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最近不管是打滴滴,還是優步,或者是神州、易到,跟以前相比,不光優惠補貼少了,價格還上漲了一些。事實上,從上個月開始,這幾家網絡約車平臺,在國內多個城市,不約而同地開始漲價。而在以往,我們更熟悉的是,它們彼此之間,比拼補貼力度、大打價格戰。
記者簡單統計了一下,在北京、上海等地,滴滴出行的價格漲幅在30%左右,每公里上漲了0.3元到0.6元。
而在廣州地區,滴滴快車、Uber、神州專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漲幅,大約在20%-30%。但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滴滴出行的相關負責人,並不承認有主動漲價的舉動。
滴滴出行政府事務部高級總監淩亢表示,首先滴滴沒有刻意的進行全國所有的城市進行漲價,我們的價格每個城市的價格,有的城市是漲了一點兒,有的城市是降了一點兒,我們的價格完全是按照市場的供需的平衡來制定的,通過算法通過大數據來制定出來的。
記者註意到,本次國內幾大網約車平臺,不約而同地一起調高了打車價格,那麽這是否是幾家的統一約定呢?淩亢回應稱並沒有,如果大家一起調價,這個是違反法律的,他覺得有可能還是市場的行為。
互聯網專車的興起,就是開始於超低的價格,和花樣繁多的優惠補貼,帶來的吸引力。幾乎可以說,“燒錢”正是這個行業,在這麽短的時間里,迅速火起來的一個法寶。那麽,如果真的降低補貼、提高價格,告別了“燒錢”模式,互聯網專車市場還能繼續火下去麽?
數據顯示,目前打車軟件市場仍處於賠本賺吆喝的狀態。今年初,幾家公司分別公布了2015年的財務信息。Uber官方透露在中國一年虧損10億美 元; 滴滴雖未公布數字,但有媒體粗略計算其2015年至少虧損100億元;而神州專車的IPO文件中顯示,其2015年虧損37億元。
易到總裁彭鋼指出,對一個平臺來講,要正常的運營,這頭是乘客那頭是司機,兩頭要保持一個平衡。它不可能長期無限制燒錢和虧損下去,這個模式也支撐不住。
據統計,在國內的專車市場上,滴滴占據了87.2%的份額,其他的市場份額則由Uber、易到、神州專車等企業平分。在專家看來,前期通過“燒錢”模式,圈地競爭已告一段落,而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提高盈利率將是各家網約車平臺的主要任務。
今天滴滴出行和優步中國在一起了,看看段子手們又有什麽傑作?
每次有大新聞,都是一次段子手們的狂歡。今天滴滴出行和優步中國在一起了,看看段子手們又有哪些傑作?
起個什麽名字好?
新公司應該叫什麽名字呢? 看這些人支了些什麽招。
杜蕾斯又現神文案,一個大寫的服!
結合雙方公司的首字母和調性,也有人提供這樣一個設計方案:
下面這個有沒有更萌一些?
還有人方了,不會要改名成DBer(東北人)吧?
@心園桐桐1:聽聞滴滴和uber合並,有人問我,合並後應該叫啥,我說滴ber,跟迪拜同音。感覺高大上一些。
@考友論壇:我好方啊~~~滴滴與UBer中國宣布合並了!....難道要改名DBer(東北人)?
以後到底要不要用滴滴、優步打車了?
看到優步中國和滴滴合並的消息,小編在快速碼字跟熱點的同時,心想:這是不是意味著以後打車要漲價了哇?是不是還是學會騎自行車比較靠譜哇!直到我看到了這篇推文,我才覺得相見恨晚!
What?我滿懷期待的點開推文,你就給我看這個?哎,還是有車靠譜。打什麽車,買輛新車不就完啦?
@全國單身狗代表:青年問禪師:“滴滴和uber中國合並這事你怎麽看?”禪師在在紙上畫了一輛嶄新的汽車。青年恍然大悟:“大師你的意思是合並了之後兩車變一車,會像當初的出租車一樣壟斷市場?”禪師搖搖頭說:“關我屁事,我從來不打車,剛買了一輛新車。”
@在你眼中的我不是我:早上叫了個滴滴專車,司機和我聊他的人生觀 他說:我是拆遷戶,5套房子,500多萬現金,股票愛TM怎麽跌就怎麽跌!因為老子不買!我有車,有自己的生意,自己當老板,多麽自由。除了天王老子誰也命令不了我。 我說:前面那條路左拐。 他說:好的。
還是3w的總結精辟!
@3w咖啡:資本贏了,拔羊毛的日子還會遠嗎?
到底誰是最大贏家?
猜猜此時此刻三方的內心OS可能是怎樣的?
Uber:沒有規模性、持久性盈利,不幹了。
滴滴:你要麽自己當爹,要麽利用好幹爹。
易到:創業公司,隨需應變,我們To A股。
在群眾的眼里是這樣的:
恭喜易到!不僅僅是TO A股哇,市場前兩名一合並,第三名馬上榮升為第二名!
目測易道只是贏家之一,柳老爺子才是最大的贏家啊!
@計算機世界:一邊是閨女,一邊是侄女,柳傳誌或成最大贏家!
這不,柳老的聯想控股投資的神州專車也不忘跟風調侃一下:
哎,一聲嘆息!
哎......一個好好的app,說沒就沒。
App都沒了,媒體群想來也沒有存在的價值了。
還有些人分析的頭頭是道:
@經緯張穎(經緯中國創始管理合夥人):對於早期投資人來說,通過資本去促成行業的革新是每個人心之所欲,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在徐傳陞看來,經緯作為機構投資人,非常榮幸能有機會在早期與這些出行的“革新者們”並肩作戰...我們也非常期待能在其他行業找到它們的“滴滴出行”,推進行業創新與發展!
@李大霄(正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滴滴出行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我國大陸運營。這一里程碑式的交易標誌著我國共享出行行業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這是一個重要消息,加速行業整合。
@李成東(電商戰略分析師):一年半前滴滴吞並了快的,快的消失了,今天滴滴又吞並了Uber中國,後者同樣也會消失!!這讓東哥想起京東吞並了騰訊電商,後者的拍拍易迅網陸續淡出視野,一個月前京東又吞並了1號店,從長遠來看,是一樣的結局!吞並未必是為了擴張,而只是為了減少無謂的補貼消耗戰。
@數據化管理:優步終於終結了自己在中國的神話,仿佛看到了另一個傷仲永的故事,當初挾全球模式進入中國,演繹了各種傳奇故事,坊間流傳各種霸道版本,企業爭相請去講營銷講分享經濟,如今泯然眾人(滴)矣!
一大波“一行三會”官員離職潮越來越引發市場關註。
金融體制改革逐步推進,新型金融業態方興未艾,造成的金融監管層的人事變動還在持續。《第一財經日報》盤點近年來中國監管高層離職動向,發現“一行三會”離職官員分為三個走向:一是去往國際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二是監管系統內部調動,如央行官員去往證監會,或去往互聯網金融協會;三是轉向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基金、證券甚至互聯網金融業等。
有去往金融機構的央行離職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半開玩笑地表示,離職原因很簡單,“為了養家糊口”。這無意中透露了監管機構收入低,內部缺少激勵和約束機制,走向市場化機構成為金融精英的“無奈之舉”。也有內部人士稱,央行官員加入市場機構很正常,雙向流動有助於央行官員理解市場,也有助於市場人士理解政策。
央行精英加速流動
隨著8月伊始,姚余棟向《第一財經日報》確認辭去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職務,出任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央行高層集體“下海”的消息又添一樁。
央行高層大變動要從2014年末說起。當時,時任央行副行長的劉士余卸任,履職農行董事長。2016年2月,劉士余任中國證監會黨委書記、主席。
2014年末,金中夏辭去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長職務,任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國執行董事。
2015年2月,胡曉煉辭去央行副行長一職,任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央行行長助理金琦於年初卸任,擔任絲路基金董事長;5月,支付結算司副司長周金黃從央行離職,出任華瑞銀行副行長。
2015年10月,1966 年出生的央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局長焦瑾璞卸任,擔任上海黃金交易所理事長。在中國黃金市場國際化進程的關鍵時刻,此次人事變動,預計將推動上金所加快打造“上海金”品牌。
而2016年以來,央行前副行長、61歲的李東榮當選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首任會長。互聯網金融方興未艾,隨著國家級行業協會成立,李東榮正試圖為亂象叢生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立“家規”。
包括姚余棟在內,央行今年多次開啟了官員轉“首席”模式,赴市場化機構任職。央行貨政二司原處長、青年經濟學家伍戈離職,出任華融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和總經理助理;3月,央行金融穩定局金融體制改革處李超出任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
證監會人事調整未完
近日,證監會國際部主任祁斌離職赴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即“中投”)擔任副總經理的消息,再次引發市場對證監會內部“人才流失”的關註。
祁斌的下一站是中國“主權基金”中投,而證監會機構部主任梁永生則是調往江蘇證監局任職。業內消息顯示,今年6月離開的證監會上市部副主任陸澤峰,下一站可能是到大學任教,亦不是到金融機構“淘金”。
自2014年底以來,隨著市場向好、金融機構業績爆發,以及金融反腐的深入推進,金融監管部門出現一波密集離職的熱潮。據本報記者統計,僅2015年前5個月,證監會就有7名局級幹部離職,這樣的級別和規模比較罕見。
2015年1月,證監會宣布免去江向陽辦公廳副主任、黨委辦公室副主任兼新聞辦公室(網絡信息辦公室)主任職務,隨後江向陽赴博時基金擔任總經理一職。
2015年3月,證監會創新業務監管部原副主任王歐離職,去了中投公司的專項投資部。同時,證監會黨委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原辦公室主任韓燕也從原崗位離開。
到了2015年5月,證監會又有三名局級幹部同時離開,他們分別是稽查局原局長歐陽健生、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原副主任徐浩、私募基金監管部原副主任楊文輝。
證監會的“離職潮”在2014年就已現端倪。2014年11月赴大成基金擔任總經理的羅登攀,此前曾任規劃委專家顧問委員、機構部創新處負責人;同赴大成基金的還有周健男,離職前在上市部任職。
有媒體統計發現,2014年全年,證監會約有30名處級以上幹部離職,其中大多數投身市場機構。可以看到,2015年下半年證監會人員離職相對較少。上述證監系統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是因為下半年證監會出臺了一項政策,規定處級以上幹部離職之後,3年內不得在監管對象內部任職。
雖然無法證實該政策的出臺是否為了限制人員離職,但客觀上確實遏制了“離職潮”。
近期證監會內部人員離職更多的則是系統內的人事調整。今年4月,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出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黨委副書記;今年5月,上證所理事長桂敏傑退休;6月,鄭商所黨委書記、理事長張凡離任。有證監系統內部人士預計,這一輪人事大調整可能還沒有結束。
銀監官員“下海”:去往金融機構居多
《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銀監會系統共有6位官員“下海”,而這一輪銀監會官員“下海”更多屬意銀行。
“監管官員下海一方面考慮薪酬問題,另外一方面則是個人的發展問題。”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如是評論,他表示,監管指派官員到機構的,則是考慮個人本身的綜合素質,與機構的“契合度”多高。
2016年6月,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轉戰農行任董事長,這是2015年以來最高級別的銀監官員從監管轉向金融機構。
2015年6月,銀監會原非銀部主任李伏安正式出任渤海銀行董事長,他從河南銀監局去銀監會非銀部僅一年時間。
2016年7月,有媒體報道上海銀監局副局長蔣明康加盟均瑤集團,均瑤集團則是民營銀行溫州民商銀行的發起人,蔣是否任職溫州民商銀行目前並未有確切消息。
“民營銀行走向常態化,需要更多的銀行業高管人才,以後監管或者其他銀行高管流動還會更加頻繁。”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表示,另外,互聯網金融往往以更高的薪水和更多的發展空間來挖人。
2015年4月,銀監會創新部副主任楊曉軍出任陸金所副董事長、黨委書記;不過不到一年,2016年3月,楊曉軍卻加盟了玖富集團出任總裁。
某大行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監管官員“下海”可能會獲得比在監管機構更多的薪酬和更多的空間,不過如果調整不好角色的轉換,也會“水土不服”。
除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和互聯網金融,信托公司也是一個去處。7月26日,大連銀監局發布消息稱批複了葉淩風華信信托副總裁的任職資格,葉原是銀監會信托部基金監管處處長。
保監會:離職者走向創新化機構、職位
2011年以來,保監會就屢見“下海”例子,回顧此前,機構仍是重要選擇之一。而近幾年的趨勢是,無論是機構和職位都緊跟保險行業的發展趨勢,呈現向創新型機構和崗位轉型的特點。
據《第一財經日報》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已有10余名保監會官員“下海”。
事實上這並非新鮮,例如早期的陽光保險集團董事長張維功曾任廣東保監局局長、百年人壽董事長何勇生曾任大連保監局局長、中華聯合保險董事長李迎春曾任安徽保監局局長、生命人壽保險公司副董事長方力曾任人身險監管部副主任一職等等。
隨著這兩年資本密集投入保險業,新籌建的保險公司亦希望“搶奪”人才,對於保險高層人才的需求亦日益旺盛。近幾年來,保監會官員入駐保險企業任高管已成潮流。從2011年初至今,包括閆波、丁昶、張宗韜、趙小鳴等在內共有10多名保監會官員先後下海,轉投長安責任保險、華泰保險等保險機構任高管。
近日,曾“下海”華泰財險的張宗韜以華農保險擬任總經理的身份,出現在了6月的一場車險討論活動中,其職業履歷覆蓋監管層參與商車費改制度設計、財險公司實踐等,職業軌跡也較為鮮明。
而地方保監局亦屢有“下海”案例,比如,江西保監局原局長張興出任大眾保險董事長,吉林保監局原局長劉德江掛帥都邦保險董事長等。
8月22日消息,據外媒報道,已退役NBA球星科比·布萊恩特(KobeBryant)即將成為一名風險投資家,他將於周一宣布建立一只規模為1億美元的風投基金,投資科技、媒體和數據公司。
本周二,科比將與資深創業者和投資者傑夫·斯蒂貝爾(Jeff Stibel)共同建立這只基金。科比和斯蒂貝爾此前通過一位共同的朋友結識,兩人將他們的公司命名為科比-斯蒂貝爾公司(Bryant Stibel),總部位於洛杉磯地區。
自從2013年以來,兩人已經投資了15家公司,但是在科比退役以後,雙方才決定正式確立合作關系,並建立風投基金。
科比和斯蒂貝爾將聯合出資1億美元,在未來幾年展開投資,目前兩人還不打算尋找外部投資者。他們已經投資了體育媒體網站ThePlayers Tribune、視頻遊戲發行商Scopely、法律服務公司LegalZoom、電話推銷軟件公司RingDNA以及家用榨汁機制造商Juicero。
雙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兩人的技能能夠實現互補。斯蒂貝爾提供建立公司的經驗,科比則貢獻創意,在營銷、品牌等方面的細節設計。新公司的Logo就是由科比設計,靈感來自鋼琴鍵。
本周,樂視正式宣布將於9月21日在北京召開“生態之刃,無艦不摧”新品發布會,並於昨日發布首張倒計時海報,暗示樂Pro3將主打超長續航。樂視最新公布的海報,還暗諷iPhone 7是Plus的機身mini的電池。
官微發布的倒計時6天海報,背景中是一個蝸牛的輪廓,一枚蘋果LOGO遭到利刃切削將蘋果瓣兒砍下,並留下鋒利的劍口,加之海報中寫道“充電2小時 通話5分鐘,慢速度如何適應快節奏?快充不需要鼓吹”以及“這一次讓極速成為標配”。海報文案無疑是在諷刺蘋果的充電慢如蝸牛,並暗示即將發布的樂Pro3支持快充。
此前的9月14日,樂視官方放出了發布會首張倒計時海報,透露了樂視樂Pro3的一項特性——超長續航,同時還借勢暗諷剛剛發布不久的 iPhone7,稱 “Plus的機身,Mini的電池,延長一小時也叫爽?Bigger than Bigger的不只是屏幕,這一次持久如你所願”。海報中一個電池壓在蘋果身上,鮮血四濺。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樂Pro 3或將推出6GB和8GB兩個版本,電池容量分別提升至4070mAh 和5000mAh,並且都將標配快充功能。
針對近日發生的中國漁船撞沈韓警艇事件,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經過有關核實,韓方有關說法站不住腳。
有記者提問,據韓國媒體報道,昨天,韓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召見中國駐韓國大使,就10月7日在韓國西部海域發生的中國漁船撞沈韓國海警快艇事表示抗議。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耿爽表示,韓方有關說法站不住腳。根據韓方提供的地理坐標,事發地點為北緯37度23分06秒,東經123度58分56秒,經過核實,該地點位於《中韓漁業協定》規定的"維持現有漁業活動水域"。根據該協定規定,韓海警在該海域開展執法活動並無法理依據。
耿爽指出,中方已通過外交途徑向韓方有關部門就此事提出嚴正交涉,要求韓方冷靜理性處理有關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註意到韓方最新的有關表態,中方認為,韓方一味的加大處罰力度,並宣稱不惜在執法過程中動用武力,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容易激化矛盾,引發糾紛。中方再次要求韓方加強對執法人員的管束,在執法過程中保持克制,規範執法行為,不得濫用執法權,更不得采取可能傷及中方人員安全的過激行為和過激手段,要切實保障中方人員的安全和合法權益。
他說:“我想強調,中韓漁業合作是雙邊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漁業合作秩序符合兩國人民利益。隨著中韓漁業合作不斷深入,發生一些糾紛和問題在所難免。關鍵是雙方要按照《中韓漁業協定》和雙方達成的有關共識辦事,加強溝通協調,保持冷靜與理性,以長遠和發展的眼光,客觀看待、妥善處理有關漁業問題。”
據路透社報道,援引《華爾街日報》總編輯Gerard Baker的一份備忘錄稱,《華爾街日報》正準備讓相當一部分的員工買斷勞動合同。
Baker表示,為了限制非自願裁員的規模,《華爾街日報》將會面向全世界的員工——包括管理層和普通員工——提供買斷雇傭合同的機會,他們將會獲得自願離職補償。如果員工願意參加買斷,則應該在10月31日之前向人力資源部發出郵件,同時聲明“我願意加入《華爾街日報》新聞部主動解除勞動合同的補償計劃”。
本周早些時候,道瓊斯公司首席執行官William Lewis宣布了一項為期三年的成本削減計劃,以應對當前印刷廣告下降給公司帶來的財務危機。Lewis在這項代號為“WSJ2020”成本削減計劃概述中稱,該計劃旨在促進《華爾街日報》新聞部門逐步實現現代化,以及改善該部門的移動和專業信息商業產品。
同時,據美國媒體Politico報道,在一份意外發錯的電子郵件中,同樣隸屬於道瓊斯公司的媒體《巴倫周刊》也被爆出已經制定了裁員計劃,下周將會實施。
《巴倫周刊》的總編輯Ed Finn在這份郵件中表示,《華爾街日報》已經通知了員工,將會提供比正常高出1.5倍的員工買斷合同補償,“但是如果我們給《巴倫周刊》下周將要解雇的員工,提供正常的離職補償,這將會引發問題,請給我一點意見。”
這名高管稱,他的這份電子郵件準備發送給《巴倫周刊》的管理層,但是意外發送給了更多人。
《華爾街日報》隸屬於美國道瓊斯公司,後來,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斥資50億美元收購了道瓊斯公司。目前瓊斯公司一位發言人拒絕對此事置評。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消息人士稱,加拿大零售商Hudson's Bay已就潛在並購交易接洽美國最大連鎖百貨公司梅西百貨。目前兩家公司的洽談處在初步階段,討論內容還包括其他合作選項,而僅收購梅西百貨旗下房地產資產的可能性也存在。目前具體細節尚不明朗,仍難確定是否會達成交易。
Hudson's Bay一直熱衷於並購,旗下擁有Lord & Taylor、Saks Fifth Avenue等零售品牌。消息人士透露,Hudson's Bay將有可能利用其房地產資產進行股權和債務融資,為該交易準備資金,也可能會引入合作夥伴。
擁有158年歷史的梅西百貨近年的業績並不理想,其股價已從2015的最高水平下跌了超過50%。今年年初,這家老牌百貨公司宣布將關停68家門店,出售相關資產和地產以獲得現金收入。
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表示,將在未來數周內推出“現象級”減稅計劃,但有些企業已經有點坐不住了。周二部分美國制造業巨頭高管致信國會,要求議員盡快修改企業稅法,並對一項頗具爭議的旨在降低出口稅加大進口(邊境)稅的草案大加贊揚。
共有16位本土制造業企業高管簽署了這封聯名信,包括飛機制造商波音CEO米倫伯格(Dennis Muilenburg),機械制造商卡特彼勒CEO恩波比(Jim Umpleby),軍工巨頭雷神總裁肯尼迪(Thomas Kennedy)及聯合技術總裁海耶斯( Gregory Hayes),他們認為現行稅收制度傷害了美國勞工的權益,限制了商業投資環境和經濟增長。
這封信也突出了1986年稅制改革法案(Tax Reform Act)實施及此後一系列稅制改革下,美國政界和商界一直存在的巨大分歧。1986年頒布實施的《稅制改革法案》是美國最具根本性的稅制改革方案之一。目的在於改革稅法,以實現“公平、簡化和增長”目標,它同以往主要是為增加稅收以解決聯邦政府預算持續的巨額赤字的目的所進行的改革是很不相同的。
制造業巨頭力挺“寬出口,緊進口”
這封信的發起者是最近成立的“美國制造業聯盟(American Made Coalition)”成員,他們對眾議院議長保羅瑞恩提出的稅制改革計劃頗感興趣。
根據該計劃,企業稅率將從目前的35%降至20%,並允許出口商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生產成本。不過企業應納稅所得額中進口成本無法省去,也就是對進口貨物征收的邊境調節稅(border adjustment)將保留。該方案與歐盟增值稅體系進口制度類似,這也導致了美國貨價格在歐洲明顯高於本土。
信中指出,這種改革與世界其他國家類似,結束海外公司因“(美國本土)企業稅”而獲得價格優勢,保護美國工作崗位並促進經濟增長。
瑞恩的方案也遭到了零售業的強烈反對,上周塔吉特 、百思買和J.C.潘尼百貨等全美八大零售商主管來到白宮與特朗普會面,建議白宮不要征收邊境稅。零售業巨頭警告說,這將推高企業的運營成本,並最終轉嫁到客戶頭上。
減稅未必能提振經濟
能否有效控制赤字,是決定減稅政策成敗的關鍵。1981年里根總統上臺之初,就推出了一個力圖大規模減稅的經濟複興稅收法案(Economic Recovery Tax Act),該法案將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由70%降至50%,最低邊際稅率則從14%降至11%,同時還引入加速折舊等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但在第二年,由於膨脹的財政赤字將利率由12%左右推高到20%以上,美國經濟出現了1.9%的負增長。1986年里根第二任期內推出的稅制改革法案(Tax Reform Act)則是在不減少財政收入的前提下減稅,取得了一定效果。
對於特朗普而言,擺在他面前的情況並不樂觀,美國正面臨不斷上升的債務及巨大財政赤字壓力,特朗普要好好想想如何彌補減稅帶來的政府開支缺口。根據聯邦預算責任委員會(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的數據,2007年至2016年,美國中央政府債務/GDP比率從35%飆升至77%,僅次於杜魯門時期創下的103%的紀錄。
減稅誘惑難敵避稅 矽谷難言回歸
不少擁有較高品牌價值、專利和版權的矽谷企業,往往會把分公司設在低稅制的地區,例如歐洲、亞洲或加勒比海地區,然後盡可能把業務轉移給分公司,從而減少應納稅款。目前蘋果、谷歌已經把海外經營的所得稅負降到個位數,很難想像20%的公司所得稅率會吸引這些企業大量回流美國。
當然避稅必須合理合法,否則就會面臨巨額罰單。比如2月10日《華盛頓郵報》爆出美國參議院調查結果,微軟通過在美屬波多黎各開設分公司等“合法手段”,每年能夠少繳約15億美元的稅款。微軟在波多黎各的分公司2011年的銷售額高達40億美元,但是員工僅有177名,但這種避稅方式確實是完全合法的。而蘋果則因被歐盟裁定在愛爾蘭的稅收違反法律、被要求向愛爾蘭補繳130億歐元“天價稅款”,目前雙方依然未能就賠償達成共識。
除了減稅方案,特朗普政府還面臨在3月份提交新政府第一份財政預算案,如何在減稅、財務支出及債務上限等問題上取得平衡,是現階段擺在特朗普團隊面前的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