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毛戈平,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和劉曉慶合作。雙方首次合作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在一部以武則天為主角的電視劇中,這位溫州籍的化妝師憑借其高超的手法將45歲女星化成了15歲豆蔻少女和80多歲老太(彼時,大多數中國人對於化妝這門技術並不太精道且PS與美顏遠未盛行)。當時的媒體贊譽,在化妝師精湛的技藝下,妝容完美到讓觀眾完全猜不出女星實際到底幾歲。
毛戈平也因此一炮而紅,成為國內本土化妝師里的標桿性人物。到了2000年,這位被行業內評為“大師級”的人物成立了同名的化妝品品牌。如今在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後,毛戈平的化妝品公司於日前向證監會提交招股說明書。如果這一申請通過,這家公司也將成為國內首個本土上市的彩妝企業。
定位高端的本土彩妝
公開信息顯示,毛戈平的化妝品公司前身為杭州匯都,成立於2000年7月28日,整體變更前註冊資本為6000萬元。2015年,該公司更名為毛戈平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主要從事MGPIN與至愛終生兩大品牌彩妝、護膚系列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化妝技能培訓業務。
根據招股書顯示,毛戈平公司歷年營業收入也呈逐年增長之勢。其中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1~6月營業收入分別為24290.55萬元、28113.42萬元、32091.35萬元、15846.07萬元;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4446.73萬元、4711.26萬元、5462.47萬元、2180.76萬元。就銷售渠道而言,報告期內,毛戈平公司產品的銷售渠道主要分為百貨直營、經銷渠道、培訓渠道、電商渠道等方式。在前述幾個渠道中,目前百貨直營還是為最主要銷售渠道。以2016年1~6月銷售為例,這一渠道的金額達到10071.16萬元,占比高達75.04%。
“目前國內彩妝品牌做得較大的是卡姿蘭、瑪麗黛佳,但這兩個品牌都是針對大眾市場,主要的銷售渠道是化妝品專營店。”磐締資本創始合夥人王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和前兩家相比,毛戈平劣勢在於零售終端的數量偏低,但這還是和其定位有一定關系。相對於其它彩妝品牌走的都是化妝品專營店的渠道,定位大眾。而毛戈平的同名品牌,算是本土的高端彩妝,主要是進駐到國內的百貨店和購物中心。這在本土品牌中很少有人可以做到。
由專業化妝師打造的專業彩妝品牌,雖在國內鮮見,但在國外卻有歷史悠久,且有好些個已經具有一定的市場知名度。比如美國的Bobbi Brown、M.A.C以及MAX FACTOR。其中,MAX FACTOR算是創立最久的品牌,由化妝師MAX FACTOR於1909年在好萊塢創立。另外兩家在創始人將品牌做出一定知名度後,被化妝品巨頭雅詩蘭黛收購,在集團的資源支持下成為了知名的國際品牌,且都定位偏高。
在國內,目前無論是彩妝還是護膚品牌,皆是海外公司強勢。由於缺乏大集團背後的資金資源支持,若想要在中高端市場占一席之地很難。所以,謀求上市也是一個必然。
王茁表示,在化妝品行業中,彩妝的利潤較高,且這一品類在目前看來處於上升趨勢,未來向好。
本土日化公司上市路漫漫
除了毛戈平,2016年預備沖擊IPO的本土日化公司還有珀萊雅、拉芳、名臣以及丸美四家。其中,丸美曾找來梁朝偉與周迅兩大明星代言獲取市場關註度。
但在11月中旬,證監會主板發審委發布的信息顯示,丸美的首發未能通過。根據證監會網站披露的信息,發審委會議提出詢問的主要問題包括丸美股份經銷的具體模式、對經銷的相關內部控制制度及執行情況等問題。同時,發審委會議公告還顯示,丸美報告期因產品質量問題受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的檢查及處罰,而丸美尚未對內控制度是否健全並得到有效執行做出說明。
回顧丸美的上市之路,這家公司於2014年6月提交了招股書後,於今年6月底又對招股書進行了更新。數據顯示,2015年丸美公司的總營收為11.9123億元。其中丸美品牌2015年營業收入為10.2970億元,較2014年增長率下降4個百分點,丸美品牌產品的營業收入增長速度放緩。2015年,受促銷政策與銷售價格的影響,產品的平均銷售單價與毛利率都有所下降,所以也有不少人猜測丸美IPO失敗是因其盈利能力被質疑。
日化行業人士、優億美妝化妝品采購服務平臺創始人白雲虎就表示,從證監會的16條問題中可看出,丸美IPO未過其實正反映了證監會對日化企業普遍采用的傳統經銷商業模式存在顧慮。
據第一財經記者采訪了解,目前國內本土的規模較大的化妝品公司多采用的是經銷商模式。這一模式的好處是,可以只要說服經銷商拼命拉貨,就能夠沖高業績。但不少品牌公司為了沖業績,常會給經銷商壓貨。這些產品積壓在渠道(換而言之事實一直堆在經銷商的倉庫里),也導致無法統計、了解最終具體的銷售情況。此外,這些傳統日化經銷商在財報稅收上並不規範。如此種種在相關部門看來無疑都是不確定風險因素。
丸美的“折戟”,或許會給其他同行業公司的上市之路蒙上些許陰影。
元旦前後,美國化妝品公司雅詩蘭黛和韓國化妝品公司愛茉莉太平洋宣布在中國市場的降價計劃,幅度最高達到30%。兩家公司均表示,降價是為了響應中國對於化妝品消費稅的調整政策。
據新華社報道,根據愛茉莉太平洋3日發布的聲明,從1月15日起,將四大品牌327個單品的建議零售價下調3%至30%。此前,雅詩蘭黛宣布,從1月5日起,雅詩蘭黛、倩碧、魅可等旗下品牌將下調部分彩妝和香氛產品的建議零售價,幅度從7%到18%。
根據財政部下發的通知,中國從2016年10月1日起,取消對普通美容、修飾類化妝品征收消費稅,將“化妝品”稅目名稱更名為“高檔化妝品”。征收範圍包括高檔美容、修飾類化妝品、高檔護膚類化妝品和成套化妝品,界定標準為生產(進口)環節銷售(完稅)價格(不含增值稅)在10元/毫升(克)或15元/片(張)及以上。稅率調整為15%。
據第三方機構統計,中國化妝品市場上,大眾化妝品約占70%,高端化妝品占20%以上。“消費稅調整對化妝品行業起到降稅作用,或將推動化妝品降價。”長江證券研究報告稱。
化妝品行業人士陳敏表示,消費稅調整和此前關稅下調,只是觸發外資化妝品降價的原因之一,其他因素還包括:跨境電商和海淘市場快速發展,使化妝品價格體系日趨透明,倒逼外資公司調整在中國的價格區間。統計顯示,部分外資化妝品國內外價差可達50%,因而10%左右的降價幅度並不算高。
據中國質檢總局官網消息,質檢總局日前公布的“2016年11月未予準入的食品化妝品信息”中,共有19批次韓國化妝品上“黑榜”。
共有28批次進口化妝品被列入該名單,有19批次是愛敬、伊雅索等韓國著名化妝品品牌旗下產品,不合格的原因包括貨證不符、產品配方變更、無在有效期內的進口化妝品備案憑證授權使用書等,近11噸(1.1272萬公斤)相關產品已受到退貨處理。
韓聯社報道稱,韓國化妝品行業一位負責人表示,中方此次公布的未予準入化妝品名單中韓國化妝品的占比最高。因此業界憂慮稱,中方已開始加大對韓產化妝品的限制措施。
1月16日消息,據韓聯社報道,為響應中國去年10月起執行的《關於調整化妝品進口環節消費稅的通知》,韓國最大化妝品企業愛茉莉太平洋自15日起將旗下品牌蘭芝、悅詩風吟、伊蒂之屋、雪花秀的327款產品的價格下調3%到30%。
愛茉莉太平洋中國公司表示,全部在華生產不受關稅影響的夢妝品牌不在降價之列。業界人士表示,隨著電子商務和海淘的日益發達,化妝品價格也愈發透明,海外化妝品銷售商在華調整零售價格勢在必行。
報道稱,此舉可能使中國遊客赴韓購買化妝品的熱情有所減退,影響韓國化妝品市場月底的春節行情。貿易行業人士稱,中國正為提振內需引導消費者在國內購買海外產品,這對韓國來說不是好消息。但因中國遊客普遍將韓國視為“化妝品天堂”,降價未必能阻止遊客赴韓購買正品的腳步。
韓流席捲香港,連帶韓國美容產品亦受追捧;當滿街女士畫着一字眉、化着咬唇妝,衍生的商機不容小覷。本來在連鎖店推銷化妝品的兩兄弟——梁顯聰(Saito)及梁顯鋒(Nigo),也受此吸引加入戰團,成立公司「葆絲」主力代理韓國中價美容產品。店鋪亦在兩年內由一間增加至四間,莫非男士賣化妝品更好賺?做女仔生意最好賺 兩兄弟一同賣化妝品,不是事有湊巧,也不是追逐夢想;他們說只是現實逼人,貪其佣金高。「以前我們讀書少,一直從事銷售,試過賣衣服及香水。」三十三歲的哥哥Nigo笑說。他們之後投身兩間不同的大型連鎖化妝品店,分別工作七年及兩年。在售賣化妝品的同時,他們發現美容產品的前景不錯,覺得大有可為,「做女仔生意係最好!」二十九歲的弟弟Saito率先跳出來,另起爐灶。Nigo最初因在公司工作七年,渴望晉升至男主管而有所猶豫,但公司最後也沒有該職位的空缺,所以他在一年後也決定離開公司幫助弟弟。 自己做生意,除了可以「穩袋」全部收入,還有更大自由度。Saito說他自立門戶的另一原因,是不喜歡舊東主的佣金制度——即每次成功向客人推銷特定產品便可賺取佣金。曾經有一個中國製造的品牌,質素一般,但公司提供高佣金,「試過向五至六位客人推介,但他們最終會投訴、換貨。(員工)不是真心推介,是以金錢行先。」另外,大型連鎖店着重遊客生意,忽略本地顧客需要,Saito希望開店服務香港客人。 店鋪內超過六成的產品是來自韓國,其餘來自美國及日本,價錢由四百至一千港元不等,Saito說主要針對二十五至四十九歲有經濟能力的女士。除了美容產品,店內亦有提供來自韓國、日本及泰國的零食,「當一家大細進入店鋪時,女士可能睇護膚品,小朋友可以睇零食。」四間分店位於銅鑼灣、灣仔、將軍澳及屯門,三間是自營店,一間是加盟店。 親自試用當宣傳 Saito說幾乎所有客人是香港人,「內地客人接受新事物較慢,買一件產品要有四至五個人,或十個人分享過好用,他們才會考慮購買;但本地人在網上看見,或查看成分,他們便會去試這件產品。」Saito一年會到韓國五至六次,物色合適的美容產品。他平日也有用護膚品的習慣,所以在引入新產品前也會了解其成分,親自試用,「有一個品牌是來自韓國一間有名的整容醫院,它推出了一款美白面霜,含有『D-熊果苷』成分,這種成分的效果比普通成分高三百五十倍。我們試用過它們的產品後,便跟該品牌商討合作。」除了在當地的名氣外,他也會考慮產品是否配合香港的潮流,「半年前,水光針掀起熱潮,有水光針成分的產品也會熱賣。」葆絲入的貨知名度不高,所以Saito會找來關鍵意見領袖(KOL),甚至藝人試用和分享。不過,當中也涉及一定的推廣費用。Saito透露,不少韓國品牌為了打入香港市場,會贊助宣傳費,而他選擇品牌時也會視乎其母公司的背景及財政狀況。例如店內其中一款產品的母公司是韓國的上市公司,亦是寶馬汽車在韓國的總代理,所以有能力支援大型的宣傳,亦能負擔邀請藝人任代言人的費用,「網民見到有藝人親自試用,信心會比較大。」Saito便曾邀請藝人莊思敏任該品牌的亞洲區代言人,當然,如果韓國品牌成功在香港建立形象,他們的營業額也會有所得益,可謂互惠互利。 爭贏大型連鎖店 Saito同意這種服務,跟一般市場營銷公司相似,此正是他們的優勢,因為大型連鎖店只會較着重賣出貨品。「可能它以十蚊入貨,賣到十五蚊,賺咗就算。但韓國公司會較着重代理如何幫品牌包裝及宣傳,着重品牌的長遠發展,再決定把代理權交俾邊間公司。」Saito又說,他們更曾在大型連鎖店手上搶得代理權,「有一間大型連鎖店以比我們高三倍的價錢洽談,大概是五百多萬港元,但我們以三分一價錢投到。因為我們承諾半年內會協助他們開設專櫃,為他們進行宣傳及推廣,邀請一個明星擔任代言人。」雖然葆絲跟大型連鎖店在貨源跟客源,也有所不同,不構成直接競爭,但Saito希望將來他們可以透過這種方式主導市場潮流,決定美容產品趨勢,「坊間的店鋪可能是客人要什麼產品,你就要取什麼品牌的貨,但未來是我們要什麼品牌,然後由其他店鋪追着我們。」 黃金七十二小時 Saito說剛開店時,本來以賣「水貨」賺取差價,但發現「無肉食」,價格亦不及大型連鎖店,於是改為售賣新興的美容產品。後來他透過朋友介紹,穿針引線下結識不少韓國化妝品牌的高層,間接為葆絲洽談代理權鋪路,「今日打電話過去,聽日就可以約見該品牌的老闆。」同時,葆絲可以直接向他們取貨,不用經過批發商,價格也因此比其他小型化妝店低。Saito還說來貨價較一般便宜百分之十至三十,可謂「識人好過識字」。與其他連鎖店比較,主力負責分店營運的Nigo說,連鎖店較強調銷售技巧,但他們認為維持跟客人的關係更重要,「不要一來就直接要客人購物,跟他們先聊一下。」他又表示,不論客人買什麼產品,都會向他們索取電話號碼,「他買一支眉筆,我都會問他們攞電話,因為想他們下一次可以回來找我;利用以前所學的黃金七十二小時,在七十二小時內打電話給客人,了解他們的用後感。即使買零食,都會問好食嗎,或提醒客人好快無貨,或者幾時有貨。」Nigo笑說,不要小看買一包糖的客人,可能他之後會突然在WhatsApp問你有沒有售賣某一款面膜。即使店鋪沒有售賣,Nigo也會幫客人搜尋,從而累積熟客,「市道不太好,要珍惜每一個客人!」 開業資料(2015年5月)裝修:$20萬租金:$15萬入貨:$20萬雜費:$5萬總投資:約$60萬 營業資料(每月每間分店平均)營業額:$50萬人工:$5萬租金:$3萬雜費:$2萬入貨:$15萬店鋪廣告:$5萬盈利:約$20萬 撰文:王敬蓮攝影:關永浩攝錄:關永浩、梁正平[email protected] |
新華網5月12日報道,我國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審批改備案”試點改革12日在上海口岸正式啟動,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的一批潔面乳成為這一改革啟動後進口的首批化妝品。
據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介紹,按照業務流程,這批剛剛從日本運抵上海口岸的潔面乳,將實施現場檢驗檢疫和實驗室合格檢測,預計十多個工作日後,企業即可取得《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正式上市銷售。
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財務部部長陳端明表示,“審批改備案”試點改革帶給企業的最大益處就是大大縮短了進口化妝品進入中國的周期,“與以往相比,我們的新產品今後大約可以提早4-5個月與中國消費者見面,相關的物流倉儲成本也會隨之下降,中國內地市場長期高企的進口化妝品價格也有望進一步向周邊的日本和香港市場看齊。”
“過去化妝品進口實施審批制,我們進口一批新品,至少要花幾個月時間等待批文,不僅提高了倉儲物流成本,也無法提前告知中國消費者,以致錯失了一些市場機遇。預計‘審批改備案’試點改革啟動後,其他許多化妝品公司都會和我們一樣,更加註重中國市場的開發。”陳端明說。
據上海出入境檢驗檢疫局食品安全監管處副處長顧勁翊介紹,按照改革要求,出入境檢驗檢疫和食藥監等部門今後將督促化妝品進口企業妥善記錄、保存進口及銷售記錄,建立完善的追溯體系。“相關進口產品一旦出現安全問題,相關企業必須發布公告並開展召回。”
今年1月中旬,國家食藥監總局和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布公告,宣布在上海浦東新區試點實施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管理。公告明確自2017年3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21日,凡從浦東新區口岸進口,且境內責任人註冊地在上海浦東新區的首次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由現行審批管理調整為備案管理。實施備案管理後,相關部門可在5個工作日內出具備案憑證。
“買了一只品牌口紅,又要吃土半個月了……”“一千塊錢買一瓶化妝水,到底值不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妝品領域也出現了明顯的升級消費趨勢。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6 年中國化妝品零售總額達2222億元,化妝品市場規模僅次於日本與美國,預示著我國化妝品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根據各大公司披露的2016財年年報數據,全球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歐萊雅的毛利率為71.58%,另一化妝品巨頭雅詩蘭黛雅詩蘭黛的毛利率為80.6%,亞洲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日本資生堂集團毛利率約為75.59%,中國本土化妝品巨頭上海家化護膚類產品的毛利率為77.7%。
不過在高毛利率之下,化妝品公司的凈利潤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麽高。以雅詩蘭黛為例,其凈利率僅為10.6%。那麽,其他的錢去哪兒了呢?
雅詩蘭黛的財報顯示,在2016財年,其凈銷售額為112.6億美元,而用於廣告和營銷的費用接近28.21億美元,運輸和處理費用達3.63億美元,而相比之下,用於研發的費用僅為1.91億美元。
國內的化妝品公司情況也如此。以即將在A股上市的珀萊雅為例,其招股說明書便顯示,2016年,珀萊雅的營業收入為16.2億元,其用於形象宣傳的推廣費為3.15億,包裝物3.79億元,原料費僅為1.69億元,原料的成本僅占到最終營業收入的10.43%。
這也就意味著,對於消費者來說,絕大部分的錢最終並非為原料或者研發買單,而是為廣告和營銷費用甚至包裝買單。以一款40ml售價為320元的精華為例,最後塗抹到臉上的精華可能僅為40-50元,有75元是花在包裝上,還有63元則花在了廣告費用上。
一名化妝品行業內人士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營銷費用歷來是化妝品公司的成本大頭,營銷也不僅僅是廣告,還包括門店和貨架的鋪設等。
隨著“雙十一”的臨近,許多消費者又在網上購物平臺上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囤貨”。
根據京東大數據顯示,19-25 歲年齡段用戶的購買力正在變強。該年齡段用戶在品類選擇方面已經出現明顯的進階過程,消費的國際化趨勢開始出現,TOP50商品中雅詩蘭黛、迪奧、範思哲等高端品牌較多。
這些消費者又是如何看待高價化妝品的成本的呢?家住北京東城區的李靜是一名資深的化妝品愛好者,在她的化妝臺上擺滿了各種從網上或者親戚朋友從海外代購來的化妝品。當問及她對護膚品成本的看法時,李靜認為盡管她早就知道廣告占大頭,但她仍舊會選擇相對而言更有知名度的產品:“我不會去買一個我都沒聽說過的品牌。而且單按原料看也是不科學的,畢竟化妝品還要看工藝。”
而另一名消費者劉剛則向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由於其大學所學專業為有機化學,對化妝品更關註成分而非品牌,因此在平常購買化妝品時,他通常會選擇功效符合自己皮膚狀態的化妝品,但不會購買一線品牌的化妝品。“很多化妝品公司把錢都花在請明星代言上,但產品里真正有效的成分並不多。”
此外,還有多名消費者稱,平常購買化妝品主要靠朋友推薦,很少關註成本,即便知道其廣告費用高企也不會輕易更換品牌。
不過在看了上文的成本統計數據後,家住上海的李丹丹表示沒想到包裝費也這麽貴,“突然想用大寶了。”
(來源:中新經緯 記者:羅琨)
券商研報浩如煙海,投資線索眼花繚亂,第一財經推出《一財研選》產品,挖掘研報精華,每期梳理5條投資線索,便於您短時間內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專業團隊每周日至每周四晚8點準時“上新”,助您投資順利!
2018年5月24日目錄
►全屋定制引領家裝進入套餐時代,龍頭強者恒強!(招商證券)
►化妝品舊貌換新顏,代際效應下這些企業值得關註(光大證券)
►煤化工競爭優勢逐漸顯現,行業龍頭盈利持續改善(平安證券)
►北鬥建設積極推進,衛星應用產業鏈打開市場空間(光大證券)
►減速機國產化在即,機器人產業鏈有望超預期成長(國盛證券)
1.全屋定制引領家裝進入套餐時代,龍頭強者恒強!(招商證券)
招商證券看好定制家居行業長期發展,套餐時代全屋定制讓房子變得更能裝,企業也加大促銷提升性價比來順應這一趨勢,把握流量入口+提升客單值是關鍵。
招商證券指出,房地產行業的快速發展拉動家具購買需求,2000~2013年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年均複合增速達20.3%,地產銷售增加帶來的家具購置需求持續增長;2013~2017年,商品房銷售面積複合增速雖然降至8%,較早期有所放緩。但受益於地產後周期,以及二手房銷售逐步增加,定制家具需求仍持續較快增長。
招商證券認為,全屋套餐的推出是在行業競爭環境變化的背景下,品牌企業通過套餐引流主動讓利消費者,快速做大規模的過程,順應了“新中產”群體消費模式變化、精簡定價教育、充分挖掘客流價值等發展趨勢。目前,80、90後已成為國內家居家裝消費市場的主力人群。據騰訊家居發布的《2018年家居家裝行業人群洞察白皮書》顯示,在裝修方式選擇上偏好“全屋整裝,拎包入住”方式的80後、90後占比分別已達43.57%、38.93%。
家居作為地產的下遊行業,家具購買一般發生在交房之後,因此,長期以來家居行業景氣程度與房地產銷售情況相關度較高。從家具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收趨勢來看,招商證券發現,營收增速的變化大致滯後於商品房銷售變化一年左右的時間。2013年作為家居行業分水嶺,在指數表現上也呈現了此特點,即2013年以前家具指數與地產指數基本同步,而2013年以後隨著定制滲透率提升,家具行業消費屬性凸顯,家具指數表現也明顯優於地產指數。
招商證券認為,全屋套餐時代性價比為王,消費者對於家居消費的價格敏感度提升,“把握流量入口+提升客單值”成為規模增長主驅動。大品牌在資本、產能、信息化、渠道、產品等重要領域已完成基本布局,同時家具賣場將向全國連鎖大型品牌集中,將帶動日益稀缺的優質資源加速向頭部品牌集中;同時,行業分級初步成型,具備經營實力的二線品牌通過產品細分、渠道差異、服務和區域聚焦等,實現差異化突圍亦具備較大發展空間。
招商證券預計龍頭企業有望依靠規模優勢通過做大客單值,在維持合理利潤率的同時進一步做大規模,推薦歐派家居(603833.SH)、尚品宅配(300616.SZ)、索菲亞(002572.SZ)、誌邦股份(603801.SH)、好萊客(603898.SH)等。
2.化妝品舊貌換新顏,代際效應下這些企業值得關註(光大證券)
化妝品行業消費領跑其他消費品類,4月零售額同比增速達到15.90%。光大證券指出,根據保守測算,2020年中國化妝品行業市場規模接近3500億元,2017~2020年的年複合增長率為3%,中國化妝品市場未來的競爭已進入新的階段,即傳統市場提升市占率,新興品類提升滲透率。
化妝品行業的核心增長邏輯在於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消費升級帶動品質生活的需求,同時消費者代際切換註入市場活力,95後閃亮登場。與此同時,國內並購整合現象興起,三成行業收購旨在對渠道的爭奪。2007年到2017年我國化妝品行業發生的394起資本事件中,渠道商116起,占比29%。
光大證券指出,從消費結構來看,目前國內化妝品消費主要品類包括護膚、洗護、彩妝和其他功能性產品等;從市場構成來看,護膚品、護發產品、口腔護理產品、沐浴用品和彩妝是前五大品類,貢獻了90%市場銷售額。護膚品單個品類占整個化妝品市場規模的51%,年均複合增長率7.5%,其中面部護理占比達到87%為主要細分品類,面膜增速最快。此外,彩妝發展勢頭強勁,占化妝品整體市場8.5%的份額,年均複合增長率11.8%,產品營銷推動市場持續升溫。
目前,外資品牌占我國化妝品市場主導地位,內資品牌份額快速提升。光大證券指出,國內化妝品市場Top20品牌中,國產彩妝品牌的市占率由2011年的5.5%提升至2015年的13.9%,國產護膚品牌的市占率則由6.9%提升到18.2%。線上渠道發展迅猛,2018年線上交易規模預計達3600億元,2011~2018年CAGR為32.41%。線上銷售入場門檻低,宣傳營銷方式多樣,越來越多的化妝品品牌方和線下專營店積極布局線上渠道。線下方面,商超仍為化妝品傳統銷售的主流模式,CS渠道增速放緩,新興渠道單品牌店正成為眾多美妝品牌的線下選擇。
光大證券認為,消費者代際效應的顯現疊加渠道端的更新,兩者使得傳統的化妝品產業呈現舊貌換新顏的發展態勢。建議投資者圍繞品牌運營和生產/加工環節尋找優質標的。品牌運營可重點關註線上和線下全渠道布局的國內護膚品龍頭珀萊雅(603605.SH)以及受益於細分品類快速增長的互聯網品牌運營商禦家匯(300740.SZ)。
3.煤化工競爭優勢逐漸顯現,行業龍頭盈利持續改善(平安證券)
現代煤化工是指以煤為主要原料生產多種清潔燃料和基礎化工原料的煤炭加工轉化產業。現代煤化工產業主要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煤制化學品、低階煤分質分級利用等領域。
平安證券指出,從2008年神華煤炭直接液化建成到現在,已經有十年時間,在這期間現代煤化工創新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攻克了大型先進煤氣化、合成氣變換新、大型煤制甲醇、煤直接制油、煤間接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事醇等一大批技術難題,一大批大型設備,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事醇等煤炭清潔高效轉化示範工程順利實施,我國煤炭清潔高效轉化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均走在了世界前列。現代煤化工產品可以替代石油產品,減少石油對外依存度,同時在較高油價下具有明顯經濟性。
煤直接液化制油產品具有“一大、三高、四低”的特點,突顯其作為軍用和航空領域特種油品的潛質,可以作為軍民用航空飛機、航天火箭以及特種裝甲車輛的油品,滿足我國日益增加的特種油品需求。煤間接液化制油產品具有“十六烷值高、超高清潔性”的特點,可以作為國家清潔油品及油品升級調和組份,滿足我國日益嚴格的油品環保要求。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煤制油產能達到843萬噸,在建584萬噸;煤制烯烴產能達到886萬噸,在建515萬噸;煤制乙事醇產能達到383萬噸,在建639萬噸;煤制天然氣產能達到65億立方米,在建178億立方米。項目主要布局在能源“金三角”煤化工產業基地和新疆煤化工產業基地。
平安證券指出,傳統煤化工優質產能受益於落後產能退出,化工產品價格維持高位,企業經營狀況將持續改善。現代煤化工與石油化工產品具有競爭性,且煤制油產品在清潔性、能量密度等方面優於石油產品,在煤價穩定、油價上升的情況下,煤化工的盈利性凸顯。公司方面,關註傳統煤化工龍頭和具有現代煤化工新增產能的優質公司,華魯恒升、陽煤化工均有新增乙事醇產能,魯西化工已形成一體化、園區化循環產業鏈,中國神華、兗州煤業掌握現代煤化工技術,擁有煤化工產能。平安證券看好煤化工行業的投資機會,維持行業“強於大市”的評級。
平安證券建議關註華魯恒升(600426.SH)、陽煤化工(600691.SH)、魯西化工(000830.SZ)、中國神華(601088.SH)、兗州煤業(600188.SH)等公司。
4.北鬥建設積極推進,衛星應用產業鏈打開市場空間(光大證券)
在5月23日召開的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透露,國產北鬥芯片已實現規模化應用,工藝由0.35微米提升到28納米,最低單片價格僅6元人民幣,總體性能達到甚至優於國際同類產品。
光大證券指出,2017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已達到2550億元,較2016年增長20.4%。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以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已廣泛應用於交通、海事、電力、民政、氣象、漁業、測繪、礦產、公安等十幾個行業領域,各類國產北鬥終端產品推廣應用已累計超過4000萬臺/套,包括智能手機在內的采用北鬥兼容芯片的終端產品社會用戶總保有量接近5億臺/套。
伴隨著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完善和應用開發,國內衛星導航及北鬥應用相關上市企業將獲得長足發展,產業鏈條日趨完善,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國內衛星導航設備營銷總規模相較於全球市場,占比逐年提高,已接近15%。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已成為國家品牌,是國家戰略的重要踐行領域,是我國重點推動發展的高科技新興產業。
2017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已達到2550億元,較2016年增長20.4%,北鬥對產業核心產值的貢獻率已達到80%。交通、市政和智慧城市等應用場景是民用市場重要需求來源,預計到2020年,北鬥應用在交通運輸、精準農業、城市綜合安防和智慧城市建設等主要細分市場的規模有望超過2萬億元。
2018年,中國計劃發射18顆左右“北鬥三號”組網衛星,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覆蓋,到2020年底,將建成35顆衛星的全球覆蓋系統,為全球用戶提供定位、導航等服務,“北鬥三號”組網衛星將迎來密集發射期。另外,我們國家於2016年發射的“天通一號”衛星經過近兩年的測試和地面配套的搭建,目前衛星通信已迎來規模化商用,相關衛星通信終端的配套廠商將具備明顯的業績彈性。
總體來看,衛星應用產業鏈進入2018年行業已出現了“軍品需求複蘇+民用高精度加速滲透+業績拐點出現”的三個明顯的變化,持續看好衛星應用產業投資機遇,光大證券推薦華力創通(300045.SZ);建議關註海格通信(002465.SZ)、合眾思壯(002383.SZ)、振芯科技(300101.SZ)、中海達(300177.SZ)、華測導航(300627.SZ)等。
5.減速機國產化在即,機器人產業鏈有望超預期成長(國盛證券)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一季度,國內機器人本體銷量為3.30萬臺,同比增長29.60%,4月份單月增速回升至35.40%。隨著3C生產用機器人技術愈加成熟及通用行業滲透率的逐步提升,國產機器人本體銷量有望持續增長。
國盛證券預計,近兩年國內工業機器人銷量維持30%左右增速,按照機器人本體國產化率35%測算,2018年、2019年國產機器人本體銷量預估為5.97萬臺、7.75萬臺。其對應的RV減速器及諧波減速器需求分別約為19.09萬臺、24.81萬臺、8.05萬臺、10.47萬臺。
國盛證券指出,受下遊國內本體制造商需求持續增長預期支撐,國內產商紛紛提出擴產計劃。不考慮上海機電,預計2018年、2019年國內RV減速器產能將達15萬臺、25.6萬臺,即在2019年,產能亦將小幅超過國內本體制造商需求。
從部分調研結果看,國內主流廠商產品與日本納博特斯克產品價差在30%左右,另外一方面,日本納博特斯克精密減速設備的營業利潤率在15%左右,其能承受的降價空間相對有限。且按照測算,中大力德及雙環傳動等廠商,在2019年RV減速器相較2018年盈虧平衡點預期價格基礎上再降價30%左右,才達到二次盈虧平衡點。因此,在產品如期放量的基礎上,國內優質產商相較納博低價競爭優勢顯著。
國盛證券認為,此輪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是有預期且逐步落實的。控制器領域,錢江機器人已規模性使用固高科技的控制系統;減速器領域,大單不斷落地,且中大力德、雙環傳動今年均將實現盈虧平衡。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將促成本體成本降低,自上而下篩選下遊需求。終端的逐步下沈,帶來需求體量增長,規模效益反饋上遊本體及零部件制造商,最終形成穩定的優質格局。
國盛證券建議重點關註雙環傳動(002472.SZ)、中大力德(002896.SZ)、埃斯頓(002747.SZ)、拓斯達(300607.SZ)等公司。
繼進口汽車關稅大幅下調之後,更大範圍的日用消費品關稅也將下調。
5月3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今年7月1日起,將服裝鞋帽、廚房和體育健身用品等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15.9%降至7.1%;將洗衣機、冰箱等家用電器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20.5%降至8%;將養殖類、捕撈類水產品和礦泉水等加工食品進口關稅平均稅率從15.2%降至6.9%;將洗滌用品和護膚、美發等化妝品及部分醫藥健康類產品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8.4%降至2.9%。
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教授告訴第一財經,這次日用消費品關稅降低幅度較大,而且都是跟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服裝鞋帽、水產品、加工食品、家用電器,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降低這些產品的關稅,來促進口產品價格下降以滿足群眾的美好生活向往。而且這也是履行中國加大對外開放的承諾。
由於進口產品的價格里含有關稅,而且進口商品征收的增值稅和部分商品征收的消費稅基數都包括關稅,因此此次關稅下降有望直接促成進口商品價格下降。
近日汽車整車關稅稅率25%降至15%,一輛到岸價24萬元市場指導價約90萬元的汽車,減稅金額達3.4萬元,占到岸價比重約14%。
大略估算,此次日用消費品的平均關稅稅率降幅超過50%。如果進口日用消費品關稅大幅下降帶來進口商品價格下降,將對國內相關產業帶來哪些影響?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認為,會有影響,降關稅應該考慮過進口日用品降價對國內相關產業的壓力以及承受能力,但降稅更加考慮的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馮俏彬認為,這次降稅對國內相關行業沖擊不會大,因為這些行業都是充分競爭領域,不少企業都擁有核心競爭力。事實上不少消費者通過跨境電商購買國外產品,因此從此次降價會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給相關企業壓力,倒逼他們進一步提高產品品質。
上述國務院會議也指出,進一步降低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有利於擴大開放、滿足群眾需求,倒逼產品提質、產業升級。會議要求有關部門要落實降稅措施,防止中間環節加價獲利,讓廣大消費者受惠,促進國內產業競爭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