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搬屋公司兼做義搬 助基層安居

1 : GS(14)@2017-07-03 22:49:32

【明報專訊】2008年金融海嘯,香港大量小業主面臨被收樓搬家,於是有社企想幫助低收入人士,以低於市價的價錢甚至免費幫他們搬家,公司同時接其他搬屋生意,以確保利潤,得以營運至今。這家社企又會僱用更生人士,協助他們融入社區,目標是要訓練他們做自己做老闆。

明報記者 徐愷婷

加零壹搬運公司創辦人黎港新1987年開始在教會工作,其後有人提議他從事搬運行業。在1998年1月8日,接到第一單生意,他幫一名住在美孚新邨的退休女士搬家。起初他不懂得搬運的技巧,連同剛剛在戒毒村出來的教會弟兄,合共三個人便接了這單生意。他笑言整個過程甚少交流,只懂得說「小心,慢慢,唔好急」。最後用了多個小時才搬完所有貨物,賺取1,800元,顧客稱讚他們好「專業」。

與社區中心合作 接收轉介個案

黎港新接受訪問時表示,奇妙的事情在兩個星期後發生,他接到第二單生意。原來是第一個顧客介紹,讚揚他們的態度好。其後他接到更多生意,當營業額達到48,000元的時候,他說好似「個天開咗條路畀我」,於是就全心投入搬屋行業直至現在。

他在1998年開設佳佳搬運公司,佳佳的業務日趨成熟,他的工友想自己做老闆。於是黎港新從佳佳取了25萬元便離開,成立加零壹搬運公司,而他的信念是為顧客提供「好到加零壹」的服務。他認為加零壹比其他公司優勝的地方是他們願意與社區結合,透過義搬和傢私轉贈,為低收入人士提供服務。低收入人士服務計劃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時候開始規劃,他看見業主被迫收樓的問題,很多人為生活愁苦。因此他在2011年發信給社福機構,表明願意與被逼遷的人共渡時艱。請有需要的市民聯絡加零壹,可以為他們提供免費搬屋服務,而大角咀陳興社區服務中心是其中一個合辦作機構,負責轉介個案給加零壹。

優先做收費訂單 確保盈利

加零壹除了幫助有需要的人外,還需要保持公司利潤才可以繼續營運。他透露,加零壹每月的營業額約50萬至60萬元,純利則佔營業額的百分之五至十。黎港新會先做收費的訂單,讓公司有機會賺錢,空閒時間才幫人義搬。「早上有一張五、六千元的單,做到下午兩三點,然後做手上一些特別的訂單,就是低收入人士、綜援人士、或者傢私轉贈。」搬運工人在剛開始的時候都不太習慣,但在做特別單的時候,顧客會請他們飲汽水等,仗義每多屠狗輩,工人得到的待遇,有時候較做1萬元的單更好。黎認為工人與顧客都懂得感恩,兩者之間產生了有意義的互動。

培養更生人士做老闆

他與低下階層一起引起了社會大眾的關注,吸引一些有心人光顧加零壹。經過不同媒體的報道,大部分日子都有三單生意。他透露,有一些有能力的人明知道加零壹的收費有時候比其他同行昂貴一至兩成,但一樣願意光顧,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收益最終會轉贈到有需要的人士身上。黎港新認為這樣加零壹可以繼續營運,又可以為顧客提供搬屋的服務,達至雙羸的局面。

黎港新指經營加零壹最困難是人工高和倉庫地價高昂。他旗下的員工日薪900元,連同饍食,約1000元一日,而其他搬運公司的人工大約700至800元。他說工人每天都要做三張單,日曬雨淋地工作,所以這些開支不可節省。

而且,他會僱用更生人士,訓練他們做老闆。他從18歲開始上教會,認識許多更生人士。他認為這個行業是一門低門檻的工作,但要做得好,就一定要用心。因此,他教導更生人士先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再與社會結連。加零壹現時約有16位員工,其中有2位是更生人士。

「昔日的巴士司機可以專稱為車長,搬屋可不可以叫做搬屋師呢﹖絕對可以。」黎港新透露未來會推動搬屋訓練中心,但尚未成形。課程內容將包括:認識搬屋工具、板車的運用、力學、搬運技巧、職業安全等知識。他認為搬屋不單只是苦力的工作,由職安健到保存每件搬運物都是一門學問。而且,整個搬運行業開始變得專業化,全世界都用機械來保護自己,將科技應用在管理學上,未來將會是一個大趨勢。因此他有心成立搬屋訓練中心。

擬開辦訓練中心 應用科技管理

「有些事情一路做,一路會有人告訴你,你自己做得對,自己做得開心,受惠的人都開心。」他知道加零壹還要走的路甚長,但他慶幸現在已經有一定的基礎。

[社企新天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77&issue=201707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775

痛心長者捱苦 基層越住越細

1 : GS(14)@2017-07-29 03:30:16

【本報訊】劉小麗在中大任社會學導師近10年,之後轉職理大專上學院。從教室走上街頭再投身議會,只因在學校高談理想,學生踏入社會時卻捱低工資,見不到希望,「只喺個象牙塔度講呢啲嘢,我教唔落去」,走出來是要證明可以將關心的事化為動力。


母患癌啟發人生

訪問中劉多次提到土瓜灣車房被逼遷的個案,清潔工、基層長者苦況如何,「我唔甘心,唔係因為我被DQ,係唔甘心長者捱苦,成個城市重建只係益有錢人,城市變得單一,基層越住越細、越住越貴,呢啲事我都仲有感覺」。除了教書,母親患癌亦啟發劉的人生。她憶述已過世的媽媽當年確診患上末期肺癌,前後經歷6年,當時教學工作特別忙碌,教書同時兼顧學生課外活動,一天要到醫院探望媽媽兩次,「我記得去到一個moment,我真係好burn out,直頭覺得自己生命係點點滴滴走緊」;但面對學生志業及親人生命的承擔,學會了打逆境波,「?家我成日質問自己:呢啲嘢係咪你要做?確定咗就堅定做」。在9個月的議會生涯,劉小麗自問是認真的議員,亦令議會與民間連結的路線變得清晰,認為民間可看政策的盲點,由議員爭取到政府讓步,最終則要回到民間落實推動。即使現在不是議員,她稱仍會在民間繼續工作,支援議會同事,令這條路線繼續保存。■記者陳雪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728/201040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982

羅鷹石基金助基層學音樂

1 : GS(14)@2017-09-17 12:50:57

■由龐秋雁及胡龐倩渝創辦的音樂兒童基金會,免費讓基層學音樂。 李潤芳攝



【財經專題】許多名人家族均設有慈善基金,而陷於爭產風波的鷹君(041)羅氏家族,旗下「羅鷹石慈慧基金」則專幫基層家庭及兒童,基金贊助了前藝人龐秋雁(Annike)、胡龐倩渝(Monique)兩姊妹創辦的「音樂兒童基金會」,免費讓基層兒童學樂器。 胡龐倩渝透露,與慈慧基金負責人羅嘉瑞本身並不認識,見面亦僅寒暄幾句。但音樂兒童基金會初創時,缺乏資金支持,當時她經常帶學生出外表演,其中一名學生是滙豐大班王冬勝的小朋友,令她偶爾有機會遇上其口中「Dr.Lo(羅嘉瑞)」。她一開始只想試探羅嘉瑞能否資助,意外發現對方是「音樂愛好者,彈琴有一手」,慈慧基金亦想藉音樂、藝術幫助小朋友。雙方都認同必須要讓基層完全免費學音樂,一拍即合,羅嘉瑞更叫胡龐倩渝草擬計劃書,她自言當時嚇一跳,「吓,我未寫過喎!」最終以三張A4紙贏得第一名贊助人的捐款。


胡龐倩渝慨嘆貧富懸殊

對於提倡免費學音樂的原因,原來龐氏姐妹出身基層,自小住木屋,對此情況感同身受。胡龐倩渝指,自己好彩有機會學音樂,擁一技之長,但進入音樂學院後,更意識到音樂是有錢人玩意,「90年代音樂係同錢掛鈎咗」、「亦是起跑線問題」。時至2017年,胡龐倩渝慨嘆教學音樂多年,更已為人母,香港環境毫無寸進,「同四十幾年前仲係咁貧富懸殊,學音樂係一個奢侈活動。」即使只係每月500蚊,連學費及樂器分期對基層或託管家庭小孩已是極高門檻。然而,她在2010年時偶然發現一項委內瑞拉的音樂計劃「El Sistema」,主張讓學童免費學音樂,並以音樂教育防止罪行,她認為在港可行,故着手籌辦。但要成立非政府組織(NGO),胡龐倩渝指對繁複的文件茫無頭緒,開始時組織亦非常「山寨」,全靠姊妹兩人的積蓄,「有啲係演藝同學搭膊頭,亦有啲學生阿媽,我叫佢唔好買個手袋,買一件樂器」,慢慢湊合基本需要,直至獲得慈慧基金資助才有進展。記者:方楚茵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06/201444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17

【專題籽】回收商主動出擊幫基層 設計回收紙皮app

1 : GS(14)@2017-10-09 03:58:51

環保物料貿易及回收商「隽成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黃頴灝(Allan)在25歲入行,經常遊走歐美及內地,對各地環保政策有深入了解。



【專題籽:綠活2.0】內地早前宣佈收緊廢料進口限制,多間回收商一度罷收廢紙,廢紙紙皮在橫街窄巷堆積如山。面對廢紙圍城,回收商負責人黃頴灝(Allan)主動四出回收紙皮,更即時寫app,讓市民通報回收點位置、回收價錢來解燃眉之急。



港大電腦工程畢業的Allan在2005年入行,幫忙在廣州開廢紙回收公司的兄長,大學生居然做回收,外人難免覺得格格不入,「當時做廢料行業是有前景的,大陸的市場又大,我想去見識一下,加上是家人生意,有個照應。」公司主要賣歐美廢紙給大陸廢紙再造廠,身為買手,Allan每年也會到歐美數次,對外地的環保政策有深入認識,「歐美的堆填稅很貴,所以當地人不會胡亂扔垃圾,固體廢物去了廢料廠後,廠方更會把紙篩選出來,所以廢紙回收量比香港多很多。」


業界停收 不忍廢紙變垃圾

在海內外穿梭八年,眼見經濟狀況跟歐美差不多的香港,在回收業上居然落後許多,他決定回港開辦環保物料貿易及回收公司。公司起初都有做廢紙回收,不過因為市場飽和,加上他認為輕身但佔位的塑膠廢料問題更嚴重,後來就主力做廢塑膠料和廚餘回收,「廢紙回收市場一直在萎縮,因為報紙變得少人看,印刷也少了,現在很多前線回收都是老闆自己做,因為利潤不足以聘請員工。」大陸收緊廢紙進口限制,出口商一度停收廢紙,Allan理解他們的做法,「中國紙價向來都高,突然停收,對行業打擊很大。」選擇站出來接收紙皮,除了因為商業原因,也因為他有強烈環保意識,「紙是有商業價值的可回收物資,雖然我主力做塑膠,但我出身是做廢紙,我見到可以避免落堆填區的,就覺得要站出來幫忙。」人人停收,他卻主動回收,有否遭其他行家白眼?「其實前輩們都很好,他們明白我的動機,又可以幫到基層,所以完全沒有怨言,他們都不想基層受苦,主要想向政府表達意願。」


免費下載 提供回收點資訊

除了出車回收,他還立即跟同樣讀電腦工程的朋友寫app,提供紙皮回收的資訊,「這幾天很趕急地想推出這個app,設回收紙皮功能,像GoGoVan、Uber一樣,用家會見到回收車何時來,還有GPS定位功能。」因應業界開始重收廢紙,暫時也不急着推出app,現時正作內部測試,待改善好功能,便會上架,屆時還會有回收點資訊、免費回收平台等功能。對於香港人的環保意識,Allan說:「香港人其實很想環保,但不知怎樣做,也沒有渠道,政策又跟不上。」他希望自己能在做生意的同時,為香港出一分力,「我起初入行,真的純粹為工作,開公司也只是想着要做生意賺錢,但久而久之,會想成為社會責任企業,盡量幫香港減廢。」他自知現在對香港堆填區的影響還很小,但他的滿足感,的確來自這種使命。



一般回收商都自設打扎場,將廢紙壓縮,方便出口。

Allan開發的app暫叫「環保進城」,已進入測試階段,很快便會上架供公眾下載。

記者:李煒汯攝影:劉永發(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26/2016370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2382

指為基層提供住屋是使命反駁林鄭公屋封頂論 黃遠輝:房委蝕得起

1 : GS(14)@2017-10-30 00:54:36

黃遠輝



【本報訊】特首林鄭月娥拋出「80萬公屋封頂論」,指公屋改作綠置居出售,可紓緩房委會財政壓力。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反駁房委會「蝕得起」,指為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負擔的租住房屋是房委會使命,現時每年公屋運作赤字不多於10億元,「並不是不能接受嘅數字」,又質疑假設綠表居民可吸納大量綠置居單位屬過份樂觀。記者:曾偉龍



林鄭月娥在前日的《明報》專訪中指,在綠置居和公屋成本相同下,將公屋轉作綠置居出售,可紓緩房委會財政壓力,並稱公屋收回的租金不足填補差餉、管理費及維修費用。



■陳帆昨出席公開活動後為「公屋封頂論」護航,惟出席同一活動的林鄭未有回應就急急離開。有線電視畫面


不應局限公屋財政支出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稱,房委會使命是「為有住屋需要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可以負擔的租住房屋」,而公屋運作赤字為每年每個單位僅約200元;以全港公屋計算,每年蝕不多於10億元,並不是不能接受的數字,「咁樣嘅補貼同支出,嚟幫低收入家庭,有輕微赤字係合理使用(資源)」,故政府應毋忘初心,幫助低收入家庭。上屆政府為房委會預留房屋儲備金,確保有足夠資源落實長策建屋目標,現已滾存至700多億元。黃認為房委會現有盈餘加上儲備金料約千億元,假使建20萬公屋需2,000億元,房委會仍能應付,不應用財政為由減建公屋,除非政府經過研究和計算,「但研究複雜,要睇80萬公屋單位日後要用幾多錢,有幾多租金,計完先知道」。他指現時沒辦法確認低收入家庭數目,故不應局限公屋的財政支出,「如果講明係80萬,就等於封頂,所以政策上係唔恰當」,亦不是幫助低收入家庭的政策本意。他認同將公屋改為綠置居,一個單位可滿足公屋家庭和輪候冊家庭兩個需要是好事,但如假設綠表居民可吸納大量綠置居單位,則是過份樂觀,應小心處理綠置居數量,循序漸進推出;若發現需求不大,便應減慢速度,降低數量。


林鄭藉口紓緩財政壓力

林鄭月娥指公屋租金不足補貼管理費及維修費等,但按房委會委員兼城大學者劉國裕整理的數字,在2014/15至2016/17年度的房委會租住房屋運作賬目,每間公屋平均每月赤字僅1至3元。劉指公屋實際運作赤字較大眾想像中為少,在公屋建造成本上,房委會計算了土地出售的成本,「呢個係機會成本,公屋數量增加,地價成本亦會減低」,指房委會屢採用較大的支出預算。影子長策會成員陳紹銘批評,林鄭以紓緩財政壓力為由是講大話,「政府財政儲備豐厚,林鄭話有百億盈餘,唔存在冇錢,呢個講法一定係站唔住腳」。他稱要求房委會自負盈虧是多年以來的「縮骨做法」,財政預算案每年投放大量金錢在不同範疇,土地收益龐大,卻未有在公營房屋顯示承擔。




來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 ... e/20171029/201978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87

湯文亮:政府是照顧而非離棄基層

1 : GS(14)@2017-11-04 15:13:00

【明報專訊】林鄭月娥公開表示,80萬個公屋單位已經足夠,以後所建的資助房屋將會是綠置居,有資格的公屋居民可以買綠置居,價錢當然比私人樓宇一定有折讓,而他們所交回的公屋單位可以給予輪候冊上的人,只不過損失了6個星期的裝修時間。

鼓勵置業 而不減公屋數目

這個應該叫一加一仍然是等於一的方案,因為政府只需要建一個資助房屋單位,便可以滿足有意置業的公屋居民,而不減公屋供應量,但消息在林太發表之後,社會上最快的反應就是政府離棄基層,不知道內容的人便會帶着有色眼光來看綠置居計劃,根本不會想到這是一個一石二鳥之計,其實,綠置居計劃最大目的就是淘汰那些買不起資助房屋的人,那些人雖然做不成業主,但可以永遠住在公屋,嚴格來說,這是一個合情合理政策,但很可惜,剛開始就已經被人錯誤地演繹。

篩走財力不足買家 免變露宿者

我相信全世界沒有一個政府夠膽推行一些離棄基層的政策,最多只是推行一些有利上流社會的政策,所以,如果說綠置居計劃是離棄基層似乎是太偏激,不過,有人質疑林太點解不與前幾任特首一樣,只需要將公屋居民的租住單位,以非常優惠的售價賣給那些租戶,令到那些租戶變成業主,但是質疑政府的人沒有想到,不少從公屋租戶變成業主的人,現在已經要露宿街頭,同時,有不少公屋業主利用公屋升值向財務公司借錢消費,可以說,那些人遲早要出售他們的單位,最後變成露宿街頭的人,而最近我們從公屋的銷售量以及售價不斷創新高瞭解到這類不幸事件正在上演,政府昔日的慷慨反而害了他們,所以,政府實在不應該賤價出售公屋單位,而綠置居計劃令到那些合資格買樓的公屋租戶可以買到全新的單位,由於那些人財力較好,不容易讓買入的綠置居變成銀主盤,在長遠的角度來看,綠置居是一個照顧而非離棄基層的計劃。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650&issue=201710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596

湯文亮﹕倘樓價跌 基層將是受害者

1 : GS(14)@2017-12-26 13:27:09

【明報專訊】有評論員撰文叫大家「小心樓市會局部下跌」,這是什麼意思?這與我的「細價樓爆煲論」有什麼分別?雖然他們所說的局部是指豪宅,我所說的是細價樓,但我實在不明白他們的理據。我認為,即使樓市繼續上升,細價樓仍然有下跌風險,倘若樓市下跌,細價樓就會首當其衝,所以我的爆煲論只是提醒那些勉強上車的基層人士,一旦樓市形勢逆轉,他們將會是今次樓市下跌的受害者,我提出警告只是盡了我的本分,上車人士應量力而為。

每一次樓市下跌,受害人的身分亦有所不同,在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樓價大跌七成,除了積極參與投資的物業投資者之外,受創最重的就是專業人士,例如醫生、律師等,因為當時信貸資料庫的監察系統未如現在的完善,他們可以利用單一收入借錢買多個單位,當樓價下跌,他們的投資不但化為烏有,而且還欠下一身債務,基層人士基本上影響不大,當時反而有不少收入不多的基層人士趁機上車,或者可以說他們是受惠者。

借高成數按揭 上車容易供款難

到了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香港物業市場受傷的程度不算太深,很多人包括中產分子以及基層人士,根本沒有感覺到樓市下跌壓力,最受創的就是持有多個物業的業主,他們被銀行降低其資產估值而要向他們追收差額,有不少投資者的確要出售部分資產才能渡過難關,說他們是受害者絕不為過。

現在大多數買樓上車的人不但買新樓,而且會採用地產商提供的高成數按揭,倘若樓價下跌,隨時會變成負資產。如果他們能夠維持供款,即使他們變負資產,地產商是不會收回他們的單位;但倘若他們放棄供款,地產商的反應絕對不同,他們就會成為今次樓市下跌受害者。一般分析員沒有意識到這個危機,仍然鼓勵不合資格的人士上車,老實說,推人上車易,但保持供款難,要樓市長期保持升勢就更難,當大家一窩蜂睇好樓市的時候,我唯有稍盡綿力,向大家發出一聲微弱的警告。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31&issue=201712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692

粉嶺高球場不合建基層住宅

1 : GS(14)@2019-02-24 10:02:54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683&issue=20190223
【明報專訊】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朋友說現代的版本是,中原樓價指數去年初跌時,代理解說只是高位徘徊,等待再向上突破,到了指數跌了一成,則說只是略為調整,難以確認已轉勢,近兩周只輕微反彈了0.5%,便又高調說樓價已完成調整,將再向歷史高位進發……

其實如果政府能提供足夠土地起樓,樓價只因經濟向好而跟隨向上,升升跌跌都不是大問題,但之前政府未能提供足夠土地起樓,只以辣招稅或限制按揭來遏樓價,只會令一般巿民更難上車,而要被迫幫襯能提供高成數按揭的一手樓,結果呢?

辣招打壓二手交投 益了發展商

根據美聯物業的統計,以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成交量(即以2013年4月至2019年1月的註冊個案反映)累計,近70個月平均每月二手住宅成交量只有約3570宗,較之前70個月(2007年5月至2013年2月)平均每月二手住宅成交量約7762宗大跌約54%。事實上,自DSD(雙倍印花稅)出台後,二手住宅交投明顯萎縮,近70個月宗數最高的月份亦只是5500多宗;相比起DSD出台前的70個月中,最高的月份曾超過13,500宗,明顯相形見絀(圖1)。

反觀新盤方面,一手交投表現明顯與二手市場有別。過去6年間發展商積極推盤,提供不同的優惠及按揭計劃,吸納不少市場上的購買力。在不包括一手公營房屋下,以3D辣招後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成交量(以2013年4月至2019年1月的註冊個案反映)累計,平均每月一手私樓成交量錄約1344宗,較之前的70個月平均每月約1055宗,上升約27%(圖2)。

往返市區工作 基層難負擔交通費

以上數據可見,辣招稅只益了發展商,卻未能幫助巿民買樓,直至去年中政府推出空置稅不久,發展商如囤樓不賣,將要支付愈來愈多的空置稅,唯有要加快賣樓,樓價指數也終回落了一成,不過,根據Demographia的研究,香港的樓價負擔比率仍是全球主要城巿最高(圖3),看來政府仍要努力搵地起樓,政府上星期便回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土地組)提出的土地選項建議,包括指明局部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32公頃土地作房屋用途,發展局長黃偉綸預計有關土地到2024年可變「熟地」建屋。高球場餘下的140公頃土地,政府表明無計劃改變用途,並稱高球場契約明年到期時再與球會續租至2027年,繼續收取「象徵式地價」及免行政費。

對此,有說是政府屈服民粹,也有說主流民意是希望政府盡快收回整個粉嶺高爾夫球場來建屋,尤其是基層的住屋,這裏不說誰對誰錯,但有朋友認為,就算政府可大建交通配套配合高球場起樓,只是居民如屬於低下階層,將來龐大的居民數目要往巿區上班,隨時要花1小時以上,當然下班也要花上相若時間,涉及的交通費也非小數目。

朋友認為,若如此,將又會製造所謂的「悲情城巿」,當然,悲情城巿是不少政客的票倉,對他們來說,悲情城巿愈大規模,愈多悲情城巿,便有愈多票源?

另朋友看到雷鼎鳴教授撰文,指美國民粹和排外主義興起,令到在美國的人才外流,這對內地及香港都是好消息,因為中港可趁機吸納,而雷授教過去20多年幾乎每年都要負起在海外招聘新同事的工作,因而也知說服別人舉家移民到港工作不是易事,當中有三大困難要解決:一是要給予他們建立事業的機會;二是能對他們的子女提供適當的學校與教育機會;三是能解決他們的房屋問題。

說到要解決有關的房屋問題,朋友說香港也在興起民粹和排外主義,如政府專門為海外專才提供土地建樓,一定又會被政客指為何不優先解決低下階層的住屋問題?

建高級住宅吸海外人才 政客勢反對

朋友又說,最近政府接納將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改作興建大量住宅,如是收入較低人士在這裏居住,必然產生要長途跋涉往返巿區工作,要花上大量時間和交通費的煩惱,而若是建興高級住宅用來吸納海外專才,反可能更適合,因為如在大學任教或真的是高級專才,要養車不難,由粉嶺駕車往各大學或巿區工作也相對容易,當然如上述所說,若如此又必然惹來批評為何要照顧高級海外專才,雖然這會對香港的經濟展有利,最終也會令整體經濟受惠。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1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