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糧葡萄酒高端代表到慘遭1元甩賣,亞洲最大君頂酒莊的未來終於塵埃落定。根據中國食品(00506.HK)公布的最新公告顯示,在經歷了多輪拍賣無果後,中國食品對標的負債進行了折扣,最終二股東隆華集團成為接盤者。
公告顯示,中國食品通過下屬公司分別與君頂酒莊和君頂酒業簽署協議,向隆華集團出售標的權益,而隆華集團須償還經折扣的君頂酒業的債務。出售酒莊的權益的及酒業的權益的代價分別為象征性人民幣1.0元。而君頂酒莊和君頂酒業的債務總和約為3億元,較之前的3.9億元,折扣了9000多萬元。
據悉,中糧君頂酒莊項目啟動於2006年,由中糧集團與葡萄酒界名人陳雲昌旗下隆華集團合資興建,前期投資3.5億元,出資比例為中糧集團占55%,隆華投資集團占45%。而君頂酒莊也被認為是亞洲最大的酒莊,設計年產量2000噸,總儲酒能力3000噸。
作為進軍高端葡萄酒業的代表,中糧集團也對君頂酒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2007年8月26日君頂酒莊開業前夕,時任中糧集團董事長的寧高寧帶領中國食品董事長、中糧酒業總經理等一系列集團高管,特意提前視察君頂酒莊開業的籌備情況。在此後幾年中,寧高寧也曾多次公開表示,中糧君頂酒莊是中糧高端葡萄酒產業服務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在2012年之後,在消費走低和進口酒的沖擊下,君頂酒莊的業績每況日下,此外在運營上,內部矛盾也不斷凸顯,有消息稱,作為酒莊的實際管理者,隆華集團的陳雲昌並不完全聽取董事會意見,與中國食品的矛盾越來越大。此後,主管銷售的副總裁王保廷和原有營銷團隊也相繼離職。
第一財經記者昨天輾轉聯系到已經在上海自貿區另起爐竈的王保廷,但對方並不願對此發表評價。
公開信息顯示,君頂酒莊2015年營收7343.11萬元,虧損2137.5萬元,酒莊資產總計價值為3.75億元,而負債卻高達5.44億元,已經嚴重資不抵債。
隨著進口紅酒轉熱,中糧集團的葡萄酒戰略也隨之轉向,將目光投向進口酒業務。2014年1月,中糧集團成立了進口酒事業部,將進口酒升級到戰略層級獨立運營。2015年10月,成立中糧名莊薈國際酒業有限公司全面負責進口酒業務。而據中糧進口酒事業部總經理李士祎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糧名莊薈的銷售已突破500萬瓶。相比之下,業績低迷,且管理層為隆華系“外人操控”的君頂酒莊無疑則成為“雞肋”。
如此一來,中糧也就下決心甩掉君頂酒莊這個包袱,今年4月,中國食品剝離君頂酒莊和酒業資產,而轉讓金額只有象征性的1元。對受讓方的要求也相對寬松,但需要接盤方承擔債務。
盡管條件寬泛,但負債過高,願意接盤君頂酒莊的企業並不多。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在前三輪拍賣中,並沒有投標人符合北京產權交易所所列出的要求,在第四輪拍賣中,中國食品對債務進行折扣後,隆華集團為第四輪拍賣的唯一登記投標人。
不過對於隆華集團而言,這次接盤並不輕松,在轉讓條款中,隆華集團需要在30個營業日內支付60%的債務款,剩余的40%將在4個月內還清,這也意味著隆華集團在將很多的時間內償還近2億元的債務。且君頂酒莊虧損仍在持續,今年一季度酒莊營收929.78萬元,虧損892.94萬元,接手後隆華集團將獨自面對減虧問題。
第一財經記者昨天致電隆華集團,對方以陳雲昌很忙為名,婉拒了記者的采訪。君頂酒莊綜合管理部一位員工告訴記者,目前酒莊的聯合莊主業務還在銷售,酒莊運轉正常,還沒接到有調整或變化的通知。
此前,按照規劃,君頂酒莊的定位將是集葡萄酒生產、制造、酒店、旅遊休閑於一體的場所。在業內看來,君頂酒莊從設計之初即立足高端,走重資產模式,建立酒莊、高端會所和高爾夫場地,投入巨大,而這也成為制約君頂酒莊發展的先天問題。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秘書長趙禹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前君頂酒莊的經營思路有些好高騖遠,君頂葡萄酒定價都在500元以上,一些產品甚至達到一兩千元。
酒業專家晉育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實體經濟的不活躍導致政商、商商活動的頻次減少,對酒水的需求也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在高端產品影響更大。而在2012年之後,恰好遭遇國家重拳反腐,虧損在所難免。
目前隆華集團和中國食品已簽署協議,而此次出售事項完成後,君頂酒莊及君頂酒業均將不再為中國食品附屬公司,而這也意味著隆華集團將全面接盤,在脫離了中糧的懷抱後,陳雲昌將會帶領亞洲最大的酒莊走向何方還未可知。
中糧屯河9月20日晚發布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公司擬以發行價格10.83元/股,發行股份數量為不超過1.6億股,募集資金用於甘蔗糖技術升級改造及配套優質高產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設項目、甜菜糖技術升級改造項目以及補充營運資金。
本次非公開發行對象為中糧集團、中興建融、聚贏基金三名特定投資者。本次發行前,中糧集團持有公司51.53%的股權,為公司的控股股東。發行完成後,中糧集團預計持股比例為52.32%,仍為本公司控股股東。
中糧屯河9月26日晚間發布業績預告,經公司財務部門初步測算,預計公司2016年1-9月經營業績與上年同期相比有大幅度的提升,預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300%至350%,上年同期公司凈利潤為7415.40萬元。
公告稱,期內公司按照打造國際一流大糖商的戰略目標,一直致力於打造食糖全產業鏈,加速內、外部資源整合,擴大市場規模。受益於國際、國內食糖價格上漲,公司依靠食糖產業鏈優勢,積極把握市場機會,有效控制成本,業績顯著增長。
中糧地產12月9日晚發布公告,子公司金帝食品轉讓部分資產由利大家以2.06億元競得。
福建利大家食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陳誌寧。好鄰居股份有限公司持有利大家 51%股權,為控股股東。嘉士利(香港)有限公司持有利大家 49%股權。
今年8月,金帝巧克力資產被中糧在北京產權交易中心掛牌打包出售,其中包括了金帝、美滋滋、珍愛等100余項商標,持有的專利20多項,產品發明專利及包裝,以及多套進口設備,以及年生產能力2萬噸的生產線。中糧地產在今日的公告中稱,本次轉讓的資產為金帝食品持有的存貨、固定資產及無形資產。具體包括:存貨(包括原材料、在庫周轉材料、產成品和在產品等)、機器設備、運輸設備、電子設備等,無形資產包括商標、專利技術。
金帝食品是中糧地產全資子公司華高置業向中國食品有限公司收購的Prized Developments Limited 的全資子公司,主要業務是以“金帝”品牌及“美滋滋”品牌在中國生產和分銷巧克力、巧克力制品、糖果、休閑花生、堅果等休閑食品,目前該業務已停止生產經營。
公告稱,此次轉讓的資產為金帝食品名下除土地及建築物以外的部分資產,主要用於生產經營巧克力等食品業務,與公司房地產開發主營業務無直接關聯。
根據初步估算,預計本次交易產生的利潤總額約 1.03 億元,對金帝食品凈利潤的影響約為 7700 萬元,對公司的財務狀況不構成重大影響。
央企改革概念股表現活躍。截至發稿,中糧生化強勢漲停,中糧屯河、中國嘉陵暴漲7%,中國船舶、中糧地產、中船防務等個股亦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國資委9日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國資國企改革有關進展情況。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表示,明年將繼續加快央企兼並重組步伐,央企數量有望從目前102家繼續減少至百家以內。他強調,中央企業重組整合,不是簡單地減少戶數,也不是單純地做大規模,而是旨在內強企業素質、外優市場表現,旨在行業產業的調整優化、轉型升級,旨在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張喜武表示,去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來,今年又先後出臺了7個專項配套文件,國企改革“1+N”文件體系已經完成。同時,國資委還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36個配套文件。“1+N”文件體系及相關細則,共同形成了國企改革的設計圖、施工圖。
2016年,中國進入經濟新常態,全球糧油市場低迷。然而,中糧集團逆市增長,實現利潤總額61.5億元,同比增長79%,超額完成50.5億元的預算,全年預算指標超額完成。
據國資委網站,2016年中糧集團明確“一個職責、三大主體、四種作用”的發展定位,服務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戰略,力爭“十三五”末期,經營能力達到“3579”的水平(即3000萬噸儲備能力、5000萬噸周轉能力、7000萬噸貿易能力、9000萬噸加工能力),實現“32115”經營目標(即3000萬噸玉米、2000萬噸大豆、1000萬噸水稻、1000萬噸小麥和500萬噸食糖),以量擔當調控任務,主導國內需求,引領價格。
中糧集團推進國際國內一體化,產區銷區一體化,儲運加工一體化。與中紡實現戰略重組後,中糧集團國內油脂加工產能達到2400萬噸,整體市場份額提升至18%,成為國內第一,位居全球油脂加工企業產能前列;重組後的棉花業務產業鏈條,占據全球近10%市場份額。雙方覆蓋全球主要產區和銷區的經營網絡對接,進一步完善了中糧的全球布局,使之在糧油領域具備更強的上遊掌控能力、物流保障能力、綜合加工能力和市場覆蓋能力。下一步,中糧將對旗下糧貿、油脂、飼料、棉花等業務實施深度整合。
按照“集團總部資本層-專業化公司資產層-生產單位執行層”三級架構,2016年中糧集團瘦身健體,壓縮管理層級,構建“小總部、大產業”體系。依據精簡高效原則,中糧集團將職能部門從13個壓縮到7個,人員從610人調整至240人之內。依據業務聚焦原則,中糧集團以核心產品為主線推進整合組建了18個專業化公司,並將用人權、資產配置權、生產和研發創新權、考核評價權及薪酬分配權5大類關鍵權力全部下放,使其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市場主體。
中糧集團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企業活力和競爭力,通過放權搞活、推動下屬企業引入外部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優化以董事會為核心的公司治理機制,探索員工持股和pre-IPO股權激勵約束機制等混合所有制改革,強化集團總部“管資本”的功能定位。當前,中糧集團下屬18家專業化公司中已經有12家通過不同形式引入外部資本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含上市)。2016年中糧集團所屬四家專業化公司中糧置地、中糧工科、中糧肉食、中糧包裝通過不同形式引入外部資本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此次混改,四家公司共獲得八位投資人總計約103.58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及員工持股平臺約5.027億元人民幣的出資。
目前,中糧集團營收50%以上來自於海外業務。2016年,中糧集團相繼全資收購來寶農業和尼德拉農業。同時,集團已與54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了農產品貿易。
中糧集團20日表示,2017年將從“整合、品牌、混改”三處著手,深化改革。預計到2018年,中糧下屬18家專業化公司全部混改,解決體制問題。
據央廣網2月20日消息,2016年是中糧集團深化改革元年。這一年,中糧完成改革頂層設計,出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的“中糧方案”,在各項領域全面開花:樹立“十三五”期間“321155”宏偉目標,重塑管控體制,下放關鍵權力,整合加強監管,創新專業化發展商業模式……在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低迷和部分業務不合並報表的背景下,中糧集團在2016年完成營業收入4083億元、同比實現增長;實現利潤總額61.5億元、同比增長79%,超額完成全年主要預算指標,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中糧將2017年作為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中糧集團表示,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改革排頭兵,今年將在原有基礎上,選取全局性、關鍵性、代表性的領域,聚焦“整合、品牌、混改”三大看點,推動改革繼續縱深化發展。
“整合”方面,將深度推進資本整合,由管理專業化向資產專業化邁進。其中,國際化整合是重中之重。海外資產管理平臺中糧國際將以整體上市為目標,按照“一個法人、一個總部、一套班子、一個戰略”的原則,推進法人一體化、運營一體化,實現對中糧農業和尼德拉兩大海外並購企業戰略運營的全面整合,研究確定以品種為主線的組織架構。
“品牌”方面,將強化品牌引領,持續提升中糧“大品牌、大市場”優勢。2017年,中糧將研究制定“中糧”品牌的使用及背書的標準方案,提出除母品牌外的其他品牌下放意見,明確品牌持有者和經營者的權利義務,使各專業化公司擁有產品品牌使用、經營、維護、提升和收益權。此外,今年福臨門、長城、中糖、中茶、大悅城、家佳康、蒙牛、五谷豐登、中糧可樂、我買網等18家專業化公司將各自集中力量打造一個核心品牌,培育更多能與國際頂尖品牌相媲美的高端品牌和“百年老店”。
“混改”方面,將深入推進混改,通過多元混改激發體制活力。2017年,中糧將在原有基礎上,按照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混改,今年內將力爭推進中糧飼料、中糧酒業、中國茶葉3家專業化公司混改。到2018年,爭取18家專業化公司全部混改,真正實現引入戰略投資,優化企業治理,解決體制問題,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建立行業領導地位,實現上市發展。
中糧集團20日表示,2017年將從“整合、品牌、混改”三處著手,深化改革。預計到2018年,中糧下屬18家專業化公司全部混改,解決體制問題。
中糧集團表示,2017年將是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集團將在原有基礎上,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混改。年內將力爭推進中糧飼料、中糧酒業、中國茶葉3家專業化公司混改。到2018年,爭取18家專業化公司全部混改,真正實現引入戰略投資,優化企業治理,解決體制問題,放大國有資本功能,建立行業領導地位,實現上市發展。
據了解,中糧要求專業化公司以核心產品為主線加快整合,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努力實現股權多元化,真正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擔風險、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市場主體。集團提出,2017年福臨門、長城、中糖等18家專業化公司將各自集中力量打造一個核心品牌,培育更多能與國際頂尖品牌相媲美的高端品牌和“百年老店”。
在酒業方面,中糧集團目前已對旗下的幾家酒業公司進行了調整,相關業務將在管理架構及股權上被劃歸為中糧酒業這一平臺,中糧酒業也由此成為中糧集團正在打造的18個業務平臺之一。其中,酒鬼酒(000799.SZ)於2014年被中糧集團收入囊中,目前是集團旗下唯一的白酒上市公司,並且也已被劃入集團酒業平臺。此次中糧酒類業務的整合混改過程中,酒鬼酒將扮演什麽樣的角色值得關註。
作為首批確定為6家改革試點公司之一的中糧集團,此次高調宣布今明兩年的混改規劃,短期有望再度獲得市場強烈關註。A股市場上,中糧生化(000930.SZ)、中糧糖業(600737.SH)及中糧地產(000031.SZ)三大中糧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也有望成為焦點。
今日《點睛》您可滿意?還有更多精彩等著您~請前往App Store、安卓商店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好內容為更好決策。
今日開盤,中糧系A股上市公司均出現上漲。截至發稿,中糧生化上漲1.92%,中糧地產上漲32.97%,中糧糖業上漲1.27%。
消息面上,中糧集團20日表示,2017年將從“整合、品牌、混改”三處著手,深化改革。預計到2018年,中糧下屬18家專業化公司全部混改,解決體制問題。中糧集團表示,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改革排頭兵,今年將在原有基礎上,選取全局性、關鍵性、代表性的領域,聚焦“整合、品牌、混改”三大看點,推動改革繼續縱深化發展。 中糧旗下目前有三家A股上市公司,分別是中糧地產、中糧糖業、中糧生化。
加多寶可以重新批上紅裝,熱鬧八卦固然豐富,背後的資本故事可能更為精彩。
來源 | 港股那點事(ID:hkstocks)
文 |
✦ 一、中糧將入主加多寶?
2017年8月10日,中糧包裝(906.HK)發布了一則收購公告,中糧包裝擬投資加多寶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清遠加多寶草本植物科技有限公司30%的股權。
不到一周時間,最高人民法院對加多寶與王老吉之間的包裝裝潢糾紛上訴案進行了公開宣判,認定雙方對“紅罐王老吉涼茶”包裝裝潢權益的形成均做出了重要貢獻,共同享有紅罐包裝。這意味著最高法推翻了廣東省高院的判決,後者2014年12月把紅罐判給了廣藥。
2017年8月16日,加多寶發了一個非常有黨性的感謝公告。
門外人看熱鬧八卦,加多寶跟廣藥打了這麽多年的官司,伴上了中糧爸爸,問題馬上解決了,白雲山(600332.SH;874.HK)午後開跌,只怪廣藥爸爸不夠厲害。
內行人看來,這個劇本里的資本故事要比熱鬧八卦豐富多了。
關於中糧包裝收購加多寶,市場上有種聲音是認為加多寶欠中糧的負債太多,中糧只能通過債轉股的形式,收購加多寶最優質的資產。
但是如果仔細琢磨加多寶的感謝信,這里面的黨性流露分分鐘表明中糧和加多寶之間不是被逼債轉股的無奈,並且其口吻隱約透著中糧的影子。
做個猜測,中糧包裝收購清遠加多寶30%的股權只是中糧集團借著這兩家業務上的相關性自然而然進入加多寶的一個開始,未來大概率中糧將入主加多寶集團。
那加多寶為什麽會願意賣給中糧。五個字概括:提高含趙量。
對加多寶而言,由於當年授權程序上的原罪,長年的官司一直被廣藥壓著,在中國特色社會里,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含趙量不夠。官司時間拖得長,又大部分對加多寶不利,相當影響加多寶的業績。加多寶不是上市公司,沒有詳細的數據。
根據加多寶公布的數據, 2012年公司的銷售額超已經超過了200億元,預計每年保持20%到30%的增速。但根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的信息,2016年預計銷售額為260億左右,年複合增速遠低於公司的預計。
對加多寶當家人陳鴻道而言,遠遁國外雖然逍遙,但恢複自由身恐怕是更重要的,沒有人願意活在“逃犯”的陰影中。
去年11月,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從一位接近加多寶高層人士獨家獲悉,加多寶在創始人陳鴻道的操作下,結盟北控集團,準備在香港上市。這一消息並未得到證實,不過這些消息傳出來,也說明加多寶在努力提高含趙量,論含趙量,中糧顯然是比北控更好的選擇。
談抱中糧大腿提高含趙量上,不得不提下當年同樣深陷危機的民族品牌:蒙牛乳業。
✦ 二、提高含趙量的蒙牛
說起來,蒙牛跟加多寶還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比如:牛逼的營銷實力,驚人的成長曲線......
蒙牛成立於1999年,創始人牛根生原來是伊利集團副總裁,由於與當時伊利董事長在戰略上有分歧,產生矛盾,41歲的牛根生辭職創業。
從0開始,牛根生只用了4年就跨進了乳業三強,蒙牛的銷售額1999年僅4000萬元,而到2007年時達到213億,首次超過了伊利。
這背後固然有行業因素,即中國液體奶市場的爆發。根據bloomberg數據,1998年,中國人均液體奶年消耗量不足6千克,到2007年時達到28千克,增長了3.7倍。
但更重要的是蒙牛對市場的敏銳。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上天,蒙牛成了唯一的牛奶贊助商,也就變成了“中國航天員專用奶”,這一標簽至今仍是。
2004年到2005年,超級女聲成為中國電視界的現象級節目,蒙牛抓住了超級女聲這個營銷機遇,極大地擴大了品牌影響力。
憑借成功的營銷,又抓住液體奶的爆發增長機會,到2007年時蒙牛的收入90%來自液體奶,並且在液體奶市場的份額自2003年起就一直是第一。
根據尼爾森數據,到2007年,蒙牛的液體奶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40.7%,而其他兩名競爭者總共才占28.1%。
蒙牛2004年上市,從2004年到2007年,追趕者蒙牛帶給投資的回報遠超伊利。
2008年是個轉折點,2008年9月11日三聚氰胺事件爆發,中國整合乳制品行業危機四伏。蒙牛的股價嚴重縮水,由於牛根生把老牛基金擁有蒙牛乳業4.5%的股份抵押給了大摩,市值縮水導致原先抵押的股權已經有平倉風險。
如果這些抵押的股權被大摩在市場上出售或者出讓給敵意的收購對手,在特殊時期可能成為決定蒙牛控制權歸屬的一顆重要棋子。蒙牛這個迅速崛起的民族品牌就此陷入被外資收購的危局中。
10月18日,牛根生聲淚俱下,寫了份“萬言書”感謝信,描述了牛根生的老牛基金通過從聯想控股等機構得到類似抵押貸款的方式解除了其與大摩的抵押貸款,質押風波平穩落地。
但是受奶粉事件影響,2008年蒙牛虧損了9.24億,同年伊利虧損17億。這里有些奇怪,要知道從2007年起蒙牛的銷售規模是超過伊利的,為什麽同一對行業災難性事件影響下,蒙牛虧損遠少於伊利呢?
在知乎上有條這樣的帖子,這或許給上述虧損以及後續發展差異提供了解釋。
但這恐怕不是全部,對於做營銷厲害的蒙牛和牛根生,沒有不知道渠道重要性的道理。不全部吞下損失更有另一種可能:非不為也,是不能也。蒙牛當年經歷了一連串危機,作為民營企業,背後可沒有背後“爸爸”無限的支援,寒冬有多久沒人知道,很有可能抗一波責任後,現金儲備不夠就被拖死了。活下去和扛過去,誰更重要,作為民營老板,相信很多人的決策都會一樣。
2009年2月,蒙牛又發生了特倫蘇OMP事件,致使蒙牛在香港市場上股價大跌超過12%。
2009年7月6日,中糧集團宣布聯手厚樸基金共同組建一家新的公司(中糧持有70%),以61億港元收購蒙牛公司20%的股權,成為蒙牛第一大股東。2011年6月,牛根生正式辭任董事會主席,創始人團隊離開了經營一線。
從2008年9月奶粉事件爆發,到2009年7月中糧入主,不到一年時間。盡管牛根生表示蒙牛不是因為資金問題和中糧合作,但這一年的變化顯然讓蒙牛意識到提高含趙量的重要性。
不過,令人失望的是,提高了含趙量的蒙牛並沒有保留其老大的位置。2009年之後,伊利的業績快速複蘇,並且在2012年超過了蒙牛,重新奪回大哥的位置。
從盈利能力看,伊利的毛利率一直高於蒙牛,自2013年起更加明顯,凈利率自2013年後也遠高於蒙牛。
這背後是因為伊利新產品推出帶來的產品結構的升級,高端產品占比提升。尤其是,這一時期,伊利營銷非常敏銳,抓住了非常火的電視節目,提升品牌影響力比如安慕希冠名《奔跑吧兄弟》,QQ星冠名《爸爸去哪兒》,伊利金曲冠名《我是歌手4》。
而蒙牛提高了含趙量後,在營銷上似乎變得不如過去那麽敏銳了,而大眾消費品牌,營銷就是一條重要的生命線。
結果是,目前伊利市值1390億,而蒙牛只有670億,不到伊利的一半。
✦ 三、加多寶會不同?
就蒙牛的故事來看,似乎提高含趙量的加多寶並不值得多看幾眼。但是,人是否會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呢?
加多寶的營銷團隊實力有目共睹,中糧不大可能再次犯渾,打亂其營銷隊伍,畢竟蒙牛那只有伊利一半市值的數字天天在那里閃爍著。中糧集團新一任高層到位後,蒙牛也掀起一輪新的人事變動,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出現在蒙牛戰略及發展委員會名單中,雖未重回一線,但是這個變動也體現出:新中糧領導層對團隊的重視。
因此,中糧極有可能不僅不會去擾亂加多寶的隊伍,還可能給予其意想不到的支持。而最大的支持,莫過於讓陳鴻道回來重新操盤。
做一個猜測,陳鴻道拿出了核心資產清遠加多寶(生產濃縮液)以示誠意,所圖是的啥呢?陳鴻道最渴望的是啥呢?
如果加多寶進入了中糧系,並且加多寶的結局與蒙牛不同,那於投資者而言,中糧旗下這麽多殼,誰是最大的受益者呢?
第一眼看,中糧包裝顯然是個受益者。肥水不流外人田,目前加多寶約有40%的兩片罐是中糧包裝生產的,未來將會增加到70%。加多寶如果憑借紅罐重新興起,中糧包裝這塊的業務也會做大。中糧包裝已經是混改完成的股權結構,中糧集團、公司員工、奧瑞金三方制衡,後續資本運作的空間已經比較少了。
不過這只是業務上的,如果往資本整合的角度看呢,尤其是,目前本來就是中糧集團改革的時期。如果沒有更大的交換,中糧怎麽會擺平官司,保下加多寶的正當性,僅僅一個濃縮液的公司來看,籌碼也太少了。
因此,未來中糧集團必然與加多寶有更深層次的合作,才有可能配得上中糧出面保下加多寶,入股濃縮液公司、官司和解,只是在順序上比較早兌現的事件,後續必有更重磅的合作。
展望未來,中國食品(506.HK)可能是更大的受益方。
中糧集團2016年7月公布的改革試點方案,簡單概括就是合並同類項,專業化運營。從中國食品目前的資產騰挪路徑來看,毫無疑問是奔著這條方向去的。中國食品原來旗下主要有四塊業務:可口可樂瓶裝廠業務、長城葡萄酒、福臨門、金帝匸克力。四塊中可口可樂業務貢獻了最主要的利潤。
2016年中國食品完成了金帝巧克力的剝離,2017年已經宣布剝離福臨門,預計年底之前會完成。從合並同類項,專業化運營角度看,長城未來是要剝離的,與酒鬼酒合並成酒類業務。
這樣,中國食品就只剩下了一個非常幹凈的可口可樂飲料業務。不過,這里多少存在政治上的不正確,公司號稱中國食品,卻只有一個美國味道的可口可樂業務。如果把涼茶品牌或者說民族品牌加多寶註入,這樣才有可能對的上“中國食品”這個馬甲。
回去細看加多寶官司和解後的聲明:“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做大做強涼茶產業,在世界各地推廣傳播中國涼茶文化。”這種這麽有黨性的聲明,你是否又看懂了?一直以來,沖在一帶一路第一線的都是國有企業,作為消費品行業的中糧集團在政治上也極其需要一個好的案例,如果真的拿下加多寶,以中國食品(506.HK)作為經營主體對外產能輸出,左手可口可樂,右手加多寶,無往不利。
相信事情推演到這個份上,絕大部分的人都能得出唯一的結論。
前段時間聯通的華麗混改方案驚艷了市場一把,而中糧集團、中國食品、加多寶公司、可口可樂公司之間可不可能也上演一個驚艷的混改方案?目前中國食品的股權還是以中糧為主,業務幹凈,股權清晰,有足夠的混改空間,未來會不會真的有此驚喜?
✦ 結語
加多寶可以重新批上紅裝,熱鬧八卦固然豐富,背後的資本故事可能更為精彩。無論是從加多寶自身業績還是加多寶當家人陳鴻道需求出發,提高加多寶的含趙量都是上上之選。中糧包裝借助業務的相關性參股加多寶只是中糧進入加多寶的第一步,未來大概率中糧會入主整個加多寶集團。蒙牛的前車之鑒就像市值的差距那樣醒目,如果加多寶真的像蒙牛一樣獲得一個同樣的開始,大概率結局也是不同的。
對投資者而言,目前如果僅從線索來看,中糧包裝(906.HK)是受益方;但如果從更長期的資本動作角度看,中國食品(506.HK)更可能是最後以及最大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