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六成是假貨?淘寶網公開信質疑 工商總局反擊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7489

國家工商總局1月23日公布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此次監測共完成92個批次的樣品采樣,其中有54個批次的樣品為正品,正品率為58.7%。監測結果顯示,手機行業正品率僅為28.57%;淘寶網正品率最低,僅為37.25%。 (cfp/圖)

1月23日,工商總局發布了一份《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檢測結果顯示,淘寶網的正品率最低,僅為37.25%,約六成商品為非正品。

此外,樣本數量較小(3個)的聚美優品均為正品,正品率達到了100%;另ZOL商城(中關村電子商城)購買了1件非正品,正品率為0%;三大知名B2C平臺中,京東的正品率為90%,略高於天貓的85.71%和1號店的80%,同時京東和1號店的非正品均來源於非自營的商家。

根據工商總局的介紹,此次監測統一將假冒偽劣產品、翻新產品、非授權正規渠道,含量與宣傳不符產品、無3C認證,非中國內地官方正品、不符合《消費品使用說明化妝品通用標簽》要求的產品列為非正品。

經過幾天的發酵,1月27日晚間,淘寶網微博發布了一封作者為“一位80後淘寶網運營小二”的公開信。這篇題為《劉紅亮司長:您違規了,別吹黑哨!》直接點名國家工商總局網絡監管司劉紅亮司長,稱其在網絡查假貨問題上違規、吹黑哨,暗諷工商總局多次抽檢“標準不同和神一樣的邏輯”。

文章稱:“貴司此次共抽檢了92批次商品。某電商只抽查了1件,得出了正品率為0的結論。另一家電商只抽查了3件,得出正品率100%的結論。而在淘寶網上一共抽檢了51件商品,得出了淘寶僅37%的正品率,也就是63%的售假率。可是,淘寶日均在線商品總量超過10億件。何況,淘寶是擁有數百萬商家經營的大平臺,居然是和自營的B2C商家放在同一緯度比較,如果不是疏忽,那麽必定是故意。”

此外,公開信還表示,此次抽檢結果與一個月前工商總局網公布的2014年“雙十一”網購抽檢結果有很大差異。在“雙十一”抽檢的207批次樣品中,假冒商品僅占3.6%,遠遠低於23日公布的高達41.3%的非正品率。

對於為何一個月前後數據相差如此之大,淘寶公關部門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出質疑:“所以工商總局這次做的幾個抽樣,因為樣本量過小,我們認為和之前的報告以及結果都是沒有可比性的。”

淘寶公關部表示:“如果是我們自己打假,因為數據量非常大,所以都會根據數據模型,包括圖像類的數據處理,來做打假的事情,包括對曾經售假的賬號的管理,這是我們自己打假的方式。”

《東方早報》報道,昨日下午,在國家工商總局召開的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該局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司副司長楊洪豐回應了淘寶網的質疑:本次抽檢與此前雙十一、雙十二的抽查委托的是不同的第三方,抽檢的目的就是要發現違法線索,目的就是要找問題,要通過抽檢,維護消費者權益。本次抽查的數據並不是為了反映整個市場、網購領域的質量有多差,而僅僅是一個抽檢結果,不能過度解讀。

對於違反程序、一些商家未收到違法通知的質疑,楊洪豐稱,發現違法線索後,當然先要聯系屬地公安部門去立案調查,工商總局不會去通知商家。

關於不同電商平臺抽檢商品不同,楊洪豐解釋,只是向第三方提出工商總局需要幾個門類,這幾類商品是社會比較關註的、問題比較多的,第三方去抽檢幾家,抽檢什麽,他們有他們的工作方案。

目前,淘寶網微博已刪除了這份公開信。

工商總局回擊:阿里傲慢情緒、假冒偽劣商品不少

1月28日,工商總局網站發布專門針對阿里巴巴集團網絡交易平臺的《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

白皮書稱,鑒於目前監管情勢,為廓清種種認知,將一場行政指導座談會有關情況如實披露。這場行政座談會召開於半年前,之前為了不影響阿里系上市前的工作進展,以內部封閉的形式進行。

據透露,為進一步促使阿里巴巴集團正視和解決阿里系網絡交易平臺長期大量存在的違法經營問題,2014年7月16日,工商總局網監司行政指導工作小組聯合浙江省工商局、杭州市工商局(市場監管局)召開了行政指導座談會,阿里巴巴集團主要負責人員及核心部門管理團隊與會。

據白皮書,網監司司長劉紅亮當時在座談會上稱,阿里巴巴集團對阿里系網絡交易平臺存在的違法經營行為,長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長期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不僅使自身面臨成立以來的最大誠信危機,也對其他網絡經營者依法合規開展經營活動產生不良示範影響,致使近期受到社會輿論的集中批評,也給市場監管部門帶來巨大監管壓力。

網監司指出,阿里系網絡交易平臺存在主體準入把關不嚴、對商品信息審查不力、銷售行為管理混亂、信用評價存有缺陷、內部工作人員管控不嚴等5大突出問題,並對阿里巴巴集團提出“要守住底線,克服傲慢情緒”等工作要求。

《白皮書》稱,“淘寶網工作人員涉嫌提前向違法網店泄露相關信息,造成工商部門查處工作被動。”“信用評價體系不完善,評價工具被惡意利用。部分商品在質量保證期內出現問題時消費者的自身權益難以得到維護。”“假冒偽劣商品不少,違禁品屢除不盡,違法行為疏於管理,存在有選擇性規避傾向,為不正當競爭行為提供成長空間,履行義務時亂用平臺優勢地位,存在店大欺客現象。”

購物網站監測情況 (工商總局網站截圖/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23

帝國反擊戰:美國的一枝獨秀與中國的“有所作為 ”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314

帝國反擊戰:美國的一枝獨秀與中國的“有所作為 ”
作者:邵宇

如果2015年全球宏觀只能有一個主題的話,那就是(美)帝國反擊戰,也就是美國又回來了。美國的數據驚人的好,上個季度的GDP增長是5%,這對於超大的經濟體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為什麽美國會一枝獨秀,相對於其他競爭對手會有這麽傑出的表現呢?我們定義過一個老的全球化版本,叫做全球化3.0,也就是美國利用產業鏈和需求在資源國和生產國進行廣泛的產能布局和資源獲取。但是在危機以後,這個循環結構已經斷裂了。美國經濟出色的表現是因為它把原來所需要的資源國大部分的油氣的來源都轉為由自己來生產,可能在未來幾年全球最大的油氣產量國既不是俄羅斯、也不是沙特阿拉伯,而很可能是美國。

同樣的,美國通過制造業的回流,使得原來布局在東南亞生產性經濟體的很多產能回到美國。數據顯示在美國最南部的人工成本僅僅比中國大陸高30%,再考慮到其它方面比如說石油和能源方面的優勢,它的制造成本跟大陸幾乎不相上下,顯然中國的價格競爭優勢也就沒有了。

這種帝國反擊戰,明顯的體現在下面幾種方式,比如說用TPP、TTIP圍困中國,同時重新回到中東對ISIS武力剿滅以及對俄羅斯實施嚴厲的經濟制裁。更重要的是,今年的美聯儲大概率會加息,雖然我們都不知道它會在什麽時候做這個動作。但是回顧歷史,上一次美元指數的牛市是1995年到2000年,所以1997年到1998年發生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再上一次美元指數的牛市是1980年到1985年,在1982年到1983年是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機。那麽問題就來了,這次會輪到誰?如果2015年到2020年都是美元的牛市話,除了俄羅斯之外,誰會遭殃?

如果今年全球宏觀的主題還有第二個選項的話,那一定是中國從原來的“韜光養晦”轉向有所作為。這就是我們所定義的全球化的4.0版本。它沿著至少三個方向來進行展開,第一個方向是貿易方向。去年中國最優秀的推銷員是我們的李總理,他賣出了1600億的高鐵和核電。網上流傳的一段話很激勵人心,說在120年前安徽籍的李中堂大人到英國去做三件事情,第一買軍艦,第二買武器,第三向列強借款。這次也是一位皖籍的總理,去到英國推銷我們的高鐵、核電和在倫敦籌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兩個甲子,百多年滄海桑田,中國正在經歷從山寨大國到山寨強國再到創新推動的必然發展階段。

第二個方向是在投資方面,中國即將在一帶一路方向上出現重大突破。這種投資會用什麽樣的形式展現?是不是像日本人一樣到世界上所有的樓買下來。應該不會,我們投資的核心是以中國的需求,特別是崛起的巨大的中產階層的需求為出發。可以到美國去買技術,到歐洲去買品牌,到拉丁美洲買資源,形成一個能夠和原來美國三個世界的格局能夠並列齊驅的新的增長模式。中國總體上是善意的,並不是說會替代原有的三個世界以美國為核心的需求的循環,只不過美國已經發生了主動的調整,我們能做的就是相應進行調整,做出一個雙輪驅動的輔助循環政策,在新興市場掀起新一輪的增長浪潮。

中國是超大型經濟體,只有以我為主、以慢打快,貶值適度,下調準備金。加快對外投資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這輪波動以後,美元和人民幣的份額可能都會有所增長,無論如何,只有迎難而上,必須主動出擊。

(東方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606

3千億妖股 鹹水鱷親述反擊戰

2015-03-19  NM 
 

 

最近市場出現一隻難得一見的「妖股」──漢能薄膜(566),其業務只是在內地生產推動太陽能發電的設備。但近來股價飛升,市值竟超越三千億,較業務廣泛的長實(1)更大!主席李河君一躍成為全國首富。

早於妖股升天前,對沖基金已集結香港大舉沽空。外間以為他們已被「夾死」,但實情海外基金並未平倉,甚至加碼沽空。近日多名基金經理親自來港,準備下一步反擊。他們向本刊揭穿漢能長升不跌之謎,以及這批鹹水鱷的盤算部署,務求要漢能一鋪旗!有基金已交資料予證監會「開file」,持股散戶宜扣緊安全帶。

由「全國首富」李河君旗的漢能,於○九年才借殼上市,股價徘徊在一毫半至一蚊五毫左右。直至今年,股價突然飆升,由二月尾至三月頭,短短五天已急升一倍,最高曾去到九元!市值曾高達三千七百七十億,超越誠哥的長江實業。近日漢能股價仍企硬高位徘徊,在六至七元上落,市值仍達二千八百億,較港交所(388)更高!甚至是所有光伏股公司的市值總和。

引來沽空遐想

上週五,一間美國基金公司的合夥人,專程從紐約來港,處理沽空漢能一事。坐在四季酒店的餐廳內,該名基金經理氣沖沖說:「是假的!行內人都知這公司是假的!」揭開漢能薄膜的中期業績,其三十二億營業額中,超過三十一億來自供貨給母公司漢能集團(由李河君持股九成九)。亦即漢能薄膜只有一個大客仔,就是「阿媽」。而且漢能薄膜有高達六十一億元的應收賬,亦是來自「阿媽」。前年本刊記者便曾往河源直擊,發現母公司廠房內一片寂靜,工人亦直指:「沒貨做啊!沒事做啊!辦公室的人比工人更多!」 這自然引來一班對沖基金游來搵食,該名基金經理便在個多月前、股價三元時借貨沽空,年息十八釐。今年一月,美國《華爾街日報》質疑漢能市值,一月頭漢能沽空比率即由0.02%上升至25.5%。一月尾,英國《金融時報》跟進表示,漢能薄膜收入幾乎全來自母公司,翌日沽空率即由4.26%升至16.85%。今年三月,英國《金融時報》再質疑漢能市值,翌日沽空金額上升至十一億元。據知部分踢爆文件正是由基金「放料」。只可惜,漢能的股價卻竟然愈升愈有。

沽空繼續集結

漢能能夠由毫子股升到現時六、七元,實在始料不及,一名本港基金公司經理直言:「好多基金沽空呢隻股,估唔到會升到咁高,真係被夾到攤攤腰!」他們兩年前以當時每股約一元二,借貨沽出數百萬股漢能薄膜,涉額一千三百二十萬港元。本地經紀說:「我好硬頸,就算每月還息三十萬,而股價每升一蚊就加多三成按金,都係唔會平倉止蝕!等佢爆煲!」但現時平倉會蝕得好甘,該基金經理表示:「市值3,000億公司,流通街貨兩成話,都有六百億股,但而家誇張到一球美金都借唔到,李河君實際肯定持股至少九成!」基金補倉的成本亦不輕,現時漢能借貨成本年息曾高達二十五釐,較一般的藍籌股年息一至四釐,貴足成條街。如上述基金借一千三百多萬貨為例,一年齋付息已要三百多萬元。市場估計現時集結的沽空金額約二百多億,按聯交所標準,借貨沽空要放低股價130%的按金,亦即兩大陣營都對這約二百六十億元的籌碼虎視眈眈。故此,被「夾倉」的海外基金亦專程來港尋找原因。最終他們找到幫漢能借殼上市的曹貴子,揭開漢能股價飛升的謎團。曹貴子是兒科醫生亦是財技高手,公司獲誠哥入股,現為康健國際(3886)行政副主席。原本曹貴子曾推介友好掃入漢能,一心只是想賺錢,見股價升到兩蚊左右,已散水走人。「但偏偏沒想到李河君是癲的,他不聽勸撤資,還要繼續炒高股價!」曾見過李河君的上市公司董事亦笑指:「有錢唔賺!他只是一心想做中國首富,甚至現在想做亞洲首富!」

何為借貨沽空

沽空是指股票投資者認為某隻股票價格會跌時,就從經紀中借入該股票在市場拋售。日後該股票價格果然下跌時,再以更低的價格在市場買進股票歸還經紀人,從而賺取中間差價。但一日未還股票給經紀人,都須付利息,不同股票的利息都不一樣,視乎風險而定。完成一份沽空合約行內稱「平倉」,若不平倉要加按金繼續「補倉」。

收市前五分鐘抽升

李河君炒高股價的本錢,部分來自抵押漢能的股份。早於一二年,李河君將其中五十億股抵押予四家金融公司,貸款五億,其中三億多用於增持股份。本刊亦收到一份經紀的交易文件,顯示李河君多次在市場抵押股份借錢。其中一次抵押價值五十億元的股份,希望借貸十億。「他一開始向花旗借,但現在花旗也不借給他,因風險很大。於是他向中信銀行及一些土豪借,希望炒升自己的股份。」分析過去兩年漢能的股價,兩年間足足漲了十倍。但如果計算每天只交易到離收市二十五分鐘,漢能股價是跌了百分之十三。而計算每天只交易到離收市五分鐘,漢能股價亦只是漲了百分之一百一十六。這反映漢能的股價,是在收市前最後五分鐘被大力推上去的。而要推高股價,收市前出手亦是最低成本的方法。

曹貴子亦是一名財技高手。當年他是全港第一位將康健診所上市的醫生,亦因此得到李嘉誠和玩具大王蔡志明的賞識。李嘉誠更入股康健,而康健國際醫療(3886)之後成功登陸長實物業旗下開診所。(《蘋果日報》圖片)

睇錯老貓燒鬚

會否有人涉嫌造市,正是對沖基金手的「尚方寶劍」,希望能一舉打殘漢能。據知他們已提供資料予證監會開file,調查漢能有否造市。本刊致電證監會詢問,對方表示對個別事件不作回應,而漢能本週二回覆本刊,則否認被調查。對沖基金現時亦聘請商業偵探,調查該公司內部。對他們說,這不止為錢,還為啖氣。事關海外的對沖基金,處理中港股份都找來有人脈的內地人旗,若睇錯市是為老貓燒鬚甚或有內鬼。漢能再升多少對他們來說並非大問題,「我相信李河君已抵押晒所有股票,漢能股價好難再被炒起。」李河君至今仍未減持套現,泡沫吹得愈來愈大。基金經理堅持相信漢能水分太高,只要找到漢能的一個「痛腳」,就能令漢能跌至一文不值,故寧願補倉及付高昂年息,亦不願平倉。

監管機構難辭其咎

其實李河君的發跡過程相當神秘,據內地一篇報導指,李河君自稱以五萬元人民幣起家,做過玩具、礦泉水生意,之後插手發電廠生意,離奇地在短短三年間,累積約八千萬財富,擁有十幾間發電廠。後來被大陸充公,上訴至法院,最終獲判留番一間公司給李河君,成為他現時變身全國首富的籌碼。漢能主席的背景及公司業務,如此離奇,仍能上市生存至今,監管機構難辭其咎。說到香港的監管情況,美國基金經理坦言失望。他指美國的股票監管制度和香港不同,「香港是最肆無忌憚的市場,通常有人舉報才查。但其實大多數證據都不能從合法途徑取得到。」而美國的法制力度很大,如發現不尋常交易,有權監聽來收集證據。「就連內地A股,都是實名制的,如果對賭,我買給你,你買給我,交易重複多次,證監一定看到。香港做庄是查不到的,最慘是散戶,肯定是有去無回,這是香港市場的特色。」

強國民企鬥外資

tesla aston martin 電動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18

蘇慶和借McKinsey報告反擊 生劏市建局

2015-04-16  NM
 
 

 

曾為梁振英競選站台的市區重建局主席蘇慶和,上任近兩年以來爆出最嚴重人事衝突,麾下第二把手、行政總監譚小瑩,上月底以跟蘇氏的理念、使命、方向出現分歧為由請辭,更批評他意圖把市建局變成發展商或僅為發展商提供土地的地產經紀。局內管理層已出現「反蘇」、「挺蘇」兩大陣營,內鬥隨時升級。本刊追查後發現,這場高層內訌背後,牽涉到蘇氏借助顧問報告建議,向這個成立十四年後架構臃腫、職能重疊、管治失衡的機構開刀,尤其把揀選重建項目的權力,交部分非執行董事共享,令以譚小瑩為首的多名高層強烈反彈。接近蘇慶和的知情人士指出,蘇本週四外遊回港後,勢必對之前連串不利指控進行反擊,生劏市建局一幕,指日可待。

引爆今次市建局兵變的火藥引,是今年三月十四日私人顧問公司McKinsey向市建局管理層提交的「Value For Money(簡稱VFM)」及「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Review(簡稱OSR)」顧問研究初步結果,令譚小瑩等高層大為火光的,是報告提出多項建議,大幅削減管理層的權力。本刊取得McKinsey報告的初稿撮要,多項建議明顯衝着市建局管理層而來,包括內部審計匯報對象應由行政總監轉為董事會;讓具專業背景的非執行董事,聯同部分管理層可深入和提早參與重建項目設計、選址等工作,在在分享管理層的權力。有出席McKinsey簡布會議的人士形容,「在場管理層聽完報告後,好多都起晒杠,擺出拒絕接受嘅態度。」

大削譚小瑩權力

McKinsey的報告又指出,市建局重建模式效益低,主因是收購成本高、重建年期拖長,質疑市建局的效率差強人意,譚小瑩及管理團隊更被點名批評。有關機構健康調查的OSR結果,更令管理層及局內員工憂心忡忡。原來研究認為,市建局職位太多層級,人手急速膨脹,架構過分臃腫。「佢哋提出係唔係可以有精簡空間,好似有部門竟然有八層人,係咪四層已經足夠?一啲部門之間工作分得太仔細,根本令運作缺乏效率,一個部門做到,點解要兩個部門存在?」事實上,蘇慶和一三年五月底出任市建局主席後,便極為關注機構人手膨脹及成本效益低落問題,尤其不滿收購部門處理多個項目的進度及效率,他曾否認提出和田生地產合作,惟接近蘇氏的知情人士稱,蘇曾跟田生高層午宴,交流了收樓經驗,包括外判收購程序等,市建局和田生合作「絕無可能」,只是蘇確曾向管理層提及一些看法,近日並成為反對者攻擊的理由。三月三十日晚譚小瑩提出辭職,翌日她出席董事會會議時正式劈炮,更向全體職員發出電郵,公開承認請辭是跟主席理念不同,「曾盡力縮窄分歧,但仍未能達成共識……對將市建局定位成發展商或為發展商收地的經紀,我完全不能接受。」雖獲董事會一致通過公開挽留,但譚堅拒留下,「愈早走愈好。」

蘇慶和本週反擊

備受千夫所指的蘇慶和亦採取連串行動反擊,首先在董事會會議後向全體員工發出電郵,重申「確保市建局繼續履行社會責任」,又特別提及他和譚「只是做事方式不同,並非管理理念出現分歧」。會後他被傳媒追訪,否認曾要求局方和田生合作,「根本唔可能。」同日晚上他發表聲明:「市建局的社會責任與其審慎理財不會相違背。根據《市區重建策略》,兩者可以在政府和其他持份者的支持下雙軌而行。」擺明要為內訌「止血」。據了解,會議後不久蘇慶和已離港外遊,直至本週四才回港,本週五可能出席市建局深水埗醫局街項目竣工儀式,屆時料對連串質疑作出回應。譚小瑩上月底請辭,其實管理團隊早於過去一年,已形成「反蘇」和「挺蘇」兩大陣營,前者以譚小瑩為首,連同執行董事鄭啟華,以及黃偉權、馬昭智等兩名總監;已過檔機場管理局、屬前主席張震遠愛將的前企業傳訊總監邱松鶴,更被局內人視為反蘇中堅分子。挺蘇的高層則有物業及土地總監溫兆華、人力資源總監莫家麟、工程及合約總監林偉能和財務總監韋皙然,其中溫與蘇慶和理念相近,已被視為下任行政總監大熱人選;而韋本被譚小瑩視為清洗對象,料今年約滿後離開,惟最新發展是有機會再獲續約。

六總監變相降職

如果譚小瑩辭職是第一個炸彈,那麼本月內舉行的人力資源及薪酬委員會會議,很大機會出現另一股人事風暴。據了解,當日會議將首次討論顧問報告精簡管理團隊架構的建議,其中一個「最辣」方案,是現有八個總監級的高層人員職位,日後只保留兩個,其餘改為部門主管,變相降職。知情人士透露,總監權力增減及執位的建議倘若落實,隨時出現管理團隊離職潮:「不滿蘇慶和嘅執董鄭啟華,隨時有可能跟住Iris(譚小瑩英文名)劈炮,有啲總監一旦搣柴,唔排除起身走人。」

愈高層愈覺迷失

重組高層架構建議,對市建局無疑極度敏感,但雪上加霜的是,委員會屆時或須一併處理有高層不滿今年薪酬評核的投訴。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市建局非執董透露,本來今年薪酬評核已通過,但譚小瑩辭職前約一星期,突然有一名高層行政人員向委員會發出電郵,投訴評核結果有問題,部分內容更直指譚小瑩。惹人無限聯想的,是人力資源及薪酬委員會主席正是蘇慶和兼任,這兩項議題更可能成為他向反對陣營反擊的最佳時機。 McKinsey的OSR研究過程中,去年底曾向五百多名員工進行機構健康狀況調查(Organizational Health Index,簡稱OHI),結果出人意表。研究發現愈高層的人員,覺得市建局愈無方向,McKinsey過去曾向數以千計公司進行類似調查,甚少出現有關現象;其他調查結果還包括中層士氣低落,基層員工覺得管理層一言堂,下情不能上達。「唔少人提交嘅書面意見,都認為高層唔鼓勵新思維,因循守舊,總之『做開點做就點做』,意見多多就無運行。」經過多年發展,市建局已淪為大白象。顧問報告提及,局內員工由○八年的二百七十五人,倍增至去年的五百六十四人,薪酬支出亦由近一億七千萬元急增至去年的三億四千多萬元。本來只有十層的職級,過去兩、三年忽然加入助理總經理和高級助理經理,報告提出需要作出精簡:「開多咗兩級後,突然有啲部門升咗一批人,但其實做嘅嘢同之前無分別,而且各職級薪酬水平從來不公開交代,員工根本難以知道自己係職級中屬薪高或低水平人士。」知情人士道。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McKinsey報告只是把蘇、譚兩人的矛盾揭示公眾眼前,但蘇慶和入主市建局不久,便就局方多項政策及重建項目連番「挑機」,包括需求主導項目不應給予七年樓齡賠償;放棄超支逾倍、耗費估計升至十二億元的活化中環街市項目等。最令譚小瑩和管理團隊不滿的,是觀塘市中心二、三期去年七月流標後,相隔兩個月便重新招標。

觀塘重建爆衝突

知情人士憶述,當時譚小瑩一方認為項目流標後,不宜短期內重新招標,因中標價難以達到原來門檻,同時反對修改招標條款;但蘇慶和不滿該項目拖延多年,認為再拖下去,重建成本勢必進一步上漲,此番爭持,亦成為兩大陣營暗鬥轉為明爭的轉捩點。究竟蘇慶和有幾不滿市建局管理層?局內近日流傳,蘇氏上任不久,便在週末為管理團隊舉辦工作坊,他更親自上陣,自備講義向管理層「惡補」機構管理之道,據悉引起部分管理層微言。「以前張震遠只有重大事情先返嚟,但蘇慶和一星期返三、四日,取態完全唔似非執行主席,搞到好多管理層唔妥佢。」 一名與蘇稔熟的市建局非執董認為,蘇上任不久便頻頻表達對多項計劃或政策的不滿,似乎過於急進,形成今天的困局。「佢第一日同傳媒會面,就唔避嫌話市建局都係發展商之一,呢句話已經開壞個頭,好難扭轉捱打劣勢。」

蘇慶和過於急進

但該名非執董強調,大部分非執董都支持市建局改革,加上政府撐腰,相信蘇慶和短期內會還以顏色,「Iris做到六月底先走,但Victor(蘇慶和英文名)肯定會借助顧問報告『做嘢』,呢兩個月一定好戲連場。」市建局非執行董事、本刊專欄作者林智遠指出,蘇慶和及譚小瑩其實可以冷靜地處理彼此的分歧,因為所有法定機構都不是主席及行政總監完全主導,董事會可以擔當調解角色。「我套用之前喺《壹計就明》專欄嘅題目,即『一隻手掌拍不響』,同埋專欄曾寫過『七傷拳未傷人,先傷己』。今次出現(譚小瑩)辭職嘅結果,係咪對市建局最好?我有好大保留。」

昔日被剃頭今日剃人頭

譚小瑩忽然劈炮,各方矛頭直指蘇慶和,認定是他將譚逼走。諷刺的是,今天向人施壓者,原來過去十三年擔任第二把手時,曾兩度受機構主席施壓,黯然退下火線。曾任房屋協會執行總幹事十二年的蘇慶和,多年來因房協主席只屬「掛名」性質,他儼如掌舵人,直至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鍾瑞明出任主席後,積極介入機構事務,風頭完全掩蓋蘇氏,加上港府檢討房屋架構後,決定讓房協淡出房策角色,令蘇意興闌珊,○二年十月離任。蘇慶和另一次被逼走事件更為人熟悉,○七年四月領匯大股東兒童基金(The Children's Investment Fund,簡稱TCI)透過董事局及主席蘇兆明,向時任行政總裁蘇慶和施壓,要求向商戶大幅加租。據悉蘇向港府高層求援不果後,四月底宣布以嚴重痛風為由,同年七月合約屆滿後離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705

港股开始反击,应该能持续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639

今天先来说说A股吧,对于A股目前的状态,其实我都说了很多次了,没有问题,市场上唱空的人太多了,我真是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现在A股的节奏很好,每天涨不到1个点,这不正是慢牛的形态吗,机构想说,央妈,您看我们多听话,咱们就慢慢的来。


今天A股继续创新高,看来真是想给习大大一个不错的生日,全国人民都这么想吧,毕竟大家都在这波牛市中多多少少赚了些钱了,感激下习大大还是很有必要的。感激完习大大,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感谢下彭妈妈。


今 天港股3点以后比较强势,基本上前段时间跌的多的股票都开始动了,这是一个挺好的现象,我觉得吧,政改的影响,到现在,真的也预期消除的差不多了,港股今 年下半年,绝对是要坚决看多的,没换港币的人,赶紧抓紧时间换,今年下半年港股追A股落后的行情,绝对是超出你预期,甚至会让你非常惊讶。


周末了,继续做做功课,对于那些八卦杂志,娱乐性质的报道,乐呵乐呵就好了,政改,反而现在不担心了,找好机会开始好好建仓,你看的不是这个月,而是看下半年的好行情。


A股,不要担心,该涨的还得涨,不到怕的时候,港股,即将迎接奇迹日的到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87

京东反击做空:美机构报道严重误导投资者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4019

作者:乐天


$京东(usJD)$


6月20日消息,京东日前就美国投资咨询机构J Capital发表的《京东已成批发商》报告做成回应,称该报告无视京东公开披露的财务数据和企业经营事实,采用大量错误的计算方式和逻辑推导,得出与事实完全不符的结论,严重地误导了投资者和公众。


京东针对做空报告的回击集中在以下几点:


做空机构:京东30-50%的销售额来自线下批发商

京东反驳称,事实上,京东根据自身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在适当的品类中开展B2B业务。目前B2B业务占京东总收入的比例非常小,占比仅为个位数,远非报告中所描述的30%-50%。


报告中提及的京东主要依靠B2B业务、并且因该类业务的毛利率非常低因此未来盈利能力存疑等假设,均不是事实,相关的描述与推测是没有根据的。


做空机构:京东将商品卖回给批发商,并提供3%补贴。

京东称,事实上, 京东公司有史以来,购买存货后因质量等原因将货物退回供应商的比率,一直非常低,并且京东所有的退货均遵循逆向采购流程,在退货时减少库存、并从未结算的货款中扣除退货金额,并不存在以销售方式卖回给供应商的做法。

所谓的线上退货,只是通过退货系统以非手工的方式进行退货的操作,并不意味着这些线上操作的退货会被确认为收入,这是明显的错误理解。


做空机构:京东的佣金率是10%,并用这个10%的佣金率乘以GMV进行佣金收入的匡算,推导出京东存在虚假GMV的结论。


京东称,这样的计算和推导是完全不正确的,与事实不符。


从京东网站上公开发布的商家佣金率政策清单中可以看出,除了极少数品类的佣金率是10%之外, 京东绝大部分品类的佣金率都在2%-8%之间,因此直接用10%作为平均佣金率来进行财务数据的匡算是不合理且错误的;


同时,京东披露的GMV的定义中明确显示,GMV是指下单口径的交易量,下单口径的交易量与实际完成的交易量是有区别的,直接用GMV乘以佣金率是无法匡算出准确的佣金收入的,因此文中的计算和结论都是不准确的,由此推导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京东指出,J Capital的做空报告中,类似的错误在报告中比比皆是,京东已经针对所有这些错误结论一一做出了纠正。如媒体和投资人需要,京东将提供完整的回应报告。


京东还表示,京东一直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与法规,定期、如实、公开地向投资者披露企业经营信息,帮助投资者和公众正确、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对于这样一份严重误导投资者和公众的报告,京东表示非常震惊和遗憾,并保留向SEC投诉的权利。


腾讯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57

實體零售業者聯手反擊電商“雙11”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7813.html

實體零售業者聯手反擊電商“雙11”

一財網 樂琰 2015-10-15 22:13:00

在聯商網統計的101家零售企業中,有42家零售企業的業績出現負增長,將近二分之一。其中,昆百大A銷售額下降24.42%,跌幅最大;而在統計到的零售企業中,凈利潤的下跌狀況更為嚴重,有42家企業凈利出現下滑,新華都、美邦等企業凈利潤跌幅甚至超過150%。

隨著“雙11”的臨近,各電商大促開戰,而被沖擊的實體零售業者也不甘示弱。在10月15日舉行的“2015聯商風雲會”上,其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其統計的101家零售企業中,有42家零售企業的業績出現負增長。在此狀況下,全國數百家零售連鎖企業超10萬家門店聯手將在“雙11”期間聯合大促應對電商。

目前,實體零售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期,關店潮洶湧。傳統零售企業依然呈現出低迷狀態。

聯商網統計顯示,2015年上半年營收(營業收入/銷售款項總額)排名前三的百貨購物中心類企業分別是:萬達商業、百聯股份、大商股份。與2014年同期相比,該業態下排名前十的零售企業的位次變化不大。排名前三的超市企業分別是:高鑫零售(含大潤發和歐尚)、華潤萬家、永輝超市。

值得註意的是,從上半年零售企業的整體業績來看,以實體店為主的傳統零售企業呈現出低迷狀態。在聯商網統計的101家零售企業中,有42家零售企業的業績出現負增長,將近二分之一。其中,昆百大A銷售額下降24.42%,跌幅最大;而在統計到的零售企業中,凈利潤的下跌狀況更為嚴重,有42家企業凈利出現下滑,新華都、美邦等企業凈利潤跌幅甚至超過150%。

面對實體零售市場低迷的現狀,傳統零售企業紛紛轉型,通過涉足電商、跨界合作、抱團取暖等方式尋找出路。記者采訪獲悉,大商、步步高、大潤發等實體零售商相繼開啟線上平臺,天狗、雲猴、飛牛等問世;銀泰與阿里展開合作,永輝牽手京東。

面對電商“雙11”的來勢洶洶,大會上,聯商網、銀泰商業、大商集團、王府井集團、世紀金花、銀座商業、天虹商場、商之都、興隆大家庭、大潤發、步步高、家家悅、華地國際、邯鄲陽光集團、五星電器、樂語通訊、樂城超市等17家企業聯合發起“2015中國購物節”,預計將吸引超過500家連鎖零售企業,超過10萬家門店參與,擬與電商直接打價格戰。

在應對電商沖擊策略中,“跨境商品B2B對接會”成一大亮點,與保稅區合作搶占海外購市場成重要趨勢,比如銀泰西選、金鷹購等跨境商品體驗店已投入運作。

“中國購物節期間正好是銀泰17周年慶,商品線上線下同時、同款、同價。跨境商品也是一大重點,在我們的西選超市有15%銷售來自於跨境商品,做西選的是十幾個年輕人,銀泰有合夥人機制,由這些年輕人去發掘跨境商品,我們接下來還計劃在寧波、杭州等地區開到九家左右的西選,合作模式有自營采購也有聯營。”銀泰商業COO牛偉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26

TNG創辦人反擊:「有人玩嘢!」


2015-11-19  NM

近期師奶、OL的最hot topic莫過於:「你下載咗TnG未?」電子錢包平台TnG早前與759阿信屋合作,推出「增值$100送$100」優惠,食正香港人「唔執輸」的性 格,一夜之間,這間無人識的公司,成功爆紅。問題隨即來了,網絡擠塞、用戶無法領取優惠,萬人鼓譟。未夠!聲稱可代交煤氣費、電費,卻反被指未獲授權,功 能急煞停。剛巧金管局宣布此類第三方支付,須在明年底申領牌照。網民一人一句鬧爆,TnG成為逆向宣傳的最佳示範,二千多萬宣傳費,分分鐘「倒蝕」。 TnG老闆江慶恩接受本刊訪問,承認錯誤之餘,亦就部分無理攻擊「還拖」,更「寸嘴」揚言將有更吸引的優惠,「Delete係你嘅損失!」今次事件,對於 見慣風浪、四十五歲的江慶恩來說,只屬小風波。他開設的公司幾乎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後來因科網爆破告吹,○八年雷曼事件,一度被申請破產,他賣掉四十二 個物業還債。但對個人誠信,他最着緊:「Trust must be earned, not given.」江慶恩更大的挑戰,在前面。

記者早前為取得優惠,於放工時間,到759分店打算增值$100,但折騰半小時亦未能登入,大叫:「浪費時間!」登入各大討論區,原來感同身受的大有人在,鬧爆TnG及759的留言上千個。記者綜合部分,找來TnG老闆江慶恩逐一解答。

留言一:安裝及登記後,卻因TnG系統不勝負荷,未能增值,錯過優惠。

江(認衰):很抱歉。早前,我們與「美酒佳餚巡禮」合作,上客量每天只有幾百個,因此預計這十六日優惠期內,上客量最多十萬,誰知兩日就衝破廿萬。原以為 可以支援上百萬的交易次數,已經好多。你看足總用幾天去賣三千五百張門票,系統都癱瘓,換成我們公司的系統,五分鐘已可以完成。原來除了二十萬人同時下 載,也有用家把錢轉來轉去,令同一時間有大量交易次數出現,百萬的交易次數也不足以應付。同事增加一倍容量,不夠,再增加三倍。我們已三天沒有回家,在公 司對面街訂了酒店房間,也不能去休息。

留言二:有人說增值了一百元,但在系統看不見,是不是未完善?

江:用戶增值時,遇上系統癱瘓,就會這樣。這些用戶通知我們後,確認過交易記錄,已補送回一百元。(語氣由平和轉為發火)但有部分人,購買大量太空卡,用 同一部機不停登記,去759增值,以為可不斷取得一百元,貪心!結果不成功,就變成打手,不斷批評。每部手機一個ID,只能登記一次,無理由一個人用幾百 張卡,就能賺幾十萬,這些行為不應該,亦有人在地上拾到收據,就白撞上來。(你們宣傳時沒有提及?)怎能寫那麼多?經過今次教訓,我們當然會更加小心。但 貪心的人,不應該去嘈。

留言三:App出問題,打電話無人聽,電郵無人覆!推廣員更鬧我:「黐線!」

江(再次認衰):係,太多查詢,根本都應付不到,惟有駁去電話錄音,叫他們發電郵。我們已盡快處理,目前已經覆完。對於有推廣員無禮貌,因我們外判一班推廣員去做,下次會小心處理。原來樣樣事都要好小心。

留言四:你們是紅色資本,扮香港人的銀包,下載時需要給予很多個人資料,不要把資料賣給內地人!

江(勞氣地):就算有中國公司投資有什麼錯呢?何況沒有。公司幾個股東,全部有自己的生意,其中一間就是我的SINO Dynamic Solutions(用app為企業做解決方案),這幾年的盈利,每年都有過千萬。就算有,點解這麼大反應?你看香港人有多少沒用WeChat?為何資料 可放心給WeChat呢?剛剛淘寶雙十一節,中國以外,香港最多人買,他們都要將自己資料擺上去,你又信?(愈講愈嬲)反而香港公司,你不支持,還製造混 亂。我拿你電話號碼,叫好多資訊?你登記後,我們會打電話給你確認,為何要把我們的來電加入那些junk call app?如果我們有犯罪,已經被警察拉了吧。

黐出禍煤氣中電未授權

一波未平,更大的「marketing災難」隨即殺到。TnG指設有功能可為用戶交電費、煤氣費,但有市民指已在電子賬戶過數,卻未成功交費。之後,中電 及煤氣等齊發聲明,指從未授權TnG收費。對此,江慶恩顯得心有不甘:「我哋已經諮詢咗律師,代人繳費並冇犯法,如果有,我唔會坐喺度同你講嘢,呢個額外 服務係希望提供方便,錯喺邊?」錯在三個工作天才過到數?「我哋原本係答應一個工作天,但一次過收到五千多個submission,又要核對。」他透露有 人惡意「玩嘢」,「有人一毫子、兩毫子咁交,明顯玩嘢,但我哋唔可以因為佢玩嘢而唔交。另外好多人填錯戶口,令我哋做不到一個工作天內代交繳費。」最後公 司決定煞停此服務。事實上,他們多年前已開始接觸以上的大企業,但對方一直沒有回應,「最初覺得唔利用大公司,根本無人會留意我哋,不過而家算啦,唔使 喇!」今次與759合作宣傳,首廿萬登記用戶每人派一百元,全由TnG出資,單是這筆費用已要二千萬,另優惠期內全單八八折,由759及TnG共同分擔。 斥巨資,卻換來多多「負評」,江慶恩還自我安慰:「完全唔嘥,我哋喺兩個禮拜之內多咗咁多人識。」他指像八達通、支付寶等都經歷很多才走到今天,「我哋只 係BB,只要用戶發現真係買到嘢、轉到賬,就會信你。我成日同同事講,Trust must be earned, not given.」但現階段,莫說用,要用戶不刪除,都有難度,他自信道:「下一波嘅優惠仲勁,delete咗嘅遲早都要返番嚟。」什麼優惠?見過鬼怕黑的江 慶恩即三緘其口。回想整件事,會否覺得自己太勇?「唔止今次宣傳,搞TnG我真係好勇。」

賣四十二個物業保信譽

江慶恩把今次事件當成一場壓力測試,「如果今次爆出來嘅,係話TnG嘅系統唔安全先要驚。」而對於已有數次創業經驗的他來說,這只是一場小風波。來自馬來 西亞的江慶恩,二十多歲已經歷人生的高低潮。本來被父親安排在馬來西亞一間家族經營的森林酒店打工,因不喜歡對着鄉下土著,獲母親偷偷打本給他做生意。在 大學讀旅遊的他,開設網上訂酒店及機票網站AsiaTravelMart,不久獲得投行注資,幾乎在Nasdaq上市,但遇上科網爆破而告吹。不過九一 一,令旅遊業生意大減,至○三年沙士,終於捱不住,正式賣盤離場。後跟隨香港人太太來港,加入了信德旅遊部做董事。不久,心雄的江慶恩不甘心做打工仔,出 資收購一家旅遊公司,但剛巧遇上雷曼事件,交易告吹。翻查資料,那時他曾被銀行及資產管理公司入稟追索近百萬,最後被申請破產。為還債,他把手上四十二個 物業賣掉。來龍去脈,他不願多提,但眼有淚光,只說:「經濟唔好,父親嘅生意都唔好,佢哋已經盡力幫咗我好多。」翻查法庭記錄,他的破產令已被廢止,他強 調生意人要講信用,「我用咗兩、三年時間還晒錢,破產令已經廢止,法庭承認我無破過產,同解除唔同,我本來都可以等四年重新來過,但我無咁做。」

明年底前領牌

一切回到起點。「我見iPhone流行,開始做app,當時一蚊都無,part-time嘅人工都俾唔起。」他的公司SINO Dynamic幫客戶做app減成本,如替保險公司搞app,「經紀帶住tablet去sell客,影低客戶ID同個人資料,傳返server,已經買到 保險,資料喺一段時間內就會刪除。」隨着網絡盛行,愈來愈多中小企找他做app,最近便與曹貴子的康健集團合作,投資五千萬,推出手機app「One- Pass」,其中一個功能是可透過app登記看醫生,不用排隊。另外,又幫數碼通搞手機支付平台「KISS」。如今生意上咗軌道,已預備上市。江慶恩近年 亦把精力放在TnG上,「六年前開始構思,今日先推出,我已經變得保守咗好多。」TnG除了交易、繳費,亦可購票、轉賬。他指大企業的繳費服務,都被銀行 壟斷,於是把目標瞄準中小企,「我哋收費好平,平到你唔信,很快會有會計公司、足球組織加入,甚至茶餐廳、賣魚蛋嘅都有。另外,用戶亦能透過TnG,即時 將款項轉到對方的賬戶。」萬事俱備,但金管局剛宣布這類第三方支付產品,需要在明年底前領取牌照,才能繼續經營,成為江慶恩未來的一大難關。當前除了個人 誠信,江慶恩亦要證明公司財政的管理制度,「公司一開始已經分開兩個戶口,客戶嘅錢一個,無論如何都唔掂得,公司運作就另一個。」假如TnG申請不到牌 照,過去六年做的事,猶如一場夢,「我哋會退番錢俾用家。」未來,還有一場更險峻的仗。

江慶恩,45歲,一子一女

1970年於馬來西亞出世1993年夏威夷大學旅遊系畢業,畢業後打理父親於馬來西亞的酒店生意。1996年創立網上訂購機票及酒店 AsiaTravelMart.com。1998年聲稱於28歲時已經置業,事業高峰期時有42個物業。2000年其網上訂機票網站吸引美林等入股,曾計 劃集資逾億元到美國Nasdaq上市。2003-06年把生意賣盤,與太太回港,任信德集團的顧問及旅遊部董事。2008年曾收購旅遊公司希望東山再起, 惜雷曼事件再令他一無所有,變賣42個物業套現;創辦軟件公司SINO Dynamic。2009年8月遭頒布破產令,直至2012年廢止。2010年3月推出申請按揭的應用程式「按揭通」(MortagePRO) 。2015年8月推出為數碼通設計的手機支付平台「KISS」。2015年10月以總投資額五千萬與康健合營公司,推出手機App「One-Pass」。 2015年11月推出TnG Wallet電子錢包服務,並夥拍759阿信屋推出優惠,可代客繳交電費等賬單,但被指未獲授權,已暫停有關服務。

撰文:梁佩均、孫樂祈攝影:張國慶攝錄:廖健昌資料:黃詠茵[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391

選戰起跑專訪》端出財經政策、火線回應王如玄爭議 朱立倫還有絕地反擊籌碼?

2015-12-07  TWM

總統與立委選舉登記截止隔天,國民黨總統提名人朱立倫接受《今周刊》專訪,從延燒不斷的王如玄爭議、與蔡英文的兩度對壘與宿怨,及未來經濟策略,他逐一提出反駁及理念,背負著國民黨未來的朱立倫,他準備好了嗎?

十月十七日,距離總統大選不到一百天,國民黨臨時全代會通過,廢止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參選總統的提名,徵召黨主席朱立倫參選。一個多月以來,朱立倫既要四 處跑攤固樁,還要處理不分區立委提名紛爭,以及副手王如玄軍宅風波,腹背受敵。然而,民眾最在意的政策牛肉,朱立倫準備得如何?以下為朱立倫接受《今周 刊》專訪重點,提供讀者檢視。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今年GDP成長勉強保一%,你的經濟政策為何?

朱立倫答(以下簡稱答):一方面經濟有循環因素,另一方面台灣經濟有幾項瓶頸必須突破,第一是區域整合,我一直主張台灣整個要開放,與區域合作,不管與哪國簽FTA(自由貿易協定),或加入經貿組織,對台灣都是關鍵。

談勉強保一的「凍經濟」

貨貿到開放市場 我們別無他路貨貿(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非常重要,另外,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兩者缺一不可,因為TPP主要 與美國、日本及相關國家,但RCEP以東協為主,我們不能只看中國大陸,東協和印度都是台灣未來的潛在市場,TPP與RCEP要齊頭並進,這部分台灣相對 落後,我們會產生競爭性的壓力。

第二是台灣產業轉型,上一代以代工為主,現在代工榮景已不再,下一世代要轉型為創新研發、軟體取代硬體、服務取代生產。舉例而言,台灣服務業相對仍為low end(低階),還未變成high end(高階)。在軟體研發上,仍有許多政府管制,這都還要突破。

問:你若當選總統,會有比較大的政策突破困局嗎?

答:第一要大膽開放,要與全民溝通,過去大家對兩岸或全球化、開放有疑慮,可是我們沒有其他路走。

首先,支援計畫要完整。民眾會有疑慮,是因為對自由貿易受害的產業,支援體系不夠完整,過去政府太過相信官僚體系提的方案,各部會也都編有預算,可是那些 受影響的產業沒有信心。歐美現在對產業的補償計畫比較完備,對受害產業提供該給予的補償,甚至再高一點,讓它得到保障之後,民眾就會願意開放。

其次,策略上,與中國保持非常和平穩定的關係,因為若中國放下路障,我們很難突破,兩岸穩定關係,台灣比較可能在TPP或RCEP第二回合加入談判。

第二,政府角色要改變,簡單就是力量,政府的規範、法令、限制越少、越簡單越好。我是標準的「市場導向」,希望能讓年輕人的創意很快市場化、募資、上市,創造很有利的創業、創意環境問:台灣有哪些問題必須優先處理?

答:最優先還是兩岸關係,尤其今年馬習會給兩岸關係奠定新里程碑,大家到底要不要支持兩岸持續往前走?這牽涉到台灣是否願意與陸方談經貿、國際空間或投資 合作。以前兩岸關係密切,但互信基礎低,只能說是和平關係,不是合作關係,可是大陸經濟地位已經起來,譬如一帶一路、亞投行,我們要扮演什麼角色?

談馬習會後的兩岸關係

持續往前走 讓眾人共享和平紅利或者,大家對紅色供應鏈崛起有很多疑慮,就要讓政府開始與大陸談產業分工的問題,才能逐漸建構產業鏈如何合作,否則紫光事件只會一再發生;產業方面也要有共識,否則完全開放、自由競爭,也會讓產業受很大衝擊。

從太陽花學運之後,反中、反開放情緒很濃厚,要解決公平正義這一塊,就是把和平紅利讓眾人共享,兩岸因為經濟發展的成果,怎麼讓勞工、社會大眾感受到,要 透過修法給企業誘因和壓力去加薪,一方面讓低薪問題能解決,一方面讓獲利回到勞工手中,也許民眾面對兩岸持續開放或國際開放,會比較正面。

問:九合一選舉迄今,國民黨壓力沉重,很多人覺得關鍵在於馬英九總統執政、國會又居多數,兩岸關係更是空前友好,但經濟猶是困局,兩岸和平真的是解方嗎?

答:國會改革非常重要,從陳水扁時代一路走來,台灣國會運作已碰到僵局。馬政府這八年大家疑慮很深,與國會缺乏效率極有關係。我們要克服問題,從兩部分開 始做,修法調整國會運作議事規則、議長警察權、協商制度;回到憲政層面,我主張走向內閣制,至少要回復閣揆同意權,讓行政院長回到修憲前的院長,比較像總 理,而不是現今執行長的角色。

兩岸關係、經濟開放、國會改革,這三者是互動,也是我認為最急迫的。

問:你的主張與現狀看來差異不大,能解決未來的問題嗎?

答:兩岸關係只是基礎,我在這基礎上,去談現有要檢討的部分。我擔任黨主席至今十個月,推動的案子都與公平正義有關,如加薪、工時降到四十小時。

被批評的施政內容,最近立刻就改的就是證所稅,另外是十二年國教,去年選舉,很多家長的不滿是來自於此。有四○%的孩子要考明星學校、受精英教育,就讓這 四成去考,但不應讓其餘六成的孩子陪著去承受壓力,讓他們在地就學,適才適所,政府要做的是把社區高中變多、變好,改善技職教育。

還有油電雙漲等政策不一定獲得民心,我們可以改,朱立倫與馬英九雖然都是國民黨,但施政上我會做得更有感、更能讓民眾接受,民眾可以思考其中的差異。

談卡關的年金改革

回到儲金制 就不會再惹抱怨問:年金改革是人民關切的問題,你會如何處理?

答:年金改革要重建大家對「行業正義」、「世代正義」的觀念。

行業正義,係指過去大家認為軍公教獲得比較高,勞工、農民比較低;世代正義,是指控上一代獲得比較高,這一代獲得比較低,這觀念要重新建立。

十八趴(退休軍公教優惠存款利率一八%的簡稱)被汙名化,因為十八趴是給一九九五年以前的公務人員,早期是恩給制(政府負擔退撫經費),現在的公務員早就沒有十八趴了,都是儲金制(由政府與公務人員共同撥繳費用),不能現在一竿子打翻二十年前的事。

行業正義,即是回到儲金制,儲得越多領越多,就沒有什麼好抱怨了。世代正義,則要重新建立觀念,即何謂「誰領得多」。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在國民黨中常會說,年金最大問題是人的生命越來越長,我們上一代平均六十歲退休,當時平均壽命七十歲,這些人領十年;現在平均活到八 十歲,等我們這一代退休時,是活到九十歲,更年輕一代說不定九十幾歲,也就是工作的時間一樣,退休有人領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以總額給付制來看,哪一個 公平?

所以年金改革還要包括個人帳戶、個人總額的觀念,儲金總額多少,該獲得的退休金是多少。所得替代率超高,是這幾年才有的情況,都是民國六十幾年、七十幾年 進入公務員體系,薪資再加上年資的累計,還有十八趴,集合起來替代率就超過百分之百,再過幾年又沒有了。需要讓各產業與各世代代表,共同面對這超越黨派的 問題,台灣才可能解決年金問題;否則,只要有政治人物煽風點火,年金改革永遠被卡住。

談國民黨黨產清理

一一追究各地黨產 變清算過去歷史問:《今周刊》曾為文討論不當黨產,例如帝寶這塊地原屬於日本放送協會,國民黨政府來台後,一紙公文交給中廣,中廣為黨營事業,就成了國民黨黨產;如今成為豪宅用地,當年是以九十億元成交,這算不算不當?國民黨願不願意面對?

答:今年一月我接手黨主席後,做所有的清理,凡屬於陳水扁執政時代行政院調查、監察院調查、法律訴訟,認為有所不當,共兩百一十七筆,我全部都歸還了。

國民黨現在的黨產主要是辦公大樓,我如果要一一去追究各地黨產,就要去承擔當時誰取得、誰買賣該處財產、錢何去何從,這變成清算過去歷史。處理後剩下黨員集資蓋的市黨部,來源都是很確定的,你不可能要求任何一個政黨黨產全數歸零。

中央投資公司目前淨值兩百億元出頭,其實光十八趴(國民黨退休黨工享有的優存利率)、黨保等是最大的負擔。曾有人建議要提撥一筆錢,把退休金扣除,問題是好幾千人還在領,一年要十幾億元,他們願不願意接受?

談王如玄軍宅風波

別用高標準 看她未任公職時的事問:副總統參選人王如玄的軍宅問題,為什麼沒辦法清楚解釋,像是擠牙膏?

答:看一個人要看完整,現在談的都是十年、二十年前的事,王如玄是工人家庭出身,她的理財行為、法律與道德標準,與很多市民一樣。二○○八年她擔任勞委會 主委開始受檢驗,當時監察院有一份報告,提到王如玄、她的妹妹各一戶被檢舉,最後結論是法律上沒有問題,也無明顯道德瑕疵。

她擔任公職後的表現,才是真正該關心的重點。她參選副總統,將財產公開,綠營不需要一直追打,理財、財產管理標準,法是基礎,道德也是基礎,但不要用現在參選副總統的高道德標準,去看二、三十年前未任公職時的事,變成糾纏在這邊,台灣選舉不需要走向這一步。

如果國民黨也用一樣的方式對民進黨,大概也沒完沒了,可是我不要用這樣的方式。很遺憾蔡英文主席都裝得一副好像……(編按:未說完),卻縱容周邊的人在打負面選戰,作為一個領導人,要知道負面選戰對民主是很大的傷害。

問:你與蔡英文二度對壘,如何看待這位對手?

答:新北市長選舉時,蔡英文陣營連續打我桃園的弊案,結果沒有一件案子成案,包括桃園國際棒球場,民進黨當時說那是台灣最爛的球場,但現在被評為最好的球場,民進黨可曾道過歉?

民進黨長期習慣用這樣的方式選舉,蔡英文擔任領導者,尤其與我一樣是學者出身,我常說我們要面對的不是自己,而是下一代。星雲大師推的「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最困難的是心,要存好心、存善念,她若心存善念就會明白,負面選舉對台灣、對下一代傷害很大。

問:不分區立委提名,受很大壓力?

答:反彈在預期之內。不分區全體名單的專業人士超過一半以上,安全名單中專業人士也超過一半;政治組扣掉國會議長,一位新人排第十四,因為中間那五位大家可能有不同見解,就全部打翻名單,但這五位在區域上代表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及花東,有其代表性。

撰文 / 郭淑媛、陳柏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64

萬科管理層放大招反擊寶能系 高估值成增發攔路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12-19/971625.html

無論是對上市公司還是發行對象而言,增發方案將會面臨一大考驗,畢竟伴隨著寶能系不斷舉牌,萬科的股價已經並不算低。與之對應,增發方案確定的發行價格也不會低。

每經記者 左越

面對寶能系的來勢洶洶,萬科管理層終於在昨日(12月18日)祭出了大招——上市公司表示擬停牌籌劃股份發行事宜。

這一大招未來的殺傷力如何尚難下定論,不過,無論是對上市公司還是發行對象而言,增發方案將會面臨一大考驗,畢竟伴隨著寶能系不斷舉牌,萬科的股價已經並不算低。與之對應,增發方案確定的發行價格也不會低。甚至可以說,萬科股票目前的高估值狀態,將十分有可能成為未來股份發行路上的攔路虎。

高位停牌增發

在昨日的停牌公告中,萬科提到公司“正在籌劃股份發行,用於重大資產重組及收購資產”。消息一經披露,立刻引來大量圍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朋友圈被這一消息火速刷屏。更為誇張的是,“萬科爭奪戰”的話題還登上了微博熱搜,市場對萬科股權爭奪的“八卦”之心可見一斑。

通過“籌劃股份發行”來對抗寶能系的不斷增持,被市場普遍認為是萬科管理層在這場股權爭奪戰中亮出的一發大招。而對於A股上市公司來說,股份發行事宜一般有兩種方式: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或是直接向特定對象定向增發股份。而無論是哪種發行方式,都繞不開對發行價格的確定。

A股市場發行價格一般是以上市公司股票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90%來確定。按照這樣的方法來計算,增發價格大致在16.71元/股附近。顯而易見,這一價格與萬科停牌前的股價相比,下降幅度超過30%。

雖然增發價格僅相當於目前股價的七折水平,但這樣的增發價格對發行對象而言是筆劃算的買賣嗎?

答案或許是“NO”。

因為在寶能系大舉買入萬科股票的同時,萬科的股價也被一同推高。僅12月以來,萬科股價上漲幅度就已經超過60%。而在停牌前20個交易日中,萬科的股價則累計上漲近70%。

這就意味著,發行對象的認購成本將大幅上升。其將要認購的增發價格與一個月前的萬科股價相比,仍要高出兩成。

從橫向來對比,萬科此次的增發價格同樣並不“便宜”。就在本月9日,另一家房企綠地控股才披露其定增計劃,其中確定的發行低價為14.51元/股,與萬科停牌前20個交易日股價上漲近70%相比,綠地控股股價的上漲幅度為19.45%。

募資額恐近400億

萬科管理層如果想要通過此次股份發行來對抗、甚至壓制持股比例已經達到22.45%的寶能系,占據股權爭奪的主動權,那麽萬科此次發行的股份數量必將不在少數。而這對發行對象來說,需要認購的股份數量也將相應上升。

這就意味著,在認購價格上升的前提下,發行對象所要耗費的成本將會進一步攀升。對於發行對象來說,其在此次認購股份過程中承擔的資金壓力不可忽視。

而以目前情況來看,萬科增發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向持股數僅次於寶能系的華潤定向增發股份。這樣一來,萬科此次增發的股份數至少要達到23.32億股,並由華潤認購其中23.32億股。按照此前計算的16.71元/股的增發價來看,發行規模最低也要達到389.65億元。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參與增發的認購對象或許正是萬科管理層對抗寶能系的“同盟軍”,其資金彈藥的充沛與否直接關系到萬科管理層能否成功阻擊寶能系的最後戰果。近400億的募資規模,對於萬科的小夥伴們來說,資金壓力並不算小。而萬科此時的高股價、高估值,很有可能將成為股份增發過程中的攔路虎,為萬科管理層的這場爭奪戰增添不少“麻煩”。

經過這一輪猛漲,萬科的估值水平水漲船高,以往關於萬科股票低估值的認識不再準確。根據東方財富數據,萬科目前的總股本為111億元,總市值為2700億元,其中流通市值為2375億元。

需要指出的是,在11月30日時,萬科的動態市盈率尚在18倍左右。而到停牌前,萬科動態市盈率已經上升到了29.54倍。這對於萬科而言,或許正意味著其再難稱得上“低估值”。

橫向來比較,“招保萬金”四大地產公司的動態市盈率分別為35.32、10.37、29.54、53.49倍,上市不久的巨無霸房企綠地控股的動態PE則為32.85倍。而從市凈率來看,招保萬金以及綠地控股分別為3.17、1.85、3.03、1.91、4.18倍。(編輯 柴剛 審核 趙慶 終審 塗勁軍)

  • 每日經濟新聞
  • 柴剛
  • 每經記者 左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8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