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新一輪醫改到2014年是第5個年頭,改革已步入深水區。在政府相關部門努力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中,醫保報銷制度一直飽受詬病:異地就醫報銷難、新農合報銷比例低及報銷範圍窄等問題不斷湧現。
異地醫保難在何處、醫保信息全國聯網是否有可能實現、如何解決當下五花八門的各地報銷制度所帶來的醫療難題?為此,我們邀請到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吳明教授,中國衛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原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祿生,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胡曉翔,以及人社部一位有十幾年醫療保險工作經歷的專家卓嶽(化名)一起來探討醫保報銷難問題。
南方周末:新一輪醫改推行已有5年,各地醫保報銷制度差異性大,尤其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省里說能報,到縣里卻說不能報,其癥結何在?
吳明:由於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過於細化的省級新農合報銷方案很難適合所有縣。新農合報銷方案之所以有很多規定,如設置起付線、分段報銷比例等,就是希望花費高額醫療費用的農民可以多報銷一些,同時也是為了控制過度醫療。在目前強調分級診療的背景下,醫院級別越低報銷比例越高,是為了促使人們盡可能在基層就醫。新農合方案的重點應放在平衡醫療質量、控制成本和調動醫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補償農民上。
王祿生: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老百姓不論大病小病都往三級甲等醫院跑,搞得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庭冷落。這不是醫改的方向,醫改的方向是要把小病和一般的病人留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理分流。制度統一,有的可以統一,有的是需要具備一定條件才能統一。比如各項管理制度、新農合會計和財務制度、信息規範標準等是可以統一的。但有些是暫時不能全國統一的。如目前籌資水平全國不完全一致,而且錢是以縣為單位統籌的,這種現實下,如果把補償起付線、補償比、封頂線在全國或全省統一就會出現有些縣的錢不夠用,有些用不完。因此,補償方案的統一要與統籌層次同步。新農合統籌層次提高可以提高醫保的抗風險能力,是今後的發展方向,但同時也要求有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控費措施和信息化水平,否則就會出現吃大鍋飯的情況。
胡曉翔:當今的籌資規則,就是以縣、區為基本單元,各個縣、區之間,人口總數、經濟發展、財政規模等等基數各不相同,也就只能在符合市、省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各自為政。
目前,除商業險之外,政府主導提供的有關醫療衛生服務保障的現狀可謂險種林立、多頭管理、制度摩擦、管理成本增加。各地五花八門的報銷與補償規則,事實上把人分為無數的等級,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這個公共產品的公益性、公平性相違逆,必須盡快通過諸險合一、建立統一醫保體系而徹底解決。
南方周末:對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面臨有的能報,有的不能報,甚至有些病種仍未算進其報銷範疇等問題,諸位有何看法?
王祿生:新農合搞了十多年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農村條件這麽差的情況下,基金管理不能說一點問題沒出,但基本沒有出大問題,這與新農合一開始就重視基金管理制度建設是分不開的。比如新農合基金的會計制度、財務制度,規定新農合在縣財政設有基金專用戶,有收入戶,有支出戶,所有錢都必須經過這個專戶。此外,還規定了基金封閉運行,管錢的不管賬,管賬的不管錢。老百姓的錢,收過來直接進銀行,銀行直接進財政專戶,合醫辦根本見不到錢。
吳明:其實近年來,國家財政對新農合投入相當多,2014年政府新農合補助320元,個人繳納70元。每年新農合籌資增長水平可達14%-15%,比GDP增長率還高。但相對於醫療需求來說,新農合資金還是不足的。鑒於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新農合籌資標準不可能一下子提到很高水平。所以,有些藥能報,有些不能報,全報新農合基金是支撐不住的。現在關鍵是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新農合資金。
胡曉翔:就新農合資金籌集而言,渠道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原則,籌資標準應當不低於本地區上一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百分之三,並應當高於國家最低籌資標準,其中個人繳費比例一般不超過籌資標準的百分之二十。籌資標準一般每兩年調整一次。財政補助資金由各級財政預算安排。統籌地區人民政府按照規定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資金,上級人民政府通過財政專項轉移支付給予補助。各級財政補助資金應當在規定時間內足額劃撥到統籌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政專戶。
可見,在沒有大的天災人禍的年份,只要事先科學謀劃、方案合理、籌資到位,新農合基金是可以正常運轉,不至於出現因資金緊張而對合規的病例不予報銷的情況。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異地醫保報銷難這一問題?有沒有可能在今後解決?
吳明:異地報銷需要建立在各地區籌資水平和報銷方案相差不大的基礎上,而且還要能進行異地控費。各地經濟發展差異很大,各地區的醫療費用水平、新農合報銷方案差異也很大,一位青海的參合農民到北京看病,異地報銷是按照青海的報銷方案還是北京的報銷方案?如果是前者,北京的醫生需要按照青海的報銷目錄提供服務,北京的醫院需要按照青海某縣的報銷方案報銷,全國這麽多縣,在沒有全國聯網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如果是後者,北京的新農合籌資水平較高、報銷比例和範圍都與青海不同,而且在控費方面青海的新農合經辦機構又“鞭長莫及”。因此,在短時間內全國實現異地報銷是有點難度的。可先推進省內異地報銷。
卓嶽:異地報銷超過了醫保的管轄範圍,不能夠進行有效的支付和監督。此外,醫保支付的壓力本來就很大,如果異地就醫過於方便,大家都跑去大醫院,可能會造成整個醫保難以承受。
王祿生:現在新農合普遍實行農民在外打工看病後,回到參保地報銷,解決了農民工的合理補償的問題。但其中也不乏有少數人拿著假票據、假證據回來報銷的。而這個問題的解決,還是要靠新農合與各級醫院的信息聯網,實行往上結報,既方便外出打工人員,又可以防止假票據報銷,但這需要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配合支持。
南方周末:目前全國醫療信息聯網還未成型,是有難以逾越的困難嗎?
吳明:全國醫療信息聯網肯定會實現,但是需要多長時間就不知道了。因為前期各地都是自己開發的系統,如果要聯網,就需要重新設計,投入資金會很大。其次,對大量數據的管理難度也很大,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卓嶽:目前,估計是可以做到省內醫療信息聯網,進行實時結算的。可能遇見的困難包括:要不要建立一個國家級或者省一級的平臺,為範圍內所有醫療機構搭建一個信息傳輸平臺?這個平臺到底建到怎樣的程度?因為實時結算比較精細,比如各地方的政策不一樣,報銷也不一樣,藥品信息代碼都不一樣,這些都有難度。如果要做到全國醫療信息聯網,前提是標準化。所有藥品、項目要有統一的代碼,這樣才能保證信息的識別。
胡曉翔:異地報銷在網絡、設備設施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與普及的今天,沒有技術性的困難。問題可能在於,籌資水平與資金來源不一導致的利益割據。解決之道無它,在強力推進諸險合一的同時,提高籌資責任部門的層級,以及財政補助資金所占的比例,尤其是中央政府通過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補助的比例,方可切實打破利益割據、地域頂牛局面。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新一輪醫改到2014年是第5個年頭,改革已步入深水區。在政府相關部門努力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中,醫保報銷制度一直飽受詬病:異地就醫報銷難、新農合報銷比例低及報銷範圍窄等問題不斷湧現。
異地醫保難在何處、醫保信息全國聯網是否有可能實現、如何解決當下五花八門的各地報銷制度所帶來的醫療難題?為此,我們邀請到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吳明教授,中國衛生經濟學會副秘書長、原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祿生,江蘇省衛生法學會副會長胡曉翔,以及人社部一位有十幾年醫療保險工作經歷的專家卓嶽(化名)一起來探討醫保報銷難問題。
南方周末:新一輪醫改推行已有5年,各地醫保報銷制度差異性大,尤其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省里說能報,到縣里卻說不能報,其癥結何在?
吳明:由於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過於細化的省級新農合報銷方案很難適合所有縣。新農合報銷方案之所以有很多規定,如設置起付線、分段報銷比例等,就是希望花費高額醫療費用的農民可以多報銷一些,同時也是為了控制過度醫療。在目前強調分級診療的背景下,醫院級別越低報銷比例越高,是為了促使人們盡可能在基層就醫。新農合方案的重點應放在平衡醫療質量、控制成本和調動醫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補償農民上。
王祿生: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老百姓不論大病小病都往三級甲等醫院跑,搞得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門庭冷落。這不是醫改的方向,醫改的方向是要把小病和一般的病人留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理分流。制度統一,有的可以統一,有的是需要具備一定條件才能統一。比如各項管理制度、新農合會計和財務制度、信息規範標準等是可以統一的。但有些是暫時不能全國統一的。如目前籌資水平全國不完全一致,而且錢是以縣為單位統籌的,這種現實下,如果把補償起付線、補償比、封頂線在全國或全省統一就會出現有些縣的錢不夠用,有些用不完。因此,補償方案的統一要與統籌層次同步。新農合統籌層次提高可以提高醫保的抗風險能力,是今後的發展方向,但同時也要求有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控費措施和信息化水平,否則就會出現吃大鍋飯的情況。
胡曉翔:當今的籌資規則,就是以縣、區為基本單元,各個縣、區之間,人口總數、經濟發展、財政規模等等基數各不相同,也就只能在符合市、省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各自為政。
目前,除商業險之外,政府主導提供的有關醫療衛生服務保障的現狀可謂險種林立、多頭管理、制度摩擦、管理成本增加。各地五花八門的報銷與補償規則,事實上把人分為無數的等級,與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這個公共產品的公益性、公平性相違逆,必須盡快通過諸險合一、建立統一醫保體系而徹底解決。
南方周末:對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面臨有的能報,有的不能報,甚至有些病種仍未算進其報銷範疇等問題,諸位有何看法?
王祿生:新農合搞了十多年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農村條件這麽差的情況下,基金管理不能說一點問題沒出,但基本沒有出大問題,這與新農合一開始就重視基金管理制度建設是分不開的。比如新農合基金的會計制度、財務制度,規定新農合在縣財政設有基金專用戶,有收入戶,有支出戶,所有錢都必須經過這個專戶。此外,還規定了基金封閉運行,管錢的不管賬,管賬的不管錢。老百姓的錢,收過來直接進銀行,銀行直接進財政專戶,合醫辦根本見不到錢。
吳明:其實近年來,國家財政對新農合投入相當多,2014年政府新農合補助320元,個人繳納70元。每年新農合籌資增長水平可達14%-15%,比GDP增長率還高。但相對於醫療需求來說,新農合資金還是不足的。鑒於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新農合籌資標準不可能一下子提到很高水平。所以,有些藥能報,有些不能報,全報新農合基金是支撐不住的。現在關鍵是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新農合資金。
胡曉翔:就新農合資金籌集而言,渠道是多方面的,但有一個原則,籌資標準應當不低於本地區上一年度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百分之三,並應當高於國家最低籌資標準,其中個人繳費比例一般不超過籌資標準的百分之二十。籌資標準一般每兩年調整一次。財政補助資金由各級財政預算安排。統籌地區人民政府按照規定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資金,上級人民政府通過財政專項轉移支付給予補助。各級財政補助資金應當在規定時間內足額劃撥到統籌地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財政專戶。
可見,在沒有大的天災人禍的年份,只要事先科學謀劃、方案合理、籌資到位,新農合基金是可以正常運轉,不至於出現因資金緊張而對合規的病例不予報銷的情況。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異地醫保報銷難這一問題?有沒有可能在今後解決?
吳明:異地報銷需要建立在各地區籌資水平和報銷方案相差不大的基礎上,而且還要能進行異地控費。各地經濟發展差異很大,各地區的醫療費用水平、新農合報銷方案差異也很大,一位青海的參合農民到北京看病,異地報銷是按照青海的報銷方案還是北京的報銷方案?如果是前者,北京的醫生需要按照青海的報銷目錄提供服務,北京的醫院需要按照青海某縣的報銷方案報銷,全國這麽多縣,在沒有全國聯網的情況下如何實現?如果是後者,北京的新農合籌資水平較高、報銷比例和範圍都與青海不同,而且在控費方面青海的新農合經辦機構又“鞭長莫及”。因此,在短時間內全國實現異地報銷是有點難度的。可先推進省內異地報銷。
卓嶽:異地報銷超過了醫保的管轄範圍,不能夠進行有效的支付和監督。此外,醫保支付的壓力本來就很大,如果異地就醫過於方便,大家都跑去大醫院,可能會造成整個醫保難以承受。
王祿生:現在新農合普遍實行農民在外打工看病後,回到參保地報銷,解決了農民工的合理補償的問題。但其中也不乏有少數人拿著假票據、假證據回來報銷的。而這個問題的解決,還是要靠新農合與各級醫院的信息聯網,實行往上結報,既方便外出打工人員,又可以防止假票據報銷,但這需要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配合支持。
南方周末:目前全國醫療信息聯網還未成型,是有難以逾越的困難嗎?
吳明:全國醫療信息聯網肯定會實現,但是需要多長時間就不知道了。因為前期各地都是自己開發的系統,如果要聯網,就需要重新設計,投入資金會很大。其次,對大量數據的管理難度也很大,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卓嶽:目前,估計是可以做到省內醫療信息聯網,進行實時結算的。可能遇見的困難包括:要不要建立一個國家級或者省一級的平臺,為範圍內所有醫療機構搭建一個信息傳輸平臺?這個平臺到底建到怎樣的程度?因為實時結算比較精細,比如各地方的政策不一樣,報銷也不一樣,藥品信息代碼都不一樣,這些都有難度。如果要做到全國醫療信息聯網,前提是標準化。所有藥品、項目要有統一的代碼,這樣才能保證信息的識別。
胡曉翔:異地報銷在網絡、設備設施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與普及的今天,沒有技術性的困難。問題可能在於,籌資水平與資金來源不一導致的利益割據。解決之道無它,在強力推進諸險合一的同時,提高籌資責任部門的層級,以及財政補助資金所占的比例,尤其是中央政府通過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補助的比例,方可切實打破利益割據、地域頂牛局面。
華爾街見聞本周指出,在國際原油期貨升水之際,原油無風險套利似乎卷土重來。那麽,作為其中的關鍵環節,何時才是租用超大型油輪(VLCC)囤油的最佳時機呢?
按照航運業分析師的介紹,作為原油存儲容器的超大油輪利用率取決於原油期貨升水幅度、油輪即期運價和財務費用,而這些費用的增速可以削弱運費方面的任何有利影響。
截至目前,國際油價已持續下跌6個月,累計跌幅超過50%。上一次油價跌勢如此之慘烈是在2009年年中至2010年年初。美國Evercore ISI的航運分析師Jonathan Chappell回憶道,當年,浮式儲油對國際油輪市場有著重要的積極影響。
Evercore ISI向英國航運數據服務商IHS Maritime介紹:
2010年上半年,即使當時原油市場供需基本面非常糟糕,但在浮式儲油量達到峰值的時候,超大油輪平均運費仍高達每天5.4萬美元左右,同比增幅達40%,也是隨後四個年度上半年均價總和的至少兩倍。
在油輪市場相對火熱的2015年初,我們相信,再度加速擴增的浮式儲油需求可以將超大油輪運費推升至2014年年末創下的階段性新高水平。
在Evercore ISI分析師看來,由於這種無風險套利交易可能帶來回報,在期貨升水加深之際,油輪市場越來越有可能進一步火熱起來。這或許是個未知數——油輪運費波動性可能加大,超大油輪運費近期甚至可能刷新記錄。
但如今的現實與當年不同。2009年末、2010年初的原油期貨升水達到了驚人的每桶25美元,目前僅為每桶3美元。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的期貨升水幅度可能令超大型油輪儲油無利可圖。
IHS Maritime援引挪威船舶金融銀行DNB航運分析師Oyvind Berle、Nicolay Dyvik、Petter Haugen的觀點稱:
我們估算,以當前每天6萬美元的超大油輪的費用計算,利用超大型油輪儲油並沒有利潤,除非財務成本低到Libor那種水平。
假設財務成本就是Libor水平,那麽使用超大型油輪的利潤約為每天1596美元,或者說,儲存90天的利潤大概是15萬美元。若以Libor + 1%的利率計算,那麽損失就可能達到每天1169美元。若為Libor + 2%計價,就相當於每天損失3933美元。
換句話說,原油市場的期貨升水幅度需要擴大,或者浮式儲油的運費下降,這樣才能對油輪市場平衡產生實際影響,並降低噸位供應。
然而,風險在於:浮式儲油積極的市場影響可能被加速湧現的油輪噸位供應所侵蝕。我們認為,超大油輪運費若為每天5萬-10萬美元,則很可能刺激更多船舶加速湧入市場。
路透社在昨日文章中也援引油輪公司Teekay市場研究經理Christian Waldegrave的觀點指出:2009年的運費極低,油輪船主願意出租。可現在運費越來越高,除非預計運費將要下跌,否則船主會猶豫是否預定超大型油輪。
按照倫敦船舶經紀公司E.A.Gibson的預估,期貨升水需要為每桶6.5美元才能使海上儲油保本。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稱,油價下跌利好日本經濟,但短期內會抑制CPI上漲。
他在下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日本的通脹預期已經穩定下來,市場對於通縮的思維定勢正在轉變。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日本央行上午決定維持貨幣刺激規模不變,同時擴大了旨在刺激銀行放貸的貸款項目。
黑田東彥強調,“日本實現2%通脹目標的時間可以改變”,主要取決於油價,“ 從來沒說日本央行會在正好兩年時間里實現2%的通脹目標。”
就當前而言,他認為日本CPI增速可能進一步放緩。 這與上午利率決議聲明的措辭相似,“日本CPI增速可能會在一段時間里放緩”。
對是否會擴大貨幣刺激規模,黑田東彥表示,如果通脹目標難以實現則會調整貨幣政策,如果日本朝著實現通脹目標的方向前進,則沒有必要采取額外措施。
對於歐洲央行明日是否會采取行動,黑田東彥表示並不知情。
關於匯率,他表示,匯率波動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匯率並非日本央行貨幣政策的目標。
市場方面,繼昨日大漲1.8%後,日本東證指數今日收跌0.5%至1390.61點,日經225指數亦跌0.5%至17280.5點,而日元則大漲近0.9%至117.60附近。
日本東洋證券策略師Hiroaki Hiwada告訴彭博社:
日本央行的利率決議加速了(投資者)獲利平倉,昨日的大漲中已經有投資者這麽做了。 在歐洲央行利率決議前,投資者很難激進地建倉。
黑田東彥開始講話後不久,日元進一步反彈: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昨日公布的1月中國官方制造業PMI將近兩年半以來首次跌破50,顯示制造業活動收縮,中國政府增加刺激措施、追隨新一輪全球大寬松浪潮的可能性因此增加。
繼去年中國公共財政收入自1991年以來首次重回個位數增長後,上周末又傳出中國經濟數據的壞消息。昨日中國統計局公布,今年1月中國制造業PMI為49.8,不但低於50.1的前值和50.2的彭博調查預期值,而且是2012年10月以來首次低於50的榮枯分水嶺。《華爾街日報》援引分析師觀點稱,制造業PMI表現出,要在未來幾個月促進經濟增長,中國政府需考慮出臺更多有針對性的措施。
《華爾街日報》報道提到,匯豐銀行經濟學家馬曉萍認為,1月制造業PMI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需求增長仍疲弱,此前包括註入流動性、降息、房貸新政等多種政府支持措施迄今為止收效有限。考慮到中國CPI通脹下滑,去年全年為2%,加之國際油價大跌和國內需求增長放緩,馬曉萍預計中國央行可能再度降息。
面對國際油價暴跌壓低通脹預期和除美國以外地區普遍增長乏力的全球經濟環境,上月歐洲央行公布萬億歐元QE後,瑞士央行、丹麥央行均決定降息,加拿大央行和新加坡央行均出乎市場意料宣布了寬松措施。去年12月加息650個基點俄羅斯央行還在上月意外逆轉,公布降息200個基點。
去年11月中國央行已公布兩年來首次降息,一些機構仍預計今年中國央行還可能降低存款準備金率(降準)或者繼續降息。上月華爾街見聞援引摩根大通報告預測稱,今年上半年會有一次以上降息,兩次降準,首次降準可能就在本月19日以前。
德意誌銀行駐香港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張智威預計,疲弱的中國數據會促使中國政府采取進一步寬松的行動。但提及此預測的彭博報道指出,張智威和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等經濟學家此前都認為,中國央行會推遲降準,因為降準會產生股市泡沫的風險。上周五上證綜指連續第四個交易日收跌,當周跌幅創一年來新高。
彭博經濟學家Tom Orlik也在報告中提到,A股正在失去上漲動力,1月數據又顯示了經濟增長形勢仍在漸漸惡化,這為中國央行進一步寬松奠定了基礎。Orlik預計,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央行會再度降息。
澳新銀行則是預計,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央行會降準50個基點,將存款利率下調25個基點。上述彭博報道稱,澳新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認為,中國制造業仍面臨去杠桿的壓力,制造業的通縮持續,去庫存還未結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格羅斯說,美聯儲將在6月加息,而David Rosenberg表示,美聯儲加息要等到明年。
美聯儲何時加息是目前金融市場上最大的疑問。美聯儲的近零利率幫助美國股市飆升至歷史新高,而美國國債收益率也跌至記錄低點。
任職於Janus Capital的“債王”格羅斯表示,美聯儲將於近期采取行動。因為近零利率催生了市場泡沫,推高了股市和債市。他向彭博新聞社表示:“美聯儲將承認可能於6月加息25個基點。”
Gluskin Sheff & Associates的首席經濟學家Rosenberg向彭博表示,美聯儲主席耶倫將等到通脹達到2%的目標後加息。而這可能要到明年才會發生。他認為,耶倫將會保持耐心。Rosenberg曾擔任美銀美林首席北美經濟學家。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美聯儲1月聲明稱,委員會一致同意對加息應有“耐心”。美聯儲對經濟更樂觀,並指出新增就業強勁,但預計通脹近期會下降。美聯儲稱作加息決定時會考慮海外經濟。
美聯儲表示,美國經濟活動持續穩健地擴張。1月聲明中,美聯儲對美國經濟的描述較12月更為樂觀,12月時美聯儲稱美國經濟活動溫和擴張。美聯儲還指出,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改善,新增就業人數強勁,失業率繼續降低。FOMC聲明中的措辭表明,美聯儲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充滿信心。
不過,美聯儲預計短期通脹進一步滑落,離美聯儲長期目標更遠,主要是由於能源價格下滑。美聯儲還指出,近幾個月基於市場的通脹指標大幅下滑,基於調查的更長期通脹預期仍保持穩定。目前,美國通脹已連續31個月低於美聯儲2%的目標水平。
美聯儲在聲明中並不顯眼的地方指出,在做貨幣政策決定時,將觀測全球經濟變動。一直以來,美聯儲官員們都試圖避免指出來自海外的壓力,如中國和歐洲經濟放緩、希臘金融市場劇烈動蕩等。海外經濟疲軟,美元有升值壓力,這對提升美國通脹有負面影響。
有“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Jon Hilsenrath撰文稱,1月FOMC聲明暗示,美聯儲在6月前不太會加息,這也意味著未來幾個月美聯儲將就之後何時加息展開激烈爭論。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業內估計,在2014年左右,中國68家信托公司的“資金池”總規模,約為2000億-3000億元。 (東方IC/圖)
銀監會叫停信托業盛行的“非標資金池”業務之後,四川信托旗下一款產品的這塊業務為何不降反增?又為何給予相關員工每人超過140萬元的高額報酬?依然在滾動的“非標資金池”,最後能否真的漸漸縮小?
距離銀監會重拳整肅信托公司“非標資金池”業務不到1年,四川信托在一款名為“天府聚鑫3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下稱“天府聚鑫3號”)的產品上,卻繼續增加新的“非標準化理財業務”規模。
同時,四川信托一位內部人士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工資條顯示,在2015年3月初,四川信托給予具體負責這一項目的資金運營部5位員工,每人超過140萬元的巨額報酬。
其中的邏輯與玄機何在?對於銀監會正在進行的“非標資金池”清理行動,四川信托提供了一個樣本。
四川信托成立於2010年11月,現有註冊資本25億元,股東10家。四川宏達(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宏達集團)持股35.04%,為第一大股東;其關聯公司四川宏達股份有限公司(600331.SH,下稱宏達股份)持股19.16%,為第三大股東。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海信托),持股30.25%,為第二大股東。
宏達集團與宏達股份合計持股54.20%,形成了對四川信托的絕對控股。
2013年年報顯示,四川信托實現營業收入20.45億元,凈利潤10.52億元,其管理的信托資產為2186.76億元。
四川信托尚未披露其2014年年報,其內部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4年,四川信托的凈利潤,仍然是10億元左右,其管理信托總資產超過2600億元,而至2015年2月底,達到了2759.21億元。
對於信托公司而言,其投資理財項目分為定向、非定向兩類。
簡言之,定向項目,就是先有固定的項目,信托公司再去募集資金;非定向項目,即是先募集資金,再去尋找不特定的項目,且可能是多個項目。
非定向項目,又被稱為“資金池”項目。
“資金池”項目是信托公司利用“期限錯配、規模錯配”,較為容易賺錢的方式。比如,其發行為期6個月的產品,給予客戶5%左右的收益率以募集資金,然後將募集到的資金,轉投到一年期、兩年期,收益率可達10%的其他產品上,就此賺取利差。
“資金池”投資的項目,又可分為“標準化理財業務”(簡稱標準業務)、及“非標準化理財業務”(簡稱非標業務)兩種。
銀監會對信托公司“資金池”中的“非標業務”,給予的定義是:“信托資金投資於資本市場、銀行間市場以外沒有公開市價、流動性較差的金融產品和工具,從而導致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不能一一對應、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的期限不匹配(短期資金長期運用,期限錯配)的業務。”
舉例而言,如房地產類項目,即是“非標業務”;而公開上市的,債券、銀行票據等,即為“標準業務”。
在信托業,“非標業務”廣受青睞,但風險也更大。
“資金池”具有“影子銀行”的特征。2012年以來,在市場錢“緊”的背景下,迅速發展。業內估計,在2014年左右,中國68家信托公司的“資金池”總規模,約為2000億-3000億元,其風險亦為各方關註。“非標業務”,又因流動性較差等,潛在的風險,令人更加重視。
2014年4月8日,中國銀監會辦公廳下發《關於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即信托行業內著名的“99號文”),明確規定:“信托公司不得開展非標準化理財資金池等具有影子銀行特征的業務。對已開展的非標準化理財資金池業務,要查明情況,摸清底數,形成整改方案,於2014年6月30日前報送監管機構。各信托公司要結合自身實際,循序漸進、積極穩妥推進資金池業務清理工作。”
在“99號文”的執行細則中,銀監會提出三條要求:
一是必須盡快推進清理工作,不許拖延,更不許新開展此類業務;二是不搞“一刀切”,而要各家信托公司依據自身實際,“因地制宜、因司制宜”,自主自行制定清理整頓方案;三是不搞“齊步走”,而要各家公司遵循規律,循序漸進,不設統一時間表,不設標準路線圖,確保清理整頓工作不引發新的風險。
但是,四川信托一位內部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稱,“99號文”下發後,四川信托公司不但沒有按照監管要求,減少“資金池”項目里的非標產品規模,更利用“天府聚鑫三號”項目擴大非標業務。
2014年1月28日,四川信托發起設立“天府聚鑫3號”信托計劃。其產品的常規期限有3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而投資1000萬資金以上,期限可以是1-12個月,自由選擇。
“天府聚鑫3號”為“資金池”類項目,資金投向不固定,有“標準業務”及“非標業務”兩類,但沒有披露兩類業務比例。
四川信托每三個月發布一次“天府聚鑫3號”的管理報告。2014年4月28日、7月28日、10月28日,2015年1月28日,“天府聚鑫3號”的資金規模分別是33.24億元、62.20億元、112.28億元、121.96億元。
預期收益率方面,一季報沒有公布;二季報、三季報,是6%-8%;四季報的當期預期收益率,下降至5.8%-7.8%。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所知,自2014年年末,公安、監察等強力機關對宏達集團及所屬企業進行調查以來,銀監部門也對宏達,以及與之有業務往來的銀行等機構,進行了調查摸底。
四川銀監局3月25日給予南方周末記者的回複中稱:2014年下半年對四川信托“進行現場檢查時,發現其在一些時間點存在非標資產增加的問題”。
上述四川信托內部人士解釋,不斷擴大“天府聚鑫3號”非標業務的原因在於,四川信托部分其他項目,出現兌付困難,需要動用“天府聚鑫3號”里的錢,去承接兌付。
其具體指,在2015年3月18日,四川信托從“天府聚鑫3號”中,拿出約20億元的資金,去兌付了“匯富”等其他信托項目。
四川信托的“匯富”項目,全稱為“川信匯富基礎設施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至2015年3月24日,已成立至第十六期第五批次。主要投資方向是四川境內的基礎設施類項目,包括但不限於舊城改造、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成都天府新區、成都北改等項目。
目前,“匯富”的資金規模約為20億-30億元。
這位人士還對南方周末記者稱,在2015年3月,四川信托下發今年1月的薪酬,給予具體負責這塊業務的資金運營部5位員工,每月超過140萬元。 “我們的正常薪酬,包括部門管理層,每個月就是幾萬元,少的只有1萬元。突然給他們這麽多的錢,在我們內部,引起了較多的懷疑。”
但對這一說法,四川信托解釋,這是“為規範資金池運作,(所以)將‘匯富’信托計劃等產品逐步統一納入‘天府聚鑫三號’中,進行統一管理,逐步清理”。
至於具體負責資金池項目5位員工的超高薪酬,四川信托並未否認,但解釋稱這是“為落實99號文中‘關於規範產品營銷’的相關規定,公司加強直銷隊伍建設,鼓勵全員營銷,公司對包括資金池在內的所有信托產品實行全員營銷,也就是公司前中後臺人員都可以參與銷售公司信托產品,並按照信托產品銷售業績提取銷售績效費用。資金運營部個別人員因銷售產品業績突出,提取績效費用,屬正常現象”。
四川信托關於“天府聚鑫三號”為什麽出現余額上升的解釋,得到了當地銀監部門認可。其認為,整改之後“非標資金池總體規模下降。四川信托按照99號文和我局的要求,對非標資金池項目進行了清理。截至2015年3月24日,四川信托非標資金池總體規模較2014年底呈下降趨勢。二是四川信托按照我局要求,對相關責任人(經辦人員和高管)進行了內部問責”。
四川銀監局3月25日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回複中說道:非標資金池產品的特點是資金使用端和資金的募集端存在期限錯配情況,資金募集端期限較短,資金使用端期限較長,信托公司需循環滾動發行信托產品,實現資金募集的持續性。“按照銀監會‘99號文’要求,為避免因‘一刀切’引發流動性風險,要求四川信托認真清理非標資金池業務,余額只減不漲,各個資金使用端項目逐步到期後停止相應滾動產品發行。”
南方周末記者獲知,2014年6月底,該公司全部資金池項目的非標業務額為119億元;而至2015年2月底,為116億元。“為保證流動性,減少非標業務資產,只能逐步進行,慢慢縮小,不可能一步到位。”一位信托界人士如此表示。
這位人士還介紹,相對於其他同行,四川信托的非標業務資金池,規模是很小的。大的同行,有500億-600億元,甚至可能達到800億元規模。
“這種做法,恐怕遠不止四川信托一家,這幾乎是行業里公開的秘密。” 多位信托業的受訪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表達了類似觀點。
目前在中國內地有68家信托公司,從管理資產額度、營業收入及凈利潤等指標來看,四川信托的規模處於中等水平。
“從道理上來說,信托公司沒有剛性兌付的兜底責任。項目能否兌付,是投資者本身應該承擔的風險。但實際上,信托公司為了自己的口碑、形象,很多時候必須主動去承擔那些到期不能剛性兌付的項目。這樣的項目,尤其以房地產為主。為了保證自己的品牌聲譽不受影響,信托公司只有先自己拿錢去兌了,這樣又迫使自己不得不拼命做大‘資金池’。他們去承接的,基本還都是認為自己能解決的項目。”一位業內領先的信托公司總經理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
依然在滾動的“非標資金池”,最後能否真的漸漸縮小,這依然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