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了給你們說相聲,“天生被坑”的老羅操碎了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29/153535.shtml

導讀 : 錘子換新的代工廠了,這家新代工廠錘子此前曾將設備放到該處進行磨合。T2的生產算是恢複了,但一個隱憂是,這家新的代工廠也存在和中天信一樣的拖欠員工工資、工人罷工、動產抵押等情況。

19時,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參加錘子T2手機發布會的魚貫而入,許多人在朋友圈戲稱是來聽羅永浩的“相聲”。不到半小時,能容納三千多人的會場已座無虛席。

然而,與這種前臺的熱鬧相比,罩在錘子上空的供應鏈危機卻並未消除。

中天信倒閉前負責錘子T2生產的內部管理人士湯昊(應采訪對象要求化名)向i黑馬透露,在中天信倒閉前,錘子已經生產好的T2新機有6-8萬臺,“最低配版上市的價格為2499或2599,與一代的外觀差別不大。”

6401

錘子T2發布會現場

湯昊告訴記者,T2初期生產線的良品率不到50%,每天出貨量近1000臺。磨合期過後,良品率能達到80%以上,產量則穩定在每天2500-3000臺的規模。

新代工廠仍有隱憂

更換新的代工廠之後,良品率達到80%以上的正常產能需要10-15天的時間。但面對可能即將到來的龐大預定量,在現有生產線的情況下,錘子要麽放寬一定的品控標準,要麽就是讓代工廠的員工上夜班,生產線從12小時運轉變為24小時不間斷生產。

在12月20日首次傳出錘子代工廠中天信倒閉消息後,錘子雖對外聲稱生產正常,但其一方面督促生產線員工加班加點地組裝手機,另一方面就開始將生產設備從中天信的車間里向外轉移。

向外轉移的新代工廠是位於深圳坪山新區的松日數碼,但這個“新”其實並不新。了解此間情況的湯昊告訴i黑馬記者,錘子一開始為T2找的代工廠就是松日數碼,也曾將設備放到松日數碼的工廠進行產線的磨合。但磨合期未過,錘子選擇不用松日數碼,轉而和中天信合作。

松日數碼的規模比中天信大,它的創始股東松日高科成立於1993年,一直從事電子產品的制造,曾多次被深圳市政府授予“深圳市500強企業”的稱號。

但i黑馬調查發現,松日數碼存在嚴重的資金鏈危機,這或許是錘子此前棄之不用的原因。

在百度貼吧“深圳坪山吧”等社區的貼子里,從2015年7月起就有人稱松日數碼拖欠員工工資,被供應商上門討債等情況。深圳本地關註手機產業的自媒體“唐伯虎燒膏香”的一位編輯也向記者證實,10月份有松日數碼的員工因拖欠工資而鬧罷-工。

而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顯示,松日數碼附屬的松日數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已經註銷。而松日數碼則在今年連續變更法人代表,7月3日法人代表由杜鵬變更為陳海書,11月12日陳海書又變更為吳鋌。債務方面,松日數碼在2015年2月16登記其將7025臺自動貼片機、送料器等生產設備作為動產抵押給中國銀行深圳分行獲得授信額度,債務到期時間為2016年2月16日。

這和中天信倒閉前拖欠員工工資、引發罷-工、抵押設備的情形一樣,但令錘子沒想到的是,先倒下的是中天信。如今,倒閉危機又籠罩在了松日數碼上空。

湯昊認為,在中天信倒閉之後錘子將產線移回松日數碼是過渡階段。面對看得見的危機,錘子應該在保證短期生產的情況下尋找更靠譜的代工廠。

中天信的教訓

錘子在中天信倒閉前曾試圖力挽狂瀾。

湯昊告訴i黑馬記者,在中天信倒閉前夕,為新品囤貨的錘子和有10萬臺TCL手機訂單的輝燁通訊是中天信二廠的兩單大生意。欠薪事件曝光後,政府要求必須及時付清拖欠員工工資,不然當晚就查封工廠。本來說好出錢的中興和比亞迪未能及時到款,錘子和輝燁通訊董事長翁偉民協商之後決定分別拿出330萬和430萬的現金來付清工資穩定生產。

6402

老羅和錢晨,後面的貨車上裝的是第一批1萬多臺出廠的T2

但中天信欠下的債何止千萬的員工工資,湯昊說目前統計出來的中天信外債高達4億。

造成如此的原因就是盲目擴張。中天信以手機代工為主業,錘子產線所在的二廠一年的利潤還將近千萬。但中天信旗下的公司中天信通訊、恩諾通信等都是虧損狀態。有趣的是,中天信通訊在年初傳出倒閉消息之後,它的母公司中天信卻發聲明稱兩者沒有關系。

中天信倒後,錘子的部分設備被法院扣留在工廠等待提交物權證明後才能運走。錘子則在大力招徠原生產線上操作熟練的員工去松日數碼為其生產。

但兩個疑問懸在了錘子上空。

一是為什麽選擇的中天信和松日數碼兩家代工廠都有嚴重的資金鏈危機,錘子在供應鏈的管理能力上另人失望。

二是面對松日數碼的危機,錘子能否找到一家不再坑它的手機代工廠?

i黑馬記者就此問題撥通錘子科技CTO錢晨的電話後,對方稱不方便透露掛斷電話。錘子公關方面也未就記者提出的問題作出回應。

不知今晚發布會講臺上的老羅會否解釋代工廠的問題,但他的內心應該是焦灼的。

附i黑馬上周五的報道:錘子T2還未發布,代工廠今天卻宣布倒閉

i黑馬訊(田牧)12月25日,深圳中天信電子有限公司制造二廠發了一份《關於通知解除勞動的通知》宣布公司倒閉。錘子即將於12月29日發布的新機T2即是由此代工廠生產。

通知上寫道:“因公司無力持續經營,現經公司研究決定:從2015-12-25起解除深圳中天信電子有限公司所有在籍員工的勞動合同關系!公司已向政府部門申請結束營業,政府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已經同意公司訴求。”

i黑馬記者聯系到中天信電子制造二廠一位負責樓層生產的陳姓經理,對方確認了公司倒閉的事情,但並未透露具體情況。

即將於12月29日發布的錘子新機T2目前全部的產量都是由中天信電子制造二廠生產。錘子公關人士陳昱錕告知i黑馬:“雖然暫時被迫停產,但新品照常發布,已經有備貨,首批銷售也不會受影響。”但備貨的數量和錘子目前是否已經找到下一家代工廠,陳昱錕沒有說明。

在12月19日曾有消息曝出中天信電子因拖欠員工工資和供應商貨款而倒閉。12月20日記者在采訪了該廠員工和錘子方面人士時證明工廠並未倒閉,還在正常生產。中天信電子老板劉超健當時正在緊急處理相關情況。

但時隔僅5天後,當時還被稱作“假消息”的倒閉一事就成真。I黑馬在12月20日《曝錘子T2代工廠倒閉 官方:生產正常》的文章中對中天信電子的資金鏈危機有過披露:

中天信電子拖欠員工工資的行為確有發生。對於生產線普通員工,公司將員工10月份的工資分成11月底發放800或1000的生活費用,余下的在12月中旬發放。對於管理層的員工則是每月只發基本工資,其他補貼、加班費等工資部分會拖得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工資拖欠的情況基本持續了今年一年。

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對中天信電子的工商註冊信息進行查詢後發現,中天信電子的兩個股東香港超強健電子有限公司和中瀚科技有限公司在2014年2月18日將各自持有的60%和40%股權質押給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龍崗支行,質押期一年到期後,中天信電子並未歸還致使股權至今處於限制中的狀態。

這對於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來說,實在是糟透了的消息。在12月20日中天信首次被曝倒閉後,羅永浩於12月21日和錘子科技CTO錢晨就前往中天信電子的工廠考察,並於12月22日在其微信公眾號“羅永浩”上發了一封《致我錘全體同仁和錘友》的公開信,其中寫道:“祝福中天信的工友們,加油!”

然而在他發出這封信僅過3天後,中天信電子就宣告了倒閉。

不知老羅此刻的心情是否還能像他在公開信中寫的那句話一樣:“我們愛我們的倒黴工作,也愛這千瘡百孔的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242

為了留在iPhone搜索里 谷歌向蘋果支付10億美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2819.html

為了留在iPhone搜索里 谷歌向蘋果支付10億美元

新浪科技 2016-01-22 11:52:00

1月22日上午消息,根據甲骨文訴谷歌侵權案的庭審文件,為了在iPhone中保留谷歌搜索框,這家搜索巨頭2014年向其支付了10億美元。

1月22日上午消息,根據甲骨文訴谷歌侵權案的庭審文件,為了在iPhone中保留谷歌搜索框,這家搜索巨頭2014年向其支付了10億美元。

甲骨文律師在1月14日的庭審中表示,谷歌與蘋果簽訂了一份協議,與蘋果共享通過iPhone獲得的搜索營收。有關此事的傳言已經流傳數年,但蘋果和谷歌之前均未對外公布。

甲骨文律師稱,這一協議的分成比例一度達到34%,但無法判斷是將34%支付給蘋果,還是34%由谷歌自己保留。

谷歌律師反對將這項信息對外披露,並希望法官刪除34%這一重要數據。但法官拒絕了這一請求。

蘋果和谷歌發言人均拒絕對此置評。

編輯:顧蓓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26

《萬萬沒想到》進入B站,二次元為了5元點播費撕了起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28/154005.shtml

導讀 : “賺快錢”的思路在二次元領域完全行不通,只有當這個IP達到了用戶心中的標準,那麽二次元自然就會願意為內容付費,從而引發“粉絲效應”。

2015年12月18日上映的《萬萬沒想到:西遊篇》,此前在電影院攬獲了3.21億的票房,兩極分化的口碑,也引發了電影觀眾的激烈探討,豆瓣評分僅為5.8分,38.1%的網友給出了僅3分的評價。

《萬萬沒想到》登陸Bilibili

然而在2016年1月25日,《萬萬沒想到:西遊篇》再度登陸B站,觀看需要投5B幣(折合人民幣5元)。此前《大聖歸來》也曾在B站付費點播,默認價格5B幣,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隨意調整付費金額,而這次的《萬萬沒想到:西遊篇》則采用了固定收費的模式。截止記者發稿前,該電影已經在B站上播放58.7萬次,吸引用戶付費近300萬元。

ACGx在查看用戶評論的時候發現,面對這類付費產品,B站用戶大致分為了“五塊錢也算錢我就是要來看彈幕的付費黨”和“一分錢都休想從我這里得到的堅決不掏錢黨”,其理由也是千奇百怪。

在隨機采訪了一些B站的用戶,他們是這樣表示的:

用戶A:畢竟二次元是有愛的世界,但是怎麽會居然為了5塊錢撕逼啊啊啊啊啊啊,簡直不能理解(摔!~

用戶B:我覺得讓我掏錢關鍵還是電影好不好看吧,比如《大聖歸來》哪怕是多掏點錢我都願意啊!

……

最後,根據這些用戶反饋,我們將二次元付費與不付費的理由作了一個簡單的總結。

付費的N種理由

是什麽讓二次元買買買

o(*///▽///*)q 我是馬天宇的腦殘粉啊!!

作為不折不扣的粉絲電影,《萬萬沒想到》除了培養出了王大錘白客、孔連順女神等網絡明星之外,馬天宇等三次元明星在大電影的加盟也讓不少觀眾“路人轉粉”。從情懷誕生的“粉絲經濟”,也是一個IP能否獲得認可的關鍵所在。

(ง •̀_•́)ง 電影院已經看過,再來一遍彈幕版

顯然,電影院和bilibili的畫風並不一樣,彈幕的存在已然成為了一種二次元的文化。從《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的彈幕點映場,到《小時代3》的彈幕專場,再到b站與萬達合作的《滾蛋吧!腫瘤君》彈幕專場,“彈幕”已經成為二次元的一種文化標簽,也是吸引用戶付費的一種“剛需”。

٩(˃̶͈̀௰˂̶͈́)و 畢竟b站也要發展,正版必須支持

隨著正版意識的加強,二次元用戶也逐漸意識到版權的重要性,94.7%的二次元用戶也表示願意為正版內容付費。雖然版權意識的提高有助於行業發展,然而日益增長的海外IP價格,以及中國原創IP的文化積累不足,成為了阻礙中國二次元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想讓我付錢,沒門!

宅宅們為何不付費

( ̄ε(# ̄) Σ 電影太爛,並不值得 其實這就是不少國內二次元用戶的真實心態,由於海外優秀IP的先入為主,以及二次元用戶審美水平相對偏高,導致了大部分二次元用戶,尤其是不少核心向的“死宅”對中國原創IP嗤之以鼻。目前看來,僅有少數優秀作品可以進入這些核心用戶的“法眼”。目前作為B站第一部付費電影《大聖歸來》,已有超過300萬用戶付費觀看,對於核心用戶而言,作品質量才是第一位的。

(´・ω・`) 並沒有錢……

這並不是開玩笑,目前中國80.8%的二次元用戶都是學生黨,月平均零花錢僅有577.3元,這也導致了二次元用戶在花錢這個方面會格外的理性。二次元只會把有限的金錢用在自己覺得“超值”的地方,比如對某個角色或IP的癡迷,或者出於對GUNPLA之類某種興趣愛好上,一旦經濟情況允許,二次元就會釋放自己心中的那股“洪荒之力”。

ヘ( ̄ω ̄ヘ) 硬盤里已經有資源,誰買誰撒比一

方面,盜版確實是目前二次元用戶市場形成的主因,能快速地增大IP的影響力。而另一方面,盜版也會對廠商造成負面影響。面對這種較為畸形的市場,一味地打壓盜版是得不償失的,如何從正版的角度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價值,才是二次元行業從業者們在未來應該思考的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二次元都是一群老司機……

除了B站之外,《萬萬沒想到:西遊篇》還在愛奇藝,芒果TV,優酷土豆這類更為大眾的播放平臺上,以“會員免費”的形式播出,目前這幾個平臺的總播放量已超過3000萬次,相比起來,B站的播放量簡直少的可憐。

在愛奇藝只有VIP會員才可以看《萬萬沒想到》喲

有趣的是,這類“會員免費”的做法,反倒引起了大眾對於電影內容的探討,與B站整個評論區都在討論“值不值”的畫風完全不同,這也凸顯了二次元用戶的一些基本特點。

處於文化鏈上遊的二次元,經過長時間的文化累積,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套作品是否好壞的評價體系,並且這個體系要更加專業、嚴謹,任何粗制濫造的產品都無法促使二次元用戶產生付費的沖動。

倘若一個IP並未戳中二次元的萌點,二次元用戶的解決辦法也非常簡單暴力——不看就好了嘛。反正互聯網上從不缺內容,還有大把的替代產品可供選擇。正因為國內二次元用戶“身經百戰”(你懂的),加之更為理性的消費邏輯,“不走心”的產品是永遠賺不到二次元的錢的。

只有當這個IP達到了用戶心中的標準,那麽二次元自然就會願意為內容付費,從而引發“粉絲效應”。但要達到這種標準,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做到的,相比起遊戲行業,二次元行業顯然要慢得多

換句話說,“賺快錢”的思路在二次元領域完全行不通,比如《大聖歸來》的成功,是經過了8年的時間打磨,更依靠導演田曉鵬近20年在動畫領域的專註。在這個越來越浮躁的社會,還有多少人能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呢?

數據來源:

艾瑞發布的《2015中國二次元用戶報告》

各平臺公開的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864

為了拯救業績 這次芭比娃娃要征服中國女孩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205.html

為了拯救業績 這次芭比娃娃要征服中國女孩了!

一財網 劉瓊 2016-02-04 20:53:00

拯救芭比,贏得女孩們的心,成為美泰近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更換新CEO,多元化芭比娃娃造型等一系列措施來拯救業績似乎見到初步成效,2016年最新財季業績顯示,美泰營業收入終於終結此前連降八個季度的態勢。

 

完美的形象、曼妙的身材、靚麗的禮服,1959年芭比(Barbie)娃娃誕生後,就成為每一個女孩們心中的夢想玩偶。

50年多來,芭比娃娃全球銷量已超過了10億件,成為美國知名玩具生產商美泰Mattel(NASDAQ:MAT)最暢銷的玩具之一。但傳統玩具競爭對手丹麥玩具公司樂高(Lego)、美國玩具公司孩子寶(Hasbro)等步步緊逼,以及電子遊戲產品的出現與挑戰,也讓芭比在女孩們心目中的寵愛受到威脅,使得其近年來銷量不斷下滑。

拯救芭比,贏得女孩們的心,成為美泰近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更換新CEO,多元化芭比娃娃造型等一系列措施來拯救業績似乎見到初步成效,2016年最新財季業績顯示,美泰營業收入終於終結此前連降八個季度的態勢。

芭比娃娃遇到“中年危機”?

銷售量不斷下滑的57歲芭比,在與冰雪公主的爭寵中稍顯劣勢,近幾年深切感受到“危機”。

好在美泰2016年2月2日最新發布的上財年第四財季季報顯示,公司的營業收入終結此前八個季度連降的態勢,盈利升至2.152億美元,合每股收益63美分,上一年同期為1.499億美元;營業收入從上一年同期的19.9億美元升至20億美元。

這似乎讓人看到了芭比“複寵”的希望。

芭比是世界上銷量最多的玩具品牌,但從2012年開始,芭比娃娃的銷量不斷下滑, 2012年降幅3%,2013年降幅6%,2014年則高達16%。到2015年第三財季,芭比娃娃全球總體銷售額下滑14%,為連續第八個財季出現兩位數降幅;這拖累其母公司美泰該財季利潤下滑33%,總收入下滑11%,至17.9億美元(剔除外匯影響的跌幅為4%),也是其已連續第八個季度公布銷售額下滑。

只有性感與美貌、缺少新故事的芭比似乎已經不能再持續吸引女孩子們的興趣,它在她們心中的認知度越來越低,而2013年迪斯尼的《冰雪奇緣》 (Frozen)上映之後,兩位公主Elsa和Anna迅速成為了女孩們最喜愛的玩具。

另一個用自己的新故事吸引小夥伴們註意的是變形金剛。2007年,孩之寶和派拉蒙一起拍攝的第一部《變形金剛》電影,讓曾經年銷售額只有2500萬美元的變形金剛玩具一下子火了,並且此後續集的每一部電影的上映都會讓這個玩具的銷售額翻一番。

對比起只會與男朋友外出拍拖的芭比娃娃,玩具業專家西爾弗(Jim Silver)指出,其他也以女孩為目標觀眾的動畫,會持續出現新角色,而且每個角色均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雖然芭比娃娃有150種職業,但只是服飾的變換,並沒有真實的故事線,更有家長直言芭比“淺薄”,甚至可能會給孩子帶來消極影響。

另一方面,“平板電腦、手機等遊戲娛樂方式的興起,及其對新一代兒童的影響,可能是專註於傳統玩具的美泰及其核心業務芭比娃娃不斷受到沖擊的原因之一“,一位國內玩具品牌人士曾萍(化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些中國本土傳統玩具生產商也試圖涉足增速較高的遊戲相關行業,希望構建新盈利增長點的同時,與傳統玩具制造業務相互促進”。星輝車模2013年收購了網遊開發公司暢娛天下51%的股權從而涉足遊戲領域開始,陸續又收購了天拓科技、廣州谷果等遊戲公司和移動互聯網公司,開始大步涉足互動娛樂產業。

芭比的另一困擾是,國際傳統玩具巨頭丹麥玩具商樂高和根植於變形金剛的玩具商孩之寶等,也在不斷挑戰美泰這個玩具巨頭的位置。2014年上半年,受《樂高大電影》(The Lego Movie)助推,樂高上半年營收增長11%,至115億丹麥克朗;凈利潤增長14%至27.2億丹麥克朗,已經超過美泰成為全球最大的玩具公司。

而孩之寶在2016年1月,正式取代美泰,獲得迪士尼的熱賣電影《冰雪奇緣》玩偶以及公主、美人魚等一系列經典角色的授權。根據Needham分析師的估算,迪士尼公主系列玩具的年銷售額大概為5億美元左右,占到去年美泰公司總銷售額的7.5%左右,失去了迪士尼授權的公主系列玩具,美泰公司的損失可不算小。

由於任上美泰的銷量陷入了持續下滑的泥沼,業績未達預期被董事會預期,2015年初,在美泰工作了14年,並從2011年底開始執掌美泰的前CEO布萊恩 斯托克頓( Bryan Stockton)不得不宣布辭職。為讓芭比增加更多創意性上的可能,美泰重新聘請曾經為芭比娃娃帶來輝煌的理查德•迪克森(Richard Dickson),作為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拯救計劃與征服中國女孩

為扭轉芭比娃娃銷售頹勢,美泰近年來盡力守住其在女孩玩具市場的地位,吸引更多消費者的眼球,最重要的舉措之一就是為芭比創造與時俱進的新形象。

日前,美泰(Mattel)公司表示將推出全新Barbie Fashionistas系列芭比娃娃,包括高挑、嬌小和健美3種新體型,同時還可搭配多種膚色、瞳孔顏色和發型。此前,美泰公司最暢銷的這種時尚娃娃玩具只有苗條版,而且身型比例往往瘦得不切實際,在過去一些年一直惹來非議。

此前美泰還發布過,穿著傳統墨西哥裙子佩戴標誌性闊邊帽的墨西哥芭比娃娃等 “世界風情”系列芭比娃娃,集合墨西哥、中國、印度以及荷蘭等國家的不同風格。

通過這些新體型、新面孔、多元化的形象,美泰試圖讓芭比娃娃看上去更符合消費者新的審美,不再是金發碧眼的完美女神,而是身邊那個長著雀斑的鄰家女孩。

在營銷推廣方面,美泰2015年推廣了三部芭比娃娃主題電影,除了在尼克國際兒童頻道上映,還推出DVD版本;芭比還擠進時尚圈,在意大利版本的時尚雜誌《Vogue》拍攝了一組照片;在Instagram等社交媒體上,芭比更像一個時尚博主或活躍於時尚圈的名媛,區別於其新品發布的官方賬號@Barbie,名為@BarbieStyle的賬號已擁有超過73萬粉絲,里面的芭比身著包括世界頂尖設計師Rachel Zoe和Franco Moschino的服裝作品,而這些最新的服裝設計都是專為芭比娃娃定制的真人縮小版。

芭比娃娃在流行文化中所呈現的形象,在其產品設計全球副總裁Kim Culmone看來,應該是“引領著人們追求夢寐以求的生活方式的當代女孩”。

不過,當代女孩們對智能手機與移動設備的依賴,也讓傳統玩具芭比頭疼。多年從事兒童教育玩具領域的葡萄科技首席產品官盛曉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雖然互聯網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對普通玩具的銷售帶來一定影響,但如把互聯網數字技術融入傳統玩具,比如通過虛擬科技方式設計成遊戲通關環節,進一步提升實體玩具的趣味性等,也帶來更多商機,未來這類產品也許會給玩具市場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為應對智能手機與移動設備搶奪的兒童興趣,美泰也決定走向智能化,推出的能與小朋友對話的“哈啰芭比”(Hello Barbie),與Siri或是 Cortana 一樣,能夠辨識使用者所說的話,做出相對應的回答;它擁有 8000 句詞條,而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談物理學、重力跟愛因斯坦,也可以談顯微鏡下的生物,還能跟小朋友玩猜動物遊戲。

在高增長潛力的中國,嘗試挑起女孩對芭比娃娃的更多興趣,也是美泰公司拯救芭比的措施之一。尼爾森數據顯示,以市場銷售額計算,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玩具消費國。但中國人口基數龐大,以人均消費額計算,中國只有美國的1/10、日本的1/12。

其競爭對手丹麥玩具生產商樂高,得益於中國等五大市場的銷售旺勢, 2014年銷售和利潤兩項指標增幅都達到13%以上,中國等重要市場的增幅多年保持在兩位數水平。2013年,樂高在中國市場甚至取得50%以上增長。

美泰也不遺余力的去了解中國兒童的需求。在家長們更重視學習的中國文化氛圍中,美泰公司用推出新的小提琴獨奏家芭比娃娃(Violin Soloist Barbie),售價為13美元左右,遠遠低於了芭比娃娃在大多數國際市場上的30美元的標價。不過美泰公司並沒有透露芭比娃娃在中國的銷售數字,目前還不清楚該策略是否成功。

為了更好地理解消費者的需求,美泰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經理王峻楓此前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公司開展了一系列的消費者調研。例如,費雪近期全球發布了‘媽媽的希望與夢想’調研結果,在對全世界的媽媽包括中國媽媽的育兒理念與態度進行了廣泛地調研,使其能夠更好地為不同的市場開發適合不同需求的新產品,真正做到幫助媽媽們實現她們寄予孩子們的希望和夢想。

“美泰始終相信‘玩’所帶來的價值可以幫助孩子全面發展”,王峻楓表示,為此,在過去十年中,美泰一直在探索不同的方法,為中國以及全世界孩子們的成長做出貢獻。

2015年美泰在中國深圳建立了在美國境外的第一個玩樂實驗室,用來觀察中國孩子們玩耍的過程,王峻楓對記者表示,“這可以幫助我們設計和開發更為安全、實用的產品,不僅更好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也能幫助我們的授權夥伴進行產品開發。”

對於中國的發展策略,美泰方面告訴《第一財經日報》,一方面是憑借旗下多元化的暢銷品牌組合為合作夥伴創造價值,並充分利用自身完善的銷售網絡和內容創作資源,為授權夥伴帶來顯著的增長機會;其二,會通過開展創新的跨行業、多渠道合作模式,為中國家長和孩子帶來全新、有意義的體驗;其三,將基於研究為導向、面向消費者的創新策略,美泰秉承“玩有所成”的潮流生產玩具和消費產品, 全力支持孩子的成長。

“自2012年以來,美泰在中國已經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在過去的四年里,其授權業務實現三倍增長,授權合作夥伴數量也在三年持續增長後實現一倍的增長。” 美泰亞洲消費品部高級總監劉燕虹表示。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55

天津銀行行長文遠華: “上市沖刺”是為了倒逼銀行轉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471

天津銀行行長文遠華(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許多機構投資者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市場這麽爛,你這時候跑來做什麽?”我們希望通過上市建立起一套市場化約束機制,倒逼這家銀行從管理模式到市場觀念上的進步。

至少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改革和轉型都將是整個銀行業所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做什麽事都首先需要有人,而引入人才需要合理的機制,機制背後則是企業內部的觀念與文化——這是個環環相扣的鏈條,需要一步步來打通它。

2016年3月30日,在H股同日掛牌上市的天津銀行和浙商銀行在港股指數上漲逾2%的情況下,盤中一度跌破發行價。而在此前的招股結果顯示,天津銀行的香港公開發售部分認購比例僅為7.76%,最終以近招股價下限7.39元定價。

對於剛剛經歷了股災沖刺和離岸匯率大幅動蕩的H股市場而言,此刻顯然並非商業銀行們的上市良機:從去年12月份至今,包括天津銀行在內的5家國內銀行在H股上市期間,均出現認購不足及以發行價下限上市的情況。

從上市銀行們所公布的財務數據和招股資料來看,給資本市場帶來的“驚嚇”遠大於“驚喜”:大幅放緩的利潤增長、不斷攀升的不良貸款比例,乃至內部管理的混亂無序,都令市場投資者對新上市銀行們的未來產生了種種疑慮。

在天津銀行的H股上市文件中,關於“風險因素”的闡釋長達三十余頁,數十項對銀行經營可能帶來“重大不利影響”的風險因素,囊括了從宏觀經濟下滑到企業內部管理失控等諸多方面,堪稱國內城市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大全”。

面對宏觀經濟下滑、資本市場動蕩且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尚未實現轉型的情況下,諸如天津銀行這樣的國內商業銀行們,為什麽要冒著“自曝其短”的市場風險,向港股市場發起“上市沖刺”?

面對市場各方的猜測與質疑,2014年11月就任天津銀行行長的文遠華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獨家專訪,全面闡釋了天津銀行H股上市背後的“轉型邏輯”。

南方周末:從上市前後的市場反饋和我們前期的調查了解來看,目前的香港H股市場並不是一個適合商業銀行上市融資的時機,天津銀行此次上市的主要考慮是什麽?

文遠華:其實這也是我們此次上市路演時,許多機構投資者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市場這麽爛,你這時候跑來做什麽?”(笑)

如果讓我們自己選,當然首選上市地點是A股市場,因為我們的客戶和市場都在國內,估值也會高一些。但市場環境是不由我們控制的,在去年6月份向市領導匯報上市方案時,A股市場波動已經很大了,最終我們選擇了A股與H股兩手準備的方案。

結果7月份股災爆發,A股上市審批暫停,9月1日我們就堅決啟動了H股的上市流程。

南方周末:那時候H股市場的波動已經很大了,為什麽還是要繼續推動上市?不能等待更合適的時機嗎?

文遠華:因為上市本身是銀行轉型的戰略核心,而不僅僅是市場融資的需要。對於市場融資來說,可能有更好的時機;但是對天津銀行的整體轉型戰略而言,上市是必須跨過的第一道門檻,反而不存在時機問題。

天津銀行過去幾年經營規模增長比較快,年均增長20%多,也就是說每兩年就需要通過外部融資來補充銀行資本金,以滿足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要求。過去主要是通過私募融資來補充資本金,上市後確實可以讓融資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化,以及流程更加規範化。

但如果只是為了補充資本金,我們未來幾年依然可以通過私募等方式完成,沒有必要選擇這個時間上市。

在我看來,銀行上市的關鍵功能不是融資,而是為傳統的銀行內部管理模式引入來自外部市場的“硬約束”,從而建立起現代公司治理機制與規範。

換句話說,我們希望通過上市建立起一套市場化約束機制,倒逼這家銀行從管理模式到市場觀念上的進步。

南方周末:市場投資者可能更關註上市銀行的經營效益與融資規模,為什麽您覺得現代公司治理機制的建立,才是天津銀行上市的“戰略核心”?

文遠華:應該說這跟天津銀行的發展歷程有關系,這家銀行是1996年由68家城市信用社合並而成的城市商業銀行。這些年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業務規模增長和市場服務意識都非常好。

但是在多年高速增長的同時,一些現代銀行經營管理的基本規範和經營理念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比如傳統銀行經營追求“規模、質量、效益”,但現代銀行業的經營理念其實是市值與風險管理的均衡發展。

現在利率市場化了,你只要花錢就能買到存款和資產,但這樣的規模增長就跟人的虛胖一樣,會引發很多毛病。所以不再盲目追求規模和效益,而是著眼於全面管理質量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打造一個“健康、結實”的百年銀行,是現代銀行業經營的基本理念之一。

除了經營理念改變之外,還有市場視野的拓展、風險管理意識的提升等諸多方面,都需要面對一個最大的挑戰,那就是觀念的改變。

這種在多年經營發展中所形成的經營習慣和傳統觀念,不通過上市所引入的一整套規範化標準和外部約束機制,是很難從里邊加以改變的。

而在此次上市申報過程中,我們很多部門負責人都要面對著從國際審計師、市場監管者到專業投資機構一個個尖銳的問題與質疑,這時候你才會發現自己多年習以為常的東西錯在哪里。

所以上市過程本身就是整個管理團隊不斷改造觀念、統一思想的過程,也是銀行現代治理機制再造的起點。我在香港向專業機構投資者們講述這個道理時,他們是非常理解並且認同的。

南方周末:以註資上市來推動現代公司治理機制的建立,也是上一輪國有銀行改制的核心。您當年曾在中央匯金公司參與了這一改制進程,對此是否也有自己的觀察和感受?

文遠華:我有幸在2005年加入了中央匯金公司,參與並親身經歷了大型國有銀行在註資上市後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在那一輪改革中,我們的大型國有銀行以外儲註資清理資產負債表為起點,經歷了引入國際戰略投資者、海外上市等一系列艱難的改革進程,最終建立起了以經營能力專業化、公司治理標準化和經營理念透明化為標誌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

此後的十多年發展中,實現了機制轉型的大型國有銀行不但在規模和效益上名列世界前茅,而且在國際金融動蕩之際,成為了支撐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穩定的重要力量。

我曾擔任匯金公司工行部第一任主要負責人,主要負責匯金派駐工商銀行董事的溝通與培訓,帶領團隊在工商銀行治理結構中做實股東職能,也因此而親身感受到了現代公司治理機制對銀行經營發展的巨大影響。

現在常常有一種誤解,認為股東會、董事會和經營層在公司治理結構中是某種“上下級”關系,但實際上它們只是功能不同的獨立運作主體,並不存在所謂的從屬關系。而它們在公司經營管理中所形成的一套制衡機制,才是現代公司治理機制的核心。

這一制衡機制在國有銀行的轉型過程中,不斷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比如某國有銀行選聘CRO時,銀行內部推薦的候選人兩次在董事會上被否決,董事們,特別是外籍董事認為其專業資質不符合標準。這對於傳統的企業人事任命機制來說,就是一種極大的沖擊。

除了人事任免、重大投資等經營決策外,銀行上市和外部股東的引入還在避免一股獨大、董事長一言堂、內部人控制等中國公司治理常見問題、建立國際化經營視野方面,發揮著關鍵而深遠的影響。

南方周末:除了管理的規範和觀念的更新,上市對銀行而言還有哪些現實的利益?

文遠華:天津銀行這兩年內部管理的變化比較快,比如去年我們啟動了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這需要花數年時間和很多億投入才能做好;另外我們聘請了德勤和普華永道為銀行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同時還在走向跨地域與綜合化經營,去年在全國開設了四家分行,籌建的一家金融租賃公司也即將開業。

在混業經營趨勢日漸明確的金融市場中,像天津銀行這樣的傳統中小型銀行正面臨著包括互聯網金融在內的諸多內外部競爭,必須發揮自身機制的靈活性,才能適應市場生態的迅速轉變。

比如城商行過去有很多金融業務資質是受限制的,比如資金托管,我們要花很多工夫去申請相關資質,但上市以後這些資質很容易獲得,這可以說是市場資質方面的“上市紅利”。

另外在新業務拓展過程中,我們需要通過大量的外部合作,形成市場競爭中的優勢互補,而在上市引入的新股東中,除了傳統業務合作外,還能大大拓展我們未來的業務領域。

比如這次引入的一家股東,就是美國最大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他們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思路和技術,未來就可能通過跟我們的合作在國內推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金融業務。

南方周末:在大型國有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占主導的市場競爭格局下,像天津銀行這樣的區域性城市商業銀行還有哪些競爭優勢和發展特點?

文遠華: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城商行一定要錯位發展,做出自己的特色和比較優勢來。

比如在公司業務這一塊,我們希望聚焦於中小科技型企業,以投行化的思路為它們提供綜合金融服務,而不是僅限於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的簡單服務。

而在零售業務方面,我們有七百多萬個人客戶,其中比較活躍的客戶有四百多萬。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發掘的金融服務市場,我們希望在大數據分析的基礎上,圍繞著他們的衣、食、住、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消費服務。

第三塊是金融市場業務,過去幾年中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貸款業務迅速被其他類別的資產所取代。在不同類的資產投資中我們要做出特色來,盡量爭取一些高收益風險可控的資產。

第四就是我們所說的資管業務,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理財產品,在這方面我們不可能全方位地去和大型銀行競爭,但可以做出一些特色產品和有品質的服務。

同時從長期而言,金融業務要向綜合化方向發展,集證券、保險、信托和基金等業務於一身,為客戶量身打造不同的綜合金融服務,現在我們馬上要開業的金融租賃業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南方周末:相對於中長期的市場前景和業務規劃而言,資本市場近期似乎並不看好上市銀行的發展,這從它們的股價和市盈率就能體現出來,您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文遠華:對於上市銀行來說,現在確實是一個比較艱難的時期。我們這次上市基本是靠低限發行,上市價格也不太理想。其實不僅是我們,像四大銀行乃至招行這樣的優秀股份制銀行,股價的PB值(市凈率)都在一倍上下,也反映出了資本市場的悲觀態度。

這其中有幾個原因,一是銀行業本身是個高周期性的行業,中國的實體經濟正處於發展低谷期,而眼下的社會心態,有一些看空的情緒,這是市場的心理基礎;

其次就是2008年金融風暴後,中國雖然以數萬億的投資止住了經濟的劇烈下滑,但付出的代價正在慢慢演變成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負擔,也加劇了外界對銀行壞賬的擔心。

其實投資者最擔心的還是未來的預期,因為股價本身就是對企業未來預期的一個體現。

我認為市場的觀望與疑慮情緒,只有在看到切實的經濟改革成效後,才能得到有效的化解。

南方周末:您自己曾參與上一輪國有銀行體制的改革,現在又在推動天津銀行的轉型,您自己是怎樣看待銀行業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與變化?

文遠華:至少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改革和轉型都將是整個銀行業所必須面對的現實挑戰。

做什麽事都首先需要有人,而引入人才需要合理的機制,機制背後則是企業內部的觀念與文化——這是個環環相扣的鏈條,需要一步步來打通它。

我希望上市能成為天津銀行轉型的一個起點,但這件事情能不能做好,最終依靠的是全體銀行員工們共同的努力,以及外部機制和市場環境的配合。

但我覺得金融業改革的大方向是清楚的,因為整個中國社會內部依然處於金融供給小於需求的狀態,還有很多企業和個體沒有享受到應有的金融服務。

而為他們提供更有價值和效率的金融服務,正是我們這一代金融從業者的最大使命。我曾經與西方銀行同業有過大量接觸,深深知道,相比而言,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79

為了最後那兩個(上)



「一班30人,28個無反應,你也不能不教,因為,至少有兩個,真的在聽。」無數讓我敬佩的教育同行,都曾經說過這句話。

30個人當中,如能改變兩個,已很不錯了。說不定,一段時間後,認真的兩個,感染其餘28個都積極起來呢。誰知道?」

教學踏入第十年,有些問題,十年前思考過,現在再想,答案竟是多麼不一樣。以前,我也相信,老師,跟醫生或社工一樣,救得一個是一個。儘管只剩下一個,我們都應該矢志不渝,春風化雨。俯首甘為孺子牛,還有比這更偉大的情操嗎?

但今天,坦白說,我質疑。我質疑永不放棄的背後,是多少可歌可泣的辛酸。為學生哭,為學生笑,只求某天奇蹟降臨,石頭鑽出血,搞不好是一廂情願?

講真,我不相信兩個認真的同學可以感染28個不認真的。我比較相信28個自我放棄的會令本來認真的也分心起來。

28個同學都不在聽,說白了就是集體浪費時間。那麼,我們為甚麼要鼓勵這個情況年復年的持續下去?我寧願你索性回家睡覺。至少養足精神,幹別的可以吸收得更好。而我們也實在不應該,容讓28個人浪費生命,來為兩個成功個案陪跑。說不過去,不是嗎?

有香港,當老師,尤其有心的,可敬、可愛,也可憐。可敬在於我們總是多麼願意無私付出。可愛在於我們對下一代永遠帶着愛的期許。可憐的卻是,我們一直都只能在制度的狹逢中,找個如履薄冰的位置,做得幾多得幾多。

而我見過,真的見過,多少人的雄心壯志,被制度無聲無息地消磨掉。十年前,我問自己,如何多做一點。十年後,我寧願問,如何建立一個令自己可以做得更多的環境?就由打破30282的宿命開始,可以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621

為了最後那兩個(中)



甲和乙,同齡,一起學鋼琴,他們的水平,會一樣嗎?

丙和丁,同齡,一起學畫畫,十年後,成就會一樣嗎?

如果,上述答案,是「當然不會」,或者「不一定會」,那麼,幹嘛我們可假設,同齡孩子,一起學中英數理化文史地,就必然進度一樣?

關於「30人上課,2個聽書,28個死機」的問題,我大膽判斷,是因為,咱們的教育制度,前設錯誤:「年齡=學術水平」。

妙想天開:如果,學習不按年齡,只是按程度分級,可以嗎?例如,某甲可能語文念高班,數學念中班,術科是低班,老師因材施教,同學按程度學習,行嗎?

目前很多學校也按程度分班,但只是把同級同齡的孩子分成不同小組。坦白說,追不上的,程度分分鐘落後了幾年,於事無補。

如果,按程度劃分,可能要跟比自己年幼的人一起學習,會自卑嗎?我猜,反而不會。大兜亂正正瓦解了年齡分野,當你在某科要降級,很可能在另一科很超班,更證明人人各有長短,比較都多餘。

進度不定,怎麼考試?我反而好奇,勉強升班,消磨意志,浪費時間,隻字聽不懂,難道就能考試?抑或,返回原點,急起直追,反而可以輸少當羸?

另一好處是,連補習費都慳返。家長為孩子找補習,說到底,還不是想老師按孩子獨有的進度,提供協助?

有無技術困難?有。主要牽涉課堂安排。因為同一時間,全校必須學同一科,學生才可按程度走進不同課室。但不同級別的學科時數並不一樣,可以想像,編時間表,很頭痛。

然而,初中三年,學科課堂比例相約,如果用首三年打好基礎,功德無量。高中分科較複雜,但也未必行不通。關鍵是,我們以育人為先,抑或行政方便為先?二擇其一,我選前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718

為了最後那兩個(下)



上回提及,如何解決「30人上課,2個聽書,28個死機」的問題。我很想試試,把孩子按程度而不是年齡去分級。

之後,友人告之,原來類似安排,台灣某小學多年前已身先士卒。它將九個等級編成五組,每組四班。除了第一級所有人都要參加之外,學生可以按能力跳級或降級,總之,以維持學習興趣為大前提。

香港,做得到嗎?我猜,技術問題不難解決,「mindset」卻是最大阻力。辜且讓我再大膽假設,按程度劃分,仍是不夠的。學習的最大障礙,除了程度追不上,還有就是,方法用不對。

有的學生,像人肉影印機,摩打手寫筆記,別以為只是囫圇吞棗,實情小宇宙像海棉,吸力極強,吸收極快,大力一榨,墨水在考卷上源源不絕傾瀉而出。這些通常就是萬人景仰也萬中無一的尖子。

另一些,一聽書就死機,但體驗式學習,精神返晒來,老虎都打死幾隻。有一些,用情感體會事物。還有一些,用數字解剖世界。有些人,擅長聽。另一些,光愛讀,聽課遊魂,但一目十行……

同一程度,既然有好幾班,何不劃分不同授課形式,各適其式?對老師來說,未嘗不是喜訊,畢竟人人教學風格不一,正好各展所長。學生遇上「啱嘴形」的老師,就像病人遇上妙手回春的醫生,起死回生。

按程度分級,按風格分班,每班學生數目少不免有出入。如能按人數比例配對合適的老師,固然好。不然,就由學生相對少的老師,分擔更多後勤工作,例如教材整理、安排課外活動等等,裡應外合,各安其職。

如是者,資源不變,分工卻更彈性,教與學的滿足感,不也更高?如果主流教育制度改不了,由少數同路人開始做起,可以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76

獨角獸的存在是為了真正地改變世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03/155553.shtml

獨角獸的存在是為了真正地改變世界
Tim O'Reilly Tim O'Reilly

獨角獸的存在是為了真正地改變世界

成功的創新者不會讓消費者或客戶去做不同的事,而是讓他們變成不同的人。

黑馬說:

三言兩語很難告訴你蒂姆·奧萊利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有人說他是矽谷大神,有人說他能預言未來。近來,蒂姆·奧萊利在媒體平臺Medium上撰文稱,很多估值10億美元,有獨角獸之稱的公司名不副實,這是虛偽的獨角獸。如果你想成為獨角獸,不要成為一個只看估值的獨角獸,而是成為一個真正能改變世界的獨角獸。希望通過這篇文章,你將閱讀到這位O'Reilly公司的創始人內心最有價值的思想,創造出下一個超級獨角獸!

什麽才是真正的“獨角獸”

作者:Tim O'Reilly ,翻譯:李亦儒編譯自Medium

“獨角獸”一詞風靡於當下的矽谷,用來描述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財富》雜誌列出了獲此殊榮公司的名單。TechCrunch持續更新著“獨角獸排行榜”。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獨角獸或許更重要——實現真正突破,一時備受矚目隨即被視為理所當然。

有一天,我在公共汽車上看到一個老人向另一人展示谷歌地圖上的小藍點是如何伴隨他們移動的。老人對這項技術感到驚訝,而我們對手機精準定位這件事已經習以為常。它為汽車、公交車、自行車以及行人導航,幫我們找到餐廳或加油站,跟朋友分享我們的實時位置,甚至通過手機找到走失的朋友。

谷歌地圖是一只獨角獸。第一代多點觸控iPhone是獨角獸。萬維網是獨角獸,即使它沒能讓Tim Berners-Lee 成為億萬富翁。我依然記得1993年向別人展示萬維網時的情景,我點擊了一個鏈接然後說:“這張圖片剛剛從夏威夷大學傳來。”沒有人相信。

Siri,Google now,Cortana都是獨角獸。Uber和Lyft也是獨角獸。

但它們被稱為獨角獸,並不是因為它們的估值有多高,而是因為它們都能讓我們驚呼:“不可思議!”

你還記得第一次叫車嗎?不管你在哪,它按照你需要的時間來接你。這簡直太酷了,直到現在這件事變得稀松平常,我們甚至開始產生抱怨。 

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帶有魔力的新事物逐漸失去它們的光環。整整一代人成長於這些科技成果之下。他們登錄亞馬遜,幾小時後就收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他們習慣了跟電子設備里的助手交談,等待回答。   

獨角獸的特征:

那麽,一個真正的獨角獸是怎樣的呢?

1、一開始,它令人難以置信。

2、它改變了世界的運作方式。

3、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影響,但這一切不會被它的創造者一人奪取,風險投資人也沒有料到。 

“起初看來不可思議”的部分我們已談論過,現在來看看改變世界的部分。Michael Schrage在為《哈佛商業評論》寫的《你希望自己的客戶變成什麽人》中寫道:

“成功的創新者不會讓消費者或客戶去做不同的事,而是讓他們變成不同的人。Facebook把用戶變得更開放,更願意分享自己的世界,即使他們現實中是內向的人。Amazon讓用戶成為了手握信息的消費者,他們可以獲取實時數據、商品評論,對比商品價格,還可以根據以往在線購物的記錄查看個性推薦。現在哪有人購物時不去對比各家電商產品的價格和性能呢?成功的創新者使用戶接受——至少忍受——新價值、新功能、新行為、新詞匯、新理念、新預期以及新渴望。他們改變著自己的用戶。”

Schrage 舉了一些實例:

“在蘋果的電視廣告上,當用戶向Siri提問或指示‘她’做些什麽的時候,這家公司不僅僅是在展示他們的語音識別和人工智能技術,他們正在把用戶變成另一種人,那種跟自己的手機對話,就像跟有感知的人對話一樣的人。”

當然,年輕一代並不覺得這麽說話有什麽異常:

Siri,幫我在Camino 定兩個今晚6點的位置;

Alexa,播放《Ballad of a Thin Man》;

Google now,提醒我在全食超市買點葡萄幹。

語音識別本身就是項很有挑戰的技術,而要完成這些指令則還需要一套更加成熟的底層數據——谷歌稱其為“知識圖譜”——支持各種場景的同時,還得有一整套可調用的API。

讓Google Now 提醒我下次到全食超市時買葡萄幹,它就必須時刻知曉我的位置,然後跟蹤我所要求的特定位置,形成備忘錄並發送提醒。想讓Siri在Camino幫我預定位置,它就必須知道Camino是一家位於奧克蘭的餐廳,今晚營業,然後才能通過OpenTable API 完成訂位動作。這將會調用我的設備或雲端的其它服務,比如需要在日程表上增加事項,到時提醒,以防我錯過晚餐。

還有一些提醒並非我主動設定,比如谷歌會提醒我:請現在出發去機場,Bay Bridge路況會耽誤您15分鐘。或者:前方為擁堵路段,有更快路線規劃可供選擇。

更棒的是,各個公司還會聯合推出服務,比如Tripit為我安排了一輛Uber來接機。

所有一切都令人驚艷,我們能做的只剩抱怨!它會取代我的工作!其實不會,人工智能只是改變了我們和我們所處的社會。我們需要尋找以往無法實現,現在通過人工智能的幫助可以完成的事。

這就是我所說的,真正獨角獸所具備的第三個特征:他們創造價值。不僅是資本價值,他們為這個世界創造了自己獨有的價值。

想想人們過去創造的奇跡。如果沒有現代化的設備,我們如何在山體或地下打通那麽多隧道?人+機器產生的超級力量讓人們建造出了容納數千萬人口的城市,也讓如此之少的人力生產出了養活所有人的食物。

在我看來,當我們熱衷討論人工智能的未來時,很容易忘記已經有那麽多科學技術影響並充斥著我們現有的生活。我們需要讓那些神奇的瞬間成為過去,讓那光環成為新的尋常。如此,科技正在切實地解決問題,必須承認,我們用新奇的技術讓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增強現實是另一項獨角獸技術。我的一個VC朋友第一次看到Magic Leap時說:“如果LSD是一只股票,我一定會做空它。”這就是獨角獸!

但這項技術最令我振奮的不是LSD,而是它能多大程度地改變人類的工作方式。

如果你是Daqri智能頭盔工廠里的一名員工,那麽增強現實技術已開始改變你的工作。如果你是一位使用HoloLens的建築師或教師,那它已經改變了你的工作。

可以預見這種技術會對我們產生多大影響。它有潛力將“普通員工”變成“高級員工”。我尤其喜歡想象在未來,增強現實技術對Partners in Health組織會產生哪些影響。這是一家為貧困地區居民提供免費健康服務的機構,他們在一些地方招收初級醫護人員,對其進行培訓,之後讓他們回到各自所在的社區為當地貧困人群提供醫療健康幫助。

想象一下,如果那些誌願者使用谷歌眼鏡,就能在對患者進行初步檢查之後與醫生遠程互動:“醫生,你需要看看這位患者的情況!”然後醫生給出專業的分析和反饋。(是的,我認為谷歌眼鏡一定會回歸,當它專註於醫療健康領域,就與好看與否沒關系。)    

如果在醫療健康領域使用這一技術,改善整個醫療系統,那麽就診成本會降低,患者的滿意度和健康指數都將有所提升。緊接著就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house calls”健康服務將再度流行!除此之外,還可利用可穿戴設備監測人體健康數據,利用Watson獲取人工智能健康建議,利用Uber提供應需服務。這樣一來,你就會看到,由科技進步促成的“新經濟”正在一步一步到來。

從這一角度來看,可穿戴設備、健康設備、Siri、Google Now、Cortana、Airbnb、Uber 都可以說是真正的獨角獸,我們的生活因為有了它們變得更加輕松。

科幻作家阿瑟·C·克拉克有句著名言論:“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都與魔法無異。”這句話推導下去的必然結果是:“一旦這種技術出現的時間足夠長,就不會再有人覺得它有什麽特別。”

所以我留給你們的問題是:再過5年,或10年,哪些技術又會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它們將如何改變世界?現今的獨角獸技術應該解決哪些問題?歡迎在文末評論區討論。

商業人物(ID:biz-leaders)

獨角獸 獨特價值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519

李彥宏發內部信:為了用戶,即便收入有負也在所不惜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0/155710.shtml

李彥宏發內部信:為了用戶,即便收入有負也在所不惜
i黑馬 i黑馬

李彥宏發內部信:為了用戶,即便收入有負也在所不惜

李彥宏在信中強調,為了用戶,即便收入有負,也要在所不惜。

i黑馬訊 5月10日消息,今日,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面向全員發出名為《勿忘初心,不負夢想》的內部信,李彥宏在信中強調,為了用戶,即便收入有負,也要在所不惜。

以下為李彥宏內部信全文:

《勿忘初心 不負夢想》

各位百度同學:

一月份的貼吧事件、四月份的魏則西事件引起了網民對百度的廣泛批評和質疑。其憤怒之情,超過了以往百度經歷的任何危機。

這些天,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就會想:為什麽很多每天都在使用百度的用戶不再熱愛我們?為什麽我們不再為自己的產品感到驕傲了?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還記得創業初期的百度,那時我們主要在跟谷歌等競爭對手搶用戶,但我更怕的是它去高價挖我們的人才,谷歌完全有實力給百度的工程師們開出三倍以上的工資待遇來。後來他們進來了,卻幾乎沒有挖動我們什麽人。細想起來,那個時候大家都憋著一股氣,要做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我們每個人每天都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特別自豪。那時候我們的招聘海報經常用一個名人的頭像,在下面配一句簡練的文字。比如用魯迅的頭像,下面配的文字就是:“是翻譯,還是用創作尋找中國意義?”用錢學森,文字就是:“是在海外住別墅還是回中國做導彈之父?”用毛澤東,文字就是“是投降,還是比敵人更強”……一直到今天,每當我把這些詞句說給後來人聽時,都會幾近哽咽。在這些夢想的感召下,我們去傾聽用戶的聲音,去了解用戶的需求,在實力相差極為懸殊的情況下,一點點地贏得了中國市場。是我們堅守用戶至上的價值觀為我們贏得了用戶,也正是這些用戶在貼吧里蓋樓、在知道里回答問題、在百科里編寫詞條,他們創造的內容、貢獻的信息,讓我們區別於競爭對手,成就了百度的輝煌。

然而今天呢?我更多地會聽到不同部門為了KPI分配而爭吵不休,會看到一些高級工程師在平衡商業利益和用戶體驗之間糾結甚至妥協。用戶也因此開始質疑我們商業推廣的公平性和客觀性,吐槽我們產品的安裝策略,反對我們貼吧、百科等產品的過度商業化……因為從管理層到員工對短期KPI的追逐,我們的價值觀被擠壓變形了,業績增長淩駕於用戶體驗,簡單經營替代了簡單可依賴,我們與用戶漸行漸遠,我們與創業初期堅守的使命和價值觀漸行漸遠。如果失去了用戶的支持,失去了對價值觀的堅守,百度離破產就真的只有30天!

今天,百度能影響的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信息的流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市場的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複雜,好的,壞的,美的,醜的,真的,假的,在網上都有。每天有無數的人會根據在百度搜到的結果去做決策,這也對我們的產品理念,行為準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為用戶負責!

網民希望我們做的事兒,我們要順應民心和民意,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哪些錢可以賺,怎麽賺,關鍵時刻高管和員工如何選擇,這些問題時刻考驗著我們的商業道德和行為規範。我們在接下來的時間必須集中力量做好幾件事:

首先,是重新審視公司所有產品的商業模式,是否因變現而影響用戶體驗,對於不尊重用戶體驗的行為要徹底整改。我們要建立起用戶體驗審核的一票否決制度,由專門的部門負責監督,違背用戶體驗原則的做法,一票否決,任何人都不許幹涉。

其次,要完善我們的用戶反饋機制,傾聽用戶的聲音,讓用戶的意見能快速反映到產品的設計和更新中,讓用戶對產品和服務的評價成為搜索排名的關鍵因素。

最後,要繼續完善現有的先行賠付等網民權益保障機制,增設10億元保障基金,充分保障網民權益。

這些個措施,也許對公司的收入有負面影響,但我們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因為我相信,這是正確的做法!是長遠的做法!是順天應時的做法!

十年前,我們以搜索為基礎,創立了貼吧、知道、百科等新產品;今天,我希望我們以人工智能為基礎,把語音搜索、自動翻譯、無人車做成影響人們日常生活的新產品。百度要跑完從大企業到偉大企業的長距離,要有拓展業務的“體力”,更要有堅守簡單可依賴文化的“意誌”。讓我們堅守用戶至上的價值觀,為實現讓人們平等便捷獲取信息找到所求的使命努力拼搏,讓我們的後人為我們所做的事情感到驕傲和自豪!

Robin

2016-5-10

百度 李彥宏 內部信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5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