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管清友:牛市何時結束?關註這5個信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90

管清友:牛市何時結束?關註這5個信號!
作者:管清友

導讀:第一,全國的房地產銷售持續好轉,庫存明顯去化,地產投資反彈。第二,政府大規模刺激超預期,基建投資重現30%以上的高增長。第三,社融和M2持續反彈,貨幣寬松轉化為信用擴張第四,CPI上行到3%以上,迫使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第五,註冊制推出,大規模IPO開始。


1、十八大之後,對市場來說,政治局會議的意義,比以往更加重要。過去,政治局是每年年中年底兩次開會討論經濟形勢,但從2013年開始,4月25日增加一次會議討論一季度經濟形勢。2013年是政治局常委會,2014年是政治局全體會議,預計今年4月25日政治局仍將召開全體會議,根據一季度的經濟形勢下階段政策進行調整。


2、本次政治局會議,可能成為政策從“供給收縮”加速轉向“需求擴張”的轉折點。從宏觀上看,一季度經濟數據超預期下行,房地產仍未企穩,出口後勁不足,經濟下行的壓力有增無減;從微觀上看,近期高層密集調研也一定感受到巨大壓力,一是企業融資成本“降得不多”,“貸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而企業平均利潤率只有5%”;二是地方政府迎來“債務到期”高峰,被動緊縮的壓力依然很大;三是持續的經濟低迷正在讓銀行的資產質量風險加速曝露。


上述壓力將迫使中央加速摒棄“供給收縮”的思路,加速轉向“需求擴張”。而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規劃的陸續出臺,地方政府可能改變過去兩年“消極怠工”的狀態,掀起新一輪基建投資熱潮。回過頭看,本輪牛市的起點恰好是去年7月底的政治局會議,那次會議標誌著中央政治態度的轉變,改革明顯加速。而這次政治局會議可能標誌著中央經濟政策的轉變寬松將明顯加速。


3、主要思路:中央貨幣寬松配合地方基建托底經濟。除了存量上的債務置換增量上的貨幣寬松也將加大力度,降準一定不是終點。目前銀行間的利率中樞明顯下行,但實體利率依然高企,(央行調查統計司)盛松成司長透露,3月末企業融資成本為6.83%,相比總理所說的5%的企業平均利潤率仍高出180個bp,未來降息空間巨大。此外,為了配合基建穩增長再貸款可能成為下階段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央強調國開行要回歸“開發性金融”的本職,總理近日調研國開行住宅金融事業部也釋放強烈信號,下一步,國開行將在保障房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而資金問題將由央行通過再貸款的方式解決。在貨幣傳導不暢的情況下,“貨幣財政化”的趨勢將更加明顯。


4、對市場來說,近期“禁傘”等事件不改長牛趨勢首先,監管層並非打壓股市。在中央堅守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前提下,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和資產負債率的唯一途徑就是加大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這必須以一個“有人氣的資本市場”作為前提。其次,監管政策的收緊只會改變牛市的節奏,從來不會改變牛市的方向。決定牛市方向的,依然是宏觀基本面。


基本面來看,本輪牛市的核心驅動因素有三個:房地產下滑背景下的居民資產重配、政府信用收縮背景下的銀行資產重配和經濟下行背景下的貨幣寬松。目前,這些因素的確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還不足以扭轉牛市的方向:


第一,房地產下滑背景下的居民資產重配是長期的,這個因素變化不大。連續的降息降準和信貸政策調整,雖對地產有提振,但效果並不明顯,一季度銷售還在大幅下滑,4月的高頻數據也不樂觀。中期內的庫存壓力和長期內的人口壓力,很難靠短期政策扭轉,房地產作為一種高收益、無風險資產的賺錢效應已經消失,房產造富時代結束,股權造富時代開始。


第二,政府信用收縮背景下的銀行資產重配有所放緩,但方向未變。除了房地產之外,政府過去通過顯性或隱性的信用擔保提供了大量無風險的高收益資產,分流了大量銀行資金。但隨著43號文規範地方舉債機制、剛性兌付逐步打破,銀行失去了這個重要的資產配置方向,大量資金轉向股市。近期這個因素有些變化,地方政府正在設法繞開43號文,通過PPP和城鎮化基金等“明股實債”的模式為銀行提供新的政府信用資產,銀行參與得越來越多,但由於機制尚不成熟,進展比較緩慢,這種資產的量級還無法與此前的城投相比。


第三,經濟下行背景下的央行貨幣寬松不僅沒有改變風向,而且力度越來越大。如前所述,只要前兩個因素不變,就意味著經濟下行的趨勢不變,為了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緩釋債務風險,貨幣寬松一定不會停止。這和2007年牛市結束前的背景完全不同,2007年央行已經進入緊縮周期,破天荒的6次加息、10次上調準備金。


5、牛市何時結束?我們認為可以關註以下幾個信號


第一,全國的房地產銷售持續好轉,庫存明顯去化,地產投資反彈。第二,政府大規模刺激超預期,基建投資重現30%以上的高增長。第三,社融和M2持續反彈,貨幣寬松轉化為信用擴張第四,CPI上行到3%以上,迫使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第五,註冊制推出,大規模IPO開始。


只要這些“信號”尚未出現,音樂就不會停止,舞會仍可以繼續。


(管清友:民生證券研究院執行院長。文章轉自“民生宏觀”,略有調整,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1414

【技术篇】深跌后何时再入场? 骑行夜幕的统计客

http://xueqiu.com/2480001764/42948473今天绝大部分股民都不好受。有个远在韩国的朋友昨天吃了涨停板都没来得及庆祝,今晚估摸着要烧酒+烤肉买醉去了。涨了,骑行客一般也就看看账户,跟媳妇儿嘚瑟下又赚了多少;跌了,才会打起精神,挑灯夜战,寻找再次出击的机会。如你满仓被套,想寻求慰藉与鸡血,恕本篇无法为你疗伤;如你已空出部分仓位,耐心守候多时,请往下看狩猎之术。

目前点位,创业板自不必说,主板整体估值也已在中枢上方(http://xueqiu.com/2480001764/38456736)。基本面角度,两市来看,没有价值股,更没有可以越跌越买的低估股。银行股单看市盈率便宜,但“增长的极限”是制约其大幅上涨的天花板(http://xueqiu.com/2480001764/37727689)。二线蓝筹如白电和部分汽车股从市盈率看不算高估,但前期增长过多依靠成本下跌,而不是销售扩张,按证监会的台词叫“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有不确定性因素。券商看好的人多,但我一直认为其估值偏高。中字头“一带一路”股价已在天上,骑行客要点名$中国一重(SH601106)$  ,该公司目前的市值是1000亿,市销率是15倍,按互联网公司的估值都贵得离谱。看一看退市的$*ST二重(SH601268)$  ,同为当年苏联援建的157个项目,就因为换了后爹,命运迥异,令人唏嘘。

基本面看没有价值股,是否就不投资了?老巴是这么做的,除了老巴,国内的基金经理做不到,散户更做不到。骑行客的持仓绝大部分都是从2000点一路拿到今天的,过去两个月没有卖也没有买而已。批评者会说,这是风凉话。事实上,从3800点开始,我就一直在等待,在估值偏贵的环境中,依靠其它的四碗面(技术面、资金面、消息面、政策面),寻找收益风险比更高的机会。

资金面现在已然没法玩了。大股东、管理层学会在公司停牌结束时,用非公开定向增发来搜集便宜的筹码,复牌后连续无量涨停十来个板,不仅没有肉,连汤都不给散户喝。今年以来,还看到过直接从二级市场增持的吗?这就是不便宜的信号!

消息面政策面各有各的门道,各有各的路数。在熊市里,这是耐心建仓的绝好机会。在牛市中,这就是刀尖上起舞,勇敢者的游戏。骑行客自叹斗牛功夫略逊,宰不了牛,还是躲远避免被疯牛所伤。

今天就来重点谈谈骑行客平素里的最弱项 - 技术面。说弱,不仅因为雪球上技术派大V写的文章,敝人大多看不懂;加之主要做中长线,技术面实践经验相比那些“超短裙”少了太多;而且记性还不好,对于那些数学意义不直观不明确的复杂指标记不住也用不来。

然而到了牛市里,骑行客对技术面的依赖日盛。尤其对未被明显低估的股票,一定要等回调至60日均线买入。这时才下得去大单,睡得着稳觉。因为这样的狩猎也错过了部分短期打板的行情(譬如$格力电器(SZ000651)$  、再譬如$正海磁材(SZ300224)$  )。当然也有过等候一个月后在今年2月9日最低位买入$金风科技(SZ002202)$  的幸事。

正是因为中长线的投资风格,让我舍弃了周期更短的均线,抓更明确的趋势市。如未能在历史大底建仓,待中期调整,争取抓调整尾端低点入场。这么做有一个明确的好处,就是避免亏损,可能会错失很多鸡飞狗跳的赚钱机会,但由这个好处会带来一个更重要的好处,就是券商软件账面上始终不出现绿色,致使心态一直保持良好,不会去做不理智的蠢事


$上证指数(SH000001)$  从去年11月爆发至今的图线为例:



第一波中期调整(2014.12.9-2015.2.6)历经两个月,到2月6日收盘接近60日均线(最下面一根蓝色)。这也给了我在下一个周一(2月9日在中期调整末端)下重注的机会。

今天的深跌后,可以见到离60日均线尚远。那么如果有中期调整的话,要么进一步下跌,要么就此盘整,等待60日均线迎头追上(前一波是后者)。所以,有耐心狩猎的朋友,没到出手的时候!

有朋友会问,如果没有中期调整,就此一路向上,岂不是踏空?让我们来看07年:



07年给大家有过两次中途上车的机会,一次未跌破60日均线,一次跌破(不多,如60日均线买入,未到需止损的程度)。把心态放平和,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不要过多关注每日涨跌,历史会给人不止一次机会

再看96年(现在都说这波牛市是政策市,更像96,而不是07):

还是两次,也是后一次破均线,前一次未破。

一般调整的前奏是放出巨量(去年12/9,今年4/20,http://xueqiu.com/2480001764/41329707,大家当还记忆由新)。有心翻翻历史图线的朋友,可看到相似的规律。

调整会至什么位置?这属于算命,如有蒙对,纯属巧合。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补缺。我们沿着这个思路:



在3900,4050和4200依次有三个缺口。考虑到4/20放量的点位是在4200点,则进一步跌破此点位的概率并不大。如果按中期调整2个月以上来计算的话,到6月底之前都不会有大的行情。其实,现在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还是7月份公布的2季度GDP,会否破7。从这点上说,A股指数破位4000点在三个月内需要黑天鹅(说着说着又脱离技术面了)。

最后,操作思路,从板块上看,目前离60日均线最近的是券商股。事实上,券商如$中信证券(SH600030)$  $广发证券(SZ000776)$  已跌破骑行客发文《冷眼观券商》(http://xueqiu.com/2480001764/39050522)时的价格。同期大盘指数则上涨了700点,涨幅近20%!

银行如$招商银行(SH600036)$  $兴业银行(SH601166)$  还离得比较远。其它二线蓝筹白电、汽车居中。

以上是我目前重点关注的品种。应和人民日报的文章,牛市也别忘风险,看空不做空,像猎人一样耐心等待下跌调整带来的机会,一买就涨,一击毙命,永不绿盘。平等地看待所有板块,对任何股票既不要死守不放,也不用划清界限。无论投资还是投机,两者所需的共同信念,就是避免永久性亏损。为了这个信念,可以一直等待下去。@今日话题 @方舟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444

市場下一步走向如何?熊市將何時到來?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49

市場下一步走向如何?熊市將何時到來?

作者:高善文

我想跟大家簡單討論一下我對幾個以下問題的一些想法。

對於商業機構從事經濟研究、證券研究的工作人員來講,研究的目的是什麽?

首先,作為一個商業機構的研究人員,研究工作最重要的目的,甚至唯一的目的,就是對未來提供明確和可以驗證的預測

對客戶來講,研究報告好不好,第一個標準就是你的預測對不對。如果預測是錯的,邏輯說出了花,對客戶來講價值都是非常有限的。

那麽,如何做預測?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總是要從對歷史數據的研究出發,那麽,對未來具備預測能力需要一些重要的假設,即在原則上未來是對過去的重複。

但實際上,我們有很多證據和分析表明,“未來是對過去的重複”這一假設,在本質上是不成立的。

第一,人類社會受到技術進步的廣泛、強烈而持續的影響,而技術進步本身是不可預測的。

第二,個人、企業、政府都可以從過去經驗中學習,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也會基於預測采取行動,並使得預測失效。

第三,金融市場上是否存在客觀的、等待被認知的真相,是有疑問的;即使這一真相是存在的,人類是否有能力認識這個真相,也是有疑問的。

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也強調了投資者根據對市場的看法采取行動,行動影響市場的表現,這回頭又會影響人們對市場的看法。這一反射過程不斷篩選出各種“偏見”。

偏見得到強化,就是金融市場泡沫興起和膨脹的過程。偏見強化的力量有時是如此大。一些人即便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個泡沫,試圖做空它仍然是極其危險的,並且在多數情況下都會以失敗告終。比如美國2006-07年的房地產泡沫,很多人都看出了這是一個泡沫,但不能改變泡沫發展的路徑。

基於這三個方面的理由,我們傾向於認為,在本質上,未來是不可預測的。現實當中,只有當未來代表了對過去的重複時,研究工作才有可能提供正確的洞察和預測。

所以商業研究的價值取決於未來在什麽程度上以及在什麽時候體現了對過去的重複。作為商業機構的研究人員,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心懷謙卑,對市場永遠要心存敬畏。事業的成功首先取決於運氣有多好,取決於你是否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風口上。

什麽是股票?

對於金融學的教授來講,股票價值是企業價值的一部分,取決於未來預期現金流的折現,股票價格圍繞價值波動。但實踐之中這有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原則上未來是不可預測的,這樣我們就無從知道股票的未來現金流,從而在原則上無法做出價值判斷。

更重要的是,股票價值真的是企業價值的一部分嗎?一個上市公司投資預期回報率10%,對股東而言資金的機會成本15%,這時,從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講,公司不應該進一步擴大投資,而應該把利潤返還給股東。但實踐中,如果沒有完備的公司治理機制去保證管理層這樣做,沒有強有力的法律體系和文化去保證管理層對股東的契約責任,那麽管理層仍然會用利潤進行投資,從而形成了對股東價值的破壞。同時,從股東的角度看問題,公司未來的現金流與股票未來的現金流也許沒什麽關系。

如果公司投資預期回報率是20%,資金機會成本是15%,這樣利潤就應該繼續投資,甚至公司繼續對股東增發,募集資金來投資。此時即便沒有強有力的公司治理和約束機制,股票價值也有希望變成公司價值的一部分,伴隨公司價值的增長而高速成長。這種股票,實際上就是成長股。從這個角度講,中國股民選擇成長股也是有道理的,成長股避免了大股東、小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利益沖突。

另外,股票還可以是籌碼,是一種交易者進行博弈的工具。投資者可以完全不關心業績和成長,只要把籌碼拉起來以後有人追,就可以了。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AH股溢價。去年10月滬港通開通,AH股的溢價非常接近0,這被解讀為滬港通是公開信息,市場吸收了這個信息。但時至今日,滬港通背景下,AH股溢價達到了驚人的30%。

同一只股票有相同的基本面,從股票價值判斷的角度,30%的溢價,應該使得更多資金從A股湧入H股。可事實正好相反,在很長時間內北上資金的規模明顯大於南下資金規模。對投資者來講,這時候的股票接近於籌碼,跟內在價值沒多少關系。

一旦把它看成一個籌碼,就是我來拉,你來追。我拉漲了,你不追,怎麽辦?我可以跟你講故事,講到你追進來為止。而基本面的重要性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大家交換籌碼的借口。比如證監會放松供應管制了,央行降息了,表面上來看,這些基本面的變化,對現金流的預測都有影響,但實際上也許只是一個借口,“A股也許就是基於基本面的趨勢投機”。股票漲了以後有更多人信,更多的資金進來,這個認知與事實的反饋過程得到強化,就會推動泡沫的興起。

經歷近一年的上漲,市場下一步的走向是什麽?

2007年市場到達最高點,同時企業盈利也到達最高點,之後指數和盈利都開始下跌。可是2009年經濟開始恢複,到了2011年上半年,整個上市公司的盈利基本回到2007年的高點,中小板的指數創出了新高,但是主板的指數比2007年的指數差一半。


把這一點解釋成盈利差異,是很難說得通的,因為盈利看起來是一樣的強勁。

另外一種解釋是資金充裕性的差異。2007年流動性充足,所以指數推得非常高,2011年流動性沒有那麽過剩,所以只把中小板推上來了,主板推不起來。就好比一條幹涸的河道,一般的溪流只讓小木船漂起來了,大輪船漂不起來,除非發了大水,而2011年水不夠大。但2011年,中國房地產市場創出新高,遠高於2007年的高點。房地產市場市值在百萬億量級以上,而直到現在整個股票市場的市值不到60萬億,從房地產市場來觀察,流動性似乎並不少。

那原因是什麽呢?

一個原因看起來是主板喪失了成長性,甚至一些公司從一個價值創造的過程,轉入到一個價值毀滅的過程,這需要估值體系的重建,需要估值的大幅度下降來補償。

另外一個原因,我們認為是主板市場在吸收中國經濟越來越大的房地產泡沫風險。房地產泡沫風險表現在兩個層面上,第一是銀行有大量的房地產市場相關的貸款,第二是銀行有大量的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其抵押品很多都是土地,而土地的價格基本依賴於房地產泡沫的維持。

2009-2011年中國房價大範圍地上漲,而我們剛剛目睹了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的破滅和次貸危機的破壞性。當大家普遍認識到泡沫風險的時候,市場也就不斷地price in這個風險,結果就是房價漲得越高,藍籌股的估值被壓得越低。這個結論如果是正確的,我們可以預判,房價泡沫見頂的時候,就是藍籌估值見底的時候。這基本地解釋了過去一年藍籌股的上漲,因為2013年底以後,房地產去泡沫的過程開始得到確認,同時地方債務風險開始得到控制。

那麽下一階段對藍籌股市場來講,刺激市場持續上漲的催化劑會是什麽?再討論房地產或許已經沒有太多的意義,雖然目前國企改革和流動性寬松繼續維持著市場的樂觀情緒,但我認為最可能的催化劑是,企業盈利在什麽時候,出現比較全面的恢複。這會對市場帶來重大影響。

歷史上促成A股牛熊轉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貨幣的放松和收緊。很多牛市的頂部,都是因為通貨膨脹超過6%和嚴厲的貨幣緊縮導致的。在我們把股票理解為籌碼之後,籌碼漲不漲就是資金和籌碼誰多的問題,錢多籌碼少就漲,錢少籌碼多就跌。這樣我們很容易知道,為什麽A股對貨幣緊縮如此敏感,因為貨幣緊縮把市場上的資金都收走了,籌碼交換的遊戲戛然而止。未來熊市什麽時候到來?一個可靠的充分條件也許是CPI超過5%,大家可能需要離場休息至少一年半的時間,並且市場的下跌是不能輕易言底的。CPI現在是1.5%左右,我認為在今年年底之前,甚至明年上半年,可能不太會出現CPI趨勢性的上升。

還有一個重要影響是註冊制。對於創業板來講,在100倍的市盈率上去交換籌碼,是一個充滿爭議和不確定性的遊戲。即便沒有貨幣的緊縮,如果有籌碼的集中釋放,這個市場可能也有問題。但是我認為它也許不會導致主板的轉折。

還有一個條件是創業板出現重大醜聞,導致成長的邏輯被證偽,這時市場也會出大問題。再比如如果經濟出現了恢複趨勢,並且得到確認,那麽資金將回流實體經濟,同時這也很可能證偽許多成長股的邏輯,這時創業板、甚至中小板的估值體系也會受到沖擊,甚至需要重建。

總結

很多人問,為什麽5年前我們的一些趨勢預測,在方向上大體說得過去,例如經濟增速、通脹、資本市場表現等等。原因是我們在當時就比較深入地研究了很多國家的重化工業化過程,然後發現它的模式和資本市場的反應是比較一致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未來是對過去的重複,中國重複了韓國、日本和德國在幾十年以前、甚至更早以前就走過的歷史。


但另一方面,我們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浪潮中,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帶來的沖擊隨處可見,這時未來並不是過去的重複。在創業板市場上如此容易出現高估值,以至於大家通常說它是泡沫,一個因素是技術變化特別快,未來難以預測,許多商業邏輯具有合理性和吸引力,但又難以證偽。

那麽創業板怎麽做預測?一種看法是,投資創業板最主要的是投資創業板公司的創始人。例如,一些創業板公司,人們可以不斷質疑說業績不行,凈資產不行,但是它的堅定的持有者說它能到1000億市值,這不是說他知道未來的現金流是什麽,而是他覺得公司老板值這個價,這個創始人靠譜,有強大的執行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並且在過去幹成過事,商業模式也有合理性。剩下的就是趨勢,跟著趨勢,他也不知道最後走成什麽樣。這是基本的分歧,它不是現金流的預測,而是對創業者價值的預判,以及在次要程度上對商業邏輯和模式的判斷。
(來源:新財富雜誌)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86

太虛榮 婚喪喜慶無視至親 任政治人物跑攤 愛搞排場 紅白帖文化何時終止

2015-06-01  TWM


人生大喜之日,政治人物致詞落落長,新人尷尬以對;人生最後一程,政治人物主祭獻花,至親好友閃邊站。

人生關鍵時刻,出現與當事者無關的政治要角,造就台灣婚喪喜慶的荒謬文化。

撰文•陳玉華

台北市長柯文哲一上任,就擺明不再跑婚喪喜慶場所,並取消所有喜幛輓聯書寫。這些被視為「不近人情」的作風,卻是直刺台灣人對婚喪喜慶過度依賴政治人物的假面情結。

「某企業老闆第二春,五院院長主婚致詞完,已經接近晚上九點,我這一桌的賓客餓昏跑掉一半了,幸好我事前吃了一碗滷肉飯。」這是︽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的親身經歷,也是許多人參加婚禮「飢腸轆轆」的痛苦經驗。

流於形式 人生重要時刻滲入政治味紅白帖跑攤,成為政治人物與選民博感情的交流站,一方要選票,一方要面子,造就了台灣婚喪喜慶中,這種低度交情,卻高度參與的荒謬文化。

熱鬧的婚禮發言權讓給了政治人物增色,連哀思的告別式,許多喪家也習慣找政治人物來撐場面。撞日的殯儀館現場,地方首長擔任主祭官,各級民代助理大排長龍,急忙趕場,匆匆拈香,不但耽擱至親好友的觀禮,也讓故人追思流於形式。

「政治人物參與喪禮的虛華,是我們全家痛恨的文化」,刺蔣案主角黃文雄在流亡海外三十二年,二○○六年剛回台時,隔年母親病逝。A4紙張大小的訃聞上,沒 有政治人物擔任治喪委員的冗長名單,只有母親從十八歲到七十八歲五個階段的照片,上面寫著「美麗、優雅、慈愛、堅強」八個字。

黃母的靈堂設在家裡的後花園溫室,櫻花樹下。「媽媽生病末期不能外出,溫室是蓋給她曬太陽,櫻花樹是她最愛逗留的地方。告別式當天,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三 點,任何時段,至親好友都可以交流與告別。」沒有花圈、花籃、祭品,當然也不會有輓聯與政治人物致詞。黃文雄說:「台灣的喪禮常把重要位置掛總統、院長、 立委輓聯,把時間留給政治人物致詞,實在荒謬。」「政治人物角色為何在告別式中占這麼重?因為台灣人對喪禮存有『備極哀榮』的心態。」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 授楊濟襄表示:「家屬希望在最後一程能風光的排場,這涉及到家族人脈展現與透露地方影響力。」「婚喪喜慶政治意味濃,關鍵不是政治人物,而在家屬。」楊濟 襄認為,好面子、撐排場,是老派台灣鋪陳人際網絡的習慣,一時要改,可能還需要幾代的觀念革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57

休學、閃婚、何時不靠爸 金惟純父女5大麻辣對話

2015-06-29  TCW


習題一、離婚後,如何經營和孩子關係?如果再婚,兩家庭怎麼相處?

老爸說:父母好好分手,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女兒說:以前會怨,為什麼我的家和別人不一樣?現在會想,因為這樣,有更多家人,真的有不好嗎?

金惟純(以下簡稱父):(離婚後)她一直跟她媽媽住,那時候我跟她媽媽還有一點疙瘩,如果我跟她感情很好,她在兩邊會很難受,所以,因為環境因素,父女關係只好淡淡的,父女關係沒有辦法在我們之間自然發生,有點遺憾。

我是一個若有似無的老爸,因為沒有真正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經驗比較少;她長大以後,(我)就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對待,其實,我要用爸爸的樣子也弄不出來,哈,只能用朋友的方式去聊天;後來,我跟她媽媽有一個比較大的和解。和解後,她跟我的關係就比較自在,不受限制。

現在我們家跟她媽媽家,兩家子一起坐下來吃飯,是OK的,所有的關係到最後,就是要圓滿,雖然我們(指前妻)沒有辦法在一起,但是,可以互相說對不起、說謝謝。

分手的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去愛他的爸爸或媽媽,就算不是愛,你好好分手,就是給孩子最大的禮物。

金質靈(以下簡稱女):國、高中的時候會怨,為什麼我的家跟別人不一樣,爸爸媽媽的關係讓我有苦有痛的感覺,因為沒有辦法解決這種感覺,也沒有辦法求救,就自己痛苦,跟自己過不去。

最近幾年,我體會很深的是,因為我爸爸、媽媽分開,我媽媽再嫁,我有個小爸;爸爸這邊有個阿姨,小爸也有爸爸、媽媽,都對我不錯,我阿姨的媽媽,我也叫她阿嬤,她也對我很好,然後,我有兩個妹妹,因為這樣,多了超多的家人,真的有不好嗎?

今年年夜飯時,回爸爸這邊過,阿嬤也來,阿嬤發紅包,當然是發給兩個妹妹,因為她就這兩個孫輩,我在旁邊,就在想我是不是也要講吉祥話,我不是想要拿紅 包,爸爸怕萬一阿嬤沒準備會尷尬,就拉我一下,我就沒去;後來,我跟妹妹聊天時,後面突然有個人抱住我,手上拿個紅包,是我阿嬤。

阿嬤說,「我跟妳講喔,高家的女兒(編按:金惟純另一半姓高),沒有出嫁的,都可以拿紅包啦!」我當時真的不知道要講什麼……。還有,她每次做醉雞,都會多做一份,叫我拿回去給我媽媽跟小爸吃。

我就覺得,我有什麼好怨的,多了一個這麼好的阿嬤。

父:我真的不知道(紅包)這件事……,很感謝妳把自己活好了,很感謝妳能夠這樣看發生的事,已經發生的事,無法彌補,只能靠妳這樣看這件事,然後,這件事就沒事了。

我們父女的關係,此刻達到最好的關係。對她的期待,只有一句話,好好把人生過好!

習題二、好不容易去美國念書,孩子突然告訴你:我要休學!

女兒說:感謝你,沒有堅持要我怎樣。

老爸說:妳可以做這樣的選擇,重要的是,要承擔。

女:我在美國念大一時,決定休學,我爸爸並沒有說什麼,他只是把休學、不休學的利弊分析給我聽,他告訴我都要承擔,他不支持不反對。

這件事,我還滿感謝我爸,因為,他沒有堅持要我怎樣,就是讓我自己去想、去反省。這算是我人生做的一個比較大決定。

父:那時候,我在意的不是學位,我希望她既然去美國,能留一段時間,把該學、該看的東西看完,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做父親的,贊成沒有理由,反對沒有立 場,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不贊成不反對。我能做的就是提醒,做這樣決定,要面對的一、二、三、四、五(件事),只有最厲害的人,能夠承擔的人,才能做這樣 的決定,你是不是這樣的人,自己要思考;結果,她做這樣選擇,我內心深處還有一點高興,我覺得人可以做一些重要決定,這比人生什麼事都沒發生、沒經歷好 吧?重要的是,要承擔。

習題三、孩子和異性認識不到一個月,突然決定要訂婚,該怎麼辦?

老爸說:這男方我還沒見過,我情何以堪?

女兒說:你不來,我們還是照辦!

父:質靈沒有談過戀愛,那是第一個交往的男生,我還沒見過,交往兩個多禮拜,她就(打電話)說她要訂婚了,她說,男方的媽媽找通靈的人來看,說他們兩個是 天作之合,必須在那天要訂婚……這事情太怪了嘛,我就跟她講,你們要交往,我當然很祝福,但是,一個通靈的人講說,一個禮拜後要訂婚,我做為一個知識分 子,我情何以堪,而且,還沒見過(男方)……。

我就跟她說,可不可以雙方家長見個面,吃個飯,認識認識,祝福你們的交往,不要說訂婚行不行?她說,不行,最後她說了一句話,真的……很傷心,她說,「那你不來的話,我們還是照辦。」

她是很冷靜,很有禮貌這樣說,那時候我就想,那我就不去了。這件事,實在很難消化啊,難受了兩天,就跟一位好友吃飯,一整天都在講這件事,好友很有智慧,他說,你不但要去,還要帶禮物去,還得要高高興興的去!唉,我被說服了,好吧,只好接受去,還帶全家老小去。

為什麼想通?這種時候沒有道理好講,萬一因為這個原因,父女不講話,她去訂婚不開心,然後,我在家生氣嗎?沒有必要,反正已經是這樣,就高高興興去了。

女:第一次知道爸爸當時傷心感受,很驚訝……我那時候不懂事,沒有顧慮到爸爸的感受,可能他平常太寵我了,他一直都很支持我的決定。

他那時候,都沒有表現出來,我不知道他的心情,這件事我有很大的學習,我也沒想清楚,訂婚是早了一點,年齡太小,對方是準備好的,過程中,我才發現,我還沒準備好,一年多以後,就平和分手。

父:哪有那麼容易分手的!你要謝謝人家!我不能說這是錯的決定,只能說這是倉卒的決定。

為什麼我會很快接受她的事情,包括休學、訂婚,因為,我覺得她很善良,內在有領悟力,她不管經歷什麼事,都會走出來的,我是對這件事有信心,她會做很多特別的決定,是她人生的歷練不夠。

做一個父親,若我判斷這件事會帶來極大傷害,無法挽回,我可能不會讓步,因為我也做過很多荒唐事,但我不會去做惡,人生有這樣經歷,才會這樣看待這件事。

習題四、父母怕孩子做錯事、走錯路,但孩子都不聽勸告,該怎麼辦?

女兒說:爸爸說實話,我就聽進去了。

老爸說:我開始聽她講話,她就開始聽我講了。

父:人非常簡單,就是你不聽我講,我就不聽你講,你不聽我的,我幹嘛聽你的?小孩一定這麼想嘛,不管你是爸媽、你是老闆、你是博士,你走過的橋比我走過的路多,那些都是你想的。

所以,我開始聽她講話,她就開始聽我講話了。

女:應該不是不想聽他講,而是他講到一個我早就知道我還沒做好的事,我就覺得,我知道我知道,會有點自責,因為還沒做到,最多是這樣子。

小孩子應該不是不想聽爸媽講,但是,就是自己也沒有能力做到,多聽也會覺得很煩躁,小孩煩的是這個,(父母)要給他一點時間做到。

爸爸比較像是,因為他沒做到,我要提醒你……,像他會告訴我,他比較沒自制力,比較懶散,比方說,你不可能要求他幾點睡,幾點起來,很routine的事,這個是爸爸很真實的部分,因為溝通很真實,也就會比較聽得進去。

習題五、孩子,你什麼時候才能經濟獨立,不靠老爸養啊?

老爸說:三十歲以後,就完全不管妳了。

女兒說:我已經開始準備了,雖然還不穩定。

女:我前幾年住在台北東區,花費比較高,一下子金錢沒控制好,身體又不舒服,沒有辦法,就想說,爸爸應該可以幫忙一下,那次我是講說,我脊椎不舒服,這塊 可以資助嗎?結果,爸爸就說,人是不會生病的,妳是不是沒有把自己照顧好?太晚睡,飲食沒有照顧好,身體才會不舒服。

因為爸爸一直很寵我,他這樣說,我當下覺得,爸爸怎麼會這樣跟我講?真的好狠啊! 幾天後,爸爸有個常去的整脊診所,打電話給我說,你爸爸有放一些費用在這裡,妳如果有需要可以過來。

一、兩年後,再回頭看這件事,才覺得,對,他沒有講錯,是我沒有把自己照顧好,連經濟也沒有顧好。後來,有跟爸爸聊這件事,爸爸說,「其實,你知道嗎,哪 個做爸爸的不想寵女兒,讓她去買她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我覺得我還是要忍下來。」當時,我就覺得,他真的很不容易(哽咽)……,別人父母做得到(忍耐得 住)嗎?(流淚)

我有很誇張的時候,有一次我要領錢,就發現領不出來,我一看,裡面只有二十八塊,我整個人就很慌張,怎麼會這樣?

我現在在準備(經濟獨立),我不是做得很好,但,最起碼,我不會讓生活變得那麼慌張;我一個禮拜三天去餐廳打工,每月老闆娘拿薪水給我,大概一萬多塊,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模式,打工、畫畫,但(收入)還沒有很穩定 ,還是要接案子,不可以想休息就休息。

父:那次是我刻意的(指女兒搬到東區住),我一直覺得她住在偏遠的地方,生活太狹窄,她想來台北,我把它視為教育費(付租金),果然也教育得滿徹底的,呵 呵,我去那邊(女兒住的地方),常看到酒瓶堆在那裡面,她租在SOGO旁邊,變成朋友的中繼站,她那段時間徹底體會都市夜生活。

她現在還不能完全獨立,是半獨立,我跟她講說,三十歲(經濟獨立)就完全不管了,這是特別寬限,她要自己過日子,要算自己有多少錢。她經歷這段,以後回想起來,一定會覺得很值得。經歷過,才會變成人生的資本。

養活自己,是必修課,沒什麼好討論的;你要先證明自己可以養活自己,必修課過關,人生最基礎的信心,就有了。若干年後父母給你資源,這是禮物;在證明自己的階段,父母要想辦法把手收回來,要讓他自己去歷經苦、難,這都會變成他人生的底氣,以後遇到事情就不會怕。

有人問我,當然你現在經濟狀況比較好,如果沒有了呢,剩下一半,剩下三分之一,怎麼辦?對我來講,沒有在怕,不是沒過過啊,怕什麼?我知道那樣也可以活, 不會活不好,不能習慣於依賴這種生活方式,沒有就不行;有,我可以enjoy(享受),沒有,我也OK,必須常常讓自己這樣子,才不會恐懼失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141

阿里影業宣布新的人事任命,憋了一年的“大招”何時亮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12/151497.shtml

11

回顧下2015年以來,阿里影業在產業布局上做了些什麽:4月底宣布以8.3億元人民幣全資收購粵科軟件;6月份通過配售股份募資121億港元’加上正在與阿里巴巴集團探討的兩項資產的註入,阿里影業的娛樂全產業鏈條已經初具雛形;海外業務方面,阿里影業今年先後與派拉蒙等全球影業巨頭達成合作,投資的首部好萊塢大片《碟中諜5》已在海外上映,九月該片將正式在國內上映。此外,阿里影業在洛杉磯組建了團隊,並已和歐洲、日本和韓國眾多一線娛樂公司建立了直接業務關系。

8月12日,阿里影業宣布任命阿里巴巴資深副總裁張蔚為阿里影業公司總裁,並直接負責公司海外業務以及投資並購等業務;任命阿里巴巴前資深副總裁、首席人力官鄧康明為公司首席運營官(COO),全面負責法務、財務、人力資源、市場公關等公司管理事務以及公司的電商業務,均向阿里影業首席執行官(CEO)張強匯報。阿里影業的內容研發和制作業務仍將由張強親自管理。

新宣布的阿里影業業務組織架構將聚焦內容研發及制作、宣傳發行和電商平臺及海外業務四大板塊,並逐步在大數據底層上,構建基於互聯網生態的實現各業務單元之間的全面打通和橫向協同的底層平臺。

具體而言,內容研發和制作業務將以IP為核心;宣傳發行業務則將以互聯網技術應用和大數據為基礎,打通傳統線下營銷方式;此外,基於阿里巴巴生態體系所延伸的娛樂電子商務平臺的搭建和運營,將會面向全行業開放,以幫助整個產業創造更多的利潤來源和價值空間。另外,積極拓展海外業務,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技術和人才,直接參與娛樂產業的全球化競爭,也是是阿里影業未來的戰略重心之一。

附:資料介紹,此次新到崗的兩位高管均為“老阿里人”:

張蔚:2008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團,出任阿里集團資深副總裁和戰略投資部負責人,主導過阿里巴巴多項重大投資並購。加入阿里巴巴之前,張蔚曾在多家國際500強公司擔任高級管理職務,包括美國通用電氣集團、貝恩咨詢公司、NBC環球、新聞集團及下屬公司星空傳媒等;

鄧康:2004年加入阿里巴巴集團,先後擔任阿里集團首席人力官、資深副總裁,執行董事在內的多個高級管理職務,主管過人力資源、市場營銷及戰略合作,在公司運營事務和相關業務上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加入阿里巴巴之前,鄧康明曾於多家跨國企業出任人力資源總監,包括微軟(中國)、甲骨文(中國)、達能(中國)及強生下屬公司楊森制藥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卡西,文章為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624

瘋狂燒錢的餐飲O2O,何時迎來真正繁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16/151988.shtml

608830374642876872

細數互聯網風口上飄著的豬,餐飲外賣O2O絕對是最受輿論爭議的那一只。而最近“餓了麽”因為融資6.3億美元但實際只有4億的消息更是讓行業備受詬病。不過,餐飲O2O雖然飽受質疑,但是給生活帶來便利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 但是,作為O2O最具代表性的餐飲外賣服務,由於燒錢大戰的催化,在鑼鼓喧天熱鬧非凡的表象之下,整個行業卻並未迎來真的繁榮。

補貼大戰狼煙四起,用錢燒出的繁榮存在虛火

一提餐飲外賣O2O,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兩個字:燒錢。而因為一直處在互聯網風口的中心,在資本大量湧入的情況下,整個行業以補貼開拓市場的燒錢方式堪稱已經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絲毫不亞於此前的打車O2O。以至於曾經以免費模式顛覆了整個殺毒軟件行業的周鴻祎也不會想到,現在的互聯網創業,想要拿“免費”已經難以承擔行業改革之名,更難談顛覆了,似乎倒貼才是真正的互聯網玩法。

易觀智庫監測數據顯示,以校園用戶為切入口,並逐步向白領市場過渡的餓了麽,以35.13%的市場份額,在今年7月中國互聯網餐飲外賣白領商務細分市場中排名首位,美團外賣緊隨其後占比30.52%,百度外賣市場份額快速上升到25.59%。而今年6月底,阿里集團和螞蟻金服也聯合出資60億元重啟了口碑網,之後7月9日新上線的支付寶9.0版新口碑正式接入,一個月後,原來的淘點點更名為口碑外賣,阿里也終於正式加入外賣之戰,對用戶進行大幅減免優惠,使得整個行業的燒錢大戰進入白熱化。

而為了得到更多的訂單,美團外賣和餓了麽都已經進行了多輪融資。在去年的5月,餓了麽進行了D輪8000萬美元融資,在快速“燒錢”的補貼策略下,這次融資還沒有超過5個月,就在業內爆出,餓了麽資金鏈出現斷裂,形勢危機,不得不再次尋求融資。在挺過今年1月後,餓了麽又宣布獲得3.5億美元融資。而又是時隔半年,餓了麽宣布完成6.3億美元新一輪融資,雖然隨後被媒體曝光是虛報融資額,實際金額只有4億美金,但無論餓了麽此輪融資額多少,從每一輪融資金額和融資間隔來看,都足以說明餓了麽對資金的強烈需求。而在今年一月宣布獲得7億美元D輪融資的美團網,也被爆在短短的半年時間內,其獲得的資金已經燒完,目前正在洽談超過10億美元的新融資。

而為了獲得更多的資金,餐飲外賣平臺們不得不繼續瘋狂燒錢,依靠這種野蠻粗暴的辦法增加線下城市數量、商家占有率、交易成交額,以此吸引下一位投資者,導致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之中。而餐飲外賣平臺們雖然依靠折扣和優惠等“燒錢”手段迅速積累了一定的用戶量。但這也體現了餐飲外賣O2O正越來越同質化的問題,在“燒錢”結束能否保持用戶留存率依舊值得懷疑,因為靠補貼獲取的大量用戶其實並沒有忠誠度和黏性可言,而一個良性的商業模式應該是隨著隨著規模擴大,邊際成本遞減,而邊際效益遞增,但是目前的餐飲外賣O2O則是反其道而行之,邊際成本不但沒有越來越少,其效益也沒有隨著訂單數量的增加而大幅增加。反而是瘋狂燒錢讓各個平臺過度依賴資本,體量越大,面臨的資金壓力也就越大。而隨著投資寒冬將至,這種畸形的模式很容易重蹈當年的團購大戰覆轍。

巨頭陰影之下,新創餐飲O2O平臺該如何突圍

艾瑞最新發布的《2015年中國外賣O2O行業發展報告》稱,2014年我國餐飲外賣市場規模超過1600億元,占整體餐飲消費的比例為5.8%;到2017年,這一比例有望達到9.0%,外賣市場整體規模也將超過3000億元。而這塊巨大的市場蛋糕,也吸引著BAT巨頭們的介入,隨著餓了麽、美團外賣、百度外賣等幾大外賣平臺曠日持久的攻堅戰,外賣O2O“燒錢”大戰更是變成滔天大火,燒遍整個行業。那麽,在燒錢成為行業主流的時候,創業公司在這個行業是否還有機會?

在作者看來,燒錢拼補貼雖然其勢洶洶,但餐飲外賣O2O的核心是服務,資金必不可少,但是把燒錢當作占領行業的法寶,屬於旁門左道,餐飲外賣作為高頻次使用的行業,燒錢的狀態長久之後必將難以為繼。不管做什麽,只有將服務放在重中之重,用戶才能夠真正頻繁來使用這個平臺。而餐飲外賣的服務核心又分為店面服務和送餐服務。在這兩方誰能做到優化創新,與行業巨頭們形成差異化,誰就能免於陷入被動且不占優勢的燒錢大戰,而以行業新秀餐百匯為例,我們可以把新創餐飲O2O平臺的突圍方式歸結為兩類:

一、幫助餐廳互聯網化,結合線上產品重構店內服務場景

作為餐飲O2O的重要使用場景,餐百匯對店內餐飲消費模式的重構是一個很精準切入點,將堂食業務與商家支付系統打通,將服務升級為工具,以此來吸引用戶使用。其模式為客戶到店後,無需排隊,無需服務員點餐,自己掃微信二維碼即可進行點餐支付,省去排隊的繁瑣。更為關鍵的是,同時這項堂食業務完全免費,能迅速占領商家的支付入口,有效的實現線下到線上的低成本導流,形成完整的O2O閉環。而它的模式特點就是把原來手工的事情,通過軟件實現互聯網化,自動化。對餐館來說,這一方面確實能夠解放勞動力,優化服務效率。另一面也能極大的提升用戶體驗。

而重構的店內場景解決了三類餐飲服務的核心痛點:

第一類:對於連鎖快餐,如麥當勞肯德基,解決了在就餐高峰時,站著排隊點餐的問題。

第二類:對於小型的夫妻店,解決其勞動強度大、老板娘被困在收銀臺無法分身、甚至收假錢等一系列問題。

第三類:對於普通餐館,解決了餐廳服務員不夠用的問題,避免就餐高峰時客人招呼不過來,導致客人體驗差,損失客戶的情況。

二,以專線模式顛覆外賣配送,避免成為餐飲界的滴滴快的

在用戶關心的幾大問題中,送餐速度排在首位,而這也是用戶投訴頻率最高的問題,相對於補貼,近60%的用戶都將根據送餐速度作為自己是否選擇的重要參考。但在用餐時間,往往由於訂餐人數過多,導致出現送餐速度慢的情況,遲到現象層出不窮,這嚴重影響到了用戶體驗與下一次購買的欲望。而餐百匯以天津地區為根基,精耕市場,推出的創新型的午餐極速送模式,在眾多外賣網站的強力補貼之下殺出血路,非常值得參考。

眾所周知,與其他行業不同,受天然需求波動的影響,服務行業不像其他行業那樣商品可以庫存,低谷時放倉庫里,高峰時多賣。因為服務是無法庫存的,必須即時生產和消費。一旦需求大,搶單送餐的速度必將會受到致命影響。像一般的外賣平均時間40分鐘-50分鐘,但是常常會出現一兩個小時才能送達的的問題。甚至可能會出現超過半個小時後送餐員打電話通知不能按時送到,用戶只能無奈取消訂單的情況。顧客選擇取消後,餐廳卻已經將外賣做了,如此一來就只好浪費掉。為了安撫餐廳商家,幾大平臺推出了一種賠償補貼服務,雖然看似解決了餐廳商家的損失問題,但卻也導致了更嚴重的刷單問題:很多上商家會利用這種補貼漏洞,接單之後想辦法拖延時間,在客戶取消後騙取平臺補償。這不但嚴重影響用戶體驗,同時也讓餐飲O2O平臺增大了資金壓力。

另外,當下幾大平臺通用的外賣配送員搶單模式,也會形成跟滴滴快遞一樣的情況,出現“拒載”或者不接單的情況,其是遇到下雨等天氣,外賣需求暴增,用戶翹首企盼外賣,而此時送餐員卻特別不願意搶單,導致大量訂單商家做了卻無人來給送,客戶和餐廳商家對此也無可奈何。同時大規模調度搶單的模式,始終無法保證最核心的服務:速度。而送餐員因為是在送餐途中搶單,所以搶單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並不是一個好的模式。

與這種搶單+賠償補貼模式不同的是,餐百匯根據自身優勢,午餐極速送業務選擇的是定點輸送。既不像搶單模式那樣低效率,也不是點對點的高成本模式。類似於一種獨特的專線模式,送餐員每天都是固定的路線和區域,規劃好路線之後整條線上的訂單都是由配送員隨接隨送,如同一趟地鐵,保證了準時準點,從餐館的選擇,下單,支付方式,簽收方式,到達時間確認等各個環節都圍繞著極速送達進行優化,即沒有危險性,又無可推脫。即使一份也可以起送,大大降低了配送成本。同時,相對於對商家的補償模式漏洞,餐百匯用了一個簡單卻行之有效的辦法,即如果超出規定的時間,無需用戶取消訂單,餐百匯將會無條件為客戶免單,由自己向餐廳商家支付費用。所以,依靠午餐極速送的核心業務模式,餐百匯雖然沒有補貼,知名度也沒有三大外賣網站高,但卻依舊牢牢占領了濱海新區的白領市場。而這種模式一旦在全國推廣開來,將很有可能戳破當下外賣市場的虛假泡沫,將餐飲外賣O2O行業重新引導到服務競爭上。

除了餐百匯,像南京零號線、北京生活半徑、杭州點我吧、廣州的1號外賣等眾多初創的中小型平臺在避免卷入燒錢大戰的同時,也選擇了本土化的模式,把當地市場做細,深入到大公司無法覆蓋到的領域,在本地市場中牢牢的占據了一席之地,並且獲得了眾多資本青睞。零號線、生活半徑早已獲得戈壁創投的投資,而近期1號外賣也同樣獲得了薛蠻子領投的數千萬投資,這充分說明了餐飲外賣行業雖然面臨著巨頭們的擠壓,但創新空間依舊不小,中小型平臺可以結合自身的本地化優勢,尋求突破。

行業格局難定,餐飲O2O想要盈利仍任重道遠

作為一個市場規模數千億的餐飲外賣市場,競爭從未停止過。雖然美團外賣和餓了麽等行業小巨頭以絕對領先的市場份額占據了餐飲外賣的半壁江山,但其份額並非是真正需求的必然產物,而是燒錢燒出來的市場份額。而眼下,資本市場的O2O熱潮正在降溫,餐飲外賣O2O格局將會走向何方,依舊難以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整個行業將會和其他市場一樣,大批平臺死掉,然後剩下一兩家寡頭壟斷市場的情況恐怕很難出現。

因為任何一個行業的崛起必然是經歷混戰的戰國時期,然後才會進入穩定期,餐飲O2O決定著著本地生活服務的未來,這個市場或許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即使領域內會再出一個比淘寶體量還要大的平臺也有可能,但受垂直性,地域性和產品服務差異的特質影響,依舊會容納很多小的有特色的本地公司生存。因為所謂行業壟斷,只有純互聯網公司才有極大的可能,比如搜索,比如社交電商,可以做到一家壟斷,但是凡是依賴線下的業務,都很難形成絕對壟斷。而由於是重線下的模式,餐飲O2O市場將會存在很多勢均力敵的集團。劃分為一線陣營,二線陣營等。像以目前的形式來說,餐飲O2O中,暫時形成美團、餓了麽、百度外賣三大實力站在第一梯隊的局面,但無論哪個真的成為餐飲業巨頭,都還需要磨練與發展。而像餐百匯這種小而美的平臺,雖然其業務形態比較良好,距離行業佼佼者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要走。所以,整個行業想要進入盈利模式,仍舊任重道遠。

而且由於餐飲O2O的重模式,將會非常考驗各家的團隊運營能力,運營成本的消耗如何降到最低,是其盈利的關鍵,而這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經過長期的摸索和碰壁,而當前的情況是,及時從燒錢補貼的階段中抽身,才有可能讓整個行業進入良性發展。

狄更斯的《雙城記》開頭中說,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段話對於現在看似火熱但實則虛火旺盛的餐飲外賣O2O尤為適合。作者相信,餐飲外賣的O2O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信心還在,希望就還在,嘗試著換一種思路去思考當前的商業模式,勇於放棄一些看似很美的東西,比如燒錢大戰,或許會柳暗花明,讓整個行業迎來一個真正的繁榮時期。

本文作者: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深度觀察者。微信公眾號:歪思妙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80

生鮮O2O何時才能“苦盡甘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20/152428.shtml

導讀 : 得生鮮者得天下——這句話曾在傳統零售領域廣為流傳。如今,這條黃金定律在互聯網電商圈依舊奏效。然而在一層層阻礙之下,生鮮O2O遲遲不能爆發。在尚未解決行業痛點,建立健康的商業模式之前,生鮮O2O還有一段長長的苦盡甘來的過程。

得生鮮者得天下——這句話曾在傳統零售領域廣為流傳。如今,這條黃金定律在互聯網電商圈依舊奏效。作為國內電商僅存的一塊“處女地”, 無論從資本層面還是消費層面,生鮮電商似乎都迎來了發展的黃金季節。

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近年中國生鮮電商交易增勢迅猛,預計2018年交易規模將突破2300億元。以天貓、京東、亞馬遜、一號店為代表的綜合型電商爭相布局生鮮業務,本來生活、天天果園、D Mall等垂直型生鮮電商也受到資本追捧,動輒攬獲數千萬美元融資。

生鮮市場軍備賽——五大軍團各自為營

若將生鮮電商劃分為不同的歷史階段,2005年至2012年可謂行業發展的第一階段。在此期間易果網、沱沱工社等小眾平臺開始將傳統電商模式複制到生鮮領域;2012年至2013年被視作行業發展第二階段,在社會化媒體及移動互聯網的推動下,順豐優選、本來生活等新軍不斷探索B2C、C2C、O2O等多重模式的生鮮電商;2013年至今迎來了發展第三階段,隨著天貓、京東等互聯網巨頭的湧入,生鮮電商逐漸由小而美向大而全轉變,幾乎覆蓋所有生鮮品類,行業隨之進入資源整合與格局更變的階段。

如今,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上暫時形成幾大陣營競相追逐、各自占山為王的局面。

第一陣營:大型綜合電商平臺領軍代表:天貓

縱觀國內大型綜合性電商平臺,天貓、京東、一號店、亞馬遜、蘇寧易購等無一未涉足生鮮電商。這個龐大陣營中的玩家擁有幾大先發優勢:1.流量積累帶來的入口優勢;2.品牌積累帶來的信任優勢;3.沈澱出用戶使用習慣的消費優勢。

然而盡管樹大根深,優勢重重,但綜合平臺仍無法消滅其生鮮電商之殤。這類陣營中的玩家往往以平臺模式布局生鮮電商,商品標準難以統一、個體商家的食品安全問題無法保障、供應鏈無法從源頭上把控等問題都為平臺的未來發展埋下隱患。

第二陣營:垂直生鮮電商平臺領軍代表:本來生活網

本來生活、沱沱工社、我買網、天天果園、莆田網、優菜網、一米惠等垂直生鮮電商可謂是生鮮電商的發起者。從誕生之時,它們便專註於生鮮這一獨特領域,顯得垂直且專業。

但是,垂直陣營中的玩家依舊面臨種種焦慮。首先是供應鏈問題,這些垂直平臺往往缺乏食品供應商的前期積累;其次是品牌力問題,小平臺獲取新用戶的信任成本異常高昂;再次是物流配送問題,垂直生鮮目前采用的物流外包模式,往往加大商品損耗力度;最後,還有一個食品冷倉儲問題,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冷倉儲往往成為中小型垂直生鮮難以承受之重。

第三陣營:傳統超市O2O生鮮電商領軍代表:永輝超市

2013年起,生鮮電商的戰場上出現傳統超市的年輕身影。對於擁有終端實體店鋪的傳統超市而言,它們在短距離配送、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占有優勢。但隨著永輝、麥德龍、華潤萬家等生鮮平臺相繼被爆虧損,可以看出超市大軍在生鮮電商這場戰役中生存堪憂。

傳統超市涉足生鮮電商,首先光是搭建電商平臺的前期技術投入就十分昂貴,讓很多傳統連鎖超市無法承擔;其次,隨著網站運營成本不斷上漲,用戶獲取成本更是水漲船高,這讓傳統超市更加入不敷出;最後,為了做好生鮮配送,傳統超市還需配備專人進行打包發貨,除人力成本,不菲的物流配送成本導致很多超市電商關門大吉。

對於這類傳統連鎖零售企業而言,筆者實在不建議這些外來軍耗費巨資在IT技術的搭建上面,通過與千米網、商派等電商解決方案平臺的合作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服務商們負責提供IT解決方案,平臺商們只管發展和服務用戶。只有專業化分工.才能真正讓各個環節的效率達到最高。

第四陣營:社區O2O生鮮電商領軍代表:愛鮮蜂

愛鮮蜂、我優鮮、M6生鮮等作為社區生鮮O2O的典型代表,以生鮮、即食產品等對冷鏈供應要求更高的產品為主打,專註於社區生鮮最後一公里的配送,用戶則定位為以白領為主的社區居民。

以社區O2O的模式做生鮮電商好處顯而易見,需要大量的冷倉儲,送貨上門方便,生鮮損耗率最小,菜品新鮮度最高。更重要的是,社區作為物流配送的最小單元,能夠將物流配送速度提高到最快,運營效率提高到最大化。

第五陣營:物流生鮮電商領軍代表:順豐優選

提到生鮮電商,以順豐優選為代表的物流平臺為這個行業增添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從物流配送到生鮮電商,順豐優選選擇將最大優勢——物流發揮到極致。同時,順豐物流在全國範圍擁有數萬家的倉儲中心,可以有效幫助其儲存生鮮商品。

但是,盡管物流及倉儲擁有優勢,但順豐優選在生鮮商品的供應鏈管理上挑戰更高。作為最後的入局者,順豐優選如何與全國各地農場、果蔬批發市場達成合作。從源頭上解決供應鏈的問題,需要順豐優選好好斟酌。

究竟是什麽讓生鮮電商遲遲不能爆發?

目前,大部分的生鮮電商市場被綜合型電商大佬們牢牢占據,其中天貓更是把控著市場的絕對份額。盡管如此,筆者堅信生鮮電商不會只是巨頭們的遊戲,各類垂直電商及新入局者仍將有市場機會。

為何筆者如此篤信?原因有二。第一,生鮮電商市場空間巨大,即便是BAT體量的大佬仍無法吃下所有市場蛋糕,這個行業可以容納更多的市場玩家;第二,生鮮電商難度很大。產業鏈繁複冗長,各個環節都存在相應的壁壘,想要全面突破可謂不易,有一技之長的電商玩家自然可以獲得生存。

業界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上半年,中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僅有40家實現盈利,收支達到平衡的企業也僅有4%。這意味著,絕大多數大部分則介於暫時虧損與巨額虧損的尷尬狀態。看似巨量的市場背後,為何生鮮電商的發展仍然舉步維艱?

產業鏈上每一個細小環節的誤差,都讓生鮮電商的發展不遂人願。在這里,筆者只想突出兩個核心的大點來談談生鮮電商遲遲不能爆發的原因。

第一:冷鏈倉儲VS物流配送

不同於3C、服裝等標準化產品,生鮮產品屬於高損耗以及保質期有限的品類,對冷鏈倉儲及周轉效率要求極高,一旦出現庫存積壓唯一導致的結果便是大量浪費。

而被視為“珠穆朗瑪峰”地帶的冷鏈物流恰恰被視為生鮮電商的命門所在。尷尬的是,據業內人士透露,我國現階段冷鏈運輸應用率僅有19%,物流成本不降反升,冷鏈物流費用占據生鮮電商運營成本40%,這又直接導致了用戶體驗的不斷降低,。即便是享譽盛名的京東物流體系,依舊難以承受生鮮電商之中重。

盡管有些無奈,比起常溫物流,冷鏈物流的要求更高、運轉更複雜、成本投資更多,堪稱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這往往讓很多電商“望洋興嘆”。

第二:均客單價VS訂單頻率

生鮮食品大多需要冷鏈配送,生鮮食品附帶的氣泡膜包裹、防隔層、專用運輸箱等需要3-10元不等的成本,成本是普通常溫配送的130%,這意味著想要收抵平衡至少需要100元左右的客單價。然而矛盾在於,相較於3C、服裝等其他電商,生鮮電商不幸地被歸於客單價低的品類。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很多生鮮電商只做高端及進口,然而這種極端的做法往往讓他們忽視了“高客單價≠高頻購買”的事實。即便可以太高客單價,較低的訂單頻率依舊讓生鮮電商的發展一路受阻。左右為難的生鮮電商們,只能用促銷、打折等賠本吆喝的方式來維持熱度。

在生鮮電商尚未解決這些行業痛點,建立健康的商業模式之前,還有一段長長的苦盡甘來的過程。

那什麽拯救你,我的生鮮電商?

筆者非常認同順豐優選崔曉琦的觀點:生鮮電商是一門複雜的生意,需要上遊滲透到基地、中間控制物流、末端抓住用戶群,最終降低損耗率,提高配送體驗,控制物流成本。此外,筆者得出幾下幾點思考:

第一,O2O——生鮮電商的首選商業模式

考慮到生鮮品類的特殊性,O2O模式無疑是其首選。原因在於,O2O模式與生鮮市場存在著先天性的契合之處。O2O作為一種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的方式,是一種既能解決老百姓渴求原生態產品的需求,同時又能降低交易和配送成本的極佳模式。

此外,O2O強調線上支付與線下體驗,這尤為適合於對商品體驗性要求極高的生鮮行業。純線下市場中生鮮產品從農莊產地銷售,再批發到各級超市、賣場,最後才能進入消費者餐桌,在此期間的信息不透明、產地上對生鮮食品的損耗,食品品質安全無法保障等問題重重。O2O模式則能將2個O做到極致,讓信息透明、速度最快、質量最好,

第二,本地化——生鮮電商尋求發展的最佳路徑

雖然筆者說O2O模式是生鮮市場的首選商業模式,但單純的O2O模式依舊難以完全拯救生鮮行業。因為O2O模式在物流、庫存和供應鏈管理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僅強調在線支付與線下體驗,對於生鮮市場的具體定位、市場需求、質量保障以及用戶消費習慣和缺乏清晰概念。此時,以本地化服務為特色的區域型O2O值得被各個企業重視。

在做本地化生鮮O2O時,實體網點結合生鮮做O2O是種不錯的組合。以南京地區本地化的生鮮特產電商O2O平臺一米惠為例,其布點一般采取兩種方式:一是自營的網點,二是整合第三方網點如社區便利店、小賣部、洗衣店、快遞站等。這些本地化的實體店做可以做為預售和取貨配送的點,具備提貨和展銷雙重價值,在取得用戶信任、滿足消費者傳統的消費習慣的同時,更能彌補生鮮配送在最後一公里的短板。

第三,   小而美——拒絕貪大求全,專註、極致

對於生鮮電商而言,做不了“大而全”,還可以做“小而美”。

客觀來看,天貓、京東等綜合型電商利用自身平臺和流量優勢,通過商家入駐方式布局全品類生鮮,並迅速擴張到全國各個城市。這樣的業務形態能快速獲得規模,但從上遊的選品、供貨、產品質量把控到下遊的物流、營銷、運營、管理等,這對生鮮電商的整體運營能力要求極高。

因此,生鮮電商創業者再從本地市場切入後,可以選擇一個或幾個垂直品類,深度介入並整合供應鏈,包括上遊的農業基地直采、中遊的B2C平臺和倉儲物流建設、下遊深入社區的O2O布點等,基於品類和地域形成自己的資源壁壘。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品類和市場的擴張。

第四,   做品牌——生鮮需要強大的品牌背書

無論主打國外進口,還是專註原產地直發,生鮮電商都需要建立自身的品牌影響能力及溢價能力。品牌影響力可以引導消費者關註電商品牌,完成商品選購等前期消費,而品牌溢價能力則可以在消費者無法辨別產品特性時,通過平臺公信力給消費者實惠的感覺。

當然,除了具備強大的品牌背書力,生鮮電商從食品采購到冷鏈倉儲,從層級分銷到最後一公里的配送,各個環節都需要信息透明化,此時各個品牌適時做相關的市場活動去推動品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末尾語:

生鮮電商作為一類全新的領域,堪稱一套龐大的系統工程,產業鏈的任一環節都可以牽動整個鏈條的運轉。實際上,生鮮電商不是一門純粹的互聯網生意,它更是農產品規範化、系統化、電商化的長期過程。即便以互聯網電商為交易載體,但生鮮電商比其他電商更加重視傳統的商業本質。

此時,如何降低成本、高效率運作,讓利消費者,通過改變更多人的消費習慣來革新傳統生鮮市場,這才是生鮮電商存在的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385

網絡電話之困:何時才能在最大用戶群中突圍?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04/153083.shtml

導讀 : 國內網絡電話行業表面上繁華無限,但是並沒有深入到最主要人群,也沒有真正改變用戶的通話習慣。

網絡電話行業在互聯網行業一直屬於異類,從早期各種網絡電話軟件亂象叢生,到後期市場競爭存留的優質網絡電話,再到免費電話異軍突起,而今騰訊、阿里、360、網易等也紛紛出品免費電話,來搶奪網絡電話市場的局面。但是事實上,網絡電話一直沒有真正改變用戶的通話習慣,甚至可以說沒有真正打開電話市場。其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四點:

一、由於政策原因,有傳統運營商的阻礙;

二、很多免費網絡電話並非致力於電話服務本身,而是利用免費電話這一噱頭吸引用戶,從而帶來大量流量,這樣便可用於其他增值服務。

三、很多網絡電話通話質量達不到標準,通訊技術不過關,用戶體驗差,從而讓很多用戶產生網絡電話很差的固定思維。

四、網絡電話行業本身存在一些內部矛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受眾人群問題。 

相對於傳統電話而言,網絡電話最突出的優勢就在於話費便宜,尤其是長途電話和國際電話。現在市場上單純致力於網絡電話服務的公司並不多。所謂網絡電話服務,即有一整套服務流程,從使用到售後服務都能及時跟蹤回饋的服務,像傳統運營商那樣能夠及時幫客戶解決通話和充值過程中出現的所有可能性問題。

有話通網絡電話就是一直致力於網絡電話服務的代表產品。 有話通並不依靠其他增值服務來增加利潤,而是紮實把通話質量和通話服務做到最優。有話通成立3年以來,用戶量雖然沒有經歷過爆發式增長,但是卻一直在穩步提升,截止11月底,付費客戶已經達到200萬人次。對於需要使用電話頻繁的人群而言,常年使用有話通網絡電話,可以節省近90%的話費。根據有話通科技公司數據報告,如今對於網絡電話公司,其主要的受眾人群是:

外地讀書工作的青年人經常出差的商務人士在外務工的中年人留學生群體海外務工人員電銷類企業人員

圖片1

據圖所示, 外地讀書工作的青年人占主要用戶群體,務工人員國內占9%,海外占16%,相對於龐大的國內務工群體,海外務工人員用戶量居然還超過了國內。 其實這個也很好理解,根據互聯網使用頻繁程度來排序,最經常接觸互聯網的人群是學生群體,其次是需要降低話費成本的企業群體,最後才是務工人員群體。

然而,恰恰是國內務工人員才是數量最多、需求最大的群體。相比學生群體可以利用微信、QQ、視頻等多種網絡交流工具,務工人員,尤其是35-50歲的中年務工群體,接觸互聯網的機會是極其有限的,而且也不像年輕人那樣熱衷於嘗試各式各樣的app軟件。網絡電話如果品牌名氣不夠大,用戶不夠廣,甚至是很難讓這個群體接觸到“網絡電話”這一概念。有話通曾經也嘗試過利用地推來推廣產品,但是因為政策原因而導致方案流產。其他多家網絡電話公司也曾做過類似的嘗試,最後結果都不盡如人意。現在務工人員使用有話通電話的,多為朋友之間口口相傳,但是總體來說,相對於龐大的潛在用戶群,網絡電話的用戶量可以說是非常之少。

現在單看國內中年務工群體,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每年在外務工人員高達1.5億到2億,其中單單深圳地區就高達700萬,主要年齡分布區域是25-50歲,大多從事體力勞動。隨著80後步入奔四大軍,現在更有這樣一種趨勢,80後夫妻共同在一線二線城市務工,小孩子在老家由老人來帶。外出務工群體一來需要給家里年邁的父母打電話,二來需要經常給留守在家孩子的孩子打電話。但他們收入不高,認為長途電話太貴,所以平時打得次數不多。如果有孩子在老家生活或學習,長途電話次數會相對增多,一個月或者一周會打一到兩個電話。

現在我們可能還會註意到,一線城市的城中村里還流行著座機電話,即在一些便利商店有一排小隔間,可以買電話卡撥打長途,一般是2~3毛/分鐘。在互聯網+時代里,一線城市的電話通訊行業還停留在10年前,著實讓人不由得感嘆:國內網絡電話行業表面上繁華無限,但是並沒有深入到最主要人群,也沒有真正改變用戶的通話習慣。

難道我們真的需要等到從小接觸互聯網的90後00後主導務工人群體後, 才能夠將網絡電話市場格局真正打開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15

成交萎靡 二八風格轉換何時成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890.html

成交萎靡 二八風格轉換何時成型?

一財網 張誌斌 2015-12-10 18:12:00

本周五又將開始新一輪的新股申購,A股短期要想出現投資者期望的二八風格轉換難度頗大,那麽究竟什麽時候A股才能出現真正的風格轉換,從而帶動股指再度走強呢?

隨著券商、地產等藍籌板塊紛紛出現沖高回落走勢,滬深兩市股指周四也出現沖高回落,兩市成交量維持在7000億元的量級,再結合本周五又將開始新一輪的新股申購,A股短期要想出現投資者期望的二八風格轉換難度頗大,那麽究竟什麽時候A股才能出現真正的風格轉換,從而帶動股指再度走強呢?

從全天的市場走勢來看,伴隨券商股在註冊制利好消息刺激下的大幅拉升,滬深兩市股指早盤一度大幅上行,上證指數盤中收複3500點,不過成交量的持續低迷,使得股指很快出現沖高回落。午後即便網絡安全、迪斯尼等題材股全面開花也未能挽回股指下跌之勢。上證指數尾盤的跳水使得其僅報收3455.50點,下跌16.94點,跌0.49%,成交2785億元;深成指報收12181.03點,上漲1.20點,漲0.01%,成交4492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2695.51點,上漲27.60點,漲1.03%,成交1269億元。兩市全天合計資金凈流出89億元。

對於近來股指的走勢,盡管先後有地產、券商等藍籌股出現大幅上漲,但受制於成交量的不算萎縮,市場始終未能出現預期中的風格轉換走勢,股指反而因此出現了明顯的沖高回落。

國盛證券策略分析師劉旻認為,市場在3450點上方進行整理和波動。本周五和下周一將進行第二批新股申購,這將增大短期市場資金需求,加大申購前的市場波動,但由於前期有一些申購解凍資金,對市場的影響將小於第一批新股申購時的波動,市場投資機會仍然集中在中小盤股。熱點相對散亂,主要集中在年報高送轉個股、年報預增個股、“中央一號文件"概念股和摘星摘帽個股,建議投資者可以在控制倉位的基礎上參與市場。

至於投資者高度關註的何時出現風格轉換的問題,中信證券策略分析師陳樂天等通過研究發現,成長向周期的風格切換,2005年以來僅有三次,每次切換背後都有經濟擴張的影子。以中信證券周期指數/成長指數作為風格切換指數,並用來分析風格切換的演變。如果風格切換指數從下跌轉為持續上升,說明風格由成長轉向周期;如果指數由上升轉為持續下跌,則說明由周期轉向成長。以此為標準,2005年以來,只出現過三次比較明顯的風格切換,分別是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2009年4月至2009年8月、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而每次風格切換背後,都看到了經濟擴張的影子,這驗證了“周期股的投資本質在於經濟周期”這一邏輯。

中信證券認為,2011年以來的幾年時間,風格難以切換,根源在於供給端過剩。但2016年供給端的出清預計將會加快,但也會異常痛苦。2015年以來,隨著利潤下滑加快,部分企業開始入不敷出,供給端出清的壓力陡然上升,美好預期被現實擊碎。進入四季度看到越來越多的鋼鐵、煤炭、水泥等領域企業停產破產、信用違約事件的頻繁爆發。預計明年上半年經濟增速會降至6.5%左右,工業利潤會顯著惡化,傳統企業將舉步維艱。與此同時,以化解過剩產能為主要內容的供給側改革也將加快,推動更多“僵屍企業”退出。在經濟與政策的雙重壓力下,明年過剩產能將出清20%以上,會取得顯著成效。但出清的過程會異常痛苦,明年上半年失業、債務、信用等風險可能會集中爆發。

與此同時,庫存的調整沒那麽快結束,預計還需要6-8個月,明年下半年有望出現周期性好轉,如果疊加過剩產能出清以及穩增長政策效應,屆時可能會見到經濟的持續企穩以及PPI的環比上漲。

中信證券認為,目前來看市場出現風格大切換為時尚早,但預期推動的風格小切換可以先行。以往的經驗顯示,成長向周期的風格大切換,本質是由於經濟擴張推動;2011年以來難以出現風格大切換,根源也是在於供給過剩導致周期下行。明年上半年經濟下行還將繼續,難以出現成長向周期的風格大切換。但到下半年,隨著供給端出清效果顯現,經濟開始企穩以及中上遊價格開始出現上漲,成長向周期的風格大切換將會出現。雖然風格大切換預計在明年下半年才會出現,但在政府供給側改革政策的推動下,市場的風險偏好將會擡升,將出現一波預期推動的風格小切換,給傳統周期行業帶來交易性機會。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