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中文突圍 擁七千萬物業林溢欣 補習鋪出黃金路
1 :
GS(14)@2015-11-02 00:45:332015-10-14 EW
現代教育上周登廣告,向剛申請上市的競敵遵理學校「挑機」,開天價八千五百萬年薪「轉會費」,撬對方星級中文補習天王林溢欣過檔,全城嘩然。挖角事件中的主角林溢欣,年僅二十八歲,入行短短四年,已攀至全港補習天王天后中的「冧巴溫」。本刊揭開其「成王之路」,從其姊會考肥佬開始,父母便將全副希望寄予在他身上,他大學時代已決心成為補習天王。
雖獲一級榮譽畢業,但人紅是非多,林溢欣被同學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不過,無阻他闖入補習界幹一番大事,適逢轉制令補習行業式微,DSE中文科變「死亡之卷」,令他殺出血路成逆市奇葩。
現時林溢欣在遵理年薪超過三千五百萬元,如此後生已識生金蛋,近三年坐擁九個市值近七千萬的物業,兼且大部分無需做按揭。表面上,這場名師爭奪戰,證明了「書中自有黃金屋」,背後更令補習界掀起暗湧。
上周四,現代教育高調發出「致林溢欣老師的公開信」,詳列出誘林溢欣明年七月底約滿遵理學校後,跳槽的四大優厚條件,包括四年合約、拆賬六成半、每年一百萬元廣告及宣傳費、三千萬元簽約誠意金。假設每月有二萬五千人次報讀,收入即可達八千五百萬元,「成為香港甚至世界私立教育界一個紀錄」。
廣告一出,吸引不少人熱烈討論;一夜之間,林溢欣幾乎全港無人不曉。消息人士透露,現代一般只跟導師五五分賬,亦無提供任何宣傳費,今次擺明以筍工誘林,亦可能涉及惡性商業競爭。惟林在Facebook表明心迹:「只要是一個公平、合理,而且有共同理念的工作環境,我都願意繼續留守。」他暗示拒絕過檔,更拋下一句:「多五千萬、八千萬,於我無別。」
事實上,林溢欣近年在補習界紅透半邊天,可算是「九十後」中學生眼中的中文科頂級補習天王。出生於一九八七年的他,身材瘦削,一臉稚氣,擁有一份「靚仔」履歷;中學高考中文、中史、中國文學三科均奪A,○九年中大中文系一級榮譽畢業,其後再修畢中文系碩士。
據知,林溢欣並非出身於小康之家,小時候一家六口,居住葵興光輝圍四百多呎單位。他曾向身邊人透露,年幼時母親任職售貨員,每月僅放假兩天,努力工作賺錢養家。他就讀葵涌可風中學(嗇色園主辦),「成日落機舖打機,是排球隊隊長,做中國文化學生會主席,因為這個會無人爭做。」他曾說。
秘撈闖補習界
他曾跟學生分享中三那年經歷人生轉捩點,「家姐中五會考放榜,佢同爸媽講預計拿十四分,點知得三分,阿媽喊得好厲害;翌年家姐重考,加倍努力,竟然得兩分。」家姐連番挫敗,證明不是讀書的材料,結果也改變了他,皆因父母都將寄望放到他身上。
發奮讀書後,他會考奪4B考獲二十分,順利升讀原校;高考成績「升呢」,成功入讀中大中文系。一名同系同學向本刊透露,林溢欣早於大學期間已立志成為補習天王,但卻換來不少同學排擠,成為不受歡迎人物,「佢好大野心,性格同中文系的人好唔夾,所以好多是非,好多人唔鍾意佢。」
另一名林溢欣的中大同系師弟亦稱,林當助教時已有補習搵外快,「助教每星期最多可以做十八個鐘外快,他被發現超時秘撈,要教授出面勸他改善。」當年更傳他男女關係混亂,成為補習天王,關於他的謠言更是滿天飛。近日他接受校園刊物訪問時,堅稱指控不實說:「開頭真的很不忿,甚至想發聲明澄清事件,但和公司商討後決定採取不回應的態度。」
完成碩士課程後,林溢欣原本計劃讀博士,但據知當時遵理一名中文老師突然去世,負責人輾轉找到他傾合作。天賜良機,他終得償所願,踏上補習天王之路。
中學推行新學制,會考和高考二合一成DSE,加上學生人口下降,本應令補習社市場萎縮,但偏偏中文科被形容為「死亡之卷」,每年均有近半數考生未獲三級達標成績,無緣升讀大學,因此中文科在逆市中極為吃香,各補習社更出手搶中文名師。林溢欣揀正此時進軍補習界,可謂扶他一把,「當日校老師未捉到路,他已經好早捉到路。」有日校老師稱。
拍MV吸粉絲除正經教學,林溢欣亦好識包裝自己,不時搞噱頭自我宣傳。例如他曾仿傚明星在街頭拍〈到此為止〉、〈一去不返〉等MV,成功吸引大批學生粉絲。「他每年都在伊館搞show,叫Dear Jane唱歌、Louis Yan表演魔術,試過包海洋公園請學生玩,好多學生當佢係偶像,排隊影相又尖叫。」知情人士透露。
林溢欣短時間內極速上位,由他親自授課的堂,四堂盛惠五百九十元,可謂貴絕全行,但仍全部爆滿。根據遵理遞交的初步招股書顯示,單是今年,他已幫遵理搲銀逾一億三千萬元,佔全校收入四成之多,可見全靠他撐起該校。
一旦林溢欣離開遵理,將會對遵理上市構成重大影響。今次現代出奇招登廣告,踢爆對手這個公開的秘密,分分鐘影響投資者的信心。遵理能否繼現代後,成為本港第二間上市補習社,看來林溢欣將是關鍵人物。
教材多 貼中題 俘虜考生
「無一個中文補習老師的口碑,可以好得過佢﹙林溢欣﹚,唔少朋友報了,中文成績都突飛猛進,好多同學都推薦我讀他的堂。」在身邊朋友極力推薦下,張同學兩個月前報讀林溢欣的中四中五班。
雖然林溢欣是否名不虛傳,能否協助中文根柢欠佳的張同學摘星,目前仍是未知之數,但張同學表示林sir確實提供大量工作紙,以及二百多頁的精讀手冊,單是這些教材已令她覺得物有所值。
她續稱,林溢欣上堂絕不欺場,每次都悉心打扮,「養眼」之餘,還以幽默抵死的「潮語」,深入淺出講解中文,加深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習效果。
也有學生表示,起初是受林溢欣的碩士學歷吸引報讀其課程,上課後發現他「有料到」,「他貼題幾準,唔係好多名師捉到死亡之卷條路,收費貴一點也值得。」林溢欣貴為炙手可熱的中文科補習天王,門生不乏名人,據悉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亦曾報讀其補習班。
荷包腫脹擁九物業林溢欣攀上補習界高峰,荷包腫脹。他亦投資有道,本刊發現他手持九個物業之多,豪宅、工廈和商舖皆有,全部都是近三年間購置,大部分更無需按揭,估計市值近七千萬元。他甚至跟恩師、中大中文系高級講師歐陽偉豪,及遵理經濟科名師魯振宇拍住上做業主。
名師「錢途」無限林溢欣、蕭源及張欣欣現時已瓜分中文科補習市場大半個餅仔,三人都因而名利雙收。早前「過檔」現代教育鬧出合約糾紛的蕭源,因貼中檸檬茶中文作文題目而聲名大噪,不少考生慕名報讀其課程,盛傳高峰期的學生人數高達八千人,每年穩袋逾千萬元薪酬。
雖然近年學生人數下降,其年薪降至幾百萬元,但他投資地產卻豬籠入水,資料顯示自O七年起,他先後買入四個物業,然後逐一放售三個,獲利逾二百萬元。目前只持有市值逾三千萬元的大埔比華利山別墅連兩個車位。
而拍攝過騎呢宣傳廣告被謔稱「當代三傻」的張欣欣,近年改變形象,經常在社交網站分享夫妻生活,塑造「好好先生」形象,加上為人風趣,擅用爛gag搞上堂氣氛,吸引不少女學生報讀課程。任職活學教育期間,約有千名學生,年薪過百萬元。名下有兩個市值逾一千五百萬元的住宅物業。
今年初,張欣欣因合約糾紛被活學停課,及後有人網上爆料指張因無牌賣酒而留案底,及搞婚外情。張否認其事,及後轉職到星河教育任教。
撰文:陳念慈、劉奕旭︱攝影:黃德堅︱資料:馬超文︱設計:張文彪
2 :
kingon(56342)@2015-11-03 14:01:41教中文都可以發達,佢都係第一人!
中文取代英語?
1 :
GS(14)@2016-05-24 10:32:44牛津英文辭典新收進幾個香港粵語詞彙的譯音,像「大牌檔」、「叉燒」、「援交」、「街坊」之類,而且很聰明,為避免中國人指責牛津辭典支持港獨,也拉進了一個大陸普通話的「關係」,以示中港平等,讓大陸人民也樂一樂。牛津辭典是英文的終審庭,擁有英文每一個字的最終解釋權。英文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兼容並包。八百年來,英文收羅了法文、德文、冰島文、印度話、南洋土語、印第安土語,當然還有中文。英文成為優秀而強大的文化,因為是廣納百川的海洋,而且不止是文字,還有英語民族的心胸。然而許多中國人在二十一世紀,非常興奮預測,因為中國人多,而且參與了世界經濟,中國人四處跑,中文(或稱漢語)取代英文「霸權」的日子,很快到來。做夢可以繼續下去,但中文「取代」英文,不會成為事實,否則中國下一代今日不會拚命學英語,而且湧去英美「留學」。中文可以與英文並駕齊驅?只是一種集體的意淫。先勿論中文代表的那個文化制度,崇尚喧嘩、抄襲、剽竊、不講誠信,單中文的詞彙和語法,比英文更難學。英文也難學,但入門容易,學得精才難。但中文對於外國人,連入門也難。這一點,只能怪中國人近百年來胡亂「改革」自己的文字,還加上幾套字母拼音,令外國人學中文,完全一團烏雲。中文有四聲,粵語還有九聲,但現在的所謂普通話,沒有了入聲,只剩三聲,已經令一個外國人想學而卻步。中國人當初自作聰明,發明「羅馬拼音」,取代方塊字,以為可以消滅本國文盲。多了羅馬拼音系統,更加無厘頭。譬如,本來一個「興」字,在簡體「兴」之外,還有大陸式拼音字,叫做Xing。叫外國人學中文,為了先學最基本的會話,必定從拼音開始。這就慘了。因為一個Xing,可以是興、行、形、刑、型、星、腥、猩、醒、馨。其中亂七八糟,拼音無法分辨音調,又要回過頭來學象形文字。英文雖然學上去很難,但基本的門檻很清楚:Go,Went,Gone,動詞時態雖不規則,至少眼之所至,舌之所聲,有所依據,絕不混亂。要中文成為世界語言,一定要User-friendly,或者Learner-friendly,讓人易學先上手。然而一百年來,中國人自己毀壞中文,七嘴八舌,因政治理由,不斷側生僭建,令中文的肌體疊生許多腫瘤和膿瘡,望之令人生畏。二十一世紀,中文、漢語、華文,繁體、簡體、拼音,皆不可能挑戰英文和英語。做夢倒是無妨。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524/19624233
【紐約租魔】難頂租金加一倍 老牌中文書店執笠
1 :
GS(14)@2016-06-06 02:53:55紐約皇后區其中一間歷史最悠久的中文書店「中華書局」,不敵租金被勁加超過一倍,日前光榮結業。從台灣移居美國,打理書店20年的老闆王明道接受《蘋果》專訪透露,業主要求由原本月租2萬美元(約15.6萬港元),漲至近5萬美元(約39萬港元),感嘆道加租後幾乎沒有利潤,「替房東打工,(等同)白做,算了」。駐紐約記者:鄭柏齡對於長時間生活於紐約的華人,屹立華人聚居地法拉盛(Flushing)20年的中華書局幾乎無人不曉,記者在結業前多次採訪,目睹不少顧客與王明道告別。王老闆指,打理一間成功書店,最重要是「跟得上潮流」,多年來他幾乎天天待在店內與讀者交流,逐漸建立深厚感情,「很多客人說不捨得,我跟他們說,我還可以找得到,但書店找不到」。據了解,業主早前要求加租,由原本月租2萬美元大增至近5萬美元,加幅達1.5倍。王明道坦言書店生意穩定,惟加租後經營壓力巨大,「幾乎沒有利潤,在替房東打工」,無奈選擇結業。部份熟客得知書店未能續約,提議另覓新址開店,但66歲的王明道指自己年事己高,「沒有第二個20年」而謝絕好意。結業在即,不少書迷趕到與老舖道別。居住長島的蘇先生自書店開業已成為擁躉,對結業感到非常失望:「少了一個精神食糧的地方,我從台灣搬到美國後,想找中文書都會來。」他慨嘆紐約中文書店越來越少,「非常可惜,是華人的損失」。除紐約華人外,王明道透露,中國旅客亦最愛到書店尋找「敏感」政治書,連同健康相關書籍幾乎佔中華書局一半生意:「有客人在紐約過境,特意叫車過來,十幾分鐘買了幾十本書,趕飛機就走了。」在美國經營書店,難以想像會發生像香港「銅鑼灣書店」事件,王老闆指事件發生後,中華書局的政治書亦更加搶手,他從香港空運政治書到紐約,最快出版後第五天到貨,「我賣書不代表甚麼立場,我只是提供平台,不需要顧這個那個」。回望匆匆20年,王明道指最高興一刻,曾有台灣客稱讚書店「很像誠品(書店)」,「我從台灣來的,只是一間小小書店,而誠品有那麼大規模,聽得我很開心、很安慰」。不過,他相信第二代、第三代海外華人中文水平不高,加上電子書充斥市場,「五年後可能真的沒有海外中文書店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603/19639600
強國手機Game禁見英文啤牌都要寫中文?
1 :
GS(14)@2016-07-09 06:46:50廣電總局早前發出通知,要求本月1日起,所有新手機遊戲必須先審批、後上線。有網友爆料指,其中一款送審的遊戲因為戰鬥界面當中出現英文字,結果以「文字使用不規範」為由被駁回,懷疑當局的這項新規定,是要杜絕中文遊戲出現英文字。 該網友指,比如遊戲中boss出來時有warning這樣的單詞是不容許,有內容更新也不准使用new字。另外,遊戲戰鬥界面及幫助界面中使用SP、HP、RingOut等非裝飾性英文,審批當局亦建議遊戲公司依據國家文字出版的相關規定修改為簡體中文字體。據了解,其中不只一間公司因在遊戲中使用英字,而被駁回。有家遊戲公司表示,審批意見不允許他們的遊戲中出現Mission Start、Mission Complete這樣的英文,更有矯枉過正的情況,比如有款遊戲中出現「道具x1」都過不了審查,指含有 X。雖然是新規定的通知使用「建議」的字眼,但遊戲公司都知道建議如同「指令」,自然不敢輕視。除此之外,廣電總局的一些資料提交要求也被開發者抱怨太過官僚主義,比如:遊戲開發者必須刻錄5張光盤,分別存放iOS遊戲安裝包、Android遊戲安裝包以及相關的資質證明掃描件;遊戲開發者必須寄過去兩個裝好遊戲的手機,Android和iPhone各一部等等。 有指,2010年中國廣電局曾指示在主播廣播中、採訪中及字幕中不可以出現英文或其縮寫(包括大家常用的 GDP、NBA、CPC、WTO),結果被內地網民鬧爆,最終指令亦胎死腹中。2015年,文化部要求中國遊戲不可以再以血腥、暴力、露肉等內容及以此方法宣傳,網民亦恥笑「連超人打怪獸都不可以了」。環球網/ qooah.com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08/19686725
英文唔掂都有得救!紐約首推中文救護車
1 :
GS(14)@2016-08-07 02:03:43紐約唐人街獨居長者眾多,大部份不諳英文,即使患病亦甚少求醫。有見及此,有醫療機構在紐約首次推出「中文救護車」,專為華裔居民服務。推出三個月以來反應良好,救護車數量由當初只有3輛大增至7輛。醫療機構病人服務總監希望服務能解決華裔與救護員及醫生溝通上的障礙。駐紐約記者:鄭柏齡總部位於布魯克林區的先鋒救護車公司,今年起推出中文救護車服務,由救助熱線以至車上救護員及司機,皆懂得中、英文雙語,如廣東話、國語、福州話甚至台山話等,是紐約市首項針對華裔的救護服務。公司病人服務總監任詩雅接受《蘋果》專訪時說,「中文救護車」服務推出至今3個月,獲得良好評價,十字車數量亦由3架增至7架。
Jan是先鋒救護車華裔急救員之一,會說廣東話的他指,長者電召救護車的意識不高,不少病人需要經診所醫生轉介才知悉病情嚴重性,立刻召救護車送到醫院。在他的急救經驗中,曾有中風、肺炎等個案,「最重要可以同佢溝通,知道佢邊度痛」,而救護員亦會協助病人在醫院急診室登記。急救員Danny是美國出生的韓裔人,加入救護車公司兩年多,最近加入專責亞裔病人的團隊。他表示,許多人多數在最後關頭才召喚救護車,最嚴重一次他需要在車上不停替病人進行施心肺復甦術,一直至送到急診室保命。現時,先鋒救護車服務範圍集中在華人較多的曼克頓唐人街、布魯克林、以及皇后區法拉盛;據任詩雅指,他們每日平均接到5至6宗華人救助,多數為長者。她又指中文救護車服務與其他公司收費無異,且適用於醫療保險保障範圍內。市政府數據顯示,居住於紐約市的華裔長者超過6萬人,逾半英語程度有限,難以跟醫護人員溝通,即使出現重病,華裔長者亦往往只選擇到附近普通診所求醫,令病情不能即時控制。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05/19724071
港大生投訴中文課用簡體
1 :
GS(14)@2016-09-09 04:48:49【本報訊】有香港大學學生發現,該校文學院中文課程以簡體字授課,向校方投訴。主修中文、港大學生會前會長馮敬恩質疑,棄繁取簡「有辱先祖」。港大至截稿前未有回覆本報查詢。
馮敬恩:有辱先祖
涉事課程為課程編號CHIN2136的「古文代文學評論」,有港大學生昨在facebook上載課程簡報,指該課由北大教授錢志熙任教,講授中國古代文學評論基礎知識,介紹《文心雕龍》、《詩品》等中國文學評論書籍。課程以普通話授課,學生亦需遞交書面報告及考試。據報該課程簡報、講義均使用簡體中文字。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確認上述投訴內容,「都係同學講,我哋先注意到」,她過往未收過相類投訴,或與港大聘請內地教授的人事變動有關,有待向學系查詢詳情。她將以學生代表身份向負責學術統籌的副校長反映,現階段不宜妄下判斷校方是否想以簡體字取代繁體字,但促港大繼續使用繁體字及以廣東話為中文科授課語言。雙主修中文及政治的馮敬恩則指,該課程主要對象為三至四年級學生。他指港大中文學院草創於中國新文化運動之時,「當時港大中文學院係以國學為主,同新文化運動背道而馳,就係為保存中文嘅國粹傳統」,質疑棄用繁體而使用簡體字是有辱先祖,為學習中文的最壞示範。■記者葉偉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908/19764137
也說亮話:鄰家小孩學中文
1 :
GS(14)@2016-09-13 00:17:35筆者讀報發現,加拿大有一位穆斯林父親因為不滿音樂課是必修課,而把學校告上法庭,指責歧視。他認為「靡靡之音」不合其宗教所規,學校則辯稱音樂對兒童均衡發展十分重要,乃所有公立學校的必修課,不可或缺。此案尚在審理中,未知結果,但起碼雙方相信法律,家長也沒有對孩子學英語有所抗拒。加拿大法定語言是英語,但魁北克省和香港一樣有兩種法定語言,入讀公立學校的小孩都要學英文及法文,多年來縱使有所不便,但他們還是堅持保留法語文化。香港公立學校同樣要學中文和英文,但對不少母語並非華語的孩子而言,作為第二語言以掌握中文仍是一道洪溝。據筆者巴基斯坦裔同事說,他有個同籍朋友,幾年前把兒子送到中文小學讀小一,希望兒子能學好中文,融入主流社會。但一年下來,小朋友非常難受,除英文課外,其他則不知所云。原來小孩之前入讀的幼稚園是以全英語授課,家人亦只會烏爾都語和英語,從來沒有正規地學習過中文,轉到小學後,完全無法理解用中文授課的內容。第二年,小孩唯有轉到一所英文小學,由零開始。同事慨嘆,幼稚園本是打好中文基礎的最佳時機,卻非人人有機會讀上華語幼稚園。
平等機會委員會指出,一些幼稚園只以廣東話進行面試及只提供中文資料,非華語學生因而被拒諸門外。在上學年,有44%幼稚園沒有取錄任何非華語學生。部份較幸運的能報讀雙語教授的幼稚園,如筆者的同事般打下中文根基。有更多的學生惟有擠在數家專門收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只能在英文的環境下學習。他們不少來自低收入家庭,沒有能力負擔課外中文補習,因此往後在小學、中學就更難跟上整體中文水平,對日後升學、工作發展及融入主流社會亦有所阻礙。對此現象,我們除了同情,也要銳意用科技和創意來幫忙解決問題。英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授方法全球通行,中文呢?可以發展出一套方便易用的教材嗎?幼稚園老師缺乏教授非華語學生的經驗和知識,可以幫助他們嗎?家庭父母不懂中文,很難參與教育,可以用科技讓小孩反過來將在學校學到的中文教導父母嗎?更重要的是主流社會可以更包容嗎?張亮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
[email protected]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2/19767680
《你的名字。》中文主題曲惹負評五月天沒好好做歌被斥
1 :
GS(14)@2016-10-13 08:09:42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熱潮持續高企,不僅連續7星期成為當地票房冠軍,還挾強勢衝出日本,導演新海誠已落實下月來港宣傳,而台灣上映在即,當地電影發行商找來台灣天團五月天聲援電影,採用今年7月推出專輯《自傳》內收錄作品《好好(想把你寫成一首歌)》作為電影的中文宣傳主題曲,不過卻被爆原來是先斬後奏,更被觀眾批評與故事格格不入,令誤踩地雷的五月天罕有地惹來負評。
五月天
■RADWIMPS為《你的名字。》創作的歌曲在日本大受歡迎。
■新海誠新片《你的名字。》於日本連奪7周票房冠軍,認真犀利。
網民批誠意不足
對於台灣上映用了五月天的歌曲《好好(想把你寫成一首歌)》作為《你的名字。》的中文宣傳主題曲,連日來引起不少網民討論,普遍觀眾都不太受落,指歌曲雖然動聽,但卻跟電影內容毫無關係,而且並非原創作品,誠意不足,比不上日本樂隊RADWIMPS創作的主題曲《前前前世》以及同名原聲大碟《你的名字。》內多支大熱歌曲。據了解,台灣方面原來未向日本片商申請及同意就採用五月天的歌曲,事關該片由音樂到歌曲也是由RADWIMPS一手包辦,推測或會引起日方不滿。至於《你的名字。》同名原聲碟在日本賣出20萬張,令RADWIMPS一躍成當紅組合,主音野田洋次郎最近單飛以illion姿態出全新大碟《P.Y.L》,當中新歌《Miracle》的MV更會跟名導岩井俊二合作。此外,《你的名字。》在日本上映至今仍大收旺場,過去周末兩天便錄得有51萬觀眾入戲院捧場,累積票房高達145.6億日圓(約11億港元),將取代《崖上的波兒》當年創下155億日圓(約11.6億港元)的總票房成為史上最賣座動畫的第五位,估計埋單可破200億日圓(約15億港元)大關。撰文:哥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013/19798742
彭定康「善治︰民為貴」演講辭中文譯本全文
1 :
GS(14)@2016-11-27 13:00:27【末代港督訪港】我在香港生活的五年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在那段期間,我體會到孔子的智慧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在1992年來港,當時我差不多50歲,在此之前,我從沒讀過《論語》。這於我不單是一個錯誤,而且引以為恥。自此之後,我重複參考《論語》,學習當中的精湛智慧和道德教誨。今天,我首先想引述孔子與弟子的對話,看他怎樣一針見血道出良好管治的精髓。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民」指的當然是公民,他們比總統、總理、君主、黨委書記及總督,都來得重要。公民創造良好管治,也受惠於良好管治。讓我解釋我的意思。當你上網搜尋「良好管治」,你會找到大量關於這題目的書本、研究和報告。談論這課題的人明顯比真正參與管治的人多!這不僅是一個關乎國家或地方政府的課題,它亦涵蓋國際和商業機構、公民社會和大多數其他性質的組織。不過,好政府的很多特質有廣泛的共同適用性。無論是國家或省級的政府、公共或私營機構,最好也具備這些特質。而這些特質當中,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是問責性。第二,良好管治並沒有一個可以區分出來而獨特的西方模式、非洲模式或亞洲模式。良好管治就像人權,全球適用。這個論點在一九九○年代受到挑戰,有人認為在亞洲與所謂西方之間存在着文化衝突:西方政府和社會可能認為值得擁有的優良特質對於亞洲並不那麼重要。當然,在一九九七/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這個說法已經大幅貶值。儘管好些亞洲政治家和思想家,例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韓總統金大中、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沈恩和被可恥地粗暴監禁的馬來西亞政治領袖安華反對,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和他的親信卻為這個關於亞洲價值的論點撐台。我今日暫且不談李先生等人擁抱這論點的或有因由,我只想說明這種主張的荒謬之處。試想,中亞專政政權、全球最大民主政體印度和北韓石器時代極權主義究竟顯示了甚麼樣的,共同的亞洲管治價值?即使為了便利政治分析,我們把範圍收窄至東亞,我們依然看到各種各樣的政府模式:由新加坡的引導式民主(客氣點說),到中國帶有資本主義特色的列寧主義、到南韓、台灣和日本的民主,和香港對民主的訴求。難道香港的儒家思想真的比上海或北京少?我看不大可能罷。
「法治是讓當地獨立的司法系統內的獨立法院裁定罪責,黨政機關不得過問。」
話雖如此,我不相信有完美的政府模式,更不用說一個完美的西方世界,可以就這樣推出來,安裝在任何地方的政治模式。我熟悉的大多數民主體制中,公民和選民都明白他們制度中的弱點。在美國和西歐肯定如此。不過,即使沒有完美的模式,有些版本運作起來比較優勝,也有一系列互相協同的安排,實行起來就比個別安排造成更大的效果。例如,在有言論自由、法治和監管得宜的地方,貪污不太可能變得猖獗。經濟持續成功與良好的政治安排之間明顯有着緊密的連繫。經濟政策具包容性,讓人人有機會擁有財產並共同創富的社會,在政治體制同樣具包容性的地方就更有機會發展起來。如果只有少數擁有特權的精英壟斷所有經濟機會,這些精英也必盡力捍衞滋生出這種不公平的政治安排。例如,在俄羅斯,寥寥可數的特權階級寡頭政治執政者或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牢牢控制着國家的經濟。假如你想有公開鮮明的政治競爭,就得挑戰這個經濟模式。根據以往經驗,這個模式的結果是不斷惡化的經濟衰退。盤點一下以上這些交錯的課題,良好管治的社會的特徵大概會是哪些?在意大利古城錫耶納的社區會堂裏,掛着三幅文藝復興藝術家洛倫澤蒂的偉大畫作。中間的一幅畫的是「好政府的託喻」:畫中「公義」(當然是女人的化身)指向擬人化的「智慧」手中持着的公義天秤。兩旁的畫作則描繪了「好的管治」與「壞的管治」。兩者之間的分別是甚麼?這分別首先來自法治。國際大律師公會理事會在二○○五年寫道:「法治是文明社會的基石。它確立了一個對所有人平等、讓所有人都可以引用的透明程序。它確保一方面讓人自由,另一方面讓人獲得保護的原則得以遵從。」普通法的「法治」並非只是依法管治而已。正如亞里士多德力陳:「法律的守護者本身也遵守法律。」受權力管治的要守法,當權者自己也要守法。我還記得一次和魯平主任的對話。魯主任是個文明的人,說一口流利英語。我嘗試向他解釋「法治」和依法而治的分別。我提到當我出任英國內閣環境大臣時,我的決定經常在法院受到挑戰,有時更被推翻。(英國政府就脫歐一事現正面對類似情況。)結果是我要改變我的政策而非法院。我覺得魯主任認為我在編造故事。法治的完整性來自獨立的司法和法院制度。這是公平審訊和程序公義的保證。在實施地方政府通過的法例時,同時確保國家機關根據國際法履行義務。獨立的司法系統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和保護,涵蓋良好管治社會的多方面。例如,它保護基本人權;它禁止酷刑;它確保得到公平審訊的權利;它確保思想、良心、信仰、表達和集會的自由;它保障財產。法治是良好管治社會的基石,法治就是讓當地獨立的司法系統內的獨立法院裁定罪責,黨政機關不得過問。舉例說,貪污行為可以由警方或國家代理人調查,但是否有人貪污違法則由法院定奪。我一直相信法治是香港的自由、穩定和福祉最重要的保證。我對於在此維護法治的法官、大律師和律師,懷着極大的敬仰。他們站在前線,確保香港在一份國際有約束力的條約裏得到許諾的自由,得到維護。法治對香港的自由和繁榮至為重要。第二點我想談的,是世界銀行在分析各地的良好管治時,慎而重之稱為「民眾的聲音與問責性」的特徵。我相信世行所指的,是我們大多數人認為的民主。世行明顯是要避免被指在提倡某一形式的民主。畢竟,民主的模式很多:立法機關有單院的、雙院的、行政主導的,也有部份直選的、部份間選的。讓我清楚說明我心目中,可以讓公民發聲、參與管治和使當權者通過公開有效方式問責的制度,應該包含的必要成份。首先是選舉制度。無論是選舉立法機關或主要官員,選舉制度都應該公平,公民在投票時應人人平等。每張選票的票值應該均等。除了當地憲法的規定之外,投票過程應該公開,並不受任何限制。舉例說,作為英國國會的議員──上、下議院有着同樣的規定──我必須宣誓效忠女皇。拒絕宣誓的民選議員不得就任,以往的例子有北愛爾蘭的新芬黨。這對我來說並非不合理。但是,如在伊朗那樣,只有由另一權力機構(這裏說的是宗教機構)核准的人才可參選,我就認為不自由,也不公平。選舉安排應由當地的立法機關在憲法中訂明。如果想民選的立法機關有公信力,並能保證有正當的問責性,就必須能夠換掉主掌行政的負責人;除非選民可以通過直選另行任免。不能或大抵不能改變任何事情的選舉是一場鬧劇。真正的民主制度,政府必然更替。
「成熟的民主會認識到考慮少數人的意見的重要性,而不是嘗試踐踏這些意見。」
我們可以一直討論,怎樣才算是公平。我懷疑這在很多方面有點像大象──難以描述,但一看就明白。不過,我都想說說關於民主的三點體會。民主而多元化的社會不能單靠選舉產生。除非有着整套軟件硬件配合,否則民主可變成大多數人專政的民粹優越主義。既然法治是良好管治社會的核心,社會中的大多數不應乘機把法院填滿他們的支持者,以鞏固自身的地位。成熟的民主會認識到考慮少數人的意見的重要性,而不是嘗試踐踏這些意見。反過來說,民主中的少數也要承認選舉中有贏有輸的後果。我想,今日英國和香港,都可以從中得到教訓。民主政府並不易為。就像千千萬萬其他人一樣,我純粹認為沒有比這更好的選擇。民主政府加上出色負責的領導能讓社會接受大家始終要作出艱難的決定,而不需要採取純粹高壓的措施。如果公民可以自行決定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子女的教育、用錢和儲蓄的方式,但對於其他影響他們生活的選擇不能發聲,我會覺得十分奇怪。這也是當我在一九七九年,以新晉國會議員的身份首次來港時,我大力支持區議會直選的部份原因。我回到英國後也就此寫了文章。我想就「議會民主」再說兩點。首先,這是比通過公投實施的所謂直接民主更好,更先進的決策方式。我們正開始為英國公投脫歐付出代價。這個決定早應通過議會作出;甚或如有需要,應通過大選,讓人民作最終抉擇。第二,當民眾壓力就某項政策或政府的政績升溫時,民主當可為政府提供安全閥的角色。我們目睹這情況在印度經常發生;所以儘管信仰和種族紛陳,印度始終團結一致。政府效益在世界銀行的清單排行第三。我一直相信,當政府通過民主程序受到緊密監察時,它就越能勝任。在英國,反對黨幹得越好,越是似模似樣時,執政黨的表現就越優秀。當然,效益也取決於管理運作的公務員隊伍的質素。我在英國、歐洲和香港曾經與幾個不同的官僚系統共事。毫無疑問,在和我一起工作過的公務員隊伍中,最能勝任的是九○年代香港的公務員隊伍。我希望它的活力和士氣依舊。
「九○年代香港公務員隊伍是一流隊伍:待遇好、自動自覺、有智慧、以服務公眾為榮。」
三個主因造就了香港九○年代的公共服務紀錄。首先,那是個一流的隊伍:待遇好、自動自覺、有智慧、以服務公眾為榮。這種承擔完全沒有受到政治考慮干擾。舉例說,公務員的聘任和升遷完全視乎功過。第二,他們的操守不容置疑。貪污絕無僅有,規模肯定比歐洲和亞洲多國少很多。第三,政府指派的工作,公務員都認真全力完成。這就是說,當你把香港與生俱來的企業家精神,與公務員立志超額完成差事的決心配對起來,基建工程用上的時間,就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都要少。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當英國環境大臣(聽起來好像中世紀那麼遙遠),那時政府就於希斯路機場興建一座新客運大樓,已討論了好一段時間。我在一九九二年來港。到達後的首星期,霍德爵士帶我看挖泥船倒泥,開始興建赤鱲角機場。雖然過程中經歷了些談判障礙,但我在一九九七年離港時,機場已實質上完成。我回到倫敦,發現人們還在討論那座新的,但還是無蹤無影的客運大樓。我希望香港公務員仍保留着這些質素。第四個區分良好管治社會的特徵是政治穩定和沒有暴力。幾個因素起着作用:一是優良、廉潔、透明和得到人民尊重的警務工作;另一是持續繁榮,而且隨之而來的得益大致上公平分配。我不是社會主義者。我相信妥為監管的市場是創造和分配資源的最好方法。但我也相信政府本身有着保護弱小和幫助強者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角色。美國一些共和黨人以前常這樣說笑,他們認為英語裏最令人憂慮的一句說話是:「我來自政府;我來幫助你。」這種講法愚昧得驚人,它漠視了政府在促進經濟和政治穩定的角色;也對政績優良的多屆美國政府不大公允。在這方面,艾森豪威爾執政時的共和黨政府就幹得很不錯。新加坡實行的社會改造工程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我一直相信香港應避免這樣做。我認為讓市場和低稅率自由發揮更適合香港。當然我也極之贊成應該動用經濟增長的得益,改善福利、醫療、教育和房屋。也因此,一些來自北方的批評,曾指摘我是共產主義者!很明顯,我是有香港特色的共產主義者。當政府對人民的訴求感覺敏銳,政治穩定也就更有可能。其中一個方法,是明白到他們是公民,有他們的權利和責任。證諸世界各地的歷史,不乏關於敏銳地處理政治訴求的經驗,及如果處理不當,政府怎樣很容易把溫和推向極端。如果你把人民當作負責任的公民看待,他們就更可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健全的公民社會組織就當上他們與政府之間的中介人。他們應該有自由舉行非暴力示威;有自由說出和寫出他們的要求;有自由選擇宗教信仰。他們的教會應不受到政府控制;他們的大學應該自我管治和擁有自主。這一點值得細說。我曾任香港和英國數間大學校監,現時是牛津大學校監,對這一點感受很深。牛津大學最近獲排名全球大學之首,也得感謝大學裏為數不少的中國(包括香港)學生和教授。大學不是國家的代理人──它並不是一個政府部門──大學也絕不是商界的附屬品,刺激着生產總值。大學是多元化和自由的強大支柱。香港彈丸之地,能有兩所非凡的大學全球排名首五十、三所全球排名首百名之內,成就非凡,值得香港人引以為傲。當中部份原因,當然是香港的大學享有國際條約和本地法例賦予的自由和自主。大學享有自由和學術自治,但不等如大學不需通過適當方式,為其獲批的公帑問責。我們在牛津也要這樣做。但我們享有也行使學術自由,就如蘇格拉底所言:「論證無界限。」我們做喜歡做的研究;我們探討學問、尋根究柢;我們用我們視為最佳的教學模式教授學生;我們自行挑選教學和行政人員;我們基於學生的能力收生。我們可以自由就任何事情發聲,不用理會政府喜歡與否。以這種模式運作的大學不斷拓展知識的領域,惠及整個社會,惠及全人類。我肯定你們在香港,當然也明白你們享有自由的大學,是這偉大城市皇冠中的瑰寶。我也想談談另外兩種特質。首先是監管質素;比方說,應該以透明和公平的方式監管商界。這樣,私營部門的機構本身必須展示高透明度,並遵從私營部門管治的最佳標準。我肯定中國的官員知悉有這麼一個得到學術研究證實的看法,就是外界認為印度的公司比中國的公司管治得更好;因為印度公司的董事局不受政治干預,公司也更能符合國際標準。中國必須正視這個問題,否則必會拖累中國在國際間的經濟表現。這不會對任何人有好處。世界需要繁榮興盛的中國。良好管治的最後一個特徵是控制貪污。這不僅是立法,或設置制度打擊這個政治經濟弊病的問題。貪污直達政治的核心,明顯與自由為敵。自由的傳媒因揭發貪污罪行和罪犯,獨裁和極權政府因此壓制傳媒和其現代科技表親──互聯網。各種形式的傳媒壯大公民,對付貪污。貪污其實增加守法公民的負擔,對社會它是個侵蝕和破壞的元素。如果政治權力決定資產所有權,便沒有人能夠行使權力鏟除貪污腐敗。貪污舞弊於是傳遍整個政府架構。
「有一份文件涵蓋了這些自由社會的各方面,它叫做《中英聯合聲明》。」
在我以上描述的各種管治模式中,其核心皆為公民。公民就是管治模式的健康和完整性的驗證。公民享有自由、權利和責任,尤其是睦鄰的責任。他們有自由與人爭辯、同意別人、寫作、在廣場的演說台發言、攻讀和享受自己選擇的學科、決定自己的工作和事業、與任何人談論政治又不怕別人無意中聽到、以法律解決問題因為有信心會得到公平公正的對待、閱讀和收聽真實新聞知道世界發生甚麼事、當政府咎由自取時戲謔它、到他國旅遊、到教會去或到馬場去、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公民身份和愛國的看法。有一份文件涵蓋了這些自由社會的各方面。那是一份已存放在聯合國約三十年的條約,它叫做《中英聯合聲明》。(全文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1127/19847125
中文金曲 陳奕迅掃5獎
1 :
GS(14)@2017-01-06 02:05:12■陳奕迅第12年奪最優秀男歌手。葉君海攝
【本報訊】由港台主辦「第三十九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昨晚在九龍灣Star Hall舉行,總共頒發51個獎項,陳奕迅橫掃5獎成大贏家,除第12年奪最優秀男歌手之外,還囊括全國最佳男歌手、全球華人至尊金曲等,而容祖兒亦大豐收攞4獎,更成為最優秀流行女歌手13連霸,不過,港台DJ黃天頤竟然誤說陳奕迅是第13、容祖兒是第14年奪最優秀男、女歌手獎!
■容祖兒成為最優秀流行女歌手13連霸。
再演繹《四季》無甩嘴
分別成為大贏家的兩人,卻在尾聲頒發最優秀男、女歌手才現身上台領獎。陳奕迅致辭時說:「我好好彩,咁耐以嚟好多人支持我,最緊要唱好啲歌。其實做到歌手好開心,我會做好啲。」他答謝曾在音樂路上幫助自己的人時,說多謝硬膠group;之前陳奕迅在商台頒獎禮演唱時甩嘴失準,昨晚再演繹《四季》表現回勇沒走音沒甩嘴,唱完觀眾大叫「陳奕迅」全場拍手,他說:「希望香港好似呢隻歌咁。」容祖兒和張敬軒同樣獲4個獎,祖兒說:「其實每次攞最優秀女歌手,心情好開心興奮,只不過大家喺面上表情睇唔出,因為累積經驗看似鎮定,多謝大家畀機會我演出畀掌聲我。」十大金曲獎因有3首歌同分變12首,鄭欣宜憑《女神》奪獎,她說:「曾經以為自己冇乜機會再唱歌,諗唔到得到呢首好歌,自己係一個幸運兒,嚟緊會做得更好。」出道32年的太極樂隊則獲金針獎。■記者盧坤穎、黃君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105/19887097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