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黃其森一個“2000億”的銷售願景,曾讓泰禾集團股價一個月漲了1.6倍。半年多後,潮水退去,瘋狂的股價也被打回原形。
8月17日晚間,泰禾集團(000732.SZ)發布了2018年半年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26.88億元,同比增長42.12%;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9.83億元,同比增長22.39%。對於銷售額數據,泰禾集團一如既往未曾公布。而多家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其上半年的銷售額約在650億元上方。
銷售目標完成度不夠,杠桿降得也並不理想。截至6月末,泰禾集團披露的負債率高居85.67%。而記者估算,其凈負債率約為338.26%,遠超行業龍頭。公司最新股權質押率更高達62.79%,其中大股東泰禾投資集團所持股份質押比例更高達99.34%。
銷售額成謎
2017年12月22日,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在接受媒體采訪曾稱,2018年,泰禾集團銷售額的目標是再翻一番至2000億元。半年過去,2000億的目標完成了多少?
在中報中,泰禾集團披露,上半年公司房地產行業的營收為122.58億元,同比增幅47.92%;同期毛利率為33.24%,同比增幅在5.67個百分點。
分區域來看,2018年上半年,大本營福建仍然是泰禾的主戰場,營業收入位列第一,為62.3億元,同比增長64.97%。增幅最大的則是北京區域,營收為58.73億元,同比增長352.23%。相比之下,華東區域表現不佳,僅實現營業收入4.24億元,同比下降88.58%。對於華東區營收大幅下滑的原因,泰禾集團則並未披露。
與大多數上市房企主動披露市場銷售數據不同,自2014年以來,泰禾集團已連續多年未在財報中披露具體銷售金額、銷售面積,官網的新聞所用銷售數據也來自第三方機構統計,實際銷售規模外界不得而知。盡管黃其森曾許下“2000億”的目標,但在4月披露的2017年年報中,泰禾集團並未披露2018年目標銷售金額。
對於此舉,關註泰禾集團的投資人士認為,銷售額非強制披露,權威第三方數據也可作為參照。根據克而瑞公布的上半年房企銷售排名,泰禾集團的銷售額為655億元,位列第18位。而億翰智庫的同類榜單中,泰禾集團位於500-1000億陣營,半年銷售額約670.8億元,居於另一閩系房企——陽光城(000671.SZ)之後,位列17名。
就排名來看,過往以激進擴張著稱的泰禾集團上半年腳步有所放緩。在2017年年底,中國指數研究院等機構曾發布銷售數據顯示,泰禾以1010億元的銷售成績,躋身中國房企15強,也正是在銷售額將破千億的前提下,黃其森誇下了翻一倍的“海口”。
從土地儲備上看,泰禾集團上半年擴張降速,第一財經記者據中報統計,上半年泰禾新增項目8個,新增待開發土地面積約157.02萬平米。相較之下,2017年度泰禾大舉投入552億元,獲取項目多達36個,面積近800萬平方米。
杠桿降了多少?
按照黃其森的設想,泰禾集團2018年在擴張規模的同時,也要降低土地成本,爭取在上半年將負債率降低到79%,下半年降低到75%。
不過,已出的中報數據顯示,上半年泰禾集團的負債總額2017.78億元,負債率仍高居85.67%,較2018年年末的87.83%僅下降2.16個百分點。此外,現金敞口加大,經營性現金流繼續凈流出5.21億元,投資性現金流亦凈流出59.20億元。
以更能反映房企償付能力的凈負債率來看,截至2018年上半年,泰禾集團短期借款154.89億元、長期借款695.50億元、應付債券218.28億元,貨幣資金218.99億元,凈資產251.19億元。據此估算,2018年上半年的凈負債率約為338.26%。
泰禾這一凈負債率數據相比2017年年末,同比有超1倍的下降,但在同行業仍居於前列,遠超行業龍頭。克爾瑞統計,2017年年末,上市房企加權平均凈負債率上升為91.09%,萬科、華潤、綠城等龍頭凈負債率均在50%以下。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過往舊債償付期限陸續來臨,泰禾集團上半年利用各種渠道募資數十億,專門用於借新還舊。今年5月5日,泰禾集團曾公告稱,擬發行不超過55億非公開債券,擬全部用於償還公司債券。當日,泰禾集團還公告稱,擬發行不超過30億非公開住房租賃專項公司債券,用於償還公司債務、補充營運資金或項目建設。
杠桿居高不下,在泰禾集團的股權質押上也可見一斑。中國結算截至8月17日收盤數據顯示,泰禾集團目前有46筆股權質押記錄在案,質押全部為流通股,共計7.81億股,占其A股總股本62.79%,越過了“單只A股股票市場整體質押比例不超過60%”的監管紅線。
中報顯示,截至2018年上半年,泰禾投資集團持有泰禾集團6.09億股,占比總股本48.97%,其中6.05億股被質押,占泰禾投資持股比例的99.34%。此外,泰禾投資的一致行動人,泰禾集團第二大股東葉荔、第十大股東黃敏持股亦高比例質押。其中,葉荔將其持有的泰禾集團1.5億股質押近1.49億股,占持股比例的99.33%;黃敏則將0.19億股中的0.11億股進行了質押。
對於泰禾集團的股份質押人而言,目前股價的安全墊已大打折扣。在黃其森“喊話”2000億目標後,泰禾集團股價從16.56元瘋漲至最高43.47元。但到8月17日收盤,已跌回15.50元,可謂實打實地讓投資人坐了一回“過山車”。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碧桂園、萬科、恒大組成的中國房地產業三巨頭中,終於有企業發出2018年第一份半年報,以揭示巨頭穿行小周期的經營狀況。
這個企業便是萬科。8月20日晚,萬科公布2018年半年度報告。
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萬科房地產開發業務實現銷售面積2035.4萬平方米,銷售金額3046.6億元,同比分別上升8.9%和9.9%。
不過,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1-6月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為6.69億平方米,銷售金額為5.6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和14.8%。從銷售金額指標來看,萬科上半年的增速低於行業水平。
不過在收入結算,利潤方面,萬科有不俗表現。上半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1059.7億元,同比增長51.8%,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91.2億元,同比增長24.9%。
報告顯示,1-6月,萬科實現竣工結算面積701.4萬平方米,同比上升20.2%;實現結算收入1006.4億元,同比上升53.6%。
另外,萬科已售未結資源持續增加,合並報表範圍內有3693.0萬平方米已售資源未竣工結算,合同金額合計約5200.5億元,較上年末分別增長24.7%和25.5%。
上半年,萬科房地產業務的結算毛利率為27.3%,較2017年同期提高2.5個百分點。
對於未來項目儲備,萬科表示將堅持審慎、穩健的投資策略。上半年。萬科獲取新項目117個,總規劃建築面積2049.1萬平方米,與上半年銷售面積基本持平。公司在建項目總建築面積約8187.6萬平方米,規劃中項目總建築面積約6081.6萬平方米。
今年年初,萬科提出將戰略定位由“城市配套服務商”升級為“城鄉建設與生活服務商”,推進商業開發和運營、物流倉儲服務、產業城鎮、冰雪度假、養老、教育等拓展業務的發展。
相對於房地產開發業務的緩慢增長,萬科在新業務上有更進取的表現。
2018年上半年,繼房地產開發和物業服務之後,萬科將租賃住宅確立為核心業務。萬科從2014年開始布局長租公寓市場,當前已形成青年公寓(“泊寓”)、家庭公寓、服務式公寓三類產品,其產品邏輯是為不同階段客戶提供長期租住解決方案。
截至今年6月30日,萬科長租公寓業務已覆蓋30個主要城市,累計獲取房間數超過16萬間,不過目前累計開業只有4萬間左右,開業6個月以上項目的平均出租率約92%。
物業服務方面,截止6月底,萬科物業服務累計簽約面積超過4.7億平方米,實現營業收入41.6億元,同比增長29.8%。另外,報告期內,萬科物業創設國內首家物業行業二手房專營店,並聯手珠海橫琴試點“物業城市”。
商業開發與運營方面,萬科以印力集團作為旗下商業開發與運營平臺理。2018年1月,萬科聯合印力等收購新加坡上市公司凱德集團在國內的20家購物中心。截止6月底,印力共管理126個項目,總建築面積915萬平方米,已開業自持項目79個,包括53個購物中心。
物流倉儲服務方面,截止6月底,萬科物流倉儲服務業務已進入全國32個主要城市,服務客戶60余家,累計已獲得項目84個,總建築面積626萬平方米,其中已建成運營項目41個,穩定運營項目平均出租率為95%。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萬科通過並購方式獲得太古實業有限公司旗下在上海、廣州、南京、成都、廈門、廊坊、寧波在內的7座冷庫,其意義是實現了對國內一線城市及內陸核心港口城市的冷鏈業務覆蓋。
在教育和養老方面,萬科教育業務在全國已開辦超過20個全日制學校、100多個社區營地和十多個戶外營地。目前,萬科養老業務已布局15個城市。
在冰雪度假領域,萬科旗下吉林松花湖和北京石京龍雪場17-18雪季累計客流量超過55萬人次。
不過,在萬科上半年1059.7億的收入中,1006.4億元還是來自房地產業務,41.6億來自物業業務,看起來一派花團錦簇的多元化業務合同僅貢獻11.8億元。
上半年,房地產市場融資環境持續收緊。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增速比上年末回落0.5個百分點,上半年房地產貸款增量占同期各項貸款增量的比重比2017年占比水平低1.9個百分點。
不過憑借良好的資本市場形象,萬科在融資方面仍有較大優勢。截至半年報發布,萬科先後完成五期超短期融資券發行,票面利率區間為3.25%-4.6%;8月,萬科完成15億元住房租賃專項公司債券發行,票面利率4.05%,創2017年以來房地產企業公司債發行利率新低。
截至6月底,萬科持有貨幣資金1595.5億元,遠高於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長期負債的總和609.8億元,凈負債率為32.7%。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人工智能概念爆炒過後今年上半年以來市場已經逐漸降溫,曾經乘概念而上的漢王科技(002362.SZ)也走到了業績增長的瓶頸期。
8月20日,漢王科技披露2018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2.97億元,同比增長13.19%,凈利潤僅2056萬元,比上年同期微增2.04%,扣非凈利潤1959萬元,同比下降1.1%。
漢王科技在過去兩年的快速增長後今年上半年緊急踩住剎車,近一年以來股價也一路走低。漢王科技去年9月股價還在37.88元的高位,8月20日最新收盤價18元已經“腰斬”。
成立於1998年、2010年就已上市的人工智能老牌選手,漢王科技在技術方面已經被多家後起之秀迎頭趕上,市場份額也被鯨吞蠶食。人工智能概念余熱未消,公司基本面改善卻出現停滯,漢王科技未來路在何方?
人工智能難撐業績
人工智能仍是當前漢王科技追逐的概念,半年報告中屢屢提到,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寫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人工智能大熱等。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漢王科技半年報不足4頁的公司業務概要中,“人工智能”就出現了11次。
漢王科技也在半年報中強調,作為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的先行者,公司持續布局“人臉及生物特征識別”、“大數據”、“智能終端”、“筆觸控與軌跡”等領域。不過,仔細剖析漢王科技的業務構成可以發現,只有人臉識別真正屬於人工智能細分領域中的計算機視覺,這一業務卻一直沒有太大起色。
公司營業收入構成中,1-6月“人臉及生物特征識別”收入金額為5568.57萬元,在營收中占比18.77%,低於筆觸控與軌跡和智能終端產品兩項業務僅排第三,與去年同期17.87%的比例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報告稱,漢王科技2005年開始涉足人臉識別領域,在這一領域已深耕13年,但始終沒有成為漢王科技的支柱業務,營收占比遠低於其他產品。2016年公司人臉識別產品全年營收7069萬元、占比17.01%;2017年該業務營收9477萬元,占比15.68%,在公司四類產品中排名墊底。
反觀人臉識別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起步時間遠遠晚於漢王科技,卻已在技術和估值上遙遙領先。曠視科技成立於2011年,估值超過25億美元;商湯科技成立於2014年,估值超過45億美元;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估值超過200億人民幣。幾大巨頭在近年來的飛速成長中迅速瓜分市場,已經走到了IPO跟前。
2010年登陸A股之初,漢王科技股價(前複權)一度高達87.51元/股,市值高達人民幣190億元。最新市值已縮水至39億元,被多家後起之秀遠遠甩在身後。
重走賣商標吃“蘋果”老路?
漢王科技增長乏力,研發投入有限、技術被對手趕超是重要因素之一。2018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4622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較快,但這樣的研發投入規模對於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公司來說並不突出。
此前公司的研發也一直乏力,2016年-2017年,漢王科技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5597萬元、7899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保持在13%,研發人員分別為334人、442人。
對比同樣是人工智能領域的老兵,科大訊飛僅2018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就超過8億元。都是登陸A股市場近十年,兩家人工智能企業的走勢已經走向分化。
4600萬元的研發投入,甚至比不上上半年漢王科技給蘋果賣商標的收入。4月27日漢王科技公告稱,與蘋果公司簽訂了一份關於海外多國非註冊商標權益轉讓的協議文件,對價款項為800萬美元。如果交易完成,預計對凈利潤的貢獻不超過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500萬元。
而3500萬元對漢王科技來說,已經是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的上限。半年報預計,1-9月公司凈利潤變動區間為2500萬-3500萬元,變動幅度在-24.82%到5.25%期間。如果剔除商標轉讓給蘋果的收入,漢王科技今年的凈利潤可能將大幅縮減。
漢王科技的聲名鵲起,就是與蘋果的商標糾紛的公案,2004年漢王科技曾申請了“i-phone”商標,隨著蘋果發布iPhone以及進軍中國市場,商標糾紛與之俱來,最終蘋果妥協並向漢王科技支付365萬美元。
漢王科技在技術和市場上如果不能進一步打破僵局,如今繼續靠賣商標吃“蘋果”為繼,下一步漢王科技的路或將越來越難走,世界500強的夢想也越來越遙遠。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完成更名後的龍湖集團(0960.HK,下稱“龍湖”),除住宅外投資性物業也開始發力。
龍湖集團8月21日發布中期業績報告,上半年合同銷售額同比增長4.8%至971.0億元,營業額同比增長45.9%至271.2億元。
其中,銷售總建築面積629.1萬平方米,較上年同期增長5.7%。銷售單價15,435元/平方米,較上年同期降0.8%。
環渤海、長三角、西部、華南及華中片區合同銷售額分別為305.5億元、279.4億元、246.5億元、113.4億元、26.2億元,分別占該集團合同銷售額的31.4%、28.8%、25.4%、11.7%及2.7%。
利潤表現看,龍湖中期歸屬於股東的溢利為54.3億元,減除少數股東權益、評估增值等影響後的核心溢利同比增長31.4%至37.3億元。
毛利同比增長48.2%至100.7億元,毛利率為37.1%,核心權益後凈利潤率為13.8%。
從數據看,龍湖的銷售增幅較為緩慢,利潤則繼續保持不錯的表現。
“從今年來看,我們的供貨夠了,2000億這是沒有任何懸念的,大量的推盤會在下半年,主要是拿預售證比較難。”龍湖CEO邵明曉在業績會上說。
目前,龍湖的四大主航道分別是住宅、商業、長租公寓、智慧服務,從目前的趨勢看,通過多年發展,龍湖商業開始為集團貢獻收入。
根據中報,龍湖物業投資業務收入18.5億元,同比增長62.8%。其中,商場、長租公寓、其他收入的占比分別為90.7%、7.5%和1.8%。
截至2018年6月30日,龍湖集團已開業商場的建築面積為258萬平方米(含車位總建築面積為337萬平方米),整體出租率為97.0%;已開業長租公寓整體出租率為76.2%,其中,開業超過六個月的項目平均出租率為90.1%。
最近幾年,龍湖一直在商業地產領域跑馬圈地,希望獲得穩定的資金回報。根據龍湖規劃,計劃在2020年l累計開業商場50座,租金收入60億,商場主要集中布局在一二線城市。以上海為例,上海龍湖目前已有6個商業項目。
“我們平均每年把住宅回款的10%用於投資性物業。”邵明曉說。
從中報數據看,商業的貢獻慢慢增加,按照推算,未來將成為龍湖的重要業務中貢獻之一。
從土地端看,龍湖正在不斷進入更多城市。截至今年上半年,龍湖集團的土地儲備合計6363萬平方米,權益面積為4552萬平方米。土地儲備的平均成本為每平方米5142元。期內新增收購土地儲備總建築面積為1298萬平方米,權益面積為898萬平方米,平均權益收購成本為每平方米4849元。
從項目數量看,龍湖獲取42幅土地,拓展南昌、南通、鄭州、石家莊、貴陽5個新城市。
邵明曉表示,未來龍湖將保持住宅規模TOP10,商業規模TOP3水平。
負債方面,龍湖繼續保持平穩水平。於2018年上半年末,龍湖集團凈負債率為54.6%,在手現金為421.3億元。
目前,龍湖綜合借貸總額為1079.3億元,平均借貸成本為年利率4.5%;平均貸款年限5.82年。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在國際油價回升,行業成本反彈的背景下,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0883.HK,下稱,“中海油”)上半年凈利潤增幅顯著。
8月23日晚間,中海油公布了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2018年中期業績。上半年中海油油氣銷售收入為人民幣903.1億元,同比增長20.5%,凈利潤達人民幣254.8億元,同比增長56.8%。
其中,每股基本盈利達人民幣0.57元,中海油公司董事會決定派發2018年中期股息每股0.30港元(含稅)。在255億元當期凈利潤中,派發股息113億元,股東權益較期初增加160億元。
“凈利潤同比大幅上升,得益於實現油價上漲和有效成本管控。”中海油董事長楊華在中期業績電話會上表示。
圖片來源:中海油官網
當前油價升幅明顯,布倫特原油走勢偏強,油價目前已經升破74.74美元/桶,原油價格上漲利好上遊開采企業,產品價格上漲,可直接提高開采業務的毛利率,另外也可提升存貨價值,行業景氣度也由此提升。
“利用油價周期,上半年在公司桶油實現價格上升的情況下,桶油主要成本進一步下降。”中海油首席財務官謝尉誌表示。
據悉,今年上半年中海油平均實現油價為67.36美元/桶,同比上升33.6%,較2016年41.40美元/桶的低位價格,大幅提升62.7%。氣價方面則為6.42美元/千立方英尺,同比上升13.0%。
另一方面,桶油主要成本從2015年的39.82美元/桶的成本價格,連續四年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31.83美元/桶油當量。
“如果剔除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變動的影響,上半年桶油主要成本實際上是30.56美元/桶。在國際油價回升,行業成本反彈的情況下,繼續鞏固了公司的低成本競爭優勢。”謝尉誌稱:“具體到單項成本而言,桶油作業費8美元/桶,同比上升11.7%,在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原材料燃料價格上漲的情況下,作業費仍然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在油氣產量方面,上半年凈產量為238.1百萬桶油當量,符合中海油的預期目標。由此,年初制定的470-480百萬桶油當量全年產量目標保持不變。
在資本支出方面, 上半年資本支出為210億元,在進度上同年初制定的資本開支目標相比,略為滯後。
對此,公司管理層表示,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在於,項目進展的自然節奏導致下半年的任務重於上半年。此外,由於提質增效,致使項目在執行過程中的花費低於預算。“下半年將進一步加大組織力度,投資進度有望加快,將維持年初制定的700億—800億的資本開支展望。”
在勘探方面,中海油上半年渤海、南海均有重大發現。渤海油田成功評價兩個億噸級發現,南海勘探也獲得重大突破。
“渤中19-6有望成為億噸級油當量氣田,渤中29-6有望成為億噸級油田。位於瓊東南盆地深水區的陵水凹陷,2014年成功鉆探發現井陵水17-2-1井證實了瓊東南盆地深水區良好的勘探前景,目前進入開發建設階段, 將有力推動南海深水天然氣的開發,是公司未來重要的天然氣產量增長點。”公司管理層表示。
隨著“保供”工作的不斷推進,中海油方面表示,目前國內天然氣需求增長強勁,供需仍存較大的缺口。由此,公司天然氣儲量逐年上升,產量穩步提高。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8月23日晚,順豐控股(002352.SZ)公布2018年半年報,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34億元,較上年同期同比增長18.5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0.90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7.94億元,同比增長16.53%。
今年上半年,順豐控股營業收入425.04億元,同比增長32.16%,而根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數據,2018年上半年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220.8億件,同比增長27.5%,快遞收入累計完成達2,745億元,同比增長25.8%。因此,順豐的收入增幅高於行業平均。
這與順豐的票均收入遠超行業均值不無關系。今年以來,由於價格競爭激烈,其他同行業的票均收入均出現下降,而順豐由於票均收入的貢獻,第二季度毛利率達到20.10%,比2018年一季度的17.64%大幅提升2.46個百分點。
這與順豐控股與其他幾家民營快遞公司的經營模式和客戶定位不同有關。由於堅持直營和質量管控,順豐的快遞平均單價一直比其他競爭對手高不少。
不過,從市場份額來看,目前順豐排在“三通一達”之後,上半年快遞量18.58億票,市場占有率8.41%,不過比2017年上半年的7.93%提升約0.5個百分點。
值得註意的是,包括順豐在內的國內快遞巨頭們,都在向物流綜合服務商轉型,近年來,順豐也一直在同城件、國際件、重貨、冷運等新業務方面發力。
根據公司公布都半年報,順豐新業務占比已從2017年上半年的12.3%提升到2018年上半年的16.19%,占比提升近4%,較2017年末的新業務占比13.49%也提升2.7%。其中,重貨業務增速達95.86%、冷運業務增速近50%;同城配業務增幅158.08%、國際業務增加也超40%。
比如順豐於2015年介入的重貨市場的順豐,截至2018年6月30日擁有899個重貨網點,業務覆蓋全國31個省291個主要城市及地區,車輛1萬余臺,重貨業務的客戶很多是此前快遞業務的老客戶。
而比與競爭對手先拓展一步的冷運網絡也覆蓋139個城市及周邊區域, 就在不久前,順豐還宣布與夏暉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新夏暉,將經營夏暉在中國已有的部分業務—— 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供應鏈及物流業務(包括國內貨運管理),進一步發力冷鏈業務的拓展。
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認為,隨著消費升級,冷鏈未來在我國將占有很大市場,但目前市場仍處於百舸爭流的初始期,未來3~5年或將出現巨頭競爭格局。
另據記者了解,順豐今天還與招商局集團簽約,雙方將在投融資、物流、商業、產業用地及金融等領域,以及鄂州樞紐項目、雄安項目進行戰略合作。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8月23日,交通銀行(601328.SH,01328.HK,下稱“交行”)發布2018年中期業績,該行資產總額達9.32萬億元,較去年末增長3.15%;實現歸母凈利潤407.71億元,同比增長4.61%;每股收益0.51元,同比增長4.08%。
不良回落、息差收窄
報告期末,交通銀行集團資產總額達9.32萬億元,較去年末增長3.15%;實現歸母凈利潤407.71億元,同比增長4.61%;每股收益0.51元,同比增長4.08%;年化平均資產回報率(ROA)0.89%,年化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12.99%,較去年同期分別下降0.02個和0.07個百分點,但較上年分別上升0.08個和1.55個百分點。
截至6月末,該行凈利息收入同比下降1%至606.58億元,凈息差下降8個基點至1.3%。不過,二季度單季凈息差1.45%,環比較一季度上升9個基點,息差呈現企穩回升態勢。
同時,該行撥備覆蓋率170.98%,較上年末大幅上升16.25個百分點;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715.12億元和1.49%,較上年末增加30.06億元和下降0.01個百分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63%,較上年末下降0.16%。
爭取第一批理財子公司
“目前資管子公司已獲董事會批準,將與監管部門積極溝通,爭取在國內同業中第一批設立獨立資管子公司。”交行副行長沈如軍在發布會上對記者表示,成立後,子公司風險將和母公司隔離。
今年5月31日,交行發布公告稱,擬出資不超過80億元在上海全資設立交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擬出資比例是至今公告最高的一家,也是五大行中的第一家。
7月20日,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就《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理財細則”)答記者問,其中提及已經起草《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待理財細則正式稿發布後,將作為其配套制度適時發布實施。
沈如軍也表示:“短期看,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處於調整轉型期。凈值型管理下,銀行盈利模式將轉向以收取管理費為主的模式,客戶和銀行都將面臨階段性挑戰,預計業務規模和中間業務收入將有所下降。”
但就中長而言,沈如軍認為,資管新規將為交行理財業務發展帶來轉型紅利:一是凈值型產品發行已經有較好的基礎。2017年以來,交行陸續推出多款凈值型理財產品。上半年,凈值型理財產品日均規模1066億元,較去年日均規模增長30%。
此外,成立資管子公司將有望激發新的發展活力。“相比於中小銀行,交行理財業務發展在人才隊伍、系統研發、運營支持等方面有著一定優勢和基礎,這為我們拓展同業代銷合作帶來較大發展空間。”他稱。
債轉股項目落地
今年6月,央行定向降準安排中,大約5000億元釋放資金指定用於支持市場化法治化的債轉股。時至今日,落實情況如何?
吳偉表示,截至今年6月末,交銀投資已實施項目5個,涉債總金額43.45億元(其中,完成收債5.44億元,涉債轉股38.01億元),主要客戶是央企或大型地方國企。此外,還簽約了規模約1200億元的下一步項目。
今年2月5日,交行全資子公司交銀投資正式開業,註冊資本100億元,主要從事市場化債轉股及配套支持業務。
吳偉也表示,下一階段,交銀投資會繼續探索發股還債、以股抵債、收債轉股等多種業務模式,積極穩妥推進市場化債轉股及配套業務。
增持主要取決於匯豐
8月23日當天,銀保監會取消了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內外資一視同仁;未來還將允許外國銀行在我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子行。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入股交行已整整14年,未來會有什麽變化?匯豐會否增持?
董事會秘書顧生對記者表示:“對於外資投資交行,只要符合有關政策和條件,我們始終表示歡迎。關於匯豐增持交行,主要取決於匯豐的考量和決策。”
14年前,中國銀行業被西方金融家評價為“技術上破產”、外資此前相繼撤出幾家大行,此時的匯豐拿出144.61億元換取和其他中資行一樣壞賬高企的交行19.9%股權,曾經“壓力山大”。
顧生也表示,交行是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親身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2004年,交行引進匯豐作為境外戰略投資者,在國有五大行中第一家成功引進外資。匯豐迄今為止從未減持交行股份,還多次參與交行上市後歷次股權再融資計劃。
推進深改、激發新動能
“深改”也是交行始終面臨的任務。作為國務院批準的首家深化改革試點行,交行“分行制+事業部制”的“雙輪驅動”經營模式已成為轉型發展的引擎,交行高管團隊此次也表示也將繼續深化改革。
沈如軍也表示,未來將在激發人才、科技、風控三方面的新動能方面發力。
例如,在高管層聘任三位業務總監,進一步加強對三大前臺板塊的管理。改革人才激勵機制,推進D職等幹部(總行部門、省分行負責人)、二級經營機構負責人、客戶經理等關鍵族群人事及薪酬制度改革。
在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方面,今年5月31日,交行啟動新一代集團信息系統智慧化轉型工程(“新531”工程),以保持IT架構體系的先進水平為基礎,以打造數字化、智慧型交行為核心,推動大數據、移動互聯、人工智能、區塊鏈四大金融科技技術與銀行業務應用深度融合。
在風控層面,交行將繼續深化授信管理改革,以優化授信流程為主線,推進各項改革任務落地,包括建立信用風險總額度紮口和穿透管理機制、引入審批人機制、建立審管適度分離的授信管理機制等。
服務實體、擴大小微貸款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近期發布通知,要求各銀監局,各保監局和各相關金融機構進一步做好信貸工作,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吳偉也對記者表示:“交行已經降低了小微企業貸款利率,多數銀行普遍下降了50個基點以上,目前貸款利率水平約為基準利率上浮10到20基點,未來可能還要繼續下降。主要還會以減少環節來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截至6月末,交行客戶貸款余額為47939.65億元,較上年末增4.69%。其中,境內銀行機構人民幣貸款較上年末增加2,084.78億元,增幅達到5.33%。吳偉也表示,增量貸款主要用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工程。對公基礎設施與服務領域、民生保障和消費升級領域的增量貸款,在對公新增貸款中占比達到60%。
此外,截至6月末,交行普惠貸款余額954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83%,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幅。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隨著券業贏者通吃時代的到來,龍頭老大中信證券,今年以來一直是機構推崇的焦點。不過,伴隨宏觀形勢及政策節奏的調整,即使是依然保持多項業務行業第一的中信證券,中報也透出陣陣寒意。
中信證券上半年實現收入199.93億,同比增長6.9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55.65億,同比增長12.96%;扣非後凈利55.42億,同比增長9.03%。基本每股收益0.46元/股。分業務來看,證券承銷收入同比大降了20.03%,對業務增長拉動貢獻最大的是證券投資,同比增幅高達50.65%。
值得註意的是,中信證券在今年中報中沒有如往年一樣,公布股票質押回購業務的詳細情況。而且,上半年新增的10多起金額較大的糾紛當中,股票質押違約糾紛就有5例。“股票質押今年對券商而言比較敏感,而且市場情況如此,涉及到糾紛比較多,就要走法律程序,處理起來可能會比較麻煩。”一位券商非銀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據記者了解,公司董事長張佑君今年6月末曾對股東表示,公司從比較早的時候就認識到了股票質押的問題,所以從規模、集中度、客戶融資量、客戶選擇上都更加謹慎。而且從中信證券整體來看,股票質押業務的風險是可控的。
券業加速向龍頭集中
與近期公布中期業績的其他券商相比,中信證券業績雖然也不達預期,但依然保持了難得的增長趨勢。而且從市場集中度來看,第一梯隊的市場競爭仍在進一步提升。
中報顯示,上半年,A股承銷金額(含資產類定向增發)前十位證券公司市場份額合計71.61%,去年這一數字為67.56%。A股承銷金額(現金類)前十位證券公司市場份額合計為71.76%,市場集中度的提升速度在加快。
從行業數據來看,上半年131家券商實現收入1265.72億,同比降低了11.9%。因2017年券商數量為129家,平均下來降幅超過13%。上半年券業實現凈利潤328.61億,同比降幅達40%。盈利券商數只有106家,去年同期盈利數為117家。
中信證券是前五大券商當中首家披露中報的券商。依照2017年收入排名,位列第二位的海通證券業績快報披露,中期營業收入僅109.6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4.4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32億元,同比降幅達24.64%。
第三位的國泰君安將於8月25日披露中報,不過業績快報顯示公司業績也出現了大幅下滑。其中,營業收入114.31億,同比下降2.95%;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40.09億,同比下降15.71%;扣非後凈利31.46億,同比降幅達到25.65%。
從中信證券業務情況來看,上半年經紀業務收入微降1.45%,證券承銷收入大降20.03%,資管業務收入微增3.78%,最大的增長貢獻來自於自營業務,收入同比增幅高達50.65%。根據中報,上半年“證券投資業務”貢獻收入47.41億元,其中“其他凈收入”46.76億元。
前述分析師表示,因為券商每個月都在公布月度數據,所以中報整體沒有太超出預期。但業短期內預計也不會有太大改觀,如果要推薦也只能是推薦龍頭。
股票質押風險提升
對比2017年中報,中信證券去年披露了股票質押回購余額676.87億,同時公布了市場份額為9.73%。不過,在今年的業務綜合介紹時,中信證券沒有提及這一業務。
前述非銀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一部分屬於自願披露項目,往年公司認為成績顯著就會主動披露,今年認為風險上升比較敏感,可能就會選擇不再披露。
“這一塊對券商而言主要是賺息差,業績貢獻比例本身是相對有限的。”該人士認為,但是如果涉及到糾紛比較多的話,要經過法律程序、資金還要經過銀行等外部機構,處理起來會相對麻煩。
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風險事件暴露更加集中。去年中信證券披露重大糾紛、仲裁事項有6宗,但是今年增長到22宗,新增案件不僅包括私募債違約、融資融券違約、資產管理計劃違約、債券職業回購違約等,還包括5宗股票質押回購糾紛案。
其中,兩個案件涉及華誼嘉信(300071.SZ),本金金額總計達8700萬元,目前都處於法院已受理,公司計提減值準備,繼續追討本金、利息、違約金、債權實現費的階段。
另外,上海道樂投資質押宏圖高科(600122.SH)股份的糾紛涉及本金金額9200萬元,法院已經受理,尚未判決。上海金新實業質押南京新百(600682.SH)股份,涉及本金金額達3.95億,北京高院已經受理。還有一宗為萍鄉英順企業管理有限公司質押歐浦智網(002711.SZ)股份,涉及本金金額1.29億。
據海通證券非銀分析師孫婷預計,2018年全年券商行業凈利潤將同比下降7%。目前來看,經紀和投行業務收入,受到市場監管政策等影響較大,可能會出現明顯下滑,但是資管和自營業務,如果券商主動改變策略的話,可能能夠實現正的增長。據她測算,如果CDR(存托憑證)業務進一步落地,將給券商帶來50~310億元的潛在收入。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A股市場自2018年1月末結束了近兩年的上升期後,隨即連跌7個月,其間上證綜指從3500多點不斷下探,一度跌破2700點。
LED板塊的走勢要比大盤更弱一些。以LED芯片龍頭三安光電為例,它的股價從去年11月調整至今,跌幅將近50%;另一個以封裝業務見長的LED龍頭股木林森同期的跌幅也是近乎“腰斬”。
2018年8月22日,兩大LED龍頭在A股收盤之後雙雙公布了半年度報告。從中報的情況來看,兩家公司的業績似乎並不差。但透過中報,第一財經發現,除了大市低迷的因素以外,兩家LED巨頭正在遭遇行業增長的煩惱以及自身業務轉型升級的困境。
中報不算差
三安光電和木林森兩家公司都是伴隨中國 LED 產業的興盛而崛起為龍頭企業,是 LED 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縮影。
根據生產流程劃分,LED 產業鏈分為上遊外延片、中遊芯片制造、 下遊芯片封裝及應用。三安光電是中國最大的全色系超高亮度發光二極管(LED)外延及芯片生產廠商,總部坐落於廈門,產業化基地分布在廈門、天津、蕪湖、泉州等多個地區。上半年,LED 業務整體營收41.06億元,占總業務的比重高達98.4%。
西南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分析師劉言稱,三安光電擁有全球最大的LED芯片產能,從市場結構來看,約占全球芯片產能的12%,占中國市場份額的29%。
木林森的業務模式與三安不同,它是中國第一、全球第四大LED封裝廠商。
從中報情況來看,兩家LED產業龍頭上半年的業績並不差。三安光電上半年營業收入41.73億元,同比增長2.6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53億元,同比增長22.32%。木林森的業績要更好一些,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69.92億元,凈利潤4.85億元,同比增長56.61%。
在公布中報之前,兩者今年以來的股價業已接近(腰斬)。短短3個季度,三安光電的市值從1200億跌到了650億元,而木林森的市值則從接近400億元跌到了200億附近。
對應業績增長幅度,這兩家LED龍頭似乎稱得上低估值績優股。目前,三安光電靜態市盈率為18.6倍,木林森為18.6倍。不過,大跌背後往往另有隱情。截至目前,兩家公司都遇到了各自增長的瓶頸。三安光電如今正在謀求業務升級,大力布局半導體化合物產業;而木林森的業務則是在做上下遊產業的延伸。
三安謀求突圍
三安光電正在遭遇的問題是傳統業務增長乏力,新業務短期業績無法釋放。
隨著國內三安、華燦光電、澳洋科技等主要LED芯片廠商相繼擴產,最近兩年行業供需形勢發生了明顯變化,產品價格自去年四季度起開始連續降價。
2018年一季度,三安光電營業收入出現了“歷史罕見”的負增長,同比小幅下滑2.26%。三安光電董秘在該公司披露一季報後答投資者問時稱,相比2017年,今年一季度整體需求偏弱。
二季度三安光電營業收入情況雖略有改善,使得上半年營業收入整體增長2.62%。不過,芯片降價潮還在繼續。這對三安的主業來說,仍舊構成了壓力。
眼下,產能擴張後的三安光電基本屬於滿產狀態,庫存激增。截至6月末,三安光電庫存高達24.88億元,相比2017年的17.91億元,增幅高達38.9%。期末24.88億元的庫存金額與當期營收收入的比例高達0.6:1。
國信證券分析師歐陽仕華稱,價格壓力導致三安營業收入增速承壓。從存貨分類看,產成品庫存相比去年提升了約12億,預計三安光電未來仍將進一步去庫存。
方正證券分析師余江稱,國內大廠去年整體大幅擴產之後,LED芯片價格行壓力仍在。二季度三安光電產品價格調整後,營收增速改善,單季度營收同比增長 7.3%。不過,下半年 LED 芯片價格仍有下行壓力。
當主業遭遇增長的煩惱的同時,三安光電亦在謀求更長遠的發展,它依托 LED外延、芯片外延工藝積澱加速布局砷化鎵和氮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產線。2014 年5月三安光電投資 30 億元成立子公司廈門市三安集成電路有限公司(下稱“三安集成”),主要從事化合物半導體集成電路業務,已布局完成6寸的砷化鎵和氮化鎵部分產線。2015年三安光電又投資 30 億進行通訊微電子器件項目建設,擬在項目建成後形成通訊用外延片36 萬片/年、通訊用芯片36萬片/年的產能。2017年12月,三安光電更是大筆一揮,擬投資333億元在福建泉州投資註冊成立項目公司,產業化項目主要為高端氮化鎵及其LED芯片、大功率氮化鎵激光器、射頻、濾波器的研發與制造等。
在業內看來,砷化鎵和氮化鎵是重要的半導體化合物原料,行業技術門檻極高,需要漫長的投入期,正常而言參與公司無法在短期內解決技術難題,實現量產的。
雖然三安光電還是被各方寄予厚望,但從三安最近10個月股價走勢表現來看,三安的新業務似乎是前景很美好,現實卻殘酷,遭遇了股價與估值的“雙殺”。
新業務業績略有改善
從中報信息來看,三安半導體新業務出現一絲亮點。
鑒於333億項目起步晚等因素,目前公司半導體新業務主要貢獻於子公司三安集成部分。2017年年報顯示,當年三安光電旗下的三安集成營業收入2594萬元,凈利潤為虧損9604萬元。到了今年6月末,情況略有改善。三安集成上半年營業收入為6720萬元,凈利潤虧損2548億元。
半導體業務營收大幅增長、凈利潤虧損幅度縮減,這對於股價“腰斬”的三安來說,無疑是一次減壓。三安中報也顯示,目前三安集成砷化鎵射頻已與103家客戶有業務接觸,出貨客戶累計58家,14家客戶已量產89種產品。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稱,關於A股市場上做有機化合物半導體的公司,目前三安相對突出,產業進度較快,且與一些射頻器件廠商已經開展試產試銷,它開發的二代材料使用範圍以消費級電子為主,商業價值相對較高。
方正證券最新研報顯示,三安光電雖然面臨的LED芯片行業景氣度仍低,但它的行業地位穩固,競爭格局向好;且化合物半導體進展順利,看好其發展,當前股價被低估,給予“強烈推薦”評級。
暴跌後的三安迎來了二級市場的做多者。繼控股股東在本月初完成價值6.22億元的股份增持後,近日該公司又公告高管擬在未來15日增持1000萬元。
與此同時,國家隊也在逢低買入三安光電股份。證金公司二季度增倉了三安光電近6200萬股,持股比例增加1.519個百分點至2.3837%,成為公司的第四大流通股股東;另外,社保基金108組合增倉697.3481萬股,增股比例增至0.784%。此外,300億巨無霸基金興全合宜和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陸港通)6月末持倉較前季也出現了明顯增加。
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專戶投資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稱,三安光電的基本面仍需進一步觀察。主業企穩需要一定的時間,半導體業務放量更需要時間。大資金相對適合左側交易、提前布局,而普通個人投資者很難熬過低谷。
木林森的應對之策
相比三安的轉型,木林森選擇入股芯片廠商澳洋順昌,同時並購後端LED照明生產企業朗德萬斯(LEDVANCE)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其中,澳洋順昌是國內LED芯片巨頭澳洋科技旗下子公司。
實際上,木林森二季度業績大幅增長一定程度源於對收購朗德萬斯業績進行並表。若剔除並表部分,木林森主業在LED產業激烈競爭的格局下也出現了壓力。木林森董秘早在一季報公布後回應投資者時稱,春節放假,企業規模大了,公司的固定費用較高,設備的稼動率不足,導致公司的單位成本偏高,毛利率下降。
無論如何,兩大LED行業巨頭在LED產業激烈競爭的格局中,踏上了兩條不同的突圍道路。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作為2015年股市見頂以來少數能夠持續上漲的個股,老板電器(002508.SZ)在2015年到2017年間成為了A股市場的寵兒,三年期間股價累計上漲了近4倍之多。
不過到了2018年畫風突變,自1月股價見頂53.75元(前複權,下同)回落以來,老板電器今年以來股價回落累計幅度已達57.24%之多,抹去2017年全年漲幅有余,究竟是什麽原因?多位市場人士認為,或許都是公司盈利增速下滑惹的禍。這也從周四公布2018年中報之後的市場走勢得到印證,在公布了最新中報之後,公司股價當天再度大跌6.89%,延續了公司今年以來公布業績預報或財報即大跌的規律。
業績增速下滑明顯
為什麽會這樣呢?投資者或許可以從公司近來的盈利增長率速度不斷下滑中得到啟示。
就拿最新公布的2018年半年報為例,公司在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34.97億元,同比增長9.35%;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60億元,同比增長10.47%;對應每股收益0.70元。其中第二季度的營業收入約為19億元,同比增長3.8%;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8億元,同比增長3.5%。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歷史數據來看,老板電器在2015年、2016年的凈利潤增長率分別為44.58%和45.31%,業績的穩定增長也助力股價持續上漲。而到了2017年業績增速下滑至21.08%,業績預報公布之後公司股價收獲連續兩個跌停板,並就此展開了今年的持續下跌走勢。
從2015年和2016年40%以上的業績增速,到2017年的21.08%,再到今年上半年的10.47%,老板電器的業績增速可謂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這無疑給此前高度看好其業績增長的投資者潑了一盆冰水。
從公司業績增速下滑的原因來看,由於受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的持續影響,公司所處的廚電行業整體低迷。根據中怡康零售監測報告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吸油煙機、燃氣竈銷售額同比下滑9.77%和7.94%,而這兩大品類正是公司的主要銷售收入來源。
從公司中報的財務數據來看,雖然公司上半年吸油煙機、燃氣竈銷售額較去年同期有小幅增長,但毛利率卻出現大幅下滑,其中吸油煙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23個百分點,燃氣竈則更是下降了4.71個百分點。
長期競爭優勢仍存
中金公司行業分析師何偉認為,廚電行業受地產銷售影響明顯,公司收入增長繼續放緩。由於公司定位高端,一二線市場收入占比約65%,2017年以來一二線市場地產調控導致的銷售下滑對需求影響明顯。不過,公司近來加強了渠道下沈和品類擴張,包括上半年老板品牌專賣店新增441家,同時還收購了金帝集成竈。公司上半年綜合毛利率同比下降3.89個百分點至53.42%,主要是毛利率偏低的業務增長更快的原因造成的。
從AVC監測的2018年二季度高端廚電零售市場的情況來看,老板油煙機、燃氣竈零售價格維持穩定,並未出現下降,而方太的零售均價出現小幅下降。但受價格因素影響,老板線下廚電零售額下滑大於行業平均速度。
盡管如此,公司主要產品吸油煙機、燃氣竈上半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9.05億元和8.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24%和1.14%,市占率26.8%和23.9%均保持了行業第一。同時嵌入式消毒櫃、嵌入式蒸汽爐和嵌入式微波爐也均占據行業第一的位置。
何偉認為,當前市場有點過度悲觀。中國廚電市場依然處於成長期,一方面是城鎮化帶動油煙機滲透率提升,另一方面是消費升級帶動廚電新品類配置率提升。2018年廚電市場下滑只是暫時受到地產周期影響。老板電器在廚電市場依然維持著高端領導者的優勢地位。雖然公司在洗碗機、集成竈等新品類方面還未取得優勢,但考慮到品牌影響力和渠道協同性,未來的表現依然值得期待。
國泰君安證券行業分析師吳東炬等也認為,短期增速換擋,不改公司行業優質龍頭地位與長期競爭優勢。公司為國內廚電行業優質龍頭,上半年煙/竈國內零售額份額分別為26.76%/23.87%,穩居行業第一。未來隨著三四級市場渠道下沈完善以及名氣子品牌的高增長,傳統煙竈主業有望維持穩健增長。同時,隨著嵌入式產品占比提升以及集成竈業務高增長,有望拉動公司整體增長提速。
老板電器周四報收22.98元,下跌6.89%,成交5.92億元,較周三增加近2倍之多,2018年動態市盈率為16.41倍。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