食越不緊張,黑市越沒有市場,那麼糧儲同學花花也沒有那麼順手。

所以當時的朱內閣,就被安徽前某副書記當猴子耍,靠的是調集糧食,四處補倉,補給你看的把戲。

當然該位耍猴同學,這幾天把自己耍到牢裡去了。

其實黑龍江的糧儲同學,搞小貓膩,偷點糧食自肥,本來就是大家知道的事情,這個我們群裡也討論過。

但是底線,就是糧食安全,在需要體現的時候,你這個貓膩,無傷大雅。

不然的話,就是掂量你的頭有多重的時候了。

所以大慶附近的糧倉發生了一場大火,引發了網上同學的圍觀。

就像銀行被打劫,匪徒劫走1千萬,上報損失2千萬一樣,大家覺得,大火掩蓋虧空,多好的法子啊。

而且黑龍江那嘠達,出響馬和鬍子的地方,膽子本來就大。

不過大家忘記了,現在的科技有個東西,叫做偵查衛星。

還有句話,叫做紙包不住火。

所以這法子,不一定管用。

而且你玩東東,也不會集中在一個糧倉基地吧。你就可以拍胸脯說,其他的糧倉就沒有貓膩?

有種你把所有的糧倉都給點火?

   總之一句話,貓膩玩大了,你自己就變成貓膩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29

耕地銳減、人力短缺 中國農改牽動敏感神經 糧食問題為何是習近平的頭號任務?

2014-01-27  TWM
 
 

 

習、李團隊執政周年,選擇把焦點投注在農業問題。比起地方債,農業改革關係到二億農村勞動力的去向,以及基本的糧食供應安全。由於牽涉到敏感的土地產權,未來改革難度不小。

撰文‧周岐原

二○一四年,當習、李團隊全面接班一周年之際,習近平最關注的,不是牽動全球金融業敏感神經的地方債,而是中國的農業。

證據一:一四年一月十九日,中國國務院發布「一號文件」,公文名稱是《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這是中國國務院連續十一年,把全年的第一份官方文書,用來宣示農業相關政策。

證據二:一三年十二月,向來為隔年施政定調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落幕。在會後提出的六大工作重點裡,「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十個字,被列為第一大任務;地方債問題,反而只排在第三位。

外界公認,總規模超過十九兆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九十三兆元)的地方債務,是最可能造成一四年中國經濟動盪的未爆彈。然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七位常委眼中,地方債的重要性,竟然不如確保糧食供應來得大。原因何在?

農業三大挑戰是頭號任務

其實從數字觀察,中國並不缺糧食。因為一三年中國糧食產量約六億公噸,以二%成長率創下新高。然而,一三年中國也進口穀物達七千萬公噸。既然連年豐收,為何習近平又把農業當成頭號任務?

「進口糧食主要用在飼養牲畜,這是飲食結構大幅改變帶來的需求;解決中國基本糧食需求,問題其實不大。」長江商學院副院長梅建平分析。「轟轟烈烈的工業化浪潮,使中國政府幾乎不可能依靠國內產量,來滿足中國的食品需求。」《華爾街日報》也指出。

「從現在來看,(中國)農產品價格還會持續上漲。」申銀萬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直言:「城鎮化,首先是農村問題。」楊成長分析,中國農業正面臨土地有限、成本激增和效率不足三重考驗,處理這些挑戰的難度,並不亞於地方債問題。

當中國的工業和城市建設不斷發展,地理位置較佳、適合人居的農地,一點一滴受到侵蝕,甚至連帶拉動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攀升,也就成了無可避免的結果。

歷年來,中國政府都將維持總耕地面積在十八億畝,並將其列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國土資源部的最新普查顯示,耕地面積仍然維持在這條紅線以上;然而警訊也一一浮現。例如中國約有二.五%的耕地,已經受到重金屬等各種汙染,日後恐怕再也無法耕種。

另一方面,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燁,則針對耕地短缺提出警告;他指出:「從一九九七年至二○一○年,全中國被各種名目占用的耕地,總面積相當於半個海南省!」再者,從事農業的收入比不上工業和服務業,使得農村人力短缺,同樣是棘手問題。以就業人口來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各吸納中國三分之一的就業人口;但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量中,工業和服務業分別貢獻約四五%,農業僅僅只有九%上下,效率和產值難以提升,造成年輕勞動力普遍不願從事農業的現狀。「青壯年幾乎都走了,村裡只剩老人與兒童留守;面臨農忙的時候,反而還要請人來幫忙。」楊成長說。

農地自由轉讓改革 牽動民意他認為,解決中國農業問題,必須先從制度做起。「農村改革,關鍵在土地流轉、集中化。」他解釋,土地唯有集中經營、形成規模經濟,才能引進機械耕作、降低使用勞力的成本;同時,大型農場化的經營,可以讓農產品統一標準,提高品質之餘,無形中也方便對食品添加物和農藥的管理。

其實,在中國企業家之間,投資發展精緻農業,早已成了「時尚流行」。例如網易創辦人丁磊,默默在浙江安吉養豬三年,豬肉已經進入生產階段;另外,聯想集團創辦人柳傳志也投資十億元人民幣,生產桃子和藍莓。

實施土地轉讓,固然是經濟學上的合理選擇,卻也將牽動中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因為土地是農民僅有的生活保障,一旦土地出售,政府又不能提供生活保障或就業機會,農民謀生可能就會有問題。歷來的社會紛爭,每每因土地產權而起,因此在土地改革上,中國審慎無比。「所以一方面要(開放土地)集中、流轉,另一方面,要保障最終所有權不變。」早在朱鎔基擔任國務院總理時代,中國政府就對「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等三農問題高度關注,提出一連串政策。未來九年,中國的農業改革如何落實,正考驗習近平、李克強的能耐。

從三組關鍵數字,

看中國農業告急

糧食安全是今年第1重要任務,地方債排行第3中國1/3勞動力從事農業,但產值僅占全國GDP9%中國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平均值的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83

烏克蘭事變後俄羅斯首度反擊:將限制烏糧食進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848

在親俄羅斯的亞努科維奇總統遭罷黜,親西方的圖爾奇諾夫代理總統職位,美國、歐盟以及IMF準備向烏克蘭註入救助資金之際。俄羅斯威脅將限制烏克蘭糧食進口。作為烏克蘭第一大貿易夥伴,俄國進口糧食占烏總出口的25%。普京或將揮舞經濟制裁大棒,教訓這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據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報道:俄羅斯動物和植物檢疫部門主管Sergei Dankvert說,由於擔心烏克蘭局勢動蕩引發食品安全監控標準下降,俄羅斯以及“關稅同盟國家”可能將暫時限制烏克蘭的高風險食品進口。Dankvert說:“我本人以及我的白俄羅斯同事極度擔心烏克蘭的情況。我們不排除禁止進口存在高動植物檢疫風險的烏克蘭的農產品。”Dankvert此前還與白俄羅斯檢疫部門主管就該問題磋商,並與烏克蘭農業部副部長Ivan Bisyuk通了電話。Dankvert說進口限制可能適用於所有通過第三方轉運的產品。俄羅斯方面認為,烏克蘭當前的局勢讓人懷疑正常的檢疫公司是否還能正常進行,尤其是有報道稱美國豬流感病毒可能已經產生了汙染。Dankvert說檢驗檢疫工作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如果烏克蘭的政府服務得不到改善,更進一步說,如果他們更換了領導層,那麽過去幾年建立的業務合作將受到影響。Dankvert還說,現在並非都是壞消息,我們在烏克蘭的同事仍然致力於擴大兩國的貿易。俄羅斯突然提出烏克蘭農產品存在問題似乎有一點奇怪。金融博客Zerohedge認為如果考慮當前的時間節點的話,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完美的時間點。在經歷了3個多月的政治動蕩後,烏克蘭經濟瀕臨崩潰,主權債處於違約的前夜。而反俄羅斯的烏克蘭西部地區高度依賴農產品出口,而親俄羅斯的東部則依賴重工業。別忘了烏克蘭的經濟命脈仍然在俄羅斯手中。   (東部地區GDP數字普遍高於西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75

中國多地大旱 糧食生產面臨挑戰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978

新華社援引遼寧省氣象局表示,截至12日,遼寧7月以來的平均降水量為1951年有完整氣象記錄同期最少,遭受63年來最嚴重的氣象幹旱。受旱情影響,遼寧大連、葫蘆島、朝陽等地部分農田面臨絕收。

氣象部門預計,8月中下旬降水量仍然偏少,幹旱範圍將進一步擴大,如由夏旱轉為夏秋連旱,當地農業生產將受較大影響。

氣象專家表示,今夏遼寧高溫少雨主要是受到厄爾尼諾的影響所致。厄爾尼諾造成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東偏南,不利於南方暖濕空氣向東北地區輸送,從而使得遼寧等地夏季降水明顯減少。

目前,遼寧省氣象局已啟動重大氣象災害(幹旱)Ⅲ級應急響應,啟動了56個土壤墑情站加密觀測,218套人工增雨火箭發射系統和3架人工增雨飛機全部進入待命狀態。

據新華社報道,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目前吉林省多個產糧大縣幹旱嚴重,其中長嶺、農安、公主嶺等10個產糧大縣降水量創1951年以來最少,部分地塊甚至絕收。

吉林省氣象臺臺長楊雪艷表示,7月1日至今,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13.1毫米,較常年同期少48%,居歷史同期少雨第2位。吉林省政府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省旱田受旱面積達629萬畝,其中白城、松原、四平等糧食主產區處於中度和重度幹旱。預計未來10天,全省平均降水量為10毫米左右,比常年同期42.4毫米明顯偏少,幹旱面積將進一步擴大,幹旱程度繼續加重。

農安縣種糧大戶劉振軍焦急萬分的表示:

正處於灌漿期的玉米田本應一片綠色,但由於幹旱少雨,放眼望去更像金秋十月,整塊地玉米葉片全部枯黃。

伏龍泉鎮東棒柴村農民劉樹軍今年種植10公頃玉米。入夏以來旱情嚴重,有些地塊由於灌不上水,玉米穗都沒有長出來。他說:

旱情持續嚴重下去,今年至少要減產一半以上。

楊雪艷表示,由於預計8月中旬降水明顯偏少,幹旱面積將進一步擴大,幹旱程度將繼續加重。目前吉林省正加強旱情監測預報預警,同時各地通過啟用抗旱井、開展人工降雨等方式抓緊抗旱。

而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我國中原的糧食大省河南大部也迎來大範圍幹旱,全省農作物受旱面積已經超過2300萬畝。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的消息稱,本周河南大部將繼續保持高溫“燒烤”,沒有大範圍降水,全省旱情將進一步加劇。

河南全省的降水較往年同期均值偏少60%,是1951年以來最小年份,進入7月全省大面積持續高溫天氣,目前河南省庫容蓄水總量28.38億立方米,較往年少蓄水13.5億立方米,全省35%的小型水庫基本幹枯,除了信陽和駐馬店,其他城市已經無農業灌溉用水,50%以上的中小河流斷流。平頂山、許昌、登封、鎮平、欒川、新密等6個城市地標供水水源匱乏,已經啟動地下水備用水源或者采取調水措施,全省地下水位較去年同期下降1.8米,有24.5萬人,大牲畜8萬多頭發生臨時性吃水困難,到27日,全省受旱面積超過2310萬畝,嚴重幹旱610萬畝。

不斷擴張的“幹旱地圖”對農業生產提出了挑戰。農業專家介紹,旱情期間,我國黃淮、華北、西北大部分玉米處於喇叭口期,水稻處於孕穗期,生長發育快,需水量大。目前旱情已造成局部地區作物生長進程受阻。

根據氣象趨勢分析,8月上旬,華北、黃淮、江漢等旱區繼續呈現多高溫少雨天氣,幹旱不利於夏玉米、棉花等秋作物生長發育,秋作物產量或將因此出現減產,而秋作物減產也將推動對小麥需求上升。

有市場人士認為,基於後市秋糧減產憂慮,將連帶刺激受旱地區小麥市場需求,小麥價格有望出現上漲。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7月中國累計進口谷物和谷物粉1134萬噸,較去年同期激增80.7%,引發糧食安全擔憂。

今年以來,中國谷物進口特別是小麥進口明顯提速,根據農業部提供的數據,上半年中國小麥進口增速超過80%。相比較,去年全年中國小麥進口微增不到5%。

據新華社報道,盡管“洋糧食”進口占國內產量的比例不到5%,但“洋糧食”進口增速的反彈,依然引發公眾對糧食安全問題的熱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663

中國糧食產量“十一連增” 為何進口猛增八成?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5038

糧食安全, 小麥, 谷物進口, 幹旱

中國糧食生產已實現十一連增,但本月中國海關總署公布數據顯示,今年以小麥為首的谷物進口量大幅提速,前七個月谷物進口同比激增80.7%。對中國糧食安全的擔憂因此加重。

自2008年以來,中國已從糧食凈出口大國轉變為糧食凈進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更加引起國內關註。對於為何今年農產品進口增長加快,海關總署的分析文章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國內需求旺盛,二是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處於低位。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韓一軍也認為,糧食進口增速較快的一個原因在於國內外價差在逐步擴大。目前國際小麥離岸價加上各種費用到境後必國產小麥市價還便宜10%左右。

路透報道指出,中國政府收儲價格是主導國內谷物價格的最核心因素,境內外價差由來已久。該報道提到新湖期貨研究所副所長時巖的看法:

收儲制度的存在擡高了(國內)谷物的價格,但有些谷物是可以替代的,...像高粱、大麥這些沒有進口配額限制的谷物進口最近的確異軍突起。

時巖認為,把谷物進口大增簡單與糧食安全的憂慮聯系起來是比較誇張的,中國政府的糧食庫存目前比較充裕,現在政府考慮的短期問題可能不是糧食安全,而是如果讓市場消化儲備。

今年7月底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也援引中儲糧報告數據稱,去年中儲糧收購了近9000萬噸糧食,但大量托市收購的糧食由於價高賣不出去,糧食加工企業缺乏興趣,只能堆放在倉庫中,中儲糧倉容吃緊。

對於主糧進口大增是否源於供需失衡產生的“糧荒”,中證報援引的中糧期貨分析師範婧雅觀點認為:

我國目前完全有能力實現主糧的自給自足,如果再加上龐大的收儲數量,整體供給可謂寬松,主糧進口量大增並非是因為國內供求結構失衡。

從一系列的數據分析來看,我國主糧的凈進口數量其實非常有限,這一現象也並不意味著我國出現了‘糧荒’。

中證報報道也提到,對比發改委公布的糧食進口配額數據可以發現,即便進口數量有所增加,但是仍舊未能達到配額總量。即便是配額總量,在各類主糧產量中的占比也不足8%。所以進口糧食不足以改變中國糧食市場整體的供需平衡格局。

雖然數量有限,但是進口糧食對中國糧食政策的影響卻不容小覷。隨著小麥收儲數量達到創紀錄的水平,國庫庫容不足的問題進一步顯現。進口糧食的優質低價會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國進行農業保護政策的改革。

進口增加也使國內外糧價的聯動性加強。中華糧網柴寧認為,國際糧價暴漲對國內物價以及糧食安全的挑戰均不容忽視。

此外,隨著全球極端氣候頻發,過去十幾年才發生一次的糧食危機有越來越明顯的常態化趨勢。

今夏河南、安徽等12個省區出現不同程度的幹旱,一些糧食主產區的旱情更有可能加劇中國糧食進口壓力。雖然今年年夏糧豐產,但畢竟秋糧的產量占全年糧食產量的七成。

韓一軍認為,中國應高度重視糧食危機或糧價高漲,堅持立足於國內生產保障糧食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9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