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概念爆炒過後今年上半年以來市場已經逐漸降溫,曾經乘概念而上的漢王科技(002362.SZ)也走到了業績增長的瓶頸期。
8月20日,漢王科技披露2018年半年報,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2.97億元,同比增長13.19%,凈利潤僅2056萬元,比上年同期微增2.04%,扣非凈利潤1959萬元,同比下降1.1%。
漢王科技在過去兩年的快速增長後今年上半年緊急踩住剎車,近一年以來股價也一路走低。漢王科技去年9月股價還在37.88元的高位,8月20日最新收盤價18元已經“腰斬”。
成立於1998年、2010年就已上市的人工智能老牌選手,漢王科技在技術方面已經被多家後起之秀迎頭趕上,市場份額也被鯨吞蠶食。人工智能概念余熱未消,公司基本面改善卻出現停滯,漢王科技未來路在何方?
人工智能難撐業績
人工智能仍是當前漢王科技追逐的概念,半年報告中屢屢提到,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寫入國家政府工作報告,2018年人工智能大熱等。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漢王科技半年報不足4頁的公司業務概要中,“人工智能”就出現了11次。
漢王科技也在半年報中強調,作為國內人工智能產業的先行者,公司持續布局“人臉及生物特征識別”、“大數據”、“智能終端”、“筆觸控與軌跡”等領域。不過,仔細剖析漢王科技的業務構成可以發現,只有人臉識別真正屬於人工智能細分領域中的計算機視覺,這一業務卻一直沒有太大起色。
公司營業收入構成中,1-6月“人臉及生物特征識別”收入金額為5568.57萬元,在營收中占比18.77%,低於筆觸控與軌跡和智能終端產品兩項業務僅排第三,與去年同期17.87%的比例相比幾乎沒有變化。
報告稱,漢王科技2005年開始涉足人臉識別領域,在這一領域已深耕13年,但始終沒有成為漢王科技的支柱業務,營收占比遠低於其他產品。2016年公司人臉識別產品全年營收7069萬元、占比17.01%;2017年該業務營收9477萬元,占比15.68%,在公司四類產品中排名墊底。
反觀人臉識別市場上其他競爭對手,起步時間遠遠晚於漢王科技,卻已在技術和估值上遙遙領先。曠視科技成立於2011年,估值超過25億美元;商湯科技成立於2014年,估值超過45億美元;雲從科技成立於2015年,估值超過200億人民幣。幾大巨頭在近年來的飛速成長中迅速瓜分市場,已經走到了IPO跟前。
2010年登陸A股之初,漢王科技股價(前複權)一度高達87.51元/股,市值高達人民幣190億元。最新市值已縮水至39億元,被多家後起之秀遠遠甩在身後。
重走賣商標吃“蘋果”老路?
漢王科技增長乏力,研發投入有限、技術被對手趕超是重要因素之一。2018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投入4622萬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較快,但這樣的研發投入規模對於人工智能領域的科技公司來說並不突出。
此前公司的研發也一直乏力,2016年-2017年,漢王科技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5597萬元、7899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保持在13%,研發人員分別為334人、442人。
對比同樣是人工智能領域的老兵,科大訊飛僅2018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就超過8億元。都是登陸A股市場近十年,兩家人工智能企業的走勢已經走向分化。
4600萬元的研發投入,甚至比不上上半年漢王科技給蘋果賣商標的收入。4月27日漢王科技公告稱,與蘋果公司簽訂了一份關於海外多國非註冊商標權益轉讓的協議文件,對價款項為800萬美元。如果交易完成,預計對凈利潤的貢獻不超過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500萬元。
而3500萬元對漢王科技來說,已經是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的上限。半年報預計,1-9月公司凈利潤變動區間為2500萬-3500萬元,變動幅度在-24.82%到5.25%期間。如果剔除商標轉讓給蘋果的收入,漢王科技今年的凈利潤可能將大幅縮減。
漢王科技的聲名鵲起,就是與蘋果的商標糾紛的公案,2004年漢王科技曾申請了“i-phone”商標,隨著蘋果發布iPhone以及進軍中國市場,商標糾紛與之俱來,最終蘋果妥協並向漢王科技支付365萬美元。
漢王科技在技術和市場上如果不能進一步打破僵局,如今繼續靠賣商標吃“蘋果”為繼,下一步漢王科技的路或將越來越難走,世界500強的夢想也越來越遙遠。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