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曾淵滄﹕年金回報不及收息股

1 : GS(14)@2017-04-29 22:55:48

【明報專訊】恒指再創52周高位,一洗近日的低沉氣氛。過去一年,恒指經常是急急的升,兩三天就創新高,之後就是一兩個月的調整,調整期長使到人在調整期低位賣掉了股票,賣了之後,股價突然在3天之內急升再創新高,自己想追也來不及,手上的優質股又一次失去了。

不久前,特區政府推出一個終身年金計劃,如果向政府旗下的按揭證券公司投保100萬元,男性每月可得年金5000元至5700元至逝世為止。女性壽命較長,因此年金比男性少一點,因為領取年金在逝世後本金就失去了,除非是領取的年金少於105萬元,則家人可以在投保人逝世後一次過領回105萬元與已經領取的年金的差異,因此算起來每年的實際年回報率大約是3厘,3厘遠高於銀行息率,因此,特區政府推出這項計劃是有一定風險的。

特區政府的終身年金計劃宣布後,不少企業都推出另一些年金計劃——「自製年金」計劃。我認為,通過政府的年金計劃,最大的好處是不會半途後悔,將錢提出來,自製年金計劃則很容易半途而廢,所謂自製年金計劃就是自己買下一些股票,然後長期收股息維生,回報可能比政府的年金高也可能比政府的年金低,然而,重點不是回報率高與低,重點是你能不能持久、非常長期的持有這些股票數十年?

如果你認為不容易,我建議你把自製年金的股票由證券行領出來註冊自己的名字,再飛到新加坡在銀行開個保險箱,把這些股票收在新加坡的保險箱,迫使自己不能賣。

推薦5股票 平均股息率逾4厘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推薦5隻股票,每一隻平均投資你的資金的20%,非常長期的持有收股息當年金,這5集股票是港鐵(0066)、匯控(0005)、港燈(2638)、領展(0823)及中電(0002),以現價計,股息率分別是7.29厘、6厘、5.9厘、3.7厘及3.42厘,平均5.62厘,遠高於政府的年金回報率,這5隻股票都是派息穩定的股,當然,目前港鐵之所以有這麼高的股息,是因為派特別息,將來沒有特別息,股息率扣除特別息之後是2.38厘,以2.38厘計算,5隻股票的平均股息率也達到4.28厘,依然比政府的年金強。

選港燈中電 保證「自製年金」回報

市場上高息股不少,我所選的不是高息股,而是股息非常穩定的股,其中港燈與中電是公用股,近日剛剛獲得特區政府安排未來15年每年投資回報率為8厘,那是非常不錯的回報率,也保證了「自製年金」的回報。港鐵未來沒有特別股息,但是利潤有增無減,股息也一定有保障;匯控最壞的情况過去了,股息也同樣在未來有保障;領展更不用說,過去許多年股息年年上升。

大學教授

[曾淵滄 滄海明珠]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042&issue=201704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777

兒童投資目標揀收息股

1 : GS(14)@2018-02-13 03:24:37

【本報訊】「恭喜發財,利是逗來!」利是錢是長輩對後輩的祝福,現今充滿物質誘惑的世代,作為父母應該盡早做好理財教育,避免子女大灑「無謂錢」。兒童理財專家李錦認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小孩,處理利是錢的方法亦大不同。商台DJ朱薰提到自己為子女處理利是錢的方法為「成袋袋起」,看似沒有理會,實情李錦亦贊成先為年幼的子女儲起,皆因6歲以下的小朋友未建立對錢的概念,例如他們「鍾意銀仔多過紙幣」,因此留待7、8歲以後,透過與朋輩互動、課堂中會開始培育對金錢的概念,屆時可連同早年儲起的利是錢,與子女一起溝通計劃,李錦亦建議在此時為他們開設兒童戶口,他解釋透過逐年儲下的金錢,以及從存摺簿看到的存款銀碼滾存,教導小朋友要等待,「就算有一份玩具好想買,都知道要慢慢儲錢。」後至9、10歲可嘗試「做少少投資」,目標揀「收息股」。至於股價升跌,李錦認為「就算跌咗,反而係一個好時機教小朋友!」講清楚投資的風險,發掘夠穩陣的股票。另有意見指,將利是錢分成若干份,例如三成儲蓄、兩成零用等,他就不建議,指利是錢金額有限,應以簡單為主,避免「將件事複雜化」。有不少父母亦有當街被子女「扭買嘢」,李錦教路「三步曲」控制小朋友的即時購物慾,「平時帶小朋友去買嘢嗰陣,家長上演呢三步曲」第一步「看到」,假設看中一對波鞋,父母跟子女傾談「咦,呢對波鞋你覺得好唔好睇呀?」;第二步「停一停、深呼吸」,父母先停一停,深呼吸,用意是讓子女看見父母給予自己停頓的空間,而非要即時滿足物慾;第三步「7天考慮」,父母可以跟子女說「不如用幾日時間諗下先啦」。平時由父母做起,小朋友便會潛移默化,明白並非樣樣睇中便即刻要買。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12/2030269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360

陸振球:着眼收息 買股債勝買樓

1 : GS(14)@2018-03-10 10:08:01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131&issue=20180310
【明報專訊】投資股巿也好,樓巿也好,不外乎着眼升值及收取的股息或租金回報。九倉(0004)日前公布業績,投資者除了關注其核心盈利增長了14%至157億元,也留意到集團披露在2017年下半年起再投資達705億元,當中255億元或36%投資於上市股票,255億元中六成或153億元投資於CME2(新經濟股份),其餘四成投資包括藍籌地產股組合及非地產的相關行業股份。

九倉主席吳天海解釋,除了買地起樓,集團也大手投資股票的目的是為資金「泊車」,因不能「守株待兔」再依賴買地收納土儲,在未能買到地皮下,投資地產股等為中期過渡投資方案,「變相買地,就先買股」,並指出本地地產股有三成以上折讓及有數厘股息。

本港地產股比房託折讓近四成

根據券商高盛研究,撇除房託以外,香港的主要地產股確有約接近四成的折讓(見圖1),筆者看一看九倉同系的會德豐地產(0020),股息率高於3厘,買地產股收息,遠比買地起樓乾手淨腳。如大家不善忘,應記得年前恒基地產(0012)主席李兆基便一再表示,買地產股好過買樓,當時亦指自已公司的股票較資產折讓四成以上,屬非常抵買,自己也身體力行不斷增持,其實對於一般投資者,買賣地產股更不用付高昂的物業印花稅。

差餉物業估價署最近公布各類型住宅單位的最新租金回報率,其中面積431方呎以下最細類型單位,今年1月的租金回報率維持在2.7厘,實用面積431至752方呎的一般單位,同期回報率按月跌0.1厘至2.4厘。至於753至1075方呎單位,回報率維持在2.3厘的低位。同時,實用面積1076至1721方呎較大型單位,1月份租金回報率亦跌0.1厘至僅約2.1厘水平。最突出的是實用面積1722方呎或以上最大單位,租金回報率守住2厘7個月後,終在今年1月份跌至僅1.9厘,按月下跌0.1個百分點,其餘四類面積單位回報率都為歷來低位。

各類住宅租金回報遠低於美債息

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是名義租金回報率,買樓收租,還要支付管理費、差餉,維修及其他稅項,所以實際租金回報,大部分住宅單位的實質回報可能只略高或貼近2厘,豪宅更應只低於2厘,現在美元大額1年期定期存款也隨時有2厘,如買10年期美債,其孳息更高近2.9厘(如認為息口向上,更可買浮息償,日後利息上升,所收到利息也會上調),高於上述差估署公布的香港各類住宅租金回報率(見圖2)。

以上數據反映,如只是着眼於收息,買地產股,甚至只是買債,收到的股息或債息隨時都高於買樓收租的租金回報率,地產股也明顯存在資產折讓,不過,投資行為往往受偏好影響,只要擁有資金的投資者繼續偏好持有物業,樓價便繼續會有支持,雖然現時樓價已脫了大部分港人的購買力,但資深投資者林一鳴最近出版的《林一鳴的投資世界》卻有分析指出,香港或可能有七成人買不起樓,但餘下三成最高收入的家庭,其購買力足以撐起樓巿。

最高30%收入人士樓價仍可負擔

林一鳴引述統計數據指出,截至2017年底,香港勞動人口約396萬人,就業人數385萬,交稅人口約185萬,他們的平均年收入為52萬元,餘下53%共211萬人口是不需要交稅的,扣除小部分有本事避稅的人(例如的士司機),估計大部分在該群組的人,年收入低於12萬,除非他們早已買入樓宇,或有其他不靠工作的收入方法,否則以他們賺取工資的能力,應該並非樓巿的參與者。林續稱,在其他需要交稅的185萬人,約100萬人的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上,50萬人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上(見圖3),即是說,對於最高收入的30%的香港人而言,樓價負擔便不如大家想像般辛苦。

祥益:新界西北二手樓價超銀行估價

昨天收到主力經營新界西北二手物業代理的祥益地產一份研究研告,根據該公司的成交紀錄,以及3家主要銀行的平均估價,再綜合數據計算成交價與銀行估價相差的幅度,以平均估價及成交價對比出同步值而計算出的「銀行估價指數」,自今年1月17日起,有關指數都出現正值,即反映該區二手樓的成交價都傾向高於銀行的估價。出現此一現象,可能是樓價升得過急,以致估價跟不上,又或銀行趨於審慎,不論是哪一種原因,如情况普及化,買樓人士便要小心一點,因一旦銀行估不足價而買家又未能籌得足夠資金上會,小心會被迫撻訂。

[陸振球 樓市解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441

一分鐘投資筆記:買收息股要留神

1 : GS(14)@2018-03-19 04:47:46

投資世界,從來不能一本通書讀到老,凡事無絕對。金融海嘯以後,全球央行印錢放水,導致一個比較受歡迎的投資方法是購買高息率股票,原因是這些公司業務穩定,低風險債息被壓低,逼使部份資金尋找其他回報更高的投資產品,同時推高資產價格。所以,買高息股基本上是一個無須用腦,即可「財息兼收」的投資手段。其後更有進階玩法,例如投資者可以向銀行借錢,然後購買高息股或高息債券,只要收回的利息及回報比借錢的利息高,就能夠無本生利。不過,自從美國開始加息「收水」之後,過去無往不利的玩法,可能要改變。今年起,被市場視為零風險的美國10年期債息,由2.5厘拾級而上,更一度升穿2.9厘,引致環球小型股災。除了資金借勢操作外,相信部份穩健投資者已開始逐步將資產轉移至息率更高、風險更低的投資工具。過去被視為「穩陣」的高息股,都無可避免地下跌,跑輸大市。例如被視為收息股之選的領展(823),股價由1月高位75元,跌至周三收市的68.5元,跌幅近一成;公用股如中電(002)今年至今股價回報平穩,但在2月中加息陰霾籠罩下股價亦跌超過6%,而電訊股香港寬頻(1310)雖然去年底公佈的業績良好,但今年股價表現仍錄得約8%跌幅。這些收息股的表現,或多或少反映加息的影響;對投資者而言,買收息股「食息」之外,必須考慮是否能夠承受股價持續受壓。以收息股一般息率約3-5厘計,股價跌一成,意味需要兩到三年時間,總回報才能打和。過去習慣財息兼收的投資者,時局敏感度或者下降,畢竟賴以成功的方程式過去十年都有效。不過要提提大家,港元兌美元一度跌穿7.83,相信加息只是時間問題。至於進行槓桿債券操作的投資者,應多向銀行或券商查詢,了解債券價格持續下跌的話會否有被斬倉的機會,亦須考慮是否減輕槓桿,以降低風險。徐風
http://facebook.com/1min.investment/本欄逢周五刊出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316/203335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99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