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吳寶春:適時展現專業就能贏得尊重 不讓薪水決定你的工作價值


2010-6-21  今周刊





今年三月,來自台灣的吳寶春拿下 法國麵包大師冠軍殊榮,只有國中畢業的他,從不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標,他要告訴畢業生,自己的價值該由自己創造!

口述‧吳寶春 整理‧黃筱雯

一出社會,要先有一個觀念:我們只是整個大環境中小小的一員,不是環境要為你改變,而是你要試著去適應環 境,配合環境去成長。

當初我進入職場時,我一直有個想法,要先讓自己瞭解所謂的「職場」究竟是什麼。在對職場有一定的瞭解後,且真覺得對這個工作沒有興趣時,才要考慮轉換跑 道。

但,這並不表示找工作不該以興趣為考量,只是應該給自己更多一點的選擇空間。比如說,可以找出幾家想嘗試的目標,就像填志願表一樣,有第一、第二志願,沒 有第一沒關係,我還可以選擇第二,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先認識「職場」。

職場是什麼?專業是職場的必修課,但除此之外,還包括了很多其他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際關係。尤其是對新人來說,「周遭的人都樂意幫你」和「周遭的 人都不想理你」,將是起步是否順利的重要關鍵。

打好人際關係、克服倦怠

當初我在第一份工作上,就碰到人際關係的問題。那時我剛進去還是菜鳥,與大家也不熟悉,我只知道自己會做麵包,其他什麼都不懂,結果,當時只要發生東西弄 壞,或器材沒有洗乾淨時,大家就會指著我說:「都是吳寶春啦!都是他!」一開始我覺得很委屈,不懂這些人為什麼要把責任完全推到我身上,但後來我明白了, 因為我從來沒有好好的和他們溝通過,雖然只是洗器材,可是我沒請教過他們怎麼清洗,只自顧自的處理,發生問題時,他們就會覺得是我造成的,因為在一群老手 之中,我這個菜鳥是唯一不知道正確清洗步驟的人。

之後,我不論什麼事都會先向每個人請教,漸漸的,他們不會再一味的責怪我,因為他們知道我會做這些事,而且我有心把這些事情做好。

除了人際關係,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倦怠」,剛出社會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會懷疑自己,即便你在一個工作待了三個月、半年,這個問題也會不時發生,你總會不斷 地懷疑:「這真的是我要的嗎?」遇到這種情況時,你要冷靜下來重新思考:到底在這個地方、這個行業中,要學到的是什麼?譬如技術、經驗,把自己的目標具體 的想清楚,你才會克服小問題,才能脫離倦怠與瓶頸。除此之外,設立目標還可以讓你循序漸進,先設立小目標,接著是中目標、大目標,不要好高騖遠,一步一步 達成難度不同的目標,反而能不斷增添信心,也能讓你有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我自己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大概在進入職場半年左右,產生了倦怠感,但幸運的是我很快就把自己的目標想清楚,知道這裡可以讓我成長,於是我留了下來。而帶我 進這個行業的朋友,只做了一個月就離開了。

態度、學習是兩大關鍵

這麼多年來的工作經驗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高雄,當時我被聘去管理麵包部門,在這之前我從沒作過管理階層,因此我想試試看,也順便學個經驗,但一開始 我完全無法管理,一來那裡人數太多,有四十幾名師傅,而我以前待過的麵包店,最多也才四個人;二來我是空降過去的,許多人對我不服氣,當時我才二十八歲, 比我資深的前輩根本不信服我。

這種狀況下不但無法解決早就存在的品管問題,甚至連人事也出包,每周開產銷會議,我都被釘得滿頭包!一度想放棄不做了。當然,我知道放棄、逃避不是解決問 題的辦法,於是我向公司要求去上管理課程。結果我在那裡當了兩年主管,也重新讀兩年書,讓我瞭解何謂管理。

說到面對資深同事,其實,每個年代有每個年代的作法,一出社會你面對的是大你一、二十歲的前輩,或許他們會要求照他們的作法走,但只要你能適時的展現出你 的專業,表達出你要在這裡找到未來的企圖心,多半就能贏得尊重。

不論作什麼,「態度」都是最重要的,你要把這份工作當作你「自己的企業」,用心經營。曾有人告訴我,拿多少錢做多少事,我覺得不是薪水決定你的價值,而是 你要去創造自己的價值。而學習可說是成功的源頭,隨時將心態歸零,重新學習,我現在也還在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也得到許多體悟。

吳寶春

出生:1970年

現職:哈肯舖手感烘焙研發監製總監

學歷:崇文國中

經歷:2010年法國樂斯福杯麵包大賽首屆麵包大師個人賽冠軍

第一步的智慧:

先瞭解職場、適應職場,自然能找到實現理想的空間。

哈肯舖手感烘焙

研發監製總監 吳寶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12

《中国式价值投资》--永恒的正在进行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15bad0100jfmo.html


一部《葵花宝典》,引无数武林英雄竞折腰。历来,投资和投资机构成了股市的两大门 派,巴菲特和索罗斯各擅其雄,双峰并峙,在常人眼里竟似水火不相容。纵观中国证券市场二十年,从最初的完全投机到价值投资,再从价值投资到思考投机的核心 价值,诸多参与者一直都希望寻找到这样一部股市的《葵花宝典》。那么,吞吐万金的股市,是否有这样一部宝典?

 

  


在知名私募基金经理李驰看来,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他继《白话投资》之后新近推出的《中国式价值投资》。


 

 作者认为,巴菲特和索罗斯的理念 并不对立,反而有许多共同之处。他融合了两位大师的投资智慧,自创了“巴索组合拳”,推演出了中国式价值投资之道:即以巴菲特倡导的价值投资方法选择值得 投资的股票,以索罗斯宣扬的趋势和周期理论去选择合适的买卖时机。

 

 


 具体又该如何操作呢?“价值投资”其实很简单,就是发现好公司,在便宜的时候买,这就是价值投资的全部精华;而 “趋势和周期理论”则是为“低买高卖”服务的,讲究从大处着眼, 认准未来的大势和趋势,分清涨跌的概率和幅度,不计较一时涨跌,甚至有时还需要主动买套,以赢得主动。


 

 应用对趋势的预判来确定买卖时机,是作者从索罗斯那里吸取的“烽火台瞭望者”式经验。在中国,因为没有资本利得 税,所以短期买卖的成本不高,较西方国家更具备“低买高卖”的操作空间。巴菲特一般持股时间较长,也和股票收益要交税(持有时间越短,税率越高)有重大的 关系。

 

 总体而言,投资最重要的是克服人性的贪婪和恐慌,在众口一词中淡定对待市场起伏,精选好股,择机出手,理性判断, 独立思考,才能实现资产不断增值,才能悟出投资之“道”。而事实上,许多投资者仅限于“术”的层面,费心寻找成功捷径和万能投资,其实是盲人摸象,走了误 区。

 

 李驰,现为深圳同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具有18年国内证券市场投资经验。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分析,于20078月出清 持有A股。

 

 对于后市,作者认为,只要具备几个条件,中国股市就会再次出现波澜壮阔的大牛市。首先就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明朗,其 次欧洲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确定,再有就是中国农业银行顺利完成上市。只要这些事件都完成了,那么A股很有可能走出一波大牛市,沪指4000点 是完全可以看到的。《中国式价值投资》--永恒的正在进行时

 

 本书文笔不错,将深邃的投资理论、理性的投资行为和淡定的投资心态,以生动清新的比喻、跳跃戏谑的文字,娓娓道 来,让人感悟甚深。此外,作者还是一个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行者”,书中的许多插图就是作者带着投资之心所欣赏到的世界各地的美丽风景,让读者 在领悟“投资正道”之余,不免对投资给人带来的美好生活心生向往,这也算是作者对“中国式价值投资之道”有意无意的营销之道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一句貌似不太准 确,加注一下:

   

同威最擅长的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参与的、并将延续到生命终点的投资实 践活动[同威的首只二级市场阳光私募信托基金诞生于2008.08.08。附带说一句,国际基金评级机构对国际上(不含国内)五年内的基金业绩不做评级, 原因不言而喻];


 
   

同威最不擅长的就是各式营销之道。作者在书中与博客上只是一直在“现 身说法”明示一个事实[更多的人关注更多的是目前“丢人现眼”的短期业绩],那就是:任何一名本份而不过分聪明的投资人,都可以在中国通过长期坚持实践价 值投资,有能力轻松地过上“行万里路”的美好生活。

 
    《中国式价值投资》+本博客+不断动态延续中的公开业绩=永恒财富增值线路图的现在进行 时




民營品牌價值企鵝最貴馬化騰送股益1500員工 李華華

2010-7-7  AD






 

如果大陸有良心 僱主選舉,華華相信騰訊(700)嘅馬化騰應該好有機會摘冠,事關佢自己落香港買大屋掃豪宅之餘,亦冇忘記要同員工「共富貴」!

以前都試過 送股送期權畀員工嘅騰訊,前日(7月5號)又再拎出366.3萬股出嚟,當獎勵股份咁送畀1454位員工,呢堆獎勵股份約佔擴大後已發行股本 0.1998%,另外仲授出193.3萬份購股權,每股行使價都成130.4港銀o架,有效期7年。騰訊仲話,呢批購股權,公司嘅董事、行政總裁同主要股 東都冇份o架!Well……騰訊噚日收134.6,員工求神拜佛都希望隻股唔會再俾人洗倉!

講開騰訊,胡潤噚日公佈最新民營品牌榜,騰訊同 百度分別以460億同430億人仔嘅品牌價值,超越平安保險(2318)榮登今年嘅冠亞軍。以呢個數字嚟睇,Q哥哥同Q妹妹呢兩隻企鵝,應該係地球上最價 值連城兼受保護嘅動物咯!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股票(stocks)與襪子(socks)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469

“Long ago, Ben Graham taught me that ‘price is what you pay; value is what you get.’ Whether we’re talking about socks or stocks, I like buying quality merchandise when it is marked down.”

-         Warren Buffett
 Berkshire Hathaway Inc., Chairman’s Letter – 2008


很多人常常說買電器要買日本的,買手袋要買意大利的,買電腦要買美國 的,買牛奶要買澳洲的,原來在我們潛意識裡已經認定在某些地方出產某些東西特別優越,在買家心裡價值特別高。可是,買汽車就一定要買豐田的嗎?同一級數的 車,豐田要12萬,比亞迪只需6萬。無錯!豐田車的確比比亞迪車耐用,但兩部總抵得過你一部了吧。名牌手袋也是,一個沒 有牌子的手袋的用途和LV手袋無異,但就算前者質量再好,售 價也不可能有LV的一半。差不多款式的便服短褲在I.T.旗下商店要賣400元,淘寶只需40元,連計運費都只不過50 – 60元。 因此我認為,作為一個精明的消費者,除了產品質數外,我們亦應留意價格。我們應先作一個價格和質量的分析後再作決定,這就是所謂的“格價”。

如果日本製和中國製的汽車性能一樣,售價一樣,毫無疑問所有人都會選 擇前者,但如果前者比後者貴,不同人就有不同的選擇了。當前者貴得離譜的時候,選擇後者才是明智之舉,除非你有非買前者不可的理由。

 


至於買股票,我想絕大部分人潛意識都認為要買中國的,有些朋友(應屬於增長派或走勢派一類)對我說︰「絕對不會買沒有中國概念的股票!」聽在我耳裡,就好像一些“二世祖”對我輩精明節儉消費者說︰「絕對不會買沒有牌子的手 袋!」一般醜陋,一般膚淺。


其實我非常同意買有中國業務的股票比較有利回報,但這只限於當一隻有 中國業務的股票和一隻沒有的的價格相同時。當前者價格高於後者,我們需要“格價”,做一個精明的投資者。



買股票其實和買襪子一樣,比較得越多越有勝算。因此,投資回報和投入 研究股票時間是成正比的,就好像你花時間去將所有旅行社的機票格價收集後你也能買到一張“平”的去上海世博。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绝对收益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j9hl.html

2010年上半年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并非好日 子——上证指数下跌了26.82%,沪深300指数更是下跌了28.32%。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能够取得绝 对收益的投资者、投资机构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令人遗憾的是,这其中少见价值投资者的身影。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毕竟,巴菲特有两条投资原则,第一条是“不要亏损”,而第二条是“不要忘记第一条”。按此来推,价值投资者似乎 更应该取得正收益。

短期业绩报告可能误导投资人

我认为,半年的时间太短了,不足以对投资者的能力作出结论。我们以巴菲特的经历来作说明。

1966年, 巴菲特合伙企业创造了历史最佳的成绩,收益率高达20.4%,而道琼斯指数下跌了15.6%。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佳绩,主要是 因为四类投资中的Generals-Relatively Undervalued 类:

 

其收益主要来自于一项投资。此项投资是合伙基金1965年和1966年的最大单项投资,其业绩大幅超越了持股期间(196419651966年)的市场平均业绩。我认为它在未来3-4年内取得超额收益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这只股票的非凡吸引力和相对确定 的收益使我在196511月新加入了一条“基本原理”:允许持有单只股票不超过合伙基金资产的40%

 

……这种集中投资的策略肯定会导致短期收益大幅波动,更中可以肯定的是,有些波动并不 让人高兴。在某些较短的期间内(短于合伙基金的报告期半年或一年),合伙基金的业绩已经出现过这种令人不悦的波动。所以,我认为频繁的业绩报告不仅愚蠢,而且会误导投资人。

问题是,国内的投资人能否都像巴菲特那样幸运——令人不悦的波动发生在半年之内,恐怕未必。事实上,即使是巴菲特本人,后来也曾有了买入一只股票(华盛顿 邮报)后浮亏两年以上的经历。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还可以知道,投资集中度越高,业绩波动越大,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就曾经深受其害[1]。今年上半年,知名价值投资人 李驰先生担任投资顾问的几只信托产品业绩排名靠后,也是因为集中度高,而重仓的金融股又表现不佳。

当以长期业绩为重

与芒格相比,巴菲特投资的集中度低一些,按我的理解,他更照顾合伙人们的感受。但是,在内心中,巴菲特还是更重视长期业绩。我们看同样是在1966年 度合伙企业报告中他是怎么说的。

1965年 年末,我们在该项目上共投入1,956,980美元,持股价值 达到2,358,412美元,收益401,432美元。股票价格的上升阻碍了我们的投资计划。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希望股票价格降至成本线以下,这可能会影响合伙基金1965年的业绩,也可能会影响各位有限合伙人的好心情,但这会增加合伙基 金的长期收益——因为我们的收益源于不断地买入,而非卖出。

1966年,短期业绩和长期业绩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我们以前毫不知情的另一个股东,提出了收 购要约,这样合伙基金基本上已无可能进一步买入。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选择就是出售持股。

 

这看似增加了1966年的业绩,但我一点也不高兴,一座金矿转眼变成了一个土丘。如果1966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5%,我们将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入,合伙基金的长期业绩将更加理想。

手中的股票逆市上扬,巴菲特不喜反忧,估计有人会骂老人家得了便宜还卖乖。问题是,如果你着眼于长期收益,那么巴菲特的反应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大多数人 恰恰是追求短期收益的。

正确理解“不亏损”

与巴菲特相比,塞思·卡拉曼似乎更加重视绝对收益。他曾经大力抨击机构投资者的相对表现定位。

相对表现是指不是以一种绝对值标准来评估投资业绩,而是根据与股市指数,如道琼斯工业 平均指数或标准普尔500指数,或者其他投资人的业绩的比较来 衡量业绩。多数机构投资者以相对表现来衡量自己的投资是否成功。希望取得较指数或者其他经理人更好表现的资金管理人可能不会关心自己的投资是否诱人,甚至 不关心投资的绝对回报。

在我看来,投资者完全不看相对表现也是不可能的,巴菲特本人早年曾这样阐述他的业绩目标:

我们致力于扩大合伙基金相对道琼斯指数的长期优势,而不关注基金某一特定年份的绝对收 益。在我看来,如果道琼斯指数下降25%,而合伙基金仅下降15%,这样的结果比基金和道琼斯指数同步上涨20%要好得多。

……我希望,长期来看,我们的年收益率超过道琼斯指数大约10%。也就是说,如果市场下降35%40%(我认为这在未来十年内是很可能发生的),我们大约只会下降1520%;如果市场基本持平,我们的业绩大约会在10%左右;如果市场上升20%或 者更多,我们将尽力达到这个水平。

我认为巴菲特阐述的这个目标相当合理,并且将它作为我自己的目标来努力。在巴菲特致伯克希尔股东的信中,每年也总不会忘了将当年的业绩与指数作个比较。

其实,尽管对衡量业绩标准的看法略有分歧,卡拉曼对“不要亏损”的理解和巴菲特是一样的,并不偏执:

我也认为防止出现亏损应是每个投资者的主要目标。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应永远也不要承担 任何可能出现损失的风险。实际上,“不要亏钱”意味着经过几年之后,投资组合中的本金不应出现明显损失。

根据这样的理解,价值投资者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暂时性的亏损并不可悲,而如果有人为了追逐短期收益而放弃了价值投资理念,那才真正可悲。




[1] 参见《巴菲特为什么比芒格更牛?》一文。







淺談波司登(3998.HK)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474


 


業務︰


招 股書上寫充道︰

 


我們主要注重於羽絨服品牌組合的開發和管理,包括品牌羽絨服產 品的研究、設計及開發、原材料採購、外包生產以及營銷及分銷。


波司登擁有自己的品牌,專於品牌管理,亦由自己採購原材料,但沒有廠 房生產,是外包給別人生產的。由2009年年報可見,非流動 資產為85百萬元人民幣(下同),其中43百萬元為“遞延稅項資 產”,“物業﹑廠房及設備”僅有42百萬元。年報附註19更顯示,43百萬元裡面有36百萬元或84%是“汽車及其他”,可見它不作生產,但會負責把服裝運輸到各大店舖裡賣。

由此觀之,它和其他一些自行生產自己牌子服裝的公司如包浩斯(483.HK)﹑漢登(448.HK)等不同,固定資產的投入幾乎不需要,42百萬元的“物業﹑廠房及設備”竟可以產生43億的收入!

好處︰
  • 由自己採購但外包生產可以使不同的外包商都使用同一樣的原材料,能 確保所有產品質數都差不多。
  • 由自己找供應商採購可以更靈活地調整生產,因為只有波司登自己才最 清楚自己的生產計劃,例如可以預先吩咐供應商預留材料給自己,一般外包商在未接到訂單之單是不敢吩咐供應商預留材料的。
  • 由自己採購可以爭取一個比較便宜的價錢。
  • 興建廠房投資大,集中一間廠房生產的風險亦較高。

壞處︰
  • 因廠房不是自己的,貨期可能會有延誤。
  • 品質監控要多花工夫。

 


個人感覺︰

  • 因為波司登只有很少資本開支的需要,因此能維持高派息比率,除非再 作大規模收購。
  • 基本上我認為廠房是一個負擔,因此我認為將品牌與廠房分隔是好事, 好像the North Face也是鷹美(2368.HK)的客戶,所以我覺得波司登的估值可以稍稍高些。
  • 波司登現價$2.42,市盈率是15倍,絕不便宜。
  • 很多人認為波司登男裝業務大有所為,又說什麼男裝市場高度分散將來必能進身幾大男裝品牌之類的,因此認為現價仍然非常“抵”。我不是不同意,也並非對 那些可以預測波司登未來發展的人存有任何不敬,只不過想勸他們自己先買幾件穿穿,女士也可以買件給丈夫,這樣更加實際。
  • 跟上一點一樣,我並不是不同意波司登男裝業務可以大有所為,只是這 不是我所學的東西,我對於預測未來沒有興趣,其實只要波司登有可持續的盈利能力就可以了,當然還要便宜(這是我從巴菲特先生偷師回來的。)

最後引用一下巴郡收購準則(ACQUISITION CRITERIA)第二項︰

Demonstrated consistent earning power (future projections are of no interest to us, nor are “turnaround” situations)

意思為︰顯示持續盈利能力(我們對於預期未來和絕地反彈沒有興趣。)這大概就是我想說的話了。




對價值投資的誤解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858


巴黎:

Graham的幾本著作,都沒有教授如何分析銀行股,如果追隨者以證券分析一書內建議條件做基石,他或永不會買入銀行、保險業的股票。

為什麼?因為同一個股本,銀行業和保險業控制的總資產值,往往是至少它的十多二十倍,很明顯,只要管理層做了小小的錯誤,股東的損失已經很巨大。而有時,即使管理層沒有做錯,市場的錯誤力量,亦足以打擊那些資產的價格,而引致股票大跌。
因此,很多價值投資人,都拒絕買入銀行和保險股。

另一方面,Graham也不建議買入細價股,他以經濟週期對細價股票的打擊往往較大股巨大的原因,說明它們的風險承受能力的薄弱。

價 值投資者常常投訴,說如果依足Graham的建議,那就很難會買到股票,又我們也看見很多價值法的一族,做了一些偏離Graham的規律的投資而又很成 功。其中如Warren Buffett買入可樂,富國銀行等。又或學習了只有一年多,近期投資細價股如有神助的"天知價值投資君"等。

真 正價值投資一族奇怪地很小像外人所說的,價值投資法只不過是"P/E,P/B,Net Assets"。但他們卻非常重視一個課題,就是,要把所有Graham的建議都考慮,然後互相比較、選擇,有時他們可能較外人更加不重視眼前的P/E、 P/B、Net Assets,因為他們更明白身處位置的可能風險。

巴黎一直遵從Graham的建議,可是最近一年多卻投資一半以上資金於銀行股,銀行股以後或不會是我的最終選項,但我認為如果此刻不買那些被嚴重低估的美國的銀行股,我會後悔一生。

我是不是價值投資人?古龍說過:"手中無劍、心中有劍",這也許是所有價值投資族的心中寫照。



现金多是价值投资的结果,而非起因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

对我写的《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绝对收益》一文,有读者评论道,“巴菲特那么说是因为他永远有很多现金在手上。”我想,这应该是针对“当以长期业绩为 重”部分我所引用的巴菲特的话。类似的意见,在我讨论价值投资者的买卖时机选择问题时就有朋友发表过。由此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专门探讨的问题。

巴菲特为什么总是有很多现金在手上?对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会回答——这是因为伯克希尔旗下有很多保险公司,这些保险公司为巴菲特提供了大量的浮存金。

这个答案很对,但并非全部。

总是有很多现金在手上,首先是因为巴菲特对公司财务安全的重视。在1980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这样说:“无论如何,我们都期望保持适当的流动性,负债比例与结构适当并保留充裕的资本实力,虽然这种保守的态度将使得我们的投资回报率因此而打了点折扣,但这也是我们唯一能让我们感到安心的一种方式。”

总是有很多现金在手上,也体现出了巴菲特的投资标准之高。如果老人家也像某些投资者一样,没有耐心等到心仪的上市公司股票的价格回落到足够低的位置上就大肆买进,那么有多少现金也不够。

总是有很多现金在手上,还是价值投资实践的产物。我在《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绝对收益》一文中“当以长期业绩为重”部分引用的是巴菲特早期经营合伙企业时的陈述,那个时候,巴菲特还没有大笔的浮存金可用。

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投资可分为三类:Generals(低估类投资)、Workouts(套利类投资)和Control(控制类投资)。

先来看低估类投资。对于此类投资,巴菲特的做法是,“我们愿意以买入价格和内在价值(私人投资者愿意支付的公允价值)之间的价格卖出这类投资,而不是一直持有至‘最后一段甘蔗’。”显然,当巴菲特卖出了某只此类的股票时,就获得了一笔现金。

再来看套利类投资,巴菲特在1961年的报告中说,“在任一时点,我们都会持有10-15只这类股票,一些可能处于套利初期,而另一些可能已处于套利末期。”显然,当一项套利类投资了结时,巴菲特就又多了一笔现金。

最后看控制类投资,在巴菲特控制下的企业当然会为其贡献自由现金流以供其投资。不过,这些企业未必是保险公司,甚至可能大多数都不是保险公司。

综上所述,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巴菲特的经营理念和投资理念决定了其始终有充裕的现金在手,而非手中充裕的现金决定了其投资理念和经营理念。

其实,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就真的只是巴菲特的专利么?当然不是。对信奉价值投资的个人投资者来说,把收入的一部分节省下来,定期补充投资的本金(不是马上把它变成股票),这难道不是很自然的事情么!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jiku.html


  在弱市中取得正收益是每个投资者梦寐以求的事情,巴菲特早年经营合伙企业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不过,在认真研读了相关资料后,我认为,可以借鉴他的投资思路,但没有必要过于执着地追求绝对收益。

图1:巴菲特合伙企业1957-1968年收益率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我们的环境更恶劣


    从追求绝对收益的角度来看,A股市场的环境比美国股市要恶劣。

图2:上证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2001-2010年上半年收益率

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追求绝对收益



 

    从图2中可以发现,上证指数的波动幅度比标准普尔要大得多,这无疑给投资者取得绝对收益造成了更大的困难。其实,对比一下图2和图1还可以发现,与巴菲特 职业生涯的早年相比,最近10年美国股市的波动也更大了,于是就连巴菲特也不能幸免于亏损:2001年和2008年伯克希尔账面价值分别下降了6.2%和 9.6%。

    另据学者们的研究,中国股市的股价同步性(即所谓的“同涨同跌”现象)的程度在全球不是第一,也是第二,这就是说,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在熊市时找到不跌反涨的股票难度要比世界上其它地方要大得多。

    在这样的环境下,价值投资者试图在熊市时获取绝对收益可能需要比巴菲特更高的水准。我有自知之明,不会狂妄到自以为比巴菲特还高明。

    当然,如果我们不投资股票,将资金全部投入到定期存款之类的品种上是可以稳获正收益的,不过,这是无赖的做法。无论如何,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目的是长期收益最大化。

我们的武器更少


    巴菲特早年之所以能在指数下跌时还取得正收益,是因为他的投资种类更齐全。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投资可分为三类:Generals(低估类投资)、Workouts(套利类投资)和Control(控制类投资),其中后两类投资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指数没什么关系。

    1962年,道指下跌了7.6%,而巴菲特合伙企业的收益率为13.8%,巴菲特的总结是:“1962年业绩表现最佳的是“Control”类投资——持股比例达到73%的Dempster公司。”

    问题是,大多数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是没有能力做Control类投资的。所谓Control类投资,是指要么控制了这家公司,要么买入了相当多的股 份,从而可以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政策。从会计角度来讲,当控制了一家公司后,我们就不以市价来计量它了。但是,这对投资者资金的要求之高是可以想象的,个 人投资者难有这样的财力;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财力足够,却又受法规所限不能做这样的事情。

不对套利抱过高期望


    既然控制类投资做不了,对一般投资者而言,能够借鉴的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就只有套利了。

    然而,对巴菲特的套利案例进行分析后,我对套利并不寄予太大的期望。

    首先,套利的收益率并不高。巴菲特1962年报告的总结是——如果剔除借款所带来的好处,这类投资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10%—20%之间。我算了一下,巴 菲特合伙企业1957—1962年的平均收益率为26.0%,也就是说,从中长期来看,套利类投资其实是拖了合伙企业收益率的后腿。

    巴式套利的收益率之所以不高,是因为他从不根据谣言或是内幕消息行动,“我要一直等到从报纸上得知此类公开信息后才采取行动……这类投资的利润率一般都非 常低。一位朋友形容这就像是别人拿走了95%的部分,而我们在捡剩下的5%。”听消息或许可以牟取暴利,但这不是价值投资者做的事情。

    其次,巴菲特本人也从不刻意地将套利作为在熊市获取绝对收益的手段。

    最完美的事情就是在牛市中持有100%的“Generals”类投资,而在熊市中持有100%的“Workouts”类投资。但是我无意通过猜测股票市场 的走向进行资产配置。我认为,尽管这三类投资的短期表现会因市场情况大相径庭,但长期来看,它们都是很好的投资对象。而依靠猜测各类投资在未来市场的表现 进行资产配置,以防范市场波动风险,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巴菲特在1988年致股东的信中的一段陈述就更能表明套利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有时我们的保险子公司也参与套利,代替持有短期现金等价物。我们当然偏好长线投资,但我们的现金时常比好主意多。在这种时候,套利有时比国库券的收益高得 多,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抵御可能必须放松长线投资标准的诱惑。(在我们讨论完套利后,查理通常会总结道:“好了,至少它能使你不在酒吧里浪费 时间”。)

    按照这样的思路,在熊市后期,可以找到很多可长期投资的品种时,我们是不用考虑套利的。只是在熊市前期,套利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问题是,我们很难准确地在刚进入熊市就明白所处的位置吧?

    对于套利,巴菲特其实是着一种随缘的态度:

    很幸运,去年我们在这类投资[1]上的比重比较高。我刚才已经讲过,这并不是由于我预计到了去年市场的走势,而是因为我正好找到了更多的这类投资而非“Generals”类投资。同样的,对“Workouts”的集中投资使我们没能充分享受到下半年市场的强劲反弹

    因此,我们也大可不必过于强求通过套利在熊市中取得绝对收益,更打击人的是,我们在A股市场上可能难以发现巴式套利机会。





[1] 指套利。







進智公共交通(77.HK) – 有護城河與沒有護城河的分別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492


歷史簡述

進智公共交通(77.HK)(下稱︰進智)為一家提供專線公共小巴業務及跨境公共巴士業務的公司。先簡單講講它一些上市以來的歷史︰

公司於03年上市,於招股書上所示:

款項用途

集資淨額

佔集資淨額比率


 

(百萬港元)

%


收購其他綠巴路線經營商

22

56.4


用作本集團可能競投新綠巴路線的按金及營運資金

10

25.6


提升資訊科技基建設施

2

5.1


用作本集團一般營運資金

5

12.9


總計

39

100


註:未計及行使超額配股權所得款項

 


當時進智共有40條綠巴路線,公司打算用集資所得金額去收購三個營辦合共8條綠巴路線的綠巴營辦商,可惜最終失敗而回。於07年年報可見︰

款項用途

售股章程

所述實際用途


 

(百萬港元)

(百萬港元)


收購其他綠巴路線經營商

22



用作本集團可能競投新綠巴路線的按金及營運資金

10



提升資訊科技基建設施

2

0.6


用作本集團一般營運資金

13.6

13.6


收購中港通80%股本權益及相關股東貸款


33.4


總計

47.6

47.6



公司將集資剩餘金額轉移成收購了中港通,開始了其跨境公共巴士業務......

分部業績的比較

專線公共小巴業務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平均


收入

302,754

297,545

290,358

279,985

265,318

287,192


溢利

47,734

32,286

37,655

33,989

29,920

36,317


資產

203,034

179,050

194,641

191,445

248,226

203,279


負債

14,408

13,801

13,765

12,416

12,508

13,380


資本開支

未公佈

1,842

1,577

723

10,086

3,557


折舊

未公佈

2,332

4,007

3,856

4,423

3,655


資產收益率

24%

18%

19%

18%

12%

18%


股東權益收益率

25%

20%

21%

19%

13%

19%


資產增長率

13%

-8%

2%

-23%

 

-4%


股東權益增長率

14%

-9%

1%

-24%

 

-4%


收入對資產比率

149%

166%

149%

146%

107%

144%


收入増長率

2%

2%

4%

6%

 

3%


溢利率

16%

11%

13%

12%

11%

13%


 

 

 

 

 

 

 


跨境公共巴士業務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平均


收入

136,458

127,130

105,418

83,388

0

90,479


溢利

12,058

22,426

19,607

17,571

0

14,332


資產

250,717

234,726

221,668

219,310

0

185,284


負債

18,751

24,928

13,367

13,939

0

14,197


資本開支

未公佈

6,131

6,699

208,239

0

55,267


折舊

未公佈

8,275

8,749

6,611

0

5,909


資產收益率

5%

10%

9%

8%

 

8%


股東權益收益率

5%

11%

9%

9%

 

8%


資產增長率

7%

6%

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