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敗局】論眾貸網的倒掉:P2P每月倒掉一二十家都是正常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046.html

口述:尹飛(貸幫CEO)整理:劉鶴翔 

4月2日,開業還不到一個月的海南眾貸網倒閉,大家又在議論紛紛了,說P2P這個行業怎麼老有公司倒閉?而且,就在眾貸網倒閉之後不久,據說一家叫城鄉貸的公司也歇業了。

這個行業隔三差五地出現倒閉事件,我覺得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大家都知道,三五年後,這個行業可能只剩下幾十家公司,甚至是幾家公司,而現在全國的P2P平台有上千家,所以,就算每個月倒閉十家、二十家,都是正常的。雖然大家都知道成功率不高,但依然每天還在有新的平台誕生,不斷有新的玩家出現。這說明,現在這個行業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大家都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在嘗試,在試錯。早期進入P2P網貸行業的以互聯網行業背景的創業者為主,而以小貸擔保典當甚至是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的創業者大多還在觀望,但未來會有更多的傳統金融背景的創業者加入這個市場,也會有些傳統金融機構增加這個業務甚至向這個方向轉型。我相信,就像前不久團購行業的「千團大戰」一樣,大浪淘沙,只有到行業出現了幾家真正的巨頭的時候,這種紛紛擾擾的局面才會塵埃落定。

众贷网公告全文

眾貸網公告全文

關於眾貸網,普通的投資者關心的無非是,那個叫盧儒化的創始人會不會跑路?P2P平台還能不能作為投資平台?

跑路的人的確有,但到目前為止,跑路的畢竟還是少數。哪個行業沒有騙子?但不能因為個別騙子的存在,就把一個行業給否定了。但關於P2P平台自身的信用問題,我想說,如何去評價P2P平台的信用,現在還沒有完善的方案,這個課題還需要深入的研究。P2P平台的出現,實際上就是民間借貸的網絡化和陽光化,把原來半地下形式的民間借貸通過互聯網的形式反而是公開化了。雖然傳統的民間借貸也經常傳出風險、壞賬甚至是所謂的「高利貸崩盤」,但民間借貸體系生生不息,一直在為銀行所不能覆蓋的小微經濟的發展提供寶貴的資金服務。如果傳統的民間借貸每年吸納幾萬億的資金能生生不息的話,為什麼更加公開化的P2P網貸行業就不能成為更好的借貸平台、更好的投資平台呢?答案是肯定的,當然關鍵還是要看從業者們怎麼做。我相信,只要大部分從業者堅持誠信經營不欺詐的行業底線,市場競爭大浪淘沙,看不見的市場會優勝劣汰,優秀的公司會逐漸勝出。社會、媒體、政府、投資者也請放心,對於欺詐者,必將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

很多人都在呼籲加強監管。對我們來說,監管的問題首先在於逐步建立適應這個行業發展的金融監管模式。對P2P借貸行業的監管,是以政府行政機構為主導呢?還是以市場自律為主導呢?我相信,央行、銀監會是很謹慎的專業機構,即使要監管,也會嚴格依法監管。現在行業還很不成熟,這個方面的立法也不完善,即便是監管也難以措手。另外,對P2P肯定不能一刀切,如果把國內P2P全關掉,那也是不可能的事。發展互聯網金融關係到國家的金融安全,如果不讓本土企業去摸索、創新,等到美國或者其他國家發展出幾家互聯網金融的巨頭來,甚至形成了事實上的行業標準,然後再把業務推到中國來,到那時,如果中國自己還沒有成熟的企業與之競爭,那豈不以為著我們要把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市場拱手讓給美國?誰也負不起這個歷史責任。雖然互聯網金融的範疇遠遠大於P2P網貸,但P2P網貸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互聯網金融需要更新的思維,P2P網貸可以引入更多的非傳統金融的從業者加入這個行業,從鼓勵創新、鼓勵試錯的角度來說是好事。

最近,央行行長周小川仍然表示,互聯網金融是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至於具體怎麼做,要靠企業自己創新。

到現在為止,國內的P2P模式到底是好是壞,誰也說不清楚。包括《創業家》雜誌報導過的宜信和貸幫,兩家公司也都一直在爭議中前行。關於宜信,人們會質疑它的債權轉讓模式,懷疑唐寧這個「超級放貸人」角色是否可持續?至於貸幫的模式,業內也有很多人擔心服務農村、城鎮市場是不是太過理想化了?貸幫致力於為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勤勞創業的農戶個體戶解決「融資難」問題,通過互聯網平台,把資金需求和投資需求連接在一起。這個方向我們會一直堅持,具體的操作模式我們還在不斷試錯,不斷調整。我自己也不能說我們就已經掌握了所謂成功的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農村城鎮化的小微金融是一個巨大的藍海市場。

當然,我們也有必要消除一個誤解,那就是認為互聯網金融就是指P2P。要知道P2P只是互聯網金融裡很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新業務、新模式在探索中。比如說,我最近參加的一個移動互聯網的論壇上,就有人跟我說,他要用網貸的方式去做汽車按揭貸款。還有朋友在嘗試互聯網來解決物流行業代收款的金融問題;也有人在用互聯網的方式來做倉單質押,借款人可以用存放在物流系統裡的貨物來貸款。這些都是創新的設想或者早期實踐,具體能不能走出來,還需要時間來檢驗。互聯網金融未來會形成一個以支付結算為底層、各種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服務不同的細分市場,非常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時代。我相信,在不久的移動互聯網金融的時代,金融消費者既能得到可以媲美傳統金融機構的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務,又能享受到非常個性化、人性化、用戶體驗非常友善的新型金融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86

「印度與中國的共同挑戰,都是如何保持穩定而持續的增長」

http://www.infzm.com/content/89587

中國與印度,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在不同的道路上同時進行改革,被稱為是本世紀最有懸念的一場賽跑。

印度人如何看待兩國的改革進程和各自的路徑?2013年4月,博鰲論壇上,南方週末記者就此採訪了印度公司事務部部長薩欽·派勒(Sachin PILOT)。

南方週末印度和中國兩國的經濟發展過程被稱為「龍象之爭」。你們如何看中國經濟改革,如何比較兩國的經濟改革分別取得的成就和教訓?

薩欽·派勒: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很了不起,大家都看到了,數億人擺脫貧窮。印度改革時間較晚些,還沒有取得那麼大的成就,但過去25年間也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印兩國人口占了人類的三分之一,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兩國的共同挑戰是如何保持穩定而持續的增長。

貧富差距問題存在於全世界,這是印度的巨大挑戰,如何在窮人和富人之間搭起橋樑。中國也一樣。這是個長期的挑戰。

南方週末有人認為,中印兩國在擺脫貧困方面走了兩條路:中國「以人為本」地發展了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製造業中心,使幾億人獲得了工作機會;而印度則選擇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並不能帶來大量就業,使大部分人難以脫貧,也就沒有儲蓄和投資,陷入「貧窮的循環」。您怎麼看待?

薩欽·派勒:並不完全同意這種說法,印度仍是個60%的人口是農業人口的國家,因此發展經濟的一大挑戰是這些農村人口無法獲得城市的高附加值的製造業工作機會,這也是我們最近出台一系列政策的原因。

服務業對印度也很重要,我們必須要加強和提高製造業的基礎,在印度我們擁有技術工人,大部分人會說英語,因此我們不缺勞動力,我們沒理由不成為世界一大製造業基地,我們也很重視服務業,我們必須平衡製造業和服務業。

南方週末中國與印度都是有著龐大人口的國家,這是製造業對於這兩個國家的獨特意義。但為什麼是中國而不是印度成為了世界製造中心?印度怎麼看待這個事實?將來是否會推出政策來改變?

薩欽·派勒:據我所知中國著力發展勞動力密集的低端製造業這個決策取得了成功,印度則更側重發展高端服務業和製造業。這與中國不同,但不同的國家應該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

接下來4-5年裡我們會更強調發展製造業,但是否會選擇低端製造業,還是高端的創新型的製造業,都有可能。

中國過去製造了很多鞋子玩具出口全球,但你們成本也在提高,所以你們也必須平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20

Ev Williams:關於創業,你所讀的都是錯的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719650.html

1. 相關並非就是因果

Google 是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公司之一。Google 給它的僱員 20% 的時間自由支配。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給員工 20% 自由度的做法很棒且可借鑑呢?或者,Google 的成功只是因為 Google 的工程師不管有沒有這 20% 的時間,都能在正確的時間解決正確的問題?我不知道,相信其他人也不知道。

公司並非實驗室的產物,我們也不能在創辦公司這事兒上做統計驗證模擬。在創辦公司的過程中,變數太大且變量太多,並不是加入某個 X 因子,或者按照 ABC 的順序去做就能確保成功的。

另外,「後見之明式偏見」和「證實偏見」的存在,使得任何一種解讀都會帶著這兩種色彩。

另:無論你得到的建議是一手還是二手,都不要盲從。儘管一手資料的情況可能會好點,但其實大部分關於某一成功公司的經驗之談,並非出自於一個真正在裡面工作過的人,不僅有偏見之嫌,很可能其列舉的事實根本就是錯的。

2.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即便某人給出的建議真的不錯,不僅得到一些人的驗證,同時還適用於多種情況,這些建議可能依然不適用於你。你的公司是獨一無二的,其他人的也是。儘管有些好的點子的確對於大部分公司來說是適用的,但是我很難找到一個對於所有公司都適用的點子。

比如,儘管頗受爭議但最普遍的建議:「只僱傭 A 級員工」。這條建議不適用的情況是:你根本雇不到 A 級員工。事實是,很多公司根本請不到 A 級的員工。如果這些公司死守這條法則,你根本就招不到人。這種情況下,你只能去招 B 級的員工,這糟糕透了,但這也並不意味著你就不能成功。刨去領域裡最牛的公司,很多成功的公司的僱員都不全是 A 級別的。

[儘管如此,你還是得讀這些創業建議]

不過如果你領會了我上面所說的,去讀讀一些創業故事和建議也是沒有壞處的,有時甚至是好的。原因有二:

1. 想法

我們需要從外界「輸入」。任何時候都有人在創造做事情的新方式,如果這些人願意將經驗分享出來,這一點真的很棒。這些輸入不僅可以用來解釋你的產品,有時還能幫你找到投資人,甚至會給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和看問題的方式。通過挑選和甄別那些你認為適合自己公司的想法,你可以從他人的經驗中有所收穫。

你應該時刻嘗試新的事,並能從它們中學到新的想法。

2. 靈感

閱讀成功的故事,並不就意味著你能成功,但這些故事能夠激發起你想要成功的慾望。這很重要。這些正面的例子不僅能夠告訴我們什麼是可行的,還能開拓視野,激勵我們更加勤奮、絕不放棄——尤其是在你碰到困難的時候。

在我年輕時,我也只在尋找成功的秘訣。我也會讀一些商業類的書籍,將書中說言付諸實踐。不用說,很多書上說的並不能幫助我解決實際問題,但是閱讀關於 Bill Gates 的書,點亮了我的創業生涯。

因此,當你在閱讀這些你崇拜人的書時,可以收集一下他們睿智的想法和深刻的洞見,自然,它的價值在於你有這麼一個樂於奉獻、創新以及勤奮的燈塔照著你前行,而非真正將他們的方法付諸實踐。

在閱讀這些文章時,記住一下兩點:1. 這可能是錯的。2. 對一部分人來說,它肯定不適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773

柳傳志:創業者都是「奔日子」的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936.html

作者:袁建勝    來源:聯想之星

記者:聽說您一直在使用微博、微信這些很前衛的網絡工具,您已七十多歲,還對這些新事物保持興趣,這算是您的另一個「我」嗎?

柳傳志:這個比較簡單,像微信、微博,都是極為簡單的工具,憑什麼我不會?微博是瞭解社會整體狀況的一個有效渠道,但是我只看,很少寫。微信倒是很常用,我有很多個群,比如公司的最高管理層,大家經常在裡面互相交流看法,也不用一定坐下來開會,很方便。另外,我還有自己家庭的群,還有包括兄弟姐妹在內的大家庭的群,還有同學的群,中國企業傢俱樂部的群,等等。每天看看這些就忙得不得了,這都是正常的,不能算什麼新事物。

如果說我現在還能做聯想控股的領導人,最起碼的一點,就是在某些方面,還有不亞於年輕人的思維和能力,這才有資格坐在這兒工作。如果只是為了自己還有存在感,而不是對聯想這家企業有好處,我絕對不會做這樣的工作。

比如2000年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在工作之餘,研究關於IT產業、互聯網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精力有些跟不上了,就立刻決定不做聯想集團的CEO了。另一方面,我覺得自己在做企業方面,領悟了一些更深刻的內涵,可以幫聯想拓展新業務,豐富新領域,就從事集團戰略和拓展業務諸如投資等方面的工作。

事實也證明這樣做是正確的。如果聯想集團一直沿著高科技產業這條單一的路走下去,今天可能處於一個比較危險的境地,經過集團業務的多元化,聯想控股降低了這一風險,能夠繼續發展下去。聯想和我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互相需要,如果聯想不需要我,我還堅持不走是不行的;如果還需要我,我自己卻不想幹了,那也不行。

記者:您有很多圈子,特別是4月的綠公司年會上,您還親自操刀做主持人。在不同的圈子,您是如何轉換角色的?

柳傳志:不管是在企業家,還是在其他圈子裡,我覺得自己還是有特殊價值的。我們從做實業起家,後來又涉足投資等其他領域,從中提煉和總結,怎麼把事做得更好、更紮實,我自己有比較深刻的瞭解。特別是我更喜歡的實業,是非常有挑戰性的,怎麼把產品做好,又通過營銷手段讓人家瞭解和接受,這裡面充滿了想像力。

聯想控股下一步的發展目標是整體上市,需要我們在幾個行業裡都要做到領先,這必須要有創新,比如聯想之星,雖然屬於投資這個領域,但是我們就想做得與眾不同。雖然我的年齡相對比較大,但有了前面的積累和發現,又保持某種活力,在守正出奇的時候,我可以出「大奇」。

回到主持人這個話題,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覺得現在很多會議和論壇,越來越流於形式,而不注重內容,比如通常要有很多重要人物出場,這樣顯得規格很高,但是內容比較散,討論不充分,問題說不清道不透。既然我要主持這個會,就要改變這些現狀,在保證內容集中、豐富的前提下,通過更活潑的形式展現出來。

我有想法,也有能力這麼做。

記者:您最近又提到,自己當年創辦聯想時,就是覺得日子再這麼過下去不行了,您能否具體談一談,當年是什麼讓您有這樣的想法呢?

柳傳志:我的想法就是,不願意庸庸碌碌地活著。

人通常分兩種:一種是「過日子」的人,一種是「奔日子」的人。出於自己和家庭的考慮,努力過更好的生活,實現一些目標後,按部就班過日子,享受家庭的樂趣,這是所謂「過日子」。

還有一些人,寧可冒著風險,也願意向前衝,尋求更大的人生價值,這些就是「奔日子」的人。當年我就覺得自己是「奔日子」的人,有了這個想法,再回想自己之前40年的沉默生活,就覺得更憋屈,當時的體制只要有一點縫隙,我就要堅決地鑽出來,自己創業。

記者:「奔日子」的人,通常是比較辛苦的,在做企業的過程中,您有沒有過要放棄的想法?

柳傳志:肯定辛苦,而且也有風險。我有一些大學同學,很平穩地度過一生,也都挺好。還有一些計算所的老同事,當年也是下海創業,結果卻不怎麼好。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我就不覺得辛苦,真是這樣。你看美國的籃球運動員,身體多壯,中國籃球運動員根本沒法比,他們平時肯定做大量的肌肉訓練,吃很多苦,才有這樣的結果,但他們心裡一定很高興,願意這麼做才能練出來。做企業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為什麼不高興、不願意呢?

聯想創業時,中國還是以計劃經濟體製為主,有很多需要改革的舊制度,我們要有所突破,難免會走到紅線面前,要非常謹慎、小心,這些事讓我不高興、不願意。如果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大家在基本規則下進行良性競爭,做企業的人能夠靠自己的學習、思考,想出很多好辦法把企業做好,那就更好了。

記者:在您看來,和您1980年創業時相比,現在的環境有什麼不同?

柳傳志:儘管還不夠完善,但目前我們已經基本建立了市場經濟的環境,總體來講,制度環境比過去要好。環境對創業更寬容,也就意味著個人的思想、方法的轉變就變得重要起來。在辦聯想之前,我在科研單位裡工作了十幾年,常年做技術工作,按照我原來的思維方式,肯定是辦不好企業的,從科學家轉變為企業家,需要思維方式和方法的轉變甚至突破。

我們辦聯想之星的一個重要初衷,就是幫助科技工作者瞭解科技成果如何變成產品,再銷售出去,中間需要哪些環節,每個環節又應該做什麼、誰來做、用什麼方法。通過一系列的學習和培訓,儘可能地與學員一起瞭解商業運行的規律,觸發一些新的想法和方法。

記者:如果讓您對接觸過的聯想之星的學員做一個描述或者評價,那是什麼?

柳傳志:從我聽說和接觸過的一些學員來看,他們還都是屬於「奔日子」的人,有不錯的科研成果,想把它們變成產品,做一番事業。但是,做企業是一個不斷行動、思考、再行動的過程,只有好的科研成果和熱情是不夠的。

真正強的人,是經歷過挫折甚至失敗,還堅持找自己的毛病,找到真正的原因,進行研究和糾錯,兜個圈再衝上去,這樣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受到挫折就退下來,以後自然就沒有機會了。

*本文選自《聯想之星》2013年6月刊,《聯想之星》為「聯想之星」內刊,由《中國企業家》協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06

人人獵頭創始人王雨豪:不能賺錢的商業模式,都是耍流氓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470.html

我今天想分享我自己的失敗的創業故事。我是一個北方人,我的家鄉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小城市,小時候家裡條件不是特別好,但我家是一個書香門第,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看書,我父親是一個老教師,給我推薦一個特別勵志的書,《鹿鼎記》。我覺得從小的時候,我就經常跟自己說一句話,能改變命運的惟有創造力。

開始的時候創業還是非常順利的,我創建的兩家公司都不錯。那麼在2008年的時候,我決定幹一票大的,所以2008年的時候做的第一個產品是類似微博的產品,到了2009年的時候,由於上海市公安局網絡監察處對我太關心了,所以項目失敗了,後來新浪總裁請我去微博做副總,但是我覺得我創業的事沒了結,我得對自己有一個交待。

後來我經過一年做技術外包積累經驗,並在觀察什麼樣的項目應該是我創業的,在2011年的時候我再次啟動。那時候我手裡有兩百五百萬,最終決定做一個手機上的技術服務,電子名片——名片碰碰。我大概在15個月的時間裡,通過各種手段,各種方法,聚集了包含了數百萬的客戶,但是也花掉了這個公司的第一筆100萬美金的天使投資——到2012年的9月21號。

我經常問自己,下一步應該怎麼走,因為是基礎性服務,因為沒有商業模式,所以只能依賴融資,我感覺像吸毒,給你帶來所有興奮得來源只能依靠於投資。投資人也很失望,說我喜歡顛覆式的創新,產業沒顛覆,先把VC「顛覆」了。那個時候我寫的一句話:沒有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是耍流氓。

在去年的9月21號,中間的過程很長,很多思考,在這個時代,我覺得跟十多年前不一樣,那時候馬化騰、馬云沒有大佬,我說現在整個創業行業講的是什麼?顛覆式創新,講的是平台戰略,講的是遊戲化管理,這些名詞在十二年以前基本上是不被提及的事情,因為這個時代企鵝變成了恐龍。

我們經過思考之後,我們從移動互聯網的理解,植入到非常傳統,非常分散的行業,中國的獵頭行業,這個行業按照我的推算應該是超過三百億利潤的行業,所以我們做了人人獵頭的產品。那個時候我知道了一個名詞,叫MVP,當時公司都沒註冊,就在老的殼子下把新的產品推出來了,先試試看市場的反映。關於這塊,我最近有很多感悟,希望下次有機會跟大家分享這個事情。

在人人獵頭,我們做了很多產品的創新,包括我們即將發佈的新版,我們會推出義務視頻面試,很多其他的,今天我就不一一講了。這個時候行業裡的專家們就跳出來,從去年9月1號到今天,我第一次有一種感覺,成為一個公眾人物,經常會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攻擊,這是行業裡面的一個專家專門為人人獵頭寫的一篇文章。

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投資人懷疑,有的說,你這個獵頭的行業太專業了,這個行業的話,流程特別長,還有人說,這個行業能賺大錢嗎?中國就沒一家公司賺到大錢。那麼實際上,在去年推出產品的時候,我也做了非常多的思考和分析,我們在2012年全中國招聘的環形圖裡面,我們看到獵頭加內部推薦,加熟人推薦,有高達36%招聘的百分比,網絡招聘只佔46%,而且大部分是中低端的職位。

所以在2012年的9月1號,一直到今天,我們每個月有50%的招聘成功率的增長,這是讓我感覺非常振奮的消息。同時我們也收到行業裡面投資人的支持。有人給我過建議,你要用更少的人做事情,第二,你要學會瘋狂,如果你能感受到速度,讓團隊瘋狂起來,第三個,放棄賺錢。我說我用了這麼多年,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商業模式,你讓我放棄賺錢,我覺得這個話是別有深意的事情,這個也不展開講了。

我是中國創業者中的一種典型,我把我走過的路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個商業模式的創造力,或者說一個商業模式對一個公司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278

不可承受之輕----無退市機制,任何改革都是迴避核心問題 二月立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ba21780101iom9.html

體態臃腫的股堅強臥在病榻上,向新晉的主治醫師肖主任問道:主任,我的排泄問題.......,肖主任舉起手,做了一個打住的手勢,輕撫股堅強的臉頰說:堅強,我給你的營養餐已經做了重大改革,過去的多種肆無忌憚已經被遏制了,你一定會好起來的!

 

股堅強原本閃過一絲亮光的眼神即刻又變的渾濁起來,那因浮腫而幾乎快看不見的喉結上下游動了一下,便又懨懨的不再有說話的意願了,二十多年以來,這個「人」幾乎沒有排泄過,過去負荷量不大的時候,尚能承擔,而今如此大的體量,他再無能力消化了,他臭氣熏天,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倒下倒下再倒下。

 

偉大勤勞的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信奉天道,懂得循環往復,知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但凡一件活物,或者是一種機製程序,都必須有進出,有代謝,此為王道!但是在建立了自己的資本市場後,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逆天創造了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東西,就是一個公司可以在資本市場永生不死,它的設計師很天真,要求凡來上市的企業必須具有三年良好的盈利記錄,而這個美好的初衷實際上是給市場輸送了大量在生命的巔峰期上市套現的企業,同時,在這個市場,它還執行了一種類似藏傳佛教裡那種轉世靈童的制度,公司經營隨便做,做爛掉不要緊,因為永遠可以金玉其外,撤掉敗絮,再添新絮,製造一個又一個暴富運動,而置真正的資本意志於不顧,長期堅定的讓劣幣驅逐良幣。

 

二十多年來,這些市場根本機制上的重大缺陷,從來都是被視而不見的,與之相比,今天所謂的新股IPO發行制度改革,根本就是抓小放大,漠視市場機制中最關鍵的環節,給一個將死之人做保健性治療,因此不管IPO制度如何改,或者什麼優先股新政如何有效激勵企業發展,抑制套現衝動,都不是從根本上能徹底解決市場最致命病根的良藥。

 

離開複雜的資本市場,僅僅用常識來判斷,在這個世界上,宇宙裡,有沒有在相對時間裡只生不死的物事,或者沒有新陳代謝能活的非常健康的體系?

 

如果沒有,中國資本市場憑什麼能夠這樣活?

 

實際上想穿了,中國股市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歸結在是否建立和貫徹退市制度上,建立資本市場,根本目的是什麼,是為社會發展服務,還是為企業集團獲得股權保值服務,如果為前者,那麼尊重資本意志,資本聰明的很,自然知道哪裡去得,哪裡去不得,他將像一條歡唱流動的河流,不斷展現其勃勃生機;而為後者,那就扭曲的很,它將會被斷流成一灘一灘的小水渠,絕無有靈動的浪花閃現,而今天的中國股市,正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在這個狀態下談什麼新股IPO改革,根本上就是迴避最核心的問題。

 

退市機制一旦被貫徹和執行起來,新股IPO就成為市場的新鮮活力之源,不管你多大市值的企業,生命週期到了就退出,生老病死最正常不過,對企業和公司尤其如此,人的平均壽命可以到七十八十,而公司的平均壽命要低得多,美國《財富》雜誌統計,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而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在這個數字面前,中國上市公司基本上一直活的依據在哪裡?上市要求三年連續盈利並要承諾繼續保持的依據又在哪裡?

 

按照企業的平均壽命,每年退市企業和上市企業長期以來是可以保持出一個平衡狀態的,只要符合條件就退市,和只要符合條件就上市一樣,完全可以在一定的量化標準下相對精確的把握,這是我個人理解下,中國股市最迫切要做的事情,單向的在所謂IPO改革上下再多的功夫,也是沒用的,說的難聽點,要想股市有井噴,先讓他屎噴,指望一個沒有代謝和排泄系統的活物蓬勃昂揚,簡直痴人說夢,創業板能跳起來,和它的身材小巧精瘦有關,和它的業務新型有關,更和它最可能率先執行退市制度有關,至少在體制上,創業板是最接近成熟股市的板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261

【週末彩蛋】創業如同追女生:成功的創業者都是追女生好手!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5151.html

首先看一看追女生和創業有關係嗎?有人說扯淡,一分錢的關係都沒有。有人說其實關係大了去了,一般會創業的就會追女生,會追女生就會創業,二者在能力和手法上一致的。

我們先看看結果,創業的結果是什麼,創業最終的目的是要實現IPO,這是所有創業者的終極夢想之一,再往大的方向來想,可能要做一個企業家,但是企業家終究只有少數人能做得了。

那麼追女生的結果是什麼呢?最理想的成功模式就是把她變成自己的女朋友或者妻子,這其實相當於IPO了,至於之後生活幸不幸福,不在我們討論範疇之內。

所以,結果上是很像的,都是通過努力得到了一樣東西,IPO是鍛造了一個成功的企業,而追女生成功則是鍛造了一個幸福的家庭,那麼,下面的問題就是怎麼像追女生一樣創業呢?為什麼要像追女生一樣去創業呢?

作者:王靜靜

我們先探討一下,怎麼去追女生?

第一步和創業一樣,確定目標群體,通俗的說就是追求誰的問題。這裡有幾個需要遵循的原則:

原則一:目標不要太多

這個世界上女生千千萬,能出現在你面前並且被你認識的女生沒有1000也有800了,所以,是不是每個都要去追求,一個有野心的男人會陰聲對黑馬哥說到:那是當然的啦!然後無比邪惡的表情看著黑馬哥。但是黑馬哥奉勸死掉這條心,這和創業一個原理,一個人不要選擇無數個目標,否則最後的結果一定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你的時間資源是有限的,如果把時間分配給A,分配給B,那肯定沒有C的時間了,所以,當目標太多的時候,你的資源與時間就會分散。

創業啟示錄:和追女生一個原理,當你一口氣選定選定幾個女生,最後的下場肯定是一個追不到,甚至難免會落下花心大羅卜的稱號,創業者同時選幾個項目的結局肯定是兄弟離心,團隊解散,回家種地。

原則二:選擇的目標既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

選定目標群體,也就是女生的時候,先要看清楚自身的資源。首先判斷一下自己是屌絲,還是高富帥,還是孔雀男。對自己有了認識,也就是知道自己的資源是什麼了。如果是屌絲,建議一開始不要選女神追求,最後被傷害的可能性較大。如果是高富帥,門當戶對的當然是去追女神了,如果是孔雀男,你的目標當然是鳳凰女了。當然也有屌絲逆襲的情況,這個這裡不論述,下文會詳細論述屌絲如何實現逆襲。所以,追女生,能否成功,很關鍵在於你的目標群體的選擇之上,只有先分析匹配自身的資源,才有更大的可能性成功。同樣回到創業身上,有多少本事,做多大事。明明荷包裡面才有10來萬,就想玩高富帥們才玩的起的平台夢,電商夢,020的夢,這不是找死。這和屌絲追女神一個理。當然在目標的選擇上也不能太低了,太低了,不能滿足你的期望生活也不會太幸福。當然根據降級論的原理,如果女神屈尊去追屌絲成功幾率就大多了,這和巨頭們降級去玩玩燒烤店是一個原理一樣,失手的機會是很小的。

創業啟示錄:有多少資源做多少錢的項目,沒錢別學人家玩平台,玩電商,玩燒錢,玩分眾廣告投放,這是巨頭家高富帥玩的遊戲,如果你是屌絲創業者老實的選定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許會有別樣的精彩。

原則三:不要去選擇別人已經選定的目標

黑馬哥強烈鄙視那些鼓吹只要鋤頭揮的好,沒有挖不倒的牆角的原理。當你決定追求一個明花有主的女生的時候,你一開始就會為自己樹立一個強大的敵人,除非你的資源非常豐富,並且已經找到名花她主人的致命弱點,比如發現他出軌,發現他資本實力其實沒有你雄厚,或者你比他長得高,長得壯等明顯優勢,並且還抓住我們的目標群體女神心理的致命弱點,否則別輕易的殺進別人家領地去挖牆腳,失敗率基本上百分之99(當然黑馬哥也見過挖牆腳專業戶的),而且一不小心還容易還會暴死街頭,前天才看到一個新聞,第三者挖牆腳被老公滅掉了的。。太血腥了,少兒不宜,此段略去3000字。。。這帶給我們創業的最大的啟示是,不要輕易闖進別人已經先發進入的領地,或者巨頭已經玩過去的領域,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不然,死了都沒人幫你收屍。

第二步:選定目標群體之後

下面正式進入追妹子的正題,前面是教你如何選定目標對象的,好的,我們的屌絲黑馬哥已經選定了一個目標,下面分析一下目標群體的特徵:

首先,我們需要瞭解一個妹子的哪些特徵。一般有以下幾個指標:1 妹子身體特徵(高矮胖瘦)2妹子性格特徵:是重口味小清新開朗活潑憂鬱沉悶,是林妹妹人格還是鳳辣子 3 妹子的興趣愛好:喜歡吃鹹的還是辣的,喜歡打球看電影還是宅女 4 妹子的生活習慣(是早睡還是晚起,生理週期哪天,住哪個片區,家裡幾口人,父母做什麼的,南方人北方人,喜歡吃什麼,長期活動與哪個區域,朋友多否,芳齡幾何。 5 最核心的:妹子的過往情史。

創業啟示錄:創業一樣,面對你選定的目標群體,一定要十分詳細的去瞭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情緒,特徵,年齡,民族,口味偏好,性格族群,教育程度,最最關鍵的是,過去對品牌的消費史。

其次的問題是怎麼可以瞭解一個妹子的以上資料:下面黑馬哥溫馨提示幾個方法:1 利用好你的搜索引擎,百度不是隨便就能眾裡尋她千百度的。找到你喜歡的姑娘,先百度一次,會發現意向不到的資料(ps黑馬哥試過,效果不錯) 2 用好社交網站,強烈推薦先進妹子的空間,一條條看說說,這個時候數據分析能力就可以發揮優勢了,一定要統計出妹子每隔多少天更新一條說說,每條說說長短字數,下面我還會介紹用大數據來挖掘你的目標客戶的需求(這裡說的客戶就是我們想要追求的妹子),以及妹子經常活動的區域,一般通過其空間照片就可以挖掘出來(對於沒有加上妹子QQ的同學,我只能說你沒希望了)2 用好新浪微博和人人網做為對妹子資料挖掘的補充區域,基本上這幾個再加上豆瓣知乎差不多挖掘到一部分粗淺的未經過加工的數據顯然已經夠了。

創業啟示錄:對目標客戶的資料的收集一定要仔細,在已經選定好目標群體的時候,一定要善於利用社交工具做好對客戶的數據的挖掘,比如新浪微博,人人,豆瓣,只要用心一定可以挖掘到很多有用的信息。

再次:以上這些方法,其實只能對你的目標客戶群體,你的妹子只有一個粗淺的認識,要想要對妹子有更深刻的認識,必須要通過更多情報的挖掘,這個時候信息的挖掘已經不需要再用社交工具了,這個時候就要先開始接觸女神妹子的外圍了,起碼首先至少要搞定一個對妹子日常行為非常瞭解的情報源,一般來說,這個源頭黑馬哥推薦她的同事,同寢優先,因為,距離較近,能夠讓你得到大量的第一手情報。至於搞定整個外圍的方法:利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全人類的人文情懷去策反她,反正,不管用什麼方法一定要搞定。然後通過這個外圍整合的情報加上自己數據挖掘的情報,對於你的目標客戶,基本有了清晰地認識了。

那麼這個時候,你可以繪製一張目標群體,也就是你的女神的資料情報圖,並且懸掛在自己床前,一旦有最新獲取的情報,立刻添加在資料圖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如果做到這一點,妹子已經在像你招手啦。

創業啟示錄:有個好情報員,有詳細對客戶資料的瞭解,是創業成功第一步)

第三步:SWOT分析

你以為現在就可以行動了嗎?NO,如果你現在就開始對你的妹子發起總攻,你一定死的很慘,下面就是要做SWOT分析了,分析完了就是核心的定位了。

首先是分析自身的優勢:黑馬哥做為一個屌絲,要想追求選定的目標群體,首先要瞭解自己的優勢:優勢:誠實,善良,不裝B(另一黑馬哥已經吐了),還有。。。會寫情書。其他的同志也可以以此剖析,反正就是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把自己做個剖析,不要摻假,這個是給自己看的,不是給妹子看的。

(創業啟示錄:分析清楚自身的資源與長處很重要,是團隊,還是自身的專業度,還是商業模式,還是自己差異化的定位,一定要分析)

其次分析自身的劣勢:1 沒有寶馬 2沒有房子 3 沒有背景,只有背影。4(這是黑馬哥分析的,至於你們,同樣可以一次類推)4還長得不帥。

(創業啟示錄,如果你的劣勢分析中,發現都是沒有,沒有。黑馬哥奉勸趁早不要創業了,什麼都沒有,沒有經驗,沒有資源,沒有技術,沒有資本,創業是很危險的)

機會:做為一個屌絲追女生的範例:機會來自於高富帥的疏忽,和競爭對手的忽視,高富帥長期忽視的姑娘

(創業啟示錄:做為後來的創業者,機會就在於巨頭打盹的時候,或者巨頭看不起的區域就是機會,有可能在這個細小的夾縫之中找到市場機會)

挑戰:高富帥一旦開始發威,傷不起,所以,追女生的時候一定要低調低調…

(創業啟示錄:巨頭警覺了是很危險的,一定要小心翼翼,在沒有成功前,保持低調和低曝光率)

第四步:追女生的營銷戰略

A:產品戰略:1 你要明白,你追的女生是你的目標群體。首先需要瞭解她的需求。這個通過前期的情報分析要做出自己詳細地址判斷:你的女神是喜歡什麼樣的男生,是喜歡溫柔體貼的,還是喜歡一點點大男子主義的,還是喜歡風趣幽默的,還是喜歡博學多識的。你得先瞭解你追求女生的核心需求點 2 好了,現在,你已經很清楚知道她的需求點了,那麼就是開始對自己的產品做一個包裝了。首先你自己作為一個妹子眼中的產品,在包裝上要做到位。這個時期,衣服穿著打扮最重要,據說一個人拿起一個產品做出判斷只需要3分之1秒,所以,外形的打扮非常重要,穿什麼能一下子映入她的眼簾太關鍵了,所以顏色上最好做好區分,包裝上要捨得花血本。其次:你需要瞭解你自己怎麼才可以滿足妹子的剛需,圍繞這個來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的拳頭產品,妹子喜歡風趣,你就要表現的風趣,妹子喜歡深沉,你這個產品就要深沉,這一步關鍵是深度挖掘妹子的需求點,對症下藥。

(創業啟示錄:瞭解用戶的需求,並且滿足之,這是創業根本的使命之一)

B 渠道策略:好了,假設你這個產品已經包裝的不錯了,通過你自己努力的學習,已經基本可以滿足妹子的,那麼,你需要通過渠道把你的信息傳達給妹子,告訴妹子你就是適合她的人了,這怎麼做:首先:造勢。能讓自己出名的地方都要出現,什麼高端的舞會,會所,能高端出現的地方都要出現然後不斷地發聲,再就是通過妹子周邊的人不斷口碑去傳播你,如果妹子周圍的人整天說的都是你,不讓妹子瞭解你都難。最後製造引爆的話題點:為自己做一個完美的故事,一個最好讓妹子感動的流淚的故事,這個故事一定要情節百轉千回,柔腸寸斷,讓妹子內心會碎的故事,比如什麼你辛苦創業為父母啊,從小打工努力拚搏啊,感情一片痴情結果反被無情傷,能有多感動多慘的故事都要整起,然後就是讓大家盡情的去傳播了,這一步就是情感傳播了

(創業啟示錄:只要你仔細的觀察一下,凡是那些會講故事的創業者都有奶喝,翻開成功創業者的故事,哪一個背後不是有一個完美的故事,什麼小時候家裡窮努力奮鬥改變命運,什麼被女友拒絕發奮圖強,所以,上面的啟示就是一定要會講故事)

C推銷與促銷。好了,前面扯了這麼多了,還沒有開始接觸到咱們的女神。下面就是最核心的了,當你前面做了這麼多鋪墊,都是為這推銷的這一最關鍵的做準備,當然理想的狀態就是還沒有開始推銷,這個過程就結束,女神跟你表白了。可惜這種情節都是出現在幻想之中,所以,下面你的推銷之旅開始了,你有以下幾個結局:

A直接表白-被拒絕 前面所有創業前期準備付諸東流,市場是完全不存在的,根本沒有需求,所有的需求都是你自己的一廂情願,投入了大量成本之後慘敗劇終

B直接表白-成功 恭喜你,通過前面煉獄一般的準備之後,你終於勝利了,在咱們偉大的納斯達克即將IPO成功

C直接表白-既沒被拒絕,也沒有被答應。你到現在判斷不市場,你可以選擇繼續進入個或者退出市場止損,這個時候你是很難的,你繼續投入這個市場,最終結局還是被拒絕,然後你只能重新二次創業,或者你成功,你IPO走入婚姻的殿堂。

其實在最後赤裸裸的表白之前,你還可以做一次促銷來拉動市場的需求:促銷的方式包括寫情書,唱浪漫的情歌,或者送上99多玫瑰。

(創業啟示錄:當你創業的時候擁有了一個好的產品的時候,還需要善於利用營銷手段,通過促銷,推銷,渠道來獲得你的用戶群,你有可能會失敗,你有可能成功,當不確定的時候,你需要對你的市場需求做一次重新的判斷,是否是繼續還是放棄,或者是二次創業)

第五步:追女生的團隊搭建

追女生還需要團隊,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個世界沒有個人的勝利,只有,團隊的成功。

下面有幾條核心的原則告訴你如何搭建一個追女生的團隊:

原則1 有男有女才是黃金搭檔:這個團隊人員不要太多,3-5人最佳。最好在搭配上有男有女。要求理論上團隊中最少有一人曾經有過多次或者數次戀愛經驗,否則,該團隊不合理。另外,由於你追求的是女生,所以,你需要有對女生很瞭解到人加入你的團隊

該女生還要保證不會愛上你,否則立刻清理出你的團隊。

(創業啟示錄:你的團隊中有經驗和瞭解市場的很重要,還要互補)

原則2 能文能武最理想:這個團隊既要有善於策劃,制定總體追求該女生的戰略家,也要有能夠關鍵時刻可以執行戰略的人,更要能文的人,負責寫情書。能武的:關鍵時刻能衝到第一線幫你解決問題的人

(創業啟示錄:團隊既要有管內的,也要有對外的,業績不好,打不開局面的時候,還要有攻艱的尖兵

原則3 有共同的目標:請注意,這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你幸福,如果有一個其實和你一樣都想追該女生,那你就壞了,這個團隊就會內訌,因為目標不一致,這個人還會在關鍵時刻捅你一刀子。

(創業啟示錄:願景很重要對於創業團隊)

第六步:追女生的經費籌集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幾個方法:首先是列入此次追女生的所有花銷,制定一個總的財務報表,最好略有盈餘寬鬆。

接下來就是怎麼找錢了:1 找父母要 2 尋求風險投資(可以找好兄弟做天使投資人,至於天使投資人在投資過程中將投資目標收為自己所用,不好說 3 自己打工:這個最勵志了的說。

(創業啟示錄:創業者也會面臨創業資金籌集的問題,建議,可以參照上面列出的條目,一一對照)

好了,這一期就先到這裡了,黑馬哥已經告訴你怎麼樣追一個女生了,其實懂得人知道,黑馬哥其實不是教你追女生,教的是你如何創業,不懂的人,那就當是追女寶典吧,下一期黑馬哥要給大家講講怎麼善用大數據追女生啦,敬請期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830

「聰明」 並非都是好事,尤其在生意圈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1303

作者:Josh Spodek

前火箭科學家,現為創業家,領導力訓練師,演講家和藝術家

 

當我還是一個菜鳥創業者的時候,我剛獲得自己的航天學博士學位不久。別人在介紹我的時候,總把我稱作是火箭科學家,一開始我還挺享受這種稱讚。

沒多久,我就發現被稱作聰明並不會在商業世界裡給我帶來多少幫助,尤其是在領導能力和決策力方面。儘管智力在商業領域中很重要,但我發現,對於成功的商人來說,尤其是對於投資者們,智力並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價值。我甚至還發現,對於許多風險投資家和投資者來說,那些將自己的才智作為最重要價值的創業者往往缺乏經驗,更容易被搾取額外的利益。

我對音樂界並不熟悉,但或許主流音樂商人也是同樣看待有天賦的年輕音樂家們的。

我並不是說智力不被看重,而是當智力被當做一個人最重要的價值時,投資者就並不把它當回事了。稱讚一個人聰明,說明他沒有其他可以匹配的技能。在商界摸爬滾打需要的是有效可用的解決方案和富有生產力的人脈資源,而這兩種需求都和智力無關。人們提到智力,事實上是在將解決問題的過程模糊化。將智力作為介紹一個人時首要的因素,意味著他在其他任何方面實力都不強。商業問題很少是模糊抽象的,所以當一個人很「聰明」的時候,他在其他方面就都比較「弱」。

在稱讚某人很聰明的時候,人們常常在指出他的學習速度很快。就算如此,絕大多數人都更喜歡有具體實踐經驗的員工,他們已經犯過錯誤,學會了如何處理可能將出現的問題。

所以現在當人們介紹我是火箭科學家的時候,我會這樣回覆他們的好意:「我並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聰明,但我可以完成工作,而且同僚們喜歡和我一起做事。」有時候,我還會補充說明自己在某方面的經驗和關係。

辦事能力和社會技能是不是商業領域最受重視的因素?雖然我並不確定,但我發現商人們的確更看重這些因素。

人生的其他部分呢?

儘管我是在商界中發現以上現象的,但事實上人生的其他部分也是如此。我們生活中其實只有很小一部分需要我們擁有過人的智力。那些真正需要智力的領域往往和科學和工程有關,而這類事情又很少涉及集體活動。

換句話說,那些在生活中被認為很聰明的人,往往在社會技巧或經驗上存在缺陷。

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如果我遇見愛因斯坦,那麼我會很高興把他留在我的生活中,但我也會同樣珍惜他的社交技巧和經驗。如果他的社交技巧很糟糕的話,我可能不會在他身上花很多時間。如果他聰明才智所展現的領域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那我可能會感覺羞愧,並避免談論這些話題,除非他主動跟我解釋。但這樣的話我並不會欣賞他的智力,而是被他的智力所籠罩了。

簡單的比較

設想有一個人智力過人,你會把他的智商定義在人群的前百分之一。如果他的社交技巧糟糕,並且沒有任何有用的經驗。你在設法讚揚他的時候,只能說他非常的聰明。為什麼不呢?你還有什麼其他的好說嗎?

再設想有一個人同樣聰明,卻非常富有個人魅力,和他在一起非常有趣,他事業有成並且社交廣泛。如果你們每次在一起的時候都做很有趣的事情,那你就不會突出他聰明的特點。你會更多的著重於之前的經歷和其他有價值的東西,它們對你來說更為重要。

現在,假設第二個人要比第一個人更聰明。但你依舊會先指出自己更欣賞的那些優點,然後在最後補充說:「而且他還非常的聰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547

創業家和艾回,都是人販子生意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288.html

1:見山

曾聽說一句話:媒體就是人販子,消費當事人,販賣媒體人。

一切行業到最後,都是做人的生意。這話看著腔調十足,道理還是有幾分的。

如果剝掉那些自命清高自命不凡自怨自艾自我得瑟的外殼後,媒體業其實和娛樂圈差不多,都是賣人。

2:造星

前段時間,我和雷鳴(搜狐新聞客戶端:IT怪獸)聊自媒體,聽到一個案例,很有感觸。

日本有家獨立唱片公司,艾回(AVEX),它被稱作是偶像生產工廠。

艾回有三套法寶,奠定造星大佬的地位。

寶貝一,是旗下叫A-nation的巡演機構。在日本的所有縣城都鋪設有新幹線,大部分新幹線附近有A-nation的舞台,室內或者露天。一個藝人,只要帶著他的單曲巡迴走一遍,一天一個縣,甚至一天三個縣,就能迅速試出來這藝人行不行:該如何修正產品、用戶是否喜歡、是該大力推廣還是冷藏。

寶貝二,是超高效率的製作分發能力。早在2005年的時候,艾回就用上了4G的寬帶,固態硬盤,別人用一週才能趕出來的MV,艾回一天就可以完成,這是一流硬件和高速流程的效果。根據巡演獲得的反饋數據,迅速上線上電視上各種渠道。

寶貝三,是完善的經紀人模式。國內的幾張紙就能打發,他們的合同則要上百頁。路上能不能合影,隨便簽名成不成,都被規定得很細。

 

3:基建

艾回的案例,我最近逢人就講。

科技圈是被媒體過度消費最嚴重的領域。娛樂圈則是媒體路徑走得最通透的領域。

艾回的這個新幹線小舞台模式,多少有點如今自媒體風行的那一點意思:是個人都可以被拉出來溜溜,門檻低,場子多,反饋快。

微信搭的小舞台,一度曾有制霸全國的勢頭,不過在全面「去媒體化」後,效果極佳——我的公共賬號「潘越飛」打開率應聲下滑了一半。

沒了張屠夫,也不能吃帶毛豬。搜狐、網易、百度、360紛紛接棒,都在推自媒體,這些都是好事,小舞台建的越來越多,海選人群基數才能越來越大。

4:機器

回過頭來再看艾回,小舞台其實是遠遠不夠的,它只是個挑苗子的平台,不是個運作的平台。

所以現在各大網絡巨頭爭做自媒體,看著熱鬧,其實效果一般,微信是佔了個好天時,想再複製基本沒戲。以後自媒體會是標配,僅此。

真正紅起來的,還是需要那個超高效率的製作分發能力。一切的影響力變現,只有在這個階段才成氣候。

可惜,大部分媒體習慣被新聞推著走。你讓他幫忙發發軟文問題不大,你讓他弄清楚啥叫製作啥叫包裝,難如登天。

等到哪一天,隨便一丫頭片子,放進小舞台演上半年自媒體,被證明潛質足矣後放進造星機器,紅燜清蒸爆炒一頓,一年後被稱為互聯網公主,那這機構就算真成事了。

我前幾天招運營的小夥伴們,就是想試著摸石頭,目前還沒過河,僅僅嘗了水溫,牛皮就不吹了。

5:粉絲

同樣是人販子的生意,我剛才說的是賣媒體人,也有賣當事人的。

內容下滑,渠道失利,雜誌的日子越來越難,聽聞某知名雜誌銷量已經降到原先的十分之一。

這幾天鬧得風風火火的《創業家》雜誌,算是轉型步子邁得大的。

微博一轉,黃金萬兩。十萬本雜誌和十萬瓶酒就在微博上送出去了。表面看是逆風飛翔,不顧印刷成本,非要虧錢博眼球。

但在內部的邏輯中,是另外一個解讀:雜誌不是盈利產物,而是粉絲見證物。媒體盈利點在於粉絲經濟的打造,雜誌內容服務於粉絲,雜誌越多就是粉絲越多。

仇勇寫了篇《牛文文:媒體要創造粉絲經濟》發在搜狐新聞客戶端,我喜歡裡面的一句話「我們這個行業整體出了問題就在於,明明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非得要第三方買單。」

一個醫生哪怕只是面對五千名患者,只要用自己的信息服務到了他們,就是價值,何必附庸於腐朽的機構。

誠然,創業家雜誌的改變不容易,但不是最佳形態,因為它依然在用離線的、不好使的固化物提供服務。這裡多少還是有一點文人的情結與執拗。但它的反思,一葉而知秋,依然有價值。

6:深信

其實,無論是艾回的造星模式,還是創業家的粉絲模式,都是深信個體的力量,這是最關鍵的東西。

模仿微信的產品設計,打出自媒體的名頭,都是皮毛。

媒體就該賣人,因人而生,因人而盛。

7:念頭

 最近身邊的很多媒體朋友,都離職轉型了,要麼PR,要麼PM。問是為啥,「累感不愛」。

問過不少在職的媒體朋友,九成都是心懷悲傷,越是資深,越是失望。

別跟我說老媒體還在賺錢,還能養活人。哀莫大於心死,無論表面硬撐的多風光,從業者的失望就是最大的信號:必須改遊戲規則了。

無論是艾回的模式,創業家的變化,還是搜狐的摸索,都是希望殺出條血路,順天時,合地利,得人和。

昨天看到一篇搜狐同事翻譯的文章,叫《新聞業進入黃金時期》,提到了包括「1信息傳遞空前順暢、2優質新聞數量前所未見、3所有記者幾乎可以迅速而直接地接觸到地球上的每個人 4、媒體準確性和「共識知識」多於以往」等十二條觀點(回覆「黃金」可查看全文),有強心針的效果。

媒體依然有其價值,只要順著風小步快跑就好。

我有個被許多人嘲笑的念頭:以後,六十歲的大爺大嬸們,還是能幹媒體的活,有人喜歡,自己也樂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70

美聯儲官員財產大揭秘——個個都是富翁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4635

無論下一任美聯儲主席是薩默斯還是耶倫,都不用為了錢感到擔憂。薩默斯是典型的游離在華爾街和華盛頓的人士,而耶倫的身家財產也相當可觀。

美聯儲副主席耶倫及其丈夫(諾貝爾獎得主George Akerlof)的共有資產相當可觀,約在480萬美元至1300萬美元之間,從2011年的440萬-1240萬美元的規模有所增加。這對夫妻還擁有價值在1.5萬-5萬美元之間的郵票收藏。

但相比於薩默斯,耶倫的財富就顯得小多了。薩默斯的財產規模約為720萬美元至2450萬美元左右。

一些反對薩默斯的意見表示,他在花旗集團和對沖基金D.E. Shaw的工作經歷讓他與金融行業非常密切,這種密切程度是一位美聯儲官員不應該有的。然而,支持者則認為,他的工作經歷恰恰能夠讓他對華爾街有更好的理解,這在應對危機時是非常有價值的。

週二美聯儲公佈了聯儲官員資產情況,藏龍臥虎的美聯儲中,多位官員都是千萬富翁。

先看看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資產,與去年同期相比,伯南克的資產沒有太多變化,2012年,他報告的資產價值在110萬美元至230萬美元之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他所持有的美國教師退休基金。他的住房的抵押貸款利率是4.25%。

國會為伯南克2013年制定的年薪是19.97萬美元,其它官員的年薪為17.97萬美元,較2012年無變動。

美聯儲理事Jerome Powell在2012年的資產規模為1710萬美元至4740萬美元之間,堪稱「美聯儲首富」,他去年加入美聯儲董事會,此前是一位私募股權高管。來到美聯儲之後,Powell的資產驟減,2011年,上述數字是2100萬至7200萬美元左右。去年,他出售了很多資產,包括對高盛、凱雷集團等股票的投資。

另一位理事Jeremy Stein報告他2012年的資產規模為430萬至1190萬美元,相比於2011年的300萬至630萬美元有較多增長。

Elizabeth Duke公佈的2012年資產規模為440萬美元至1000萬美元;Sarah Bloom Raskin公佈的數字為200萬美元至520萬美元;Daniel Tarullo的資產為140萬美元至363萬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4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