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O2O 最後的單身貴族 大眾點評到底值多少錢 ?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219.html目前擺在大眾點評這家中國著名的O2O公司面前的局勢是:一方面是新浪微博、高德軟件、美團、糯米等潛在的O2O重要角色或競爭者被阿里巴巴、百度這樣的巨頭掌控,一方面是BAT等傳統大佬攜各自強大優勢對O2O的虎視眈眈。
在這樣的情況下,被投資甚至被收購,就成了大眾點評可行的選擇之一:首先,基於其在O2O領域獨特的位置和優勢,它對於BAT們有巨大的戰略價值,比如完善其在大數據領域的數據完整性,這會大幅提升其價值;其次,它需要更多的資源(包括戰略、資金、技術、用戶等),來強化其地位;
第三,目前它的先發優勢,是建立在O2O的階段性特徵上的,即目前商戶對互聯網相關應用的不熟悉,導致了大量線下服務的需求,另一個優勢是其積累的大量點評信息,實際上是在產品服務極度分散化且良莠不齊的本地生活領域建立了某種用戶選擇標準。
但前一個優勢可以隨著商戶經驗的積累而得到消解,屆時類似BAT這樣掌握更多用戶資源,控制用戶入口的公司,就可能以較低的成本進入這一領域,除非大眾點評能以有競爭力的成本為商戶提供更加有吸引力的價值;
至於第二個優勢,如果美團這樣的競爭者能夠繼續擴大交易量優勢,它就能快速縮短差距,而從理論上看,騰訊等甚至可以通過付費或其他激勵機制,將用戶在大眾點評的點評內容搬家到微信等平台。此外,BAT們還可能尋找到其他更有效的商戶評價體系。
實際上,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對於潛在的投資和收購也並不排斥,就像他在不久前和筆者對話時說的:「從公司角度講,價值是核心,不管我們併購人家,還是別人併購我們,關鍵是對我們有價值的事情,我們就會去做,沒有價值的事情,我們就不會去做。」
那麼,大眾點評能賣多少錢?或者說,如果要買下大眾點評,可能需要多少錢?
我們先計算大眾點評仍然獨立經營並上市的價值,這方面我們可以參照已經上市的Yelp和Groupon,接著計算收購價值,這方面的參照是不久前被百度收購的糯米網——如果獨立上市,大眾點評最可能選擇的地點也是美國,而且它一直以Yelp+Groupon自居,而糯米則代表了BAT們對國內團購業務的評價。
Yelp對應的是大眾點評的兩大業務之一的信息平台業務,它在2012年的收入為1.36億美元,過去四個季度的收入是1.7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70%,虧損1300萬美元,其市值目前為42億美元。
Groupon目前市值約為70億美元,過去四個季度銷售額為55.6億美元,收入(相當於從銷售額中提取的佣金等收入)為24億美元,同比增長17%,虧損9420萬美元;其中,今年上半年銷售額為28.2億美元,同比增長了7%,環比增長了3%。
根據團800提供的數據估計,過去四個季度,大眾點評的團購銷售額為47億元(合7.6億美元),其中上半年為27.9億元,同比增長了142%,環比增長了50%。這一業績目前在團購網站中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美團。
美團過去四個季度的銷售額為86億元(合13.9億美元),其中上半年收入52.5億元,同比增長了195%,環比增長56%。美團大眾點評兩家公司的份額超過了整個行業的50%,而且份額處於上升過程中,這可以視為兩家公司地位的建立,以及增長趨勢可持續性的依據,因此其目前的數據可以作為合適的估值依據。
先根據Groupon的估值水平對大眾點評的團購業務部分進行估值:
Groupon過去一段時間的銷售額和收入增長都出現了放緩,假定其未來幾年的銷售額複合增長為10%。相比而言,根據團800的數據估計,目前中國團購整體市場的增長預計超過40%,假定這一速度能在未來幾年保持下去;同時考慮到美團大眾點評兩家的份額如果提高到一定比例,比如70%以上後,它們的增長水平可能將與整體市場保持一致,而這一天不會太久,因此可以假定未來幾年大眾點評的複合增長能保持在40%以上。
目前Groupon的市值/銷售額為1.3,大眾點評的增長速度是Groupon的4倍,因此給予大眾點評5.2倍的理論市值/銷售額比率。不過考慮到Groupon在資本市場和國際化管理方面擁有更多的經驗,而且其面臨的競爭似乎不如大眾點評激烈,這足以成為其未來的增值潛力,因此可以將大眾點評的價值/銷售額比率適當調低到3.5。
也就是說,按照3.5倍的價值/銷售額比率,目前大眾點評的團購業務價值為26.6億美元。
不過,考慮到最可能的買家都在國內,因此百度對糯米的收購就具有更實際的參照意義。8月份,百度以1.6億美元獲得了糯米網59%的股份,相當於給予糯米網2.7億美元的估值。根據團800的數據估算,在過去四個季度,糯米網的銷售額是4.7億美元,相當於0.57倍的市銷率。
不過,還必須考慮到,上半年糯米同比增長為80%,環比增長僅為14%,大眾點評的同比和環比增長率分別為是糯米的1.78倍和3.57倍。而且從最近一段時間看,兩家公司的差距很可能會繼續加大,而最終佔有市場份額絕對優勢的公司將享受更高的收益和價值。
因此,給予大眾點評團購業務3倍於糯米的市銷率,即1.71倍,算出大眾點評團購業務的相對價值為13億美元。
也就是說,如果將團購業務分拆出售或獨立上市,大眾點評的團購業務價值在13億美元~26.6億美元之間。
大眾點評的信息平台業務與Yelp相似,而且在進入團購之前,該業務已經實現盈利。該業務主要通過發行優惠券等方式賺錢,類似於一種廣告業務,但就廣告效果而言,顯然不如團購業務更直接,因此該業務的前景一直受到質疑,不過該業務的用戶和商戶培育價值卻被忽略了,從某種程度上看,當它與團購業務組合時,就能形成一個「信息搜索+交易+服務」的完整鏈條。
根據張濤透露,目前大眾點評來自信息業務和團購業務的收入(這裡指的很可能不是交易額,而是佣金收入)比例大約是1:1,考慮其過去四個季度的團購銷售額為47億元,假定大眾點評從交易額中抽取的平均佣金率為7%(結合張濤所說的目前「差不多打平」,以及毛利率達到8~9%就能盈利),那麼過去四個季度大眾點評信息業務的收入為3.29億元(合0.53億美元)。
按照過去四個季度的收入,Yelp的市銷率為23.6倍。考慮到Yelp目前沒有盈利,而且其增長率與大眾點評相當,那麼兩家公司的市銷率也應該相當,因此,大眾點評信息業務的價值應為12.5億美元。
兩項業務簡單相加的價值,介於25.5億美元~39億美元之間。
但正如我前文已經提到的,大眾點評兼顧信息平台與團購的模式,有助於大眾點評以很低的成本擴展用戶和商戶規模,增加用戶黏性,為團購扮演開路先鋒角色,而團購又能通過交易來提高信息平台的商業化效率,且能為信息平台增加更有價值的信息,因此整體上大眾點評理應享有相對於Group和Yelp類公司的商業模式溢價,假定這個溢價為20%。
因此,大眾點評的整體價值應介於31億美元~47億美元之間。前者是在不考慮收購競爭的情況下,大眾點評面向國內收購者的收購價值,後者是假定大眾點評謀求在美國上市時的價值——雖然有一定難度,且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可能是一個心理預期上限。
除此之外,還應該考慮到收購時的競爭因素:大眾點評的價值不止是O2O這個細分領域,其實還關係到用戶行為的重要部分,因此是大數據佈局不可缺少的環節,誰得到它都會立刻增加重要的籌碼,這意味著BAT、京東、蘇寧等巨頭中任何一家一旦正式啟動收購行動,其他家也很難坐視不理,這將推動大眾點評價值的水漲船高,即便只是為了增加競爭對手的代價。
仍然以百度為例,據說它一直同大眾點評進行著接觸,雖然它已經收購了糯米,但大眾點評仍然有難以抗拒的誘惑,這意味著一旦圍繞大眾點評的爭奪戰展開,它至少是重要的參與者。從過去的幾次收購來看,它一貫的作風是,只要認準,就會全力勝出。
以91無線為例,其收購價格是19億美元,考慮到市場上同類收入來源的公司的估值,百度給予了這樣一家能與其形成戰略協同效應的公司50~100%的溢價。
而大眾點評也屬於這類情況,考慮到其規模較大,需要更多的資金,因此假設給予50%的收購溢價,其最後的成交價格可能達到47億美元,這正好是大眾點評放棄被收購,爭取獨立上市時的理想價值。
目前中國幾家互聯網公司中,估計很難有一家能拿出如此大的魄力全資現金收購,而幾家公司的股票在經過一段時間增長後,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因此,最可能的情況是戰略投資,爭取成為最大的單一股東,就像阿里巴巴在新浪微博等項目上所做的,假設在大眾點評獲得最大單一股東地位的股份比例是30%,或者像百度所做的,力爭買下至少51%的股份以求控股。這樣算來,要控制大眾點評這個移動互聯網和O2O領域「最後的單身貴族」,可能需要至少14~24億美元。
「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種,全國得有三十多種」 北京發明了多少種房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538從早期的房改房、外銷商品房、央產房、軍產房,到後來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兩限房,以及「京七條」創造的「自住型商品房」,至少有十七八種住房品種並存於北京普通商品房的體系之外。但這麼多創造發明,卻既沒有遏止房價高漲的走勢,也沒有改變普通人住房難的困境。
就在國家統計局宣佈北京房價再度領漲全國的第二天,2013年10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出台了地方版的樓市調控新政「京七條」,意圖穩住房價。
新政最大的創意是製造了一種新的住房品種——「自住型商品房」。它比周邊的商品房便宜三成,所有符合限購資格的市民都可以購買;當然,已經在保障房那邊排著隊的家庭有優先權,並且5年內不能上市交易,賣的時候也得補上這一部分差價。
儘管2013年只剩下最後2個月,北京市政府依然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放出足夠建造2萬套「自住型商品房」的用地,相當於一般年景下北京新房總成交量的1/5;明年的計劃更為龐大,5萬套。
其實「自住型商品房」並不稀奇,北京的住房品種本來就琳瑯滿目——從早期的房改房、外銷商品房、央產房、軍產房,到後來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兩限房,一大批名目繁多的住房品種並存於普通商品房的體系之外。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早在2005年就做過統計調查,「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種,全國得有三十多種」。
如今又添了「自住型商品房」這個新成員,試圖為一個新的群體解決住房問題。相較之前兩限房、經濟適用房的購房標準,其家庭資產審核門檻有所放鬆,更多人群被納入到低價購房體系之中。
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同樣面向中低收入或者不同夾心層的保障房、兩限房等推出經年,卻並沒有阻擋北京房價一騎絕塵地高漲,也沒在多大程度上解決這些群體住房難的問題。其癥結何在?為什麼還要創造出一種實質上並無新意的「自住型商品房」?
「不得不做點事情」
10月25日,北京樓市新政發佈後兩天,放出了兩個需要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地塊,一個在密雲縣,一個在門頭溝區,都屬於北京的遠郊區。
「逼出來的。」10月29日,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京七條」的出台背景時,任志強迅速給出這四個字。
自從2012年6月份被限購政策壓抑許久的剛需爆發之後,北京的新房價格已經實現了連續16個月的同比上漲,最近6個月領漲全國,9月份依然是以高達20.6%的同比漲幅位居首位。
鏈接
北京的部分住房種類
外銷商品房:取得了外銷商品房預(銷)售許可證、可出售給國內外的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的房。
內銷商品房:取得了商品房銷售許可證、可以出售給當地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房屋。2002年內外取消,統稱商品房。
房改房:城鎮職工按照成本價或者標準價購買的已建公有住房。
央產房:全稱為「中央在京單位已購公有住房」, 2007年央產房正式進入二手房交易市場。
軍產房:軍產房是指由軍隊管理、使用的房屋,其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歸軍隊所有。
校產房:原產權屬於公辦學校的房產,不可買賣或經校方同意買賣的房子。
鄉產房:以鄉為單位集資建設的房產,沒有真正的房屋產權,包括在農民宅基地上建造的房產。
使用權公房:只擁有使用權的公有住房,又可分為自管公房、直管公房、託管公房。
經濟適用房:指政府提供優惠政策,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向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出售的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住房。
廉租房:政府以租金補貼或實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住房困難的家庭提供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
兩限房:限房價、限地價的「兩限」商品房。主要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公租房:由政府或公共機構所有,用低於市場價或者承租者可以承受的價格,向新就業職工出租的房子。
私房:也稱私有住宅,私產住宅。它是由個人或家庭購買、建造的住宅。公有住房通過住宅消費市場出售給個人和家庭,也就轉為私有住宅。
安置房:政府進行城市道路建設和其他公共設施建設項目時,對被拆遷住戶進行安置所建的房屋。
小產權房:指在農民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其產權證不是由國家房管部門頒發,而是由鄉政府或村委會頒發。
自住型商品房:主要供應給京籍、非京籍符合限購條件的家庭,房價較周邊房價低30%。
「壓力太大,他們不得不做點事情,最起碼要有一個政治表態。」一位接近北京住建委的業內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2013年年初,北京市承諾的房價控制目標是「新建商品住房價格與2012年價格相比保持穩定」,如果「穩定」等同於「不漲」,這個目標顯然已經很難完成。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北京住建委副主任王榮武坦承環比漲幅雖然低於同比,但也已經超過了6%。
一邊是熱度不減的房價,一邊是咄咄逼人的住建部年底考核問責,整個2013年,北京住建委倒是一直在動用行政干預等手段來控制房價。在前端,控制預售證的發放、價格定得太高的樓盤拿不到預售證,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在後端,限制住一些地塊的拍賣最高價,讓開發商去競拍配建的限價房或保障房的面積,以控制土地溢價,進而調控未來的房價。
「自住型商品房」最終也是要通過土地競拍上的一些手段來實現。根據《關於加快中低價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設的意見》,自住型商品住房用地,由房地產開發企業通過「限房價、競地價」等出讓方式公開競得。
10月25日,北京樓市新政發佈後兩天,放出了兩個需要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地塊,一個在密雲縣,一個在門頭溝區,都屬於北京的遠郊區。位於密雲縣的44萬平米的地塊給出的配建要求是「25000平方米的自住型商品住房,房屋銷售限價為10500元/平方米」,相當於該地塊不到6%的面積。
毫無疑問,建在該地塊上的「自住型商品房」最早也只能在一年後面市,即便有效,拉低的也是一年後的房價。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張旭認為,本次新的調控措施中,既帶有表態性質,也有增加市場引導能力的實質行動。但整體來看,更多的是穩定房價預期。比如,或許能引導一些急於購房又資金緊張的剛需階層放緩入市計劃。
難解供需矛盾
統計意義上的房價存在拉低的可能性。2013年的北京房價調控目標明確剔除了保障性住房的價格,而實質上歸屬於保障性住房名字中卻包含「商品房」的自住型商品房,很大可能將進入房價體系。
一年後,那些沒有保障房購買資格、買商品房又捉襟見肘的「夾心層」能否真正受惠於這個新的住房名目,一路向前的北京房價能否真正被拖住步伐,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表示悲觀。
高策地產董事長陶紅兵肯定了「京七條」為夾心層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購房路徑,但他仍然認為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北京住房供需失衡的狀況,也就不可能真正拉低房價,反而可能加劇改善型住房的供需失衡。高策地產是一家浸淫北京市場多年的一手房代理公司。
「北京的土地就那麼多,自住型商品房的供地增加了,普通商品房的供地就會更加緊張;而近幾年北京的戶均成交面積在逐年加大,這說明改善型住房的需求佔比在不斷上升。這就會帶來一種新的結構失衡和價格上漲。」他說。
即便是「自住型商品房」試圖覆蓋的中低收入購房者群體,其供需矛盾也很顯著。北京目前約有13萬戶家庭在輪候保障房,按照一般情況剛需佔比八成計算,每年約有8萬戶不享受保障資格的首次置業群體,遠遠超過北京計劃推出的每年5萬套「自住型商品房」數量。
興業證券分析師劉建剛根據北京新增常住人口測算出的住房需求約1500萬平米,但近3年北京平均新增住宅類用地997萬方,「供求矛盾是北京市房價持續上漲的根源」。
「如果自住型商品房的供地特點比照剛剛推出的兩塊地,那麼這項新政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前述接近北京住建委的業內人士表示,「即便是夾心層,恐怕也很難接受門頭溝和密雲這樣的遠郊住房;況且這兩塊地的配建比例只有5%左右,遠低於20%-40%的配建總計劃。」
統計意義上的房價反而存在拉低的可能性。2013年的北京房價調控目標明確剔除了保障性住房的價格,而實質上歸屬於保障性住房名字中卻包含「商品房」的自住型商品房,很大可能將進入房價體系。這是北京市政府所樂見的。
「政府把自己該做的事推給了市場」
保障房的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實實在在落地的房子卻總是搶破了頭。
夾心層最擔心的是,「自住型商品房」看起來跟前些年北京推出的兩限房類似,實質上可以視為一種變相的帶有保障屬性的住房產品,將來會不會僅僅是在建委系統中又多了一種房屋的權屬性質而已。
任志強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根據土地性質、建房名目、建設單位的不同等因素,北京前前後後出現過的房屋權屬名目至少十七八種。比如,「房改房」就有「97」、「93」之分,分別擁有97%和93%的產權;經濟適用房也分成新老兩大類,老的經濟適用房沒有上市交易限制;甚至「私房」也有三四種不同前綴的分類。
具化到產權證上時,這些名目減少了一些,但也有近十種不同的證件。地方建委分管的有商品房、經濟適用房、私房、房改房、廉租房、限價房、安置房等,還有不歸地方建委處理的央產房、軍產房。
寄望於保障性住房解決住房難題的人們,普遍的感受是「雷聲大雨點小」,保障房的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實實在在落地的房子卻總是搶破了頭,更不用提那些常年見諸報端的保障房尋租案例了。
在中原地產研究部看來,新出台的「自住型商品房」銷售價格比市場價低30%,即使5年後再上市上繳30%的增值收益,依然會比以市場價購買的普通商品房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如此同質的房源卻有兩套截然不同的操作體系,明顯的利益驅使極易造成權力尋租。之前經濟適用房與限價房管理過程中就頻現腐敗。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業內人士還特意指出,「京七條」事實上為部委、央企等建設福利房開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口子。文件中有這樣一段話:鼓勵企事業單位和相關機構將自有用地用於自住型商品住房的開發建設,或者將尚未進入銷售環節的房地產開發項目轉化為自住型商品住房建設項目。「兩年之後,你會發現,這個看上去很美的自住型商品房很有可能就是一場沒有開始的結束。」
「採用這種土地出讓方式讓開發商配建自住型商品房,實質就是政府把自己該做的事推給了市場。」任志強指出,破解住房僵局,還是那句老話,「保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南方週末實習生王萍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你有多少家底?扒一扒互聯網公司員工持股的那些事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4/56104.html【導讀】員工股權激勵不僅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一定程度反映了創業BOSS在面對金錢和員工關懷的態度和胸懷。在此黑馬哥分享這篇
創事記(肥貓孟梅)的文章,對各大互聯網公司員工股權福利做個小起底,看看有多少IT苦B屌絲能一朝變鳳凰。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員工股權激勵不僅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一定程度反映了創業BOSS在面對金錢和員工關懷的態度和胸懷。當然,在創業過程中為了企業生存需要引入投資方,使得絕大部分股權旁落他人,實在沒有股票期權可分也是沒辦法的。
不管怎樣,對於員工而言,能分享到企業成長價值肯定是幸運的,特別是那些「潛力股」企業,而分享不到也是時也運也了。借阿里小微轟轟烈烈的全員持股計劃,筆者對互聯網公司員工股權福利做了個小起底,看看互聯網有多少IT苦B有機會一夜變鳳凰。
梳理髮現,其實互聯網企業中,員工持股佔公司股權大部分在5%以下,10%以上也已經鳳毛麟角。
小微和阿里集團
上週五,阿里小微一口氣掏出40%的股權,給小微金服以及阿里集團近2.4萬名員工每個人發放股權福利,實現了全員持股。除去馬云持股不超過7.3%,其他員工的持股也達到驚人的32.7%。目前阿里小微估值至少60億美元以上,成長潛力不可預估。而馬云持阿里小微股權不會超過7.3%,也是目前網上可查的互聯網股權結構資料中,持股比例比較低的一位互聯網大佬了。
馬云目前持阿里巴巴集團7.3%股權,加上管理團隊,股份大約10.4%。阿里巴巴員工持有股權大約佔集團股權的3%左右。這個比例不算高,但阿里巴巴集團現在估值還不錯,750億美元以上,這個3%也價值20多億美金了。加上之前B2B上市時的數據顯示,阿里集團持股員工的比例至少在65%以上,而且這次阿里小微大派股一定程度上也是阿里巴巴員工的收益。
360
紅衣教主雖然霸道,但員工股權激勵方面還是肯下血本的,這也是儘管360口碑不太好但員工仍然願意在裡面打拚的原因。11年IPO的資料顯示,360員工共持公司22.3%的股權,超過了第一大股周鴻禕個人持有的21.5%,號稱員工股份比例最高的中國企業,這也是最為周教主津津樂道的事兒。不過現在記錄已被阿里小微刷新了。據紅衣教主最新的口徑,目前360員工持公司份額股權已達到24%,持股員工比例不詳。
百度
百度員工股權福利主要集中在創業初期,公開資料顯示,IPO之時,百度員工總共持公司股份9.2%。不過初業初期的受惠員工畢竟是少數,之後未見資料顯示百度有員工配股計劃實施。過去9年百度市值翻了50倍,可惜與大部分員工無緣。創業BOSS李彥宏。2004年IPO後,李彥宏持有百度股權22.4%左右,最新資料顯示持股比佔減至20.78%。
騰訊
除創業初期少數員工獲得過股權激勵外,騰訊在09到11年間也給員工發過兩輪股權獎勵,有3200多名受惠員工。騰訊的員工為2萬人左右,員工持股比例相當於17%左右。不過,兩批獎勵股票加起來也只有也騰訊發行股本比例0.55%。令員工們欣慰的是,騰訊的股票過去幾年翻了數倍,雖然股票不多但平均也可以賺個近100萬人民幣。騰訊的創業BOSS的股權為10.25%,總裁劉熾平為0.56%,騰訊5位創始人以外,目前騰訊員工持公司股權應該不超過5%。
京東
雖說東哥在各種場合強調對京東有絕對控制權,但經歷了四輪總額超過22億美元的融資,東哥手上的股權肯定不會太多。不過東哥聲稱,員工股權已超過他個人持有的70%,也就是說假設東哥現在有10%京東股權,員工應該至少持17%京東股權。雖說這一現狀很大程度是由於東哥融資把手上大部分股權割讓所至,但至少肯定東哥沒有完全犧牲員工股權利益。不過持股員工比例不詳。
多玩YY
多玩是員工股權激勵比較積極的互聯網企業之一。從2010年開始,多玩曾先後九次向員工發售股份,價格在0.1至1.2美元之間。三年間,多玩通過股權激勵共向員工派發7820萬股股份。上市時,多玩股的創始人李學凌和雷軍目前均以23.8%股權成為大股東,員工持公司股權大約10%左右。
去哪兒
去哪兒股權主要集在投資方身上,因此留給員工的股權福利也不多。其股權結構是這樣:大股東百度持股比重達61.05%、公司高管及董事股佔公司股權23.27%,管理層與員工只佔公司股權2.3%左右。由於沒多少員工股權激勵空間,因此去哪兒給員工的行權價是0.01美元——幾乎相當於白送。去哪兒的創始人莊辰超持公司股權7.23%。
噹噹網
噹噹是普通員工佔公司股權情況大約是5.5%,相當於是1789萬股。由於沒找到噹噹員工期權成本資料,所以沒法估算員工持股收益。噹噹的股價這一兩年一直5-11美元間徘徊上不去,普通持股員工收益應該不大。上市時創始人李國慶夫妻持股約為43.1%,是互聯網上中持股比較較高的創始人。
優酷
優酷沒有直接披露過普通員工持股情況,據他們高管口述公司一定的股權激勵機制。不過曾有消息爆出,上市時優酷員工被授予的原始期權在上市前已經被公司重新計算合併,其持股數將是原有的18股合併為1股,即員工手中的股權數量縮水為之前的1/18。消息沒得到最終確認也不好作評論。優酷網管理層在IPO時持股比例比較高,達到52.37%,其中古永鏘通過個人和公司持股41.48%,隨後古永鏘減持22.34%。
搜狐
上市之後,搜狐給員工的股權福利最大手筆是08年計劃分拆暢遊上市之時。當時張朝陽拿出1060萬美元給員工股權獎勵,其中包括17.7%的暢遊股份。資料顯示,搜狐於2000年7月12日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截止2009年2月9日,普通股持股人才只共有26位。目前張朝陽對搜狐的持股為20.2%。
小米
小米的股權沒公佈過,具體不得而知。可以確認的是小米中層以上有股權激勵政策。小米現在估值已近100億美元,後面應該還有上升空間,這對持股員工是個福音。公開資料顯示創始人雷軍持有小米超30%發行股本,持股員工比例不詳。
員工股權福利附表:

蘋果股票到底有多少投資價值?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990 投資蘋果的股票到底怎麼樣?最近,有位資深分析師用兩種很受歡迎的方法對蘋果的總體價值做了一次評估。
他就是移動領域調研公司Asymco的科技業分析師Horace Dediu。Dediu已過不惑之年,側重研究蘋果公司。
這次,他首先用蘋果過去12個月的每股收益計算市盈率,得到蘋果市盈率為13.3倍。
蘋果在移動操作系統領域的競爭對手谷歌市盈率為29倍,微軟為13.7倍,三星為11倍。而亞馬遜達到1270倍。

Dediu認為,蘋果的市盈率體現出,投資者如果購買1股蘋果股票,預計需要13.3年才能讓投資收益與初期投資成本持平。
13.3年以後,這1股的所有收益都會視為盈利。
不過,Dediu指出,市盈率其實並不能很好地體現企業的真正價值,
公司可以轉移收入(蘋果和微軟就是這麼做的),也可以把收益用來投資(亞馬遜這麼幹)。
要不然就得上報納稅了。
因此,Dediu認為,企業的價值與自由現金流之比(EV/FCF)是估計企業整體價值更靠譜的指標。
首先,Dediu明白企業價值不是「一種觀點,而是事實」。在計算價值時要把債務算在內,但「不計衡量過往業績的那些現金」。
同樣地,自由現金流只能包括扣除資本支出之後的營業現金流量。
以上兩種比率應該能讓投資者瞭解一家公司業績怎樣,可Dediu提醒,這些比率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有欺騙性」。
如果一家公司儘可能將持現規模減少到最小,申報時將所有的自由現金流都作為收益,那麼上述兩個比率的結果就是相同的。
可蘋果的市盈率和EV/FCF比率有天壤之別。Deidu稱,蘋果的EV/FCF只有7.54,幾乎是市盈率的一半。
換句話說,市場在暗示,
現在投資蘋果的股票實際上只要7年半左右就能回本,不需要等13年。
這也就讓蘋果的投資價值遙遙領先於谷歌、微軟、三星和亞馬遜。
那為什麼蘋果的市場估值還這麼讓人迷惑不解?
Dediu指出,投資者可能會因為蘋果轉移收入而選擇拋售其股票,
蘋果在轉移大部分iPhone的營業收入時,我們就碰到過類似的困惑情形。
下圖可見蘋果11月的交易價走勢。

此blog幫你賺多少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11/blog.html統計看看,原來止凡在「取之有道」這個blog近年大約每年寫下了百多二百篇文章,平均大約一星期發三四篇文章左右,相信以這個產量,應該能與專欄作家比較。再者,財經版的專欄作家多是寫與市場有關的文章,然而市場消息每天動態萬千,找題目寫實在不難,但這個blog所寫的都以財務知識及大道理為主,難度更高吧。
身邊有些朋友,當提到某支股票時就會說:「這支股票都令我賺過錢」,一聽之下,他們對股票的概念就是能否替他們賺錢而已,直接簡單,但深入一點思考的話,值著聽消息炒炒賣賣的概念想賺錢,又談何容易呢。
同樣地,朋友們亦會提到某股評人,他們會說:「這位財演都令我賺過錢」,當然有時會話:「這位財演害我蝕了很多錢呀」。跟上面對股票的概念類似,這位股評人的一言一行,朋友們都「照單全收」,當成是股市「貼士」來看待,只要跟著買入沽出後有所賺錢的話,就會欣賞這位股評人,算成是這位股評人替他們賺了多少。
進而提到某blog的時候,同樣地就會說:「這個blog提過的股票都不準確的,我現在正追看某某blog,預測非常準,跟買賺很多」。這樣的言論,令我很擔心,這就是大部份人的思維嗎?好像對所看的讀物沒有多少分析思考,沒多少個人進步。
不知道這個blog幫大家賺了多少呢?按以上的邏輯,相信是一元都沒有,因為在這裡根本就沒有投資貼士,從不會介紹你買賣什麼號碼,這令不少人看了兩眼就已經離開了。但同時,如果用心看的話,我又認為此blog的確能幫你賺很多錢,因為這裡有不少知識的分享,這是一般提供貼士的blog及專欄所欠奉的。
時不時就會有一些朋友第一次發現這個blog,可能他們覺得文章有點吸引,於是就會一口氣閱畢過往所有文章,幾百篇文章,所花時間可能一個半個星期,看完後就好像吸收了所有文章的知識,之後就沒有再回來了。我很感謝他們花時間看這裡的文章,只不過這種看法只流於表面,沒有發揮文章的真正作用。透過這裡的文章最想做到的是對blog友的啟發,例如誘發blog友多看書、引起追求財務知識的興趣、提醒對身處的世界環境的認知等。如果看止凡的文章的目的,單想看看他的功力如何、看看他的預測準不準確、看看他的資產增加速度如何、看看他有沒有前言不對後語等,相信這個blog對你幫助十分有限,然而抱著這種心態的人,到哪裡看文章都難以增進真正屬於自己的財務知識。我經常鼓勵身邊朋友多看書及吸收知識,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引入更多新知識到朋友圏內,要不然,朋友間的討論層次只會十年不變,同事間的討論亦只能是某職級的層次。這是常見的問題,大家不妨可以觀察一下身邊組群的討論話題,多年來的討論,在知識的深度及闊度,看看有多少改變。
只要這blog能啟發大家認真學習財務知識,相信此blog幫你賺的價值應該比任何一個blog或專欄都要多,當然個人的進步與否,還是要靠大家本身的積極性。總之,我心中為這個目的而花時間分享的,各位未來財務自由人,甚至千萬及億萬富豪,成功之後千萬不要忘記小弟,有機會可以通知一下,讓我知道此blog為你賺了多少,應該感到安慰。
33萬億美元——億萬富豪的社交圈子值多少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7762009年以來,全球最富人群一直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最大受益者,目前,據瑞銀統計,全球億萬富豪達到了2170位,較2009年的水平增加了60%。
不僅如此,這些億萬富豪的固定淨資產也從2009年的3.1萬億美元翻了一倍多,達到6.5萬億美元。而與此同時,世界上另外90%的「窮人」所擁有的淨資產卻下降了。
根據瑞銀和Wealth-X的最新報告,一般來講,億萬富豪之間都是緊密聯繫著的,這個社交圈子的平均價值達到了150億美元,這要比富豪的平均財富高出5倍。而這個數字僅僅基於富豪間的3種主要聯繫紐帶上,如果算上各種各樣的會議、晚宴和活動的話,數字會更大。那些決定未來的政策、規則正是在這些晚宴、活動上誕生的。
據Wealth-X在報告中表示:
「如果把億萬富豪之間所有的聯繫因素考慮在內,其社交圈子的價值約為33萬億美元,這相當於兩個美國的GDP。」
下圖列舉了一些美國富人的「影響力圈子「的價值規模:

【案例】玩家點評網創始人申強:遊戲行業的事兒,你知道多少?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11/57061.html移動時代的到來,確實把遊戲行業推到了資本的風口浪尖上,2013年「年度創業家」候選人掌趣科技創始人姚文彬在今年3月、10月通過股權+現金、定增+現金模式進行的大手筆併購,讓掌趣科技股價飆升,漲幅超過300%,確實是羨煞旁人。然而,玩家點評網創始人申強跟黑馬哥分享,遊戲業是一個週期性很強的行業,每5年左右週期就會有新的業態出現,每一波浪潮往往都會造就一批明星產品,但是10年週期是個坎,很多企業就死在了這個坎上,所以,遊戲行業的一片紅火需要創業公司理性看待,不能「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以下是來自申強對遊戲行業和創業感悟的自述。
玩家點評網來自積累、困惑和反思
從2004年至今一直在遊戲行業工作,從早期的美國公司,Console game,一路轉戰到國內客戶端遊戲,頁游。曾經在某個不錯的項目中做Team lead的時候,一手培養出來的得力成員,因為家中剛剛添了小孩無法跟上項目加班的節奏不得不選擇辭職,覺得非常慚愧,也不得不去思考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提高我們工作的持續價值?能夠讓我們的團隊夥伴能夠在工作的同時也能夠照顧家人。
從2008年開始受一位證劵行業好友的邀請,幫忙分析美股上市遊戲公司。看到非常多的投資人因為某些超級大作遊戲投資遊戲股而損失慘重,非常多輝煌一時的公司因為幾款大作的「慘敗」而一蹶不振,非常多盛極一時的遊戲製作人在5年左右的週期即淪為「不良資產」。
在這個行業的媒介上,我們看到每天有非常多廠商誇張的產品宣傳,花錢就能買到的排行榜,百萬獎金,送車送房,我們的用戶在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以後往往換來的卻是遊戲停服,公會解散。有沒有一種模式能夠讓用戶更低成本的甄別靠譜遊戲,就算遊戲結束,公會戰友們的友情能夠一直延續一起成長?
作為開發者,我們都知道,遊戲行業是一個用戶成本不斷飛漲的行業,頁游早期的用戶獲取成本從2008年的幾毛錢,迅速飆升到2012年的30多塊。其中往往還有渠道商大量造假,即使投入了相應的市場費用不見得找來真正的用戶。我們周圍也有越來越多的有才華的前同事成為了遊戲製作人,有了自己的產品,但是大家都在為更有效果的找到用戶而苦惱。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更高效,高便宜的為那些真正有才華的遊戲人找來和他們產品匹配的用戶?
困惑中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好公司?什麼是真正能夠創造持續價值,穿越週期的商業模式?如何持續的為我們的用戶,股東,團隊夥伴,合作者,創造價值,不辜負大家的付出。
幾個例子反應遊戲行業現狀
我們曾經以為偉大的創意和偉大的製作人,加上最牛的技術,總是會立於不敗之地的。但是事實是好的製作人的職業生涯更大概率是以失敗為終點。
遊戲業是一個週期性極強的行業。時間是遊戲產品型公司和技術型公司最大的敵人,用戶行為,用戶習慣會週期性改變,每5年左右週期就會有新的業態出現。每一波浪潮往往都會造就一批明星產品,但是往往5-10年左右時間,早期的明星公司就會淪落成為不良資產。如何為我們的股東,團隊夥伴降低週期性風險?如何在未來的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這就需要用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經營。在這個點上面,瞭解用戶,瞭解用戶行為,瞭解用戶需求,並且快速做出應對往往就是下一次競爭的關鍵點。
回到跨週期上市創意產業公司業態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以研發遊戲產品,特別是重度遊戲產品為公司主要經營方向的公司,往往業績的可持續性,穩定性偏弱。
舉幾個栗子。
1、完美世界.PWRD

PWRD 2008-2013年營收數據

PWRD 2008-2013公司市值股價
2、曾經的美國第3大遊戲公司THQ

2013年,多款重度遊戲開發商宣告破產,投資者、公司員工都蒙受了巨大損失。THQ破產時旗下擁有眾多一流大作,包括:暗黑血統,英雄連,戰錘,泰坦之旅等等品牌作品,THQ破產當年營收為2億$,虧損41180000$,市值在300萬$左右,其實他們的產品超一流,技術超一流。
3、純渠道型公司GAMESTOP

我們可以總結出,偏向於純產品端的遊戲公司在5-10年左右的週期是最為危險的。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研發投入的資本會不斷增加,時間會不斷加長,利潤率會不斷減弱,用戶對於產品品質的期待會越來越高。
如客戶端遊戲早期,12個月時間300餘萬投入即可開發,目前已經達到3000萬以上投入開發一款產品(單機遊戲是這個趨勢,頁游是這個趨勢,手游這個趨勢也非常明顯)。
成功的製作人往往在開發下一款產品的時候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賭一個未知的玩法和概念,大量的流動資金被轉化為代碼、美術資源、文檔,假如市場出現新的風潮、創意失敗、技術瓶頸、或者渠道商惡意擠壓,都會導致項目的失敗,長期來看存活的概率偏低。
如前魔獸世界製作人Mark Kern的新產品Firefall,已經燒掉超過2億$,長達7年的開發週期,到目前為止,生死未知。
遊戲行業如何穿越10年週期?
純渠道型公司,應對週期的能力稍強,因為運營相對開發佔用的資金週期更短,流動性更強。而產品 + 渠道型公司,應對週期的能力最強。
這類公司往往擁有快速收集用戶反饋的渠道,能夠把反饋迅速傳遞到產品設計環節,快速推出產品,送達到目標用戶手中。同時具有低用戶獲取成本,低產品成本,高命中率,高利潤率,高成長性。因為距離用戶最近,當市場出現變化時,就有機會快速做出反應,甚至主導下一個浪潮。
因為我們自己組織過玩家公會,組織過UGC社區,運營/研發過遊戲產品,深知一款遊戲產品的生命週期很大程度上是由遊戲內用戶關係的穩定性決定的。一款更輕的應用也許能夠讓用戶更方便的維持這種關係。同時大眾點評網,YELP,豆瓣的壯大也讓我們備受鼓舞,國內遊戲行業細分市場暫時還沒有這樣一種業態,也許一個很小、很輕的點就可以解決開篇所提到的那些問題。
是時候用「大眾點評」的手段解決遊戲用戶的問題了。分析完行業,回頭看看我們的產品。
1)解決遊戲用戶甄別低劣產品的問題
我們幫助遊戲用戶更多的參與到了社區的建設中,目前網站的遊戲90%以上是用戶推薦出來的,這樣的產品可信性相對更高,經過眾包方式的點評,讓其它用戶甄別一款低劣產品的成本更低。
2)幫助優質產品廠商獲得更高的用戶轉化率。
通過用戶口碑的積累,公會社區活動,用戶之間推薦,實現了優質產品更好的用戶轉化率,付費率。五月份測試推廣期間,有效用戶轉化率為75%,付費用戶率為15.9%,高於目前行業平均水平50%,8%。
我們相信玩家點評網是一個處於產業鏈價值中樞的產品,假設成功我們可以創造全新的遊戲產品設計,發行方式。通過和用戶直接的交流來設計產品,完善產品。讓真正有誠意的作品找到他的用戶群,縮短產品到達用戶的環節。減少開發商尋找目標用戶的成本,減少開發商創意試錯的成本。同時也讓用戶更方便的找到適合自己的產品,並且把它推薦給遊戲夥伴們。假設這個產品成功,如果我們用其它領域類似的垂直平台來做類比估值。因為未來營收的可持續性,估值會超過10億。同樣因為行業的週期性決定了,大量的遊戲產業資源會在5-10年左右時間變為及其廉價的資產,擁有資金池,穩定成長的公司,就能以極小代價整合行業優質資源。
在遊戲行業創業一樣苦逼
作為一款UGC產品,上線早期,網站一片空白沒有任何內容,也沒有任何信譽,最大的問題是如何發動遊戲用戶來做有質量的內容。現在只能說,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用心和用戶交流,發現他們的需求,首先幫助他們解決他們的困難和問題,讓大家感覺到我們的誠意,用戶也會來幫助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從一個人的嘗試,慢慢變成了一個團隊的嘗試,一群人的嘗試。因為一直有用戶們的幫助,有團隊夥伴們的幫助,一直對幫助過我們的人心存感激,為了不讓大家的努力半途而廢,雖然困難重重也要一往直前,我們的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比特幣的公平價格與市值該是多少?迄今最全面的算賬】 OKCoin比特幣
http://xueqiu.com/1503884578/26515243本文來自美銀美林分析師團隊的報告《比特幣:起因與結果》。由虎嗅編譯:
比特幣:第一評價
抗干擾,有限供應和可分性(divisibility)
我們認為比特幣將成為電商支付的一種主要方式,對於傳統貨幣轉賬服務提供商來說,比特幣將發展成為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作為一種交換的媒介來說,我們認為比特幣顯然有增長的空間。
地下經濟的財富儲存方式?
有報導文章稱比特幣能幫助用戶避免高徵稅、資本管制以及財產充公的風險。人民幣在所有比特幣交易中所佔的比例與比特幣的價格之間存在的相關性變得越來越高,而且還在增加(圖1)。也就是說,考慮到所有的比特幣交易資料都可以公開調閱,而且每一個比特幣都擁有唯一的無法篡改交易歷史,最終將會限制比特幣在黑市和地下經濟中的用途。
查看原图波動性
比特幣在價值存儲方面的功能將會影響到其作為交易媒介時的幣值波動性。比特幣的高幣值波動性,即投機行為所導致的結果,正在妨礙其被接受成為一種在線交易的支付手段。
公認價格?
比特幣是一個泡沫嗎?假設比特幣會成為(一)電商和金融轉賬兩個領域的重要工具(二)信譽與白銀相近的重要儲值工具,我們的公平價格(fair value)分析顯示,比特幣最大的市值為 150 億美元(1 比特幣=1300 美元)。這意味著今年價格翻了 100 倍的比特幣面臨增長過快,超越基本面的風險。
什麼是比特幣
比特幣是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化名)2009 年一月設計的一種數字貨幣。比特幣能夠讓用戶在一個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的網絡中完成支付,其獨特的地方在於不需要一個中央的清算中心或者金融機構對交易進行清算。用戶只需要互聯網連接以及比特幣軟件就可以向另外一個公開的賬戶或地址進行支付操作。
聰(Satoshi)是比特幣最小的單位。1 比特幣包含 1 億個聰(Satoshi)。在設計上看,比特幣的總供給無法超過 2100 萬比特幣(也就是 2100 萬億個聰)。流通中的比特幣總量將按可預測的節奏增加,基於所設計好的代碼機制,直到在 2140 年達到總供給量。目前的比特幣供給是 1200 萬,也就是最終總量的 57%(見圖2)。
查看原图所有交易的公開紀錄會持續地更新,並且得到「挖礦人(miner)」的不斷驗證,後者會蒐集新的交易紀錄,集合成塊,並將之加在「總賬(Blockchain)」的最後。這樣一種交易帳目的公開形式讓每一個聰(Satoshi)都能夠被追蹤出從最初擁有者到目前持有者的歷史記錄。全部紀錄公開可調閱確保了買家的確是想要擁有相應數目的比特幣或者是他/她的確想要支付這筆錢,防止了詐騙行為。
比特幣供給的增加發生在每一次新的交易紀錄塊被加入到公開紀錄(比如,Blockchain)當中的時候。挖礦人對新交易的驗證相對比較容易,而且許多交易可以輕鬆地被壓縮進一個單一的紀錄塊當中。但是,每一個紀錄塊的計算量都有一定的困難度,為的就是限制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無論挖礦網絡總體上的進度如何都不會受到影響。如果不存在外部未結算的交易,支付給挖礦人的一個單筆交易紀錄塊就會被生成出來。實際上最開始的幾千筆紀錄塊僅僅是為了付給挖礦人的,並不包含其他任何交易(而現在的紀錄塊則包含上百次交易信息)。這樣就能夠讓最初的種子貨幣分發給那些厭惡比特幣投機風險的挖礦人。
我們來做一個粗略的分析,假設存在競爭關係的記者(即挖礦人)被要求在給定的每一天為國家檔案館存檔全國的新聞報導。記者們要求在一本冊子(紀錄塊)上寫下所發生的事件(交易紀錄),檔案館最終會以固定的價格購買這本冊子。為了區別有哪些冊子是檔案館值得購買的,這部冊子上必須帶有 10 個當天過生日的人的手指印。注意,這些人名的清單與全國新聞(交易紀錄)並沒有任何關聯,僅僅只是為了控制每天購買冊子的供給數量。隨著有更多的記者互相協作,加入到尋找人的工作中來,檔案館也會增加對於手指印數量的要求。
交易中心能夠完成真實世界法定貨幣與比特幣之間的兌換(見圖表1)。交易中心的活動需要消費者承擔信用風險,也就是將比特幣從一個私人賬戶匯款到一個第三方賬戶,這一點和真實世界中的將現金委託給某個存款機構的做法是一樣的。但是與銀行不同,比特幣的第三方賬戶並不受到監管,也不享有 FDIC(聯邦存款保險)的保護。個人賬戶的安全容易實現,但是提供在線數字錢包服務,並在海外司法權管轄之下的某家初創的交易中心則往往成為黑客的目標。交易中心也面臨操作員在貨幣兌換完成前攜款潛逃的風險。按交易量排序,主要的交易中心是 BTC China(人民幣)、OkCoin(人民幣)、Mt.Gox(美元、歐元、英鎊、日元、澳元)、FXBTC(人民幣)、Bitstamp(美元)、Bter(人民幣)、BTC-E(美元)、BTCTrade(人民幣)和 VirtEx(加元)。
將比特幣作為一種交易的媒介來看,與交易中心的投機性交易明顯不同,最初是在比特幣生態系統的公司當中開始流行。例如,挖礦人可以用比特幣去購買某種特殊的芯片。為了支持交易活動,諸如 Bitpay 這樣的支付處理器為商家提供軟件,並通過擔保匯率以及每天進行銀行支付的方式,吸收了匯率浮動的風險。自從 2013 年 4 月以來,有大量的投資湧入了開發並推廣比特幣的創業公司當中,這些公司將比特幣作為一種商家之間的交易方式,而不是在交易中心裡面做投機性的買賣。例如,CoinLab 就獲得了孵化其他比特幣創業公司(從事挖礦或是交易業務)的種子基金。接受比特幣支付的公司當中,最著名的要數百度,這是一家知名的中國互聯網門戶網站,從 2013 年 10 月開始接受比特幣作為其在線安全服務產品的支付方式。
比特幣價格的迅速拉高(一年 292%)導致了挖礦收入(mining revenue)方面與之相當的指數級增長,並相應地吸引了大規模的資本投入。計算量數據一年內增長了 521%(見圖表 3),這些都需要昂貴且耐用的比特幣挖礦芯片。在挖礦上的競爭已經實現了較容易的目標,現在挖得每一美元(的計算量)都「更深(deeper)」,見圖表 4。隨著挖礦人使用越來越多的電腦設備,耗電成本同樣也在上升。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成本-收益分析
金錢/貨幣通常被認為有三種主要的角色:帳目計量單位、交易媒介還有價值儲存工具。從更廣的角度來說,比特幣作為一種交易媒介,為用戶提供了許多益處和更高的支付效率,這意味著比特幣保有某種基本的價值,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在其應用範圍更廣的時候增值。但是,作為一種帳目計量單位和價值儲存的工具,比特幣有相當大的缺點,我們認為最終會阻礙其成為一種國際公認的貨幣。這部分內容我們會詳細討論比特幣的優勢和劣勢。
優勢
就交易媒介來說,比特幣很有吸引力,因為交易成本很低。這是因為比特幣不需要中央清算或者是金融機構作為交易的第三方。使用去中心化的、點對點網絡,交易紀錄由網絡用戶(比如,挖礦人)獨立審核,後者有新生成的比特幣作為工作的報酬。此外,比特幣還向那些沒有信用卡和貸記卡或其他電子支付手段的用戶提供一種備選的支付方式。
在現金之外,比特幣提供了一種在安全、交易透明度和防偽方面都很有吸引力的支付方式。比特幣以一一種加密格式存在其擁有者的電腦裡,使其非常難於(但並非不可能)被黑客用電子通訊的方式盜取。物理狀態的比特幣盜竊也是有可能的,但是和運送一大筆現金比起來也並沒有容易多少。
此外,考慮到比特幣的數字存在形式,使其比現金更加容易攜帶,在大規模交易用現金操作的經濟生活當中尤其有優勢。比特幣同樣比現金容易追蹤,因為每一個比特幣都包含自生成以來每次交易的電子紀錄。不僅每一次交易會記錄在案,而且所有的交易都記錄在一個在線的公開賬冊上面,這種透明度是現金所無法企及的。這也讓監管者有辦法追蹤潛在的違法活動。最後一點,這種帶有自動驗證的數字格式也徹底杜絕了仿造。
比特幣的供給是有限的。比特幣從設計上意在模仿黃金的供給模式,整個系統會產生有限的貨幣供給,比特幣的支持者將其看作是一種保護比特幣價值不受政府或央行濫用職權影響的方式。為了取得這個目標,新增加的比特幣每四年將以 50% 的速度以幾何級數遞減。
比特幣的相對匿名性對於有危機風險國家的公民來說是一個優勢。有報導文章說,一些人認為比特幣為那些想要避免高稅收、資本管制和資產充公風險的人所利用。例如,3 月 16 日比特幣匯率陡然升高,當時塞浦路斯(Cypriot)當局準備對私有經濟施行大額存款扣損(haircut of deposits,見圖5)。除此之外,中國也曾經發生比特幣交易活動驟然增加的情況,目前佔據交易量的絕大部分,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這種貨幣的價值,特別是對於那些想要避免資本管制或資產充公風險的人。
查看原图「贏家通吃(Winner Takes All)」的市場能夠確保比特幣在不斷被接受並普及的時候,進一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隨著比特幣越來越流行,競爭者將面臨越來越高的進入門檻,成功佔據一定市場份額的目標將不會那麼容易實現。但是,我們認為這種數字貨幣的市場結構是一種「贏家通吃」的模式,也就是隨著比特幣越來越流行,越來越易用。消費者將不會有太大的激勵去試用另外一種類似功能的備選貨幣形式。
比特幣所能提供的巨大優勢(從財產分配的角度)使其與風險敏感資產呈負相關的關係,這一點和黃金非常相似。例如,在十月份 FOMC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會議之後,市場將會議聲明解讀為政策將走向比之前更寬鬆的立場,黃金價格會後下跌了 1%,而比特幣則下跌了 3%。
劣勢
比特幣作為儲值工具的功能角色嚴重受到其匯率價格劇烈浮動的影響。比特幣的價格以創立之初每天 10% 的速度上漲,這其中還包括當日下跌 190% 的情況,從當日最高跌至當日最低。有觀點指出這種浮動反應了對於比特幣基本估值的變化,隨著有更多的人瞭解比特幣,或者使用比特幣。例如,11 月 18 日參議院聽證會(Senate Hearing)之後,比特幣的美元兌換價格增加了 50%,漲至 785 美元,當時幾位政策監管者對於將比特幣作為另一種支付形式使用採取了更加積極的立場。這種情況與歐盟官方對於比特幣的態度也一致。但是,比特幣在功能上更多有著高度市場投機性,所帶來的是一種不穩定的回報,流通率很低、流動性也很差,投資者紛紛被一些極端情況下的豐厚回報機會所慫恿。浮動性很高同樣破壞了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的工具作用,大型零售商不大可能接受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形式,因為其價值的浮動性太高了(見圖 6)。接受比特幣的商店如今都在有效地內部消化浮動性所帶來的成本,而不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是我們預期這種無利可圖的做法不會持久。
查看原图監管者可能試著強加政策限制,進而增加使用比特幣交易的成本,雖然比特幣的效率和透明度要比現金更高。首先,政府不大可能去推廣一種被視為能夠支持「黑市」活動或逃稅行為的新貨幣。情況就是,監管者目前正在思考的是比特幣如何融入更廣泛的支付和稅務體系,並且在監管上能夠合情合理。結果就是任何新的監管政策都將提升比特幣的交易成本,削弱並/或者完全消除比特幣的某個優勢。此外,比特幣可以輕鬆在國際間使用這一點帶來了國際監管協調上的需求。協調機制會帶來地區之間比特幣監管不協調的風險,幾個主要國家/地區的嚴厲監管制度又會大大增加使用比特幣的成本,進而限制其作為交易媒介的有效性。
比特幣交易中心的安全情況,也就是消費者兌換比特幣的地方不夠令人信服。對於無法自己挖掘比特幣的用戶來說,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在交易中心使用本地貨幣去兌換。這些顧客除了要承擔匯率風險之外,大量的比特幣交易中心曾經遭到黑客攻擊,造成大量顧客的比特幣被偷。在 Bitcoinica 的一篇報導中提到,某家交易中心遭到黑客攻擊,損失了 18547 個比特幣。最近,一家名為 BIPS 的歐洲交易中心在一次安全事件中損失了 1295 個比特幣(也就是 99 萬美元)。因為絕大多數潛在的比特幣用戶都沒辦法挖掘他們自己的比特幣,交易中心對於本地貨幣與比特幣兩者的連接至關重要。沒有存款保險(FDIC)或投資保險(SIPC),比特幣用戶/投資者幾乎沒有資源去追回被盜的資金賬戶,也就是在投資風險之外他們同樣要承擔信用風險。
對於那些擁有更快 CPU 的比特幣「挖礦人」來說,鑄幣稅(Seigniorage)正積累在他們身上。隨著時間的過去,將會減少對於政府來說是一種營收來源的鑄幣稅,因為後者並不控制比特幣的生產。這意味著一旦比特幣的規模過大,政府有激勵去取締比特幣。
在支付收據確認收到之前要等待 50 分鐘,這一點會妨礙比特幣在更廣範圍的使用。50 分鐘時間需要用來將額外的記錄塊加入到 Blockchain 當中,以便防止重複支付。對於雙方熟識的情況來說,這不是什麼問題,因為一方信任另一方不會重複支付,但是當你在與一個身份匿名的人交易時,這會帶來很高的無法對沖的風險。結果就是,在一個中央驗證/清算機構缺位的情況下,比特幣很可能保持非流動性的現狀,並會阻礙其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貨幣。
比特幣不合法的支付地位,很可能將阻礙其作為一種國際貨幣來使用。與合法貨幣不同,沒人有任何義務去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方式。所以其價值僅限於用戶對比特幣的認知。沒有接盤的買家,比特幣可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其有效性也將削弱。重複的匯率波動以及未來可能的黑客攻擊將會把消費者和投資人的錢置於危險之中,這一情況終將被人們知曉,即便比特幣能帶來許多好處。比特幣的一些特徵(比如,沒有中央清算,有支付確認延遲)讓我們對其在 OTC 市場(也就是大量外匯換手交易的地方)的潛力產生懷疑,但即便如此我們仍沒辦法排除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一個無本金交割的遠期外匯市場可能形成。
如何評估比特幣的公平價格?
比特幣的幣值在過去一年上升了 100 倍,引發了人們對其是否存在泡沫的疑問。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本質上對其價值進行評估。這裡我們並不提供對比特幣的預測,如下我們僅列出了有關如何得到公平價格這一問題的初步想法。比特幣既是一種交易媒介,同樣也是一種儲值手段。在我們看來,將這兩個用途分開處理,更容易去思考有關比特幣公平價格的問題。
作為交易媒介的價值
正如我們已經討論過的,就一種交易媒介來說,比特幣有一些誘人的要素,特別是用於電子商務。如果比特幣成為電商領域佔統治地位的交易媒介,比如,假設佔所有 B2C 支付交易的 10%,那麼比特幣的公平價格會是多少呢?我們進行如下的試驗:
・2012年美國市場個人消費支出總計達到 11 萬億美元。
・2012年家庭支票存款和現金總計達到 7000 億美元。
・用第二個數據除以第一個,我們得到 0.07(從現在開始我們將其成為周轉率)。
・周轉率自從 2008 年開始一直攀升,從一方面反應出存儲現金(cash hoarding)的行為很可能是暫時的。為了取得較全面的數據,我們計算了過去十年周轉率的平均值,得到 0.04——我們假設美國家庭過去一年中在其現金帳目中的每一美元開支都保留 4 美分。
・2012年,美國地區全部 B2C 電商銷售額達到了 2240 億美元。
・如果我們假設在線電商銷售的周轉率與所有美國家庭支出的周轉率是同樣的,那麼意味著美國家庭會留出 100 億美元用來在線購物。
・考慮到比特幣將會佔到所有在線電商購物支付 10% 的假設,這意味著美國家庭的賬戶上要有價值 10 億美元的比特幣。
・那麼全世界的情況如何?美國 GDP 大約佔到全球 GDP 的 20%。如果我們假設電商在世界上其他地區的普及程度是一樣的,美國之外地區家庭的支出也有同樣的周轉率,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全球在線電商購物的總現金/非現金需求就是價值 50 億美元的比特幣。
如上只是一個非常粗略的計算,而且是基於我們的許多假設。不僅如此,B2C 只是全部電商貿易中的一維,我們沒辦法排除比特幣能夠成為 B2B 交易主要媒介的可能。雖然如此,如上的試驗顯示,如果比特幣僅僅作為一種交易媒介繼續存在,價值方面顯然有一個上行的限制。
有觀點認為,比特幣可能因為違法交易而成為一種流行的支付手段。我們沒有一個獲得足夠資料支撐的觀點,但是所有比特幣交易可以公開取得(理論上講也就能夠由執法機構進行追蹤)並且每一個比特幣均由其獨一無二的交易歷史定義(讓犯罪分子很難掩蓋他們的蹤跡)這些事實,將會限制比特幣在黑市/地下經濟中的應用。
除了作為在線電商交易的一種方式之外,比特幣還能夠用來轉賬(比如,美國的移民勞動力就將匯款寄回家)。比特幣能夠以非常廉價和快速(如果是家庭成員這樣可信賴的發送方,在線操作只需要不到 10 分鐘的時間,對於陌生人來說則需要 50 分鐘的完成確認)方式完成這項任務。對於比特幣的這部分作用,我們如何最大化評價其公平價值呢?
西聯匯款(Western Union)、MoneyGram 和 Euronet 是轉賬行業排名前三的公司(佔到總市場份額的 20%)。我們假設比特幣成為這個行業前三強的公司之一。對於比特幣的估值來說,那會意味著什麼?考慮到比特幣的供給是固定的,當一個人購買比特幣的時候,這個人獲得的不僅是一種交易媒介,同樣也為比特幣的價值做了投資。從這一角度來看,比特幣的市值可以看成,稍微有一點自信的說,看成是一種企業價值。西聯匯款、MoneyGram 和 Euronet 的平均市值大約在 45 億美元左右,在考慮比特幣作為交易媒介的作用時,我們將把這一數據加入到其最大市值的計算當中。
查看原图結論:比特幣作為一種交易媒介的最大市值 = 50 億美元(對於 B2C 電商來說)+ 45 億美元(支付手段)=95億美元。
有趣的是,我們計算得出的 95 億美元要比現在比特幣實際的市值 130 億美元還低。這意味著目前比特幣的市場價值假定:要麼比特幣將會佔到電商市場份額的 10% 以上,或者佔到匯款轉賬行業市場份額的 10% 以上(見上圖 7),或者包含巨大的儲存價值。
作為儲存價值工具的價值
比特幣的價值最近幾天大大超過了非投機性交易的增長(見圖 8),單單是這一點就說明對比特幣價值的承認更多是其作為儲值手段或投資的作用,而非交易媒介。
查看原图那麼我們如何來評估比特幣在儲值方面的作用?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考慮到比特幣並不支付任何利息,也沒有任何的投資工具(資產或債券)以比特幣進行結算,也就是比特幣在儲值方面的價值是很有限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存儲價值來說,距離比特幣最相近的很可能就是稀有金屬或者現金(見表格 1),這是我們的觀點。
查看原图比特幣和黃金有三個重要的共同點:都不需要支付利息,供給都是有限的,和大部分金融資產(除了現金)相比,兩者都非常難於追蹤。目前尚未兌現的黃金條/硬幣/ETF價值大約是 1.3 萬億。比特幣能夠實現與黃金同樣的市值嗎?我們對此持懷疑態度。
首先,比特幣要比黃金的浮動性更高,這使得比特幣成為一種風險更高的持有資產。在過去兩年裡,比特幣兌換價格的浮動平均比黃金高出五倍(見圖 9)。在其他所有條件等同的情況下,這意味著比特幣的風險比黃金高出五倍。除非比特幣的浮動性有大幅的下降,或者黃金價格顯著上升,我們可以合理地認為比特幣的市值超過 3000 億美元是很困難的。
查看原图不僅如此,黃金作為獨一無二且安全的儲值工具的聲譽在過去十年來一直在穩步提升。比特幣想要獲得同樣的聲譽需要花一些時間。我們不知道如何把黃金的聲譽進行價值上的量化,但是這種聲譽很可能是其價值為白銀 60 倍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假設比特幣最終能夠獲得與白銀同樣的地位(這是一種極具野心的假設),這意味著比特幣就其儲值上的作用來說,市值可能達到 50 億美元。
順便說一句,50 億美元距離美國自 1986 年以來鑄造的全部鷹揚銀幣(silver eagles)總價值也不是很遠了。在我們看來,這是距離比特幣最近的參照,也就是 80 億美元(12000 噸)。
結論:比特幣作為儲值工具來說的最大市值 = 50 億
和黃金相比,比特幣有一個優勢就是易於轉移。換句話說,我們不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考慮到黃金 ETFs 基金的存在,以及這種 ETFs 基金在賬戶間轉移的能力。我們不會在這一點上為比特幣增加任何額外的價值。
顯然,市場對比特幣公平價格的理解還嚴重依賴未來可能出現的非常規貨幣政策。如果聯儲(Federal Reserve)的定量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明年仍舊繼續下去的話,也就是如大家普遍預期的那樣,對於「安全港(safe haven)」資產(比如黃金或比特幣)的需求會增加,進而支持它們的價值。我們預計聯儲政策放鬆始於明年一季度,同時美元將會慢慢重新獲得其全球儲備貨幣的公信力,特別是美國在不斷地減少財政赤字,明年可能會降至 GDP 的 4% 以下。比特幣作為一種儲值工具來說,可能要在掙扎中獲得發展動力,特別是在我們對於美元 2014 年的牛市展望成為現實的情況下。
總結
當我們把比特幣作為每種工具所預計的最大市值相加時,我們得到了一個大約是 150 億美元的數字。儘管這不代表比特幣的價格在未來無法繼續上升,但我們認為最近比特幣價格的上升將很快超越其基本面。我們目前的觀點顯示如下:
比特幣總市值上限 = 150 億美元
比特幣公平價格上限 = 1300 美元
結論
我們認為比特幣能夠成為電商的一種主要支付手段,並且能夠發展成為傳統匯款服務提供商的一個有力競爭對手。作為一種交易媒介,在我們看來,比特幣顯然有發展的潛力。
因為能夠幫助避免高稅收、資本管制和財產充公,比特幣的投機活動很多。人民幣在所有比特幣交易中的份額與比特幣價格的升高有一定的相關性。換句話說,所有比特幣交易都可以公開查詢並且每一個比特幣有唯一的交易紀錄這兩點都是無法取代的,最終將會限制比特幣在黑市/地下經濟中的應用情況。
比特幣作為儲值工具的作用影響到了其作為交易媒介的匯率浮動性。這種極高的浮動性,即是投機行為的結果,阻礙了比特幣作為一種在線電商支付手段被廣泛接受。
比特幣是一個泡沫嗎?假設比特幣會成為:1、電商和金融轉賬兩個領域的重要工具;2、信譽與白銀相近的重要儲值工具;我們的公平價格(fair value)分析顯示,比特幣最大的市值為 150 億美元(1 比特幣=1300 美元)。這意味著今年價格翻了 100 倍的比特幣面臨增長過快,超越基本面的風險。
你應該花多少錢買一輛車? 張永鵬88_hex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179b50102egcy.html在中國買車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情,此種痛苦只有手裡攥著錢,奔走於各家汽車網站和4S店的人能所有體會,不過在這之前,你一定要首先明確一點,花多少錢買車? 一、量力而行還是一步到位 這裡要用到金融市場的一個常用詞:預期。如果是年紀尚輕,有足夠的自信保證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收入增幅,沒有家庭負擔,那麼就可以花掉自己所有的錢買車。因為如果你這時「委屈」自己,過不了多久你就會天天想著換車,要麼承受換車帶來的經濟損失(車離開4S店就開始貶值),要麼忍住DreamCar從身邊奔馳而過時嘴裡的口水。人不瘋狂枉少年。當然,你別感嘆我連法拉利都沒開過就老了,親,這世上絕大多數都沒開過法拉利。 如果你已經成為家中頂樑柱,上有年邁雙親,下有年幼孩童,那麼買車(或者是換車)就要精打細算,為了四個輪子加一個沙發,犧牲全家人的生活質量,怎麼看都不划算。 二、花多少錢買車 我覺得,把家庭兩年的可支配收入作為購車預算是比較合適的,既能保證買一輛和自己能接受的座駕,也不至於影響生活質量。 這裡說的可支配收入是從你整個家庭的總收入中扣除房貸、生活費等必要支出後的結餘部分,比如你和老婆兩個人一個月總收入為12000元,每月給銀行和自己花前加起來是7000元,那麼可支配收入就是5000元,兩年加起來就是12萬元,那麼你買一輛裸車價在12萬元上下的車就比較合適,用起來也不會吃力。 我一個朋友夫妻雙方家境一般,但為面子,結婚後咬牙舉債買了輛中型車,結果兩人照舊每天騎自行車風裡來雨裡去,一年跑了不到3000公里,這輛車最大的作用成了讓他們每週末用洗車來鍛鍊身體,兩人都後悔不已,最後賠了幾萬塊錢把車賣了了事。 三、買車只是花錢的開始 汽油費、保險費、車輛維修保養費用、停車費、洗車費、高速費,這些都像是抱著你大腿嗷嗷待哺的孩子,等著你兜裡的鈔票去填飽他們的肚子。 每個消費者在買車前都應該斟酌自己的經濟實力能否持續的供養一輛車,不要盲目跟風,因貪圖炫耀導致自己「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另外,買車還得扛得住汽車降價,每個買車的人都要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從車開出市場大門的那刻起,它就變成了二手車。 個人認為養車費用以不超過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為宜,還是用上文那個例子,如果家庭可支配收入是5000元,那麼養車費用就別超過1700元,畢竟人活著不止是為了有輛車開。(理財大師)
【創業揭秘】一款App的開發成本是多少?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4/57367.html
i黑馬認為,評估創業中的成本是很重要的。對於無比懷念的過去的2013年,無數的移動互聯網者都以為做一個APP就能實現移動互聯網之夢,但是顯然這個認識並不正確,下面就分享一篇文章關於移動APP的成本估量,看看做一個APP到底是否有那麽容易。我專門訪談了一位做了多年外包App開發的兄弟,希望他專業的知識能讓大家對App開發成本有更清晰的認識。(Q為我的問題,A為他的回答)Q:App為什麽這麽火,App開發工程師大概的薪資又是多少?A:APP的創富神話遠遠超過當年的網站,不少APP一夜成名,像最近又很火的“魔漫相機”,一時間微信朋友圈都是各位好友的趣味形象。中國市場有個特點,什麽生意好做,大家就開始紮堆。應該說,國內APP最火的時候應該是在2011年底到2013年初。那個時候,不少“土豪”們爭相投資各種APP或APP開發團隊,那個時候,好幾個大老板都有意向投資入股甚至收購我們公司,也有投資項目的,我們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加入了一個遊戲化社交軟件的合作。這是資本市場的背景,另外,那段時間也是蘋果手機風靡全球的時候,因此開發蘋果版APP是最熱門的需求,因此也催生了一批IOS開發工程師。大學里基本沒有教授這門技能,也鮮有相關的培訓機構,大部分的工程師都是靠自學成長。但是蘋果系統的封閉性導致了學習IOS開發的成本比安卓的要高很多,至少手頭要有一臺能裝有蘋果系統的電腦,還要有一個蘋果手機或平板做測試,申請一個開發者賬號也需要好幾百塊,這些加起來都將近一萬多,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因此,懂IOS開發的人也就少了。在這種求大於供的情況下,IOS開發工程師的薪酬像泡泡一樣越吹越大,最瘋狂的時候,一個稍微懂點IOS的程序員就能要個7、8千的月薪,編出來的軟件基本用不了,因為經驗完全不足。一方面資本的推高,另一方開發成本的高企,直接導致了APP開發的費用水漲船高。安卓APP因為本身采用的是JAVA語言,又是開放系統,很多學校和培訓機構都相繼開設了課程,大量的流水線式的產出安卓開發工程師,但這並不導致開發成本的降低,反而,因為三星等國內外手機廠家對安卓系統的大力改造和發展,安卓系統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市場需求旺盛,所以工程師的薪酬並不比IOS的低很多。Q:也就是說,1是中國人做事喜歡紮堆,見什麽火就跟什麽,催生市場需求量很大;2是App開發基本無材料成本,主要還是來自人力成本,那實際開發一個App大概要多少錢呢?A:如果真正想做一款好的APP,那就得考慮IOS和Android兩個平臺各做一個APP,同時選擇一個好的開發團隊,這個很重要,因為差的團隊做出來的產品基本會有很多問題。一個好的APP項目至少需要一個項目經理、一個UI設計師,一個IOS開發工程師和一個安卓開發工程師,另外如果需要後臺數據交互的,還需要一個後臺開發工程師,正規的話還需要一個測試工程師。這些人員的月薪加上來已經超過4、5萬人民幣了,對於簡單的APP,設計、開發加上測試的時間大概需要6到8周,複雜一些的需要8到12周。這樣算下來,一個簡單APP的開發費用就需要6~10萬,稍微複雜些的需要10~15萬,這里包括兩個版本的APP。當然這個範圍不是很確切的,有些難度較大的或者前後臺複雜程度高的系統,價格也會更高。特別是做遊戲的,成本可能會是這個估算的好幾倍。Q:有沒有人覺得你們開發的價格實在太高了,就手機里一個破軟件,需要這麽多錢嗎?A:不少行外人不理解,不就是在手機上做個類似網站的東西,怎麽可能需要十幾萬呢。對這些有疑問的人,我都會把上面的背景告訴他,這是市場的結果,不是忽悠,也不是壟斷。我們也碰到過這樣的人,楞是不相信,後來他們自己組建團隊開發,結果費用比當初的報價還多出兩三倍。Q:如果有人確實有開發App的需求,而且預算非常有限,還有其他辦法嗎?A:我們有句古話:一分錢一分貨,現在市場上確實也有一些小工作室,兩三個人組成,UI設計、產品經理、IOS、Android和後臺開發都肩負在這兩三個人身上,他們可以加班加點把項目趕出來,這樣的成本可以省下至少三分之一。但需要清楚的是,這種工作室開發出來的APP質量不高,潛伏問題比較多,如果只是用來演示或交作業的,他們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還想再省點錢,可以找些兼職的人來做,兼職的設計師和開發工程師,如果對開發的時間要求不高,正常只需要一個月的開發時間對於兼職來說,延長一倍的時間是很正常的。此外,為了降低開發成本,現在已經有一些平臺開發出一些模板,只要從後臺把一些基本信息換掉,也可以換套皮膚,更出色的甚至可以更換一些交互效果,這種模式下,就不是按照人力成本計算的,而是按照產品售價計算的,這些模板目前的費用是1~3萬不等,比獨立開發可以省出至少一半的費用。但缺點在於只能基於他們原有的模板進行使用,而且有可能是按年付費的。總體來說,目前國內開發APP的成本相對還是比較高的,這跟當年網站剛出現的時候類似,只有等市場慢慢普及開來,人力成本的泡沫縮小,市場供需的平衡,費用就能降下來了。今年年初後,隨著微信的快速發展以及百度輕APP概念的推出,Web
App又重新被人們所重視。各種微信營銷培訓大會在各地遍地開花,成千上萬的企業被電話邀約參加這些培訓大會,並被推薦建立各種微應用、微商城等Web
APP。這些Web APP被依附在微信的公眾平臺上,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利用微信的傳播途徑進行快速推廣。做一個定制Web
APP的費用大概是在幾千元,如果是選用商家的模板,市場上最便宜的已經有幾百元的了。關於這些Web
APP,說實話,其實就是手機網站,開發這類產品的工程師只需要原來懂網頁設計開發的人就可以,而這類人早些年已經被市場逼成了IT界的民工,太多太多了。因此Web
APP的成本就低得多。Q: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是否有必要開發App呢?A: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已經進入普及期。但做哪一類的APP呢?以我多年的經驗,原生態的APP,是工具類和平臺類的首選;而對於普通的展示類或服務類,則可以選擇Web
APP來實現。原生態APP的好處是可以實現更多的基於手機的功能,比如GPS定位,手機拍照,手機的重力感應等,並且他能夠自己掌握數據和用戶;但缺點是這類APP開發後推廣是一個難點。因此用原生態APP作為展示推廣品牌或產品的目的就變得不現實了。它只能作為工具類或平臺類的選擇。舉個列子,如果企業想開發一套簡單的銷售管理系統,方便業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對銷售工作進行管理,這屬於工具類,建議開發原生態APP。如果企業只是想把自己的產品展示出來或實現網上下單,那麽建議用Web
APP來實現就夠了。說了這麽多,相信大家也對APP開發有了一定的了解。做APP已經是一個趨勢,主要在於做這個APP的出發點是什麽,想好了再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式,這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契約:想開發一個好的App成本確實不低,不是所有企業都可以承受得起的。相對於App開發的成本來說,其推廣和運營成本會更高,也有花費千萬的推廣費,依然砸不出可觀的安裝量的。也會有安裝量還可以,但是活躍用戶很低的,這就是產品運營上的缺失。還有一個是App的盈利問題,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的App都沒有很好的盈利模式,連之前資本熱捧的App市場現在也很蕭條。所以,在決定開發App之前一定要想好是否真的需要,還是說用來裝B之用。並不是說別人有的你也一定要有,別人有癌癥,你也要有嗎?也並不是說別人可以做到的,你或你的團隊一定也能做到,別人可以把公司帶上納斯達克,你可以嗎?跟風也要適度,先要想好自己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麽,是否真的需要這麽個東西。受訪者簡介:一悟,一個用“海歸的精神、土鱉的態度”在移動互聯網的創業者和獨立思考人,悟媒體的倡導者,歡迎大家和我在微信上一起探討,我的個人微信號:aaron_zhang_07本文作者:契約,轉載請註名來自微信公眾號:移動互聯網(ID:sjydhlw)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移動互聯網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