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讀書劄記150320革命的俄羅斯(二) 血腥周日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3/2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50320%e9%9d%a9%e5%91%bd%e7%9a%84%e4%bf%84%e7%be%85%e6%96%af%ef%bc%88%e4%ba%8c%ef%bc%89-%e8%a1%80%e8%85%a5%e5%91%a8%e6%97%a5/

讀書劄記150320

革命的俄羅斯(二) 血腥周日

執筆人:蟬

 

〈大飢荒〉

1891俄羅斯經歷一連串天災:極乾旱的秋季伴隨著伏爾加河氾濫,接著異常寒冷的冬天加上極少的降雪量,氾濫的河水在農田結冰,冰霜下面的種子無法發芽。僅餘在泥土表層的種子在春季又被罕見的大風吹走,乾旱天延至夏季。 俄國東南部由烏拉山脈到烏克蘭地區出現大規模飢荒,受災人口多達3千6百萬。直至1892年末,約有50萬人因飢荒而死亡。

 

沙皇政府一直試圖將飢荒情況淡化,除為了穩定政局,還因為要滿足已簽訂的農作物出口合約。*** 到了1892年政府才終於因壓力暫停穀物出口。1891年俄國共出口穀物3.9億蒲式耳,次年出口量跌至1.96億,飢荒嚴重的程度可想而知。

 

1864年俄羅斯建立了一種類似地方政府的組織,稱為「地方自治局Zemstvo」。自治局有民選議會,和負責行政的執委會。議會成員涵括農民,但七成仍為貴族和地主。 自治局在十月革命前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地方建設如學校、醫院和農業技術投資均由它負責。

 

沙皇政府無法解決飢荒,於是向公眾求助。民間反應熱烈,自治局在危機中發揮極大的作用,社會上的中產和貴族也紛紛伸出援手。文學家 托爾斯泰和契訶夫Chekov等名人均有參予。這一波救災運動被認為是十月革命的重要條件:讓民眾認清沙皇政府的無能,從而促成社會中下階層的政治覺醒。****

 

1894年,政治地位漸高的自治局向剛登基的沙皇 尼古拉斯二世Nicholas II 要求籌組國會,以協助政府推行地方工作。*** 年僅26歲的沙皇斷然拒絕了要求,認為沙皇是神聖的存在,絕不容許國會此等損害沙皇威權的機構存在。

當時沙皇政權的滲透力度相當低,19世紀末俄國政府人員與人民的比例為4/1000,同期的英國和德國則為7.3/1000和12.6/1000;每1萬人只有88個執法人員。 農民實際上並非受法律規管,而是按地方習俗與教會指引生活。

 

革命發生的另一重要條件是:教育水平從1860開始呈現急速成長。 大學生人數從1860年的5,000人增長至1914年的69,000人,當中接近一半為女性。識字率也由1897年的21%增至1914年的40%。 日報由19世紀中期的13份增至20世紀初期的800多份,同期民間組織也由250個增至16,000個。

 

教育普及的另一個效應是加速城巿化。*** 1900年的調查指出一半在偏遠地方的學童想在城巿內尋找體面工作而不想務農,城巿生活深深吸引著他們。可是19世紀末俄國的工業雖然因鐵路和工業化而出現明顯的發展,但工廠環境非常惡劣。工會在當時是違法的,兩條重要的勞工法例:「禁止晚間僱用兒童和女性」和「設定每天工時上限為11.5小時」,都因為工廠和商舖的要求而形同虛設,工人在城巿的生活苦不堪言。

當時俄國的罷工數量為歐洲之冠,據統計1905年約有3/4工廠的工人參予罷工。

 

〈最後彩排〉

社會種種急速變化令保守沙皇政府難以適應,與直觀的看法不同,1905年的革命事件並非工人階層與沙皇政府的抗爭,而是中產主導的一場跨階層革命。這一波革命的構成與十月革命截然不同,及後的發展將揭露當中原因。

 

19世紀末俄國的民間政治組織主要提倡的並非馬克思主義,而是民粹主義 Populism和 民族主義Nationalism。 「民粹主義」推崇農村生活,認為農村能成為國家未來的組織單位。*** 「民族主義」的冒起則源於俄國國土廣濶,地區性語言、種族與習俗形成的身份認同。***

 

然而大飢荒卻令「馬克思主義」冒起,知識分子受馬克思主義強大的解釋力與科學化取徑所吸引。正如著名革命分子Lydia Dan所說,馬克思主義為解決貧窮提供的客觀觀點,將被接受為往後革命的合法理據。

 

1904年12月聖彼德堡發生連串工廠罷工,一個月內約有15萬工人在接近400間工廠響應。次年 1月,幾乎全巿停電並陷入癱瘓,所有公眾地方關閉。

22日周日早上,正教神父Gapon帶領一群工人遊行至冬宮,向沙皇遞交請願信。信中要求沙皇改善工人的待遇,為他們在工廠受到的不公平對待提供保護,並改善他們貧苦的生活。 示威者高舉一幅沙皇頭像,並在巨型橫額上寫著「兵士不要向人民開槍!」

 

然而沙皇決定以強硬手段鎮壓,騎兵嘗試衝散人群,步兵向示威者開槍。據統計在這個星期日早上,約有200人死亡和上千人受傷, 史稱「血腥周日Bloody Sunday」。*** 「血腥周日」立即在當月引發全國近40萬工人罷工,直到1905年十月,俄國共派兵不少於2,700次平息暴亂。

 

沙皇由於局勢失控而被迫發表宣言,史稱10月17日宣言」。宣言中提及人民享有自由,內閣政府和透過民選成立的立法機構「杜馬 Duma」,俄國正式進入君主立憲。

一如列寧所指出,血腥星期日只是十月革命的彩排,是日後革命成功的必要條件,遲來的君主立憲制未能挽回沙皇的統治。

 

 

參考:

《Revolutionary Russia: 1891-1991》(2014) Orlando Figes

《俄羅斯史A History of Russia》(2005) Riasanovsky & Steinber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