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過去十五年,張國立用徹底研究公 司價值的方法選股,不僅賺進逾一百倍報酬,也讓他成為財務自由的投資人。今年他賣出永大,創造二倍以上報酬,之後轉向觀察兩年的潤泰新。 他 強調,唯有找到可以複製、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才能帶來豐碩的獲利果實。 撰文‧周岐原 進入股市十六年來,我幾 乎每年持股比重都是滿檔。」投資達人張國立(化名)說。雖然今年台股先盛後衰,接受採訪前一日,指數更創下六七四四點的兩年新低,但在張國立臉上,看不出 一絲憂慮的神情。 曾在︽今周刊︾七四二期封面故事出現的張國立,其「價值投資法」經過十多年實戰經驗印證,在過去十六年中創造百倍獲利,早 已是打敗加權指數的大贏家。今年,他更選擇告別職場,成為自由投資人,準備應用這套方法,獲取更可觀的報酬。 全年進出次數只有個位數的張國 立,能在今年大盤波動劇烈之下賺錢,更顯示他是禁得起考驗的股市高手。 例如,○九年中布局的永大,張國立陸續在五十元以上獲利了結,報酬率 達二倍以上,就是今年的代表作。但嚴格說來,張國立的投資思惟絕非單純地「買進、持有」,而是不理會指數變化,只以「Bottom-Up」︵由下而上︶法 則分析;若持有股票一年,能為自己帶來三成以上報酬率,確認有此潛力,他才會著手買進這檔股票。 投資以一年為單位 長線布局然而,這種專注研究個股的投資法,並不容易學習。第一個難處是,投資人不容易準確分析個股的實際價值,是否已經低於股價?再者,短期訊息與市場變 化,也不斷考驗持股信心。張國立就說,他曾見識一個與機會多次失之交臂的故事。 「○七年,大盤漲到九千多點,一位朋友問可以買什麼股票?當 時我建議佳格、全家或是山隆,但他沒有採納。」張國立回憶,「○九年他又問,我說永大值得觀察,他還是沒動作。」張國立略顯惋惜地說,「即使那時買那三檔 股票,至今也幾乎沒賠錢(編按:佳格、全家股價均遠高於○七年,山隆還原權值後,股價亦高於當時),可見大盤和你的損益不一定相關,只是,人要改變不容 易。」投入市場時,張國立只是個從一百萬元起家的郵務員,他非常了解散戶在市場所處的弱勢地位。但他強調,散戶的小資本,其實也是一種優勢,「法人沒看 到,你有看到,就是你的機會。」張國立主張,投資只要「站在比較大的機會,承受比較低的風險」,長久下來,勝率勢必大幅提高,而學習徹底研究公司內在價 值,就是散戶敲開賺錢大門的入門磚。 轉投資高鑫掛牌 價值量化張國立強調:「不要care(在意)自己的本錢是幾十萬元或一百萬元,要深究這家公司的價值在哪裡?你到底為什麼買它?」他建立自身優勢的方法, 就是摒除變化快速、難以掌握營運前景的電子股以及新上市股,只從股價五十元以下、較接近淨值的非電子股裡找機會。今年,張國立挑選出來的潤泰新,就是他相 當看好的標的。 今年以來,潤泰新股價表現不算亮眼。從技術面看,明顯是一浪低於一浪,基本面又因為轉投資的高鑫零售掛牌,出現資金轉移效 應,導致股價在近期大盤修正中,顯得比大盤更為弱勢。無論透過技術面或基本面選股,一般投資人不太可能將它列入投資考量。 張國立坦言,這些 訊號他也全看在眼裡,但與研究結果一一對照後,他依然認為這些訊號並不值得擔心。因為對潤泰新這檔個股,他已追蹤兩年,分析過各種優劣因素,確認有利之後 才布局。 張國立主張,投資至少應該以一年為單位,因為短期內反覆決策,多半無法為個人財務帶來太大幫助。「不應該care明天,或三、五個 月後發生的事,這個情況假如沒改變,成為贏家的機會還是微乎其微。」張國立舉例:「就像今天︵十一月二十五日︶潤泰新跌停,收在二十九.九五元,但是不到 一個月前,它是三十八元,短時間內就差了兩成,難道公司在這段期間有什麼重大改變?沒有!」所以他認為,下手投資之前,「一定要用數字來印證你的想法。」 在張國立的分析中,評估潤泰新擁有三大相對優勢:第一,轉投資高鑫零售,握有約九.六%持股。這雖是眾所皆知的利多,但高鑫掛牌絕不是利多出盡,而是得以 量化的有利因素,「假設其他獲利都是零,它持有高鑫的市值,就相當於一股三十二元!」張國立解釋,高鑫掛牌前,市場對於潤泰新的受益程度只能憑空猜測,難 免缺乏具公信力的評估標準。如今高鑫在香港掛牌上市,總市值超過新台幣四千億元,這代表潤泰新持有的九.六%高鑫股票,相當於每股有新台幣三十二元價值。 而且,高鑫目前還在中國快速拓展量販據點,以這股明確的成長趨勢,高鑫未來仍有上檔機會,股價在三十二元以下的潤泰新,也就有了可觀的防禦空間。 張 國立回憶,早在○九年參訪中國大潤發時,他就對業績火熱的大潤發留下深刻印象,而潤泰全、潤泰新也就是他中意的標的。不過比起股價逾四十元的潤泰新,當時 張國立還持有二十元以下買進的永大,明顯更有成長空間,所以他選擇持續觀察潤泰新,耐心等待更理想的價位來臨。 南山營運若轉好 勢必受惠潤泰新透過持有二五%的潤成控股,轉投資南山人壽,是張國立眼中的第二個利多。因為南山人壽未來營運轉好,甚至掛牌上市,潤泰新勢必跟著受惠。 「南 山股東權益有一千多億元(編按:去年南山人壽股東權益為一五一四億元,今年八月底止為一三九○億元),它只用六百多億元就買到,還包含商標、品牌,應該是 一樁划算的交易。」最後,鮮少為人關注的營建本業,更是張國立看好潤泰新的重點所在。 「過去十年,潤泰新本業大概只賺了二十億元,說真的, 乏善可陳,」張國立坦言,「但未來爆發力將非常大。」十年來營業利益累計只有二十億元的公司,有什麼轉機?張國立微笑說:「答案就藏在上半年財報裡。」 「半年報出來後,我的看法就非常篤定,所以我從七月開始陸續布局。」張國立指出,在潤泰新半年報的存貨明細中,藏著一組相當可觀的數字,「看在建存貨,成 本是二十六億元,但估計市價是一二三.七九億元!」若將財報數字解構,市價減去成本,約有九十七億元的利潤,以潤泰新增資後,股本九十七億元計算,代表公 司營建本業的潛在獲利超過一個股本。張國立認為,存貨評估能有如此高的市價,主要是其位於台北市植物園附近建案帶來的貢獻。 營建本業潛在獲 利 不容小覷張國立指出,台北市植物園地塊是潤泰新於民國九十七年十月間,以約二十億元價格標下。當時房市受金融海嘯影響急凍,廣達一二四四坪的土地面積,每 坪售價僅約一六○萬元,以台北市中心而言,取得土地的代價不算過高。所以未來推案時,利潤空間也將相當可觀。 「即使未來房地產跌下來,頂多 賣價沒有那麼好,只是價格相對高低而已。」張國立肯定地說,尤其公司還有南港、松山車站BOT開發案正在施工,未來投入營運後,潤泰新業績不排除有更上層 樓的機會。 張國立勤做功課,由轉投資高鑫、間接持股南山,分析到營建本業的潛在獲利,他十分肯定這是一檔值得長期持有的股票,目前個人持股 已超過二千張。 張國立發現,在持有南山人壽及大筆營建本業獲利實現前,潤泰新在去年八月,股價一度逼近六十元高價,考量日後潛力,最近公司 股價表現不振,反而是難得的布局良機。「你要買有一個利多的公司(高鑫),還是有三個利多的(潤泰新)?」張國立提出的問題看似簡單,卻值得讓人深思。 張 國立認為,即使明年市場將有一番動盪變局,但是,若能複製成功經驗的方法,足讓投資人以不變應萬變。 張國立說:「買股票,一定要雪中送炭, 不宜錦上添花,找到一種可長可久的投資方法,才是成功之道。」 張國立 出生:1964年 現 職:自由投資人 學歷:專科畢業 2011年贏家3 心法 1.不計較大盤變化,專心 研究個股潛力,釐清機會與風險。 2.仔細比對目前股價,潛在報酬率達3成以上才布局。 3.摒除電子股、高價股,從不起眼、缺 乏市場關注的個股找機會。 對2012年景氣看法 1.營運較不樂觀的「四大慘業」,目前研判仍無好轉跡象,對電 子業而言,可能仍是營運壓力較吃緊的一年。 2.除非當局對於外來人口、商務人士的居住政策有明顯變化,否則大台北地區的房地產應將呈現緩步 空頭。 看好潤泰新的3大理由 1.握有高鑫零售持股9.6%,中國量販事業的成長趨勢明確,未來前景看好。 2. 以潤成投資持有南山人壽25%,長期有機會成為投資收益的重要來源。 3.營建本業握有台北市植物園附近建案,以及南港、松山車站BOT案, 未來收益潛力佳。 |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12/t3990450.htm
蘋果給報刊雜誌安了新家Newsstand,特有的影響力再加上互聯網和科技大佬的聯手作業,不僅為電子雜誌許下一個更光明的未來,一個圍繞它的新生態圈也在構建之中。
蘋果iPhone 4S面市、喬布斯辭世、iOS 5系統發佈、應用程序商城全中文版推出,半年來有關蘋果的消息頻頻見諸報端。在一片紛擾中,作為蘋果iOS 5新特徵之一的Newsstand(報刊雜誌夾)實在要默默無聞得多。客觀上來說,與Siri的人機智能對話功能相比,不管是從技術層面還是社會影響來 看,Newsstand都相對普通,只是把以前分散在各處的報紙、雜誌、期刊等應用軟件都彙集在一起,並在iPad、iPhone和iPod touch的主屏幕上給它們安了個新家,從外觀上看,它更是與早幾年推出的iBook如出一轍—一個木質的書架。
然而,蘋果終究是蘋果,即便 Newsstand成不了出版界的iTunes,制定不了一個行業的新規則,它都會以其特有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改變些什麼。iPad挽救出版業頹勢的希冀尚 未實現(詳見本刊2010年7月號《蘋果還將改變誰?》),但在互聯網和科技大佬的聯手推動下,電子雜誌的美好前景似乎終可以告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 澀,而圍繞它的一個新生態圈也在構建之中。
Newsstand的威力
Newsstand的威力到底如何?
自2011年10月12日iOS 5正式發佈,報刊雜誌就開始陸續在Newsstand安家,截至11月16日,共有513種中外報刊雜誌出現在蘋果應用程序商店的這一新分類中。這其中既 包括了全球著名媒體集團康泰納仕(Condé Nast)旗下的《紐約客》(The New Yorker)、《名利場》 (Vanity Fair)、《魅力》(Glamour)和《連線》(Wired)等9種在2011年5月登陸應用程序商店的電子雜誌,由另一家媒體集團赫思特 (Hearst Corporation)出版發行的Elle,也出現了國內不少雜誌的身影。其中的不同在於,絕大多數國內的期刊雜誌不管是iPad還是iPhone版應 用程序都還處於免費供應的階段。
儘管採取了收費訂閱的模式(包括出售單期雜誌),但在Newsstand面市後兩週內,康泰納仕集團推出的9種雜誌應用程序與之前八週的平均水平相比,訂閱量上升了268%,單期電子雜誌的購買量也增加了142%。
《 紐約時報》則是更大的受益者。iOS 5發佈後第一週,其iPad應用軟件新增用戶下載量達到了18.9萬次,與發佈前一週的2.7萬次相比增長了7倍。而iPhone應用軟件的增長則更為喜 人,同期實現了85倍的增長,從前一週的2.1萬次下載量一舉增加到超過180萬次(附圖)。《紐約時報》iPhone應用軟件的910萬現有用戶中,有 接近1/5是在Newsstand面市的這一週裡完成的下載。
儘管幅度各有不同,但許多搬家至Newsstand的報刊雜誌都有類似的體驗。相對於之前被 淹沒在「憤怒的小鳥」等大熱遊戲以及照片和社交軟件佔主導的應用程序商城的局面,有了專屬分類的報刊雜誌用戶「能見度」顯著提升,並且使用上也更為便利。 只要用戶訂閱了電子版的報紙、雜誌或期刊,所有相關內容的更新都會自動進行,而且後台下載的方式絲毫不會影響用戶正在進行的其他操作。每天、每週或每月, 報刊雜誌會自動下載用戶訂閱的所有應用軟件上的新內容,有人把之比喻為「把報紙送到讀者的家門口」。
只是,這種「能見度」和便利的雙重優勢對 報刊雜誌下載訂閱量的提升究竟能持續多久,現在下定論顯然還為時過早。一方面,當新生事物的熱度退去,難保不會重蹈早些時候雜誌應用程序初初面市時由大喜 急轉大悲的覆轍。另一方面,報刊雜誌眼下在Newsstand上的優異表現是以喪失對用戶信息的掌控以及與蘋果的收入分成為代價的,它們的忍耐度有多久和 多強還有待考證。
聯手推高普及率
iPad誕生之初被寄予了厚望,出版業毫不吝嗇地視其為「救命稻草」。然而一年 半過去了,雖然iPad1的5個月出貨量高達2900萬台,但顯然仍擔當不了一個行業救星的重任。就在7個月前,康泰納仕集團還透露會放慢旗下其他期刊推 出iPad應用程序的腳步,因為當時「已經推出的電子雜誌銷量並不可觀」。其中的原因之一在於糟糕的定價策略,而另一條即在於蘋果沒有為報紙期刊提供一個 統一的集散地。
現在,蘋果在經過了上半年與出版商的屢次博弈與拉鋸戰之後,Newsstand來了。
以Newsstand技術含 量與功能來說,明眼人一眼即能看出,它成不了音樂界的iTunes,制定不了行業新規則。但是,這並不妨礙Newsstand成為電子雜誌訂閱與單期電子 雜誌售賣增長的關鍵推手之一。與此同時,蘋果還將通過自己特有的影響力,帶動其他科技和互聯網大佬齊齊發力,提高讀者對電子閱讀的認可度的接受度,讓電子 雜誌有了更肥沃的生存土壤,從而推升電子雜誌的普及率。
年初蘋果的新支付系統慘遭非議之時,谷歌適時推出了針對數字內容的支付服務—One Pass,不僅購買提成只有10%,而且谷歌還向內容發行商們提供其用戶的名字和電子郵件地址及更詳細的用戶信息。而在電子閱讀器市場搶佔了先機和主導地 位的亞馬遜,9月底發佈了售價僅199美元的平板電腦Kindle Fire,於11月15日開始出貨,邁開了向數字內容零售商轉型的重要一步,也擺開了和蘋果叫板的架式。還有Zinio,這個早於蘋果推出報刊雜誌夾服務 的公司,其應用程序自2011年7月以來在50個國家都名列雜誌報刊類暢銷應用排行的第一位,iPad綜合暢銷應用排行的前三位。
對蘋果Newsstand來說,上述各家都是實實在在的競爭對手。然而,對於整個電子雜誌行業而言,它們都同時擔當著普及生力軍的重擔。
打造以廣告為核心的生態圈
多方力量攜手為電子雜誌許下一個更美好前景的同時,隨著電子雜誌的日 益流行,一個圍繞它的新生態圈也正在構建之中,而其核心則是出版商的命脈:廣告收入。儘管現時電子雜誌市場既達不到品牌商渴望的理想規模,也缺乏衡量廣告 成效的標尺,但並不妨礙在傳統領域裡日漸式微的出版商們提前排兵佈陣。
最先活動起來的要數第三方應用軟件開方商,Zite和 Filpboard是它們中的典型代表。兩家均可以依據讀者分享在社交網站上的鏈接和Feeds,分析出他們的偏好,由此選取讀者感興趣的話題置入 iPad應用程序中,個性化是它們的特色所在。3月,Zite甫一上架,首週下載量就超過了12萬次。而表現同樣優異的Filpboard如今平均每月的 頁面瀏覽量約為4億次左右,以2億美元的估值先後融得了總共6050萬美元的投資。
在來勢兇猛的數字化浪潮前,雖然也有不少媒體選擇自己組建 團隊,但更多則傾向於將其外包給專業化的開發商,而還有一些則具前瞻性地將成熟團隊收編,以期為日後電子雜誌的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Facebook就 收購了替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製作《我們的選擇》(Our Choice)電子互動書的Push Pop Press。年中,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CNN)也出手拿下了Zite。
收購之餘,為了降低開發費用,出版業的大亨也開始抱團取暖。2010 年底,康泰納仕與赫斯特、新聞集團、時代集團以及Meredith五個媒體集團聯合組建了一家新媒體公司News Issue Media,不僅用以開發相關應用程序,同時也為各方搭建了一個共同的廣告平台。並且,除了合作方以外,其他的出版商也可以參與進來。至今,其開發的應用 程序可同時適用於蘋果iPad、安卓3.0 Honeycomb以及三星Galaxy Tab 7 and 10等多種平板電腦。雖然在廣告方面還未見實質性的動作,但前期鋪墊已然展開。
而走得更快一步的出版商,則已經開始試探性地實踐報刊雜誌應用 程序的廣告價值。2011年年中,康泰納仕與Filpboard展開合作,由旗下包括《連線》在內的三種雜誌負責內容,Filpboard則提供端口,在 三種雜誌的iPad應用程序中插入整版廣告,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和雷克薩斯則成為了最先合作的廣告品牌。由此獲得的廣告收入則由雜誌與Filpboard分成,據業內人士估計約為六四或七三開。康泰納 仕之外,首批合作者還包括了赫斯特、新聞集團等旗下的媒體品牌。■
http://www.p5w.net/newfortune/qianyan/201112/t3990444.htm
四方勢力匯聚新興的家居電子商務行業。家居電商從容起步,完善體驗和個性化定製將成為兩個前進方向。
2011年11月初,傳統連鎖家居企業月星集團旗下的B2C商城百舍家居正式上線。儘管網上賣家具早已不是新聞,但回頭細數過去一段時間內家具行業與電子商務的「聯姻」,便不難發現其中的熱鬧。
2009年6月,曲美「e世界」網絡商城上線,這是國內獨立家具品牌成立的首家在線家居商城;2010年,定位於3D家具網上商城的安居麗業上 線;2010年12月,百度投資裝修家居類垂直網站齊家網。進入2011年,家居電子商務更是全面開花。4月,家居電商平台阿里家家上線;5月,東方家園 建材超市創立的東方宜居網上線;5月,淘寶商城愛蜂潮家居館線下體驗館開業;7月,新浪家居頻道一站式家居服務平台「家居就」上線;8月,阿里巴巴召開首 屆家居電子商務峰會;10月,深圳建材連鎖品牌國安居旗下B2C網站優家優品和首家家居O2O電商平台空間網先後上線。
眾多跡象表明,家居電商正從容起步。作為房地產的下游產業,家居業受到國家樓市調控政策的間接影響,再加上家居賣場規模擴張以及原材料、人力、物流成本攀升帶來的資金壓力,這些都要求家居業尋找新的出路,「突圍」勢在必行,而電子商務恰恰是現階段較為可行的選擇。
另一方面,中國家具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700億元,同比增長19.18%。按照過去30年平均22.2%的增長率來 推算,家具行業總產值到2015 年將會達到24300 億元,有望成為中國「第一產業」。這無疑給起步中的家居電商帶來了充分的遐想空間,且網民與購房群體高度重合又為家居電商提供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四方勢力角逐新舞台
正是基於擺脫現有困境的願望和對未來廣闊市場前景的希冀,正當起步的家居電商迎來了四方力量的參與。
第一類是傳統家居行業的「觸網」,其中又分為品牌商和渠道商兩種,品牌商以曲美家居為代表,東方家園和月星集團則是渠道商的典型。這些企業在行業內耕耘 多年,對產品把握能力較強,但缺乏電商運營經驗。第二類是平台類服務商,以淘寶商城家居館為代表,它們擁有電商運營經驗,但是缺乏家居行業積累,本地化和 定製化服務稍遜一籌,優劣勢與第一類恰好相反。第三類是垂直類家居電商,以齊家網為代表,與其他垂直類電商相似,優勢在於服務的專業化、一體化,但營銷成 本較高。最後一類是門戶自建家居電商平台,例如新浪家居,它們擁有較高的用戶流量和較好的品牌效應,又有資訊等作為平台延伸,但電商運營經驗缺乏是其短 板。
儘管每股力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但是家居電商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還是行業痼疾。首先,線下家居行業存在價格不透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 誠信度低等問題,這些問題會延伸到線上,影響消費者對於家居電商的接受程度;其次,家具為大宗耐用品,購買週期長,消費者購買時較為理性和謹慎,大額在線 支付的安全問題也是他們的擔心所在;再次,家具是非標準化產品,單件家具很容易跟整體家裝風格不符,消費者對定製化和個性化的需求較高,從售前諮詢到售後 服務整個過程都需要家居電商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有時家居物流還需要配合裝修進程;最後,家居電商也難以迴避電商的共同難題,如實物與圖片的區別,線上 商城與線下賣場的衝突等。
從眼下的情況來看,與其他品類電商相比,家居電商起步較晚,並無某一家家居類電商在行業內有絕對的優勢,基本上都還處於起步狀態,如何擺脫諸多問題的牽絆,讓消費者接受並信任家居電商是所有市場參與者共同的使命。
一切為了體驗
家居消費者在乎家具的材料、款式、價格,而這一切都比不上「體驗」來得實在,買沙 發的人想知道這款沙發跟家裡的其他家具是否搭配,風格是否協調,他們更想知道這沙發摸起來、坐上去又是怎樣一種感覺。而這些,恰恰是電商的短板,家居電商 正試圖從線上和線下兩個維度來滿足消費者的體驗需求。
線上體驗得益於信息技術的進步。安居麗業商城搭建了3D可視化DIY家居網上互動平台, 根據面積、位置、風格等為用戶推薦樣板間,用戶不僅可以按照客廳、廚房、臥室等不同的功能挑選,還能根據現代海派、美式鄉村、古典、混搭等多種風格進行選 擇,並在此基礎上進行DIY設計。尚品宅配也推出了類似的服務,推出了專門的「我家我設計」軟件,用戶可以繪製平面戶型圖、進行虛擬裝修等。線上體驗以及 DIY設計的方式明顯提高了用戶的參與度,但其功能目前更多還表現在增加家居網購的樂趣方面,在為購買決策提供參考上起到的作用還比較有限。
與新穎的線上體驗相比,線下體驗來得更為實在,也更受消費者的歡迎。淘寶愛蜂潮家居體驗館提出了省略中間環節的「F2C」(Factory to Consumer,工廠到消費者)低價模式,採用情景間、集約、在線三種方式進行貨品展示,消費者在現場體驗的同時,可通過體驗館的收銀台線下付款,但訂 貨依然還需要通過網絡進行。淘寶愛蜂潮強化了「體驗」的功能,但目前,該模式存在著覆蓋人群少、展示空間有限、價格標籤與網購價格時有出入等一系列問題, 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體驗的快感。同時,這種方式也只適用於「底子厚」的大商戶,對一眾小本經營的商戶而言則未必是筆合算的買賣。
對傳統家 居企業來說,它們本來就擁有線下實體店,在提升消費者的購買體驗方面優勢明顯,但線上線下同時作業卻也帶來了協調問題。如果大家都到線下體驗、線上購買, 成本壓力本來就很大的線下銷售勢必會受到影響,而如果線上線下銷售不同的貨品,那麼傳統家居企業線下體驗的優勢又將不復存在。筆者致電月星集團旗下的百舍 家居網客服人員詢問是否可以到線下進行體驗,該客服人員稱,線上的產品一般不會在線下銷售,因為涉及到兩個渠道之間的協調問題,這正是傳統家居企業觸網痛 處所在,到底體驗為重,還是協調為要,待解。
家居也要有個性
提供定製化、個性化的家居產品和服務成為整個家居行業的另一個發展趨勢。數據顯 示,目前定製化家居已經佔到整個市場份額的10-15%,且近幾年正翻倍增長。定製家居通過個性化需求創造附加值,鎖定有個性化需求的相對高端用戶,避免 陷入價格戰之中,在家居業成本高企的今天更具吸引力。對家居電商來說,自然也是如此。酷漫居與迪士尼、時代華納等公司合作,獲得「貓和老鼠」、「超人」、 「蝙蝠俠」、「哈利波特」等動漫形象的授權,以酷漫居動漫家居網為平台,線上線下一起抓,計劃從明年開始提供定製化家居服務,目前已經獲得鼎鑫資本 6000萬投資,並計劃在三年內上市。
家居定製涉及諮詢、評測推薦、設計、實地測量、物流、安裝、售後一連串的服務,因此也包括了更多的線下 參與。尚品宅配旗下的新居網和600餘家實體店實現了線上線下的對接,消費者在新居網上瀏覽3D樣板房,有意向後在線預約,通過網上商城預約可享受一定的 折扣,也可以參加線上團購活動等,之後合作轉向線下,設計師上門測量尺寸,制定設計方案,並在獲得消費者首肯後進行生產、配送、安裝。
定製化 服務消耗的人力和時間成本都較高,而作為服務保證的線下實體店也對資金實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差錢」是此類定製化家居服務企業能夠生存的前提。如何化 解多樣化需求與規模化生產之間的矛盾,尚品宅配「拆分訂單-合併生產-家具組裝-合成訂單」的做法可以提供一些借鑑。尚品宅配將不同用戶的訂單進行拆分, 家具被分解成零件,然後再將相同的零件進行合併生產,零件出廠後進行編號,按編號組裝成家具後合成訂單。但是,如此操作的前提是有足夠的訂單數量作為支 撐。■
http://news.imeigu.com/a/1324624505450.html
人人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一舟近日在接受央視《經濟半小時》2011中國年度經濟人物巡禮採訪時說,今年5月人人公司在美國紐交所的上市只是序 言的結束以及正式章節的開始,他認為,社交網絡的重要價值將是SOLOMO(SOLOMO是英文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 Mobile(移動)的縮寫)。如果你在中午吃飯的時間,將自己的位置定位,手機上便會顯示出在你附近一定範圍之內能團購吃飯的地方,而在消費者確定購買 後,新鮮事又會在人人網上被觸發,這種社交型電子商務的價值正愈加凸顯。
目前人人公司旗下擁有人人網、糯米網等知名網站:人人網是國內領先 的實名制社交平台,激活用戶高達1.37億,而糯米網是典型的社交型電子商務模式,兩者就是SOLOMO的完美結合。據統計,2011年6月底,我國網民 規模達4.85億,今年年底將超過5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6.2%,5億網民帶來的網絡人口紅利正在締造互聯網經濟的黃金時代。SOLOMO之所以將是 新契機,是因為與地理位置有關的信息現在佔了互聯網信息的大部分,而未來像旅遊,娛樂等也同樣適用於SOLOMO應用,這種電子商務的模式會給賣家和買家 都帶來極大的便利和實惠,電子商務的爆髮式增長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將再一次觸發互聯網時代新機遇,社交型電子商務的時代已經到來。目前,人人網的客戶端 已經覆蓋了ios、android、symbian等各個移動平台。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1/wNMDcyXzM5MDIwNA.html
歷經2個月時間,號稱「擁有全國最大連鎖渠道」的民營連鎖書店光合作用書房(簡稱「光合作用」)獲得業務重組。
12月21日,光合作用以及重組團隊,在經歷被供應商堵門討要貨款、門店暫時關張等風波後,首次公開面對媒體。據在場人士透露,當天光合董事長孫池在廈門舉行的媒體見面會發言中,幾度哽咽,並稱當地政府的支持,令其「震撼」。
光合作用新商業模式設計方、開銳創富相關負責人張寧透露,未來,光合作用的商業模式,將開闢線上和線下「兩條腿走路」的路線,而光合重啟的首期資金需1500萬,已有3-5企業進入第二輪談判,若談妥光合作用標誌性門店將從2012年4月起陸續開業。
新商業模式
光合作用的身份將成為電子出版商,並出版電子作品
根據重組計劃,光合作用將實現「兩條腿走路」的模式。
具體而言,光合作用的線下書店,將從傳統的定位即「你的第二書房」,升級為「悅讀者的城市客廳」。對於這種轉變,孫池稱,「這代表著光合作用將不再是私人書房型的私密空間,而是更推崇交流的客廳式共享空間」。
在提供的產品層面,光合作用將以「雜誌+咖啡」為主,拋棄小百貨銷售;同時,光合作用還將實現網上銷售,並推出數字閱讀,而光合作用的身份將成為電子出版商,並出版電子作品。
對 於向線上部分的拓展,孫池表示,「無論是線上或是線下銷售,實體書都無法迴避電子書對市場的衝擊。跳出現有的競爭範疇,從實體書行業與電子書行業間的競爭 看,電商與傳統書店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現在國內電子書市場尚未形成穩定格局,光合作用有機會成為數字閱讀時代的風格化閱讀內容提供者」。
此外,孫池表示,購書卡、購書券,包括讀者手中的會員卡,仍將可以在新的光合作用門店裡使用。而光合作用原有的債務清理工作已接近尾聲,預計在2012年4月,光合作用將陸續重啟其具有標誌性的門店。
「光合作用的此次風波也許是件好事,重生讓它有了新的經營模式」。孫池說。
艱難重組路
這種輕資產的書店,在與投資方的談判中並沒有太多的主動權
在光合作用提出新的商業模式身後,其重組工作也進入實際性階段。
據本報記者瞭解,過去近2個月,在廈門文化(創意)產業協會主導的「光合作用企業重組協調小組」指導下,光合作用與意向重組方已經進行了兩輪談判,進入談判範疇的企業多達30餘家。其中,第一輪談判有十餘家企業入圍,最終,有3-5家企業進入了第二輪談判。
志鴻教育集團董事長、中國書刊發行協會非公有書業工作委員會主任任志鴻曾對本報記者表示,早在幾年前,光合作用就存在一定的資金困境,而企業主(孫池)以及相關團隊,都是很有理想的,一直在努力克服。
10月28日,由於被爆出資金鏈斷裂,光合作用位於大望路和五道口的兩家門店,遭遇部分民營供應商哄搶。對於這家擁有31家門店的民營書店運營商而言,噩夢彷彿在一夜之間發生。
光合作用方面稱,光合作用「重生」的優勢在於三個方面,包括光合作用品牌與讀者號召力、新的商業模式有成長性並且可以實現、孫池以及光合作用核心團隊擁有的16年專業知識和資源。
但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這種輕資產的書店,一般不擁有物業,在與投資方的談判中,並沒有太多的主動權。並且,這種重組並非完全在原有業務基礎上實現的,而是需要去開拓一個新的電子商務業務。我相信,這也是為何談了這麼久,還需要等到明年4月才開業的原因。」
書店業之困
在圖書出版乃至發行領域,國營和民營企業享受的是不同的待遇
光合作用「並不華麗」的轉身,非民營書店中的孤例。
今年7月,擁有17年歷史的北京著名獨立書店風入松貼出了停業通知;7月底,上海季風園書店也傳來關閉的消息; 9月22日,廣州僅餘的兩家三聯書店也宣佈結業。
在光合作用暫時關張之時,孫池曾對外透露,在扣除物流、人力、房租的成本之後,圖書銷售的淨利潤率約在3%。為了提升盈利能力,光合作用在門店內引進其他相關的文化產品,包括CD、雜誌、文化用品等。但近年來,物業成本大幅上升,而圖書銷量下滑40%。
任志鴻稱,雖然中國目前在大力推薦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在圖書出版乃至發行領域,國營和民營企業享受的是不同的待遇。在國外眾多國家,圖書行業都是低稅或者免稅的,而在中國,國營圖書企業才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這從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營企業的發展負擔。
本報記者瞭解,民營書店每年除13%的增值稅,盈利後還要繳納25%的所得稅。反之,國有的新華書店在稅收上可享免收增值稅的優惠,同時還免徵企業所得稅、營業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及房產稅等大稅種。
電子商務也衝擊書店業的發展。從2008年以來,通過電商渠道銷售的圖書年均增幅達100%。易觀國際發佈的《2011年第二季度中國網上零售市場季度監測》數據顯示,網絡圖書銷售同比增長84.5%,網絡圖書銷售也成為眾多B2C網站吸引流量、做大規模的「金餑餑」。
2011-12-27 AD
唐英年在造勢大會上講到教育,話:「提升教育開支,由現 時佔 GDP 3.5%增至 4%,減輕家長在教科書、補習的不必要開支。」似係原則性講法,提升教育支出在 GDP嘅比例,當然人人歡迎,香港名義人均 GDP約二十四萬七千元( 2010),零點五個百分點就係 1,235元,七百萬人計就有八十六億四千五百萬元左右,算多不多,算少不少,如果動用新增教育支出之中嘅十億元來資助全港家長買書,就乜嘢教科書售價問 題都冇晒,天下太平,如果唔計現在已接受書簿津貼嘅學生,上述數目會更加降低。教育局局長孫明揚與副局長陳維安與教科書出版商糾纏近三年,造成三輸局面, 教育局無面,書商耗費氣力,家長無得益,真係不知為何,講到尾,就係本地學校無錢買分拆教材、政府不肯承諾撥款買教材、書商唔願蝕本,於是弄至如斯收場, 孫局長之病雖不是由此而起,但為此而費心費力,導致身體更弱,就好值得同情。如果政府唔係將一個小小問題搞大到成為政治問題,教育界一早安樂晒!
孫局長話以後會大搞電子教科書,潛台詞係用電子書逐漸消減印刷教科書,等啲印刷書商冇得亂 搞,一了百了。表面睇,電子書係潮流所趨,政治正確到極,但電子書之真正教育作用、效用,是否能為學生成績帶來好處,誰也說不準。美國係電子科技最先進 國,但「紐約時報」曾有報道(九月三日, In Classroom of Future, Stagnant Scores)大力質疑美國電子書與電子教育嘅成效。科技之都矽谷所在地,大把科技專家將佢地嘅子女送入一間叫做 Waldorf嘅反潮流學校,就係在校內完全沒有電腦,禁用 iPad,要學生背誦乘數表,學算術只係用鉛筆與白紙。啲家長係十九世紀人物呀?儍仔呀?唔係噃,家長包括 eBay嘅首席科技總監、蘋果高層、 Google、惠普、雅虎嘅職員,呢啲家長認為學生學習要從基本做起,愈靠電腦電子幫助,學子頭腦愈笨鈍!呢間 Waldorf School位於 Los Altos,地區鄰近 Google、 Apple、 Yahoo總部所在地,教育局不妨派人去考察吓,咪人云亦云,空言電子書取代傳統印刷書,會禍延下一代㗎。 \
http://news.imeigu.com/a/1326177429407.html
電子商務是個騙局嗎?
前不久,某垂直B2C電商企業創始人在公開演講中發表了一系列言論,比如電子商務是浮躁的,生意的本質其實就是要賺錢,不賺錢的生意其實就是故事,就是泡沫等。激起了電商行業許多投資者的討論和創業者的感同身受,故選摘兩篇知乎上業內人士的文章以饗讀者。
簡江|文
「不 賺錢的生意就是泡沫」這句話沒錯,如果需要加一個定語,我會加上「長期」兩字。電子商務公司的確大部分不賺錢,甚至大部分長期也看不到賺錢希望,但是並不 意味著電子商務是個騙局、都是泡沫。這是個邏輯問題,有嚴重誤導傾向,這也是我在微博上和一些電商行業的朋友討論,並特別在知乎詳細回答這個問題的主要原 因。
大多數電商都是一種零售形式。核心是零售,遵循基本的零售邏輯。有人說「生意就是低買高賣」,這句話也沒錯,但低買高賣僅是生意邏輯的一小部分,是一個表象。照這個邏輯,我也可以說「生活就是吃吃睡睡」。而背後更重要的是:「你有什麼能力能夠讓你長期低買高賣」。
因 此,電商企業核心的造血能力並非來自「是否有錢賺」,而是來自於「是否可以持續低成本獲得購買客戶並維持合理毛利」。單靠不停投放廣告當然做不到這一點! 搞零售的都知道,拋開具體品類談零售就是放空炮。大部分零售品類在線下很難獨立形成聚客能力,在線上也一樣。一兩年前業內就開始叫囂「電商的機會在垂直領 域」害了不少人,連賣毛巾拖鞋都想搞個垂直B2C小平台,簡直是在胡鬧。在線下商業中,不依賴商超或地面人流就無法獨立開店的零售業態,憑什麼搬到線上就 可以呢?
早先很多電商創業團隊都是互聯網出身。把線上零售想得過於簡單,似乎就是低價進過來,稍微加點價賣出去就行了。而做一個長久的好生 意,還必須考慮「毛利-市場成本」是一個什麼樣的變化曲線。如果競爭導致毛利率越來越低,市場成本越來越高,那麼這個生意肯定持續不下去。 電商公司更應該考慮的是,你為客戶創造了什麼長期價值、為行業創造了什麼長期價值、如何變現這些價值以及如何構築長期壁壘。我們應該研究的不僅僅是如何低 價買流量,如何提高轉化率,如何打折拉高銷售額。而更多的應該是如何通過電子化改善用戶體驗、改善傳統零售業的效率。這需要對客戶、對傳統零售業和供應鏈 有充分的瞭解、理解和尊重!這裡面的機會很多,空間很大,可惜這個階段的電商公司大部分對此知之甚少。
電商是不是「騙局」?這要看是否能夠 走到有規模效益那天——你的生意是「規模經濟」還是「規模不經濟」。比方說A公司重複購買率比較高,可以有效攤平推廣成本,持續的銷售額增長能夠在核心品 類上形成規模壁壘和採購優勢,導致競爭對手很難進入,那麼即便在成立初期需要持續不停投入,一旦堅持到壁壘期就有盈利能力。這就是貝索斯在Amazon剛 上市時候說過的,「我們是一個固定成本很高,而成本隨銷量變化很小的行業」,所以要花很長時間走到盈利,一旦開始盈利,後面就有可持續性。
但也有一些垂直電商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邏輯。他們的思路似乎是「有足夠多的銷售額和購買客戶」,就幻想著能做成平台,就可以盈利。結果錢燒得差不多了還不見起色,反過來罵「電商是騙局」,究竟是被騙了?互相騙?還是自己騙自己?
零 售就是零售,就算你是再牛的團隊,如果不尊重零售邏輯,搞不清零售本質,最後走到死胡同幾乎就是必然的。遺憾的是這一輪垂直電商創業者大多數是互聯網出 身,對零售的本質缺少瞭解,對看起來土得掉渣的零售的邏輯也不足夠尊重。見過太多靠譜的團隊在把握著不靠譜的方向。可以預見,還會有一批電商倒掉。但之後 的路還很長,機會還很多,這批泡沫培養的團隊,會在下一輪發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對後泡沫時代的市場依然始終樂觀,亦非常讚賞吳聲老師說的話:「電商 的春天還沒到,何談冬天」。謹與各位共勉!
(作者現從事天使投資)
韓冰|文
電商必須能自己造血,而不是完全通過外部輸血。
這兩年都在說電子商務比較火,而遊戲的熱潮已經過去,但很奇怪,遊戲還真的是不斷有新的大賣的產品,一直創造驚人的現金流和盈利,而電子商務卻一直在創造驚人的廣告費,沒有一個電商企業是以自己的淨利潤和淨利率稱霸武林的。
也 有很多人喜歡把B2C電子商務人為地分為淘寶裡的和淘寶外的,認為淘寶裡的都是溫室裡的花朵,被溫水煮著的青蛙,出了淘寶就命運多舛,而待在淘寶裡則是充 當養料,同樣前途暗淡。同時認為在淘寶外獨立做是血統高貴的,前途是光明,困難是暫時的,卻不覺得如果沒有了資本的給養,最先死掉的往往是淘寶外邊的。
資 本不是做慈善,資本是逐利的,在目前中國的投資市場環境下,凡是拿了投資的企業,退出機制就這麼幾個, 退出方式的狹窄決定了眾多企業運營方式和價值評價標準的趨同,規模比盈利重要,速度比基礎重要,知名度比美譽度重要。當投資者的話語權超出了創業者,上市 退出就成為了終極目標,這個終極目標就是所有杯具的開始。
一個企業從零開始走到上市,通常需要5~8年,互聯網行業或許更短,但是電子商務 不是個互聯網行業,它是貫穿了互聯網和傳統企業的雜交型行業,涉及的面更廣,企業的發展道路更複雜,也許比通常的時間還要長。這個時間跨度很難全部處在一 個資本的黃金期,依靠資本的力量固然可以高速發展,但是當資本趨於謹慎,企業的發展速度就會減緩,甚至停滯。任何人想在一個很短的商業週期裡,完全通過資 本的力量極速衝擊上市,都是帶有投機性質的。
能夠在一次資本的狂歡中順利沖上市的固然是勝利者,但是強大如新浪搜狐網易者,若不是後來紛紛 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估計早就退市了。而2005年前後那一波以百度和盛大為代表的企業,均發跡於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恢復期,能夠上市,有幸運也有實力, 終歸自身的造血能力異常強大,百度上市融來的資金一直趴在賬上都沒機會用。
造血能力不強卻上了市的幸運兒如麥考林,如果沒有沈南鵬先生掛帥,還真不知道鹿死誰手。如果以上市套現為終極目標,或許規模、口碑、品牌形象還能忽悠一下投資者,但是如果沒有賺錢的能力,上了市也只能和麥考林現在的股價一樣一落千丈。
想起當初做優衣庫時,老闆一句話就把我批得體無完膚,徹底從電子商務的慣性思維中警醒過來,「不賺錢還做什麼,比線下賺得少還做什麼線上。」
(作者現就職於天使投資機構險峰華興)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446
自從與京東纏殺之後,噹噹就一直在按彈藥充足的對手的規則出牌。當這個國內圖書電商老大終於因巨虧壓力意識到難以為繼,轉奔電子書新市場而去時,京東也尾隨而至。
8個月前,噹噹網CEO李國慶在一個頒獎典禮上對公眾說,在圖書上,京東並不是噹噹的競爭對手,而是屬於靠賣商品生存的三流企業。很大程度上,賣了12年書的李將引領噹噹走向「中國亞馬遜」的希望寄託在了龐大的讀者規模和供應鏈資源上。
但在2011年年底的一天,噹噹網的一位高管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跟京東耗不起,我們認慫了!」
對47歲的李國慶來說,2011可謂難熬的一年。從「交公糧」一說,到與大摩女對罵,再到與京東商城CEO劉強東的隔空論戰,李國慶直白的表達方式讓他一直停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罵戰之後的結果是,賣電器起家的京東商城和蘇寧易購先後殺入圖書市場,掀起了一輪輪價格戰,並導致噹噹網2011年第三季巨虧7340萬元;作為中 國最早的B2C企業,噹噹網受囿於整個在線圖書市場一百多億元的體量,並沒有隨著電商市場井噴而高速成長,營收規模始終徘徊在二三十億元左右,處境多少有 些尷尬。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噹噹網始終沒有應時而變,相比之下,美國在線零售巨頭亞馬遜早已通過Kindle電子書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而蘋果開拓了平板電腦市場,並催生了涵蓋從電影到雜誌、圖書的巨大在線內容消費需求——年輕人擁抱數字出版的速度比所有人想像得要快。
噹噹網終於在2011年年底也開賣電子書。噹噹網副總裁、數字出版業務負責人易文飛向南方週末記者聲稱,李國慶賦予他的戰略使命是,未來五年內全面超越噹噹網的紙質書。這會是噹噹網脫胎換骨、向亞馬遜靠近的機會嗎?
但就在噹噹網電子書內容平台上線半個月後,2012年1月8日,京東商城也宣佈將啟動電子書刊付費下載項目。
打不起的價格戰
為了上市,李國慶還付出了另一筆更為沉重的代價——為了份好看的招股書,省錢沒做物流,沒有自建運輸隊。而京東、凡客在物流上早已投下巨資。
噹噹網依然處在成長的快車道上。即使在2011年第三季度,其總營收仍達到9億元,保持了50%的增長,而日用品營收更達到了2.55億元,同比增 長達162%。投資者會上,李國慶反覆強調,噹噹網是中國惟一有一年盈利歷史的電商,有多年戰勝跨國公司巨頭價格戰的經歷,「虧損在服務和價格戰,值 了!」
不過,對於一家號稱要與京東商城一爭高下的中國老牌電商企業來說,這個成績不但沒有縮小它與目標競爭對手的差距,而且還面臨蘇寧易購等一大批後起之秀的趕超。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電商領域的激戰之地。據劉強東向南方週末透露,京東商城在2011年11月即超過260億元的全年銷售目標,增長速度超過100%,市場份額超過第2名至第10名的總和。
蘇寧易購、國美庫巴網年增長速度也快得驚人。跑馬圈地的時代還遠未結束。每個公司都在拚命燒錢,如果你虧得不夠多,那麼你只能被排到隊伍的最後邊——但上市後面臨投資者巨大壓力的李國慶,無法像劉強東那樣強硬出牌。
巨頭們還已將它們的強勢延伸到噹噹網最核心的圖書陣地,2010年京東上線圖書業務,其後一年接踵而來的與噹噹網的價格戰,引得無數媒體關注,而京 東借此舉也從一個3C類垂直電商邁向了綜合性電商的門檻。「京東2012年的圖書增長會是百分之兩百,增長速度是噹噹的十倍。」
儘管有了大幅增長,但在噹噹網目前營收結構中,百貨類商品的營收佔比不足四分之一。李國慶希望能將噹噹網在網上圖書市場的成功路徑,複製到百貨業務 中,用賣書掙到的錢,培育百貨市場,但這種突破絕非易事,因為它所面臨的市場角逐堪稱「紅海」——不僅僅有亞馬遜中國、京東、凡客這些實力不俗的選手,更 有B2C中可怕的巨無霸:淘寶商城。
不為外界所知的是,為了上市,李國慶還付出了另一筆更為沉重的代價——為了份好看的招股書,省錢沒做物流,沒有自建運輸隊。而京東、凡客在物流上早已投下巨資。「上市之後發現不投物流不行。現在做物流是好事,但晚了。」劉強東這樣評價。
而亞馬遜的成功秘訣之一,就是早期不惜代價投資於物流和云計算。這些早年的投資領域,最後都成了新的利潤來源——亞馬遜利用其在物流和云計算上形成的冗餘能力,服務於第三方,收益豐厚。
「出版物數字化只是時間問題」
易觀國際分析師孫培麟認為,噹噹網試水電子書,目前最大的壓力並不是來自上下游內容方,而是其內部電子圖書部門與傳統紙質書部門之間的左右手互搏。
2011年12月21日,噹噹電子書付費下載業務上線,它號稱與全國一半的出版社合作,有5萬種圖書。李國慶還聲稱會在2012年上半年推出自己的電子閱讀器。
在噹噹上市後不久,李國慶即成立了數字業務事業部。易文飛2011年3月空降到噹噹網時,其部門只有4個人,不到一年,已拓展至100人——這是噹噹內部拓展最快的部門。
亞馬遜紙書和電子書的銷售比例發生的逆轉,給予了李國慶充足的信心——平板電腦和電子閱讀器正在改變人們瀏覽雜誌、獲取新聞和閱讀小說的方式,這一切正在導致由墨水與紙張所構成的圖書時代的終結。「出版物數字化只是時間問題。」易文飛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然而在噹噹之前,漢王、盛大文學都曾試水電子書銷售,但表現均難以讓人滿意。漢王電紙書市場份額較高,但它直至2011年巨虧之際,才宣稱要致力於 搭建電子書平台;盛大電子閱讀器Bambook的份額僅次於漢王,旗下又有起點中文網這樣的內容網站,但其內容資源和用戶消費習慣主要集中在網絡文學領 域;亞馬遜則囿於kindle尚未正式進入中國,無法貼身近戰。
在易觀國際分析師孫培麟看來,噹噹網在圖書行業幹了12年,與上游出版社有著深厚的瞭解和關係,內容渠道較為多樣化,用戶均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較高的閱讀需求,是最有希望學習亞馬遜、整合起中國付費電子書市場的公司。
據噹噹網副總裁易文飛介紹,上線20天來,噹噹電子書的銷售超出了高管層的預期——《金陵十三釵》等暢銷書銷量均超過一萬本,而定價稍高的《喬布斯傳》也賣出了上千本。
儘管如此,噹噹網還是缺乏與各大出版社的談判籌碼——這直接導致了在其剛推出的5萬冊電子書中,暢銷書並不多。電子書如何定價,是噹噹面臨的另一個 問題。儘管大部分電子書價格為紙張書十分之一,但暢銷電子書如果像《喬布斯傳》一樣昂貴(售價42元,比正版紙張書只便宜7元),相對零售價的盜版電子書 很難有競爭優勢。
現在來看,噹噹數字圖書與出版社有兩種合作模式:一種是分成模式,大部分按行規分成,噹噹分四成,出版社分六成;另一種模式是「低買高賣」,這種模式主要針對優質圖書資源。
但出版社仍擔心電子書衝擊紙質書。雖然噹噹已經和二百多家出版社合作,但全國還有一半的出版社沒有簽協議。比如高等教育出版分社,在一些教輔書上和噹噹網有合作,但社長范廣紅向南方週末記者聲稱,她對電子書上對噹噹網的加密技術,以及銷售數據的透明性非常有疑慮。
甚至以銷售紙質書起家的噹噹也未必真的下定了革自己命的決心。易觀國際分析師孫培麟認為,噹噹網試水電子書,目前最大的壓力並不是來自於上下游內容方,而是其內部電子圖書部門與傳統紙質書部門之間的左右手互搏。
不過易文飛聲稱,如果紙書銷售受到電子書衝擊,首先影響的就是噹噹網自己,在這個源動力噹噹網會考慮周詳的,「我覺得電子書不會殺死實體書,但它會迫使出版商轉變思路。完全取代實體書不是電子書的目的」。
相比之前對電商流行趨勢的反應遲鈍,噹噹網這次的行動確實迅速,它即將在2012年4月份推出閱讀器,也如亞馬遜一般以低價為招牌。
但漢王一位高管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他們並不懼怕噹噹閱讀器的競爭,「你相信他們能做到那個低價嗎?」他反問。
據京東商城主管圖書業務的副總裁石濤披露,目前京東商城已與二百多家出版社及網站簽訂了合作協議,首期上線圖書品種將超過8萬種,在電子書的定價和收益分配方面,將由內容提供方制定價格,雙方按三七比例分賬——相比噹噹的四六分成似乎要優厚得多了。
http://www.eeo.com.cn/2012/0209/220474.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王芳 劉丹 呼哈網倒閉的結果,讓考慮投資奢侈品電商的風投不得不再三謹慎。
目前,重金請楊冪做代言的走秀網,其定位已經從奢侈品轉型於網絡時尚百貨,既包括奢侈品牌,也有大眾消費品牌,甚至淘品牌。
走秀網副總裁陳易佳坦承,一開始,走秀網的市場定位是要打造一個「國際名品的網絡旗艦店」,後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將定位作了調整,從關注點在奢侈品 牌轉變成了「中高端的時尚百貨」,目標人群成長中的中產階級。陳易佳稱自己現在一大半的時間在美國是因為,正聯手美國梅西百貨公司(Macy's)等知名 百貨公司和供應商組建全球供應鏈管理體系。
「純做奢侈品電子商務,死路一條。」這是走秀網聯合創始人黃勁在2011年11月8日的中國網上零售年會上說的話。
陳易佳稱走秀網已經連續兩年保持了400%的增長,目前員工1000多名,2011年將完成10億人民幣的銷售額,其中奢侈品銷售佔比目前大約為20%-30%。 明年的目標銷售額是40億。陳易佳拒絕透露毛利率的數據。
2011年3月走秀網獲得了KPCB(凱鵬華盈)2000萬美元的投資,8月又獲得了美國華平1億美元(華平領投,KPCB跟投)的投資。陳易佳稱融資第一位是要建設海外團隊和供應鏈,正在大力擴充歐洲、美國大區的買手辦公室。
在幾大知名的奢侈品電商中,走秀網的「燒錢」程度處於領先水平。除了上半年請當紅女星楊冪做代言外,還進行了地鐵等一系列戶外媒體的投放,陳易佳透露2011年線上和線下的總廣告投入大約是5000萬元,預計2012年的廣告投放還會增加。
2011年12月,淘寶商城的員工好心地提醒各家合作電商,未來的一段時間內要屏蔽掉他們所有關於美國品牌Coach的內容。原來,12月13 日,Coach推出了淘寶商城官方旗艦店,這是其在中國市場的首個在線購物平台,為期一個月,由來自Coach品牌的專業客服團隊進行管理。實際上也是為 自己將來在中國市場的在線銷售渠道作準備。
雖然各個垂直類奢侈品電商都表示對京東商城開始涉獵奢侈品不擔心,但淘寶商城引入奢侈品牌真切地給他們構成了威脅,更何況奢侈品牌已經開始自己梳理 網上渠道。2010年11月底,Giorgio Armani宣佈在中國地區推出電子商務渠道,成為首個在中國推出線上商店的奢侈品牌。幾乎同時宣佈登陸中國的還有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網購平台Yoox集 團。這些都積壓著垂直類奢侈品電商的生存空間。
另外一個定位變化更徹底的網站是唯品會。唯品會上線於2008年12月,當時專做奢侈品。其發言人蘇思敏表示,當時淘寶的客單價平均才80元,網購市場尚未培育起來,奢侈品完全賣不動。於是唯品會從2009年3月開始轉型,變成「在線折扣零售商」,開始做阿迪達斯和耐克。
意外發生的情況是,阿迪達斯和耐克的訂單第一天就出現兩百多個。因此開始重點轉向大眾品牌,奢侈品的比例變得非常之小。
經過幾年的電子商務環境變化,高單價網購逐漸被嘗試,唯品會於2011年1月才重新開了奢侈品頻道,每週二、四上新,每週上線的品牌只有10個左右,5天下架。
唯品會目前已經完成了兩輪融資,2010年11月獲得DCM及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的2000萬美金;今年5月獲得紅杉資本和DCM的5000萬美金。融資的投向主要是技術、IT、物流倉儲。蘇思敏稱,預計2012年能實現盈虧平衡。
|
|||||||||
重整一家公司,將它做到一方之 霸,需要多久時間?回報,又有多少? 這個答案,對身兼穩懋半導體董事長、上銀副董事長等職的陳進財來說,是八年的光陰,以及超過十億元的回 報。 五十七歲之前,陳進財從一個會計師事務所的小查帳員,到被南僑化工董事長陳飛龍發掘出來的管理新星,一路當到南僑關係企業總裁,生命中 的一切,就是傳產業。 然而二○○三年,陳進財不忍扶輪社友——穩懋前董事長謝式川,為了膠著的營運而鬱鬱寡歡,年近六十的他接下重擔,一腳 跨入電子產業,就此開啟他的「重整」事業。 過去八年,陳進財把穩懋這家虧損公司,改造成全球砷化鎵晶圓代工龍頭,市占率達五成;八年前穩懋 每股虧損二.六三元,去年自結每股獲利達二.○六元。 儘管其規模與台積電相去甚遠,但研調機構IC Insights統計,穩懋去年營收成長率居全球所有半導體代工公司的第二名,僅次於三星電子的代工部門,亦超過台積電的九.二%(以美元計算)。 他 的重整成績單,還不只是穩懋。因博達案瀕臨營運危機的廣鎵,在他擔任董事長的五年期間,營收與獲利攀高,吸引 LED龍頭廠——晶電入股成為最大股東。 至 於在○八年金融風暴時期,每股虧損超過三元的宣德科技,也在陳進財擔任董座後,營運出現轉機。二月十三日,宣德引入香港個人股東接手穩懋持股,並計畫與出 身鴻海的深圳立訊精密合資設廠,做為進軍中國的跳板;與三年前參與私募成本相比,穩懋獲利率約七%。 投資回報率高總持股市值翻了三百倍 陳 進財的重整能耐,不但救了三家電子公司,也讓其身價翻了好幾番。 他在南僑工作三十九年,以近期董監持股餘額與二月中旬股價計算,約僅一千萬 元市值。但他在穩懋持股市值超過九億元,前年廣鎵股權轉手時,他的持股市值也超過三億元,光這兩家就替他創造逾十億元身價。若加計他的上銀股權,身價更直 逼三十億元,足足是南僑持股市值的三百倍。 豐厚回報,卻不是他精心策畫、嚴謹布局的結果,而是他一次次從友人手中接下落難公司,再一次次改 造後的收穫。 謝式川與宣德總經理江長霖,都是他台北天母扶輪社的朋友;就連回報率最高的上銀,也是他早年為了相挺大學同學——上銀科技董事 長卓永財,處分當時即將掛牌、潛在收益數億元的康師傅持股,所換來的。 八年來,他就像專門承接不良債權的私募公司,不帶團隊,一個人進駐這 些公司,營運上軌道後,再逐一轉手出售。面對高難度的企業重整,他卻說得輕鬆:「我這一輩子只做三件事情,一是抓住未來的方向、策略定調,二是資源分配, 三是看緊進度。」 成為改造專家,首先是「不設框架」的心態,克服傳產、電子壁壘分明的迷思,「管理是通則、不分產業,」他說;接下來,就是 要落實以下的重整三步驟: 重整步驟一:止血重新定位,虧錢的不做 營運虧損,身在其中者常常霧裡看花,但他從外部觀察,反而常 收奇效。宣德財務處長林添發觀察,陳進財最常在業務會議上說:「虧錢的不要做了!又不是在做慈善事業!」 原來,過去宣德主攻市場定位不清 楚,有訂單就接,營收擺前面、毛利率擺後面。但陳進財市場經驗夠,訂單該不該接,先問有沒有賺頭,再看是否符合宣德長期發展方向。他接任後,宣德營收減 少,但虧損金額也降至接手前的一%,今年將力拚損益平衡。 「經營公司最怕方向搞錯了,資源都浪費了,」江長霖說。他與陳進財已經商討出,未 來宣德將朝向訂單穩定度高的醫療領域,以及被外商寡占的高頻連接器市場。 宣德虧損的另一原因,是過去高度依賴人工、生產成本高。陳進財以宣 德的自動化團隊為基礎,一邊改善生產流程,一邊設計新產品,「產品不能自動化生產,就不做了,」林添發說。去年第三季起,宣德進入全面自動化,毛利率也大 為改善。 重整步驟二:看長不看短大舉擴產,想未來需求 「止血」只能減少虧損,還無法創造效益。陳進財自嘲傳產業競爭環境艱 困、「被壓榨慣了」,早已練就一身求生本領,養出他敏銳的市場嗅覺,並把這點運用在廣鎵的改造上。 廣鎵發言人程小慧說,陳進財四、五年前就 鎖定LED照明市場,但他認為這是大者恆大的遊戲,產能最重要。○八年金融海嘯前,廣鎵就不斷擴產,二○一○年營收比○五年陳進財接手時,大增近四十億 元、增幅七.四倍。「如果當時沒有大舉擴產,也不會有這樣的成績單,」程小慧說。 重整穩懋時,他也決定大舉擴產,原因是穩懋獨特的晶圓代工 模式。「做晶圓代工的,製程技術一定要到位,而且要領先客戶,產能也一定要夠,」因此,即便穩懋在○五年時仍是虧損狀態,他仍毅然向台塑集團買進現在的廠 辦大樓,以及未來建廠所需要的一千七百坪土地。 隨著近年房地產價格上漲,穩懋當初買入這兩筆資產,現在漲幅已超過一倍。就算不處分,也替穩 懋省下至少五億元的建廠成本。「科技人對技術專業很專精,但我會看得比較長遠、比較廣,去想未來可能的需要,」陳進財分析。 相對於另一家砷 化鎵晶圓代工廠——宏捷科技,去年才把設備從四吋升級為六吋,穩懋早就布局六吋廠,資本支出更連續三年都高達四十億元,毛利率也因而從往年的兩成多,在去 年底站上三成。 他堅持從高階到低階,猶如百貨公司般的全製程服務,也與宏捷科技專挑特定客戶與製程的精品店模式不同。全方位服務,讓穩懋拿 到大客戶Avago訂單,成為蘋果iPhone 4S的大贏家。 重整步驟三:參與研發貼近市場,再借力使力 高中時讀自然組, 原本想當醫生的他,進入南僑後就參與研發,他得意的說:「南僑第二代水晶肥皂,就是我開發的!」接掌穩懋後,他更卯足勁向研發同仁學技術,儘管學了一年多 才進入狀況,卻很開心,「財務只是工具,科學才是有趣的,」他說。 他參與研發,不只是滿足自己興趣,懂得專門的行話,在大小會議都能進入狀 況,並落實監督。 貼近技術與營運,讓他貼近市場,並在各個轉投資間找綜效,借力使力。例如,LED晶粒的成敗,九五%決定於上游磊晶製程, 廣鎵在磊晶的專業,正好幫有意向上垂直整合的穩懋縮短學習曲線。目前穩懋有三成磊晶產能由自家生產,對新產品開發與生產效率提升都有幫助。 另 一個借力使力的例子,是陳進財替廣鎵引入億光(客戶)與工研院(新技術諮詢)兩個策略性股東,鎖住上下游關係,也是後來吸引晶電入股的原因之一。 現 在的他,已淡出廣鎵、味全、台北金融大樓(台北一○一)等公司營運,今年二月二十日又辭任宣德董事長,為他的電子業重整計畫畫下句點,未來,他將專注於南 僑與穩懋。 隨著今年智慧型手機全球出貨量成長四成,Wi-Fi新規格推進,挹注砷化鎵產業強勁的成長動能,穩懋抓穩了這兩大趨勢,陳進財的 身價也將水漲船高。人到耳順之年,卻跨界改造三家公司,證明只要有能力,開創事業,年齡絕對不是問題。 【延伸閱讀】陳進財的三張亮麗成績單 ——三家電子公司重整前後表現 懋半導體任董事長時間:2003年至今重整前概況:'03年營收5億元,虧損8.43億元,EPS-2.63 元重整成績:'11年營收89.01億元,今年可望再成長2成,EPS力拚3元 廣鎵光電任董事長時間:2005年起至'10年退出重整前概 況:'05年營收5.22億元,EPS僅0.43元重整成績:最高峰為'10年營收44億元,EPS2.02元 宣德科技任董事長時 間:2009年至'12年2月20日重整前概況:'08年營收20億元,EPS-3.31元重整成績:今年2月穩懋持股轉手給新股東,實現業外收益 資 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各公司、法人預估整理:王毓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