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白銀集團(0815) 初步分析,集團股價有倍升的能力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來源: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09/0815.html

公司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2/1214/LTN20121214016_C.HTM

簡介
中國白銀集團(0815),是2012年上市的公司,主營礦渣提煉銀、鉛、鉍、銻金屬,集團能生產99.999%白銀銀錠的國內小數生產商,集團主產品為「龍天勇」銀錠,純度不少於99.995%

業務流程
成本定價可參考招股書這段

每次高品位礦粉、礦渣或低品位礦粉來貨之價格乃按主要原材料之銀及鉛含量而釐定。於釐定主要原材料之價格時不會計及原材料中所含之其他類型礦物或金屬。於收到高品位礦粉、礦渣或低品位礦粉來貨後,我們會收集來貨樣本,並進行測試以確定主要原材料之銀及鉛含量。確定含量後,採購價便可於參考(i)中國國內白銀價格就含銀量之中間價,業務及(ii)上海有色網就含鉛量所提供之1號鉛錠中間價(在該兩個情況下均為於原材料交付至我們前一日的價格)並計及10至40%的折扣後釐定。該折扣須視乎所購得原材料類別而定,一般透過商討釐定。

因此,公司不會受銀價100%影響,國際銀價就算跌至1美元,集團買入成本都是低於1美元,但由於產能有限,價格太低便影響收入,其他固定開支仍然要支付,所以價跌對公司仍然是不利,而買入礦渣到生產賣出,需要時間,所以如果價格持續下跌,買入價與賣出價差就會收窄,毛利率會跌,相反,持續升就會毛利率擴大,以下是公司招股書解釋

我們之原材料存貨可供一至兩個月持續生產(平均存貨週轉天數為50至80日),且我們的生產間隔期(由接納原材料來貨起計至出售終端產品為止)為一至三個月。因此,一般總生產週期(由開出原材料訂單起計至出售終端產品為止)為兩至四個月。


行業與競爭
招股書只有2011年產量數據,集團產量排第10,其他有7間國企,2間民企,白銀佔總收入比較多的都是集團與2家民企,集團白銀收入佔比73.1%,郴州市金貴銀業(產量第6,白銀收入佔比51.4%),安陽豫北金鉛(產量第7,白銀收入佔比59.3%),要看這2家公司有沒有做零售,才知道競爭

豫光金鉛(600531)仍然虧損...P/B:2.77倍

金貴銀業(002716),歷史市盈率34.7,預測29.X,市值58.63億RMB,P/B:3.22倍日均成交額過億,參考性較高

2014年全國“用戶最喜愛的20家白銀品牌”,但沒有排名
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513/12322809_0.shtml

集團歷史市盈率13.X倍,低於國內同業,但A股市場是較進取,所以,集團現時估值合理,但未來估值如何? 繼續看下去

集團風險與波動
由於白銀是商品,價格有周期性,銷售亦受宏觀需求影響,當價格升,毛利率升銷量亦會升(投資需求增加,工業需求略跌),白銀價跌就什麼都做不了。集團往績白銀+鉛毛利率最高是2009年23.4%,最低是2012年上半年4.4%,其他金屬因不計成本,所以達95%以上,但綜合毛利率最差是13年上半年只有12.2%,2012上半年有14.4%,由於銀價跌定,最壞時間已過

所以集團本身略好於資源股(因為不持有礦產,估值不會股價格大幅波動影響),但亦受資源價格影響。為了分散風險,集團開展零售業務,能提升毛利率(零售毛利率40%)

開展零售優勢
由於集團能以低價買礦,自行生產,與其他銀飾生產商相比,減少分銷商所佔的成本,成本優勢較高,所以毛利率能較高
舉例,採礦成本每安士17美元,礦商提煉後賣19美元,中間貿易商(提供存放分銷服務)每安士賺1美元,所以要賣20美元,銀飾生產商(如周大福)採購成本便是20美元,製銀飾再賣,假設是22美元,每安士賺2美元
但815買渣生產,賣價與礦商相同(因為都是銀),生產成本略高於礦商約18美元,不需要中間人,直接生產銀飾,與普通銀飾生產商就有2美元優勢,但銀飾與其他生產商一樣是22美元,每安士賺4美元
但國內銀飾仍然不算流行,市場較金飾少很多,能不能做大仍是疑問,但集團基數低,未來1-2年高增長不是問題

零售現況與發展
2014年上半年,集團只是做線上業務,由上半年業績可見,線上業務收6千多萬,B2B業務售出超過100,000件白銀產品,B2C沒有透露,集團說與憶紅妝合作交叉銷售產品,做了8百萬生意,但在憶紅妝天貓店找不到白銀相關產品?與CCTV購物頻道合作推廣我們的自家品牌「中國白銀投資銀條」,6月底,在長三角一帶擁有約30間特許經營店

未來集團特許經營店增至300家,一個展示廳,集團計畫投入2億元發展,擺放價值共數億元、為數2萬款,涉及50至60萬件貨品,以供鋪陳。中國白銀將藉此提供服務,幫助首飾及加工商檢查品質,提供設計,並且落地開店分成,甚至提供庫存服務,至今已約有100家商戶加盟,中國白銀早年預算的資本開支大部分已經完成投入,到2016年底,足夠供產能增加到450噸,陳萬天預期,以集團現有約3億多元現金,足夠未來發展所需。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0901/news/ec_ece1.htm

由以上報導可見,公司看似不是要發展自己的銀飾品牌,而是提供一個平臺讓其他設計公司加盟,這樣集團可以取得分成,而加盟商直接向集團買白銀,可增加客源,未來這個可以增加多少收入,亦很難預料,但估計上半年收入6千多萬,下半年有1.3億不是問題,加上多了分店與展廳,保守估計全年1.5億是不難。

估值
我認為現時銀價已築底,下跌空間不大,毛利率可稍為放心,問題是零售那邊,由於新業務,很難計算,
http://www.aastocks.com/tc/stocks/news/aafn-news/NOW.621386/1
根據管理層說去推算,以最保守方式計,小商圈分店年收入60-70萬,大商圈300-400萬年收入,取每店平均120萬年收入
300家分店,線下收入3.6億RMB,再以20%淨利潤率計算,年淨利潤7200萬RMB,但要2015年才反映
2014下半年只能以上半年數估算,最簡單是乘2,但有新業務,應高於上半年,上半年純利1.33億,下半年估計純利1.67億
估計全年盈利3億人仔NET PROFIT應該沒問題...2014每股盈利可達$0.416HKD,下年多賺7200萬人仔加上去,
2015年盈利至少達4億人仔,即下年每股盈利保守計都有0.55HKD,再以保守8倍預測市盈率計算2015年保守目標$4.4
再加上2016年年底前產能由2013年250萬噸增至450萬噸,未來增長空間仍大...
另一個推動因素是如果銀價上升,銀價需求增,估值可以再提高...2015年倍升至5元不是沒可能

但最大疑問是,零售那部份可以走到多遠? 
由於時間有限,我研究多一點銀飾市場才能有較準確預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324

中國白銀集團財務模型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來源: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09/blog-post_15.html

今天公司接受訪問,透露了2015年零售業務計畫
以該報導簡單計一計2015年零售收入及毛利
由於沒有很具體的計劃,以下方法只是粗略計算,該報導如下
http://www.aastocks.com/tc/stocks/news/aafn-news/NOW.627782/1

計算表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ctFZdzqCsybWf0dBGKer6zLz_gbEncfBoXqfwM2vc5Y/edit?usp=sharing

零售業務收入
公司預期明年5月會開500間匯銀天,年底有1000間
因此1月開100間,2月開多100有200間,5月有500間店,之後每月開70間,至年底就有1000間,平均每店年收入假設為70萬(因現時50-60萬,最多果間150萬),即每間店每月收入58,333人民幣,所以1月有100間店,收入就是100乘58333,58萬3,第2個月開多100間,200間店收入就是116.7百萬,乘落去,到12月,1000間店,有5833萬月收入,所以全年收入4.06億

製造業務收入
集團2016年年底銀產能450噸,現時250噸,2015年產能350噸假設較合理,我估佢唔用盡產能,只生產300噸,另外有d用左去零售,製造業務果度假設2015年銀價回升,平均每克4人民幣(現時3.67),3百噸=3億克,所以收入是12億,但要記得還有其他類型金屬如鉛,鉍,銻。根據往績,銀收入乘1.35/1.45等如總製造收入,因此我乘了1.4來代表加上其他金屬,收入便是16.8億,加上4.06億,約20.86億收入,零售剛好佔20%,與管理層預測十分接近

毛利率
製造業務毛利率假設是18%,與2012年一樣,集團最高27%,最低14.75%,18是中位偏低少少,零售毛利率如管理層預測40%,其實如果上網上店睇佢d價,毛利率肯定高於40%,投資類銀條就40%毛利率,例如http://www.csmall.com/brand.do?action=detial&id=150, 國銀通寶999千足銀觀音菩薩護身符卡, 20g銀,賣460蚊人仔,20g銀只係80蚊人仔成本(4蚊/g銀計算),未計其他成本,賺380,毛利率82.6%,http://www.csmall.com/brand.do?action=detial&id=126<投資銀條,1000g 賣6120人仔,1000g成本4000蚊,剩賺2120,毛利率34.6%,仲有其他,大家可以自己計,非銀條類,通常80%以上毛利率,所以40%算保守,信管理層先...

計完,2015年集團毛利率約22.3%,毛利4.65億,問題是營運開支是多少?過往3年營運開支,2011-2013年分別是7000萬,1.2億,9千萬(2012年有上市費用2500萬),2015年做線下,加盟店唔知點分成本,開支應該會升,升到幾多?無資料,估計可能要1.5億,即係淨利潤得返3.15億人仔,與我之前亂估差唔多,每股盈利$0.438,要睇市場俾幾多估值,俾8倍就3.5蚊,12倍就5.26,如果零售攪得好睇,12倍是不難,8倍真的太便宜,除非果時市場差,所以這股是有倍升的可能性,現時未解決的問題是>>平均銀價,零售收入,毛利率,營運開支<<不過應該唔會差好遠,分析就係咁分析,好多變數要由天決定

因為公司業務簡單,幾易估,所以拎黎估,
如果你叫我估百富環球327,或者東風華晨,就真係好複雜了
輕輕鬆鬆估下,當練習,並不是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987

中國白銀集團後續分析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來源: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09/blog-post.html

這次開始有系統地分析一間公司,主要自幾方面回答核心問題,未來將繼續循這方向尋找倍升股

1.公司未來收入增長來源是什麼,能否持續2年以上? 管理層有沒有推動公司毛利率上升?

中國白銀收入主要來自銷售銀錠,增長限制來自產能,產能用盡的話,產量就難再增長,2013年產量248噸,年產能250噸已用盡,但主席表示,新的產能建設已近完工,產能將由每年250噸,於2016年增至450噸,同比增80%,即銷量可增80%,即未來2年銷量增長至少可達20%-30%,如果要銷量維持高增長,集團要考慮加快產能擴張,但未來2年產量增長是可達到。

集團收入很簡單,銷量乘以價格=收入,銀的價格受全球供需波動,現時仍然疲弱,但未來兩年繼續大跌的機會不高,如果價格下跌,銷量增加,仍然可維持收入保持。現在要看的是零售方面的變化,工業方面價格很難控制,價格是18美元/1安士,你不能賣20美元/1安士,客會轉去其他價格便宜的公司買,但零售飾品不同,人是買設計和品牌不是買來投資,就好似買TIFFANY&CO.你不會計它有多少銀,含銀幾多克,應該值幾多錢,雖然這間公司不能和TIFFANY&CO.相比,但道理一樣,毛利率是稍高而且穩定,以上半年利潤率來看是明顯高很多。只要零售佔比提高,可抵銷風險。提供新產品及服務是集團收入增長動力,收入增長可高於銷量增長,但要零售部份佔比提高才可以,所以集團將產能擴張的錢,轉移投資零售業務,是增加收入增長的好方法。毛利率也可提高,所以管理層有推動毛利率的決策。

2.集團ROE,現金流入,經營回報率是否足夠高?資產負債表是否健康?

至最新報告,集團物業廠房設備值1.87億RMB(下同),存貨1.27億,現金4.9億,應收款0.127億,應付款0.59億,短期借貸1.3億,股東權益6.5億,上半年盈利1.33億,半年ROE已經20%,2013年全年賺1.3億,經營現金流入2億,投資廠房用了5千多萬,有足夠現金投資發展零售,淨現金狀態,資產負債表十分健康

3.風險,公司有沒有增長放緩的風險?

民企普遍擔心是假數,但這家公司暫時看不出有假數之嫌,第1,公司現金流正常,應收賬極低,現金充足,毛利率與市場價格走勢吻合,未來銀價是主要風險,但零售業務已可緩衝,加上公司估值不高,預測PE低於10倍,產能增長後,未來增長能力強勁

4.估值提升的可能?

相信就算集團轉為零售業務為主,市場最多也只給10-15倍市盈率,參考116周生生為例,除非市場熱捧,最高可能有20倍吧,但保守以12倍作預測好了。

我認為上次盈利預測有點樂觀,看銀價走勢,今年下半年情況可能較差,上半年賺1.33億RMB,下半年可能只有1億RMB,全年2.33億,2015年增長30%去計算全年賺3億

可能2015年每股盈利才有0.416HKD,但如果下年市場給12倍市盈率估值,2015年目標價就是5元,8倍估值可能又是低了點,始終產能增加了....未來增長不會太低,加上零售業務發力,就算怎樣計算,2015年4-5元是肯定可達的,現價$2.4,潛在升幅怎計也有66.7%-100%,重點推介是應是沒有錯誤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988

中國白銀(0815)主要證券行持倉變動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來源: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10/0815.html


http://webb-site.com/ccass/chldchg.asp?issue=10285&d1=2014-09-05&d=2014-10-08&sort=chngdn
參考以上連結,9月初高位至今,倉位變動較大的證券行有4家,增加最多的是HSBC+1.23%,沽得最狠是KGI,其次是金英,之後是海通,拿到數據,得出圖表如下
以下是解說


KGI是8月15日大升日大量掃貨,KGI持倉變動佔當日成交量33%,當日應該係佢掃高左,之後2日都有繼續掃貨,但9月30開始連續沽貨,以佢買入價日子來看,KGI的客戶是在止蝕,因8月15最低價1.64,9月30,10月3,6日連續3日沽貨,佔當日成交37-47%,3日股價範圍1.46-1.75

金英,係應該止賺部份持倉,因為早於8月1已經有春江鴨慢慢掃高左間公司,9月25,26,29日為主要沽貨日,3日價格範圍1.72-2.14,分別佔3日成交量39-44%。

海通,點解係負數? 因為石勁磊(次大股東)將D貨轉左去海通,我將原海通持倉減去石生果億幾持貨,負數即係石生減持歷史,佢由8月18沽到9月11,2蚊樓上開始慢慢減持,但之後停左。

匯豐,D客真係咩人都有,大股東都曾經擺貨係佢度,不過最近轉走左去齊魯,當人地係咁沽,匯豐D客就密密接,越跌越接,唔知係咩基金/大戶接。

結論
815股價由2蚊急跌至1.5,跌左25%既兇手已經出現,就係金英同埋KGI既客減持,公司係咪真係咁差? 係咪真係因銀價跌要跌25%咁多? 係咪因為個價太高唔值? 個人認為完全不是,基本面只是短暫轉差, 銀價升返佢又會賺好多咩? 唔係架, 暫時對815結論不變,學匯豐D客咁,越跌越儲,慢慢儲貨,再有耐心等待,暫時對此股看法不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88

實戰必懂》 落難龍頭股、景氣循環股、趨勢成長股買在低點 抓到三檔潛力股 獲利二十倍(108-111)

 
2014-10-13  TWM

 

鄭有餘以三百萬元為本金,十三年來在股市累積出六千萬元的財富,累積報酬率達二十倍。

這個過程中,他操作落難龍頭股、景氣循環股以及趨勢成長股的三大心法,是他累積財富的關鍵技能。

撰文‧謝富旭

二○○一年鄭有餘踏進股市時,拿出三百萬元當本金。前兩年,這三百萬元「很幸運地」僅虧掉一百多萬元,但這一百多萬的「學費」效果驚人,在○三年至○八年的五年間,二百萬元竟滾到九百萬元。他將戰績歸納成兩點:第一、他根據技術分析前輩教的「月KD值向上黃金交叉」,以及以投資時鐘作為進出場與加減碼的依據,總是能買在大盤相對低點。

其次,他的「落難龍頭股」的心法已初具雛形,買的股票價位通常是淨值打個好幾折,進場的個股價位也落在低點。因此,在雙重低點(大盤低點與個股低點)的保護下,投資自然賺多虧少。

初次嘗試成長股,瑞智獲利一五%鄭有餘去年及今年的目標是挑戰自己不擅長的趨勢成長股。今年他鎖定了壓縮機製造大廠:瑞智精密,成本大約在二十七元,部分持股獲利二○%。

他分享,趨勢成長股的思考在於:公司有沒有開發新產品,而這個新產品有沒有足夠大的新市場胃納它。鄭有餘表示,瑞智除了壓縮機本業外,近年研發出來的直流變頻馬達會比傳統馬達省電三成以上。「以後電費愈來愈貴,省電產品是趨勢。」他分析道。直流變頻馬達會逐漸運用在洗衣機、烘乾機等電器上。換句話說,瑞智可能因此從單純冷氣壓縮機製造商,轉變成白色家電關鍵零組件製造商。

回顧早期的投資中,台灣貨櫃車拖車頭龍頭股的陸海公司給他很大的啟發。陸海的貨櫃車拖車頭市占率不僅居台灣第一,在重機械運送吊裝、倉儲港勤業務也居於領導地位。在九○年代台灣電子業蓬勃發展之際,陸海跨入電子製造與代工,卻成為這家老牌公司的拖油瓶。

○三年陸海決定整頓轉投資的電子業,一次打銷虧損高達上億元,導致當年度公司股價從九七年最高的五十八元,跌至六元左右的雞蛋水餃股。

鄭有餘認為陸海本業每年獲利穩定,貢獻每股稅後純益(EPS)大約在○.七至一元之間。轉投資一次打銷之後,○四年可望轉虧為盈。而該股當時的每股淨值高達十四元,以六.五元買進,等於打對折。買進等個一至二年,可高度期待報酬率達一倍以上。

果然,○四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過後,外銷景氣轉佳,陸海在丟掉轉投資包袱後,光本業就賺進EPS達一.八元,股價收復淨值。鄭有餘原設定的目標如願達成,在陸海獲利達一二○%。

○三年至○七年,鄭有餘操作雞蛋水餃股如陸海、太設等獲得倍數以上的利潤,一直到○七年,投入股市的三百萬元資金即將翻至一千萬元關卡,報酬率接近三倍。不過,他也發現初入股市時,加權指數約三千點出頭,○七年也漲至九千多點,同樣也是三倍。「我自認是用功的人,但精算起來,還比大盤略微遜色。」「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六年內股市累積獲利約六百萬元,折成年薪的話,算是賺到時間,也賺到薪水!」這時候鄭有餘的財富,雖離設定的六千萬元現金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不過,他表示「雖然錢沒賺到太多,但也夠用,若因此而忘記初衷,那不反被錢綁住了!」於是,他決定暫時遠離市場,更專注地從事志工。

利用公式,精準掌握公司未來潛力這一離開就長達近三年之久,直到一○年,好友向他報了一檔「明牌」—在新加坡上市的中租控股。中租股票○七年於新加坡掛牌上市,未獲當地投資人認同,加上業績平平,以致一.一五星幣掛牌後的股價成交量低迷,一路緩跌最低至○.三星幣。「朋友說,中租的淨值在一星幣,股價已不到淨值的四成。若回台上市,以台灣金融股平均一.二倍股價淨值比評價,起碼可漲回淨值!」鄭有餘花了好幾個月研究中租的產業特性及財報,並請教金融業的老同事意見,最後他發現管理學上,用來評估產品開發的「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模型,可精準掌握中租的未來潛力(詳見上頁圖一)。

這個模式由金牛、老狗、問題兒童與明日之星四個方塊所組成。所有企業都希望能從金牛擠出資源,來發展明日之星產品,然後退出老狗產品;如果問題兒童有救,則把它發展成明日之星。

鄭有餘分析,中租在台灣市占率最高,員工年終獎金都在三個月以上,但成長率低,屬金牛。近幾年中國與越南市場成長快、燒錢也快,算是問題學生。美國市場虧損連年,成長率也低,是老狗產品。而中租想從新加坡下市,重新在台灣上市,從媒體上可看出經營階層企圖:殺掉老狗市場,在台灣上市,找出資源投入問題學生市場,期待把中國與越南變成明日之星。

相信自我判斷重押中租,打敗大盤鄭有餘在中租跌至○‧四星幣時開始買進,一路買至○‧六星幣,把之前在股市賺的六百萬元以及三百萬本金,總計九百萬元全數投入。連報「明牌」給他的朋友都吃驚地問:「要搏這麼大嗎?」鄭有餘說:「我之前無法打敗大盤,問題並非出在選股,而是對自己的判斷不敢重押!」中租一一年自星國下市後,一二年回台登錄興櫃。鄭有餘在中租三十幾元時處分九成,才一年半的光景,就讓九百萬元資金滾成三千萬元,報酬率超過三○○%。

一二年在中租大賺逾三○○%,一三年的投資也是大豐收。一三年DRAM產業慘賠,讓他想起了德國投資大師柯斯托蘭尼的話:「投資就是要逆勢思考!」再看到本刊發行人謝金河先生發表的文章:「投資DRAM這種景氣循環股,要買在大虧,賣在大賺。」鄭有餘心想,何不投資DRAM股作為一次練習。

他選擇純DRAM股中看起來「最不會倒」的美光,再輔以少量買進華亞科與威剛。「華爾街投資景氣循環股的通則是,買在淨值打六折,賣在淨值兩倍。我決定要買美光時,股價已從五美元漲至八美元(淨值約一元),已錯失最完美進場點。」「不過,景氣循環股暴跌如同下墜的刀子,最好等刀子落地彈起來、跳幾下,等不動了再進場較妥當,八美元就是那種不動了的價位!」鄭有餘從中租的獲利拿出一千五百萬元投資美光,一三年一至二月以八美元成本,到同年十月漲到十五美元分批出場,部分處分在二十美元,美光獲利平均達一○○%,三千萬元的股市資金,不到一年又滾至四千五百萬元。

同年,他分別拿出四至五百萬元投資日本夏普與香港壹傳媒,獲利在三○%至一○○%之間。他透露,他得知鴻海投資夏普,心想郭台銘一定看到了這家虧損企業一般人所看不到的價值。

發展動新聞跟上趨勢,看好壹傳媒至於壹傳媒,則是因處分壹電視產生龐大虧損,股價跌至港幣○.八元時買進,漲至港幣一元以上賣出。「壹傳媒的《蘋果日報》與《壹週刊》是獲利不錯的金牛,黎老闆(黎智英)打算解決掉問題兒童(壹電視),集中資源發展明日之星(動新聞)。網路看新聞是未來趨勢,我認同這種作法,投資幾個月後就獲得極佳的報酬!」與此同時,加上夏普與壹傳媒的獲利,鄭有餘在股市的資金臻至六千萬元大關。

用心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獲利方法,讓鄭有餘得以從一介平凡退休上班族,成為數個志工團體的重要財務捐助人,不僅使自己的生活與心靈更富足,也得以為社會貢獻更多,這種成就與喜悅是金錢難以衡量的。

落難龍頭股

選股要訣:

1.擁有可以產生穩定現金流本業的產業龍頭公司2.股價跌到淨值1倍以下3.經營階層透露出想要重整的企圖與動作分析要訣 : 利用「波士頓矩陣」,找出潛力標的(圖一)以中租為例,中租擁有台灣、美國、中國等市場,根據這三大市場發展策略分析中租是否值得投資。

獲利 市場成長率

明日之星 (成長率與獲利均高的搖錢樹)問題兒童 (未來不確定性高的產品線) 例如:中國、越南金牛(會產生現金流量)例如:台灣老狗(策略上應該放棄此產品線) 例如:美國結論 : 1. 中租租賃市占率台灣第一,每年都很賺錢,雖成長率有限,台灣市場堪稱是金牛。

2. 美國虧損,經營難度又高,屬於老狗。中國與越南成長率高,但投資也大,需要燒錢,屬於問題兒童。

3. 殺老狗,擠出資源來,把問題兒童養大,培養成明日之星。

實戰:中租控股

大部分賣在35~40元 少部分賣在50幾元鄭有餘在新加坡掛牌時買進中租,當時成本約12元

景氣循環股

選股要訣:

1.買在大虧,賣在大賺。通則是買在淨值打6折,賣在淨值2倍。

2.商品報價出現止跌回穩趨勢。買美光科技時,DRAM顆粒在淡季價格仍上漲。

實戰:美光科技

8美元買進 15美元開始往上賣 最高賣在20美元

趨勢成長股

選股要訣:

1.有沒有出現新產品、新應用、新市場。

2.也不能買太高,最好是EBITDA的六倍上下。

實戰:瑞智精密

鄭有餘看好瑞智近年研發出來的省電新產品,因此在去年與今年鎖定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86

發行市盈率僅十倍 九強生物IPO送“禮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32348.html

昨日,主營體外診斷試劑的新股九強生物開始申購。讓市場感到意外的是,作為一家發行後總股本僅1.2443億股的創業板擬上市公司,九強生物的發行市盈率僅為10.07倍。

日,主營體外診斷試劑的新股九強生物開始申購。讓市場感到意外的是,作為一家發行後總股本僅1.2443億股的創業板擬上市公司,九強生物的發行市盈率僅為10.07倍。

本輪IPO重啟以來,這樣的市盈率僅高於超大盤的陜西煤業的發行市盈率水平。

發行市盈率出乎意料

按照證監會的行業分類,九強生物所屬的“醫藥制造業”(參照利德曼)市盈率為41.16倍。如此,九強生物此次發行市盈率僅為行業平均靜態市盈率的24%。

按照九強生物招股書的披露,公司本次發行3111萬股,其中老股轉讓668萬股,發行後總股本12443萬股。公司披露的經營業績顯示,2013年凈利潤1.81億元;2014年上半年凈利潤0.99億元;發行格14.32元,對應2013年攤薄後市盈率為10.07倍。

“發行市盈率如此低,簡直就是送大禮包。”有投資者昨日表示,“不過,關鍵看有沒有運氣搶到。”

其實,作為體外診斷試劑領域的企業,目前,A股市場應該說不乏參照系。回顧市場主要的體外診斷試劑上市公司的歷史數據,2004年7月上市的科華生物,發行價11.12元/股,對應的發行市盈率15.80倍;2004年8月上市的達安基因,發行價格7.3元/股,對應的發行市盈率為19.73倍(按公司2003年經審計實現的凈利潤和發行前總股本全面攤薄計算);2011年7月上市的迪安診斷,首次公開發行的發行價格為23.5元/股,對應市盈率為39.83倍;2012年2月上市的利德曼,首次公開發行的發行價格為13元/股,對應的市盈率為37.14倍。這些數據顯示,近年來行業發行市盈率呈走高態勢。此次,九強生物在招股書中明示的同行名單,就包括科華生物和利德曼,以及在港上市的中生北控。

從行業自身發展分析,有分析師表示,九強生物所處的生化診斷行業,具有增速低、集中度低的特點,同時,也正是由於該行業在國內起步較早、發展相對成熟,其競爭格局整體相對穩定,該領域公司上市後,資本實力大大增強,有能力進行行業內整合。而且,隨著測定方法靈敏度的提高,可早期發現腫瘤,還能表明病變的部位,目前行業仍處於高速發展階段。

由此可見,無論從市場總體來看還是從行業自身的歷史情況看,九強生物10.07倍的發行市盈率,都有些出乎市場的意外。

連續漲停可以預見

此次IPO開閘以來,在管理層嚴格控制超募和發行市盈率高於行業水平的背景下,101家新股中,出現發行市盈率高於行業平均靜態市盈率的僅有5家;其余均低於行業平均靜態市盈率。其中,發行市盈率為行業平均靜態市盈率35%以下的就有:九強生物24%;牧原股份24.5%;騰信股份25%;艾比森31%;京天利、飛天誠信32%;天華超凈35%等。

除此之外,花園生物的首次IPO發行價甚至低於其每股凈資產。招股說明書顯示,花園生物發行前每股凈資產為8.09元/股,發行後每股凈資產降至7.56元/股。然而,花園生物的發行價卻只有7.01元/股。

業內普遍表示,這為這些新股登陸二級市場後產生一定幅度的上漲創造了有利條件。

“近期,很多新股都是天天漲停。”10月9日上市的花園生物、京天利,以及10月10日上市的勁拓股份等,在自上市日至昨日的所有交易日內,均為“一字”漲停。

不過,也有專業人士表示出了擔憂:盡管解決了上市公司圈錢的問題,但對新股“天天漲停”的炒作也不應成為常態。


(編輯:王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458

以歷史最低市盈率及盈虧去選走出谷底股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來源: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10/blog-post.html

今天做了一個新選股方式,就是看現時估值相對歷史最低估值差距,
因為現時到了歷史低位(如金融海嘯時歷史估值),可能有機會是已經見底或接近底部
例如,內銀現時估值5倍市盈率,海嘯最差果陣又係5倍,可能有機會已經見底(事實佢底部左好耐),如果公司增長回升,估值提升,回報率將增加....

現時P/E估值接近歷史最低P/E,反映市場預期該公司增長放緩
增長將會降至歷史最低水平,公司盈利增長預期繼續向下走
例如公司歷史增長最低有20%,但預期公司盈利增長降至10%,甚至盈利下降,沒有增長,又或者好似內銀,市場仍然認為壞帳風險高,只值低估值

這堆公司有部份正由增長高峰向下,亦有部份可能將由低谷走向上升
我們要找的不是高峰轉差的公司,而是要找低谷轉好的那些來投資
這是總表,至於那些將走出谷底,遲下會再分析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q_60x6TPK6irrg6c0ARr9iYZ4XAxysxTsUM8BAropdk/edit?usp=sharing
以下只是個人認為有可能谷底的公司行業,可能有其他我不懂的也是谷底,但太多了,不全部列出
有些公司可能特殊收益導致該年P/E急降(例如電能實業),有些可能曾經恐慌,歷史最低P/E只有2倍,
亦可能曾經預期盈利急降一半,市場早已給予低估值而影響了歷史最低P/E,那些公司可能現時估值也很低,但看不出來

其實最有效方法是將歷史數據製成圖表,但千幾間公司千幾張圖,再分類,是很大工程,也不易給大家看
這個方法雖不是最好,但是較簡單直接...

個人選出值得再研究的行業

餐飲股:1314 翠華
乳業股:1117現代牧,1431原生態,6863輝山
汽車零售:3836和諧,1268美東,3669永達,1728正通汽車,1293寶信汽車
內銀,保險:939建行,2318平保,3988中國銀行,1288農行,1398工行,3968招行
奢侈品,金銀: 1913: PRADA,1929周大福
建材:2128中國聯塑,914安徵螺泥,1313潤泥,3386東鵬
賭股:1928金沙,
內地證券:6881中國銀河,
百貨零售: 848茂業,1388安莉芳,1880百麗,

不包括海嘯時候的
151 旺旺
汽車製造: 489 東風
賭股: 880 澳博

-------------------------------------------------------------------------------------------
另一方面,我以另一方法找走出谷底股,如果以虧轉盈,虧損減少,盈利增加的模式去選股
但要尋找谷底翻身股,真的不容易
雖然已經篩選出上半年虧損減少或虧轉盈的公司,但有過百間,很難逐一睇
睇一間去預測佢有冇能力轉賺很多,都要花時間,何況過百間睇,
再者,唔係每一間我都識睇,能力有限

而且公司能否有較高的盈利,去提高公司市值,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如果不熟悉該公司收入前景或盈利模式,不清楚未來收入增長,也很難確定公司能否倍升
我可能首先製作一堆疑似谷底翻身的行業LIST,再慢慢每個行業看看走出谷底的可能性~
最重要是知道走出谷底的時機,有些行業可以衰幾年,你今年見佢好似第一年衰,以為第2年會好轉,點知第2年都係衰,就會中左陷阱,浪費時間了,好似鋼鐵股衰左幾年,年年都以為佢下年轉好就年年都中陷阱食白果,所以好似內銀呢D衰左幾年,會係2015,2016定係2017先轉好? 要研究分析清楚,不能妄下定論
希望2個月時間能清理每個行業前景既分析 

走向谷底或走出谷底行業
電訊設備: 2000晨訊,947摩比,2343京,763中興,2342京信通訊,552中通服
未有研究

鐵路建築:390中國中鐵,1186中鐵建(鐵路設備南北車今年已經走左出谷底)
鐵路投資增加,但建築股未有反映,未來投資可以繼續上升

煤炭:
煤炭價格9月開始回升,疑似見底

汽車製造,汽車零售:
換車高峰期將至

零售(百貨,鞋業)
受網購影響後,經歷轉型期,將有望回升

金屬資源(貴金屬(金,銀,鉑金),基礎金屬(鋁銅))
價格下降多時,暫見企穩

內銀,內險:
估值歷史低位,但難言短期轉好

航運:
BDI短暫上升,油價跌或有助改善成本,未詳細研究

家電:
家電更換高峰可能將至

奢侈品,金銀珠寶:
高增長期過左,現時估值較低,但未知何時見底,未有研究

賭股:
2014年增長見頂,現時估值走下坡,收入回復增長才是買入時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53

行業總覽及2015年展望 (1)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來源: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10/2015-1.html

本人因工作關係,經常需要接觸行業新聞,了解不同行業發展動向,因此,比普通散戶認識多一點行業資料,但本人並非什麼專家
我也不是每個行業都識,果要細分,上市公司可以包括過百個行業,有D是整個產業鏈已經有數個行業,一種產品分上中下遊都已經3個

因此這裡並不一定找到最高增長那個行業或那間公司,只在個人能力範圍內作分析,這篇文目的是找出2015年增長較強的行業

回顧:
每年,股市中,總會有些行業股價升幅大幅高於其他行業
例如,2006年港股大升行業,主要是房地產,
2007年百花齊放,
2008年想搵隻升既都難,金融海嘯
2009年家電補貼,汽車補貼,
2010年賭股,汽車,
2011年又係唔多升,歐債危機
2012年內房,汽車,頁巖氣,
2013年互聯網,再生能源,水務,手機等
2014年至今,手機,汙水,環保,
2015年????

預測2015年行業前,先睇各年恆指,上證,S&P500表現

藍線恆指,2005年增長低谷,2008年大跌,2011年大跌,3年1個低谷既循環,2014年剛剛是3年大運的一年,應該大跌?但沒有出現
2014年未完現時睇可能是低谷,那麼2015,2016年會重拾增長,牛市重臨?還是繼續牛皮悶局無上落?
睇埋高位,港股有7年一高位趨勢,1972,1979(1975不計,是因此1974跌太多,基數低影響),1986,1993,2000年早了一年1999出現,2007,(2009不算,因2008大跌)2014沒出現
中國股市也有七年一大運的趨勢,1993(其實是1992大跌影響),2000,2007,2014沒出現,(2009年是2008年影響),
2014是7年應該出現的一高位,3年出現一低位的時間,但今年平平無期,如果3,7繼續推進,2017會跌市,2021才會有超級大牛出現???

如果2017要跌,2015-16可能連續2年跌,2017最後一年跌,連跌3年,或者2015升少少,2016再升多D,2017PK
2016我估升既機會大過跌,所以我偏向係後者果種走向,2015-17,升升跌,股市周期其實反映經濟周期
所以呢D3,3,7,7有幾可靠? 無咩深奧理論支持係咪就唔可靠? 要解釋其實可以解釋,但我估,都好難有經濟學家解到俾你聽
貨幣政策,資源價格,商業周期,生產機器壽命周期,各種互相影響,超級電腦可能計到,人腦暫時應該計唔到
要信就信,唔信就算,你可以用自己方法去預測,我就簡單點,齋睇圖,黑天鵝事件有可能會破壞一時周期
周期被破壞,自然會有調整,影響有數據唔齊整,但我信,3,7周期是可靠性高的參考

當然,你可以花好多好多時間去做計算明年後年指數升跌,但指數升跌不是我關註的重點
發掘高升幅股票才是我的目標...

2015年,2016年,經濟會轉為較好的話,那個行業會跑贏平均值? 
從中國政策因素及市場周期來推測
簡單黎講,其實影響市場因素得2個,
人為因素(政策),自然因素(周期,市場需求等等)
什麼會是股價升幅最高的行業? 行業前景好,不一定是最佳投資,其實好多人都中左前景好呢個迷思

行業好,例如盈利增20%,但市場已早預期好,股價通常早已反映,如果沒有更利好的因素,或沒有更高增長預期
例如今年預增50%,但股價已經預測50倍P/E,下一年只增30%,50倍預測P/E將撐不住,股價就會插水
2007年果時好多股票都係如此....
因此,如果下一年轉差,就會中陷阱,以為高增長,點知到了增長頂點,市場又反映了,
以為行業好,但其實最好時光已經過左,所以我之前篩盈利高增長的公司,篩到很多的都已反映的公司
未反映的公司只有極少,當中有些亦有機會是假數公司,有些是增長高峰的公司,可能是陷阱公司
這是我之前篩選方法的缺憾,中了很多次陷阱的經驗

避過陷阱後什麼應該買?
有2種,假設A公司2014年利潤增20%,2015利潤增30%,2016增40%,這些就是而家應該投資,
當然這些公司不多,同一個行業也可能只有一兩家,其他對手未必有...
另一種,行業衰左幾年,市場普遍以為佢仲未衰完,但其實下年可能好轉,走出谷底,
這些行業公司是業績看不到(因此我之前篩選方法篩不出這類公司)
因為可能虧損,虧損減少,虧轉盈,盈利同比減少,
而往往這些行業升幅是最強.可以有超過一倍升幅
好似2208金風科技這些,2618TCL通訊,

2208金風


2208金風,2012年下半年,盈利下跌跌幅減少,股價(紅線)已見底開始升,2013下半年盈利重新增長,股價已反映,2014年繼續高增長,所以股價仍有上升動力
股價係低谷3蚊左右升返上黎,而家14蚊,升左4倍.......

2618 TCL通訊


2012下半年公司仲蝕緊錢,但股價無再跌,2013上半年,公司蝕少左,股價已經回升,因為公司有公佈季績,
2013下半年公司賺返錢,股價已經反映左,由2.X升到8蚊,升左3倍幾....
所以散戶要睇業績炒,通常係比日日跟蹤公司既人慢幾步.....
公司/基金都有條TEAM,日日跟蹤不同公司,散戶得一個,頂多加埋朋友,資訊一定少,
所以想食幾倍升幅,除非你只跟蹤幾個行業,或者有驚人既觸覺....

好,之後就係重點,有咩公司行業走出谷底,有勁高增長?
下集再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54

477 奧普集團收入大增 Edward Lee 發掘十倍股

來源: http://edwardten.blogspot.hk/2014/11/477.html

周末,睇住個升跌LIST搵下機會,當然搵返自己熟悉既公司
見到模擬組合隻477奧普突然勁升,去搵返D原因返黎,原來係有好消息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jiangsu.china.com.cn/html/finance/zh/381553_1.html
昨日(10月20日) @奧普 官方微博發佈消息,
經統計,2014年9月9日至10月10日“奧普月”大型讓利回饋季期間,
奧普線上線下總銷售額達到3億元,創月銷售新高。

32日就做到3億生意,2014上半年公司只係做3億幾,2013年只係做6億生意
2014上半年+9月收入已經=2013年全年,仲有7,8,10,11,12月,收入增40-50%應該無難度
盈利增幅預計至少1倍,上年每股盈利$0.0995,上半年已經$0.0848,全年0.2HKD無問題
10倍市盈率估值其實已經係算低,目標價$2,應該好快到,現價1.49,潛在升幅33%
單新聞係10月21日已經出現在微博,但11月先開始有人炒
我第一時間諗最快知道既一定係管理層,之後上HKEX查下股權變動
真係有大股東10月20日入貨,之前出業績果陣8月底都有掃貨
根據早前公告方勝康先生為方傑先生之堂兄,兩人同是思時寰宇有限公司之董事及股東,換言之是本公司之控股股東。

中間點解會少左貨就無講,不過10月20是買入

這間公司一早放在模組,可繼續持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59

去哪兒:十倍虧損換來一倍增長,錢都去哪兒了?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853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4-12-5 13:39 編輯

去哪兒:十倍虧損換來一倍增長,錢都去哪兒了?

作者: Eastland

12月2日,去哪兒網發布了2014年Q3財報。報告顯示,去哪兒網本季度營收5.011億元,同比增加107.8%;凈虧損為5.7億元,同比增加1060%。也就是說,去哪兒網用十倍的虧損換來一倍的增長!


如果把虧損增速比喻成駱駝、營收增速則是小羊。去哪兒網用駱駝換了羊,承認羊的價值也不應抹殺駱駝的存在。營收固然是"財報中實實在在的數字",虧損也不是空氣。


隨後在許多媒體對去哪兒財報的報道中,都出現了去哪兒營收翻番這樣的字眼,“去哪兒網酒店間夜總數達到1000萬,超過藝龍的940萬間。並且去哪兒網在數百個城市的酒店團購超過了美團。自此,去哪兒網在酒店業務上已坐二望一,全面開始了對攜程的堵截。”虎嗅真心讓人懷疑這些稿子都是去哪兒炮制出來發給媒體的通稿,要不就是媒體或自媒體迷糊了。


想讓大家只見羊不見駱駝,難度大收費高呀!


“坐望”之說水份大


去哪兒網"逮到的羊”是酒店業務的突破,2014年Q3的預訂間夜數達到1000萬。


但是,仔細一看呢?


在介紹Q3業績時,去哪兒網CEO莊辰超說:"酒店直銷業務,尤為振奮人心。這一切得益於酒店直銷網絡的迅速擴張和技術的持續發展,第三季度酒店直銷量占酒店業務總量的51%。"也就是說,去哪兒網酒店直營完成的間夜數為510萬,另外490萬則是對平臺成交數的估算。以實打實的直營成交量而論,去哪兒網與藝龍的940萬間夜還有很大差距,坐二從何談起呢?


雖然攜程、藝龍、去哪兒被大家歸為在線旅遊網站,但去哪兒網起初的經營模式卻與另外兩家有著本質的不同。攜程、藝龍是先采購再銷售,賣的是自己的貨;去哪兒網則為攜程、藝龍、同程等眾多OTA(Online Travel Agency)提供交易平臺。具體來講,就是OTA將采購到的酒店、機票等庫存放在去哪兒網上展示,消費者點擊後跳轉到相應OTA的網頁,去哪兒網按P4P模式(按效果付費)收費。庫存是OTA放上來的,流量百度送的(每年約22億次),交易在OTA處完成,去哪兒網充當的是垂直搜索,與電商不沾邊。


但"流量二道販子”的"錢途”有限,公司收入與公司估值的想象空間不大。所以,去哪兒網開始自我異化,就是直接到線下采購酒店庫存,做起了OTA業務。盡管因觸動其它OTA的利益,與攜程、藝龍、同程們的矛盾此起彼伏,但去哪兒網方向是正確的。近年來,搜房、易車、汽車之家乃至趕集網紛紛從單純的2B販量流量轉向2C直接介入的交易。先聯接(人與服務、人與商品、人與人)、再促成交易、最終使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去哪兒的“異化”路徑完全附合互聯網企業發展的大趨勢。


隨著電商之間的競爭向縱深發展,自營與平臺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例如京東在2014年Q3,除405億元直營收入之外,開放平臺上的第三方商家還實現了268億的交易,使總交易額(GMV)達到673億元。


有意思的是,攜程也搞起了開放平臺,梁建章在談到Q3業績時說:"我們新業務的成長也令人鼓舞。目前,我們的開放平臺已經整合了約1000家酒店供應商、國內前600大機票供應商、以及800余家旅行社的產品。酒店平臺季度銷售額已經近10億元人民幣。我們將投資建設開放平臺,增強平臺技術和服務,為客戶和合作夥伴創造更多價值。" 假如平均單價為250元/間夜,銷售額10億就相當於400萬間夜,大約占攜程酒店預訂總數的20%。


去哪兒轉型的方向正確,但宣稱預訂間夜數達到1000萬,超過藝龍、坐二望一有極大的水分。


首先,平臺與直營兩種成交額有本質的差異,而且前者的交易額要比直營大很多,直接拿來比較沒有意義。2014年第三季度,京東直營業務交易總額為405億,天貓“雙十一”一天的交易額就達到571億。


其次,具體到在線旅遊這個行業,消費者跳轉到OTA完成交易,最終實際入住了多少間夜,去哪兒網無法監測只能估算。好比百度,想知道某個季度投放“不孕不育”這個關鍵詞的醫院到底做了多少單生意,賺了多少錢難度很大(更不要說最終生出多少寶寶)。假如百度非要估出一個數,然後說自己是全世界最大的“不孕不育專科醫院”,豈不是很搞笑。


最後,從邏輯上講去哪兒網平臺的490萬間夜只能拿來與攜程開放平臺的400萬間夜比,卻不能與任何一家OTA的間夜數相提並論。因為在平臺模式下,去哪兒網所謂的成交是由OTA來完成的。好比10個種糧大戶每戶賣給一個商家10萬斤糧食。商家手里的糧都來自農戶,不能說自己“糧食產量100萬斤,是第一種糧大戶。”


時至今日,在線旅遊酒店預訂領域的態勢是這樣的:直營攜程第一、約1600萬間夜(2014Q3,下同);藝龍第二,為940萬間夜;去哪兒網是510萬間夜。俗話說行百里者半九十、望山跑死馬,去哪兒在追趕老二藝龍的道路上還只跑了五十里,坐二望一之說有些忽悠;平臺去哪兒第一、約490萬間夜,但攜程開放平臺剛剛啟動就達到400萬間夜而且準備不惜虧損大力發展平臺業務。按照這種趨勢去哪兒的平臺第一多半保不住。


去哪兒網把直營和平臺的間夜數混在一起宣傳,近一半間夜數還是算出來的,投資人不暈才怪。


錢都去哪兒了?


在過剩資本驅動下,"以虧損換市場”成為一些互聯網公司的基本策略。即然是換,就應當考慮代價和收獲,比較好的辦法是觀察經營虧損占營收的比值。虎嗅9月12日文章盤點了九家著名的虧損公司,包括經常被拉來證明去哪兒網虧損有理的京東、亞馬遜和老對手藝龍。


從下圖可以看到:被稱為“虧損之王”的京東,2014年Q2經營虧損僅相當於營收的2.8%;去哪兒網的老對手藝龍經營虧損占營收的比例在10%到19%之間。2014年Q3,去哪兒經營虧損占營收的比例則達到驚人的115%,營收一騎絕塵、虧損也一飛沖天了。



去哪兒了錢都去哪兒了?下圖列出2014年前三季度攜程、藝龍、去哪兒網的營業成本、市場費用、產品費用和行政費用占營收的比例。



去哪兒網、攜程、藝龍這三家的毛利潤率非常接近,差別主要在市場、研發及行政三項費用。


先看市場費用。去哪兒網別出心裁地把"市場費用"拆成"市場費用"和"百度知心線上推廣費用"(Online marketing expense for Baidu Zhixin Cooperation)。2014年Q3,這兩項費用合計達5.02億元,比營收的100%還要高。其中知心費用為2.356億,相當於營收的47%!5.02億市場費用,攤到3270萬宗交易(2,270萬張機票數量和1,000萬酒店間夜),每獲得一宗交易的市場費用是15.35元。去哪兒網每賣一張機票營收為14元,平臺每成交一間夜收入23元、直營每成交一間夜收入為10元。同期,藝龍酒店業務收入2.55億、市場費用1.79億,940萬間夜全部是直營,每間夜市場成本19元、收入27元。


去哪兒網還把另外兩家的"產品費用”拆成"產品研發費”和"產品采購費”兩塊。2014年Q3,兩塊費用合計為3.29億元,相當於營收的66%。其中9980萬元產品采購費是采購510萬間夜的費用(主要是相關的地推成本),平均每采購一間夜的費用為19.6元(註意不是價格),10元的營收又被超過一次!同期,藝龍連研發帶產品采購的費用僅為7372.6萬元,就算全部用於940萬間夜的采購,每間夜的采購成本也才9.97元。


再看三季度2.29的研發費用,占營收的45.7%!重視研發是好事兒,誰也不能批評一家公司的研發費用高。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亞馬遜(10.8%)、微軟(13.4%)、谷歌(14%)、百度(14%)都暴弱了!


去哪兒網直營酒店業務固然是取得突破性進展,但線上用股票換百度流量、線下派地推采購酒店代價不菲,僅市場費用及采購費兩項就達到34.95元,營收只有10元,每間夜虧25元,510萬間夜就是1.3億。加上畸高的研發費、行政費,終於在一季季度就虧了5.7億元!


某自媒體談及去哪兒時說“成本上升並不可怕,可怕的只是成本效益比的低下。只要成本所對應的增長足夠迅猛,對於價值投資者們而言,投入反而會成為正面因素。”


哈哈,經過本文一算,去哪兒的成本上升與對應的營收增長,哪個迅猛還用說嗎?


“百度知心”計劃的實施,產生了極高的財務成本,去哪兒一直試圖說服投資人接受按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將這項費用剔除,理由是“此為非現金支出”。沒有支出現金但支出了股票呀,難道去哪兒網的股票一分錢不值?再說,去哪兒網做的就是流量變現的買賣,百度每年倒來的搜索流量高達22億次。攜程、藝龍、同程重金向百度買流量,去哪兒網卻把流量成本給“非掉”了,投資者怎麽比較各家的業績呢?房地產開發商不計土地成本、造船廠不計鋼鐵成本、中石油不計原沒開采成本,都說“用股票換的沒花錢”,行嗎?


機械地把非現金支出從成本中“非掉”,會造成許多笑話。同樣的道理,在計算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時,如果不針對公司具體情況,直接把折舊、攤銷扣除,就會出現可笑的結果。請看一嗨租車招股文件第16頁,去掉車輛折舊後得到經調整的息稅前收入(Adjusted EBITDA)為1.02億。雖然符合會計準則,但汽車租賃公司最大的成本就是汽車,把這塊成本去掉拿什麽租給用戶?!


對不起一嗨,又讓您躺槍了。


(來自虎嗅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2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