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案例】Zulily:「反用戶體驗」聚焦媽媽閃購,市值憑什麼超90億美元?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016


深耕「媽媽市場」 對接中小品牌

女性一直是消費的主力軍,而Zulily的商業模型恰恰圍繞著年輕的媽媽們展開。據統計,在美國,女性掌握著家庭73%的消費支出。不僅如此,在網上購物這一領域,女性用戶佔比為40.8%,但她們的消費佔比高達61.1%。

另一方面,年輕媽媽是非常龐大的一個群體。美國人口調查局的數據顯示,美國擁有18歲以下小孩的家庭達3800萬個,這些家庭覆蓋的總人口數高達1.21億人。媽媽市場的空間巨大。

雖然與母嬰電商一樣,聚焦於媽媽群體,但Zulily的主打品類是童裝,童裝佔Zulily一半左右的SKU。圍繞童裝這一核心品類和年輕媽媽這一用戶群體,Zulily將品類逐漸擴張到了女裝、玩具、嬰兒車、廚房、家居用品等行業。2013年,Zulily的非童裝SKU佔比提升到了57%。

在產業鏈的另一端,Zulily連接的是成千上萬的中小品牌,但童裝和女裝行業的品牌集中度很低。以GAP為例,2013年GAP在美國地區的銷售額為38億美元。但我們推算其童裝規模只有10多億美元。

中小品牌受制於規模,其銷售渠道往往都很侷限,他們對新興渠道有非常強烈的需求。在Zulily平台上,大型連鎖品牌只是一個補充,Zulily的主要供應商是中小型品牌和代理商。截止到目前,Zulily已經累計與超過1.3萬個品牌合作過。Zulily已經成為了一個連接中小品牌與消費者的平台。

正是因為面對中小品牌,所以Zulily能爭取到更好的銷售條件。Zulily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45%左右,巨大的利潤空間使得Zulily可以有效的覆蓋各項運營費用。截止到2013年底,Zulily的累計銷售為11.9億美元,但其累計虧損僅4500萬美元。Zulily從未出現過巨額虧損,公司一直健康穩步的發展著。

「閃購模式」助力增長

在商業模式方面,Zulily選擇了用「限時搶購」這一模式來匹配上游的中小品牌和下游的媽媽用戶。

Zulily的商品每天早上6點準時上架,新品信息會通過郵件或APP同步推送給註冊用戶。每天上架的商品款式超過1000款,價格通常比吊牌價低50%以上。每款商品的在線時間只有72小時,限時限量。

閃購模式在許多維度上激發了女性的購物需求。首選,深度折扣迎合了消費者淘便宜的需求。而限時限量營造的稀缺性能夠刺激用戶的衝動消費。另外,每天上新、定期淘汰的機制極大的豐富了商品的供給,在滿足消費者「逛街」需求的同時,也能有效提高用戶的粘性。

目前,Zulily的活躍用戶年均消費4.5次,較2010年的2.4次大幅提高。用戶粘性的提高帶動了客單價的提升,平均每個活躍每戶每年在Zulily上的消費金額達244美元,在2010年的基礎上接近翻倍。

不僅如此,Zulily整體活躍用戶每年都在保持著翻番的增長。2013年,Zulily在北美地區的活躍用戶突破300萬人,在英國地區還有約15萬的活躍用戶。同時,Zulily 77%的流量來自EDM、APP或直接訪問等免費渠道。Zulily的用戶經營收效良好。

Zulily利用閃購這一模式,下游聚集龐大的年輕媽媽消費者,上游對接大量的中小品牌,在成立的短短四年裡取得了高速的發展,並已初具規模。

來源:百讀社
作者:楊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286

「女喬布斯」19歲創業,用怕抽血小痛點做出90億美金估值公司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4048-1.html

11年前,年僅19歲的大二女生伊麗莎白•霍姆斯從斯坦福大學毅然輟學,「膽大妄為」地靠借貸成立了一家公司,現如今已被估價90億美元。她與「血」為伴十餘載,一步一個腳印,終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這就快掀起醫學界的革命了!那麼這究竟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呢?

 

你害怕打針抽血的刺痛嗎?你有過抽血失敗而被反覆折騰的經歷嗎?你有沒有抱怨過做一次化驗卻要抽一大管血且價格不菲?如果你和我有一樣的經歷和疑問,那麼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可能會是我們的福音!

 

顛覆性的驗血方式:廉價無痛、時間短、佔地小

 

這是一家血液檢測公司,名叫「Theranos」,這個詞由治療(「therapy」)和診斷(「diagnosis」)拼成,聽起來就是個專業而權威的公司。它有500個員工,現被估價90億。 這個高複雜性實驗室目前提供200多種常見的血液檢測,不久的將來會增加到1000多種。

 

Theranos發明的血液檢測方法收費低廉,且公平透明,只計劃收取醫保和醫療補貼標準費用一半不到的價格。其網站上公佈的各項報價是:檢測血型:2.05美元;膽固醇:2.99美元;含鐵量:4.45美元。該公司表示,如果在美國所有的血液檢測都能按此價格執行,在未來十年裡,可為醫療保險節省980億美元,為醫療補貼節約1040億美元。

 

而用這種低廉易行的檢測方法獲得人們血管裡的信息,將使人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產生前所未有的瞭解,可能將使人們擺脫癌症、糖尿病、心臟病等重病的折磨。

 

用獲得專利的方法在取血

Theranos的抽血方式獲得了專利,有資格證的技術人員才可以幫人抽血,無需針頭,就用指尖上的一個小東西取幾滴血,把抽血過程中的不適減到了最低。感覺不像被扎,只是被敲了一下。這種專利抽血劑量只有通常的百分之一到千分之一,對那些懼怕抽血的人無疑是個很大的福音。

 

公司一年做將近100億個測試,70%的醫生做醫療決策時都以此為據。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部門每年都各自為這些測驗報銷約100億美元。不止抽血創口小,檢測血液的分析系統也只需今天常規實驗室面積的很小一部分,只有通常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那將來就能直接把實驗室放醫院手術室的旁邊,或是軍隊的直升機上,又或是船、潛艇、難民營甚至非洲叢林的帳篷裡。

 

這僅是一滴血的容量,在這個微小樣本裡可以完成30項血液檢測
 

青出於藍勝於藍 導師竟「俯首稱臣」

 

2003年的秋天,伊麗莎白•霍姆斯(還是大二學生)來到化學工程教授錢寧 - 羅伯遜的辦公室,一屁股坐下,說:「我們開個公司吧。」錢寧 - 羅伯遜在他33年的執教生涯裡見過成千上萬個學生,雖然只認識伊麗莎白一年多就知道「她與眾不同」,「她會從一個獨特的視角看待複雜的技術問題,這在我的閱歷裡絕無僅有。」

 

羅伯遜問:「你為什麼要放棄學業?」她說:「因為我希望建立這樣的醫療系統可以徹底改變醫療保健的現狀。這就是我想做的。我不想在一些已有技術上做改善,而想發明一個全新技術,可以不分地域、種族、年齡或性別地使所有人受益。」
 

他被這種回答震撼了,「我突然意識到注視著她的眼睛就像是望著史蒂夫•喬布斯或比爾•蓋茨的眼睛一樣。」至2013年,羅伯遜也正式成為了Theranos的員工。這是一家血液檢測公司,名叫「Theranos」,這個詞由治療(「therapy」)和診斷(「diagnosis」)拼成,聽起來就是個專業而權威的公司。它有500個員工,現被估價90億。 這個高複雜性實驗室目前提供200多種常見的血液檢測,不久的將來會增加到1000多種。

\

採訪手記Q&A

 

Q:是什麼促使你在19歲時成立Theranos的呢?

A:我畢生最怕的事情就是打針,因此我想用一生的時間來改變醫保制度。當你發現你愛的人病重時,往往已經來不及搶救了,我想減少世界各地這種慘劇的發生。

 

Q:你怎樣保證血液檢測的精確性?

A:93%的錯誤都是人為操作造成的,我們對血液樣本的檢測全靠機器,無需人工。採集血液後放入一小盒,讓它冷卻。接下來就交由實驗室的處理,我們的中央設備配備自動化裝置,無需人工干預或操作就能完成。

 

Q:人們會習慣於收集和檢測他們的健康數據嗎?

A:當你明白為什麼你要做這些檢測,並瞭解檢測結果說明了什麼,就會覺得這些數據重要了。當你看到你的生活方式的確改變了你的血液數據時,你會很興奮的。例如2型糖尿病,如果人們及早警覺,就能採取措施避免生病。通過測試,你就可以開始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身體,去改變飲食習慣,改變生活方式,使自己保持健康預防疾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194

中國「Space X「:90後創辦的航空公司

http://news.iheima.com/show-6-144082-1.html

這名90後娃娃臉,身高不到一米七,臉上長著雀斑,卻志氣不小,在他的商業計劃書中,他甚至提到高速洲際載人交通的設想,香港到加州的11150KM的距離,通過搭乘載人火箭,可在40分鐘內到達。
 

這只是他的雄心的一小部分,他的目標是衝破國內封閉、壟斷的航天市場。不要以為他是痴人說夢,這個月他已經獲得了第一筆訂單。
 

今年1月,他創立了名為「翎客航天」的公司,英文名Linker,意為連接太空與地球,目標是發射微小商業衛星及亞軌道太空旅遊。
 

胡振宇並非科班出身。他初中開始參加化學培訓,學做炸藥,高中時偏科愈發嚴重,大量時花在化學。最後他卻因為網球打得不錯,以體育特長生身份特招進入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系。
 

大學四年,胡振宇鬱悶地學習著管理,內心依然對化學、航天、火箭興趣不減。2011年,他讀大二時,發起創立了國內首個由在校大學生組成的民間火箭愛好者團隊科創航天局。
 

翎客的部分研發基礎來自胡振宇在科創航天局的研發基礎。2013年,胡振宇和「科創論壇」的愛好者在內蒙古成功發射自研探空火箭(YT-4),他負責了火箭的整體佈局以及箭體、燃料棒和發動機設計製造。
 

不過由於理念不合等原因,胡振宇最終離開了這個愛好者團體,決定成立公司,商業化運營項目。
 

胡振宇尋找到的合作夥伴嚴丞翊是香港人,畢業於美國密西根大學航天科學專業,現為清華大學航天博士。嚴丞翊從小熱愛航天,卻因為「香港人」的身份進入中美兩國航天系統核心機會無比渺茫。來到清華後,他曾向曾蔭權、梁振英兩任特首求助,尋找畢業後進入國內航天企業的工作機會,但翎客航天給讓他看到了職業生涯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翎客核心創始團隊另一名成員吳曉飛是液體發動機工程師,對液體火箭發動機從理論設計到產品製造有豐富經驗。
 

他們的切入點是探空火箭。探空火箭是一種在近地空間進行探測和科學試驗的火箭,比探空氣球飛得高、比低軌道運行的人造地球衛星飛得低,是30~200公里高空的有效探測工具。與運載火箭相比,探空火箭體型更小,通常長度不超過10米,箭體直徑不超過300毫米,在近地空間進行探測和科學試驗的火箭。
 

產品的主要優勢將在性價比。探空火箭的主要用戶群體將主要來自科研院校、高等院校、通訊企業等,在國內,因為技術封閉和行業壟斷,導致行業服務意識薄弱,雖然高校和研究所有大量需求,目前可以探空服務的僅有航天科技集團下屬的第四研究院,然而其高昂價格使得科研機構的大量需求被抑制。
 

國內現有產品天鷹三號(TY-3)飛行高度為220 km,有效載荷50 kg,市場單枚售價300萬元,而胡振宇希望在三年內發射的翎客一號將把價格壓至市場單枚售價壓至216萬元/枚,使用成本降低至100元/公斤/公里。
 

研發重心在於發動機和燃料。翎客已經完成了對600N姿控液體發動機和3KN變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發,在胡振宇的規劃中,公司2014年實現對變推力LOX-EtOH原型實驗機的研發,並在2017年實現新型探空火箭發射,2020年推出直徑達3.35米的運載火箭。更長遠的目標是研發新型運載火箭發動機並運營商業運載平台——這意味著翎客的模式將是「Space X+維珍航空」,服務對象從科研院校變為普羅大眾,在胡振宇的暢想中,太空旅行將像乘坐飛機一樣簡單便利。
 

這一切實現起來有多困難?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教授寶音賀西接受採訪時表示:「外界把航天技術想像得很神秘,實際上對於翎客的技術研發我並不擔心。真正威脅他們發展的是投資能否到位,這是個資金密集行業,需要巨量資金支持。」胡振宇對公司估值一億,他希望融資1600萬,用於三年內儀器設備研發、技術引進、測試、人員等支出。
 

除了資金,寶音賀西教授認為最大的風險在於政策制約。在中國,航天技術仍牢牢把控在政府手中,國內對於探空火箭並沒有明確的管理條例,之前胡振宇發射探空火箭僅需向空管部門和空軍提交申請、預訂航道,但當它謀求進入更廣闊的太空,政策能否網開一面?
 

胡振宇則對此態度樂觀。「就像支付寶最初也打了政策擦邊球一樣,當我們能發展得足夠強大的時候,誰知道會發生什麼呢?」
 

政府目前對私營航天發展態度不明,只有國務院新聞辦在三年前發佈的《2011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提出」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航天活動「和」營造更加有利於航天事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
 

這是一片龐大而未被開發的處女地。根據美國Space Foundation研究機構的報告成果,2012年全球航天領域相關的市場規模達到了3040億美元。在美國,已經有了商業運載平台Space X和提供亞軌道旅行產品的維珍航空為代表的多傢俬營公司,但在中國,翎客之前尚無私營航空公司出現。
 

這名少年能衝擊被壟斷的航天市場嗎?去年火箭發射前,胡振宇一直被夢魘困擾,夢裡他孤身一人走向荒漠,「3、2、1,點火……」一聲巨響,火箭沒有騰空而起,只剩遍地碎片。他從夢中哭醒,在租住的廣州城中村中繼續工作。

現在,他自信了很多。「我不認為自己會失敗。」胡振宇很肯定地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200

90後看硅谷:創新有時候與風潮無關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18/144221.html

初到硅谷,我首先看到的是溫暖陽光下一排排低矮的房子和閒散漫步的學生們。回到四十年前,嬉皮士們在這兒遊蕩和歡鬧,他們從舊金山出發,從斯坦福出發,跟隨著垮掉一代的先輩,去美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尋找真實的自我。

差不多與此同時, 1971 年開始,「硅谷」的名字出現於報章中,加州的一個角落聚集了越來越多抱有科技夢想的年輕人。這個科技夢想起始於斯坦福大學一個才華橫溢的教授 Frederick Terman 。他看到,雖然加州有很多好的大學,但優秀的學生們畢業後,大多卻選擇到東海岸去尋找工作機會。在 Terman 的指導下,他的兩個學生在一間車庫裡憑著538美元建立了惠普公司。

\

惠普創始人與誕生地

在加州的慵懶陽光下,我在斯坦福的校園裡和復旦時期的一些老朋友們見面,然後去參加學校裡的一個創業討論活動。激情湧動的年輕人們和我們討論各種關於 app 的新點子,有的點子是讓用戶們每日交換心情,有的是讓人們以更好的方式挑選對象,還有的是給企業的大數據存儲和云服務,當然也有各種類型的圖片分享應用。

他們討論的是誰又拿到了 Y-Combinator (硅谷著名的孵化器)的 Offer,誰昨天又在街上認識了一個天使,誰的朋友的項目被 Facebook 收購了。這些年輕人來自意大利、愛沙尼亞、烏克蘭、法國、英國,當然其中更多的是美國人。無論他們來自哪裡,腦中都有一些瘋狂的點子,並希望用這些點子去改變世界。

聽起來很酷?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法帶著自己的點子在硅谷待到明年,也許一小部分人會在社交或路演中獲得天使們的青睞,但是只有幾個人會真正影響全世界,這些人將會帶著全世界的矚目在各個場合講述自己的故事。但是,更加重要的不是這個漏斗機制本身,而是每個在這裡的年輕人,也許還不到 20 歲,也許已經 30 出頭,都野心勃勃地相信自己的想法和能力能改變世界上的一些東西,並極富實幹精神。

硅谷的人們隨時相信自己能做到。就像90年代末蘋果電腦的廣告詞說的那樣:「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這喻指了硅谷的精神。他們有這種勇氣與自信,因為他們在過去的四十多年裡一直在改變世界。這兒發生的一切,每次都會像龍捲風一樣傳到世界各地。在中國、印度、羅馬尼亞、希臘、非洲,硅谷的科技浪潮已經和好萊塢、可口可樂齊名。

硅谷這些熱切的年輕人的最大特點是:他們有一種「可能的精神(the feeling of possible)」和「可以做的精神(the feeling of can-do)」,他們有什麼想法,就會立刻去做,瘋狂地工作,把它變成現實。同時,他們也非常成熟,然後找到投資者和戰略顧問,試圖用產品改變世界,如果這個不行,就去試下一個想法。

而中國的創業者通常沒有這些想法。拷貝到中國(Copyto China)的模式所有人都能看到,對於做產品和人和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個捷徑,因為可以借鑑國外已經成熟的推廣、品牌、運營、產品模式,只要稍作修改與本地化工作即可。

而投資人其實也更傾向於這類項目。因為這種項目的模式在國外已經被證明可以很輕鬆地說服投委會。事實上,中國的投資人最強大的一點就是批判性思維能力,而成功的投資者需要的是真正的原生判斷力。這種原生判斷力讓出色的投資人可以針對一個全新的產品或模式做出最合理的邏輯推斷,並判斷其可能潛力,而這需要對人性、對市場的充分理解與深刻認識。相比之下,中國的創投圈更喜歡研究趨勢(「大勢」)、風潮,甚至會針對某些熱點領域進行刻意投資。

\

風潮投資

而在硅谷接觸了眾多風投人士後,我的感覺是,他們會真正對一個模式做出儘可能精確的分析,而不會將它與趨勢或風潮進行對比,去判斷這個項目是不是擁有誘人的「概念」。他們更加實在。

在這種情況下,初創的創新企業(而非那些 Copy to China 項目)在很大程度上很難得到有力的支持。試想一個情況,幾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試圖按照自己的想像創立一個全新的網頁或移動應用,他們根本就不認識風險投資公司的人,更不用說去他們的辦公室聊自己的想法,而如果這些年輕人在路演上和這些風險投資者闡述自己的產品公司,多半會被認為是異想天開,因為年輕人全憑自己的想像來創造一款產品(而不是根據外國的類似產品加以改裝)會被認為是幼稚而「不接地氣」。然後這些年輕人有一半可能會繼續獨立做下去,自己籌資撐到產品上線,由於沒有推廣費用,他們會求助於孵化器和政府創業基金,但是有政府背景的基金或孵化器的資助策略很嚴苛:在上海,一般是無息貸款20萬,但是5年內必須還清。所以如果在早期沒有盈利模式的應用(諸如 Whatsapp, Instragram, Snapchat, Facebook ),就不能得到這個項目的資助,除此之外,在上海和南京等地的政府基金和園區的另一種孵化政策是股權投資,但是前提是政府提供的資金和創業團隊提供的資金等同。同樣,學生創業團隊一般也無法籌集到數十萬的啟動資金。在這些融資渠道之外,中國尚不健全的天使投資體系和投資人數量也讓那些沒有明星創業者(已有經驗的連續創業者、自身技術經理等)初創團隊的融資和發展舉步維艱。在發達城市,也會有一些非公有的孵化器,比如中國加速器、戈壁的孵化項目等,但是這些項目多半是創業投資機構的延伸,因此對項目的篩選標準也類似。

但對我來說,互聯網的意義應該是創造新的東西,面向一種顛覆型變革。互聯網這個詞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有的人認為它能改變傳媒界,有的人認為它能幫自己賣煎餅賣到天下無敵,有的人認為它能讓人感知到神的存在。但是對於我來說,互聯網精神就是創新、叛逆和反傳統。

如果不看創業者和投資人,單看中國的創業項目本身,周鴻禕在一年前有一句很精闢的概述:「聽起來是 reasonable ,很合理、正常,沒有令人驚豔的地方,不會讓你驚嘆說:哎呀,他怎麼會這麼想呢?!」我們所做的更多事情,是去談論概念、追求大方向的理念,比如 O2O 、大數據、企業端、可穿戴設備,而不是去在乎產品本身的細微之處。

我們做的社交產品上線前,很多圈內人都會問我們同一個問題:「有沒有人會在互聯網上分享自己的夢想?」這就是最悲哀之處了。在一件事物還沒有誕生之前,這種需求在互聯網上還不存在,而這種「暫不存在」會被我們認為是「沒有需求」。似乎我們已經習慣了看到一個硅谷的產品在美國有無數人開始用,然後我們去總結一些原因(甚至歸納出一些趨勢),緊接著,大家開始炮製類似的東西,融資,佔領中國市場。

這就好像我們突然發現自己處於黑夜的沙灘上,在某個洪亮的聲音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之前,我們只會匍匐在黑暗中。而任何的動作都會被認為是冒險送死的愚蠢決策。

而硅谷的不同之處在於,即使所有人都不讚同你,即使你一個人萎縮在一個昏暗咖啡館的小角落裡,你也仍可以相信自己可以撬動這個世界。因為你身邊的所有人都在這麼做,在抱著改變世界的決心努力。人們會不讚同你的方向,會質疑你的產品,批評你的推廣策略,但是他們不會嘲笑你,不會質疑你的選擇。因為最後的最後,你的選擇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硅谷的那些年輕人,放棄了一些生命中的東西,從全美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共同湧向了這裡。正因為他們都是這樣野心勃勃的人,非常相似。在斯坦福的校園裡,陽光整日明媚,你能感覺到「自由之風勁吹」(斯坦福的校訓),也能感覺到野心與活力在空氣中流動。

\

斯坦福大學俯瞰圖

在中國,我周圍的很多朋友聊天,都談到人生和理想,大家都有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比如拍電影、畫漫畫、寫書,比如像我,創辦一個公司。可是說到為什麼不做的時候,每個人都沉默了。一會兒,大家都會說出高房價和生活成本。可是,如果這些是阻礙我們去追求的理由,為什麼硅谷的年輕人和紐約的年輕人仍然可以去自由地創造、去體驗自己想要的人生?如果這些是不可戰勝的壓力,為什麼紐約的年輕人即使是住在租來的房子裡,即使是住在廉價小區,即使沒有錢買最新的 iPhone ,也會去創造自己想要的創新或文化?

很多時候,社會壓力和房價成為了我們內心軟弱的理由,成為了安於平庸和膽小怯懦的外衣。我們不敢去跳脫出這些東西做出選擇,因為我們大多數人,以及我們的父母、朋友、親人、師長,在告訴我們:應該融入大流,接受當下。也許我們也掙扎過,反抗過,試圖說服周圍的人,或用邏輯的理性思維,或用甚至是最絕望的哭泣或怒吼:這是我自己的人生,請相信我,請相信我,讓我自己去過。但是大多數人的人生被周圍和現狀的成見吞沒,失去了自己掌控人生的勇氣,最後融入大流。

而我們,正是想用自己的原創思想和社交產品去改變一些東西。

離開加州的那晚,我又回到了斯坦福校園待了一陣。這兒的人都希望去做那些之前沒人做到過的事,並相信一切的可能性,無論是投資人、導師還是創業者。這個是這種基於「改變」和「相信」的文化塑造出了今日的硅谷。

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比如中國,長久以來的抄襲與模仿擊碎了創業生態中僅存的創新精神和極客精神,已經站穩腳跟的巨頭使用類似傳統行業的戰略壟斷著流量、資本與公共關注。支離破碎的互聯網生態本身影響了用戶群體所能接觸到的產品創新度,而在缺少創新的互聯網世界中成長起的消費者,對創新產品的接受度和習慣度被人為壓抑。

但問題是,也許我們永遠只能遠遠望著硅谷,就當這是屬於硅谷的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42

90後創業者集體發聲:我們將會怎麼顛覆這個世界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0/144269.html

曾經備受爭議的90後一直被各種標籤纏身,然而隨著這部分群體離開大學校園開始融入社會,90後逐漸成為當下的主流人群,這些既有幹勁又有衝勁的90後也開始成為創業生力軍。昨日舉辦的「產品家沙龍90後企業家專場」活動中,五位年輕的90後創業者和大家分享了他們在創業這條路上的心得與體會。

銳波科技創始人兼CEO 孫宇晨:自由、競爭、個性化是90後對安全感的定義

在孫宇晨看來,90後對於安全感的看法與80後大為不同,對於網絡上盛傳的「80後的集體回憶」,他表示無法理解。在他看來,集體回憶意味著控制、壟斷和中心化。而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90後深受互聯網的影響,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什麼集體回憶,競爭、自由以及個性化才是90後所追求的主流,也是他們的安全感來源。

孫宇晨將自己的創夢之路定義為「擁抱風險」,在這個風險大於收益的環境裡,創業者需要考慮清楚如何做出選擇。

對於投資方的選擇,孫宇晨有自己的思考,他希望遇到具有投資經驗和酷愛90後的投資人,「如此才能對我們的想法和性格都很包容,在遇到困難時也能一起度過,並且真正看好這個事業。」

湖南常德米粉伏牛堂創始人 張天一:互聯網思維和我沒什麼關係

有人曾經形容伏牛堂牛肉粉店是借助互聯網思維對傳統餐飲行業的顛覆,對於這種定義,張天一隻想說兩個字:呵呵。他更傾向於將自己定義為在互聯網時代做傳統創業的新人,通過互聯網伏牛堂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湖南米粉食客,吸引來更多人流,此外,張天一還將會通過社交媒體將伏牛堂的「後廚」開放,把菜譜貢獻給更多的牛肉粉愛好者。「儘管如此,但遠遠沒有到思維這個層面」。

與與其他主動選擇創業這條路的創業者有所不同,金融法專業出身的張天一從未想過要去創業,對於他來說,這更像是一種被動的選擇,是由於恐懼、想要逃離目前備受約束的現實生活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我不知道創業會不會讓我更好,但我知道不創業只會讓我更糟」。

「一起唱」創始人 尹桑:對於90後你無需理解,傾聽就好

在尹桑看來,90後創業既不應該被追捧,也不應該被貶低或者打壓,「我們不奢求得到別代人的理解,能被安心聆聽就已足夠,因為新的時代必定會有新的價值,」在與投資方接觸時,尹桑也是抱著同樣的態度。

尹桑喜歡用阿迪達斯的一句廣告語「All in or nothing」來解釋自己對於創業的理解,創業必須要有膽識,不怕輸就不會輸。在他看來,90後創業者已經成為一支生力軍,而這個無所顧忌的群體也將成為創業精神的發揚人,這也是90後創業在當下會受到如此強烈關注的原因之一。

開發者社區SegmentFault聯合創始人兼CEO 高陽:人和產品一樣需要不斷迭代

高陽有著和年齡不相稱的成熟,雖然年齡不大,但已經創業五六年,他的SegmentFault現在聚集了超過 10萬的開發者,希望成為中國領先的開發者社區。多年創業經驗讓高陽懂得,人和產品一樣,也需要不斷的迭代,幾個月就要自我重構一遍,這是自我提高的過程。

提到自己的未來規劃,高陽說程序員的時代已經來臨,他們是最具生產力的一群人。如果能把這群開發者聚集起來,為他們提供最專業的平台,就能幫助整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行業變得更好。

臉萌CEO 郭列:夢想實現之後還要重新上路

今天,臉萌成功引爆各大社交平台並達成「App排行榜第一的應用」的目標,可以說郭列在創業時的夢想已經實現,但在經歷了創業的起伏之後,郭列才發現,原來這條路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浪漫。

他也坦言,在取得階段性成功後,需要給爆棚的自信心降降溫,拋離固有的東西重新上路。比如在臉萌之後,郭列會將產品在在漫畫、表情、社區方面延伸,還會做一些和漫畫沒有關係的新產品。

在經歷了離職後的迷茫與成功後的喜悅,郭列對於產品觀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第一,強需求,將年輕人的個性化展示出來;第二,不斷打磨,根據用戶反饋,每週迭代一次;第三,專注,9個人做1個頭像應用;第四,對用戶真誠,無推送、無評分提示,做最純粹的產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952

「一起唱」尹桑:22歲財務自由的90後在想啥?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26/144451.html
年輕才叫創業,50歲只算「下海」
 
我有點兒憤青,但我還是一個有情懷的人。我這T恤寫著「我愛人類」。越強調什麼說明越缺什麼,所以大家也能明白我了(笑)。
 
我是1992年出生的,所謂的「92後」一代。為什麼今年大家開始瘋狂地談90後創業,我覺得這是因為90後是一股創業的生力軍。他們是創業精神的發揚人,代表無所顧忌,他們放大了創業精神。
 
什麼是創業精神?
 
第一,年輕有為。所謂的創業,就是你越年輕越是創業,你如果在阿里做了10年、騰訊做了10年、華為做了10年,50歲出來了,那個時候你做生意別人就說你這是「下海」了,不是創業。但如果高中的時候,開了一個店、搞了一個網站、做了一個遊戲,賣了幾個億,那你是創業。
所以我覺得「年輕」這個詞兒一定是有意思的。如果我今天說,「我82年的,我做了公司有100個人,幾個億的估值」。那人家就會說,「你不行,人家鷗帥(陳鷗)都美國上市了,40億美元了」。所以「年輕」一定是創業的一個關鍵詞。
 
第二,特立獨行。什麼叫特立獨行。60後的馬云搞一搞淘寶;80後的陳歐開始賣化妝品,說我專門為一些愛漂亮的女生提供化妝品;到90後裡面就更變態了,我們賣情趣用品,不僅開店賣、搞網站賣還大張旗鼓地去全國做演講賣,這就是特立獨行。每一個創業公司,一定是非常特別,非常吸引眼球的,這才叫創業精神。
 
第三,再說理想主義。這個詞兒也很空虛,什麼叫理想主義,我有理想就是理想主義嗎?我有夢想就是夢想主義嗎?理想主義很多時候是一些別人無法理解的東西。可能當年小馬哥說,我想跟一個妹子聊天,但是我沒有她的電話,那我們只能聊QQ,所以我做了QQ。這本身就是讓信息更加自由化,讓人與人之間交流更加自由化。現在所有人都用微信、用QQ,確實你們的生活比20年前一定方便了很多,那他這個也是帶有一點技術宅的理想主義的。
 
像孫宇晨做的銳波,全球的價值網絡,這個理想主義就更大了。我不僅要改變一個行業、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我要改變全世界、改變全人類,讓全人類的貨幣流通、價值流通,再也沒有阻礙、實時、免費。所以我覺得理想主義一定是創業精神的一個表現。
 
第四,不拘小節。我穿了一個T恤、短褲、拖鞋,很多人都覺得我故作姿態。但我朋友都知道,我除了全年最冷的兩個月份,我冬天都穿拖鞋和短褲的。這個短褲是我高中第一次創業的時候穿的,我立志穿它到我上市敲鐘為止。  
 
喬布斯穿個很毛衣、牛仔褲,好多傳統企業家就說喬布斯不拘小節互聯網人。你再看扎克伯格,他上市的時候都沒有去敲鐘,直接穿著套頭衫,短褲、拖鞋遠程敲鐘,敲完了以後說各位回去工作了,不要煩了。歷史上沒有這樣上市的,但年輕人就是這樣,不拘小節。他不在乎我穿什麼衣服過來,我怎麼舒服怎麼穿。
 
我覺得特立獨行、年輕有為、不拘小節、理想主義,恰恰是90後的品質,所以說90後放大了創業精神本身,現在社會才會這麼關注90後創業。因為他們把創業這個概念發揚得最極致、最極端,所謂的做極致嘛。
 
有退路的創業成不了
 
這段時間,不管是傳統行業、互聯網企業,全部在推崇一種「我搏上一切」的精神。只有全身心投入,把我所有的時間、精力、金錢,把我的人生、理想全部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面,他才會出成果。所以說年輕人不怕輸就不會輸。
 
什麼叫All in呢,我覺得分兩種,一種是物質上的,一種是精神上的。所謂物質上,馬佳佳說90後不買房,我相信肯定在座的90後都反對,很多90後都有爹,都買房了。但是我有幾個人生選擇,第一個人生選擇,我這輩子一定不會買房。我現在上海租房子住,我一年換一個房子住,我租的房子要買的話,每平都得上10萬,但是我租的話很便宜。車我也不買,我租車開,我在美國的時候,我基本上一週開一個車,我今天開保時捷、明天開法拉力,很便宜的,我一定不會買房買車。
 
如果你考慮到買房買車,你就不會創業。你會說,我要不然先去騰訊做5、6年,有一個技術積累、經驗積累、人脈積累了,這都是扯淡,不可能的。郭列(臉萌創始人)去騰訊做了半年,也沒有積累什麼人脈嘛,也沒有積累什麼經驗嘛。所以有退路的創業一定是不行的,物質上面一定是不買房、不買車。
 
第二個我不僅不買房、不買車,我還不要錢。我認識的幾個80後的創業者或者說85後的創業者,他們創業也都拿工資的,基本上是一個月拿8000、1萬、1.5萬、2萬都有。但是我認識的90後創業者,都是拿著很低工資的。這是我第二個人生選擇,就是我這輩子不會拿一分錢工資。我從創業到現在沒有拿過公司的一分錢工資。
 
有人問我,尹桑你的融資都B輪了,你們怎麼還不拿工資,拿點兒吧。我說沒必要。主要是我覺得一個創始人拿工資的話,說明他對自己的公司股份不信任。這個概念如果你跟60後、70後、80後說的話,他們是不理解的,他們就說一個人工作怎麼可能不拿工資呢?他們就覺得我在作秀,很多人說不拿工資是作秀,但是我真的是發自內心地覺得,我沒有必要拿工公司的工資。
 
再比如說,90後創業可能會放棄一些高薪工作。你要讓80後放棄投行年薪百萬回國創業,可能嗎?不可能。但是我認識很多90後,包括孫宇晨,他當時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書,放棄美國的綠卡、放棄美國的工作,回國來創業做一個大家都覺得不靠譜的事情的話(銳波),我相信99%的人都覺得不靠譜,我非常相信。但90後本身對物質就沒有太多的依賴,也多虧他們60後的父母做牛做馬給他們創造了一定的物質積累,這是一定的。
 
第二個就是精神上。我大二輟學創業,基本上每次搞活動都會有人問我,你輟學創業你父母同不同意?各位千萬別問了。因為對於我而言,輟學根本不是一個很無法理解的事情。
 
我當時那個專業叫創業學,我們那個專業裡面7個人,都輟學了,100%全部輟學。我們精神上不會有這個枷鎖。很多人說輟學了沒有文憑怎麼辦,沒有工作怎麼辦,我覺得這個是不成立的。我不僅自己輟學了,我還把我女朋友忽悠輟學了,還忽悠她父母同意她輟學回來跟我一起創業,現在她跟我一起創業也做得很不錯。所以我覺得精神上面一定不能有枷鎖,一定要自我獨立,一定要說服父母給父母洗腦。
 
精神上還有一個,就是向巨頭挑戰。很多人做公司,會說如果這個事兒騰訊做了怎麼辦、如果這個事兒阿里做了怎麼辦。但其實90後創業者根本不在乎這個事情。好多公司、其實大公司都可以做,做了的話怎麼辦呢?其實90後不在乎,他就知道我做好這個事情一定是有價值的。是因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這種拼的精神。現在阿里、騰訊開始說我們要不投資吧,收購吧,也不會說什麼我一定要跟你搶著做。90後相信All in All nothing,一定要All in,把所有的籌碼全部推進去,不怕輸才不會輸。
 
用一個互聯網的話就是不吹不黑。我們也不應該自我吹捧,為什麼不應該吹捧呢?因為創業者永遠99%都是失敗的,都是不行的,都是沒有能力的,90後也一樣。90後沒有資源、人脈、沒有勾心鬥角,有可能最後也不會成功。
 
我第一次見投資人,有投資人說,「你父母是誰」。我說「我父母誰關你什麼事兒呢?」他說你知道比爾蓋茨父母是誰嗎?我說我知道比爾蓋茨父母是誰,但是他父母關我什麼事情呢?他們意思是說,你是年輕創業者,你沒有資源、沒有經驗做這個事兒一定會失敗。我覺得這個事情是非常非常不合邏輯的。如果你做生意的話、做創業、做投資的話,你就看項目嘛,在商言商嘛,沒有必要去帶有有色眼鏡。
 
但是我覺得這一點很多人不理解,我覺得90後其實都不用你們去理解。你們很多人說想理解90後,想讓自己變得更年輕,說我知道90後在想什麼,你們有可能會跟別人吹牛說我知道90後想什麼,我知道90後看什麼彈幕,看什麼東西的。但是我覺得其實不用理解,因為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價值觀、每代人的想法,我覺得只需要聆聽。
 
IDG合夥人李豐和我說,90後一定有什麼火的東西。我說彈幕火。他說彈幕是什麼玩意兒。我說彈幕就是你看視頻的時候上面有字飄過去。他說你回去發我幾個吧。我回去把「中國電是屎」還有些比較獵奇的東西,全部發給李豐看。李豐看完了說,這是啥××玩意兒,這個東西能看嗎?屏幕上全都是字,沒有一點圖像,你是看字還是看視頻呢?
 
他們是無法理解的。但是最後他們在很快的時間裡投資了這家企業,並且獲得了一個很好的價格。
 
我覺得很多時候70後大叔、60後大叔,其實不用理解我們在做什麼。比如說他們過會的時候,IDG這幫老人周群、熊曉鴿都不懂這個東西,一看他們的UV、PV,每天都3、4千萬的PV,有400萬的UV,他們說這事兒可以。我剛才講的所有的東西你們也不用理解,比如說我說不買房,你們肯定很多人說裝,這個人講假話。你們只要聽就可以了,時間會證明一切。
 
不同年代的人,生活體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生活體悟,促生了不同的商業模式、商業背景。
 
70後一般是在40歲的時候心態產生變化,因為到他們40歲的時候,整個市場化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飽和、非常極端的狀態。他們很多人到了40歲,比如說同樣北大畢業,有的40歲在做保安,有的40歲在做什麼國家高層或者說經商、大商人或者說大明星、大老闆的,主要是以大老闆為主。所以40歲的70後會去泡清華校花。
 
80後是在20多到30歲時候,心態產生變化。他們開始看什麼《北京遇上西雅圖》、《致青春》、《那些年追過的女孩兒》、《老男孩兒》,什麼一把鼻涕一把淚,看了好辛酸,那是為什麼?因為他們在中學的時候、大學的時候還是很單純的,學生之間還是有友誼的,他們畢業了以後,有些人通過關係進投行了,有些人當公務員了,有人出國、有人賺錢。他們有些當時可能成績很好的人,反而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了。所以他們到30歲的時候可能會開始看這種青春電視劇,看這種什麼年輕的美少女,說我們當年怎麼怎麼著。
 
90後覺得這種什麼「致青春」太土了,青春有什麼好懷念的?哥當年已經混得很開了,沒什麼單純的東西。90後其實在中學時,已經非常市場分化,就是有錢沒錢、有權沒權,非常兩極分化的生活體悟,他們已經感覺到了。我是南外畢業的,我們班當時有一個正部級的子女,還有一個是千億市值公司的公子,那個公子上學的時候,門口站四個保鏢。當時大家都知道他是教師的兒子、老闆的兒子、掏糞工人的兒子,他沒有父母……各種各樣他們都知道的。他們已經非常兩極分化,他們對這個事情已經看得非常清楚。
 
所以,40歲的70後們開始搞不三不四的生意,30歲的80後開始看什麼青春電影,《後會無期》都是這種,80後很希望看到這種突破、理想主義、大學這種兄弟友情,女生的這種純潔愛情的故事。但是90後根本不在乎這種東西,所以我覺得每代人有不同的生活體悟。
 
再換一個更加商業化的例子,60後、70後這代企業家,比如說做淘寶、做京東、做攜程、做了搜房。他們那代人對物質的極度匱乏是有深入骨髓的理解的,他們知道物質不流通、信息不流通,對他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害處。所以他們把信息公開化,把交易雙方公平化、信用化,所以才有了這些交易公司,包括像QQ、微信這種,他們知道當時人與人之間有多麼不好聯繫到,所以他們做的商業模式,跟他們當年的年代是很有體悟的。
 
但是80後和90後,他們深入骨髓的感悟可能不一樣。可能是說我們沒有隱私,父母天天管我,天天讓我做作業,讓我去上補習班,我沒有隱私,我們沒有個性化,他們說什麼誰的張家的孩子是什麼,李家的孩子是誰,誰家的又融資了,所以他們的體悟是不一樣的。他們可能對個性化、對隱私、對這種更加有互動性的、更加有樂趣的社交、遊戲可能更加感興趣一點,所以說80後和90後一定會誕生新的價值。而這些新價值,你知道馬云也好、馬化騰也好,劉強東也好,這些人是無法理解的。他們覺得沒這個必要性,比如說小馬哥說,他到現在為止還不理解為什麼閱後即焚這麼火,但是在美國,確實高中生、初中生、大學生,全部都用閱後即焚。所以說新時代一定會有新價值,這是深入骨髓的生活感悟,而不是浮於表面的商業模式。
 
改變世界一定要做O2O
 
90後創業者常帶有幻想主義。什麼叫做幻想主義,就是說他的自我價值邏輯,非常非常成熟,比如說類似我們跟馬佳佳一起做活動,而馬佳佳對整個商業模式她的自我邏輯,叫做邏輯自治,他們覺得說這個東西非常自治,但是我們外人看起來說啥玩意兒,一坨屎,根本就看不懂什麼東西。同時他們也帶有有色眼鏡看別人,比如說別人的公司是干嘛的,別人的公司吹牛逼的,別人的公司都是扯概念的,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壞現象,也不是一個好現象。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是好事情。
 
很多年輕的優秀的技術工程師或者說設計師,去了一個什麼90後的公司做,做了兩個月發現90後的老闆特別扯淡,整天罵人、脾氣不好,一點兒管理的手法都沒有,很多朋友、張三李四成群結隊搞幫派鬥爭,所以我覺得90後創業者一定會遇到管理瓶頸的。我們現在公司將近100多個人,我是最年輕的一個。我們最大的員工是55歲的員工,他帶一個部門,我們有將近16個部門經理,這個時候你一定會遇到管理瓶頸,你如何管理比你年紀更大的人。第二個是商業瓶頸,就是說這個東西到底能不能賺錢,到底怎麼賺錢、怎麼融資。光是「我有一個理想」是不會有人給投錢的。
 
最後一個是理想前景,我兩個公司都賣了,第一個沒賣多少錢,第二個賣了不少錢,現在算是財務自由,所以我不拿工資也沒關係。但是如果我下面再想幹一個事情,我的夢想到底是什麼?我遇到非常多的90後創業者,他們對理想已經開始產生迷茫。我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理想,我生活中什麼都有,大家都對我關懷備至,我有很多員工,但是我到底想做什麼?你看60後的創業者,李嘉誠也好、柳傳志也好,他們能幹到70歲、80歲、90歲,依然像牛、馬一樣在前線幹著非常苦逼的事兒。但是很多年輕創業者在相對成功以後,就不會再有更深層次追求了,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追求什麼,是追求改變世界還是追求賺錢,還是追求名利雙收、地位、美女,所以他們是沒有一個非常切實的理想的,這也是一個問題。永遠只有這個行業裡面最強的人,才會存活下去,別人一定會被淘汰。
 
我高一的時候去美國讀書,高三的時候第一次創業。我本科專業是創業學,全美國本科僅有兩家學校有這個專業,這個學校非常好,教我們一些非常實用性的科學,讓我們第一堂課就帶著單子去跟別人談,10萬美元、百萬美元的案子。我們真的是為學校幾百萬、幾千萬的錢負責。他們也告訴我們創業是一種生活狀態,當時我們這個專業7個人,都輟學了,有一個人去開按摩店了,推著小車去挨家挨戶,移動互聯網的按摩店,然後還有一個人開了一個游泳池,因為那個人喜歡游泳,搞了一個大游泳池,教所有的人遊泳,我是唯一一個互聯網創業的。所以並不是說創業一定要搞一件很大的事情,但是創業一定是一種生活狀態,就是對理想的追求,對細節的不在乎,對創造力,對於純粹產品的追求,是一種生活狀態。
 
我第一次創業是做本地家政O2O的,就是把墨西哥黑人大媽送到大家的宿舍裡面給他們清掃Party以後的殘留物的。第二個是生活品配送。把美國各大超市裡價格極其低廉的東西送到宿舍裡面去。當時我們看到一瓶水在學校裡面賣1.99元,我們在超市裡面發現36瓶水賣1.99元,但超市裡電池按108節起賣,256節。除了馬佳佳以外,沒有人用電池能用256節的,對不對?所以我們把所有的電池全部都拆分開來,把洗髮露、可樂、薯片全部都拆分開來,送到宿舍裡面去賺錢。
 
為什麼我要做O2O?

我覺得想改變世界,一定要做O2O。
你們目前的生活跟10年前的生活是天翻地覆的。你們通過手機打車、通過手機訂酒店,通過手機買東西,去京東、淘寶買東西,通過手機聊天、通過手機視頻對話,通過手機可以干各種各樣的事情。但是你們發現本地生活服務,你們跟10年前、100年前、2000年前、5000年是沒區別的。比如說你們吃麵條,2000年前坐下來小二上面條,現在吃麵條老闆來碗麵條,是沒區別的。包括唱歌、電影、按摩、健身、球館,所有的線下生活消費,跟2000年前是幾乎沒有區別的。但是這個行業一定會迸發出一些非常有能量的公司,他們把整個的線下行業改變。
 
比如我們做的「一起唱」,我們把整個線下KTV唱歌的體驗全部都改變了。你進入KTV以後,不需要找服務員了,手機掃碼,房間開好,進去以後你不僅可以唱歌,你還可以玩兒遊戲,你可以打德州撲克、可以玩兒斗地主。我們現在可以用手機開塞車、打FIFA,我們還跟《刺客信條》的公司合作。

我們可以在裡面玩兒跳舞遊戲,可以玩兒體感的網球、羽毛球、橄欖球、殺人類似的遊戲,可以跟別的包廂的人社交,可以和包廂之外的人社交,可以和這個地點附近的人社交,把整個KTV變成一個社交包廂,完全去顛覆、改變目前線下唱歌的體驗,跟以前是完完全全不一樣的,而且我相信所有的美容美發、健身球館、吃飯也好,所有的線下服務行業都會被改變的,所以我們希望帶來革命性的消費體驗,帶來跨時代的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280

一個90後創業者血與淚的教訓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2/144641.html
我是一名90後,現在是一家移動互聯網創業公司裡的一名員工。如果回到2013年的這個時候我的名片上印著是「為你愛」創始人兼CEO。現在的我卻背負了一身債務,每月為了還債整夜輾轉反側。
 
提到90後創業者大多數人一定會想到,大象創始人劉克楠,臉萌創始人郭列,Segmentfault創始人高陽,以及泡否創始人馬佳佳。至於像我們這樣的創業者who care?說實話在國內的創業圈子裡,失敗者是沒有發言權的。我走出這一步也是深思熟慮,我希望那些90後創業者看過這篇文章以後能夠對你們有鞭策。
 
2012年初我實習進入了一家傳統的玩具經銷商企業,在公司擔任浙江省的sales work。工作需要長期的在外出差,雖然忙碌但是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
 
母嬰行業是一個非常泛的行業,產業鏈非常龐大也很複雜。食品,製品,兒童用品,媽咪用品,童裝,床,棉製品,玩具,孕裝等。每一塊再細分下去種類繁多,款式多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大小工廠遍地都是。而且它們的渠道也比較複雜,最原始的是工廠出貨給大經銷商,大經銷商分發給小經銷商,最後供貨到嬰童店。
 
如果你想把你的產品放到嬰童店賣,你必須遵守原有的遊戲規則。你當然可以嘗試自己建立團隊去銷售你們的產品,但是你要知道光一個浙江省就有4000-5000家嬰童店。嬰童店老闆跟當地經銷商又是多年的合作關係。一般的工廠很難進入嬰童店。所以造就了很多工廠直接做線上的直銷。導致了目前電商領域產品種類非常多,而且同質化嚴重。而線下的實體門店受到電商的衝擊以後銷售額慘淡。他們沒能力直接跟工廠合作,也不懂得如果利用互聯網。所以到頭來還是走老路。把不賺錢的砍掉,賺錢的做促銷。
 
這個時候對於消費者來說嬰童店產品選擇餘地變得越來越少。但是像寶寶洗澡,早教,遊樂園又不得不去實體店消費。你來店裡次數多了肯定要買東西的,所以目前來看傳統嬰童店一時半會兒死不了。而線上的情況又是產品種類同質化嚴重,價格參差不齊,服務無法保障等。所以我們當時判斷線上跟線下結合的趨勢是必然的,我們認為這樣的模式是有很大機會能做大做強。後來我們也看到了國外有一個Zulily母嬰閃購網站剛剛拿到D輪8500美元的融資。這樣也給予我們極大的信心,我們決定準備半年開始創業。
 
2013年中旬我們開始全職創業了,當時的定位是「為你愛」每天上午10點準時為用戶推薦數款精選母嬰產品,十幾種線下的嬰童服務。考慮到當時東拼西湊借來的數十萬,我們定位先做一個地區的市場。一方面投入一定資金在本地的線上渠道做廣告,另一方面通過跟線下商家合作做地推。當時認為做起來的幾率還是非常大的。
 
團隊方面我負責接觸供應商、商家合作以及公司的管理。合夥人負責網站的運營,後台維護。事實證明我們「too young, too naive」。
 
第一個問題就是傳統廣告太燒錢了回報率又低。第二個問題是供應商熱賣主流的產品不願意供應給我們。第三個問題是嬰童店更加願意跟美團和糯米這些大流量商合作。第四個問題是網站的用戶體驗不太好。
 
開弓沒有回頭箭,問題總要解決。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們開始嘗試精益的廣告投放,配闔第三方一起投放,找同行去互換資源。針對第二個問題我們減少推薦產品,主攻一兩款單品爭取把量沖大。針對第三個問題在嬰童店的分層方式做了一個調整。後來確實開始有一些起色,每天日均一千元的銷售額,好一點有三四千元。緊接著更大的問題是我們快沒錢了,更加看不到盈虧平衡的日子。那個時候對天使投資人和VC沒什麼好感,也不懂得如何去跟投資人交流。有一次去上海找一個在硅谷做天使的台灣人Tom,當時他趕著飛回美國。我就厚著臉皮把商業計劃書塞他包裡。後來給他發E-mail問他能不能給項目一些建議也沒回覆我。確實有幾個比較感興趣的投資人,但是聊來聊去一直在觀察我們的情況。
 
最後兩個月銷售額開始下滑,資金鏈幾乎要斷了。我們開始發不出工資,導致走了兩個團隊成員。通常成功的創業故事是這個時候獲得的一筆投資。很遺憾的是上帝沒有眷顧我們,項目堅持了半年多時間死掉了。其中的滋味不言而喻,現在我已經坦然接受了這個現實了。世界上沒有如果,我也不會對自己當時做的事情做否定。這裡想給90後創業者一些中肯的建議。
 
CEO要像個產品經理
 
就拿我的項目來說,網站的模板設計,視覺體驗,操作體驗,產品展示,網址等都是不合格的。創始人開始創業其實就是一個產品經理,好好雕琢你的產品。
 
不做機會最大的,只做自己擅長的
 
創業者應該明白自己的資源都分佈在哪些領域,項目啟動以後需要找哪些人,需要利用到哪些資源。而不是道聽途說,盲區進入一個藍海甚至紅海。
 
團隊成員要互補,願意犧牲小我
 
前期的團隊成員很關鍵,能力上不一定要很牛。但是必須踏實,必須懂得犧牲小我。價值觀要一樣,性格跟知識面上要互補。
 
不要用自己的錢,也不要借別人的錢創業
 
首先用自己的錢風險很大,我當時是比較傻的大家不要學我。而且如果有天使投資願意投你也說明認可你項目,也能夠獲得投資人的指點。特別是互聯網領域一定要專業一些。
 
學會整合資源,四兩撥千斤
 
產品上線後無非就是推廣的問題,除了深挖老渠道以外。作為新生代創業者一定要學會自己建立遊戲規則。唯一的一個標準就是精益嘗試,通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貨。另外種子期期的項目就不要考慮有廣告預算了。
 
提高自己的情商
 
創業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這個時候一定要經得住考驗。要學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團隊不能有負面的情緒。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控制好情緒,觀察別人的情緒,有必要時需要控制別人的情緒。
 
好的眼見,跟判斷力
 
創業者要跟著趨勢走,學會在風來臨之前站在山頂。補充自己的知識面,擴大自己的人脈圈。這裡涉及到信息獲取問題,很多真實的信息都在一些大佬手裡。創業者學會跟他們做朋友,同時提高自己。
 
文章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駿馬總是迎著暴風驟雨奔跑;冬青總是傲著嚴冬冰雪矗立。Good luc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81

【90後CEO】SegmentFault創始人高陽:輟學後帶著500元北漂,4年建成國內最大開發者問答社區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4/144658.html

7月19日,「騰訊產品家沙龍:90後企業家專場」在北京舉行,本文是SegmentFault CEO高陽的分享內容。

高陽出生於1990年青年節,是一個拒絕「填鴨式」的高三和放棄高等教育的「喪心病狂」的90後。懷著對互聯網的憧憬,這個帶著500元北漂的少年,用4年時間成為國內最大的開發者問答社區SegmentFault聯合創始人兼CEO,組織了中國最大的黑客馬拉松。

當一個人前進的動力是源自天性中的好奇心,而非現實社會的功利因素。憑藉這份好奇心賦予的幸運,從進入互聯網之初就一直踩著浪尖前行,趕上了社交遊戲和科技媒體崛起的兩撥浪潮,成為中國最大的黑客馬拉松組織者,創立中國最大的開發者問答社區網站。他所走的路,和感知到的世界,會和常人有多大不同?

以下為高陽的講話全文: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90後,我想把自己當成一款「90後產品」剖析一下。站在這個台上,和四位人生非常精彩的同齡人人一起演講,這種經歷於我而言意義非凡。我們的共同點就是都走了一條很少有人走的路,並從零開始一步步走上來。

一、身上還剩不到一千塊錢,買票隻身闖北京

說實話,放棄高等教育並不是因為腦子不夠用,恰恰相反,高三這年,我開始大量接觸互聯網。從初中就常常翻我哥買的電腦報合集,對計算機異常感興趣。看了非常多的黑客雜誌,我極其崇拜黑客的無所不能,彼時我心裡慢慢埋下一顆種子,我要通過互聯網,去探索外面這個全新的世界。

高三那段迷茫期裡,我晚上翻院牆到校外上網,通過QQ和陌生人聊天,我喜歡這種和外部世界連接的感覺。高三上學期,我在《電腦報》上看到王興的故事,立馬註冊了一個校內網賬號,加了好多大學生,甚至還加了很多校內的員工。當時校內正好要推高中市場,問我是否願意幫忙,我自然求之不得,貼海報、拉註冊、賣T恤什麼活都干,線上線下非常活躍,好多人甚至以為我是校內的正式員工。我所有的原始人脈都是在校內網上開始的。所以現在大家知道的互聯網公司裡,絕對有我一個好哥們在那裡工作。這種人脈對我的幫助影響深遠。

高考時,我大概是SNS史上第一人拿著手機在校內直播高考實況。所以,我的第一次高考失敗了。

無學可讀的我,為了能每天對著一台電腦,我去了一家物流公司工作。這一年的時間,我在SNS上去接觸不同的人,也一直不斷地在寫獨立博客。我是國內接觸SNS最早的人之一,QQ空間、校內、海內、飯否,還有國外的Twitter、Facebook,每天打開電腦都是全球海量鋪面而來的信息。

在物流公司做了一年左右以後,我靈機一動,想去大學看看,究竟大學是什麼樣子。於是我參加成人高考,考了一個學校,在那裡呆了三個月左右,發現大學生們真的不是在學習。

苦逼如我,在校內網上發了條狀態,說我要找份工作。

幸運的是,知名獨立博客作者郭啟睿,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他在北京做社交遊戲創業,感覺我在網上特活躍,而他正好缺一個運營的人。有機會能真正接觸到互聯網,我內心非常激動。那是2009年寒假,我身上還剩不到一千塊錢,就馬上買張票隻身闖北京,以第7個人的身份加入了他的公司。

在北京不到一個月,我就確定我要退學,我要待在北京。

自此,我徹底跟國內的高等教育絕緣。

二、不斷地嘗試去選擇自己的位置

其實坦白說,剛加入朋友公司時,並不知道運營要做什麼,對社交遊戲也僅有個概念而已。於是每天拚命學習,瞭解社交遊戲,以及互聯網上各種有意思的東西。郭啟睿非常信任我,時常給我許多指導。幸運的是,這家初創公司正好趕上社交遊戲爆發期,員工從我去時的7個人,發展到離開時的60個人;資金從原來的幾萬塊,到年流水1億人民幣,全球範圍內用戶到了千萬。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互聯網初創公司的力量。

之後的4年裡,我經歷了四個公司,其中兩個是創業公司。到2012年6月,我想我應該從「創業大學」畢業了,創業這件事也一直在醞釀中。我很瞭解自己,我不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而是整合型人才,所以我更在乎團隊,必須找到某個領域的專家才能做出事情來。恰好在那個時間我遇見了我的兩個合夥人。

我認為不管做什麼事情,最終都會歸結到人。現在我也會經常接觸到一些大一大二的學生,從他們身上,我只看到兩個字,迷茫。這或許是就是為什麼那麼多學生去打遊戲,因為他們沒事幹,他們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當你不知道做什麼的時候,如果你想去改變,可以看一下我,我那四年就是在不斷地嘗試去選擇自己的位置。

程序員是互聯網的第一生產力,這群人的創造力和活力如果釋放出來,互聯網產業會發展得很好,硅谷許多很牛的公司都是技術背景的人創業做成的。如果程序員都苦逼,一到30歲都不寫代碼了,誰來做出更有價值的東西呢?互聯網領域程序員這個群體是不可或缺的,SegmentFault只要能服務好這群人,並把它們聚集起來,就是有價值的。想清楚了這一點,5月份我和我的聯合創始人們全部離職,6月份大家一起到杭州開始全職做這個社區。

三、一不小心成了中國Hackathon第一人

我們團隊幾個人都是第一次創業,一開始很激動,但第一個月就遇到了問題。大家從有工作,到自己帶著自己做,需要經歷一個心態上的轉變。社區過了一開始的關注期,增長沒有想像中那樣快。那段時間我一下感覺沒事做了,狀態非常糟糕。其他人可以寫代碼,而我只能做一些基礎的運營工作,很難一下子見到成效。工作之餘看了不少和編程相關的書:《黑客與畫家》、《Rework》、《Unix編程藝術》、《浪潮之巔》等,也意識到技術社區沒法那麼快成長,需要付出時間和耐心去經營,於是開始踏踏實實地做微博運營和線下沙龍。

線下沙龍接觸到真實的用戶,瞭解了他們的需求,但仍舊沒找到真正讓公司上正軌的路。2012年11月,我們中午吃飯的時候頭腦風暴,說要做一次特別的線下活動。正好時間接近傳說中的世界末日,於是拍板做一場Hackathon(黑客馬拉松),主題就是世界末日前的挑戰。第二天我就去了北京,因為原先做社交遊戲的積累,我在兩週時間內把國內大部分的開放平台的合作談了下來。

活動報名出乎意料的火爆,一開始預計的120個名額很快報滿,於是又把規模擴大到150人。除了杭州本地的程序員,還有來自青島、鄭州、上海的朋友。活動當天,加上各大開放平台的負責人,和投資人嘉賓,參加人數達到200人。

大家都知道有黑客馬拉松這樣的編程活動,但國內卻沒有人真正推動這件事。我們3人的小團隊,是因為喜歡才做這件事情,在短短一個月內,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全國第一。成功組織了這樣一場效果超乎預期的黑客馬拉松,一下子打響了自己的名號,贏得了國內一些大的開放平台對SegmentFault社區的認可,我們自己也有了信心。

第一次黑客馬拉松的成功,讓我們一下子打開了思路,並且奠定了商業合作的信任基礎。2013年7月,我們攜手InfoQ,在北京、武漢、成都、台北、新加坡,幫百度舉辦了亞洲規模最大的編程馬拉松。從沒賺過錢,到一下子有了幾十萬的收入,算是真正上道了。

四、堅持是我們真正牛逼的地方

創業中最大的困難有兩個,第一是從沒創業到邁出創業這一步,如何渡過創業迷茫期。第二是在快沒錢但還沒找到商業模式的狀態下,如何能堅持你的目標。

黑客馬拉松和沙龍不一樣,它需要兩天時間,需要人們的深度參與。可能原先完全不認識的人,湊在一塊去開發一個全新的東西,很容易激發出一些新的靈感。很多人說我們Hackathon做的特別牛,但說實話,Hackathon真的是我們的副業,我們真正牛逼的地方還是在我們的線上社區。如果沒有線上社區的強大號召力,我們的Hackothon可能也做不起來。

我個人很看好UGC能力特別強的垂直社區,比如豆瓣、果殼、知乎。首先是看好UGC,中國20%的用戶在貢獻內容,其他更多人再看,但20%的用戶貢獻出來的內容大部分都是有價值的。其次我看好開發者這個人群,我們剛開始是兼職做Segment Fault這個開發者社區,做了四五個月,自然增長到兩千個用戶,這兩千用戶最早是從百度和阿里的內網推起來的。

SegmentFault給他們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平台,比如程序員寫代碼遇到問題,自己解決不了,如果上SegmentFault來問,我們就會給他一個快速解決方案。所以我們最早是以問答的形式切入,後面又有高級用戶去分享自己的經驗。這也是我看好程序員這個群體的一點,他們更願意去分享,更有開源精神。

做垂直社區實際上是一件非常苦逼的事情,一開始跟我們做同類產品的可能有8到12家,其中最長的一家才做了八個月,因為它就像騰訊QQ一樣,一開始是不賺錢的。有些團隊的背景比我們還要牛逼,但我覺得我們牛逼的地方是我們比較能熬。我們堅持了下來,堅持了兩年,才能看到另外一個不同的風景。

五、把握住最年輕最有價值的開發者,就是把握住互聯網的未來

學編程的人都知道,Segment Fault在編程中是「段錯誤」的意思,C語言如果攜代碼寫錯就會這樣報錯。之所以選這個域名是因為,首先我們定位的人群比較精準,就是中國最年輕的開發者極客們;其次我們也是向國外一個非常火的網站Stock overflow致敬,它註冊用戶可能只有300萬,但是它的訪問量卻超過9000萬,是全球IT界最受歡迎的技術問答網站。

有些社區說自己有一千萬的開發者或用戶,有的說上百萬,但我們定位的是更為細分和集中的人群,我們想的是,把握住年輕有價值的開發者,就是把握住互聯網的未來。所以你能看到,我們現在是中國最大的年輕開發者極客社區。

這個年輕代表兩個意義,一是我們的用戶很年輕。從2012年6月份開始做,到現在2014年6月兩週年,我們累積了產不多超過20萬的用戶。我們對這個人群進行了一次統計和劃分,發現年齡最集中的人群是1994到1995年左右,也就是現在在讀大一大二的人。其次是1985年到1988年出生的人群,最小的甚至有小學五年級學寫代碼的。

這兩個人群有什麼樣的特徵呢?1985到1988年出生的人,大部分已經有一定的工作經驗,有一定的收入基礎,有經驗有夢想。他們不是代碼民工,我們更想把他稱之為代碼藝術家。他們想把自己的代碼做出一些新的東西,而不是從一個培訓學校出來這一個工作就算了。

就是針對這類人群,我們才做了中國最大的黑客馬拉松組織方。做過互聯網的人都知道,包括Facebook在內,很多互聯網公司每月都會搞一次Hack day,幾個組不同的人自由組隊,在24小時以內做出一個全新的東西出來。

這就是年輕的另一個意義,我們做的事情很年輕。黑客馬拉松,從2012年到現在,我們已經做了三十多場。我第一次參加黑客馬拉松的時候是2011年,還沒有出來創業,和幾個合夥人去感受一下。當時是一個國外公司第一次在中國辦活動,那個CEO說了一句話,說中國的開發者讓他很驚訝。他發現我們當時有兩三百人聚在一塊開發出三四十個作品,實際上是有意思的。從2011年開始,中國很多移動互聯網的東西實際在某些層面上比國外發展的要好的,比如微信、臉萌等。加拿大也有類似臉萌的應用,但一直沒火起來。

六、最後替90後說句公道話

相比70、80後,90後創業優勢體現在更瞭解自身,90後並非是跟大公司競爭用戶、贊助的資源,相反是讓其他90後更認可我們,自動靠攏並接受我們的文化。做選擇時不要顧及他人的目光,無須得到世人的理解,正如寫代碼時加註釋就是浪費生命。明確了目標和理想,我會一直在路上。

人們都說運氣很重要,我卻認為好的運氣是被好的心態吸引過來的。我的性格幫我帶來了許多好機會,聚攏了許多好玩的人。我就是一個大的連接點,把無數的點聚在一起,大家一起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我喜歡幫助別人,希望有一天能做天使投資,給創業初期的人指引和幫助,這是我的小夢想。

以下為「騰訊產品家」與高陽的Q&A:

創業時怎樣找到合作夥伴的?

高陽:我很早就有自己出來做的想法,所以不斷地在觀察其他人。我的幾個合夥人2008年左右就在社交網絡上有接觸,後來一起做項目,大家成為朋友。我的技術合夥人是我同事,我經常去他家蹭飯,聊得多了發現大家有同樣的想法,大家就走到一塊兒。

招新人的話我認為還是兩點,一是看創始團隊本身,二是看你做的事情。我們團隊比較年輕,做的事情也很新,容易吸引相似的人。

選擇風險投資機構時更看重哪方面?

高陽:我找投資人和找合夥人是一個概念,首先看價值觀是不是一樣,如果聊不到一塊兒,就沒有談下去的必要。

第二點是尊重與包容。我們幾個都是李豐投的,他曾經專門分析過我們這群人,雖然還是不太能理解,但他做事的方式體現出了尊重和包容。

你給投資人什麼呢?

高陽:幾年前大家通常認為,投資人是居高臨下的。但我們這代人認為,創業者和投資人是平等對話,大家相互尊重,所以我們也會尊重他們。而且可能因為90後創業還比較少,很多人搶著投,投資人有時反而有些弱勢。

怎樣尋找做下去的動力?

高陽:不斷地自我升級,自我提高。我現在就明顯的感覺到,現在的我和兩年前創業的我完全不一樣。我大概幾個月就會自我重構一遍,把原先的自己打敗、打死,建立一個全新的自我。

怎麼給自己開工資的?

高陽:我對這個看的比較開放,我自己的話,最開始因為是自己往項目上投錢,所以第一年是不拿工資的。後來賺了錢以後,象徵性的發幾千塊錢。現在拿到投資以後,我們創始人也就是搞定基本生活,重點還是放在我們做的事情上。

有什麼短板麼?

高陽:我正在嘗試去總結一種新的方法論,更適合自己的,因為之前的方式可能讓我付出了更多。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讓自己能空下來,給自己時間去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89

熊曉鴿:IDG為啥拿出1億美金投資90後創業者?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8/4008151.html

IDG資本今日宣布設立“IDG 90後基金”,規模1億美元,支持90後創業者及圍繞年輕一代生活方式和需求變化的創業者。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表示,90後創業者的時代已經到來,投資和支持他們就是搶占行業先機和制高點。

過去一年,IDG資本投資了不下10個88後代表項目,覆蓋了互聯網金融、社交工具、O2O應用、技術平臺等TMT創業領域。

被IDG投資的“90後”創業項目如下,大致分為娛樂社交類和技術類,其中“臉萌”已獲得IDG數百萬元投資,“一起唱”上線之初得到IDG 500萬元天使融資。

以下為媒體對IDG資本創始合夥人熊曉鴿、合夥人李豐的采訪:

90後是創業的最好年齡

熊曉鴿:首先我們做這個事很重要,我們關註這個市場,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是過去幾年的事情。所以在這里面總有可能成功的,玩的比較熟的是這群小朋友,因為他們技術出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他們有很大的感覺,從這個年齡是最好的創業的時候。

投資標準:從挑領域到挑人

熊曉鴿:見到這個人不一定喜歡,我們講IT做一個基金的話,投這個領域我們會做很多內部的學習,對這個行業研究。

我們想哪個領域能夠做大,能夠做到一定的規模,需求比較大,那麽我們在這領域挑人,這個產品和人的,主要是產品和人。具體還沒有做這個事情,這有人際的溝通。更重要的前面有更多的準備。

李豐:我們約一個創業者出來聊了20分鐘,其實我只問他說你為什麽做這個行業,你希望做成什麽樣的,他基本講的事情跟我們從這行業抽出來的道理一樣。在他年紀講他把這個事情講的很清楚,他看到跟這個行業相關是最靠前的,這是最重要的。

90後沒經歷過物質匱乏 做事情更純粹

李豐:90後,或者差不多這個年輕左右的人,湊巧和80最大的差別,他們是第一代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且他的家長都是在中國增加速度最快的年輕層,他們在30多歲、50歲之間。所以家庭是湊巧最強的階段。

這導致它對家庭這個事情和對物質的追求,不是那種基於普通層面的追求,對他們興趣、精神層面更重要。他們的精神導向更純粹。他們做一個事情的更純粹,做決定也更純粹。

擔心90後面對困難 招不到最小的管理層

李豐:看起來,我想他們畢竟是年輕,應該講他們身上率性、 隨行的東西多一些,我們講世故的東西少一些。或者非常商業化的東西少一些,我們視為好處。另外他們要慢慢成熟。

我們考驗他們最大的事情,他們能不能招募、管理、合作到最小的管理層,這是對年輕的CEO最大的考驗。

熊曉鴿:90後跟其他年代比,從聰明上說沒問題,我們最擔心的是面對一些困難,尤其是取得一些風險的投資,好像是身價百倍,不是可以拿回家的,有一個價格的。可能錢拿的比較容易,失敗的可能性比較多。

你說任何一個產品,任何一個公司成功與否,最後還是你的客戶、你的產品、你的服務社會接受不接受,你的團隊是不是靠譜。說到底我們投資,你不是為我們做事,你為我們市場打工的。

提供失敗的教育 同時也在學習

熊曉鴿:因為我們IDG已經有20年的歷史,也經過快速發展的時候,也經過幾次的金融的危機,我覺得作為基金來講,有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育。成功的經驗最容易分享是媒體,因為媒體都喜歡分享成功的經驗。真正的創業者我們給他分享的失敗的教育,告訴他那樣不行。我們能告訴他那可能不行,當然我們也在學習,各種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理解。

你比如說有的時候更早期一些,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啊,這方面有。但是現在講,政府給你提供非常小,我們在市場反而提供機會比較多。還有一些他們需要一些業界的關心,我們很多的公司可能未來成為我們的客戶,也需要我們的幫助。因為我們投入的互聯網的公司現在一直在投。現在很多的資源是可以分享的,因為年輕人外面的關系比較少,我覺得關系不是吃飯、最重要是怎麽在業界上更好的發展,同時我們給他分享失敗的教育。

但是有一點不能老說他不行,我覺得好的投資,還是一個比較好的當他教練,很多是教練的過程。但是我想啊,這新的時候,少談經驗,更多的是學習。我們來講學習很重要,我們也在跟90後一起學習,我們也在理解他們做這個事情。

投資策略依舊是市場、產品、團隊

熊曉鴿:我個人覺得投資策略沒有什麽大的變化,因為風投來講的話,你必須四個設計,一個是市場、產品、團隊,還有投資的時間、還有大概的設計了。

那麽這個事情沒有變,但是之所以有一些變化的話,現在的創業者,尤其在移動互聯網的事情上越來越年輕。過去我們這麽大的規模在校園做事情,更多是勵誌、鼓勵大家創業。主動到學校90後出沒的地方尋找機會,更主動。

被IDG投資的“90後”創業項目如下,大致分為娛樂社交類和技術類:


(編輯:余佳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049

從非主流到AB站:80、90、00後亞文化屬性演替與互聯網投資 作者:賀華成 張衡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25&extra=page%3D1

申萬研究賀華成與張衡關於代際研究與消費變遷報告這兩天在投資圈裡熱傳,視角獨特,題材熱辣新鮮,引得無數資深投資者競折腰啊。下面!就是華麗麗的報告全文。掀起小時代與二次元的裙角,大叔大嬸們來接受下青春回爐亞文化再教育吧!!從而感悟下一個消費趨勢在哪裡……


1. 經濟基礎與文化屬性:80、90與00 後


經濟基礎決定代際互聯網亞文化差異進而決定商業模式和投資機會。1)經濟基礎(成長紅利,Childhood Dividend)決定2)代際人口(70、80、90、00後)文化屬性差異(激情、悶騷、灑脫、愛覺不累),文化屬性的差異在3)互聯網環境的作用下(ABH效應)形成4)代際亞文化(非主流、二次元等)。



亞文化的代內演進(從80後{非主流{山村非主流、鄉村非主流、殺馬特}、小清新、小資、森林系})與代際間演替(到90後{二次元、小時代、bilibili、LoveLive!})將催生相應5)互聯網商業模式(視覺系、腦洞系),因此根據代際文化的演進和演替我們可以尋找下一輪互聯網商業模式(回歸真實場景)及相應6)投資機會(ACG產業、場景社交、互聯網娛樂3.0、教育互聯網)。


1.1 代際人口:悶騷的80後、灑脫的90後以及「愛覺不累」的00後


「Z一代」崛起推動互聯網新商業模式演替。近年,90後將普遍進入工作崗位,95後將普遍上大學,00後將普遍進入青春期並佔領K12校園,新用戶群體的消費習慣與消費能力均將發生巨大變化。95後與00後,作為真正伴隨互聯網長大的一代——Z一代,也將持續推動和主導新的互聯網文化與商業模式的演進與演替。



1)70後追求物質效用,屬激情專業主義 。70後成長環境同質化高、計劃生育尚未全面落實,群體成長早期與後期人均GDP差異不大,「不見亦不得」造就了70後對物質效用和理性的追求,並以享受的心情追求自己的專業領域,即激情專業主義,代表電影——《中國合夥人》;


2)80後追求形式表達,時代標籤為悶騷。80後受計劃生育影響,成長環境亦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成長早期普遍不高的人均GDP與成長後期豐富的物質與文化生活產生了明顯的鴻溝,「所見不所得」造就了80後對生活放不開、得不到亦放不下的窘境,悶騷為時代標籤,追求形式表達多於實質要求,回憶過去為主旋律,代表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

3)90後追求內涵表達,時代標籤為灑脫。90後人口出生率開始快速下降,獨生子女普及,成長早期與後期均存較高人均GDP支撐豐富物質與文化生活,「所見即所得」、「想要就得到」的生活培養了90後灑脫的性格並追求重內涵表達的消費主義的,憧憬未來為主旋律,代表電影——《小時代》;



4)00後:「愛覺不累」的一代。00後出生率跌至代際最低、人均GDP達到代際最高,物質生活極大豐富與時代孤獨感並存,他們追求能觸摸到的真實生活並保持真實自我:好愛,感覺不會再累了。


註:激情專業主義:以理性的專業知識為基礎並激發內心的感性衝動,將理性的把握與感性的演繹完美結合,以享受的心情追求自己的專業領域。

1.2 成長紅利(ChildhoodDividend):80後最悲催、95後踏入高成長紅利期(高人均GDP、低出生率),00後愛覺不累


80後人口人均GDP(PPP調整、城鎮化調整)與出生率負剪刀差達到代際人口最大值。自1978年我國將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以來,人口出生率峰值存在於80後群體:在1987年出生率達到峰值的2.3%。


80-84年人口出生率均值為2.0%、85-89年為2.2%,而90後人口出生率均值為1.8%、00後為1.2%。同期80後出生人均GDP(PPP調整、城鎮化調整,下同)2200國際元,低於90後的5000國際元和00後的10000國際元以及10後的20000國際元,80後出生人口人均GDP與出生率負剪刀差達到代際人口最大值,成長紅利(Childhood Dividend)代際最低,可謂「最悲催」。


95後開始全面享受高人均GDP和低人口出生率的正剪刀差成長紅利。95後的成長階段經歷著中國人均GDP從5000國際元向10000國際元以及20000國際元邁進的快速增長階段;同時95後同期人口出生率卻較85後下跌27%(由2.2%跌至1.6%),95後開始全面享受高人均GDP和低人口出生率的代際成長紅利。



00後:成長紅利最豐厚的一代。00後同期出生率較85後下降41%(由2.2%跌至1.3%)、較95後下降20%(由1.6%跌至1.3%),成長階段正值中國人均GDP突破10000國際元並邁向20000國際甚至突破30000國際元,進入文化產業繁榮期,代際人均GDP與出生率正剪刀差進一步拉大,00後因此進入了成長紅利代際均值最豐厚的階段,他們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的資源去全面體驗真實世界與互聯網,是真正「愛覺不累」的一代。


註:國際元(Geary-Khamis Dollar):多邊購買力平價(PPP)比較中將不同國家貨幣轉換為統一貨幣的方法,最初由愛爾蘭經濟統計學家R.G.Geary創立,隨後由Khamis發展,這一術語在國際宏觀經濟的比較研究中被廣泛應用,本文中的「國際元」是指「國際美元(Geary-Khamis美元)」。



註:成長紅利(Childhood Dividend,賀華成,2010):人均GDP增長率(向後五年移動平均)與人口出生率增長率(當年)的差值。



未來十年95後、00後青少年人口較80後減少33%,孤獨感和自私感將更加強烈。由於中國代際人口出生率不斷降低,這將使得95後以及00後人口將越來越難有兄弟姐妹,00後1.2%的出生率較85後最高2.4%的出生率減半,未來十年95後、00後青少年人口將較80後減少33%,這一代人的孤獨感和自私感將更加強烈。


人口出生率下降將使未來十年15-24歲青少年人口存量出現兩次斷崖式下跌,分別是2015年從2700萬人跌至2000萬人左右(下跌26%),以及2020年從2000萬人左右跌至1800萬人左右(下跌10%),累計下跌33%。未來十年間,95後與00後的孤獨感和自私感將更加強烈,這也將進一步影響互聯網產品業態的變化並催生新的產業機會。

1.3國際比較:95後、00後將全面迎接中國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


人均GDP10000-30000國際元期間,文化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期。我們以動漫產業為例,將經購買力平價調整(PPP)和城鎮化率調整的中國、日本人均GDP與兩國代表性動漫IP作比較,可以看當兩國人均GDP在10000-20000國際元間,優秀動漫作品陸續爆發,20000-30000元間,出現動漫IP巨製,95後、00後將全面迎接中國文化產業跨越發展期。


1982-1986年間日本人均GDP從10000國際元上升到20000國際元,期間出現了《超時空要塞》、《龍之谷》、《聖鬥士星矢》、《天空之城》等經典動漫作品,而中國2005年至今正處於該階段,出現了諸如《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秦時明月》、《羅小黑》以及《屍兄》等現象級國產動漫IP。


當日本人均GDP達到30000國際元時,出現了《新世紀福音戰士》這樣的世紀經典作品,而在人均GDP達到40000國際元時,更出現了像《LoveLive!》這樣的現象級動漫、遊戲跨界IP巨製;中國也在人均GDP接近20000國際元時出現了票房超10億元的國產電影:《泰囧》。預計到2020年前後,中國人均GDP將達到30000國際元,屆時中國文化內容產業也將誕生更多世紀經典。



註:人均GDP(PPP調整、城鎮化調整):基於中國經濟城鄉、東西發展不平衡的國情,經城鎮化率調整後的人均GDP較調整前更具國際比較意義,同時經購買力平價調整(PPP)後的人均GDP將降低名義匯率對人民幣的低估並提高中國人均GDP水平。


1.4 文化演進與演替:ABH效應——互聯網亞文化的傳播、山寨與演進


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當前仍然存在。1940年,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並提出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極端不平衡是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最基本的國情。而當前,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仍然存在。


文化屬性決定商業模式和社會發展。今天,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均實現了快速發展,而社會文化屬性決定了商業模式與社會的發展。中國互聯網的新興產品形態迭代伴隨著互聯網用戶文化屬性的迭代和演替,作為青少年的80、90、00後亞文化屬性演替過程促進了互聯網產品迭代過程的形成,亞文化將在互聯網中形成而又將反過來影響互聯網。


ABH(Advanced-Behind-Hardcopy)效應 :東部沿海地區的主流互聯網文化向西部內陸地區傳播過程中伴隨人均GDP的衰減而不斷迭代演進和山寨(逆演進)的現象。



(1)成熟文化/先進文化(Advanced):東部沿海地區當前的主流互聯網文化,其關注度與人均GDP正相關,成熟文化具有購買力效應;

(2)追逐文化/落後文化(Behind):西部內陸地區當前的主流文化,並作為東部地區曾經的主流文化被東部地區淘汰,但仍被西部地區追逐模仿,其關注度與人均GDP負相關,追逐文化具有崇拜效應;

(3)山寨效應(Hardcopy):東部地區主流文化(成熟文化)將逐步成為西部地區主流文化(追逐文化),並在傳遞過程中根據人均GDP的衰減而被一步一步山寨化(逆演進);


(4)文化演進 與演替 :先進文化與落後文化將構成群落 ,並存在群落內文化演進與逆演進(山寨),以及群落間演替;


(5)購買力效應:人均GDP越高的地區對某種文化的關注程度越高,該種文化存在購買力效應,購買力效應將推動文化演進;


(6)崇拜效應:人均GDP越低的地區對某種文化的關注程度越高,該種文化存在崇拜效應,崇拜效應將推動文化逆演進(山寨)。


註:演進:生物學術語,指物種演變進化,本文指文化的演變和進化;

註:演替:生物學術語,指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種侵入,另一些物種消失,群落組成和環境向一定方向產生有順序的發展變化,本文指一些文化代替了另一些文化;

註:群落:生物學術語,指具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多種生物種群的有規律的組合,具有複雜的種間關係,本文指文化群落。


1.5 80後、90後的代內文化演進與代際文化演替:從視覺系到腦洞系


90後與80後的ABH群落顯示了互聯網亞文化的代內演進和代際演替。我們使用{非主流,小清新,小資,森林系}集合代理80後互聯網亞文化「視覺系」ABH群落,使用{二次元,小時代,bilibili,lovelive}集合代理90後互聯網亞文化「腦洞系」ABH群落,兩個群落將分別存在從「非主流」到「深林系」的代內演進以及從「二次元」到「lovelive」的代內演進。


同時80後群落與90後群落又共同構成了一個新的ABH群落:{80後ABH,90後ABH}集合,顯示了80後到90後的互聯網亞文化群落間代際演替(具體實證詳見後文)。



註:腦洞:由腦補衍生出來的詞語,指對一些情節在腦內進行補充,「腦洞」指「腦袋破了很大一個洞,用超強的想像力YY力來填滿」,也就是形容人想像力非常豐富,以至於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2. 80後視覺系代內演進:從非主流、小清新、小資再到森林系


80後「非主流」亞文化促「視覺系」互聯網迭代催生照片美化、照片分享應用火爆。80後人均GDP(PPP調整、城鎮化調整,下同)與出生率負剪刀差達代際人口最大值,1)成長紅利(Childhood Dividend)代際最低可謂「最悲催」,造就80後悶騷性格及追求形式多於實質的特點;2)ABH效應:互聯網亞文化存在代內群落演進與代際群落演替的ABH效應;3)80後{非主流、小清新、小資、森林系}代內文化屬性演進伴隨QQ秀、QQ空間、9158、YY等「視覺系」產品誕生;4)進一步催生照片美化、照片分享等(移動)互聯網應用的迭代出現,如:美圖系列(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美拍、美陌等)、視覺社交(陌陌、友加、煉愛、Instagram、Nice)等產品。80後亞文化催生「視覺系」互聯網。


2.1 80後:成長過程人均GDP突破10000國際元、城鎮化率突破40%,「視覺系」互聯網興起


80後2000-2010年普及互聯網,人均GDP突破10000國際元,城鎮化率突破40%,網吧興起,9158、YY娛樂直播等視覺系互聯網興起。80後互聯網普及過程集中在2000-2010年,00年左右網吧開始興起、網絡遊戲萌芽,03-10年網吧開始高速發展、80後在大學開始普及個人電腦進而基本普及互聯網,QQ秀、QQ空間等視覺系產品陸續上線並佔據主流位置。



80後互聯網普及階段中國人均GDP(PPP調整、城鎮化調整,下同)剛剛突破10000國際元、城鎮化率突破40%,此時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與互聯網經濟開始疊加,屌絲經濟學開始發揮作用,9158、YY娛樂直播等視覺系互聯網真人秀場進一步爆發,視覺系互聯網逐步成型。




視覺系互聯網興起後,圖片美化、照片分享應用百花齊放(2008-2014)。80後視覺系互聯網興起帶來了諸如QQ秀、QQ空間、9158、YY等產品,而隨著移動互聯網大發展,迭代投資機會進一步催生照片美化、照片分享等(移動)互聯網應用的迭代出現。


包括:美圖系列(美圖秀秀、美顏相機、美拍、美陌等)、視覺社交(陌陌、友加、煉愛、Instagram、Nice)等產品——均是視覺系「非主流」亞文化逐步演進的表現。80後亞文化催生「視覺系」互聯網。




2.2 非主流文化:QQ空間興起的重金屬哥特風


「非主流」文化是視覺系互聯網的原生文化。80後{非主流、小清新、小資、森林系}代內文化屬性演進伴隨QQ秀、QQ空間、9158、YY等「視覺系」產品誕生,「非主流」文化視覺系互聯網的原生文化,並在ABH效應的作用下進一步演化和逆演化。


非主流文化起源於年輕人重金屬、哥特式的自拍風格,起初與「腦殘」、「山寨」沒有任何聯繫。非主流文化約於2005年隨QQ空間的發布在互聯網興起,早期非主流文化以重金屬、哥特式(甚至略微自殘)、頹廢的自拍風格為代表並在QQ空間快速傳播,同時在85後、90後中(當時處於初高中和大學初期階段)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畢竟黑長直、煙熏妝、金屬配飾、自殘以及無病呻吟等元素在尚處反叛青春期的年輕人中代表了炫酷和先進文化,因此「非主流」的興起也作為一個很潮的概念存在,與「腦殘」、「山寨」沒有任何聯繫,年輕人群體也開始紛紛效仿。



QQ空間自定義裝飾對非主流文化起到了推波助燃作用。對非主流文化推波助燃的是當時QQ空間的裝飾功能,從自定義裝飾、QQ空間黃鑽付費增值裝飾到早期QQ空間代碼裝飾,年輕的QQ用戶們紛紛將自己的QQ空間改造成暗色調,並配以諸如「寂寞」、「忘了愛」、「請記得我愛過你」無病呻吟但充滿少年心氣的語句,主頁上充斥著斜上方45度角的PS照片,充分表達了每一個「草根」用戶以虛擬身份帶來的個性,彰顯著「去中心化」的互聯網精神。


非主流文化的精神領袖:CK沉珂。提到非主流文化必須提到她:CK沉珂(1987-2008)。她是1987年生於湖南邵陽的一個女子,網傳已經去世,當前生死未知。沉珂作為早期的網絡紅人、網絡歌手與作家,其精緻的臉、哥特風、頹廢、細膩文筆、單親家庭、吸毒、自殺等標籤(網傳)已然成為懵懂叛逆的青少年們心中偶像,並成為非主流文化中的精神領袖和傳說。


CK沉珂語錄:


1、我將一次又一次的死去,以此證明,生命將是無窮無盡的(出自泰戈爾《飛鳥集》,沉珂在小說《沉》中引用了這句話);

2、你最害怕的東西,就在身體裡流著呢;

3、檢查記憶,殺死純淨(沉珂以前用過的QQ簽名)。

……


非主流文化本質是對主流美文化的一種反叛,是草根階層借助互聯網對非草根階層的一次文化逆襲。



而為什麼非主流的自拍往往要斜上方45度?這裡本身就有一個很非主流的解釋——因為,四十五度角,望天,眼淚不會掉下來。


2.3 非主流文化的ABH效應:鄉村非主流、山村非主流與殺馬特


非主流的ABH效應與負面標籤。非主流文化在早期是一個高大上的文化,畢竟哥特風和頹廢不是一般草根階層能承受的風格,45度角望天拍出的照片品質本質上也由拍照者先天自然屬性決定,QQ空間加速了年輕人網絡亞文化傳播速度,非主流文化在年輕人心中持續發酵引來爭先效仿,ABH效應明顯,因此早期非主流文化也被逐步山寨化和進一步山寨化,最終被打上了負面的標籤。



ABH效應以及鄉村非主流和山村非主流的出現。在非主流文化逐步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傳播、由城市向城鄉結合部傳播、由鄉村向山村傳播的過程中,每一級的演進代表著一次ABH效應與山寨化,最終形成了「非主流」、「鄉村非主流」和「山村非主流」等多級衍生文化。



百度百科對鄉村非主流的解釋:鄉村非主流,簡稱「鄉非」。顧名思義,是一種造型誇張、引人發笑的藝術表現形式,歸為非主流一類,鄉村非主流一詞源於網絡,最開始稱之為「造型失敗的非主流」,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主要表現在髮型、穿著與氣質上,後由於網絡上不斷出現此類造型供網友開心,鄉村非主流一詞也開始火熱起來。在網絡中,現在有些「鄉村非主流」也泛指「網絡文盲」。


山村非主流等概念,可以理解為山村對鄉村非主流的進一步山寨和發展。


殺馬特——城鄉結合部非主流。而「殺馬特」則是鄉村非主流本身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的一個強自我認知群體,他們有更加明顯的視覺特徵和圈子文化歸屬感,其本質是中國特有的二元經濟結構帶來的特殊文化現象——城鄉結合部非主流。而越南「洗剪吹」組合也可以認為是「分主流」文化向第三世界國家演進的例子。


他們是沒有故鄉的中國獨特二元城鄉結構之外的第三元,是沒有話語權的城市新貧困階層,他們貢獻並見證了中國經濟的成長,是真正的中國國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殺馬特。



2.4 百度數據:非主流、小清新、小資與森林系ABH實證


使用搜索引擎關鍵詞搜索量指標作為互聯網亞文化代理指標。80後ABH群落代內文化演進為: {非主流、小清新、小資、森林系}。我們將2012-2014年中國各省與自治區百度關鍵詞搜索量平均值(按地區人口數作調整)作為評價指標,代理群體對某種文化的認可度和「追逐度」,進而觀察非主流、小清新、小資、森林系四個代內亞文化在80後的演進規律。



1)東部地區主流文化:「小資」、 「深林系」。對「小資」、 「深林系」關鍵詞搜索量前三的地區均是「北京」、「上海」與「天津」,代表了東部地區的「主流文化」與「先進文化」,而三個地區對「非主流」、「小清晰」、「小資」、「深林系」的搜索量排名逐步向前,這說明東部地區主流文化已經由「非主流」逐步向「森林系」演進;


2)西部地區主流文化:「非主流」。「非主流」在西部地區仍為主流文化和先進文化,其搜索量排名靠前的省份分別是「西藏」、「寧夏」、「青海」等典型西部省份,說明作為東部地區的落後文化傳播至西部地區仍為主流文化,而「森林系」則尚未完全進入(從統計學上)這些地區的視野;


3)東西部地區分別處在亞文化演進路線的不同階段。北京、上海、天津等東部發達地區搜索量排名從「非主流」到「深林系」排名不斷向前,反之西藏、青海、寧夏等典型西部落後地區搜索量排名從「非主流」到「深林系」則不斷下滑並跌出前十名,西部內陸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的互聯網亞文化相對處於演進路線的不同階段。


非主流:低GDP地區排名居前,仍為中西部地區主流網絡文化形態。「非主流」百度搜索量排名前列的地區包括:西藏、寧夏、青海、海南,其人均GDP水平排名最後,表明「非主流」在西部地區仍處主流網絡文化地位,而對於東部地區來說則屬於成熟與衰退的網絡文化形態。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西藏自治區第一母語為藏語,漢語作為第二母語正在年輕人中快速普及,同時西藏作為漢化程度最高的以漢語為第二母語的地區,其對內地及中東部地區的網絡文化承接特徵非常明顯,對「非主流」的搜索量在國內排名第一,並顯著高於第二的寧夏與第三的青海,ABH效應明顯。


小清新:高GDP、低GDP地區均排名居前,中西部地區文化模仿趕超東部地區。「小清新」百度搜索量排名前列的有寧夏、天津、北京、海南等西部、東部地區,其人均GDP開始分化,同時出現了高GDP地區與低GDP地區的高搜索量;寧夏與海南地區人均GDP排名靠後,北京、天津的人均GDP排名居前,顯示出了西部地區對東部地區的文化模仿與跟隨。



小資:東部高人均GDP地區及沿海開放地區的主流互聯網文化,西部內陸地區跟隨學習。「小資」百度搜索量排名前列的有天津、北京、上海、海南等東部高人均GDP地區和沿海開放地區,代表了高人均GDP地區和沿海開放地區(海南)的主流網絡文化形態,而低人均GDP的西部內陸地區如寧夏、重慶、陝西搜索量排名進前十,顯示東部主流文化向西部的傳遞以及內陸地區的跟隨學習效應。



森林系:東部高人均GDP地區新興文化,西部地區搜索量低。「森林系」百度搜索量排名前列的有北京、天津、上海、福建等東部沿海地區,其人均GDP在相應地區中排名居前,搜索量居前的還有浙江、香港、海南等沿海開開放地區,西部內陸地區陝西、重慶上榜,森林系概念對於東部發達地區來說仍屬於「追逐文化」,追逐人均GDP更高的港澳台及日本地區。



註:深林系:概念起源於日本,指擁有清新、素雅的妝容和氣質的女性,好似從森林裡走出的女孩。


2.5 Google數據:網絡文化演進早期的ABH效應更明顯


我們觀察「    非主流」到「森林系」的早期演進數據,使用Google Timeline在2009年的分城市搜索數據可以看到,中西部地區的「追逐文化」和東部地區的「成熟文化」特徵更加明顯。


人均GDP低於40000元的城市更加關注「非主流」且人均GDP越低關注度(搜索量)越高。2009年中國分城市關鍵詞搜索量排行榜中,「非主流」關鍵詞搜索量排前十的城市分別是:南寧、泉州、貴陽、太原、昆明、南昌、成都、福州、烏魯木齊和淮南;其中南寧、貴陽、昆明、成都、福州、烏魯木齊人均GDP均低於40000元。


數據顯示非主流亞文化作為追逐文化和落後文化特徵更加明顯。



人均GDP高於50000元的城市更加關注「小清新」且人均GDP越高關注度(搜索量)越高。2009年中國分城市關鍵詞搜索量排行榜中,「小清新」關鍵詞搜索量排前五的城市分別是:上海、成都、北京、杭州、廣州;其中上海、北京、杭州人均GDP均高於50000元。


數據顯示小清新亞文化作為成熟文化和先進文化特徵更加明顯。



「森林系」2009年Google Timeline亞洲地區僅東京、台北、上海三個城存在少量搜索量。搜索量如果觀察2009年Google Timeline全國各個城市的「深林系」關鍵詞搜索量可以發現僅上海和台灣地區存在少量可記錄的搜索值,亞洲其他城市也僅有東京存在部分搜索量。


3. 90後腦洞系代內演進:AB站、ACG與二次元


90後「二次元」亞文化促「腦洞系」互聯網迭代催生彈幕視頻、垂直興趣社區及個性化表達產品。1)90後全面進入高人均GDP和低出生率的正剪刀差成長紅利,人均GDP從10000國際元向30000國際元邁進將推動一國文化產業跨越發展,90後因此更重內涵表達而非80後的形式表達,性格更加灑脫;2)90後{二次元、小時代、bilibili、LoveLive!}代內文化屬性演進伴隨彈幕視頻網站(AB站)、ACG向手游(崩壞學園、LoveLive!)等產品火爆;3)進一步催生彈幕視頻、垂直興趣社區及個性化表達產品興起,如:A、B…Z站、崩壞學園、節操精選、暖暖的換裝、臉萌等產品。90後催生「腦洞系」互聯網。


3.1 90後:成長過程人均GDP突破20000國際元、城鎮化率突破50%,「腦洞系」互聯網興起


90後2005-2015年普及互聯網,人均GDP突破20000國際元,城鎮化率突破50%,彈幕網站、二次元等腦洞系互聯網興起,移動互聯網應用百花齊放。90後互聯網普及過程集中在2005-2015年,05年左右智能手機開始興起、手機遊戲萌芽,10-13年智能手機開始快速普及,95後則在中學階段便全面普及移動互聯網,80後視覺系互聯網進一步迭代,美圖秀秀、陌陌、Instagram等產品陸續上線,彈幕網站、二次元等腦洞系互聯網同時興起。



90後移動互聯網普及階段中國人均GDP剛剛突破20000國際元、城鎮化率突破50%,此時上一輪城鎮化成果與移動互聯網經濟開始疊加,移動互聯網產品百花齊放,90後互聯網創業者也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人均GDP從10000國際元突破20000國際元並向30000國際元邁進期間亦將推動一國文化產業跨越發展,90後{二次元、小時代、bilibili、LoveLive!}代內文化屬性演進伴隨彈幕視頻網站(AB站)、ACG向手游(崩壞學園、LoveLive!)等產品火爆並進一步催生彈幕視頻、垂直興趣社區及個性化表達產品興起。


包括:A、B…Z站、崩壞學園、節操精選、暖暖的換裝、臉萌等產品。90後催生「腦洞系」互聯網。




3.2 AB站與彈(dàn)幕視頻:評論才是本體


腦洞系互聯網代表產品之一便是彈(dàn)幕視頻網站——評論才是本體。


彈(dàn)幕,即砲彈(dàn)一樣的評論(吐槽)充斥屏幕。彈幕視頻網站起源於日本的NICONICO,後國內出現了第一個模仿者AcFun(俗稱A站,或屬奧飛動漫旗下)以及A站的改良者bilibili(俗稱B站,現屬SMG旗下),後者是當前國內最大、最成功的彈幕視頻網站。



彈幕(barrage,dàn mù)的本義是軍事術語,指用大量或少量火炮進行密集炮擊。由單門火炮瞄準一點,兩點間隔20至30碼。每個炮擊點連成一條100碼至1000碼的線,每條線間隔100碼。炮擊第一條線之後轉而炮擊第二條線,以此類推,依次轟炸進而使炮擊覆蓋整個區域,下圖為第一次帕斯尚爾戰役聯軍砲兵彈幕規劃圖:



評論才是本體——砲彈轟炸過程比陣地本身更值得欣賞。彈幕網站的核心是評論吐槽:視頻畫面是陣地,視頻內容是敵人,所有參與評論的用戶是戰士,用戶評論吐槽炮轟視頻內容。


如果你不理解彈幕網站的樂趣,認為評論擋住了視頻畫面不可思議,說明你不是彈幕用戶——戰場上會有人抱怨齊刷刷的砲彈轟亂了陣地而看不見山崗上的小草嗎?對不起,我們關注的是炮轟的宏大過程。



日本NICONICO動畫:彈幕網站起源及日本政客獲取粉絲的重要渠道。

NICONICO動畫(www.nicovideo.jp)是日本NIWANGO公司旗下線上視頻分享網站,2006年12月12日 NICONICO開始提供實驗性質的彈幕服務,形式也從單純的對YouTube視頻加上留言字幕逐漸進化為擁有自己的動畫分享服務,標誌了彈幕視頻網站的誕生,並迅速取代了YouTube在日本的位置,「NICONICO」在日文中為「呵呵」之意。



NICONICO的成功在於首次將用戶評論直接顯示在視頻屏幕上,即彈幕。NICONICO用戶在視頻播放中按下按鈕便可發送評論並顯示在影片上,與一般留言評論不同,彈幕實現了一種「超越實際時間,虛擬的時間共享」(被稱之為「非同期Live」)的感受,使用戶獲得了其他視頻網站沒有的「觀眾一起參與」的感覺——彈幕的場面非常壯觀,並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NICONICO在日本年輕人中幾乎人盡皆知,因此NICONICO也成為日本演藝明星和政客獲取年輕粉絲支持的重要渠道——通過互聯網與網友隔空互動。




NICONICO已然成為日本最大的年輕人社群之一。截至2014年3月31日,NICONICO共有註冊會員3936萬,其中付費會員約223萬,佔總數的5.6%。而同期日本地區LINE的註冊用戶數為4000萬、Facebook的註冊用戶數為2100萬、Twitter的註冊用戶數為2070萬,NICONICO已然成為日本最大的年輕人社群之一。


NICONICO曾國內解禁引起大陸網友強勢圍觀——評論吐槽。NICONICO作為日本彈幕視頻網站,中國用戶一般無法訪問,中國大陸曾於2010年12月9日傍晚開始對NICONICO禁止解析,2013年2月7日大陸取消對NICONICO的屏蔽,國內用戶可以登陸NICONICO參與吐槽並引起網民強勢圍觀參與評論和吐槽,2013年2月8日中午NICONICO被再次屏蔽。



NICONICO收入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付費會員、廣告和niconico市場。


NICONICO動畫觀看視頻和上傳視頻皆需註冊,其中又分為免費會員和付費會員。付費會員每月費用525日圓(約31.6元人民幣),並接受信用卡和網絡匯款兩種付款方式,付費用戶會有較快的連接速度和其他的額外功能。截至2014年3月31日,NICONICO共有付費會員約223萬,即僅考慮會員費收入,NICONICO在2014年的年收入就將至少達到11.7億日圓(約7000萬元人民幣)。


廣告:即傳統的互聯網廣告形式。


NICONICO市場:NICONICO市場是一個獨特的廣告系統,每個視頻頁面下方有一個廣告區,會有與動畫相關的商品圖標,包括CD、DVD、書籍、人偶等;用戶除了可以瀏覽這些商品,還可以自由編輯這些商品,也可以購買相關物品,用戶亦可看到商品的點擊量和購買量,排名由NICONICO市場提供,商品則由Amazon、雅虎購物和Dwango手機情報區等提供。


AB站,國內最成功彈幕視頻網站。A站和B站是NICONICO在國內最成功的模仿者,下圖分別為AB站首頁以及B站的兩個彈幕視頻實例:



B站二次元(ACG、動漫)視頻與三次元(非ACG、非動漫,真實世界)內視頻彈幕實例:



A站:AcFun彈幕視頻網(www.acfun.tv)。AcFun俗稱A站,AcFun取意於Anime Comic Fun,2007年6月成立為動畫連載網站,2008年3月模仿NICONICO推出彈幕功能,AcFun起初不提供任何視聽上傳服務,所有視頻內容均來自新浪視頻、騰訊視頻、優酷土豆和PPStream等國內視頻分享站點所提供的公開引用資源,09年11月網站增加了影番及投稿者ID。


2010年3月16日,網友上傳視頻午夜虐貓行動,網友們強烈譴責導致服務器癱瘓;2010年4月,小部份AcFun用戶反對AKB視頻佔領AcFun表示不滿並對AKB48視頻惡意刷屏;2010年7月Acfun發生史上最頻繁的無法訪問;2014年AcFun投稿達到100W。


B站:Bilibili彈幕視頻網(www.Bilibili.tv)。 Bilibili俗稱B站,也稱嗶哩嗶哩,其前身為視頻分享網站Mikufans,由原AcFun網友「⑨bishi」於2009年6月26日創建,2010年1月24日更名為bilibili,且擁有有別於AcFun等視頻彈幕網站的彈幕系統。「bilibili」一詞取自動漫《魔法禁書目錄》和《某科學的超電磁炮》中男主角上條當麻對御板美琴的專用稱呼。


由於AcFun網站在運行時往往不穩定,所以bilibili建站的初衷是為用戶提供一個穩定的彈幕視頻分享網站,現為SMG旗下網站。


A站和B站是中國最成功的兩個彈幕視頻網站,兩者的區別也很微妙:


區別一:普遍認為A站偏娛樂,B站偏ACG(Animation、Comic、Game)化,當前A站有越來越向三次元轉化的趨勢,而B站則更加二次元化;

區別二:A站用戶比B站用戶大四、五歲左右,A站80後老用戶居多,B站則主要是90後甚至00後用戶,素有「A站噴子、B站小學生」之說;


區別三:A站最火的是文章區,B站最火的是動畫區;


區別四:A站雖是國內第一個彈幕視頻網站,但B站市場份額已全面超越A站,位居國內第一。



00後AB站用戶紛紛被90後AB站用戶邊緣化和吐槽。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的「奧飛動漫收購A站風波(A站用戶自發討論,相關信息以上市公司披露為準)」在AcFun用戶間掀起了軒然大波,A站老用戶均表示「已悲痛欲絕」,不滿自己即將降格成「喜洋洋」與小學生為伍(奧飛動漫旗下《喜羊羊與灰太狼》的主流觀眾群體為小學生)。


「小學生」一詞在AB站間則已成為一個通用詞彙,泛指仍在上小學的00後AB站用戶。由於「小學生」們的彈幕評論無論從風格、說話方式還是成熟度均與老一輩90後AB站用戶有明顯差異,因此漸漸引起90後AB站用戶不滿並逐漸被邊緣化。



AB站興起後,國內也陸續出現了大量的模仿者,國內外彈幕網站(以及部分二次元愛好者網站)有如下幾個:


A站:acfun.tv ACFun-國內最早(現第二大)彈幕視頻網站

B站:bilibili.tv 嗶哩嗶哩-國內最大彈幕視頻網站

C站:tucao.cc 吐槽-國內第三大彈幕視頻網站

D站:2dland.cn 二次元大陸-國內二次元社區

E站:e-hentai.org 國外二次元社區

G站:gelbooru.com 國外二次元社區

H站:himado.in 日本二次元社區

K站:konachan.com 國外二次元壁紙站

L站:dili.li 二次元社區

M站:miomio.tv 國內第四大彈幕視頻網站

N站:nicovedio.jp 日本NICONICO動畫-彈幕視頻網站鼻祖

P站:pixiv.net 日本二次元插畫師社區

T站:dp.tudou.com 土豆網彈幕頻道

U站:uiui.tv 國內彈幕視頻網站

V站:volg.tv國內彈幕視頻網站

喵站:catfun.tv 國內二次元喵星人社區

番站:bangumi.tv國內二次元視頻網站


3.3ACG與Cosplay:不要三次元要二次元


「二次元」文化是彈幕視頻火爆的文化基礎。要理解彈(dàn)幕視頻在年輕人中的火爆和地位,除了理解「觀眾一起參與」的壯觀吐槽感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便是「二次元」文化。



隔行如隔山。彈幕視頻起源於日漫網站,包括AB站在內的視頻內容也多為日本動漫,隔行如隔山,二次元是一個以日漫ACG文化為基礎的圈子,並且有自身的行為規範和完整的理論體系,如果你對一些日本動漫中的概念及人物不熟悉,亦或是對一些經典漫畫中的「梗」不甚瞭解,那麼觀看彈幕視頻的時候便很難有感並形成共鳴,進而無法理解很多彈幕評論的含義與笑點,這個時候你屬於「三次元」,即真實世界,而不屬於ACG文化圈的「二次元」,之所以稱「二次元」和「三次元」,恰恰說明了這是兩個世界。

「萌化」與「娘化」:二次元文化一大特點便是「萌化」與「娘化」,任何事物均可擬人化及女性化,並因此全面拉低互聯網笑點與萌點並讓你腦洞大開。


互聯網中的萌化、娘化、無厘頭、吐槽、內涵等元素大多能在二次元文化中找到起源,他們使本來普通的事物變得豐富起來,讓你精神愉悅、腦洞大開,這便是90後「腦洞系」互聯網,較僅關注形式的80後「視覺系」互聯網更進一步。


萌屬性與「絕對領域」概念。以二次元中的「萌」屬性為例,萌屬性中的「絕對領域」指女生「裙子與過膝襪之間的那部分腿部」,並且裙子、露出的腿部、與過膝襪之間必須滿足嚴格的比例關係4:1:2.5,同時過膝襪在腿部一定要有勒痕。



二次元「萌屬性」在身體特徵和性格特徵方面還有很多屬性分類,如下表:



下面介紹ACG、二次元、Cosplay等基本概念與範疇:



相比非主流的(山寨)視覺系,ACG與COSPLAY是青少年對視覺表達的一種升級。80後的非主流重金屬、哥特式以及誇張的造型風格,從某種程度上說已然是一種COSPLAY,一種「自創IP」的COSPLAY,而真正ACG界的COSPLAY則是針對某一動漫IP的具體角色進行外形(以及走心的——即是否對角色有愛)模仿。



COSPLAY:COSPLAY是英文CostumePlay的簡略寫法,一般指利用服裝、飾品、道具以及化妝來扮演動漫、遊戲(ACG)中的角色。玩COSPLAY的人則一般被稱為COSPLAYER或Coser。



ACG(Animation、Comic、Game) :ACG文化起源於日本,是動畫、漫畫、遊戲的總稱,泛指動漫圈與電競圈,而ACG(尤以動漫圈)又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二次元。


二次元:ACG文化中對動畫、漫畫、遊戲等作品中虛構世界的一種稱呼,與「三次元」(真實世界)相對應。二次元本指早期「二維空間」、「二維世界」的平面漫畫作品,後泛指ACG虛擬世界以及日漫發燒級愛好者,尤其是中二病患者。


中二病:中二病又稱初二症,是比喻日本青春期的少年過於自以為是的俗語,「中二」是日語對「初中二年級」的稱呼,從字面上理解就中二病就是:初二年級青少年的某些病態自我意識,也可泛指擁有不切實際青春期想法的成年人,因此三次元也可以患「中二病」。


由於二次元是一個虛擬的美好世界,因此沉浸在二次元中的人們往往也被稱作患有「中二病」。三次元、二次元、中二病、ACG及Cosplay相互關係如下:




二次元文化是人均GDP達到一定階段後的歸屬感消費。新一代(如90後)年輕人紛紛加入二次元與Cosplay的陣營,不僅代表了生活水平的提高(動漫周邊以及Cosplay費用不菲),更代表了對個性與自我展示的強烈訴求,這種訴求本質上和80後的個體孤獨群體性依附需求一致,90後較80後受到計劃生育影響更大,個體孤獨性更強、同時生活條件更優越,ACG與二次元則是順應了新一代高人均GDP年輕人群體性依附的亞文化圈。



二次元本身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逃避,80後的逃避更多通過互聯網遊戲、秀場等三次元社區實現,而新一代年輕人則更加精神化、群體化,他們直接沉浸在動漫作品裡並通過二次元這個亞文化圈子找到個體的歸屬感與存在感,因為這對在很年輕的時候便高度互聯網化的他們來說是最具性價比的精神消費。


3.4 90後ABH實證:從小時代到LoveLive!


我們同樣採用80後「非主流」文化屬性演進分析方法,就90後「二次元」文化代內演進進行分析。


90後ABH群落代內文化演進為:{二次元,小時代,bilibili,lovelive }。「二次元」、「小時代」、「bilibili」、「lovelive」的亞文化演進規律中,「二次元」、「bilibili」、「lovelive」均屬於ACG範疇,「小時代」不屬於二次元範疇但與「二次元」、「bilibili」、「lovelive」屬於同一ABH效應文化群落,而「lovelive」則代表(指代)了新互聯網ACG文化中「最先進」的發展方向。



註:我們為什麼選擇「小時代」作為二次元文化演進中的一個要素?因為小時代滿足了青春期女生(95後)對未來的所有幻想(中二病):有錢、漂亮、成績好(顧裡)、跌宕起伏的愛情(所有人)、顛撲不滅的閨蜜情(小時代核心痛點)、初入職場從不被看好到最終證明自己(林蕭)以及女神往往都沒有好下場(南湘),當然還有美女周圍往往都有一個不是那麼好看的閨蜜(唐宛如),《小時代3》更是把顛撲不滅的閨蜜情演繹到了極致。



根據{二次元,小時代,bilibili,lovelive}關鍵詞搜索量數據我們仍可以看到相應亞文化關注度與人均GDP關係的ABH效應演進規律:



二次元(ACG)文化為典型的追逐文化:東部地區已成熟普及,西部地區模仿趕超進入長尾爆發期。「二次元」關注度前排東、西部地區均上榜,關注度靠前地區人均GDP高低錯落,人均GDP與關注度並不嚴格成正比,顯示出明顯的西部追逐東部的特徵,「崇拜效應」明顯,是典型的「追逐文化」:東部地區成熟,西部地區趕超。數據表明山寨長尾已然啟動,二次元文化將進入第二輪長尾爆發期。



小時代:東部地區成熟文化,尚處崇拜效應早期。小時代較二次元進階一步,關注度前排均是東部開放地區: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等,西部地區寧夏、陝西上榜,屬於東部地區成熟文化,西部地區尚未開始趕超,仍處於崇拜效應早期。



Bilibili:東部地區成熟文化,尚處購買力效應明顯的第一輪成長爆發大周期。bilibili關注度前十地區(除寧夏外)均為東部發達地區和沿海開放地區,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位於關注度前五,同時香港關注度上榜前十名,西部地區僅寧夏上榜,Bilibili屬於明顯的東部地區成熟文化,購買力效應明顯,尚處於第一輪成長爆發大周期。



LoveLive最前沿:東部地區仍屬追逐文化。LoveLive其關注度靠前城市有香港、天津、上海、北京,與80後「深林系」文化類似,其對於東部發達地區來說都尚處「追逐文化」階段,即追逐人均GDP更高的港澳台及日本地區,屬於東部地區95後互聯網亞文化代表(作為代理指標)的最前沿標籤。


註:LoveLive:日本少女系動漫,2013年進入中國大陸,後由盛大代理LoveLive音樂手游並在國內一炮而紅,成為95後心中動漫、手游現象級跨界IP。



多因素導致LoveLive動漫、手游跨界IP火爆動漫圈。「LoveLive!——校園偶像祭」作為一款動漫及遊戲IP,其劇情和玩法其實並不複雜和高深。其包含九個校園女主人公,數目眾多的女主人公以及隱約的「百合」屬性均是LL作為一部動漫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同款音樂手游的進一步火爆則直接帶來了LL的病毒效應(主要原在與LL聲優的完美),使得「LoveLive!」無論在日本還是中國其現象級的影響力均遠超同類作品,LoveLive簡稱LL,並被二次元網友當做XJ崇拜,出現了「下跪」以及諸如LLDFH等非正式用戶「口碑宣傳」,而像「南小鳥」、口頭禪niconiconi~、AJI等詞彙均因此廣泛流行,LL是一款真正理解了當下95後年輕人的產品,代表(作為指標指代)了新互聯網ACG文化中「最先進」的發展方向。


如下為LoveLive!用戶根據近期新聞改編的社交網絡傳播素材,前者基於青奧會吉祥物,後者為…。



4. 投資策略:申萬90後指數過去三年絕對漲幅259%,跑贏傳媒板塊157%,跑贏創業板199%


申萬90後投資組合指數。我們根據80、90、00後亞文化屬性演替及互聯網商業模式新趨勢,精選申萬A股90後投資組合如下:奧飛動漫、百視通、東方明珠、掌趣科技、浙報傳媒、順網科技、金亞科技、華誼兄弟、華策影視、樂視網、全通教育、立思辰、拓維信息。


申萬90後投資組合指數過去三年絕對漲幅259%,跑贏傳媒板塊157%、跑贏創業板199%,跑贏滬深300指數275%。過去三年(2011.08.22-2014.08.22),申萬90後組合市值絕對漲幅259%,同期傳媒(申萬)指數漲幅102%、創業板指漲幅60%、滬深300指數漲幅-16%,申萬90後組合跑贏傳媒板塊157%、跑贏創業板199%,跑贏滬深300指數275%。



申萬90後組合成分股過去三年累計漲幅表現:樂視網(468%)、掌趣科技(423%)、報傳媒(324%)、百視通(306%)、華策影視(244%)、全通教育(215%)、華誼兄弟(198%)、順網科技(179%)、奧飛動漫(176%)、拓維信息(119%)、立思辰(81%)、東方明珠(78%)、金亞科技(52%)。



80、90、00後亞文化屬性演替與互聯網投資策略:看好彈幕視頻、場景社交、互聯網娛樂3.0以及教育互聯網,推薦90後投資組合:奧飛動漫、百視通、東方明珠、掌趣科技、浙報傳媒、順網科技、金亞科技、歡聚時代(美股)、華誼兄弟、華策影視、樂視網、全通教育、立思辰、拓維信息。


1)彈幕視頻:看好ACG文化產業和彈幕視頻,相關標的:奧飛動漫(A站相關性)、百視通(SMG旗下B站)、東方明珠(SMG旗下B站)、掌趣科技(崩壞學園2海外代理);

2)電競:浙報傳媒、順網科技、金亞科技;


3)場景社交:結合特定輕度場景、可穿戴設備LBS接入及具備身份屬性識別的陌生人場景社交(機會極大),相關標的:無;


4)互聯網娛樂3.0:看好用戶全面參與演員、導演、編劇、經紀、粉絲角色並完成O2O的互聯網娛樂3.0模式,相關標的:歡聚時代、華誼兄弟、華策影視、樂視網;


5)教育互聯網:看好轉化青少年學習場景的2B2C K12教育互聯網閉環,相關標的:全通教育、立思辰、拓維信息。

5.附錄


一、00後互聯網將回歸真實表達(文略)






二、「文化屬性」與「技術特徵」決定互聯網商業模式演進(文略)







三、「展示自我」與「接觸異性」維度劃分產品用戶體驗(文略)





四、互聯網娛樂3.0與樂視網(文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7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