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從銀行暴利、壟斷經營的批評,到溫州金融改革試驗區再到深圳拋出的金融創新方案,再度引燃了人們對金融改革的熱議。
當下對金融改革的期盼至少存在三個層次:一是呼籲放寬准入,促進市場競爭;二是對現有金融機構的市場化改革;三是放開價格,即啟動利率市場化改革,不再限定存款官方利率,亦真正放開存款利率,無論上浮或下浮。
放寬准入,屬增量改革,相對阻力最小。但監管的猶疑也不無道理。在現有監管力量配備沒有相應增加的條件下,而且在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和退出制度下,放寬准入,如何避免當年城信社巨大道德風險再現,由央行再貸款補窟窿、實際由全社會埋單的一幕?
容易被忽視、最具難度,也最具全局性的還是存量改革,終極目標是改善現有正規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質量。但說易行難。各金融機構恰恰已進入 自身改革動力匱乏的階段。無論是國有絕對控股的大型銀行,還是漏洞百出的農信社,改革的方向原本很清楚,降低國有比重,擺脫官辦特色,真正向市場化轉變, 但當局似乎視而不見。為什麼?只因眼下的日子還過得去甚至舒服得很。
利率市場化為何現在不是最緊迫的?本期陸磊的專欄基本和央行的主張思路一致,利率是價格工具,若維持寡頭壟斷的市場,價格機制無論怎麼動都可能是偽市場化。
任由各種力量博弈卻缺乏系統性設計的結果,已再次變成各地對中央優惠政策「小熊分蜜餅」式的躍躍欲試,實際效果有限,且可能埋下新的後患。
本期值班主編 凌華薇