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50227帝國:帝國的衰落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2/2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227%e5%b8%9d%e5%9c%8b%ef%bc%9a%e5%b8%9d%e5%9c%8b%e7%9a%84%e8%a1%b0%e8%90%bd/

讀書劄記150227
帝國:帝國的衰落
掌門執筆

《帝國Empire:The Rise and Demise of the British World Order and the Lessons for Global Power》(2003) Niall Ferguson
“帝國的衰落”是本書終結章的題目.

作者是近年炙手可熱的英國史家,專長研究經濟史和英美帝國史, 本書是其成名作. 他的另一本書《羅富齊家族The House of Rothschild》是近代金融史的重頭作品. 作者牛津學人,古典學養甚深,每喜於歷史敍事中穿插掌故和文學….. 我當然也就看得不甚了了.
本書開宗明義,緬懷盛世,述說興衰, 毫不諱言對「大英帝國」追慕之思,英國人讀來想必別有一番感受. 作為專業史家,他對帝國的劣行並不加以掩飾, 其立論核心為:「如果“帝國”是惡魔, 那麼“大英帝國”就是歷史上最溫和的惡魔.」*** 推翻她統治的人民最終會察覺….. 這個嘛,信不信由你.
本書最過癮的是英式幽默,含蓄,抵死….. “大英聯邦現時有五十四位成員,規模約莫等於奧林匹克委員會….. 唯一的好處是成員間溝通不需要專業翻譯.”

千古誰與說興亡,本書如其副題所訂,是「大英帝國」的興衰史. 興亡之道,自古耐人尋味, 兩者之中最惹人感慨,動人心魂的, 當是衰亡之變化,急驟而無端…..
英國人約從1600年成立東印度公司起, 用了足足三百多年時間建立起人類史上幅員最龎大的帝國,號稱統治地球四分之一的疆域與人口. 維多利亞女王以印度作冠上明珠; 皇家海軍縱橫七海,所向無敵手….. 然而其衰亡卻只費時四五十年,在區區一代人眼前,甚至就在帝國最後的守護者 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爵士眼前發生. 任憑邱相才情蓋代,氣魄超凡, 卻是大廈傾頹,狂瀾撲倒,莫之能挽….. 在於當時,實在是難以想像之情事, 然則何以如此?

一戰終結之時,大英帝國的版圖因瓜分戰利品而表面上臻於極峰, 然其國力卻暗地裡重傷. 復元未及,更加慘烈的二戰又接踵而至….. 帝國經歷兩次大戰,斵喪元氣; 印度獨立,又斷其雙臂. 但時人仍當她是一流國家,國人仍頗自負氣豪. 真正使帝國轟然崩落者,是1956年的
〈蘇伊士運河危機〉.
該事件成為大英帝國塌陷的引爆劑, 當時的本土評論家哀嘆國家從此淪落為二等國. 後來的尖酸史論則認定, 英國不是淪為二流國家,而是直接跳到三流之列.

事緣二戰使英國欠下外債400億美元,實質上已然破產.*** 屋漏夜雨,印度獨立又斷喪其最大財源, 於是蘇伊士運河控制權,成為國家經濟和國際戰略的焦點. 其時運河軍事基地駐紥英軍8萬人,面積足足有威爾斯那麼大, 英國根本上沒有錢維持昂貴的經常開支. 加以戰後工黨初次上臺執政(註:艾德禮Clement Attlee首相任期1945-51年.), 引領基本性轉向的“福利國家”內歛政策. 英國遂有軍事上逐步撤出,而經濟上繼續把持運河的如意算盤.*** 不料埃及出了個軍政強人 納瑟Nasser上校, 此人之精明狡詐,大膽果斷,令英國人吃盡苦頭.

1952年納瑟由軍入政,當選埃及總統. 他對內強勢領導; 對外則以 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盟主自居, 有意驅除“白虜”,湔雪百年國族教之恥辱. 1954年他先運用柔性外交手腕,騙得英國同意分批把駐軍撤離埃及. 1956年夏英軍全數撤出, 納瑟立即變臉,打出剛腕, 將運河收歸國有,****全然不顧英國持有可觀的股權. (註:其實運河經營權還有十多年便告屆滿.) 此招中鋒突出,膽大包天, 整個伊斯蘭世界為之狂呼叫好.

保守黨首相 艾登Anthony Eden(任期1955-57年)忍無可忍, 1956年11月祕密串通以色列入侵埃及,挑起戰端, 英法則迅速派遣遠征軍登陸,聲稱維持和平, 實質強行接管運河,欲迫使納瑟倒臺.
英法聯盟全然誤判大局:外交層面上,其輕者,舉世嘩然,交相指責; 其重者,冷戰格局已定, 埃及地處環球戰略要衝,美蘇均欲爭為盟國, 兩大超級強權都倒向埃及那邊.*** 艾森豪總統震怒於事前未獲知照,斷然拒予聲援; 蘇聯更全力支持納瑟,甚至揚言動武.

對英國來說,所有事態都不及此事致命:事變甫起,英鎊在外滙市場上立時遭到拋售, 央行薄弱的黃金和美元儲備迅速流失,被迫向美國求救. 艾森豪的訂單很簡單“無條件撤離埃及”, 英國只好屈膝,以換取美國透過IMF提供的10億美元貸款. 英國就在那天開始成為了美國的附屬國, 起碼國際上是這樣認定的.
事件以英法兩國灰頭土臉,倉皇撤走作結.*** 還有更不堪的,不久, 與以色列人卑鄙串通一事曝光, 這次輪到國民忍無可忍….. 艾登只好引咎辭職.

運河事件徹底毀壞了英國的威信, 也向整個大英帝國殖民地的民族主義者傳遞了一條訊息:「爭取自由的時刻經已來臨」. 於是,大英帝國以超乎常理的速度分崩離析, 八十多塊屬地,三十年間只剩下幾個離散的島嶼. 所有屬國都奔向兩強,尤其是美國. 美國乘機排除掉英國, 獨霸西方,遂成定局.

經濟決定一切, 大英帝國衰敗的面相完全反映在國際市場,尤其是貨幣市場上面. 在政治和外交危機下面強烈發酵的,是戰後英國一連串的
〈貨幣危機〉.
運河事件觸發的新一輪英鎊拋售,其實早在1947年「英鎊大貶值危機」中已見端倪. 禍源是戰時英國欠下美國巨額 “美元債務”, 其本息均需以美元支付. 雪上加霜, 戰後環球諸國生產力均未回復,市場上只有美國貨可買,*** 這又進一步需求美元. 兩者加總,英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出現大額結構性赤字, 英鎊對美元浮現巨大的拋售壓力.

根據「布列頓森林體系」原則, 各簽約國的貨幣皆釘在黃金柱上,以美元為中軸行固定滙率制度; 而各國央銀則有義務保証本身的貨幣牢固地附著在 “美元定海神柱” 上面.***** 由於眾多大英帝國殖民地的貨幣(如港元)都以英鎊為發行基準, 因此柱子上掛著最重型的附體就是英鎊!英鎊遭到強勁拋售,整條柱子也就受力動搖. 英國不濟,只好請求美國出手相救. 美國答允提供37.5億美元貸款以濟急, 條件是十二個月內實行 “英鎊對美元自由浮動”, 即脫離神柱. 脫鈎後的英鎊有如自由落體, 由每英鎊兌4美元跌至2.8美元.*** 英國作為全球經濟主人的地位就此葬送,永不恢復.

戰前英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參與國和工業製品出口國, 英國與各殖民地的貿易往還固然全以英鎊結算,英鎊也長期是國際通用貨幣,有如今日的美元. 戰後一切改觀.
英國為了清償債務,竭力地在帝國內部榨取美元, 做法是加緊對殖民地的經濟控制和剝削, 將其天然資源(如馬來亞的橡膠和錫, 尼日利亞的銅) 出口, 換來的美元則留存在倫敦的 “美元池” 內, 拒不釋回本地.*** 這種半強盜行徑令殖民地商業菁英階層大為反感. 經濟事態與全球高漲的民族主義思想相互加強, 形成了宗主國和殖民地關係緊張的政治大背境.**** 天下離心, 才是大英帝國崩壞的深層因素.

「大英帝國」以賺錢起家,以賠本收結,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亦宜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676

讀書劄記150305柬埔寨史(五) 金鱗豈是池中物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05/%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305%e6%9f%ac%e5%9f%94%e5%af%a8%e5%8f%b2%e4%ba%94-%e9%87%91%e9%b1%97%e8%b1%88%e6%98%af%e6%b1%a0%e4%b8%ad%e7%89%a9/

讀書劄記150305
柬埔寨史(五) 金鱗豈是池中物
掌門執筆

二戰是印支半島歷史的分水嶺, 遙遠的宗主國 法國為納粹德國所征服,柬埔寨也就成為軟弱無力的 維希傀儡政府的屬國.
(18) 1941年 莫尼旺國王去逝. 法國總督Jean Decoux排除掉一直被視為當然繼承人的 西索瓦系莫尼旺的兒子, 改為扶立 諾羅敦系隔代的 西哈努克Norodom Sihanouk為國王, 理由是容易操控.

西哈努克時年十九歲, 正在西貢就讀法式中學,成績優良,擅長音樂. 他沒有受過王位訓練,沒有政治野心,更沒有流露過任何國族獨立的傾向. 法國人無法想象這個表面看來害羞的男孩, 日後竟隻手顛覆了他們的百年殖民基業.
西哈努克統治的頭幾年對法國人言聽計從,像極了個乖孩子. 對法國人來說,唯一的不祥之兆是他拒絕了傳統贈送的精品鴉片, 始終是個孩子嘛…..

(19) 1941年底,日本人取得 維希政府的同意,自越南登陸, 假途柬埔寨和泰國,直入緬甸,與英國人爭鋒. 日軍在柬留駐八千部隊,以威攝柬泰兩國.

1945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已露敗象, 於是包藏禍心,在東南亞搧動「獨立」熱潮, 意圖拉攏各地親日派民族主義者,以阻緩盟軍的登陸反擊.
3月駐柬日軍發動政變, 解除法軍武裝,撤消法國官員職務. 西哈努克因應日本人的要求, 宣佈國家「獨立」,並宣誓與日本人合作. 日本人在柬埔寨扶植的代理人是僧侶出身的左翼政治領袖 山玉成Son Ngoc Minh. 但這只是一場鬧劇,同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

(20) 大戰之後,法國那邊“第四共和”政府掌權,立即動手把柬埔寨恢復舊觀, 山玉成被流放法國;西哈努克則被著令當回“兒國王”. 但是法國國勢已弱, 又在越南陷身共產黨的民族解放鬥爭,無法脫身,*** 柬埔寨也就難復舊觀了.

柬埔寨人的獨立意識這時才真正擡頭, 智識分子,政治人物,甚至王室成員都紛紛倡言革新獨立. 國人高談紛擾,唯獨國王深知柬埔寨的命運不由內部決定,而是由外部決定. 對獨立一事,他忍隱不發,伺機而動.

1946年實施「選舉法」, 這真正是劃時代的大件事, 柬埔寨第一次有了現代化議會和政黨. 然而,基於政見的差異, 菁英階層內部產生了難以預料的深刻裂痕.***
國家出現了兩大政黨: 西索瓦系 尤特維翁Sisowath Yuthevong親王領導的「民主黨Krom Pracheathipodei」; 和 諾羅敦系 諾倫德Norodom Nornideth親王領導的「自由黨Kanaq Sereipheap」.
尤親王留學法國十年,娶法國女子為妻,推崇法式民主道路, 民主黨政綱為盡快透過談判取得國家獨立.***
諾親王屬保守派,代表地主階級利益, 自由黨政綱為推行教育(但也毋須太快), 維持與法國的依附關係.***

法國人當然不樂見殖民地推行“法式民主”, 於是暗中支持自由黨. 傳統地主貴族和王室成員也多數支持自由黨; 而市民階層則大多投向民主黨. 國王表面中立,內心則討厭民主黨,因為他討厭民主,*** 他喜歡 “為民作主”,相信“朕即國家”.

年底大選,超過60%選民投票, 投票率比泰國還要高. 國會67議席當中,民主黨壓倒性取得50席,**** 自由黨14席,獨立候選人3席. 這次大選決定了未來一段較長時間金邊的政治格局,拉開了民主黨與國王漫長角力的序幕.

建制之外, 1945年在泰柬邊境成立了「高棉伊沙拉the Khmer Issarak」意為「自由高棉」的左翼組織, 其綱領為武力反對殖民,爭取民族解放.*** 該組織受到泰國人的支持,泰國人原則上支持所有柬埔寨的反政府組織.***

(21) 民主黨自誕生起始即命途多舛, 既先天上蒙受國王的詛咒 (西哈努克甚至在三十年事過境遷之後,仍直呼 尤親王及其追隨者為‘賤民’, 可見其內心怨毒之深刻.), 又為法國人運用行政力量施加打擊. 1947年尤親王病逝,數名高級黨員被誣告下獄. 三年後繼任黨魁遇刺身亡,黨內陷於分裂…..
除了制訂出一部憲法, 「民主黨」在政治上從未有過作為, 她和「民主」一起, 在柬埔寨當代史上一直是被淩辱的對象…..

法國人的處境也好不到那裡去, “第四共和”內外交煎, 內部為政爭所苦,戴高樂負氣引退,政壇群龍無首; 外部陷入 阿爾及利亞和越南的獨立鬥爭危機,進退失據. 法國人在印度支那的統治體質愈來愈弱, 只好在 越柬寮三國製作逐步自治的形象,以騙取美國人的經濟援助, 使自已從中受益.****
然而這個高傲的民族沒願意主動撤出印支, 直到西哈努克和武元甲(北越名將)動手把她趕出國門. 西哈努克用的是外交; 武元甲用的是軍事(附註).

西哈努克就是逐步看準法國人的重大弱勢,才大膽發動「個人式」獨立鬥爭. 聰明之處是他絕不考慮動武, 因為深切了解到柬人遠遠不如越人強悍,其體質比虛弱的法國人更加虛弱.***

(22) 獨立和掌權的時機終於到來, 蟄伏已久的 西哈努克國王思欲沖天奮飛.
1949年他利用法國人前述動機,與之簽訂條約, 爭取到他後來戲稱為 “50%獨立” 的 ‘袋住先方案’. 在國內, 他開始提攜右翼政治勢力和反共軍方領導人, 未來的政壇要角 涅刁龍Nhek Tioulong和 朗諾Lon Nol兩人就在這時露頭角, 成為國王的心腹股肱.***

為了分化社會對民主黨的集中支持, 務使其不能在國會中據有過半數議席, 國王不惜說服法國釋放 山玉成回國領導左翼勢力. 國王原意 “渾水摸魚’,但觀乎後來卻成為 “縱虎歸山”. 國王對民主黨不遺餘力的打擊驅使很多年青人接受左翼激進思想, 當中包括了 桑洛沙Saloth Sar(波爾布特Pol Pot) 和喬森潘Khieu Samphan 等未來共黨國家的領導人.***

1952年飽遭國王猜忌的 山玉成逃出金邊, 攜帶著一部廣播機和一群熱情的追隨者躲進泰柬邊境, 建立 ‘革命根據地’.
其時柬埔寨的共產黨勢力分為兩支, 一支由 山玉成帶領,另一支則服從於越盟(即北越). 由於社會一貫地極端不公平, 並得到泰越兩方的支持, 共產黨擴展甚速,總共控制了1/6國土,*** 其中以1951年成立的「高棉人民革命黨KPRP」(親越那支)更為強盛.

《柬埔寨史A History of Cambodia》 (1983) David Chandler 第四版(2007)

(附註) 1954年法軍與北越軍決戰於南下要衝 奠邊府. 法軍依地勢佈下「九美人連環寨」 (三個勢成犄角的火力基地加上六個外圍哨站, 各以法軍總司令一名情人的名字命名.), 但仍為 武元甲率領艱苦卓絕的越南人所擊破. 法軍全師覆滅,死16,000人,是為「奠邊府大捷」.*** 法國人不得不全面撤出印支,爛攤子由美國人接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908

讀書劄記150327香港經濟史 (二) 進入封建社會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2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327%e9%a6%99%e6%b8%af%e7%b6%93%e6%bf%9f%e5%8f%b2-%e4%ba%8c-%e9%80%b2%e5%85%a5%e5%b0%81%e5%bb%ba%e7%a4%be%e6%9c%83/

讀書劄記150327
香港經濟史 (二) 進入封建社會
Create執筆

由原始社會步向封建社會的漫長時段,香港的經濟文化遠遠落後於中原地區。 但是到了封建社會後期,與中原地區的濱海鄉村型經濟相比,香港並不遜色。這種快速增長的勢頭是由於:第一,原有基數很低;第二,遠離中原戰火;第三,絡繹不絕的移民帶來新的科技和文化。***

中土人士為逃避戰亂和異族統治而來到香港新界地區,後來子孫繁衍,形成宗族,其中有譜牒可考的共四十多家。 除 鄧、彭、侯、廖、文「新界五大族 」,與及 溫、朱、袁、黎、徐族之外,還有屯門陶族、西貢林族、九龍東頭村吳族等等。
一些大宗族人口多,擁有的土地自然也多,往往掌握著本鄉的經濟命脈,具有很大影響力。這就形成了香港的「封建制度」,其內容包括:a. 以土地私有制和土地租佃制為基礎,以宗族為單位;b.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確立田主士紳的權威;和c.各鄉事務由士紳(耆老、族長、保甲長等) 主理。***

〈新界大氏族〉
隋唐以後,香港發展成水路交通樞紐,貿易和產業興旺吸引了不少中土的鹽工和商人到來定居。 宋元兩朝北方遊牧民族長期南侵,但香港地區委實偏遠,安定得多, 這使得人口南移的規模擴大。現在香港的「圍頭人」、「客家人」不少是宋元兩朝遷來的。著名的新界五大族及其他許多大族的族譜對此都有明確記載。***

在封建時代,新界錦田 鄧族是享譽最隆的氏族。其曾祖 鄧漢黻北宋時任 承務郎,遊歷廣東,對其地風土人情十分欣賞,遂於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舉家遷居 時屬寶安縣的岑田(今新界錦田)。後人 鄧符協在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中進士,授廣東陽春縣令, 任滿後回鄉從事農業開發。以他的知識、聲名和財富,很快就成為當地士紳之首。 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寶安縣大旱,知縣下鄉籌賑,各處捐助的糧食,少者三數石,多者也不過二三十石。鄧氏後裔 鄧元勛卻捐助二千石,以是備受褒獎。 知縣見岑田一帶土地膏腴,雖受災仍”田疇如錦”,遂改名為「錦田」。

新田文族的先人 文天瑞是宋末名臣 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祥就義後,他南逃到深圳。後裔 文孟常遷居新界,成為新田文族的開基祖。河上鄉侯族的先人侯五郎也是宋朝進士,北宋末年遷入上水,後裔 侯仲猷遷到河上鄉。 羅屋村的羅子行曾被委任為甲長,可見清代曾在香港地區實行保甲制,從而把士紳處理鄉務合法化。
由於這些宗族中的耆老士紳擁有聲望和財力,又有同宗關係作為紐帶,由他們主持鄉事成為封建時代的通例,歷代皇朝的郡縣官員均給予承認和支持。****

〈封建時期五大產業〉
A農業:
農業是香港最古老的產業,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出現。當其時由於氣候炎熱,動植物食源豐富;加以植被茂密,開墾困難,農業發展比較緩慢。入秦以後,大批中土人士到來定居,帶來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和農具,香港才脫離了刀耕、火種、遊耕等粗放型耕作方式。 宋元兩代,中原家族在新界開基立業,農業才進入飛躍發展時期。到了明清兩代,新界的可耕地已經被開墾完,一些大族開始向港島、大嶼山等島嶼發展。

香港居民所種作物歷來以稻穀、番薯為主,也有蔬菜和果樹,山麓則主要種植茶樹。杯渡山的 “蒙山茶’、鳳凰山的 “鳳凰茶”、擔竿山的 “擔竿茶”和竹仔林的 “清明茶”在嶺南頗有名氣。由於耕地偏少,農產品以自身消費和附近地區銷售為主,除名茶外,其他產品很少遠銷。

B航運業和漁業:
新石器時代晚期古越族造船出海,在中國航運史上寫下了最早的一筆。到了漢代,廣州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港市,而屯門則是廣州的外港。宋代以後,九龍成為水路交通樞紐,加上香港及附近地區有大規模的官辦鹽場和許多小鹽場,大量食鹽需要運出,官吏、鹽工、駐軍和鄉人所需的消費品也要運入,於是帶動了航運業長期興旺。

根據考古資料,妹灣仔和竹篙灣在宋元明三代已是小型港口,出土的陶瓷片顯示有大量中外商船在此停泊。這兩處的海灣面積很小,按道理停泊的船只不多,停泊的時間也不會太久,而竟堆積了大量的陶瓷片,那麼像屯門這樣的大港灣,每年停泊的船舶數量之多不難想像。***

漁業與航運業是孿生姊妹,沿海許多船戶人家往往在漁業淡季兼營航運。據記載,明代香港沿海盛產海藻、昆布和魚介,可供食用。當時大嶼山北岸的大澳是漁船集中地,水產交易興隆,是島上的主要墟市。

C制鹽:
鹽是生活必需品,人類很早就掌握了鹽的來源知識和製作方法。 香港海岸線長,秦代就開始產鹽,漢代成為重要產鹽區,直到清初「遷海」才被迫停產,前後歷時1,800多年。這可從考古發現大量與製鹽業有關的殼灰窯遺址得到證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詔開發嶺南,大批中原官吏軍民來到香港,帶來了製鹽技術,這應是香港制鹽業的開端。***

元前118年,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規定各地所產食鹽都由國家統一收購、運輸和銷售。鹽官屬中央統管,專門管理鹽政。 “番禺鹽官”和 “高要鹽官”是嶺南僅有的兩處鹽官,分別稱為”東官”及”西官”。番禺鹽官治所在今深圳市南頭鎮,緊鄰香港。「李鄭屋漢墓」推測為東漢番禺鹽官及其家屬的墓葬。
1992年在大嶼山白芒遺址發現了漢代的鐵斧、鐵鍤等鐵製生產工具,遺址附近是大規模的鹽場。近年又發現了不少軍用兵器,顯然不屬於勞動的刑徒和雇工所有。這代表了當時香港已有武裝軍隊戒備,亦有郡縣及鹽官等封建統治機構人員司職,代表了封建秩序已經確立。***

D製香:
生產和運銷「莞香」曾是香港的重要產業。莞香是土沈香樹所產香木,原產中國南方,其木材是上好的薰香料,又可製造多種香製品。
香港在明初是東莞縣內種植香樹最多的地區之一。上等香樹多出瀝源及沙螺灣等處,瀝源即今沙田一帶,沙螺灣則在大嶼山西部。沙田白田村附近有名叫 “香粉寮”的地方,就是當年產香之地。香頭(今尖沙咀)更是全縣出口莞香的口岸。

E採珠:
採珠販賣也是封建時代香港地區的一項重要產業。南中國海棚架多為珊瑚礁所組成,自然條件有利海蚌的繁殖。潮漲潮落,海蚌逐潮北湧,香港沿海一帶遂有聚集,成為生產珍珠的重要地帶。
在廣東,人們稱海蚌為”螺”。大埔海和大奚山(今大嶼山)沿海一帶育有珍珠螺與丫螺,其內壁多含珍珠,珠體圓潤明亮,可作高級飾物。同時亦有鎮驚安神、明目護膚之藥用。其大者是上貢朝廷、饋贈親友的珍品,價格昂貴;小者則賣與藥店,以供醫用。香港採珠業始自五代的「南漢」。當時大步(今大埔)到大奚山一帶沿海都是重要的採珠場。大步採珠業名重一時,其附近海域被稱為”媚珠池”。

〈遷海遺禍〉
清朝政府為了遏制臺灣鄭成功的反抗勢力,於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下詔東南五省沿海地區距海岸30-50華里劃一界限,強令界外居民遷到界內,違者處死。並將沿海船只房屋盡行燒毀,不準出海。****
這「遷海令」政策令香港區界線以南的居民落在迫遷範圍之內,使得很多產業消失,數以萬計居民飽嘗顛沛流離之苦。
七年之後,廣東巡撫 王來任力陳遷海之害。經清廷實地勘察,於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下詔「展界」,準許部分原居民遷回。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鄭克塽降清,朝廷才下詔「復界」,準許全部原居民遷回,歷時二十三年的遷海才告結束。

經歷了這次遷海,香港居民構成起了變化。復界之初,由於有些原居民已經在外地定居,無意遷回;有些則病重或死亡,無法遷回;加上耕地荒蕪太久,房屋多已倒塌,不少海盜利用遷海之機來到香港進行盤據,造成治安非常混亂,原居民遷回者不多。
其後清廷採取獎勵復居移居政策,設置軍田,由軍隊屯墾,再將其低價出售予回流人士。同時又對海盜進行剿滅或招降,以靖治安。於是回流者眾,除原居民外,這時又遷來了珠江、東江、北江、韓江流域以及福建、江西兩省的「客家人」,構成了香港居民的四個基本方言群。

《香港經濟史》(2004) 盧采受、盧冬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22

讀書劄記150324夢遊者(一) 一戰源起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24/%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324%e5%a4%a2%e6%b8%b8%e8%80%85%e4%b8%80-%e4%b8%80%e6%88%b0%e6%ba%90%e8%b5%b7/

“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 鐵騎無聲望似水.” (陸遊)
讀書劄記150324
夢遊者(一) 一戰源起
掌門執筆

《夢遊者The Sleepwalkers: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2012)作者Christopher Clark劍橋現代歐洲史教授, 2007年英國“沃爾夫森歷史學獎”得主.

邱吉爾曾有妙語:“一戰最有意思的是它的開始, 因為誰都不知道它是如何開始的。” 即是之故,「第一次世界大戰源起」這個課題近百年來令無數專業史家夢魂縈繞,下筆躊躇. 本書直指本心,正要探究這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講sense之前先溫習〈一戰開打事件簿〉.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 費迪南Ferdinand大公夫婦在 波斯尼亞(時為奧匈屬地)省府 薩拉熱窩被 塞爾維亞民族主義極端組織「黑手會」派遣刺客殺死.*** (黑手會正式名稱「統一或死亡會」,塞國激進派軍人成立的秘密結社. “統一”意指恢復「大塞爾維亞」故土,包括波斯尼亞在內.)
7月23日奧匈對塞國發出最後通牒, 附帶條件非常苛刻及具羞辱性. 然其所列十項條件全只針對刺殺案本身, 並無任何額外的實質利益索求.***
在俄國迅速答允軍事介入後, 塞國拒絕了其中的主要條款.
7月28日奧匈皇帝 約瑟夫一世簽署對塞國宣戰聲明,戰爭正式開始.
7月30日俄國搶先發出「軍事總動員令」,出兵援塞, 成為首個總動員的國家.****
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 同日向法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保持中立. (針對「法俄同盟」相關條約.)
法國拒絕, 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
8月4日英國在德軍進入 比利時國境後, 以其違反 「倫敦條約(1839年)」為由 (條約訂明比利時為中立國.),向德國宣戰, 大戰格局清楚敲定.
這裡要註意兩點: 首先, 戰爭表面上不是為了任何實質利益而開打.*** 其次,時間上極之緊湊倉猝,*** 各國高度神經緊張,呈現一觸即發的態勢.

〈撲朔迷離的戰機〉
不似二戰成因明晰, 只待力量積蓄,條件成熟,定必爆發. 一戰怎樣看都不似事理之必然; 反之,怎樣看都似不合情理. 戰爭違反了任何主要方面的利益, 沒有任何一方有適切的制勝把握,事實上參戰各國(尤其是塞國)的最高領導人都怕得要死. 然而,它確實爆發了.
再者,在當時看來, 這場戰爭就算開打,也只應是一場短暫的區域戰事. 當事人雙方(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只要打個三兩個月, 勝負初定,列強就會迫使他們坐上談判桌, 按照「俾斯麥外交機制」搞定後事,平安大吉.*** 然而,這種情況沒有發生,戰圈一下子擴到最大,列強全數捲了進去, 沒有額外的“列強”來迫使參戰列強坐下談判…..

只有一件事較為清楚,戰事曠日持久是因為雙方都應用了機關槍和戰壕陣地.*** 但這也難以解釋為何諸國的軍事專家們沒有汲取十年前「日俄戰爭」的教訓, 仍盲目地相信勝負短期即見分曉. (只有英國名將Kitchener預測要打三年.)

結果一戰打足四年,軍民死亡共一千多萬人, 犧牲之慘烈,遠出事前所有人意料之外. 然則這一切為何發生?
戰後的主流解釋(由名史家F. Fisher提出)是德國軍方早有預謀, 極力聳恿德皇 威廉二世拍板開戰,鑄成瀰天大錯.*** 確實,德皇是挑起大戰的最大實力者, 若果他拒絕下場,奧塞雙方就算開打,只不過是另一場「巴爾幹戰爭」,*** 區區「代理人戰爭」也就不會演變成「世界大戰」了.
但此說不為後來披露的史料所支持, 德國軍方只是純然魯莽,事前並沒有周詳的戰略規劃.*** (甚至在刺殺案發生之後,很多高層軍官仍繼續休假. 「施里芬計劃」則是一種陳年制訂好的必然性戰略構想,急切間付諸執行而矣.) 而德皇則直到最後一刻仍極力尋求避免開戰.

作者在全書終末以文學筆法作結: 「1914年的這些主角是一群夢遊者, 他們各自被自己的夢境困擾著, 沒能睜開眼睛去看,將帶給世界一場怎樣的災難。」
結論就題在書名上面:「夢遊者sleepwalker」.****
即是說,作者認為當時各主要參戰國的軍政領導人全都是庸才, 或者是懦夫,又或是懷私心者, 而錯綜複雜的猜忌誤判,和深潛意識的國族情懷才是大戰的真正成因.*****「一戰是一場悲劇, 但不是一樁罪行.」
驟眼看來,這是個極為業餘,充滿臆測的論斷, 但作者卻以超卓的史識和深厚的功力,逐一論証各國“不理性決策”背後的深層因素.***

作者認為當時啟動戰爭鏈條的六個核心國家 (依次為奧匈帝國、塞爾維亞、俄國、德國、法國和英國.), 每個國家都反過來有不參予戰爭的堅實理由,所以戰爭的成立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就算首兩位當事人決意開打,後面任何一個國家仍然有權在他的決策節點上不參戰.*** 所謂「條約連鎖效應」並非必然,背約寒盟難道還怕找不到借口嗎? 只要任何一節斷鏈,戰爭即不會演變成世界級大戰, 而斷點後面的國家就可以成為調停人,盡早結束戰爭.

在一般史家的論述中,塞爾維亞作為大戰的導火索, 反被認為只是「同盟」和「協約」兩大集團博弈枰上的一枚棋子,對戰爭的成立無足輕重.*** 作者不同意這種通說, 認為正好因為塞國的行為是所有國家中看起來最違反自身現實利益者,更加突顯出這場大戰形勢禁格, 與及深沈的心理訴求—- “民族主義情懷”.***
本書首章題目〈塞爾維亞的幽靈〉.
作者仔細地檢視戰爭對塞國的不合理之處:
A首先,塞國弱國也,國力上完全不是奧匈敵手. 戰爭必將在塞境開打,不論勝負,家園勢必殘破. 首都 貝爾格萊德與奧國近在咫尺,無險可守.
B其次,經濟上非常依賴奧國.*** 奧國是其農產品的最大買家; 而塞國則主要從奧國進口工業製品. 事實上不久之前,連塞國的軍備都是奧國供應的.
C更離奇的是,奧國長期是塞國的盟友, 從前一起對抗鄂圖曼土耳其. 年前塞國主動進侵東鄰死敵 保加利亞,靠的正是奧匈的支持. 當其時,俄國反倒是支持保國, 排擠塞國. 塞國只是近年才投在俄國門下.***
D最不重要的可能是,「薩拉熱窩事件」中理虧的是塞國,被捕的三名「黑手會」刺客証實是偷渡進境的塞國人. 塞國對該案一味推委,聲稱毫不知情, 連調查也不願積極進行,更遑論拔除黑手會了.***

塞國當政者心知這場戰爭根本上是賭不起的,原先有意向奧國屈服. 但在得悉 ‘大佬’ 俄國毫不猶疑 ‘仗義出手’; 而國內輿論又鼎沸湯揚, 於是急轉彎 ‘義無反顧’ 宣告抗戰.
塞國當政者屈從內外壓力, 是出於懦弱.

接到通牒後,反奧匈情緒高漲,達到“舉國若狂”的地步. 事緣1908年奧匈正式兼併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省的時候,塞國人民已曾強烈反彈.**** 實情該兩省當初奧國是從鄂圖曼手中搶過來的,已統治了三四十年, 而塞國對此一向並無異議.*** (更無稽的是促成兼併行動的居然是俄國外交家!) 黑手會就是受到兼併風波刺激才成立的祕密結社, 刺殺皇儲目的是挑起兩國衝突,以遂其「要麼統一,要麼死亡」的本願.

塞國當政者本來是溫和派的幹練政治家,此時卻不得不屈從於區區‘黑社會’, 只因事件觸動了塞爾維亞人的「科索沃情意結」!*** 1389年6月28日鄂圖曼帝國在 科索沃平野屠殺了塞爾維亞聯軍,塞國國王和舉國貴族盡皆殉難, 此戰直接導致塞國淪於奴役數百年,而該日也就訂為「國殤日」。 「薩拉熱窩事件」就是發生在國殤日! (這種業餘味道十足的解釋,參照七十年後塞國人仍在搞種族清洗, 與及支持國際法庭裁定為戰犯的人當總統,卻又令人覺得不無道理.)

作者進一步解釋塞國人何以特別“愛國愛到發燒”, 因為該國文盲率超高,愛國思想不是用文字,而是用歌謠傳說戲曲等傳遞的, 所以烙印能力超強!*** 國族主義正是當時歐洲的「流行病」, 舉世皆然,只不過以塞國為烈罷了. 大悲劇是由愚昧加上國族主義引發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26

讀書劄記150320革命的俄羅斯(二) 血腥周日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2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320%e9%9d%a9%e5%91%bd%e7%9a%84%e4%bf%84%e7%be%85%e6%96%af%ef%bc%88%e4%ba%8c%ef%bc%89-%e8%a1%80%e8%85%a5%e5%91%a8%e6%97%a5/

讀書劄記150320

革命的俄羅斯(二) 血腥周日

執筆人:蟬

 

〈大飢荒〉

1891俄羅斯經歷一連串天災:極乾旱的秋季伴隨著伏爾加河氾濫,接著異常寒冷的冬天加上極少的降雪量,氾濫的河水在農田結冰,冰霜下面的種子無法發芽。僅餘在泥土表層的種子在春季又被罕見的大風吹走,乾旱天延至夏季。 俄國東南部由烏拉山脈到烏克蘭地區出現大規模飢荒,受災人口多達3千6百萬。直至1892年末,約有50萬人因飢荒而死亡。

 

沙皇政府一直試圖將飢荒情況淡化,除為了穩定政局,還因為要滿足已簽訂的農作物出口合約。*** 到了1892年政府才終於因壓力暫停穀物出口。1891年俄國共出口穀物3.9億蒲式耳,次年出口量跌至1.96億,飢荒嚴重的程度可想而知。

 

1864年俄羅斯建立了一種類似地方政府的組織,稱為「地方自治局Zemstvo」。自治局有民選議會,和負責行政的執委會。議會成員涵括農民,但七成仍為貴族和地主。 自治局在十月革命前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地方建設如學校、醫院和農業技術投資均由它負責。

 

沙皇政府無法解決飢荒,於是向公眾求助。民間反應熱烈,自治局在危機中發揮極大的作用,社會上的中產和貴族也紛紛伸出援手。文學家 托爾斯泰和契訶夫Chekov等名人均有參予。這一波救災運動被認為是十月革命的重要條件:讓民眾認清沙皇政府的無能,從而促成社會中下階層的政治覺醒。****

 

1894年,政治地位漸高的自治局向剛登基的沙皇 尼古拉斯二世Nicholas II 要求籌組國會,以協助政府推行地方工作。*** 年僅26歲的沙皇斷然拒絕了要求,認為沙皇是神聖的存在,絕不容許國會此等損害沙皇威權的機構存在。

當時沙皇政權的滲透力度相當低,19世紀末俄國政府人員與人民的比例為4/1000,同期的英國和德國則為7.3/1000和12.6/1000;每1萬人只有88個執法人員。 農民實際上並非受法律規管,而是按地方習俗與教會指引生活。

 

革命發生的另一重要條件是:教育水平從1860開始呈現急速成長。 大學生人數從1860年的5,000人增長至1914年的69,000人,當中接近一半為女性。識字率也由1897年的21%增至1914年的40%。 日報由19世紀中期的13份增至20世紀初期的800多份,同期民間組織也由250個增至16,000個。

 

教育普及的另一個效應是加速城巿化。*** 1900年的調查指出一半在偏遠地方的學童想在城巿內尋找體面工作而不想務農,城巿生活深深吸引著他們。可是19世紀末俄國的工業雖然因鐵路和工業化而出現明顯的發展,但工廠環境非常惡劣。工會在當時是違法的,兩條重要的勞工法例:「禁止晚間僱用兒童和女性」和「設定每天工時上限為11.5小時」,都因為工廠和商舖的要求而形同虛設,工人在城巿的生活苦不堪言。

當時俄國的罷工數量為歐洲之冠,據統計1905年約有3/4工廠的工人參予罷工。

 

〈最後彩排〉

社會種種急速變化令保守沙皇政府難以適應,與直觀的看法不同,1905年的革命事件並非工人階層與沙皇政府的抗爭,而是中產主導的一場跨階層革命。這一波革命的構成與十月革命截然不同,及後的發展將揭露當中原因。

 

19世紀末俄國的民間政治組織主要提倡的並非馬克思主義,而是民粹主義 Populism和 民族主義Nationalism。 「民粹主義」推崇農村生活,認為農村能成為國家未來的組織單位。*** 「民族主義」的冒起則源於俄國國土廣濶,地區性語言、種族與習俗形成的身份認同。***

 

然而大飢荒卻令「馬克思主義」冒起,知識分子受馬克思主義強大的解釋力與科學化取徑所吸引。正如著名革命分子Lydia Dan所說,馬克思主義為解決貧窮提供的客觀觀點,將被接受為往後革命的合法理據。

 

1904年12月聖彼德堡發生連串工廠罷工,一個月內約有15萬工人在接近400間工廠響應。次年 1月,幾乎全巿停電並陷入癱瘓,所有公眾地方關閉。

22日周日早上,正教神父Gapon帶領一群工人遊行至冬宮,向沙皇遞交請願信。信中要求沙皇改善工人的待遇,為他們在工廠受到的不公平對待提供保護,並改善他們貧苦的生活。 示威者高舉一幅沙皇頭像,並在巨型橫額上寫著「兵士不要向人民開槍!」

 

然而沙皇決定以強硬手段鎮壓,騎兵嘗試衝散人群,步兵向示威者開槍。據統計在這個星期日早上,約有200人死亡和上千人受傷, 史稱「血腥周日Bloody Sunday」。*** 「血腥周日」立即在當月引發全國近40萬工人罷工,直到1905年十月,俄國共派兵不少於2,700次平息暴亂。

 

沙皇由於局勢失控而被迫發表宣言,史稱10月17日宣言」。宣言中提及人民享有自由,內閣政府和透過民選成立的立法機構「杜馬 Duma」,俄國正式進入君主立憲。

一如列寧所指出,血腥星期日只是十月革命的彩排,是日後革命成功的必要條件,遲來的君主立憲制未能挽回沙皇的統治。

 

 

參考:

《Revolutionary Russia: 1891-1991》(2014) Orlando Figes

《俄羅斯史A History of Russia》(2005) Riasanovsky & Steinber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30

讀書劄記150318香港經濟史 (一) 由原始社會說起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1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318%e9%a6%99%e6%b8%af%e7%b6%93%e6%bf%9f%e5%8f%b2-%e4%b8%80-%e7%94%b1%e5%8e%9f%e5%a7%8b%e7%a4%be%e6%9c%83%e8%aa%aa%e8%b5%b7/

讀書劄記150318

香港經濟史 (一) 由原始社會說起

Create執筆

 

香港經濟史》(2004)  盧受釆、盧冬青

 

作者嘗試以 “經濟通史”定位本書。他以經濟學角度看待香港這個地方,由原始時代至英佔後期的發展,從而了解過去的輝煌年代,是由一連串機遇加上一系列的條件組合而成的。

 

〈由原始居民說起〉

香港最早的原居民從中原而來,但卻消失得很快。

大約公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內地的先民已經遷徙到香港地區。他們在香港島的舂坎灣、南丫島的大灣和深灣、大嶼山的東灣和蟹地灣、屯門的湧浪等古人類遺址中留下了一批遺物。

 

1970年代發掘的南丫島深灣遺址三座土葬墓,墓主的門齒都是鏟形,屬於亞洲的蒙古人種,與中原地區的人種相同,證明香港最早的居民是從中原遷來的。

 

經濟活動當時並未活躍。原居民使用經過磨製的石器工具進行生產勞動,包括獵取動物、淺水捕撈,但仍未出現較大型的農漁業工具。先民尚處在采集和狩獵經濟的階段,農業和出海捕撈型的漁業還沒有出現。

先民們以十人到百人左右的規模聚居,說明仍處在原始社會中的氏族社會階段。當時生產力還很低,人們的勞動尚不能創造剩餘價值,或者創造的剩餘價值極少,所以氏族內部都是實行自然分工和產品平均分配。***

 

氏族之間經常會發生戰爭,敗方往往成批被俘。被俘者因為勞動生產率太低,做生產奴隸尚不夠資格,加上原始宗教中祭神的需要和食物的匱乏,被俘者往往難逃被殺被吃的命運。***

南丫島深灣遺址就出土了大量顱骨碎片,但沒有肢體骨骼,並有明顯的火焚痕跡。考古學家認為這些死者很可能是作為「人牲」被砍頭祭祀後,又被吃掉肢體,並將頭顱焚化掩埋。這是華南最早發現的獵首祭祀和食人習俗的痕跡。

 

這批原居民在香港地區生活了僅一千數百年。海面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000年間間歇升高,部分居民不得不遷往其他地方。加上氏族仇殺和獵首食人習俗的存在,使人口逐漸減少。另外,採集和狩獵經濟造成食物單一。魚貝類食物多,植物性食物少,加速疾病的蔓延。 這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使這批先民在香港地區永遠地消失,考古發掘再也沒有發現他們的蹤跡。

 

〈後來的古越族〉

第二批的遷入者為香港的經濟及文化帶來跳躍。

大約公元前15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相當於中原的殷商時間),從廣東省附近來了一批古越族人,成為香港的第二批居民。據史書記載,「古越族」又稱 “百越族”。”百者,言其多也”,是形容百越族的部族很多。

古越族多分布在資源豐富之地,其文化和生產技能在當時南方各民族中比較先進。來到香港的古越族同香港最早的居民相比,進化程度明顯提高,發展速度大大加快。

 

在屯門的古越族遺址,總面積達到一萬多平方米,中間有一個約兩千平方米的中心區,埋藏著一排排的殘爐竈,數以萬計的殘爐箅和陶器碎片,數百件石製工具和飾物,以及紡輪、骨針等。 遺址內已有明顯的房屋建築遺跡,是香港最早的房屋。說明古越族已有住室可蔽風雨,亦有動植物食品可資果腹,並能利用植物纖維織布縫衣,過著簡陋但卻衣食無虞的原始漁村生活。

 

在湧浪遺址以及東灣、虎地灣遺址附近,都發現了古越族的墓葬群,裏面的隨葬品似乎有一定的制度。湧浪最大的兩座墓內有10件大型石斧、石鉞出土,從形狀上看是武器。但其中石斧扁平穿孔,石鉞形體巨大,所用石料都是墨綠色泥板巖,打磨光滑,但質地軟而薄,不可能真正作為武器使用。考古學家鑒定那是代表身份的儀仗物,是原始社會領袖人物的權力象徵。***  其後更發現了製造銅器所用的石範和熔銅坩鍋,證明一部分青銅器是在香港製造的。

 

五嶺南北是華南產生原始農業較早的地區之一,這裏的古越族人有一定的耕作經驗,部分人開始採用「刀耕火種」的方式種植農作物。由於不懂得施肥和輪作,在地力減退後便不得不轉移到其他地方。這使得古越族人逐漸由濱海遷往腹地,擴大了活動範圍。***

許多古越族遺址均出土了紡輪,湧浪遺址並出土了貝針,證明族人能掌握紡織製衣技能。由採集經濟發展為原始農業經濟,由只靠採集天然產物到學會用自己的勞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的產量,這是香港居民的一個飛躍。

 

另一個飛躍是發展為近海漁業經濟。由開始時在沙灘上揀拾魚蝦貝類,發展為在內河和海岸垂釣下網,再伐木造船出海捕撈。當時只用簡陋的石器造船,據分析,造船方法是:先在木材上打入一排排石斧或石錛,迫使木材裂成大小不一的木板。然後用火烘烤使木板成為向內微彎的梭形。最後在木板邊緣刻成凹凸槽並用對接膠粘的辦法使船只成形。木板經過烘烤後能耐水浸,有可能再塗上天然塗料如樹脂、樹膠之類。

 

湧浪遺址發現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烘烤木板所用的灰坑,是迄今為止已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製造木板船的設備。加上在湧浪和沙螺灣遺址發現的大型石錨,標誌著當時香港地區的古越族已經由使用木筏或獨木舟發展到使用木板船,這在中國古代航運史和漁業史上都應占有重要地位。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32

讀書劄記150316未竟的帝國:帝國的擴張與統治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1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316%e6%9c%aa%e7%ab%9f%e7%9a%84%e5%b8%9d%e5%9c%8b%ef%bc%9a%e5%b8%9d%e5%9c%8b%e7%9a%84%e6%93%b4%e5%bc%b5%e8%88%87%e7%b5%b1%e6%b2%bb/

讀書劄記150316

未竟的帝國:帝國的擴張與統治

掌門執筆

 

《未竟的帝國Unfinished Empire: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2012)  John Darwin

作者是牛津歷史學教授,專長帝國史和全球史, 其世界史名著《帖木兒之後》獲得沃爾夫森歷史著作獎. 本書史識卓越,依在下淺見,尤在《帝國》一書之上. 第五章“統治方法”和第十一章“結束帝國”更是全書菁華所寄.

 

本書內容極其充實,從帝國如何蘊釀構思, 依次為與在地國之接觸、占領、殖民、統治; 其間戰爭叛亂、交通商貿、文化傳播諸事態; 與及往後如何努力維繫,最終如何難免殞落….. 編排別出心思,嚴謹有序,功架十足.

 

本篇劄記擷取書中有關“帝國擴張”和“統治方法”的三兩史識要領,用為分享.

〈帝國擴張的機遇〉

與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北歐的荷蘭相比較, 英國的遠洋擴張運動,無論在地理、政治、經貿條件和機遇上面都大為不如.***

 

首先是地理條件, 主宰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流」依順時針方面循環,乃是無上的“命運”. 西葡兩國佔據“地利”,乘洋流從南圈前往美洲是順風順水. 西國的抵達點是加勒比海和墨西哥,前者適宜種植,後者富有金銀. 葡國的巴西也是富饒之地.

反之,英國如從南圈行進則要經過西葡外海,當然不被容許(其時未有皇家海軍.);如從北圈強行則是風水倒逆,事倍功半. 更不幸者,抵達點是新英格蘭和加拿大苦寒之地,沒有金銀, 只會凍僵,不會發達. 英國的命運著實不佳.

 

其次政治方面,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是強大國家, 哈布斯堡王室權勢傾歐陸; 而葡萄牙則有偉大前輩“航海者亨利王子”打下遠洋航海基礎, 兩國遂能捷足先登. 反觀英國,都鐸Tudor王朝經數代費力打穩國內根基, 明君伊利沙伯一世1588年擊滅來犯的西班牙 “無敵艦隊”, 才確保了國脈.  1600年女王頒下東印度公司特許狀, 英國正式踏出遠洋發展的第一步,比西葡足足晚了一百年.

 

其三是經貿方面, 十六世紀之初英國窮得只懂養羊,只能出口羊毛, 後來從荷蘭輸入技術,才懂生產毛織品, 此外沒有甚麼出口產品. 由於大航海時代去的多是熱帶地方,毛織品對該等地方沒有價值, 所以英國欠缺進行遠洋貿易的條件.

 

綜合上述狀況, 東印起步之前數十年,英國在海外沒本事搞大動作, 最合適的謀財之道就是刼掠西班牙的返航寶船.*** 因為西船到美洲是從南圈去,自北圈返, 歸途正好經過英國外海,這時倒是英國佔有“地利” 了.

結論:大英帝國是在比競爭對手惡劣的條件下起步的, 其擴張初期非常吃力,只能當海盜. 她後來成就輝煌事業靠的純粹是人材, 所有本領都是在擴張過程中學習得來的. 或許 “學習和創造能力”就是 “人材”的定義.

 

〈擴張的動力〉

由於王室勢力薄弱, 大英帝國的建造在很大程度上出自民間創業家之手,**** 這與之前的所有帝國大相徑庭. 帝國之所以人材鼎盛,免於官僚主義僵化,此其要害.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602年在北美成功創立的首個殖民地詹姆斯鎮Jamestown, 其開發人維吉尼亞公司是間純粹商業運作的機構. 該公司斥巨資包辦越洋屯墾團,在英國招募移民, 提供運輸手段和資本設備,甚至武裝保護.*** 移民身份是契約工, 到埗後只要為公司當開荒牛若幹年,約滿就恢復自由, 並可從公司分得土地,以安身立命 .根據英王給予的特許狀,開墾的土地是公司的財產, 但整個殖民地是國家屬土,受國家保護,因而往後必須繳付稅項. 國家有權委任行政長官,派駐軍隊,並握有司法和外交權.

另一個典型的事例是1901年成立的羅德西亞Rhodesia殖民地, 由風險資本家Cecil Rohdes斥資征服佔領,再讓渡給國家. (註:詳情可參閱拙文《馬克泌機槍的威力》.)

所有這些殖民冒險,包括成就最大的東印度公司皇家非洲公司, 背後都有倫敦的金主出資才得以遂行,而且開展之初,一律是投機性質的商業手法.****

 

審視全盤生意,英王“冷手執個熱煎堆”, 零成本而開疆闢土,自然最為上算. 而冒險家—財團組合之所以甘心事成之後將土地奉獻給國王,當然也有一番務實的考量. 究其原因有四端

A“樹大好遮蔭”,國家的庇護體現於外交方面.(在極端情況下或許為軍事援助.) 根據當時歐洲的國際政治習俗,領土主張必須得到國家承認才算數.*** 某成功建立的殖民點如得不到母國政府的背書,便很容易為別國的“行家”所吃掉.

B向國王取得「特許狀」即是獲得獨佔權,可以免於被本國行家侵犯權益.

C殖民點遠隔重洋, 根據特許狀授權,公司才能對移居者和負責管理的職員(即廣義上的海外員工)享有司法管轄權. 這在性質上是一種「治外法權」, 保障了公司的終極權益,即該殖民點本身,不會被屬下員工所刦持.***

D對漂洋過海的移居者來說,沒有國家法制的保証,便很容易被“賣豬仔”,淪為奴隸;或者約滿之後,沒法取得應有的土地,因而不敢參與殖民計劃. 所以,合乎國法是公司能夠招募足量人手的先決條件.****

 

〈統治的方法〉

1913年版圖最大的時刻, 英帝國統治一百多個互不統屬的政治單位(尚且不計印度約六百個土邦.), 涵蓋了幾乎所有人類族群.*** 除在印度施行複雜及獨特的治理法外, 帝國共有三種主流統治方式:

A自治

最難統治且讓倫敦最頭疼的是白人移居地,如北美和澳紐. 他們自視為盎格魯–薩克遜人,其自由人身份與國內人民等同. 自治領使用母國的建制,行代議政制, 居民有普選權; 擁有民兵和先進武器; 在母國有人脈渠道,知悉虛實, 與母國發生衝突的時候甚至會獲得某些國內的聲援.

 

由於地域相距極遙遠, 倫敦除了派遣行政長官和少數高級官員之外, 其公務員系統很早就本地化, 並且向本土議會而非倫敦方面負責, 這就是「問責制政府」的發端.*****

 

B直接統治

成熟的 “直接統治” 是在維多利亞女王兼併印度之後發展出來的,其最大成就是「印度文官系統」,***** 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和新架坡施行的同一套架構就是從印度移植過來的.

 

直接統治的特色是從倫敦派來 「總督Viceroy」 和高級文官, 控制本土化的公務員系統. 而以本土菁英階層組成的「立法局」和「行政局」輔助統治. 立法局非由直選產生, 官守議員與非官守議員席位平衡,初期俱由總督委任. 行政局則是政策諮詢機構,總督有壟斷權力. 倫敦緊握權柄, 因而並非自治.

 

後來立法局非官守議員改為民選, 由於印度社會呈現多元的蜂窩狀結構, 民選議員不是由人民直接選出, 而是由不同階級、職業、宗教和族群選出, 這就是「功能組別」的發端.****

施行直接統治的先決條件是龐大的英語菁英階層,*** 此點絕非一蹴可就.

 

C間接統治

出乎意料地, 成熟的間接統治晚出於直接統治, 那是強而有力的尼日利亞總督(1912-19) 盧吉Frederick Lugard從實踐得出的訂策. 盧吉出身行伍, 行政能力超群,曾任香港總督(1907-12).( 註:在任期間建立了香港大學.)

間接統治是 “國際託管統治”的要術, 其設計主旨是防止傳統社會瓦解, 以最低成本維持戰略位置的掌控權, 而非對該地作最有效的經濟榨取.****

 

盧吉作總督之時,南北尼日利亞剛合併, 北尼為內陸新闢之地,缺乏英語菁英階層. 盧吉力拒 南尼菁英階層將北尼南部化的訴求, 主張扶植當地強大的土司,而英國則以武力箝制之, 成為一個 王座背後的低語者”, 永不現身於臺前. 這種做法免去處理在地政治的龐大成本, 如有變局,換掉傀儡即可過關. ( 反正地方上面有太多人想當傀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34

讀書劄記150408夢遊者(三)一局棋爭斂手難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4/08/%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408%e5%a4%a2%e6%b8%b8%e8%80%85%e4%b8%89%e4%b8%80%e5%b1%80%e6%a3%8b%e7%88%ad%e6%96%82%e6%89%8b%e9%9b%a3/

九州鑄鐵傷心錯,一局棋爭斂手難。(梁羽生)
讀書劄記150408
夢遊者(三)一局棋爭斂手難
掌門執筆

〈世局一枰棋〉
1887年的歐洲還是群雄亂戰的多元格局. 列國交義締盟結約(其中很多是祕密協議,與枱面上某些先在協議相互矛盾.),局勢微妙平衡, 任何人都縛手縛腳,不敢輕舉妄動,從而出現了 (霍布斯邦定義的)「長十九世紀」太平歲月.*** 這就像長期沒有發生山火一樣…..

僅二十年後,1907年的歐洲呈現出明顯的兩極格局. 德奧意「三國同盟」依舊合縱; 新興的是英法俄結成的「三國協約」,目的在於抗衡同盟國,理由是德國太強.「同盟」和「協約」就成為棋枰上黑白兩方, 其他國家不入盟,則歸約,否則感覺上無法生存.****
德國確實崛起得太快!「普法戰爭」之後的1871年才立國,三十年間就成為歐陸第一強權,工業產值超越英法, 俾斯麥的內政外交,老毛奇的治兵用戰,水準遠出諸國之上.  英法俄一向不睦,竟亦連橫,無非深知單挑獨鬥絕非德國之敵手.

即是之故,德國成為風暴之眼,扯吸積累“暗黑能量”的低氣壓圈, 而「薩拉熱窩事件」只不過是引爆劑.*** 如果說俄國是「歐戰」的元兇,那麼德國就是「世界大戰」的元兇了. 德國人的狂妄和自信是有本錢打底的, 他的工業化程度最高,人最強,馬最壯. 他只錯了一點,一個國家再怎樣強,畢竟打不過英法俄三大國聯手, 而他的盟友奧意卻實在是太過廢物!

〈霍亨索倫的剛愎自用〉
世局自從1890年首相 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被迫)辭職而暗生變化. 俾相“諸葛一生惟謹慎”,其外交哲學是全力製作歐洲多元平衡, 不惜犧牲眼前小利,力求避免德國遭到孤立,成為眾矢之目. 只可惜這種高瞻遠矚,防患未然的卓識,雖然尚可為“小強權普魯士”的菁英階層(最重要的是舊老闆 威廉一世) 所勉強接受; 卻被“大強權德國” (最重要的是新老闆 威廉二世)視為保守懦弱,斷然揚棄.****

1898年通過 「海軍法」是里程碑與轉折點, 目的是建立強大的「無畏級戰列艦」艦隊,衝出歐陸,與大英帝國環球爭霸. 此舉觸動了英國人最敏感的神經!英德一向親善,皆因英國的地盤是遠洋;德國的地盤是歐陸….. 英國人認為德國人此舉存心越界,於是逐漸視其為假想敵,因而靠攏世仇法俄. 後世論史者多以此為一戰的背境設定.*****

作者認為上述見解沒錯是結構性框架, 但是「三國協約」卻是後出之物,並不必然會引起大戰. 世界大戰的爆發取決於德國高層的野心和自信.
皇帝 威廉二世為人平日剛愎自用,好發驚人之論; 臨大事則心慌意亂,委責於大臣. 這反映在他幾經反覆,最後決定宣戰時對小毛奇說的話:“好了, 我現在遂了你們的心意了,往後就看你們的本事.”
作者雖然並不贊同史家Fisher有關「德國軍方蓄意挑起大戰, 以求一舉摧毀俄國軍力.」的觀點, 但仍同意德皇備受軍方擺弄,最終陷身戰局的說法.***

至於德國軍方在戰爭到來時絕不退縮,兼且主動出擊的態度, 一方面出於普魯士軍人的榮譽傳統; 另一方面則是對自身力量的過度自信,和對「同盟國」陸軍的過度輕視. 另外,他們判斷英國未必會參戰; 就算參戰,也不會派遣大量兵員登陸法境, 只要避免和皇家海軍正面交鋒,先在陸戰上擊敗法俄,就可以轉入外交談判….. 他們嚴重低估了英國人的鬥誌, 在未來的「索姆河會戰」中,英國人竟狠心地一天之內硬賠上二萬條青年子弟的性命,從而扭轉了戰局.

〈第三共和的拖沓無能〉
法國「第三共和」建立於「普法戰爭」拿破崙三世垮臺之後, 雖雲 “第三”,但鑑於 “第一” “第二共和”太短,仍然是個缺乏治國經驗的國家. 未成熟的民主制度暴露出兩方面的重大弱點:
其一, 政府本身和政策制訂都呈現嚴重搖擺不定. 政府弱勢且更替頻繁, 當政者大部分心力都放在黨派傾軋,爭權奪位上面, 幾乎沒有多少氣力剩下來治國. 所以整體行政效率都很低下,至於外交更形拙劣. 歐陸外交形勢複雜多變, 缺乏長期工作經驗的政黨政治家根本無法了解掌握,更遑論作出指導方略了. 一旦形勢險峻,當即張皇失措,任憑職業外交官擺佈.*** ( “七月危機” 時候的法國總理甚至因為受不了壓力而精神失常.)

其次, 政黨和政客要靠選票掌權,而選民水準又當然地低落, 於是造成當政者既要屈從民意,又要操控民意的奇怪局面. 政黨(尤其是擁有大量資訊和財力的執政黨)操縱民意的最佳工具自然非報刋莫屬. 這在於平日內政還沒甚麼, 但到了“列國和戰”的時刻就非常危險了, 人民極易為輿論鼓動愛國心,傾向好戰!職業外交官雖有識見經驗,卻很難抗拒輿論壓力, 面臨生死關頭,不由自主倒向主戰一方.***

法國外交部(因其所在地址稱為「奧賽碼頭」)還有其本身獨特的結構.  “奧賽碼頭” 是個國中之國, 由少數重要職業外交官僚半家族式包辦運作. 他們的門生故舊在碼頭內部盤根錯節, 在主要對手國也是人脈廣佈(每個大國政府內裡都有「親法派」.).**** 他們擔任部內要職 ( “外交部長”除外, 順帶一提,戰前十年法國一共換了十五個外交部長.) 和主要駐外大使,外交沒有了他們根本上無從辦起. 他們趁著國家上層頻繁 “換畫”,伺機壟斷外交事務, 甚至曾有總統因為不得與聞要務,憤而辭職抗議!

“七月危機” 時候的奧賽碼頭由反德派主持, 他們憎恨德國,透過傳媒向國民宣揚毋忘 “普奧之恥”, 以收復 “馬爾薩斯–洛林” 故土為號召.( 普法戰爭時割讓給德國的戰略要地,富有鐵礦. ) 加以甫開戰德國即閃電入侵,所以法國人投入戰爭保家衛國,自然是熱情十足,義無反顧.
結論:法國之投入一戰處境相當被動, 主要責任應落在碼頭 “反德親俄派” 的外交決策者頭上.

〈大不列顛的公器私用〉
事實上「英法協約」1904年才結成,而「英俄協約」更遲至1907年, 大英與法俄原是 “非親非故”. 事實上直到七月上旬, 自由黨內閣仍以主張置身事外者居多數, 只有首相 阿斯奎Asquith、海軍大臣 邱吉爾Churchill (時年39歲,史上最青年閣員, 刻正叛離保守黨改投自由黨門下.) 和另一人主張參戰. ( 其時內閣共有十餘成員.) 反倒是在野保守黨出於攻擊執政黨的天性, 定位參戰.

在事態中居重要位置的是長期擔任外相的 格雷Gary, 他本人是親法反德派,但開始之時傾向持重. 到了七月下旬,格雷與 “首相三人組”達成共識, 說服其他閣員, 綜合考量外交內政(其時愛爾蘭分離危機正在激烈化.), 如不採取鷹派立場,自由黨必然短期內垮臺.*** 基於政黨政治的常規作法,鴿派主要閣員提出辭職, 內閣在最後關頭 “臨崖縱馬” !
英國竟然以一條七十年前老掉牙的「倫敦條約」作為對德國宣戰的口實, 其實執政自由黨戀棧權位的私心才是禍根.

〈作者總結〉
假如薩拉熱窩的槍聲沒有響起,可以想象, 三國協約」在巴爾幹危機緩和之後將不會繼續存在, 反而是英德交往將擺回常軌. 那麼, 長十九世紀將會更長…..
一戰本質上是個 “擦槍走火” 的大悲劇, 起因於諸國外交上不健全的黑箱作業做法, 和 “傳媒–國民” 過度的愛國熱情, 而民主制度實踐上的不成熟則是兩者的大背境.***

《夢遊者The Sleepwalkers: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2012)Christopher Clar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68

讀書劄記150331夢遊者(二)帝國落日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31/%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331%e5%a4%a2%e6%b8%b8%e8%80%85%e4%ba%8c%e5%b8%9d%e5%9c%8b%e8%90%bd%e6%97%a5/

落日照大旗 馬鳴風蕭蕭

讀書劄記150331

夢遊者(二)帝國落日

掌門執筆

 

哈布斯堡和 羅曼諾夫 兩個皇朝雖為敵國,卻有諸多共通之處。 他們都是鷹派當塗,自信滿滿;但是,都不懂得怎樣才能在戰爭中取勝。

奧匈和俄國都是統治著多元民族的複雜型老舊帝國,在當時歐陸 “民族獨立”呼聲高吭的張力下, 內部漸趨離析,危機重重。**** 無論在體質和心態上面,他們都已日暮途窮,行將就木。 倘使不發動大戰,還可捱上個二三十年,搞了大戰,便即時壽終正寢了。(事實上沙俄皇朝捱不到戰爭完結就已垮臺!)

那麼他們為何還要發動戰爭?原因很簡單,他們倒過來以為戰爭可以凝聚人心,復興國運!

 

戰爭的元兇是奧地利, 他對塞國開出羞辱性條款就是想以戰爭解決爭執. 然而他一直想要的只是「巴爾幹戰爭」,而不是「歐戰」, 更沒想過會發生「世界大戰」.  這從他的動員令揀取「B計劃」而非「R計劃」可以看得出來. (註: 「B計劃」指涉巴爾幹, 只針對塞國作戰,是局部動員令; 而「R計劃」則指涉俄羅斯, 同時針對兩國作戰,是全國總動員令.)

 

奧國為何如此天真?〈哈布斯堡的幻覺

比較奧俄兩國,奧國的經濟狀況和工業化程度好得多,手頭也就較為寬裕。但他在國際大格局上處境卻顯得日漸侷促.  1866年「普奧戰爭」敗於未來德國之手是沈重的一擊,喪失了 “中原盟主” 的地位,昔日‘老大哥’ 翻過來淪為‘小老弟’, 乃是數十年來奧國菁英揮之不去的夢魘,尤其是軍方. 至於國內政情方面, 又是困難重重, 他擁有11個官方民族,516席位全歐最大的議會, 內有30餘個政黨!

 

在奧國軍方眼中,軍備優良,經費充足,對手尋釁在先,又是個看來輕易可以擊倒的弱國,勝利大可重振昔日聲威….. 一切太完美了,但先決條件是俄國不要參戰。 於是奧國軍方一廂情願地低估俄國的決心,想像在德國威脅之下俄國不敢落場. 奧國參謀總長 康拉德Conrad von Hotzendorf更是鷹中之鷹,鼓吹不遺餘力,後世多將戰爭起動歸咎於他。(其實 “區區一檜又何能?逢其欲”而矣。)

 

深入分析,奧匈既稱「二元帝國」,在憲法上是“一個王室,兩個國家”。所以,匈牙利就是帝國內部最大的“次族群”,最大的分離主義隱憂! 加上匈國首相 蒂薩精明幹達,德高望重,處處維護本國利益,甚為奧國高層所忌憚。 這次趁著佔據替死難皇儲討回公道的“道德高地”, 正好脅裹以從,遂其壓制匈國之私心。*** 就這點來說,奧國菁英是成功了。

 

奧國內部一向最大的反戰派就是皇儲!他死了之後,鬼魂理所當然地變身為主戰派。 他的拜把兄弟和連襟,外交大臣 貝希托爾德也改投了主戰陣營,於是整個朝廷沒有了反戰的聲音。 皇帝約瑟夫雖以明君見稱,惟已高齡八十三歲…..

結論: 奧國軍方的過失是高估自己的實力 (實際上奧軍竟然在塞境內被哀兵擊敗, 顏面盡失.),低估俄國的決心; 文臣的過失是臨局亂方寸,私心和感情用事。

 

大戰的真正元兇是俄國, 因為他清楚知道軍事介入巴爾幹即有可能催生「全面歐戰」,但仍然這樣做. 其實俄國想要的只是和奧匈開戰, 他深知德國利害, 但仍妄想只要法英從後方箝制,則德國不敢亂動.***

但是俄國7月30日輕率的「總動員令」推動局勢急轉直下, 在當時全歐鐵路網已鋪設完成,軍隊和物資可以急速調動的情況下, 德國只得即時總動員(8月1日) 以為應對,基本上別無選擇.*** 俄國選擇總動員而非局部動員,與及出手如此急驟, 大出各國意料之外. 此舉嚴厲挑動德國人的神經,造成漩渦效應, 五天之後,世界大戰.

 

俄國為何如此急躁?〈羅曼諾夫的妄動

俄國的基本條件與奧國剛好相反,他內部腐朽,經濟蹇困,革命沸騰; 但在國際博弈格局上卻顯得非常強大. 不單只強大,有鑑於近年高速工業化, 更呈現出國勢冒升的假象. 其實俄國工業化的資本全來自巨額外債, 做法則是將農奴搬到工廠中去, 所以社會內部矛盾鬱結,旦夕爆發.***

 

俄國能夠動員的軍隊總數高達220萬人,相比之下德國加上奧匈只有180萬. 他和法國有堅固的「法俄同盟」, 法國總統 龐加萊Poincare剛訪問過聖彼得堡,重申了對俄國的信任和支持. 他的鐵路網(在法國資本資本挹註下)剛鋪設好, 克服了過往軍隊調度的難題,正好趕上牛刀小試.

 

但這些都只是戰爭的條件,而非其理由. 俄國政治上層渴望戰爭是出於近年新興的「泛斯拉夫主義」.**** (主旨是以俄國為核心, 團結所有斯拉夫民族,共同對抗….. 全世界.) 這種政治思想有內外兩面因由: 對內是整合人心. 近年除了治下同屬斯拉夫系的波蘭和烏克蘭族不斷抗爭外, 連本土傳統上對王室極為忠誠的貴族階層也要求 ‘君主立憲’ 了. 種族主義可以用來激揚不同斯拉夫族群的向心力,緩和國內的政治矛盾.*** 對外則是申張霸權,尤其是爭取巴爾幹的話事權. 十年前「日俄戰爭」大敗,遠東擴張已然無望; 近年又與英國和解,中東偃兵, 只剩下巴爾幹半島是霸權最大的宣洩口.***

 

俄皇 尼古拉二世其實極之害怕德國, 但他也是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內心動盪,舉棋不定. 再者,日俄敗戰之後,原先力主遠東擴強政策的沙皇權力銷減, 國是由“議政大臣會議” 把持. 而當時的內閣大臣卻幾乎全是主戰派, 俄皇(而不是德皇) 才是被聳恿挑起戰爭的實力者.

結論: 俄國和奧匈的錯失相同, 軍政大臣高估自己的實力,低估德國的自信, 輕率地把國族命運付諸一擲!

 

德國和奧俄的實情卻大不相同, 德國如日中天,本來不應亡國; 而德皇 威廉二世也確實到最後一刻仍極力尋求避免戰爭擴大. 但德國卻真真正正是「世界大戰」的最大實力推動者, 如果他堅拒參加,沒人夠格把戰爭搞大到後來的地步.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說俄國是「歐戰」的元兇, 那麼德國就是「世界大戰」的元兇.

霍亨索倫的剛愎自用

且待下回分解.

 

 

《夢遊者The Sleepwalkers: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2012) Christopher Clar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76

讀書劄記150413香港經濟史 (三) 英佔初期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4/1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413%e9%a6%99%e6%b8%af%e7%b6%93%e6%bf%9f%e5%8f%b2-%e4%b8%89-%e8%8b%b1%e4%bd%94%e5%88%9d%e6%9c%9f/

讀書劄記150413

香港經濟史 (三) 英佔初期

Create執筆

 

十九世紀是英國殖民主義的極盛期。

1899年英國占有的殖民地面積達到9.3m平方英里,相當於本土的61倍; 殖民地人口309m人,相當於本土的7.5倍。在這種對外擴張的背景下,英國陸續占領了港島、九龍和新界,使香港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

 

〈自由經濟政策〉

英占期間香港政府經濟決策的中心是自由經濟政策,它的指導思想是英國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古典學派倡導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和對企業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幹預。

最早提出並付諸實施的是「自由港政策」。  18416月英國宣布香港為自由港,允許外國貨物自由進出。對貨物進口,一般不徵收關稅,進口以後儲存、整理、分類、再加工、再包裝或者再出口等都不受限制。****

實行自由港政策的前提是: 當地缺乏資源和可供輸出的產品,糧食和消費品需要從外地輸入。其條件則為: 地處交通要衝,擁有優良港口,適合興辦轉口貿易和鼓勵外來人口入境,並且有足夠的軍事力量進行防衛。香港正正擁有這些條件。

 

自由港的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加強海上治安。當時華南海盜出沒已久,並且隨鴉片走私而加劇。1845年港英政府通令商人出資裝配兩艘巡邏艇用以對付海盜。1847年水警多次與海盜作戰,抓獲海盜三百多名。

 

第二,進行基礎建設。其時島上居民多住在南部的 赤柱,英占後選定北部的 維多利亞港沿岸(今銅鑼灣至上環)作為城市建設的中心,命名為「維多利亞城」,並且利用鴉片戰爭賠款和在地財政收入進行市政建設。***

1842年建成了第一條柏油路:皇後大道。1846年環島39公里的道路建成。1844年街道第一次安裝電燈。1845年建成三個輪渡碼頭。1847年完成了2 ,440碼的下水道。

在這同時,港英採取“批租”的方式把土地租給歐美商人興建各種民用和商用樓宇。到1846年底建成各種樓宇1,874棟,包括西人住宅、西式店鋪、辦公樓、倉庫以及工廠等。基礎建設粗具規模。

 

第三,制定經濟法規。1843年「立法局」成立,最先是制訂維護殖民統治的法規。隨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對各種經濟活動做出規範,於是制訂了一系列經濟法規,當中包括:《市場販物牌照條例》、《市場條例》、《購買地產條例》、《銀行票據及詐騙法修正條例》、《修正遺囑檢證及遺產管理條例》和《受托人欺詐治罪條例》等。這些法規保護了私有財產權,初步明確了市場經濟準則,界定了某些經濟犯罪並規定了懲治辦法。***

 

此外,港英政府在許多官督民營的項目中實行自由競爭原則。*** 大至土地”批租”制度、專營制度,小至監獄和官立醫院夥食的承辦,都實行招標競拍的辦法。《憲報》上經常可以看到中文招標啟事,意在吸引華人參與投標。

 

〈英占初期產業〉

A進出口貿易

港島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具備一流的天然深水良港。島上英商擁有最先進的運輸工具,而且商業信息靈通,市場渠道廣泛,這一切決定了從開埠之初就成為轉口港。***

香港是中、英、印「三角貿易」的中間商聚集地,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則是中國內地。*** 印度的棉花、鴉片出口到中國; 中國的茶葉、白銀出口到英國和印度; 而英國的工業品則出口到中國。中間商主要是香港的英資洋行,獲利最豐厚的商品(如鴉片)往往由他們直接經營。英商販運的商品以鴉片為最大宗,勞務貿易主要是販運中國苦力

 

B航運業

其時英國鋼鐵工業發達,大量製造用蒸汽機推動的鐵製輪船,並且組成商船隊。***

1848年香港英商 顛地怡和兩家洋行合組省港快輪公司」,成為外商在中國成立的第一家輪船公司。該公司於1854年因經營不善被迫停業。1850年美國 福士洋行加入省港航線。 在香港建造的第一艘輪船”皇後號”於1853年試航。除廣州外,香港同中國其他通商口岸的航運也有所發展。

 

同時,香港開始了遠洋航運業。1843年英資 半島東方輪船公司(即鐵行P&O)在香港設立分公司。1845年該公司的遠洋汽輪”瑪麗伍德夫人號”經好望角到達香港,開始一月一次的定期航班。半島東方輪船公司在省港線上營運,打破了怡和洋行對鴉片貿易的壟斷。

 

C金融業

金融業健全發展的前提是切合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流通需要的貨幣制度。***

香港第一家現代金融機構是總行設在 孟買的英資東方銀行於1845年開設的分行。接著英資 有利銀行、呵加利銀行也分別開設了分行。1859年總行設在倫敦的英資 渣打銀行也在香港開設分行,成為當時島上最大的一間銀行。

轉口貿易帶動了蓬勃的外匯買賣業務。 其中東方銀行以鴉片押匯為主要業務,而渣打銀行在中英印三角匯兌業務中占有最大份額。隨著香港日益發展,又陸續出現了銀號、典當業、銀會等多種金融機構和股票、外匯、金銀貿易等多種金融市場。

 

D鴉片業

販運鴉片是當時英商最主要的經營項目。鴉片戰爭之後,英國政府一直企圖使鴉片貿易合法化,清政府雖未同意,但也不敢嚴格查禁走私。英國鴉片商一直進行大規模的走私活動,在治外法權庇護下,既不受中國法律制裁,又無需納稅,因此並不希望鴉片貿易合法化。***

 

1844年香港有12家商行主要經營鴉片業務。1845年政府年度工作報告承認鴉片是香港的主要出口貨物。用於鴉片走私的飛剪船有71條,其中19條屬於怡行洋行,13條屬於顛地洋行。1847年出口總值中鴉片占86.5%從印度運出的鴉片大約有3/4經香港轉運中國沿海各地。

英國政府刻意把香港變為鴉片走私中心。 港英在中國近海設置鴉片躉船,在陸上設置據點,給鴉片走私船發放航行執照及允許武裝販運。香港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鴉片走私中心,並且保持這個地位達30年之久。****

 

1858年清政府屈從英國壓力,同意鴉片貿易合法化。港英當即通過法例,準許將香港熬製只限在本埠銷售的鴉片煙膏運往他埠發售。英國、印度和港英政府都從鴉片貿易中獲取巨大收益。

 

E苦力

苦力貿易是另一”黑色貿易”項目。 美國加利福尼亞金礦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引起了淘金熱,刺激了香港苦力貿易的發展。當時華工出國主要採取「契約工」形式。據船政廳報告:1855年9月止不到一年時間內,結關登載的苦力船共128艘。1851-1872年間,從香港運出的苦力華工總計達到320,349人。***

 

販運苦力的經營方式一般是派遣 “客頭”深入中國沿海省份,用拐騙、賭博甚至直接綁架等手段,將當地青壯年男性勞工運到香港。然後以償還出國船費和夥食費為名,迫使他們簽訂契約,承諾為買主工作一定年限。 最後將這些人裝上夾層艙苦力船,付運到目的地。(此即臭名昭彰的「賣豬仔」。)

苦力們在長達數十天至一百多天的航行中,平均死亡率達到25.2%。到達目的地後,他們立即被苦力販子連同契約一起拍賣。*** 買主強迫他們從事過重的勞動,很多苦力勞累而死。這種苦力實際上是奴隸。

 

 

《香港經濟史》(2004) 盧采受、盧冬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6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