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錯過Trainspotting,等於錯過整個90年代

青春不是一個年紀,而是一種狀態,你覺得自己廢就對,孤獨就對,覺得無助就對了,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1996年,吾在倫敦,地鐡Tube入面、巴士廣告、戶外廣告,全部是一套名為Trainspotting的電影(港譯:迷幻列車),一場來到,冇理由唔睇,看完之後,坐在椅子久久不能動彈,這電影太震撼了,音樂、影像、拍攝手法,入面的金句,到而家都識背,可見這電影對我輩影響有多大。

Choose Life. Choose a job. Choose a career. Choose a family. Choose a fucking big television, choose washing machines, cars, compact disc players and electrical tin openers. Choose good health, low cholesterol, and dental insurance. Choose fixed interest mortgage repayments. Choose a starter home. Choose your friends. Choose leisurewear and matching luggage. Choose a three-piece suit on hire purchase in a range of fucking fabrics. Choose DIY and wondering who the fuck you are on Sunday morning. Choose sitting on that couch watching mind-numbing, spirit-crushing game shows, stuffing fucking junk food into your mouth. Choose rotting away at the end of it all, pissing your last in a miserable home, nothing more than an embarrassment to the selfish, fucked up brats you spawned to replace yourselves.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But why would I want to do a thing like that? I chose not to choose life. I chose somethin’ else. And the reasons? There are no reasons. Who needs reasons when you’ve got heroin?



90年代,英國音樂刚剛從80年代New Wave升華到Brit Pop的另一境界,去到最高潮的時間,同時電子音樂,正漸漸地走向主流,當年Trainspotting的電影原聲帶,可說是標誌了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大英文化重新振興。

Trainspotting》原著小說很難消化,裡面的蘇格蘭式英文,不是咁易懂,而小說的時間設定,是在 70 年代尾,80年代初,就是Punk爆發後的年頭,跟電影設定有20年的差異。

電影中對無所事事的廢青文化描寫,毒品的刻劃,對我們老一代廢青有著不可磨滅的印記,特別是那場在High完海洛英後,播上 Lou Reed Perfect Day,影像表現手法,重新把Perfect Day給了新生命。一代宗師Iggy Pop的成名作Lust for Life,同時也是開場歌曲。


Danny Boyle 成了大導演,演主角RentonEwan McGregor 成了荷里活巨星,Sick Boy - Johnny Lee Miller 在美劇《福爾摩斯與華生》Elementary)演福爾摩斯,Diane - Kelly Macdonald 也嫁了給Travis Bass結他手 Dougie Payn

Danny Boyle的特色是常與劇作家John Hodge、制片Andrew Macdonald以及Ewan McGregor共同合作。Ewan推薦另類小說The Beach的劇本給Boyle的,但他後來發現片商希望找一位更賣座的明星來演出,並且在未知會Ewan的情況下請來了Leonardo Di Caprio,而片商本來是承諾讓Ewan擔任主角的。英國媒體與小報挑撥,使得他與導演自此未再合作過。

當年在片尾, Renton 拿著偷來的錢,迎著朝陽一步一步往前走著,踏上光明大道,跟前面的電影中的黑暗面揮別, Underworld Born Slippy 響起,不單是歌紅了,Underworld也從以往地下走到地上,變成了大眾都知道的名字。

20 年後的第二集,年輕人真的有沒有可能Choose Life千禧後,正面對一個人浮於事、就業困難的世界。


從前的金句,在T2也變了,變成了:「Choose life. Choose Facebook, Twitter, Instagram and hope that someone, somewhere cares. Choose looking up old flames, wishing you’d done it all differently. And choose watching history repeat itself.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reality TV, slut shaming, revenge porn. Choose a zero hour contract, a two hour journey to work. And choose the same for your kids, only worse, and smother the pain with an unknown dose of an unknown drug made in somebody’s kitchen. And then… take a deep breath. You’re an addict, so be addicted. Just be addicted to something else. Choose the ones you love. Choose your future. Choose life.

全球都有龐大的經濟轉型壓力;各周有艱困的產業升級挑戰。為年輕人創造工作機會,愈來愈不容易。從創業環境、市場格局、網路平台,到獲取知識的能力、國際化程度,年輕人後已站在同一個起跑點上。90後、千禧年出生在網路世代,他們的創業平台或點子,幾乎都脫不了網路或社交媒體。

年輕人每天在心中都會出現一些「想要」,在羨慕別人的時候尤其會浮現:「好想變美!」「好想變瘦!」「好想上台!」「好想出國念書!」「好想放下一切追求夢想!」「好想得到那份工作!」「好想進那所學校讀書!」

大部分的人嘴裡這麼說,卻很少去爭取。可能沒那麼想要,也可能不敢要,因為恐懼自己得不到,所以從未行動。

有過成功經驗的人,通常比較「敢要」,也有很多方法「去要」。沒有成功經驗的人,只要夠有勇氣,也會試完一次又一次,讓每一次經驗累積能力,累積自信,讓自己離成功經驗越來越近。

你變了,我變了,世界也變了。事物明顯變了,到底是好是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754

IP可能是中國唯一比房價漲得更狠的產品,聽吳文輝談這個年代的內容付費和IP開發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9/162227.shtml

IP可能是中國唯一比房價漲得更狠的產品,聽吳文輝談這個年代的內容付費和IP開發
秦朔朋友圈 秦朔朋友圈

IP可能是中國唯一比房價漲得更狠的產品,聽吳文輝談這個年代的內容付費和IP開發

怎樣讓IP版權真正變成IP本身,而不僅僅只是一個版權。

本文由秦朔朋友圈(微信ID:qspyq2015)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水姐

2017年3月16日,是閱文集團成立兩周年的日子,我在前一天訪問了閱文集團CEO吳文輝先生。張江是個神奇的地方,沒有熙熙攘攘,適合藏龍臥虎。吳文輝說自己幾乎每天就是公司和家,比較宅。而就是這個“宅男”,手上擁有中國最多的網絡文學版權。閱文集團最新估值已突破30億美金

今年初,關於內容付費是不是大趨勢的討論一直不絕於耳,樂觀的有,悲觀的似乎更多;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一重磅開年大戲火遍大江南北,又折射出強勢IP依然光芒閃耀。春風十里,今年似乎有點與往年不一樣的氣息。凱文·凱利說,註意力是最為稀缺的,但也是最被濫用的資源。其實,無論是內容付費還是IP開發,都任重道遠。

01111

這幾年可能會是內容付費和內容創業最好的時點

吳文輝被稱為網絡文學的奠基人之一,網絡文學商業模式、運行體系、版權拓展機制的創立者。在我的理解中,他是第一代內容商業模式的定義人。

他創辦的起點中文網所奠定的商業模式是作家生態的重要拐點。2003年,VIP付費閱讀制率先被提出;2006、2009年,白金、大神作家品牌分別推出;2013年,作家等級體系進一步完善。

吳文輝說,他在很多年前一直相信內容付費應該成為互聯網主要商業模式之一。以前的盈利方式主要是廣告和SP業務。內容付費趨勢的出現,是建立在正版化、技術進步和精神消費需求提升的基礎上的。

02222

他說,這幾年可能會是內容付費和內容創業最好的時點。依靠平臺、依靠流量的粗獷經營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如今的用戶變得挑剔起來,他們更願意接受高質量的服務,這使得內容付費這件事成為可能。但是這個模式現在還不成熟,大家都在探索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IP價值在重新認定和估值,IP發展仍處黃金期

過去兩年,中國有50%以上的電視劇都來自IP,而且其中大半都來自閱文。吳文輝認為,如今IP的價值被廣泛認可,但是對IP的使用仍然存在很多誤區。很多人會把IP等同於噱頭、敲門磚或直接的用戶導流工具,而忽視IP本身的意義所在。

資本追逐IP,使得行業浮躁,對IP的開發只限於表面而非深層次的挖掘。去年有很多IP改編劇失敗,大部分也沒有取得預期成績。市場對此已經做出快速反應,在反思中改進。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成功,就充分證明一個好的IP加上好的演員及認真制作的團隊,它能產生的效應是非常強的。IP不是萬能的,但IP是整個文化產業活力之源。

吳文輝說:“IP是中國唯一比房價漲得更狠的產品。原來的IP價格被大大低估,中國網絡文學發展二十年,大量IP被創造出來,就在我們的庫里存放著,慢慢囤積下來。現在是對IP價值的重新認定和重新估值的過程。這兩年,由於市場對IP的大量需求,造成價格上升,這是正常情況。現在最高價格大約在3000~5000萬元。IP價格確實在上漲,但只是對過去低估的反彈而已,沒有存在特別虛高的部分。

IP不僅僅是版權,需厚度養成,需深度開發

閱文成為業界唯一全產業鏈運作的企業。去年,《如果蝸牛有愛情》、《鬼吹燈之精絕古城》、《鬥破蒼穹》、《擇天記》等大批優秀作品的IP價值被挖掘。IP的深度開發,要營造泛娛樂文化生態。

在海量作品中,作者創造IP的幾率有多高?吳文輝給了一個數據,他說可能是萬分之一。電子閱讀平臺中,會有很常見的長尾效應。頂尖作家創作出來的作品,才能有很好的IP改編價格。閱文的平臺已經足夠大了,各種類型的作品都有,且都有一定的市場份額。閱文作品儲備1000萬部,創作者400萬人,活躍作家人數增幅去年超50%,覆蓋品類達到200多種,觸達6億用戶,日活用戶超過3500萬。

中國網絡文學野蠻生長二十年,已經有了一定的厚度,這個產業在世界上都是最好的,且擁有最龐大的用戶群。在中國,每3個網民就有1個在看網絡小說。用戶規模在2016年首次超過3億,成為移動互聯網核心內容和國內最大的UGC(用戶產生內容)文化產品之一。

吳文輝說,怎樣讓IP版權真正變成IP本身,而不僅僅只是一個版權,這是他目前思考的主要問題。他提出了“文學萬有引力”說,即以文學為基礎,誕生影視、戲劇、動漫、音樂以及周邊商品,進一步衍生出更多更豐富的藝術、人文和商業形態,這一切皆從文字開始。

03333

作為目前IP產業最大的內容源頭,閱文集團已經告別過去單純進行版權售賣的模式,深入介入全產業鏈發展,締造“IP共營合夥人”等創新模式。以《擇天記》為例,開創了國產動漫全季付費新紀元。閱文集團自主動畫開發占網絡文學改編動畫的90%以上,《鬥破蒼穹》打破3D動漫紀錄,國產動漫首例24小時點擊過億,現在版權在萬達手中,但是經過多方開會討論確認,聯合了騰訊遊戲、騰訊影業、萬達的電影制作和院線,這個IP開發將走向更加縱深的道路。

閱文的定位是數字閱讀與優質IP雙核驅動,要做引領行業的正版數字閱讀平臺和文學IP培育平臺。商業模式一方面是清潔正版的電子付費閱讀;一方面是IP增值。IP增值讓商業模式更加穩健。

我們知道,種子銀行是專門保存植物物種的倉庫,好像儲存貨幣那樣,在正常情況下進行封存,一旦需要的時候就把種子提取出來。以此類比IP也一樣。閱文先培育IP,而且這個IP就自帶粉絲存量。吳文輝說,IP一旦進入天時地利人和都符合條件的市場,就能幫助產品奠定基調,並且其中大量的情節、對話等都可以在腳本上重複利用,粉絲也容易被帶到相關的產品中去,IP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增值了。新的增量粉絲也會加入,實現良性循環。

抓住年輕人才能紅,他們是用戶,他們也是效率

90後已經成為網絡文學新力量。閱文的平臺數據顯示,90後占簽約作家的45%;90後逐漸變成社會消費的一大群體。在商業利益和用戶選擇的驅使和支撐下,會有大量年輕人參與到這個行業的深度開發中去,最後把這些內容變成主流的內容。

吳文輝說,“相信時間的力量,網絡文學在慢慢主流化。其實你可以看到這兩年電影票房也在發生變化,有很多內容突然變得不太適應市場。其實很大原因正是因為90後,這個新興族群變成社會主流,變成社會消費的大群體。如果不關註他們的需求,就會大大落伍。”目前,閱文幾大平臺上的讀者過半是年輕讀者,且大部分用戶都已經遷移到無線平臺上。

吳文輝說,不管用戶的層次怎樣變化、未來的行業發生什麽轉變,閱文的平臺也好,作家也好,都能迅速適應變化,創作新的內容。經典的東西遲早是要在這個平臺上出現的。

04444

因為他們抓住了最能體現變化的這代人。變化的源頭就在他們那里,怎麽可能不適應變化呢?雷軍說,傳統行業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遠離用戶的問題;一個是效率問題。而網絡文學行業對其他行業的啟示是,他們本身就身處變化中,用戶隨時投票,變化排名,迅速做出反應。

IP保護與發展,需要一個幹凈明亮的商業世界

吳文輝說,起點中文網創始團隊2004年一起來到上海後,就一直在這里,且一直在張江。上海是一個相對來說守序和守法的城市,管束相對比較輕,法律又相對比較明晰和嚴格,所以很多事情處理起來都比較輕松。

當我問到對創業的政策環境的體會時,他說:“作為行業最大規模的領頭企業,我們非常註重內容的管控,這麽多年來,我們因受到政策部門關註而受到處罰的幾乎是微乎其微的。我覺得這是其他很多大企業都無法做到的,這挺重要。”

2016年,除“劍網2016專項行動”效果顯著外,閱文還發起“中國網絡文學版權聯盟”,僅2016年,閱文就發起民事訴訟800余起,下架侵權鏈接數十萬條。吳文輝說,相對來說,侵權在行業管理上還不是特別成熟。閱文要求很嚴格,要求作家認真履行義務,版權之爭很少見。因為歷史原因,男性作家相對集聚在起點中文網,對他們的管理相對嚴格、統一。女性作家經常在幾個網站間流通,所以管理稍微有些難度。當紅作家的作品常會被放在聚光燈下仔仔細細地看,如有“借鑒”的地方就很容易被發現。

內容相關的創業是長跑,要專一、持續地跑下去

描述起十幾年的創業經歷,吳文輝的描述平淡如水,其過程也是水到渠成:“其實當初是想做一個比同期網站更好一些的文學聚集平臺。因為自己在使用其他平臺讀小說的時候總感覺是差了點什麽。

05555

“做著做著,起點中文網就越來越受用戶的歡迎。特別是隨著VIP制度的開展之後,大量的作家有了基本的收入回報,雖然收入不高,但具有強烈的振奮作用。作家和讀者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後來,我們想塑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讓這個模式持續運作下去,於是選擇了融資。就當時的條件來說,盛大是最好的,所以我們創業團隊決定到上海來加入盛大。

“2008年,起點中文網運行得非常好,盛大文學就分拆出來,並收購了市場上幾個女性文學網站,包括紅袖添香、小說閱讀網、晉江文學等。當時整個文學行業對於我們的內容評價還是比較低的,很多公眾媒體認為網絡文學是一些小孩子的東西,很難受到主流的認可,所以當時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做這方面的工作,做的多是品牌營銷、如何主流化的事情。

“2013年,我離開盛大文學加入騰訊,騰訊把文學業務剝離,包括QQ閱讀等,整合成騰訊文學,我的主要努力是以無線互聯網為主重新切入這個行業。2015年,騰訊文學將盛大文學收購,合並成了現在的閱文集團。”

15年里有很多故事,分分合合,孰是孰非,在吳文輝看來都不重要。他說,“這個行業是我比較喜歡的,我能夠在里面經常地看書,並且把這種樂趣帶給其他的人,我覺得這是非常有趣的。我沒有副業,只專心做這個平臺,再做幾年可以退休了,沒有時間再做別的了。”

內容創業是最不能用風口來催產的創業領域,它不是一陣風,它是一片瞬息萬變的天空,需要的最重要的創業人氣質是堅韌。

創造一種新價值比什麽都重要

2016年閱文集團旗下作者月入10萬元的人數已超百人,同比增長3倍。以旗下文學品牌雲起書院為例,月入過萬的作者達到35%。最新的網絡作家富豪榜顯示,閱文旗下作者占TOP15榜單的80%。閱文在2016年發放近10億稿酬是IP商業化進程的重要里程碑,平均每天發放稿酬270萬元,稿酬100萬以上的超過100人,更新50萬字作者平均年薪超過10萬元。2016年網絡作家富豪榜上的榜首唐家三少,版稅1.1億元,其中一半就是從閱文平臺上獲得的,他是在起點中文網成名的,現在他是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

06666

吳文輝說,不管媒體對自己如何評價,他認為自己能夠對這個行業做貢獻,就可以了。網絡文學行業本是一個很偏的行業,現在創造價值都是額外的收獲。閱文為大量作家創造了財富,讓作者有更好的創作環境,讓讀者有更多產品可以享受。

我問了秦朔朋友圈的老問題,怎麽看待企業家精神?他說,“我覺得我應該算是企業家吧。因為,我在這里工作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它能夠給我帶來金錢,很多時候還是因為能帶來心理的滿足感。”

內容平臺要可持續發展,技術和文化都重要

吳文輝說,技術上,他們目前最關心人工智能。在海量的書庫中向讀者精準推薦,是長期需要精進的技術。同時,也在研發像Kindle類似的承載硬件,形成更加完整的生態系統。

大神說、書評區、作家APP等等這樣的技術手段,具有很強的作家與讀者之間的溝通能力,他們可以自行協商,創作形式得以變革,與國際上一流的Netflix模式基本一致。

網絡文學從0到1,吳文輝他們曾是造福者和變革者,現在的願景是成為中國最大的文化創意企業,並始終堅持共贏發展的文化,無限擴大創意,熱愛、進取、創新、協作,開啟全民閱讀新時代。

內容系統要進行邊界擴展,走出國外有無限可能

閱文旗下有八個文學網站,兩個出版公司;另外外部的合作夥伴也很多,包括騰訊系的手Q(手機QQ的閱讀端)、瀏覽器、新聞客戶端、應用寶等等;以及多看閱讀、小米、搜狗、360、百度等渠道。幾乎可以觸達中國大部分的讀者群。

閱文發展得如此龐大,占據了國內正版數字閱讀的大半個市場。國內市場漸進飽和後,走向國際,其潛能也是不可估量。擁有無限可能性,是企業可持續發展之本。

07777

南方周末《中國網絡小說走向國外:“為什麽我才知道還有這樣的小說”》中寫到,美國小夥凱文·卡紮德讀了八年中國網絡小說後,成功地戒掉了毒癮。

今年,起點中文網國際站會上線。吳文輝說,看到國外有些網站翻譯中國網絡小說,並且引起了相當大的關註,中華文化有足夠大的魅力,可以被更多人接受。

低調、宅、簡單、內斂,篤定的精神特質

采訪的時候,吳文輝一襲黑衣。他按著太陽穴閉著眼睛回答問題,顯得有些疲累,偶爾睜開大大的眼睛露半分微笑,整體是個威嚴、內斂的形象。他同事說,他思考的時候習慣閉著眼睛。北大計算機系科班出身的他,因興趣創業,這些年他讀小說的口味也沒太大改變,基本都是科幻和奇幻小說,當然其他書也都讀。他喜歡的奇幻一般是西方那種靈主、騎士、魔法之類的,他覺得有趣。這些年他常在張江,低調、宅、簡單的生活,一直喜歡同樣的事情,一直想把事情做得更好。閱讀和思考,就是基本的生活方式。不是公眾人物,不愛社交場合,說話直接、不加修飾,就是個真實的人,有思想的人。

我個人感覺很多互聯網理工男,寫代碼的都有一點網絡小說情節。都說中國互聯網只有技術,只有金錢導向,沒有精神層面的東西,可能他們衍生的精神和文化都寄托在網絡小說里,那里面有奇思妙想,有精妙的情節設計,有撫慰人的精致的想象,有寄托,有自己的來處,有自己的去處。

閱文集團 IP 版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421

Try To Remember - 六七十年代 (1)



在眾多香港老照片當中,我對六七十年代的舊相最情有獨鍾,在此以前的我嫌太舊,以後的又覺得太新了.  無他,六七十年代是我懵懂的童年歲月,看着這些舊相,相中的場景和人士當然已然面目全非了,但,在我朦朧的記憶中,對這些景物仍有粗略的印象; 凝視着這些影像,思緖彷彿回到那些日子。怎麼說好呢?借用Gladys Knight "The Way We Were / Try To Remember"的歌詞:


Hey, you know, everybody's talkin' about the good old days, right
Everybody, the good old days, the good old days
Well, let's talk about the good old days
Come to think of it as, as bad as we think they are
these will become the good old days for our children, hum
Why don't we, ah


Try to remember that kind of September, when
When life was slow and oh, so mellow, hum
Try to remember, and if you remember then follow

Oh, why does it seem the past is always better
We look back and think
The winters were warmer
The grass was greener
The skies were bluer
And smiles were bright

Can it be that it was all so simple then
Or has time rewritten every line
And if we had the chance to do it all again
Tell me
Would we
Could we

Memories, like the corners of my mind
Misty watercolor memories
Of the way we were
Scattered pictures of the smiles we left behind
Smiles we gave to one another
For the way we were

Hahaa...

Oh, can it be that it was all so simple then
Or has time rewritten every line
And if we had the chance to do it all again
Tell me.. haha...
Would we
Could we

Memories, may be beautiful and yet
What's too painful to remember
We simply choose to forget
So it's the laughter we will remember
Whenever we remember
The Way We Were...
Remember, the way we were


我相信你明白我的意思












中環干諾道中巴士總站










卑路乍街近加惠民道, 左邊是菜市場, 前方可見到英豪酒樓招牌










干諾道中近大會堂處, 此地景貌無重大變動









干諾道中近急庇利街處, 右前方可見到舊郵政總局和海事處










干諾道中近郵政總局處, 左前方可見到康樂大廈(已改名為怡和大廈)










干諾道中近皇后像廣場處, 左前方可見到舊郵政總局










德輔道中近昭隆街處, 右前方可見到舊中環消防總局和舊恒生銀行總行










德輔道中近利源東街處










德輔道中近皇后像廣場處, 左邊是舊匯豐和渣打銀行總行










花園道近中區政府合署, 右前方可見到美利大廈










機利文街近德輔道中處









荷李活道近鴨巴甸街處.  新興書局好像僅在幾年前結業 










堅尼地道30號怡廬










堅尼地城爹核士街巴士總站, 右前方可見到我故居永勝大廈










堅尼地城域多利道巴士總站










薄扶林道, 左邊是潮商學校, 當時右前方的黃克兢樓仍未興建











灣仔碼頭巴士總站











軒尼詩道近波斯富街處










怡和街近東角道處











告士打道近菲林明道處, 留意左邊的四, 五層高的舊樓, 那是灣仔填海後所興建的第一代樓宇











北角碼頭巴士總站











柴灣巴士總站












英皇道近長康街處, 皇都戲院最近獲得古諮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 但願她能被永久保存











英皇道近健康東街處¸左邊的匯豐銀行至今依然在原地迄立著, 殊不簡單











英皇道近華蘭路處











英皇道近銀幕街處











柴灣新廈街巴士總站











柴灣道近筲箕灣消防局處











柴灣道近阿公岩道處










柴灣新廈街近柴灣邨第8座











柴灣新業街近新安街處











筲箕灣道近聖十字徑處











銅鑼灣百德新街, 左邊是明珠, 翡翠戲院











柴灣環翠道近柴灣道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676

Try To Remember - 六七十年代 (2)





銅鑼灣高士威道近維多利亞公園處,右前方可見到百樂戲院














軒尼詩道近堅拿道東處,右前方可看到中國國貨公司














北角英皇道近芬尼街處














北角英皇道,帆船街對面,當年的電車還有拖卡














加路連山道近南華體育會保齡球場館處













香港仔大道近香港仔舊大街處












香港仔大道近東勝道處













南朗山道近黃竹坑道附近













薄扶林道近瑪麗醫院處,那年沒有電梯,要探病便得爬長長的樓梯













淺水灣道近麗景道處,可見當時還是郊區,四野沒有什麼建築物













淺水灣道近南灣道處













石排灣道近田灣山道附近,我記得帝后戲院的前身應為田灣戲院,現址己改為宣道會華基堂













田灣街近石排灣道附近













華富村巴士總站,此地景貌幾十年來無重大變動













華富村華富道,左邊是華樂樓。我有同學住在華樂樓,中學的時候曾經上過他的家玩耍,他的家正前方便是無敵大海景,絕對是豪宅級的格局和享受,現在華樂樓的海景當然被華貴村完全遮擋住了













華富村瀑布灣道近華美樓處












赤柱黃麻角道近聖士提反書院附近














德輔道西近屈地街處





















現時的消防員配備先進的裝備,安全氣墊可以承受一個從高約十樓墮下的人的衝擊力; 但是在六十年代消防員只能用幾個人拉著薄薄的救生墊來拯救市民,看來有點兒戲





















1966年政府統計署人員正在中進行中期人口調查

















1964年的街頭公仔書攤





















1969年長州搶包山的盛況。 1978年之前的搶包山活動和近年的大有分別,如爬包山無須佩戴安全繩;包山的內部支撐結構只有竹棚; 包山底部是硬地,沒有鋪上軟墊,以及同一時間可能有過百人一起爬上包


















漁民家庭依靠收音機收聽天氣,市場行情和漁業社區動態等最新資訊

















市民在舊灣仔郵局外排隊等待接種預防霍亂的疫苗















颱風溫黛在1962年8月底至9月初正面襲港,造成超過一百人死亡及廣泛的破壞,為香港有史以來其中一個最具破壞力的颱風

















1964年政府為市民注射預防霍亂疫苗(俗稱打霍亂針)





















上茶樓,先沏一壼靚茶,一邊燃雀,一邊過過一盅兩件,好不寫意

















上樓對港人來說,無異於中馬票。這家人在1964年遷入彩虹邨單位,你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悅嗎?時至今天, 能夠有幸入住公屋, 相信比當年更難

















1968年一班人力車夫蹲坐在街邊等客





















1962年民市在皇后大道中及租庇利街交界燃放炮竹,以慶賀農曆新年。1967年暴動後政府禁放炮竹, 此情此景,再難復見

















六十年代一般家庭都甚為貧困,不少慈善團體派出流動糧食車到各徙置區向小孩們派發牛奶、麵包等物品

















六十年代往海外留學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你看當時的年青人搭飛機也穿得西裝畢挺的, 甚是帥氣 

















粥粉麵飯、生猛海鮮,街上的大牌檔應有盡有,今日街頭的熟食大牌檔可謂所剩無幾了
















一艘油麻地載人和汽車渡輪在維多利亞港游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52

沒有大師的年代


這是一個平庸的年代,整個產業都沒有大師,什麼是大師,大師有沒有標準?大師應該是有標準的。竊以為,大師就是在文化上有精深造詣之人,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有修養、有人品,還要有人格魅力,並運用自己的知識對社會作出貢獻。真正的大師要有高超的原創能力,而且創造出來的成果具有經典性,也不是靠炒作出來的,更不是山寨得來的。

日本文化第一次入侵香港的時候,每一個領域都有大師,這個時期的日本經濟起飛,加上東京奧運讓大和民族再次抬起頭來;而冷戰、自由與保守對立帶來的衝擊,彷如營養豐富的肥,提供了日本現代文化發展的溫床。



平面設計有龜倉雄策、橫尾忠則、宇野亞喜良、田中一光、粟津潔等人;劇場運動,有寺山修司集結「天井棧敷」、蜷川幸雄力推「現代人劇場」,鈴木忠志的「早稻田小劇場」、唐十郎創辦「狀況劇場」,細江英公、森山大道、荒木經惟、篠山紀信等攝影大師默默用自己的角度,替東京留下了帶有濃烈時代鄉愁的美麗身影;大島渚、松本俊夫、今村昌平、若松孝二等人興起了日本電影史上的新浪潮;On Jazz:山下洋輔、阿部薰、高柳昌行開創了日本爵士樂的新標準;On FashionOn Art:小野洋子、草間彌生、三宅一生、川久保玲等人遠走海外,成為日後時尚及藝術領域的代表人物;建築界隨著東京奧運的來臨,黑川紀章、丹下健三等新生代建築師開始走上世界的舞臺;作家三島由紀夫剖腹自殺,成為右翼軍國主義殉道者的代表性人物,爆炸力不下原子彈。

篠山紀信拍這張照片時,當時三島由紀夫四十歲,橫尾二十八歲。1974年,受到嬉皮文化的感召,橫尾忠則和攝影師篠山紀信共同前往印度朝聖,印度之旅對他的震撼也可由日後創作當中一虧端倪。除了私交之外,工作上的合作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玩劇團、拍電影、寫小說、各種商品設計合作,橫尾後來也在大島渚執導的電影「新宿泥棒日記」中擔綱主角。幫三島由紀夫的小說設計過封面。這些日後被視為大師的精英們之間的交流,也讓此時日本藝文界生氣蓬勃,跨界遊戲不亦樂乎。

橫尾忠則(Tadanori Yokoo) 日本國寶級大師,一九三六年生,廣告界插畫出身,同時活躍於設計、文學、廣告、劇場、音樂、舞踏、電影等,是一位跨領域的藝術家,也是196070年代跨界交流撞擊創作火花的代表人物。喜好以流行文化元素與拼貼來創作,被公認為日本Andy WarholPop Art藝術領導者之一,行事風格特異卻不減其江地位,至今仍活躍於日本藝壇。

他的海報紅到美國,在1972MoMA舉辦個展,在紐約和真Andy Warhol等人相遇,並開始接觸嬉皮文化,延伸到迷幻文化和印度文化的領域,多次前往印度。他的設計可以超乎過去至今的作品,更加凸顯出橫尾的個人感、日記感、故事感、歷史感、神話感、前現代感、情緒感、無政府、諧謔感、慶典感、咒術感、浪漫感、魔術感、殘酷感、虛構感等等色彩。由於媒體炒作的關係,他與諸多雜誌、編輯、攝影師合作,甚至上電視成為流行話題偶像、參與電視劇與電影演出。他對音樂的熱情也讓他有機會和John LennonSantana等知名樂隊相遇,甚至協助製作唱片專輯設計。
 
橫尾忠則另一個重要代表性在於月刊的美術編輯,從《八卦特集》到到時尚雜誌《流行通信》都擔任重要的美術總監,並與三宅一生合作,設計布料及巴黎時裝周的邀請函。

非常欣賞橫尾並和他有多次合作的三島由紀夫也說:「橫尾忠則的作品,簡直是將我們日本人內在某些不想面對的部分全都暴露出來,讓人憤怒,讓人畏懼。這是何等低俗的色彩。恐怖的共通性潛藏在招魂社馬戲奇觀看板色彩的土氣,還有美國普普藝術可口可樂鮮紅容器的色彩之間,引爆我們內在那些自己盡可能不想要看到的情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04

Try To Remember - 六七十年代 (3)



喜歡瀏覽舊相,有時候看到一兩張有特別感覺的老照片,想像自己置身其中,那種情味是沒法用筆墨來形容的. 
























舊中環郵政總局柱廊






















五十年代的西邊街






















彌敦道近瓊華中心處,前方可見ABC飯店.  ABC飯店中譯為愛皮西餐廳,樓下買餅,樓上做餐廳,其著名的出品包括山東月餅,鳥結糖,以及羅宋湯.  ABC飯店於1951年在彌敦道開業, 現已杳無蹤跡了






















五十年代的深水埗北河街, 可以看見街道兩旁都是密麻麻的街邊檔,這是香港五十至七十年代非常普遍的情況





















香島戲院位於香港仔香港仔大道190號,設有498個座位,  戲院戰前已開始營業,日治時期仍繼續營運,但只能播放日本當局審查過的電影。戰後香島戲院繼續營業,後來更加設吊扇及冷氣.  戲院直至八十年代中期結業,現已拆卸並改建為香島大廈



六十年代的英京酒家,現址已改建為大有大廈











六十年代初的皇后行.  皇后行位於中環遮打道, 建於十九世紀後期, 是一幢以維多利亞女王命名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物。皇后行於1963年被拆卸,原址用來興建文華酒店






從莊士敦道與軒尼詩道交界處向西望





六十年代初的銅鑼灣,右邊的舊樓當然已被拆掉迨盡,現址為崇光百貨公司 







尖沙咀麼地道




位於甘肅街與廟街交界處的廣智戲院




五十年代的灣仔軒尼詩道向東望向晏頓街




六十年代一輛電車正駛經灣仔道與軒尼詩道交界處, 留意此處曾設有交通指揮亭



六十年代的佐敦庇利金街




六十年代一輛電車正駛經干諾道中上環街市




六十年代從德輔道中遮打道交界處向西望


六十年代初的遮打道行人隧道, 左邊的建築物是拆卸前的皇后行




那些年, 一間售賣各式各樣零食的士多, 對小孩子來說不啻是天堂



六十年代初的德輔道中, 右前方的建築物是太子大廈




七十年代初的灣仔夏慤道往西望,前方可以看到麗的呼聲門市店,再向前望可以看到六國酒店和浙江第一銀行




一列列的電車拖卡停放在羅素街電車廠內




一張色彩十分絢麗的干諾道中舊照,左邊的是中環郵政總局大樓,右邊可以看到卜公碼頭,留意從郵政總局伸延至海邊的小走廊,那是員工用來將包裹從郵局滑送往停泊在海旁碼頭的運郵船之用




一個我們十分熟悉的場景,這裏是皇后大道中與租庇利街交界處往西望,左邊可以看到三陽醬園,右邊是中央街市,再往前看可以見到余仁生和陳春蘭茶莊





一輛北行的電車正從干諾道中轉入急庇利街 


從兵頭花園下望堅道, 左邊的建築物是天主教總堂  




七十年代的銅鑼灣從怡和街往東望。右前方那座兩層高的建築物是聖保祿學校,前身的一所教會學校, 校舍在戰後拆卸,1951年重建而成的。圖右後方是豪華戲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486

Try To Remember - 五十至七十年代 (4)


一群人力車伕聚集在銅鑼灣京華戲院前面等客




彌敦道近樂宮戲院處,  樂宮戲院位於彌敦道與金巴利道交界處, 於 1952年12月開幕,現已改建為美麗華酒店



五十年代彌敦道旺角段,左邊可以見到域多利戲院和瓊華酒樓




五十年代的英皇道,你能想像到當年的英皇道是如此遼闊和渺無人煙嗎?





















1966年的中環德輔道中






















梅道纜車站
















1965年的雲咸街,右邊是今天的藝穗會(原牛奶公司冰窖)

















1963年九龍城東頭村東正道, 該處曾是無牌牙醫的集中地





七十年代公共屋村的風景, 挨得很辛苦, 但卻甘之如飴






















1964年一位女警於遮打道當值,一看便知道是宣傳照 






















這是1956年的灣仔軒尼詩道, 是不是很有古樸的味道?






















不說你還不知道,這裏是舊中環匯豐銀行總行的大堂






















1966年的彌敦道油麻地段






















六十年代的中環干諾道,正前方可以看到非常巍峨優雅的舊中環郵政總局






















五十年代的中環德輔道中, 那會兒,行走在中環的中環人都穿著得很體面




六十年代的皇后大道西,照片中的四, 五層舊樓今天絕大部份已被拆掉, 我真的很懷念那些水磨石柱和挺拔秀麗的招牌字體
















1959年的中環海傍
















1950年的中環卜公碼頭














1956年的九龍城




七十年代的金鐘添馬艦總部 






















七十年代初從高處俯瞰金鐘道,左邊可以看到循道衛理聯合教堂
















1971年的灣仔的告士打道




五十年代的威靈頓街和皇后大道中交界處



五十年代的彌敦道, 左邊隱約可以看到聖安德烈堂



咁樣踎喺櫈仔上面個度食先至夠正宗大排檔風味㗎嘛




五十年代從彌敦道和街和佐敦道交界處向西望
















1963年香港的制水期間的輪水人龍




水上人賣蛇? 真箇"估你唔到"



熟口熟面的場景; 皇后大道中與域多利皇后街交界處
















1966年的牛頭角巴士總站














1973年的啟德機場




從灣仔碼頭回望灣仔海徬



七十年代從高處俯瞰怡和街和高士威道交界處,左邊可以看到豪華戲院, 右邊是樂聲戲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62

Try To Remember - 五十至七十年代 (3)



喜歡瀏覽舊相,有時候看到一兩張有特別感覺的老照片,想像自己置身其中,那種情味是沒法用筆墨來形容的. 
























舊中環郵政總局柱廊






















五十年代的西邊街






















彌敦道近瓊華中心處,前方可見ABC飯店.  ABC飯店中譯為愛皮西餐廳,樓下買餅,樓上做餐廳,其著名的出品包括山東月餅,鳥結糖,以及羅宋湯.  ABC飯店於1951年在彌敦道開業, 現已杳無蹤跡了






















五十年代的深水埗北河街, 可以看見街道兩旁都是密麻麻的街邊檔,這是香港五十至七十年代非常普遍的情況





















香島戲院位於香港仔香港仔大道190號,設有498個座位,  戲院戰前已開始營業,日治時期仍繼續營運,但只能播放日本當局審查過的電影。戰後香島戲院繼續營業,後來更加設吊扇及冷氣.  戲院直至八十年代中期結業,現已拆卸並改建為香島大廈



六十年代的英京酒家,現址已改建為大有大廈











六十年代初的皇后行.  皇后行位於中環遮打道, 建於十九世紀後期, 是一幢以維多利亞女王命名的新古典主義建築物。皇后行於1963年被拆卸,原址用來興建文華酒店






從莊士敦道與軒尼詩道交界處向西望





六十年代初的銅鑼灣,右邊的舊樓當然已被拆掉迨盡,現址為崇光百貨公司 







尖沙咀麼地道




位於甘肅街與廟街交界處的廣智戲院




五十年代的灣仔軒尼詩道向東望向晏頓街




六十年代一輛電車正駛經灣仔道與軒尼詩道交界處, 留意此處曾設有交通指揮亭



六十年代的佐敦庇利金街




六十年代一輛電車正駛經干諾道中上環街市




六十年代從德輔道中遮打道交界處向西望


六十年代初的遮打道行人隧道, 左邊的建築物是拆卸前的皇后行




那些年, 一間售賣各式各樣零食的士多, 對小孩子來說不啻是天堂



六十年代初的德輔道中, 右前方的建築物是太子大廈




七十年代初的灣仔夏慤道往西望,前方可以看到麗的呼聲門市店,再向前望可以看到六國酒店和浙江第一銀行




一列列的電車拖卡停放在羅素街電車廠內




一張色彩十分絢麗的干諾道中舊照,左邊的是中環郵政總局大樓,右邊可以看到卜公碼頭,留意從郵政總局伸延至海邊的小走廊,那是員工用來將包裹從郵局滑送往停泊在海旁碼頭的運郵船之用




一個我們十分熟悉的場景,這裏是皇后大道中與租庇利街交界處往西望,左邊可以看到三陽醬園,右邊是中央街市,再往前看可以見到余仁生和陳春蘭茶莊





一輛北行的電車正從干諾道中轉入急庇利街 


從兵頭花園下望堅道, 左邊的建築物是天主教總堂  




七十年代的銅鑼灣從怡和街往東望。右前方那座兩層高的建築物是聖保祿學校,前身的一所教會學校, 校舍在戰後拆卸,1951年重建而成的。圖右後方是豪華戲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63

Try To Remember - 五十至七十年代 (2)





銅鑼灣高士威道近維多利亞公園處,右前方可見到百樂戲院














軒尼詩道近堅拿道東處,右前方可看到中國國貨公司














北角英皇道近芬尼街處














北角英皇道,帆船街對面,當年的電車還有拖卡














加路連山道近南華體育會保齡球場館處













香港仔大道近香港仔舊大街處












香港仔大道近東勝道處













南朗山道近黃竹坑道附近













薄扶林道近瑪麗醫院處,那年沒有電梯,要探病便得爬長長的樓梯













淺水灣道近麗景道處,可見當時還是郊區,四野沒有什麼建築物













淺水灣道近南灣道處













石排灣道近田灣山道附近,我記得帝后戲院的前身應為田灣戲院,現址己改為宣道會華基堂













田灣街近石排灣道附近













華富村巴士總站,此地景貌幾十年來無重大變動













華富村華富道,左邊是華樂樓。我有同學住在華樂樓,中學的時候曾經上過他的家玩耍,他的家正前方便是無敵大海景,絕對是豪宅級的格局和享受,現在華樂樓的海景當然被華貴村完全遮擋住了













華富村瀑布灣道近華美樓處












赤柱黃麻角道近聖士提反書院附近














德輔道西近屈地街處





















現時的消防員配備先進的裝備,安全氣墊可以承受一個從高約十樓墮下的人的衝擊力; 但是在六十年代消防員只能用幾個人拉著薄薄的救生墊來拯救市民,看來有點兒戲





















1966年政府統計署人員正在中進行中期人口調查

















1964年的街頭公仔書攤





















1969年長州搶包山的盛況。 1978年之前的搶包山活動和近年的大有分別,如爬包山無須佩戴安全繩;包山的內部支撐結構只有竹棚; 包山底部是硬地,沒有鋪上軟墊,以及同一時間可能有過百人一起爬上包山


















漁民家庭依靠收音機收聽天氣,市場行情和漁業社區動態等最新資訊

















市民在舊灣仔郵局外排隊等待接種預防霍亂的疫苗















颱風溫黛在1962年8月底至9月初正面襲港,造成超過一百人死亡及廣泛的破壞,為香港有史以來其中一個最具破壞力的颱風

















1964年政府為市民注射預防霍亂疫苗(俗稱打霍亂針)





















上茶樓,先沏一壼靚茶,一邊燃雀,一邊過過一盅兩件,好不寫意

















上樓對港人來說,無異於中馬票。這家人在1964年遷入彩虹邨單位,你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悅嗎?時至今天, 能夠有幸入住公屋, 相信比當年更難

















1968年一班人力車夫蹲坐在街邊等客





















1962年民市在皇后大道中及租庇利街交界燃放炮竹,以慶賀農曆新年。1967年暴動後政府禁放炮竹, 此情此景,再難復見

















六十年代一般家庭都甚為貧困,不少慈善團體派出流動糧食車到各徙置區向小孩們派發牛奶、麵包等物品

















六十年代往海外留學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 你看當時的年青人搭飛機也穿得西裝畢挺的, 甚是帥氣 

















粥粉麵飯、生猛海鮮,街上的大牌檔應有盡有,今日街頭的熟食大牌檔可謂所剩無幾了
















一艘油麻地載人和汽車渡輪在維多利亞港游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64

Try To Remember - 五十至七十年代 (1)



在眾多香港老照片當中,我對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舊相最情有獨鍾,在此以前的我嫌太舊,以後的又覺得太新了.  無他,六七十年代是我懵懂的童年歲月,看着這些舊相,相中的場景和人士當然已然面目全非了,但,在我朦朧的記憶中,對這些景物仍有粗略的印象; 凝視着這些影像,思緖彷彿回到那些日子。怎麼說好呢?借用Gladys Knight "The Way We Were / Try To Remember"的歌詞:


Hey, you know, everybody's talkin' about the good old days, right
Everybody, the good old days, the good old days
Well, let's talk about the good old days
Come to think of it as, as bad as we think they are
these will become the good old days for our children, hum
Why don't we, ah


Try to remember that kind of September, when
When life was slow and oh, so mellow, hum
Try to remember, and if you remember then follow

Oh, why does it seem the past is always better
We look back and think
The winters were warmer
The grass was greener
The skies were bluer
And smiles were bright

Can it be that it was all so simple then
Or has time rewritten every line
And if we had the chance to do it all again
Tell me
Would we
Could we

Memories, like the corners of my mind
Misty watercolor memories
Of the way we were
Scattered pictures of the smiles we left behind
Smiles we gave to one another
For the way we were

Hahaa...

Oh, can it be that it was all so simple then
Or has time rewritten every line
And if we had the chance to do it all again
Tell me.. haha...
Would we
Could we

Memories, may be beautiful and yet
What's too painful to remember
We simply choose to forget
So it's the laughter we will remember
Whenever we remember
The Way We Were...
Remember, the way we were


我相信你明白我的意思












中環干諾道中巴士總站










卑路乍街近加惠民道, 左邊是菜市場, 前方可見到英豪酒樓招牌










干諾道中近大會堂處, 此地景貌無重大變動









干諾道中近急庇利街處, 右前方可見到舊郵政總局和海事處










干諾道中近郵政總局處, 左前方可見到康樂大廈(已改名為怡和大廈)










干諾道中近皇后像廣場處, 左前方可見到舊郵政總局










德輔道中近昭隆街處, 右前方可見到舊中環消防總局和舊恒生銀行總行










德輔道中近利源東街處










德輔道中近皇后像廣場處, 左邊是舊匯豐和渣打銀行總行










花園道近中區政府合署, 右前方可見到美利大廈










機利文街近德輔道中處









荷李活道近鴨巴甸街處.  新興書局好像僅在幾年前結業 










堅尼地道30號怡廬










堅尼地城爹核士街巴士總站, 右前方可見到我故居永勝大廈










堅尼地城域多利道巴士總站










薄扶林道, 左邊是潮商學校, 當時右前方的黃克兢樓仍未興建











灣仔碼頭巴士總站











軒尼詩道近波斯富街處










怡和街近東角道處











告士打道近菲林明道處, 留意左邊的四, 五層高的舊樓, 那是灣仔填海後所興建的第一代樓宇











北角碼頭巴士總站











柴灣巴士總站












英皇道近長康街處, 皇都戲院最近獲得古諮會評定為一級歷史建築物, 但願她能被永久保存











英皇道近健康東街處¸左邊的匯豐銀行至今依然在原地迄立著, 殊不簡單











英皇道近華蘭路處











英皇道近銀幕街處











柴灣新廈街巴士總站











柴灣道近筲箕灣消防局處











柴灣道近阿公岩道處










柴灣新廈街近柴灣邨第8座











柴灣新業街近新安街處











筲箕灣道近聖十字徑處











銅鑼灣百德新街, 左邊是明珠, 翡翠戲院











柴灣環翠道近柴灣道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