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減小中小企業貸款難融資貴的問題,有關部門或將出臺金融企業貸款減免辦法。
據《中國證券報》稱,有關部門正在起草金融企業貸款減免辦法,有望近期出臺。這項政策的重點是加強金融企業尤其是銀行的壞賬減免核銷力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打消銀行給中小企業貸款的顧慮。
《中國證券報》引述有關專家分析,壞賬核銷涉及銀行基本制度,影響深遠。該舉措可降低銀行稅收負擔,消解部分潛在風險,給銀行業績帶來更大想象空間。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認為:
金融企業貸款減免辦法將出臺,壞賬減免力度可能很大。不管怎樣設計,政策操作邏輯是短期撇賬和長期制度改造相結合。壞賬核銷的利好只是一個方面,量化寬松其實是最大的金融救援。銀行負債成本下去了,利差受益良多。
從近期一系列舉措看應是這個思路。存量經濟調整應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會貫穿明年全年。在新框架下,地方增量被預算嚴格控制住,地方增量缺少(包括房地產)的那一塊盡可能通過強化中央項目對沖,比如芯片、特高壓、核電、航空等。同央行今年如何引導利率下行一樣,明年存量改造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大手筆。
總之,金融救援、存量債務清理和地方預算鎖緊(制度改造)會一同推出。利率下去了,壞賬又逐步開始被拆解,銀行股便會有固定收益性質,其估值修複或許跟今年的債券一樣精彩。因此,明年利率、銀行有機會,指數有空間。
數據顯示,16家上市銀行三季報和半年報相比,不良貸款比率上升的有15家,不良貸款余額增加的有13家,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下降的有13家,凈利潤同比增速放緩的有9家。專家分析,既要大力督促銀行為中小企業放貸,根本改變銀行惜貸局面,又要防止銀行不良貸款攀升。修改銀行相關會計制度,放寬一直嚴格的不良貸款核銷制度就成為政策重要選擇。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認為:
掣肘A股股指上升的因素之一是銀行股的超低估值。16家上市銀行的估值只有5倍市盈率,市凈率不到1倍,這在全球股市中較為罕見,其原因在於投資者擔憂銀行的壞賬太多。只要市場的這種預期弱化,銀行股的估值就可能逐步回歸常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習近平指出,這兩年,中日關系出現嚴重困難的是非曲直是清楚的。雙方已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發表四點原則共識,希望日方切實按照共識精神妥善處理好有關問題。習近平強調,歷史問題事關13億多中國人民感情,關系到本地區和平、穩定、發展大局,日本只有信守中日雙邊政治文件和“村山談話”等歷屆政府作出的承諾,才能同亞洲鄰國發展面向未來的友好關系。
習近平指出,構建穩定健康的中日關系,必須順應時代進步潮流。希望日本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采取審慎的軍事安全政策,多做有利於增進同鄰國互信的事,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安倍晉三表示,中國的和平發展對日本、對世界是重要機遇。日方願意落實雙方達成的四點原則共識,妥善處理有關問題,以此為新的起點,推進日中戰略互惠關系改善和發展。日本決心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本屆日本政府將繼續堅持以往歷屆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認識。日方支持中方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習近平指出,這兩年,中日關系出現嚴重困難的是非曲直是清楚的。雙方已就處理和改善中日關系發表四點原則共識,希望日方切實按照共識精神妥善處理好有關問題。習近平強調,歷史問題事關13億多中國人民感情,關系到本地區和平、穩定、發展大局,日本只有信守中日雙邊政治文件和“村山談話”等歷屆政府作出的承諾,才能同亞洲鄰國發展面向未來的友好關系。
習近平指出,構建穩定健康的中日關系,必須順應時代進步潮流。希望日本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采取審慎的軍事安全政策,多做有利於增進同鄰國互信的事,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安倍晉三表示,中國的和平發展對日本、對世界是重要機遇。日方願意落實雙方達成的四點原則共識,妥善處理有關問題,以此為新的起點,推進日中戰略互惠關系改善和發展。日本決心繼續走和平發展道路,本屆日本政府將繼續堅持以往歷屆日本政府在歷史問題上的認識。日方支持中方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滬深等地方機構對全國性信托平臺的爭奪戰落幕。《經濟參考報》近日獲悉,全國信托登記、轉讓的平臺將以國家級信托登記平臺公司的形式,落戶上海自貿區。組建該平臺是信托業整體利好,它將解決信托產品流動性的短板,有望盤活國內數萬億元信托非標資產。
《經濟參考報》報道稱,獲悉新公司或將由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中債登)控股,上海等地的多家機構參股,公司具體職責、領導團隊等尚未最終確定。昨日一位接近中債登人士向該報表示:
“監管層基本敲定在上海建全國信托登記中心,但是並沒有確定由誰來幹。鑒於前期中債登在信托登記方面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並有實質進展,現在看很可能由中債登來牽頭,並控股新公司。”
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國信托資產規模約為12.95萬億元,今年一季度末資產規模就超過11萬億元,成為國內第二大金融子行業。目前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上海信托登記中心在內的第三方信托產品轉讓平臺已存在。但從實際交易內容看,還存在區域性、項目少,交易慢的問題。市場普遍預期,一旦登記制度建立,11萬億規模的信托資產便得以盤活,信托受益權轉讓市場潛在商機更不容小覷。
此前,北京的中債登、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以及天津、深圳都雄心勃勃,希望建立全國性的跨區域信托登記平臺。今年伊始,深圳市政府以“一號文”的形式下發了關於該市金融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文件指出要“探索建立信托受益權轉讓市場”。在今年4月的“2014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重點工作安排”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工作推進小組指出,要推進組建公司制的全國性信托登記服務機構。
信托登記是指通過一定的方式將對有關財產已設立信托的事實向社會予以公布。就登記的基本內容而言,信托登記可分為三類,即信托產品登記、信托文件登記和信托財產登記。而信托受益權,是信托合同中規定的關系人享受信托財產經過管理或處理後的收益權利。根據《信托法》相關規定,信托受益權可以放棄、償還債務、依法轉讓或繼承,信托文件有限制性規定的除外。
一位信托公司負責人此前向《經濟觀察報》透露,“跨區域、全國性”的信托交易平臺突然走熱,與銀監會即將推出的“信托登記制度”的風聲有關。一位信托公司的法務主管則是表示,全國性信托轉讓平臺遲遲未能建成,主要原因還是登記制度的缺失。看好此平臺的人士認為,它將幫助投資周期動輒1-3年的信托產品增加隨時變現的渠道。
用益信托分析師帥國讓向《經濟參考報》表示,預計在上海自貿區信托登記平臺的“統領”下,各家產權交易中心必將朝大一統局面前進,屆時數萬億元規模的信托非標資產即可流動起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大智慧》報道,新版《土地管理法》和《土地承包法》將於12月浮出水面,有望在12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上進行審議,法律的修訂將實質性加速這一輪土地改革進程。
參與上述兩部法律修改討論的專家稱,兩部法律修訂工作進展順利,新版本有望於下月遞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審議,而修法的總方向是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立”。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表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要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但按照現在《土地管理法》,宅基地使用權和承包經營權都是不可以抵押的,因而要對這些法律條款按照改革需求進行修訂。
作為深化改革的重要領域之一,土地改革關乎中國9億農民的利益,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鍵。
中國證券報周三報道稱,由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多部委參與制定的土地改革總體方案已成形並提交審議,預計最快可在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正式推出,並在2015年安排試點。
明年土地改革有望迎來實質性推進的第一步。往後十年,可能是中國進入城鄉一體化全面改革的重要開端。值得註意的是,此次改革的兩大重點將是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農地入市。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隨著11月17日“滬港通”迎來開通,兩只基於“滬港通”的ETF基金也有望於年底推出。新基金預計會將港股投資門檻從50萬元降至1000元,並首次實現“T+0”的交易方式。
據東方早報,南方基金正在申報恒生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以下簡稱“南方恒生ETF(交易所交易基金)” ),華夏基金公司正在申報滬港通恒生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以下簡稱“華夏滬港通恒生ETF” )。
上述兩只“滬港通”概念基金,意在打破港股通關於境內個人投資者的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余額合計不低於50萬元的準入門檻,讓散戶更加方便的參與港股投資。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正在申報的兩只產品在很多方面與2012年推出的首批跨境ETF相似,以恒生指數作為投資標的。但此次基於滬港通的背景,兩只滬港通恒指ETF在上報的產品方案中首次提出了二級市場“T+0”的交易方式。
證監會官網最新披露的基金募集申請核準進度公示表顯示,證監會於9月28日、10月10日接收南方恒生ETF、華夏滬港通恒生ETF的申請材料,分別於10月9日、10月16日決定受理上述兩只基金,並於10月31日對上述兩只基金產品出具了第一次反饋意見。
知情人士透露,華夏滬港通恒生ETF、南方基金恒生ETF是以香港的恒生指數為投資標的。而華夏滬港通恒生ETF的認購門檻初定在1000元起,或在年內完成發行。
據證券時報網,業內知情人士透露,兩只滬港通恒指ETF雖為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但可能將使用滬港通的額度。
除了華夏和南方兩家公司已經將成熟方案上報外,易方達等業內其他基金公司也在類似產品上醞釀已久。
可以預見的是,滬港通業務被正式運用到以後基金的產品設計中將越來越多,將加深實現A+H的一體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國務院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季曉南今日透露,由發改委牽頭制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辦法已經討論通過,有望於近期出臺。
季曉南是在“2014年中國資本市場法治論壇”上透露上述消息的,本期論壇主題為“依法治國背景下的國有企業改革與國有資產保護”。
季曉南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還未出臺,各地已開始實施,這個過程中難免存在問題,例如前期中信國安的混改就引起了社會質疑。“所以,接下來會先出臺由發改委制定的規範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改革方案,該方案近期已經討論通過,有望近期出臺,不過是不是在今年還不好說。”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提及,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相關草案顯示,改革從試點入手,預計用兩年左右形成不同類型混合所有制的成功案例,到2020年基本完成國企股權多元化改革。草案提供的思路還暗示,試點可能從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擴大到其他中央企業。
據中國證券網報道,季曉南今日表示,
國企改革總體改革方案由發改委、財政部、國資委、人社部分別牽頭,各部委分工也已明確:
由發改革負責制定混合所有制改革辦法;財政部負責牽頭三個文件,包括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成立和改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及投資公司的方案文件、以及國有資本預算改革方案的制定;人社部主要負責薪酬改革方案及細則制定;國資委則牽頭兩個文件,一是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二是國有企業功能界定和分類。
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即俗稱的總文件,但是從順序來說,前面的若幹文件出來後才可能出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來源為一財網,作者胥會雲,華爾街見聞授權發表
2015版負面清單可能會更多增加金融方面的內容,包括原油期貨交易、提高外資入股證券公司持股比例等改革已在途。
在15日的“深化自貿區金融改革,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研討會上,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說,2014年版負面清單金融方面的內容比較少,2015年可能要增加這方面的內容。
此前,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顧洪輝在關於自貿區的第三方評估報告發布會上還透露,上海市正在制定方案,向國務院報送下一步的金融開放方案。
去年以來,“一行三會”已經發布了51條金融支持自貿區建設的意見和措施,以及13個細則文件,基本形成了以探索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全面開放為主要內容的金融制度全面的框架體系。
此外,自貿區內面向國際的金融交易平臺也在穩步推進。鄭楊說,目前原油期貨交易的方案已經形成並上報了國務院,國務院也已經批準,有望在12月或明年1月啟動。
在自貿區金融服務業開放方面,鄭楊表示,可以進一步探索放寬上海金融機構對內對外開放的準入門檻,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的同時,逐步提高外資入股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持股比例,放寬業務準入的範圍和年限等。
鄭楊說,上海一直在努力推進提升外資金融機構的持股比例,雖然該事項會作為國家BIT以及自貿區等談判的安排, 但上海也在爭取選擇兩三家中外合資金融機構有所突破。
今年早些時候,上海市發布《關於本市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也提到,要提升自貿試驗區證券期貨服務業開放水平。
其中包括逐步提高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在自貿試驗區內設立合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貨公司的持股比例;逐步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在自貿試驗區內設立合資證券投資咨詢公司。
根據2012年修訂後的《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和《證券公司設立子公司試行規定》,合資券商外資持股比例上限為49%,證券公司子公司申請擴大業務範圍的所需經營年限縮短至2年。
關於自貿區金融改革創新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鄭楊說,金融監管水平、金融監測分析的水平是決定自貿區金融發展下一步的關鍵因素,現在監管能力還是要進一步推動,要能夠更好推動聯合監管,真正把金融安全網建立起來。不過鄭楊也表示,困難和障礙雖然還是有,但是在逐步減少。
而在金融市場的發展上,鄭楊說,很大的瓶頸是要盡快把上海的人民幣在岸市場建立和發展起來。近期以來海外的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的很好,在岸要建設的更加好,金融產品和創新要做的更多,以引領離岸市場。
第三個瓶頸則是對於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服務水平的提升。比如金融監管部門、政府相關配套部門能不能減少審批、簡政放權。
鄭楊也表示,上海要加強和中央的機構,中央的管理部門加強匯報和交流,爭取更多金融改革的措施放在上海先行先試。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澳大利亞進口商有望迎來“意外之財”,因市場預期習近平主席本周訪澳期間,悉尼有望成為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
據匯豐銀行,如果澳元直接兌換人民幣,而不是先兌換成美元再兌換成人民幣的話,可為澳洲公司節省至多7%的交易費用。澳大利亞西太平洋銀行預計,如果人民幣交易中心伴隨著自貿區協議而達成,到2020年,中國對澳投資可能會增長7倍至3000億美元。
西太平洋銀行貨幣和商品策略部主管Robert Rennie在電話中告訴彭博社:
我們預計,澳元-人民幣交易將會大幅上升,並且資本流動的增加將進一步深化本已密切的貿易關系。
2013年,中國央行授權西太平洋銀行和澳新銀行為人民幣和澳元直接交易的做市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顯示,中國為澳最大貿易夥伴,2013年,澳大利亞2560億美元的進口中,20%來自中國,澳對中國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35%。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上周中國央行及加拿大總理辦公室先後發布聲明稱,加拿大將建立北美首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將確定多倫多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今年早些時候,盧森堡、法蘭克福、倫敦先後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香港、新加坡則已展開了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爭奪。據國際支付供應商Swift的數據,過去一年歐洲與中國大陸和香港的人民幣交易規模翻了一倍。
據彭博社,人民幣去年超越歐元成為僅次於美元的、最廣泛使用的貿易融資貨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