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女首富龔如心千億遺產爭奪案落定 陳振聰偽造遺囑被判12年
http://www.infzm.com/content/92204前亞洲女首富龔如心遺囑案7月5日塵埃落定。據中新網報導,香港風水師陳振聰被控偽造及使用華懋已故主席、「亞洲女首富」龔如心遺囑,被裁定罪名成立,法官判處其監禁12年。
法官斥陳振聰「無恥邪惡」
香港高等法院8人陪審團在經過20小時的退庭商議後,於7月4日晚最終大比數裁決陳偽造及使用虛假文書的罪名成立。陳振聰被通宵還押至5日開庭。
7月5日上午十點,大批記者和市民守候在法庭等待判決。坐在犯人欄內的陳振聰頭髮稍亂,頻頻望向旁聽席的妻子。其妻戴著太陽鏡不時低頭用紙巾擦淚,其女亦在一旁哭泣。
香港高等法院法官表示,陳振聰從龔如心身上取得30億元港幣仍未滿足,竟想佔有其生意王國,精心策劃偽造遺囑,可見陳「極之貪婪」。
法官指,陳振聰在龔如心死前兩天,還收取龔3000萬英鎊,說明陳是「一個聰明及懂得哄人的大騙子」。法官斥陳利用龔如心的寂寞、哀傷,背叛了她的友誼和信任,玷辱了她的名譽,還意圖侵吞她用作慈善的遺產,令真正受益人華懋慈善基金花巨款打官司,是「無恥邪惡」。
法官以最高判刑作為量刑起點,判處陳振聰監禁12年,並要求其支付控方200萬訟費和8萬多元DNA測試費。
爭遺產牽出刑事案
綜合南方週末網、中新網和香港《文匯報》報導,現年53歲的陳振聰本是風水師,因以「情夫」身份捲入已故亞洲女首富龔如心遺產案而受人關注。
原本是風水師的陳振聰,1992年透過前立法局議員兼他的客人梁錦濠認識龔如心,當時龔的丈夫王德輝已遭綁架而且下落不明,陳振聰聲稱知道王德輝身處香港東面一個島,且受了傷,使龔如心對他另眼相看,龔如心初期希望透過風水尋夫,2004年證實患癌後希望祈求健康長壽。陳振聰於1992至2007年間,叫龔如心在華懋集團旗下發展項目挖洞,作為風水陣,並不斷獲龔支付巨額風水費,總數高達27億元,包括2005至2006年間3筆分別6.88億元巨款。
龔如心於2007年4月3日去世,留下千億遺產。此後,陳振聰以龔如心「情夫」名義,聲稱持有龔如心2006年簽署的遺囑(也即下文提到的2006年遺囑),是「唯一繼承人」。而華懋慈善基金則持有龔如心2002年簽署的遺囑,該遺囑聲明將絕大部份遺產撥入基金會用作慈善。
據華懋老臣子吳崇武及律師王永祥稱,2006年10月16日曾被龔召見到華懋總部的會議廳,見證及簽署一份不完整遺囑,將超過1,000萬元款項餽贈一名姓陳人士。
但該份不完整遺囑已下落不明。政府鑑證專家則指出,2006年遺囑上的龔如心及王永祥簽名,很大可能是偽冒。
陳振聰則辯稱與龔如心認識後,便迅速發展成為戀人及有性關係,他只是偽裝風水師,目的是掩飾與龔如心的親密關係,又否認所收到的款項是風水費,解釋全部是「愛的餽贈」。陳又指2006年10月16日早上龔約他到華懋集團尖沙咀總部見面,然後將一個信封交給他,內有2006年遺囑及一份遺囑草稿,龔向他千叮萬囑不可留下指模。
2010年2月2日,香港高等法院就已故華懋集團主席龔如心的世紀爭產案作出裁決,表示不相信陳振聰與龔如心的情人關係,認為2006年遺矚是偽造,龔如心在2002年所立的遺囑才是有效。裁定陳振聰敗訴,龔如心的龐大遺產,撥歸華懋慈善基金。而後陳振聰上訴至終審法院,如今也以失敗告終。
日本銷量逾兩千萬冊 勇撼海賊王、火影忍者《進擊的巨人》震懾亞洲動漫迷
|
|
日本漫畫家諫山創的漫畫作品︽進擊的巨人︾從今年四月推出動畫後,不只引起動漫迷注意,更引發社會大眾的討論;具高度原創性的情節,弱肉強食的世界觀,巨人吃人的幻想情節,喚起世人面對當代社會的無力感。 撰文‧蔡曜蓮、孫蓉萍 末日預言在二○一二年甚囂塵上。從馬雅預言到太陽風暴、地球磁極翻轉等,人人提出各種證據,言之鑿鑿世界即將毀滅。末日簡直成了一種信仰,恐懼夾雜著興奮,世界末日就如旋風般颳了一整年。 現實世界從未毀滅,但人們對世界的無力感,並沒有隨著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的過去而消逝。 投射世人對社會的無力感 無數以獵食人類為樂的巨人躥起,倖存的人們為了躲避巨人的進擊,活在三道高牆圍起的領地內。過了一百年的和平盛世,圍牆裡的人已遺忘過往的恐懼,雖然失去自由也不以為意,只要生活安穩,過得像圈養的家畜也沒關係。正當人們相信沒有巨人可以跨過五十公尺高的城牆,某日,突然出現比高牆還高的巨人破壞第一堵牆,隨後湧入城鎮的巨人們,大口咀嚼人類。絕望與無力感再次籠罩人類社會。 這是日本漫畫《進擊的巨人》的故事背景。自從今年四月這本漫畫推出動畫以來,已迅速在亞洲地區掀起討論風潮;有別於原作被評論為「畫風粗糙」,動畫以精細的畫風、俐落的分鏡與3D作畫技巧,加深劇情的渲染力;使故事超越語言文化的隔閡,討論範圍更延燒到動漫迷的小圈子之外,成為各國社會大眾的討論議題。 在韓國,它是最大搜尋引擎「NAVER」排名第一關鍵字,更引發日韓網路論戰,韓國網民認為這部漫畫是日本軍國主義再起的象徵。 引發軍國主義復活爭論 在香港,它登上每日發行量四十萬份的香港報紙︽AM730︾的頭條,在香港人眼裡,《進擊的巨人》裡的人類與巨人有許多解讀。這串社會的食物鏈裡,有的將巨人當作中共,港人當作人類;也有將巨人當作李嘉誠,勞工當作人類的;在日本,這部漫畫喚起三一一地震的回憶,巨人成了大自然的象徵,人類面對突如其來的巨變,及巨變過後的絕望感。 根據日本發行商「講談社」的統計數字,截至六月初, ︽ 進擊的巨人︾一到十集單行本漫畫在日本的累積總銷售量已經超過二千萬冊,超越︽航海王︾與︽火影忍者︾在前十集的累積銷售,在日本暢銷程度可見一斑。尤其,與︽航海王︾、︽火影忍者︾處處強調友情、努力、勝利有所不同,《進擊的巨人》傳達的是世界的殘酷與不安,絕對不像前者具有老少咸宜的先天賣座題材優勢。 另一個令人訝異的銷售記錄,是這套漫畫已發行的十本單行本,目前全數都在「oricon」漫畫銷售榜的前二十名之列,並有四本擠進前十名;其中,早在二○一○年二月初版的第一集單行本,至六月十六日仍然高居銷售排行榜的第十一名。 事實上,「十集全入榜」對任何一套漫畫來說都是極為罕見的現象,但對「進擊的巨人」而言,這個現象不僅已經持續兩周,並且,自從今年四月推出動畫以來,這已是第三次的「連續兩周十集上榜」。目前,日本業者已開始籌拍真人版電影,預計將在明年上映。 為什麼這樣一部漫畫會受到歡迎呢? 「進擊的巨人,可以說是一面鏡子。巨人的形象,直接反射了讀者的不安心理。」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李世暉表示,作者精準地呼應了世人對當代社會的無力感;此外,他也刻意留下許多謎團,讓眾人有更多的想像空間,由此,也創造出更深遂的共鳴感。 令人意外的是,這位作品在亞洲社會引起共鳴的作者諫山創,現在竟然才二十七歲,《進擊的巨人》是他第一部長篇連載。而這個故事的雛形,早在他十九歲尚未踏入社會時,就已經創作完成,當時的投稿以高度原創性得到佳作。 李世暉說:「日本的漫畫家協會有五千名會員,只有前四百名平均所得能超過三百萬日圓。」要在數千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並不簡單。而諫山創年紀輕輕就能夠以直觸人心的故事題材成名,與他過往「一路被壓抑」的成長背景,有著絕對的關係。 壓抑的童年醞釀灰澀風格 諫山創出生在日本大分縣日田市大山町,這裡很流行相撲,每到秋天,學校總會規定小學生必須參加晚上在神社舉辦的相撲大會。「我的身材瘦小,與同年齡的小孩相比,體重大約輕了十公斤,打從心裡覺得自卑。」他回憶,雖然相撲比賽也有意外戰勝對手的時候,「不過我就是不喜歡那種與比我高壯同伴扭打的感覺。」除了不擅長相撲,他也不愛念書。「記住漢字或算術這種用到左腦的事,我完全不在行;每次要計算,我的腦子就像罩上一層霧似地,沒辦法深入思考。」中學時代,常希望「颱風把學校吹垮」。做什麼都不在行的他,忍不住認為,「我的同學都很優秀,我常覺得自己跟不上他們,或比他們差。現在回想起來,只是我自己陷入低潮而已。」略帶黑色的童年,唯一的救贖是漫畫。「我記得幼稚園老師曾經稱讚我的畫,即使上了小學,上了中學,我永遠記得這件事。」成長過程中少有的獲得稱讚,大概也就確定了諫山創以漫畫為職志;不過,也是自小學開始,他的漫畫題材,注定與眾不同。 創作不隨波逐流 才是真熱血「我從小就喜歡怪異圖案。小學與中學的課本,都被我塗得黑黑的。」他曾表示:「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有一次舉行逃生訓練到公民館看電視,正好看到《科學怪人的怪獸──山達對蓋拉》卡通影片。兩隻毛茸茸的怪獸對打,一隻拔起一棵樹,一直攻擊另一隻。這一幕讓我很怕,但內心也受到極大的震撼。」他自剖:「我創作的巨人,的確受到這一幕影響。」高中畢業以後,諫山創進入九州設計學院,這所學校有漫畫系,但他卻是進入綜合設計系就讀。「我沒辦法誠實地對父母說我想當漫畫家。只好對他們說:『我要設計像電視或收錄音機那種東西』,他們才同意讓我念這所學校。」不過,諫山創馬上就轉系到漫畫系了,「因為我不能離開漫畫!」他說。 二○○七年,他決定到東京發展,一開始在網咖打工,過了好幾個月,每天都想著要畫漫畫,卻完全沒動筆。直到有一天,「我突然覺得,這樣下去,很可能到了三十歲我還在哪個地方打工,要不就是回老家混日子。既然如此,乾脆什麼也不多想,動手努力看看吧!」後來,他曾拿著《進擊的巨人》長篇稿件到知名的︽少年周刊Jump︾投稿,第一次,被退稿;再寄一次,再被退稿,負責的編輯乾脆挑明地說:這不是他們要的熱血漫畫。即使後來《進擊的巨人》開始在雜誌連載,他依然收到許多讀者尖酸刻薄的攻擊,他一度猶豫,自己是不是應該順應讀者的要求,畫主流市場喜歡的作品。 但最後還是堅持自己選擇的一切,抱著「即使不被喜歡也無所謂」的心態創作,他在日本節目「未來劇場」的訪談中自我解嘲地說:「再怎麼說,畫了漫畫卻連批評也沒收到,才是最讓我害怕的。」 讀者的批評比讚美真實 在他的世界裡,讀者的批評比讚美還來得真實,彷彿被肯定才是奇怪的事,「『沒看過這麼無情的漫畫』,我認為能讓讀者這樣想才有價值」。他不像用勇氣抗衡主流的理想青年,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比較是任性又故步自封的。在︽朝日新聞︾的訪問中,諫山創提到曾在東京網咖值大夜班,他說有時會遇上喝醉的客人,「最接近人類的動物應該就是人類,但是卻不知道人類在想什麼,這是最令人感到可怕的。」諫山創就和他的漫畫一樣非典型,有點消極、有點冷僻。他不夠強壯,他是與你我一樣的一般人,不是英雄,但渴望成為英雄,而他沒有被弱者的自卑擊倒。面對環伺的巨人,他筆下的主角艾連,最終也變身巨人,艾連憤怒的反擊就是諫山創的吶喊:「我也想變強啊!」這種想變強的渴望,恰恰是所有人的心聲,畢竟每個人心裡都有想要打倒的巨人。 諫山創 出生:1986年 學歷:九州設計學院 作品:《進擊的巨人》、《orz》、《HEART BREAK ONE》1到10集,全擠進銷售Top20 6月10日至16日Oricon Style 漫畫銷售排行榜 排名 品項 1 《海賊王》第17集 2 《花牌情緣》第21集 3 《死神》第59集 4 《極惡王/Worst》第32集5 《破刃之劍》第12集6 《巨人的進擊》第10集7 《巨人的進擊》第9集8 《巨人的進擊》第8集9《我和花君的戀愛》第6集10 《巨人的進擊》第5集11 《巨人的進擊》第1集12 《巨人的進擊》第4集13 《巨人的進擊》第6集14《巨人的進擊》第7集15 《巨人的進擊》第3集16 《巨人的進擊》第2集 |
三星如何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崛起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213.html導讀:關鍵時刻: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波及韓國,眾多韓國公司在風雨飄搖中艱難度日,三星也面臨著生死時刻,公司業務全面告急,長期負債最糟糕時達到180億美元。
關鍵抉擇:早在1993年,三星集團會長(董事長)李健熙為了使三星實現向世界一流企業的飛躍,倡導了後來引起極大關注的三星「新經營」運動。
關鍵策略:「新經營」運動先從拋棄二流的產品形象入手,提高產品以及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質量,並確立三星獨創的設計風格。為了保證革新不間斷地推行,李健熙在強調教育重要性的同時,通過各個進修項目,實行體制化的人才管理革新。在亞洲金融危機到來之時,又在1997年啟動第二期「新經營」改革,以6項措施應對危機。
策略結果:1998年7月,赤字超過1700億韓元的三星電子,在1999年搖身一變,實現3.17萬億韓元純收入逆轉。「新經營」運動讓三星成為了一家真正具備世界競爭力的企業,李健熙也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波及韓國,眾多韓國公司在風雨飄搖中艱難度日,三星也面臨著生死時刻,公司業務全面告急,長期負債最糟糕時達到180億美元。
引以為豪的產品在海外卻是便宜貨
早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三星就已經開始要麼變革要麼死亡的戰略選擇。1993年對三星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1993年1月31日,三星集團會長(董事長)李健熙前往美國洛杉磯,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市場調查。通用、惠普、飛利浦、索尼、東芝等世界一流產品充斥賣場,售貨員不停展示著各自產品的款式和性能。然而,三星產品卻在一個角落里布滿了灰塵,包括李健熙在內的三星電子公司高管都震驚了:在國內一直以第一身份引以為豪的三星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卻如此落魄,無法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李健熙立刻指示,從2月18日起,花4天的時間在洛杉磯世紀廣場酒店,召開世界主要電子產品和三星產品在設計款式和產品質量的比較和評價會議,這就是所謂的「洛杉磯會議」。在660多平方米的大廳裡,展示了世界著名廠商製造的攝像機、電視機、冰箱、洗衣機、磁帶錄像機、微波爐等多達78種產品,可以一眼就能比較出製造商的設計款式和性能以及材質,三星產品給人第一眼的印象就是便宜貨。當時,三星產品只在折扣店低價銷售,而頂級的百貨店乾脆都不出售。
一位高管在匯報三星產品在美國的經營情況時指出,「1992年三星電子出口業績不佳的原因,並不能全部歸咎於三星美洲電子,其他分公司也應承擔一定責任……」話音未落,李健熙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請你立刻收拾好,給我出去!我最不喜歡推卸責任的人!」
那一天,他還斥責了其他高管,「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美國市場的成敗決定我們的生存,看看現在狀況,我們的產品在美國蒙上了灰塵,這樣做,三星還能生存嗎?現在不是怎麼好好經營的問題,而是到了生與死的關頭。我們的產品與先進國的產品還有很大的差距,拋棄二流吧,三星不成為世界第一,就不能生存下來。」
以品質取勝
改變三星,李健熙先從拋棄二流的產品形象入手。
「現在是產品信用和形象的全球化時代。在這個時代,品質才是競爭力的衡量標準,關係到三星的生存權。3萬人製造的東西由6000人去維修,這樣的企業拿什麼和人家競爭?」李健熙一針見血地指出,他甚至表示「就算停止生產或市場佔有率下降,也要從根本上找出原因和對策,把產品品質提高到世界水平。」
1993年6月,三星在法蘭克福召開了由1800名高管列席的海外會議,會議的議題就是宣佈三星要發動變革運動,這就是三星歷史上著名的法蘭克福宣言。法蘭克福宣言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李健熙的那句「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變化」的名言。就這樣,三星以破釜沉舟的氣勢吹響了「新經營」的號角。
「7.4制」喚醒18萬員工
李健熙一邊加緊喚醒18萬高管和員工,一邊更加抓緊了改革總動員令的韁繩。
1993年6月23日,李健熙到柏林視察了三星電管收購的柏林WF公司,他皺起了眉頭:因為庫存的顯像管堆積如山,問題還是出在質量上,產品在質量上落後於競爭對手,因此導致產品積壓。
李健熙認識到,雖然他成功喚醒了人們的危機意識,但變革的效果還有點不夠。如何讓18萬三星人親身的感受到只有改變才能生存的改革哲學,還要採取一種物理上的措施。
在這樣的背景下,三星推出了「7.4制」,即早上7點上班,晚上4點下班。三星原來的上班時間是從上午8:30到下午5點,這項措施把員工的上班時間提前1個半小時,來讓「沒有完全睡醒的三星職員切身體會到改革」。
關於這項制度對職員個人的自我啟發到底有多少的幫助,對公司的發展到底有多大貢獻,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但是不管結果怎樣,李健熙進行的改革,給三星高管、員工乃至全國民眾強有力的衝擊方面大獲成功。不過,後來由於受到公司員工的抵制,這項制度從1998年7月開始部分撤銷,2002年就在整個集團內部全部廢除了。
損毀殘次品
如果說,新經營的形勢是變化和改革,那麼其內容就是提高員工產品以及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質量。在法蘭克福宣言之後,重視產品質量的質量管理似乎正在步入軌道,可是對數量的追求,卻成為關注質量的絆腳石。1994年11月,無線電話機事業部在品質沒有達標的情況下,盲目地推進一個新產品的生產,結果產品的市場反修率上升到了11.8%。李健熙感到很鬱悶,自己是那麼強調以質量取勝,卻偏偏還是發生這樣的事情。
此時,需要採取極端的措施,李健熙下令把流入市場的次品全部收回,然後在所有工人面前銷毀。「當看到含有我的心血的產品被火燒燬時,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感情,可奇怪的是,當推土機推走燒燬後的灰土時,心中突然萌生一種覺悟,說是決心也可以,那個火焰象徵著與過去的決斷。」
經過這樣不懈的努力,新產品中得到顧客的好評,三星的市場佔有率從1994年的國內第四位到1995年時站上了第一位。
設計革命
「三星要想成為世界第一,在質量和設計上也要成為第一。」在1996年的賀詞上,李健熙已經強調過設計的重要性:「21世紀是文化的時代,是知識決定企業價值的時代,企業也要超越賣產品的時代,必須進入買企業哲學和文化的時代。」同時,他還將1996年定義為「設計革命之年」,集中集團的力量來打造蘊含哲學和靈魂的三星設計開發。
2005年4月13日,李健熙帶領社長團參觀完在意大利藝術中心米蘭舉行的家具博覽會之後,在米蘭四季酒店的會議室召開了設計戰略會議,並宣佈了「二次設計革命」。「三星的設計技術還相當欠缺,除了anycall,其餘的都不行。今後經營的核心不是質量,而是設計。」他在重新確定設計決定第一的同時,下決心要確立三星獨創設計風格。他的判斷是正確的,三星產品的設計水平有了質的飛躍,1997年-2006年,三星連續在世界設計公開展覽會(IDEA)中獲得35個獎項,2008年三星款式設計學校獲獎作品達14個,這些都證明了三星款式設計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人才戰略
為了保證革新能不間斷地推行,李健熙在強調教育重要性的同時,通過各個進修項目,實行體制化的人才管理革新。例如將核心職員分為S(Super,高級)級和H(High Potential,高潛力)級,技術也分為基礎、尖端、革新、未來等四類,以配合各階段人才培養項目的運行。同時為培養「5-10年後養活三星電子的土壤」, 建立了三星電子尖端技術研究所,並將它作為未來技術研究的中樞。
2001年,三星設立了「職業規劃中心」(Career Development Center)。為留住優秀人才,三星果斷實行人事組織管理制度,為提高個人生產效率,三星投入大量資金對員工進行再教育——每年達500億韓元,人均每年達100萬韓元。
李健熙一直主張:「企業不培養人才是一種失職行為。一個企業沒有優秀人才就不可能成為一流企業,企業領導也不會意識到人才缺失。」他認為僅靠韓國的人力資源和內部培養人才是遠遠不夠的,他建議要大量吸收國際優秀人才,為國際化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同時李健熙強調,確保優秀人才是企業提升經濟效益的重要戰略。S級人才是指在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企業中工作,並獲得高度評價和特級待遇的人才。這些人不僅具備能力、崇高品質和智慧,還擁有眾多人脈。吸收這類優秀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戰略,我們要從世界各地吸收專業技能(如汽車、設計、軟件等)人才,以及有個性、有創意的天才和奇才。李健熙喜歡從中國、俄羅斯、越南、西班牙這些國家吸收有能力的人才。現如今,三星擁有500多名海外人才,其人才戰略取得了巨大成效。
啟動二期新經營改革應對金融危機
在新經營策略實施的3年後的1995年,半導體存儲市場繁榮,三星電子盈利創史上新高,整個公司呈現出泡沫現象,自滿情緒的膨脹阻礙了新經營戰略的推進。1996年下半年起,半導體經濟形勢開始惡化。1997年末金融危機襲來,三星電子陷入全面危機。
三星電子財務狀況極其惡化,出現了資本減損的問題。因匯兌平價損失及海外事業虧損等負債6萬億韓元,貸款達13萬億韓元。照此發展,三星電子在未來2-3年內難以重振,公司面臨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
然而慶幸的是,在金融危機來臨的前一年,三星電子已經開始實施經營革新戰略。1996年,尹鐘龍擔任公司總裁,以自律經營、效率經營、簡單經營為理念,開展第二期經營革新活動。所以三星電子仍具備萌動的應對危機的能力。
1997年11月底,三星發表了所謂經營體製革新方案,其核心內容是精簡30%的機構,1998年節省總開支的50%,按照10%的比例降低高管的薪水,把投資規模縮減30%。
1998年7月下旬,李健熙與企業高管們再次聚集一起展開大討論,會議制定了大幅調整企業結構的方案,此次機構調整的核心在於產業選擇、產業重心、出售無收益資產、削減不必要支出、裁減人員和機構、減少庫存和債券等。
1.果斷處理無收益資產。為改善收入結構、回籠資金,三星需要將無收益的資產處理掉。三星電子分別以2000億韓元的價格出售利川電氣和不動產,蒐集高爾夫會員券,並回收5000億韓元的企業職工貸款,這些舉措使三星電子共回籠1.2萬億韓元的資金。
2.減少產品庫存和債券。以彩色電視機為例,三星讓生產工廠停產2個月,將4個月庫存減少至2個月。在債券方面,1997年末,三星電子僅在一年內就把所持的8.8萬億韓元債券縮減了32%。1998年末,又減縮至6萬億韓元。
3.削減不必要開支。三星電子廢除了虛高的福利制度,最大限度在削減會議、接待、交通等方面的支出,並把車輛管理等低附加值的業務轉為外包。這一系列措施使三星電子每年節省了1.5萬億韓元的不必要支出。
4.裁員。三星電子不僅大力裁員,還完全廢除製造部門的科、部級組織。任員級別以上的部門也從1996年的220個減少至170個,減幅達22%。同時還在人力資源部設置職業規劃中心,幫助離退人員重新謀職。
5.整頓低收入產業。為集中力量發展有潛力的核心產業,三星電子或分化赤字嚴重和沒有前景規劃的產業30多個,涉及產品140多種。
6.從產業盈虧、資金周轉等方面著手,改善財務結構。隨著庫存與債券的減少,三星電子的資金流動情況得到明顯改善,公司的經營體制和財務結構逐漸得到固化和優化。在拋售和撤離產業、減少庫存和債券的過程中,出口和銷售額減少了近1萬億韓元,但自1999年起,公司每年節省兩萬億韓元左右的費用支出,這足以與虧損部分相抵。
擺脫危機,新的飛躍
經過兩年多的結構調整,到2000年三星電子的負債率從亞洲金融危機後的300%降到了85%,財務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三星電子結構調整的結果,引起了國外主要大學研究機構新界的關注成為他們研究的對象。
三星電子2012年銷售額為201.1萬億韓元(約1869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21.9%;營業利潤為29.05萬億韓元(約270億美元),增長85.7%。這家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負債高達180億美元,幾近破產的韓國企業,在短短十餘年間破繭成蝶,一躍成為「國際巨星」。
變革的結果是,三星成為了一家真正具備世界競爭力的企業,李健熙也成為了世界關注的焦點。今天,雖然他已經辭去了三星董事長的職務,但歷史是不可磨滅的。
華萊士:從小餐館到亞洲最大 挑戰KFC麥當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891.html10美分的蘇打水,25美分的雞腿和40美分的漢堡——這些是中國快餐企業華萊士餐飲管理和服務公司的秘密武器,華萊士首先在被肯德基和麥當勞搶佔了灘頭的中國市場贏得了立足點。華萊士起初只是福州的一個小餐館,從2001年至今,已經滾雪球般地發展成了一家全國連鎖企業,在96個城市擁有3,000家分店,並躋身亞洲最大的快餐連鎖企業之列。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bis World今年1月出具的一份報告,華萊士以每天新開三家門店的速度迅速擴張,堪比麥當勞和中國國內連鎖餐飲同行德克士(Dico's)。
像它的直接競爭對手德克士一樣,華萊士提供西式快餐。這裡你能找到許多肯德基食物——炸薯條、漢堡餐、玉米色拉、雞米花——但價格只有肯德基的40%到50%。每週三,三個漢堡只需1.60美元。這是從該企業發展早期沿用至今的促銷傳統,那時創始人華懷慶和華懷余兄弟倆決定提供替代肯德基和麥當勞的一種便宜選擇——也就是所謂的「平價漢堡」。
華懷慶和華懷余出生在中國最具商業頭腦的城市溫州,上世紀90年代末兄弟倆最初在不那麼富裕的二三線城市推銷漢堡和炸雞,那裡很多人吃不起「真正的」西式快餐。他們試圖模仿肯德基的高價戰略,但低銷售額導致此舉以失敗告終。此後,兩人採取了一種獨特的商業模式:他們用「中國製造」的生產設備和規模經濟來壓低價格,並給予有經驗的員工一定份額的門店股份以便最大程度地刺激利潤提高。外部人士也可以通過出資的方式進行合作聯營:提供最高40%的初期投資(意味著對該店擁有最多40%的股份),而且必須辦妥並續辦所有的經營執照。作為質量把控的一種手段,華萊士負責門店裝修、員工培訓,並提供食品原材料。最後一項職責後來發展成為公司的第二大支柱。該公司現在擁有12家面包烘焙公司,這些公司不僅向華萊士門店供應圓面包,還向其他外部食品企業供貨。
儘管不能直接獲得這傢俬人公司的財務數字,但一份發給華萊士股東的官方文件透露了其業務規模:平均每家門店的日銷售額至少為475美元,考慮到一共有3,000家門店,華萊士的年銷售收入可達到5.2億美元。與中國同行業競爭者德克士相比,華萊士還是小巫見大巫。作為台灣第三大富豪的魏氏兄弟所擁有的德克士,去年銷售收入達到了10億多美元。儘管如此,考慮到華萊士開設一家門店的成本僅為德克士的五分之一,未來華萊士有潛力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為了發揮出這一潛力,華萊士需要克服兩方面的挑戰——管理日漸龐大的門店網絡以及確保服務質量。在他們的新浪微博上,許多消費者抱怨服務員態度無禮、衛生狀況惡劣、甚至食物腐敗變質,然而這些抱怨無一得到該微博賬號管理員的確認。我曾多次嘗試聯繫該公司的總部。然而,向他們的電子郵箱以及微博和微信賬號發出的消息也如石沉大海。各個門店的經理也不會在總部留下聯繫信息(關於該公司的信息來自於他們的官網、哈佛商業評論上2012年的一篇文章以及《今日財富》上2011年的一篇文章)。
中國消費者的喜好變化提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華萊士的急劇膨脹正好趕上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和西方影響的湧入。華萊士所反映的那個時期,中國人初次領略西方生活方式,而且渴望多多益善。但是在如今的中國,對於西方產品和文化的盲目崇拜已經成為歷史。Ibis Research發現,如今在中國越來越多有健康意識的消費者更偏愛中式快餐,中式快餐被認為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快餐市場湧現出一批本土連鎖企業,如馬蘭拉麵快餐連鎖有限公司、江蘇大娘水餃餐飲有限公司以及麗華快餐等等。例如,馬蘭拉麵的營收在過去五年裡增長到了原先的六倍。這一趨勢已經促使西方餐飲連鎖迎合本地化口味,推出了如皮蛋粥、炒飯和鍋貼等產品。然而,華萊士沒有表現出任何做出類似舉動的意願。
如果華氏兄弟決定繼續推行目前的商業模式,最好的選擇可能是向更加內陸的地區擴張,那裡連鎖快餐企業的滲透水平仍然很低。中國的西南和西北,快餐企業的數量在整個行業中的佔比不到6%,營收佔比不到5%。相比之下,近40%的快餐企業都集中在中國的東部。Iris Research預測,欠發達地區的競爭將會增加。但是正如中國俗話說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可能會佔據先機。
新加坡銀庫開張迎接亞洲富人需求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289儘管白銀價格進入2013年以來遭遇重挫,但為滿足亞洲富人對貴金屬的實物需求,新加坡近期建立了一個能夠容納200噸白銀的銀庫。
Malca-Amit公司是這家銀庫的所有者,該公司的總經理Joshua Rotbart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稱:
該銀庫在開張時就已經有30%被預定。以市價來計算,該倉庫能容納價值1.28億美元的白銀,黃金價值則是67倍。該公司在新加坡自由港有5座地下倉庫,這5座倉庫已經全部被黃金藏家預定。
法國凱捷公司和加拿大皇家銀行的數據顯示,亞太地區的高淨值人群在2012年擴張了9.4%。其中,一億美元可投資資產以上的富人升至368萬人,這主要是受到了新加坡和香港富人增加影響。
Rotbart並未透露該倉庫的位置,但他表示:
目前我們在新加坡已有的地下倉庫都處於高度安全的狀態,其費用對於儲藏白銀來說是非常昂貴的,但我們看到了(銀庫市場)存在著強勁的需求,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一個解決方法。
Rotbart還稱:
白銀投資者多為私人投資者,而黃金的持有者多數則為機構。Malca-Amit目前正尋求在香港新建立一個銀庫。此外,鑑於自由港的空間已經沒有,其可能在新加坡自由港再增加一個金庫。
瑞銀的一位高管在月初時曾表示,該銀行已經通過租賃倉設備的方式向客戶提供黃金儲藏服務。摩根大通也在2010年時於新加坡自由港開立了一個金庫。
德意志銀行駐新加坡發言人Jeremy Hughes表示,該銀行已經將其在Malca-Amit的100噸金庫租借出去。
Malca-Amit公司主要是向銀行和自己的客戶租借倉庫。其在香港和新加坡各有一個可以儲藏1000噸貴金屬的金庫。此外,其在紐約、蘇黎世、日內瓦、倫敦和曼谷都有儲藏設施。
新加坡政府也一直在推動該國黃金交易中心的建設,其在2012年取消了對投資級貴金屬的7%的銷售稅。目前全球有2%的黃金需求通過新加坡得到滿足,該國政府的目標是將這一比例提升至15%。
東京地產:亞洲投資者的新寵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2073聚划算
同為國際大都市,東京的房價,還不到香港和新加坡的一半。據估算,如果把價格都折算成日元,東京房價每平米12-15萬日元;香港房價每平米28-40萬日元;新加坡每平米20-25萬日元。橫向對比,東京房子很便宜。
縱向觀察,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房價登峰之後,房地產價格一路下跌,近來才開始緩慢回升。但是,目前的價格,還不到最高值的一半。
京東房價已經暴跌了二十年,今年才止跌反彈。與去年同期相比,東京三臥房均價上漲了7.9%。但是,由於日本政府壓低日元,以刺激經濟增長。若按照美元,而非日元計價,今年的東京房價又下降了15%。對於日本之外的投資者,實在是個好消息。
安倍經濟學與東京房產
去年12月,日本首相安倍決心終止通縮,提振房市,改善經濟,這為市場注入了強心針。
目前,東京房市的確有回暖跡象,房市投資回報率或高達8%,不少亞洲投資者已經在亞洲購入兩三套房產。
與此同時,安倍為了刺激出口,依然希望壓低日元。這樣一來,日本的房價比香港、新加坡、台灣都更加划算。
更值得關注的是,香港、新加坡與台灣已經房價飛漲,當地政府正在調控房市,投資收益率可能受到影響。這也在推動投資者轉移視線。
投資故事
彭博調查了一個48歲的台灣投資者。這位投資者在台灣與東京之間分配資產,她認為東京地產是全球投資中的潛力股,價格正低,風險較小,且具有較大升值空間。在東京,購入一居室的房子,還不到500億日元,貸款利息不超過3%,而回報率高達6-7%。
日本的通脹政策、匯率政策、經濟調控、亞洲其他地區政策的綜合作用下,東京地產,正成為亞洲投資者的新寵。
亞洲資本和信貸市場表現背馳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8/blog-post_21.html
一直以來,筆者不斷強調分析大市牛熊必須同時兼顧資本和債務市場。大市指數是資本市場的寒暑表,信貸息差(Credit Spread)則是量度市況好壞的另一個重要指標。在牛市中,大市指數必定非常利好而信貸息差同時在低位徘徊。資本和債務市場表現背馳可能表示市況尚有甚多不明朗因素。
近日亞洲區股市和貨幣輪流下跌,令人聯想是否新一輪如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正重現江湖。根據21世紀網《新興市場暴跌:一場金融風暴的前奏?》的報導:「⋯繼印尼、印度和泰國股市相繼陷入尷尬的下跌通道後,8月21日,馬來西亞林吉特兌美元匯率跌至三年來最低水平,馬來西亞股市也一再下挫。⋯據統計,過去3個月間,MSCI亞太指數累計下跌了7.7%,同期美股標普500指數僅跌了1.2%,歐洲斯托克600指數也僅跌了1.6%。⋯」
根據BofA Merrill Lynch Asia Emerging Markets Corporate Plus Sub-Index Option-Adjusted Spread,亞洲區公司信貸息差自2013年6月13日昇穿300點子警方戒線後大部份時間在300點子以上徘徊。期間S&P/ASX 200指數曾於2013年6月24日低見4,669.10點後一直反彈至2013年8月19日高位5,112,50點。
由於亞洲資本和信貸市場表現背馳,筆者恐怕未來亞洲區股市甚至貨幣易跌難升。
亞洲金融風暴重現?No!但是中國應當以史為鑑 年紀不輕輕吳向軍
http://xueqiu.com/6246827362/24956366上週比較引入注目的事件是幾個東南亞國家的股市大跌和貨幣貶值。由於印尼外貿逆差超過預期,週一和週二印尼股市大跌10%,後來幾天稍微反彈,一週跌8%。印尼盾一週貶值近6%。泰國股市和菲律賓股市分別下跌7.4%和6%,其貨幣也分別貶值近2%和1.5%。印度股市比較穩定,但是印度盧比下跌4%。由於東南亞的股、匯市下跌較多,激起市場聯想起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時國際資本流出東南亞,東南亞國家(也包括南韓)股、匯市狂跌。現在美聯儲計劃逐步退出QE3,會不會造成熱錢大規模退出東南亞,從而引發新一輪亞洲金融風暴?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現在確實有相似,但也有很多不同。與1997年類似的東南亞金融風暴再次發生的條件並不存在。
1997年亞洲經濟(主要是東南亞)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1. 80年代中至90年代早期,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南韓等國紛紛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高速增長,GDP增速常年保持在8-12%。這一經濟現象被稱作「亞洲經濟奇蹟」。這些國家紛紛以投資、出口、房地產等拉動經濟,而忽視了投資質量和消費增長。進入到90年代中旬,這些國家的經濟不可避免地進入減速期和轉型期。另外,人民幣對美元從3.73(89年)狂貶到8.3(1994年),外資投資大量轉移至成本更低、開放程度逐漸增加的中國。從1994年開始,東南亞國家經濟的增速下滑很快。1997年爆發經濟危機。1998年,泰國的經濟以美元計算萎縮了40%,印尼萎縮了83%。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南韓的經濟以美元計萎縮了30%以上。如果這些國家在之前的經濟增速能夠慢一些,經濟結構更合理一些,更加顧及經濟的可持續增長,1997年的亞洲經濟危機可能就不會如此猛烈,甚至只是普通經濟週期而已。
2. 資產泡沫的破裂。任何一個長時間高速增長的經濟體都會伴隨資產泡沫。亞洲國家在1997年以前也是一樣。泰國股市從1988年至1994年上漲了8倍,印尼股市從1988年至1997年上漲了10倍,南韓股市自1986年至1994年上漲7倍。房地產價格也一樣大幅上漲,1997年以前東南亞房價的具體數據我並沒有找到很多。但是我們知道從1986年至1997年,香港住宅價格上漲了7倍之多(HongKong Property Review)。而泰國房地產泡沫破滅確實觸發了泰國的經濟危機。泰國房價從1991年至1994年上漲了60%(到現在泰國實際房價才剛剛回到94年水平),房價上漲幅度相比香港是少很多。但是香港限制住宅供應,而其他國家沒有。1995年開始,房地產市場開始供過於求,房價開始緩慢下降,壞賬開始不斷增加。1997年2月,泰國房地產企業SomprasongLand Plc對其一筆價值8千萬美元的歐元債違約,造成了滾雪球效應,許多泰國房地產公司和銀行出現問題。1997年6月,泰國政府宣佈16家金融機構停止運營。外國資本瘋狂逃離泰國。1997年7月,泰國無法應對外匯流出,不得不將泰銖匯率從與美元掛鉤轉為浮動,泰銖從1:25狂貶一倍,亞洲金融危機正式開始。亞洲危機造成資產泡沫破裂,大量企業倒閉。泰國股市從1400點跌到200點,16年之後的現在還是只有1300點。由於印尼的貨幣貶值達5倍,其股市下跌只有60%。在貨幣貶值250%的基礎上,韓國股市下跌60%。泰國和香港的房地產價格分別下降50%和70%,在2012年才回到97年前水平。1997之後5年是東南亞國家療傷的階段,直至過去10年中國經濟崛起拉動地區經濟,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和資產價格才回到正常軌道。
3. 我們不得不看到,1997年之前的亞洲經濟奇蹟是建立在大量投資(也就是大量借債)的基礎上的,而且這些債務大多數是外債而不是內債。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亞洲各國普遍使用與美元掛鉤的貨幣政策。外幣利息低,本幣利息高,幣值又穩定,借方當然願意借外幣。對於外資來講,亞洲的利率還是高於本國,而且經濟高速增長,壞賬很低。當時亞洲債券市場空前繁榮。1996年,東盟四大國的平均外債佔GDP的比例從1993年的100%提高到1996年的167%(亞洲發展銀行)。金融危機來臨,外資大量撤離,這些國家的經濟無法承受。這些國家將自己的貨幣大幅貶值,刺激出口,並且通過債務重組降低外資。進入2000年以後,大宗商品價格大漲,東南亞國家從加工出口型經濟轉入資源出口型,出口大量增長,外債下降。印尼現在外債只有GDP的28%。
4. 1997年以前,亞洲貨幣以與美元掛鉤為主。東南亞國家的通脹較高,利率較高,但是常年維持與美元掛鉤的政策造成本國匯率被大大高估,這不僅造成大量貿易逆差,而且迫使本國國民大量借入外資。這些國家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以掛鉤匯率(或者說強勢匯率)鼓勵大量外商投資國內,以彌補本國資本的不足。這種做法其實是引鴆止渴。錯誤的匯率當然需要修正。印尼盾在1997年初兌美元是2400,現在是11000。如果當初沒有掛鉤,修正的過程也不會那麼痛苦。
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其實是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增長減速和經濟轉型、資產價格回歸正常、外債水平回歸正常,幣值回歸正常必須的一個階段。必須要說明的是,現在東、南亞國家的經濟要比1997年以前健康很多。上面已經提到,這些國家的匯率已經完全市場化,外債也遠遠低於97年前的水平,資產價格也比以前合理很多。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的經濟轉型基本已經完成。當年大規模的企業破產、兼併、重組確實非常痛苦,但是也讓強者更強。例如當年南韓4大汽車企業在破產和兼併後只剩下了一家,但是剩下的這一家現代汽車卻成為能夠真正與世界一流車企叫板的世界級企業。在東南亞,經過大規模破產潮之後,國有企業大量退出,企業負債率大大降低,股息率大大提高,而且企業的經營也日漸保守和規範。家族企業之間的原有網絡關係逐漸被更規範的商業合同代替。而消費也完全代替投資和出口成為經濟的主要驅動力。這也是2007年全球經濟危機中東南亞國家受到的影響較輕的主要原因。
現在東南亞國家會再經歷一次類似97年的經濟危機嗎?美國貨幣政策是否會變緊,我們並不肯定。即使美國貨幣政策真的會變緊,熱錢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隨著流出東南亞,如上所述,東南亞的的幣值、資產價格、經濟健康程度、債務水平都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我認為97年東南亞經濟危機再來一次不太可能。
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就完全放心,因為中國現在所處的經濟形勢與當年東南亞國家有很多相似之處。具體表現在:
1. 中國經濟長期在投資和借貸推動下高速發展。現在經濟減速、轉型成為必然。大量產業供過於求,大量企業需要破產,債務需要重組。這將會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個過程,中國的經濟就無法真正走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 資產價格(不在股市而在房地產市場)上漲過快。中國政府通過限制供應和高稅收使中國的房地產價格上升幅度大大超過了東南亞國家當時的房地產價格上升幅度。沒有一個房地產市場會只漲不跌,也不會有一個房地產市場不漲也不跌,無論怎樣限制供應也沒用。香港和日本都是非常好的例子。中國的房地產下跌什麼時候發生?
3. 中國的外債水平非常低。這一點我們不必擔心。但是外資進入中國的熱錢並不少。中國貿易順差中有很多實際是熱錢,而且每年外匯佔款中無法解釋的部分也不少。這些外匯佔款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的貨幣供應氾濫。過去幾個月外匯佔款的減少也是「錢荒」的一部分原因。
4. 中國近幾年持續保持人民幣緩慢持續的升值政策,加上國內的高利率,其實也造成大量外國資本以各種渠道進入中國套利,結果造成的外匯佔款也是中國近幾年貨幣氾濫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緩慢持續的貨幣升值遠遠比一次性市場化升值帶來的負面效果多。
所以,中國的決策人應當仔細研究一下亞洲金融危機的緣由和應對,作為今後幾年中國經濟政策的參考。否則我們看到的有可能就是歷史的簡單重複。
亞洲困局:增長放緩+利率走高=?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138 ZeroHedge:
全球信貸週期會同時面臨兩大挑戰:增長放緩為收入和現金流的產生增加了壓力,而融資成本也在不斷增加。
信貸情況在增長復甦時表現最佳,同時資產負債表的改善使得信貸情況有顯著進步。在信貸週期的中期,由於增長平穩、融資情況好轉,信貸情況也會表現良好(當然息差交易是重要的改善因素;以及隨著資產負債表變得複雜,也會有新的風險產生)。

然而,當信貸週期步入後期,當槓桿增加、週期步入下行階段時,負面風險開始出現;而這就是亞洲的現狀。
這對我們的違約處於良性狀態下的環境來說很關鍵,因為高槓桿的公司、放緩的GDP以及上升的真實利率都是2007-2009年違約高峰(唯有動用史上最大規模貨幣援助來緩解危機)出現的原因。

真實GDP和真實利率之間差異變小甚至為負的時期,公司融資環境尤其困難:要麼現金流的產生很艱難,要麼融資成本高昂,要麼二者皆有。結果就是違約率升高。
融資成本升高是廣泛出現的現象;即使美國國債收益率變得穩定,但還有很多因素使得這種現象很難扭轉。融資成本升高是「真實」出現的——高利率再也不能被高通脹所解釋,而且目前融資成本的上升意味著真實GDP增長率和真實利率之間的差異是自從2008/2009年以來和與2001/2002年之前相比來說最小的。
克魯格曼:亞洲不大可能重演90年代危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909 當前的新興市場拋售令人回憶起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認為,亞洲不大可能重複90年代的危機,更不大可能出現希臘式的無休止的危機。
他在其NYT專欄中寫道:
過去幾個月來,像許多其他新興市場貨幣一樣,印尼盾已大幅下跌。上次印尼盾大跌是在1997-98年,當時印尼是亞洲金融危機的震中。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危機只是10年後席捲發達世界的另一場更大危機的綵排。因此,我們是否應該再次對亞洲抱以恐懼呢?
我不這麼認為,原因一會兒我再做解釋。不過,當前的情況的確令人回憶起當時——並且特別地,它們提醒了我們,從16年前的那場危機中學到的教訓是多麼的少。我們並沒有改革金融業——相反地,我們在全速放鬆管制。對於如何應對危機來襲,我們也沒有汲取正確的教訓。
來看一些背景:亞洲危機的產生,與目前困擾希臘、西班牙及其他歐洲國家的危機有其「家族相似性」。在這兩種情況下,危機的根源都是由於私營部門過度樂觀,巨額外資主要湧向私營部門。而隨著樂觀急劇轉為悲觀,危機也突然到來。
但不同於希臘等國,1997年的危機國家有自己的貨幣。起初,貨幣貶值導致了嚴重的經濟困境。例如,在印尼,許多企業有大量美元債務,所以當印尼盾兌美元重挫之後,這些債務就相對於資產和收入大幅膨脹。其結果就是,經濟出現了大蕭條以來的最嚴重收縮。
幸運的是,壞時光並沒有持續多長。貨幣貶值給出口帶來了極強競爭力,很快,所有這些國家——包括受危機打擊最嚴重的印尼——迎來了強勁出口導向型復甦。
我們當前的表現要糟糕得多。只需要對比一下當時的印尼和如今的希臘。
印尼經濟在1998年收縮了13%,但到2003年已超過危機前峰值。去年,印尼經濟規模已經比2007年高出72%。
相比之下,希臘自2007年以來經濟產出已收縮20%,並且仍在下跌。沒人知道復甦何時會開始,並且我猜沒有多少人預計希臘經濟這個十年內將恢復至危機前水平。
為什麼這一次情況會惡化?一個答案是,印尼擁有自己的貨幣,印尼盾的下滑最終成了一件大好事。但同時,希臘被歐元所困。此外,上世紀90年代的決策者比今天要更靈活。IMF起初對亞洲要求嚴苛的緊縮措施,但很快就轉變了做法。這一次,對希臘和其他負債國的要求非常嚴厲,並且緊縮措施越是失敗,要求就越是無情。
所以,亞洲會是下一個倒下的嗎?很可能不是。相比於90年代,印尼當前的外債佔收入比例要低得多。印度的債務更低。因此,亞洲不大可能重複90年代的危機,更不大可能出現希臘式的永無止境的危機。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