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要輕易離開本業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gay.html
  年輕朋友Y某證券營業部客戶經理,今天打電話來說,他們單位又有好幾個人辭職,大家都認為,券商這行當長期不會好了。隨後他問:「我該怎麼辦?」

   我沉默了一會兒,說道:「股市在6124點或3478點那會兒,你怎麼沒聽他們說長期不會好了呢?而如今已走熊了5年或3年了才聽說?」

   當下,市場確實非常低迷,造成券商日子很難過!但35年都熬過來了,好日子總該更近了吧?就好比,你已掉到深淵之底,只要朝上看,都是光明;往上爬,每上一步都會有收穫。這麼好的一條路就在你腳下,你卻不想走了?

   再說,世上哪有不入低谷的行當?做人做事又有誰能夠逃避低落時期?沒有的吧?其實,行情越是低迷,讓你離成功就越近。正如王永慶說做事業的捷徑就是從冬天開始賣冰激凌(可網上搜閱)

   「就讓別人冬天裡砍樹吧,而你只管冬天裡賣冰激凌就是,練好基本功!」我最後說,「還有,因為中國的資本市場現在還非常落後,發展空間巨大,所以你這可是個好行當啊!怎可輕易離開本業?!這與做股票不是一個道理嗎?你問怎麼辦,我說就這麼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689

一次深刻的教訓:賣家千萬不要主動降價!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1/2451032.html
在電商很喜歡打價格戰,可以吸引不少的用戶。有些商品在促銷的時候打折特別狠,不過有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這個商品再漲回去的話就會覺得很貴,性價比也不高,就繼續持幣待購了。比如京東圖書大促了好幾次,導致不少用戶不到大促的時候就是不買。

主動降價雖然能給商家帶來的不少客戶,但是也會帶來很多問題,最近在外貿圈流傳著一個案例,就是因為商家主動降價,反而讓客戶跑了。降價不僅起不到作用,反而會讓客戶不悅。如果輕易地降低價格,會讓客戶覺得你的報價有很大的水分,減少對你的信任與尊重。而如果採用交換的方式,你既不會損失自己的利益,又會讓客戶更相信你。

以下是作者自述(來源):

我有一個哥倫比亞的客戶,一個常規客戶,每個月都跟我拿至少一萬的貨,而且利潤可觀!每次打款積極,一般都會當天打款,他直接匯我們農行,打款後 10 分鐘就到!

這個月呢,因為生意好,他這個月已經給了3個單,第三單的時候我就想,要不給他一點優惠吧,然後就把價格 195RMB 降到 180RMB。 當我把 PI 發過去的時候就邊想著他收到郵件後的驚喜的表情。

但是,他沒有驚喜,反而質疑產品的質量。我只能再去一封郵件表示產品質量不會有問題,一如既往 A-one quality。

很快,我收到了他的第二個回覆,他問,為什麼另外一種產品的的價格沒有變?然後我又解釋了一大通。說是因為這是這個月的第三單的緣故,所以適當的給點優惠(他只買過我們三款產品。 這次要了其中的兩款)。

很快,第三封郵件來了,他問,我下次的訂單還能享受這個價格嗎?我又解釋一次,只限這次,因為這是這個月第三單的緣故。

我想,這次給客戶的印象特別不好,他知道了你的利潤,至少再降 15 你也還是有利潤的,你給的價格其實並不好。還好這個客戶並不去市場上問價,不然關於價格的討論,將是矛盾不斷的。

第二,平時他的訂單,只需要 3 分鐘搞定,做個 PI,然後讓財務查款,安排發貨就可以了,但是這次的郵件拉鋸戰,來來回回一個上午,而且回覆特別累。

第三,要命的是,如果客戶收到貨物的時候真的有點點質量問題 (我們做打印機配件的,偶爾有點小毛病很正常) 客戶又會來郵件質疑了!總之,這是一次特別失敗的嘗試。如果客戶沒有要求降價,萬萬不要主動降價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295

不要浮想聯翩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zn2.html
股票長期價格取決於價值,中短期則與估值、市場偏好、資金、宏觀經濟等無數因素相關,這些因素都變幻莫測,使市場短期趨勢有無限可能,中短期預測通常無效。根據一兩個變量推導股票中短期的價格走勢,只能自欺欺人。所以經濟學家很少投資大師,專業機構根據宏觀經濟推導的中短期預測也常只能淪為笑柄。

   企業分析也會常常被簡單推論誤導。常有投資者會因為A公司如此,B公司與A公司有某種的相似性,於是推導出B公司也會如此的結論。企業基本面取決於眾多因素,行業、在行業中的地位、核心競爭優勢、市場空間、可持續發展性、盈利能力等都是決定企業利潤增長能否長期持續增長的要素,這些要素中的些許差別,就可能導致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僅憑其中某部分的相似性就進行簡單的類比,結論常常是誤導性的。例如白酒行業二三線企業過去幾年憑藉行業景氣度高漲以及鋪貨式成長,漲幅動則十倍,於是有人對莫高股份浮想聯翩,殊不知白酒與葡萄酒行業特性迥異,葡萄酒不具備白酒的行業性高盈利能力,同時行業競爭態勢差別巨大,葡萄酒面臨大量進口酒的衝擊,莫高的品牌力根本不能與歷史悠久的白酒企業相提並論。估值也是同樣道理,若同行業A公司股價多少,同行業B公司價格就應該多少這樣的結論,完全沒有依據。可能的情況是A公司本身已經高估,也可能A公司是行業的強勢企業,而B公司是弱勢企業,A的基本面情況遠遠好於B,未來的成長性也遠高於B。

   投資是綜合性很強的一門科學或藝術,大部分時候難以準確量化或公式化,無論企業研究還是估值都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有高瞻遠矚的大局觀,避免簡單聯想的思維模式,腳踏實地根據全方位基本面才能推導出客觀的結論。

 

梁軍儒201301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72

不要只靠運氣 艾薩 Isaac Sofaer

2013-02-07  NM  
 

 

農曆新年將至,幾天假期,你與家人歡度佳節時,不用多說,新年願望少不了身體健康、財源廣進和笑口常開。我祝你心想事成!三頭馬車「甩轆」

不過,財源廣進似乎最難做到,尤其是在股票市場。如果你規行矩步,或者可以,但問題是你們之中,有幾多人打算這樣做呢?況且,中國經濟絕非已經走出困境。人民幣仍然太強,窒礙出口增長。日圓走弱,人民幣強勢,發生另一場貨幣戰爭不足為奇!出口以外,中國經濟的另一頭馬車便是房地產及基建投資。不過,樓價並未穩定下來,許多發展商債台高築,有「爆煲」之虞。另一邊廂,中資銀行的壞賬正不斷增加,即使他們不承認問題存在!固定資產投資每年增長兩成,看似美好,但一旦銀行醒覺,減少愚蠢的借貸,注定大幅放緩。最後是消費。在中國,消費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僅三成五,遠低於西方國家,不足以彌補另外兩頭馬車「甩轆」造成的影響。

只選優質個股

在上述負面因素下,宏觀股票市場很難「發圍」。之不過,許多個股經已打破長期沉底的格局,但問題是大部分投資者不知道哪些股票值得投資,事關不懂得區分好股和醜股。好多時候,投資者望着「倒後鏡」揀股,戀棧昔日的明星股,純粹因為它們股價跌殘,一心「執平貨」。他們不會因為一隻股票優質而買它,反之,我不會因為「爛橙」免費而買入!除非你改變這個投資心態,否則大有可能在股票市場輸錢,牛市和熊市亦然。本欄致力教導你們區分好和醜的公司,但你們之中,誰肯留心?你或者寧願聽取經紀的意見,但他們只想你經常買賣,旨在賺取更多佣金。不斷買入賣出,只會令你「破產」!但那些自作聰明的投資者卻不斷這樣做。過去五年,投資者經歷了艱難的交易及投資時間,我希望本欄的一點意見對你有裨益,終止你的損失。最後,感謝你閱讀本欄,並不時提問,在此祝你闔家平安、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祝君好運!艾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 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79

為啥不要買新股 502的牛

http://xueqiu.com/2751308955/23026352
公司上市三年多,而我作為上市公司證券部人士同樣也幹了三年,見證了公司市值如何縮水超過一半,股民又是如何從童話中跌落到現實的。三年裡回答了無數投資者電話,基本上總在股價下跌時問我為什麼老跌,而在大市反彈時問為什麼跑不贏大盤。我將股民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可憐型,他們喜歡說「我女兒還小,我全部的錢都買你們公司了......」,另一種是發瘋型,他們喜歡說「你們公司怎麼還不破產啊,董事長為什麼不去跳樓......」。對於這一悲慘局面,其實我很想給他們的建議是「請仔細瞭解公司基本面和閱讀相關公告,另外切勿買新股。」為啥不要買新股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1、新股總在業績好時才上市,價值被過度挖掘。以我所在的公司為例,上市前盈利能力堪比貴州茅台。眾所周知,新股只披露當前一期和過去三年的財務數據,三年前的公司是怎麼樣的,誰都不知道,而過去三年的財務數據必然亮麗無比才能夠上市。如果只看了過去靚麗無比的數據容易直線推導出光明的未來,再加上公司上市時路演,財經公關加以提煉出獨特概念,除了延續已有業務,還要開展比過去更豐富的業務,前景就更好了。孰不知,過去三年可能只是整個大環境中產能緊張的時候,整個行業週期豐富的一面還未全面展示。我還是比較佩服我們原始股東十年前在整個行業普遍虧損和微利的時候就有眼光入股公司,現在一年的現金紅利就幾乎是當年的投資額。問題遠不只如此,還有些上市公司進行了業績包裝甚至造假,業績變臉的程度也就更大了。

     2、公司管理及治理水平未經時間檢驗。我們看招股說明書,只是看到的是結果,如何達到這個結果的過程卻是不知道的。過去成績的優異可能只是拜環境所賜,並非公司自身競爭優勢的強大。而一旦上市了,公司整個運作過程就公開了和受到關注了。投資項目進展得是否順利,是否按期投產,還是變更或者無故失蹤了,都是可以知道的,上市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執行效率時間久了大多會被市場所認識。而公司及大股東對公眾投資者的承諾是否達成、公司信息披露透明程度、上市公司與大股東之間的關聯等公司治理方面的問題也會逐漸被投資者掌握。比較悲傷的結局是,上市時畫了張超大的餅,最後都做不到,概念變不成現實,股價一落千丈。

    3、發行價格過高,原始股東明搶新股東。一般來說,公眾股東都是付了比較高的溢價去認購發行時的股票,這個溢價可能是幾倍乃至更高倍數的市淨率,而這個溢價更多是被原始股東分享了。舉個例子,原始股東有100股,每股按淨資產1元入股,發行前共有100元的財富。而上市後,公眾股東假設花4倍市淨率購買1股,4元一股,發行40股,湊集資金160元,那麼發行後淨資產共260塊,發行後股本140股,每股淨資產1.85元。原始股東的掌握的財富就有100股乘以1.85元等於185元。也就是說原始股東只通過上市就白賺了85塊錢,然後這185元的權益在市場上的價格可能又溢價2~3倍市淨率。我們轄區內有家上市公司老闆上市前只有2億身家,上市後業績不斷下滑到微利,市場就算只給了1倍市淨率,他仍然有10億身家,這多出來的錢還不是公眾股東傻傻白送的。而諸如海普瑞、漢王科技、華銳風電等超級大熊股之流,哪家不是溢價幾十倍市淨率發行的股票?

     4、超募資金過多,容易亂花。最近幾年上市的公司普遍由於發行價格超預期,籌資規模也遠超計劃,常常見到的是募集來的資金是上市前公司資產的幾倍。募投項目以由計劃募集的資金來滿足,而大批超募資金一時半會則沒有投資項目,如果出於謹慎原則存銀行,資金運用效益低,又會被公眾股東質疑。很多公司的經驗和能力其實還達不到能夠管理好數倍於自身原有資產的資金,這些超募資金是他們或許賺10年都賺不到的數目,而如今卻輕而易舉地掌控了。賺錢難,花錢易,現在不是有了錢嗎,什麼項目都可以搞得大些,再大些,投資或者收購項目也很難做到跟以前沒錢的時候的那樣精打細算,投資的領域也非常可能脫離自己的能力範圍。而所謂的保薦人只要存在募集資金就要負後續督導責任,他們巴不得上市公司早日把錢花光。這樣一來,投資項目的效益很難保證。

     5、過度資本湧入,行業競爭結構惡化。有些行業,它在某些時段,需求量是一定,沒有公司登陸資本市場時,這個行業裡都利用的自己利潤積累在慢慢擴大產品供應量,與需求的增長比較和諧,這對行業內的公司都是好事。但一旦有公司上市,如果還引發了這個行業的公司上市潮,那麼巨額的資本突然湧入這個行業,反而打破了這種平衡。行業的公司全部擴充產能,結果誰的資產利用率都不高,還會引發價格戰,收入和利潤普遍下滑。

     終上所述,炒新的股民大多逃不掉悲慘的結局。一般而言,個人建議,一個公司上市未滿三年不考慮買入。不過我相信,A股的股民會一如既往地虧下去,我還是會接到發瘋型股民的電話,然後心中吐槽「活該你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89

做空日元狂賺10億美金 「不要做索羅斯的敵人」

http://www.infzm.com/content/88414

他等待,他絕殺,他下重注,他狠狠賺了。

索羅斯為何盯上日元?同樣盯著日元的許多國內投資界人士為何卻沒有斬獲?

大鱷出手了。

一年半前,索羅斯宣佈退休並關閉量子基金時,外界一直懷疑年過八旬的索羅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現在,這位83歲的金融大鱷近期做空日元狂賺10億美金的大手筆交易,再次震驚全球金融市場。

過去三個月,在華爾街對沖基金圈子裡,道指時隔5年後重返次貸危機前的14000點巔峰水平並非最令人興奮的話題。對這些全球宏觀策略基金的投資經理和頂尖交易員來說,最火的交易是看索羅斯如何做空日元。

以索羅斯基金為首的數家對沖基金,對「安倍經濟」借力打力,向日元匯率發動了一波又一波潮水般攻擊。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些對沖基金押注日元貶值賺了數十億美元。熟悉索羅斯基金頭寸的知情人士說,自2012年11月以來,該公司已經通過做空日元的交易賺到了近10億美元。

耐心守候的大鱷

這一次離他很近,卻依然遙不可及。

索羅斯大賺10億美金的消息一經傳出,在中國私募基金界也引來一片震撼。

事實上,並非只有華爾街對沖基金發現日元的做空機會,一些活躍在深圳和香港的私募基金也曾放空日元,但像索羅斯這樣能大發其財的極少。上世紀90年代名震投資界的前君安副總裁、現任天馬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康曉陽同樣在2012年1美元兌78日元的時候,沽空一些日元倉位,但很快平倉了結,他嘆息道:「這一次離他很近,卻依然遙不可及。」

退休的大鱷依然寶刀不老。索羅斯在2011年曾宣佈從江湖隱退,並把老部下斯科特·本森特(Scott Bessent)請回來擔任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 Fund Management,簡稱SFM)首席投資官,將245億美元的家族財產交由這位心腹愛將打理。

「索羅斯實際上『隱而不退』。」一位接近索羅斯基金香港公司的私募基金經理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據其介紹,八旬高齡的索羅斯仍然和本森特一道在全球尋找獲利機會;對於245億美金的龐大基金規模來說,索羅斯需要捕捉足夠大的市場趨勢,作出重大的策略性投資;小級別的市場趨勢根本提不起索羅斯的興趣。

日元一直是索羅斯耐心守候的獵物。實際上,日元以及日本市場,一直是索羅斯基金全球投資策略中的重要一環。據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索羅斯數年前就已預測日本市場可能發生一個讓其基金獲巨利的大趨勢。

這幾年日元堅挺的升值走勢,和長期一蹶不振的日本經濟基本面,形成巨大的反差。這種日元偏離經濟基本面的異常反差,讓包括索羅斯在內的全球宏觀策略對沖基金,普遍認為日元被高估,並期望從中尋找沽空獲利的機會。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直到2012年9月之前,日本政府不遺餘力地實施各種刺激經濟的政策。日本銀行利率重回零利率,政府屢發公債,以致日本政府債務總額佔其GDP的比例幾乎達到200%。在2012年,日本不僅財政赤字繼續惡化,對外貿易也由順差變為逆差,經常項目的赤字也愈發嚴重。

但令人驚異的是,雖然日本糟糕的經濟局勢在不斷惡化,但日元卻出奇地堅挺。在2012年中期日元一直在緩慢升值,美元兌日元匯率一度達到1︰77,距離二戰以來1︰75的日元最高點,只有一步之遙。

興業銀行一位外匯分析師對南方週末記者解釋說:「日元這幾年走強的原因很複雜,首先是奧巴馬為解決次貸危機強制美元貶值;其後歐債危機爆發,也讓歐元持續走弱。相比之下,日本經濟雖然疲弱但未出現大的危機,這些因素都讓日元成為全球外匯投資者的『避險天堂』。」

空頭們也大失所望。在2012年9月以前,嘗試押注日元貶值的對沖基金往往是無功而返,屢戰屢敗。一位交易員也曾感慨,「這兩年是艱難的交易時期,做空日元簡直就是噩夢,不虧錢是不可能的。」

狙擊日元路徑

分享「安倍交易」的大餐。

只有索羅斯還在耐心等待。

從索羅斯過去三十年裡發動的數場金融大戰來看,這位大鱷憑藉對全球經濟局勢敏銳的觀察力和犀利的判斷力,往往能準確判斷出金融市場的轉折點並押對正確的方向。

這一次也不例外。索羅斯所等待的,是一個合適的日元轉折點。

最早看到轉折點跡象的是索羅斯旗下大將本森特。一位曾參與過索羅斯香港公司交流會的瑞銀香港分析師透露說,本森特當時認為日本地震引發的福島核電站危機將是推倒日元匯率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

在本森特看來,核電危機導致日本進口更多的原油等能源大宗商品,以減少對核電的依賴;只要仔細測算原油新增的進口量,就可以看到,日本對外貿易將不可避免地從順差變成逆差,貿易赤字也將隨之惡化,這反過來會進一步打擊以出口為主導的日本經濟,日元升值的步伐將無以為繼。

這位跟蹤汽車產業的瑞銀分析師還回憶說,「我跟他提到日產汽車已無法忍受日元升值,並威脅日本政府要把生產基地遷移到國外時,我看到本森特兩眼發光。」

交流會還沒開完,本特森就匆匆退場趕赴機場,繼續對日本經濟進行調研。上述瑞銀分析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隱約感到,索羅斯要對日元動手了。」

一位在香港從事日元套利交易的深圳私募經理則判斷,「去年7、8月起,索羅斯基金就開始悄悄建倉了;對於如此龐然大物,需要精確地把握時機,提前佈局,否則,這麼大的倉位很容易引起日本金融監管當局盯梢,以及交易對手的警惕。」

從以往金融大戰來看,索羅斯及其華爾街對沖基金一貫會利用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組合慢慢建倉,以掩蓋其真實意圖。據德意志銀行一位外匯交易員透露,本輪行動中,對沖基金的沽空手段主要是放空日元期貨、買進日元看跌期權,以及最常用的「反轉觸碰失效期權」(reverse knockout options)——當日元下跌時,買進這類期權就能賺錢;不過如果日元跌破一定的水平,這些期權就一錢不值。

此外,這些投機老手還會放一些煙幕彈迷惑交易對手,比如說,「在容易曝光的席位,買入日元的200萬美金多頭頭寸,而在隱秘交易席位,放空1億美金的日元頭寸,淨盤口是0.98億美金的日元空頭頭寸,但外界會誤以為對沖基金在做多日元,做空日元的真實目的巧妙被遮掩。」

安倍晉三大選時所喊出的競選綱領,也吹響了日元空頭們的集結號。安倍提出一系列的激進的刺激經濟的政策(即所謂「安倍經濟學」),包括:設立2%的通貨膨脹目標,無限期量化寬鬆貨幣政策,10.3萬億日元財政擴張政策,以及日元大幅貶值刺激出口。

隨著安倍的到來,華爾街對沖基金們開始毫不掩飾地大肆做空日元。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除了索羅斯基金SFM外,英美基金、海曼基金、摩爾資本、綠光資本、都鐸投資公司等多家對沖基金,都分享了「安倍交易」的大餐。

索羅斯並非獨行俠,但無疑是這場狙擊日元戰役的最大贏家。

「不要做索羅斯的敵人」

他等待,他絕殺,他下重注。

對這些全球最神秘的對沖基金來說,「安倍交易」是一個交易策略組合:做空日元、做多日股。

據前述德意志銀行交易員透露,這些對沖基金做多日股的下單金額也相當大,購買不少日本汽車股;雖然這些基金在整體上看淡日本及日元,但其做多日本股票的交易構思十分精巧:其一,日元貶值,日本汽車的海外銷售直接受益,以豐田汽車為例,日元每貶1元,豐田獲利就增加350億日元;其二,日本汽車廠商出口大多以美元結算,日元貶值相當於美元升值,這些手握大量美元現金的廠商還會受益。

「這樣高效的套利策略,是有高質量的宏觀經濟分析和微觀企業研究做支持的,不賺錢都不行。」該交易員感嘆說。

對於索羅斯基金來說,除了高質量的宏觀經濟和微觀企業研究外,其氣勢恢弘、進攻凌厲的交易風格也令對手生畏。

一位在國內A股叱咤風雲的私募基金經理曾有過與索羅斯旗下基金過招的慘痛經歷。據其介紹,在2008年和2009年,國內一批私募機構在美國納斯達克做空百度,在百度捲入三聚氰胺事件後,百度股價一度大跌,做空機構獲利頗豐。

但好景不長,很快百度股價就收復失地並再創新高。「很後悔沒有在百度股價大跌時及時平倉。」這位被逼空的私募經理,最後認賠幾百萬美金出局。

事後總結交易得失,該私募經理復盤發現,早在2007年初,索羅斯旗下基金就不聲不響地買入百度,「這場多空大戰,實際上是國內私募與索羅斯的一次交手,索羅斯據說後來賺了五六倍。但對索羅斯來說,不過是牛刀小試罷了」。

「不要做索羅斯的敵人。」該私募經理心有餘悸地說。據其透露,這次領頭做空的私募機構大概虧損了1億美金。

不過,令交易對手膽顫心驚的索羅斯,更願意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對哲學的研究和熱愛。索羅斯曾多次對外公開自嘲「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哲學家」。

二戰期間,索羅斯是逃離納粹追捕的猶太人,此後在倫敦求學期間,他又酷愛哲學。曾經的生死體驗和對哲學的熱愛,竟然意外讓他在全球市場取得金融交易的巨大成功。

曾經擔任過索羅斯中國顧問的梁恆則評價說:「他等待,耐心地靜候機會的來臨;他絕殺,堅信自己是對的,下重注獲大利。靜候是哲學的智慧,如佛祖所言:如如不動;絕殺是冒險的性格,來自過往的生死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089

(轉)永遠不要對一個外行聊你的專業 金楓海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epkl.html
某天,老家一個大爺打電話給我:我侄子想買房,你是學經濟的,你覺得這房價接下來還會不會再漲?我告訴他我不懂,他說:你少給我裝,街上開出租的都能說出來個一二三,你一個學經濟的研究生你不懂?房地產公司又不是你家開的,今天你必須給我說出來個道道兒。我只好跟他講:這個真說不準,得看政府,如果政府收緊銀根,房價就不可能漲;如果政府擴張貨幣,房價必漲無疑。我在那兒費勁吐沫白活了一個小時。過不幾天,有話傳到我耳朵裡:經濟學是啥狗屁專業啊,淨瞎拽詞兒,講啥流動性佛裡德曼,講了半天說要看政府,看政府我還用問你!

   和外行談專業是件很愚蠢的舉動。周圍朋友很多是理工男,只有我是學經濟的。在金融男眼裡,理工男太猥瑣;在理工男眼裡,金融男太裝逼。一日,大家飯聚,某理工男講了個調侃經濟學家的段子:兩名經濟學家散步看見一坨屎,甲對乙說你吃下去我給你一個億,乙吃了,過會兒覺得噁心,這時恰好又看見一坨屎,乙對甲說你吃了吧剛才的一個億算還了,甲吃了。然後大家都覺得吃虧了,去找導師,導師激動異常:你們吃了兩坨屎,卻為國家貢獻了兩個億的GDP!講完這個段子,一桌人拊掌絕倒,我默不做聲。旁邊的哥們衝我笑道:你們經濟學真是出人才。我急了,一掌拍在桌子上:你們懂個屁!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按生產算懂不懂!

   對一個事物,如果倆人的理解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就喪失了交流的可能性。

   某同事電腦出了故障,讓我幫忙弄,我不會,就給他推薦了一個學計算機的朋友。大概後來也沒有弄好,同事就向我抱怨:你那朋友根本就不懂,還裝作很懂的樣子。我啞然。同事問:他是學計算機的?我說是啊,博士生。他說:居然還是博士,不會吧,哪個學校的?我無語,想了想,說:五道口職業技術學院。

   你的專業,是你貫注了自己的熱情和精力的地方,你在一生中智商最高的時候,在自己青春中最好的那幾年,把時間和心血花在了上面。因此,你容不得別人對它質疑,說到底,是你容不得一個外行在你的地盤上指手畫腳。

   即便別人罵你傻逼腦殘,你或許都可以一笑置之。但當別人在你最擅長最自鳴得意的地方,說你這裡有一處硬傷,你就很難無動於衷了。因為他不是在否定你這一點,而是在否定你背後許多年的努力。

   去年,同事介紹一個女孩和我認識。看上去挺順眼,但性格和我一樣內向,倆人吃飯時完全不知道聊什麼。冷場半天之後,她說:跟我講講你們專業吧。我說:呃,也不是不可以,不過,在講之前,能不能先問你一個問題?她說:什麼問題。我說:當你看到「亞當」這兩個字時,接下來會想到的兩個字是什麼?她說:當然是夏娃啊。我說:可我想到的是斯密,所以,我們不能聊專業了,聊點別的吧。她說:當你看到天空,第一個想到的人會是誰?我想了想說:那人名字是三個字,以空結尾。她說:跟我一樣耶,我也是想到孫悟空!我說:噢,不好意思,我想到的是蒼井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184

不要「忘掉傑弗裡·維尼克」 一隻花蛤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dxvp.html
 

有些人可能從未聽說過傑弗裡·維尼克這個名字,有些人則可能聽說過但後來卻「忘掉」了。傑弗裡·維尼克是誰?他是彼得·林奇離開麥哲倫基金後繼任者。有人認為傑弗裡·維尼克真是「魯莽而無禮」。因為在1992年夏天他剛上任,就不斷地拋售彼得·林奇所青睞的、當時深受歡迎的消費類股票,而買入那些不受歡迎的能源、科技和重工業的股票。一年後,《巴倫週刊》宣佈維尼克是「贏家」。正如維尼克所預測的那樣,半導體、石油服務和天然氣行業的股票領跑市場,而過去一年消費類股票卻下跌了。維尼克對傳統的成長股毫無興趣,他極力避免30、40或50倍的市盈率。他喜歡低市盈率的股票,也就是「合理價格成長股」。維尼克透露說,「對於一家增長率為15%或20%的公司,我可能會支付12倍的市盈率。而對於一家增長率為40%的公司,它可能值25倍的市盈率。」

   暫時,維尼克被允許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因為當時富達的明星有相當程度的自由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投資。20世紀90年代初,維尼克曾經掌管過富達成長收益型基金,當時他把這只基金40%的資產變為現金,使得投資者避免了經濟衰退時帶來的最糟糕的影響。一切似乎很順利,直到1995年的秋天。但是,當他大幅減持科技股時,麻煩出現了。麥哲倫基金原本有43%的資產投在了科技股中。到11月時,維尼克把530億美元的基金頭寸削減到了不足25%。這還不夠,到1996年春天,只剩下3.5%的資產在科技股中。維尼克認為,科技股已經變得過度投機。在當年的年報中,維尼克寫道,在接下來的一年或兩年,債券將會跑贏股票。於是,他把麥哲倫基金11%的資產換成現金,19%投入債券,主要是長期國債。很顯然,維尼克的這種做法違背了那種驅動牛市的盲目信仰中的三條:

   1、隨著時間的推移,股票始終會跑贏債券。

   2、你控制不了市場的時機。

   3、只要購買一家好公司並持有,從長期看,你就會賺錢。

  維尼克選擇的時機似乎不對,因為利率上升,債券下跌,科技股繼續攀升。結果,到1996年初,麥哲倫基金收益率的3年記錄滑落到了同期標普500指數的收益率之下,500億的投資組合加起來下降了1.3億美元。華爾街一向很現實。儘管過去維尼克的長期記錄不錯,但是媒體依然將矛頭指向他。於是維尼克成為「眾矢之的」,於是他的名聲搖搖晃晃了,一些報紙開始質疑維尼克。有的記者甚至指控他操縱股票,有的報紙則直接發起了人身攻擊。到1996年5月,維尼克終於被迫離開了富達,他的名聲遭到了玷污。這一次《巴倫週刊》專欄在總結了華爾街的回應說:「維尼克事件最大的教訓之一是:債券是為失敗者準備的。」《福布斯》雜誌宣稱:「維尼克的空瓶投資組合暗示了一個精疲力竭的實例。」那個著名的詹姆斯·克拉默則在他獻給新一代基金經理的讚美詩中寫道:「忘掉傑弗裡·維尼克。」

  當然,也有人顯然沒有「忘掉」傑弗裡·維尼克。有人已經意識到,媒體和公眾之所以把矛頭對準維尼克,是因為他沒有宣佈打算賣掉科技股,而是因為他竟然賣掉了科技股。賣掉科技股而買入債券,意味著科技股被高估了。一位名叫內德·戴維斯的研究者認為:「未來,很少有重要的基金公司有勇氣通過提高現金持有或持有有意義的國債或債券頭寸來降低風險。」7年以後的2002年,一切都清楚了。那些在1996年撤出科技股,投入國債和持有現金的投資者做出了一個精明的舉動。當然,他們錯過了納斯達克的頂峰,但他們也錯過了接下來的那場毀滅。一個投資者如果在1996年3月轉向債券,他的業績就會遠遠好於那些堅守標普500的投資者。資料顯示,截止2002年3月的7年時間裡,10年期國債的回報率是78%,AAA級公司債券的回報率是85%,而標普500的回報率是46%,這還得把分紅用於再投資,實際上其資本收益只有微不足道的30%。現在,人們終於認識到,在某些方面,維尼克「是一個比彼得·林奇更加優秀的戰略師,因為他看待事物比大多數人都更加長遠」。有人評論維尼克說,對時機的把握稍有偏差,但思考模式卻是正確的。

  維尼克離開富達以後創立了自己的對沖基金,從帝傑證券和個人那裡籌集了8億美元。幸運的是,這些人並不急躁,更不急於發財致富。最終,他們的堅韌都得到了回報。到2000年秋天,維尼克的合夥人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獲得了646%的總收益,輕而易舉地打敗了標普500在同一時期110%的收益。在總計12年的職業生涯中,傑弗裡·維尼克創造了年均32%的收益率,一點都不遜色於彼得·林奇。彼得·林奇在管理富達麥哲倫基金13年時間裡年均收益率為29%。2000年,維尼克做出了他職業生涯中最好的市場時機選擇——帶著無可匹敵的記錄光榮退休了,那一年他42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02

做一個強大的管理者:讓台下的人不要鼓掌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7930.html

幾年前,我在一家萬人規模的民營企業擔任內部商學院的負責人,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策劃和組織每週一次的前100名中高級管理人員學習例會。有一天,我們邀請了一位當時非常著名的領導力培訓專家到企業演講,兩個半小時的授課行云流水、非常精彩,連董事長都聽得入神。培訓接近尾聲,這位專家發表了一番很有說服力的結束語,然後,瀟灑地鞠躬致謝。

接著,就出事兒了。因為,在他無數次的培訓經驗裡,這個必定有「彩兒」的地方,此刻台下卻鴉雀無聲。專家尚未從鞠躬的動作中完全恢復過來,就僵在台上了。每一釐米的身體語言都在無聲詢問:「怎麼了?怎麼了!」

說實話,當時我的腦子裡也是「轟」的一聲,因為我發覺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事先忘記向這位專家說明企業的一個特殊規定:不—許—鼓—掌。

沒等我站起來主持後續的討論,董事長一個箭步躥上了台,發表了這樣一番講話:

歐老師,非常抱歉,剛剛的經歷可能給您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不過,請您原諒,我們公司有一個嚴格的規定,那就是「不許給台上的人鼓掌」。因為,在創業之前,我自己給別人當下屬十幾年,我深知台下的所謂「掌聲如雷」、「交口稱讚」是怎麼回事,這不過是一種精神賄賂罷了,大領導就認真鼓掌,小領導就意思意思。久而久之,大家也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但是,這種精神賄賂給管理者的腐蝕,甚至比物質賄賂還要嚴重,因為它會給管理者造成嚴重的自我認識的錯覺,分不清自己何德何能何優何劣,盲目自負。而這種被精神賄賂所培養起來的自大症不僅僅會影響管理者自己,讓他自視過高、被捧得不能承受生活和職業上的起起落落,更要命的是會影響他做決策和領導的方式,被人利用和誤導,我們的企業早晚斷送在一群自大症患者手裡。歐老師,您是外人,又是專門做領導力研究的,我知道您會覺得我們的這個規定太不近人情,但是,我的想法是:「為了永遠能看清真相,保持彼此間的真實,我們矯枉必須過正,為此在所不惜!」不過,今天我們的主持人沒有事先向您說明這個情況,非常抱歉,而且您的課程確實精彩,因此,我提議,我們破例一次,讓大家共同為您鼓掌,向您表示感謝!

在我的管理專業學習中,這段話,秒殺一切。這就是在管理上實踐了喬布斯所說的「虛懷若谷,不忘初心」。多年後,我與歐老師偶然相遇,我問他對這家公司的印象是什麼,他從牙縫裡擠出來一個字:牛!

遺憾的是,隨著這位董事長的退休,近年來我發現這條規定慢慢被淡化了。雖然沒有任何人敢於站出來說取消這個制度,不過,現任的領導者們也不太會公開阻止人們的「精神賄賂」。同期,這家公司的江湖地位也慢慢地萎縮了。不能說這兩者之間是絕對相關的,但依然值得深思。

《鹿鼎記》裡面的神龍教主夫婦心狠手辣,唯一過不去的坎兒就是韋小寶說「每天早晚都要把敬祝教主和夫人仙福永享、壽與天齊的口號喊上幾遍,不喊就不舒服」。看時哈哈一笑,扭頭發現,神州處處神龍教,大多數組織裡都充斥著韋小寶這樣的投機高手和洪教主這樣的自大症患者。

以下都是我曾經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公司成員之間的語言交流:

•場景一:某知識型公司的例會。「我不知道應該怎麼描述和表達我對總裁的感激之情,如果沒有總裁,絕對不會有我的今天,總裁改變了我的命運。」

•場景二:某傳統製造企業的年會。「老闆今天的發言太振奮人心了,高瞻遠矚,佈局縝密,只要我們不折不扣照著去做,我們就會所向披靡!」

•場景三:某媒體單位的研討會。「總編,我覺得現在您的操作思路和對新媒體的理解已經超過了國內所有同行的想法,參加今天的會我覺得特別開闊思路,特別能學到東西!」

•場景四:某女性老闆請下屬吃飯。「老闆,您對我們太關心、太體貼了,我們無以為報,您能允許我叫您一聲媽媽嗎?」

……

說實話,如果不是恰恰在場,我會認為寫劇本的人太瞎扯了。但是,這樣的「神龍教」戲碼卻是每天都在我們的管理環境中不斷真實上演著。我總是很懷疑,難道「教主」們真的樂在其中?他們多年的道行真的分辨不出這劣質的虛偽嗎?久而久之,我也學會了「聽音辨人」,兩個凡是:凡是能張口管老闆叫爹叫媽叫哥叫姐的,必成叛徒;凡是說沒有某某某就沒有我今天的,必是小人。

如果你作為一名領導者,還有殘存的一絲理性和上進心,那麼,請出手拆毀任何可能滋生「神龍教」的窠臼吧:

自己首先不說違心話,不做過頭的奉迎;

當眾制止你的下屬對自己的誇讚和表白,明確告訴他,要和你一起工作,就永遠不要當面奉迎,以此警示其他人;

留心你的下屬是否有洪教主情結,務必在第一時間,在私密的環境中一對一地指出,自大症的早期治療是很簡單的,不過,如果不及時糾偏,進了三期則必敗無疑。

切記:面對精神賄賂,「受賄」才是人類本能的選擇,是貪、嗔、痴和理性之間三打一的暗戰,大多數管理者都無法和本性對抗。那麼,你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50

不要誤失收割之時,眼白白看錢流走(答) Home Blogger

http://www.homebloggerhk.com/?p=7407

此文主要為判定你是應現在收割還是「坐一坐」。

 

筆者其實唔係幾明「四方檯格局」係咩? 真係有用心上網翻查亦得不到解說。估計是格食格,角困角,不能動身之意思吧。讀者和妻子與父母同住,更在早前用40年按揭將物業三供款拉長,當中所付之耐心及部署捎抵佢三十出頭持有三間樓。唯物業一和二都是近期買入,水位每間約有百餘萬,係現時市況九成業主大賺下,不算得多。現擔心萬一樓市退潮而趕緊快把泳褲抽起,實為合理處理方法。

 

由於太太屬不穩定工作,筆者假設太太「自給自足」,即物業三由太太單名持有,而太太借貸力亦在支持該40年按揭中用盡。現時讀者35k月入持有兩收租物業,一個有簽租約(物業二)而另一物業沒有。此實在是假設,因為在網上溝通是單向的,要再和讀者詳談才能解決更多問題。如物業二真係未有租約,建議讀者「補水」,將借貸比率降至樓價五成再轉按,在申請時向銀行表明是出租用途,成功轉按後可將物業二租金收入納入為收入一部份。

 

物業二市值3.25mil,補水為2.34-(3.25*50%)mil=71萬。賣走物業一,可套現1.35mil,當中套回資金一半就夠補水。建議賣樓之原因,為讀者一人持有兩個物業,35k月薪之借貸力為35000*50%/10000*2.59=4.53mil。就當計埋租金收入,即物業二原本就報有出租用途,都只是盡計(35000+8000)*50%/10000*2.59=5.56mil,都比自己單名持有的物業一加二(即4.5+3.25=7.75)為少。讀者是正確地利用了槓桿,再加上睇準了2008-2013的樓市升浪,五年和太太累有千萬市值物業。唯市值和家庭月入(少於60k)極不相配。市旺時絕對係爽,完全展示出投資樓市加上槓桿的極大優勢,唯市跌只要20%就令人心感不安,35%左右就打回原形,由贏變輸只會令人心感不安。打亂下一次入市之部署。人確實是習慣直線思考動物,贏在第一次,第二之入市時都較有信心,一開始就輸,成日都以為下次買又係輸。所以實力易見底者,見好就收吧!

 

建議沽走物業一,再唔係叫朋友住入物業二,留住好租客,都唔好誤失收割之時,眼白白看錢流走。

 

就當沽走物業一,亦將物業二的租金納入借貸力計算,兩間樓「持貨」7.85mil,其實都大過自己最盡借貸力了,即5.56mil。所以減磅是應該,套出現金可放於收息基金,千祈唔好因要比利得稅而不獲利。建議收息基金之原因,是因為其沒有鎖定年期,及讀者本身後生,實有需要等多一個浪,市低出擊。如果是近退休之輩,可能沒價格風險及有鎖定年期的債券為佳。當然收息另有好選擇,沛富基金是一個ETF,投資亞洲區債券,唯近日南韓局勢不穩富有影響。當然等你賣出樓後,已是另一番景象了。請先套樓,投資物品可以日後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