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論藝130407魔術投機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4/07/%E8%AB%96%E8%97%9D130407%E9%AD%94%E8%A1%93%E6%8A%95%E6%A9%9F%E5%AD%B8/

卿籌爛熟我籌之,我有忠言質幻師,觀理自難觀勢易,彈丸壘到十枚時。

龔自珍 詩 (贈魔術師)

論藝130407

魔術投機學***

掌門供稿

 

(甲) 設局

1故事:話說天下第一魔術手 David Copperfield 來到城中獻技,一位自信滿滿的人士心想:「以我的醒目,當可看穿他的掩眼法吧。」便下定決心,養足精神,買了最貴的票子,端坐在大堂前觀眾席中 “最佳觀察位置” 上,以 “鷹一般銳利的眼睛” 緊盯著 DC 表演。

結局:很簡單,他徹徹底底地被魔術師騙過了。

表面原因:「DC 太利害了,不愧為天下第一神手,連我也被騙過了。」

實則不然,騙過他何需天下第一神手,隨隨便便找個最低段的職業魔術師也可輕易做到!

 

2深層分析:被騙的要害之處,正在

a “最佳觀察位置”; 及

b “鷹一般銳利的眼睛” 這兩點之上。試申述之。

 

A那兒才是「最佳 “觀察” 位置」呢?

試想又怎會是觀眾席! 那兒只是「最佳 “觀賞” 位置」, 對魔術師來說,正好是「最佳 “被騙” 位置」。 你從那兒前來看穿我的戲法? 我從那兒騙你才是真!***

B 高明的魔術最怕你的眼睛不夠銳利,你看得愈清楚, 他騙得你愈徹底。

對設置捕鷹阱的獵人來說,怕的只是鷹眼不夠銳利!***

 

3解救之道:要看穿他的戲法應反其道而行之。

A 魔術師的資源有限,他騙得了這個觀察角度的人,當然便無法騙過其他觀察角度的人 。 因此,除觀眾席外****,任何地方都很容易看穿他的戲法。

B 靠眼睛是無法看穿魔術的,因為魔術是用來瞞騙眼睛的。****

要看穿它只能靠知識。 最有機會識破 DC 技法的人當然便是行內人了。

 

(乙) 論藝

4推論投機:

A 市場猶如魔術師,大眾的思考角度猶如觀眾席。*****

基於股票投機是一種 “強競技”,平減長期的整體升幅,本質上乃是零和遊戲 zero- sum game,「弱者肉,強者食。」,相互補償,理所當然。

即是之故,大多數人想到的贏錢做法 結構性地 正是輸錢的做法。*****

B 缺乏正確的思路及知識,愈勤奮愈用心只有輸得愈多。***

金沙賭場有怕過 “勤奮用心” 的賭徒沒有?

 

5歸結:

A 「眾地莫企」****,Th不要從大多數人的思考角度看待整個遊戲,或者任一賽局。

有關整個遊戲的思考角度便是投機哲學,要建立適切自身條件的哲學***,只要是言之成理的 (ie融貫的,內部沒有矛盾的;及符合常識的,與外部世界未致過於扞挌不入的。) ,那怕怎樣粗糙,制勝的機會仍大於信奉流行哲學。

舉例: “大跌市買匯豐” 夠粗糙了罷,奉行之,勝機必大於看(盡人皆知的)圖表。

同理,臨機設局,必有獨到的見解才好下注。***

獨到的見解未必正確,如有失誤,將招損傷。 應對之道,在於分散風險和建立止蝕機制。其失誤,便是學習之契機。****

如此總優於隨波逐流,隨波逐流無勝機,失學習。

 

建立適切自身條件的哲學和導出獨到的見解,兩者均有大難處!

專注這個遊戲的人,三年,至遲五年,如於此兩者仍未小成,理應斷然引退,莫作苟留。

「江湖風露冷,市場波折多。」足下既然身子單薄,還望多多保重。

 

B 思辨、學習、鍛鍊 勝於 因循舊習,盲目用功。

按拙作《論投機者之素質》….. 一言難盡,有興趣的朋友自己找來看看。

那兒找?該文早已束諸「高閣」。

更重要的是C自我反省,當欠缺獨到的視角及鞏固的知識以為憑據的時候,不要妄圖擊敗市場這位 David Copperfiel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52

論藝130603婚姻人類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03/%E8%AB%96%E8%97%9D130603%E5%A9%9A%E5%A7%BB%E4%BA%BA%E9%A1%9E%E5%AD%B8/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
論藝130603
婚姻人類學****
掌門執筆

野人會是00年建立雛型的,那時節「同學少年,風華正茂」,諸君多在中大和科大唸書….. 一彈指間,十年飛逝,都已屆“三十而立”之年了。
“人生三十年,如露亦如電。” 電光石火之間,他們大多敏銳地掌握機遇….. 建功立業?稍後再想,結婚為先!

婚姻,人類學之大事也,值得認真地進行“田野調查”,研究研究。
“假人類學家”掌門 親切地與十餘位近年完婚的會友進行訪談,深入了解民間疾苦,總結出下述“學理”,於本會 “所謂學術活動” 中口頭發表,獲得相當好評,尤其來自新任丈夫們。*** 現特認真地寫成 “所謂論文” 公開發表。

〈婚姻人類學〉
Th. 1幾乎所有準備結婚的人們,心目中都將「結婚」等同於「婚禮」,而非未來的「婚姻生活」,***** 尤以新娘們為然。

這實情是一種大錯覺!「婚禮」並非「婚姻」!婚禮本質上是儀式,是進入婚姻舞臺的“虎渡門”, 用意在於調整人們(包括新人和親友,尤其是舊…)的心態,***** 宣告「他們正式結婚了」。
儀式是非實用性的,***所以婚禮與婚姻生活的成敗關係不大。

較為偏淡的一點是,現世代香港中產 風俗崇尚奢華(有點像北宋亡國前夕),婚禮支出浩繁,虧空了原應用作 理財投資或者改善家居 的資金**** (又有點像“SoChun八部”中的“過癮開支”),此則於婚姻生活趨於負面了。

反之,Th.2 無論婚前婚後,鮮少有人為今後的「婚姻生活」操心,作出準備和規劃,或者進行諮詢和學習。***

這點也非常不合理,由50%高離婚率統計數據, 可以得知婚姻失敗的機會明顯高於一半。*** (因為“已婚人士”中部分仍是失敗者,只是不想離婚終場罷了。)
那麽,“未雨綢繆”,或者最低限度 “臨渴掘井”,豈非更勝於 “大雨濕身”和 “自掘墳墓”嗎? 所以,準新人應該向兩類人士諮詢和學習:

第一類是婚姻成功人士,看看他們究竟付出了甚麼代價*****才達致成功!
注意:不是了解 “婚姻可以怎樣幸福”,而是 “怎樣才可以使婚姻幸福”,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按道理,“婚姻自動幸福”的人是沒有諮詢價值的;更何況,世上可能根本不存在這 “人種”。***

第二類是離婚人士,看看他們後悔做了甚麽,或者沒做甚麼。*****
注意:沒有後悔的人不值得詢諮。***

Th.3 「戀愛成功」不是「婚姻成功」的條件。***
這點用經濟學解釋最好,並且要引入“時間框架”。
「戀愛」是“短線”相處,總成本較低;「婚姻」是“長線”相處,總成本極高!****

“短線相處” 之道在於討對方的歡心,**** 在男則送花送禮,甜言蜜語;在女則花枝招展,小鳥依人….. 這諸般做作,其成本原不菲薄,但因為時間線較短,所以易於承擔。

〈戀愛經濟學模型〉 今有男女二人談戀愛,每周見面一天。 男的平日省吃儉用,沉默寡言,盡傾所有財務和語言能力於“戀愛日”以為用,當然討得佳人的歡心。同理,女的平日省妝儉色,練氣養神,盡收美態温柔施用於一夕,自然亦討得愛郎歡心,成就了佳偶。
終於到了那一天,兩人心想:每周相處一天已然這樣 “心歡”,那麼,相處七天豈不是七倍開心了嗎?我們應該結婚! 於是,他們結了婚。

根據相同的〈“戀愛式婚姻”模型〉: 今有男女二人結婚,每周相處七天….. 男的很快財務破產,張口結舌;女的則很快花容失色, “大鳥嚇人”!***
原因簡單到極,沒有足夠資源支應總開支。****

“長線相處” 原來全然不是那回事!
長線相處之道在於 體諒、容忍、妥協….. 這都是 “苦心” 而非 “歡心”的事情。**** 杜甫《古柏行》「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需宿鸞鳳」, 倘無容螻蟻之苦心,又何來宿鸞鳳之香葉呢?
如此証立了:「戀愛成功」不是「婚姻成功」的條件。
再推導出:「戀愛成功」要過渡到「婚姻成功」需要進行調整和學習。***

相反,Th.4 「戀愛成功」是「婚姻成功」的障礙。*****
這點大為隱晦,非用心理學詳加解釋不可。
根據「預期—反應」理論,人對別人的行為作出反應,依據的其實並非 “該人的行為”,而是 “對該人行為的預期”。****
舉例:新郎獻上n卡的鑽石婚戒,以証情比金堅。 新娘的滿意度依據的是 “對卡數的預期”, 預期低於n者色然以喜; 預期過高者則愀然不樂。 (你見過夠薑不獻上婚戒的新郎沒有?)

果其如此, “戀愛愈成功” by definition等於 “雙方愈賣力討對方歡心”, 換句話說,雙方愈習慣於*** 支付/接納 短期高成本/高回報。
進入 “婚姻狀態”之後,條件改變,高成本沒法持續支付,如果任何一方不能調整心態,仍以 “戀愛狀態” 作出行為預期,仍然要求高回報, 則因 “預期落空” 易生怨懟之心,***** 這是佳偶翻成怨偶的肇因。
“你以前都唔係咁對我既。” “你究唔係…..”
大風起於萍末,巨禍萌於「預期」,此之謂也。

如此証立了:「戀愛成功」是「婚姻成功」的障礙。
再推導出:「戀愛成功」要過渡到「婚姻成功」需要徹底揚棄 “戀愛心態” 。***
例外狀況:理論上,如果雙方擁有極多資源,或者可以 “戀愛到底” 也未可知。
但是仍有 “上癮效應” 的疑慮,慎防 “戀愛黑洞” 將資源全數吸掉,担沙塞海,伊於胡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97

論藝130628運動攝影淺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8/%E8%AB%96%E8%97%9D130628%E9%81%8B%E5%8B%95%E6%94%9D%E5%BD%B1%E6%B7%BA%E8%AB%87/

論藝130628
運動攝影淺談
魚尾執筆

相信很多人聽過詩人 蕭伯納 的一句名言: 「識做就自己做, 唔識就去教人做.」
但有幾人當真實踐過 “唔識就去教人做” 呢?
魚尾最近開了幾班「運動攝影」講座, 可算把「唔識就去教人」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相位蕭大師泉下有知, 定必連連點頭讚許!

一談起「運動攝影」, 很多人直覺地想到運動員的動作; 要運用什麼器材及技巧才可以把動作清楚拍攝下來; 或是怎樣才能攝下動感的照片. 誠然, 運動員常是運動攝影的主角, 但在運動場上, 除了捕捉動作外, 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拍攝的地方.

要拍攝一輯運動攝影相片, 首先要考慮當中元素. 構成一場體育賽事, 必然包括: 比賽項目, 場地, 觀眾, 運動員, 工作人員等等要素.
所以值得我們捕捉的, 不單只是動作, 還有場地與場面; 項目的特性; 觀眾的反應; 運動員的喜與哀; 頒獎與主禮嘉賓; 甚至評判及工作人員的花花絮絮.

攪清楚方向後, 便可以著手策劃拍攝整輯相片.
A攝影器材
大部份運動攝影師都花費不少資金在器材上面, 只因拍攝運動項目有別於其他攝影, 可以慢慢考量光線及角度, 而且運動是沒有NG的.
能配備最精良的器材實在有很大的助益, 不過那只是其中一項成功因素罷了!
熟習我們的器材往往比花錢買高級裝備來得實際. 以我的經驗而論, 愈高級的相機愈難操作. 而且一般人買了相機後, 很少仔細研究它的功能, 以及實際應用.

以 “快門時滯”為例. “快門時滯” 即是由按快門掣至相機作出反應的滯後時段. 一般人很少答得出所用相機的實際快門時滯, 而只關心它的每秒連拍張數. 運動攝影師則要非常熟習所用相機的時滯, 從而調節拍攝(按下快門)的時機.

B認識場地
計劃拍攝一輯照片時, 最好能先找到比賽場地的資料. 如未能在事前得到, 便應到場時周圍走走, 一者尋求較佳的拍攝位置; 二者理解來回場地要需用的時間.

選擇「拍攝位置」不用多談吧, 我想在這裡指出「來回時間」的重要.
球場分大小, 足球場比籃球場大得多; 更莫論賽車場或高爾夫球場了!
以高爾夫球場為例, 如果想影到冠軍球手的推捍(決賽日有領先組, 但冠軍未必是領先組球員), 最簡單莫過於守株待兔, “蒲”在第十八洞前, 影齊每位出賽球手. 可是你會錯過很多其他有價值的機會. 那時認識場地便變得非常重要了.
比方說第六洞的T台(發球台), 旁為第五洞的果嶺, 行過幾步又是第八洞的球道. 你處的位置便容易捕捉幾組球員的動態. 但從你的位置到頒獎台(第十八洞前) 可能要走二十分鐘, 你便要預時間回去.

C認識比賽項目及規則
不同的運動項目速度上會有很大差別, 而每種項目必有其特性. 我們要先認識項目的特性, 才能捕捉到理想的相片.
好多人會認為賽車是一個速度很快的體育項目, 但對攝影師來說, 羽毛球的速度遠遠快於賽車!
一級方程式賽車直路極速約為330公里, 平均車速約為200-220公里, 一般的賽車比賽最少要慢1/4吧. 而拍攝賽車的距離一般都較遠, 所以相對速度並不快.
羽毛球的球速常達300公里或以上. 但拍攝距離近, 相對速度極之快.

認識比賽規則亦是非常重要. 以足球比賽為例, 因拍攝距離較遠, 多用定焦長鏡(300mm或400mm), 令拍攝的距離變得很局限, 而球員傳球距離長及遠, 追著皮球是來不及拍的, 有經驗的攝影師會蒲著有機會攻門的球員及位置來拍攝. 不懂足球的人便很難做到.

D對運動的認識
我們不可能認識所有運動及運動員的特性, 但一些基礎知識很多時會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以手球為例, 一般我們會選龍門左手邊底線作為拍攝位置, 因為在香港用右手擲球的人遠比用左手的人多, 左底線才能拍到球手攻門時的正面, 而最吸引的表情, 住往在攻門時奮力的一擲.
又以跳高為例, 運動員在過桿時常有一些不自覺的表情, 自然流露的神態, 正是我們期待把它凍結的畫面.
我們要認識的是運動員最專注及最吸引的一刻!

要拍好一輯相, 並不能單靠器材及運氣, 準備工夫絕不可以缺少!
要教人拍一輯相, 並不能單靠技術, “吹水能力”絕不可以缺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18

論藝130718拍拖經濟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7/18/%E8%AB%96%E8%97%9D130718%E6%8B%8D%E6%8B%96%E7%B6%93%E6%BF%9F%E5%AD%B8/

不知“購物”成滋味   猜意“鴛鴦”竟未休

論藝130718

拍拖經濟學—– 男人不見得更「理性」****

掌門執筆

 

上周野人會聚會,不知甚麽風吹來一群美人,細看原來是一眾才俊的女友或新婚夫人。 掌門靈機一觸,娓娓道出一段武林舊話。講罷,滿堂傾倒,花枝亂顫…..

〈實戰篇〉“兩隻手” 策略 與 “四隻手” 策略的爭議

青年才俊K君向掌門訴苦:(嚴正聲明,此君絕非阿Kan。)

「女人太沒理性了!以我的新婚太太為例,我們一起到超市採購日用品,買了四袋子之多,明明 “四隻手” 各提一袋,是最高效率配置,她偏要手拖手,只能用空餘的 “兩隻手” 每手提兩袋,十分不便,這樣做非常不合理….. 」

(掌門心想:拍拖個陣唔見你講咁多道理!那時節,神魂顛倒,“理性”蕩然,拖手唯恐不及…..)

 

掌門不動聲色,以經濟學教師般口吻說:先生之言差矣!

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理性」,要看與他的「利益基礎」是否相一致才能定論。****

舉例為証: 假設國法規定,人民必須在後花園種植果樹一株,所生果實只供自家吃用。 某甲愛吃橙,不愛蘋果。 則他選擇培植橙樹為「理性」, 植蘋果樹為「不理性」,其理甚明。

今某乙愛吃蘋果而不愛橙,他種植了蘋果樹,遂譏諷甲植橙樹為「不理性」,則謬矣!

 

見K君稍露疑懼,掌門含沙射影,指桑駡槐:

其實某乙不懂經濟學,致生混淆….. 一句話,冇sense。

同構互射,今先生之「利基」為 “採購” ,乃以 “四隻手策略” 為理性, 而斥 “兩隻手” 為無理。 其混淆事理與某乙有何分別? (註:K君為Econ. master。)

見K君色變面青,掌門洒開sense,鋪天蓋地:

且容在下當尊夫人的辯護士。

“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尊夫人購物,意存拍拖。 她的「利基」為 “戀愛”, 購物不過是愛情生活的手段和場境。 如此 “兩隻手策略” 斷然理性!“四隻手” 反倒是無理呢。

 

見K君心神潰散,掌門招隨心發,一劍封喉:

不如咁,且待在下致電尊夫人,借箸代籌,教路…..

“老公,你說得對,兩隻手提四個袋子確有不便。 我想通了,今後每遇購物滿四袋的情況,則我等採取無敵 “2 x兩手 = 四手” 新策略: ****

兩手拖手,剩下兩手各提一袋物品,來回兩番,掂晒。

如此,既合乎夫君之 “一手一袋” 作業理論, 又雙倍滿足了小女子的 “戀愛利基” ,豈不 “兩倍其美” 哉!

K君暈低!

(謹以本文獻予Joyce,即Kan太。重覆申明,K君真的不是阿Kan,Econ. master純屬巧合…..)

 

〈sense篇〉「冷靜期」的運作意義

如前文所述,一個人的行為是否「理性」, 要看是否與他 個人化的「利益基礎」相一致才能定論。

Def所謂「決策」,便是找出適切的行事策略,“最大化” 個人「利益基礎」。*****

因此,進行決策的時候,要區分兩種不同的考量:

A 先要弄清楚在當前特定的場境中,個人的利基是甚麼。****

掌門流經典例子:某人踏進地鐵車廂,他應佔據那個位置最佳?

在這個問題中,具有不同利基的人應該佔據不同的位置。 設想你是 扒手、色魔、傳教士….. 非常明了。

B然後找出適切的行事策略。

扒手最好坐在心神潰散的 阿Kan鄰座,最近車門那邊; 色魔和傳教士均應著意恍兮惚兮的 沙塵仔….. 餘類推。

 

Th. 幾乎所有人決策的時候,都將全副心神放在 “B面向” 上面,殊不知 “A面向” 更具先決性!***

直覺上一個人應該很清楚自已的利基是甚麼,實際上大謬不然。 人的內心存在著離散的價值觀,**** 拍拖和購物相互矛盾,婚姻與自由不可兼得。 取捨之際, “釐清內心的價值比重” 有時遠比 “追求最佳行事策略” 為困難!

反之,一般決策情境中,可行策略並不太多,不外三數者擇其一,並且可以常識解決,其實困擾反倒不大。

 

推進一步,當可明白「冷靜期」是怎麼一回事。

作了重大決策之後,劃出時段讓自己後悔,反後悔,再反後悔…..

Th. 消除一時的衝動,積澱價值重量,***** 與自己對話溝通,這才是「冷靜期」的真正意義。

冷靜期不是用來重複核算 “B甚麽是最適切的行事策略” ,而是重複審視 “A 個人的最重大利基是甚麼”。*** 因此,冷靜期間最好少想B方面的現實狀況,集中考量A方面的內心狀況。

君不見最反對「冷靜期」的是推銷員, “唔好諗咁多喇…..” 。

結論:冷靜期是好的,重大決策必須設立冷靜期。*******

 

〈附錄〉李商隱“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327

論藝130803再談運動攝影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8/03/%E8%AB%96%E8%97%9D130803%E5%86%8D%E8%AB%87%E9%81%8B%E5%8B%95%E6%94%9D%E5%BD%B1/

論藝130803

再談運動攝影

魚尾執筆

 

《論藝130628運動攝影淺談》主要談及拍攝前的準備工作, 包括攝影器材的考量, 認識場地, 了解比賽項目和規則,以及對特定運動項目的認識. 有了基本的準備後, 我們可以來到賽場, 看看運動攝影的特性.

絕大部份的運動照片都是在比賽進程中拍下來的. 在競賽過程中, 運動員會全力以赴, 發揮其潛在極限. 勝利的喜悅, 失敗的頹喪, 高難度動作時扭曲的面容, 甚至被擊中或受傷時的痛苦表情, 都是攝影師要捕足的一刻! 運動員也常有些不自覺的小動作或表情, 為攝影師送上不少有趣味的照片.

以上所述的諸多動人細節, 愛好攝影的朋友不難掌握, 但卻往往見樹不見林, 忽略了貫串於「比賽」的一系列重要元素.

 

我們先看看構成一場賽事的各種元素:

場地, 時間, 運動員(賽員), 競技用具(如球拍), 觀眾, 評判, 和工作人員。

相片要包含「比賽」元素才得豐滿, 簡單來說, 影球賽要有「波」, 影比賽要有「對手」及「觀眾」.

運動攝影師與一般愛好者的朋友的分別在於, 一般攝友往往只專注於運動員的表現, 表情或優美的動作, 而容易忽略「比賽」本身帶來的互動及氣氛! 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激動表情是比賽中互動的一部份, 相信在練習時不會流露出來.

作個比喻, 運動相片是一張劇照, 而運動員是主角, 有時甚至只是一位配角罷了.

畢竟運動員常常是運動照片中的主角, 我們接下來研究一下如何能夠捕捉他們的動作及表情.

在拍照前, 我會先將運動項目分類, 然後因應該項目的特性,選擇適合的拍攝方法.

 

速度(相對速度)的快慢 (可先參考前文賽車與羽毛球的比較)

我們在這裡所指的「速度」, 並不是單指球速或車速的快慢, 而是對攝影師要求的速度. 那是要加上拍攝距離及位置, 所用鏡頭等外在元素, 合起來的「相對速度」!

以單車賽為例, 一般公路賽最高車速達70km/hr或以上, 如攝影師用慢快門擺鏡(擺鏡又名Pan鏡, 是常用拍攝單車的技巧), 就算處於同一位置拍攝, 不同焦距的鏡頭相對速度也會相差很遠. 一般而言, 用廣角鏡時相對速度會較慢, 但用擺鏡技巧拍攝時則剛好相反, 又回到「一寸長(焦距), 一寸強」的定律.

球速往往比車速更快, 所以大部份球類運動都屬於快速度運動.

 

預測的難度

在一些運動項目, 運動員的動作是很容易預測到的. 例如: 跳高. 每位運動員過桿的位置必定大同小異. 而大部份田徑項目也類似.

而一些項目則較難預測. 例如: 拳賽. 賽手在擂台上不停走動, 而發拳亦有虛有實, 更不會知道那一拳那一腳會真正命中對手. 同樣,中拳後的反應也難於預測, 是一擊倒下或是能及時反擊, 全是未知之數.

大多數的球類運動則介乎上面兩者之間.

 

我們將項目分類後, 便可選擇不同的拍攝技巧來處理運動員的動作及背景, 甚至互動.

以籃球比賽最後幾秒為例, 兩隊勝負往往取決於最後一個攻勢的成敗.

攝影師可把鏡頭蒲著最後起手球員的臉部, 不去會理籃球是否進籃, 只因不管是否命中, 可以預期該球員必有跨張的表情. 最好在構圖上能把觀眾的反應也納入相片中.

同構, 攝影師也可將鏡頭瞄準在後備球員(不要忘記, 後備球員也是運動員)甚至教練或觀眾席上, 那裡也有不少(可預期的) 動人的表情.

 

註: 本文著重探討理論, 即係只派Sense, 唔識影相都睇得. 所以盡量避免談論攝影技巧及相機運用那類技術性問題.

要吹得好水, 最緊要sense好!

要拍的好相, 才要攝影技巧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1024

論藝131024 你講咩話?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0/24/%E8%AB%96%E8%97%9D131024-%E4%BD%A0%E8%AC%9B%E5%92%A9%E8%A9%B1%EF%BC%9F/

論藝131024
你講咩話?
旗王執筆

〈掌門楔子〉
將一個龐大族群的成員加以分類,並且顯示其相對位置或關係,有兩大主流方法。
其一為「類型學Typology」,典範是解剖學的「林奈Linne分類法」。***
此法按成員的特徵性狀歸類,好處是顯而易見,容易檢定;缺點是看不清親疏遠近,承傳衍化。用行話說,它是 “共時性的synchronic” ,不是 “歷時性的diachronic” 。****

其二為「系譜學Genealogy」,按照成員的親屬繁衍歷史加以排列,因而呈現為「樹枝圖tree diagram」形狀***,此法又稱 “種系發生法” ,是演化生物學的家傳寶刀。
此法的優點是看到時空變化和親疏關係,但卻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難以找到決定性的方法敲定種系!*** 用不同的依據或指標可能得出差異很大的結論,因而得出截然不同的樹枝圖,雖在專業,人言人殊。

在語言學的範疇,使用的是系譜學方法,建立「語言演化樹枝圖」。***
採用演化論的 “共祖說” ,先假定曾經存有 “原始祖先語”***,並且在幽邈難求的年代衍生出各大 “超級語系”: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漢藏語系、南島語系….. 等等,然後節上生枝,層層繁衍,成為一棵語系大樹。
有興趣可參看附錄由 旗王 抄襲拼湊出來的大型圖表。

〈旗王之言〉我講中文嗎?
香港《基本法•法定語文條例》第5章第3條規定:中文和英文是香港的法定語言,擁有同等地位。***
但我大中華幅員遼闊,南北方言各有不同,並不互通。條文所講的「中文」究竟指的是甚麼呢?

小弟另有一項有趣的觀察:香港人常把「中文」、「英文」和「國語/普通話」作三元對立。當 香港人某甲對同是 香港人某乙 不堪入耳的 國語/普通話抱有不滿時,某甲也許會說:「不如你講返 “中文”啦,你啲國語咁難聽。」仔細想想,普通話寫出來的是「中文字」,普通話難道不是如假包換的「中文」嗎?
(註:以上的「中文指什麼」是「語義學semantics」問題。「語義學」連同「語音學phonetics」和「語法grammar」是「語言學linguistics」的三大支柱,皆因語言由聲音、意思和文法三項所構成。***)

事實上,香港人某甲口中所說的「中文」指的卻是「廣東話」。不過,為穩陣起見,都係check下《基本法》的英文版先。
Chapter 5, Section 3, (1)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are declared to be the official languages of Hong Kong for the purposes of…
這對解釋「中文」究為何物於事無補,講完等於無講。

旗氏看完英文版後,又發現另一個有趣的語義問題:究竟條文中「languages」一詞是指「the Chinese languages」(中文s)還是「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Chinese language」(中文和英文)呢?
要解答以上問題,就要回過來想特區政府的「兩文三語」政策。其中兩文為「中」、「英」,三語為「粵」、「英」、「普」。《基本法》條文中所規定的,只是書寫用的「文」,而沒有確實規定口頭溝通的「語」。***
這個做法在語言學上的確值得斟酌。但務實上,又有幾多個好似小弟咁身痕,無野搵野來做,同埋死鑽牛角尖呢?

另外,各位小學的時候,中文老師一定會分別清楚「口語」和「書面語」。如果把「口語」寫進功課裡面,老師必定會改正為「書面語」。事實上,「口語」就是「粵語」;而「書面語」則指「白話文」。而香港人所說的「中文」,同時指口頭溝通的「粵語」和書寫用的「現代標準漢語」。

〈我講緊嘅,唔係方言〉
這個 “書寫語言” 異於 “日常口語”的現象,與封建時代的歐洲幾分相似。當時歐洲國際間的溝通用語是「貴族語言」拉丁語,是各國上流社會的通用語,也是唯一會以文字紀錄的語言;就像中國古來的「書面語」,可在中華文化區內(甚至包括日、韓)通用。
但歐洲各國亦有自己的語言甚至文字,用本地語言讀拉丁文的話便會造成差異。如拉丁文「que」(意為 “甚麼”)一字,英國人會讀成/kwe/,義大利人會讀成/ke/,德國人會讀成/kve/。有如以粵語、上海話、四川話、北京話讀相同的中文字,聽起來也會不同。但當然,各國平民的日常用語就是各自的語言,大致等同中華地區的各種所謂「方言」。

在這樣的比對下,中文的各「方言」,其實就是不同的語言;同理,也可說歐洲的各種語言,都是泛印歐語的「方言」了。
註:中文又名漢語族,與義大利語族、斯拉夫語族和日爾曼語族同級。

對於在定義上區別 語言vs方言,事實上十分含糊、武斷和任意。有社會語言學的「相互理解力mutual intelligibility標準」,歷史語言學的「遺傳性genetic decendency標準」,還有萬惡的政治標準。***

正所謂「語言就是有軍隊和艦隊的方言」,世上很多的語言都因政治因素而被誣捏為「方言」。例如德國18至19世紀,正處於統一期間,低地德語(即撒克遜語Saxons,第一批英格蘭征服者所用的語言)、菲士蘭語等語言被稱為德語的「方言」;但其實上這些語言在羅馬帝國時代經已分裂出來。其他顯著的例子包括日本的琉球語言,其目的,當然是陰險的一統主義和某意義上的集權。

至於粵語,旗某只可嘆言:似乎在四九年後,沒有軍隊和艦隊的她,也許已不幸地由語言淪為方言了吧……

附錄:語言演化樹枝圖
languag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870

論藝140103炒家的獨白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1/03/%E8%AB%96%E8%97%9D140103%E7%82%92%E5%AE%B6%E7%9A%84%E7%8D%A8%E7%99%BD/

論藝140103

炒家的獨白

Create 供稿

 

〈掌門楔子〉

這十年, 日夕與年青炒家為伍, 見盡浮沉. 膽敢以 “炒家” 為職志的人怎會是平庸之輩?心高氣傲, 難甘下游, 自不侍言. 那堪江湖風露冷, 奪志銷沈, 遺憾者多. 百戰磨鍊, 死完死剩, 能夠真正吃這口飯的, 十指足可數之.

這人種定義為 “全職炒家”, 乃是不能取勝, 當即餓死的人. ***

 

十年所見, 敢下場的人都很用心, 很刻苦. 惟是用心於 “炒股” 者多如過江之鯽; 用心於 “思考炒股” 者卻寥若晨星.

兩者之分際, 是意在戰情與 意在技術, 理論, 心法和 哲學之別; 是 行動與 理解之別; 是 “判斷” 與 “再判斷” 之別.*****

 

忽於 “面書” 讀到下文, 空谷足音, 不勝望外之喜. 看看作者, 原來是「朽木君子」中的Create君. 我與Create曾在銀泉10度C冷池交手, 看著他從十分鐘開始渾身顫抖(心諗你仲唔死), 不料竟然支撐了半個小時, 我只好投降…..

Create君理應是個 “死完死剩” 的人.

 

 

〈Create篇章〉

因為工作上的安排, 我給了自己一個悠長假期, 自九月中至現下都處於休漁期。

休息, 令思維的闊度加寬。*** 另一邊廂, 為償心願,多做些閒事情, 跟市場的緊貼度減低了, 視角得以拉遠開來, 投到之前未能觸及的地方。

本文記下的是炒股思維上的蛻變痕跡, 那是過去幾年市場歷練及近月反思批判的沉澱成果。

 

不同類型的競技運動, 令我明白到 自身與市場, 即與其他投資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類比到操作上, 便是 “風險”與 “注碼分佈” 之間的互動. 兩者是 “情勢判斷” 與 “組合平衡”的動態關係,原是互為表裡,不可分割的。****

 

以 “毅行鍊心” 的修練, 投射到市場戰技的想法, 明白到沒有一個投資概念可以長期收效。*** 要不停去查找新概念, 就算已經把握到一個贏面極大的機會, 亦要繼續向前探討,不得鬆懈。

反之, 逆境中採行防守的時候, 亦明白到不能急燥浮動。 設下固定止蝕只是控制風險其中一個方法, 面對股價向下的困境, 該保持平常心。 像上山時根本沒法急進, 要理性地找到應對方案。

 

長跑的重點是不停與身體溝通, 於不同時段協調呼吸, 肌肉活動及各身體系統間的運作, 說起來跟太極拳相近似 (這是我不建議長跑聽歌的原因)。 個人認為, 長跑跟中長線投資類似。 找到一支值得長期持有的好股, 用心感受 “他” 的上升脈動與節奏。 有人會建議, “合埋眼, 不用看, 等幾年後來收成”。 但從炒家角度, 對手頭的中長線項目, 要定期審視衡量, 從 風險判析與 組合均衡的角度進行調節。****

 

太極, 先放鬆, 然後調整。

以例子來說, 個別股票出現不合理大升, 很多投資者會放聲大罵 “點解會升, 唔合理”, 於是拒絕接受現實。 殊不知市場是人與人之間的博弈, 很多出奇不意的事情往往會發生。 抱住唔合理拒絕接受的心態, 錯失的會是一個投資機會。

如習太極, 先學懂接受現實升幅, 然後思考是否 “真係唔合理?”, 再去調整作戰心態, 看看是否有能發力之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307

論藝150630形意拳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6/30/%e8%ab%96%e8%97%9d150630%e5%bd%a2%e6%84%8f%e6%8b%b3/

論藝150630

形意拳

Tony執筆:中國武術七大拳系(六)

 

形意拳系的歷史

若說太極拳以輕靈圓活的風格在內家拳中獨領風騷的話,那麼形意拳則以硬打硬進、電擊雷震般而別樹一幟。  形意拳又叫「心意拳」 或「 心意六合拳」,與武當、太極、八卦並稱內家四大拳派。

 

形意拳出現於明末清初之際,創始人 姬際可(1602-1660年),字龍峰,祖籍山西。 據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手抄本《姬氏族譜》記載,姬際可 “技勇絕倫,老年破流寇(指李自成)於村西,手殲渠魁,人號  “神槍””。

相傳姬際可早歲曾到嵩山少林寺學藝十年,頗得秘傳,尤精槍術。 晚年潛心鑽研,變槍為拳,取「以意為始,以形為終」之意,創編出「形意拳」,在里中教授子弟,人稱「際可拳」。

據史料,形意拳的初傳譜系為 :   姬際可 — 姬氏六子、南山鄭氏 — 曹繼武 — 王自(子)誠 — 戴龍邦、馬學禮。

 

戴龍邦乃山西祁縣首富,其產業有「一座南山半座城」之稱。戴龍邦傳其子 文量、文勳,形成「山西派」。

 

戴文勳傳直隸(今河北省)深縣人  李洛能(商人,名飛羽,約1806-1890年)。 李洛能學藝十年,四十七歲而技藝大成,打人如掛畫,人稱「神拳李」,晚年回原籍,弟子眾多,如 郭雲深(1855-1932年) 、劉奇蘭、劉曉蘭、李鏡齋(舉人,曾任府學教授,63歲時拜李洛能為師)、劉元享、張樹德、百西園、賀永恆、李廣亨(撰有《心意情義》)、李太和(李洛能之子)、劉之和等人,形成「河北派」。

 

馬學禮是回民,祖居洛陽,把技藝傳給外甥  馬興、馬三元,以及南陽人 張誌誠,由此形成「河南派」。馬興傳兒子  馬梅虎與及劉萬義。

馬梅虎是河南派第三代名師,訂下嚴格的傳拳門規 :

寧可失傳,也不亂傳。 凡忤逆不孝者,貪財如命者,逞能欺人者,貪酒好色者,概不得傳。 師不正不投,徒不正不收。 為師者以嚴為明,教徒必成;  為徒者敬師如父,既學必成。不求千式有,只要一招精 。功成藝就,決不許在街頭賣藝求錢。

 

在此之前,河南派形意只在回民中傳授,人稱「教門拳」,從馬梅虎起,才打破這個規矩,傳給漢民。河南形意南陽系 張誌誠擇徒極嚴,得其真傳者只有 李政一人。  李政是張誌誠的外甥,以保鏢為業。 李政傳朋友 張聚,張聚又傳給外甥 買壯圖。 買壯圖是商人,足跡廣布,傳人較多,著名的有 丁兆祥、 李寶森、 安大慶、以及 袁鳳儀(原習少林拳,創辦「萬勝鏢局」)、尚學禮(原為袁鳳儀之徒)等。 及後再南傳至四川,安徽,上海等地。

 

馬學禮之後,河南派形意衍化為兩支 : 一支為 馬興所傳的洛陽系,一支為 張誌誠所傳的南陽系。  洛陽系至今仍主要在洛陽地區流傳,拳路較多。 南陽系流傳較廣,並遠傳至其他省市。

 

人們又習慣把山西、河北的形意拳稱為「北派」,把河南形意拳稱為「南派」

 

形意拳系的技法〉

形意拳基本屬於象形拳,主要模仿動物的捕食及自衛動作編成套路,即所謂「象形而取意」,如龍、虎、猴、馬、鼉、雞、鷂、燕、蛇、鳥、鷹、熊等。  北派形意拳以 “十二形”為主,南派則以 “十形”為主。 在實戰中,北派多用梢節,即拳掌擊敵;而南派更註意發揮中節、根節,多以肘膝和肩胯擊敵。

 

從姬際可創拳到清末民初這二百多年間,形意拳的內容不斷豐富完善,拳理也逐步深化。 據考證,山西姬氏最初所創之拳叫「心意六合拳」。 「心意」一詞源於佛經,《俱舍論》曰: 「心意識體一」意思是 “思想、意念、認識、體覺本是同一回事”。  姬際可所創拳法,前後各六式,故命名為「心意六合拳」。  另外,戴龍邦增編了 “五行拳”,李洛能創立了 “三體式”,河南派形意增編了 定身拳、玄妙拳等多種拳路。

拳理也從戴龍邦起為之一變,取煉氣養生之說,發展成道家拳派。 李洛能把「心意六合拳」改名為「形意拳」,使之名實相符。

 

形意拳雖屬內家拳派,但素以驃悍雄勁、勇猛快速著稱。  其動作雄渾質樸,整齊劃一,簡練實用,講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與太極拳的風格迥然有別。

在技擊原則上,形意拳主張先發制人,搶佔中門,硬打硬進。 形意拳極重視膽氣,拳經雲 : 「五行合一處,放膽必成功。」又雲 : 「視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練拳時無人似有人,交手時有人似無人。」 交手時要求「遇敵猶如火燒身,硬打硬進無遮攔」,「面前來手如不見,胸前來肘若枉聞」,「拳打三節不見形, 如見形影不為能」,「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爭取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戰鬥。 同時又要求「遇空不打,見空不進,拳不虛發,意不妄動」,以充分發揮準確性和力度。 太極拳的關鍵是捨己從人,借力打力;形意拳則反其道而行之,強調以我為主,中門直進,近敵發力,力透敵身。  這種硬打硬進的風格在內家拳中可謂絕無僅有。

 

形意拳在中國武術理論上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武學的三大境界, 即 “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界定了武術功力的層次差別。三大境界的名稱都是從道家「內丹派」那裡借來的。

煉精化氣又叫「易骨」,是第一層功夫,在於練出 “明勁”,即示形於外的剛猛之勁,同時還要打通任督二脈,完成小周天功 。  練氣化神又叫「易筋」,是第二層功夫,要旨練出 “暗勁”,即剛中含柔的勁,同時還要打通奇經八脈,完成大周天功 。

煉神還虛是形意拳之最高境界,又叫「易髓」,目的練出 “化勁”,即所謂「陰陽混成,剛柔悉化」。  拳經說 :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 ,「有心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心方見奇。」化勁是武學的極致。

 

形意拳是一種比較簡約的拳法,沒有任何花架子,也很少跳躍動作 。 它的基本拳路,如五行拳 、十二形等,都是單練式,一左一右,反覆演練,簡樸實用,毫無華麗氣息,幾乎沒什麼觀賞價值  。  但是,習拳者每天要將這些簡單動作重複數十乃至上百次,日積月累,年復一年,一旦與人交手,在速度、力量、準確性諸方面均達到驚人的地步 。

 

形意拳極講究「寸勁」,即在觸敵的一瞬間發勁,猶如電閃雷鳴,產生強大的衝擊力和穿透力,造成殺傷效果。

形意拳以拙勝巧,講究以快打慢,以剛摧柔,鮮明地體現了近二百年來中國武術由博而約、由繁而簡的發展趨勢,因此能在諸大拳系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後來居上。

 

〈意拳〉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郭雲深的弟子 王薌齋(河北深縣人,1885-1963年)又在形意拳的基礎上捨形取意,在北京創立了「意拳」(曾名「大成拳」),再使中國武術往前推進一步。

王薌齋大膽捨棄武術所有的傳統套路和固定招法,返璞歸真,將 “站樁功”提升到首要地位。  站樁時只要求精神集中,周身放鬆,呼吸自然,而不必意守丹田,更不講大小周天。   意拳沒有套路,沒有固定招式,只講隨機應勢,應感而發。

王薌齋在一招之內,擊倒曾獲世界最輕量級職業拳擊冠軍的匈牙利人英格;又曾多次與日本柔道高手較量,均一招將對方擊倒。

 

王薌齋說 : 「意緊力鬆,筋肉空靈,毛髮飛漲,力生鋒棱,非此不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  他又說:「意自形生,力隨意轉,意為力之帥,力為意之軍。」  中國武術向來有「以意擊人」之說, 意拳捨形而取意,把由意生力、以意擊人的理論直接轉化為技擊實踐。 這是繼太極拳問世以來,中國武術的又一次革命,對中國武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王薌齋著有拳道中樞意拳正軌大成拳論等,其中頗多驚世駭俗之言,如「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乃是生生不己之動」,「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無法不容」等等,的確為中國武術理論別開生面。

 

形意拳系近百年來發展極快,已涵蓋大半個中國,並遠傳海外。在美國傳播河南派形意的是 於化龍及其弟子徐谷鳴,而河北派所傳更廣。  在日本,曾被王薌齋擊敗的 澤井健一將形意拳改名為「太氣拳」,大力推廣。   箇中原因,除了形意拳動作簡約、切於實戰等因素外,還與該拳系歷代傳人較少保守性,並致力於理論研究有關。   從王自(子)誠、戴龍邦起,歷代高手大都有拳論傳世,於拳理、拳法的研究步步深入,時有創新,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武學體系。

 

 

資料來源 《功夫中國武術文化》(2013) 王廣西

出版社    :知書房出版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79

論藝150622太極拳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6/22/%e8%ab%96%e8%97%9d150622%e5%a4%aa%e6%a5%b5%e6%8b%b3/

論藝150622

太極拳

Tony執筆:中國武術七大拳系(五)

 

〈太極拳系〉

「太極」一詞意指 原始混沌之氣。太極動而生陰陽,由此推衍,包涵萬象。  拳道強調「天機自然運行,陰陽自然開合,一絲不假強為。」 時無可名,名之曰「太極」。

在中國武術中,最能體現出國人思維和行為方式的,莫過於太極拳了。

 

中國武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由約到博,又由繁而簡、由博而約的漫長歷史過程。 明末清初之際,拳派林立,爭奇鬥豔,形成了繁富博大的武學體系。當時,內家拳迅速崛起,最先是武當,而後是 形意、八卦、太極,標示著新時代的猛然來臨。

內家拳的特點是技擊與內功緊密結合,練拳與養生融為一體。 在技擊原則上,內家拳多以逸待勞,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弱勝強。

 

「太極拳」是內家拳中最富智慧之拳種。然而,關於它的起源,武術界一直存在著爭論。 多數意見認為太極拳起源於河南溫縣 陳家溝,為 陳王廷所創。王廷之前,陳家溝武功是從山西傳來的,當屬少林拳範疇。

 

陳王廷,字奏庭,明末清初人,約生於明萬歷二十八年,卒於清康熙十九年(即1600-1680年) ,曾為秀才 ,一生坎坷失意。明末考武舉,騎射俱上乘,但竟落第。又曾在山東一帶掃蕩群盜,頗有名氣。 清兵入關,他投奔登封玉帶山舉兵反清的 李際遇,事敗回歸故里,隱居三十餘年,潛心探研武學。他以《周易》為基礎,在技擊上博採眾長,創編出獨具匠心、風格別緻的太極拳。

太極拳一直在陳氏族人中代代相傳,人稱「陳氏太極拳」。晚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 才逐漸外傳,並以北京為中心,衍化出 楊、武、孫、吳四大流派。

 

楊氏太極拳始於 楊福魁(字露禪,1799-1871年)。他是河北永年人,早年家貧,被陳家溝大戶購為僮僕,有幸師從陳氏拳第十四代 陳長興(1771-1853年),由於悟性聰穎,學藝十餘年臻大成。後在北京屢挫名手,人稱「楊無敵」,被薦到王府授拳。當時府中學拳的多是貴族子弟,體質嫩弱,福魁便將陳氏太極拳修改,使之不縱不跳,趨於簡單柔和。再經三子 健侯、健侯之子兆清(字澄甫)修訂,成了目前流行很廣的「楊氏太極拳」。楊氏拳特點是動作舒展,柔和勻緩,行拳時要求周身放鬆,意念集中於腹部,以鬆、沈為上乘。

 

武氏太極拳始於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年)。他也是河北永年人,出身書香門第。楊福魁從陳家溝藝成回鄉,武禹襄從他學得 太極大架。不久,慕名到溫縣 趙堡鎮,拜陳氏第十五代 陳青萍為師,學陳氏小架(即「趙堡架」)。其後,他把楊氏大架和陳氏小架結合起來,形成了「武氏太極拳」。  其特點是出手不過腳尖,身體挺直,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綿密緊湊。

 

孫氏太極拳始於 孫祿堂(1861-1932年)。他是河北完縣人,早年為形意、八卦名家,在北京有「活猴」之稱。 孫祿堂五十歲那年,拜 武禹襄的再傳弟子 郝為真為師,融形意、八卦、太極為一體,創編了架高步活、開合鼓蕩的「孫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始於 吳鑒泉(1870-1942年)。吳鑒泉是北京人,滿族,後改漢姓吳。其父 全佑曾先後從楊福魁、班侯父子學拳,鑒泉得其父傳。吳鑒泉在楊氏拳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修潤,使之更趨柔化,形成了「吳氏太極拳」。 其特點是架子大小適中,柔和自然,緊湊而不顯拘謹。

 

此外,在趙堡鎮還流傳著一種「和式太極拳」,始創人為 和兆元(1811-1891年) ,至今已傳六世。根據和氏後人的說法,和兆元為 陳青萍的大弟子,也是趙堡鎮人,同治元年(1862年)護送廣東學政 李棠階入京供職。  李氏後來官至軍機大臣、禮部尚書,為一代理學名臣 ,甚得慈禧太後重用 。李氏將和兆元薦入大內,和屢敗高手 ,被任命為大內侍衛班領 。  和氏太極拳端莊自然,輕靈圓活,註重實戰技擊 。

 

到了民國初年,陳、楊、武、孫、吳五花競放,大名鼎鼎的太極拳系才算真正形成。 它是中國諸大拳系中形成最晚的一支,但正因如此,它又是最富活力的一支。

 

太極拳合技擊與導引吐納為一體,是一種意氣運動。它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動形動,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勁由內換。 在技​​擊時,講究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小力打大力,從不以拙力取勝。

太極拳由一系列螺旋纏繞動作組成,每個動作都呈圓形。 從外觀看,太極拳全部是劃圓的動作,與其他拳派迥異其趣。

 

太極拳要求以腰為軸,節節貫穿,以內氣催動外形,寓剛於柔,剛柔相濟 。蓄則為柔,發則為剛;合則為柔,開則為剛;曲則為柔,直則為剛;起則為柔,落則為剛 ;隱則為柔,顯則為剛,以此體現出避實擊虛、蓄而後發、引進落空、鬆活彈抖的獨特技擊風格。陳氏太極拳尤其要求立身中正,八面支撐,形成一身備五弓的蓄發之勢。 若遇勁敵,則內勁可猝然擊出。

 

太極拳十分重視中樞神經的反應能力和觸覺的感受能力,在對敵時講究「聽勁」,即以皮膚觸覺來感知對方勁力的消長 追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神祕境界 。

另外,太極拳堅持防範周嚴,後發制人,即所謂「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先等對方進攻,一搭上手,即粘住不放,順對方進擊的方向,以弧形動作化開來勁,借力打力,發揮「四兩撥千斤」的特長

太極拳利用離心力原理,以腰脊為中軸,自己的一切動作皆走內圈,而始終置敵於外圈。這樣,即便內圈的動作慢些,仍可勝過外圈的「快」,易使對方失重心。行拳者在舒緩瀟灑的旋轉之中,隨時可以驟然發勁。

 

太極拳的發力多是彈抖之勁,稱為「寸勁」,即在極短距離內,無須大幅度作勢,即可發出。這是由意氣引導,身體諸大關節高度諧調,於剎那間爆發出來的一種合力,其勁甚短,其發極速,其力冷脆,具大殺傷力。

 

從陳王廷開始,陳家溝不僅歷代均有技擊高手,也出現過傑出的理論家。 十六世 陳鑫(字品三,1849-1929年)撰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至今仍是行內權威著作 。十八世 陳照丕(1893-1972年)和十九世 陳小旺、陳正雷等都有拳論專著傳世 。

陳氏太極拳這一傳統影響到其他四派太極 。 目前諸大拳系中,太極拳始終具有文化層次上的優勢。研究著作不僅數量最多,而且有理論深度,在功法和技擊方面較少保守性,顯得襟懷坦蕩。   加上太極拳融技擊與養生為一體,老少鹹宜,在短短幾十年間,由北而南,風靡全國,成為發展勢頭最快的一個拳系。

 

 

資料來源: 《功夫中國武術文化》(2013) 王廣西

出版社    :知書房出版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85

論藝150616南拳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6/16/%e8%ab%96%e8%97%9d150616%e5%8d%97%e6%8b%b3/

論藝150616

南拳

Tony執筆:中國武術七大拳系(四)

 

〈南拳拳系

「南拳」是一浸潤著亞熱帶海洋情調及丘陵叢林氣息之拳系,以福建、廣東為中心,廣泛流傳於長江以南地區。其分支繁多,內容豐富,僅次於少林拳系,位居七大拳系之次席。

 

相傳南拳源於福建少林寺,故又稱「南少林拳」。又傳該寺為嵩山少林寺之分支,亦為達摩所創,人稱「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世代習武。 康熙末年,該寺因反清而被官府焚毀,寺中僅有五僧倖免於難。這五位僧人四出攏絡豪傑,創立了「洪門(ie天地會) ,立誓「反清復明」,為寺中死難者報仇。 福建、廣東、湖北一帶之南拳皆由這五位僧人傳出,因此被尊為「南拳五祖」。

 

南拳拳系的形成,還應考慮至另外兩因素:一是抗倭名將 戚繼光、俞大猷的貢獻,二是移民的作用。***

 

戚繼光(西元1528至1587年) 和俞大猷(西元1504至1580年)都是武林一代宗師。

戚繼光是山東蓬萊人,祖上六代都是軍官,其武功屬北少林一系。在部隊的武術訓練中,戚繼光最重實戰,嚴禁花法,所有拳械套路,都由他親自編定。 明嘉靖年間,他率領戚家軍轉戰浙閩粵三省,屢殲倭寇。 戚家軍的輝煌戰績使這種帶明顯北方特色的武術對閩粵同道的發展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俞大猷是福建晉江人,晉江是明清兩代泉州府治的所在地。他也出身於軍官世家,少時學兵法,習騎射,後「從李良欽學劍,盡得其術,舉嘉靖乙未武會試第五人」。 俞大猷任汀漳守備時,曾「作讀易軒,與諸生為文會,而日教武士擊劍」。 在任廣東都司僉事時,他曾「親率數人遍諸賊峒,曉以禍福,且教之擊劍,賊駭服。」,使粵中四縣之頑賊不戰而降。 俞大猷劍術之高明,由此可見。 他的師父李良欽無疑是一位武林高手,可惜史誌無載,無法考知其籍貫生平。但俞大猷早年家貧,足不出泉州,則可推測李良欽當時應定居泉州,說不定就是泉州人。

 

由此可知,至遲到明代中朝,泉州地區的武功已達很高水準。俞大猷曾親自向嵩山少林寺僧傳授棍術,可見泉州武功當時已在海內享有崇高聲譽。 俞大猷活動的時期,比傳說中的福建少林寺被毀和所謂「南拳五祖」早了一個半世紀。

 

俞大猷將其高超武功在閩南和粵中廣泛傳授,使之紮下根來,這是南拳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信在今天的南拳拳系中,應當包含著當年俞大猷武功的一些內容。

 

如果再向前追溯,就與移民潮有關了。

從西元四世紀起,中國境內由北而南出現過三次大規模移民。

第一次是在兩晉之際,即西晉末到東晉初,即所謂 “衣冠南渡” 。當時就有一部分北方人輾轉遷移到福建,被稱為「福老」。

第二次是在唐末僖宗時期,即西元874至888年之間。

第三次是在兩宋之際,即北宋末到南宋初。

以上三次移民高潮,均是從河南出發。這些從北方遷居南方的人被稱為「客家人」,他們一直是中國人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

 

其中,最值得註意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 第二次南遷時,少林武術已頗有名氣,軍隊很有可能將之帶到福建。 第三次南遷時,少林武術正處於高度發展時期,大批移民勢必將更加成熟的武術帶到南方。

 

由此可作如下推斷:唐宋以前,北方的經濟文化遠較閩粵地區發達,北方的武術總體水準也應當高於南方。隨著南北文化的頻繁交流,北方武術逐漸向南傳播,與當地的武術互相融匯,促進了南方武術水準的提高。 南方人在學習借鑑北方武術的同時,又根據本身的特點對其加以改造發展,使之具有鮮明的南方特色。

大約到明朝中期,以泉州為代表的閩粵武術(包括寺院武功)已發展到很高水準,其棍術及劍術在全國名列前茅。

 

由明入清,閩粵地區的寺院武術與俗家武術由於某種原因而廣泛交融,嵩山少林寺的各種武功,特別是拳術不斷流入民間,使閩粵一帶的武術得以昇華,出現了拳派競起,百花爭妍的繁榮局面。 最終,形成了獨立的「南拳拳系」。其時大概在清朝初期,即17與18世紀之交,最遲應不晚於18世紀末(乾隆晚期) 。

 

如上述推斷合理的話,筆者有理由認為:

a客家人(北方移民)在南拳拳系的形成過程中始終處於主導地位;

b泉州在南拳拳系的形成過程中長期處於中心地位;

c以嵩山少林寺為代表的少林拳系對南拳拳系的形成產生了重要促進作用。

 

在如今流傳的福建南拳中,少林、羅漢、梅花、少林三進、少林硬三進、少林八步連環、少林三十二式、少林二十八式等拳路,明顯屬於少林拳系。其中,少林、羅漢、梅花等拳種,都是嵩山少林寺的傳統套路,至今仍在北方廣為流傳,由此可窺見少林拳系對南拳拳系的影響。

 

閩粵之人心思縝密,多智而巧黠。他們身材比北方人矮小,力氣也相對弱些,但手足敏捷,下盤靈活,轉身迅巧。 閩粵一帶山水奇麗,雲霧開合,多有颱風暴雨,不像中原地區那樣,千里平疇,少山缺水。這樣的自然環境,也有助於啟發人的智慧和想像力。 反映在拳路上,則是門戶嚴密,動作緊湊,手法靈巧,架子較低,體現出以小打大、以巧打拙、以密打疏、以快打慢的技擊特色。 南極拳路大多如此。

 

與少林拳比較,南拳拳系有以下四個特點:

A特別重視下盤功夫

閩粵人體形較瘦小,力氣較弱,故特別重視下盤的穩定性; 又因要以小打大及以巧打拙,所以很講究步法的靈活多變。步形除了常見的馬步和弓步外,還多有扭怪動作,如騎龍步、拐步、蓋步等,使身體可以靈活轉向。

 

B上肢動作小巧多變

南拳的上肢動作極富變化,靈巧迅疾,綿密緊湊,有時下肢不動,拳掌可連續擊出數次,體現出以多打小、以快打慢的特點。 南拳中的一些手形的和打法 如單指手、擺拳、撞拳等等,可謂獨具一格,迥異於北方拳法。

 

C講究以聲催力

南拳在發力時大多要呼喝作聲,以吐氣催力。少林拳系和其他拳系(如形意拳系)也有以聲催力,但遠不如南拳多,呼喝的聲音也多不如南拳大。 大聲呼喝,一是要平添威勢,震懾敵膽,二是要盡多吐氣,以增大爆發力。這恐與以小力打大力有關,也與閩粵人剛烈之性格有關。

 

D南拳拳系中象形拳(仿生拳)之多,居諸大拳系之冠,不僅有龍、虎、豹、鶴、象、蛇、馬、猴、雞等常見的象形拳,還有獅、彪、魚、犬等罕見的拳種,體現出閩粵人民敏銳細緻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這是南拳拳系對中國武術的一大貢獻。

 

南拳的總體風格是威猛迅疾,靈巧綿密,剛柔並濟,上肢及手形尤富於變化。它不像少林拳那樣雄渾樸素,但其剛烈之氣,威猛之勢,卻灝然自成氣象。至於其手法之綿密,則較少林拳遠有過之

 

目前,國內流傳的南拳拳種多達數百種,而海外流傳的中國武術也大多屬於南拳拳系,因閩粵一帶海通較早,外出謀生者世代不絕,很早就把南拳帶到海外。

若論傳播中國武術的貢獻,南拳拳系自當首屈一指。***

 

 

資料來源: 《功夫中國武術文化》(2013) 王廣西 知書房出版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